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十堰歷史事件

十堰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3-08 09:01:21

① 求湖北十堰發展的歷史

湖北,有18萬平方公里的面積,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境內以江漢平原為代表的大小沖擊平原,以及以鄂西淺丘和平壩河谷相間地帶等具備中國最好的農業生產條件的地區占本省面積的2/3還強.境內大多數地區水資源及其豐富,氣候適宜,是中國最早的水稻生產地和以鐵犁和水稻生產為特徵的南方農業文明的發源地,大多數水田可以種兩季甚至三季稻.自古以來就號稱魚米之鄉.
湖北,地理位置優越,位於中國腹心地帶,水陸交通及其發達,長江沿線城市大多可通行萬噸輪船,武漢鐵路局位居我國四大鐵路樞紐中心.自古號稱九省通衢.
湖北,漢文化的重要單元楚文化的發源地,屈原的故里,生長明妃應有村的所在,張居正,李時珍,孟浩然,皮日休,李四光的故鄉.近代中國將星最為璀璨的地域.悠久的古代文明和天上九頭鳥的近代俚稱.高考收分位列全國前三的這個所在.
湖北,湖廣熟,天下足的所在,一個擁有武漢這個曾經全國第二的城市,擁有襄樊,荊州,孝感這樣的歷史文化名城,一個擁有宜昌水電城,十堰汽車城,這樣的城市群的省份.
湖北,在任何一個人的心目中.即使不得今日外向型經濟之便,它也當是繁榮的,富足的和文明的.因為他是九省通衢,是魚米之鄉,是九頭鳥的聚居地,是擁有燦爛的文明和深厚的人文積淀的省份.
然而,今日湖北之落後,今日湖北之尊嚴無存,今日湖北人之不自信,今日湖北人之不自愛,今日湖北人之不作為.即使做為一個不相乾的外地人,看著也是觸目驚心和我見猶嘆的.
湖北,你應該為自己哭泣!

一:宜昌:
宜昌的城市人口有75萬余,加上對周邊就業人口的吸引,宜昌已經具備100萬人口級別大城市的雛形.
依託於三峽大水電建設,以及國家的移民資金的投入,並且,鄂西山地的豐富的礦產資源以及蓬勃興起的掘寶運動中.宜昌在15年的時間里實現了經濟的騰飛.06年宜昌的GDP有約700億,這個數字在中西部的非副省級的城市裡,排名非常靠前.
不過,這個GDP數字中間,三峽等中央直屬企業的貢獻猶大,因為從湖北城市的財稅收入排名來看,宜昌只有宜都一個區的財稅收入能夠排在第10名.顯然是因為三峽等中央直屬企業的財稅支付關系不在宜昌的原因.
按照市面的繁榮指數來看,宜昌的市容市貌也支持不了約700億的GDP的經濟數字.或者又是另外一場的數字出官的游戲吧!
宜昌當地,出國有壟斷行業和大國資以外,平均收入水平較低.尤其不懂對於一個450萬人口,700億GDP的城市來講.這樣的收入水平是怎麼得來的,或者說,宜昌的700億GDP是怎麼算出來的.
在湖北的城市中間,宜昌算是城市環境比較清潔,城市規劃相對合理,城市秩序相對有序的地方了.
贊一個,在湖北如此粗礪的人文環境底下,宜昌總算是沒有把一個城市混沌成一個自由市場,
雖然出宜昌國貿附近和長江沿線的濱江路以外.宜昌的城市建設還是顯得有些破舊,有些凋敝,對於沿公路的生資市場,汽車修理.臨時的商鋪等比較有傷形象的商鋪,沒有統一規劃,集中經營.
但在這樣的人文環境地下,做成這樣,已經殊為不易了.
但有一點必須提醒宜昌兄弟.
宜昌的妓院太多了,而且當地是乎對此熟視無睹.
一個地方,一個政府,基本的尊嚴是要的.雖然色情業的存在是全國普遍存在的事實.但請把它們搬離進城的主幹道好不好!但請把亮紅燈的鋪子在一條街上的數量控制到不要超過十家八家好不好!
對於這個狀況的熟視無睹,可否能夠看成是一個地方的人民失去尊嚴的表示呢!?

二:荊州和沙市:
對不起,在荊沙,我既沒有看到州,也沒有看到市,我只看到了荊村和沙庄.
從經濟數字來講,荊州06年有440億的GDP,荊沙的城市人口有約60萬.這個數字,在中西部地區也算是過得去了.
但我第一眼看見荊沙的時候,我清楚的記得我被震驚的感覺:
要怎樣一個無能的政府,才能把一個歷史文化名城維持的如此破敗和凋敝?
要怎麼樣的懶惰和無能的人群,才能把一個地勢平整,交通方便,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的所在摧殘的如此慘不忍睹.
要怎麼樣的麻木和不求上進,才能忍受生活在這樣一個村莊級別的」城市裡」!
漂亮的荊州古城牆和破舊的荊州市區的反差是如此的強烈.蝗蟲一般絕對不遵守交通規則的人群和蠻橫霸道橫沖直撞的亂鳴喇叭的汽車簡直就是一副末世的圖景.所有的商店以超過120分貝的喇叭的叫賣以及滿地的甘蔗渣.任何一個垃圾回收桶及周圍的混亂使你產生一個錯覺:這個是非洲還是中國,是蠻荒的不開化之地還是21世紀的現代都市.
更加可笑的是,這個60萬人口的城市居然沒有一個人行橫道的紅綠燈.整個城市沒有一片干凈的讓一個紳士好意思立足的土地.
在我游歷中國的經歷中,我還從來沒有見到過這樣的一個城市,地處亞熱帶城市的綠化比北方城市還要蕭條,人口達到中等城市規模卻象一個農村集市一樣混亂和缺少秩序.具備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基礎條件卻貧窮落後如斯而且不思進取.有著南方的地理和氣候卻沿襲著北方人的生活習慣和品行,以刁蠻凶橫為榮卻不願意為改變自己的生活而努力.對於自己城市的破敗和蕭條熟視無睹且自己也親自參與到積極破壞城市秩序的陣列中間.
對不起,荊州的兄弟們,請原諒我的惡毒吧!
但荊州真的是我在中國南方看到的最糟糕的城市之一.

三:荊門:
荊門位於江漢平原的腹地,市區人口有約30萬人,境內有荊門石化,葛洲壩水泥以及金龍泉啤酒等較大的企業,是新興的工業城市.人均的GDP過萬元,在湖北算是相對富裕的城市之一.
荊門的城市比較小,與農村融合在一起,顯得比較土氣,城市改造的進程任重道遠,老房子顯得比較多.所以,仍然具備一個湖北城市的典型特徵:城市缺少規劃,舊城改造的進度比較慢,城市綠化差,市容市貌乏善可陳,城市管理秩序混亂等.
但荊門這個小城卻給了我比荊州這等更大的城市更多的信心.因為我覺得當地的政府有城市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城市改造的具體舉措.無論是步行街的改造也好,從東方到中商等商場的開設也好.還是行政中心的外移以及依託與行政中心外移所帶動的新市區的建設也好.荊門還算是舉措比較具體,行動的比較早的城市.
再有,荊門境內,有工業化的基礎和一年7億多的地稅收入.在經營城市的基礎之上再加上招商引資和對本地資源的善加利用,荊門總體給人一種比較有希望的,事業初創的感覺.
再有,同情一下,當地出行政及壟斷行業以外,工資水平很低,一般服務性行業員工的薪水很難過千元,但當地的物價水平並不算太低.
湖北所有的城市都有這個情況,無論當地的經濟數字如何煌煌,但體現在居民收入和消費指數上的水平讓人同情,這個也是大多數以國有資本為經濟主渠道的城市的共有特徵,如經濟遠遠比湖北發達的山東和略微強一點的遼寧,莫不如此.
莫非國資是最狠心的那部分資本?
再有就是荊門地處江漢平原腹心,離襄樊和荊州各有100多公里,沿途的小集鎮建設和縣城建設極差,形成典型的城鄉二元經濟機構.在湖北人口密度如此之大,一個縣動輒百萬人口的情況底下,縣域經濟的蕭索,小城鎮建設的不作為,城市化率的低水平,可能就是湖北在經濟數字尚可,但實則老百姓窮困潦倒的內在機制之一吧!
總體來講,荊門代表著蘇醒的那部分湖北城市,雖然基礎很差,但已經開始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步伐.
祝福荊門,一路走好.

四:十堰:
著名的汽車城,在中國今天的汽車工業的發展中又顯得有點落寞.不但很不幸的被一汽遠遠拋在後面,上汽,廣起,北汽都成了橫埂在二汽人面前的一坐大山.搞的不好,連重慶長安,安徽奇瑞都有可能把二汽甩在後面了.
是二汽選錯了湖北,還是湖北辜負了二汽呢?
更加讓十堰人沮喪的是,就連這個五六七八汽,也被武漢政府把其中最有油水的轎車部分端到武漢去了.剩在十堰的,是載重汽車和配件項目.
不過,我要說,湖北政府的決策是正確的,如果二汽還仍然萎縮於十堰,最多在十年以內,在中國汽車供應商的名單上,再也不會有第二汽車這個名字了.
十堰,深挖洞時代的產物,湖北人均GDP最高,平均工資最高的城市,湖北工業化水平最高的城市.
十堰,於鄂西山脈的深處,美麗的武當山和中國最大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調的中心樞紐水庫丹江口水庫就在城市的附近.有著山水城市的先天的條件.
十堰,湖北唯一進入市民化消費的時代的城市,在湖北,只有三個城市會出現塞車的情況,那就是車多路窄不講交通規則的武漢,路窄車不多的襄樊,和汽車市民化時代的十堰.在出高速公路到十堰市區的公路兩側,有很多的"農家樂",生意還頗為興旺.食客的汽車停滿了停車場.這個其實才是一個地方的經濟是否發達的最好的標志.
不是豪華的場所,標志性的建築物,輝煌的經濟數字,而是老百姓開得起普通的車否,吃得有沒有講究.生活的有沒有情趣.生活的范圍的寬窄.
在整個湖北的行走過程中,只有十堰提供了這樣的一個關於百姓生活的"清河上明圖".
但深入了解的十堰,仍然是讓人失望的.
十堰,一個由高素質的移民構成的城市,
一個由高度組織起來的工人階級構成的城市,
一個由一個企業主導發展,政令統一的城市.
不曉得是湖北的水土浸瑞了二汽人的精神氣質,
還是二汽人本身就出生草莽,不曉得城市生活的個中三味.
十堰的氣質不是工業化的,現代化的和都市化的.十堰也沒有實現產業結構的轉移和優化.
相反,十堰的氣質是粗魯的,農業的,混亂的和無序的.
十堰的精神氣質象一個夾手夾腳,咋富還貧的鄉鎮企業.
以十堰的地方財力,
以二汽人主導地方經濟發展的組織性來講.
十堰的城市建設,商業及其他三產的發展,城市規劃,城市綠化,城市清潔,城市管理是非常的令人失望的.
特別是步行街之混亂,破爛,秩序,基礎設施的完整等等等等.不向是一個從事著現代化的大產業的富裕城市應該有的水平.
十堰應該是湖北的城市建設和管理的標兵,去浸染了湖北的粗礪和農村氣息.
十堰本該有山水城市的美名.卻象一個衣衫破舊的鄉村女子一樣蓬頭垢面.
十堰應該明白,通過城市建設和管理,是實行居民福利的重要途徑.
十堰應該明白,城市建設和管理是帶動三產發展, 完善產業梯度的必由途徑.
十堰應該明白,良好的城市管理,是鍛造一隻高素質的市民隊伍的必然條件.是改變城市氣質和實現十堰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十堰,請你還我們一個山水園林城市的明珠吧!!

五:襄樊;
襄樊,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諸葛亮隱居的所在,伍子胥的老家,也是傳說郭大俠血戰蒙古人的地方.
襄樊是中西部較大的城市之一,06年GDP約630億元,城市人口80萬左右.是湖北出武漢以外最大的城市.
湖北文化,受兩個亞文化圈的影響.既楚湘文化和中原文化.而襄樊則明顯受中原文化的影響更大一些.襄樊的很多縣市,口音已經是很明顯的河南口音.我以為這個也是透視襄樊的城市性格的性格密碼!
襄樊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襄樊碩大無朋的火車站和低矮破舊的商業街,華洋堂商品和管理的檔次以及襄樊整個商業規劃的混亂和無序.車不多但混亂擁擠的交通,以及隨意橫穿馬路的行人.
襄樊是一個初具規模但匪氣十足的城市.這個跟荊沙不同,荊沙是土氣,襄樊是匪氣,在襄樊的三天里,聽說過太多的江湖仇殺,目睹了三個吸毒的混混搶計程車50塊錢並導致司機死亡的事件.50塊錢,就買了活生生的三條人命呀!
襄樊人,以當混混為榮,以禮貌斯文為恥!
另外,對於襄樊的經濟發展模式存疑,襄樊的工業,有來源於二汽的產業梯度轉移,有以前的老軍工,還有一些亂七八糟的比如紡織,火電,化纖等製造業.但我很迷惑沿高速公路沿線,沒有看到過象樣的集鎮和中小企業群體,沒有看到開發區經濟,郊區經濟,小城鎮經濟,中小產業帶等經濟形式.所以,我以為出二汽的」天籟」項目和發電項目以外,襄樊的工業發展是完全的假象.
很難想像一個製造業發達的城市,城郊居然沒有遞展,出城以後就直接面對成片的農田.
也很難想像,一個民間經濟不活躍,城市的房地產業不活躍,空具一個中大型城市的規模,但缺乏經營城市和管理城市的思維的地方,支撐得起經濟的秩序發展和民生的改善.
襄樊,是一個還在夢著自己是個大城市的鄉下

六:隨州:
隨州是2000年立市的地級市.古代隨國的故地,隨州因此得名,隨州的歷史悠久,曾侯乙墓及戰國編鍾就出土在隨州.境內有諸多的戰國遺址,是國家的歷史文化名城.
隨州是傳統的農業經濟區,境內工業基礎薄弱,06年GDP總量有210億元,城市人口近28萬.是湖北經濟基礎較差的城市之一.
對於隨州我不想有更多的惡評,因為著畢竟是一個剛剛立市7年的城市.
對於隨州我也不想苛刻,因為隨州的破落和羸弱已經經不起任何的打擊.
對於隨州我只想給出兩點建議.
一,隨州立市是正確的決策,所以,廣水的兄弟們也不需要可以強調什麼隨縣,孝感的分別了。
湖北人口巨大無朋,到處都是人口100幾十萬的縣城,這樣的縣城,城鎮規模過小,農村化的比例太高,縣域管理范圍過大,管理職能不容易履行,在這樣的行政框架下,小城鎮發展不起來,城市化率提高不起來,依託與城市的三產和工業也無從發展.就只有一個窮字到頭了.
湖北境內,行政區劃極不合理,人口分布與行政力量一點都不匹配.
設立隨州,不但在襄樊和孝感之間完善了行政布局和城市布局,也有利於促進城市發展,增加就業和提高經濟水平.
我以為,隨州立市,在行政區劃上走的還不徹底,象曾都區這樣的人口170萬的區還是過分巨大了,還有進一步劃分的必要.
我以為在當前湖北的地理人口分布情況底下,以每50萬設立一區縣為宜.
二:隨州的城市建設畢竟是從新開始,應該充分吸取先進省份,先進城市在城市規劃和管理上的經驗,高起點,長遠規劃,和科學布局.
不要走湖北城市在城市建設上的弊病,擺脫湖北城市建設混亂無須的慣性.
說句實話,我不太看好隨州行政當局的能力,
那一條隨州商業街,規劃得,怎麼說呢?
一個農村供銷社!!
實在是為隨州擔心,低水平的建設將浪費隨州立市百年難得的機遇,遺禍無窮.
隨州,在沒有希望的田野上!

六:孝感:
孝感,因24孝的故事而得名,24孝的故事,有三個都發生在孝感,分別是董永賣身葬父,黃香溫衾,孟宗哭筍.我想,能夠在一地集中這么多的孝悌的先賢,當然不是僥幸,而是有其內在的文化基因.
孝感,位於江漢平原腹心,距離武漢60公里,06年GDP約400億,城市人口30萬左右.
在湖北的城市中間,孝感的城市是最干凈,最整潔的,城市的主要街道的路面和綠化看起來都是有規劃的和付出了徹實的努力的。城市不大,街面平整寬敞,主要的街道也不象襄樊,荊州等城市,顯得人流特別擁擠,所以顯得很有秩序.
另外,具不完全統計,貌似孝感是湖北所有城市中極少數安裝了人行橫道紅綠燈的城市.
其間,與孝感人有一些交流,總體覺得孝感人可能是因為有好文重儀的傳統,覺得市民的平均文明程度較湖北其他城市為高.說話的方式和言行舉止顯得更加文明.
所以,我倒覺得民間關於孝感人姦猾的傳言不地道!
孝感是個小城,有著小城本有的寒酸和拘謹,但這個小城讓人的感覺覺得是自愛的,自珍自重的,有教養的,小家碧玉一樣的城市.街道雖然談不上宏偉壯觀,但至少干凈整潔.城市雖說談不上現代都市,但至少規劃合理,節制有度,城區的商業街,從業態分布,商鋪裝潢,經營環境來看,在湖北都是秩序井然,布局合理和運營規范的.
這個也體現出孝感行政當局在湖北的環境底下的先知先覺和孝感人的基礎素養.
整個湖北的工業,目前出了能源以外,幾乎都依託於二汽帶動下的汽車產業鏈.孝感的工業也是如此.當地富有磷礦,鹽礦和石膏礦,可惜這些礦種都不是很有效益的礦種,還有一些機械,紡織,電子,食品一類的工業門類.工業基礎較差,產業競爭能力不強,嚴格意義上來講應該還沒有有競爭力的工業門類和產業帶.所以,我覺得孝感轄地內400億的GDP都多有水分.
以孝感銜接武漢,交通方便,勞動力豐富,教育資源發達的情況來看,工業化顯然是孝感最短的那塊板.
孝感,寒門中的孝子,一個貧窮但自尊的城市.
祝福孝感,知道自愛的人不會沒有春天.

八:鄂州:
鄂州是個很有傳統的城市,曾經的吳王故城,並且,真正的承接了雲夢大澤,百湖之城的血統,最能代表江漢平原的地理特徵的所在,同時也是武昌魚的故鄉.
鄂州,城區人口約28萬,06年GDP約合130億元,是一個袖珍的小城.
鄂州城市建設依西山傍洋瀾湖,背依長江,是真正的江南水城,魚米之鄉.
特別是從高速下來,洋瀾湖湖濱公路一帶,那真正植被蔥蘢,水面初平,微風襲來,錦波粼粼.城市建築夾雜其中,即使西湖之美,猶不及洋瀾湖壯闊,是我平生所見城市水景之美之大成也.
然穿越湖濱,進入到城區以後,鄂州與任何一個湖北城市並沒有什麼不同.商業凋敝,市容破敗,城市比較農村化,從核心失去來看,城市氣質拘謹小氣,有比較重的鄉村印象在裡面,好在城市猶小.城市雖破,還不顯得亂.
從鄂州行政區劃,和開發區的設立等措施看,可以見得湖北有拿鄂州做經濟社會改革的試點的意思.
一是劃小行政區劃,進行小城鎮建設和特色產業區的建設,二是建立產業開發的高薪技術園區.再有就是農業的產業化開發和以旅遊等三產業的發展.
這一思路本身,有高層見甑的大局觀,並且應該也是適合湖北情況的好路子.
可惜鄂州開發經有十數年.以湖北省支持,和鄂州所佔之區位優勢.
鄂州試點,可以總結成畫虎不成反類犬.鄂州在十幾年的開發過程中成果乏善可陳,結局可比喻為一地雞毛.
這個也可見歷屆執政當局之無能,或者說湖北的草莽文化對現代化建設的遲滯力之巨大.
鄂州,一個眼高手低,前途渺茫的城市.

九:黃岡"
黃岡出了有200多個將軍以外,還有就是有一個比黃岡還出名的中學:
黃岡位於鄂豫交界之地,長江北岸,大別山南麓.黃岡城區人口在30萬以內,06年全市GDP約近400億元.全市人口超過700萬.是出恩施以外人均GDP最低的湖北城市.
對黃岡有個誤會,一直以為黃岡境內皆是山地,所以,可以理解為黃岡之窮,在於地理環境限制,其實黃岡境內真正的山地只有三成不到,其餘地方,皆是具備很好的農耕條件的平原和丘陵.黃岡之窮,得拋開地理限制的原因另究根源.
後來聽朋友說到一個典故,我以為可以揭開黃岡貧困的原因.那就是在紅安縣,溫州商人投資之出租汽車公司,被當地人租賃以後,既不還車,也不繳款,溫州商人集體敗走紅安.
黃州民風之彪悍由是可知,在革命的時代,表現出的是反抗精神,在治平之世,這種反抗精神就表現為刁蠻和兇悍了.
但黃州的民風又是這樣的奇怪,在這樣的民風底下,黃州人又是及其重視教育的,這里是宋代活字印刷術發明人畢升,明代醫聖李時珍,現代地質科學巨人李四光,愛國詩人學者聞一多,國學大師黃侃,哲學家熊十力,文學評論家胡風的共同的故鄉,這里有全國最出名的高中黃岡中學,還有在全國也比較高的教育普及率和中學升學率.
另外黃岡地區的黃梅縣,還是黃梅戲的故鄉,婉約細膩的黃梅戲,一直是我最喜歡的戲種.
彪悍和細膩,蠻橫和教化,哪一個才是黃岡的真相呢?
黃州市區,面積較小,城市分新舊兩個部分,新城建了一個很漂亮的澳康步行街,不過舊城仍然是目前的商業中心和行政中心.
黃州的建設,受制於黃州薄弱的財力,顯得寒酸和局促.整個城市的格局看起來更象是一個小縣城,而不應該是一個700萬人口的行政中心.服務業,零售業,等各業的水平很差,當地的購買力明顯不足.市場吸引力很差.
其實在整個武漢周邊的所有城市都有這個問題,羸弱的武漢不但無力負擔牽引周邊發展的責任.而且以中心城市的虹吸作用吸取周邊城市的資源和機會.武漢和周邊城市不是一種分工關系,而是一種競爭關系.甚至在零售業這種初級產業上,武漢巨大的市場吸引力也扼殺了周邊城市商業和服務業的發展空間.而湖北政府在行政區劃上的設置也是在胡鬧.
為什麼把一個700萬人口的行政中心設立在整個地區的邊緣,武漢的旁邊呢?,為什麼不設置在這個地區的中心,比如麻城等城市呢?
一個依附於武漢的地區的行政中心,出了對黃州的市民有益以外,對於其他的600多萬居民是一個正解嗎?
嘿嘿,整個湖北省的行政區劃的設置,不但多變,而且及其業余,湖北的落後,可見湖北的官老爺是要承擔主責的呀!
霍霍,說遠了.
黃岡,一個謎語一樣的城市.

② 湖北十堰歷史上有名人嗎

有呀,西漢元帝時期當時湖北十堰的丙吉當過丞相.還有很多都做過大官.

③ 十堰市名稱的由來

十堰地名抄由來:十堰歷史襲悠久,過去農民為了飲水灌溉,在當地的白二河和張灣河上修建了10個小水庫,分別為一堰二堰,十堰由此得名。後來歷盡變遷,堰就成了地名。

十堰最早的地名叫陳家街。曾經是鄖縣的一個區。實際上「十堰」這個地名早就有了,是個村莊名,在現今火車站附近,後來推而廣之,泛指整個市區。

(3)十堰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十堰市地處中緯度地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域內多年平均氣溫15.4℃,年極端最高氣溫為41.9℃(1996年7月19日),年極端最低氣溫為零下11.9℃(1976年1月16日);多年平均降水量為769.6mm,降雨量多集中在6、7、8、9四個月;

降水量達456mm,佔全年降雨量的59.2%。降雨量表現為東南部略多於西北部。區內年總平均降水日數為115-120天,夏季最多(34.5天),秋季略高於春季(分別為32.2天和30.7天),冬季最少(僅15.8天)。

十堰市境內以青峰斷裂為界,南屬揚子准地台區的青峰台褶束,北為秦嶺褶皺系。其中秦嶺褶皺系區又以兩鄖斷裂、竹山斷裂分別隸屬於金雞嶺復向斜區、武當山復背斜區及北大巴山褶皺區,各區構造形跡差異明顯。

④ 十堰歷史上的大水患

周孝王七年(公元前903年),鄖縣雨雹,漢江冰。

西漢高後八年(公元前回180年),夏,南郡(鄖縣)水復溢,答流六千餘家。

清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房縣大水,個別地方人食人。

民國二十年(1931年),十堰鄖縣、丹江口、房縣大水,死亡2000人。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漢江大水,鄖縣、鄖西、丹江口、竹山、房縣遭災。僅8月,受災人數47481人,因災死亡1100人,災民食、住皆無。

1975年8月8日至10月8日,全區138個社(鎮),16620個生產隊遭受水災。農作物受災面積96萬畝,占秋收總面積的29%,其中基本無收35萬多畝。毀壞耕地23萬畝,其中有10萬畝水田。有5000公里渠道、堤壩毀壞。34條公路干支線約1000多公里多處塌方,交通中斷。沖走、倒塌房屋23000多間。5萬災民無住處。因災死亡248人,傷殘341人。省里當即給予310萬元用於救災。

1982年7月29日至30日。特大暴雨襲擊十堰。丹江口市六里坪、官山鎮和鄖縣茶店鎮損失最重。山洪暴發,河水陡漲,崩山塌方,泥沙俱下。受災人口33.5萬人。小二型水庫垮壩5處,沖毀塘堰2774處,死亡106人。

你可以查閱《鄖陽志》

⑤ 十堰市的誕生

十堰位於湖北省西北部,漢江中上游,武當山北麓中低山區,漢江南岸,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歷年平均氣溫15.2℃,年平均降雨量828毫米。跨東經109°29′至111°16′,北緯31°30′至33°16′。是鄂、豫、陝、渝毗鄰地區唯一的區域性中心城市。位於華中、西南、西北三大經濟板塊的結合部,地處五省交界處,承擔著東進西出、南北相連的作用,是鄂西北部周邊地區人流、物流、教育、衛生和文化的集散地。

中文名稱: 十堰市
外文名稱: Shiyan City
別名: 汽車城
行政區類別: 地級市
下轄地區: 丹江口市,鄖縣,鄖西縣,房縣等
電話區號: 0719
面積: 2.36萬平方公里
人口: 340萬(2009年)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著名景點: 武當山,丹江口水庫,野人谷野人洞,黃龍古鎮,五龍河風景區等
車牌代碼: 鄂C

漢時屬漢中郡長利縣;東漢、魏時屬錫縣;唐、宋時屬武當郡鄖鄉縣;元代始設鄖縣。現今的城區,由於清朝因人們在百二河和犟河攔河築壩十處以便灌溉,由此得名十堰。1967年,國家為建設第二汽車製造廠(現東風汽車公司),設立了鄖陽十堰辦事處,1969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十堰市(縣級市),1973年升級為省轄市。1994年10月,原十堰市和鄖陽地區合並,成立新的十堰市。十堰是道教和「武當拳」的發祥地,武當道教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武當山古建築群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⑥ 十堰的歷史有什麼呢

十堰有著悠久的歷史,東臨「三國」名城襄陽、南望神農架、西依大巴山、北屏秦嶺,漢江自西向東橫貫全境。現在的城區於清朝因人們在百二河和犟河攔河築壩十處以便灌溉,由此得名十堰。1969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十堰市(縣級市);1973年,升格為省轄市。1994年10月,成立新的十堰市(地級市)。
十堰是中國古人類的發祥地之一。20世紀八十年代末,國家考古學者在鄖縣青曲的曲遠河學堂梁子上發掘出了古人類顱骨化石,被國際古人類學者認定為直立人,並命名為「鄖陽人」,距今100多萬年,證明十堰地域為古人類的起源地。

夏朝十堰地域分屬梁州和豫州。今鄖縣、鄖西縣、房縣、竹山縣、竹溪縣等地域屬梁州,丹江口屬豫州。商朝十堰是古代方國的領地,先後有庸、彭、微等封國和部落方國在此生存。庸國中心在今竹山上庸北壩地區,彭國中心在今房縣地域,微國中心在今張灣黃龍附近。
西周十堰仍為古方國並存地,有庸、微、麇、鍚、絞、均等國。庸國占竹山及陝西安康地區,微國在張灣黃龍,鍚國和麇國先後在鄖縣五峰鄉一帶,絞國中心在丹江口習家店鎮,均國在丹江下游的丹江口與河南淅川的交界處。
春秋時期公元前611年前後,楚國北略,滅庸、麇後,在庸地設漢中郡,在庸都設上庸縣,十堰地域屬楚,楚與秦在此域設有上庸六縣。楚於公元前611年前後滅庸、麇後,十堰地域屬楚,有上庸六縣。按後承前制的建置規律,從西漢建置中可考楚之「上庸六縣」除有上庸縣外,還有房陵、鍚、武陵、長利、武當五縣。
戰國時期十堰初屬楚國之上庸六縣(上庸、房陵、鍚、長利、武當、武陵)。公元前312年秦張儀取上庸後,十堰屬秦。公元前304年,秦昭王將上庸地還於楚。公元前296年楚懷王死於秦後,十堰終屬秦。
秦朝統一全國後實行郡縣制。十堰分屬漢中郡和南陽郡。十堰地區有房陵縣(今房縣),鍚縣(今鄖縣五峰),武陵縣(今竹溪縣),上庸縣(今竹山上庸),長利縣(今鄖西觀音)屬漢中郡。長利縣(今鄖縣西北),武當縣(今丹江口市)屬南陽郡。
西漢武帝劃分全國為十三刺史部州,置刺史。十堰分屬益州刺史部漢中郡和荊州刺史部之南陽郡管轄。益州刺史部漢中郡轄十二縣,十堰地域有房陵、鍚縣、武陵、上庸、長利屬之。長利縣有鄖關。荊州刺史部南陽郡轄三十六縣,十堰地域有武當縣屬焉。
東漢承西漢建制。東漢長利縣並入鍚縣、武陵縣並入上庸縣。東漢末年,十堰境有上庸郡、新城郡,以及上庸郡之上庸縣、武陵縣,新城郡之房陵縣,西城郡之鍚縣,南陽郡之武當縣。
三國時期,十堰地域屬曹魏之荊州,境域有兩郡八縣。即上庸郡、新城郡、上庸縣、北巫縣、武陵縣、建始縣、房陵縣、昌魏縣、鍚縣、武當縣。兩晉時期,本區域建置有二郡十一縣:即上庸郡、新城郡和上庸縣、安富縣、北巫縣、武陵縣、微陽縣、鍚縣、鄖鄉縣、長利縣、房陵縣、昌魏縣、武當縣。南北朝時期,十堰地區分屬各朝州郡管轄。本域北方諸縣(除北周外)大致是南北朝分界地。(北周轄全境)
隋朝建置為州、縣二級制。煬帝時廢州為郡,以郡統縣。十堰地域分屬西城、房陵、上洛和淅陽四郡。境內有房陵郡和豐利縣,光遷縣,永清縣,竹山縣,上庸縣,上津縣,安福縣,鄖鄉縣,武當縣。武當縣於隋文帝開皇初改為均州,煬帝大業初廢州為縣。
唐朝貞觀年間劃分全國為十道,十堰為山南道所轄。開元時期將全國劃分為十五道,十堰地區分屬山南東道和山南西道。唐地方為州、縣二級制。十堰地區分屬山南道之房州、均州、商州所轄。境內有房州、均州和房陵、永清、竹山、上庸、武當、鄖鄉、豐利、上津和武陵、安福、堵河。五代十國時期,十堰地區建置基本上承唐代,十堰有房州、均州領房陵、竹山、上庸、永清,鄖鄉、武當諸縣,上津縣仍為商州所轄。
北宋將全國劃分為十五路,南宋劃分為十六路。宋行政區劃分路、州、縣三級制。十堰分屬京西路南路和陝西路永興軍路。元朝,實行行省制度,實行省、府、州、縣四級行政建制。十堰分屬河南江北等處行省和陝西行省管轄。十堰地區建置州縣有均州、房州和武當縣、鄖縣(鄖縣之名始此)、房陵縣、竹山縣,上津縣。
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十堰屬湖廣承宣布政使司襄陽府所轄。十堰地域有均州、武當縣、鄖縣、房縣、竹山縣、上津縣。弘治十一年(1498年)割房縣脩文、宜陽等鄉置保康縣。成化十二年後鄖陽府轄鄖縣、房縣、竹山縣、鄖西縣、上津縣、竹溪縣,弘治十一年後增保康縣。鄖陽府隸湖廣下荊南道(初治襄陽,後移鄖陽)。明洪武年間,廢武當縣入均州,成化十二年後,均州仍屬襄陽府,此後州無領縣。成化十二年以後,鄖陽府和襄陽府及諸縣統屬鄖陽撫治管轄。
鄖陽撫治於成化十二年(1476年)底由第一任巡撫左副都御史原傑建鎮,總鎮治所設鄖縣,並在此設有湖廣行都指揮使司、下荊南道。撫治轄河南南陽府各州縣,湖廣安陸府(後為承天府,治今鍾祥市)、荊門州、沔陽州、鄖陽府、荊州府各州縣,陝西漢中府各州縣,以及陝西西安府之商州各縣,四川夔州府各縣。所轄共八府、九道、九州、六十四縣。鄖陽撫治自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建立,於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裁汰。經歷兩朝共205年,先後有120位朝廷重臣在撫治任職。撫治於明萬曆十八年修纂有《鄖台志》,今存。
清朝改明湖廣為湖北、湖南兩省。十堰地區仍為鄖陽府,屬湖北承宣布政使司所轄。鄖陽府轄鄖縣、房縣、竹山縣、竹溪縣、保康縣、鄖西縣六縣。明之上津縣省入鄖西縣。均州屬襄陽府管轄。

⑦ 十堰市歷史簡介

來源於十堰鎮。相傳古時此地原名張家莊,後改名陳家街,清代中葉,人們在陳家街東側的百二河攔河築壩,沿河先後築起頭堰、二堰、三堰、四堰、五堰、六堰,

在花果園犟河上攔河修起了頭堰、二堰、三堰、岳竹堰,兩處共有十個堰;自此築起十個堰以後,十堰便成為行政區劃的一個專名;

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十堰只是一個荒涼小鎮,因明朝築十堰引溪水灌溉田地得名。1963年開始的三線建設政策,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第二汽車製造廠(東風汽車公司)等工程和企業的陸續上馬,

推動了當地工業大躍進式的發展,正是基於這種政策才催生了一座新的城市的誕生,十堰一躍成為一座現代化的汽車城。

今十堰市城區原為鄖縣的一部分,是隨中國二汽落戶此地發展起來的新型工業城市。1967年劃鄖縣的十堰、黃龍兩區和茶店區的茅坪公社成立十堰辦事處,1969年成立縣級十堰市,1973年將十堰市升為地級市。

1949年設兩鄖專區,屬陝南行署區領導。兩鄖專署駐鄖陽縣,轄鄖陽、均縣、房縣、竹山、竹溪、鄖西等6縣;

1950年兩鄖專區劃回湖北省,改稱鄖陽專區,鄖陽縣改為鄖縣,鄖陽專署駐鄖縣;

1952年撤銷鄖陽專區,原鄖陽專區所屬各縣並入襄陽專區;

1965年復設鄖陽專區,專署駐鄖縣;襄陽專區所屬鄖縣、均縣(駐丹江鎮)、房縣、竹山、竹溪、鄖西6縣劃入鄖陽專區;

1969年設立十堰市,屬鄖陽專署領導;鄖陽專區轄1市、6縣;

1970年鄖陽專區改稱鄖陽地區,行署駐十堰市,轄十堰市及鄖縣、房縣、竹溪、均縣(駐丹江鎮)、竹山、鄖西等6縣;

1973年十堰市改由省直轄,鄖陽地區轄6縣;

1994年9月29日,原鄖陽地區與十堰市地、市合並為新的十堰市至今,代管原省轄縣級市:丹江口市;

2014年12月17日,鄖縣改為鄖陽區,十堰現轄房縣、竹溪、竹山、鄖西、丹江口市、張灣區、茅箭區、鄖陽區。

(7)十堰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十堰位於湖北與河南、陝西和重慶四省市交界處,南與重慶市巫溪縣、湖北神農架林區接壤,東南和湖北保康縣、谷城縣和老河口市為鄰,東北與河南省鄧州市、淅川縣交界,北與陝西省商南、山陽縣毗鄰,西和陝西鎮安、旬陽、白河、平利和鎮坪縣相鄰。

大巴山東段逶迤於南,秦嶺余脈屏障其北,漢水自西向東穿越全境,最高海拔2740米,最低海拔87米。境內的最大河流為漢水,自西向東貫穿全境,流經鄖西、鄖縣、丹江口兩縣一市;境內50公里以上的有堵河、滔河、馬欄河、神定河等30餘條。

有丹江口水電站,位於丹江口市境內,連接三省五縣市,總水域面積745平方公里。

⑧ 政治制度的革新指的是哪些歷史事件

我改革是哪些歷史事件?我感覺對的話是非常多的意見,組成了這個政治改革

⑨ 湖北的歷史故事

湖北黃鶴樓的歷史故事

從前有位姓辛的人,賣酒為業。有一天,來了一位身材魁偉,但衣著襤褸的客人,神色從容地問辛氏:「可以給我一杯酒喝嗎?」辛氏不因對方衣著襤褸而有所怠慢,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

如此過了半年,辛氏並不因為這位客人付不出酒錢而顯露厭倦的神色,依然每天請這位客人喝酒。有一天客人告訴辛氏說:「我欠了你很多酒錢,沒有辦法還你。」於是從籃子里拿出橘子皮,畫了一隻鶴在牆上,因為橘皮是黃色的,所畫鶴也呈黃色。

座中人只要拍手歌唱,牆上的黃鶴便會隨著歌聲,合著節拍,蹁躚起舞,酒店裡的客人看到這種奇妙的事都付錢觀賞。

如此過了十年多,辛氏累積了很多財富。有一天那位衣著襤褸的客人又飄然來到酒店,辛氏上前致謝說,我願意供養您,滿足您的一切需求。

客人笑著回答說:我哪裡是為了這個而來呢?接著便取出笛子吹了幾首曲子,沒多久,只見朵朵白雲自空而下,畫上的黃鶴隨著白雲飛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鶴背,乘著白雲飛上天去了。

辛氏為了感謝及紀念這位客人,便用十年賺下的銀兩在黃鵠磯上修建了一座樓閣。起初人們稱之為「辛氏樓」。後來便稱為「黃鶴樓」。

(9)十堰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湖北的美麗景色

全省有武漢、荊州、襄陽、隨州、鍾祥等5個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屈原出生的秭歸縣;被譽為「東方第八大奇跡」的曾侯乙編鍾;銅綠山古礦冶遺址和越王勾踐劍、商代的盤龍城。

湖北省蘄春縣是明代偉大醫學家李時珍的故里、武當山的道教建築群及武術、漢文化代表的王昭君故里以其獨特的文化內涵著稱於世。全省還有以荊州古城、蒲圻赤壁、襄陽古隆中、當陽長坂坡為代表的三國文化。

武當山古建築群,位於湖北省十堰武當山風景區內,始建於唐貞觀年間(627年—649年),宋、元時進行規模建築。明成祖朱棣將武當山道場辟為皇室家廟,永樂歷時12年,建成8宮、2觀、36個庵堂、72岩廟等33組建築群,總建築面積達160萬平方米。

明嘉靖年間又大規模維修和擴建。武當山古建築群現存較完好的古建築129處,建築面積5萬平方米,佔地面積100多萬平方米,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武當山古建築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⑩ 十堰的前身是什麼

成名由來 十堰地名始於明朝。明成化二十年 (公元1484年) ,薛剛纂修《湖廣圖經志》載有:「十堰,在縣 ( 今鄖縣 ) 南,因溪築十堰,以灌田」,這是關於十堰地名的最早記載。由此可見,十堰是因為在百二河上壘石為埂,攔蓄河水,共修築十道堰,以灌溉農田而得名的。志中錄有明代韓弼詩一首——《十堰春耕》:「布穀聲中水滿溪,南疇北隴把鋤犁,勸農不費田官力,腰鼓一聲人自齊」,生動地描繪了當時的十堰人民辛勤勞作的情景。
歷史變遷 現在的十堰地域古稱鄖陽,位於鄂、豫、渝、陝毗鄰地區,秦巴山區腹地,漢江中游,漢江在境內流程 216 公里,襄渝鐵路自東向西穿境而過,老 ( 老河口市 ) 白 ( 白河 ) 公路、 316 和 209 國道縱橫其間。 20 世紀 60 年代,中國第二汽車製造廠 ( 今東風公司 ) 建於這里。境內還坐落著世界文化遺產——武當山,占建築群,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主要水源區三其境內。十堰市是一座年輕的汽車城、旅遊城、生態園林城和區域性中心城市。
十堰是人類的發祥地之—。據中國科學院等單位對鄖縣梅鋪西寺溝口龍骨洞、鄖西縣神霧嶺白龍洞猿人牙齒化石和鄖縣曲遠河口古遺址中猿人頭骨化石的考證,大約在距今 80~100 萬年之前,就有人類在十堰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相傳黃帝時代,在漢水之南有彭、庸兩個部落,屬現在十堰市南三縣 ( 竹山、竹溪、房縣 ) 的地域。在鄖陽設府建制前,十堰市所轄疆域之歸屬不定。大禹治水,劃中國為九州,那時十堰屬於雍、梁兩州。到了商朝,大體也是如此。春秋時期,五霸競相爭斗,當時庸、彭、麇 ( 今鄖縣 ) 等國,先後敗於楚國,那時十堰屬於楚國疆域;戰國時期,七雄互相征伐,十堰歸屬常有變化,故史有「朝秦暮楚」之說。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加強中央集權,分天下為 36 郡,十堰一部分屬漢中郡 ( 今陝西漢中 ) ,一部分屬南陽郡 ( 今河南南陽 ) 所轄。
漢承秦制。到漢武帝時,為加強對地方政權的控制,在全國設 13 個州部 ( 監察區 ) ,十堰屬益州 ( 今四川成都市 ) 管轄。
三國時期,十堰先屬蜀國,後屬魏國的荊州。西晉時期,十堰仍屬荊州,後來曾一度屬梁州 ( 今陝西勉縣 ) 所轄。到了南北朝時,前期屬成國,後期屬南朝。
隋朝建立後,先襲漢制,後廢郡,置州縣,那時的十堰屬豫州 ( 今河南省汝南 ) ,後又劃歸梁州 ( 今陝西省 ) 管轄。唐初承隋制。貞觀年間為加強對地方的管理,把全國劃分為十個監察區,稱為「道」。十堰屬山南道東道 ( 今湖北省大部,陝西省南部和河南一部 ) 。
五代十國時期,十堰屬前蜀管轄。宋朝中期以後將道改為路,下設府、州、郡縣,十堰初屬京西路,中期以後改屬京西南路,以襄陽守臣兼任。元朝實行行省制,省下設路、府、州、縣,十堰屬湖廣行省襄陽路管轄,這樣的行政區劃一直延續到明朝中葉。
明成化十二年 (公元1476 年 ) ,封建統治者為了加強對十堰山區流民的管理,設立鄖陽府,府治鄖縣,轄鄖縣、房縣、竹山、竹溪、上津和保康 6 縣 ( 後改上津縣為鄖西縣,將保康縣劃歸襄陽府。 1936 年又將屬襄陽府管轄的均縣劃歸鄖陽專署,從而奠定了現在十堰市行政區劃格局 ) ,屬湖廣行省下荊南道 ( 監察區 ) 管轄。
清朝初期,仍沿明制,鄖陽府屬湖廣承宣布政使司管轄。清康熙六年 (公元1667年) ,全國地方行政機構實行省、府、縣三級管理制度,劃全國為 23 省。將湖廣布政使司劃分為湖北、湖南兩省,鄖陽府屬湖北省管轄。這種區劃一直沿襲到中華民國時期。
民國時期,湖北省劃為 11 個行政督察區,鄖陽隸屬第八行政督察區。
1949 年 5 月,十堰全境解放後,在十堰設立兩鄖專署,歸屬陝南公署 ( 今陝西省 ) 管轄。 1950 年 2 月將該地區劃回湖北省,將兩鄖專署改為鄖陽專員公署。 1952 年 12 月,襄陽、鄖陽兩專署合並。 1965 年,為加快山區建設,又分設襄陽、鄖陽兩專署,鄖陽專署轄鄖縣、竹山、竹溪、鄖西、房縣、均縣 6 縣。 1967 年,中央決定在十堰建設我國第二汽車製造廠。先後劃出鄖縣的十堰區、黃龍區及茶店區的茅坪公社,成立十堰辦事處,隸屬鄖陽地區管轄。 1969 年撤銷十堰辦事處,在境內設置十堰市,由鄖陽專署領導。 1973 年 2 月,十堰市升格為地級市,為湖北省直轄。 1994 年,鄖陽地區和十堰市合並,仍稱十堰市,轄丹江口市、鄖縣、竹山、竹溪、鄖西、房縣及張灣、茅箭兩區至今。

閱讀全文

與十堰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