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教版九年級下冊歷史重點
第一單元:蘇聯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一、俄國十月革命
1、二月革命:①時間:1917年3月,②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③結果:推翻了沙皇的專制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④二月革命後的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主要政權)和工人士兵代表蘇維埃。
2、十月革命革命的爆發與勝利:1917年11月6日,彼得格勒武裝起義,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取得勝利。
3、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的建立與鞏固: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勝利後,俄國建立了工人士兵蘇維埃政權——人民委員會,列寧當選為主席。1917年至1920年,蘇俄經過三年艱苦的國內戰爭,粉碎了外國的武裝干涉和國內的反革命爆發,取得了國內戰爭的勝利,鞏固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
4、十月革命勝利的歷史意義:①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②促使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維埃俄國的誕生。③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推動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
二、蘇聯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1、列寧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及啟示:
①背景:國內戰爭結束後,蘇俄進入和平建設時期。蘇維埃政權面臨的首要任務是恢復被戰爭嚴重破壞了的經濟。
②列寧的探索:在列寧的領導下,1921年,蘇俄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允許多種經濟並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促進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③效果:促進了蘇俄國民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到1927年,國家經濟恢復到戰前1913年的水平。
④啟示: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從本國基本國情出發,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按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辦事。列寧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方面所表現出來的實事求是,勇於創新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2、蘇聯的建立:1922年底,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烏、俄、白、外高加索—15個)
3、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①蘇聯的工業化:1928~1933年,蘇聯人民在斯大林的領導下,先後完成了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重點發展重工業。這兩個五年計劃完成後,蘇聯由傳統的農業國變成了強盛的工業國,國防力量也大大加強。
②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形成:1936年,蘇聯通過新憲法,宣布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新憲法的制定,標志著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形成。這一體制也被稱為「斯大林模式」。
③對斯大林模式的評價:
一方面,它在帝國主義包圍和國內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情況下,使蘇聯迅速發展成為一個先進的工業化國家,國防實力也大大加強,為以後蘇聯打敗德國法西斯的侵略打下了基礎。因此,它在一定歷史階段對蘇聯曾經發揮過積極作用。
另一方面,這一模式也存在嚴重弊端:第一,優先發展重工業,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處於落後狀態;第二,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片面強調產值和產量,造成了產品品種少、質量差;第三國家從農民手中拿走的東西太多,嚴重損害了農民利益,農民沒有生產積極性,農業產量長期停滯不前。第四,經濟發展粗放,經濟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費了資源,因此,從長遠看,它嚴重阻礙了蘇聯的進一步發展。
第二單元: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世界
一、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形成
1、巴黎和會及凡爾賽體系的形成:
(1)巴黎和會: ①目的:戰勝的協約國集團為了締結和約,對戰後的世界作出安排。
②《凡爾賽和約》的主要內容: 領土:由法國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軍事:禁止德國實行義務兵役制,不許擁有空軍,陸軍人數不得超過10萬;萊茵河東岸50千米內,德國不得設防。政治:德國承認並尊重奧地利的獨立。賠款:由協約國設立「賠款委員會」,決定德國戰爭賠款的總數。殖民地:德國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
③和會的性質:是戰勝的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贓會議,從《凡爾賽和約》關於殖民地問題的規定最能體現出來。
④對中國的影響:《凡爾賽和約》規定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全部權益由日本繼承。這激起了中國人民的極大憤慨,引發了反帝國的五四運動,中國政府代表最終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2)凡爾賽體系的確立:1919年~1920年,戰勝的協約國集團同德國、奧地利、土耳其、保加利亞等戰敗國分別簽訂了一系列和約,這些和約構成了凡爾賽體系。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統治的新秩序。
2、華盛頓會議及其華盛頓體系的建立:
(1)華盛頓會議:
①目的:協調帝國主義國家(特別是美日)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矛盾。
②《九國公約》及其對中國的影響:1922年,參加華盛頓會議的九國代表簽署了關於中國問題的《九國公約》。這個公約宣稱尊重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遵守各國在中國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的原則。這實際上為美國在中國的擴張提供了方便。
③華盛頓體系的確立:帝國主義國家通過華盛頓會議簽訂了一系列的條約,這些條約構成了華盛頓體系。它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
3、一戰後的國際新格局:通過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帝國主義列強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構成了一戰後的國際新格局。
4、如何認識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不可能持久?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戰後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的結果。由於戰勝國對戰敗國的掠奪,加劇了戰敗國與戰勝國之間的矛盾;由於分贓不均,戰勝國與戰勝國之間的矛盾也進一步加劇;此外,戰勝國對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掠奪,也激化了被殖民人民與殖民者之間的矛盾。因此,這一體系並沒有從根本上消除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它不可能長期維持下去。
二、經濟大危機及羅斯福新政
1、資本主義的相對穩定時期:1924——1929年。
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時期:①時間:29——33年,②導火線: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股票暴跌。③國家:美國開始,席捲資本主義世界。④特點:涉及的范圍廣,持續時間長,破壞性特別大。
2、危機的影響:①廣大人民深受其害,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失業工人超過三千萬,就業工人工資大幅度下降,廣大勞動人民飢寒交迫,流離失所;②嚴重的經濟危機引起了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危機。各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矛盾尖銳,政局動盪,資本主義制度和資產階級的統治出現嚴重危機。
3、羅斯福新政:①時間:1933年,羅斯福宣布實行新政。②目的:在資本主義內部進行調整,加強國家對經濟干預和指導,以消除經濟危機。③措施:中心措施是對工業的調整、整頓銀行,恢復銀行信用、農業方面讓農民縮減大批耕地,屠宰牲畜,由政府給與補貼、大力興建公共工程等。④影響:使美國經濟緩慢恢復過來,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資本主義制度得到調整、鞏固與發展;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的宏觀控制能力與管理得到加強;美國聯邦政府的權力明顯增強。
4、法西斯勢力的猖獗:
德國納粹政權的建立:背景:①29—33年經濟危機的打擊,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勢力壯大。②納粹黨所進行的欺騙性宣傳活動,贏得了很多中下層人民的信任。③統治階級和大壟斷資本家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支持。
建立過程:33年希特勒上台,集總統、總理大權一身,自稱國家元首(德國法西斯化的標志和世界大戰在歐洲策源地形成的標標志)。
措施:①製造國會縱火案,打擊和迫害共產黨和進步人士。②解散工會和其它一切政黨。加強思想控制,③焚毀大量書籍。大肆迫害猶太人。
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建立:①時間:1922年,②標志:法西斯黨徒向羅馬進軍。③法西斯頭子:墨索里尼。
日本法西斯的建立:一主力:軍部。二2.26兵變:①時間:36年2月26日,②事件:日本軍部內部的少壯派軍官發動兵變。③影響:日本軍部法西斯專政建立起來,標志著世界大戰在亞洲策源地的形成。
5、美德兩國擺脫危機的不同方式、原因及其影響:
①不同方式:美國通過羅斯福新政擺脫了危機,保留了資本主義民主制度;德國則建立了法西斯獨裁統治,企圖通過對外侵略擴張擺脫危機。
②原因:德國有軍國主義傳統,美國有民主傳統;美國經濟實力雄厚,承受力強,可用改革的辦法來擺脫危機,德國是一戰戰敗國,經濟基礎薄弱,資產階級急於用侵略擴張這種極端辦法來擺脫危機。羅斯福和希特勒個人的作用。
③影響:美國經濟恢復,階級矛盾緩和,保留了民主制度,為後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貢獻;德國則走上了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成為了世界大戰的策源地和主要發動者,給自身和世界人民帶來了災難。
第三單元:第二次世界大戰 1、英、法等西方大國的綏靖政策:20世紀30年代,德、日、意法西斯在世界各地不斷進行侵略活動,這使西方大國的利益受到一定損害。西方大國對法西斯國家的侵略不滿,但又害怕法西斯國家的戰爭訛詐。他們想把禍水東引,把德國的侵略矛頭引向蘇聯。因此,他們對法西斯侵略不是加以嚴厲制裁,而是希望希望以犧牲弱小國家的利益來安撫侵略者,這種政策被稱之為「綏靖政策」。
2、綏靖政策的影響:一方面,它使法西斯國家得寸進尺,侵略野心利益膨脹;另一方面,也極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3、慕尼黑陰謀: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國政府首腦在德國的慕尼黑簽訂協定,規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須在10天之內把蘇台德等地割讓給美國。歷史上稱這一事件為「慕尼黑陰謀」,這一事件標志著英法等西方大國把綏靖政策推向了頂峰。
4、二戰的全面爆發和擴大:1939年9月1日,德國對波蘭發動突然進攻,美法被迫對德宣戰,二戰全面爆發。1941年6月,德國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聯衛國戰爭開始。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太平洋美軍基地珍珠港,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12月8日,美國對日宣戰,二戰規模進一步擴大。
5、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
①背景:法西斯國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廣泛憤怒。美國、英國、蘇聯等國家為了對付共同的敵人,逐漸走向聯合。
②建立:1942年1月1日,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會議,會議期間,各國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保證將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聯合起來,打敗法西斯國家。
③影響:團結了反法西斯力量,為最終徹底打敗法西斯侵略者奠定了基礎。
6、雅爾塔會議及其影響:
①雅爾塔會議:1945年2月,美國、英國、蘇聯三國首腦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在蘇聯的雅爾塔召開會議,會議決定打敗德國後,要對德國實行軍事佔領,徹底消滅德國的法西斯主義。同時,還決定成立聯合國。
②影響:進一步協調了反法西斯國家的行動,為徹底打敗法西斯國家創造了條件。同時,也對二戰後的世界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
7、二戰的轉折點:1942年-1943年2月,蘇軍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這次戰役成為了二戰的轉折點。
8、歐洲第二戰場的開辟:1944年6月6日,盟軍組織了諾曼底登陸戰,在歐洲開辟了第二戰場。第二戰場的開辟,使法西斯德國陷入了兩面被夾擊的境地,加速了法西斯德國的崩潰。
9、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1945年5月8日,德國正式簽署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爭結束。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10、二戰爆發的原因和性質:
(1)原因:①根本原因是由於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而導致的。一戰後,德國經濟軍事實力迅速增長,強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義大利和日本也不滿足一戰後的分贓結果,企圖建立地區霸權,挑起了戰爭的爆發。②直接原因是1929年-1933年的經濟危機。這場經濟危機導致了法西斯專政的建立,進一步激起了法西斯國家對外侵略擴張的慾望,加速了戰爭的爆發。③此外,西方大國採取的綏靖政策也使法西斯國家的侵略野心進一步膨脹,對戰爭的爆發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
(2)性質:這是一場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
11、二戰的影響:
(1)消極影響:使幾千萬人失去了生命,無數的財產被毀,給世界帶來了空前的浩劫。
(2)積極影響:①二戰結束後,一些戰時的軍用技術迅速轉為民用,促進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產生與發展。(如原子彈技術導致了原子能的應用,導彈技術導致了航天技術的發展。)②受蘇聯影響,二戰後世界上誕生了一系列的社會主義國家,促進了社會主義運動的蓬勃發展。(如中國、越南、朝鮮、蒙古、東歐八國等二戰後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 ③沉重打擊了英、法等帝國主義國家,推動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如印度、巴基斯坦、埃及、納米比亞等國二戰後走上獨立道路。)
12、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原因和啟示:
(1)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原因:①、這場戰爭的世界人民反抗法西斯侵略的正義戰爭;②、反法西斯國家建立了同盟;③、反法西斯同盟的力量大大超過了法西斯國家的力量。
(2)啟示:帝國主義是戰爭的根源;團結起來力量大;正義必將戰勝邪惡;戰爭給人類帶來了沉重災難,我們要熱愛和平,反對戰爭等。
第四單元:戰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變化
一、美國經濟的發展
1、20世五、六十年代,美國經濟持續發展的主要原因:①占據了廣闊的國際市場;②大力發展科技教育,利用高新技術成果,改進傳統工業的生產技術,發展新興工業和軍事工業;③政府積極採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創造比較有利的發展環境。
2、70-80年代的危機與調整: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發展的弊端日益顯露。特別是由於中東產油國大幅度提高石油價格,引發了1974-1975年世界性經濟危機,美國經濟受到嚴重打擊,經濟地位下降。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美國政府調整經濟政策,經濟形勢逐漸好轉,但債務負擔加重,成為世界上最大負債國。
3、新經濟的出現:①原因:20世紀90年代,美國政府在進行社會經濟改革的同時,加大發展教育、科技事業的力度,促進了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的發展。同時,也完成了對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使美國經濟進入了新經濟時代。②、主要特徵:信息化和全球化。
二、歐洲的聯合
1、二戰後西歐國家經濟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①美國給予了西歐國家大量的援助;②西歐國家發揮了高素質的勞動力優勢,積極採用了最先進的科技成果;③制定了恰當的經濟政策。
2、歐洲的聯合:
①西歐國家建立歐共體的原因:隨著經濟的發展,西歐國家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為了振興經濟,維護自身的安全和利益,提高國際地位,西歐國家建立了歐共體。
②歐盟的成立:1993年,西歐國家在歐洲共同體的基礎上成立了歐洲聯盟,簡稱歐盟。歐盟成立後,老成員國之間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有利於經濟的發展,使歐盟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
3、日本的崛起
①二戰後,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a、美國在日本進行了社會改革,推行非軍事化政策;b、20世紀50年代,美國出於本國的戰略需要,開始扶持日本;c、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在日本大量采購軍用物質,刺激了日本經濟的繁榮;d、日本制定了適當的經濟政策,引進最新的科技成就,大力發展教育和科技。②日本崛起為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20世紀50年代,日本經濟高速發展,到20世紀70年代,日本一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號資本主義經濟大國。
4、二戰後,日本、西歐經濟迅速發展的相同原因及其對中國的借鑒:
①相同原因:美國的扶持或援助;積極引進先進科技成果,大力發展教育和科技;制定了恰當的經濟政策。
②對中國的借鑒:要積極對外開放,引進世界上最先進的科技成就;要大力發展教育和科技,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制定恰當的經濟政策。
第五單元: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和演變
一、蘇聯的改革和解體
赫魯曉夫改革:赫魯曉夫上台後,針對斯大林時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經濟、政治方面進行了一些改革。結果: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斯大林模式,但並未根本改變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後來矛盾日益突出。
蘇聯的解體:戈爾巴喬夫改革:過程:1985年, 戈爾巴喬夫上台後,首先把經濟改革作為重點,但未取得成果。 爾巴喬夫又把改革重點轉到政治方面。結果:蘇聯政治體制劇變,一黨制轉變為多黨制,國家的權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國脫離蘇聯的趨勢隨之加強。
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一些蘇聯領導人組成「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發動了政變。試圖「使國家和社會盡快擺脫危機」,但很快失敗。影響:使戈爾巴喬夫實際失去了領導國家的威望和能力,葉利欽控制全局。它以維護蘇聯為初衷,卻直接導致蘇聯解體,成為蘇聯加速解體的催化劑。
獨聯體的成立標志著蘇聯的解體。解體時間:1991年底。(1922——1991年)
蘇聯解體的原因:僵化的政治經濟體制;嚴重的經濟危機所引發的社會危機;戈爾巴喬夫所實行的錯誤改革路線、方針和政策;社會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和平演變政策等。二、東歐劇變
1、東歐劇變:從1989年下半年開始,東歐各國風雲突變。在一年之內,執政四十多年的各國共產黨紛紛喪失了政權,社會主義制度也發生了改變。
2、東歐劇變的原因:①長期實行的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導致國家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困難;②日益嚴重的經濟困難引發了嚴重的社會危機;③蘇聯放鬆了對東歐各國的控制。
3、東歐劇變給我們的啟示:①要堅持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獨立自主的方針和政策;②要成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③要加強黨的建設,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維護黨的領導地位;④要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堅持依法治國。
第六單元:亞非拉國家的獨立和振興
一、亞洲國家的獨立和振興
1、印巴分治:1947年,英國被迫同意印度獨立,但決定把原來的印度分離成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實行分治。
2、印巴沖突:印巴分治導致了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之間的嚴重矛盾和沖突,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造成了印巴之間的嚴重對立。
二、非洲民族獨立浪潮
1、埃及獨立:1952年,埃及爆發了反帝反封建革命。以納賽爾為首的革命力量發動了武裝起義,贏得了埃及的真正獨立。
2、非洲獨立年:1960年,非洲有17個國家獨立,歷史上稱這一年為非洲獨立年。
3、納米比亞獨立及其意義:1990年,納米比亞贏得了獨立。這標志著歐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長達五個世紀歷史的結束,帝國主義在非洲的殖民體系最終崩潰。
三、拉美人民捍衛民族主權的斗爭:古巴革命:1959年,古巴爆發革命(領導人卡斯特羅),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1999年,巴拿馬人民贏得收回運河主權斗爭的勝利。
四、中東問題
1、中東戰爭的爆發:一戰後,英國獲得了巴勒斯坦地區的「委任統治權」,英國支持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大批流亡的猶太人遷往巴勒斯坦。二戰後,在美英等國的支持下,聯合國不顧阿拉伯國家的強烈反對,通過了巴勒斯坦地區「分治」的決議。之後,隨著猶太人國家以色列的建立,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之間爆發了多次戰爭,歷史上稱為中東戰爭,中東問題由此產生。
2、中東局勢長期動盪的原因:中東局勢的長期動盪,是由於這一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一方面,由於歷史、宗教、種族等因素,中東地區存在著嚴重的矛盾;另一方面,中東地區的地理位置和戰略位置十分重要,石油資源非常豐富,是各個歷史時期世界列強的必爭之地。列強的介入,使這一地區的矛盾更加復雜。(中東問題的關鍵是巴以問題)
第七單元:戰後世界格局的演變
一、美國的「冷戰」政策以及兩極格局的形成:
1、美國實施冷戰政策的原因:二戰後,美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居於世界第一位,它稱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脹,但又不得不正視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為了「遏制」共產主義,美國提出了「冷戰」政策。
2、美蘇冷戰開始的時間和標志:1947年3月,杜魯門主義的出台,標志著美蘇戰時同盟關系正式破裂,美蘇之間的冷戰開始。
3、美國冷戰政策的具體表現:①政治上:出台了杜魯門主義;②經濟上,制定了馬歇爾計劃;③軍事上,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4、冷戰政策對世界格局的影響:隨著美國冷戰政策的提出,蘇聯也採取了一系列針鋒相對的措施與之對抗,導致了世界美蘇對抗的兩極格局的形成。
5、美蘇爭霸以及霸權主義政策給世界的影響:20世紀50年代,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上台後,開始爭取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使美蘇開始了長達三十多年的爭霸。美蘇的霸權主義政策,給兩國帶來了沉重的軍費負擔,阻礙了經濟的發展,也給世界的和平和安全帶來了極大的危害。
二、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
1、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隨著東歐劇變和蘇聯的解體,美蘇對立的兩極格局不復存在,暫時形成了「一超多強」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正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但是一個新的相對穩定的世界格局還沒有定型。
2、世界政治格局演變的決定性因素: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過程中,經濟實力越來越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各國都致力於實現長期、穩定和持續的經濟發展,力爭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據有利地位。
3、當今世界影響世界安全和平的主要因素:①地區沖突、民族矛盾、宗教紛爭;②霸權主義利用並介入這些矛盾和紛爭,將其轉化為國際沖突,直接威脅到世界和平。
三、經濟全球化:
1、經濟全球化的形成: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系日益密切,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都不可能孤立地發展下去,於是世界經濟日益成為了一個整體。
2、經濟全球化的表現: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迅速增長;跨國公司的影響增大,生活活動的全球化趨勢加快。此外,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也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一個重要表現。
3、影響:①使國家間經濟往來的障礙逐步減少,企業可以越來越多地根據自己的需要在世界范圍內組織經濟活動,促進了經濟的發展。②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各國經濟相互依存,相互競爭。而發展中國家由於科技水平和經濟實力相對較弱,在國際競爭中常常處於不利地位。一方面,跨國公司常常把一些技術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業從發達國家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另一方面,國際經濟風險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也進一步加大。
4、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中國在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的同時,制定了防範風險的有效措施,引進國外的投資和技術,學習先進的經濟管理經驗,促進了經濟的高速發展。
第八單元 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化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
1、興起: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來,人類在原子能、計算機、航天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等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標志著新科技革命的到來。
2、核心:電子計算機的廣泛使用。
3、特點:①這次科技革命不僅涌現了大量的科技成果,而且大大加快了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縮短了知識變為財富的過程;②科學技術的各個領域之間相互滲透,一種技術的發展引起好幾種技術的革命;③新技術成為社會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各種因素中,科技進步所佔的比重不斷上升。
4、影響:①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空前發展;②引起了世界經濟結構和國際經濟格局的變化。世界各國都在大力發展高科技,增強自己在國際格局中的地位,從而推動了世界經濟格局的多極化。
5、啟示:第三次科技革命表明,科學技術的第一生產力。我國一定要大力發展科技和教育,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
㈡ 九年級下冊歷史哪些是重點
1、俄國二月革命後出現了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一個是資產階級階級臨時政府,另一個是工兵代表蘇維埃。
2、1917年11月7日,列寧指揮彼得格勒起義取得勝利。於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列寧當選為人民委員會主席。
3、1921年俄共(布)根據列寧的意見,決定實行新經濟政策,對社會主義建設問題進行探索。1922年底,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簡稱蘇聯。
4、1928年到1937年,蘇聯第一、二個五年計劃完成時,蘇聯已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強大的工業國,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1922年蘇聯成立,1991年蘇聯解體。(蘇聯存在了69年)1936年蘇聯通過新憲法,標志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形成。(也稱斯大林模式)
5、1919年1月,戰勝的協約國為了對世界做出重新安排。在巴黎召開和會,由英、法、美三國首領操縱,英國的勞合?喬治、法國的克里孟梭、美國的威爾遜被稱為「三巨頭」。
6、1919年6月簽訂《凡爾賽和約》規定:阿爾薩斯和洛林歸還法國;德國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德國取消義務兵役制,陸軍總數不超過10萬,拆除萊茵河以東50公里內的防禦工程;德國須對協約國支付大量賠款。
7、《凡爾賽和約》連同協約國與其他同盟國簽訂的和約,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和非洲統治的新秩序,即「凡爾賽體系」。《凡爾賽和約》規定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全部權益由日本繼承,激起中國人民的憤慨,引發了五四愛國運動,中國代表也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根據和約1920年在美國倡導下成立國際聯盟,其是帝義維護戰後世界統治秩序的工具。
8、巴黎和會後,帝國主義在遠東、太平洋地區仍然矛盾重重,於是1921年有九國代表參加的華盛頓會議召開,美國處於會議的主導地位。會議上簽訂了:《四國條約》,《五國海軍條約》和關於中國問題的《九國公約》,公約宣稱尊重中國的主權、獨立與領土的完整,遵守各國在中國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的原則,實質是為美國在中國的擴張提供了方便。華盛頓會議是凡爾賽會議的繼續,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
9、《九國公約》的簽訂,打破了日本對中國的獨占,有利於美國對華的進一步擴張。
10、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確立的帝國主義列強分割世界的新體系,史稱「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11、1929年,美國爆發經濟危機,危機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這次危機的特點:波及范圍廣,持續時間長,破壞性大。
12、1933年,美國總統羅斯福實施新政,其目的是鞏固資產階級統治,中心措施是調整工業。結果美國經濟緩慢恢復,人民生活得到改善,鞏固和發展了資本主義制度,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的宏觀控制和管理得到加強。
13、1922年,墨索里尼在義大利建立法西斯政權;1933年,希特勒在德國建立法西斯政權,且在上台後製造了「國會縱火案」,打擊德國共產黨,進而取締納粹黨以外的所有政黨,還嚴密控制文化教育,瘋狂迫害猶太人,實行恐怖統治非軍事區。又推行國民經濟軍事化,大肆擴軍備戰;公開撕毀《凡爾賽和約》,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並於1936年進軍萊茵非軍事區。於是德國成為歐洲戰爭策源地。
14、日本在經濟危機加深的過程中,以軍部為核心法西斯勢力迅速抬頭。1931年日本發動了侵略中國的九一八事變。1936年日本成為亞洲戰爭的策源地。1937年,日本又在中國製造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15、在對外侵略過程中,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逐漸勾結起來。形成了「柏林—羅馬—東京軸心」。
16、1938年9月,慕尼黑會議強行把蘇台德區割讓給德國。英、法的綏靖政策(對法西斯不加以嚴厲制裁,而是希望犧牲弱小國家的利益來安撫侵略者。),結果助長了法西斯的侵略氣焰。慕尼黑會議後不到半年,德國吞並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
17、1939年9月1日,德軍襲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不到一個月波蘭滅亡(二戰爆發的標志)。
18、1940年6月,德軍進攻法國,法國將軍戴高樂流亡英國,領導「自由法國」運動,繼續抗擊德國侵略者。
19、1941年6月22日,德軍襲擊蘇聯,蘇聯衛國戰爭開始。
20、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美國在太平洋上最大的軍事基地珍珠港,於是太平洋戰爭爆發(標志)。第二次世界大戰擴大。
21、1942年,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在華盛頓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保證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聯合起來徹底打敗法西斯國家,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
22、1942年7月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使德國法西斯遭到致命打擊,成為蘇德戰爭的轉折點,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23、1943年,義大利投降,退出軸心國集團,隨即對德宣戰。
24、1943年,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丘吉爾和蘇聯領導人斯大林在伊朗的德黑蘭舉行會議。
25、1944年6月,在美國將軍艾森豪威爾的指揮下,英、美盟軍從法國的諾曼底登陸,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
26、1945年,在德國敗局已定的形勢下,蘇、美、英三國的首腦在蘇聯的雅爾塔舉行會議,會議決定對德國實行軍事佔領,討論組建聯合國,蘇聯承諾對日本法西斯作戰等有關問題。會議期間美國背著中國同意蘇聯提出的包括中國承認外蒙古獨立、蘇聯租用中國旅順港為軍事基地等條件,使中國的主權受到嚴重侵害。
27、1945年4月,蘇聯紅軍攻克柏林,希特勒自殺,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的戰爭結束。
28、1943年,中、美、英三國首腦在埃及的開羅舉行會議簽署《開羅宣言》,明確規定日本侵佔的中國領土必須全部歸還。
29、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在東京灣的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舉行投降簽字儀式。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二戰」的性質: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損失最慘重的一場戰爭,是一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30、「二戰」後美國帶領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採取除武裝進攻以外的一切敵對行動,遏制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穩定和控制資本主義世界。這種政策稱為「冷戰」政策。政治上,杜魯門主義的提出,標志著冷戰的開始。經濟上,推行了援西歐的馬歇爾計劃。軍事上,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與蘇聯爭鋒相對的華沙條約組織形成兩極格局。「二戰」後初期,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確立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中心地位,工業生產空前發展,經濟實力急劇膨脹。
31、二戰後歐洲經濟恢復和發展的原因有:利用美國的援助;採用最先進的科技成果;美國和蘇聯的威脅。1967年,歐洲共同體建立,其對成員國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高發揮了重要作用。到1993年,它發展為歐洲聯盟,簡稱歐盟。歐盟的性質:既是經濟合作組織,又是政治聯合組織。其總部設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
二戰後,美國經濟迅速發展,確立了資本主義的霸主地位,到20世紀70年代,由於中東產油國大幅提升石油的價格,引發了了1974-1975年世界性的經濟危機。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調整經濟政策,經濟好轉,但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90年代,美國進入新經濟時代,其主要特徵的信息化和全球化。
32、50年代中期,在美國的扶植下,日本經濟恢復到二戰前的水平,1987年,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其原因是:推行非軍事化政策;美國扶植;朝鮮戰爭刺激經濟發展;制定適當的經濟政策,引進最新科技成就,發展教育和科學技術。但日本謀求政治大國的慾望和不斷增加的軍費引起亞洲各國的關注和不安。日本、歐共體和美國成為資本主義經濟的三大中心。
33、美、蘇兩極格局成為雅爾塔體系的基本特徵。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與華沙條約組織兩大軍事政治集團的先後建立,標志著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陣營對峙局面的形成。
34、1947年,英國公布《蒙巴頓方案》,印度被分為印度教徒為主的印度和穆斯林為主的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1950年,印度成立,1956年,巴基斯坦成立;印度首任總理:尼赫魯。
35、1952年,納賽爾發動政變,建立埃及共和國。1962年結束法國的殖民統治,贏得獨立的國家是阿爾及利亞。1960年,有17個非洲國家獲得獨立,這一年被稱為「非洲獨立年」。90年代前期,納米比亞獲得獨立,南非廢除了種族隔離制度,歐洲殖民者奴役非洲幾百年的歷史結束。1959年卡斯特羅領導古巴通過武裝斗爭,推翻美國扶植的傀儡政權走上社會主義道路。
36、1955年,亞非民族獨立國家在萬隆召開會議,表達了第三世界團結反帝反殖的共同願望。
37、60年代初,不結盟運動興起,第三世界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60年代中期,第三世界國家建立的「七十七國集團」,到80年代增加到110個。
38、1985年,戈爾巴喬夫擔任蘇共中央總書記。他提出的改革路線和推行的改革政策,使蘇聯的政治、經濟、民族危機進一步加劇。
39、20世紀80年代末,東歐各國在蘇聯戈爾巴喬夫改革和西方「和平演變」的影響下,發生劇變。東歐劇變是指東歐各國共產黨、工人黨紛紛喪失政權、社會制度隨之發生變化。
40、1991年12月,白、紅、藍三色旗取代了鐮刀、錘子、紅旗。以此為標志而結束的蘇聯在歷史上存在了69年。東歐劇變、蘇聯解體,標志著兩極格局的徹底瓦解,於是,世界進入新舊交替、向多極化過渡的時期,出現了「一超多強」的局面。
41、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是和平與發展。冷戰結束後,地區沖突、民族矛盾、宗教紛爭不斷,成為威脅世界的主要因素。1991年初海灣戰爭爆發;南斯拉夫境內發生內戰。1999年3-6月以美國為首的北約以維護科索沃省的「人權」為幌子,避開聯合國,對南聯盟進行狂轟濫炸。
42、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始時間:20世紀四五十年代,主要在原子能、航天技術和電子信息等領域展開。還在生物工程、合成材料等新領域取得進展。使人類由工業社會進入信息社會,信息社會的到來稱為知識經濟時代。
43、電子計算機的廣泛使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是計算機產業最有前途的發展方向。
44、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加快了科技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科技技術在各個領域相互滲透;科技技術成為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 影響:推動社會生產力空前發展;引起世界經濟結構和國際格局的變化;推動世界經濟格局多極化。
45、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和跨國公司的發展,出現了貿易自由化、生產全球化、資本國際化的趨勢,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系日益密切,經濟的全球一體化趨勢加強。表現為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的迅速增長;跨國公司影響增大;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成立是世界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一個重要表現。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各國經濟相互依存,相互競爭。發展中國家由於科技水平和經濟實力相對較弱,在國際競爭常處於不利地位。表現為污染嚴重和經濟動盪等。
46、面對經濟全球化,發展中國家既有機遇,也有挑戰。故應該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制定防範風險的有效政策,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促進經濟的高速發展。
二、問答題
1、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有何歷史意義?俄國十月革命,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它推動了國際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發展,鼓舞了被壓迫民族的解放斗爭,促進了馬列主義在世界的傳播。十月革命是世界現代史的開端。
2、蘇俄新經濟政策內容有哪些?其實施有何意義?新經濟政策的內容:用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農民交稅後可自由處理自己的糧食;允許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某些中小企業;取消實物配給制,恢復商品買賣。意義:它是列寧對社會主義建設問題進行的探索。它大大提高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恢復了國民經濟,鞏固了工農聯盟,擴大了蘇維埃政權的基礎。
3、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有何特點?產生了什麼影響?特點:波及范圍廣;持續時間長;破壞性大。影響:經濟危機中,一方面是大量產品過剩,另一方面廣大勞動人民過著飢寒交迫的生活,3000多萬工人失業,幾百萬小家破產。嚴重的經濟危機引起政治危機,資本主義世界各國工人運動高漲,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爭奪更趨激烈。譬如資本主義國家尋找各自的出路:美國羅斯福實行新政;德國希特勒建立納粹政權,形成世界大戰的歐洲策源地;義大利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的政權;日本建立軍部法西斯專政,形成世界大戰的亞洲策源地。
4、美國羅斯福新政的內容是什麼?有何作用?時間:1933年;羅斯福新政的內容:a改革銀行制度,恢復銀行信用。b整頓農業。政府限制主要農產品的生產,銷毀過剩的農產品,由政府補償農場主的損失。c調整工業是新政的中心措施。國會通過《工業復興法》,防止企業盲目競爭。d興建公共工程增加就業機會,提高生產和消費能力。作用:新政無法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它促進了社會生產的恢復,穩定了社會秩序。
5、以慕尼黑陰謀為例,說明綏靖政策的實質和惡劣影響。1938年9月,英、法與德、意的四國首腦在慕尼黑舉行會議,強行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區割讓給德國,實質上損害小國利益,縱容德國侵略擴張。危害英、法的綏靖政策,助長了法西斯的侵略氣焰,縱容侵略給自身乃至世界帶來了巨大災難。
6、雅爾塔會議召開於哪一年?與會國是哪些?其主要內容是什麼?時間1945年。與會國:蘇、美、英。雅爾塔會議制定了最後擊敗德國的計劃,決定戰後德國由蘇美英等國分區佔領,蘇聯在歐戰結束後3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會議還討論了組建聯合國的有關問題。
7、什麼叫「冷戰」政策?它表現在哪些方面?美國採取戰爭以外的一切手段,遏制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穩定和控制資本主義世界。這種政策被稱為「泠戰」政策。表現:政治上提出「杜魯門主義」;經濟上實施「馬歇爾計劃」;軍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外交上對社會主義國家採取「和平演變「。
㈢ 九年級歷史下冊重點知識歸納
一、 文藝復興(P79—81頁)
1、時間:14-16世紀 2、興起地點:義大利 3、指導思想:人文主義精神
4、實質:正在形成中的資產階級的反封建的思想文化運動。
5、成就:文學→但丁《神曲》是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先驅。
藝術:達芬奇→《最後的晚餐》被視為「歐洲藝術的拱頂之石」,和《蒙娜麗莎》
6、作用:在意識形態領域中,沖破了幾百年來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學思想對人的束縛,解放了人的思想,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必要的思想文化前提。
二、 新航路的開辟P81—83頁
1、原因:(1)根本原因:西歐各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發展,對黃金需求增加。(2)奧斯曼帝國控制著東西方貿易的要道。
2、條件:(1)先進的航海知識和造船技術。(2)一定的財力。
3、最先開辟新航路的國家:西班牙和葡萄牙。
4、航海家:(1)哥倫布在西班牙的支持下從歐洲穿越大西洋到美洲。(2)達伽馬在葡萄牙的支持下從歐洲到印度。(3)麥哲倫在西班牙的支持下環球航行。
5、影響:新航路的開辟,推動了海外擴張和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促進了資本原始積累。同時,打破了世界各地區間的封閉和孤立狀態,把舊大陸和新大陸聯系在一起,世界歷史邁出了從分散走向整體的關鍵性一步。
三、《權利法案》:時間:1689年;頒布機構:英國議會頒布;內容:限制國王的立法權、財政權、軍事權和控制議會的權利。意義:奠定了英國君主立憲政體的理論和法律基礎,並為世界上其他國家限制專制王權提供了一個範式。P89
四、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意義: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是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對封建專制勢力的勝利,是議會對國王的勝利。建立起君主立憲政體,這是英國革命對歐洲乃至世界最大的政治影響。也英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加速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到來。P89
五、《獨立宣言》:時間:1776年7月4日。頒布機構:第二屆大陸會議。起草人:傑斐遜。內容:譴責了英王對殖民地人民實行的種種暴政,宣告美國獨立;宣布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原則宣告人人生而平等,殖民地人民享有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意義: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人權宣言」,是殖民地人民反英斗爭的旗幟,大大鼓舞了北美人民的革命鬥志,為實現獨立的崇高目標而英勇奮斗。P92
六、美國獨立戰爭的意義:使美國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的獨立,為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障礙;為拉丁美洲各國人民的獨立運動樹立了榜樣;推動了18世紀的歐洲革命。P96
七、法國大革命期間,在大資產階級掌權時,頒布《人權宣言》。時間:1789年。頒布機構:制憲議會。內容:宣布人生來是自由的平等的;自由、財產、安全和反抗壓迫是天賦而不可剝奪的人權;國家主權屬於人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個公民享有言論、出版、著述和信仰自由;財產權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意義:是法國大革命綱領性的歷史文件,明確地提出了人權和公民權,闡明了資產階級民主與法制的基本原則,是「新社會的出生證書」。P100頁
八: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意義:是一次廣泛而深刻的政治革命和社會革命,摧毀了法國的封建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的政治統治,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是一次歐洲范圍的革命,推動了歐洲各國的反封建斗爭,並為歐洲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礎。P104
九、評價華盛頓:任大陸軍總司令,領導美國人民取得了反對英國殖民統治斗爭的勝利;堅持共和制,頒布了第一部成為的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1787年憲法),實行三權分立,組成聯邦政府,並當選首任總統;堅持總統任期制,反對終身制,杜絕了總統任職終身的可能性。P96
十、評價拿破崙:1799年11月,他在大資產階級和軍隊的支持下發動霧月政變,建立軍事獨裁統治;1804年5月,他改共和為帝制,建立了資產階級君主制國家---拿破崙帝國;他為法國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行政機構,採取了許多發展資本主義的有力措施,促進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他制定《拿破崙法典》用法律形式肯定法國大革命的成果,為其他國家制定民法典提供了範本;他發動對外戰爭,打擊了各國舊的封建統治,傳播了革命思想,但同時也掠奪了被佔領國家的財富,激起當地人民的不滿和反抗;1815年6月,拿破崙帝國最終覆滅。P102
第六單元 第一次工業革命和國際工人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一、 英國工業革命P111—116頁
1、第一個工業革命的國家是英國,時間是18世紀60年代。首先從棉紡織業開始,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機,標志工業革命開始。P111
2、1782年,瓦特改良了蒸汽機。這是第一次工業革命中最重大的技術發明。作用:蒸汽機作為動力機械廣泛運用到工業各部門及運輸業中,為工業革命注入強大活力,並將人類社會推進到一個嶄新的「蒸汽時代」,加速了工業化進程。P113
3、1814年斯蒂芬森研製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機車。1825年,英國建成世界上第一條鐵路,從斯托克敦到達林敦,意義是:開創了人類陸地交通新紀元。P115
第七單元
二、《共產黨宣言》:(1)時間:1848年。(2)作者:馬克思和恩格斯。(3)核心思想:科學社會主義理論。(4)意義:是科學共產主義的綱領性文件,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為國際工人運動樹立了偉大的戰斗旗幟。P119頁
三、巴黎公社失敗後,歐仁•鮑狄埃創作《國際歌》,表達了無產階級實現共產主義理想的堅強決心。P122
第七單元 殖民擴張和殖民地人民的抗爭
一、三角貿易:(1)最早進行殖民活動的國家是西班牙和葡萄牙,首先入侵非洲。(2)販賣黑奴的活動最早見於15世紀,最早進行黑奴貿易的國家是葡萄牙,18世紀世界上最大的黑奴販子是英國。
(3)三角貿易的路線 : 歸程 P130頁。
中程 出程
(4)黑奴貿易的影響:對非洲,使非洲損失1億多人口,造成非洲傳統文明衰落,經濟社會倒退。對美洲,為美洲地區的開發提供了勞動力,非洲文化帶到美洲,對美洲文化的形成、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對歐洲,加速了歐洲資本原始積累。對當今社會,孳生出對黑人的種族歧視。P131頁
二、拉丁美洲國家在反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統治的斗爭中傑出的領導人玻利瓦爾,被許多南美洲國家共尊為「解放者」。P133
三、1857年爆發了印度歷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起義。其中章西女王領導的反抗英國殖民者的斗爭可歌可泣。P137
第八單元 資產階級統治的鞏固和擴大
一、 美國南北戰爭P143-147頁
1、起因:北方的資本主義僱傭勞動制和南方的種植園奴隸制的對立。矛盾的焦點是黑人奴隸制的存廢。
2、林肯在美國南北戰爭的主要活動:(1)1860年11月林肯當選總統,他主張限制奴隸制,成為戰爭爆發的導火線。(2)1861年4月15日,林肯宣布南方7州叛亂州,下令徵召志願軍,為維護聯邦的統一而戰(3)內戰初期,由於林肯政府在解決土地和解放黑人奴隸等重大問題上舉棋不定,致使軍事行動屢屢失利。(4)1862年,林肯政府頒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扭轉了戰局,加速了北方軍事勝利的進程。(5)1865年1月,國會根據林肯的建議,通過憲法第13條修正案,宣布在全國范圍內廢除奴隸制度。P144-145林肯因為維護了美國國家統一,解放了黑人奴隸,受到了美國人民的愛戴。
3、時間:1862年,文件:《宅地法》初步滿足了農民的土地要求,阻止了奴隸制向西部的擴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內容:自1863年1月1日起,所有叛亂諸州的黑人奴隸,永遠獲得自由,可以參加聯邦軍。意義:扭轉了戰局,加速了北方軍事勝利的進程。P145頁
4、美國南北戰爭的性質: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歷史作用:廢除了黑人奴隸制度,較好地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維護了國家統一,為美國資本主義的加速發展掃清了道路,並為美國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奠定了基礎。P147頁。
二、俄國農奴制改革:
(1):領導人:沙皇亞歷山大二世。(2)時間:1861年3月
(3)內容:廢除農奴制。規定:農民在法律上是自由人,享受擁有財產、從事工商等經濟活動,參加選舉等自由權利;地主不得買賣農民或干涉他們的生活;農民交納一定的贖金,可得到一塊分地和宅園地。P152頁。
(4)性質: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改革。
(5)積極作用和局限性:為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僱傭勞動力、國內市場、資金以及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加快了俄國工業化的歷史進程。但這次改革很不徹底,農奴制殘余在俄國各個領域大量存在。P152頁。
二、 明治維新P153-157頁
1、 明治初年的改革:
(1)內容:政治---廢藩置縣,加強了中央集權、經濟---積極引進西方先進技術、設備和管理方法,大力扶植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廢除封建領主土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軍事---改革軍警制度,創辦軍火工業,實行徵兵制,建立新式軍隊和警察制度、文化---學習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發展現代教育,提高國民知識水平,培養現代化人才。P156頁
(2)性質: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3)積極作用:「脫亞入歐」,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擺脫了民族危機,成為亞洲惟一能保持民族獨立的國家。
(1) 局限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走上了對外侵略的道路。P157頁
㈣ 九年級歷史上下冊提綱重點的
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考綱知識點
一、伯利克里改革(九上P14)
1、時間:公元前五世紀後半期
2、改革者:伯利克里
3、主要內容:擴大公民的權利;鼓勵學術研究、重視教育、發展文藝;
4、作用:使雅典達到全盛,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奴隸制民主政治發展到古代世界的頂峰。
二、日本「大化改新」(九上P24-25)
1、時間:7世紀中期
2、改革者:孝德天皇
3、主要內容:
①政治方面:建立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國家,以才選官
②經濟方面:把很多貴族土地收歸國有,部民轉化為國家公民,國家定期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收取賦稅。
4、影響:它是日本從奴隸社會走向封建社會過度的標志。
三、文藝復興(九上P58-59-60)
1、時間:14世紀—17世紀上半葉
2、最先興起的國家:義大利
3、中心思潮:人文主義
4、實質:新興的資產階級文化
5、早期代表:
代表人物 國別 主要作品及其成就
但丁 義大利 創作長詩《神曲》,率先批評教會
達?芬奇 義大利 創作名畫《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等
莎士比亞 英國 創作劇本《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等
6、作用:推動了歐洲文化思想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
四、新航路的開辟(九上P61-62)
1、主要原因:歐洲商品經濟日益發展和擴大;西歐國家對東方財富的強烈渴望;奧斯曼帝國對東亞商路的控制。
2、客觀條件:指南針的應用;地圓學說的深入人心;航海技術的發展。
3、開辟的過程
航 海 家 哥倫布 迪亞士 達?伽馬 麥哲倫
開辟新航路 發現美洲新大陸 進入印度洋 到達印度 環球航行
4、影響: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促進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開辟了歐洲人殖民擴張活動的道路;造成了亞非拉國家和地區的殖民災禍。
5、比較哥倫布等人的航海與中國鄭和的遠航,有什麼不同?(提示學生從規模、目的、性質、影響等方面分析比較)
航海家 規模 目的 性質 影響
鄭和 船多
人多 宣揚國威加強聯系 友好交往義舉 促進國家友好和經濟文化交流
哥倫布等 船少
人少 開拓市場掠奪財富 殖民擴張活動 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促進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造成殖民災禍
五、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40—1688):(九上P67-68-69)
1、根本原因:斯圖亞特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嚴重阻礙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2、克倫威爾: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代表人物,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過程中,克倫威爾率領的議會軍隊打敗了國王軍隊,取得了最後勝利。1649 年,在英國建立了共和國,年就任「護國主」,實行有利於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軍事獨裁統治。1658年克倫威爾去世。
3、1688年宮廷政變:(P69)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聯合發動宮廷政變,推翻了專制統治,另立國王。標志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結束。
4、《權利法案》(P69)①時間:1689 ②目的:限制王權
③作用:為限制王權提供了法律保障,使國王不能濫用權利,為所欲為。
④意義:標志著英國建立起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專政。
5、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P69)
通過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確立了英國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是人類歷史上資本主義制度對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勝利,為英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掃清了道路,揭開了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序幕,推動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
六、美國的誕生或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3):(九上72-76)
1、根本原因:英國殖民統治嚴重阻礙北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2、來剋星頓槍聲:1775年4月,標志北美獨立戰爭開始。
3、華盛頓:美國獨立戰爭的領導人,出生在弗吉尼亞一個種植園主家庭,一直反對英國的殖民侵略。獨立戰爭爆發後,華盛頓被任命為大陸軍總是司令,並領導美國人民進行了艱苦卓越的斗爭,直至勝利。1787年憲法制定後,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並連任第二屆,退休後回到自己的農庄,1799年12月14日去世。
4、《獨立宣言》: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發表,宣告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獨立,標志美國誕生。
5、薩拉托加大捷:1777年,美國獨立戰爭的轉折點。
6、《1787年憲法》:1787年美國制定,規定美國為聯邦制國家,實行總統制,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享有行政權;國會和最高法院分別掌握國家的立法權和司法大權。華盛頓當選為第一屆總統。
7、性質:具有資產階級革命和民族解放的性質
8、意義:美國獨立戰爭結束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的獨立,確立 了比較民主的資產階級政治體制,為美國資本主義發展掃除了障礙,推動了歐洲和拉美革命的開展。
七、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帝國(九上P78-81)
1、根本原因:封建波旁王朝的專制統治嚴重阻礙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2、《人權宣言》:制憲會議發表。它宣稱人們生來是自由,權利平等,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體現反對君主專制和封建等級制度思想。打擊了法國封建專制和封建等級制度,推動了革命的發展。
3、法國大革命的影響:
①法國大革命摧毀了法國的封建統治;
②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
③對世界歷史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4、法蘭西第一帝國:1804年拿破崙建立,又稱拿破崙帝國。
5、《法典》:法蘭西第一帝國建立後,為了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拿破崙頒布了《法典》(包括《民法典》、《商法典》、和《刑法典》)
6、拿破崙戰爭:
①拿破崙的早期戰爭是為了打退歐洲的反法同盟對法國的干涉,具有正義的民族解放性質;後期乘勝擴大法國的疆域,控制了歐洲很多地方,則是非正義的侵略戰爭。
②拿破崙把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帶到了法軍所到之處,打擊了歐洲的封建勢力,鞏固了資產階級統治,具有積極意義。但是,拿破崙戰爭也損害了被侵略國家人民的利益,激起當地人民的反抗。
③拿破崙的失敗表明,在當時的歐洲大陸,封建勢力遠遠大於資產階級勢力。
八、「蒸汽時代」的到來(九上P88-90)
1、珍妮機:18 世紀60年代,織布工哈格里夫斯發明了一種稱為「珍妮機」的手搖紡紗機。珍妮機的發明標志著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始。
2、瓦特與蒸汽機:1785年以後,瓦特改進的蒸汽機首先在紡織部門投入使用。改良蒸汽機的出現標志著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
3、汽船:美國人富爾頓製造。
4、火車的誕生:英國工程師史蒂芬孫發明了火車機車。1825 年,這列名為「旅行者號」的機車在英國試車成功.
5、工業革命完成:19 世紀上半期
6、工業革命的影響:
工業革命創造了巨大生產力,使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工業革命以後,資本主義最終戰勝了封建主義,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逐步確立起對世界的統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進、東方落後的局面。
九、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九上P107-108)
1、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
馬克思主義理論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組成部分。
2、《共產黨宣言》
①時間:1848 年
②起草人:馬克思、恩格斯(為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的綱領)
③作用:《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從此,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國際工人運動進人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十、美國南北戰爭或美國內戰(1861-1865)(九上P111-114)
1、根本原因:南北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北方資本主義經濟和南方種植園經濟)即奴隸制的存廢問題。
2、林肯:林肯一生的主要活動就是領導了南北戰爭,頒布了《解放黑人奴 隸宣言》和《宅地法》,解放了黑人奴隸,為廢除奴隸制而獻身。林肯為維護國家統一和解放黑人奴隸做出了重大貢獻,為美國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是美國歷史上的著名總統。
3、《解放黑人奴隸宣言》1862年頒布。規定從1863年元旦起,廢除叛亂各州的奴隸制,並允許奴隸作為自由人參加北方軍隊。宣言的發表,在全國引起巨大反響。廣大黑人歡慶解放,踴躍報名參軍,北方軍隊因此獲得雄厚的兵源。
4、性質: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5、影響:經過這場戰爭,美國廢除了奴隸制度,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大障礙。為以後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十一、俄國廢除農奴制改革(九上P117-118)
1、時間 :1861年
2、沙皇: 亞歷山大二世
3、性質 :是沙皇自上而下實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4、影響:①農奴制的廢除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
②改革雖然留下了大量封建殘余,但加快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③是俄國近代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
十二、日本明治維新(九上P118-120)
1、內容:①政治方面:「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
②經濟方面:允許土地買賣,引進西方技術,鼓勵發展近代工業。
③社會生活方面:提倡「文明開化」,即向歐美學習,努力發展教育。
2、性質: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3、意義:①使日本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逐步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
②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命運,是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
③日本強大後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
十三、人類邁入「電氣時代」(九上P124-127)
1、「電氣時代」的到來:19世紀70年代,人類歷史進人了「電氣時代」。
2、「發明大王」愛迪生:1879年研製成功耐用碳絲燈泡。
「天才是1%的靈感加99%的汗水。」
3、汽車:德國人卡爾?本茨在1885年試制汽車成功,被稱為「汽車之父」。汽車的大量使用,增強了人們的生產能力,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擴大了人們的活動范田,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4、飛機:1903年12月美國的萊特兄弟製成飛機,並試飛成功。
十四、兩大軍事侵略集團(九上P131-134)
1、 形成時間:19世紀末20世紀初
2、 形成原因: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發展不平衡
3、 「三國同盟」由德國、義大利、奧匈帝國組成;
4、 「三國協約」由英國、法國、俄國組成。
5、 形成後果:兩大軍事集團展開瘋狂的擴軍備戰,世界大戰一觸即發。
十五、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
1、 根本原因: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發展不平衡
2、 戰爭的性質:帝國主義國家的掠奪戰爭
3、 導火線:1914年的薩拉熱窩事件
4、戰爭的結束:1918年11月,德國投降,一戰結束。
5、戰爭的影響:
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規模空前。戰場由最初的歐洲擴大到非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先後有三十多個國家捲入戰爭。
②這場帝國主義戰爭給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參戰各國共死傷二干多萬人,其中被戰爭、飢俄、疾病等奪去生命的人超過一千萬。
十六、啟蒙思想家伏爾泰(九上P138)
1、18世紀的法國
2、主張:反對封建專制制度,主張開明的君主執政,強調資產階級的自由和平等。
十七、啟蒙思想的影響(九上P139)
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為新興的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貴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進了歐洲的社會進步。許多啟蒙思想家的名著被介紹到中國、日本等亞洲國家,促進了這些國家的思想解放。
十八、牛頓力學理論體系(九上P139)
1、英國科學家牛頓是近代自然科學的奠基人之一。
2、牛頓在天文學上的主要貢獻是在17世紀下半期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3、在數學上主要的貢獻是微積分的創建;
4、在力學上,牛頓建立了完整的力學理論休系。其中,力學三定律,也稱「牛頓三定律」,對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影響最大。
十九、達爾文與「進化論」(九上P140)
1、英國科學家達爾文 2、著作:《物種起源》
3、思想:他提出了「進化論」思想。指出自然界是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法則中發展的。
4、作用:這部著作的問世,第一次把生物學建立在完全科學的基礎上,推翻了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物種起源》的出版,在歐洲乃至整個世界沉重打擊了神權統治的根基。
二十、愛因斯坦與相對論(九上P140)
1、出生在德國的科學家,是20世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2、一生中最重要的貢獻:20世紀初提出的相對論。
3、作用:相對論的創立推動了整個物理學理論的革命,為原子彈的發明和原子能的應用提供了理論基礎,從此打開了原子時代的大門。
㈤ 九年級下冊歷史哪些是重點
這些要點非常重要:
1、俄國二月革命後出現了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內一個是資產階級階級臨時政府容,另一個是工兵代表蘇維埃。
2、1917年11月7日,列寧指揮彼得格勒起義取得勝利。於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列寧當選為人民委員會主席。
3、1921年俄共(布)根據列寧的意見,決定實行新經濟政策,對社會主義建設問題進行探索。1922年底,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簡稱蘇聯。
5、1919年6月簽訂《凡爾賽和約》規定:阿爾薩斯和洛林歸還法國;德國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德國取消義務兵役制,陸軍總數不超過10萬,拆除萊茵河以東50公里內的防禦工程;德國須對協約國支付大量賠款。
內容參考:人民網,新華網
㈥ 九年級世界歷史考點難點
http://www.jlhs.net/WebPlus/Picture/article/65/e8bc1408-0318-4003-8fda-51a2571ff23b/.doc
有耐心的話就去看看版吧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