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黃河上的著名歷史事件

黃河上的著名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3-08 19:54:02

Ⅰ 黃河的歷史故事

黃河的傳說大禹治水——三過家門 古時候,洪水泛濫,為了讓人們能過上安定的生活內,舜帝派大禹去整治容洪水。大禹一去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第一次是在四年後的一個早晨。大禹走近家門,聽見母親的罵聲和兒子的哭聲,大禹想進去勸解,又怕更惹惱了母親,嘮叨起來沒完,耽擱了治水的時辰,於是就悄悄地走開了。 治水六七年後,大禹第二次經過家門。

Ⅱ 與黃河有關的歷史故事

1.大禹治水的故事
就是治理的黃河呵呵,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治理的黃河。這個故事你可以自己在網路里去搜吧。我是董老師,希望幫到你。以下是幫你搜的,不敢居功。
傳說在帝堯時期,黃河流域經常發生洪水。為了制止洪水泛濫,保護農業生產,堯帝曾召集部落首領會議,徵求治水能手來平息水害。鯀被推薦來負責這項工作。鯀接受任務後,採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簡單的堤埂把居住區圍護起來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後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繼位以後,任用鯀的兒子禹治水。禹總結父親的治水經驗,改鯀「圍堵障」為「疏順導滯」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趨勢,順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窪地或湖泊,然後合通四海,從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從高地遷回平川居住和從事農業生產。後來禹因此而成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並被人們稱為「神禹」而傳頌與後世。
鄭國渠
鄭國,戰國末年韓國(今河南中西部一帶)人,著名水工。公元前246年(韓桓惠王二十七年,秦王政元年),鄭國奉桓惠王之命西去秦國,勸說秦王興修水利工程,企圖使秦國把注意力放在國內,無暇東顧。秦國採納了鄭國建議,並於當年開始鑿涇水修渠。施工中秦王發現鄭國來秦是韓王的「疲秦」之計,怒而欲殺鄭國。鄭國辯解說:「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為韓延數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功。」(《漢書·溝洫志》)秦王認為有理...
姜太公釣魚
商紂暴虐,周文王決心推翻暴政。太公姜子牙受師傅之命,下界幫助文 王。但姜子牙覺得自己半百之齡、又和文王沒有交情,很難獲得文王賞識。於是在文王回都途中,在一河邊,用沒有魚餌的直鉤釣魚。大家知道,魚鉤是彎的,但是姜子牙卻用直鉤(那其實也不能叫鉤了)、不用魚餌,釣到了很多魚。問王見到了,覺得這是奇人(古代人對奇人都很尊敬的),於是主動跟他交談,發現這真是個大有用之才,招入帳下。後來姜子牙幫助文王和他的兒子推翻商紂統治,建立了周朝。。這個故事你可以自己在網路里去搜吧。我是董老師,希望幫到你。以下是幫你搜的,不敢居功。
傳說在帝堯時期,黃河流域經常發生洪水。為了制止洪水泛濫,保護農業生產,堯帝曾召集部落首領會議,徵求治水能手來平息水害。鯀被推薦來負責這項工作。鯀接受任務後,採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簡單的堤埂把居住區圍護起來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後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繼位以後,任用鯀的兒子禹治水。禹總結父親的治水經驗,改鯀「圍堵障」為「疏順導滯」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趨勢,順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窪地或湖泊,然後合通四海,從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從高地遷回平川居住和從事農業生產。後來禹因此而成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並被人們稱為「神禹」而傳頌與後世。
2.鄭國渠
鄭國,戰國末年韓國(今河南中西部一帶)人,著名水工。公元前246年(韓桓惠王二十七年,秦王政元年),鄭國奉桓惠王之命西去秦國,勸說秦王興修水利工程,企圖使秦國把注意力放在國內,無暇東顧。秦國採納了鄭國建議,並於當年開始鑿涇水修渠。施工中秦王發現鄭國來秦是韓王的「疲秦」之計,怒而欲殺鄭國。鄭國辯解說:「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為韓延數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功。」(《漢書·溝洫志》)秦王認為有理...
姜太公釣魚
商紂暴虐,周文王決心推翻暴政。太公姜子牙受師傅之命,下界幫助文 王。但姜子牙覺得自己半百之齡、又和文王沒有交情,很難獲得文王賞識。於是在文王回都途中,在一河邊,用沒有魚餌的直鉤釣魚。大家知道,魚鉤是彎的,但是姜子牙卻用直鉤(那其實也不能叫鉤了)、不用魚餌,釣到了很多魚。問王見到了,覺得這是奇人(古代人對奇人都很尊敬的),於是主動跟他交談,發現這真是個大有用之才,招入帳下。後來姜子牙幫助文王和他的兒子推翻商紂統治,建立了周朝。渭河是黃河的支流,聽過涇渭分明這個成語吧!!!嘻嘻~~希望對你有幫助。

Ⅲ 黃河邊發生過什麼著名歷史故事

一 發生過很多故事,我們以熟悉的民謠,以及典故來說明
二 俗語、諺語:
跳進黃河洗不清、黃河富寧夏,最富是吳忠、黃河尚有澄清日,豈可人無得運時、天下黃河富寧夏、不到黃河心不死,不見棺材淚不流。
成語:
砥柱中流、海晏河清、河清海晏、河山帶礪、黃河水清、礪山帶河、鯉魚跳龍門、俟河之清、中流砥柱
王昌齡的「白花垣上望京師,黃河水流無盡時。窮秋曠野行人絕,馬首東來知是誰」、「黃河渡頭歸問津,離家幾日茱萸新」。
杜甫《黃河二首》黃河北岸海西軍,椎鼓鳴鍾天下聞。鐵馬長鳴不知數,胡人高鼻動成群。 黃河南岸是吾蜀,欲須供給家無粟。願驅眾庶戴君王,混一車書棄金玉。
賀敬之《三門峽--梳妝台》:「望三門,三門開,黃河東去不回來」、「責令李白改詩句,黃河之水手中來!」。
元代詩人薩都剌《過古黃河堤》:「古來黃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變通津,滄海化為塵。」
唐代劉禹錫寫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李白「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吼萬里觸龍門」、「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暗天」「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 「且探虎穴向沙漠,鳴鞭走馬凌黃河」。
王維的「獨樹臨關門,黃河向天外」。
李商隱的「土花漠碧雲茫茫,黃河欲盡天蒼黃」。
白居易的「黃河水白黃雲秋,行人河邊相對愁」。
宋代丘崈《黃河清》鼓角清雄占雲祲。喜邊塵、今度還靜。一線乍添,長覺皇州日永。樓外崇牙影轉,擁千騎、歡聲萬井。太平官府人初見,夢熊三占佳景。皇恩夜出天闈,雲章粲、鳳鸞飛動相映。寶帶萬釘,與作今朝佳慶。勛業如斯得也,況整頓、江淮大定。這回恰好,歸朝去、共調金鼎。
柳中庸《徵人怨》歲歲金河復玉關, 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冢, 萬里黃河繞黑山。

Ⅳ 黃河邊有哪些歷史事件

昔日的黃河故道,黃淮水患似猛獸逞凶施虐,致使哀鴻遍野.「渾黃流盡流清新,物換星移幾度秋」.今日的黃河故道,水碧天藍紅綠滿坡,桃花源里百姓安居樂業,一流的生態環境,令遊人流連忘返.歷史在前進,社會在進步,黃河故道就是一面巨大的鏡子,反映時代的變遷.
一、黃河故道的成因
廢黃河亦稱黃河故道、古黃河或淤黃河,古為淮河尾閭,源於河南桐柏山,流經河南、安徽、江蘇,至雲梯關獨流入海,至宋歷三千餘年未見成災記錄.
北宋一百六十多年中,黃河決溢入泗、入淮大者有十次,「然旋決旋塞」.宋高宗南渡後,與金對峙,中原戰亂不定,加之南宋初,統治者曾「命杜充決黃以抗金兵,賴以掩護逃命,企圖保住自己小朝廷」.金統治者認為黃河南徙對自己有利,「乘勢利導之,以南宋為壑」、「不顧百姓死活」,任其南流.從1128-1193年,黃河入泗、入淮竟有八次之多,平均每八年一次,頻率比北宋快一倍,這就看出黃河已擺下必須入泗、入淮而歸海的陣勢.1194年(南宋光宗紹熙五年,也是金章宗明昌五年),黃河在河南省原陽縣(當時的陽武光祿村)境南岸決口,河水向東轉東北,沖到山東省的梁山泊(在梁山縣)分為兩支:北支入大清河(古濟水下游),經濟南之北到利津入渤海;南支侵汴水,繼由南清河即泗河,經濟寧、徐州、宿遷、泗陽到淮陰西南奪淮河到雲梯關入黃海.黃河南下半奪淮的局面確定了.30O年後,到1494年(明孝宗弘治七年)黃河又在梁山以上的河南省蘭封縣(解放後與考城合並稱蘭考縣)境南岸決口.劉大夏領導修築黃陵岡等七處堤壩,並於北岸築長堤,迫使黃河南徙,黃河始全流奪淮,從此全部黃河之水都由淮入海.黃河帶來的泥沙,延伸了海岸,淤墊了下游並使蘇皖之間破釜壙、白水壙、宮陵湖、萬家湖等陂塘小湖連成一個面積廣大的洪澤湖.年深日久,湖底淤高,湖東較低時遭水患、築堤攔洪,出現了著名的高家堰,經多次延長、加高、改造,成為今天的洪澤湖大堤.
1851年(清咸豐元年)淮河大水,大堤南端被沖破,大量淮水經寶應湖、高郵湖、邵伯湖漫進大運河,在揚州以北分幾路東南流,進入長江而後入海.先是黃河半奪淮300年(1194—1494年),接著全奪淮361年(1494—1855年),淮水被趕南入長江之後,成為鵲巢鳩占的局面僅僅持續四年,到了1855年(清咸豐五年),黃河又在蘭封縣銅瓦廂北岸決口,全部河水流向泰山山地北面,再次經大清河入海,直到現在沒有改道.
黃河在蘇北從半奪淮算起共計661年,由於多年淤墊和多次決口泛濫,從淮陰以西直到海邊,出現一條長185公里的崗地,即古黃河大堤,淮南、淮北兩平原就是以這條崗地為分界的.
二、國民政府治淮始末
自清代咸豐元年(1851年)淮水南下,即有人提倡導淮.曾國藩、左宗棠、張謇等及民國後的北京政府,都提出過主張或組設機構,測量規劃,但均紙上談兵,未能實行.孫中山先生在《實業計劃》中也強調要為淮河開出海道路.1927年北伐後,國民政府於1929年1月成立有委員2O人組成的導淮委員會,直屬行政院,蔣介石自兼委員長,由水利專家莊嵩甫負實際責任.經工程師們和一德國專家到淮域各水查勘,擬定了《導淮工程計劃》,確定了入江入淮並舉方針.
民國24年國民政府又委派江蘇省主席陳果夫主持導淮,先後徵用淮陰、泗陽、漣水、高郵、寶應、興化、泰縣、東台、鹽城、阜寧、江都等12縣民夫16萬人,對楊庄至七套淤黃河予以疏浚.阜寧縣參役4萬人,負責本縣童營至北沙段工程,計31.7公里.七套以下拋棄了黃河故道,折向東北新鑿一河至套子口入海.1937年4月完成.計挖土言62OO萬立方米.陳於五月視察時,命名為中山河.它從淮陰之西的楊庄(楊庄活動壩於同年六月完成,戰時遭受破壞,解放後修復)起到海邊長167公里,上與張福河相接.底寬35米,提距250米,流量號稱350秒立方米,其實只有3OO米.
中山河位於廢黃崗地,流量又如此渺小(淮河最大流量在15OOO秒立方米以上)談不上減除水患.且兩岸坡度、清坎等都不適應沿線松疏的沙質土壤,放水的第一年就被沖刷不堪,甚至成塊倒塌.在先就有不少專家反對利用廢黃,一位曾留美國的青年學者,怕自己人微言輕,觸動不了當局,特寄一包沙土給國外的教授,回信說除非兩岸都用水泥護坡,否則徒勞.
現在的中山河,已經過修整,改稱新淮河(只七套以下離開廢黃河尾段保留原名).它平時能蓄水及引洪澤湖水來灌溉阜寧、濱海上百萬畝的農田.
三、新中國創造整治廢黃河奇跡
建國後,整治廢黃河已成當務之急.黨領導人民戰勝了黃河災害,創造了治黃的奇跡.1951年動員7000民工,進行錢碼險段切灘、建堤、護坡等工程.1952年,蘇北治淮總指揮部分別在淮陰楊庄和濱海頭罾建閘,控制水位流量.歷年修整,增做大量工程.1978年做了「引射濟黃」工程,將射陽河水經濱海民便河、由北坍臨時翻水站引50立方米每秒流量進入灌溉總渠,通過姚彎洞入引江濟黃,再由大套翻水站補廢黃河灌溉水源.1980年建童營電灌站,安裝4台套電動機泵,計320千瓦,在廢黃河低水位時提水灌溉.沿堆先後建成茭菱、周門、單港、北沙和大套、北乾等翻水站,向廢黃河抽排渠北地區積水.阜寧縣境周門站60台套柴油機組,3529千瓦;單港21台套柴油機組,1855千瓦;北沙電排站6台套電機,1500千瓦.1998年建成古黃河大橋.329省路南通阜城,接204國道;北通漣水,接連寧高速公路.如今,交通便捷,四通八達.
四、黃河故道的人文之光
「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古淮河兩岸曾是文明富庶的樂土,其文化源遠流長.江淮流域最早的原始文化——青蓮崗文化遺址即在淮安、東北、廢黃河以南二里許的青蓮村發現.在廢黃河流域就多處發現這種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河南岸以陸庄為代表的阜寧縣境古文化遺址的石器等文物,均為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文物.漢獻帝興平年間,孫堅任鹽瀆縣令時,曾派遣其長子孫策到淮河下流一帶視察地形,准備抗擊曹操.北沙鎮北有土城,清順治時猶有城跡,四面相去各八九十丈.相傳為唐王征遼駐兵營壘.據《舊唐書》載,貞觀十九年命張亮、常何等率江淮嶺硤勁卒四萬、戰船五百艘,自萊州泛海趨平壤;李績、張士貴等率步騎勁卒六萬趨遼東,兩軍合勢,太宗親御以會之.當是時山陽瀆為轉運孔道,征遼舟師必經山陽瀆、射陽湖,由北沙淮河口入海,以趨萊州.期間就地屯兵,如唐家營、北沙土城皆當臨水要隘.傳說肯定是有所依據的.唐代,日本高僧圓仁從北沙上岸,溯河考察,提出興建水利設施方案.宋代詩人蘇軾,也曾由雲梯關向上視察過.抗金名將韓世忠、梁紅玉曾在鳳谷境內築過「韓城」,抗擊金兵.元末張士誠起義,曾派部隊將羊成父子駐扎淮東,扼守古黃河下游地區,古鎮羊寨遂聞名遐邇,日益繁榮.元將水軍都戶董搏霄與張士城義軍在北沙等地大戰七晝夜,後奪船渡淮而去.清朝兩江總督左宗棠率眾多官員沿故道視察,在北沙停舟,召見阜寧縣令,留下一段令人振奮的故事.清朝禮部主事、大詩人龔自珍考察故道,曾留下詩句:「雲梯關外茫茫路」、「一夜吟魂萬里愁」.眾多的廟宇遍布沿黃一帶,建築雄偉,氣勢非凡,羅邏的天王寺、蘆蒲的壽安寺、周門的三元官、羊寨的洪武廟、北沙的大寺庵,吸引了八方遊客慕名而至.雲梯關的名勝古跡在歷史上更是久負盛名.飛檐斗角的護碑亭(俗稱六角亭),巍峨矗立在廢黃河北岸.亭中有一巨碑,上刻「古雲梯關」四個遒勁有力的大字.碑亭東側有一座建築精美、氣勢恢弘的禹王廟,清代朝廷高官常來此視察游賞,留下了不少楹聯和詩篇.乾隆、嘉慶兩帝曾為該廟親書匾額,禹王廟也因之身價百倍,名噪一時.廟的後邊,有一座著名古跡「望海樓」(又稱文昌閣),巍峨高聳,凌空欲飛.門旁有一副楹聯曰:「與水不爭能,力注八年唯注海;升堂思肯構,目窮千里更登台.」這一切都向人們展示出古關的神韻風采.
古黃河兩岸歷代都曾出現過傑出的人才.從淮河流域起義造反的劉邦、項羽,都曾從這里帶出成群的英雄豪傑;明朝的朱元璋也是從這里起義造反的,他的手下名將也有不少是江淮英雄.就阜寧來看,清代的裴蔭森、王文錦、水安瀾,「二次革命」烈士臧在新、伏龍等,以及一些知名的革命烈士,他們都是地靈人傑.國共兩黨都有頂尖式人物出生在古淮河邊、廢黃河畔.如共產黨領袖人物的周恩來,國民黨的干將顧祝同等.
五、新四軍紅色文化在這里有獨特優勢
1940年10月黃克誠率領的八路軍五縱隊主力部隊遵照中央指示和陳毅電令,兼程南下,突破頑軍鹽河、古黃河防線,進入鹽阜,繼而是八路軍與新四軍會師.當時的華中央、中央黨校曾在阜寧的侉周、汪朱集一帶駐過,新四軍的軍部在阜寧的侉周、周門、停翅港、單家港等地駐過.停翅港的一汪清水照過陳毅等新四軍領導人的身影.曾召開過華中局第一次擴大會議的那所老屋還在.在古黃河上及古黃河畔曾發生過壯烈的劉老莊戰斗、著名的單家港戰斗、陳集殲滅戰等.古黃河堤下聳立著高高的鹽阜區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還有堆上的北沙人民抗日紀念碑……當年劉少奇同志就是沿著古黃河的大堤北去山東,再由鐵道游擊隊的護送到延安去的.著名作家陳登科的長篇小說《淮河邊上的兒女們》,就是以淤黃河兩岸的革命斗爭事跡作為素材而創作的.
六、桃花源式的優美生態環境
古黃河今日已失去往昔猛獸般的洪水泛濫,而溫順地流淌著清清的河水.高而寬的古黃河大堤上生長著各種果木,栽種著高粱玉米、紅薯、豆菽等雜糧.楊柳如煙如霧,不乏幾人合圍的近百年老柳,樹叢里活動著牛羊,多種多樣的鳥兒來此棲息.這里遠離工業的污染和城市的喧囂,農人家在這里平靜地生活.民風淳樸,有桃花源般的境界.這里是觀光農業的人們絕好去處.到這里看看古黃河的風貌,看看自然界的花花草草,嘗嘗黃土地上生長的鮮果,呼吸一下新鮮的空氣,真是快樂無比.羊寨的「桃緣牌」紅富士蘋果譽滿九州.古黃河堤下也可見滿目的稻田;蓮荷滿池,賞心悅目.
隨著329省道和入海道高架橋的開通,古黃河正以厚實的歷史、迷人的自然風光吸引更多的人.
黃河平,天下寧,一輪紅日,從東方升起,萬道金光,射向古黃河畔.黃河故道酣暢地呼吸著這如許清新的空氣.

Ⅳ 有關黃河的歷史事件

其實總的來說,花園口事件真的對拖延日本軍隊侵略中國做了貢獻.
這點在歷史上主流是好的.

Ⅵ 關於黃河的著名故事

1。黃河流域戰爭

牧野古戰場:在今河南省衛輝市北,商朝時是都城朝歌的近郊。商朝末年,周武王討伐殷紂王時曾在這里誓師,一舉攻入朝歌,迫使紂王自盡,結束了商朝600年的歷史。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戰。

2。崤山古戰場:在今河南省洛寧縣西北。春秋爭霸時期,本有聯姻關系的秦晉兩國,由於都想當霸主,一直明爭暗鬥。晉文公死後,由爭奪鄭國而矛盾公開,晉襄公在秦軍的必經之路崤山埋伏下重兵,將有300輛戰車的秦軍全殲。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崤山之戰。

3。巨鹿古戰場:在今河北省平鄉縣。秦朝末年,陳勝、吳廣揭竿起義,被秦章邯大軍打敗,章邯接著又鎮壓了項梁率領的另一支起義軍,然後攻打趙國,並佔領了趙國首都邯鄲。趙王退守巨鹿,向齊、燕、楚等國求援,楚王派出兩路兵馬,一路由劉邦率領直接進攻秦都咸陽;一路由宋義率領北上救趙。因宋義膽小,途中被次將項羽奪去兵權,項羽即率軍直撲巨鹿,九戰九捷,大破秦軍,章邯向咸陽請求援兵,把持朝政的趙高為了篡奪國家大權,不僅不派救兵,反而向秦二世說章邯的壞話,章邯受責,進退兩難,最後只好向項羽投降,巨鹿之戰遂告結束。巨鹿之戰是秦末農民起義推翻秦王朝統治的決定性一戰,「逐鹿中原」這一著名成語即由此而來。

4。昆陽古戰場:在今河南省葉縣。西漢末年,王莽奪漢室皇位,為鞏固統治,公元23年,王莽派40萬軍隊包圍了由劉玄率領的農民起義軍佔領的昆陽,農民起義軍只有8 000多人,雙方兵力十分懸殊。但起義軍在太常偏將軍劉秀的巧妙指揮下,打敗了新王朝的軍隊,起義軍光打掃戰場就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昆陽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

5。官渡古戰場:在今河南省中牟縣東北。公元200年,「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基本占據了中原,便開始與強敵袁紹較量。袁紹的10萬大軍從鄴出發進攻許昌,曹操率1萬多人進駐官渡迎敵,因雙方力量懸殊,曹操採取避實就虛,聲東擊西的戰術,兩次小勝袁軍。袁紹自恃兵多,率大軍直逼官渡要與曹操決戰,曹操堅守官渡,袁紹無法前進,兩軍相持半年之久。後曹操採納袁紹的謀士的建議,率精兵5 000偷襲了袁紹的糧倉,袁紹氣急敗壞,要去偷襲曹操的大本營,結果受到早有準備的曹軍的兩面夾擊。最後將袁紹的10萬大軍消滅得只剩800餘人。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戰。

Ⅶ 有關黃河的歷史故事

黃河九渡的歷史故事。

這是成吉思汗攻滅西夏的最後一戰。當時,成吉思汗由河西走廊進兵途中不幸墜馬受傷,認為不太吉利,遂有退兵之意。於是遣使前往西夏,責問西夏無端之處,以便找個撤兵的台階。哪知西夏國主不知實情,看到成吉思汗大兵壓境,一場滅頂之災不可避免,只好硬著頭皮說強硬話。

成吉思汗乃性格剛烈而心胸狹窄之人,他忘不了1218年西征中西亞及歐洲時,要西夏隨同出兵,夏主拒命,大臣阿沙敢不蔑視說:「力既不足,何以為汗。」成吉思汗遠征歐洲七年,日夜不忘西夏君臣奚落之言,現在面對自己如此強大的軍力,西夏還同過去一樣傲慢、輕蔑。

聽到西夏不肯示弱的回答,成吉思汗怒火中燒,這就出現了史書上說的「扶疾進兵」,帶著疾病指揮大軍越過沙坡頭,到達黃河九渡,攻佔了應理(今中衛市沙坡頭區)等縣。「九渡」,應是成吉思汗大軍在中衛由黃河北岸渡到黃河南岸時的渡口名稱。

中衛地區的先民很早就開發了黃河水運,利用木筏、羊皮筏子在黃河上從事運輸。木筏和羊皮筏子比較靈活,在黃河邊隨處都可以停靠,木船載重量大,但木船停靠必須有碼頭(渡口),渡口的出現,標志著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達到新的高度。

成吉思汗時期的「黃河九渡」以及北魏刁雍時期的中衛渡口,說明在很早以前,中衛經濟發展就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7)黃河上的著名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歷史人物

1、大禹

禹治理九州北起帝都冀州,治理了衡水、漳水、黃河、淮水等;南至荊州,治理了長江、漢水等;西至三危山地區(今甘肅境內,敦煌縣東),治理了黑水、渭水等;東至揚州,治理了松江、錢塘江、浦陽江等。

禹不僅治理河流,共疏導了九條大河,還在一些地區修築了堤防。此外,禹還開通了九條山脈的道路。並在治水的過程中,平定了南方九黎三苗的侵擾。從此,黎、苗不再北侵,長江中游處於安定時期。

2、林則徐

以虎門銷煙名聞天下,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在治水方面也是個「能人」。嘉應觀建成106年後的1831年,林則徐出任河東道河道總督,負責黃河中下游防汛。林則徐沿黃河兩岸千里巡視,檢查防汛物資儲備,「無一垛不量,無一廳不拆」。

查到誰弄虛作假立馬撤職查辦。道光皇帝誇他:「向來河工查料垛,從未有如此認真者!」鴉片戰爭失敗後,林則徐被發配新疆。這時候黃河又在開封決了口,束手無策的皇帝急忙把林則徐調回來堵口。百病纏身的林則徐到開封後精心設計堵口方案,並與民工一起打樁抬土,最終堵上了決口。

Ⅷ 歷史上黃河流域都發生過哪些戰爭

1.牧野之戰

牧野之戰,它這是武王伐紂的決勝戰,是周武王聯軍與商朝軍隊在牧野進行的決戰。由於帝辛)先征西北的黎,後平東南夷,雖取得勝利,但窮兵黷武,加劇了社會和階級矛盾,最後兵敗自焚,商朝滅亡。

2.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經過一年多的對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勝利而告結束。曹操以兩萬左右的兵力,出奇制勝,擊破袁軍十萬。這個戰例成為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氣,寫下了他軍事生涯最輝煌的一頁。

3.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結果,趙軍固全軍覆沒,秦亦死傷過半,即雙方傷亡七十五萬左右。此役成為春秋戰國時代一次持續最久、規模最大、最慘烈的戰爭,誠如古人論及東周500年的戰爭時,唯推晉陽、長平兩役,所謂「晉陽之圍,懸釜而炊;長平之戰,血流漂鹵」。

4.崤山之戰

餚之戰是春秋史上的一次重要戰役。它的爆發不是偶然的,而是秦、晉兩國根本戰略利益矛盾沖突的結果。秦在餚之戰中輕啟兵端,孤軍深入,千里遠襲,遭到前所未有的失敗。從此秦國東進中原之路被晉國扼制,穆公不得不向西用兵,"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餚之戰標志晉、秦關系由友好轉為世仇。

5.昆陽之戰

在昆陽之戰中,王莽軍的兵力有四十二萬人,而更始起義軍守城和外援的總兵力加在一起也不過二萬人。然而在兵力對比如此懸殊的情況下,起義軍竟能取得全殲敵人的輝煌勝利是中國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此戰聚殲了王莽賴以維持統治的軍隊主力,為起義軍勝利進軍洛陽、長安,最終推翻新莽統治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因此在歷代頗受關注。

Ⅸ 在黃河發生的歷史事件 2個

1.大禹治水 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黃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2.花園口決堤,又稱花園口事件、花園口慘案,是中國抗戰史上與長沙大火、重慶防空洞慘案並稱的三大慘案之一。1938年5月19日,侵華日軍攻陷徐州,並沿隴海線西犯,鄭州危急,武漢震動。6月9日,為阻止日軍西進,蔣介石採取「以水代兵」的辦法,下令扒開位於中國河南省鄭州市區北郊17公里處的黃河南岸的渡口——花園口,造成人為的黃河決堤改道,形成大片的黃泛區,史稱花園口決堤。關於這一事件,至今於史學界仍存在廣泛爭議。
3.中條山戰役(日方稱之為「中原會戰」)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正面戰場國民黨軍隊在山西范圍內的惟一一場大規模對日作戰。1941年5月7日,中條山外圍日軍在航空兵的支持下,由東、北、西三個方向開始全面進攻。中條山戰役前後歷時一個多月,中國軍隊被俘虜3.5萬人,遺棄屍體4.2萬具,日軍僅戰死673人,負傷2292人。蔣介石稱此役為「抗戰史上最大之恥辱」。

閱讀全文

與黃河上的著名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