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殲七歷史事件

殲七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2-05 20:45:15

『壹』 中國戰斗機發展歷史!

解放前的不說了,沒什麼可說的。
解放後的朝鮮戰爭開始修理飛機。進口米格-9近千架,很快就被米格-15取代,參加朝鮮戰爭。同時裝備了相當多的拉-11戰斗機。還有幾架國民黨留下的P-51野馬戰斗機。
50年代仿製米格-17,命名為殲-5。產量不到一千架。很快就開始仿製米格-19,不過急於求成,質量低劣。同時開始引進米格-21,自己論證的幾種戰斗機過於「大躍進」了,紛紛下馬。60年代,沈陽主抓米格-19仿製的殲-6定型,成都准備生產米格-21仿製的殲-7。殲-7大量生產是80年代的事情。90年代對殲七喲所改進,但是由於米格-21基礎太差,性能沒有多大提高,基本上是晝間戰斗機。

70年代陸續研製殲-9和殲-13,因發動機和本身設計經驗不足,加上管理混亂,外行領導內行、空軍出爾反爾,無功而返。
唯一倖存的是沈陽的殲八,在80年代開始小批量生產,陸續至今。

80年代開始和以色列合作,結合殲-9的經驗研製殲-10(基本上是引進)。2000年後投入生產裝備部隊。80年代末與美國合作改進殲八失敗,引進法國幻影2000因價格太高而放棄。90年代引進蘇-27,2000年後才國產化。
2000年後殲6完全退役,殲-7停產開始退役。
目前主力機型中,骨幹是蘇-27/殲-11、蘇-30MKK、殲-11B、和殲-10,佔到將近一半。其餘是殲八和殲七。
目前首先要淘汰的是不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的殲七,然後是缺乏電子戰能力和對地攻擊能力的殲八。10年內空軍主力還是三代機,數量上以殲10為主。殲-20開始少量裝備。

『貳』 殲7是什麼時候問世於中國的

殲-7戰斗機型號眾多,主要有:I型、Ⅱ型、Ⅲ型、ⅢA型、B型、M型、E型、G型、P型、PG型和教練型殲教7等。 其中Ⅱ型是I型基礎上改良彈射坐椅和減速傘,還有加大推力的渦噴7乙型發動機、Ⅲ型米格-21MF型的仿製版,裝備P-13F-300型發動機的仿製版渦噴13發動機,由於跟巴基斯坦合作的C/CP型沒有原型機,後來Ⅲ型又改稱C型、ⅢA型又稱D型,為Ⅲ型的基礎上改良航電和裝上增加推力的渦噴13F1型發動機的改良型、B型跟M型都是Ⅱ型裝上西方航電的改良型,B型最初是出口約旦的M型機,因時間緊迫而出現的中介改良型,後來也有以此標准出口,B型跟M型最主要的分別是只有一對翼下掛架,巴基斯坦采購版本稱為P型,主要是以義大利FIRA公司Grifo-7型多功能雷達換裝M/P型上面英國馬可尼公司的Sky Ranger測距雷達,也適用於後來的PG型、C型則是M型為基礎改機頭兩則進氣道,是中巴合作的CP型的中國航電版,沒有生產原型機,後來又把殲-7Ⅲ型稱作C型、Ⅵ型又稱E型,主要改進是機翼將過去米格-21的大後掠三角翼改成了雙三角翼、及增加機翼結構油箱,能夠在不加配重的情況下掛載霹靂8型導彈、MG型為E型出口型,巴基斯坦采購版本稱為PG型,可選用英國馬可尼公司的Super Sky Ranger或義大利GRIFO-7型多功能雷達、G型為E型的基礎上研製的改進型號,採用了頭盔瞄準器、仿製的以色列EL/M2001多普勒雷達和Ⅲ型敵我識別器,能較好地發揮霹靂8乙型導彈的離軸鎖定能力,外觀上最大的差別是整片式風檔、EB型跟GB型皆為中國八一飛行表演隊表演專用機、FS型跟MF型都是以殲七機身製作的實驗機,主要方向是改良機頭進氣不能安裝大型雷達的缺點,FS型使用Ⅱ型的機身並改良為下頜進氣道,只改造了1架測試用飛機,另一個機頭部件供靜存試驗用、而MF型則使用E型的機身,並改為機腹進氣道,也修改了機翼的形狀,沒有製造出實機。下面一一介紹幾款主要改進
編輯本段生產
中國改進生產的主要型號就是仿製「魚窩-C」(米格-21F-13)的產物。米格-21「魚窩」以其多用途、高效率,尤其是驚人的壽命,在戰斗機發展史冊上,寫下了自己的一頁。今天,仍有大量後期改進型米格-21戰斗機在世界各地一線服役。但是由於該型機的續航能力和戰斗載重量都很有限,這使得大約在2O年前,就導致了用來代替它的具有前線作戰功能的型 殲七三視圖
號的誕生;在這種背景下,米格-21被引進到中國,並得到許可一直持續生產到今天,的確頗使人們感到意外。 實際上,蘇聯是在1961年同意允許中國製造米格-21、F-13及該機所用的圖曼斯基R-11F-300發動機。並且有少量的蘇制該型機作為示範飛機交付中國使用。隨同這批飛機一起交付中國的還有一些拆除了武器的該型機,具體數量不詳。但是兩國關系的破裂嚴重地影響了中國製造該機的計劃,因為蘇聯沒有交給中國該機的任何技術文件和資料。蘇聯曾給過中國優先製造米格-19, 即殲六的權利,所以所提供的有關技術文件和資料也比較完善。蘇聯許可中國生產該機之後不久,中國就開始著手生產殲七。 為此,中國沈陽飛機設計所接受了要充分研究米格-21的任務,以便制定殲七飛機的生產計劃。米格-21的原型機於1964年初開始生產,1965年l1月完成機體靜力試驗。第一架生產型殲七,象早期製造的殲七一樣,由沈陽飛機工廠製造,並於1966年1月17日,由試飛員葛文塘駕駛進行了首次飛行。到當年4月底,中國就製造了12架殲七戰斗機。在這段時間,試飛中的原型機,前後共完成了2 殲7原型-米格-21
9個起落,飛行速度達到了M2.02。中國最初生產的殲七,由一台渦噴-7渦輪噴氣發動機驅動。該發動機是在蘇聯R-11F-300發動機的基礎上,經多方面改進製成的。他們採用了 新加工方法來製造發動機的渦輪葉片和其它重要零部件,但加力燃燒室和壓縮器是重新設計的。後期的發動機,渦輪葉片從31片減少到24片,更大地提高了可靠性,減少了發動機對喘振和失速顫振的敏感性。殲七原型機於1967年獲得生產許可證。 生產轉移初期的殲七型機,全部由沈陽飛機製造廠生產。
編輯本段型機
殲七I
殲7I
早在1964年,中國就已決定將其轉移到成都和貴州生產。殲七I晝間防空型是由成都飛機公司製造的殲七飛機的第一種型號,該機的基本方面與沈陽製造的殲七型機相似。主要改良項目有6項:在飛機左側增加一門30毫米機炮、機頭進氣錐由原來三級調節改為隨飛行速度作無級自動調節、進氣口的唇口半徑由0.5毫米加大到2.0毫米、換裝採用了高溫渦輪和空心渦輪葉片的渦噴7乙型發動機增大推力、將座艙蓋加高70毫米和擴大機翼整體油箱,簡稱"6改"。1970年4月12日,首架"6改"的殲-7改良型試飛,共投產34架,被稱為殲-7I型,後來又改稱殲-7A型。後來由於工藝發展的問題,認為"6改"的風險太高,1972年5月成都飛機製造廠決定先落實前三項改進,其餘項目等工藝成熟後再加入生產型上。1973年6月"3改"殲-7I型試飛成功,到1981年停產為止共生產188架(含34架"6改"殲-7I型)。其中40架軍援北朝鮮。
殲7II
1975年7月,成都飛機製造廠開始在殲-7I型基礎上進行改良工作,除了落實"6改"外,主要改進為由帶離式彈射改為拋蓋彈射,採用了能在零高度、速度250~890公里/小時內安全彈射的Ⅱ型火箭彈射椅,還有機身副油箱由480升增加至720升及減速傘艙由機腹移至垂直尾翼根部,座艙蓋由整體向前開啟改為向後開啟,前風擋固定;著陸阻力傘艙上移至垂尾根部,縮短了飛機的著陸滑跑距離;在機腹內沿縱向中心線,還設有 一個容量為720升的燃油箱,增加了載油量,以擴大作戰半徑。 更重要的是,殲七II採用了一台渦噴-7乙(WP7-B)新型禍輪噴氣式發動機,靜推力為61O0公斤。原來的渦噴-7發動機在整個生產壽命期間,只進行過一系列小的改進,但渦噴-7乙則標志著中國已在發動機研製上已取得了重大的進步。由於渦噴-7乙發動機利用了已在渦噴-7A發動機上應用的一些改進材料、結構和機械加工工藝方面的優勢,所 以使其維修間隔時間得到成倍增加,達到200小時,而且發動機推力也有所提高。渦噴-7A發動機是專為中國自行研製的殲八戰斗機所開發的。渦噴-7乙採用了新的燃燒室火焰筒、新的高溫軸承、密封技術和合成燃油。重新設計的加力燃燒室,採用了新隔熱措施,可免除後機身被燒事故。後機身被燒事故曾經是殲七/米格-21F飛機普遍存在的問題。在進一步改進的延壽渦噴-7乙發動機上,原來以汽油為燃料的起動裝置已被使用煤油的起動裝置所取代。這種發動機不僅重量有所減輕,而且還提高了可靠性,也更有利於維護。改裝了型發動機,解決了後機身溫度過高的問題。 到1986年停產為止共生產375架,其中貴州飛機製造廠生產了約100架。1991年6月,中國空軍發現殲-7Ⅱ型後機身因發動機溫度影響受損,引發大規模停飛,成都飛機工業公司(原成都飛機製造廠)經過半年針對性試飛,摸清了問題所在,並於1992年1月到5月期間派員到海空軍對服役中的殲-7Ⅱ型進行維修,讓飛機回復正常使用。而1992年之後生產的殲-7系列也作了同樣改進,之後再也沒發生周類事件。 殲7II
殲-7ⅡH型
中國從1982年開始跟以色列談判引進怪蛇-3型紅外線導引導彈,很快就達成生產許可協議共引進全套生產技術,國產型被稱為霹靂8型。1983年8月2日,國防科工委正式下達殲-7II型改裝霹靂8型導彈的任務,1984年3月完成改進設計,1985年3月首架改裝型試飛成功,1985年9月9日通過技術監定,被命名為殲-7IIH型,後來又改稱殲-7H型。由於霹靂8型導彈(120KG)比原本的霹靂2型導彈(75KG)重,需要在機頭增加配重。殲-7ⅡH型使用的GJ3-D通用武器掛梁可以同時使用霹靂2型、霹靂5乙型(仿製自美國的AIM-9D型導彈)和霹靂8型導彈,還首次加裝箔條/熱焰彈投放器。1986年2月殲-7ⅡH型開始裝備部隊,到1993年停產為止共生產221架。另外中國海軍裝備的版本稱為殲-7HH型,主要為應付高鹽分還境下使用作出一些改良。 1978年中國政府認為航空工業的發展速度過慢,決定引進外國技術,後來促成引進西方航電改良而成的殲-7M、和仿製全型侯型MiG-21MF型的殲-7Ⅲ型兩個型號的發展。
殲-7B/M型
殲7B/M型
1978年11月中國政府派出專家代表團到聯邦德國、法國和英國訪問、參觀和考察,並與有關外國廠商進行了商談。代表團回國後,認為整機引進價格太高、難以負擔,而殲-7、殲8電子火控設備是弱點,如果只是引進技術,則花錢不多之餘,又可以改善飛機的作戰能力。於是1979年著手與英國馬可尼、史密斯、費倫蒂三家公司商談殲-7、殲8火控系統和無線電通訊系列的引進安裝問題。1979年3月至1980年6月,中國於英國馬可尼公司經過十輪會談後,簽訂了改裝殲-7的合約,並決定進口抬頭顯示器、靜止變流器、雷達測距器、大氣數量電腦、通訊電台和照相槍共6項設備,另外又跟史密斯公司進口124套雷達高達計,共購買124套設備用於改裝100架殲-7(雙方合約包含7項電子系統對中國作技術轉移)。 1981年4月中航技公司在約旦訪問時接到80~110架改良型殲-7的采購意向,但用戶提出5項改良要點:彈射坐椅的工作速度范圍擴大至180~850公里/小時並應把下限進一步改良至130公里/小時、飛機要能使用法制R550短程空對空導彈、飛機機翼需增加一對掛架以供掛載480升副油箱、HF-5火箭筒或2枚100公斤炸彈、裝有英國製造的7項電子火控設備和延長飛機機體、發動機及其他部件的壽命。由於對方要求交機時間太急,決定先以第一、二、五項改良內容交付應急,並稱為殲-7B型,容後再完成其餘兩項改良的殲-7M型,而M是外貿型的意思。1981年6月簽約規定1982年10月交付全部殲-7B型飛機、1983年10月開始交付殲-7M型飛機並於1984年第二季前完成交付。定貨量為20架殲-7B型、60架殲-7M型。1982年以殲-7Ⅱ型為基礎改裝了兩架裝有英國航電的殲-7ⅡA型作測試用,1982年12月型1984年3月共試飛197架次,到1984年4月中英雙方同意改裝完成,1984年7月開始生產並於1985年5月完成全60架殲-7M型的交機。但該批飛機最後並沒有在約旦空軍服役,而是轉口到伊拉克。其後殲-7B型也出口到埃及、蘇丹,而殲-7M型則出口到巴基斯坦、孟加拉、伊朗、辛巴威等國。
殲-7ⅡM型
殲-7ⅡM型為殲-7M型的國內使用版本,航電使用殲-7M型上的授權生產版本,而敵我識別器和彈射救生系統沿用殲-7Ⅱ型版本,發動機為改良型渦噴7乙B型。殲-7ⅡM型跟殲-7ⅡH型同樣可以使用霹靂2型、霹靂5乙型和霹靂8型導彈,也同樣在機頭增加配重。1986年開始交付部隊使用,產量不詳。
殲-7Ⅲ/ⅢA型
1978年2月中國航空工業代表團訪問了羅馬尼亞,考察了該國裝備的米格-21MF型飛機。回國後同年6月在會議上決定要發展以米格-21MF型為基礎的殲-7大改型飛機,由成都飛機製造廠、成都飛機設計所、沈陽飛機製造廠和貴州011基地共同承擔設殲-7Ⅲ戰斗機(6張)計工作。同年8月中國派出兩批人員分別到羅馬尼亞和孟加拉,考察並測繪了當地的米格-21MF型飛機,還帶回了座艙蓋、機炮和一些成件。同年12月從埃及購買了米格-21MF型和米格-21UC型樣機各一架並於1979年初運抵中國,同月殲-7大改型正式命名為殲-7Ⅲ型。 1979年3月殲-7Ⅲ型改為由成都飛機製造廠為主承擔廠,4月決定以樣機為基礎仿製、改良之後再做。1980年12月完成總體設計,1982年1月完成全部國紙。1984年1月11日02號原型機完成總裝,同年2月6日01號原型機完成總裝,同年3月25日由埃及運到中國的米格-21MF型飛機在修復後首飛,同年4月12日01號原型機首次地面滑行試驗,4月26日首飛,同年5月2日03號原型機也完成總裝,同年5月11日至11月19日,03~06號原型機先後首飛。1987年4月用於裝備殲-7Ⅲ型的JL-7型雷達完成定型,同年11月27日,用於裝備殲-7Ⅲ型、仿製自米格-21MF型配備的P-13F-300型發動機的渦噴13型發動機完成定型,同年12月9日殲-7Ⅲ型飛機設計定型。1988年首8架殲-7Ⅲ型出廠,但由於渦噴13型發動機生產進度問題,直至1989年12月30日首批8架殲-7Ⅲ型才交付中國空軍部隊。殲-7Ⅲ型於1996年停產,只生產了17架。 1988年成都飛機二業公司和貴州航空工業總公司共同對殲-7Ⅲ型進行改進,稱為殲-7ⅢA型,後改稱殲-7D型。主要改進是換裝增大推力的渦噴13F1型發動機、由HK-03D瞄準具換成抬頭顯示器、JL-7A型火控雷達,組合式電子反制系統,新型箔條/熱焰彈投放器等。1991年8月20日首飛,1994年11月設計定型,1995年開始裝備中國空軍跟海軍航空兵,1999年停產,產量只有32架。由於中國空軍在90年代初引進了遠比殲-7系列先進的蘇-27戰斗機,殲-7Ⅲ/ⅢA的總產量不到50架。
殲-7E型
為了應付90年代中國空軍的殲6和早期型殲-7的退役潮,還有解決殲-7Ⅱ型掛載霹靂8型空對空導彈時需要在機頭增加100多公斤配重的問題,1987年開始成都飛機製造廠開始了以殲-7Ⅱ型為基礎改進,主要改良頂目為:殲-7E戰斗機(17張) 1, 提高穩定盤旋角速度。提高穩定盤旋角速度,要受三個條件的限制:一是最大載荷限制,一般不超過8-9個g;二是失速限制,要求盡量提高Cy,並盡量降低翼載荷;三是可用推力的限制,要求盡量提升推重比。由於殲-7E將原三角翼改為雙三角翼,並安裝了前後緣機動襟翼,使該機的Cy大幅提升;此外,由於換裝了渦噴-13F發動機(發動機推力6560kg)可用推力增加460kg,這些都對穩定盤旋性能的提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同時由於渦噴-13系列發動機中更大推重比的新機型已批量生產,殲-7E的機動性能還有進一步提升的餘地,改進後的殲-7在中低空穩定盤旋性能與F-16A基本相當,這對於持續空中格鬥尤為重要。 水平機動性能的另一項重要指標是瞬時盤旋性能,通常是以減速來達到,因此不受可用推力限制,只受承載能力和失速限制。由於殲-7E的翼載荷較小,因此,殲-7E在瞬時機動性上佔有優勢。殲-7改型由於Cy大幅提升,翼載荷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估計該機的失速錶速將會比殲-7II的210-220km/s有較大程度的放寬,這無疑將對提升殲-7E的瞬時盤旋性能起到重要作用。 2,換裝新設計的雙三角翼、改善中低空機動性,每邊翼下設有兩個掛架,其中外側掛架能夠使用副油箱,內部有裝有整體結構油箱並取消左翼根部的機炮、以增載入油量,把原來重力加油改為壓力加油方式,換裝渦噴13F型發動機,抬頭顯示器,新型航電系統和新型箔條/熱焰彈投放器等。 1990年5月18日首飛,1993年5月設計定形,同年8月開始交付部隊使用,到2001年停產為止共生產了260多架,用以替代退役的殲6系列和殲-7I型飛機。另外中國海軍使用版本稱為殲-7EH型,跟殲-7HH型同樣為應付高鹽分還境下使用作出一些改良。
殲-7G型
G型是以E型為基礎改良的型號,裝有整體或風檔,頭盔瞄準器、仿製自以色列EL/M2001多普勒雷達的新型JL-7系列雷達和Ⅲ型敵我識別器和全向雷達警告器等等,而且有手不離 殲7G型
桿(HOTAS)設計。2002年6月28日首飛,2004年7月通過定型設計,2005年公開,2006年11月裝備部隊。裝有整體或風檔、西方的航電設備、火控雷達可選用英國馬可尼公司的Super Sky Ranger或義大利GRIFO-7型多功能雷達、可使用中國及西方各型短程空對空導彈。巴基斯坦於2001年訂購了一批殲-7MG型(巴方稱為F-7PG)及殲教7型飛機,採用義大利GRIFO-7型多功能雷達,已於2004年運交完畢,數量為57架單座和9架雙座教練型。 殲7G參加了2009年北京國慶閱兵。
殲-7EB/GB型
EB型是E型基礎上拆除了武器和相關電子系統,並裝上特技飛行需要的高精度儀表,為接替於1989年停產的殲教-5作為中國八一飛行表演隊的新坐駕。1992年初八一飛行表演隊裝備的殲教5使用壽命快裝完結,正尋求新坐駕,而當時主要由教練型(K-8)高級教練機和殲-7E型戰斗機競爭,後來八一飛行表演隊選擇了殲-7E型飛機。1994年12月2日首架殲-7EB型首飛,並同年交付全部12架,共選用傳統的紅白色表演塗裝。八一飛行表演隊於1995年7月7日首次使用殲-7EB型飛機進行表演,並於2000年中國國際航空太空博覽會(簡稱中國(珠海)航空展)上首次公開表演。後來經過多年高強度使用,原本的殲-7EB型剩餘使用壽命不再適合當表演機,為些送回仍都飛機工業公司修改回作戰型,並於1999至2000年間再次交付12架殲-7EB型飛機,並改用新型藍白表現塗裝,但這批飛機沒使用多久就被殲-7GB型取代,同樣交回成都飛機工業公司修改回作戰型。GB型則是2004年開始接替殲-7EB型飛機成為中國八一飛行表演隊的新坐駕,同樣採用藍白表演塗裝,擁有跟G型一樣的整體式風檔和特技飛行需要的裝備,還首次安裝了編隊飛機燈和拉煙盒。殲-7GM型於2005年6月15日在天津楊村機場為外國駐華武官團進行了首次公開表演。由於殲七系列己於2006年停產,中國八一飛行表演隊已挑選殲-10為後繼機。
殲教-7型
由於殲-7系列還有改良自殲-7的殲8系列的飛行特性跟之前的教練機殲教5和殲教6相差很遠,飛行員培訓困難,空軍急需新的教練機,後來決定在殲-7的基礎上發展新一代教練機。1979年2月從埃及購買的米格-21UC型雙座教練機樣機運抵中國,隨即決定以此社基礎參照仿製。本來准備在成都飛機製造廠仿製,後來決定把仿製任務交給貴州011基地(即後來的中國貴州航空工業集團),正式命名為殲擊教練機七型飛機,簡稱殲教7。1979年5月米格-21UC型樣機由成都運抵貴州安順的011基地雙陽飛機製造廠。1981年1月4日國防部批准了殲教7型的設計指標:極速2.05M、實用升限17300米、最大航程1000公里、正常起飛重量7700KG、最大最飛重量8500KG,最大外掛能力1300KG。殲教7是以殲-7Ⅱ型為基礎,改裝米格-21UC型的前後座倉和加大型背鰭,機腹由單腹鰭改為雙腹鰭,機身側兩塊減速板改為機底一塊,把翼根處的30mm機炮取消並改裝機底掛架以容納可拆掉的半埋式雙管23mm機炮,其餘飛機結構和機載設備盡量用回殲-7Ⅱ型的。 1981年殲教7的設計工作全面展開,但由於殲教7飛機沒列入國家計劃,經費不足,研製進步緩慢,011基地先後自籌資金2300萬元填補缺口。1983年殲教7終於被列入國家重點研究項目,研究速度才加快起來。到1983年3月殲教7的全部設計圖紙完成,工廠隨即開始5架原型機的零件製造。1985年4月9日01號原型機組裝完成,隨後用於靜力試驗的02號原型機也完成組裝,6月12日完成整機靜力試驗,7月5日01號原型機首飛成功,11月8日01、04、05號原型機轉飛到西安閻良飛行試驗院進行國家鑒定試飛,1987年8月11日完成全部試飛科目。1987年11月13日通過設計定型,1988年2月4日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正式批准殲教7飛機定型,開始小批量生產。由於殲教7是以高空高速型構型的殲-7為基礎,所以低空機動性差,降落速度快,後座飛行員視野差,後座飛行員需要使用潛望鏡降落。
殲教-7A型
隨著改良型的殲-7和殲8陸續加入空軍服役,殲教7的航電設備跟部隊服役飛機出現落差,1994年2月空軍提出要求,貴州飛機設計所開始對殲教7飛機進行改進設計,並名命為殲教7A型。飛機加裝了抬頭顯示器和視頻系統、空中管制系統、新型飛行紀錄儀、座倉蓋天線及新型供氧設備。此外還對機身和機載設備進行改進工作,改善了飛機的維護性。1995年5月24日殲教7A型首飛成功,1996年12月7日通過設計定型審查,隨後開始生產並交付部隊使用。
殲-7ⅡK型
殲-7ⅡK型為殲-7ⅡH型的基礎軍援緬甸的版本,對外稱為F-7BK,使用了殲-7M型的機翼和渦噴7乙C型發動機,但沒有使用殲-7M型的進口設備。1990年首批交機殲-7ⅡK型10架和殲教7K型2架,到1999年為止交機殲-7ⅡK型58架和殲教7K型14架。
殲-7BS型/GS型
殲-7BS型是在殲-7ⅡK型基礎上進一步簡化機載設備以降低成本以出口到斯里蘭卡,發動機為渦噴7乙Ⅳ型,對外稱為F-7BS。1991年10月交付4架殲-7BS型和1架殲教7BS型。另外斯里蘭卡於2007年再跟中國購買4架殲-7GS型,除小部分航電設備根據要求修改後其餘跟國內使用的殲-7G型一樣。
殲-7ⅡN型
殲-7ⅡN型是殲-7Ⅱ型基礎上出口辛巴威的改良型,對外稱F-7BN。採用殲-7M型的機翼、發動機和燃油系統,能夠使用法制R550魔術導彈,但其他航電使用中國國產貨以降低成本。1987年交機8架,與之前軍援的4架殲-7Ⅱ出口型一起服役。1991年辛巴威再次進口兩架殲教7Z型飛機以自行訓練飛行員。
殲-7MP型/P型/PG型
巴基斯坦空軍裝備的殲-7PG戰斗機
巴基斯坦於1983年殲-7ⅡA型試飛時已對殲-7M型飛機表示興趣,並研究以此替代服役中的殲6型飛機。1983年12月巴基斯坦派出2名飛行員到中國試飛殲-7ⅡA型,反來中國於1984年6月9日派出殲-7ⅡA型和殲-7M型各一架到巴基斯坦試飛,並跟巴基斯坦空軍的殲6、強5、幻影5及F-16進行模擬對抗,反來提出采購55架的意向。由於巴基斯坦方面要求大量改進,直到1985年才簽下首批20架的訂單,稱為殲-7MP型,對外稱F-7P。殲-7MP型主要為殲-7M型基礎上安裝巴方要永的航電設備,座倉增加後視鏡,儀表版調整,改裝英國的零零彈射椅,使用西方武器並同時使用四枚對空導彈的能力和維護性改良。1988年7月26日20架殲-7MP型交機。殲-7MP型茵機後於1987年底決定增購40架,並提出一些改良要求。新一批飛機主要改良了部入機載設備和使用國產零零彈射椅。1989年9月開始殲-7P型開始交機,巴基斯坦同時訂購的殲教7P型則1991年起開始交機15架。1991年美國取消了巴基斯坦的F-16後續訂單,於是1993年巴基斯坦空軍再次訂購32架殲-7P型以填補戰力空隙。另外1993年巴基斯坦軍方又選中了義大利Grifo-7雷達升級殲-7MP/P型機隊。1997年中巴雙方又開始談判進口以殲-7MG型為基礎的新飛機,經多年談判後中巴兩國於2001年6月23日簽訂合同,引進殲-7PG型戰斗機和殲教7PG型戰斗教練機,最終進口了57架殲-7PG型和9架殲教7PG型飛機。殲-7PG型跟殲-7MG型周樣使用帶前後機動襟翼的雙三角翼和整體式風檔,但左右翼根各一門30mm機炮,雷達最後選用了義大利Grifo-7。
殲-7MB型/BG型
殲-7MB型是在殲-7M型基礎上出口孟加拉的機型,基本上跟殲-7M型相如,但使用渦噴7C型發動機。1989年4月簽訂14架購機合同,同年10月交機。後來孟加拉空軍又購買了9架殲教7BB型。2006年孟加拉空軍再次購買12架以殲-7MG型型成基礎的殲-7BG型和4架殲教7BG型,以填補把MiG-29賣掉後的戰力空隙。 殲-7MB型/BG型
殲-7MG型
由於殲-7M型的熱賣,當1993年5月殲-7E型設計定型後,成都飛機工業公司馬上計劃以殲-7E型飛機的技術改進殲-7M型飛機,並跟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公司及貴州黎陽發動機公司合資改裝了一架飛機,稱為殲-7MG型("G"為改進的意思)。殲-7MG型尚未改裝完就參加了1996年珠海航空展,並引起多國的興趣。1998年改裝完成的殲-7MG型飛機在珠海航空展上進行了飛行表演。事實上殲-7MG型飛機並沒有真正出口,只是改裝了成都飛機工業公司的三架自用飛機。其中0143號飛機是殲-7M型的原型機,負責航電系統測試,而0142及0144號飛機則改裝了雙三角翼。殲-7MG型飛機後來成為了巴基斯坦的殲-7PG型、孟加拉的殲-7BG型、納米比亞的殲-7NM型、奈及利亞的殲-7NI型和斯里蘭卡的殲-7GS型的研發基礎。
殲-7N型
殲-7N型為出口伊朗的殲-7M型飛機。1990年底至1991年初其交機30架,此外讓文付了數架殲教7BI和殲教-7N型飛機。據說後來因伊朗不滿中國的售後服務,不但不再訂購並把大部份飛機賣掉,其中已知的有賣給坦尚尼亞兩架、蘇丹27架。 伊朗空軍列裝的中國制殲-7N戰機
殲-7NI型
殲-7NI型為以殲-7MG型為基礎,出口到奈及利亞的飛機。盡管已於2005年跟中國訂購了12架殲-7NI型飛機,但由於資金問題這批飛機2007年才開始生產。
殲-7NM型
殲-7NM型為以殲-7MG型為基礎,出口到納米比亞的飛機。2005年8月跟中國訂購了12架殲-7NM型和2架殲教-7NG型飛機,殲-7NM型飛機於同年交機,而殲教-7NG型飛機骯在2006年10月23日交機。
總結
從殲-7的改進改型來看,該機最突出的改進是近距格鬥能力的大幅提升。 殲-7系列已於2006年停產。

『叄』 殲7歷史悠久,我國為何還未淘汰所有殲7這就告訴你原因,你怎麼看

中國現在雖然有非常強力的五代機殲20了,但是殲20畢竟還不能進行批量裝備,四代機的數量也不算很多,所以我國的空軍部隊依舊需要很多二代機以及三代機來維持基本戰力,如果沒有它們,我國的空軍力量就會出現一塊很大的空白。話是這樣說,很多二代機其實已經誕生超過50年的時間了,實在不算先進,例如殲7,很多人都覺得哪怕用三代機作為代替品也好,就應該把殲7全部換掉。所以中國空軍至今為啥不換掉如此歷史悠久的殲7?

『肆』 歷史上中國有幾次空難

16次。

空難,指飛機等在飛行中發生故障、遭遇自然災害或其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災難。指由於不可抗拒的原因或人為因素造成的飛機失事,並由此帶來災難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通常與「空難」意義相同的詞彙還有「飛機墜落事件」或「墜機事件」。漢語中對各種飛行器包括各種載人航空飛行器在起飛、飛行或降落過程中,由於人為因素或不可抗拒的原因導致的災難性損失,對此類事件統稱為空難,如對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的失事有時稱為「哥倫比亞空難」。

『伍』 中國飛機歷史

中國飛機比較晚開發

『陸』 歷史上有哪些重大的空難

〖近年來的中國空難〗
1982年4月26日下午中國民航266號客機在廣西恭城縣上空失事。
1988年1月18日中國西南航空公司伊爾-18-222號飛機執行北京—重慶航班任務時在重慶機場附近墜毀,108人遇難。
1992年7月31日中國通用航空公司由南京飛往廈門的GP7552航班2755號雅克-42型飛機起飛滑跑途中沖出跑道,在距機場約600米處失事。107人死亡,19人受傷。
1992年11月24日中國南方航空公司波音737—2523號飛機執行3943航班任務,由廣州飛桂林,在廣西陽朔縣楊堤鄉土嶺村後山粉碎性解體,141人遇難。這是中國民航史上最嚴重的一次空難。
1993年7月23日中國西北航空公司BAe146型2716號飛機執行銀川至北京航班任務,在銀川機場起飛時沖入水塘,54人遇難,機組3人受傷。
1994年6月6日中國西北航空公司圖-154型2610號飛機,執行西安-廣州2303號航班任務,在陝西省長安縣鳴犢鎮墜毀160人遇難。
1997年5月8日晚21時許,中國南方航空有限公司深圳公司波音737-300型B2925號飛機執行重慶深圳3456航班任務,在惡劣天氣中強行降落深圳黃田機場(現更名為深圳寶安國際機場),著陸過程中失事。「5·8」空難事故傷亡情況:機上旅客65人,其中死亡33人,重傷8人,輕傷20人;空勤組9人,其中死亡2人,重傷1人,輕傷6人。
1998年2月16日,中國台灣「中華航空公司」一架A300-600客機在台北機場降落時撞入附近建築,共造成機上196名乘員和地面7人喪生。這也是台灣地區有史以來的最大空難。
1999年2月24日中國西南航空公司圖154—2622號飛機在執行成都至溫州航班任務時墜毀,61人遇難。
2000年5月22日,湖南省長沙市一架隸屬於遠大空調有限公司的貝爾206-b型直升飛機墜入湘江,造成包括飛行員在內的兩人死亡,三人受傷。遠大公司是國內首家購置公務飛機的民營企業,該公司1997年購買噴氣飛機曾在國內引起較大反響。
2000年6月22日下午3時左右,武漢航空公司一架從湖北恩施至武漢的運七型客機,在武漢郊區墜毀,武漢空難客機墜地時將漢江南岸一泵船撞毀,當時在船上作業的7人全部遇難。這樣,加上機上的42名死者,此次空難中共有49人死亡。
2002年4月15日,中國國際航空公司CA129北京-釜山航班在韓國慶尚南道金海市墜毀。機上共有155名乘客和11名機組人員,確定死亡人數為122人,失蹤6人,倖存者38人。
2002年5月7日,中國北方航空公司一架麥道82飛機在大連附近海域墜毀。機上103名乘客和9名機組人員全部罹難。
2002年5月25日,台灣「中華航空公司」CI611班機在澎湖附近海域墜機,機上乘客和機組人員共225人全部死亡。
2004年5月18日,上午一架亞塞拜然貨機在新疆烏魯木齊機場附近墜毀,機組7人全部遇難,其中烏克蘭籍6人,亞塞拜然籍1人。
2004年5月28日,一架南非小型飛機在湖南省長沙附近失事。飛機上僅有的一名南非籍飛行員遇難。
2004年6月30日,一架殲七軍用飛機在訓練返程中因遇雷雨發生故障,在距武漢市區約80公里處墜毀。造成地面人員(兒童)1死1傷,並燒毀了兩間民房,飛行員跳傘後安全著陸。
2004年9月16日,下午15時左右,一架執行航拍任務的直升機在浙江餘姚玉石園附近墜毀,機上機組和乘客7人,4死3傷。
2004年11月21日8時21分,東航雲南分公司(其前身為中國雲南航空公司)B-3072號CRJ-200型飛機,由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飛往上海市的MU5210航班,在起飛後不久墜入機場附近南海公園的湖裡。造成55人(其中47名乘客、6名機組人員和2名地面人員)遇難,直接經濟損失1.8億元。截至17時10分左右,此次事故中54名遇難人員遺體已全部找到。「11·21」空難事故中遇難人數為55人,其中機上遇難人員為53人,地面遇難人員為2人。

〖近年來的世界空難〗
2009年6月30日,葉門一架載有153人客機在凌晨墜毀,失事飛機上一共有153人.其中包括142名乘客和11名機組人員。乘客大部分為葛摩人,其中還包括法國人。到目前為止只有一名14歲兒童倖存。

2009年6月1日,一架載有228人的法航空客A330起飛不久後與地面失去聯系。失事原因尚不可知;機上228人可能已全部遇難,其中包括9名中國人。

2009年5月20日,印尼一架載有112人的軍用運輸機在東爪哇茉莉芬墜毀,98人死亡,15人生還。

2009年2月12日,一架美國小型商用飛機在紐約州布法羅附近墜毀,機上49人和地上1人喪生。

2008年9月14日,俄羅斯緊急情況部稱,俄一架波音737客機當天在烏拉爾山區中部城市佩姆附近墜毀,機上88人全部遇難。據悉,機上載有乘客82人,外加1名嬰兒;機組人員有5人。
2008年8月24日,一架載有90人的波音737客機在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的馬納斯國際機場附近墜毀,造成至少68人死亡。
2008年8月20日下午,西班牙航空公司一架客機在馬德里機場起飛時沖出跑道並解體起火,當場造成153人遇難、19人受傷。隨後一名婦女23日晚因傷勢過重,不治身亡,使得此次空難遇難者增至154人。
2008年6月10日晚,蘇丹航空公司一架A310客機在喀土穆機場降落後起火焚燒,根據最新統計,事故造成至少28人死亡,數十人仍失蹤。失事飛機是由約旦首都安曼經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飛往蘇丹首都喀土穆的班機。人數:203名乘客和14名機組人員;原因:飛機在雷暴中降落發生爆炸著火。
2007年7月17日:當地時間7月17日,隸屬於巴西塔姆航空公司的一架載有170多名乘客的A320型客機,在巴西聖保羅康根尼亞斯機場著陸時墜毀。這起空難事故可能已經造成199人喪生,其中包括地上人員。據悉,這架空客A320飛機是從巴西南部的阿雷格里港飛往聖保羅的。客機失事時,聖保羅正在下大雨,天空中雲層很厚。有目擊者稱,客機出事時,機場跑道十分濕滑,飛機著陸時未能及時制動,先是在沖出跑道後橫穿了一條繁華的馬路,而後又在撞上塔姆航空公司的一個倉庫後,一頭扎進了路邊的一個加油站。在這一連串的驚險動作之後,客機燃起熊熊大火,並發出多聲巨響。
2007年3月,俄羅斯一架飛往薩馬拉的圖-134型客機在准備降落時墜毀,結果導致6人罹難,26人受傷。
2006年10月29日, 北京時間10月29日晚20:34分,奈及利亞ADC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37飛機在首都阿布賈機場附近墜毀,包括駕駛員在內的96人喪生,9人倖存。
2006年9月29日,巴西戈爾民航公司一架波音737-800型客機在飛往首都巴西利亞途中與一架輕型飛機相撞後墜落,機上155人全部死亡。
2006年9月1號,伊朗一架圖-154型客機在東北部城市馬什哈德著陸時因輪胎爆裂沖出跑道並起火,客機上的148人中有29人在事故中遇難。
2006年8月27號,美國商業航空公司一架「CRJ-200」 型客機選錯跑道,起飛後不久墜毀,49人遇難。
2006年8月22日,俄羅斯一架由俄羅斯南部度假城市阿納巴飛往彼得堡的圖-154型民航客機,在烏克蘭上空遭雷擊後墜毀,飛機上的170人全部遇難,其中包括數十名兒童。
2006年7月9日,俄羅斯西伯利亞航空公司一架空客A310型客機在伊爾庫茨克機場降落時沖出跑道,造成120多人死亡。
2006年5月3日,亞美尼亞一架空中客車A320型客機在俄羅斯南部黑海海濱城市索契附近海域墜毀,113名乘客和機組成員全部喪生。
2005年12月11日,奈及利亞一架麥道DC-9-30在尼南部城市哈科特港墜毀,導致至少106名乘客死亡,其中包括數十名高中生。
2005年12月6日,伊朗空軍一架C-130運輸機在德黑蘭撞樓墜毀,造成119人死亡,其中包括25名地面人員。
2005年10月22日,一架載有117人的波音737客機從奈及利亞經濟之都拉各斯起飛後數分鍾墜毀,客機上的117人全部遇難。
2005年09月05日,印度尼西亞一架波音737噴氣式客機在北蘇門答臘省首府棉蘭市博羅尼亞機場起飛時發生意外,墜毀在附近一個人口稠密的居民區,事故已造成150人死亡。
2005年08月23日,一架秘魯國營航空公司的載有100名左右乘客的波音737-200客機,在沒有打開起落架的情況下,試圖在高速公路上強行著陸時墜毀,大約60人死亡,52人生還。
2005年08月16日,哥倫比亞的一架MD-82客機在委內瑞拉西部山區墜毀,機上載有160人全部遇難。
2005年08月14日,塞普勒斯的一架波音737航班在雅典北部墜毀,121人全部遇難。
2005年03月16日,俄羅斯一架載有45名乘客7名機組人員的安-24客機在俄北部阿爾漢格爾斯克州涅涅茨民族自治區境內墜毀,機上乘客和機組人員中有30人遇難,另有22人獲救。

2005年02月04日,阿富汗波音737客機墜毀(104人死)
2004年08月25日,俄羅斯當地時間晚10點56分,一架載有44名乘客和機組人員的圖-134飛機在莫斯科以南180公里圖拉地區墜毀,機上人員全部遇難,當晚11點零4分,一架載有45人的圖-154客機在從莫斯科飛往黑海之濱城市索契途中,在羅斯托克上空(莫斯科以南965公里)突然發出遭劫持或攻擊信號,此後就與塔台失去了聯系,後經確認墜毀,機上人員全部遇難,經調查,確認為車臣分裂勢力所為。

2004年1月3日,埃及一架波音737客機在沙姆沙伊赫附近海域失事,機上148人遇難。
2003年12月26日,飛往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的一架波音727客機在貝南科托努機場起飛時墜毀於大西洋,機上共有163人,141人喪生。
2003年7月8日,蘇丹一架波音737客機墜毀,116人喪生。
2003年3月6日,阿爾及利亞一架波音737在塔曼拉塞特墜毀,102人死亡。
2002年7月1日:俄羅斯巴什基爾航空公司一架圖-154客機和敦豪國際快運公司(DHL)的一架波音-757貨機在德國南部於伯林根上空猛烈相撞,飛機墜毀在康士坦茨湖附近。機上71人全部遇難,其中包括52名俄羅斯兒童,他們很多年齡低於18歲。
2002年5月7日:埃及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37客機在突尼西亞墜毀。機上55名乘客和10名機員中的大部分人生還。
2002年2月12日:一家伊朗航空公司的圖154型客機在伊朗西部山區墜毀,機上117人全部死亡。
2002年1月29日:厄瓜多TAME航空公司一家波音727客機在哥倫比亞山區墜毀,事件中有92人喪生。
2001年11月24日:從柏林起飛的瑞士Crossair航空公司一家小型飛機在接近蘇黎世機場時墜毀在樹林中,造成24人死亡。
2001年11月12日:美國航空公司的一架A-300客機墜入紐約的皇後區。估計機上有246名乘客和9名機組成員。
2001年10月4日:俄羅斯西伯利亞航空公司的一架圖154客機在空中爆炸並墜入黑海,當時它正由以色列的特拉維夫飛往西伯利亞。78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喪生。
2001年9月11日,911事件中美國境內先後有四架民航班機被劫持以策動恐怖襲擊,其中撞向紐約世界貿易中心的南北座雙子塔的兩架飛機是美國航空11號班機(B767-223ER)及聯合航空175號班機(B767-222)。均是波音767。兩機上共265人死亡,導致世貿中心南北兩座塔樓倒塌。
2001年7月3日:一架俄羅斯的圖154客機在西伯利亞城市伊爾庫斯克附近失事,當時它由葉卡捷琳堡飛往海參崴。133名乘客和10名機組人員喪生。
2000年10月30日:新加坡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47客機在台北機場起飛誤入維修中的跑道,和跑道上的挖泥機相撞,機身斷成兩截,造成機上179名乘客中有78人死亡。
2000年8月23日:海灣航空公司的一架空中客車客機在將於巴林著陸時墜入海中。機上143名乘客無一倖存。
2000年7月25日:法國航空公司的一架協和客機在起飛後不久墜入巴黎郊外的一家旅館,造成113人死亡,其中有4人是地面人員。
2000年7月17日:聯合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37-200在試圖於印度的巴特納降落時墜入房屋中,機上51人和4名地面人員喪生。
2000年4月19日:菲律賓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37-200客機在試圖降落時墜毀,當時它由馬尼拉飛往達沃。機上131人全部遇難。
2000年1月31日:阿拉斯加航空公司的一架麥道83客機墜入加利福尼亞南部海面,當時它由墨西哥飛往舊金山。機上88人全部喪生。
2000年1月30日:肯亞航空公司的一架A-310客機在起飛後不久墜入大西洋中,當時它由象牙海岸飛往奈及利亞的拉各斯。機上179人中只有10人倖存。
1999年10月31日:埃及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67客機在紐約的肯尼迪機場起飛後墜入大西洋,它的目的地是開羅。機上217人全部遇難。
1998年12月11日:泰國國際航空公司的一架A-310客機在它第三次試圖於素拉他尼市降落時墜毀,101人死亡。
1998年9月2日:瑞士航空公司的一架麥道11客機在加拿大附近墜入大西洋,當時它由紐約飛往日內瓦。機上229人無一倖存。
1998年2月2日:菲律賓宿務省太平洋航空公司的一架DC-9客機墜入菲律賓南部山區,機上104人全部遇難。
1997年12月19日:新加坡勝安航空一架波音B737-300客機執飛雅加達至新加坡途中在印尼巨港以北56公里意外墜毀,機上97名乘客和7名機組人員,全部罹難。

1997年9月26日:印度尼西亞航空公司的一架空中客車客機在蘇門答臘北部山區墜毀。234人全部罹難。
1997年8月5日:大韓航空公司波音747班機在降落關島前,因天氣惡劣,撞山墜毀,機上228人死亡,26人奇跡生還。
1996年11月12日:沙烏地阿拉伯航空公司一架客機在印度上空與哈薩克一架貨機相撞。349人遇難。
1996年7月17日:環球航空公司第800號航班波音747飛機,在紐約肯尼迪國際機場起飛後不久,於長島外海爆炸墜毀,機上230人罹難。
1996年1月8日:俄羅斯的一架貨機墜落在扎伊爾首都金沙薩市中心的一個市場。造成350喪命。
1993年9月14日:德國漢莎A320-200失事 ,2人遇難。
1992年1月20日:法國內陸航空A320因飛行員失誤墜毀
1991年5月26日,維也納航空004號班機(B767-3Z9ER)於泰國上空失事解體,全機223人死亡。這是767客機發生的首宗空難,亦是767客機歷來最慘重的空難。
1988年,泛美航空公司一架客機在蘇格蘭洛克比上空懷疑被恐怖份子炸毀,造成機上259人和地面上11人死亡。
1985年8月12日:日本航空公司國內航線波音747班機在山中墜毀,520人死亡,這是最嚴重的單一班機意外事故。世界民航史上單機發生的最大空難事件。
1985年6月23日:印度航空公司波音747班機在愛爾蘭外海墜毀,機上所有329人喪生,事件懷疑是恐怖襲擊。
1983年9月1日:大韓航空公司007號客機(波音747)飛越庫頁島附近的前蘇聯領空時,被前蘇聯戰機擊落,機上269人全部罹難。
1978年1月1日:印度航空公司飛往中東杜拜的波音747班機,由孟買起飛後約兩分鍾墜毀,機上213人死亡。
1977年3月27日:泛美航空公司與荷蘭航空公司的兩架波音747班機,在西班牙卡納利島的田尼利夫機場相撞,582人死亡。
1974年3月3日:日本航空公司一架客機在執行國內飛行任務時撞山墜毀,造成520人死亡。

〖世界載人航天空難〗
2003年2月1日,美國哥倫比亞號航空飛機發生空難,機上7人全部喪生。
1986年1月28日,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起飛時發生爆炸,7位宇航員全部遇難,成為迄今最大的一次航天災難。
1967年4月24日,前蘇聯聯盟1號飛船返回地面時,因降落傘未打開,前蘇聯宇航員科馬洛夫成為第一位為航天殉難的宇航員。

『柒』 歷史上最大的空難是

特內里費空難(Tenerife Disaster,或稱為迦納利空難)指在1977年3月27日傍晚於西班牙北非外海自版治屬地加那利群島權的拉斯帕爾馬機場(西:Aeropuerto Internacional de Las Rodeos,TFN)發生的兩架波音747噴氣式客機在跑道上高速相撞的嚴重空難事件。由於發生事故的兩架飛機都是滿載油料與人員的大型客機,因此事件造成兩機上共有583人在"地獄之火"中喪生,其中,荷航飛機上的257人全部遇難,泛美航班上則有61人奇跡般得以生還。

特內里費空難紀錄片:網頁鏈接


『捌』 歷史上空難有多少次

民航業最權威的國際民航組織(ICAO)公布的資料,2000年全世界執行定期航班的公司有807家,擁有19469架飛機!比1990年的14308架增加了36%。其中噴氣式飛機16045架,佔82%;螺旋槳飛機3267架,佔17%;活塞式飛機157架,不足1%。現代飛機一般可以服役20年以上,各家航空公司由於財力情況不同,其機隊的平均年齡也不同,有些公司飛機很新,平均機齡4-5年,有些公司的飛機則比較老舊,平均機齡達10多年。 2001年,全世界共發生有人員死亡的空難事故33起,共死亡778人。其中定期航班5起,死亡540人;包機等非定期航班6起,死亡82人;支線航班 13起,死亡126人;非客運飛機9起,死亡30人。2001年是過去10年(1992-2001)中空難事故次數最少的一年,其空難死亡人數只比 1999年的死亡人數730人多48人,比這10年中安全情況最差的1996年死亡1840人減少了一半多。 按每百萬次飛行發生的有人員死亡的空難事故的次數計算,1991年是1.7次,1999年首次降到1次以下,2000年再次下降到0.85次。按2000 年的概率算,也就是117.65萬次飛行才發生一次死亡性空難。換句話說,如果有人每天坐一次飛機,要3223年才遇上一次空難。還應該說明的是,死亡性空難並不是所有旅客全部死亡。根據國際民航組織的統計,1959—1997年的全部空難事故中,飛機全毀,且有人員死亡的佔58%;飛機全毀,但無人員死亡的佔32%;飛機沒有全毀,但有人員死亡的佔10%。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進步,西方民航客機已經形成波音和空客兩大集團的壟斷,它們的產品從技術水平看不相上下,在安全上都是有保障的。

『玖』 殲7的歷史

殲-7型戰抄斗機是中國於上世紀襲60年代在前蘇聯米格-21戰斗機技術轉讓的基礎上仿製和改進發展的高空高速輕型殲擊機,是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裝備規模最大的戰斗機之一。該機依靠本身具有飛行性能好、輕小靈活、低成本、高效率和使用維護簡單等技術特點。
殲-7已於2006年停產

『拾』 軍事歷史 有誰知道中國軍事飛機的發展歷史

一、國產殲五噴氣戰斗機

殲五是沈陽飛機製造公司生產的亞音速噴氣戰斗機,是中國製造的第一種噴氣式飛機。沈飛於1955年初開始,根據前蘇聯提供的米格-17Φ噴氣殲擊飛機為原型進行仿製。1956年7月19日,殲五原型機首次試飛成功,同年9月停產,共生產767架。該機主要用於晝間截擊和空戰,也具有一定的攻擊能力。其改進型殲五甲,機頭裝有雷達,用於夜間截擊空戰。

殲-5採用單座、單發、機頭進氣、後掠式中單翼布局。後掠式中單翼的後掠角是45°,為雙梁結構。機翼內側有角度可控的後退式襟翼。副翼偏轉角范圍為±18°。起落架艙在機翼根部,主起落架收在機翼的兩個艙內。全金屬半硬殼式構造機身是圓形截面的流線體,機頭進氣。機身後部裝有可操縱的減速板。垂直尾翼分成上下兩段,下段固定在後機身的承力斜框上,上段可拆卸。垂尾後掠角為55°41′。方向舵可轉動25°。水平尾翼後掠角為45°,安裝在垂直尾翼下段頂部。升降舵向上可轉動32°,向下為16°。前三點式起落架均為單輪。前起落架收入前機身下部的輪艙內,主起落架收入機翼內。主起落架裝有緩沖器,前起落架裝有減震器和減擺器。主輪輪胎壓力為8.34×105帕(8.5千克/厘米2)。密封式單人座艙在應急時可拋掉艙蓋,可彈射座椅保證飛行員在緊急時迅速安全地脫離飛機。操縱系統為硬式操縱。副翼調整片和升降舵調整片為電操縱。液壓系統用於收放起落架、襟翼、減速板、可調噴口和操縱副翼。冷氣系統用於剎車、密封座艙、應急收放起落架和應急剎車等。

採用一台渦噴-5離心式加力渦輪噴氣發動機,靜推力2600千克,加力推力3380千克。該發動機是蘇聯克里莫夫設計局的VK-1F發動機的仿製品,VK-1F是米格-17的發動機。1951年航空工業局成立後,開始組織發動機生產,學習蘇聯新的噴氣發動機生產工藝資料。在蘇聯的援助下,引進了VK-1F的專利製造權。1956年6月包括我國知名發動機設計師吳大觀在內的隊伍,在沈陽航空發動機廠(現「沈陽黎明機械公司」)仿製成功渦噴-5。1964年生產任務轉由西安紅旗機械廠負責,66年轉產定型投入批量生產。渦噴-5加力推力3380千克,最大推力2700千克,額定推力2400千克,巡航推力2160千克,不同狀態耗油率介乎2千克/千克/小時到1.05千克/千克/小時之間。機內燃油1170千克,外掛兩個400升副油箱。

機載設備包括超短波指揮電台、無線電羅盤、無線電高度表、信標接收機、敵我識別器、護尾器、測距器等。機頭左側下方裝兩門23毫米機炮,機頭右側下方裝一門37毫米機炮。備彈量為200發。機上裝有光學半自動瞄準具,有兩具照相槍。左、右翼下可各掛一顆100~250千克的炸彈。
機翼為後掠式中單翼,副翼的偏轉角范圍為±18度。機頭左側下方裝兩門23-1型23毫米機炮,機頭右側下方裝一門H-37型37毫米機炮。裝彈量為200發。23-1機炮初速680米/秒,射速800發/分;H-37機炮初速690米/秒,射速400發/分。機翼下可掛兩枚100-250千克的炸彈。

技術性能:
翼展 9.60米
機長 11.36米
機高 3.80米
機翼面積 22.6平方米
主輪距 3.85米
前主輪距 3.37米
最大起飛重量(帶副油箱) 6000千克
正常起飛重量 5340千克
正常著陸重量 4164千克
空重 3939千克
最大燃油重量(機內) 1170千克
(帶副油箱) 1834千克
最大平飛速度(高度3000米) 1145千米/小時
(高度11000米) M0.994
巡航速度 800千米/小時
失速速度 190~210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無外掛,加力) 16000米
動升限 17500米
爬升時間(0~10000米) 3.7分
最大爬升率 4548米/分
最大使用過載 8g
最大航程(帶副油箱) 1560千米
最大航程(機內燃油) 1020千米
續航時間(帶副油箱) 2小時50分
起飛離地速度 235千米/小時
著陸接地速度 170~190千米/小時
起飛滑跑距離 590米
著陸滑跑距離 825米

二、國產殲六噴氣戰斗機

中國空軍的主力殲擊機,用於國土防空和奪取前線制空權,也可執行對地攻擊任務。殲-6是根據蘇聯的米格-19仿製和發展的。1958年初開始試制,原型機於同年12月17日首次試飛,1959年4月批準定型,開始批量生產。
殲-6最早由沈陽飛機廠(現沈飛集團)研製,該廠自1953年開始參照前蘇聯米格-19波(Л)型和埃斯型殲擊機研製的。工廠稱其為「東風102」,於1959年9月23日首飛成功,試飛員是吳克明。9月30日,正式宣布首飛成功。 這就是殲-6晝間型的原型機。後因首批飛機出現質量問題,於1961年重新仿製米格-19埃斯型飛機。新機在1964年9月23日交付部隊,並被正式命名為殲-6。

殲-6飛機尺寸小、重量輕,推重比大、機動性好,適於近距格鬥空戰。F-6飛機結構簡單,使用維護方便,價格便宜,除裝備中國空海軍外,還向國外出口。至1986年停產時,各種型號共生產4000多架。
殲-6的主要型別有:
殲-6I:1966年改裝的高空截擊型。減速傘倉由機腹改裝在垂尾根部。
殲-6II:殲-6Ⅱ是在殲-6Ⅰ基礎上的進一部改型,1969年3月25日首飛。進氣道中央加可調節整流錐,進氣道外壁加8個進氣門,機頭下方裝1門30毫米機炮和1門23毫米機炮,無機翼炮。
殲-6Ⅲ:在原型機基礎上改型的超音速晝間殲擊機,主要改進是換裝WP-6甲發動機,進氣道中央加2級可調節整流錐,加大機翼弦長,縮短翼展,加掛空對空導彈,裝3門機炮,從而提高空戰格鬥能力,提高平飛速度,縮短起降距離。1969年8月5日首飛。
殲-6Ⅳ:一種全天候超音速殲擊機,1970年9月24日首飛。加長了機身,在機頭安裝國產雷達,進氣道唇口採用薄結構,選用殲-6Ⅲ機翼,只保留機翼根部2門機炮,可掛導彈。
殲-6甲:又稱東風103型,仿照前蘇聯米格-19N飛機製造的全天候超音速殲擊機,1975年12月21日首飛,由貴州飛機公司製造。
殲-6乙:又稱東風105型,仿製前蘇聯米格-19NM全天候導彈截擊機,是中國第一種全天候導彈截擊機,1963年首飛,由南昌飛機公司製造。
殲教-6:殲-6的教練型。
殲偵-6:殲-6的偵察型

殲教-6近年有一種特殊改型,即BW-1變穩飛機。BW-1是中國第一架電傳操縱變穩型空中試驗機,實際上就是電傳系統的試驗機。它使我國的戰機從機械操縱向電子操縱轉化有了可靠的空中試驗手段。飛機的前艙改裝為評審試飛員艙,採用電傳操縱系統的後艙為安全駕駛員艙,保留了原來的機械式操縱系統。兩艙駕駛桿之間的小拉桿經電磁離合器,協調電傳操縱以及機械操縱前後桿的脫開和嚙合。實施電傳操縱時,後駕駛桿與機械桿系聯動,一且電傳操縱出現故障,經應急切斷開關,後架駛桿可立即接替飛機的操縱。在改裝中,BW-1變穩機加裝了數字式氣動變穩系統、模擬式電液伺服人感系統、數字式目標跟蹤顯示系統、機載數據採集記錄和遙測發射系統、試驗信號放大器、大氣擾流信號發生器和各類感測器、變換器、電氣和液壓副件等共136項。為增加安裝空間,還拆除和換裝原機有關附件外,還加裝了一個機腹設備艙和背鰭鼓包。1988年11月5日BW-1首飛評審通過;88年12月25日,地面滑行3次;89年4月22~26日,改裝飛行5次;1989年6月21日,電傳操縱系統閉環滑行2次;89年6月27日~7月21日,人感系統試飛10次;89年8月8日~9月28日,電傳系統閉環試飛26次。9月28日,該機順利完成全部閉環試驗試飛,開創了我國飛行品質、飛行控制技術研究的新領域。試飛實現了所有設計功能。該機獲得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主要機載設備:
通信電台、雷達測距器、無線電高度表、敵我識別器。
動力裝置:
裝兩台WP-6渦噴發動機,最大推力2×25.5千牛,加力推力2×31.87千牛。
武器裝備
3門23mm航炮,翼下可掛空-空導彈、火箭、炸彈和副油箱等。
尺寸數據:
翼展9.04米,機長(含空速管)14.64米,機高3.89米,機翼面積25.0平方米,後掠角(1/4弦線)55度。
重量:
最大起飛重量8820千克,正常起飛重量7400千克,燃油重量(機內)1180千克,正常載重1950千克,外掛重量 500千克。
性能數據:
最大平飛速度:M1.35/1450公里/小時(高度11000米)
巡航速度:960公里/小時
實用升限:17500~17900米
最大爬升率:180米/秒(高度5000米)
最大航程:(不帶副油箱)1390公里/(帶副油箱)2200公里
續航時間:(帶副油箱)2小時38分/(不帶副油箱)1小時43分
起飛滑跑距離:515米
著陸滑跑距離:610米
最大使用過載:8g

三、國產殲七噴氣戰斗機

1966年1月,首架殲-7在沈陽飛機廠首飛,試飛員是葛文墉。1964年和1965年航空工業部確定成都飛機廠和貴州飛機廠也生產殲-7。後來基型殲-7大約生產了十幾架。

殲-7基型裝有1門30毫米航炮,可外掛2枚霹靂-2空空導彈或38枚火箭。進氣道進氣錐可分三級調節。發動機為一台渦噴-7渦輪噴氣發動機,推力38.245千牛,加力56.388千牛。渦噴-7是黎明發動機製造公司於1963年按前蘇聯Р11-Ф-300發動機開始仿製的,1966年12月國家驗收,1967年小批生產。1968年轉至黎陽公司試制,1970年開始批量生產。首翻期為100小時,總壽命300小時。1980年後渦噴-基型基本停產。在使用初期出現了不少影響可靠性、耐久性與維修性的結構問題,通過改變結構、更換材料和改進工藝,基本排除故障。改進包括,新工藝製造的渦輪葉片和部分重要零部件,加力燃燒室和壓縮器則重新設計。後期的渦噴-7的渦輪葉片從31片減少到24片,更大地提高了可靠性,減少了發動機對喘振和失速顫振的敏感性。

閱讀全文

與殲七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