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必修三第一節知識點

歷史必修三第一節知識點

發布時間:2021-03-08 11:36:42

① 歷史必修三知識點,我要

歷史必修三知識整理
第一單元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第1課 「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礎解讀】
一 、「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及評價
1、原因:
(1)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發生重大變革。社會地位較低的士,受到各諸侯國統治者的重用。他們代表本階層或政治派別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張。
(2)政治和經濟大變動,導致教育和學術領域也發生變化。社會上形成一些以傳播文化、發展學術為宗旨的學者和思想流派。這些學者和思想流派,被稱為「諸子百家」。
(3)學派之間的互相詰難、批駁,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同時,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
2、評價:
「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
二、孔子和早期儒學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魯國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論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後人尊稱「至聖」。
2、早期儒學:
(1)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認為仁就是愛人,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愛護,融洽相處;要做到待人寬容,「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強調統治者要以德治民,愛惜民力,取信於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孔子首創私人講學,主張「有教無類」,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學派的兩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發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張實行「仁政」,進一步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在倫理觀上,孟子主張「性本善」。
荀子也主張統治者施政用「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並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著名論斷。
(3)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加以總結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學派的積極合理成分,使儒學體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認為世界萬物的本原是「道」。他強調一切要順應自然,提倡清靜無為、知足寡慾。他指出社會動盪的根源,在於人們的行為違背了自然,提出「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
(2)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學說。
2、法家:
法家學派的集大成者是戰國末期的韓非子。主張君主要以法治國,利用權術駕馭大臣,以絕對的權威來震懾臣民,提出了系統的法治理論。法家把君主的權力提高到極點,迎合了建立大一統專制國家的歷史發展趨勢。
第2課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基礎解讀】

一、 從「無為」到「有為」
(1)原因:秦末戰火頻繁,社會經濟破壞嚴重。
(2)目的:為了恢復生產和安定人心,統治者吸取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
(3)措施:減輕田租、赦免自賣為奴婢者為庶人、讓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並免除一定的賦稅和徭役等。
(4)結果:經過六十多年的休養生息,漢朝的經濟實力逐漸恢復和增強,人民生活安定,社會繁榮,國力日盛。
(5)漢初面臨的社會問題:
內:諸侯國的勢力日益膨脹,土地兼並嚴重,割據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為患,邊關危機,威脅著西漢的穩定。
(6)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適應國家統一形勢的發展需要,積極有為的政治思想成為時代的需要。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董仲舒其人:
漢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漢武帝在位期間,董仲舒曾三次參加對策,闡發他的儒學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張:
(1)為適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提出不在儒家六經范圍之內的各家學術都應罷黜。
(2)為了加強君權,董仲舒宣揚「君權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

二、明清時期的三大進步思想家
1、黃宗羲的思想主張:
(1)對君主專制制度進行猛烈抨擊,尖銳地揭露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
(3)影響:黃宗羲的政治主張抨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對以後反專制斗爭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2、顧炎武倡導經世致用:
(1)主張走出家門,到實踐中求真知,力求解決國計民生的現實問題。
(2)著述《天下郡國利病書》。這部書記述了山川形勢、物產風俗、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3)影響:顧炎武以他崇實致用的學風和鍥而不舍的學術實踐,開一代朴實學風的先河。
3、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思想來源:他繼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並加以發展。
(2)思想主張:王夫之認為世界是物質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觀存在的實體;在認識論方面,他認為主觀的認識是由客觀對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過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認識的。他還認為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是絕對的,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3)影響: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啟示了近代人們的思維方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4、進步思想家思想的積極意義:
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三位進步思想家對傳統儒學的批判繼承,促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了生機,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②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單元一 中國古代思想寶庫

第1課 孔子與老子
課標要求
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落實課標
一、孔子(前551——前479年)
1、「仁」的思想:
①含義:「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最根本的含義是「愛人」,即體貼別人、關心別人、尊重別人,是美德的總合。②實現方法: 「忠恕」之道。「恕」是低的要求,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忠」是高的要求,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忠恕」的關鍵是自我修養。③對統治階級來講,「愛人」就要「為政以德」, 反對苛政嚴刑,實行仁政,體貼民情,愛惜民力。對普通人來講,要做君子,不當小人,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目標。而修仁的標準是「禮」。
2、「禮」的思想
①含義:孔子所講的禮是周禮,是西周建立的以宗法制和等級制度為核心的各種典章制度。從廣義上可以理解為社會准則和政治制度。②實踐方法:一是「正名」:面對春秋禮崩樂壞的社會現實,各階層要貴賤有序,各守其份,以此恢復社會秩序。其二是「克己復禮」:每個人都要剋制自己,不能為所欲為,這實際上還是講自我修養。③仁與禮的關系:仁是美好的道德,禮是社會的規范;仁是內在自覺和自律,禮是外在約束和他律。孔子試圖以仁愛為根本,藉助倫理道德的作用,化解個人與他人、與家庭、與社會的種種矛盾,按照禮制,重新建立起充滿人情味的倫理關系,最終治國安民,使社會由亂變治。而把握仁與禮兩者關系的方法論就是「中庸」。
3、「中庸」的思想:
「中庸」是「執其兩端而用乎中」,既不過分,也不走極端,不偏不倚,謙和持中,恰到好處。中庸既是為人處事的方法論,也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
4、天命思想:
孔子主張理性,反對迷信,把探討和解決實際問題放到首位,而對「鬼神」則「敬而遠之」,這奠定了中國知識分子非宗教、非迷信的文化傳統。
5、孔子思想不被統治者重視的原因:
① 春秋戰國時代,社會分裂割據,缺乏一個實行禮制的強有力的中央政權;② 當時各諸侯國熱衷於兼並戰爭和改革古制,以圖自強,對孔子恢復周禮和仁政愛民的主張不符合他們的需要。
6、教育思想:①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等;②學習態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不恥下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等;③教學對象:有教無類;④教學方法:因材施教、舉一反三、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等。
7、孔子的教育地位:
①孔子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將畢生精力貢獻給教育事業的教育家,被後世稱為「第一位老師」、「萬世師表」;②創辦私學,廣收門徒:有教無類,打破學在官府的壟斷局面,擴大教育范圍,使學術下移等;③總結出一套很好的教學方法;④整理六經,保存了典籍,傳播了文化。
8、孔子的歷史地位
①孔子的思想在當時雖未受到重視,但經歷代學者發揚和統治者的改造,逐漸成為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傳統文化的主流,對我國的政治、倫理、文化和民族性格產生深淵遠影響;②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產生重要影響;③孔子本人被推崇為聖人,受到後人景仰。
二、老子
1、「道」的思想:「道」是老子哲學思想的核心,「道」既是自然的規律,又是世界的本原。在天命論盛行的春秋時期,這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2、辯證法思想:老子認為,世界是運動和變化的,事物都會向著它的對立面轉化:比如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下、前和後、生和死、貴和賤等等。
3、政治思想:①他認為世間萬物的發展都有規律,人們遵道而行,順其自然。所以主張「無為而治」、「無事取天下」、「治大國如烹小鮮」等;②面對春秋亂世,老子消極避世,知其不可為而不為。
4、老子的歷史地位:
①老子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探討宇宙本原的哲學家。②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對中國的哲學、論理學和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道德人格,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三、孔子與老子思想的主要區別
1、孔子的思想是積極入世,甚至「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體現的是一種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執著精神;而老子是「知其不可為而不為」,是避世思想,是一種看破規律、尊重規律的超脫精神;
2、孔子的思想主要研究社會人際關系,對「天道」避而不談;而老子思想則研究「天道」,用「道」來解釋宇宙的起源和演變;對現實社會則恰恰消極避之。

第2課 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課標要求
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與第1課相同)
落實課標
一、百家爭鳴出現的歷史條件
1、社會條件:春秋戰國時期面臨劇烈的社會大變革,舊的思想觀念受到沖擊,帶來思想的大解放,
2、物質基礎:鐵器和牛耕推動了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促進了商業繁榮和城鎮興起;
3、階級條件:社會變革導致階級關系變動,不同階級的思想家分別對各種社會問題發表見解;
4、政治條件,王室衰微,諸侯紛爭,沒有一統的思想形態,各國基於爭霸戰爭和政治需要,紛紛網路人才,養士成風,寬松的局面為學術思想的自由發展創造了環境;
5、文化條件:私學興起,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壟斷教育局面,培養出大批知識分子,士人階層壯大、活躍。
6、科技條件:自然科學領域成就突出,人們認識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這為古代的唯物論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提供了思想素材。
7、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創造和夏商周文化發展的奠基作用。
二、孟子、荀子與儒家
1、孟子:①4個思想要點:仁政學說——思想核心;人性本善 ——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養浩然之氣和重義輕利的精神品格。②評價:孟子繼承發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尊為「亞聖」;《孟子》一書在唐代被當作經典,在南宋被列為四書,對傳統文化產生了很大影響。
2、荀子:①4個思想要點:「明天人之分」與「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性惡論」;禮法並施與王霸兼用治國思想;民水君舟思想。②評價:綜合了儒家與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是戰國思想集大成者;在很長時期被視為儒家異端;對中國哲學具有深遠影響。
三.墨子和墨家
1、墨子的8點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尚力、上天、節用、節葬。
2、評價:墨子思想代表了下層勞動群眾,在戰國時期成為顯學;墨子思想曾被其他學派廣泛吸取徵引;戰國之後趨於沒落。
四.莊子和道家
1、3個思想要點:①哲學觀點:齊物(任何事物本質相同);②人生態度:逍遙(旁觀、超然,無所恃);③天人關系:不相勝(人必然順從自然)。
2、評價:①不僅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貢獻,在文學和美學方面也很有建樹;②他的寓言和散文蘊含哲理,具有神奇浪漫風格,對後世文風有深遠影響。
五.韓非和法家
1、5個思想要點:①法、術、勢相結合;②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③社會是不斷發展變化,今必勝古;④主張變法革新;⑤以法為本,主張法治。
2、影響:①韓非的主張符合社會發展潮流,反映了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為結束諸侯割據,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提供了理論依據。②法家思想與儒家思想互為表裡,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統治思想的理論基礎。
六.兵家
1、吳起:文德與武備兼重的戰略思想
2、孫臏:①強調把握戰爭規律,取得桂陵之戰勝利;②重視人的作用;③創造利己形勢;④著有《孫臏兵法》,軍事思想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
七、「百家爭鳴」的歷史影響
1、「百家爭鳴」 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有力的推動了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繁榮;
2、「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後世思想文化的基礎,共同構造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則,道家構成了傳統哲學的基礎,法家變革的精神成為歷代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因而,百家爭鳴對當時和後來的社會歷史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斷作用。

第3課 漢代的思想大一統
課標要求
知道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史實.
落實課標
一、西漢初年的黃老之學
1、 原因:①西漢初年,社會經濟殘破,百廢待興,社會經濟需要恢復和發展;②西漢初年統治者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③黃老之學適應了當時的統治者的需要。
2、 內容:①是道家學說中黃帝和老子的學派,以早期道家理論為基礎,又兼采陰陽家、儒家、墨家、名家的思想;包括治身和治國兩個主要內容;②既尊重自然規律反對盲目行動,又主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③無為而治,與民休息。
3、 作用:使漢初政治寬松,社會迅速恢復發展。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 原因:
①漢朝面臨王國問題和匈奴威脅,道家無為思想不能適應社會發展需要;②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統治者要求加強中央集權,開拓大一統事業;③儒家學說經過調整,整合出了一套為中央集權服務的新的理論體系,宣揚「有為」而治、積極進取,適應了社會需要。
2、董仲舒的思想:
①以《公羊春秋》為骨幹,融合陰陽、黃老、法家思想;②大一統思想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③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神化皇權,但人君要仿效天道實行仁政;④三綱五常學說;⑤針對土地兼並嚴重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現實,提出限田、薄賦、省役等主張
3、鞏固措施:
①漢武帝起用文學儒者數百人參政;②中央設太學、地方建立完備的教育系統,學習儒家經典,傳播儒家思想。
4、歷史影響:
①有利於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打擊地方割據勢力,更有利於政治和精神上控制百姓;②其宣揚的「天人感應」也有限制君主權力過度膨脹的目的;③是中國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學從此在政治上占據正統地位,儒學確立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③興辦學校,有利於教育的發展;④消極影響是禁錮了思想,扼殺了才智。

第4課 宋明理學
課標要求
列舉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說明宋明時期儒學的發展
落實課標
一、背景——三教合一
1、魏晉南北朝:佛、道傳播,儒學出現危機;
2、唐朝:調和之風興盛,「三教合一」彌漫各個領域;
3、儒學豐富、更新深受佛道影響。
二、程朱理學
1、概念:理學是宋代出現的新儒學體系,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產物,完成了更為理論化、思辯化的過程,既貫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運,又繼承孔孟正宗、服務於治理國家的學說,理或天理為其核心觀念。
2、代表:程顥、程頤、朱熹
3、主張:①世界觀:理,在世界是本原,在社會是儒家道德倫理,在個人是人性;②方法論:格物致知;
4、影響:①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元朝成為科舉考試內容;②明初程朱理學確定了在思想界的統治地位;③流傳到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地產生很大影響。
三、陸王心學
1、南宋陸九淵:
①世界觀:心是萬物淵源,「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②方法論:發明本心以求理,內心反省。
2、明朝王守仁:
①學術流弊導致道德淪喪和社會動盪,主張以心學代替理學;②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四、理學影響:
1、理學從哲學上發展了儒學,是宋明時期儒學主流,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會教化方面影響深遠
2、消極:用三綱五常維系專制統治,強調尊卑等級觀念,重男輕女,因循守舊,片面地重義輕利,壓制和扼殺人的自然欲求;
3、積極:重視主觀意志,注重氣節品德,講求自我節制、發奮立志,具有和諧意識、憂患意識、崇尚道德、強調力行,強調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其了積極作用。

第5課 明清之際的思想批判
課標要求
列舉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時期儒學思想的發展;
落實課標
一、歷史背景
1、政治: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強化,嚴重阻礙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封建社會漸趨衰落;
2、經濟:商品經濟迅猛發展,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3、文化:程朱理學走向極端,八股科舉使思想界出現陳腐習氣,士人試圖跳出四書五經窠臼,沖破傳統儒學束縛。
二、李贄主張
1、有《焚書》和《藏書》等多種著作;
2、鞭韃程朱理學,批判綱常倫理,反對絕對權威,人人都有權做出自己的判斷;
3、認為人皆有私,追求物質享受,尊重個性解放;
4、萬物的本原是陰陽二氣,根本否定天理,搖撼了理學的理論基礎。
三、經世致用
1、背景:
①明王朝內外交困,危機四伏;②士大夫面對危局,尋求改革方案,提倡以史為鑒,提倡研究與現實結合,形成經世致用思想。
2、代表:顧炎武、黃宗羲、顧炎開
3、主張:①為學應求務實,關乎國計民生,致力社會變革,並身體力行;②提出拯救時弊主張;③主張工商皆本(黃宗羲)。
4、影響:
①實事求是、博學考據的治學方法開清代考據學術之風;
②立足現實、學以致用的觀念為後世提供了思想源泉。
四、批判君主專制
1、主張:
①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君主專制是社會許多弊端的根源(黃宗羲);②區分亡國與亡天下(顧炎武);③提出限制君權的設想:倡導言論自由、建立監督機構、保證清正廉潔等;
2、影響:
①對君主專製造成強烈沖擊;②對後世民主思想具有深刻的啟蒙和啟迪作用。
五、整體認識
1、明末清初的思想批判是商品經濟發展、封建制度衰落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反映;
2、批判思想繼承批判了傳統儒家思想,批判君主專制,抨擊綱常倫理;
3、提倡經世致用,追求個性解放,構建起富有時代特色的新思想體系,促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生機,開啟了近代思想啟蒙的先河,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但在當時沒有形成主流,影響有限。

第6課 中國古代的科技思想與實踐
課標要求
概述古代中國的科技成就成就,認識中國科技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
落實課標
一、天文學
1、天象觀測:
戰國《甘石星經》是我國最早的天文還著作,其中《石氏星表》是世界最早的星表;
2、天體測量:
①秦漢:發明渾儀;②東漢:張衡發明水運渾象儀,證明渾天說,其地圓見解比歐洲早1000年,發明測定地震方位的地動儀;③ 唐朝:僧一行與梁令瓚制黃道游儀,世界首次發現恆星位置變動;實測子午線;制水運渾象儀;④元朝:郭守敬制簡儀;測定黃道和赤道的交角值受到世界天文學推崇。
3、歷法:郭守敬編制《授時歷》是我國古代最精密的一部歷法。
4、中國古代的天文學領先的原因:
①滿足農業生產「授農以時「的需要;②為封建王朝統一天下提供「授命於天「的依據,宣示政權統治的合理性、合法性能;③朝廷集中人力對天文歷法乾地觀測和研究,取得顯著的成就。
二、數學
1、計算方法:
①春秋出現九九乘法口訣;②春秋時發明度量;③春秋戰國出現算籌
2、數學專著:
東漢《九章算術》總結周秦到漢代的數學成就(有面積、容積、正負、數加減、一元二次方程等世界最先進的成就),標志著解決實際問題為內容、以算籌為工具、以十制位計算的數學體系形成。
3、圓周率:
三國劉徽精確到3.1416;南朝祖沖之精確到七位,領先世界1000餘年。
4、數學思想:
明朱載育提出「理由數顯,數由理出」,以計算為基礎,構築韻律體系。
三、農學----四大農書
1、《齊民要術》:南北朝賈思勰,介紹北方生產經驗,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書;
2、《農桑輯要》:由元代大司農司主編,最早官修農書;
3、《農書》:
元朝王禎,綜合南北經驗,涉及農林牧副漁,附有《農器圖譜》(有水排、 木活字等記載)
4、《農政全書》:明代徐光啟總結歷代農業、手工業經驗,吸收西方自然科學知識創作,達到傳統農業科學頂峰。
四、醫學
1、《黃帝內經》:編於戰國,提出陰陽五行、臟象、經絡、形神、天人五大核心理論,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礎。
2、《傷寒雜病論》:東漢張仲景撰寫,論述「望、聞、問、切」四診法,是臨床經典,張仲景被稱為醫聖。
3、《神農本草經》:東漢出現,較早的葯物學著作。
4、《本草綱目》:明李時珍著,創立世界最先進的分類法,體現了生物進化的思想。
五、四大發明
1、造紙:
西漢發明植物纖維紙;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魏晉成為主要書寫材料;
2、印刷:
最早有明確時間的印刷品是唐代《金剛經》;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13世紀中期傳到朝鮮,後從西域傳到歐洲。
3、火葯:
最早記載於唐孫思邈的《丹經》;唐末用於戰爭;五代和宋廣泛使用;14世紀阿拉伯人傳往歐洲。
4、指南針:
戰國司南;北宋航海;13世紀傳入西歐,促進地理大發現。
六、中國古代科技小結
1、主要特點:
①在內容上,實用性很強,對事物的發展規律探討不夠,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和學科體系;
②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採用傳統的典籍整理和經驗總結,具有較強的經驗性,缺少觀察實驗和歸納推理的研究方法;
③在應用上,主要服務於封建農業的需要,缺乏將科技有效地轉化為生產力的意識,缺乏進一步促進科技發展的動力。
2、 中國古代科技長期領先於世界的原因:
①經濟:封建生產關系的確立,促進了農耕經濟的迅速發展,為科技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②政治:國家統一,疆域遼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建立發展,統治者出於鞏固統治的需要,重視和支持科技發展; ③對外、民族:民族融合和對外開放促進了民族間、地區間的文化交流,吸取我國少數民族和外來的優秀文化;④古代教育的發展,為科技進步培養了大量人才;⑤人民:古代人民在與自然界長期斗爭中積累了豐富的知識經驗;⑥科學家:古代科學家們不懈的探索精神和個人努力。

內容太多,如果你確實想要,麻煩發QQ或郵箱過來吧。

③ 歷史必修三知識點

題一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通史概要:
本專題主要講述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與發展演變的脈絡。這一過程共分為四個歷史階段,各有時代特色。概要如下:
(1)在春秋戰國百家爭鳴中脫穎而出。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爭鳴,發表不同政見、彼此駁難的同時,也彼此吸收、融合,終於形成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長的過程中發展成長起來的。
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他提出「仁」與「禮」的學說,主張建立一個禮樂文明的社會。
孟子繼承了孔子學說,並對其「德治」思想進行發揮,提倡「仁政」學說,並提出「民貴君輕」思想。
戰國末期的荀子,廣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華(當時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別有用的合理的科學的成分),豐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內容,強調「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還對「禮」進行深入的討論,成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漢武帝時代形成儒術獨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滅學之禍」的儒學,經過西漢儒學大師董仲舒的系統改造,形成適應大一統時代需要的新儒學。
董仲舒「倡導儒學」的建議被漢武帝採納,儒術取得獨尊地位;太學的建立,標志著儒學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漢武帝時代起,儒學思想逐漸被確立為我國封建社會長達二千年的正統思想;隋唐開始的科舉制,使儒學思想全面影響了中國社會政治和文化生活。
(3)宋明時期程朱理學體系的建立,標志著儒學發展到新階段。
在北宋儒學復興運動中孕育而生的理學,經過南宋朱熹的總結,形成龐大而嚴密的理論體系。程朱理學作為官方正統儒學,影響後世六七百年之久,對維護專制主義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以陸九淵和王守仁為代表的陸王心學,是理學的一大流派。心學認為 「心即理也」,主張「知行合一」。心學的出現,標志著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論任務已經完成。
(4)明清時期一些進步思想家對傳統儒學批判繼承,與時俱進,構建具有時代特色的新思想。
明朝中後期 「反正統思想」的異端李贄提出了「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的主張,挑戰「天理」學說;反對以孔孟學說為權威和教條;提出「絕假純真」的「童心說」,反對禮教的虛偽與官場的欺詐。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都以反對封建專制和封建道統聞名,敢於向封建正統觀念挑戰,勇於批判盲目尊孔頌經的迷信思想。他們的共同特色是①政治上:反對君主專制獨裁,提倡「民為主」。 ②經濟上:反對「重農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③提倡務實的學風和行為。④批判繼承宋明理學。

一 、百家爭鳴
課標要求:
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過程。掌握諸子百家的思想特徵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張;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
學生可以根據教科書與教師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觀察所得,進行推理分析,主動探究問題的答案,並學會用觀察法、比較法等方法學習有關問題。能對所學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比較,概括和闡釋。
教師應該注重啟發式教學,設計具有針對性、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並對學生在探索過程中的表現予以及時而恰當的評價。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活躍而繁榮的文化盛況的學習,使學生對祖國文化有深入的認識,從而更加熱愛祖國歷史與文化,有志於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發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自豪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課時:1課時
重點難點:
重點: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難點:
1、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內容較多而且新知識、新內容多,不易掌握。
2、如何結合相關史實,以及情感體驗、主觀認識,正確判斷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
教學建議:
本專題是新課標「思想史」的第一專題,教師要幫助學生逐句分析教科書正文前面的「導語」,向學生交代兩點:第一、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第二、要從四個階段認識儒家思想形成與發展演變的脈絡。
本目教材主要包含兩方面內容:第一,春秋戰國時期儒家等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第二,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義。
一、關於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建議教師向學生講明確:
1.「百家爭鳴」的含義:指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涌現及各流派爭芳斗艷的局面。所謂「百家」,是泛指,意為數量多,主要分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陰陽家、雜家、名家、縱橫家、兵家、小說家等十家。所謂「爭鳴」指當時代表各階層,各派政治力量的學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對宇宙、社會對萬事萬物作出解釋,於是他們著書立說,廣收門徒,爭相發表自己的見解。
2.教科書以四個子目分別講述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張,教師要幫助學生梳理知識結構,提煉諸子思想主張知識要點,以利於記憶。方法可以選擇結構法或表格法。
(一)孔子和早期儒學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與「禮」的學說;主張建立一個禮樂文明的社會。
注重政治與人事,對鬼神敬而遠之。
(2)教育思想:開創了中國古代私人講學之風;把自己的思想主張貫穿到教育活動中;注重人的全面發展。
(3)孔子的歷史地位:儒家學派創始人,教育家,文化傳播者。
2.孟子
(1)思想內容:孟子繼承了孔子學說,並對其「德治」思想進行發揮,提倡「仁政」學說,並提出「民貴君輕」思想。
(2)影響:對儒家思想發展有重要貢獻。
3.荀子
(1)主要思想:
強調「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還對「禮」進行深入的討論。
(2)地位:廣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華,豐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內容,成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講完本子目後,歸納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發揮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學的基本特徵。
(二)其他主要學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學派 代表 主要內容 影響
老莊
之學 老子 「道」是世界根本;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小國寡民」社會。 老莊崇尚自然,主張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傾向,對中國古代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
莊子 宣揚天道與自然無為;追求「逍遙」。
法家
思想 李悝 在魏國變法:獎勵耕戰、嚴刑峻法。 對中國專制主義政治體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統一全國,起到了重大作用;兩漢後,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體系中,成為維護專制政權的工具。
商鞅 在秦國兩次變法:廢舊制度、重農抑商、加強中央集權、以吏為師。
韓非子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將法家理論系統化;主張加強君主集權、厲行賞罰、獎勵耕戰;主張「事異則備變」。
墨家的主張 墨子 「兼相愛、交相利」;非攻、尚賢、尚同、非樂、非命、節葬、節用;在認識論和邏輯學貢獻。 漢代以後,逐漸湮沒失傳。
指導學生填表,之後啟發他們結合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政治經濟狀況,分析老莊之學產生的社會基礎。
對於同一學派內部,不同思想家的思想也要加以區別分析。從總體與局部兩個方面來把握各家學派的思想特點。
記住:法家代表除了上述三人外,還有吳起、申不害等。法家內部形成重「法、」重「術」、重「勢」三個不同學派,韓非子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二、建議分組討論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義。
啟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結合當時及以後中國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史實來理解。通過自己的情感體驗、主觀認識、獨立思考與判斷,分析春秋戰國時期各學派思想對社會發展所做出的貢獻。

二 儒學的興起
課標要求:
知道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史實。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掌握漢代儒學興起的相關內容,分析其對中國文化發展所造成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根據教科書與教師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關知識,從不同的角度發現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主動探究問題的答案。並學會用獨立思考與同他人合作學習和交流相結合的方法,對所學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比較、概括和闡釋。教師要予以適當的指導與及時而准確的評價。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以及發展路程的認識,弘揚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發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自豪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通過對歷史現象的恰當評價,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教學課時:1課時
重點難點:
重點:儒學在漢代的興起及其發展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難點:對「焚書坑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太學興起及科舉制度的產生與發展幾個問題形成客觀的評價。
教學建議:
本節教材主要包含四個方面內容:第一目,漢代以來對「焚書坑儒」的批判。第二目,漢武帝時代「罷黜百家」,儒學獲得獨尊地位。第三目,太學的出現,標志著儒學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第四目,科舉制的實行,儒學因此而榮,同時也成為執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可採用以下方式導入:漢武帝時代,是中國古代具有重要意義的歷史時期。這一時期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徵是秦代「焚書坑儒」後大受限制的儒學思想,逐漸成為正統思想。結合相關知識思考:漢武帝時代儒學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 導入新課。
一、「『焚書坑儒』的批判」講兩個問題:
1、秦代「焚書坑儒」的時代背景、過程及評價。

④ 高中歷史必修3的1-15課的知識點歸納

必修三復習 知識點整理(人民版)
必修三8 \' u1 S" q+ }) h: a
專題一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 c' w8 R" N4 K0 {, v一、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諸家的代表人物:9 @; n; E/ Z' a" H" ]# U) J
道家 老子(春秋)、莊子(戰國)
) }; Y t5 G) X* x6 K儒家 孔子(春秋)、孟子、荀子(戰國)3 t$ U+ S) r1 W1 L! `& ^" Y) z
墨家 墨子(戰國)
$ ?5 D6 F3 g( Y3 f# s" C/ G' {法家 韓非子(戰國時期)
2 o/ X8 I8 R( {$ V1 w$ r二、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觀點:0 c1 A. p3 T6 P
1、孔子(儒家學派創始人,春秋時期魯國人):
' o# d4 b; v3 o: r(1)教育思想:有教無類、興辦私學、因材施教。
3 b/ g2 R2 J P! Y' C(2)政治思想:核心「仁」,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主張德治,維護周禮。
' A' K# G9 }! n3 h孔子死後其言論被編纂成《論語》。
' N9 h& u5 M# t6 h2、孟子(戰國時期儒家學派代表人物,發展了儒家思想,地位僅次於孔子):
0 ?! s7 b4 o/ f7 c- O% ~(1)發揮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仁政」學說;發揮了孔子民本的思想,提出了「民貴君輕」(「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提出性善論。
( K9 W2 `* j. t; Q' e/ m1 h3、荀子(戰國末期人,改造了儒家思想):綜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積極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3 u" W, f) {7 @9 H9 g(1)政治思想:施政用「王道」和「仁義」;發展了孔孟民本的思想,最早提出「君舟民水」論;提出性惡論。<br>. C* P4 v6 q8 q(2)哲學思想:在天人關繫上,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8 S& ~6 p9 {8 X/ `<br>三、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和太學:0 ]/ v0 l7 E3 D- A$ B, Z3 J<br>1、為適應漢武帝時期「大一統」局面和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董仲舒糅合道家、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對儒家思想進行改造,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儒學體系:<br>2 c _& y# n" \ G8 Z(1)提出「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禁止和儒家相異的學說傳播,通過思想統一以維護政治統一;<br>+ Y- O- B( k; R% k* m) m(2)宣揚「君權神授」、「天人感應」、「天人合一」;, }) a4 Q5 g: y' b. S
(3)提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五種為人處世道德標准。經後人概括為三綱五常的觀念。
* P% n: \7 J- q4 ]2、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從此結束了各派學術平等競爭的局面,儒學成為正統思想。% h+ {5 ]' {( Z$ V$ ^5 x<br>3、漢武帝創建太學,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國家培養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學校,標志著儒學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弘揚了儒家思想必修三復習 知識點整理(人民版)<br>必修三8 \' u1 S" q+ }) h: a
專題一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 c' w8 R" N4 K0 {, v一、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諸家的代表人物:9 @; n; E/ Z' a" H" ]# U) J
道家 老子(春秋)、莊子(戰國)
) }; Y t5 G) X* x6 K儒家 孔子(春秋)、孟子、荀子(戰國)3 t$ U+ S) r1 W1 L! `& ^" Y) z
墨家 墨子(戰國)
$ ?5 D6 F3 g( Y3 f# s" C/ G' {法家 韓非子(戰國時期)
2 o/ X8 I8 R( {$ V1 w$ r二、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觀點:0 c1 A. p3 T6 P
1、孔子(儒家學派創始人,春秋時期魯國人):
' o# d4 b; v3 o: r(1)教育思想:有教無類、興辦私學、因材施教。
3 b/ g2 R2 J P! Y' C(2)政治思想:核心「仁」,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主張德治,維護周禮。
' A' K# G9 }! n3 h孔子死後其言論被編纂成《論語》。
' N9 h& u5 M# t6 h2、孟子(戰國時期儒家學派代表人物,發展了儒家思想,地位僅次於孔子):
0 ?! s7 b4 o/ f7 c- O% ~(1)發揮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仁政」學說;發揮了孔子民本的思想,提出了「民貴君輕」(「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提出性善論。
( K9 W2 `* j. t; Q' e/ m1 h3、荀子(戰國末期人,改造了儒家思想):綜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積極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3 u" W, f) {7 @9 H9 g(1)政治思想:施政用「王道」和「仁義」;發展了孔孟民本的思想,最早提出「君舟民水」論;提出性惡論。<br>. C* P4 v6 q8 q(2)哲學思想:在天人關繫上,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8 S& ~6 p9 {8 X/ `<br>三、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和太學:0 ]/ v0 l7 E3 D- A$ B, Z3 J<br>1、為適應漢武帝時期「大一統」局面和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董仲舒糅合道家、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對儒家思想進行改造,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儒學體系:<br>2 c _& y# n" \ G8 Z(1)提出「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禁止和儒家相異的學說傳播,通過思想統一以維護政治統一;<br>+ Y- O- B( k; R% k* m) m(2)宣揚「君權神授」、「天人感應」、「天人合一」;, }) a4 Q5 g: y' b. S
(3)提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五種為人處世道德標准。經後人概括為三綱五常的觀念。
* P% n: \7 J- q4 ]2、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從此結束了各派學術平等競爭的局面,儒學成為正統思想。% h+ {5 ]' {( Z$ V$ ^5 x
3、漢武帝創建太學,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國家培養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學校,標志著儒學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弘揚了儒家思想。
0 E- I7 V8 e# i0 w7 B。
0 E- I7 V8 e# i0 w7 B

⑤ 高中歷史必修三 知識點總結

專題一、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1.儒家思想的創立者是_________.其思想是___、____、________,教育上主張__________,晚年編訂_______.戰國時期_____發揮了孔子的______思想,提倡_____學說,並提出「________」思想,成為中國早期民本思想。_________主張「君舟民水」,在天人關繫上主張「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認為學習的最高目標是_________。
答案:孔子、仁、禮、德治、有教無類、詩書禮易樂春秋、孟子、德治、仁政、民貴君輕、荀子、人定勝天、把握禮。
2.西漢 _______接受董仲舒「__________________」建議,使儒學思想逐漸成為____________。董仲舒的思想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漢設立__________,是儒學教育______和__________的標志。
答案: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君權神授天人合一大一統三綱五常、太學、制度化、官方化。
3.宋代,儒學吸收_____、______,形成_____,將儒家的忠、孝、節、義提升到了「________」的高度。其中理學的集大成者是____(時期)______,他主張先__後__,並提出「存________」編訂《四書》,使之成為理學的經典。心學的創立者是__________,提出核心命題是_____________,集大成者是__________,其主張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佛教、道教、理學、天理、南宋、朱熹、理、氣、存天理去人慾、陸九淵、心即理也、王守仁、心外無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4.明清時期,反封建思想的先驅是__________,他認為,提出理就在 ,認為不能以________作為判別事非的標准(挑戰孔子極其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_________認為「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他政治上主張 __________,經濟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以天下之權,寄天下之人」的主張,具有啟蒙精神(梁啟超歸結為「___________________」),他還主張 ___________,反對空談。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思想共同點是:政治上________,經濟上______________。這些進步思想產生的根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未能沖擊儒學的正統地位。
答案:李贄、百姓日常生活中、聖人之言、黃宗羲、君臣平等限制君權、工商皆本、明清之際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商品經濟的發展。
專題二、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

1、西漢可能有紙,_______改進,_____時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指南針在_____時叫司南,用於航海後促進歐洲______________。____時期,火葯用於戰爭,元朝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成為_______戰勝封建勢力的武器。雕版印刷產生於________,宋朝有______,為歐洲的________准備了條件。總體來說,四大發明促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東漢蔡倫、12世紀、戰國、新航路的開辟、唐宋、資產階級、隋唐、活字印刷、文藝復興、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社會轉型
2.漢字的演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以後,______(畫種)成為中國畫的主要形式,強調個性,講究借物抒情,最能反映其風貌的是寫意畫,如元代王冕的《墨梅》,明代徐渭的《黃甲圖》,清代鄭板橋《墨竹圖》。

答案: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唐朝、文人畫
3. __________(時期)徽劇漢劇互相融合,兼收崑曲、秦腔以及其它民間曲調的唱腔、劇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新劇種,稱為京劇。__________(時期),京劇走向成熟。

答案:乾隆、同光
4.春秋:_________是中國最古老的一部詩歌總集,它奠定了中國____________文學的基礎,被後世列為___經典;戰國:南方楚國產生了一種新的詩歌體裁是______,它的創作手法是____________,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是其代表作。文學史上的「風」「騷」是指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時代,賦的創作走向全盛;______代是中國古典詩歌發展的鼎盛時期,盛唐_________被稱為「詩仙」,是屈原之後中國最傑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譽為「_________」,他的詩被後人稱做_________。
答案;《詩經》、現實主義、儒家、楚辭、浪漫主義、屈原、離騷、詩經、離騷、西漢、唐代、李白、浪漫主義詩人、杜甫、詩聖、詩史。
宋代文學形式以______為主,北宋著名詞人有婉約派的_________,豪放派的_________,南宋著名詞人有_______、___________.元代文學形式是_____。 明清時期以_____為主。
_____、_____、______可稱為市民文學,其產生的根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詞、柳永、蘇軾、李清照、辛棄疾、元曲、小說、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
5、明清小說具有鮮明的___________色彩,其根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時代、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商品經濟的發展

專題三、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

1.近代中國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的人_______;魏源代表作:________,這是第一部由中國人編撰的最詳備的_________著作,書中明確提出了「_____________」的思想主張。他們屬於_______階級____派別,新思想萌發的意義是___________。洋務運動最大的作用是_________,其失敗原因是________.
答案:林則徐、海國圖志、歷史地理、師夷長技以制夷、地主、抵抗、啟迪了人們向西方學習,尋求強國御辱之道
2、________譯《天演論》,宣傳進化論思想,增強了無數仁人志士救亡圖存信心。
________著作《孔子改制考》;打著孔子旗號宣揚__________________;梁啟超指出_________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總體來說,他們屬於______階級____派別,主張學習___________.維新運動最主要的作用是起到________________的作。
答案:嚴復、康有為、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說、變法、資產階級、維新派、西方的民主制度、思想啟蒙
3、新文化運動開始的標志是____年_____發表______________,前期指導思想是__________前期內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後期傳播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後,該思想成為思想界的主流(_____是最早舉起社會主義的大旗的人)。新文化運動最大的進步意義在於思想解放,徹底批判________________,動搖其______________.但是在對中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上,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偏向。
答案:1915、青年雜志(新青年)、民主和科學、提倡民主科學反對專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馬克思主義、五四運動、李大釗、封建思想、正統、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
4.近代向西方學習的先進知識分子有_____階級(___派、___派)、_____階級(___派、___派、___派)、______階級。他們向西方學習經歷了學習西方的_、_、_三個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的過程。
答案:地主、抵抗、洋務、資產、維新、革命、激進的民主主義者、器物、制度、文化心理
專題四、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

1、20世紀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三大理論成果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三民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2.1905年8月,__________在日本東京成立,制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六字綱領;11月,在同盟會機關報——《____》所寫的發刊詞中,第一次明確解釋為「三大主義」,即___主義、______主義、______主義,後簡稱為三民主義。
答案:同盟會、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民報、民族、民權、民生

民族主義——「____________________」,即____推翻_____,爭取實現_______
答案: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以革命的暴力、清王朝的反動統治、民族的獨立自主

民權主義——「__________」,即進行_____革命,推翻__________,建立_______________。
答案:創立民國,政治、封建帝制、資產階級共和國

民生主義——「__________」,是孫中山所主張的_____革命。 _____主義是孫中山三民主義思想的核心。三民主義是比較完整的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的指導思想;但有明顯的局限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平均地權、社會、民權、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辛亥革命、缺乏明確的反帝口號、沒有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

2.____年______(會)提出新三民主義: 民族主義:一是突出了__________;二是____一律平等。 民權主義:主張__________的民權。 民生主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舊三民主義的最大不同點是_____。新三民主義體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三大政策,與______是基本一致的,因而它成為__________的政治基礎和________時期的旗幟。
答案:1924、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反帝要求、國內各民族、普遍平等、平均地權、節制資本、耕者有其田、徹底的反封反帝、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中共的民主革命綱領、國共第一次合作、國民大革命。

3.1927年,___________失敗後,毛澤東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_________,並逐步開探索出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________________,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在延安時期毛澤東系統闡述____________理論,思想形成成熟的體系,.1945年_____召開,確立毛澤東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建國後,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方面,毛澤東的主要著作有
《論人民民主專政》、《____________________》、《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 毛澤東思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次理論飛躍。指導中國_______________的勝利和____________________的確立。
答案:國民革命、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新民主主義革命、七大、論十大關系、馬克思主義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制度

4. 鄧小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篇講話標志鄧小平理論形成。1978年_________________召開,標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從此正式開辟。1992年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內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為標志,鄧小平理論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______(會)確立其指導地位。鄧小平理論主要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問題。
答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十一屆三中全會、南巡講話、十四大、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十五、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
專題五、現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

1 (1)國防科技:1964________;1967年_________;1970年_________(標志中國進入航天時代)。⑵ 載人航天:2003年成功發射「________」;航天員是_____。⑶ 醫學領域:_________________⑷ 1973年,______成功培育出「第二次綠色革命」秈型雜交稻,為解決糧食問題作出了重大貢獻
答案:原子彈爆炸成功、氫彈爆炸成功、東方紅一號升空、神舟五號、楊利偉、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結晶、袁隆平

2.________,毛澤東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其涵義是在________上百花齊放;_______問題上百家爭鳴。(列舉貫徹「雙百」方針以後在文學電影戲劇方面的的優秀作品)

答案:1956、藝術、學術

3._______年,國民教育體系的初步形成
答案:1965

4改革開放後:(1)恢復高考(2) _______年,鄧小平提出新時期教育的指導方針:「教育要面向____面向____,面向_____(3)制定《義務教育法(4) 1995年,提出「________」戰略。
答案:1983、現代化、世界、未來
專題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與發展

1. 西方思想史上三次大的思想解放運動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智者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

2公元前5世紀中葉希臘的智者學派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___,其核心思想是「_______________」,第一次把____置於世界的中心,是人類______的第一次覺醒;智者運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普羅塔戈拉、人是萬物的尺度、人、自我意識、西方人文精神的濫觴

3、蘇格拉底的思想主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智者學派)
答案:認識你自己、美德即知識、不同於

4文藝復興時間:___________ 最先興起於_________,最主要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斗爭矛頭_________________;核心思想_________________,文學三傑指(包括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式:打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實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4---17世紀、義大利、義大利最草產生資本主義萌芽、天主教會神學世界觀、人文主義、旦丁《神曲》、彼特拉克《歌集》、薄伽丘《十日談》、復興希臘羅馬古典文化、資產階級在思想文化領域內的反封建斗爭和思想解放運動

5 宗教改革發生於_____(時間)_____(國家),中心人物是____________.主要主張_____宗教改革的重要影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517、德意志、馬丁路德、信仰即可得救(因信稱義)、把西歐人從長期的基督教神權統治下解放出來,為啟蒙運動的到來做了思想准備。

6 文藝復興運動時期人文主義的含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反對中世紀抬高神貶低人的觀點,提倡人和人性,要求把人和人性從宗教束縛中解放出來

7 啟蒙運動的時間_________,興起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核心思想是__________________,斗爭矛頭指向_________________
孟德斯鳩的主要主張是_______________;
伏爾泰的主要主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盧梭主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康德:主權屬於______,但反對_________
啟蒙思想家的共同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7、18世紀 西歐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理性主義、封建專制制度、三權分立、人生而平等天賦人權、信仰自由、社會契約論、人民主權說、人民、絕對自由

8、啟蒙運動時期人文主義的含義:反對__________,按照資產階級願望構建_______(天賦人權、三權分立、君主立憲、民主共和、法治)
答案:封建專制、未來資產階級理想社會的藍圖
專題七、近代以來世界科學技術的歷史足跡

1.伽利略創立________________,為__________奠定了基礎._____世紀牛頓的__________完成了人類對自然界認識史上的第一次理論大綜合,包括慣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力與反作用定律、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自由落體定律、牛頓力學體系的建立、17、《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萬有引力定律

2.20世紀,___________創立相對論 ,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一起,構成了現代物理學的基本理論框架
答案:愛因斯坦、相對論、量子理論

3.1859年,達爾文的巨著《________》出版,標志著______的誕生. 達爾文認為自然界中的生物物種是____________的,是不斷從____________發展的,進化的規則是____________,還提出_________。他的觀點否定_____,極大的解放了思想同時對中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產生重大影響。
答案:物種起源、進化論、不斷進化的、低級向高級、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生物同源論、神創論、維新運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

5.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瓦特_________,使人類進入__________時代。______、________是這一時期發明的交通工具。
答案:改良蒸汽機、蒸汽、汽船、火車(蒸汽機車)

6.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的標志是__________________(如:德國人______發明了發電機, ,美國人____發明了電燈).第二次工業革命是人類進入 了________時代.,這一時期的先進交通工具有__________,通訊工具有________________-.
答案:電力的廣泛應用面、西門子、愛迪生、電氣、汽車飛機遠洋輪船、有線電話無線電報

7.________、_________是人類進入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標志,人類進入_____時代。
答案:電子計算機、原子能的開發利用、信息時代

專題八、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

1.⑴ 浪漫主義文學(時間:________________)
產生背景: 政治上:在法國革命沖擊下,歐洲各國的民族、民主運動迅速發展。經濟上:工業革命,迅速向歐美各國延伸。思想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就:英國的____________; 法國的雨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9世紀初、啟蒙思想家倡導的社會理想與當時的現實之間產生了強烈的反差,對現實社會的不滿。拜倫雪萊濟慈、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

⑵ 現實主義文學(時間:____________________)
背景: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發展但___________變得更為尖銳和復雜 ;
成就:司湯達:法國;《____________》第一部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大師;《____________》被稱為「社會網路全書」;英國________:《匹克威克外傳》《霧都孤兒》和《雙城記》是了解英國社會狀況的最好教材;________將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推向了頂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他最重要的三部長篇巨著。法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世紀第一部偉大的現實主義文學作品;
答案:19世紀中葉、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矛盾、紅與黑、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誕生、巴爾扎克、人間喜劇、查理狄更斯、列夫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羅曼羅蘭、約翰克里斯朵夫

(3)蘇聯文學 _____社會主義現實文學奠基人作品 《海燕》;《母親》;自傳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
答案:高爾基、
(4) 亞非拉美文學:

_________:印度,《吉檀迦利》(亞洲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新月集》《飛鳥集》;

_________:日本;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雪國》《千隻鶴》《伊豆的舞女》

___________:哥倫比亞魔幻現實主義作家;作品《百年孤獨》
答案:泰戈爾、川端康成、馬爾克斯
2、19世紀以來的世界音樂
音樂家及國籍
作品
浪漫主義
_________(德)
《第三(______)交響曲》《第五(______)交響曲》
《第六(______)交響曲》《第九(______)交響曲》
_________(奧)
《藍色多瑙河》_________之王
還有德國的舒曼、奧地利的舒伯特
答案:貝多芬、英雄、命運、田園、合唱、小約翰施特勞斯、圓舞曲

民族樂派
__________(俄) 「______大師」 《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
答案:柴可夫斯基、旋律

3、影視
電影:誕生_____年__________(國家)、____是默片時代的傑出代表
電視:誕生於___________,1954年世界上第一台彩色電視機在____誕生
答案:1895、法國、卓別林、1928、美國

⑥ 高中歷史必修三的全部知識點

一、鴉片戰爭
1、背景:清政府政治腐敗、國防廢弛、矛盾尖銳;
以英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呈現蓬勃發展的勢頭,加緊對外擴張
2、鴉片走私:原因;閉關鎖國、英國入超、扭轉對華貿易逆差
影響:掠奪大量白銀,摧殘中國人民身心健康
3、禁煙運動;:原因:鴉片走私嚴重,危及清政府統治
措施:整頓海防、緝拿煙販、收繳鴉片、虎門銷煙(1839、6)
4、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列強為了奪取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
直接原因:虎門銷煙(1839年)
5、過程(理解即可):第一階段:(1840年——1841年),珠江口——浙江定海——天津白河口——南下廣東
第二階段:(1841年——1842年),攻佔虎門炮台——強佔香港島——南京下關江面
軍民抗戰:廣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浙江定海葛雲飛重炮犧牲
鴉片戰爭
6、結果:清政府戰備求和,先後簽訂了《南京條約》(1842年,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附件,中美《望廈條約》(1844)、中法《黃埔條約》
《南京條約》內容:
割香港島;(破壞領土主權完整)
賠款2100萬銀元;
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
協定關稅(破壞了中國的關稅自主權)
《南京條約》附件:
攫取中國領事裁判權(司法主權受到破壞)、片面最惠國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賃土地、房屋等特權
7、影響;社會性質: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主要矛盾:中華民族與外國資本主義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矛盾
革命任務:反侵略反封建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
1、原因: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
2、過程:1856年廣州(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傀儡政權柏貴)→1858年天津→1860年北京(火燒圓明園)
第一階段(1856_——1860)簽訂《天津條約》(內容)、
第二階段(1859——1860)簽訂《北京條約》(割地、賠款、開埠天津)、中俄《北京條約》
俄國不花費一文錢,不出動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個參戰國得到更多的好處。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及至19世紀80年代,俄國侵佔了中國領土150多萬平方公里
3、影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共同鎮壓人民的反抗(太平天國運動)。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加深了
三、太平天國運動
1、原因;根本原因鴉片戰爭使階級矛盾激化
思想基礎: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教(西方基督教教義、中國儒家思想、農民平均主義思想結合)
2、興起:金田起義,建號「太平天國」——永安建制,分封王爵,初步建立政權——定都天京,同清朝對峙
3、發展(太平天國達到全盛時期):
北伐(推翻清王朝):失敗原因孤軍深入,供給困難;意義深入清朝統治中心,牽制清大量兵力
西征(鞏固天京):先是遇曾國藩湘軍失利,後石達開在鄱陽湖打敗湘軍
東征(斷絕清朝財源);攻破江北、江南大營
4、天京變亂:太平天國由盛轉衰
5、防禦戰:攻破江北、江南大營,取得三河鎮大捷
在上海遭到英法聯軍的襲擊,退守蘇州,安慶陷落
6、失敗:標志天京陷落
7、《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
<<天朝田畝制度>>與<<資政新篇>>的區別與聯系(不用背,看明白即可,掌握紅字)
答:相同點:①都是以反封建為目的,
《天朝田畝制度》反映了農民要求廢除封建地地所有制的強烈願望,是中國幾千年反封建斗爭的最高峰;《資政新篇》是洪仁玕為振興天國而寫,以使更好的反抗清政府的封建統治,而發展資本主義的主張更是對封建秩序猛烈沖擊。
②兩者都不能或沒有付諸實施。
《天朝田畝制度》主張絕對平均分配土地和產品,幻想在分散的小農經濟基礎上實行均貧富,無法調動人民的積極性,具有空想性,同時發展小農經濟與當時世界的發展趨勢是不適應的,具有一定的落後性。《資政新篇》是洪仁玕在香港游歷的經驗總結與農民戰爭沒有任何淵源,不是農民戰爭實踐的產物,因此沒有解決農民最關心的土地問題;同時中國自然經濟雖然已經解體,但過程極其緩慢,還缺乏發展資本主義的市場、資金、勞動力等條件,緊張的軍事斗爭也是兩者未能實施的重要客觀原因。
不同點:①產生背景不同:
《天朝田畝制度》建國綱領,此時太平天國正處於強盛時期。《資政新篇》是1859年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太平天國內政和建設國家的治國方案,經過天京事變的太平天國已處於衰落時期。
②有關社會經濟主張的不同:《天朝田畝制度》是一個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社會生活等款項,以改革土地制度為中心的全面系統性的綱領性文件。它要建立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以絕對平均主義為分配原則的理想的地上天國,即企圖在小生產的自然經濟的基礎上消滅私有制,在生產力落後的情況下實行公有共享和絕對平均主義。《資政新篇》是作為太平天國政治綱領提出來的,主要分為「用人」和「設法」兩個方面。在經濟方面,主張學習西方,發展工商業和資本主義經濟。即二者一個主張消滅私有制,一個主張發展私有制。
③群眾基礎不同:《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農民戰爭經驗的直觀總結規范化,是廣大農民平等、平均的政治、經濟要求的理想化,是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民的利益和要求的革命藍圖,因而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而《資政新篇》在很大程度上是洪仁玕根據自己在香港、上海等處學習接觸到的西方文化及自己所了解的情況寫成的,它不是農民意識的產物,也不是太平天國運動的必然結果;由於這一綱領沒有反映農民迫切的土地要求,因而沒有引起農民的強烈反應。
④作用不同:《天朝田畝制度》這一綱領直接推動了太平天國革命斗爭的蓬勃發展。但《資政新篇》由於沒有反映農民的迫切要求,再加上殘酷的戰爭環境,尤其是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先天不足,使它缺乏必要的經濟基礎,《資政新篇》未能付諸實行。
⑤反映了同一時代的不同特點:《天朝田畝制度》的頒布標志著中國農民戰爭水平達到最高峰。但這一綱領具有極大的空想性,根本無法實施。太平天國的失敗與其沒有先進思想的指導是分不開的。《資政新篇》則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它反映了鴉片戰爭後,先進中國人向西方尋求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願望。它為後來中國資產階級改良思想家發展資本主義的經濟思想開了先河,堪稱中國第一個近代化綱領。
四、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年)
1、背景:19世紀末資本主義強國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經過明治維新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對外侵略的擴張野心膨脹,制定了「大陸政策」,(導火線:東學黨起義)
2、過程:豐島海戰→平壤戰役(回族將領左寶貴)→黃海大戰(鄧世昌)→遼東戰役(旅順大屠殺)→威海衛戰役(北洋海軍全軍覆沒)
3、結果:失敗,原因是李鴻章避戰求和的政策,簽訂《馬關條約》
內容:割地:遼東半島、台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領土和主權進一步嚴重破壞,帝國主義掀起瓜分狂潮)
賠款:2億兩白銀(清政府開始政治大借款)
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帝國主義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內地)
日本在中國投資設廠(列強開始大規模資本輸出,阻礙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4、影響:反映了列強資本輸出、分割世界的要求,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5、中國人民的抗爭(反割台斗爭)
五、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1901年)
1、原因:民族危機加深,中國人民反帝斗爭高漲
2、導火線:義和團運動
性質:農民階級反帝愛國運動口號:「扶清滅洋」結果:遭中外共同鎮壓而亡意義: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過分中國的狂妄企圖

3、八國聯軍侵華過程:天津→廊坊阻擊→天津→北京→建立聯軍司令部
4、結果:《辛丑條約》
賠款:4.5億兩白銀
設立「使館界」(破壞領土主權)
拆毀炮台,准許外國駐兵
懲辦與列強作對的官吏(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
5、影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境地
六、辛亥革命
(一)醞釀和暴發
1、背景:階級矛盾激化,資本主義的發展
2、條件:思想上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
組織上革命團體和同盟會(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的建立
政治上一系列武裝起義的發動
3、爆發:武昌起義(兩個團體:文學社和共進會;主體力量:湖北新軍)
(二)中華民國成立(1912、1、1)
1、標志:孫中山在南京就職
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內容:主權在民、國民的自由權力、三權分立、實行責任內閣制
性質: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
意義: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三)辛亥革命的結局
1、失敗表現: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得以成功的原因:玩弄兩面手法、立憲派支持、帝國主義的支持、革命黨人的妥協
中國社會性質未得到根本改變
2、失敗原因;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
3、性質: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4、功績:給封建專制制度以致命打擊,(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最大功績),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沉重打擊帝國主義侵略勢力
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創造條件
給亞洲民族解放運動以鼓舞和推動
(四)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
民族主義(前提):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統治
民權主義(核心):推翻帝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民生主義(繼承和發展):平均地權(資產階級的土地綱領)
進步性: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革命綱領,是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局限性:未明確提出反帝要求,沒有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

新民主主義革命
1、五四運動
⑴爆發的背景
①國際:一戰期間,美日加緊侵華——反帝情緒高漲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指出了解放的道路
②國內北洋軍閥統治黑暗,階級矛盾不斷激化(根本原因)
一戰期間,民族工業發展,工人階級隊伍壯大——經濟、階級基礎
新文化運動解放了人民的思想——思想基礎
③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⑵經過:
時間中心主力
第一階段1919年5月4日-6月初北京學生
第二階段6月初-6月底上海工人
⑶口號:「外爭國權、內懲國賊」
⑷勝利關鍵:工人階級發揮主力軍的作用
⑸性質:是廣大人民群眾直接參與的、毫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
影響:促進馬克思主義傳播,為中共成立奠定思想基礎
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領導階級——工人階級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新」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
革命前途——社會主義
群眾基礎——更廣泛

2、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⑴歷史條件
①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思想基礎
②無產階級的隊伍壯大、工人運動的發展以及馬克思主義同工人運動的結合—階級基礎
③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的建立——組織基礎
④共產國際的幫助——外部條件
⑵過程:
①中共「一大」:(1921、上海)——標志共產黨誕生

②中共「二大」:1922、上海,制定黨的民主革命綱領
內容——最高綱領:實現共產主義
——最低綱領(民主革命綱領):打倒……推翻……統一……
⑶意義:「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煥然一新了」
新的領導階級——無產階級
新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
「新」新的前途——社會主義、共產主義
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中國共產黨最低綱領
群眾基礎更為廣泛——工人運動、農民運動
革命力量開始建立革命聯盟——國共合作

3、國民大革命(1924——1927)
⑴國共合作(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國民革命運動興起
①歷史條件:
a共產黨:工人運動受挫教訓
b國民黨:孫中山的轉變(原因)
c共產國際指導
②合作開始的標志:國民黨一大召開(1924)
③合作方式:黨內合作
⑵北伐戰爭——國民革命運動高潮
目的:打倒帝國主義,推翻軍閥統治,統一中國
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⑶國民革命運動的失敗
①標志: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國共關系開始破裂
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完全破裂
②原因:客觀:國民黨右派背叛革命
主觀:年幼的中國共產黨犯了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放棄對革命和武裝的領導權
⑷意義:性質、功績:國共兩黨共同領導的國民革命運動,是中國近代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它動搖了北洋軍閥的統治,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
⑸教訓:要取得革命的勝利,必須堅持無產階級領導權,必須掌握革命武裝,進行武裝斗爭

4、「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開辟
⑴探索:①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槍。中共領導的人民軍隊在起義中建立)
②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秘密會議,確定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總方針,決定秋收時發動起義。
③1927年9月9日,秋收起義爆發(失敗)
教訓:走城市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⑵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革命道路——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開辟
①根據地的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1927.10毛澤東)
全國建立起十幾塊農村革命根據地(1930年夏)
②土地革命
a范圍:在革命根據地內
b內容: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制度
③政權建設: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1931、11
④武裝斗爭:反「圍剿」,(前四次勝利、第五次失敗——被迫長征)
★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是指,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將武裝起義、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三者相結合。
★紅軍的長征(1934.10——1936.10)
⑴原因:①直接:第五次反「圍剿」失利
②根本:「左」傾錯誤思想的指導
⑵重要事件:
遵義會議1935.1
背景:長征初期由於王明等人左傾錯誤思想的指導,紅軍損失慘重
意義:A、從軍事上和組織上結束了「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
B、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實際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
C、是中共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
⑶長征的意義:為中國革命鍛煉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幹

5、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⑴內戰爆發的標志:1946年夏,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解放區
⑵解放戰爭經過
①防禦階段(1946年夏—1947年6月)國民黨全面進攻
毛澤東: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
解放區土地改革(1947年)
②全面反攻(1947年6月—1948年8月)
標志: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1947年6月)
③戰略決戰: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1948年9月—1949年1月)
④渡江戰役解放南京:(1949年4月)
⑶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標志:新政協的召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⑷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歷史意義和經驗總結
①歷史意義:國內、國際
②經驗總結
⑸新民主義革命為什麼最終獲得勝利?
①根本原因: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指導)(「理論指導」是靈魂)
②是走經新民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道路。(革命「道路」是方向)
③有廣大群眾的支持(「群眾支持」是基礎)
④(有一支堅持武裝斗爭的人民軍隊(「革命軍隊」是中堅)
⑤組成一個最廣泛的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統一戰線」是保障)

第二課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
一「分權與制衡」
1、背景:1775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它既是一次獨立的戰爭,也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獨立初期的美國,只是一個邦聯制國家。
2、1787年憲法:1787年,來自北美各州的代表在費城召開制憲會議,通過了一部聯邦憲法,習慣上稱為美國1787年憲法。
a理論來源:這部憲法吸收了英法資產階級政治學說(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的精髓。
b原則:美國1787年憲法體現了「分權與制衡」的原則。根據這一原則,聯邦政府分為行政、立法、司法三個相對獨立的部門。
C內容:①國家立法權歸於由參議院和眾議院兩院組成的國會。只有國會擁有宣戰權。
②行政權歸於總統。總統由選民間接選出。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還是軍隊的總司令,在戰時可行使獨裁大權。美國的內閣只對總統負責。美國的總統權力使聯邦的行政權保持強有力的地位,成為美國政治制度的一種特點,稱為總統制。
③美國的最高司法機關是聯邦法院。大法官由總統任命,但需經參議院同意。他們除非犯罪,終身任職。
D作用:
(1)進步性:世界上第一部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在美國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制度,奠定了美國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礎;保障了資產階級的政治和經濟利益,促進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⑶局限性:它承認了黑人奴隸制和黑奴貿易,留下種族歧視和壓迫的烙印;婦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隸的選舉權被剝奪。

第三課代議制在歐洲大陸的發展
一、法蘭西共和制的確立
1、法蘭西共和的歷程:第一共和國(1792——1804);第一帝國(1804——1814);第二共和國(1848——1852);法蘭西第二帝國(1852——1870);第三共和國(1870——1940)
2《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1875年憲法》確立共和制度
(1)、時間:1875年
(2)、內容:
a行政權:行政權力歸於總統。總統是國家元首和軍隊最高統帥。他由參議院和眾議院聯席會議選出,參議院贊同下有權解散眾議院。
b立法權:立法權歸於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的兩院制議會。選民實際上受財產資格和在法國居住時期的限制。
3、意義: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各集團在國家政權中都占據了自己的席位,共和制政體得到最終確立。它使工業資產階級得以分享政權,促進了法國工業資本的發展。
二、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制
(一)德意志的統一
1條件:四分五裂的政治狀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普魯士強大的經濟實力;俾斯麥實行「鐵血政策」,
2、王朝戰爭
3結果;:1871年德意志帝國的建立,《德意志帝國憲法》通過。
(二)君主立憲制的內容
德國為君主立憲制的聯邦制國家
1、中央與地方的關系
統一後的德國為聯邦制的君主國家。中央帝國政府控制各邦的軍事、外交、海關立法、民法、刑法等大權,各邦只保留教育、衛生、地方行政權力,也保留了邦的君主政府和議會。(理解即可)
2、權利分配
①憲法授予皇帝巨大權力。作為國家元首,可以和解散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的權力;有權統率全國的武裝力量;
②帝國宰相主持帝國政府工作,他由「皇帝任命」,而不由議會選舉。因此,帝國宰相只對皇帝負責,不對議會負責,而且任期長短完全取決於皇帝的個人意願。
③帝國設立兩院制的議會作為立法機構。兩者的地位有很大差別
a聯邦議會是帝國最高權力機構,實際上是上議院,權力巨大。聯邦議會議長由帝國宰相擔任。
b帝國議會實際上是下議院,具有較小權力。憲法雖規定帝國議會是立法機構,行使立法權,但是任何法案都必須經過聯邦議會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帝國議會也不擁有任何行政監督權
(三)評價(見筆記)
1、代議制的確立標志著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帝制國家建立起來,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擠身世界強國之列。
2、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制是一種不徹底和不完善的代議制。
3、有濃厚的封建性、軍事色彩,軍國主義傳統得以延續,最終將德國和別國人民推入戰爭的深淵。
本章歸納
學習過的法律文獻英國《權利法案》(君主立憲)、美國《1787年憲法》(總統共和制)、法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1785年)、德國《德意志帝國憲法》(1781年)(君主立憲制)

法國與德國的對比

政體法國民主共和制德國君主立憲制
國家元首及其產生方式總統;選舉皇帝;世襲
元首、政府與議會的關系
總統有權解散議會,任命內閣;內閣對議會負責,受議會制約皇帝主宰議會和內閣;宰相對皇帝負責
行政機關控制立法機關
國家權力中心議會皇帝
相同點都具有和國內反民主實力妥協的因素

分給我吧 O(∩_∩)O

⑦ 歷史必修三知識點巧記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專題一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一、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1、百家爭鳴
(1)爭鳴的背景:社會大變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潰,戰爭頻繁,私學興起。
(2)爭論的問題:核心問題是如何治國(德治、仁政,法治,無為而治),還有人性問題、人與人的關系問題、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等。
(3)爭鳴的影響:是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奠定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
2、孔子、孟子和荀子與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
思想上:創立儒學,提出「仁」、「禮」和「德治」的主張。
教育上:創辦私學,總結出一些教育教學方法。
典籍上:編訂「六經」。
[附]孔子的重要言論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2)孟子的主張:人性善,民貴君輕,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論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張:人性惡,通過學「禮」來改變;可以利用自然規律來造福人類。
[附]荀子的重要言論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張: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另:三綱五常)
2、漢武帝的措施: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推廣儒學。
[目的:加強專制集權。影響:加強了專制集權,儒學成為正統思想]
三、宋明理學
1、程朱理學
(1)「二程」(理學的開創者)指程頤、程顥,其主要觀點有:天理是萬物的本原,倫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學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觀點是:理氣論;存天理,滅人慾。
2、王陽明(守仁)的心學觀點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無物);致良知(加強道德修養,克服人慾,恢復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產生於心,要用良知來支配自己的行為實踐)
四、明清之際的儒學
1、李贄「離經叛道」(反正統,異端)觀點:反對「聖人」;認為人的物質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際三大思想家指:黃宗羲(著《明夷待訪錄》)、顧炎武(著《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處有:反對君主專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張經世致用。顧炎武還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學方面成就突出。
[言論:黃—天下為主,君為客;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於學校。顧—人君之於天下,不能以獨治也……以天下之權,寄天下之人]
五、儒學的興衰歷程:見提綱

專題二 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
一、科技成就
1、四大發明出現及完成:造紙—甘肅西漢墓出土了紙,東漢有「蔡侯紙」;指南針—戰國名「司南」,宋時用於航海;火葯—唐宋時用於軍事;印刷—隋唐出現雕版印刷,《金剛經》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早的有確切日期的印刷品,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
2、四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的影響:造紙、印刷—文化發展、思想解放(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火葯—資產階級革命、資產階級政權,指南針—新船路、世界市場====總之,使世界進入資本主義時代。
二、漢字與書畫
1、漢字的起源和演變:甲骨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看書本識別各種字體),總趨勢由繁到簡。
2、中國書畫
(1)書法家:東晉王羲之(書聖,《蘭亭序》為「天下第一行書」),唐朝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擅長楷書)等。
(2)中國畫的分類: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元明清時期文人畫成就突出。
三、文學成就
(1)詩經:收錄了西周到春秋的三百多首詩,分風、雅、頌三部分,是現實主義的源頭、儒家經典。
(2)楚辭:屈原是代表人,《離騷》是代表作、浪漫主義源頭。(「風」「騷」並稱)
(3)漢賦:詞藻華麗,手法誇張,內容豐富,反映大一統景象。代表人物有司馬相如、張衡等。
(4)唐詩:社會繁榮、對外開放、科舉考試促進了唐詩的繁榮。代表人物有李、杜、白等。
(5)宋詞:有柳永、李清照等為代表的婉約派,蘇軾、辛棄疾等為代表的豪放派。
(6)元曲:包括元雜劇和散曲,代表人物有關漢卿、馬致遠。
(7)明清小說: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擴大,出現了四大名著以及文言短篇小說《聊齋志異》和諷刺小說《儒林外史》等。
四、京劇的產生與發展:乾隆年間四大徽班進京,後來徽劇與漢調融合,形成京劇。
專題三 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新思潮的萌發
1、林則徐開眼看世界:編譯近代中國第一部系統的世界地理志《海國圖志》,成為開眼看世界第一人。
2、魏源與《海國圖志》:在《四洲志》基礎上編成的、介紹西方歷史地理最詳實的專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導人們關注世界,啟迪了人們的思想。
二、維新思想
1、康有為、梁啟超、嚴復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歷程
(1)康有為:出版《孔子改制考》和《新學偽經考》,藉助孔子宣傳變法,反對君主專制,主張君主立憲。其思想特點是把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說與中國儒家思想相結合。
(2)梁啟超:發表《變法通議》,主張興民權、設議院、變法圖存,反對因循守舊。
(3)嚴復:翻譯《天演論》,根據進化論宣傳變法。
2、維新變法思想在近代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作用:推動了變法運動的進行,促進了思想解放。
三、新文化運動1、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與主要內容:
(1)陳獨秀:創辦《新青年》,宣傳「民主科學」(德先生—democracy,賽先生—science);提倡新道德和新文學;發表《文學革命論》。
(2)蔡元培:任北大校長時實行「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方針,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活動基地。(3)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倡導白話文。
(4)魯迅:寫出《狂人日記》《孔乙己》,把反封建與白話文結合起來。
(5)李大釗:宣傳馬克思主義。
[言論:陳獨秀—主張尊孔,勢必立君,主張立君,勢必復辟……孔教與共和……存其一必廢其一]
2、新文化運動影響:思想解放,民眾覺醒,文化轉型,馬克思主義傳播。
四、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1、五四運動前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1)五四前:李大釗發表《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
(2)五四後:李大釗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系統宣傳;與胡適的「問題與主義」之爭。
2、馬克思主義對中國歷史發展的重大意義:思想解放,工人運動,中共成立,新民主主義革命。
專題四 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
一、孫中山的三民主義
1、舊三民主義
(1)基本內容:民族主義—「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即民族革命,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核心)民權主義—「創立民國」,即通過政治革命,推翻專制,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民生主義—「平均地權」,即社會革命,核定地價,革命後因社會進步所增地價歸國家所有,國民共享。
(2)歷史作用:指導了辛亥革命的進行,推翻了清政府,結束了君主專制,建立了中華民國。
2、新三民主義
(1)「新」的表現(與舊三民主義的不同):明確提出反帝目標;主張普遍平等的民權;解決農民土地問題(耕者有其田),節制資本等。
(2)歷史作用:成為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推動了國民革命的興起和北伐戰爭的勝利。
二、毛澤東思想
1、毛澤東的論著及思想主張
(1)關於工農武裝割據理論的論著有:《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關於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論著有:《新民主主義論》
(3)關於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論著有:《論人民民主專政》《論十大關系》《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
2、毛澤東思想的影響: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飛躍,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與發展,並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利於民主革命的勝利,使中國取得了獨立,並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
三、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1、內容:
方法一:按重大活動的順序來掌握,它包括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十二大的內容、南方談話內容。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判斷實踐的標準是「三個有利於」,即是否有利於發展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方法二:按「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核心問題來掌握。什麼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怎樣建設社會主義?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判斷實踐的標準是「三個有利於」:生產力、綜合國力、人民生活。
2、意義: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飛躍,是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與發展,並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利於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使國家富強、人民富裕,中國走上了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注意與毛澤東思想的意義相比較;理論的意義包括兩方面:實踐活動及活動效果)
專題五 現代中國科技發展的主要成就
1、兩彈一星
(1)主要成就: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美蘇英法);1970年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我國成為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俄美法日)。
(2)獲「兩彈一星功勛」的有:鄧稼先、錢學森。
2、載人航天:2003年「神舟」五號飛船載著楊利偉升上太空,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2005年「神舟」六號飛船載著費俊龍、聶海勝升上太空。
3、雜交水稻: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雜交水稻,為中國和世界糧食增產做出重大貢獻。
[注意幾項重大成就出現的先後順序]
專題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發展
一、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普羅塔戈拉:古希臘智者學派的代表人物,認為「人是萬物的尺度」,肯定了人的價值。
2、蘇格拉底:美德即知識(強調道德的重要性),認識你自己。
二、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1、義大利文藝復興的主要成就:但丁《神曲》,薄伽丘《十日談》(「人曲」),彼特拉克提出以「人的學問」代替「神的學問」,被稱為「人文主義之父」,著《歌集》。
2、馬丁·路德的核心主張:信仰得救(或:因信稱義)。
3、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人文主義的含義:肯定人的價值,追求人的本性,等。
三、啟蒙運動
1、啟蒙思想家的主要觀點
(1)孟德斯鳩:代表作《論法的精神》,反對專制,提倡天賦人權、三權分立(核心是權力的制衡)。
(2)伏爾泰:代表作《哲學通信》,反對專制,提倡天賦人權、自由平等。
(3)盧梭:代表作《社會契約論》,反對專制,提倡天賦人權,主張人民主權說、社會契約論。
(4)康德:倡導思想自由。
[附]重要言論:孟德斯鳩—要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以權力制約權力;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伏爾泰—我不同意你說的每一個字,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盧梭—人生而自由,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民眾有權以暴力推翻暴政。康德—人不是他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
2、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維護人的權利。
3、啟蒙運動的社會影響:促進了思想解放,影響了法國大革命、美國獨立戰爭和聯邦政府的建立、中國的維新運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
專題七 近代以來科學技術的輝煌
一、經典力學
1、伽利略、牛頓對經典力學的建立所作的貢獻
(1)伽利略:通過實驗,發現了自由落體定律,開創了以實驗為根據並有嚴密邏輯體系的近代科學,為後來經典力學的創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2)牛頓:提出物體運動三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經典力學體系形成。
2、經典力學在近代自然科學理論發展中的歷史地位:對自然界的力學現象做出了系統、合理的說明,完成人類對自然界認識史上的第一次理論大綜合。科學擺脫神學的束縛,近代科學進入全面繁榮時代。
二、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
(1)主要觀點:生物是由低級向高級不斷進化的,進化的規則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2)意義:促進了生物學的發展;打擊了神創說,促進了思想解放;「適者生存」成為殖民擴張的借口,也推動了中國維新運動的開展。
三、蒸汽機的發明和電氣技術的應用
1、蒸汽機的發明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電氣技術的應用
(1)蒸汽機的發明:18世紀60年代英國人瓦特改良了蒸汽機(富爾頓汽船、史蒂芬孫火車)。
(2)電氣技術的應用: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德國西門子發明發電機,格拉姆發明電動機,愛迪生發明了許多家用電器;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2、科學技術進步對社會發展的作用:①促進了生產力發展和人類社會的進步;②資產階級確立了對世界的統治;③社會生活(如:衣食住行娛)發生變化,世界各地的聯系更加密切。
三、相對論與量子論(宏觀世界與微觀世界的運動)
1、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及其意義
(1)內容:狹義相對論認為,時間與空間隨著物質運動的速度變化而變化;廣義相對論認為,物質存在的現實空間是彎曲的。
(2)意義:提示了時間與空間的本質,繼承和發展了牛頓力學,是物理學的一場革命。
2、量子論的提出與發展
(1)提出:德國普朗克。
(2)發展:愛因斯坦用量子論解釋光電效應;後來量子力學建立。
四、現代信息技術
1、電子計算機與網路技術的發明和發展
(1)電子計算機:1946年美國研製出第一台電子計算機,電子計算機的發展經歷了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大規模集成電路四個階段。
(2)網路技術:20世紀60年代美國出現互聯網(網際網路),90年代發展為全球信息網。
2、現代信息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引起了人類生產、生活和學習的革命,使人類進入信息時代和知識經濟時代;但易於引發垃圾信息泛濫,網路犯罪出現,青少年沉迷網路等不利影響。
專題八 19世紀以來的文學藝術
一、文學的主要成就
1、19世紀的文學
(1)浪漫主義文學:強調個人情感。代表作有:法國雨果的《巴黎聖母院》等。
(2)現實主義文學:反映社會現實。代表作有:法國巴爾扎克《人間喜劇》(社會網路全書),列夫·托爾斯泰(俄國革命的鏡子)《安娜·卡列尼娜》等。
2、20世紀文學
(1)西方文學:法國羅曼·羅蘭《約翰·克里斯托夫》,美國海明威《老人與海》等。
(2)蘇聯文學:「無產階級藝術最偉大的代表者」高爾基所著的《母親》是「一本非常及時的書」。
二、有代表性的美術作品
(1)浪漫主義:法國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導人民》,反映了1830年法國的七月革命。
(2)現實主義:俄國列賓《伏爾加河上的纖夫》
(3)印象主義:法國莫奈《日出·印象》,荷蘭「撲向太陽的畫家」梵谷是「現代繪畫之父」,繪有《向日葵》。
(4)現代主義:西班牙畫家畢加索《格爾尼卡》反映了法西斯德國對西班牙的侵略。
三、影視藝術的產生與發展
1、電影的出現:19世紀末法國盧米埃爾兄弟發明。
2、電視的發明與發展:20世紀20年代電視在英國出現;後來出現彩色電視機和衛星傳播節目。
3、影視藝術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乃至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等。

⑧ 高中歷史必修一—必修三知識點

以下是必修一(太多了,一次性發不完)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一課)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了解宗法制、分封制的基本內容
1、 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為了進行有效的統治; 分封的對象:王族、功臣、先代貴族; 諸侯的權利和義務:①服從周天子的命令 ②為周天子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 ③在自己的封疆內對卿大夫實行再分封。分封制的作用(影響):加強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有利於周朝開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區域。
2、 西周的宗法制:
特點:嫡長子繼承製(大宗、小宗) 。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分封制(互為表裡)
作用(影響):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第二課)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 公元前221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
2、 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的創立:①皇帝獨尊 ②皇權至上(核心,是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徵) ③皇位世襲
(2)較為完備的中央官制: ●中央:丞相(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御史大夫(下達詔令、監察事務)、太尉(全國軍務)
(3)郡縣制的推行: 郡:最高一級地方行政機構。郡的最高行政長官郡守;縣:郡的下級行政機構。縣的長官:縣令或縣長,主要任務是治理民眾,管理財政、司法、獄訟和兵役。
3、 ●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影響
(1)秦朝這套從中央到地方的統治機構,確保了地主階級對廣大勞動人民的專制統治,標志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朝所沿用,且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
(2)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鞏固國家統一,以及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3)秦朝的國力增強,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成為當時世界大國。
(4)強化皇帝的專制權威,激化階級矛盾,秦朝短命而亡。
(第三課)從漢至清政治制度的演變
1、 了解漢朝郡國並行制
漢初:在地方這繼承秦朝的郡縣制,同時又分封諸侯王國,郡國並行制(漢景帝、漢武帝逐步削弱王國勢力)。郡設守,後稱太守,王國設丞相,分別作為郡和王國的最高行政長官。(讀14頁地圖)
2、 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 (13頁圖示)
三省六部制。三省:中書省掌決策(草擬頒發皇帝詔令) 門下省掌審議(審核政令) 尚書省(執行政令)。三省的長官是宰相,相權一分為三。三省相互牽制和監督,保證了君權的獨尊,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
尚書省下設六部: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戶部(戶籍、土地和賦稅)、禮部(禮儀、科舉)、兵部(軍政)、刑部(刑獄)、工部(國家工程建設)。
3、 了解元朝的中書省和行中書省
行省制度(中國省制的開端):元朝為改變地方無權、人浮於事的局面,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東由中書省(中央機構)直接管理;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省的最高長官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貴族擔任。行省之下,分別為路、府、州、縣。邊遠民族地區設置宣慰司。
意義: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行省制度是中國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第四課)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
1、了解明朝廢丞相、設內閣:明太祖朱元璋誅殺丞相胡惟庸。
(1)廢丞相,權歸六部(明太祖時期),中國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君主專制制度達到新高度。
(2)明太祖時設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明成祖時內閣制度正式形成。萬曆年間,首輔張居正「部權盡歸內閣」,六部幾乎成了內閣的下屬機構。
宰相制與內閣制比較: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權,地位十分鞏固; 內閣,只是皇帝的咨詢機構,無決策權,升降由皇帝決定,對皇權起不到制約作用
2、了解清朝設置軍機處
雍正設軍機處(標志著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 特點:簡、速、密
3、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特點:相權不斷被削弱,皇權不斷加強。
●4、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積極、消極):
(1)有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有利於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
(2)使皇帝的決策具有個人獨斷和隨意性的特點,助長了官場的因循守舊之風,導致官僚主義、貪污腐化之風盛行,阻礙社會進步。
(3)明清之際,西方許多國家先後發生了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建立起資產階級的君主立憲制或民主共和制,為資本主義工業化開辟了道路,跨入生產力迅速發展的新時代。而清朝統治者卻繼承明制,把君主專制制度推向高峰,中國社會的發展開始大大落後於西方國家。

■ 第二單元 列強武裝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
(第一課 ) 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
● 了解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主要史實;
戰爭 時間 侵略國 結果 主要事件
鴉片戰爭 1840-1842 英國 簽訂《 南京條約 》 廣州北郊 三元里 自發抗英斗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1860年 英法 俄美英法《天津條約》英法《北京條約》 焚燒圓明園
甲午中日戰爭 1894-1895 日本 《 馬關條約》 黃海海戰中致遠號管帶 鄧世昌 殉國。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900-1901 英美俄日法德意奧 1901年《辛丑條約》 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鎮壓義和團運動

● 了解《南京條約》、《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影響
1、鴉片戰爭(1840——1842):●三元里人民抗英: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第一次大規模的抵抗外國侵略的斗爭。
《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1)割讓 香港島 給英國,破壞了中國的領土主權;(2)賠款 2100萬 銀元 加重了政府的財政負擔;(3)開放 廣州 廈門, 福州 寧波, 上海 五處為通商口岸,打開了中國沿海門戶;(4)中國海關收取英商進出口貨物的關稅稅率要與英國商定 (協定關稅)。
影響:是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端。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矛盾,開始轉化為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革命任務發生了變化:中國人民從此肩負起反對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中國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2、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英、法聯軍發動,中國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3、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戰役:豐島海戰、遼東之戰、平壤戰役(回族將領左寶貴)、黃海大戰(管帶鄧世昌)、威海衛之戰(北洋艦隊全軍覆沒)。結果:中國戰敗被迫簽定〈〈馬關條約〉〉(1895)
(1)、清政府割 遼東半島 、 台灣極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 (2)、賠款2億兩白銀。
(3)、開放 沙市 ,重慶, 蘇州 ,杭州 為通商口岸,日本輪船可以沿內河駛入以上各口岸。
(4)、允許日本在華通商口岸 投資設廠 ,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反映帝國主義時代侵略特點)
影響:①使中國的領土和主權進一步遭受嚴重損失,此後帝國主義爭相在中國劃分「劃分范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②巨額賠款迫使清政府向列強進行「政治大借款」,使得列強進一步控制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③在華投資辦廠(資本輸出),使得西方列列強進一步掠奪中國的原料、勞動力和市場,沉重打擊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由商品輸出——資本輸出。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台灣人民反割台斗爭:清軍劉永福、秀才姜紹祖、義軍首領徐驤英勇抗敵
4、 八國聯軍侵華(1900——1901)
爆發原因:鎮壓義和團運動。結果:清政府與侵略者簽定了《辛丑條約》。
內容:(1)清政府向各國賠償白銀 4.5 億兩,分 39 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賠款以中國的關稅和鹽稅作抵押,中國的稅收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外國控制。 (2)在北京東交民巷設立「 使館界 」,界內不許中國人居住,各國駐兵保護。這樣的使館界就成為列強在中國都城的佔領地。 (3)拆毀 北京 至 大沽 的炮台,准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的戰略要地。這樣,京津到山海關一線的廣大地域,就被置於列強的武裝控制之下。 (4)懲辦義和團運動中曾與列強「作對」的官吏,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參加反帝性質的各種組織。從此,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鎮壓人民的工具。(5)改總理衙門為 外務部 ,位居六部之上。
影響:①賠款以中國的關稅和鹽稅作抵押,中國的稅收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外國控制。 ②使館界成為列強在中國都城的佔領城。 ③京津到山海關一線的廣大地域,被置於列強的武裝控制之下。 ④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鎮壓人民的工具。⑤列強通過外交途徑加強對清政府的控制,接受《辛丑條約》並受列強「保全」的清政府,完全墮落為「洋人的朝廷」 ⑥《辛丑條約》的簽定,標志著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境地。

(第二課)抗日戰爭
1、 了解南京大屠殺和「七三一」部隊的罪行
南京大屠殺:1937年12月,殺害人數超過30萬;
日本在東北成立專門研究細菌戰的「七三一」部隊,用中國活人做實驗。
2、 了解中國軍民抗戰的重要戰役
(1)凇滬會戰:1937年8-10月。堅守寶山縣城的姚子青營長率500官兵全部犧牲,謝晉元副團長堅守四行倉庫
(2)太原會戰中的平型關戰役(中共八路軍)---抗戰以來的首次大捷
(3)徐州會戰中台兒庄戰役:1938年春,李宗仁指揮,抗戰以來的最大勝利
(4)百團大戰:1940年下半年,彭德懷指揮八路軍100多個團。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一次大規模的戰役
3、 了解洛川會議:中共1937年8月。制定全面抗戰路線,動員全民族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的人民戰爭路線。
3、 了解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和作用:
1937年9月國民黨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戰是勝利的根本保證。
4、 認識抗日戰爭勝利在中國反抗外來侵略斗爭中的歷史地位
抗戰勝利的意義:①國內:抗日戰爭的完全勝利,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完全勝利。它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②國際: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的抗戰,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勝利的原因:全民族抗戰是勝利的根本保證。

■第三單元 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第一課 ) 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
1、標志:1851年金田起義 2、發展:1853年定都天京(標志著太平天國正式建立與清王朝對峙的政權)
3、失敗:1864夏,天京陷落,標志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4、《天朝田畝制度》(1853年頒布太平天國的建國綱領) 原則: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無處不均勻。
土地分配方法:以戶為單位,不論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均分配土地。
產品分配 原則: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方法:每戶留足口糧,其餘歸聖庫
革命性:突出反映了農民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強烈願望,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斗爭的思想結晶。空想性:體現了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幻想在小農經濟基礎上實行均貧富,無法調動人們的勞動積極性,只是空想。
5、《資政新篇》(1859年干王洪仁玕提出):目的:振興太平天國
內容:政治、經濟、文教三方面。進步意義:它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局限性:不是農民革命斗爭實踐的產物,不能滿足農民的要求。迫於形勢,並未實行。
(第二課)辛亥革命
●1、同盟會:1905年孫中山、日本東京。孫中山為總理,黃興為執行部庶務。創辦機關報《民報》
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推翻清王朝的統治(民族)
創立民國: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民權) 三民主義
平均地權:資本主義土地綱領(民生)
三民主義的評價:積極: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
消極:沒有明確的反帝要求,沒有觸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同盟會成立的意義:中國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性的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2、爆發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新軍革命黨人熊秉坤、金兆龍
3、中華民國成立:1912年元旦、定都南京、五色旗、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民國紀元
4、《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內容:主權在民、自由平等、三權分立體制、責任內閣制。 意義:這是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憲法,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5、認識辛亥革命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華民國的歷史意義:
(1)性質: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2)意義:①推翻清王朝,結束了封建專制制度;②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權利,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③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勢力;④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條件;⑤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廣泛影響
(3)辛亥革命成功的依據是: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辛亥革命失敗的依據是: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
(第三課)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和勝利
1、 了解五四運動的主要史實
(1)直接原因: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導火線)
(2)過程:第一階段:5月4日—6月初 中心:北京 主力:學生。口號「外爭主權,內懲國賊」(具有反帝反封性質)、「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要求罷免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
第二階段:6月5日以後 中心:上海 主力:工人(工人階級由此登上政治舞台)
(3)結果:取得初步勝利:釋放學生、罷免賣國賊的職務、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2、 認識五四運動對近代中國社會變革的影響:
①性質: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②各階層的作用:青年學生起了先鋒的作用,工人階級發揮了主力軍的作用。 ③顯示了工人階級的偉大力量,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④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3、 中國共產黨的「一大」和「二大」的主要史實
(1)條件:經濟:辛亥革命後民族工業迅速發展 政治:工人階級隊伍壯大並登上歷史舞台 思想: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廣泛傳播 組織:各地共產黨組織的建立
(2)中共一大(標志著中共的誕生):1921年7月23日、上海、 嘉興
主要內容:①黨的名稱 ②黨的奮斗目標 ③中心任務 ④領導機構
(3)民主革命綱領的制定(中共二大1922年、上海)
條件:對中國社會性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革命性質(民主主義革命)的正確分析
最高綱領: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最低綱領(民主革命綱領):打倒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意義:第一次在全國人民面前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4)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意義:①性質:新型工人階級政黨; ②特點:不僅代表工人階級利益,也代表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 ③影響:使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
4、 國共合作和北伐戰爭
(1)了解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形成(1924年)
合作的條件:中共認識到統一戰線的重要性;1923年中共三大通過與國民黨合作的決定
標志:1924年國民黨一大的召開;
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新三民主義(聯俄、聯共、扶助農工)
(2)了解北伐戰爭(1926-1927年)
北伐目的:打倒帝國主義,推翻軍閥統治 。 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過程:殲滅孫、吳主力,革命勢力發展到長江流域,遷都武漢
工農運動發展:農民建立農民政權;工人組織武裝舉行罷工;收回漢口、九江英租界
(3)國民革命運動的失敗(1927年):
失敗的標志: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局部失敗)。汪精衛發動的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徹底失敗)
失敗的原因:主觀:陳獨秀犯了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根本原因)。客觀:敵強我弱,敵人的力量強大。
5、 了解南昌起義和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第一次工作重心轉移)
(1)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南昌起義是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統治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今年80周年紀念。
(2)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1927年10月毛澤東建立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武裝斗爭、土地革命、根據地建設
6、 了解紅軍長征主要史實(1934—1936)讀54頁地圖
(1)根本原因: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傾錯誤思想。 (2)過程:1934年10月從瑞金出發
(3)結束:1935年10月、中央紅軍與陝北紅軍在吳起鎮會師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標志著長征的勝利結束。
7、● 理解遵義會議:
遵義會議(1935年1月):內容:①糾正博古等人軍事上、組織上的「左」傾錯誤 ②肯定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 ③選舉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 ④取消博古、李德的軍事指揮權
意義:遵義會議結束了「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成為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8、 解挺進大別山和三大戰役的主要史實
1947年劉伯承、鄧小平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戰略反攻的序幕;
1948年秋開始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消滅國民黨主力,為解放全國奠定了基礎。
9、 了解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1949年春、河北西柏坡展開(第二次工作重心轉移)
1949年春中共召開七屆二中全會,指出黨的工作中心轉移並提出了促進革命取得全國勝利的方針。
10、認識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意義。
國內:標志著中國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歷史從此結束,人民期盼已久的獨立、統一的新中國即將誕生。
國際: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具有世界意義。它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爭的士氣。
思想: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的勝利,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的勝利。

■第四單元 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1、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召開(1949年9月北平)
內容:(1)選舉產生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 (2)通過《共同綱領》(臨時憲法的性質):國家性質:新民主主義國家;(3)選舉產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4)確定了首都、國旗、國歌、公元紀年。 新中國誕生:1949年10月1日 開國大典,標志著新中國的誕生
意義:(1)新中國的成立,開啟了中華民族發展的新紀元。(2)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結束了幾千年封建專制統治的歷史。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已經結束,中國進入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期。 (3)新中國的成立,是繼俄國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之後世界歷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2、了解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1)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
內容:①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性質: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規定了國家性質、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體現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原則)
意義: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是中國人民政治生活中進一步民主化的標志,它結束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以「共同綱領」代替國家憲法的過渡狀態。
●3、理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1)初步確立:49年舉行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初步建立了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2)正式確立:①確立:1954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政協作為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組織繼續存在,並發揮作用。②職能和地位: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
(3)新階段: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中共提出與民主黨派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發展到一個新階段。
(4)進 一步完善:1982年中共十二大,確立了中共與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947年內蒙古自治區已建立。1949年《共同綱領》和1954年憲法都作了規定。1984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
5、了解1982年和1999年我國憲法修訂的情況:
1982年全國人大通過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主要內容: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加強對公民人身權利的保障,特別規定由於國家機關和工作人員侵犯公民權利而受到損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規定取得賠償的權利。意義:是對建國三十多年來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
1999年,九屆全國人大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寫進憲法。意義:使中國民主法制建設達到新高度,成為中國法制建設的里程碑。
6、 了解「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80年代鄧小平會見撒切爾夫人時提出
7、 了解香港、澳門的回歸:1984年12月簽署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1997年7月1日中國正式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1999年12月20日中國正式恢復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
意義:香港的回歸,標志著中國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佔的百年國恥,開創了香港和內地共同發展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開了重要的一步;標志著中國人民為世界和平、發展與進步事業作出了新的貢獻。
8、 了解《告台灣同胞書》: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委員會發表呼籲海峽兩岸和平統一
9、

■ 第五單元 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1、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提出:1953年周恩來接見印度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內容:「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惠(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原則」。 意義:A標志著新中國外交的成熟; B是我國處理國與國之間相互關系,參與國際事務所遵循的一項基本原則; C它為開創中國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礎。 D在世界,它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准則。
2、 解中國參加日內瓦會議和亞非會議:
參加日內瓦會議(1954年4月):這是新中國首次世界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參加重要國際會議。
參加萬隆會議(1955年4月)。周恩來提出「 求同存異」的方針。
3、 了解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
(1)原因:①20世紀70年代廣大發展中國家成為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②中國的國際地位如一提高,越來越多的國家,特別是第三世界國家,要求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2)恢復:1971年聯合國26屆大會通過了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等23國提案,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兩合國的一切合法席位。
(3)意義:①說明長期以來美國實行孤立中國政策的破產。②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有利於年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③改變了聯合國內政治力量的對比,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4、 了解中美關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實:
(1)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在上海簽訂《中美聯合公報》承認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和一個中國原則。(2)1978年底、中美兩國發表《中美建交公報》接受中美建交三原則:「斷交」「廢除共同防禦條約」「撤軍」。(3)1979年、中美兩國正式建交
中日關系的改善過程: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簽訂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申明。 1972年中日建交(日本早於美國跟中國建立外交關系)。1978年雙方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
5、認識中美、中日關系的改善對國際關系產生的重要影響
(1)對中國:促進了中國外交事業的發展,許多國家同中國建交,在國際上掀起一個同中國建交的熱潮;打破了美國孤立遏制中國的局面,中國外交打開新局面。
(2)對國際:有利於中國、美國、日本人民的利益和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緩和了世界緊張的局勢,為建立新的國際關系新秩序起到積極的作用。
6、中國在聯合國中的主要活動
謀求重大國際問題和地區熱點問題合理、公正地解決。(兩伊戰爭問題、柬埔寨問題);積極參與聯合國的維和行動;積極倡導和實行裁軍;作為發展中國家為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而斗爭
7、中國在地區性國際組織中的主要活動
(1)中國積極參與亞太經合組織(APEC); (2)加強與東盟的合作:1997年,對東南亞金融危機採取「感同身受,同舟共濟」的態度;加強與歐盟的合作;(3)積極發展與周邊國家的關系,領導建立「上海合作組織」。2001年在上海成立。六個成員國:中國、俄羅斯、哈薩克、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2001年上海峰會簽署了《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上海公約》

⑨ 歷史必修3知識要點和復習重點

高中歷史必修三總復習重點知識點歸納(1、2、5、6單元)
第一單元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1、列舉先秦時期的儒家代表及他們的思想主張。 孔子的思想 :
核心:① 「仁」 即「愛人」,「克己復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政治思想: 「為政仁德」,
以德治民。教育思想: 「有教無類」。倫理觀:性相近。 孟子的思想: 政治思想:「仁政」思想;民本思想:民貴君輕;倫理觀:「性善論」 荀子的思想:政治思想:「仁義」「王道」 ;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倫理觀: 「性惡論」
2、列舉宋明理學的主要代表及其主張。簡述宋明理學分別得到哪些新的發展。如何評價宋明理學?
1)代表及主張:
北宋二程(程顥、程頤): A、「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 B、把「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系起來 C、
主張「格物致知」。
南宋朱熹(理學的集大成者 ):A 「存天理,滅人慾」 B、深化「格物致知」 C、編著《四書章句集注》 南宋陸九淵:A、「心即理也」 B、「宇宙便是吾心 C、反省內心可得到天理 明朝王陽明: A、王陽明 「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B、「致良知」(核心);「知行合一」 2)發展:
北宋時期,儒家學融合了佛、道思想,形成了新儒學體系——理學。 明朝時王陽明吸取佛教禪宗的思想,把理學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心學。 3)評價:
消極影響:用三綱五常維系專制統治,壓制、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
積極作用:重視主觀意志力量;注重氣節、品德;強調人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了積極作用。

3、簡述明清進步思想產生的背景、代表人及主張、影響。
背景:政治上:君主專制空前強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經濟上: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根本原因)思想上:八股取士,程朱理學嚴重束縛人們的思想。
代表及主張:
「離經叛道」的李贄:A、反對以孔子的「是非」為標准 B、批判道學家的虛偽,強調人的正當私慾 黃宗羲:A、抨擊封建君主專制 B、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 顧炎武:倡導經世致用;「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 王夫之:具有樸素的辨證唯物主義思想
影響:
批判繼承傳統儒學,促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了生機,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4、前國家圖書館館長、研究世界宗教的學者任繼愈說:「儒學之所以能持續2000多年,主要是因為它不斷地吸取新的內容。」試聯系本單元所學知識進行闡述儒學的發展。 ①戰國時,孟子進一步發揮了孔子的思想,荀子吸收戰國時期法家、道家等各家思想的精華,使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當時社會的需要,成為諸子百家中的大宗。(3分)
- 2 -
②董仲舒揉合了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儒家體系;被漢武帝所接受,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3分)
③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3分
隋唐時期出現「三教合一」的趨勢,儒學在三教融合中得到進一步發展;(3分)
④兩宋時期,儒學從佛、道之中吸取了有益的內容,構建了新的儒學體系——理學;成為封建統治的官方哲學(3分)
⑤明朝時王陽明吸取佛教禪宗的思想,把理學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心學;(3分) ⑥明末清初,黃宗羲等啟蒙思想家批判繼承了傳統儒家思想,構建起具有時代特色的新思想體系,對後世產生深了巨大的影響。(3分)
第二單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展
1、簡述古希臘智者學派產生的背景,歸納古希臘人文主義代表及其主張。
背景:A、古希臘奴隸制經濟繁榮B奴隸制民主政治的發展(主要原因)C人的社會地位的提高 代表及主張:普羅泰格拉:人是萬物的尺度。肯定人的感覺,否定神的意志。
蘇格拉底:「美德即知識」(思想核心); 教育對美德同樣重;使哲學真正成為一門研究人的學問。
2、比較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的異同 文藝復興
宗教改革
啟蒙運動

時間 14—15C
16C
17—18C
背景 資本主義萌芽 資本主義得到發展
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
性質
在復興古典文化的形式下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解放運動。 披著宗教外衣的一場反封建統治和羅馬神權統治的政治運動。 17-18世紀西歐資產階級以理性主義為武器反對封建專制的思想解放
運動。 核心 人文主義
/
理性主義 內容
提倡「人性」,反對天主教神學的束縛,強調追求現世的幸福
主張信仰上帝得救,否定羅馬教會的絕對權威,國家權力高於教權。
提倡「理性」,旨在反對專制、教權和封建特權,追求民主、平等、個人
自由和法治社會。
影響
把人從封建神學束縛中解放出來
人們開始打破對羅馬教會的迷信,人文主義得到進一步的傳播
為資產階級奪取政權作了思想准備。

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

3、概述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發展的簡要歷程。
(1)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先哲從實際出發,研究人及人類社會,尊重人的價值和尊嚴,重視道德,他們的思想主張是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
(2)中世紀(5—14世紀)的西歐,宗教神學控制了人們的思想,宣揚禁慾主義和來世觀念,人文主義思想幾近湮滅。

- 3 -
(3)文藝復興時期(14—17世紀),思想家們借復興古希臘羅馬文化宣揚新的資產階級文化,主張以人為中心而不以神為中心,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提倡追求自由和幸福,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人文主義」思想重新閃耀在西歐的上空。(4分) (4)16世紀興起的宗教改革,主張信仰上帝得救,否定了教皇的絕對權威,人文主義思想得到
進一步弘揚。 (5)17—18世紀的啟蒙運動,思想家高舉理性的旗幟,批判宗教迷信、封建制度和一切不合理的現象,強調人的尊嚴,追求自由平等、主張人權神聖不可侵犯,人文主義思想達到新的高度。
4、義大利文藝復興在文學藝術方面取得了哪些的成就? 文學三傑:但丁—《神曲》;彼特拉克—《歌集》「人文主義之父」; 薄伽丘—《十日談》 藝術三傑:達芬奇—《最後的晚餐》《蒙娜麗莎》;米開朗基羅—《大衛》;拉斐爾—《聖母子》
5、歸納17—18世紀啟蒙運動的代表及其主張。
伏爾泰:抨擊天主教會;主張君主立憲制,提倡天賦人權、自由平等 孟德斯鳩:提出三權分立學說;著《論法的精神》 盧梭:社會契約論和人民主權說 《社會契約論》
康德:認為啟蒙運動的核心是理性;人非工具,主權屬於人民;要自由也要自律
第五單元 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
1、概括洋務派、維新派、新文化運動前期領袖們「向西方學習」的主要主張、社會實踐和各自特點,指出他們在目標追求上的共同之處,並分析這一追求過程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的影響。 答:洋務派: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師夷長技以自強」;實踐:開展洋務運動,創辦近代
軍用和民用企業,開設新式學堂等;特點是學習西方的器物技術。
維新派:主張:政治上實行君主立憲制,經濟上發展資本主義;實踐:戊戌變法;特點是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 新文化運動的領袖(激進派):提倡民主和科學;實踐:開展新文化運動;特點是學西方的思想。 共同之處:救亡圖存,挽救民族危機。 影響: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第六單元 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
最初表現為1905年中國同盟會的政治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民報》發刊詞正式將其闡述為三民主義
它涉及民族革命(民族主義)、政治革命(民權主義)和社會革命(民生主義),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
三民主義是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指導思想,它指導民族資產階級推翻了中國存在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頒布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新三民主義與舊三民主義相比,有了明確的反帝反封建內容
新三民主義的革命性和進步性在於蘊含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精神,
新三民主義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綱領在若干基本原則上是一致的,是國共兩黨的合作的政治基礎,推動了國民大革命的發展和高漲。

- 4 -
歸納近代以來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歷程。並指出這一學習歷程的主流及特點分別是什麼? 派別 時間 背景 代表 思想主張 實踐 目的 意義 地主階級抵抗派
19C四、五十年代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封建
統治危機嚴重
林則徐 魏源
師夷長技以
制夷

重新認識世界,尋找尋求強國禦侮之道。 啟迪思想解放
地主階級洋務派
19C60年代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朝面臨內憂外患
李鴻章 曾國藩 左宗棠 中學為體 西學為用 師夷長技以
自強 開展洋務運動
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
邁出了中國近代化歷程的第一步;有利於西學的傳播。 早期維新派
19C六七十年代
洋務運動的
展開;中國資本主義出現;西學的傳入等
王韜
鄭觀應 主張發展民
族工商業;
實行君主立憲制;學習西方

/
為後期維新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礎 。
後期維新派
19C90年代
甲午戰爭後,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等
康有為 梁啟超 嚴復
反對君主專制,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制;要求發展資本主義
經濟
戊戌變法
挽救民族危機,發展資本主義。
起到思想啟蒙的作用,是中國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資產階級革命派
19世紀末
20世紀初 民族危機加
深;資本主義
得到進一步
發展。
孫中山
三民主義 主張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辛亥革命
挽救民族危機;推翻清朝封建專制統治。
推翻了封建帝制;客觀上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 資產階級激進派
20C初 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袁世凱為復辟帝制掀起尊孔復古的逆流。
陳獨秀 李大釗 魯迅等
提倡民主和科學。 新文化運動
宣傳民主思想,實行民主制
度;發展資本主義 徹底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解放了人民的思想。
無產階級 20C初
新文化運動的開展;十月
革命的勝利。 李大釗 陳獨秀 毛澤東
宣傳馬克思主義。
成立中共;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
爭取革命的勝利,走社會主義的道路。
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
特點: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經歷了由學器物——學制度——學思想的漸進過程;由學資本主義到學社會主義。
共同之處(主流):救亡圖存,挽救民族危機。 影響: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⑩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歸納

必修三復習 知識點整理(人民版)
必修三8 \' u1 S" q+ }) h: a
專題一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 c' w8 R" N4 K0 {, v一、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諸家的代表人物:9 @; n; E/ Z' a" H" ]# U) J
道家 老子(春秋)、莊子(戰國)
) }; Y t5 G) X* x6 K儒家 孔子(春秋)、孟子、荀子(戰國)3 t$ U+ S) r1 W1 L! `& ^" Y) z
墨家 墨子(戰國)
$ ?5 D6 F3 g( Y3 f# s" C/ G' {法家 韓非子(戰國時期)
2 o/ X8 I8 R( {$ V1 w$ r二、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觀點:0 c1 A. p3 T6 P
1、孔子(儒家學派創始人,春秋時期魯國人):
' o# d4 b; v3 o: r(1)教育思想:有教無類、興辦私學、因材施教。
3 b/ g2 R2 J P! Y' C(2)政治思想:核心「仁」,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主張德治,維護周禮。
' A' K# G9 }! n3 h孔子死後其言論被編纂成《論語》。
' N9 h& u5 M# t6 h2、孟子(戰國時期儒家學派代表人物,發展了儒家思想,地位僅次於孔子):
0 ?! s7 b4 o/ f7 c- O% ~(1)發揮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仁政」學說;發揮了孔子民本的思想,提出了「民貴君輕」(「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提出性善論。
( K9 W2 `* j. t; Q' e/ m1 h3、荀子(戰國末期人,改造了儒家思想):綜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積極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3 u" W, f) {7 @9 H9 g(1)政治思想:施政用「王道」和「仁義」;發展了孔孟民本的思想,最早提出「君舟民水」論;提出性惡論。<br/>. C* P4 v6 q8 q(2)哲學思想:在天人關繫上,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8 S& ~6 p9 {8 X/ `<br/>三、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和太學:0 ]/ v0 l7 E3 D- A$ B, Z3 J<br/>1、為適應漢武帝時期「大一統」局面和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董仲舒糅合道家、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對儒家思想進行改造,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儒學體系:<br/>2 c _& y# n" \ G8 Z(1)提出「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禁止和儒家相異的學說傳播,通過思想統一以維護政治統一;<br/>+ Y- O- B( k; R% k* m) m(2)宣揚「君權神授」、「天人感應」、「天人合一」;, }) a4 Q5 g: y' b. S
(3)提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五種為人處世道德標准。經後人概括為三綱五常的觀念。
* P% n: \7 J- q4 ]2、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從此結束了各派學術平等競爭的局面,儒學成為正統思想。% h+ {5 ]' {( Z$ V$ ^5 x<br/>3、漢武帝創建太學,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國家培養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學校,標志著儒學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弘揚了儒家思想必修三復習 知識點整理(人民版)<br/>必修三8 \' u1 S" q+ }) h: a
專題一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 c' w8 R" N4 K0 {, v一、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諸家的代表人物:9 @; n; E/ Z' a" H" ]# U) J
道家 老子(春秋)、莊子(戰國)
) }; Y t5 G) X* x6 K儒家 孔子(春秋)、孟子、荀子(戰國)3 t$ U+ S) r1 W1 L! `& ^" Y) z
墨家 墨子(戰國)
$ ?5 D6 F3 g( Y3 f# s" C/ G' {法家 韓非子(戰國時期)
2 o/ X8 I8 R( {$ V1 w$ r二、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觀點:0 c1 A. p3 T6 P
1、孔子(儒家學派創始人,春秋時期魯國人):
' o# d4 b; v3 o: r(1)教育思想:有教無類、興辦私學、因材施教。
3 b/ g2 R2 J P! Y' C(2)政治思想:核心「仁」,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主張德治,維護周禮。
' A' K# G9 }! n3 h孔子死後其言論被編纂成《論語》。
' N9 h& u5 M# t6 h2、孟子(戰國時期儒家學派代表人物,發展了儒家思想,地位僅次於孔子):
0 ?! s7 b4 o/ f7 c- O% ~(1)發揮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仁政」學說;發揮了孔子民本的思想,提出了「民貴君輕」(「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提出性善論。
( K9 W2 `* j. t; Q' e/ m1 h3、荀子(戰國末期人,改造了儒家思想):綜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積極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3 u" W, f) {7 @9 H9 g(1)政治思想:施政用「王道」和「仁義」;發展了孔孟民本的思想,最早提出「君舟民水」論;提出性惡論。<br/>. C* P4 v6 q8 q(2)哲學思想:在天人關繫上,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8 S& ~6 p9 {8 X/ `<br/>三、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和太學:0 ]/ v0 l7 E3 D- A$ B, Z3 J<br/>1、為適應漢武帝時期「大一統」局面和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董仲舒糅合道家、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對儒家思想進行改造,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儒學體系:<br/>2 c _& y# n" \ G8 Z(1)提出「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禁止和儒家相異的學說傳播,通過思想統一以維護政治統一;<br/>+ Y- O- B( k; R% k* m) m(2)宣揚「君權神授」、「天人感應」、「天人合一」;, }) a4 Q5 g: y' b. S
(3)提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五種為人處世道德標准。經後人概括為三綱五常的觀念。
* P% n: \7 J- q4 ]2、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從此結束了各派學術平等競爭的局面,儒學成為正統思想。% h+ {5 ]' {( Z$ V$ ^5 x
3、漢武帝創建太學,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國家培養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學校,標志著儒學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弘揚了儒家思想。
0 E- I7 V8 e# i0 w7 B。
0 E- I7 V8 e# i0 w7 B

閱讀全文

與歷史必修三第一節知識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