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故宮博物院就是故宮嗎就是滿清皇帝住的地方
是的。
1911年辛亥革命勝利後,清王朝政府宣布退位,這座宮殿本應全部收歸國有,但根據當時臨時革命政府擬定的《清室優待條件》,遜帝溥儀卻被允許「暫居宮禁」,即紫禁城後部的「後寢(內廷)」。
1925年9月29日,「辦理清室善後委員會」制訂並通過了《故宮博物院臨時組織大綱》,設臨時董事會「協議全院重要事物」,1925年10月10日在乾清門前廣場舉行了盛大的建院典禮,並通電全國,宣布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
北京故宮博物院東西寬753米,南北長961米,佔地面積723600餘平方米,周圍環以10米高的城牆和52米寬的護城河(筒子河)。城牆四面各設城門一座:南名午門,北稱神武門,左右為東華門、西華門,其中午門為參觀入口,神武門為參觀出口。城內古建築總面積約16萬平方米。
紫禁城北部為皇室生活區域,以皇帝、皇後的正寢宮殿乾清、坤寧二宮為中央,東、西分布皇帝的便殿,和後妃們居住的東六宮、西六宮,以及皇子們生活的乾東五所、乾西五所等院落。再向東為乾隆皇帝興建起的太上皇宮殿院落寧壽宮區,外西路則是供太後、太妃們養老的慈寧宮、壽康宮、壽安宮等區域。
⑵ 清朝的歷代皇帝畫像在北京的歷史博物館嗎
的確如此,沒錯
⑶ 故宮博物館的發展歷史
其始建於努爾哈赤時期的一六二五年,建成於皇太極時期的一六三六年,後經康熙、乾隆皇帝不斷地改建、增建,形成了今日共有宮殿亭台樓閣齋堂等建築一百餘座,屋宇五百餘間,佔地面積達六萬平方米的格局面貌。這是清王朝親手締造的第一座大氣庄嚴的帝王宮殿建築群,其濃郁多姿的滿族民族風格和中國東北地方特色,都是北京明清故宮所無法比擬的。
作為滿漢建築藝術融合得盡善盡美的範例,沈陽故宮既是中國最著名的歷史古跡和旅遊勝地,也是當之無愧的優秀世界文化遺產。沈陽故宮的創建有著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歷史背景。十六世紀末至十七世紀初,發祥於中國東北長白山林的建州女真人,在一位充滿激情的傳奇英雄——努爾哈赤的領導下,經過三十六年的征撫,完成了女真的統一大業。在統一包括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東海女真等在內的戰爭中,努爾哈赤在女真人原有狩獵組織牛錄的基礎上,創建了八旗制度,規定每三百人設一牛錄額真(佐領),五牛錄設一甲喇額真(參領),五甲喇設一固山額真(都統),是為一旗,共有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全民入旗,以旗統軍、以旗統民,將女真社會的軍事、政治、經濟、行政、司法等融為一體,使原分散的女真各部變為一個組織嚴密、生機勃勃的社會機體,為新的民族共同體——滿族登上歷史舞台做好了一切准備。一六一五年,努爾哈赤於赫圖阿拉建立了大金國(史稱後金),自稱撫育列國英明汗。後經過薩爾滸之戰、開(原)鐵(嶺)之戰、沈(陽)遼(陽)之戰、廣寧之戰等多次大捷,金國國勢日盛,都城也幾經遷徙。
一六二五年,努爾哈赤出於戰略考慮,定沈陽為都城,並在沈陽舊城的中心,修建了議政之所——大政殿和十王亭,是為營建沈陽故宮之開端。一六二六年努爾哈赤辭世,其與孝慈高皇後所生之第四子皇太極繼承汗位,又續建了由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清寧宮、麟趾宮、關雎宮、衍慶宮、永福宮等組成的大內宮闕。就是在這座宮殿里,皇太極將女真改稱為滿族,於一六三六年將國號改稱為「清」,並正式確定了宮殿之名。
迄皇太極逝世止,幾度歲月滄桑,多少風雲變幻,盛京宮殿始終是清王朝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一六四三年,皇太極與庄妃所生的第九子福臨即位,是為順治帝。此時清朝已足以與明朝抗衡而一爭天下。一六四四年,八旗軍縱橫捭闔,一舉攻佔北京而定鼎中原,確立了清王朝對全國的統治權。
清遷都入關後,盛京皇宮成為「陪都宮殿」,以開國先皇「龍興重地」之宮闕聖跡的崇高地位,倍受清歷代帝王特殊的重視。在一六七一年至一八二九年的一百五十年間,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四朝皇帝曾先後十次東巡故里,拜謁祖先陵墓的同時,還要瞻仰先皇使用過的舊宮聖跡和遺物,一抒自己對祖先開國創業功德的仰慕之情。
因此,為供東巡盛京的皇帝和後妃居住之用,乾隆帝對盛京皇宮進行了多次改建和擴建,形成了先皇舊宮與皇帝行宮並存的特色;其增修的西路建築,又使沈陽故宮擁有了東中西三路建築中軸對稱的新格局。不僅如此,乾隆帝還源源不斷地從北京運送來洋洋大觀的皇家珍寶於此貯藏,以示「不忘根本」,使沈陽故宮成為當時與北京宮苑和熱河行宮齊名的清代皇家三大文物寶庫之一。
⑷ 清代歷史檔案保存在何處
1950年,故宮文獻館改為檔案館,成為專門保管清歷史檔案的專業機構,1955年故宮檔案館劃歸國家檔案局領導,改稱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並從各地藏有清檔案的單位和個人手中徵集和接收了清檔案近四千箱(約400餘萬件),使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的檔案數量增加了近一倍,檔案全宗也由原來的十幾個達到了70幾個。但是,目前國內一些機關、團體、學校及個人手中,甚至外國的一些檔案館、博物館、圖書館和私人手中還收藏有不少清代檔案。此外,台灣故宮博物院收藏有宮中檔、軍機處檔、清史館檔、實錄、起居注、詔書、國書、本紀、滿文老檔及雜檔等,共計三十九萬二千多件;從中選編出版了《海防檔》、《中法越南交涉檔》、《中俄關系史料》、《礦務檔》、《宮中檔》、《舊滿洲檔》、《清太祖武皇帝實錄》、《道咸同光四朝奏議》、《袁世凱奏摺專輯》、《年羹堯奏摺專輯》等檔案史料匯編。
目前,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是保存清代檔案最多、最集中的地方。它收藏有清朝中央機構及地方官衙、個人、王府的檔案,共約九百多萬件。在時間上起於清入關前1607年,止於宣統三年(1911)。此外,清朝末代皇帝溥儀退位後住在紫禁城及寄居天津時期的檔案亦包括在內。這些檔案的所屬全宗分別為:內閣、軍機處、內務府、宗人府、宮中各處、吏部、戶部——度支部、禮部、兵部——陸軍部、刑部——法部、工部、外務部、學部、農工商部、民政部、巡警部、郵傳部、理藩部、樂部、責任內閣、弼德院、都察院、資政院、翰林院、大理院、會議政務處、督辦鹽政處、總理練兵處、清理財政處、管理前鋒護軍等營事務大臣處、侍衛處、禁衛軍訓練處、尚虞備用處、京城巡防處、京防營務處、京城善後協巡總局、禁煙總局、順天府、會考府、軍諮府、醇親王府、憲政編查館、修訂法律館、國史館、方略館、太僕寺、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神機營、健銳營、火器營、欽天監、國子監、大清銀行、近畿陸軍各鎮督練公所、京師高等審判廳檢查廳、長蘆鹽運使司、鑾儀衛、八旗都統衙門、步軍統領衙門、山東巡撫衙門、黑龍江將軍衙門、寧古塔副都統衙門、琿春副都統衙門、阿拉楚喀副都統衙門,以及溥儀、端方、趙爾巽等。檔案的種類和名稱不下百餘種,包括有皇帝發布的命令文書,如制、詔、誥、敕、諭、旨等;有官員向皇帝的奏報文書,如題本、奏摺、賀表、箋文等;有記載皇帝言行和政務活動的檔案,如起居注、實錄、聖訓、本紀、方略等;有記載皇室和皇族事務的檔案,如玉牒、星源吉慶、皇冊等;有各衙門之間的來往文書,如咨文、移會、札、稟、呈、函等;有外交文書——照會等;此外還有電報、輿圖、史書、清冊、各種檔冊、人物傳記等。這些檔案,絕大部分使用漢文或滿漢文合璧書寫,有一部分專用滿文的,也有少數使用蒙、藏等少數民族文字書寫。此外還有英、法、俄、日等外文檔案。這些檔案史料內容豐富,幾乎包括了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教育、藝術、天文、地理、氣象、民族、外國侵略、人民革命運動以至宮廷生活、典章制度等各個方面。這些清檔案數量之巨、種類之多、內容之廣,在全國絕無僅有,是中國目前歷史檔案中保留數量最多、最為完整的部分,也是中國歷史上稀有的文化遺產和寶貴的社會財富。
⑸ 清朝有哪些名勝古跡
1、故宮
清朝宮廷所在地,是世界最大的宮殿建築群
2、承德避暑山莊
承德避暑山莊是中國古代帝王宮苑,清代皇帝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市區北部。始建於1703年,歷經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時89年建成。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頤和園、拙政園、留園並稱為中國四大名園。
3、頤和園
頤和園,北京市古代皇家園林,前身為清漪園,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區十五公里,佔地約二百九十公頃,與圓明園毗鄰。它是以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設計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園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也是國家重點旅遊景點。
4、圓明園遺址
圓明園遺址公園位於北京市海淀區中部偏東,西北去西直門二十華里。其東南角為清華大學西門。圓明園遺址公園為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圓明園遺址公園建成於1988年,僅存山形水系、園林格局和建築基址,假山疊石、雕刻殘跡仍然可見。在「西洋樓」舊址建有園史展覽館,供人瞻仰憑吊。
5、恭王府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清代規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曾先後作為和珅、永璘的宅邸。1851年恭親王奕欣成為宅子的主人,恭王府的名稱也因此得來。恭王府歷經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歷史進程,承載了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故有了「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說法。
6、沈陽故宮
沈陽故宮是中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築群之一,為清朝初期的皇宮,距今近400年歷史。武功坊牌樓是進入沈陽故宮的門戶,建於清初崇德二年(1637年),是沈陽故宮唯一有歷史紀年款識的標志性建築。
⑹ 故宮博物院的歷史
故宮是世界上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築群,也是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明清先後有二十四位皇帝在這里臨朝為政和日常生活。它擁有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建構最精緻的古代宮殿建築群,擁有150萬件歷史文物典籍和藝術工藝珍品,故宮博物院因此而舉世聞名。
它建立於1925年10月10日,是在明朝、清朝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國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中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其文物收藏主要來源於清代宮中舊藏。故宮博物院現在中國一共有兩處,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台北故宮博物院,兩者均為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
故宮為中國明、清兩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宮,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說,紫微垣(即北極星)位於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是以故宮又稱紫禁城。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奪取帝位後,決定遷都北京,公元1406年即開始營造宮殿,至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落成。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最後的封建帝制——清王朝,1924年清遜帝愛新覺羅·溥儀被逐出宮禁。在這前後五百餘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這里生活居住和對全國實行統治。城內宮殿建築布局沿中軸線向東西兩側展開。紅牆黃瓦,畫棟雕梁,金碧輝煌。殿宇樓台,高低錯落,壯觀雄偉。朝暾夕曛中,仿若人間仙境。在封建帝制時代,普通的人民群眾是不能也不敢靠近它一步的。
紫禁城宮殿位於北京城中心,東西寬753米,南北長961米,佔地面積723600餘平方米(一說為780,000平方米),周圍環以10米高的城牆和和52米寬的護城河,城牆四面各設城門一座:南名午門,北稱神武門,左右為東、西華門,其中午門和神武門現專供參觀者游覽出入。城內古建築總面積約16萬平方米(一說為163,000平方米),整組宮殿建築布局謹嚴,秩序井然,其布局與形制均嚴格按照封建禮制和「陰陽五行」學說設計與營造,映現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
紫禁城前半部(南半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東西輔以文華、武英二殿,統稱為「外朝」,是明、清兩代皇帝辦理政務、舉行朝會及其他重要慶典的場所。三大殿建於高8.13米的3層漢白玉石台基上。其中太和殿面積2,370平方米,高33.33米,重檐廡殿黃色琉璃瓦頂,是現存中國古代建築中最高大的建築,是封建皇權的象徵,皇帝登極、萬壽、大婚、冊立皇後等均在這里舉行。保和殿頂為重檐歇山式,殿內沿襲宋、元「減柱造」法式,空間開闊,在清代是宴請王公、舉行殿試等的地方。
由神武門方向眺望故宮紫禁城後半部(北半部)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左、右為東、西六宮,後為御花園,分別為皇帝、皇後、妃嬪們的寢宮和活動場所。在此以外,東有皇極殿、寧壽宮、養性殿、樂壽堂等建築,習稱外東路,為准備皇帝退位後生活所建。西有慈寧宮、壽康宮、壽安宮等建築,習稱外西路,專供皇太後、太皇太後、太妃、太嬪等起居之用。皇子們的居所原在東、西六宮之後,稱東、西五所,後遷至寧壽宮之南,稱南三所。所有後半部統稱「內廷」。清代雍正之後,皇帝移居養心殿,乾清宮改為接見外國使臣場所。乾清門外東有九卿房,為九卿值班處;西有軍機處,為軍機大臣值班所。養心殿位於西六宮南,為皇帝日常辦公地,同時在此召見臣僚。與之相對稱的地方為奉先殿,是供奉祭祀祖先處。整個紫禁城宮殿建築,是中國歷代宮殿建築的繼承與發展,是中國現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偉的古代宮殿建築群。
⑺ 有關清朝歷史的旅遊景點有哪些
清朝歷史的旅遊景點,這個比較多吧
宮殿:北京故宮、沈陽大行宮、承德避暑山莊
古鎮:烏鎮、萬安古鎮、黃姚鎮、鳳凰古城、黨家村、沙溪古鎮、洛帶古鎮
建議可以去南京看下
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里有大量建築都是大清時建的。南京師范大學隨園校區更是被譽為「東方最美麗的校園」。南大與北大並稱「中國高校南北雙姝」
甘熙故居——清朝大學者甘熙的故居,民間俗稱「九十九間半」。現為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可以看到皮影戲、拉洋片等節目。
文德橋——位於夫子廟大照壁前。之所以把它列在大清,是因為它和吳敬梓有聯系。文德橋有一奇景——中秋半月。每年中秋是站在文德橋上看秦淮河裡的月亮,橋兩邊各可以看到一半月亮。清朝著名文學家吳敬梓遷居南京後潛心編寫《儒林外史》。一年中秋他外出賞月聽到河邊人聲沸騰,跑去一看原來是分月奇景出現。但等到第二天吳敬梓喊他夫人再去看的時候已經看不到了,不過吳敬梓還是記錄下這段經歷。可惜的是現在文德橋經過多次重修已經看不到中秋分月這一奇景了。
豁蒙樓——位於雞鳴寺內。是兩江總督張之洞為紀念他的學生,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楊銳所建,樓名取自杜甫詩句「君臣尚論兵,將帥接燕薊,郎詠六公篇,憂來豁蒙蔽。」
幕府山—燕子磯——幕府山上有很多山洞,最有名的有三台洞、二台洞和觀音洞。燕子磯上有乾隆帝親筆題寫的「燕子磯」石碑,與江西城陵磯、安徽採石磯並稱「江南三大名磯」
惜陰書院——道光年間兩江總督陶澍所建。現為金陵圖書館特藏部,在烏龍潭旁的小巷龍蟠里內。烏龍潭大門往左走一條縱向的小巷就是龍蟠里,往裡走100米看到金陵圖書館特藏部大門進去就可以。
小卷阿——《海國圖志》作者魏源故居,惜陰書院往前再走50米即到。現在已很殘破,住著魏源的後人,只有門口豎著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碑。
靜海寺——和天妃宮同為明朝政和下西洋後所見。歸在清朝是因為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就是在此簽訂的。現有鴉片戰爭博物館。
南洋勸業會石陽傘——清朝舉辦南洋勸業會時為慈禧太後遮陽所建石陽傘,現存於南京工業大學三牌樓校區內。
陶公祠:林則徐、左宗棠為紀念恩師兩江總督陶澍所建。原建築已在拆遷時移走。在總統府旁。
⑻ 中國歷史博物館的發展歷史
中國歷史博物館壯觀的建築已使它成為北京市重要的地標,而它悠久的建館歷史又和宏偉的建築相得益彰,它初建於1912年,至今已有近九十年的歷史。
1912年籌建。1912年,在蔡元培(時任教育總長)的關心下,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正式成立,聘請京師大學堂教授胡玉縉為主任,以國子監為館址,開始收集各方文物。1918年遷入故宮前部端門至午門及其朝房,為救濟災民、失業工人及「為國傷亡」者,曾展出部分藏品,以門票收入賑災。
1926年10月正式開館。1926年,館藏漸臻豐富,各類藏品已達26類,二十餘萬件,於午門辟陳列室,精選藏品,依類陳列,於同年10月10日正式開館展出,當月觀眾即達45,020人,同時《國立歷史博物館叢刊》開始出版。
1929年8月改名為中央研究院北平歷史博物館。
1933年4月改為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北平歷史博物館。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歷史博物館工作主要以保護文物,避免遭受戰爭破壞為主,進行了少量的圖片、文物展覽。
1945年8月恢復中央博物院北平歷史博物館舊名。 1949年10月改名為北京歷史博物館。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本館更名為北京歷史博物館,隸屬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社會各界人士紛紛向博物館捐贈文物,總數達16962件,極大地豐富了館藏。為適應新的歷史形勢,博物館著手建立新的歷史陳列,使博物館真正成為民族的、大眾的、科學的社會教育機構。
1950至1965年是歷史博物館的高速發展期,由裴文中、賈蘭坡指導的「原始社會陳列」於1951年正式展出,該展覽是我國博物館最早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組織歷史陳列的嘗試。以此為起點,在黨和國家領導人、文化部、文物局領導的熱情關心下,以及全國各文博考古兄弟單位的大力支持下,「中國通史陳列」各個歷史階段陳列逐步完成並進行了預展,包括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在內的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社會各界知名學者先後來館參觀、審查,不斷完善通史陳列。
中國通史陳列自原始社會開始,至清朝滅亡結束,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結合中國歷史發展特點劃分歷史階段,其特徵是以考古發掘及傳世文物為基本展出材料,力求全面、系統地展現中國歷史,這不僅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也是中國文博事業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陳列。
1958年8月國家決定建立中國歷史博物館。
1959年10月,位於天安門廣場東側的新館大樓落成,北京歷史博物館更名為中國歷史博物館,與中國革命博物館一起遷入新館。中國歷史博物館由郭沫若先生題寫館名。1961年7月1日,「中國通史陳列」正式對外開放。1962年之後,通史陳列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完善修改,並陸續編印了《中國古代服飾資料》、《中國歷史博物館藏彩釉陶俑選輯》、《中國歷史博物館藏青銅器》、《中國歷史博物館藏雕塑選輯》等書。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中國通史陳列」暫時關閉。
1969年9月,中國革命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合並,改稱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七十年代開始進行「中國通史陳列」的修改。此次修改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指示下進行,突出秦漢、隋唐、元明清三個歷史時期的統一場面,同時將通史陳列下限延至「五·四」運動。1975年10月,修改後的「中國通史陳列」正式預展。1976年,粉碎「四人幫」之後,全館各項工作逐步恢復展開,成功舉辦了著名的《周恩來同志紀念展覽》,1978年1月,「中國通史陳列」對外開放。
自1978年始,中國歷史博物館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制定了全館八年發展規劃綱要,除繼續完善通史陳列和文物收藏工作外,還積極參加中外文物交流展出活動,相繼出版《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與文物資料》等刊物及《中國古代史常識》、《簡明中國歷史圖冊》、《明藍瑛花卉蘭石冊》、《中國古代史教學參考圖錄》、《中國歷史博物館》、《華夏之路》、《中國通史陳列》等圖書,組織和參加了多項考古發掘,舉辦了多項轟動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文物展覽,如「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展覽」、「山西應縣木塔遼代文物展覽」、「醫聖張仲景展覽」、「中國南海沉船文物展」、「絲綢之路與茶之路」、「全國考古新發現精品展」等展覽。
1983年,中國歷史博物館與中國革命博物館恢復獨立建制,將舊民主主義革命陳列劃歸中國革命博物館。1984年,「中國通史陳列」進行了第二次修改,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對歷代社會經濟文化的表現。1988年至1997年,開始進行「中國通史陳列」的第三次修改,在各文博單位的大力支持下,從全國各地征調了近千件文物,絕大多數是近十年來新出土的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文物,同時,陳列形式也作了全新的設計。修改後的「中國通史陳列」原始社會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於1990年第11屆亞運會開幕之日對外開放,「中國通史陳列」隋唐至明清時期也於1997年9月正式展出。
1987年考古部設立水下考古學研究室,開始水下考古的研究。1989年與日本合作,對廣東南海海域進行調查,並於1990年正式成立中日中國南海沉船調查學術委員會,先後對廣東、山東、遼寧等地水域進行調查。1997年,中國歷史博物館成立遙感與航空攝影考古中心,同德國波鴻魯爾大學簽訂了合作開展現代航空攝影考古意向書,開始進行洛陽及內蒙古東部地區古代大型遺址的航空攝影考古勘察。在新的歷史時期,為了更好的發揮博物館教育大眾的作用,中國歷史博物館的群眾工作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高潮,先後舉辦了「湖南中學生『擁抱紅太陽』夏令營」、「我愛北京天安門」活動月,在北京市各中小學和部分邊遠郊縣舉辦了「中國近代史圖片展」、「中國古代科技成就展」等圖片展覽。
1999年,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展示五十年來文物考古工作取得的多方面成就,由國家文物局主辦、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承辦的「中國文物事業50年特別展覽」於國慶節前在本館中央大廳展出。同年該館還成功舉辦了「盛世重光—山東青州龍興寺出土佛教石刻造像精品展」,並參加了「雪域名珠—西藏文化展」和在法國舉辦的「中國文化周」的展覽工作。為迎接21世紀的到來,同時也是歡慶新的龍年的到來,中國歷史博物館特別推出「迎千禧,賀辰歲—龍的藝術精品展」和「龍文化特展」,於2000年1月分別在北京和台北展出。相信在新世紀的曙光到來的時候,匯聚著古代文明與現代化氣息的中國歷史博物館必將以全新的面貌展現於世人面前。
2003年2月28日,中國國家博物館在合並中國歷史博物館與中國革命博物館的基礎上,正式掛牌成立。
⑼ 清朝有什麼名勝古跡
題主你這個問題就有點。。。
清朝是從清朝保留下來的 ,還是從清朝始建的?
故宮是歷經清代民國保存至今的,但是卻是始建於永樂年間,嘉靖和萬曆年間毀於大火又重修過。
喬家大院是清朝擴建的,可是人家晉商從明初就已經發家致富了。
沈陽故宮是明末清初建的,頤和園圓明園是清代建的,皇城相府是清代建的,北京大學是清末建的。舉不勝舉
清朝有萬里長城,圓明園、故宮、頤和園、北海、景山、八大處、十三陵、天壇、地壇、日壇、月壇、盧溝橋、團城、雍和宮、卧佛寺,潭柘寺等等。
1、故宮
清朝宮廷所在地,是世界最大的宮殿建築群
2、承德避暑山莊
承德避暑山莊是中國古代帝王宮苑,清代皇帝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市區北部。始建於1703年,歷經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時89年建成。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頤和園、拙政園、留園並稱為中國四大名園。
3、頤和園
頤和園,北京市古代皇家園林,前身為清漪園,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區十五公里,佔地約二百九十公頃,與圓明園毗鄰。它是以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設計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園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也是國家重點旅遊景點。
4、圓明園遺址
圓明園遺址公園位於北京市海淀區中部偏東,西北去西直門二十華里。其東南角為清華大學西門。圓明園遺址公園為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圓明園遺址公園建成於1988年,僅存山形水系、園林格局和建築基址,假山疊石、雕刻殘跡仍然可見。在「西洋樓」舊址建有園史展覽館,供人瞻仰憑吊。
5、恭王府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清代規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曾先後作為和珅、永璘的宅邸。1851年恭親王奕欣成為宅子的主人,恭王府的名稱也因此得來。恭王府歷經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歷史進程,承載了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故有了「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說法。
6、沈陽故宮
沈陽故宮是中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築群之一,為清朝初期的皇宮,距今近400年歷史。武功坊牌樓是進入沈陽故宮的門戶,建於清初崇德二年(1637年),是沈陽故宮唯一有歷史紀年款識的標志性建築。希望能幫到你。
⑽ 歷史博物館共展出元明清三朝瓷器收藏 展品中有36件不是明朝的37件不是清朝的
設 既不是五年也不是六年的展品為X件
那麼
36-X+37-X=45
X=14
所以五年:36-14=22
六年:37-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