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歷史事件
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嘗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負荊請罪: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紙上談兵: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三令五申: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圍魏救趙: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田忌採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胡服騎射: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
竊符救趙:戰國時.秦國派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一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於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裡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貳』 廣州一地名,曾有著名歷史事件發生,三個字,叫什麼元什麼
三元里
『叄』 三國演義中帶三字的故事有哪些
1、三顧茅廬
三顧茅廬又名三顧草廬。東漢末年,漢朝宗親左將軍劉備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他們的談話內容即《隆中對》(三分天下的戰略決策)。
公元206年冬至公元207年春,當時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劉備,帶著大將關羽、張飛,三次到南陽鄧縣隆中諸葛草廬請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此後傳為佳話,漸成典故,。現在常用來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2、桃園三結義
桃園三結義是《三國演義》中的第一個故事。
當年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位仁人志士,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業的目標,意氣相投,言行相依,選在一個桃花盛開的季節、選在一個桃花絢爛的園林,舉酒結義,對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共同實現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人們一直傳誦著這個故事,也一次次有人效仿著焚香結義。
3、三英戰呂布
三英戰呂布壁畫「三英戰呂布」是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一個故事情節,出自第五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故事背景為曹操聯合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上將呂布一連打敗眾將之後,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在虎牢關與呂布大戰的故事。
見於《三國演義》第五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三英」指劉備(字玄德)、關羽(字雲長)、張飛(字翼德)。
4、三讓徐州
「三讓徐州」是我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的經典情節,見於《三國演義》第十一、十二回。
漢獻帝初平四年(193年),割據兗州的曹操派遣泰山太守應劭往琅邪迎其父曹嵩及家人百餘口到兗州。途經徐州時,徐州牧陶謙為交好曹操特派都尉張護送曹嵩一行。不料張殺死曹嵩及其家人,席捲財物而去。於是曹操便把帳記在陶謙身上,以為父報仇為名,發兵攻徐州。
陶謙面對兵臨徐州城下的曹操大軍,自知難以抵敵,便採納別駕從事糜竺的建議,請北海相孔融、青州刺史田楷前來相救。孔融請劉備同去救陶謙。劉備遂欣然帶領關羽、張飛、趙雲和數千人馬奔赴徐州。
4、三氣周瑜
「三氣周瑜」是明代羅貫中所作《三國演義》中的一個故事,講述了周瑜三次用計都被諸葛亮識破。這個故事是羅貫中為了美化諸葛亮而虛構的,正史上並無此事。此外周瑜心胸也十分寬廣,與《三國演義》中描寫的完全不同。
東吳水師都督周瑜,為借荊州一事,屢向劉備索討。所有計劃終歸失敗,業已二次受諸葛亮之氣。
周瑜耿耿不忘,欲遣魯肅為劉氏代取西川,換還荊州,實則欲出其不意,襲取荊州,不料又被諸葛先生識破。周瑜領軍至城下,趙雲嚴陣以待。周瑜知道有準備,不敢攻城,傳令回軍。
諸葛亮早派關公、張飛、黃忠、魏延,分四路殺來。氣得周瑜箭瘡迸裂,墜於馬下,退於巴邱。探知劉封、關平又截住水路。諸葛亮送書於周瑜,陳述利害,嘲笑周瑜不達時務。拆閱後,周瑜即氣死。臨終,薦舉魯肅,繼任水師都督,統馭東吳兵馬。
『肆』 李白《古風(其三)》中的三個歷史事件
古風(其三)
李白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
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
銘功會稽嶺,聘望琅邪台。
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
尚采不死葯,茫然使心哀。
連弩射海魚,長鯨正崔嵬。
額鼻象五嶽,揚波噴雲雷。
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萊。
徐市載秦女,樓船幾時回?
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此詩主旨是借秦始皇之求仙不成,以規諷唐玄宗之迷信神仙。就思想內容而言並不算李白一人之特見卓識,但就其動盪開合的氣勢、驚心動魄的藝術效果而言,實堪稱獨步。全詩大體可分前後兩段,前段為賓,後段為主。主要手法是欲抑先揚,忽翕忽張,最後蓋棺論定。
前段從篇首至「騁望琅邪台」,頌揚秦王之雄才大略和統一業績。頭四句極力渲染秦始皇消滅六國平定天下的威風。不言平定四海,而言「掃」空「六合」(包天地四方而言之),首先就張揚了秦王之赫赫聲威。再用「虎視」形容其勃勃雄姿,更覺咄咄逼人。起二句便有「猛虎攫人之勢」。緊接著寫統一天下的具體情事,也就有如破竹了。三句「浮雲」象徵當時天下混亂陰暗的局面,而秦王拔劍一揮,則寰區大定,一人「決」字,顯得何其果斷,有快刀斬亂麻之感。於是乎天下諸侯皆西來臣屬於秦了。由於字字擲地有力,句句語氣飽滿,不待下兩句贊揚,贊揚之意已溢於言表。「明斷」句一作「雄圖發英斷」,但不管「明斷」、「英斷」也好,「雄圖」、「天啟」、「大略」也好,總算把對政治家的最高贊詞都用上了。詩篇至此,一揚再揚,預為後段的轉折蓄勢。緊接「收兵」二句寫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所採取的鞏固政權兩大措施,亦是張揚氣派。一是收集天下民間兵器,熔鑄為十二金人,消除反抗力量,使「天下莫予毒也已」,於是秦和東方交通的咽喉函谷關便可敞開了。二是於琅邪台、會稽山等處刻石頌秦功德,為維護統一作輿論宣傳。「會稽嶺」和「琅邪台」一南一北,相距數千里,詩人緊接寫來,有如信步戶庭之間。「騁望」二字形象生動地展示出秦王當時志盈意滿的氣概。秦之統一措施甚多,擇其要者,則綱舉目張,敘得簡勁豪邁。對秦王的歌頌至此臻極,然而物極必反,這猶如《過秦論》的開篇,直是轟轟烈烈,使後來的反跌之筆更見有力。
後段十二句,根據歷史事實進行生動藝術描寫,諷刺了秦王驕奢淫侈及妄想長生的荒唐行為。先揭發其驪山修墓奢靡之事。秦始皇即位第三十五年,發宮刑罪犯七十多萬人建阿房宮和驪山墓,揮霍恣肆,窮極民力。再揭發其海上求仙的愚妄之舉。始皇二十八年,齊人徐市說海上有蓬萊等三神山,上有仙人及不死之葯,於是始皇遣徐市帶童男女數千人入海追求,數年無結果。此即「采不死葯」事。「茫然使心哀」是擔心貪欲未必能滿足的恐懼和空虛。這四句對於前段,筆鋒陡轉,真如駿馬注坡。寫始皇既期不死又築高陵,揭示出其自私、矛盾、慾令智昏的內心世界。但詩人並沒有就此草草終篇,在寫其求仙最終破產之前,又掀起一個波瀾。據史載徐市詐稱求葯不得,是因海中有大魚阻礙之故,於是始皇派人運著連續發射的強弩沿海射魚,在今山東煙台附近海面射死一條鯨。此節文字運用浪漫想像與高度誇張手法,把獵鯨場面寫得光怪陸離,有聲有色,驚險奇幻:赫然浮現海面上的長鯨,驟然看來好似一尊山嶽,它噴射水柱時水波激揚,雲霧彌漫,聲如雷霆,它鬐鬣張開時竟遮蔽了青天……。詩人這樣寫,不但使詩篇增添了一種驚險奇幻的神秘色彩,也是製造希望的假象,為篇終致命的一跌作勢。長鯨征服了,不死之葯總可求到吧。結果不然,此後不久,始皇就在巡行途中病死。「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這是最後的反跌之筆,使九霄雲上的秦王跌到地底,真是驚心動魄,以此二句收束築陵、求仙事,筆力陡健,而口吻冷雋。想當初那樣「明斷」的英主,竟會一再被方士欺騙,仙人沒做成,只留下一堆寒冷的骨灰,而「徐市載秦女,樓船幾時回?」讓方士大討其便宜。歷史的嘲弄是多麼無情啊。
此詩雖屬詠史,但並不僅僅為秦始皇而發。唐玄宗和秦始皇就頗相類似:兩人都曾勵精圖治,而後來又變得驕侈無度,最後迷信方士妄求長生。據《資治通鑒》載:「(玄宗)尊道教,慕長生,故所在爭言符瑞,群臣表賀無虛月。」這種蠢舉,結果必然是貽害於國家。可見李白此詩是有感而發的。全詩史實與誇張、想像結合,敘事與議論、抒情結合,欲抑故揚,跌宕生姿,既有批判現實精神又有浪漫奔放激情,是李白《古風》中的力作。
(胡國瑞)
『伍』 中國歷史事件時間表
1939年鴉片戰爭。
1939-1942年 三次長沙會戰。
1940年3月汪精衛偽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
1940年百團大戰。
1941年皖南事變。
1942年 中國共產黨開始整風。
1942-1945年 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
1945年 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投降。
1945年 中共和談代表毛澤東等飛抵重慶,重慶談判開始。
1945年 雙十協定簽字。
1946年 政治協商會議召開。
1946年6月 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人民解放戰爭開始。
1947年6月 人民解放軍開始全國規模的反攻。
1948年9月遼沈戰役開始。
1948年11月 淮海戰役開始。
1948年11月 平津戰役開始。
1948年12月 蔣介石親自下令查封的上海《觀察》雜志和逮捕《觀察》工作人員,這就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觀察》事件」。《觀察》的被查封,標志著近代中國自由主義悲歌啼鳴至此。
1949年春 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召開。
1949年4月21日 毛澤東、朱德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
1949年4月23日 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國民政府覆亡。
1949年9月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開展。
1949年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5)帶三字的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中國近代史的時間為,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這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中國近代史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陸』 幾個歷史事件的簡介
第一次鴉片戰爭
1840~1842年間,中國軍民抗擊英國借口中方銷毀鴉片而派兵入侵的戰爭。
清中葉以後,英國等國向中國大量輸出毒品鴉片。
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冬,道光帝派湖廣總督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次年三月,林到任後,嚴行查繳鴉片2萬余箱,並於虎門海口悉數銷毀。英國政府以此為借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英國國會也通過對華戰爭的撥款案。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Anthony Blaxland Stransham)、駐華商務監督義律(Charles Elliott)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自此開始,戰爭經歷三個階段。
英軍首次北犯(1840.6~12) 根據英國政府的訓令,遠征軍封鎖廣州、廈門(今屬福建)等處的海口,截斷中國的海外貿易,並於7月攻佔浙江定海(今舟山市),作為前進據點。此時,中國沿海地區,除廣東在林則徐督飭下稍作戰備外,其餘均防備鬆弛。8月,英艦抵達天津大沽口外,道光帝懾於兵威,罷免林則徐,改派直隸總督琦善為欽差大臣;同時,英方也以疾疫流行,秋冬將臨,同意南下廣東進行談判。英軍南下後,清廷下令沿海各省督撫籌防海口,並命兩江總督伊裡布率兵至浙東,准備收復定海。
虎門廣州之戰(1840.12~1841.8) 1840年12月,琦善與義律在廣東開始談判。1841年1月7日,英軍不滿談判的進展,出動海陸軍攻佔虎門的第一重門戶--沙角、大角炮台,發起虎門之戰。道光帝聞訊下令對英宣戰,派侍衛內大臣奕山為靖逆將軍,並從各地調兵萬餘人赴粵。2月26日,英軍又出動海陸軍,攻破虎門橫檔一線各炮台和大虎山炮台,溯珠江直逼廣州。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力戰殉國。5月24日,英軍對廣州發起進攻,一路占據城西南的商館,一路由城西北登岸,包抄城北高地,攻佔城東北各炮台,並炮擊廣州城。在此形勢下,奕山等接受英方條件,納銀600萬元,換取英軍撤出廣州地區。英國侵略者的暴行,激起城北郊三元里一帶民眾自發武裝起來進行抗英斗爭。
英軍再次北犯(1841.8~1842.8) 英國政府對義律在廣州所獲侵略權益尚嫌太少,乃改派璞鼎查(Henry Pottinger)為全權代表來華,擴大侵略。1841年8月21日,璞鼎查率艦船37艘、陸軍2500人離香港北上,攻破福建廈門,占據鼓浪嶼。旋北進浙江,10月1日攻陷定海(1841年2月,英軍以疾疫流行,放棄定海),10日陷鎮海(今屬寧波),13日佔寧波。時英軍兵力不足,遂停止進攻,等待援軍。
廈門、浙東兵敗後,道光帝又派吏部尚書奕經為揚威將軍赴浙,並陸續調集兵勇以備反擊。1842年3月,奕經以兵力已足,決定水陸同時反擊,企圖一舉收復寧波、鎮海、定海。3月10日夜,清軍對寧波、鎮海分別發起反擊,接戰均不利,紛紛撤回原駐地。進攻定海因風潮不順而延期。3月15日駐寧波英軍乘勢反攻慈溪(今慈城鎮)和城西大寶山等地,清軍大敗,退守曹娥江以西。道光帝見久經准備的浙東反攻又告失敗,遂調盛京將軍耆英趕赴江南,准備與英軍媾和(見浙東之戰)。
1842年5月,英軍放棄寧波,集中兵力北犯。18日,攻陷浙江平湖乍浦鎮。6月16日發起吳淞之戰,江南提督陳化成戰死。此後,英援軍相繼到達長江口外,璞鼎查不理耆英等人的乞和照會,以艦船73艘、陸軍1.2萬人,溯長江上犯,准備切斷中國內陸交通大動脈運河。7月21日,英陸軍6900餘眾,發起鎮江之戰,遭頑強抗擊,被擊斃169人後攻陷鎮江。27日,英艦隊駛抵南京江面,清軍已無力再戰,全部接受英國侵略要求。8月29日,耆英與璞鼎查簽訂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條約》。
鴉片戰爭是中國軍民抗擊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入侵的第一次戰爭,廣大官兵英勇抗戰,表現出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但是,由於清廷和戰不定,決策多變,將帥不善指揮,戰法呆板,加之武器裝備落後,終為英軍所敗。鴉片戰爭的實踐表明,落後的封建軍隊已不能戰勝初步近代化的資本主義軍隊。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金田起義
金田起義是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領導的廣西桂平縣武裝起義。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洪秀全同馮雲山、洪仁玕在廣東花縣首創拜上帝教,次年春入廣西傳教,積極宣傳組織農民群眾。隨後,洪秀全回廣東家鄉從事宗教理論創作,馮雲山則留廣西深入紫荊山地區,宣傳組織群眾,建立拜上帝會,開辟革命基地,吸收楊秀清、蕭朝貴等人,形成起義領導核心。
1849年前後,廣西連年鬧災,天地會紛紛起義,舉行起義的時機已經成熟。1850年7月,洪、馮密藏在花洲山人村部署起義工作,下達團營令,要求各地拜上帝會員變賣田產到金田集中。團營指揮部設在金田村,由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主持。派人到廣東接洪、馮親屬來桂。在金田、花洲、奇石、陸茵等處秘密打造武器。韋昌輝、胡以晃、石達開、周勝坤、余廷樟等獻出全部家資充起義經費。各地拜上帝會認真操練.籌足錢糧,先後會集金田的男女老少共計2萬人左右。攜帶錢物概交「聖庫」,衣食全由「聖庫」供給。遂按軍制把前來團營群眾組織起來,實行男女別營,進行軍事訓練,准備武裝起義。不久,在思旺圩和蔡江村,先後擊潰前來鎮壓團營的清軍。12月25日,總兵周鳳歧派兵進犯金田,會眾奮力反擊,斃敵300餘,殺死清江協副將伊克坦布。翌年1月11日,洪秀全38歲誕壽,舉行隆重的祝壽慶典,萬眾齊集犀牛嶺,誓師起義,向清王朝宣戰。建號太平天國,起義軍稱為太平軍,封五軍主將。頒布簡明軍律:一遵條命;二別男行女行;三秋毫無犯;四公心和儺,各遵頭目約束;五同心合力,不得臨陣退縮。1月13日全體將士蓄發易服,頭裹紅巾,從金田東山大湟江口,開始了轟轟烈烈規模空前的太平天國農民戰爭。因金田起義發生在廣西,故有大量壯族人民參加了金田起義,北王韋昌輝,西王蕭朝貴,北伐主將林鳳祥,李開芳等等,皆為壯族人。從此震撼中外的太平天國革命拉開序幕。
辛亥武昌起義是在黃花崗起義失敗後,一部分革命黨人決定把目標轉向長江流域,准備在以武漢為中心的兩湖地區發動一次新的武裝起義。通過革命黨人的努力,終於在1911年(農歷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發動了具有劃時代意義武昌起義。起義的勝利,逐步使清朝走向滅亡。
辛亥武昌起義前夕,由於中國的各種社會矛盾不斷激化,人民群眾的反抗斗爭持續不斷,革命黨人不斷發動武裝起義。1906年,清廷拋出「預備立憲」,其實質卻是加強了皇族的權力,廣大立憲派對此極為不滿;1908年慈禧太後與光緒皇帝相繼去世,年僅3歲的宣統皇帝溥儀即位,其父載灃攝政。1911年5月,清政府公布的內閣名單中滿族人有九名(其中七名是皇族),漢族有四名。被人稱為「皇族內閣」。立憲派對此大失所望,有少數人參加了革命黨。為取得外國的支持,以維護其統治,清廷將廣東、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商辦鐵路收為國有,然後再賣給外國,掀起了全國大規模的人民反抗運動——保路運動,其中四川最為激烈。
武昌起義
『柒』 三字成語的來歷
你的問題屬於成來語格的問題源.通常成語都是四字的,但也有少數的三字成語,五字成語等.成語的來源有很多,譬如源於神話故事,源於歷史事件,源於詩文語句,源於借自外語,源於現代創新等.成語的字數不是固定的,三字成語是成語的一種,他的來源和上述的差不多.
PS本人畢業論文寫的就是和成語有關,
『捌』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重大事件
1、陳勝吳廣起義
陳勝吳廣起義是秦末農民戰爭的一部分。此次起義沉重打擊了秦朝,揭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平民起義。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秦朝廷征發閭左貧民屯戍漁陽,陳勝、吳廣等900餘名戍卒被征發前往漁陽戍邊,途中在蘄縣大澤鄉(今宿州)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達目的地。
情急之下,陳勝、吳廣領導戍卒殺死押解戍卒的軍官,發動兵變。起義軍推舉陳勝為將軍,吳廣為都尉。連克大澤鄉和蘄縣,並在陳縣(今河南淮陽)建立張楚政權,各地紛紛響應。
大澤鄉起義因為陳勝得勢後驕傲,加上秦將章邯率秦軍鎮壓而失利。
2、楚漢之爭
楚漢之爭,又名楚漢戰爭、楚漢爭霸、楚漢相爭、楚漢之戰等,即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漢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西楚霸王項羽、漢王劉邦兩大集團為爭奪政權而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戰爭。
最終,楚漢之爭以項羽敗亡,劉邦建立西漢王朝而告終。
3、王莽篡政
公元6年,王莽改年號為居攝元年。三月,王莽立年僅兩歲的劉嬰為皇太子,號稱「孺子嬰」,以效仿周公攝政舊事,為代漢做准備。
此後數年間,關於王莽代漢稱帝的符命圖讖頻繁出現。公元8年(居攝三年),梓潼人哀章製作銅匱,內藏《天帝行璽金匱圖》與《赤帝行璽某傳予黃帝金策書》,偽托漢高祖遺命,令王莽稱帝。
於是王莽便到高帝祠廟接受銅匱,然後戴上王冠覲見太皇太後,坐在未央宮前殿,即天子位,定國號為「新」。至此,西漢滅亡,王莽達到了他的托古改制、篡漢自立的政治野心。
4、西晉八國之亂
八王之亂是發生於中國西晉時期的一場皇族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的內亂,因皇後賈南風干政弄權所引發。
這次動亂共歷時十六年,分為前後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續三個月;第二階段,從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歷時七年。
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八王。
西晉皇族中參與這場動亂的王不止八個,但八王為主要參與者,且《晉書》將八王匯為一列傳,故史稱這次動亂為「八王之亂」。
5、五胡亂華
五胡亂華,指在西晉時期塞外眾多游牧民族趁西晉八王之亂,國力衰弱之際,陸續建立數個非漢族政權,形成與南方漢人政權對峙的時期。「五胡」主要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大部落,但事實上五胡是西晉末各亂華胡人的代表,數目遠非五個。
百餘年間,北方各族及漢人在華北地區建立的國家達數十個,強弱不等、大小各異,其中存在時間較長和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有五胡十六國。後北方被前秦統一,中國呈現出前南北朝特徵。
『玖』 歷史上日期帶9字的大事
我們老師也說著今年高考很有可能考,讓我們搜集呢。。。
1689英國《權利法案》內
1789法國大革命《容人權宣言》
1799法國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
1889日本《大日本帝國憲法》
1939.9二戰在歐洲戰場全面爆發
194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79中美建交
1999澳門回歸
『拾』 30件歷史事件
1。公元前年 秦統一,秦始皇確立郡縣制,統一貨幣、度量衡和文字
2。公元前209年 陳勝、吳廣起義爆發
3。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戰
4。公元前206年 劉邦攻入咸陽,秦亡
5。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楚漢之爭
6。公元8年 王莽奪取西漢政權,改國號新
7.200年 官渡之戰
8.208年 赤避之戰
9.316年 匈奴攻佔長安,西晉結束
10.383年 淝水之戰
11.1069年 王安石開始變法
12、1405年-1433年 鄭和七次下西洋
13、16世紀中期 戚繼光抗日倭
14、1553年 葡萄牙攫取澳門居住權
15、1616年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16、1628年 明末農民戰爭爆發
17、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農民軍攻佔北京,明亡
18、1662年 鄭成功收復台灣
19、1673年 三藩叛亂開始
20、1839年 林則徐虎門銷煙
21、1840年-1842年 鴉片戰爭
22、1851年 金田起義、太平天國建立
23、1856年-1860年 第二次鴉片戰爭
25、1864年 天京陷落、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26、1883年-1885年 中法戰爭
27、1894年-1895年 甲午中日戰爭
28、1898年 戊戌變法
29、1919年 五四運動爆發
30、1931年 九·一八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