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高一歷史教學計劃怎麼寫
這個是我找到的,那個網站不能復制,我先在記事本裡面打下來再打到網上的,好辛苦啊。哈,希望這個對您有所幫助
特製定如下教學計劃: 一、學生分析 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大多學生已適應了高中學習的難度與強度。同時也對我的教學風格適應了。我所教的高一六班和四班在上個學期的全市統測中獲得了優異的成績,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大多同學的學習自覺性不夠,不重視平常對知識的記憶,而只是在考試之前才看書。結果導致考試只能取得七十分左右的成績而難以得高分,因此這學期的教學中一定要做得分層教學,因材施教。 二、教學內容 《中國近現代史》下冊。 三、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歷史時期的基本特徵及其發展趨勢,認識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基本規律。 2、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習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運用歷史資料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樹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國際意識,增強積極參與國際活動和國際競爭的意識。 四、教學措施 1、強調學習歷史的重要性、必要性,端正學生學習態度。注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培養,及智力的發展。充分發揮月考、期中、期末等考試的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2、提高課堂效率:精心設計,精講多練。注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多樣化,更新教育觀念改變教學方法合理利用計算機等教學設備。結合自身及學生實際制定適合本級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案。. 3、注意歷史與其它學科的聯系,適時補充一些有關歷史事件、人物的小知識,拓寬學生知識面,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力爭使課上得生動活潑,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4、轉變教學方式,力求做到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每堂課前3-5分鍾復習上一節內容;30分鍾講課;最後3-5分鍾讓學生做練習以檢測當節學習情況。做到日日清。
每周一次小考,以填空題的形式考察本周的基礎知識。做到周周清。
每月一次月考,以會考高考題的形式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查漏補缺。做到月月清。
5.在教學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使學生在學習中學會認知、學會做人、學會合作。 6、充分發揮個人自身優勢在學習生活各方面都力所能及地關心幫助學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讓學生在溫暖安定的環境中健康地成長。 五、教學進度:將根據歷史備課組安排的課時和內容策劃
② 紹興市第一中學的歷史沿革
1897年,山陰鄉紳、維新人士徐樹蘭捐銀一千兩,並籌得山陰縣沙租及紹郡茶業公所捐款四千餘元,仿盛宣懷所創天津中西學堂,以二等學堂(相當於中學)規制創辦紹郡中西學堂,並由浙江巡撫廖壽豐奏明清廷備案。
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後,在京城任翰林院編修的蔡元培認定清廷政治改良無望,乃棄官回紹,應聘出任紹郡中西學堂校長。蔡氏視事之初,即規劃創立「養新書藏」圖書室,手訂借書略例15條,並在尚無學制可循的情況下,因材施教,按學生年齡及國學程度分級授課。
1899年7月,學堂更名為紹興府學堂。蔡元培招攬教員,推進新式教育:購置科學儀器,改革課程設置,自編教材課本,先後增設日文、體操、測繪、物理化學等課,並率先引進外籍教員。
1900年,蔡元培因不滿於守舊派的反對和校董的干涉,憤而辭職,學堂為之停辦一年。
1901年,何壽章出任學堂校長,招收學生重行開學。
1902年,校舍遷至龍山書院(今紹興府山公園烈士紀念碑基址一帶),學生增至80餘人。並始設博物課,歷史、地理亦脫離國文而分科。
1902年4月,始提取紹屬八邑公款為辦校經費,並撥入原蕺山書院財產之半,學校從此為官立。
1903年,停招附課生,附設師范部,定學額20名。
1906年起,改名為紹興府中學堂。
1906年12月,改建倉橋試院為府中學堂新校舍。
1907年,校舍動工,同時派員赴滬添購圖書,並東渡日本,購進大量理化儀器,化學葯品、博物標本、生理模型及運動器械等。
1907年7月,倉橋新校舍(即勝利西路213號今址)竣工,佔地50畝,規模初具。即招生開學,當年有學生116人。
1908年,學制改為四年。
1910年9月,周樹人(魯迅)由浙江兩級師范學堂來校任監學,兼博物教員一年。
1911年,浙江省咨議局議決,學校改為省立,經費由省統籌支配,改名為浙江省第五中學堂。
1911年11月,紹興軍政分府派員接收該校。
1912年,改名為浙江省立第五中學,於3月開學。從此學校經費始出諸省庫,校長由省教育行政部門擔任。
1921年3月,首次成立校友會,並建立校友會基金。
1922年,頒行新學制(初高中各三年)。開始招生三年制初中新生兩班,停招舊制新生。
1923年8月,浙江省立五師並入學校,以倉橋校舍為中學部,龍山校舍為師范部,並設三年制師范講習科。
1926年8月,開始招收三年制高中一年級新生一班。
1927年,停辦高中,學生轉學於浙江省立杭州高級中學。
1928年春,紹興縣立女子師范學校並入學校師范部,女師舊址(今北海小學)改設五中附小第二部(後改紹興縣立第三小學)。
1929年8月,師范部停招師講科新生,改設一年制師資訓練班,招收初中畢業生及現任小學教師加以培訓。
1932年,試行模範室(自修室、寢室)制。
1933年7月,改名為浙江省立紹興初級中學。
1936年秋,設簡易師范部。
1938年秋,恢復高中部,招收初高中一年級新生及簡師新生各一班,學校辦學規模進一步擴大,遂改校名為浙江省立紹興中學。
1939年5月,侵華日軍飛機三度轟炸紹城。教室宿舍毀損嚴重。
1939年7月,遷徙於蘭亭、棲鳧、芳泉、漓渚及諸暨楓橋花明泉等地繼續復學授課。
1940年,又遷嵊縣崇仁鎮廿八都復課。
1941年4月,紹興淪陷,倉橋校舍被敵寇占為兵營。
1941年6月,重新復課。
1941年8月,遷回嵊縣廿八都,稱省立臨時中學第一部,有高中、初中、簡師三部學生共七百餘人,將簡師部移於下相村。
1942年2月,復名為浙江省立紹興中學。
1942年5月,日寇再度南侵,諸嵊陷落。校師生分批再次南撤,經新昌、磐安、東陽、縉雲、麗水,達於浙南宣平、瑞安大峃。中學部學生分別並入省立第二臨中、省立第三臨中,簡師部學生則分別並入省立金華師范、省立溫州師范。
1943年6月,省教育廳委任趙載梁為校長領命復校,覓定天台街頭鎮校舍,於9月開學。
1944年2月,在天台浙西村另擇校舍,直至抗日戰爭勝利。
1945年10月,接收倉橋校舍。
1946年1月,遷回紹興。
1946年5月,舉行校友會會員大會,通過「發動舊紹屬七邑校友組織校友分會」等案。
1947年3月,舉行學校成立五十周年慶祝大會及其他各項紀念活動。 1949年6月,紹興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委派梁耀東為代表接管學校。
1949年7月,成立校務委員會,紹興縣立錫麟初級中學(前身為紹興縣中)並入學校,校址設在學校分部(現勝利西路563號大通學堂)。
1954年,被確定為浙江省重點中學。
1955年4月,改稱為浙江省紹興中學。
1956年,各地中學一律以序號命名,學校改稱浙江省紹興第一中學。
1961年,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學校對校辦「三場」進行整頓。
1962年,開始組織教改試點班,對語文、數學、外語等學科進行改革試驗。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運動席捲紹興各中學,學校被迫「停課鬧革命」。初中連續兩年停止招生,高中連續四年停止招生。
1968年,初中恢復招生,學制改為兩年。
1970年,高中恢復招生,學制改為兩年。
1977年,恢復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制度。 1978年起,貫徹「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學校從整頓教學秩序入手,貫徹執行教育部頒《全日制中學暫行工作條例》(試行草案)和省教育廳頒《浙江省中小學教育管理工作的暫行規定》,執行教育部頒《全日制中小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及稍後頒布的「中小學生守則」(草案)、「國家體育鍛煉標准」等。
1978年,恢復初、高中招生統一考試制度,初中學制恢復為三年。學校被定為省、地、縣三級重點中學。
1980年,高中學制恢復為三年。高一年級開始執行六年制教學計劃。
1980年起,開始實行班主任專項津貼。
1981年2月,浙江省政府批准學校為全省首批辦好的18所重點中學之一。
1981年,執行教育部頒發「全日制六年制重點中學教學計劃」,進行新建東教學樓等基礎設施建設,建立該校魯迅紀念室。
1981年6月,停辦高中復習班。
1984年7月,編報學校總體平面規劃,新圖書館、學生宿舍樓相繼落成。
1985年,增設民族初中班,首屆招收藏族學生50名於9月入學,此後逐年招生,滿額為二百名。
1985年12月,新建西教學樓落成。
1986年,進行中等教育體制改革,改制為普通高級中學,停招初中一年級新生。紹興市區實行高中劃區招生,學校高中生源情況開始出現較大變化。學校成立政教處,以加強德育工作,原教導處改稱教務處。
1988年5月,收回「文革」期間被物資局佔用的該校房舍。
1990年,被評為浙江省先進學校。
1991年12月,魯迅工作室、魯迅陳列室完成重新布置並對外開放。
1992年3月,舉行95周年校慶活動。
1993年,旅港蘇浙同鄉會捐贈的電腦教學中心啟用。
1994年11月,被列為紹興市重點高中建設的重點。
1995年6月,建立校黨委,俞驥任黨委書記。
1995年9月,建立校長負責制。
1995年10月,成為浙江省認定的13所省一級重點中學之一。
1998年2月,被評定為浙江省文明學校和浙江省肩並肩師資扶貧十佳學校。
1999年2月,被評為浙江省中小學普及實驗教學工作先進集體和浙江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
2004年,與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博文中學、伯樂集團合作項目簽約。
2006年6月,獲浙江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2006年8月,紹興一中分校實行「四獨立」。設立一中分校董事會,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使學校舉辦者與管理者真正分離。
2006年12月,獲「浙江省文明單位」、「浙江省綠色學校」、「浙江省學生軍訓先進單位」稱號。
2008年,根據新課改要求,學校開始在高二高三年級開設選修課程,實行走班教學。
2009年5月,被美國密蘇里大學聖路易斯分校列為生源基地。
2009年11月,西安交通大學授予學校「優秀生源基地」稱號。
2010年,經教育部批准,學校與美國佛蒙特州林頓學術高中合作開設「中美班」。
2011年5月,紹興市第一中學校友會成立。
2011年6月,與香港風采中學結為姊妹學校,與江蘇新海高級中學、上海市金山中學結為「長三角網路結對學校」,被清華大學確定為優質生源基地、「領軍計劃」推薦學校,獲中國人大「校長直通車計劃」推薦名額。初升高開始實行「推薦生」制度,本校招收第一屆推薦生(50名)。
2012年5月,被台灣輔仁大學確定為大陸地區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學校,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工程大學確定為生源基地學校。
2013年2月,試行高一第一學期結束後文理分班教學。
2013年6月,高一新生招生增至18個班。
2013年11月,遷建選址城北鏡湖。校檔案室接受省一級檔案室復查。
2014年8月,《紹興一中2014-2016年發展規劃》通過專家論證,確定了「求真立人」校訓和「成人、成才、成就」的辦學理念。
2014年9月,國際班開班。
③ 高中起點專科教學計劃 是中等專科嗎
中等專科是高中起點教學計劃,但高中起點專科教學計劃不只是包括中等專科。
高起專是高中同等學歷(高中、中專、中技、職高)起點學歷報考專科學歷的簡稱,高起專主要是針對在職人員的教育而言,如成人教育,網路教育等。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報名專科學歷者,需具備高中,中專或同等學歷,才能報考。
擴展資料:
外交學院對於高起專的學制、學歷學位:
1、高中起點三年制業余專科,專科起點三年制業余專升本科。
2、完成規定教學計劃的學生,學校發給教育部統一印製的成人高等教育畢業證書,國家承認其學歷。
3、學生在校期間,所有考生均不遷移戶口,不調檔案,畢業後不負責分配工作。
④ 關於歷史學科的研究型學習報告
一、擺正一對關系
上海地區研究型課程在高中各階段已普遍實施,並取得了可喜的成效與寶貴的經驗。眾所周知,研究型課程在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是「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一個部分,其實施的學習內容、途徑、方法及其結果的表達,具有實踐性、開放性、探究性、生成性的特徵。它強調了學生參與探究的過程,注重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的體驗,而不特別關注對學科知識、技能的系統掌握。然而,在學科課程的研究性學習中,一般都要依託特定的學科知識內容展開,其教學目標、內容與任務都是事先設定的,在操作中不能棄此而另起爐灶。所以,就學習的任務而言,研究型課程中的歷史學習與歷史學科的研究性學習,就不可能完全相同。
在歷史學科研究性學習中,當然必須重視對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但因學科本身的特點更凸現其文化知識上的傳承,雖然也強調課堂上的探究,但接受式學習仍占重要地位,(現時還佔主導地位)。研究性學習進入高中歷史課堂,要改變的是接受式學習一統天下的局面。換而言之,在歷史學科教學中,接受式學習與研究性學習在課時佔用比例上是大小明確的而非倒置的,在功能上是互相補充的,而非對立的,在實踐上是彼此滲透的而非絕緣的。以事求實是的態度,擺正這一對學習方式的關系,不僅不會削弱研究性學習在歷中學科的地位與作用,反而能使它有目標、有計劃、有成效地可持續實施。
[1] [2] [3] 下一頁
二、可分兩種類型
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的歷史研究性學習,可採用「滲透型」與「專題型」兩種方式實施。
1、「滲透型」,也可稱「穿插型」,其特點是靈活機動,形式多樣,不拘一格。其目的從根本上說與「專題型」方式一樣,是創設學生發現問題的情景,引導學生從問題情景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探究課題,幫助學生學會學習;但「滲透型」的方式相對「專題型」方式的研究課題較短小,實施隨機而較普遍。
「滲透型」研究的對象主要來源於教材和教學計劃內容,具體而言,有以下4種,①教材中某些章節後的思考題;②教材中某些語焉不詳甚至有待商榷的知識點,如上教版(以下所雲教材均指上教,故不再說明)高一《歷史》上冊99頁「(道光帝)派林則徐做飲差大臣,到廣州去查辦『海口事件』。」中的「海口」系何地?該事件又是怎麼回事?高三文科班用《歷史》(實驗本)201頁「於謙臨危受命,擔負起北京的防務……戰斗延續5個月」,北京保衛戰究竟是「5個月」還是「5天」?
將載有上述內容的材料有選擇地復印給學生,結論完全可由學生作出。當然,這說不上是一種研究,但至少可讓學生懂得怎樣查史料,怎樣用史料去說明一些問題,以及史學工作者進行考證的一些基本思路與方法。③教材中某些可供學生有聯想或進一步思考餘地的知識疏理與類聚工作,如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黨先後建立的「蘇(維埃)區—邊區—解放區」,這些歷史名詞產生的社會背景及其沿革的歷史原因與其中所反映的意義。事畢讓學生再在教材中找出類似的歷史名詞沿革的例子,學生會很有興趣地列出諸如「紅軍→八路軍、新四路→解放軍」、「八旗兵、綠營兵→湘軍、淮軍→新軍」,法國大革命時期的「三級會議—制憲會議—立法議會—國民公會等」,並配上簡要的解說詞。④根據教材內容讓學生自製圖表,如:從「興中會」、「同盟會」到「中國國民黨」的發展簡示圖,「一戰」中歐洲戰場的三條戰線(及作戰的雙方)簡示圖,新中國初期對外關系簡表等。要求是簡明扼要,鼓勵創新。指導學生進行知識疏理、類聚和編制圖表,是一種「探究」含量較低的學習任務,但卻培養了學生歸納、聯想能力以及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有利於養成學生認真閱讀教材,會圈劃教材關鍵詞語的學習習慣,而這些能力與習慣,正是完成「探究」含量較高的學習任務的基礎與前提。⑤某些可引起爭議或討論的問題,這在教材中挖掘一下亦有不少,教師在教學計劃中可適當穿插若干,如「有人認為『林則徐是一個悲劇式的英雄,他的悲劇具有雙重含義』。請問這『雙重含義』指的是什麼?你怎麼看?」這類題目的探究可大可小,作為「滲透型」學習的研究對象,當然不宜過大。
需要說明的是在歷史課中「滲透」或「穿插」的學習方式並非是因為前些年提了「研究性學習」後才出現的,實際上,它早已存在於一部分優秀歷史教師的先進經驗之中了。這些先進經驗,在當前實施研究性學習中無疑是極具傳承、開掘價值的資源。
2、「專題型」。其特點是探究的課題,雖依託於歷史學科知識內容,但又有很強的實踐性與綜合性,如「西部開發」既涉及到黨和政府的戰略決策與西部現狀,又涉及到包括地理、政治、生物等多門學科,其探究的過程與結果呈開放性與多元性。採用這種方式要注意「三要」「三不要」。一要定位明確,不要反客為主,探究的課題可劃入歷史學科的,而不能是與歷史學科很少干係的,如「沙塵暴」是地理學科研究性學習的「熱點」課題,確與歷史學科有一定關系,但不宜作為本學科學習的對象。二要力所能及不要偏難偏易,如「以巴沖突」雖是當前國際政治的大「熱點」,但緣由悠久復雜,可放在「滲透型」類中去學習,作一般性了解;如作為「專題」探究,極易成為「半拉子工程」。同樣探究康熙帝與程朱理學的關系,是學生力所不能及的課題,而探究拿破崙究竟死於哪一天,不僅太易,而且對高中生而言意義不大。三要量次適當,不要過於頻繁。
教師從設計、組織、指導到小結,各個環節務必要准備充分,及時聽取學生、班主任的反饋,從整個操作過程看,啟動工作前移、網路引入課堂,事畢應有總結是可取的,也是理所當然的。
「專題型」學習探究的對象,均為較大的課題,所以將課題分解成各個小課題,讓各學生小組採取完成指定的小課題與選擇一定的小課題相結合的辦法,比較可行。如在高一年級筆者將研究的專題「日本的近代化與中國的近代化」分解成如下四個小課題:①甲午戰爭對中日兩國在政治、經濟與國民心態上有何不同影響?②20世紀初,中國知識青年赴日留學的原因是哪些?請你評價一下近代一度出現的中國向日本學習的熱潮的歷史現象。③日本近代化是近代亞洲唯一成功的國家,其中有哪些經驗可供當代中國現代化借鑒與啟示?④就你所知道的歷史知識而言,日本的近代化與中國的近代化之間究竟有什麼關系?其中小課題①②為必須完成的,③、④可任選一個。
在高三年級歷史班採用專題型方式,必須注意其實用性,即使學生感到這種探究對參加高考或綜合考有意義。
再如電視連續劇《康熙王朝》在寒假中播出後,收視率很高,加上媒體炒作,一時滬上頗有「滿城爭說」之勢,成為市民文化生活中的一個「熱點」。此劇可看性強,先前又被說成是「大型歷史劇」,故使學生中產生了不少似是而非錯覺。適當時機指導學生進行「說《康熙》,話真偽」的「專題型」學習,也未嘗不可。
⑤ 民國三十六年南京市私立行健中學校長是誰開設課程和學校現在地址
鄧深澤創辦,地址在湖南郴州魯塘鎮仁和墟.1950年關閉
⑥ 談如何上好高中歷史第一課
首先,要學會聽課:
1、有準備的去聽,也就是說聽課前要先預習,找出不懂的知識、發現問題,帶著知識點和問題去聽課會有解惑的快樂,也更聽得進去,容易掌握;
2、參與交流和互動,不要只是把自己擺在「聽」的旁觀者,而是「聽」的參與者,積極思考老師講的或提出的問題,能回答的時候積極回答(回答問題的好處不僅僅是表現,更多的是可以讓你注意力更集中)。
3、聽要結合寫和思考。純粹的聽很容易懈怠,能記住的點也很少,所以一定要學會快速的整理記憶。
4、如果你因為種種原因,出現了那些似懂非懂、不懂的知識,課上或者課後一定要花時間去弄懂。不然問題只會越積越多,最後就只能等著擁抱那「不三不四」的考試分數了。
其次,要學會記憶:
1、要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2、合理用腦。所謂合理,一是要交替復習不同性質的課程,如文理交叉,歷史與地理交叉,這可使大腦皮層的不同部位輪流興奮與抑制,有利於記憶能力的增強與開發;二是在最佳時間識記,一般應安排在早晨、晚上臨睡前,具體根據自己的記憶高峰期來選擇。
3、藉助高效工具。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閱讀學習方法,其訓練原理就在於激活「腦、眼」潛能,培養形成眼腦直映式的閱讀學習方式,主要練習提升閱讀速度、注意力、記憶力、理解力、思維力等方面。掌握之後,在閱讀文章、材料的時候可以快速的提取重點,促進整理歸納分析,提高理解和記憶效率;同時很快的閱讀速度,還可以節約大量的時間,游刃有餘的做其它事情。具體學習可以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
學習思維導圖,思維導圖是一種將放射性思考具體化的方法,也是高效整理,促進理解和記憶的方法。不僅在記憶上可以讓你大腦里的資料系統化、圖像化,還可以幫助你思維分析問題,統籌規劃。不過,要學好思維導圖,做到靈活運用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花費很多時間的。前面說的「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中也有關於思維導圖的練習和方法講解,可以參考。
最後,要學會總結:
一是要總結考試成績,通過總結學會正確地看待分數。只有正確看待分數,才不會被分數蒙住你的雙眼,而專注於學習的過程,專注於蘊藏在分數背後的秘密。二是要總結考試得失,從中找出成敗原因,這是考後總結的中心任務。學習當然貴在努力過程,但分數畢竟是知識和技能水平的象徵之一,努力過程是否合理也常常會在分數上體現出來。三是要總結、整理錯題,收集錯題,做出對應的一些解題思路(不解要知道這題怎麼解,還有知道這一類型的題要怎麼解)。四是要通過總結,確定下階段的努力方向。
⑦ 高一歷史必修一教學計劃怎麼寫
根據課本擬出本學期每周上多少內容,從第一周開始到最後一周
⑧ 高一歷史下學期教學計劃
這個是我找到的,那個網站不能復制,我先在記事本裡面打下來再打到網上的,好辛苦啊。哈,希望這個對您有所幫助
特製定如下教學計劃: 一、學生分析 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大多學生已適應了高中學習的難度與強度。同時也對我的教學風格適應了。我所教的高一六班和四班在上個學期的全市統測中獲得了優異的成績,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大多同學的學習自覺性不夠,不重視平常對知識的記憶,而只是在考試之前才看書。結果導致考試只能取得七十分左右的成績而難以得高分,因此這學期的教學中一定要做得分層教學,因材施教。 二、教學內容 《中國近現代史》下冊。 三、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歷史時期的基本特徵及其發展趨勢,認識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基本規律。 2、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習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運用歷史資料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樹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國際意識,增強積極參與國際活動和國際競爭的意識。 四、教學措施 1、強調學習歷史的重要性、必要性,端正學生學習態度。注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培養,及智力的發展。充分發揮月考、期中、期末等考試的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2、提高課堂效率:精心設計,精講多練。注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多樣化,更新教育觀念改變教學方法合理利用計算機等教學設備。結合自身及學生實際制定適合本級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案。. 3、注意歷史與其它學科的聯系,適時補充一些有關歷史事件、人物的小知識,拓寬學生知識面,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力爭使課上得生動活潑,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4、轉變教學方式,力求做到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每堂課前3-5分鍾復習上一節內容;30分鍾講課;最後3-5分鍾讓學生做練習以檢測當節學習情況。做到日日清。
每周一次小考,以填空題的形式考察本周的基礎知識。做到周周清。
每月一次月考,以會考高考題的形式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查漏補缺。做到月月清。
5.在教學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使學生在學習中學會認知、學會做人、學會合作。 6、充分發揮個人自身優勢在學習生活各方面都力所能及地關心幫助學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讓學生在溫暖安定的環境中健康地成長。 五、教學進度:將根據歷史備課組安排的課時和內容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