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食物歷史學家

食物歷史學家

發布時間:2021-02-05 20:35:06

⑴ 食物的起源

食物的起源和發展

人類早期的歷史,是一部以開發食物資源為主要內容的歷史。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一定的社會結構,促進了社會向前發展,創造了悠久的史前文化。 中國發現的古人類化石及其文化遺跡相當豐富,最著名的有屬於早期直立人的元謀人、晚期直立人藍田人和北京人、早期智人丁村人、晚期智人山頂洞人的化石等。這些古人類生活的時代在100多萬年至1萬年前,即舊石器時代,他們是一群群、一代代飢餓的獵民。為了維持自己的生存,人類要與形體和力量上遠遠超出自己之上的許多動物搏鬥,龐大的犀牛、兇猛的劍齒虎、殘暴的鬣狗,都曾經是人類的腹中之物。其他溫順柔弱的禽獸,還有江河湖沼的游魚蝦蚌,就更是逃脫不了這些原始的獵人和漁人的搜尋了。 除動物而外,古人類更可靠的食物來源是植物,是長在枝頭、結在藤蔓、埋在土中的各類果實和野蔬。在連這些果蔬一時也尋覓不到的時候,人類不由自主地把注意力轉向植物莖桿花葉,選擇品嘗那些適合自己胃口的東西。不知通過多少世代的嘗試,也不知付出了多少生命的代價,才篩選出一批批可食植物及其果實。 在距今1萬年前後,隨著農業的發明和制陶術的出現,人類社會進入到考古學家所說的新石器時代。在中國大地上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數以千計,如星羅棋布,其中尤以黃河兩岸分布最為密集。黃土地帶和黃土沖積地帶,在距今1萬至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已經有了一些原始的農耕部落,創造了粟作農業文明。這些農耕部落賴以生存的就是黃土與黃河,他們創造的文化被考古學家們分別命名為白家村文化、磁山文化、裴李崗文化和北辛文化。人們熟知的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正是在這些早期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仍然是以粟類種植作為獲得食物來源的主要生產手段。

⑵ 請問歷史上著名的美食家有幾位都叫什麼

我國烹飪技術的發展,是和歷代國都緊密相連的。中國七大古都,河南有三。安陽是最為古老的都城,公元前一千三百多年,商王盤庚在此建都,稱殷;洛陽是九朝古都,八朝陪都;開封是七朝古都。東周建都洛陽後,膳食制度進一步建立,設有膳夫、皰人、臘人食醫、酒正職等官,負責國王的膳食和祭祀供品。歷史上有名的「周王八珍」對豫菜影響較大,經過歷代廚師的繼承和發展,內容不斷豐富,技巧精益求精。唐朝武則天臨朝稱制,改國號周,定都洛陽,附近山區民間湯菜進入宮廷,經過高手加工升華,成為定型定製的「洛陽水席」,是豫菜中一朵奇葩。

北宋開國,趙匡胤執行「恩施於百官者惟恐其不足,財取於萬民者不留其有餘」的政策。國都汴京是全國最大的消費城市,有「集天下之珍奇,皆歸市易;會寰區之異味,悉在庖廚」之說。這些條件使豫菜形成了色、香、味、形、器五性懼佳的完整體系。它包羅萬象宮廷菜、官府菜、市肆菜、民間菜和寺庵菜等。宮廷菜是豫菜的精華,料源廣泛又選料嚴格,技奇絕精湛,口味清純,餐具精美,並講究食療。如流傳至今的「皎月香雞」、「烏龍蟠珠」、「龍鳳呈祥」、「鮮瓠羹」、「珍珠湯」等。官府菜講究功夫,要求典雅,刻意創新斗奇,提出「爛、熱、少」三字訣,說是爛容易嘴嚼消化,熱不失香味,「一熱當三鮮」,少則不會膩煩。如「套四禽」、「鳳求凰」、「腐乳腐皮」、「紫酥肉」、「雪裡青」等。寺庵菜多是素菜,大批僧尼終日研製素食齋飯,一為消磨光陰,解除寂聊,也為招待施主換取布施。如「素火腳」「清蒸素雞」、「玉灌肺」、「山海夔」、「白扒素海參」等。河南民間菜是豫菜的基礎和源泉,它的原料是歷代勞動者培植、飼養、採集、漁獵和不斷選優的本地產品;它的烹調方法也不斷改進和創新;其特點較為突出,即「色重、味濃、湯滿、熟透、熱吃」。如「紅燒肉」、「黃燜雞」、「汆丸子」、「雜燴菜」等。市肆菜集各類菜的精華於一體,以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特別是宋都汴京,飯店酒樓遍布大街小巷,大菜小吃的品種品類不勝枚舉,所以,可以說市肆菜是豫菜的主體。此外豫菜還有個支派叫名士菜,是知識分子創造的。中國古代四大書院,河南有二:「嵩陽書院」和「雎陽書院」,是士人文會、筆會、詩會、講學之所;歷史上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金古二十四友」、「唐宋八大家」也都薈萃中原;還有一些戰亂年代的山林隱士居住在河南山水之間。這些文人往往手創一些精美饌食,以示名士風流。如「東坡豆腐」、「藿香魚」、「炸鳳尾」、「炸老君眉」、以及人饌花卉、中葯、野菜等。

豫菜之所以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還和地理物候有關。河南有山有水,西北部有太行山,西部有伏牛山,南有桐柏山,東南為大別山。南陽一帶屬江漢流域,中南和東部屬淮河流域,中北部為黃河流域,北部屬海河流域。全省平原、盆地、河谷佔百分之五十六,其餘為山地和丘陵。全省屬亞熱帶和暖溫帶過渡地區,濕潤和半濕潤季風氣候。所以,我國北方之穀物、蔬菜、干鮮果品、畜禽魚鮮等,河南兼有出產。在山區,盛產木耳、銀耳、猴頭、鹿茸、羊素肚、蘑菇等菌類植物和竹筍、筌菜、板栗、山楂、獼猴桃以及聞名省內外的信陽毛尖。在平原,陳州黃花菜、商丘胡芹、周口蘆筍、懷府山葯、林縣花椒、焦作香椿、永城辣椒、中牟白蒜、清化老薑等也聞名中外。中原居民主要肉食是豬、牛、羊、雞、鴨、魚。魚類有聞名的寬淇鯽和淮陽佳鯽,黃河鯉魚和洛鯉伊魴,衛源白鱔,羅河黃鱔和淮南元魚。淮南禽蛋,特別是固始、正陽「三黃雞」,很受烹飪屆歡迎。在歷史上,河南航運四通八達,隋朝已有海產進入洛陽。到北宋時,海味已成豫菜不可缺少的原料。再加上歷史久遠質量上乘的釀造品和豆製品等,使豫菜具備了一套完整的主料、副料、小料和調料。

清代著名文學家、美食家袁子才在《隨園食單》中寫道:「古語雲:美食不如美器,斯語是也」。說明餐具、菜具在在飲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北宋的言、汝、鈞、哥、定五大名窯,河南有三。官窯在開封、鄭州一帶,釉色有天青]翠青、青、月下白等,瓷質極細,有「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謦」之美譽。汝窯在臨汝縣,一種胎骨香灰色,釉色近於卵青;另一種胎骨淡灰,釉色近蔥綠。圖案有花卉、水波、魚鳥等。鈞窯在禹縣,所產餐具、菜具造型端莊、古樸、典雅、釉質渾厚、透活晶瑩,「綠如春水出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時」,並有「人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窯變藝術效果。上述三窯的瓷器,是飲食文化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皿具,北京故宮博物館都有收藏,列為珍品。

中國飲食分南味北味,南味以南京、杭州、江陵等為代表。北味以西安、北京、沈陽等為代表。洛陽、開封雖屬北味,但因地理位置和物候條件不同,有別於北味。如果說西安菜:「味道偏咸」,開封菜則講究清淡,素油低鹽。中原飲食和「淳樸敦厚,方正仁和」的民性有關。烹必勻和平畸味、除殊味、提香味、藏鹽味、定滋味、五味調和百味香。所以,豫菜適應性強,男女老少適口,四面八方咸宜。為了照顧特異口味,豫菜有「另備小料請君自便」的傳統。用小巧玲瓏的杯、瓶、壺盛放辣椒油、花椒鹽、薑末、蒜泥、蔥段、芥末、麻醬、腐乳、醬油、香醋.,供食客選配。

「滿席山珍味,全在一碗湯」,「唱戲的腔,廚師的湯」都說明湯在烹飪中的地位。豫菜在制湯上分頭湯、白湯、毛湯、清湯、清則見底,濃則乳白、味道醇正,清香適口。在選料、配料、刀工、火工、走菜、擺台、看桌等各個方面都十分考究,精細認真。歸納起來,豫菜的特點是:鮮香清淡,四季分明。色彩典雅,質味適中。中原飲食的口味,一般是「春天酸味初露,炎夏清淡稍苦,秋季適中微辣,嚴冬味濃略咸」。在餚饌的色澤上,講「春季青翠艷麗,夏天絢亮淡雅,三秋七色調和,寒冬赤橙紫黃」。

不少海內外知名人士對豫菜十分嚮往。如魯迅先生,曾在北京居住近十五年,在上海居住十個年頭。從《魯迅日記》上看他在北京去過的餐室,飯館有五十餘家,其中去豫菜館的次數占較大比重。住上海時,常去梁園致美樓豫菜館宴請親朋。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九日,魯迅在日記中寫道「晚在梁園邀客飯.到者肖軍夫婦、耳耶夫婦、阿紫、仲方及廣平海嬰。」一九三五年五月八日「邀胡風及耳耶夫婦夜飯梁園」。此外「屬梁園豫菜館定菜」等語也散見於《魯迅日記》。魯迅愛吃豫菜中的「酸辣肚絲湯」、「炸核桃腰」、「糖醋軟熘鯉魚焙面」和「三鮮鐵鍋烤蛋」。

另一位先生梁實秋,已離開大陸四十餘年,曾任台灣編譯館館長,文學館館長,一生有大量譯著。一九八五年,年已耄耋的梁先生又寫出《雅舍談吃》一書,書中有大量篇幅談到豫菜,他特別欣賞豫菜中黃河鯉魚菜,他說「能於餐館業獨樹一幟」;說「糖醋鯉魚」「依稀透明鮮美無比」;「兩做魚」「有獨到之處」;說「瓦塊魚」是「鯉魚菜中一絕,看那形色就會令人饞涎欲滴」,對「鐵鍋蛋」「記憶猶新」等。

改革開放以來,中原飲食文化在港台同胞中、在海外僑胞中的影響進一步擴大。前幾年,有幾位知識分子朋友從美國、台灣結伴歸來,吃過開封「宋都賓館」一餐飯後,贊不絕口,說「這不是吃飯,而是一次中國飲食文化部的高度享受」。有的說:「吃的進,講不出,美在其中」!他們對「扒廣肚」、「香酥鴨」、「糖醋軟熘鯉魚焙面」以及高湯特別稱羨。臨返時帶回河南菜譜數冊。

豫菜經過歷代名廚、食客、文士和廣大群眾的研究、挖掘、繼承、和創新,烹飪技法已有六十餘種,名菜佳餚數千種,是我國重要菜系之一,早有定議。《梵天廬絲錄》載:「晉、魯、川、滇、豫、粵、蘇、浙等省,食各有味道,菜各有拿手,人各有異,處處不同」,點出了我八大菜系。五十年代初期,飲食文化屆討論八大名酒、八大名菜、八大菜系時,豫菜是八大菜系之一。

⑶ 講主角去破案,(好像是歷史學家)命案發生有美食的地方,那是什麼漫畫

講的是主角去破案,好像是歷史史學家病案發生有美食的地方。

⑷ 在中國飲食文化歷史上 有哪個歷史人物對中國飲食做出貢獻

伊尹:為商朝輔國宰相,商湯一代名廚,有「烹調之聖」美稱,「伊尹湯液」為人傳頌千年不衰。

易牙:也名狄牙,為春秋時期名巫、著名廚師,精於煎、熬、燔、炙,又是調味專家,得寵於齊桓公。

太和公:為春秋末年吳國名廚,精通水產為原料的菜餚,尤以炙魚聞名天下。

膳祖:為唐朝一代女名廚。段成式編的《酉陽雜俎》書中名食,均出自膳祖之手。

梵正:為五代時尼姑、著名女廚師,以創制「輞川小祥」風景拼盤而馳名天下,將菜餚與造型藝術融為一體,使菜上有山水,盤中溢
詩歌。

劉娘子:為南宋高宗宮中女廚,歷史上第一個宮廷女廚師,稱為「尚食劉娘子」。

宋五嫂:為南宋著名民間女廚師。高宗趙構乘龍舟西湖,曾嘗其魚羹,贊美不已,於是名聲大振,奉為膾魚之「師祖」。

董小宛:明末清初秦淮名妓,善制菜蔬糕點,尤善桃膏、瓜膏、腌菜等,名傳江南。現在的揚州名點灌香董糖、卷酥董糖,為她所創制。

蕭美人:清朝著名女點心師,以善制饅頭、糕點、餃子等點心而聞名,袁枚頗為推崇她,《隨園食單》中盛贊其點心「小巧可愛,潔白如雪」。
袁枚不僅是我國清代著名的文學家,還是一位有豐富經驗的美食家,所著《隨園食單》一書,是我國清代一部系統論述烹飪技術、南北菜點茶酒的食物本草類重要文獻。經40年的積累,於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才刊刻出版。今國內存世版本有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小倉山房刻本(藏湖南中醫學院圖書館)、清·乾隆嘉慶間刻本(藏中國中醫研究院圖書館)、清·嘉慶元年丙辰(1796年)經綸堂刻本(藏中國中醫研究院圖書館)、清·光緒十八年壬辰(1892年)著易堂鉛印本(藏揚州市圖書館)、隨園刻本(藏中國中醫研究院圖書館)、民國上海中華圖書館鉛印本(藏長春中醫學院圖書館)6種。

全書分須知單、戒單、海鮮單、江鮮單、特性單、雜性單、羽族單、水族有鱗單、水族無鱗單、雜素菜單、小菜單、點心單、飯粥單、茶酒單14個方面。須知單中提出了既全且嚴的20個操作要求,包括食物的性味,作料的配伍,洗刷,調劑,搭配的方法,以及火候,色香的掌握和補救,乃至盛具的講究等。戒單中提出了14個注意事項,其中不少經驗值得借鑒。書中用大量篇幅詳細地記述了我國從14世紀至18世紀中流行的南北菜餚飯點,以及當時的美酒名茶。分別列出海鮮單9種,江鮮單6種,特性單43種,雜性單16種,羽族單47種,水族單(又分有鱗、無鱗兩類)45種,雜素菜單47種,小菜單41種,點心單55種、飯粥單2種,菜酒單16種,共327種。)此外,《隨園食單》雖言菜點茶酒,但其中不乏食物療法內容。如記載食物的葯用功能的有:「黃芪蒸雞治瘵」,「馬蘭頭,油膩後食之醒脾」,「酸菜,醉飽之餘,醒脾解酒」。另外「煨麻雀」單中,記有「薛生白常勸人勿食人間豢養之物,以野禽味鮮,且易消化」等等,不勝枚舉。記載飲食清淡,有益健康時,說到「富貴之人嗜素,甚於嗜葷」,且介紹「豆芽配燕窩以賤陪極貴」,「大頭菜入葷菜中,最能發鮮」等食單。

窩窩頭和慈禧
窩窩頭是用玉米面或雜合面作成的,外型是上小下大中間空,呈圓錐狀,本來是過去北京窮苦人的主要食品。人們為了使它蒸起來容易熟,底下留有個孔(北京俗語叫窩窩兒),又因為它是和饅頭一樣的主食,所以北京人稱這種食品為窩窩頭。
關於窩窩頭,還流傳著一個有趣的傳說。庚子年間,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前夕,慈禧太後帶著一千餘人倉皇逃往西安。途中,西太後感到飢餓難忍,疲乏不堪。太監們四處搜尋,好容易從一個沒有逃跑的村民家中找到一個涼窩窩頭,獻給了太後。慈禧拿起窩窩頭狼吞虎咽吃了下去,頓感渾身舒服,一直到晚上都沒覺餓。後來她回味起來,覺得這個窩窩頭比御膳房的珍饈美味不知香甜多少倍。在御駕回鑾以後,便命令御膳房為她做窩窩頭吃。御膳房廚師仿照民間窩窩頭的樣子,用細玉米面、黃豆面、白糖、桂花加溫水攪拌,一斤面捏成一百個小窩頭,蒸熟以後金黃閃光,形似寶塔,吃在嘴裡甜香可口,別有風味,受到了慈禧的稱贊,小窩窩頭也隨之成了清宮中的有名小吃。
西施和炒西施舌
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民間傳說的佳話頗多。在烹飪史上與這位美女相關的美食亦不少。
西施之死,眾說不一。在福建名菜「炒西施舌」的歷史傳說中,有這么一段故事。傳說,春秋戰國時期,越王勾踐滅吳後,他的夫人偷偷地叫人騙出西施,將石頭綁在西施身上,爾後沉入大海。從此沿海的泥沙中便有了一種似人舌的文蜊(即蛤蜊),大家都說這是西施的舌頭,所以稱它為「西施舌」。其實「西施舌」是沿海食品文蜊的一個品種,屬瓣鰓軟體動物,雙殼貝類,肉質軟嫩,汆、炒、拌、燉,其鮮美的味道都令人難忘。三十年代著名作家郁達夫在福建時,亦稱贊長樂「西施舌」是閩菜中最佳的一種神品。
楚霸王項羽和燒雜燴
在蘇北一帶,無論是尋常人家,還是星級賓館,在酒筵上,有一道菜不可缺少,那就是燒雜燴。尤其是在操辦紅白喜事時,此菜更作為眾菜之首被推上席間,讓眾食客大快朵頤。這道菜葷素搭配,魚肉並列,將一些味性相佐的菜餚一並相烹,調以各種佐料。
這燒雜燴是怎麼來的呢?蘇北人一致的看法,與楚霸王項羽有關。據說,項羽吃飯每頓飯菜無二樣,這個特點傷透了手下廚子的腦筋。為了使馳騁沙場、鞍馬勞碌的大王有個健壯的身體,廚子們左思右想。其中一個小廚子想出個辦法,他將一些雞,魚肉等放入一鍋,精心烹制後,端到大王面前。未曾想,項羽吃了第一口,胃口就被吊了起來,一大碗雜燴頃刻吃了個精光,而且批示廚師,今後為了節省時間,菜就這么燒。
從此,手下廚師悉聽尊命,每菜必是雜燴。為了使雜燴不至太單調,廚師們想方設法改進配料,盡量讓雜燴燒得花樣翻新。後來,人們為了懷念楚霸王的事跡,「燒雜燴」便在民間很快流傳開來,一直燒到今天。

⑸ 古代(歷史或文學方面)與飲食有關的名人

烹飪之祖彭祖,是上古帝王顓頊的孫子(黃帝的第八代孫)。
帝堯的時候,他因為進獻雉羹,堯便把彭城封給他,所以後世稱他為彭祖,舜的時候,他從師尹壽子,學得真道,遂隱居武夷山。
蘇東坡,蘇東坡,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對烹飪和美食很有研究,既會吃,又會做,有不少美味佳餚以其名字「東坡」命名。

東坡肉

在不少飯店的菜譜上,都有這樣一道菜——東坡肉。這道從北宋時期流傳下來的傳統菜,最早便出自大名鼎鼎的蘇東坡之手。在《東坡續集》里,有一首《豬肉頌》:「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時它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食,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詩中所寫,其實就是蘇東坡烹制「東坡肉」的經驗總結。
中國古代在烹飪方面的「祖師」是——易牙。
他是齊桓公寵幸的近臣,用為雍人。雍,古文作饔,是早餐、晚餐的意思。易牙作為雍人,就是專管料理齊桓公飲食的廚師。後世人撰寫食經之類的作品,託名易牙也是常見的。例如:明代人韓奕,曾經以造、脯、蔬菜、籠造、爐造、糕餅、齋食、諸湯和諸葯八類內容編成一書,書名就托稱為《易牙遺意》。另外,明代人周履靖著《續易牙遺意》,也是託名的仿古食經之作。
清代文學家袁枚
)《隨園食單》是清朝才子袁枚的代表作,書中不僅蘊涵了這位大散文家對飲食的理解,也包含了他對生活品位的獨特評價和獨到見地,讀來風趣而有文采。此外,書中還收錄了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其他經典,諸如:宋代林洪的《山家清供》,清代李漁的《閑情偶寄》,,元代倪瓚的《雲林堂飲食制度集》等,讀來別有一番滋味,而且頗有收藏價值。

一日,蘇東坡家裡來了客人,他就烹制自己喜歡吃的豬肉待客。豬肉下鍋,加入水和調料,以微火慢慢煨著。他便和客人下棋,兩人對弈,興趣甚濃,直至終局,蘇東坡才猛然想起鍋中之肉。他原以為一鍋豬肉定會燒焦,急忙進廚房,卻頓覺香氣撲鼻。揭鍋一看,塊塊豬肉色澤紅潤,形整不散,軟爛如豆腐。此菜端上餐桌,客人和他嘗罷,都覺得這菜汁濃味醇,糯而不膩,十分可口。蘇東坡由此受到啟發,便經常烹制這道菜,並以一首《豬肉頌》總結了烹制這道菜的經驗。

東坡餅

蘇東坡仕途不順,北宋元豐二年,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黃州現為湖北省管轄。正是由於蘇東坡曾在這里工作和生活過,才給湖北留下了千年不衰的風味小吃——東坡餅。

當年,蘇東坡居住在黃州黃岡赤壁睡仙亭。在亭子的北邊,有一個安國寺,寺里有一位年長的和尚,常與蘇東坡弈棋賦詩,兩人結為至交。蘇東坡喜歡吃油酥食品,和尚就以精緻的千層油酥餅款待他。時間長了,出於對蘇東坡的敬仰,就把他喜歡吃的「千層油酥餅」,稱為「東坡餅」。

東坡豆腐

蘇東坡在飲食喜好上除了豬肉之外,就是豆腐了。他還曾為豆腐寫下「煮豆為乳脂為酥」的詩句,以精練的語言把製作豆腐形象化,用准確的字眼道出豆腐「為乳」、「為酥」,為食品之精粹。

東坡豆腐的製作方法,曾被南宋錢塘人林洪記入《山家清供》一書。以黃州豆腐為主料,將豆腐放入麵粉、雞蛋、鹽等製成的糊中掛糊,再放入五成熱的油鍋里炸制後,撈出瀝油;鍋內放底油、筍片、香菇和調味料,最後放入瀝過油的豆腐,煮至入味,出鍋即成

⑹ 歷史上有哪些美食家

第一位是春秋時期的孔子。
第二位是漢末的曹操
第三個是唐朝的杜甫
第四個宋回朝的蘇東坡答,因為他發明過一味至今廣受歡迎的佳餚:東坡肉。除了豬肉,蘇軾喜歡過的菜餚材料還有各種魚(包括黃魚、鮆魚、鱸魚等),其中最有名的是關於河豚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詩其一雲: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第五位是明朝末年的張岱。
第六位是明末清初的李漁。
第七位是清朝的金聖嘆。
第八位是清朝的袁枚現代知名華人美食家蔡瀾:新加坡出生,祖籍廣東潮州。電影製片人、電影監制、美食家、專欄作家、電視節目主持人、商人,世界華人健康飲食協會榮譽主席。唯靈:原名麥耀堂,原籍廣東順德。香港資深飲食評論家,現為潮州城集團董事、專欄作家、國際美酒佳餚鑒評家。梁文韜:廣東中山出生,香港廚師、食家、電視節目主持人、元朗大榮華酒樓董事總經理、現任世界華人健康飲食協會榮譽主席。庄臣:曾在英國學習酒店管理,是改革開放後第一批打造國際五星級酒店的先行者,曾擔任餐飲總監一職多年,目睹過眾多政要富豪的飲食愛好,見證了葡萄酒在中國的發展。

⑺ 歷史上有哪些美食家

袁枚:清代人,不會做菜,但會品菜,著有《隨園食單》,汪曾祺的散文內《端午的鴨蛋》中有容提到過他
曹雪芹:清代人,著作《紅樓夢》中描繪了賈府的不少美食,例如:奶油松瓤卷酥,胭脂鵝脯
蘇東坡:美食大家,宋人筆記小說有許多蘇軾發明美食的記載。宋人筆記小說有許多蘇軾發明美食的記載。
孔子:他是一個十分講究飲食的人。他的講究涉及禮儀、衛生、口味等各個方面,《論語·鄉黨》有一節文字可以視為孔子的飲食文化思想綱要: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曹操:根據汪師韓《文選理學權輿》所言,《文選》注所引群書中有魏武《四時食制》。也就是說,曹操可能在烹飪方面作過專門的研究,撰寫過專門的著作。
李漁:寫過《閑情偶寄》《肉蒲團》等,他的美食家修養,可以從《閑情偶寄》中的《飲饌部》看出來。
純手打,望採納

⑻ 食物發展簡史

人類早期的歷史,是一部以開發食物資源為主要內容的歷史。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一定的社會結構,促進了社會向前發展,創造了悠久的史前文化。

中國發現的古人類化石及其文化遺跡相當豐富,最著名的有屬於早期直立人的元謀人、晚期直立人、藍田人和北京人、早期智人丁村人、晚期智人山頂洞人的化石等。這些古人類生活的時代在100多萬年至1萬年前,即舊石器時代,他們是一群群、一代代飢餓的獵民。為了維持自己的生存,人類要與形體和力量上遠遠超出自己之上的許多動物搏鬥,龐大的犀牛、兇猛的劍齒虎、殘暴的鬣狗,都曾經是人類的腹中之物。其他溫順柔弱的禽獸,還有江河湖沼的游魚蝦蚌,就更是逃脫不了這些原始的獵人和漁人的搜尋了。

除動物而外,古人類更可靠的食物來源是植物,是長在枝頭、結在藤蔓、埋在土中的各類果實和野蔬。在連這些果蔬一時也尋覓不到的時候,人類不由自主地把注意力轉向植物莖桿花葉,選擇品嘗那些適合自己胃口的東西。不知通過多少世代的嘗試,也不知付出了多少生命的代價,才篩選出一批批可食植物及其果實。

在距今1萬年前後,隨著農業的發明和制陶術的出現,人類社會進入到考古學家所說的新石器時代。在中國大地上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數以千計,如星羅棋布,其中尤以黃河兩岸分布最為密集。黃土地帶和黃土沖積地帶,在距今1萬至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已經有了一些原始的農耕部落,創造了粟作農業文明。這些農耕部落賴以生存的就是黃土與黃河,他們創造的文化被考古學家們分別命名為白家村文化、磁山文化、裴李崗文化和北辛文化。人們熟知的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正是在這些早期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仍然是以粟類種植作為獲得食物來源的主要生產手段。長江流域的開發史也與黃河流域一樣古老,在距今近1萬年前,也有了原始農耕文化,不同的是它不是北方那樣的旱作,主要農作物是水稻。

中國古代將栽培穀物統稱為五穀或百穀,主要包括稷(粟)、黍、麥、椒(豆)、麻、稻等,除麥和麻以外,都有了7000年以上的栽培史。原始農業的發生和發展,使人類獲取食物的方式有了根本改變,變索取為創造,變山林湖海養育為黃土大河養育,飲食生活有了全新的內容。原始農耕的發展,同時還使得另一個輔助性的食物生產部門——家畜飼養業產生了。家畜中較早馴育成功的是狗,由狼馴化而來。中國多數新石器時代遺址中都有狗的遺骸出土,年代可早到距今近8000年。農耕部落最重要的家畜是豬,馴化成功的年代與家狗基本同時。中國傳統家畜的「六畜」,即馬、牛、羊、雞、犬、豕,在新石器時代均已馴育成功,我們當今享用的肉食品種的格局,早在史前時代便已經形成了。

閱讀全文

與食物歷史學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