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七年級上冊歷史學導練答案 (發第11課-第16課的選擇題答案)
一、慧眼識珠(請把正確答案填在括弧內,單選題,每題1.5分,共45分)
1.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目前,在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是: ( )
A.北京人 B.藍田人 C.元謀人 D.山頂洞人
2.最早種植水稻的人是 ( )
A.北京人 B.半坡原始居民
C.山頂洞人 D.河姆渡原始居民
3.在傳說中,炎帝和黃帝是 的部落聯盟首領 ( )
A.黃河流域 B.長江流域 C.珠江流域 D.淮河流域
4.公元前21世紀比公元前16世紀 ( )
A.晚500年 B.早5000年 C.早500年 D.晚5000年
5.把商朝的都城遷到殷的是 ( )
A.文王 B.伊尹 C.盤庚 D.紂
6、 秦滅六國,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是在 ( )
A.公元前230年 B.公元前221年
C.公元前207年 D.公元221年
7.史書記載的「公作則遲」「分地則速」現象發生在 ( )
A.商朝 B.西周 C.春秋戰國 D.夏朝
8.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 ( )
A.司母戊鼎 B.四羊方尊
C.可燒炭火的青銅器 D.三星堆青銅立人象
9.要研究商王的活動,最有說服力的文字資料的 ( )
A.《史記》 B.《資治通鑒》 C.甲骨文 D.銘文
10.我國古代聞名於世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處於戰國時期的 ( )
A.齊國 B.楚國 C.趙國 D.秦國
11.「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這里指的是( )
A.陳勝、吳廣起義 B.楚漢戰爭 C.長平之戰 D.秦完成統一
12.下列幾位科學家中,對人類文化傳播貢獻最大的是
A.張衡 B.蔡倫 C.張仲景 D.華佗
班級 姓名 分數
13.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始於 ( )
A.戰國 B.西周 C.商朝 D.夏朝
14.我國最早建立縣制是在 ( )
A.春秋 B.戰國 C.秦朝 D.漢朝
15.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 (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莊子
16.我國青銅文明的燦爛時期是 (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17.下列不屬於西周分封制內容的是 ( )
A.周天子把土地、人民,分給親族、功臣
B.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帶兵隨從周天子作戰
C.諸侯要向周天子納貢
D.諸侯要按田畝數向國王納貢
18.世襲制代替禪讓制,使「公天下」變成「家天下」的國王是 ( )
A.舜 B.堯 C.禹 D.啟
19.下列現象出現的先後順序是 ( )
①使用骨針縫衣②使用天然火③種植水稻④製造色彩艷麗的彩陶
A.②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④③②① D.①③②④
20.使東方六國再也無力與秦國抗衡的決定性戰役的 ( )
A. 牧野之戰 B.城濮之戰 C.長平之戰 D.馬陵之戰
21.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是 ( )
A.夏朝 B.西周 C.商朝 D.秦朝
22.陳勝、吳廣起義與歷代農民戰爭不一樣,其獨特的歷史作用是 ( )
A.首先提出「平分田地」的口號
B. 他們的革命首創精神,鼓舞後世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
C. 以大無畏的精神,推翻了封建王朝
D.攻佔郡縣,沉重打擊了地主階級統治
23.我國最早的全國規範文字是 ( )
A.隸書 B.楷書 C.小篆 D.甲骨文
24.佛教起源於
A.西域 B.歐洲 C.古印度 D.大秦 ( )
25.《史記》記述了
A.從西周到春秋的歷史
B.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
C.從戰國到西漢時期的歷史
D.從秦始皇到漢武帝的歷史
26.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夠長期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這是因為 ( )
A. 董仲舒對儒家學說作了發揮
B. 儒家思想適應了君主專制統治的需要
C. 儒家思想代表了勞動人民的利益
D. 漢武帝任用信奉儒家思想人做了大官
27.西域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管轄始於 ( )
A.張騫出使西域 B.班超出使西域
C.西域都護的設置 D.「絲綢之路」的開辟
28.某人想從東向西沿「絲綢之路」考古,他會先後經過 ( )
A.長安 → 河西走廊→西亞→歐洲 B.河西走廊→西亞→新疆→歐洲
C.長安 →西亞→河西走廊→歐洲 D.河西走廊→長安→西亞→歐洲
29、最能體現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繪畫和雕塑綜合特點的是
A.王羲之的字 B.顧愷之的畫 C.石窟藝術 D.青銅器
30. 下列對「絲綢之路」的認識,錯誤的是 ( )
A.加強了漢與西域的政治、經濟、文化的聯系
A. 有利於東西方文化的交流
C.是漢朝與外界聯系的唯一一條通道
D.這條通道在我們今天的現實生活中仍有著重要的價值和作用
二、列舉題(18分)
1、列舉古代史以少勝多的戰役(3分)
2.列舉漢武帝為推進大一統所採取的措施(6分)
3、舉出本冊書中著名的雕塑藝術成就三例(3分)
三、材料分析題(第一題12分第二題10分,共22分)
1.閱讀下列材料:(12分)
皇帝說:「如果名不正、言不順,那麼各種制度就不能確立。現在要禁用鮮卑語,統一使用漢語。那些年齡在30歲以上的人,使用鮮卑語已成為習慣,可以允許他們不立即改變。但是30歲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使用鮮卑語,明知故犯,就要降職或罷官。」
(1)上文中「皇帝」指誰?他進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麼?(2分)
(2)除上文內容外,他還有哪些改革措施?(4分)
(3)請站在中華民族立場上對這位皇帝的改革進行評價。(6分)
2、閱讀下列材料:(10分)
衛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
請回答:
(1)這段材料反映了我國歷史上哪次著名的變法?(2分)
(2)變法的主要內容是什麼?(6分)
(3)它的歷史作用如何?(2分)
四、填一填(7分)
請在右圖方框中填出戰國七雄的名稱(7分)
五、各抒己見(共14分)
1、《沁園春•雪》里寫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還看今朝。」
----毛澤東
(1)詞中提到的秦皇漢武分別指哪兩位著名帝王?(2分)
(2)這兩位帝王為加強中央集權,在思想方面分別採取了什麼措施?(4分)
(3)有人說秦皇是千古一帝,有人說他是暴君,你眼中的他是個什麼樣的人?(8分.注意評價人物要全面!)
答案:
一、1C、2D、3A、4C、5C、6B、7C、8A、9C、10D、11D、12B、13C、14B、15C、16B、17D、18D、19A、20C、21D、22B、23C、24C、25B、26B、27C、28A、29C、30C
二、1、巨鹿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 (也可列其他) 2、(1)罷黜百家,獨尊儒術(2)削弱封國實力(頒布「推恩令」)(3)強化監察制度 (中央司隸校尉,地方設刺史)3、龍門石窟、雲岡石窟、秦陵兵馬俑
三、1、(1)北魏孝文帝。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文化,進一步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
(2)遷都洛陽;穿漢服;改用漢姓;同漢族通婚。(3)促進了民族融合,也促進了鮮卑族的發展,使鮮卑族最終匯入中華民族大家庭。
2、(1)戰國時期秦國的商鞅變法。(2)編制戶口,加強刑罰;獎勵生產;獎勵軍工;承認土地私有;推行縣制;統一度量衡。(3)使秦國富強起來,國力大增,為以後兼並六國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齊、楚、秦、燕、趙、魏、韓
五、秦始皇、漢武帝.
(1)秦始皇:焚書坑儒,加強思想控制。
(2)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3)說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是因為:
1.他統一六國,結束戰亂。
2.他制定一套封建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推行郡縣制,影響深遠。
3.他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有利經濟文化發展和國家統一。
4.北御匈奴,修建長城;(修建靈渠,開發南疆)。
說他是個暴君,是因為:
1.他下令「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
2.他修建阿房宮和長城等,給人民帶來繁重的勞役負擔;統治時期,賦稅沉重,刑罰嚴酷。(只要回答出其殘暴統治即可)
所以,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也是有名的暴君。
⑵ 七年級上冊歷史配套練答案(急)打得好了給分!!!!很多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歷史上稱為西漢。劉邦就是漢高祖。很多的呃、打到初三這一年讀完了才打得好.. 到網路找把!應該有相關
⑶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歷史練習題答案
(一) 夏朝的建立
1.夏朝的建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變革。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是——夏朝。
2.城市、文字和青銅器是文明開始的重要標志.
3.禹時期的統治范圍不斷擴大,直達江淮流域.
4.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國家,定都陽城.禹由部落聯盟首領變成了國王.他所建立的國家稱夏朝.
5.禹死後,他的兒子啟取代伯益繼承了王位.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6.夏朝組建了軍隊,制定了刑法,設置了監獄,建立起國家政權機構,並修築了城堡和大型宮殿.
7.大多數學者認為,二里頭遺址是夏朝的遺存.
(二)商湯滅夏
1.夏朝最後一個王是桀,他是歷史上著名的暴君.約公元前1600年,諸侯國商的首領湯,聯合其他諸侯打敗了夏桀,建立了商朝,定都於亳
2.約公元前公元前1300年,商王盤庚把都城遷到了殷.商朝的都城從此穩定下來,人們因此稱商朝為殷朝。
3.商朝在王位繼承上,哥哥死後弟弟繼位的兄終弟及制制多被採用.
(三)武王伐紂
1.商朝最後一個王是紂,他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荒淫奢侈,殘暴無道.而當時的周朝卻在周文王的領導下,任用賢能的姜太公,大力發展農業,國力逐漸強盛起來。
2.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聯合眾多部落,與商紂王的軍隊在牧野展開大戰.商朝戰敗,紂王自焚。
3.周武王建立了周朝,定都鎬京,史稱西周。
今天心情好 我歷史系的 幫你寫一下。
⑷ 誰誰誰有學練優歷史七年級上冊的答案要全部
童鞋自己做
⑸ 部編人教版七上歷史課後練習參考答案
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冊課本習題參考答案
第三課
P13材料研讀:華夏族由錯居雜處的眾多民族,在不斷的交往、交流過程中逐漸融合而成。P14問題思考:反映了人民生活衣、食、住、行、醫的變化。有依據。
第四課
P18材料研讀:指帝王把國家政權據為己有,把國家當作一家的私產,世代相傳。
P21問題思考:分封制保證了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穩定了政局,擴大了統治范圍。
P22課後活動2:三朝的末代國君夏桀、商紂王是暴君,周幽王是昏君,由於他們這樣的統治激起人民的反抗,導致了三朝的滅亡。
第六課
P28材料研讀:諸侯各自為政,相互攻伐,國家處於分裂割據狀態。
P30課後活動1:反映了王室的衰微,諸侯勢力的崛起。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度瓦解,這里主要反映了西周禮樂制度的破壞。
第七課
P32問題思考:反對戰爭,希望結束戰爭;渴望國家的統一、和平、安定的生活。
P33材料研讀:不畏強權,敢於同守舊勢力斗爭;公平無私,嚴格執法。
P35材料研讀: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成,既解決了洪水泛濫的問題,也保障了周邊地區的農業灌溉,為周邊農業豐收提供了有利條件。
第八課
P37材料研讀:「為政以德」即反對苛政,要求統治者愛護百姓,同時以道德教化天下。這體現了民本思想,有利於減輕壓迫,改善民生。道德教化思想,有利於社會風化,弘揚正氣。這些對於今天提倡以德治國,建設和諧社會也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P39材料研讀:高官厚祿收買不了,貧窮困苦折磨不了,強暴武力威脅不了的人,才算真正的大丈夫。這是在強調做人不卑不亢,應具有堅定的立場,堅強的意志和不屈不饒的精神。P40課後活動1:孔子在學習上強調,要抱著誠實求學和虛心請教的態度,向能者學習,甚至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要把經常復習舊知和探求新知相結合,要把學習和思考相結合。這對於我們今天的學習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在面對生死義利的時候,要學會取捨,善於抉擇。一定要權衡價值,守住道德底線。
第九課
P45材料研讀:文字材料和圖片材料介紹的是秦始皇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車軌的措施。
文字的統一,便利國家政令的發布和民間文化的交流,並直接影響漢字的演進和發展,有利於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文化的發展。貨幣的統一,解決了賦稅徵收和流通的困難,有利於國家對經濟的管理,便利了商品的交換和物質的交流,促進各地經濟的交流發展。度量衡的統一,解決了各地換算之間的困難。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修築貫通全國的道路,有利於全國各地交通的順暢。秦始皇實行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有利於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有利於經濟文化的發展和交流,其進步作用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
第十課
P48材料研讀:秦代刑法非常殘酷。
P50材料研讀:劉邦重視人才,善於用人,得到蕭何、韓信、張良等人的輔佐;項羽剛愎自用,不重視人才,不採納范增的意見。
P50課後活動2: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沉重地打擊了秦王朝,雖然起義失敗了,但他們的首創精神在我國歷史上閃耀著永不磨滅的光輝,鼓舞了後世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
第十一課
P52材料研讀:由於秦朝暴政以及多年戰亂,西漢剛建立時,人民流離失所,大片土地荒蕪。飢荒、戰亂導致人口銳減,社會動盪。
P53課後活動1:一方面,農業是主要生產部門,為當時社會之根本,農業收入是國家主要財源。另一方面,大量土地荒蕪,人民處於飢荒,國庫虧空。為保障人民基本生存,社會安定,必須實行以農為本政策。
2:能與民休息,安居樂業,提高生產積極性,使農業生產逐步恢復起來,糧價大大降低,農民能夠穩定的提供賦稅徭役,也促進了其他行業的發展。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漢朝統治進一步鞏固起來。
第十二課
P55問題思考:漢武帝在思想文化、行政權力和經濟等方面採取多種有效措施,消除了諸侯國對抗中央的能力,完全控制力國家的經濟命脈形成了以儒家學說為核心的正統思想,鞏固加強了中央集權。在國力強盛的基礎上,漢王朝影響力遠達邊地少數民族。
P56材料研讀
經歷了長期戰亂後的國家,首要任務就是發展糧食生產。如果農民紛紛棄農經商,就會導致糧食缺乏,進而影響社會穩定。但是長期過度重農抑商,也會抑制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不良後果。
P57課後活動1:材料一反映出在西漢初期分封制度下,諸侯王所控制的人口和土地超過了中央政府,威脅到西漢王朝。
採納主父偃「推恩」建議,還採取措施取消許多諸侯王封國和土地,剝奪他們的爵位。課後活動2:秦始皇:對敢於評議朝政的儒生以暴力手段坑殺,沒有達到統一思想的目的,反而激化了社會矛盾。漢武帝:把儒學立為正統,在京師設立太學培養儒學人才,讓他們能夠進入仕途成為王朝的維護者。「經」主要指儒學中忠君守禮思想,這在以後成為封建正統思想的核心。
第十三課
P60材料研讀:童謠鮮明地勾勒出了跋扈將軍梁冀驕橫統治下的社會不平:剛正不阿者,冤死於道旁;心術不正者,反而陞官封侯,享盡榮華富貴。這是沉痛的呼聲,也是憤怒的呼聲。課後活動2:外戚和宦官爭權奪利,肆意搜刮,天災人禍不斷,人民北逼向死亡的邊緣。
第十四課
P63問題思考:學張騫不屈不撓,勇於探索和開拓精神,在學習和工作中不畏艱難險阻,勇於開拓進取,報效祖國。
P64材料研讀:古代稱對未知領域的探險為「鑿空」,張騫第一次開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國有了第一次友好往來,所以稱為「鑿空」。
P66課後活動:1:一方面促進了漢與西域各民族的友好往來,密切了漢與西域的聯系,漢朝設立了西域都護,對西域地區進行有效管轄。另一方面開辟了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
第十五課
P68材料研讀:中國歷史上有好幾個年號為元興的。這里的元興元年,指的是105年。
P70問題思考:面對艱難挫折,身心摧殘,毫不畏懼的精神,為了理想和正義,堅韌不拔的頑強意志。
P70材料研讀:人總會死,有人的死比泰山還重,死得其所,有價值,有人的死比鴻毛還輕,
無足輕重,沒有意義。(泰山:山東的泰山,比喻偉大。鴻毛:鳥的羽毛,比喻渺小。)
P72課後活動2:a、促進了人類科技文化乃至經濟社會的發展;b、有利於解決人類清潔衛生問題和文明習慣的養成。
3:「文其直」——文章直白;「其事核」——所記載事情都准確無誤;「不虛美」——不憑空加以贊美;「不隱惡」——不掩飾壞的事情;「故謂之實錄」因此稱它為符合實際記載。
第十六課
P76問題思考:《三國演義》是部歷史題材小說,作者為了增強小說趣味性,會適當進行文學創作。
P77課後活動:1:(1)描寫了東漢末年經濟凋敝,人口減少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社會現實。東漢末年州牧郡守擁兵割據,戰亂不斷。
(2)「壯心」指曹操想要統一全國的願望,最終並沒有實現這一願望。因為隨著劉備、孫權勢力的上升和赤壁之戰中曹操的失敗,最終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
課後活動2:這兩個戰役的勝敗,主要原因在於交戰雙方的戰略戰術,指揮心態等方面。第十七課
P79材料研讀:說明在大地主、大貴族當權的背景下,社會上下道德淪喪,唯利是圖,享樂之風盛行。
P79問題思考:八王之亂的發生於西晉實行分封制是有關系的。原因略
P81課後活動:1:西周、東周、漢朝都曾經實行過分封制。分封制之下,受封諸王獲得土地和人口,作為交換,他們也有保衛王畿,保護國君,交納貢賦等義務。但是,由於各諸侯王在封地內擁有絕對的統治權而成了大大小小的獨立王國。在一定條件下,這些王國勢力逐步壯大,直接或間接威脅國君的安全,釀成諸王爭霸,征戰不斷。國君勢力衰微,甚至大權旁落,最終導致國家分裂,人民也陷於苦難之中,阻礙社會經濟發展,因此分封制也是會威脅中央集權統治的。
2:為了證明統治地位的正統性與合法性,便於加強對中原地區進行有效的統治。
第十八課
P85材料研讀:(1)北人南遷帶去勞動力、先進工具和技術;(2)江南地區社會較安定,統治者也重視發展經濟;(3)江南自然條件優越。
P85課後活動:(1)江南尚未開發,地廣人稀,生產水平落後,商業不發達;(2)開發後物產豐富,糧食產量高,手工業發達。
第十九課
P89問題思考:各民族錯居雜處,加強了互相交流,生產生活上各民族相互學習;政治制度上少數民族學習漢朝君主專制;思想文化上少數民族學習漢族文化;社會習俗上各民族相互借鑒吸收;民族心理上民族隔閡與民族偏見逐漸減少。
課後活動1:豐富了漢族生活,改變了漢族席地而坐的生活習俗。
2:減少胡漢觀念,促進鮮卑人對漢族文化的認同,促進民族交融。
第二十課
P90材料研讀:賈思勰教導人民要根據天時和土壤的條件來進行農業生產。他很注意天時地利與農作物的關系;不失農時、因地制宜。任情(憑主觀)反道(違反客觀規律),勞而無獲。他認為只有根據天時和土壤條件來進行生產,才能獲得好收成。
課後活動:
1:西晉滅亡,北方陷入戰亂,317年,東晉建立後,偏安於江南,人們紛紛南遷,給落後的江南地區帶去了大量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經驗和技術,很多北方的農林品種就出現在了南方。這反映出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民族交融的時代特徵。
2:祖沖之是南朝著名的科學家,在數學、天文學、機械製造方面均有重要貢獻。他學識淵博,主要著作是《綴術》,制定出當時最先進的歷法《大明歷》。最突出的成就是把圓周率精確計算到小數點以後的第七位數字,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千年。他認真學習,刻苦鑽研、反復實踐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們青少年學習。
⑹ 七年級上冊中國歷史練習冊答案新世紀出版社
你還是去貼吧問下…大.家在學.校做都是做紙制.的,根.本不是電,.子的,誰也不會給你一題..題..手.打。即使有也要給你找試卷,拍照,上網上傳等麻煩的步驟基本沒人會去做,所..以別..乾等了。
還有就是你可以在網路文庫里搜題目,或者把題目打幾十個字出來用網路直接搜索下,說不定能找到。
⑺ 誰有初一上冊歷史《學練優》答案如果有我會提高懸賞。
兄弟,從來沒有人能通過這種方式找到一本書的答案,算了吧!
⑻ 七年級歷史練習冊答案,急
2.南宋時期,腐復敗的統治集團,只顧制在京城裡游覽湖山名勝,聽歌看舞,全不想收復北方的失地。
3.公元1127年春夏之交的某一天,金兵佔領開封,太上皇宋徽宗趙佶、皇帝宋欽宗、皇後、太子、公主等三千多人被押上北去的囚車,從此被關在金人專為之准備的「五國城」。這就是所謂的靖康之恥。
4.上片通過憑欄眺望,抒發為國殺敵立功的豪情,下片表達雪恥復分,重整乾坤的壯志 。
3.沒有,他准備收復失地時,被朝廷召回,然後在風波亭被暗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