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選修中外歷史重大改革知識線索

歷史選修中外歷史重大改革知識線索

發布時間:2021-03-08 20:53:06

㈠ 歷史選修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重點歸納

建議重點看一下與必修有重疊的章節,結合相關的政治經濟文化內容,融匯貫通的話可以答很多的題目!
知識點歸納與總結
1.梭倫改革
(1)了解梭倫改革前雅典的社會狀況,認識梭倫改革的必要性。
(2)簡述梭倫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點。
(3)分析梭倫改革對雅典民主政治建設的影響。
2.商鞅變法
(1)知道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改革的基本史實,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徵。
(2)了解商鞅變法的具體措施和內容,認識其特點。
(3)探討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歸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內容。
(3)探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歷史作用。
4.王安石變法
(1)了解王安石變法的歷史背景。
(2)歸納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內容,評價其歷史作用。
5.歐洲的宗教改革
(1)了解中世紀天主教的地位,認識歐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張,理解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
(3)簡述歐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分析歐洲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歷史背景。
(2)簡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內容,認識其在埃及歷史上的作用。
7.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
(1)簡述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的歷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內容,認識其歷史進步性和局限性。
(3)探討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對俄國近代化進程的影響。
8.明治維新
(1)知道明治維新的歷史條件。
(2)概述明治維新的主要過程和基本內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樣性。
(3)分析明治維新在日本近代化過程中的歷史地位。
9.戊戌變法
(1)了解戊戌變法產生的歷史根源。
(2)簡述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張和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分析其特點。
(3)知道戊戌變法失敗的基本史實,探討中國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通過學習,了解改革的歷史背景和進程,改革的復雜性與多樣性,科學地認識和評價改革,理解歷史發展的多樣性;學習改革家堅強不屈的意志,增強對社會的歷史責任感,進一步認識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意義。

第一單元 梭倫改革
背景 雅典城邦平民與貴族之間尖銳矛盾 表現:(1)在政治上,貴族占據首席執政官等重要職位,把持作為最高決策機關、監察機關和審判機關的長老會議,架空作為最高權力機關的公民大會。
(2)在經濟上,貴族通過高利貸、土地兼並等方式盤剝平民,以致平民無力還債成為「六一漢」,直至全家淪為債務奴隸。
(3)貴族在政治上的專橫和經濟上的壓榨激起平民的反抗,導致雅典政局動盪不安
雅典城邦工商業奴隸主階層與貴族之間尖銳矛盾 理解:公元前8世紀以後鐵農具的廣泛使用,雅典農業生產力的提高以及手工業的發展和商業貿易的繁榮,工商業奴隸主階層的形成和壯大以及由此導致的雅典社會階級關系的變動情況
梭倫當選為首席執政官,立志各改革,振興城邦 主觀條件:雅典的社會動盪嚴重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薩拉米斯島問題顯示出統治者腐朽無能,激起了工商業奴隸主和廣大平民的憤恨,梭倫「瘋詩人事件」激起了雅典人的愛國熱情和民族尊嚴。公元前600年左右,梭倫被任命為指揮官,奪回了薩拉米斯島,聲望大增,梭倫當選為首席執政官,並被授予「仲裁人」和「立法者」的權力,進行改革
目的 1、直接目的:消除矛盾,穩定雅典的社會秩序
2、根本目的:振興城邦,維護奴隸主統治
時間 公元前594年開始
內容 措施 內容 影響
頒布『解負令』 下令取消一切債務,禁止以土地和人身做抵押 將廣大平民從債務奴隸制的枷鎖中解放出來,成為享有自由權利的公民,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須具備的公民群體
確立財產等級制度 目的是為了打破貴族的世襲特權;原則是按財產的多少劃分四個等級,財產越多,等級越高,享受的權利越多,所要盡的義務也越多 並未實現公民之間的真正平等,打破了貴族依據世襲特權壟斷官職的局面,使工商業奴隸主分享了政治權力,也使下層平民獲得了一定的公民權利
改革國家權力機構 恢復公民大會作為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 大大提高了廣大公民參政議政的積極性,削弱了貴族長老會議的權力
組成「四百人會議」作為公民大會的常設機構。執掌最高統治權 打破了世襲貴族壟斷政治的局面,使新興的工商業奴隸主有權參與到政治管理中來
設立公民陪審法庭作為最高司法機關 打破了貴族對司法審判權的長期壟斷
鼓勵發展農工商業 農業:禁止糧食出口,抑制糧價;改進水渠灌溉系統,提倡種植經濟作物;鼓勵橄欖油等經濟作物出口 大大推動了雅典奴隸制經濟的發展,為民主政治奠定了經濟基礎
手工業:規定凡雅典公民必須讓兒子學一門手藝,吸引鼓勵有技術的外國人遷居雅典
商業及其他:改革幣制和度量衡;確定私有財產繼承自由的原則;倡導節儉,抑制奢侈浪費;懲罰游手好閑之徒
其他 規定個人所能佔有土地的最大限額和遺囑法
廢除了許多嚴刑峻法,制訂了一些新的法律
結果 梭倫推崇「中庸」,企圖用妥協的辦法來求得斗爭雙方的和解,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經濟狀況,一方面保護貴族的政治特權,他形容自己「拿著一隻大盾,保護兩方」, 但結果兩面都不討好,最後自己被迫遠走埃及,但其改革的成果並沒有被廢除。(成功)
意義 1、大大促進了雅典的繁榮與發展
2、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礎(最重要)
3、開啟了西方權力劃分的先河
4、滲透在改革中的「中庸」精神為雅典民主政治和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價值基礎
局限 原因:梭倫於公元前509年當選為首席執政官時,由於當時貧富分化和社會嚴重對立,社會矛盾尖銳。因此梭倫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矛盾,穩定雅典的社會秩序。因此在改革中他主要扮演了「調停者」的角色。所以很多改革措施都帶有折中的色彩,這使得他的改革不可避免的帶有歷史局限性。
表現: 貴族與平民的矛盾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梭倫以財產確立公民的等級身份,不同的等級享有不同的政治權利。下層公民沒有享有充分的參政議政的權利。
梭倫改革允許貴族保留祖傳地產.氏族制度的殘余仍得以存續,
性質 奴隸主性質的改革
特點 折中的色彩(原因、表現)企圖用妥協的辦法來求得斗爭雙方的和解,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經濟狀況,一方面保護貴族的政治特權

第二單元 商鞅變法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動盪、大變革和大發展時期。
春秋戰國時代特徵
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 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和耕作技術的提高鐵器和牛耕的出現和推廣、興修水利(秦國的都江堰和鄭國渠)。農田施肥。
手工業:,冶鑄業有了劃時代的發展。紡織業也有了較大的發展。戰國時的制漆工藝,已經採用夾紵技術。
商業日趨活躍:商業發達,各地土特產品相互交流,中原市場繁華。並且出現了繁華的商業中心。
封建生產關系的產生 生產力的進步引起了生產方式的變化,奴隸制集體勞作方式逐漸瓦解,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的小生產和個體經營為特色的小農經濟發展起來。隨著私田的開墾和增多,私田主人為了增加收入,開始改變剝削方式。將自己的「私田」分成小塊,租給奴隸和破產的平民耕種,向租種者收取地租。為了繼續維護自身的利益,一些奴隸主也主動改變剝削方式,實行更適應生產力水平的地租剝削。奴隸制社會的經濟基礎──井田制走向沒落,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起來。土地私有制確立,新的階級關系產生,出現了新興地主和自耕農。
上層建築的改革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社會經濟制度的變革,必然引起政治制度的變革。王室衰微、大國爭霸,代表地主階級利益的士大夫開始奪權,並且掌握了政權。新興地主的經濟地位不斷提高,政治勢力也越來越大,並且成為一種強大的政治力量。另一方面,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的變革,使舊的生產資料佔有方式──井田制和與之相適應的奴隸制剝削方式瓦解。隨著奴隸制上層建築基礎的崩潰,地主階級代替奴隸主階級進行立統治是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是歷史的必然。
軍事:戰爭頻繁 戰國時期,群雄角逐。為了富國強兵,各諸侯國紛紛變法。改革變法的內在動力
文化:百家爭鳴 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活躍局面。而法家思想順應了時代的需要,成為變法改革的思想理論武器。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吳起、商鞅等
春秋戰國時期的改革
國別 主持 內容 影響
春秋 齊桓公 管仲 「相地而衰征」根據土地多少和田質的好壞徵收賦稅 淡化了公田、私田的界限,實質上承認了私人對土地的所有權。管仲改革調動了土地所有者經營土地的積極性,推動了生產的發展,為齊國的強大奠定了物質基礎
魯國 前594 「初稅畝」。規定不論公田和私田,一律「履畝而稅」 公開承認了土地私有,實質是廢除奴隸社會的井田制確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戰國 魏文候 李悝 實行「盡地力之教」、推行「平糴法」、制定《法經》 魏國在戰國諸雄中率先強盛起來
楚悼王 吳起 主張限制和削弱貴族勢力、整頓吏治和改良社會風氣 楚國經過改革,成為了戰國中的強國
商鞅變法
背景 大背景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動盪、大變革和大發展時期
秦國背景 1、秦國比中原各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後
2、秦國的歷史機遇:晉國分裂,士人、說客追求建功立業
3、有利條件:國君權力比較集中;法家學說得到認同;當地民風質朴、尚武精神充斥等
4、秦孝公求賢若渴。商鞅來到秦國,秦孝公重用商鞅,主持變法。
時間 公元前356年開始
指導思想 法家理論
宗旨 富國強兵
性質 地主階級的改革
內容 以農求富的經濟改革 廢井田、開阡陌 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維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提高了他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
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極大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秦國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物質基礎。但也奠定了中國此後一千多年對商業發展抑制的總體趨勢,成為以後商品經濟發展的阻力
統一度量衡 為人們從事經濟文化交流活動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對秦國經濟的發展和鞏固中央集權制度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加強集權的政治改革 嚴格什伍戶籍制度,實行連坐法 保證了社會統治秩序,強化了對基層民眾的管理和統治
普遍推行縣制 鞏固了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
制定秦律 有利於加強統治
提高戰鬥力的軍事改革 獎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廢除「世卿世祿制 打擊了奴隸主舊貴族,大大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也擴大了統治基礎
加強思想控制的文化改革 「燔詩書而明法令」 加強了思想控制.但極端壓制了人民的思想,對於我國文化典籍也是一種摧殘。實質是文化專制
改革舊俗 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強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進一步發展了小家庭生產,有利於國家賦稅、加強了秦國的集權統治。依照中原地區的風俗、風尚進行改革,不僅促進了秦國的發展,也有利於民族的融合
特點 商鞅變法核心內容可概括為「重農」和「法治」。商鞅變法是實行最徹底、措施最全面,為期最長久,影響最深遠的改革
結果 商鞅雖死,而秦卒行其法 死因:
1、商鞅變法觸動了舊貴族的既得利益
2、商鞅實行的酷刑也加劇了舊勢力對商鞅的仇恨
3、秦孝公死後,商鞅失去了生存的主要屏障
4、新法成了他逃亡的障礙,最終為變法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成功:
商鞅變法正是順應了時代的發展,順應了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變革,是對整個生產關系的變革,使封建生產關系和生產力得以進一步的確立與發展,變法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後來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因此,商鞅變法是成功
成功的原因:
1、主要原因: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逐步崩潰和封建社會開始形成的時期,變法順應了歷史的發展趨勢,符合地主階級的要求
2、商鞅變法的措施全面徹底
3、有充裕的時間,施行十年,令百姓能適應及接受
4、厲行法治,賞罰分明,人民知所遵守
5、重農抑商,令百姓溫飽,故獲人民擁護
6、良好的歷史機遇:晉國分裂,士人、說客追求建功立業
7、有利條件:國君權力比較集中;法家學說得到認同;當地民風質朴、尚武精神充斥等
8、商鞅義無返顧的堅毅精神和大膽而審慎的處事態度
作用 經濟上,從根本上確立土地私有制度,為秦國農業生產帶來生機。
政治上,使封建國家機器的職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權制度的建設從此開始。
軍事上,極大地提高了秦軍的戰鬥力,秦國在對外兼並戰爭中掌握了主動權。
總之,變法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後來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秦國以至中國歷史的發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局限 原因:商鞅變法處在一個新舊歷史交替時期,新舊勢力斗爭異常激烈的歷史特點和變法的階級屬性
表現:1、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
2、加重對人民的剝削與壓迫
3、並未與舊制度、舊文化、舊習俗徹底劃清界限(承認佔有奴隸的合法性等等)
4、嚴刑峻法和文化高壓政策,對後來的秦朝也有消極影響,導致了秦朝的暴政
5、壓制工商業發展,違背了社會發展的規律,不利於商品經濟發展

第三單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北魏統一北方 創造了一個較為安定的社會環境,促進了社會生產的發展,為各族之間的交流和融合創造了有利條件
北魏統治者開始參照漢族的封建政權的統治方式 吸收漢族先進的文化,從而成為以後孝文帝改革的社會基礎與思想基礎。開始了封建化的進程,民族融合趨勢加強
馮太後掌權 促使孝文帝對漢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對漢族文化傳統、習俗及其深邃豐富的內涵,十分敬佩和仰慕。對他後來推行的改革有著深刻的影響
孝文帝學習漢族先進文化 孝文帝深刻意識到本民族及政權的落後性,堅定了他改變鮮卑舊俗、學習漢族先進文化的信念
階級矛盾尖銳 原因:政權制度建設的欠缺。主要表現在政權的基層統治方式上實行宗主督護制,在賦稅制度上的混亂。賦稅制度上「縱富督貧,避強侵弱」,導致廣大農民負擔沉重,苦不堪言, 影響:導致各地人民起義不斷。嚴重威脅著北魏統治,社會改革迫在眉睫
民族矛盾激化 原因:北魏統治者實行民族壓迫、民族歧視的高壓政策
時間 471---499
目的 緩和民族對立和社會矛盾,發展生產,鞏固統治
過程及內容 前期 時間:471---490
主持:馮太後
重點:建新制。形成了以均田制為中心的一整套政治經濟制度。這些制度有力促進了社會生產的發展,緩和了社會矛盾,鞏固了政權
措施 制定官吏俸祿制整頓吏治 為澄清吏治,鞏固統治 國家徵收統一籌集按級別高低發給官吏,不許官吏自籌,制定嚴懲貪贓辦法 北魏吏治得到改善,農民賦役負擔減輕,北方農業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
推行均田制 為了緩和社會矛盾,發展農業生產,增加國家收入 即按一定的標准將國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給農民耕種,土地不得買賣。不種則由政府收回 生產積極性提高,同時大片荒地被開墾,推動了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促進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推動著鮮卑族經濟的轉型,加強了民族大融合
設立三長制 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強化對地方的控制, 改宗主督護制為三長制。鄰長、里長、黨長合稱三長,直屬州郡,負責清理戶口和田畝,征發徭役和兵役 保證了國家對人民有效地控制,有利於中央集權的鞏固
推行新的租調制 與均田制相適應,保證稅收 一對夫婦每年向政府繳納粟二石,帛或布一匹 使農民負擔大為減輕,許多受庇於豪強的農民也紛紛轉向政府,成為國家的編戶齊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後期 時間: 490---499
主持:孝文帝
重點:漢化
措施 遷都洛陽
原因:1、在政治上,平城保守勢力強大,民族隔閡相當深。
2、在經濟上,氣候惡劣,糧食供給經常出現困難;
3、軍事上,時受柔然騷擾,很不安全;
4、地理上,地處偏僻不利於對整個中原地區的統治
5、洛陽農業發達,交通便利,乃歷史故都。
目的:為了接受漢族先進的文化,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實現南北統一的願望。
影響:孝文帝借遷都打擊了保守勢力,保證了改革的深入,有利於胡漢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華文明得到進一步發展。洛陽再次成為北方政治、經濟的中心。遷都洛陽,為孝文帝進一步的改革奠定了基礎。
移風易俗 易服裝、說漢話、改漢姓、通婚姻、改籍貫、行漢制、崇儒學 影響:使鮮、漢兩族進一步融合,對加強民族聯系,緩和民族矛盾,促進民族融合所產生的深遠影響。
它提高了鮮卑人的文化水平,有利地推動了向漢族王朝統治模式的轉化,大大促進了民族融合,為結束南北分裂奠定了基礎。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作用 經濟的復甦和繁榮 原因:1、均田制、三長制和租調制的實施
2、技術的進步:如生產工具的改進,耕作技術的進步
3、水利設施的興修
4、是民族大融合的產物,如鮮卑族的畜牧業經驗
5、孝文帝放鬆對民間手工業的管制,加強對官辦手工業的管理
6、孝文帝鑄造銅錢,重視和支持商業的結果
表現:農業:荒地得到開墾,糧食產量提高,人口增加,耕作技術提高,畜牧業發達。
手工業:民間和官辦手工業發展快,絹布產量增加且工藝精湛,北方青瓷出現
商業:洛陽出現許多大市場,貨源充足,交易活躍,對外貿易達西方國家
影響:1、推動了鮮卑族的游牧經濟向農耕經濟的轉型,增加了國家收入
2、使孝文帝進一步接受漢族先進文化與制度,加速政權的封建化進程,鞏固了封建統治
3、促進了民族大融合,使鮮卑族等少數民族成為漢族一部分,為中華民族注入了新鮮血液。
政權封建化的加速 統治者尊儒崇經,興辦學校恢復漢族禮樂制度採納漢族封建統治制度,對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個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民族的交流與融合(最重要) 鮮卑族在生產、生活方式上的轉變促使了整個社會習俗的改變,漢族風俗習慣成為整個社會生活習慣的主體。鮮卑族原有文化也融入漢族文化之中。畜牧業生產經驗、服飾、風俗、食物等方面鮮卑族文化精華融入了漢族文化之中,促進了整個中華文明的發展與進步。並為隋唐時期國家重新實現統一奠定了基礎
性質 是馮太後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變北魏社會面貌的封建化改革運動
第四單元 王安石變法

背景 社會矛盾的日益激化 階級矛盾尖銳 原因:土地兼並使農民賦稅增加,還要承擔徭役,受高利貸的盤剝,連年的戰事和頻繁的自然災害
具體表現:農民起義和兵變相繼爆發
民族對立嚴重 遼和西夏與宋發生多次戰爭
統治階級矛盾突出 要求改革新朝政的勢力同守舊勢力斗爭激烈,出現朋黨之爭
積貧積弱局面的形成 積弱 原因:1、集中軍權。設立不同的機構管轄軍隊調兵權與領兵權的分離,實行「更戍法」 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兵無常帥,帥無常師,訓練不精,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
2、在荒荒年招募流民當民,軍隊素質下降
3、步兵為主,武器質量差,影響軍隊戰鬥力
表現:對遼和西夏戰爭敗多勝少
積貧 原因:1、冗官(集中行政權分割宰相職位,官職增加;科舉取士多; 「恩蔭」法授官多)
2、冗兵(面臨西夏和遼的威脅;為安定社會秩序,在荒荒年招募流民當民)
3、對遼和西夏戰爭耗費付給出大量金銀和布匹
表現:國家財政的入不敷出,出現了嚴重的財政危機,造成了冗費的局面
慶歷新政曇花一現 背景:積弱積弱的局面已經發展到比較嚴重的程度,階級矛盾尖銳,北宋統治岌岌可危
主持:范仲淹、富弼
時間:宋仁宗慶歷三年(1043年)------慶歷五年(1045年)初
中心:整頓吏治,針對腐敗的官僚制度
內容:改革文官升遷制度;.嚴格恩蔭制;改革貢舉制;慎選地方長官;重視農桑,減輕徭役等。
結果:失敗。
原因 1、新政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們強烈的反對
2、有人誣蔑范仲淹、富弼等是「朋黨」,宋仁宗對朋黨的防範;3、改革過於激進。
影響:宋朝嚴重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並未緩和,積貧積弱的局面仍在向前發展,統治集團感到危機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聲高漲
宋神宗起用王安石 原因:1、社會矛盾仍然尖銳
2、王安石提出變法主張和設想得到宋神宗的贊賞
3、宋神宗希望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消除弊病,克服統治危機
時間:1068年,宋神宗即位。決定起用王安石
時間 1069年,任用王安石為參知政事,主持變法
目的 直接目的:為了富國強兵,改變積弱的局面
根本目的:為了挽救北宋統治危機,鞏固封建統治秩序
內容 主要措施 內容 作用和成效 局限
富國之法 農田水利法 鼓勵各地由民戶出資修建水利 水利工程廣為修建,保證了灌溉;耕地面積增加,農業生產發展,政府稅收增加。
方田均稅法 下令全國清丈土地,核實土地所有者,並將土地按土質的好壞分為五等,作為徵收田賦的依據 清丈出大量隱瞞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農民免除賦稅,得到實惠。
青苗法 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黃不接時由官府給農民貸款、貸糧,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別隨夏秋兩稅歸還 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貸對農民的剝削,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階級矛盾。(爭議最大) 強制農民借貸;利息偏高,農民負擔依然沉重
免役法 將原來按戶輪流服差役,改為由官府僱人承擔,不服差役的民戶則交納一定數量的錢,稱為免役錢 農民從勞役中解脫出來,保證了勞動時間,促進生產發展;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 對貧苦人是沉重的負擔
市易法 在東京設置市易務,出錢收購滯銷貨物,市場短缺時再賣出 這就限制了大商人對市場的控制,有利於穩定物價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
均輸法 設立發運使,掌握東南六路生產情況和政府與宮廷的需要情況,按照「徙貴就賤,用近易遠」的原則,統一收購和運輸 減輕了納稅戶的額外負擔,限制了富商大賈對市場的操縱和對民眾的盤剝,便利了市民生活
強兵之法 保甲法 將鄉村民戶加以編制,以十家為一保,民戶家有兩丁以上抽一丁為保丁,農閑時集中,接受軍事訓練 加強了農村封建統治秩序,維護了農村社會治安;建立了全國性的軍事儲備;節省了大量的訓練費用
設軍器監 督製造兵器,嚴格管理,提高武器質量 武器質量和產量都提高
保馬法 將原來由政府的牧馬監養馬改為由保甲民戶養馬。保甲戶自願養馬,可由政府給以監馬或者給錢自行購買,並可以免除部分賦稅 馬匹的質量和數量提高;政府節省了大量養馬費用
將兵法 每將置正副將各1人,選派有武藝又有戰斗經驗的軍官擔任,專門負責本單位軍隊的訓練 改變了兵將分離的局面加強了軍隊戰鬥力
取士之法 改革科舉制度 廢除了死記硬背的明經科,而進士科的考試則以經義和策論為主,增加法科 有利於人才的選拔、培養和使用,為變法造了輿論,有利於改革的推進
整頓太學 重新編纂教科書,內容為儒家經典,太學生成績優異者不經過科舉考試可直接為官,設置武學、醫學、律學專科學校,培養專門人才
惟才用人
結果 最終失敗 1、變法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改革充滿了阻力
2、用人不當,出現了危害百姓的現象
3、支持變法的組織機構不夠健全,賞罰也不夠公正
4、變法的重要支持力量宋神宗在變法後期的動搖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勢。5、宋神宗死後,司馬光任宰相,新法被廢除
6、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變法本身沒有觸及社會的根本問題,沒有真正給農民以更大的利益,因而不可能獲得廣大農民的支持,也不可能很好的解決社會的根本矛盾
性質 封建地主階級針對北宋統治危機進行的改革運動
評價 1、變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加強了國家的軍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
2、王安石變法促進了經濟發展,客觀上有利於社會進步。
3、變法以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為出發點,農民的處境沒有根本改變,負擔依然沉重
4、王安石變法是封建地主階級針對北宋統治危機進行的改革運動,它不可能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治危機。
啟示教訓 1、改革是歷史發展的要求和產物
2、改革是革除社會弊政,促進社會發展和國家強盛的重要手段
3、改革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權和私利,因而會有阻力,甚至充滿了尖銳的斗爭。因此,改革者要有遠見卓識,行動要堅決徹底,要注意用人。

㈡ 求高中歷史選修《歷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中十大改革知識點

專題一 梭倫改革

課標: (1)了解梭倫改革前雅典的社會狀況,認識梭倫改革的必要性。

(2)簡述梭倫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點。- b$ q/ Y. i, W6 ~' N; S
(3)分析梭倫改革對雅典民主政治建設的影響。

1.改革背景:

①貴族與平民矛盾激化。

②工商業奴隸主的崛起,要求分享權利,實行改革。③薩拉米危機

④公元前594年梭倫當選首席執政官。

2.主要措施及作用:

(1)經濟改革:

①頒布解負令,廢除平民債務。廢除債務奴隸制。

作用:法律上保障平民的人身自由,形成較穩定的公民群體

②鼓勵發展農業和工商業。作用:為雅典民主制打下牢固階級基礎

(2)政治改革:

①首先確立財產等級制度。作用:擴大了工商業奴隸主階層參政權, 平民享有一定權力;打破了貴族專權局面

②其次是改革國家權力機構。

……
一、導 讀
人類歷史是一個復雜的社會演進過程,人類社會自產生以來,改革就與社會進步相伴而生,並成為歷史前進的動力之一。改革雖然不像革命那樣來的轟轟烈烈,卻以其特有的方式推動著社會的進步。人類歷史上的改革有很多,本模塊精選了其中9個重大改革,這9個改革貫通古今中外,或成功或失敗,充滿了曲折與反復,然而它們都對歷史的前進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因此被歷史所銘記!
一、人類社會演進的重要方式:革命、改革 、戰爭
學習本模塊必須明確改革與革命的區別。無論改革或是革命都是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實現社會進步為目標的,然而二者卻採取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
二、人類社會演進的重要方式之一:社會革命(暴力)
1、歷史上重大革命: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法國大革命、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中國的辛亥革命、新民主義革命等。
革命是由暴力打造的,是用鮮血鑄就的,它用暴力打碎了陳舊的政治上層建築,用暴力來奪取國家政權,並且往往伴隨著國家政權的更替,從而產生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秩序的巨大變革。
2、重大革命的根本原因: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矛盾的結果。
3、根本目的:用暴力打碎了陳舊的政治上層建築,奪取了國家政權,建立了一個理想的社會制度。
4、領導力量和方式:由下層群眾發動的,是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三、人類社會演進的重要方式之一:社會改革(和平)
……

以上兩部分內容是從我掌握的幾份資料里摘錄出來的,如有需要,請致QQ郵箱wouc(加上後綴就行)

㈢ 歷史選修1 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知識點

根據課程標准,主要學習1、3、4、5、6、9、12、13、14、15課。知識點主要是依據課專程標准 走向民主政屬治(主要是索倫改革)一、背景:貴族制下,平民與貴族矛盾尖銳,平民准備以暴力推翻貴族制二、索倫改革1、時間2、內容:1)經濟領域:2)政治領域:3、影響春秋戰國時期的變法運動一、時代背景:二、春秋時期的變法 1、管仲改革 措施: 影響:2、春秋時期的變法特點三、戰國時期的變法 魏文侯變法1、措施2、影響3、戰國時期的變法特點商鞅變法與秦的強盛一、背景二、措施三、影響

㈣ 高中歷史選修《歷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知識總結 要詳細全面

我是這么覺得,別人總結不如自己總結。自己總結可以從這幾個專方面:一、背景屬 二、經過 三、歷史意義。也可以結合領導改革的人物入手,結合人物進行分析。歷史還有一本選修《中外歷史人物評說》,如裡面的孫中山,可以與必修三的三民主義,也可以與《歷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中的辛亥革命一起復習。我今年高考歷史是A+,平時自己也是這么復習的,關鍵還是靠自己。另外,知識骨架是最重要的。
個人經驗,希望對你有幫助。如果你覺得滿意,不妨採納。

㈤ 歷史選修《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專題九的復習資料

戊戌變法
內容標准
教 學 要 求
教 學 建 議

了解戊戌變法產生的歷史根源。

1.了解戊戌變法前民族危機加深、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和早期維新思想產生的史實。
2. 了解戊戌變法產生的歷史根源。
3.知道「公車上書」。

1. 幫助學生梳理戊戌變法產生的背景,以培養學生較宏觀的橫向的歷史思維。
2. 基於對戊戌變法的社會背景的了解,引導學生把握戊戌變法產生的歷史根源: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民族資產階級成為新的政治力量。
3.有關戊戌變法產生的歷史根源,應該基於具體的歷史情境的史實分析之上,避免單純的說教。

簡述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張和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分析其特點。
1. 簡述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張和特點。
2.簡述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
3. 分析百日維新的特點。
4.認同變法圖強、文明進化的價值觀。。
1.幫助學生整理出戊戌變法的基本線索,即:第一階段——宣傳維新思潮,第二階段——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第三階段——百日維新。
2.摘引康有為、梁啟超和嚴復等人的著作或文章,基於史料的閱讀,鼓勵學生概括維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張及其特點。
3.引導學生從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等方面,列表整理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
4.幫助學生從百日維新的內容與維新派的主張的比較以及百日維新的結果等方面去分析百日維新的特點。

知道戊戌變法失敗的基本史實,探討中國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1. 知道戊戌變法失敗的基本史實。
2. 知道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
3.認識中國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3.培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1.引導學生從社會背景、領導力量、政策措施和國際環境等方面,比較日本明治維新與戊戌變法,認識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
2. 從政治改革、救亡圖存、思想解放等角度,認識戊戌變法在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作用。
3.適當聯系必修Ⅰ、Ⅲ中 「鴉片戰爭後中國人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歷程」的知識,大體勾勒中國近代化的歷程,再指導學生結合戊戌變法失敗來探討中國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史論共享】
1.康、梁等維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張及其特點:
康有為一方面借用孔子的權威來宣傳自己的變法主張,另一方面又從傳統的儒家思想中,為變法尋找理論依據,並將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學說和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相結合來宣傳變法思想。梁啟超明確提出了民權思想,動搖了君主專制的神聖性和永恆性。嚴復借用西方進化論思想來闡述維新變法,為維新變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2.百日維新的主要特點:
百日維新是戊戌變法運動的高潮,其政令基本上反映了維新派的願望和要求,有利於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先進科學文化的傳播,並給民族資產階級提供了參加政治的可能性。百日維新顯示了光緒帝和維新派除舊布新的決心,損害了頑固守舊勢力的利益,但又沒有觸動封建統治的基礎,改革是不徹底的。
3.戊戌變法在推動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意義:
戊戌變法是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維新派揭露帝國主義企圖瓜分中國的陰謀,喚起了人們的近代民族意識,促成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它是一場政治改革運動,是資產階級變革社會制度的初步嘗試,維新派努力追求西方先進的政治制度,傳播西方的社會政治學說和科學文化,促進了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到來。它也是近代中國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通過維新派的宣傳,維新思想得以廣泛傳播,國人的心態也隨之改變,學習西學成為一種社會時尚,「變革」也成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

㈥ 高中歷史選修一 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親啊,我的是我們老師在書上劃的和補充的:
(好多的說)
梭倫改革
一.背景:1.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平民與貴族的尖銳矛盾致使雅典面臨著深刻的政治危機。2.工商業奴隸主階級的興起,促進了雅典社會的政治改革。3.基倫暴動和德拉古立法都未能解決雅典社會的復雜矛盾。4.公元前600年左右的薩拉米危機,使平民開始醞釀暴動。5.梭倫當選為首席執政官,立志改革,振興城邦。(其中1.2.為根本原因,4.為直接原因或導火線)
二.內容:經濟方面:1.頒布《解負令》,取消了債務奴隸,保護了平明的基本權益,經濟上的獨立,為平民享有政治權利提供了物質保障。2.發展工商業,提倡學習手工技藝,鼓勵外邦移居雅典,鼓勵進口穀物。
政治方面:1.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多寡分為四個等級,並確定了相應的政治權利。2.創立了四百人會議。3.組建民眾法庭,實行陪審員制。
三.影響:(有很多,我簡單得說)(積極)1.梭倫改革打擊了貴族的實力,它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乃至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礎。2.消滅了債務奴隸制,穩定了小農經濟,確保了雅典公民經濟上的獨立,為雅典民主政治提供了物質基礎。3.擴大了享有政治權力者的范圍,通過權力的重新分配,越來越多的人享有政治權力。4.促進了公章也奴隸主階層的崛起,鞏固了貴族奴隸主、工商業奴隸主、平民三足鼎立的多元的社會格局,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會基礎。5.梭倫的政治改革完善了雅典的國家制度,為普通公民參與國家政治活動提供了制度擺正,為雅典民主政治建立了可開的制度保障。(消極)1.其中庸原則決定了改革的不徹底性。2.貴族在國家政權中占據絕對優勢,下層平民未能享有充分的權力。3.世族制度殘余和貴族勢力仍然存在。4.貴族和平民的矛盾未能得到根本解決。

商鞅變法:
一.背景:春秋時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產生,秦國已使用鐵制農具,社會經濟發展較快,這不僅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產生過程,而且還引起社會秩序的變動。公元前384年,秦獻公即位,下令廢除人殉的惡習。次年又遷都棟立。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徹底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魏國入秦,秦孝公任他為左庶長,開始變法。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制崩潰、封建制確立的大變革時期,在這一時期,鐵制農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廣,導致奴隸主的土地國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二.內容:前期:1.實行什伍、連坐制度。2.獎勵耕作,重農抑商。(重要)3.獎勵軍功,按軍功大小給予賞賜。
後期:1.廢井田,開阡陌。2.推廣縣制,廢除分封制。3.統一度量衡。4.移風易俗,禁止私下行賄,獎勵對國家有貢獻的人,推行「分異」令。5.焚詩書明法令。
三.影響:1.廢除了奴隸主貴族的世襲特權,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加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制度。2.商鞅施行的嚴刑峻法和文化高壓政策,對秦國也有消極影響。

孝文帝改革:
一.背景:1.北魏的崛起以及統一黃河流域。2.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銳,社會改革迫在眉睫。3.馮太後和孝文帝深受漢族先進文化的影響。
二.內容:1.推行均田制。2.整頓吏治,實行俸祿制。3.遷都洛陽。
三.影響:1.孝文帝改革使常年遭受戰亂的北方發展了農業生產,經濟得到恢復。孝文帝遷都洛陽,使洛陽成為北方乃至全國的政治、經濟中心,成為歷史上顯赫一時的國際性商業城市。2.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推動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3.孝文帝改革使北方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為隋唐大一統和經濟文化的高度發展奠定了基礎,在中國民族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王安石變法:
一.背景:1.積貧積弱局面的形成(1.「冗兵」局面的出現。2.「冗官」局面的出現。3.「冗費」局面的出現。)。2.社會矛盾的日益激化。3.曇花一現的慶歷新政。
二.內容:1.富國。實行均輸法、市易法、青苗法、免役法、農田水利法、方田均稅法。2.強兵。實行將兵法、保甲法、保馬法,設軍器監。3.育才。實行科舉改革,改革學校制度。
三.影響:1.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北宋中期積貧積弱局面,在當時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銳情況下,這場改革促進了北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政治軍事實力的壯大,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在中國歷史上有著深遠的歷史影響。2.由於保守派的反對及改革派內部分裂,改革最終失敗,新法廢除。

俄國農奴制改革:
一.背景:1.經濟上,農奴制嚴重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2.政治上,農奴制引發了尖銳的社會矛盾。3.思想上,出現了反對農奴制和專制統治的新思潮。4.軍事上,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加劇了社會危機。5.統治階級,亞歷山大二世深受西方文明的影響,上台後深刻意識到農奴制的落後,醞釀改革。
二.內容:1.政治上,廢除了農奴制,農奴在法律上陳偉自由人,地主不得買賣或干涉其生活。2.經濟上,農民可得到一塊分地,蛋分地大小肥瘠由地主決定,且需要高價贖買,還要承擔各種臨時義務。3.組織上,加強對農民的管理,設置一個有地方規章擔任的調停人,同時,還是想連環保以約束農民暗示完成各類賦役。過去受個別地主支配的農民被納入地方政權的控制之下。
三.影響:1.1861年改革,是沙皇實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是俄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2.廢除農奴制度,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加快了其發展的步伐。
3.這次改革很不徹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農奴制。

親啊,我都是手打的,好累.......親你是文科的吧,我也是啊,我們老師還補充了一些,我不想打了......其實宗教改革比農奴改革更重要啊!

㈦ 急需高中歷史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選修歷史重大改革回眸.選修中外歷史人物評說.五本的知識總結(不是題綱

哦!老師沒給你們總結嗎?

㈧ 高中歷史選修 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專題一知識點總結全面點

高中歷史選修①《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知識點歸納與總結
1.梭倫改革
(1)了解梭倫改革前雅典的社會狀況,認識梭倫改革的必要性。
(2)簡述梭倫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點。
(3)分析梭倫改革對雅典民主政治建設的影響。
2.商鞅變法
(1)知道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改革的基本史實,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徵。
(2)了解商鞅變法的具體措施和內容,認識其特點。
(3)探討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歸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內容。
(3)探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歷史作用。
4.王安石變法
(1)了解王安石變法的歷史背景。
(2)歸納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內容,評價其歷史作用。
5.歐洲的宗教改革
(1)了解中世紀天主教的地位,認識歐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張,理解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
(3)簡述歐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分析歐洲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歷史背景。
(2)簡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內容,認識其在埃及歷史上的作用。
7.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
(1)簡述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的歷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內容,認識其歷史進步性和局限性。
(3)探討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對俄國近代化進程的影響。
8.明治維新
(1)知道明治維新的歷史條件。
(2)概述明治維新的主要過程和基本內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樣性。
(3)分析明治維新在日本近代化過程中的歷史地位。
9.戊戌變法
(1)了解戊戌變法產生的歷史根源。
(2)簡述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張和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分析其特點。
(3)知道戊戌變法失敗的基本史實,探討中國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通過學習,了解改革的歷史背景和進程,改革的復雜性與多樣性,科學地認識和評價改革,理解歷史發展的多樣性;學習改革家堅強不屈的意志,增強對社會的歷史責任感,進一步認識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意義。

第一單元 梭倫改革
背景 雅典城邦平民與貴族之間尖銳矛盾 表現:(1)在政治上,貴族占據首席執政官等重要職位,把持作為最高決策機關、監察機關和審判機關的長老會議,架空作為最高權力機關的公民大會。
(2)在經濟上,貴族通過高利貸、土地兼並等方式盤剝平民,以致平民無力還債成為「六一漢」,直至全家淪為債務奴隸。
(3)貴族在政治上的專橫和經濟上的壓榨激起平民的反抗,導致雅典政局動盪不安
雅典城邦工商業奴隸主階層與貴族之間尖銳矛盾 理解:公元前8世紀以後鐵農具的廣泛使用,雅典農業生產力的提高以及手工業的發展和商業貿易的繁榮,工商業奴隸主階層的形成和壯大以及由此導致的雅典社會階級關系的變動情況
梭倫當選為首席執政官,立志各改革,振興城邦 主觀條件:雅典的社會動盪嚴重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薩拉米斯島問題顯示出統治者腐朽無能,激起了工商業奴隸主和廣大平民的憤恨,梭倫「瘋詩人事件」激起了雅典人的愛國熱情和民族尊嚴。公元前600年左右,梭倫被任命為指揮官,奪回了薩拉米斯島,聲望大增,梭倫當選為首席執政官,並被授予「仲裁人」和「立法者」的權力,進行改革
目的 1、直接目的:消除矛盾,穩定雅典的社會秩序
2、根本目的:振興城邦,維護奴隸主統治
時間 公元前594年開始
內容 措施 內容 影響
頒布『解負令』 下令取消一切債務,禁止以土地和人身做抵押 將廣大平民從債務奴隸制的枷鎖中解放出來,成為享有自由權利的公民,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須具備的公民群體
確立財產等級制度 目的是為了打破貴族的世襲特權;原則是按財產的多少劃分四個等級,財產越多,等級越高,享受的權利越多,所要盡的義務也越多 並未實現公民之間的真正平等,打破了貴族依據世襲特權壟斷官職的局面,使工商業奴隸主分享了政治權力,也使下層平民獲得了一定的公民權利
改革國家權力機構 恢復公民大會作為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 大大提高了廣大公民參政議政的積極性,削弱了貴族長老會議的權力
組成「四百人會議」作為公民大會的常設機構。執掌最高統治權 打破了世襲貴族壟斷政治的局面,使新興的工商業奴隸主有權參與到政治管理中來
設立公民陪審法庭作為最高司法機關 打破了貴族對司法審判權的長期壟斷
鼓勵發展農工商業 農業:禁止糧食出口,抑制糧價;改進水渠灌溉系統,提倡種植經濟作物;鼓勵橄欖油等經濟作物出口 大大推動了雅典奴隸制經濟的發展,為民主政治奠定了經濟基礎
手工業:規定凡雅典公民必須讓兒子學一門手藝,吸引鼓勵有技術的外國人遷居雅典
商業及其他:改革幣制和度量衡;確定私有財產繼承自由的原則;倡導節儉,抑制奢侈浪費;懲罰游手好閑之徒
其他 規定個人所能佔有土地的最大限額和遺囑法
廢除了許多嚴刑峻法,制訂了一些新的法律
結果 梭倫推崇「中庸」,企圖用妥協的辦法來求得斗爭雙方的和解,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經濟狀況,一方面保護貴族的政治特權,他形容自己「拿著一隻大盾,保護兩方」, 但結果兩面都不討好,最後自己被迫遠走埃及,但其改革的成果並沒有被廢除。(成功)
意義 1、大大促進了雅典的繁榮與發展
2、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礎(最重要)
3、開啟了西方權力劃分的先河
4、滲透在改革中的「中庸」精神為雅典民主政治和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價值基礎
局限 原因:梭倫於公元前509年當選為首席執政官時,由於當時貧富分化和社會嚴重對立,社會矛盾尖銳。因此梭倫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矛盾,穩定雅典的社會秩序。因此在改革中他主要扮演了「調停者」的角色。所以很多改革措施都帶有折中的色彩,這使得他的改革不可避免的帶有歷史局限性。
表現: 貴族與平民的矛盾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梭倫以財產確立公民的等級身份,不同的等級享有不同的政治權利。下層公民沒有享有充分的參政議政的權利。
梭倫改革允許貴族保留祖傳地產.氏族制度的殘余仍得以存續,
性質 奴隸主性質的改革
特點 折中的色彩(原因、表現)企圖用妥協的辦法來求得斗爭雙方的和解,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經濟狀況,一方面保護貴族的政治特權

第二單元 商鞅變法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動盪、大變革和大發展時期。
春秋戰國時代特徵
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 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和耕作技術的提高鐵器和牛耕的出現和推廣、興修水利(秦國的都江堰和鄭國渠)。農田施肥。
手工業:,冶鑄業有了劃時代的發展。紡織業也有了較大的發展。戰國時的制漆工藝,已經採用夾紵技術。
商業日趨活躍:商業發達,各地土特產品相互交流,中原市場繁華。並且出現了繁華的商業中心。
封建生產關系的產生 生產力的進步引起了生產方式的變化,奴隸制集體勞作方式逐漸瓦解,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的小生產和個體經營為特色的小農經濟發展起來。隨著私田的開墾和增多,私田主人為了增加收入,開始改變剝削方式。將自己的「私田」分成小塊,租給奴隸和破產的平民耕種,向租種者收取地租。為了繼續維護自身的利益,一些奴隸主也主動改變剝削方式,實行更適應生產力水平的地租剝削。奴隸制社會的經濟基礎──井田制走向沒落,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起來。土地私有制確立,新的階級關系產生,出現了新興地主和自耕農。
上層建築的改革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社會經濟制度的變革,必然引起政治制度的變革。王室衰微、大國爭霸,代表地主階級利益的士大夫開始奪權,並且掌握了政權。新興地主的經濟地位不斷提高,政治勢力也越來越大,並且成為一種強大的政治力量。另一方面,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的變革,使舊的生產資料佔有方式──井田制和與之相適應的奴隸制剝削方式瓦解。隨著奴隸制上層建築基礎的崩潰,地主階級代替奴隸主階級進行立統治是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是歷史的必然。
軍事:戰爭頻繁 戰國時期,群雄角逐。為了富國強兵,各諸侯國紛紛變法。改革變法的內在動力
文化:百家爭鳴 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活躍局面。而法家思想順應了時代的需要,成為變法改革的思想理論武器。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吳起、商鞅等
春秋戰國時期的改革
國別 主持 內容 影響
春秋 齊桓公 管仲 「相地而衰征」根據土地多少和田質的好壞徵收賦稅 淡化了公田、私田的界限,實質上承認了私人對土地的所有權。管仲改革調動了土地所有者經營土地的積極性,推動了生產的發展,為齊國的強大奠定了物質基礎
魯國 前594 「初稅畝」。規定不論公田和私田,一律「履畝而稅」 公開承認了土地私有,實質是廢除奴隸社會的井田制確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戰國 魏文候 李悝 實行「盡地力之教」、推行「平糴法」、制定《法經》 魏國在戰國諸雄中率先強盛起來
楚悼王 吳起 主張限制和削弱貴族勢力、整頓吏治和改良社會風氣 楚國經過改革,成為了戰國中的強國
商鞅變法
背景 大背景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動盪、大變革和大發展時期
秦國背景 1、秦國比中原各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後
2、秦國的歷史機遇:晉國分裂,士人、說客追求建功立業
3、有利條件:國君權力比較集中;法家學說得到認同;當地民風質朴、尚武精神充斥等
4、秦孝公求賢若渴。商鞅來到秦國,秦孝公重用商鞅,主持變法。
時間 公元前356年開始
指導思想 法家理論
宗旨 富國強兵
性質 地主階級的改革
內容 以農求富的經濟改革 廢井田、開阡陌 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維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提高了他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
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極大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秦國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物質基礎。但也奠定了中國此後一千多年對商業發展抑制的總體趨勢,成為以後商品經濟發展的阻力
統一度量衡 為人們從事經濟文化交流活動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對秦國經濟的發展和鞏固中央集權制度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加強集權的政治改革 嚴格什伍戶籍制度,實行連坐法 保證了社會統治秩序,強化了對基層民眾的管理和統治
普遍推行縣制 鞏固了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
制定秦律 有利於加強統治
提高戰鬥力的軍事改革 獎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廢除「世卿世祿制 打擊了奴隸主舊貴族,大大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也擴大了統治基礎
加強思想控制的文化改革 「燔詩書而明法令」 加強了思想控制.但極端壓制了人民的思想,對於我國文化典籍也是一種摧殘。實質是文化專制
改革舊俗 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強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進一步發展了小家庭生產,有利於國家賦稅、加強了秦國的集權統治。依照中原地區的風俗、風尚進行改革,不僅促進了秦國的發展,也有利於民族的融合
特點 商鞅變法核心內容可概括為「重農」和「法治」。商鞅變法是實行最徹底、措施最全面,為期最長久,影響最深遠的改革
結果 商鞅雖死,而秦卒行其法 死因:
1、商鞅變法觸動了舊貴族的既得利益
2、商鞅實行的酷刑也加劇了舊勢力對商鞅的仇恨
3、秦孝公死後,商鞅失去了生存的主要屏障
4、新法成了他逃亡的障礙,最終為變法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成功:
商鞅變法正是順應了時代的發展,順應了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變革,是對整個生產關系的變革,使封建生產關系和生產力得以進一步的確立與發展,變法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後來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因此,商鞅變法是成功
成功的原因:
1、主要原因: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逐步崩潰和封建社會開始形成的時期,變法順應了歷史的發展趨勢,符合地主階級的要求
2、商鞅變法的措施全面徹底
3、有充裕的時間,施行十年,令百姓能適應及接受
4、厲行法治,賞罰分明,人民知所遵守
5、重農抑商,令百姓溫飽,故獲人民擁護
6、良好的歷史機遇:晉國分裂,士人、說客追求建功立業
7、有利條件:國君權力比較集中;法家學說得到認同;當地民風質朴、尚武精神充斥等
8、商鞅義無返顧的堅毅精神和大膽而審慎的處事態度
作用 經濟上,從根本上確立土地私有制度,為秦國農業生產帶來生機。
政治上,使封建國家機器的職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權制度的建設從此開始。
軍事上,極大地提高了秦軍的戰鬥力,秦國在對外兼並戰爭中掌握了主動權。
總之,變法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後來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秦國以至中國歷史的發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局限 原因:商鞅變法處在一個新舊歷史交替時期,新舊勢力斗爭異常激烈的歷史特點和變法的階級屬性
表現:1、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
2、加重對人民的剝削與壓迫
3、並未與舊制度、舊文化、舊習俗徹底劃清界限(承認佔有奴隸的合法性等等)
4、嚴刑峻法和文化高壓政策,對後來的秦朝也有消極影響,導致了秦朝的暴政
5、壓制工商業發展,違背了社會發展的規律,不利於商品經濟發展

第三單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北魏統一北方 創造了一個較為安定的社會環境,促進了社會生產的發展,為各族之間的交流和融合創造了有利條件
北魏統治者開始參照漢族的封建政權的統治方式 吸收漢族先進的文化,從而成為以後孝文帝改革的社會基礎與思想基礎。開始了封建化的進程,民族融合趨勢加強
馮太後掌權 促使孝文帝對漢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對漢族文化傳統、習俗及其深邃豐富的內涵,十分敬佩和仰慕。對他後來推行的改革有著深刻的影響
孝文帝學習漢族先進文化 孝文帝深刻意識到本民族及政權的落後性,堅定了他改變鮮卑舊俗、學習漢族先進文化的信念
階級矛盾尖銳 原因:政權制度建設的欠缺。主要表現在政權的基層統治方式上實行宗主督護制,在賦稅制度上的混亂。賦稅制度上「縱富督貧,避強侵弱」,導致廣大農民負擔沉重,苦不堪言, 影響:導致各地人民起義不斷。嚴重威脅著北魏統治,社會改革迫在眉睫
民族矛盾激化 原因:北魏統治者實行民族壓迫、民族歧視的高壓政策
時間 471---499
目的 緩和民族對立和社會矛盾,發展生產,鞏固統治
過程及內容 前期 時間:471---490
主持:馮太後
重點:建新制。形成了以均田制為中心的一整套政治經濟制度。這些制度有力促進了社會生產的發展,緩和了社會矛盾,鞏固了政權
措施 制定官吏俸祿制整頓吏治 為澄清吏治,鞏固統治 國家徵收統一籌集按級別高低發給官吏,不許官吏自籌,制定嚴懲貪贓辦法 北魏吏治得到改善,農民賦役負擔減輕,北方農業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
推行均田制 為了緩和社會矛盾,發展農業生產,增加國家收入 即按一定的標准將國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給農民耕種,土地不得買賣。不種則由政府收回 生產積極性提高,同時大片荒地被開墾,推動了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促進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推動著鮮卑族經濟的轉型,加強了民族大融合
設立三長制 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強化對地方的控制, 改宗主督護制為三長制。鄰長、里長、黨長合稱三長,直屬州郡,負責清理戶口和田畝,征發徭役和兵役 保證了國家對人民有效地控制,有利於中央集權的鞏固
推行新的租調制 與均田制相適應,保證稅收 一對夫婦每年向政府繳納粟二石,帛或布一匹 使農民負擔大為減輕,許多受庇於豪強的農民也紛紛轉向政府,成為國家的編戶齊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後期 時間: 490---499
主持:孝文帝
重點:漢化
措施 遷都洛陽
原因:1、在政治上,平城保守勢力強大,民族隔閡相當深。
2、在經濟上,氣候惡劣,糧食供給經常出現困難;
3、軍事上,時受柔然騷擾,很不安全;
4、地理上,地處偏僻不利於對整個中原地區的統治
5、洛陽農業發達,交通便利,乃歷史故都。
目的:為了接受漢族先進的文化,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實現南北統一的願望。
影響:孝文帝借遷都打擊了保守勢力,保證了改革的深入,有利於胡漢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華文明得到進一步發展。洛陽再次成為北方政治、經濟的中心。遷都洛陽,為孝文帝進一步的改革奠定了基礎。
移風易俗 易服裝、說漢話、改漢姓、通婚姻、改籍貫、行漢制、崇儒學 影響:使鮮、漢兩族進一步融合,對加強民族聯系,緩和民族矛盾,促進民族融合所產生的深遠影響。
它提高了鮮卑人的文化水平,有利地推動了向漢族王朝統治模式的轉化,大大促進了民族融合,為結束南北分裂奠定了基礎。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作用 經濟的復甦和繁榮 原因:1、均田制、三長制和租調制的實施
2、技術的進步:如生產工具的改進,耕作技術的進步
3、水利設施的興修
4、是民族大融合的產物,如鮮卑族的畜牧業經驗
5、孝文帝放鬆對民間手工業的管制,加強對官辦手工業的管理
6、孝文帝鑄造銅錢,重視和支持商業的結果
表現:農業:荒地得到開墾,糧食產量提高,人口增加,耕作技術提高,畜牧業發達。
手工業:民間和官辦手工業發展快,絹布產量增加且工藝精湛,北方青瓷出現
商業:洛陽出現許多大市場,貨源充足,交易活躍,對外貿易達西方國家
影響:1、推動了鮮卑族的游牧經濟向農耕經濟的轉型,增加了國家收入
2、使孝文帝進一步接受漢族先進文化與制度,加速政權的封建化進程,鞏固了封建統治
3、促進了民族大融合,使鮮卑族等少數民族成為漢族一部分,為中華民族注入了新鮮血液。
政權封建化的加速 統治者尊儒崇經,興辦學校恢復漢族禮樂制度採納漢族封建統治制度,對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個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民族的交流與融合(最重要) 鮮卑族在生產、生活方式上的轉變促使了整個社會習俗的改變,漢族風俗習慣成為整個社會生活習慣的主體。鮮卑族原有文化也融入漢族文化之中。畜牧業生產經驗、服飾、風俗、食物等方面鮮卑族文化精華融入了漢族文化之中,促進了整個中華文明的發展與進步。並為隋唐時期國家重新實現統一奠定了基礎
性質 是馮太後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變北魏社會面貌的封建化改革運動
第四單元 王安石變法

背景 社會矛盾的日益激化 階級矛盾尖銳 原因:土地兼並使農民賦稅增加,還要承擔徭役,受高利貸的盤剝,連年的戰事和頻繁的自然災害
具體表現:農民起義和兵變相繼爆發
民族對立嚴重 遼和西夏與宋發生多次戰爭
統治階級矛盾突出 要求改革新朝政的勢力同守舊勢力斗爭激烈,出現朋黨之爭
積貧積弱局面的形成 積弱 原因:1、集中軍權。設立不同的機構管轄軍隊調兵權與領兵權的分離,實行「更戍法」 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兵無常帥,帥無常師,訓練不精,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
2、在荒荒年招募流民當民,軍隊素質下降
3、步兵為主,武器質量差,影響軍隊戰鬥力
表現:對遼和西夏戰爭敗多勝少
積貧 原因:1、冗官(集中行政權分割宰相職位,官職增加;科舉取士多; 「恩蔭」法授官多)
2、冗兵(面臨西夏和遼的威脅;為安定社會秩序,在荒荒年招募流民當民)
3、對遼和西夏戰爭耗費付給出大量金銀和布匹
表現:國家財政的入不敷出,出現了嚴重的財政危機,造成了冗費的局面
慶歷新政曇花一現 背景:積弱積弱的局面已經發展到比較嚴重的程度,階級矛盾尖銳,北宋統治岌岌可危
主持:范仲淹、富弼
時間:宋仁宗慶歷三年(1043年)------慶歷五年(1045年)初
中心:整頓吏治,針對腐敗的官僚制度
內容:改革文官升遷制度;.嚴格恩蔭制;改革貢舉制;慎選地方長官;重視農桑,減輕徭役等。
結果:失敗。
原因 1、新政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們強烈的反對
2、有人誣蔑范仲淹、富弼等是「朋黨」,宋仁宗對朋黨的防範;3、改革過於激進。
影響:宋朝嚴重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並未緩和,積貧積弱的局面仍在向前發展,統治集團感到危機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聲高漲
宋神宗起用王安石 原因:1、社會矛盾仍然尖銳
2、王安石提出變法主張和設想得到宋神宗的贊賞
3、宋神宗希望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消除弊病,克服統治危機
時間:1068年,宋神宗即位。決定起用王安石
時間 1069年,任用王安石為參知政事,主持變法
目的 直接目的:為了富國強兵,改變積弱的局面
根本目的:為了挽救北宋統治危機,鞏固封建統治秩序
內容 主要措施 內容 作用和成效 局限
富國之法 農田水利法 鼓勵各地由民戶出資修建水利 水利工程廣為修建,保證了灌溉;耕地面積增加,農業生產發展,政府稅收增加。
方田均稅法 下令全國清丈土地,核實土地所有者,並將土地按土質的好壞分為五等,作為徵收田賦的依據 清丈出大量隱瞞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農民免除賦稅,得到實惠。
青苗法 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黃不接時由官府給農民貸款、貸糧,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別隨夏秋兩稅歸還 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貸對農民的剝削,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階級矛盾。(爭議最大) 強制農民借貸;利息偏高,農民負擔依然沉重
免役法 將原來按戶輪流服差役,改為由官府僱人承擔,不服差役的民戶則交納一定數量的錢,稱為免役錢 農民從勞役中解脫出來,保證了勞動時間,促進生產發展;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 對貧苦人是沉重的負擔
市易法 在東京設置市易務,出錢收購滯銷貨物,市場短缺時再賣出 這就限制了大商人對市場的控制,有利於穩定物價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
均輸法 設立發運使,掌握東南六路生產情況和政府與宮廷的需要情況,按照「徙貴就賤,用近易遠」的原則,統一收購和運輸 減輕了納稅戶的額外負擔,限制了富商大賈對市場的操縱和對民眾的盤剝,便利了市民生活
強兵之法 保甲法 將鄉村民戶加以編制,以十家為一保,民戶家有兩丁以上抽一丁為保丁,農閑時集中,接受軍事訓練 加強了農村封建統治秩序,維護了農村社會治安;建立了全國性的軍事儲備;節省了大量的訓練費用
設軍器監 督製造兵器,嚴格管理,提高武器質量 武器質量和產量都提高
保馬法 將原來由政府的牧馬監養馬改為由保甲民戶養馬。保甲戶自願養馬,可由政府給以監馬或者給錢自行購買,並可以免除部分賦稅 馬匹的質量和數量提高;政府節省了大量養馬費用
將兵法 每將置正副將各1人,選派有武藝又有戰斗經驗的軍官擔任,專門負責本單位軍隊的訓練 改變了兵將分離的局面加強了軍隊戰鬥力
取士之法 改革科舉制度 廢除了死記硬背的明經科,而進士科的考試則以經義和策論為主,增加法科 有利於人才的選拔、培養和使用,為變法造了輿論,有利於改革的推進
整頓太學 重新編纂教科書,內容為儒家經典,太學生成績優異者不經過科舉考試可直接為官,設置武學、醫學、律學專科學校,培養專門人才
惟才用人
結果 最終失敗 1、變法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改革充滿了阻力
2、用人不當,出現了危害百姓的現象
3、支持變法的組織機構不夠健全,賞罰也不夠公正
4、變法的重要支持力量宋神宗在變法後期的動搖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勢。5、宋神宗死後,司馬光任宰相,新法被廢除
6、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變法本身沒有觸及社會的根本問題,沒有真正給農民以更大的利益,因而不可能獲得廣大農民的支持,也不可能很好的解決社會的根本矛盾
性質 封建地主階級針對北宋統治危機進行的改革運動
評價 1、變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加強了國家的軍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
2、王安石變法促進了經濟發展,客觀上有利於社會進步。
3、變法以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為出發點,農民的處境沒有根本改變,負擔依然沉重
4、王安石變法是封建地主階級針對北宋統治危機進行的改革運動,它不可能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治危機。
啟示教訓 1、改革是歷史發展的要求和產物
2、改革是革除社會弊政,促進社會發展和國家強盛的重要手段
3、改革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權和私利,因而會有阻力,甚至充滿了尖銳的斗爭。因此,改革者要有遠見卓識,行動要堅決徹底,要注意用人。

㈨ 歷史選修《歷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知識結構圖

一、設計分析

選修課程《歷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反映的是對人類歷史進程產生重要影響的中外重大改革。

改革通常是由統治階級中的有識之士利用政權的力量,採取自上而下的方式,為革除社會制度中的弊端,緩和社會矛盾,推動社會的進步和歷史的發展而採取的重大舉措。

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革命與改革都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歷史現象。在過去極「左」觀點影響下,多採取揚革命而抑改革的觀點,肯定革命,貶抑改革,改革成為改良、不徹底的代名詞。新課標破除這種學術偏見,充分肯定了改革對推動社會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改革的過程是艱辛的,改革雖不像革命那樣急風暴雨和刀光劍影,但同樣面對重重荊棘和障礙。所有改革都是在與舊勢力的激烈沖突下進行的,新舊觀念的沖突,新舊人物的較量,甚至導致激烈的斗爭。改革者的勇氣和獻身精神同樣應該值得人們的尊敬。改革家不屈不撓的鬥志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是向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的好素材。

課標選定的九個學術專題,只是局限在古代和近代,對現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調整,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特別是新時期中國全方位的改革都沒有涉及,這不能不說是個缺憾。

二、教學目標

課標對學習目標的闡述很籠統,《課標解讀》對它的闡述也不充分。我們應根據課程理念,全面理解學習目標。在知識與能力方面,要了解各次改革的背景,進程和措施,掌握改革家的主要活動。在過程與方法方面,通過相關的史料,分析改革成敗的原因;通過相關改革的比較,提高比較分析能力;通過了解改革的影響,正確認識改革對推動社會進步所起的作用;理解改革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提高正確評價歷史事物的能力。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通過了解改革家的活動,學習改革家堅韌不屈的意志,增強對社會的歷史責任感,進一步認識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意義。同時,吸取歷史智慧,提高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增強使命感,為將來投身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作好准備。

三、教學內容簡介

本模塊有九個學習專題,按照歷史時序,依次是梭倫改革、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變法、歐洲的宗教改革、穆罕默德

閱讀全文

與歷史選修中外歷史重大改革知識線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