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歷史知識如何歸納
一、歸納法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任何歷史學,不外乎由歷史事實與歷史現象、史學評價與史學結論兩大部分內容組成。而將中學歷史教學與高校歷史教學和歷史研究工作相比較,可以看出中學歷史教學具有如下兩大特徵。
首先,在歷史事實與歷史現象方面,中學歷史教學內容是相對確定的,即在量的方面具有限定性的特徵。不管是日常的課堂教學,高考試題的命定,都不可能游離《中學歷史教學大綱》的范圍。
其次,在史學評價與史學結論方面,中學歷史教學要求「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對歷史作出正確敘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和科學性的統一,觀點和材料的統一」。即在質的方面具有意向性的特徵。教材中,對某一歷史事件、現象的評價與結論往往是先定的。教師可以在教材、教參、教學大綱中找出明確的結論,因此,教師的工作就是引導學生去理解、識記那些已經界定的內容,並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歸納法是從個別事實走向一般概念、結論的思維方法。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歸納法,一則能對教材中有限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整理,建立起立體的知識結構,便於學生理解。二是能揭示前後史實的內在聯系,提煉出解題的技巧和方法,培養學生的能力。因此,中學歷史教學內容的兩大特徵,決定了歸納的方法是中學歷史教學的最主要的方法。
下面談談筆者在中國古代史教學中,運用歸納法進行教學和復習的具體探索。
二、用歸納法培養學生對歷史事實與歷史現象的理解能力
《歷史教學大綱》指出:「歷史教學應該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闡明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的決定作用,以及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闡明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同時也要闡明個人對歷史進程的促進或延緩作用」。適應上述要求,筆者在進行《中國古代史》(選修課)教學中,將教材內容歸納為應需現象和不虞現象兩大類,力圖使學生能從整體上、本質上把握歷史、理解歷史。
(一)應需現象
即是指在一定條件下,不可避免地必然地發生某些事件的現象。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人類社會發展史,是由社會的基本矛盾,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所推動的。決定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產生的最核心條件,是生產力的水平、經濟基礎達到的水平。因此,歷史教材就是對人類歷史上一個又一個的應需現象和不虞現象的匯編。歷史學的產生和發展,本質上就是一個應需現象。下面根據教材內容,歸納出四種應需現象,以利於學生理解教材,掌握史實。
類型1:新的生產關系形式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而產生
屬於此類情況的有:母系氏族公社的產生,父系氏族公社的產生,禪讓制,井田制,私田的產生和井田制的瓦解,北魏孝文帝改革,明朝中後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等。
以上七個問題均屬於生產關系的根本變革。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進程。
類型2:舊的生產關系形式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而進行調整
這種調整不是生產關系的根本性變革,而是在一種生產關系內部進行。教材中有兩種情況:
①統治階級自上而下地進行改革來調整生產關系:例如王莽改制,隋唐時期的均田制和租庸調制,兩稅法,王安石變法,一條鞭法和攤丁入畝等。
②統治階級在階級斗爭打擊下被迫調整生產關系:階級的存在和階級斗爭是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發展所決定的,當封建生產關系阻礙了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如表現為政治黑暗、賦稅、徭役和兵役沉重、土地兼並嚴重等),就會爆發農民起義。而當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後,往往都要調整生產關系,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此類情況有: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唐初的貞觀之治,明初的休養生息政策等。
類型3:政治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而產生和發展
上層建築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上的社會政治、法律、宗教、藝術、哲學等觀點,以及同這些觀點相適應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設施。社會的上層建築又分為政治上層建築和思想上層建築兩大部分。上層建築中的政治、法律制度那部分內容就是政治上層建築。不管是政治上層建築,或是思想上層建築,都是由經濟基礎決定、都是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的。
教材屬於此類情況的有:秦始皇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度,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度和民族分化政策,明初強化君主專制的措施和制度,清初設軍機處和興文字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秦朝建立,在隋唐完善,在明清強化都是適應封建經濟基礎需要的必然結果。秦朝的焚書坑儒,明朝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獄雖然對社會的發展帶來了嚴重的消極後果,但都無法否定其存在的必然性。
類型4:思想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
思想上層建築是指上層建築中政治、法律、宗教、藝術、哲學等各種觀點的觀念體系。
教材中此類情況有: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的產生。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思想主張,董仲舒對儒家學說的發揮,王充、范縝的無神論思想,柳宗元和劉禹錫的唯物主義思想,唐代傳奇的產生。司馬光主編《資治通鑒》,關漢卿的劇本,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的反封建民主思想,明清小說的內容等。
思想上層建築由經濟基礎決定,是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抓住了這個主題,就能理解上述種種現象為什麼會產生。例如,決定明清時期產生反封建民主思想的是社會內部的商品經濟發展和封建制度的腐朽沒落。
(二)不虞現象
在社會發展史上,與上述種種應需現象相對應的,還有一種不虞現象,即是指事物的發展游離人們的主觀願望,在客觀上產生出與主觀願望相異的結果。歷史是由人的有意識的活動創造的,但有時是人們沒有料到,至少沒有完全意識到自己的活動及創造物具有什麼性質和將引起什麼結果。
例如,春秋時期的諸侯爭霸戰爭,在客觀上使華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觸頻繁,促進了民族的融合,這就是個不虞的結果。依此思路,可以幫助學生多角度地分析下列歷史事件的不虞結果,如:秦朝時焚書坑儒,劉邦分封同姓王,王莽改制。唐朝設置藩鎮,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影響,宦官專權現象的產生。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分析那些不虞現象,能促使學生深入理解教材,培養學生多角度、深層次地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用歸納法培養學生對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分析能力
在教學中,歸納出一些題型,引導和啟發學生據此題型去分析同類問題,下面介紹三個題型。
題型1:分析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產生的歷史背景
筆者認為,歷史背景是影響、預示事物發展趨勢的主客觀條件。分析某一歷史事件發生的歷史背景,可以歸納出這樣的思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①歷史因素方面:是否歷史發展的需要。
②現實因素方面:是否社會現實的需要。
③主觀因素方面:是否當事者主觀願望的需要。
例如,分析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歷史背景。
從歷史因素方面分析,北宋面臨解決唐和五代十國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歷史遺留問題,因此它必須加強中央集權:從現實因素方面分析,北宋建立後,面臨著天下分裂割據的現實。它要鞏固和擴大自己的勢力,必須加強中央集權制;從主觀因素方面分析,宋太祖通過「陳橋兵變」當上皇帝,他要鞏固趙家天下,杜絕「兵變」再發生,就必須加強中央集權。
上述思路和技巧可用於分析下列事件的歷史背景:漢初休養生息政策,王莽改制,北魏孝文帝改革,貞觀之治,明太祖加強中央集權和實行休養生息政策。而其中像王莽改制,貞觀之治,孝文帝改革都有其當事人鮮明的個性特徵。
題型2:分析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產生的原因
筆者認為,原因是指作用於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產生的主客觀歷史條件。原因和背景是既相區別又相聯系的兩個概念。從質上區別,原因是作用於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產生,背景則是影響,預示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發展趨勢;從量上區別,原因是作用於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產生的那些主客觀歷史條件,屬於原因的那些條件往往也是歷史背景中的內容。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通常沒有要求分析哪些是背景條件,哪些是原因,在很多地方兩者是被作為同一概念看待的。
分析原因,可以歸納出這樣的思路,從以下二方面著手:
①從范圍上著手:分析內因和外因,或者是分析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
②從層次上著手:分析主要原因(或者是根本原因)和次要原因。
例如,分析岳飛抗金為什麼長期受到人民尊敬。
從內因方面分析:①當時金兵南下,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岳飛領導的抗金斗爭是符合人民利益、反抗女真貴族掠奪的戰爭,是正義的反抗民族壓迫的戰爭,這是其受尊敬的根本原因。②岳家軍紀律嚴明,作戰勇敢,屢破強敵,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擁護。
從外因方面分析:岳飛抗金有功,卻遭到投降派的誣陷而被害,這種冤屈和悲劇更使其得到人民的同情和擁護。
上述思路和技巧可用於分析教材中如下一些問題:齊桓公為什麼能首先稱霸?商鞅變法為什麼能夠成功?秦末農民戰爭為什麼會爆發?楚漢戰爭中,劉邦為什麼能夠戰勝項羽?漢武帝為什麼能打敗匈奴?為什麼說王充是東漢傑出的思想家?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經濟獲得發展的原因是什麼?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是什麼?李自成農民軍「均田免糧」口號為什麼得到人民的擁護?
題型3:分析某一歷史時期文化繁榮的歷史條件
綜合歸納教材中各個時期文化繁榮的歷史條件後,可以得出以下思路,從五個方面著手解決這類問題:①社會環境因素:分析社會是否安定(或相對安定)。②政治因素:分析國家是否統一,政治是否清明穩定。③經濟因素:分析經濟是否發展和繁榮。④文化政策因素:分析統治者的文化政策是否促進文化的發展。⑤文化交往因素:分析各民族之間、中外之間是否存在經濟文化的交流。
例如,分析唐朝文化繁榮的歷史條件。
①社會環境方面:南北統一,疆域遼闊。唐前期社會安定,各族人民辛勤勞動,創造了高度繁榮的文化成就。②政治因素方面:統治者注意調整統治政策,先後出現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繁榮局面。③經濟因素方面:唐朝經濟發達,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繁榮。④文化政策方面:唐朝完善科舉制度。對外來文化態度開明,統治者重視文化發展。⑤文化交往方面:各民族之間,中外之間文化交往頻繁。唐朝長安是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中心。
分析其他朝代或時期的文化繁榮,可以借鑒上述思路和技巧。
四、用歸納法培養學生對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評價能力
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總的思路是:分層次、多角度地歸納正、反兩方面的論點。這里的層次和角度通常是三個:①從現實需要的角度立論評價:論其是否解決了現實問題,滿足現實需要程度如何。②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立論評價:論其在歷史上的地位。③從階級立場的角度立論評價:論其階級實質和階級局限。
題型1: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影響
影響通常要求分析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兩個方面。其中積極影響即是通常所說的歷史意義和歷史作用。綜合起來,解決這類問題就是從上述三個角度分析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
例如,評價唐朝的兩稅法。
①從現實需要角度評價:兩稅法使唐政府收入增多一些。(這是從它部分滿足了解決財政困難的現實需要的角度得出的論點)②從歷史發展角度評價:兩稅法改變了過去以人丁為主的征稅標准,是我國賦稅制度的一大變革。(這是從與歷史上的編戶制度、租庸調制度的對比中得出的論點)③從階級立場的角度評價:由於地主階級千方百計把新增加的賦稅轉嫁到農民身上,農民所受剝削仍然很重。唐朝的階級矛盾從根本上並未解決。(這是由於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階級利益的必然結果)
用上述思路和技巧可以評價商鞅變法、王莽改制、王安石變法和一條鞭法,還有焚書坑儒、隋煬帝開鑿大運河、澶淵之盟、宋金議和八股取士制度等等。
題型2:評價歷史人物
就是從上述三個角度分析評論歷史人物的功過得失。其中評價政治人物,在分析歸納其滿足現實需要時,要注意從以下六個方面去綜合分析。①是否完成國家統一,推動歷史發展。②是否調整政治措施,保持社會安定。③是否調整經濟措施,重視改善生產條件,促進經濟發展。④是否採取措施,促進文化繁榮。⑤是否採取措施,鞏固國家統一,促進各民族的融合與團結。⑥是否反抗外來侵略,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
例如,評價秦始皇(採用分正面內容、反面內容、總評三方面的形式回答問題)。
正面內容:①當政時期,滅六國,統一全國,結束長期以來諸侯割據稱雄的局面,有利於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會生產的發展。②規定封建國家最高統治者稱皇帝,在中央設三公,在地方推行郡縣制度,開創了中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③統一度量衡和貨幣,便利了封建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各民族各地區的經濟交流,鞏固了國家統一。④統一文字,促進了各地文化交流,鞏固了國家統一。⑤派兵出擊匈奴,修築長城,保護了中原農業生產的發展。派兵攻打越族,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在上述六個方面,他有五個方面的政績)
反面內容:①作為封建地主階級的政治代表,封建帝王,秦始皇以「焚書坑儒」的方式鞏固政權,箝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②其統治殘暴,賦稅、兵役和徭役繁重,法律嚴酷。秦始皇奢侈腐化,濫用民力。這些都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災難,最終導致了秦王朝的滅亡。
總評:綜其一生,秦始皇完成了國家統一,開創了封建專制制度,促進了封建經濟發展,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由於階級和時代的局限,其統治過於殘暴。因此,秦始皇是我國歷史上很有作為,而又功過分明的地主階級政治家。
依照上述思路和技巧可以評價:漢高祖,漢武帝,曹操,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宋太祖,明太祖,明成祖,康熙帝和乾隆帝等。
㈡ 歷史知識問題.
都是根據都城的相對地理位置而言的。
先西漢後東漢,是因為早先劉邦建立漢內朝,首都長安,後來劉邦建立的漢容朝滅亡了,經過幾年後,劉邦的後裔劉秀重新建立國家,為了表示他的正統身份,他的國家國號也是漢,首都在洛陽但是史學家在研究時為了區分劉邦建立的漢朝和劉秀建立的漢朝就根據兩個王朝首都的方位來加上區別的字,因為長安在洛陽的西面,故劉邦的漢朝就叫西漢,洛陽在長安東面,所以劉秀的漢朝就叫東漢。
晉武帝司馬炎建立晉朝,定都洛陽,由於五胡亂華,晉室南渡,琅邪王司馬睿在建業重建晉朝,因其在洛陽東面,史分為「西晉」和「東晉」。
㈢ 歷史問題(超難啊,沒有一定的知識勿進)
A.社會性質
印度當時已經完全淪為英國的殖民地,社會性質是殖民地。英國的殖民統治激化了英印之間的民族矛盾,所以印度人民把主要矛頭指向英國殖民統治。
中國的社會性質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而中國在鴉片戰爭後淪為半殖半封,人民除了遭受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還繼續受到清王朝封建統治的剝削和壓迫,後者更加直接地激發階級矛盾,迫使農民發動起義,反抗封建統治。
㈣ 歷史基礎知識問題 不要笑話我
履
㈤ 怎樣將歷史知識問題化
將歷史的視角投入生活中
㈥ 簡單和困難的歷史知識問題
我最近在看《上下五千年》有事就會有一些亂七八糟的問題
1、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的版順序;
2、南北朝時權期、五胡亂華時期的王朝更迭順序及幾個開國皇帝;
3、古代中國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男皇後韓子高的事跡;
等等等等~~~~~~~~~~·
我建議你也去看一下
㈦ 一個有趣的歷史知識問題
任何一個農民起義或農民暴動,在最初的時候都難免會出現濫殺和搶燒的情況,硬說是邪教也不是沒有道理。
比如李自成吧,公認是農民起義的,但他初期也跟土匪差不多,後來在李岩的幫助下,才確立了政治綱領,成為「義軍」。
所以,不要只看一時的行為,總體來說還是要看整體的。
白蓮教有過濫殺的行為,但同時也是農民起義,關鍵看怎麼說了。人嘴兩張皮,說的時候偏重什麼,就是什麼。
以前的歷史課本說白蓮教是起義,因為我們的政府要求這樣說,我們上幾代人傳下來的思想,還帶著「造反有理」、「殺富人有理」的思想,所以課本就那樣寫。
但近幾年,提倡的是「和諧社會」,就怕的就是百姓有人造反,所以話鋒一轉,白蓮教又成了邪教。
一個歷史人物、歷史組織、歷史事件,隨著統治階級的要求不同,其評價也是不同的。
比如曹操,曾經有人褒,也曾經有人貶,這完全是出於統治者的思想禁錮需求。
比如太平天國,課本上曾經講過是「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民起義的「最高峰」。但近年來不是又出現很多批判的聲音么~~~比如袁騰飛老師在《歷史是個什麼玩意》一書中的評價。
所以,歷史這東西,不要輕信所謂的「官方觀點」,那都是統治階級給百姓洗腦用的。
要通過讀書來形成自己的觀點才好。
㈧ 歷史是什麼.pdf
《歷史是什麼?》是2007年6月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愛德華·霍列特·卡爾。是英國著回名史學家卡爾的一部享答譽世界的歷史理論名著。
該書是英國著名史學家卡爾的一部享譽世界的歷史理論名著,作者在書中對「歷史」從各個側面進行了剖析,廣征博引,提綱挈領,提出了「歷史就是與現實不斷的對話」的著名命題。
㈨ 歷史基礎知識匯總
一、主要的侵華戰爭
1、鴉片戰爭(道光帝時) 時間:1840-1842年
背景:鴉片輸入目的――英為了改變中英貿易中的不利地位
禁煙運動――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則徐虎門銷煙
結果:1841年英軍佔領香港島,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
影響: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2、第二次鴉片戰爭(咸豐帝時) 時間:1856-1860年
罪行:1860年10月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結果:與英、法分別簽訂《北京條約》。俄國割去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3、甲午中日戰爭(光緒帝時) 時間:1894-1895年
背景:1894年日本出兵佔領漢城
經過:1894年在朝鮮開戰,鄧世昌在黃海之戰中犧牲
罪行:日軍在旅順進行大屠殺;1895年日軍佔領威海衛,北洋海軍全軍覆沒。
結果:1895年李鴻章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
台灣愛國志士徐驤、劉永福打擊日軍,反對割台
影響: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
4、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光緒帝時) 時間:1900-1901年
背景:義和團運動的發展威脅帝國主義在華權益
經過:1900年英俄德美日法意奧八國聯軍從天津攻入北京
結果:1901年清與英俄德美日法意奧、比利時、荷蘭、西班牙11國簽訂《辛丑條約》
影響: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為在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二、簽訂的主要條約
條約名稱 簽訂時間 戰爭、簽訂雙方 內容 影響
《南京條約》 1842年 鴉片戰爭、中英 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 、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英商進出口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馬關條約》 1895年 甲午中日戰爭 清政府割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 兩;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增闢通商口岸。 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
《辛丑條約》 1901年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英、俄、德、美、日、法、意、奧、比利時、荷蘭、西班牙11個國家 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以海關等稅收做擔保;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清政府拆毀大沽炮台,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 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三、中國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斗爭(農民階級)
1、太平天國運動(反帝反封) 1851-1864年
1851年洪秀全發動金田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起義軍稱太平軍。1853年3月佔領南京改名天京,定為都城,影響達18個省,動搖了清政府的統治,因此,遭到了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
重要戰役:李秀成在青浦大勝洋槍隊;浙江寧波戰斗中擊斃洋槍隊的頭目華爾,這是中國人民抗擊外國侵略的典型事例。
2、義和團運動(反帝愛國) 1898-1900年
1898在山東興起;1900年與八國聯軍在廊坊交戰,表現了中國人民英勇無畏的斗爭精神,最終遭到中外反對勢力的聯合絞殺。
四、左宗棠收復新疆
經過:1876年,左宗棠率清軍分三路進疆,僅半年時間就收復了北疆;1878年,收復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全部領土;19世紀80年代通過外交努力,中、俄兩國簽訂條約,收回伊犁;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
意義:左宗棠收復新疆,鞏固了中國的西北邊疆。捍衛了中國的領土及主權
第二單元 近代化的探索(6-9課)
一、 洋務運動(封建統治階級的自救運動)
時間: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
代表人物:中央是奕欣,地方有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內容:1、洋務派以「自強」為口號,採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安慶內軍械所(曾國藩)、江南製造總局(曾國藩和李鴻章)、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軍事工業。
2、洋務運動後期,又以「求富」為口號,開辦一些民用工業。主要有李鴻章在上海創辦的輪船招商局、張之洞創辦的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
3、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籌建了南海、北洋、福建三支海軍。
4、興辦新式學堂。1862年成立的京師同文館是洋務派創辦的第一所新式學堂。
評價:進步性(積極作用)-1、引進了西方的科學技術,創辦了近代企業,培養了一批科技價人才,對中國的資本主義的發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2、啟動了中國社會的近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
局限性(消極作用)-沒從根本上觸動封建制度,因而成效不大,沒使中國富強起來。
二、 戊戌變法(資產階級的改革)
興起:1895年康有為、梁啟超「公車上書」
「百日維新」:1898年6月-9月開始變法
9月慈禧太後發動政變,變法反敗,譚嗣同被殺
意義:既是一聲救亡圖存的政治變革,又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有利於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教訓: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行不通。
三、 辛亥革命(資產階級的革命)
簡介:1、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組織了興中會。
2、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建立了統一的革命組織中國同盟會,孫中山被選舉為總理。它的成立,大大的推動了全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
3、孫中山在機關刊物《民報》發刊詞中,把同盟會的革命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其後各省紛紛獨立,後稱為「辛亥革命」
****成立: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職,定都南京。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下詔退位。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職,建立起北洋軍閥統治
辛亥革命意義:性質-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評價:成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失敗-辛亥革命的果實被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竊取了,沒改變中國社會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境遇。
四、 新文化運動(無產階級)
簡介:1915年興起,代表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旗幟「民主和科學」;《新青年》雜志是主要陣地;後期李大釗宣傳馬克思主義。
基本內容:提倡民主,反對獨裁專制;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盲從;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意義:性質-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前期是宣傳資產階級文化,後期具有無產階級性質。
進步性-它啟發著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
不足-新文化運動中有對東西文化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的偏向,這一直影響到後來。
第三單元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10-13課)
一、 五四運動(無產階級)
簡介:1919年5月4日,以北京學生為主,6月以後以上海的無產階級為主。口號「外爭主權、內除**」、取消「二十一條」、「還我青島,誓死力爭」。
意義:性質-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
革命階段劃分-1840至五四是舊民主主義革命(資產階級領導)
五四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無產階級領導)
二、 共產黨成立
會議名稱 時 間 地點 內 容 意 義
**一大 1921年7月 上海 1大會確定建黨,制定了黨的綱領。2確定黨成立後的中心任務,3選舉出黨的中央領導機構和總書記。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
**二大 1922年 上海 民主革命綱領:反帝反封
國民黨一大 1924年 廣州 國民革命的開始,標志國共第一次合作。
三、 北伐戰爭
1、黃埔軍校的建立
時間:1924年5月 地點:廣州的黃埔,中國國民黨陸軍學校
蔣介石任校長,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
意義:培養了大量軍事政治人才,為建立國民革命軍奠定了基礎
2、北伐進軍(1926-1927)
目的: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統一全國 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經過:蔣介石任總司令,湖南、湖北是主要戰場。葉挺獨立團:賀勝橋戰役、汀泗橋戰役,人稱「鐵軍」;1927年國民政府從廣州遷到武漢;蔣介石(「四一二」政變)、汪精衛背叛革命,國民革命失敗,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
3、南京國民政府成立:1927,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
四、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南昌起義: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等領導了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
2、八七會議:1927年8月7日,在漢口召開會議,通過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並決定在秋收時節發動武裝起義。
3、秋收起義: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了湘贛邊秋收起義,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意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斗爭,創建人民軍隊、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開始。
4、三灣改編樹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5、1928年4月,朱德與毛澤東在井岡山會師,組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
6、瑞金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首都。中央革命根據地,就是贛南閩西根據地。
五、 長征
原因:博古等人的錯誤領導導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被迫進行戰略轉移。
紅軍長征路線圖:1934年10月從江西福建交界處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出發-突破湘江四道封鎖線-強渡烏江-占遵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搶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撟-爬雪山-過草地-1935年10月到到達陝北吳起鎮-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標志長征勝利結束。
意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幹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六、遵義會議
時間:1935年1月
內容:解決博古等到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錯誤,取消了博古在軍事上的指揮權,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
意義: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系統分類:
歸類:八年級復習資料
㈩ 如何掌握更多的歷史知識問題
一是多讀史書,我們今天所知道的歷史絕大多數都是根據二十四史來專的,因此讀二十四史屬,這是第一手資料。 多看些歷史題材的電視劇。看電視劇能加深你對某個歷史人物或者歷史背景的了解、印象。還促使你讀相關史書,畢竟影視作品有許多東西純屬虛構,要了解真正的歷史必須讀史書。 再者,建議你看《百家講壇》,絕大多數都是關於歷史的,你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