Ⅰ 評析(中國近代史)某一歷史事件
辛亥革命:
政治影響
辛亥革命被中國共產黨稱為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滿清政府及中國實行二千餘年的封建皇權制度,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在此之前的中國的歷次起義都是以一個朝代代替另一個朝代而結束,但辛亥革命卻徹底推翻帝制,並試圖建立新的政治體制——共和制。盡管後來民主共和的規則受到北洋軍閥多次不同程度的破壞,甚至一度有短暫帝制的復辟,但他們都不能從根本上顛覆眾望所歸的共和國體。
當時成功的中國革命黨人並沒有一個確切的治國方案,遂按照美國憲法,美國政治體制,實行總統共和制。盡管因為現實社會條件的限制和統治者們對約法的蔑視,例如孫文為約制袁世凱而隨意更改《民國約法》,袁世凱後來又因稱帝而中止了約法,民國初年民主共和體制並未真正貫徹實施,但這畢竟是中國首次試圖實行民主共和政體,推動了民主共和觀念在中國的傳播,使民主共和的價值觀得到了確立,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
在辛亥革命後相當長的時間內,二千餘年的帝制、專制思想都沒有在中國完全消除,而且還一度具有相當的社會基礎。盡管中國共產黨聲稱在1949年建立的人民民主專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真正的人民當家作主」,但一些人則認為,在實際運作上,所謂「真正的民主共和」還從來沒有得以在中國全面實行——無論是北洋政府、國民黨的南京國民政府、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思想影響
從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也是一場深刻的思想啟蒙運動。它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自漢代董仲舒以來的中國思想中,君臣關系是「三綱五常」中三綱之首,皇帝不僅是政治上的權威,也是文化中諸多價值觀念的重要依據與合法性的來源。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就在打破了帝制政治的價值觀和政治思想的同時,也對於中國傳統以儒家為主的諸多價值觀的權威性產生沖擊,致使在其後的新文化運動中一度出現打倒孔孟、「全盤西化」等民族虛無主義思想。文化權威的消失,也造成這一代知識分子產生前所未有的焦慮感,因此如無政府主義、自由主義、三民主義、社會主義(尤以具有明確進程的共產主義)等具有完整系統的新價值體系,成為了大批中國知識分子的新信仰。
經濟影響
此外,從辛亥革命各省獨立響應開始,中國進入長期的分裂混亂之中,除了袁世凱曾在二次革命之後曾短暫大致統一全國之外,其他中華民國的政權都未能直接統治整個中國(如號稱統一的國民政府只能收到五個省的稅收),一直要到1950年代,才由中國共產黨使中國大陸再度統一。長期的分裂及戰亂,對於中國的經濟發展及現代化建設造成很大的阻礙。
社會影響
辛亥革命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並不如想像中來得大。辛亥革命雖然常被稱作「中國的資產階級革命」,但當時中國其實缺乏一個強大的資產階級,參與革命者也並非以資產階級為主,而革命的成功也未直接促成資產階級的進一步發展。而在傳統社會的改變上,辛亥革命只打倒了社會頂層的滿人權貴,但中國傳統地方社會居領導地位的各省士紳及漢人舊官僚,也大多在辛亥革命中轉投向革命而獲得地位,反而更加鞏固他們的地位。
辛亥革命並沒有像西方資產階級革命那樣,重新建構社會結構。參加辛亥革命的更多的是軍人,舊式官僚,各地士紳。這些人在辛亥革命後仍然掌握權力。雖然其主要領袖孫中山出身平民知識分子,但中國貧窮的平民階層沒有參加辛亥革命,因此辛亥革命後,生存條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辛亥革命後的軍閥割據,大量戰亂及軍人政治才使傳統擁有知識和功名的士紳官僚力量漸衰,代之而起的是具軍事背景的人物以及地方土匪惡霸。
辛亥革命對於十八世紀後的人口劇增,清末的土地兼並以及西方列強對中國的壓迫和經濟侵略等問題,沒有從根本上改觀。
生活文化影響
「新禮服興,翎頂補服滅;剪發興,辮子滅;愛國帽興,瓜皮帽滅;天足興,纖足滅;陽歷興,陰歷滅;鞠躬禮興,跪拜禮滅……」
海外華人的影響
馬來半島和新加坡華人介入中國的革命活動是史無前例的,雖然革命活動主要在於挽救中國,但這一行動已對當地華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於馬來半島和新加坡的影想大致可以分為:馬新華人民族主義思潮的興起 ,馬新華人團結力量的增長 ,新思想的涌現 ,政黨政治的影響。
孫中山於1911年12月29日在南京就任臨時總統後,許多在馬來半島和新加坡的中立派及保皇派分子轉而支持孫中山。武昌起義後,馬來亞和新加坡各地華人剪掉辮子,另一方面,在同盟會和孫中山的號召下,當地華人也積極捐款支持革命運動。
當孫中山在馬來半島和新加坡展開革命之前,當地華人是不團結的,常有幫派和籍貫的斗爭。不團結阻礙了革命思想的傳播,幫派斗爭影響華人社會的經濟成長並阻止了不同方言集團的合作。
1906年,孫中山在吉隆坡主持同盟會支會成立儀式時發出警告說:當地華人的不團結最終將導致整個華人社會的崩潰。因此同盟會展開各種宣傳活動,如閱書報社、夜校、戲劇表演,使到不同方言的集團為孫中山的革命而在一起工作,這使得不同籍貫的華人有機會學習相互了解,相互合作以解決共同的難題。通過不間斷的聯系,華人的團結精神和國民意識逐漸被加強和發展起來。1909年,在打巴成立的集群社就是灌輸團結思想的組織。
另一項最主要的發展便是在馬來半島和新加坡的學校傳播標准華語,主要目的在於打破使用以往的方言教學。這使得不同籍貫的華人間有了共同的媒介語。
孫中山的革命思潮帶為馬來半島和新加坡帶來了新的思想,沖擊了華人傳統的舊社會和舊傳統。利他主義,舍己為群,平等和自由之觀念因此不斷傳開。鼓勵設立女子學校,女人被允許加入社會活動和參加孫中山革命。
革命意義
首先,辛亥革命給封建專制制度以致命的一擊。它推翻了統治中國近代長達270多年的腐敗屈辱的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推動了歷史的前進。辛亥革命前後的一系列事件對此後中國憲政與法治發展,中央及地方政治,中央與地方關系等都起到了關鍵的影響,對中國的外交,中國的邊防形勢都有重大影響。辛亥革命後,南北議和後,產生的北洋政府,在堅定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在取消不平等條約和提高國家地位方面的取得巨大成就,辛亥革命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權利,在以後的歷史進程中,無論誰想做皇帝,無論誰想復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對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辛亥革命以後,帝國主義不得不一再更換他們的在華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夠控制全局的統治工具,再也無力在中國建立比較穩定的統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民國建立以後,國內實業集團紛紛成立,開工廠、設銀行成為風氣。民族資本主義的經濟力量在短短的幾年內就有了顯著的增長,無產階級隊伍也迅速壯大起來。
第四,辛亥革命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特別是對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的反對殖民主義的斗爭起了推動作用在亞洲的歷史上也是一次偉大的轉折。列寧把辛亥革命視為「亞洲的覺醒」。辛亥革命在亞洲打響了民主的第一槍。
革命評價
在民國前幾年,知識分子們和革命的參與者尚為辛亥革命的成功推翻滿清而興奮不已,對辛亥革命的成就有較高的評價。不過,由於共和民主並沒有在辛亥革命後得到真正的實施,因而人們也從不同的角度作出反思。孫中山在1921年給俄羅斯外交人民委員齊契林的信中提到「現在我的朋友們都承認:我的辭職是一個巨大的政治錯誤」,孫中山在遺囑內也囑咐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1920年代以後的國共兩黨,則對於辛亥革命有了較高的評價。國民黨視孫中山為中華民國的國父,視辛亥革命為其所領導成功的革命,賦予辛亥革命有極高的評價,辛亥革命是現代中國史的起點,是中國能發展成民主及現代的國家最重要的關鍵。
例如劉少奇認為「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國的觀念從此深入人心」。周恩來指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中國二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使人們在精神上獲得了空前的大解放,為以後革命的發展開辟了道路。這是一個偉大的勝利」。何香凝認為「辛亥革命是一個偉大的勝利,它摧毀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在廣大人民中傳播了民主共和國思想的種子,促進了中國人民革命斗爭的新發展」。
Ⅱ 時事點評100字
時事點評作文:
相關新聞:今年很可能洪澇台旱災害偏重。
我市將於7月15日進入主汛期。昨天,我市召開全市防汛防颱抗旱動員會議,研究部署主汛期的防汛防颱抗旱工作。市委副書記、市長在會上強調,今年很可能是洪澇台旱災害偏重的年份,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任何部門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時刻綳緊防汛防颱這根弦。
點評:人們的生命是多麼寶貴,旱災是多麼可怕,它吞噬許多人的生命,讓他們無法在振作起來。我們應該聯合起來對抗旱災。多關注生態平衡,要愛護環境,多植樹造林,反對濫砍濫伐,這樣,每個人可獻出自己的力量,自然災害少一些。
Ⅲ 對歷史的看法和感受100字左右
在冷兵器時代,越野蠻就越強大,越落後就越凶惡。你落後貧窮就有動力掠奪比你富裕的人。專遼國比宋野蠻,所以屬宋給遼錢絹。金比遼野蠻,所以金滅了遼。蒙古人比金人野蠻,所以蒙古滅了金。蒙古人比宋人野蠻得多,所以宋當然打不過蒙古。縱觀世界史,歷史上文明的古國都是被比它落後、野蠻的民族消滅。齊被秦消滅,不是因為沒有秦國富裕,而是沒有秦國野蠻。楚被秦消滅,不是因為沒有秦國有文化,而是沒有秦國武力強盛。
以上轉自網路貼吧
Ⅳ 歷史中國大事件100字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隨後劉邦推翻秦朝建立漢朝。封建王朝一直延續到公元1911年孫中山所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並於次年1912年建立中華民國出任大總統(隨後被袁世凱陰謀奪位)。1927年8月一日南昌起義爆發,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並建立了第一支共產黨所領導的軍隊到1949年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64年中國獨立研發的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極大的提高了中國的軍事地位和國際影響力,隨後氫彈研發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研發原子彈和氫彈時間間隔最短的國家。
Ⅳ 重要歷史事件100字
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戊戌維新、辛亥革命、北伐戰爭、省港大罷工、廣州起義等等都在廣東.虎門銷煙:是指中國清朝政府委任欽差大臣.
Ⅵ 求歷史故事100字左右,加評價
韓信來-胯下之辱
韓信少孤貧,有志源無力。釣魚於淮陰,寄[註:依靠或依附]食於漂母,母每日飯信。信曰:「後必重報。」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信嘗入市,被屠宰所欺,戲曰:「子能舍死,持刀殺我;如不能,出我胯下。」信不得已,俯過胯下,市人皆小信怯。後蕭何[註:劉邦的丞相]三薦於漢王[註:漢王指劉邦],築壇拜信為大將,佐漢有功,封信為三齊王
評價:漢初三傑之一,絕代名將.「連軍百萬,戰必勝,攻必取」.
是劉邦建立漢王朝的第一功臣,當時有人這樣評價韓信:「功高無二,略無世出。」,奈何功高震主,也是第一個被殺的功臣.可悲可嘆.
他的一生,從市井小混混到統兵百萬的大將軍,堪稱奇跡.為後世留下了無數傳說和典故.大丈夫能屈能伸,甘受胯下之辱的博大胸懷,至今依然激勵著許多正遭受著各種各樣的挫折,窮困潦倒,卻誓死不向命運低頭的好男兒,去發奮圖強.
Ⅶ 歷史故事簡要概括100字
匡衡鑿壁偷光
西漢時期,有一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文不識家的牆,借著偷來一縷燭光讀書,終於感動了鄰居文不識,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元帝的時候,由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推薦,匡衡被封郎中,遷博士。
范仲淹斷齏劃粥
范仲淹從小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省吃儉用。終於,他的勤奮好學感動了寺院長老,長老送他到南都學舍學習。范仲淹依然堅持簡朴的生活習慣,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饋贈,以磨礪自己的意志。經過刻苦攻讀,他終於成為了偉大的文學家。
鷂死懷中——唐太宗的故事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隻雄健俊逸的鷂子,他讓鷂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來跳去,賞玩得高興時,魏徵進來了。太宗怕魏徵提意見,迴避不及,趕緊把鷂子藏到懷里。這一切早被魏徵看到,他稟報公事時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時間。太宗不敢拿出鷂子,結果鷂子被憋死在懷里。
1.齊桓公登門訪士
齊桓公召見小臣稷,一天去了三次沒被允許見面。跟隨的人說:「有萬量馬車的國君,召見平民百姓,一天去三次都沒被允許見面,也該停止了。」齊桓公說:「不是這樣的。讀書人輕視有權有錢的人,所以一定輕視他的國君;他的國君(如果)輕視其他國君,也輕視他的城民。即使稷輕視有權有錢的人,我又怎麼敢輕視其他國君呢?」
去了五次之後,終於允許見面。天下人知道後,都說:「桓公尚且放下架子對待平民百姓,何況我們這些國君呢?」於是一同前往朝拜齊桓公,沒有不前往的。
2.陸贄論人才
人的才能和德行,從古代到現在就很少(有人)全部具備,如果任用長處然後補充缺點,那麼天下沒有不能被錄用的人,只看見短處就舍棄長處,那麼天下就沒有可以錄用的人了,再加上感情有愛恨之分,志趣有所不同,如果聖明的像伊尹、周公,賢德像墨翟、楊朱,求他們好壞,誰能避免被譏笑?
從前子貢問孔子:「一個鄉村的人都喜歡,那該怎麼辦?」孔子說:「不能肯定。」「一個鄉村的人都討厭,那該怎麼辦?」「不能肯定。不能因為鄉村的人喜歡就認為好,不喜歡就討厭他.」那是因為好人和壞人行事必定不同,就好像小人討厭君子也像好人討厭壞人,要認真調查清楚實情,聽君子的話那麼小人之道就會廢止,聽小人的話那麼君子之道就會消失。
3.甘戊出使
甘戊出使齊國,要渡過一條大河。船戶說:「河水那麼淺,你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渡河,又怎麼能做出使齊王高興的事呢?」
甘戊說:不是這樣的,你不知道這其中的道理。事物各有長處和短處;老實謹慎地做事,輔助主人不戰而勝;騏驥、騄駬這樣的好馬,可以日行千里,而把它們放在家裡,讓它們去捕老鼠,還不如小貓;干將這樣鋒利的好劍,工匠用來伐木還不如斧頭的作用大。而現在在河中搖船,進退自如,我不如你;游說那些國君,國王,你就不如我了。
4.仁宗啟用王安石
皇帝(宋仁宗)想啟用王安石,唐介說:「安石難以擔當大任。」皇帝說:「(他)文學方面不可信任嗎?經術方面不可信任嗎?吏事方面不可信任嗎?」唐介答:「安石好學但是思想古板,以前討論的時候,他的思想行為不切實際事理,如果他做了官,(他的)政策肯定經常變更。」
皇帝卻不這樣認為,最終(還是)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對(王安石)說:「別人都不了解你,認為只知道儒家經術,不清楚世務,」王安石答道:「儒家經術正是用來規劃處理世務。」皇帝說:「你認為現在應該先實施什麼政策?」王安石說:「要改變現在的風氣、禮節、習慣,公布新的法令,(這)正是現在所急需要做的事。」皇帝深信並採納了(他的意見)。
5.何充反駁王敦
王含作廬江郡郡守的時候,貪污很厲害。王敦袒護他的哥哥,有意在與很多人說話時誇口說:「我的哥哥在廬江郡一定做得很好,廬江郡的人都稱贊他。」當時何充擔任王敦的文書,也在座,就臉色嚴肅地說:「我何充就是廬江郡的人,我所聽到的與這種說法不同。」王敦一下子沒話可說了。在座的其他人都為何充擔心,很不安。而何充顯得態度平和,神色自如,和平常一樣。
Ⅷ 如何評析歷史事件
關於商鞅變法,很多大臣比如,甘龍和杜摯,是反對的,於是來了一場辯論,甘龍道「:不然。聖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勞而成功;緣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之。」
於是商鞅反駁他,道」:龍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於故俗,學者溺於所聞。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禮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時代都在改變了,人的法治也要隨著時代的進步而發生改變。)
杜摯又說「 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
商鞅一句治理天下本來就不是完全相同的事,治國也一樣。曾今湯武在世不求古而尋新法,所以稱王,夏商因固守陳規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
秦孝公一聽就樂了,贊,商鞅。
商鞅使得秦國變得強大,同時招來無數對手。它的變法中也包括了很多殘忍的內容。(雖然說歷史是勝利者的記錄,無所謂正邪,贏才是王道,這樣說有點片面,中國人習慣性的思維,不是黑就是白。其實真實往往是在灰色的空間里。)不能贊商鞅的變法是皆大歡喜,也不能說他是法治的退步,他只是促進了歷史,加快了秦的統一,亦或是奠定了基礎。(一句話,魯迅講過,光看正史,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歷史是死的,但歷史中的那些人是曾今活在這個世上的,國際標准也好,定義也好,他的終端即終極標準是建立在人民之上的。一家一姓的帝王家譜算不了什麼,看多了只會使自我更加悲觀。歷史的精神正是那些可歌可泣的小人物建立起來的,他們的精神具有強大的韌性,才是中國歷史。
國家富強為主,(否則老是起義)物質的需要滿足,才能進行更深層的建設。(這時候就會傾向於以文治國。)
關於和親有很多種,唐朝時的文成公主,松贊干布。那時候的松贊干布是一個意氣小伙,不服唐王朝,於是就發兵去PK。結果屢戰屢敗,但他沒有近代中國人的「屢敗屢戰」精神,直接——老大,I服了~
於是同意和親。
還有別的,古代匈奴是中原的頭號大敵,中原強了他們就進貢,和親。反之就打。
有的打不過,就用和親來拖延時間.....
軍隊不是越多越好,(軍事強大很贊)但是大多晚期朝代有N人是拿著工資吃白水的,讓人很頭痛。 於是牽扯到一個問題,為什麼會這么縱容。
那又是一個關於道德素質,文化教養的方面。(不多說了)
明朝之後,中原似乎就少了一些本該有的大氣。封建,海禁,文字獄雲雲。都遍地開花。朱元璋想鞏固他的大明江山,於是封了親王,形成大小的藩政割據。(國家裡再套國家)他沒重視,他的兒子哪個不想當皇帝,秦王,燕王,還有寧王也來湊熱鬧。內亂無止。但是人們從來就沒有放棄過努力,他們始終相信未來,明天很好,很強大!
從精神方面談談吧~
Ⅸ 歷史的考後反思100字
通過這次考試,我得到了磨練、反省和升華自我的機會。但「失敗是成回功之母」這句經答典名言我相信對我還是有用的。
首先,我的語文在閱讀與探究部分丟分嚴重,其原因是沒有用心去閱讀,沒有認真加以分析,丟掉了將近一半的分數,實在不該。在積累與運用中也丟掉了將近一半的分數,其原因在於沒有仔細去看拼音,忽略了字、詞、句的意思及作者的簡介。在作文中丟的分也比較多
在數學方面,因為大意就丟掉了較多分數,而應用題由於知識缺陷導致嚴重失分,並且知識遷移能力也不強,以後我應做到不懂就問,勤學多練。平時鍛煉自己,強迫自己養成細致認真的習慣;把課堂學習放在學習的中心地位,並學有餘力地積極發展興趣愛好;考試前做好充分准備,打一場酣暢淋漓、悲壯徹底、問心無愧的戰役。
英語方面,由於自己基礎差,練習又還不夠,單詞沒有用心去記,所以考得一塌糊塗,英語是我相當的弱項,今後我將著重於這方面的學習和操練。還有自己的書寫也應盡量做到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