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高中歷史選修6知識點

高中歷史選修6知識點

發布時間:2021-03-08 07:31:00

㈠ 急求高中歷史必修跟選修重合部分的知識點!!!

http://wenku..com/view/8d503b8102d276a200292e66.html

http://wenku..com/view/a1a5cdc3d5bbfd0a79567366.html
http://wenku..com/view/bc4303b91a37f111f1855b2a.html
太多發不上,你只要下載就行,滿意加分

㈡ 高中歷史選修六2017高考考綱要求

2016年下半年才會出來

㈢ 高二歷史選修四要點

一、歷史選修四知識點總結:秦始皇

秦始皇:是中國古代傑出的地主階級政治家。 統一中國的第一個皇帝。

1、統一六國,結束分裂割據混戰的政治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國家,開創了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新紀元。

2、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縣制度),奠定了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3、拓展疆域,奠定了中國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的基本疆域。

4、採取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修馳道)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形成。

5、修築長城,抵禦游牧民族騷擾,保障中原農業生產。(長城後來成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象徵)

以上措施,促進了生產力發展,有利於封建經濟的發展,有利於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有利於中華民族的形成,促進歷史進步。說明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我們應予以充分肯定。

但是為了穩固統治,他焚書坑儒,實行思想文化專制,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迷信法家,刑法嚴酷,濫用民力,這些表明秦始皇又是一個暴君。正是由於暴政導致秦朝很快滅亡。

二、歷史選修四知識點總結:唐太宗

唐太宗:中國古代傑出的地主階級政治家。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

唐太宗勵精圖治,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局面:

1、政治上:虛心納諫,選賢與能;加強中央集權,完善三省六部制。

2、經濟上:強調"存百姓"思想,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推行均田制。

3、法律上:慎用刑法

4、思想上:文德治國,崇儒尊孔

5、民族關繫上: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平等,尊稱"天可汗"。東突厥地區設羈糜府州進行管轄;設安西都護府,管轄西域地區,與吐蕃和親,促進漢藏的友好和西藏地區的發展。

6、對外關繫上:採取積極友好的開放政策,設立鴻臚寺,對外來文化採取兼收並蓄的方針,促進中外經濟文化交流。

以上措施使唐朝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使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入了鼎盛時期,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局面,為"開元盛世"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並對世界文明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善於用人和納諫,具有很強的自我反省能力,成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範,並對以後歷朝的治國策略產生了深遠影響。自我評價"功大過小"。

三、歷史選修四知識點總結:孔子

孔子: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思想的創始人。

1、思想:"仁"(核心)、"禮"、"中庸";

2、政治:為政以德,維護奴隸社會的統治秩序;

3、教育:有教無類,創辦私學,打破了學在官府、貴族壟斷的局面。

因材施教,溫故知新,採用啟發式教學;

不僅把學生培養"成人",而且要培養成"君子"。

4、晚年整理和修訂"六經",保存了古代典籍。

5、影響:

對中國:

①大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儒家學說成為幾千年中國傳統社會的主流思想,影響深遠。

②大教育家,改變了以往貴族壟斷文化的局面,為教育的推廣創造了條件。私學的形式也保證了中國文化免受朝代變遷的影響,連續不斷的發展下來。

③"六經"是留給中國最寶貴的遺產,其中五經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傳統政治的理論基礎,成為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

對亞洲:

儒家思想成為亞洲許多國家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對歐洲:

歐洲啟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啟發

我們對孔子思想應採取"揚棄"即批判和繼承的態度

⑴、繼承弘揚"禮"中合理成分,如鞏固穩定的社會局面,規范人的行為,批判其倫理綱常思想。

⑵、弘揚"仁"中仁愛、關懷、體諒、容忍加強自我修養等美德,重視道德教育。我國現階段的"以德治國"、"以人為本"和"建立和諧社會"、與世界國家民族和睦相處的思想,都受儒家思想的深遠影響。克服"仁"中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思想。

⑶、弘揚孔子重視教育的思想,大力提高中華民族的文化素質,克服其中"學而優則仕"的官本位思想。

四、柏拉圖:古希臘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西方古典哲學的代表

(1)哲學上主張理念論,把理性世界和感性世界對立起來,理念先於物質,知識是人先天固有,這是一種唯心論,但對後世的影響巨大,奠定了西方哲學的基礎。

(2)政治上提出理想國,認為國家應由護國者、衛國者、生產者構成,各守其職、各具其德;由哲學王來統治。這一主張雖然未能實現,但給人們以一些啟發。

(3)教育上創辦歐洲歷史上第一所綜合學校--阿卡德米學園,採用對話方式教學,培養了亞里士多德等一批人才,在歐洲教育史、科學史有重要影響。

五、歷史選修四知識點總結:亞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古希臘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古希臘文化的集大成者

1、號稱"網路全書式的學者",在眾多科學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

①哲學:

A 、繼承又突破了柏拉圖的理念論。肯定客觀世界是真實的存在,是人類認識的來源,"接近了唯物主義",但不徹底,常動搖於唯物和唯心主義之間。

B 、確立了哲學研究的對象,《形而上學》中,提出哲學所必須研究和解決的十三個問題。

2、生物學:對五百多種不同的動物進行分類,至少對五十多種動物進行了解剖研究。

3、物理學:指出具體事物是由形式和質料組成的。

4、邏輯學:提出三段論: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至今仍被學術界尊為權威。

5、倫理學:提出"中庸之道"。

(1)、政治上主張人是政治的動物,法治優於人治,強調公民的集體榮譽感。

(2)、創辦"呂克昂"學園,教授科學技術,促進了歐洲教育事業的發展。

(3)、局限:① 基本哲學觀是徘徊在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之間。

6、體現出奴隸主階級的思想局限性。

總之,亞里士多德是古代西方思想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對後世的影響廣泛而巨大,奠定了多門學科的基礎,為人類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其追求真理的精神值得弘揚,"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使他繼承了前人的思想,超越了前人的成就。

關於中西方思想中"中庸"的比較

相同:都強調"恰到好處",反對兩極。

不同:

①亞里士多德的"中庸"有哲學思考,而孔子的"中庸"是出於禮法,沒有更多的哲學思考。

②亞里士多德認為"中庸之道"是相對的,孔子從聖人的角度出發,強調要有度,"過猶不及"。

③亞里士多德主張舍兩端而取其中,孔子沒有否認兩端是不好的。

六、克倫威爾: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 英國革命的領導者。

1、他領導推翻了英國封建君主政體,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

2、遠征愛爾蘭、蘇格蘭,鞏固了資產階級革命成果,但也加劇了民族矛盾;

3、頒布《航海條例》,打擊荷蘭,與瑞典、丹麥、葡萄牙簽訂商約,鞏固了英國的海上權威與商業利益;

4、建立機構、改善法律、扶持教育、信仰自由、發展工商,使英國工業迅速發展;

5、建立起資產階級性質的軍事獨裁統治,雖鞏固了革命成果,但加劇了社會動盪,他死後,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高中歷史選修4

㈣ 高中歷史所有必修的必背知識點 歷史人教版的必修1,2,3,選修1.2.3.4.5.6的知識點~

主要背老師上課講的重點內容.歷史知識需要系統記憶,不能死記,應有聯系,有條理的記憶.還有歷史需要多看資料,多總結,多拓寬知識面.

㈤ 高中歷史選修一的 1、 5 、6專題重點!!

1.中國古代封建化的改革
商鞅變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歷史
必然性 秦國落後於其他國家,客觀上要求通過變法以增強國力。秦孝公順應時代潮流主觀上要求變法圖強。 北魏崛起後統一黃河流域,民族融合成為必然趨勢;馮太後和孝文帝順應時代潮流。
目的 富國強兵,建立封建統治 順應民族融合趨勢,鞏固統治
主要
內容 政治上,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實行連坐法;經濟上,廢除井田制,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統—度量衡;軍事上,獎勵軍功,按功授爵;文化上,「燔詩書而明法令」。 經濟上頒布均田制租調制與改宗主督護制為三長制;
政治上整頓吏治,制定了俸祿和考核制度
文化上由平城遷到洛陽
風俗上穿漢服、改漢姓、通漢婚、說漢話、改漢制
性質 加強地主階級中央集權的封建化改革 統治階級封建化的改革
成功
原因 改革符合地主階級的願望,順應了歷史潮流。
適應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及富國強兵;
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得到秦孝公支持;
商鞅本人有革新的勇氣和魄力。 孝文帝改革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與趨勢;
適應了歷史發展與前進和整個中華民族的進步;
孝文帝本人改革意志堅定。
進步性 滿足了新興地主階級政治、經濟需要;變法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符合社會生產力和封建經濟發展的時代要求。是戰國時期最徹底的一次變法,推動了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權制的轉型,奠定了統一的基礎,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順應了時代潮流,加快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為中國多民族國家共同發展的歷史做出了貢獻 。
啟示 改革是國家民族富強、社會進步的重要途徑,只有順應時代潮流,與時俱進,國家民族才會有光明前程;只有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樂於獻身於光輝的改革事業,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2.西方古希臘的梭倫改革和近代歐洲的宗教改革
古希臘的梭倫改革 近代歐洲的宗教改革

原因
背景 ①貴族在政治上的專橫和經濟上的壓榨激起平民的反抗,貴族與平民矛盾激化。(直接原因)
②工商業奴隸主的崛起,要求分享權利,實行改革。(改革的階級基礎)
③公元前594年梭倫當選為首席執政官,領導改革。(政治前提) ①經濟: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要求擺脫天主教會的束縛和阻礙;
②政治:成為西歐各國強化王權的障礙,統一民族國家的興起;
③社會矛盾:天主教會是西歐最大的封建主,天主教的搜刮激化了社會矛盾;
④思想:文藝復興宣揚人文主義,肯定人性,反對神性,推動了人們思想的解放;
⑤導火線:教會在德國兜售「贖罪券」斂財。
目的
性質 奴隸主階級為緩解社會矛盾,穩定奴隸主貴族的統治秩序的改革 是一場在宗教外衣掩飾下發動的反對封建統治和羅馬教會的早期資產階級政治運動

主要
內容 ①頒布解負令,廢除債務奴隸制;
②鼓勵工商業的發展,提倡節儉;
③確立財產等級制度;按照財產多寡將全體雅典公民劃分為四個等級;
④重組國家權力機構;使公民大會成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並創立了兩個新機構——四百人議事會和公民法庭。 1517年德國馬丁•路德宗教改革主張因信稱義 (即信仰得救)認為聖經 是唯一信仰的根據;1536年加爾文教和瑞士宗教改革反對盲從天主教會,《聖經》的權威至高無上主張信仰得救;主張簡化教會組織和宗教儀式;主張建立民主教會、政教合一。
歷史
意義 穩定了雅典公民團體打破了貴族對政權的壟斷,賦予平民直接管理國家事務的權力,為政治民主化開辟了道路,奠定了社會基礎。 沉重打擊了天主教會在歐洲的神權統治;促進了歐洲民族國家的發展;打擊了西歐的封建勢力。

3.東西方調整社會內部矛盾的改革
王安石變法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原因 增設大量官僚機構造成冗官;擴充軍隊造成冗兵;養兵養官、戰爭賠款造成冗費,出現積貧;
削弱分散軍權、對遼西夏戰爭連年戰敗造成積弱。 政治:馬木路克導致政局動盪;
經濟:社會生產遭到破壞;
矛盾尖銳:農民平民斗爭不斷;
外患:英、法對埃及的爭奪。
目的 鞏固封建統治、富國強兵 鞏固封建統治,抵禦外來侵略,富國強兵
主要
內容 經濟上採用青苗法、募役法、農田水利法、方田均稅法、市易法;
軍事上實施保甲法、將兵法;
教育上改革科舉制度,貫徹擇優錄取原則。 經濟:引進西方技術,建立近代工廠,
保護民族工業
政治:加強中央集權,改革行政制度
軍事:改革軍事制度,創辦軍校,大力發展海軍
性質 對封建社會內部矛盾進行局部調整富國強兵的改革 對封建社會內部矛盾進行局部調整富國強兵的改革
失敗
原因 ①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對,遭到激烈反對;
②執行過程中用人不當,引起民間不滿;
③宋神宗變法態度的動搖及宋神宗的病死;
失敗的根本原因:沒有從根本上封建土地私有制 經濟上存在資金匱乏、經營不善的問題;
軍事上為進行對外戰爭,徵收苛重賦役,並採取強制手段徵兵,給人民帶來苦難;
政治上由於阿里的專制殘暴,激化了矛盾、失去人民群眾的支持,是改革的致命內傷;
從外部形勢來看,外來干涉導致失敗。
進步性 王安石變法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使軍事實力有所增強,變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促進了社會發展。 結束了埃及長期的混亂狀態,確立了中央集權的國家體制;推進了近代化,客觀上促進了埃及資本主義的發展;壯大了國力和軍事實力,擺脫了奧斯曼帝國的統治,推遲了歐洲列強侵佔埃及的進程。
局限性 沒有從根本上封建土地私有制,危害百姓的利益,最後沒有擺脫失敗的命運。 未能涉及對政治體制的根本性改造,由於阿里的專制殘暴,給人民帶來苦難,引起人民反抗,動搖了阿里的統治,導致改革最終失敗。

4.19世紀日本明治維新與俄國農奴制改革對比表
項目 明治維新 農奴制改革



點 原因 美英殖民侵略民族
危機加劇 克里木戰爭的失敗
領導者 天皇名義下中下級武士倒幕派領導 沙皇為首貴族地主領導
目的 擺脫民族危機,實現富國強兵 維護沙皇統治貴族地主利益
任務 殖產興業文明開化 實現近代化 廢除農奴制
主要
內容 政治上廢藩置縣、四民平等
經濟上土地改革、殖產興業
文化上文明開化、教育改革
軍事上實行徵兵制, 建立新式軍隊 政治上農奴在法律上成為自由人,地主不得買賣或干涉其生活
經濟上農民在獲得人身解放時得到一塊份地,需要贖買
組織上仍受到村社制度束縛


點 時代 19世紀中葉,工業革命推動下,出現統治危機
性質 自上而下的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
結果 都開始了近代化,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改革都不徹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
5.19世紀日本明治維新與中國戊戌變法對比表
項目 明治維新 戊戌變法
社會背景 ①人民的反抗(2)新興地主、商人不滿(3)統治階級內部(大名、中下武士)分化,幕府成為眾矢之的,幕府統治被武力推翻。 (1)封建危機嚴重(2)封建統治者與帝國主義勾結,封建頑固勢力較強大。
領導力量 中下級武士、新興地主等聯合力量強大。 資產階級力量較弱,僅把希望寄託在無實權的皇帝身上,頑固派力量強大。
具體措施 推翻幕府後明治政府,發布的一系列除舊布新的改革措施,大力推行。 光緒帝頒布了一系列變法詔書,但由於資產階級無實權和頑固派強大,無法推行。
國 際環境 (1)發生在19世紀中期自由資本主義時期。(2)西方各國忙於本國事物以及英法正幫助清政府鎮壓革命運動,客觀上為日本提供了較為有利的國際環境。 (1)發生在19世紀末向帝國主義過渡階段,成為列強瓜分對象(2)帝國主義決不願意中國成為獨立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國際環境對中國不利。

6.關於改革成敗原因的分析及認識
(1)改革成敗的原因
①是否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與時俱進,因時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對比是否有利於改革,要從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兩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從內外兩方面,政治、經濟、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會損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會遇到阻力,不會一帆風順,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遠見卓識和堅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當時的實際,是否行之有效。
⑤當時的內外環境是否有利於改革的開展和執行。
(2)從改革成敗中得到的規律性認識或啟示
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進國家富強的重要手段,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要發展進步,必須與時俱進,敢於改革。
②改革必然會因損害某些人或集團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對,因而具有艱巨性和復習性,不會一帆風順,這就需要在勇於改革的同時,要具備堅決的斗爭精神。要堅信新事物一定能夠戰勝舊事物。
③改革的措施必須行之有效,改革過程中要用人得當,改革家要有遠見卓識和堅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沒有固定的模式,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⑤中外歷史上的重大改革,給我們留下了眾多的經驗教訓,我們要從中獲取啟示。
⑥改革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我們要積極支持改革,並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推進我國的改革開放

㈥ 誰有高中歷史選修一知識點總結

《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歷史上重大改革的規律性總結

改革指對舊有的生產關系、上層建築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調整變動。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1.改革的分類

從改革的程度看,一種是在不觸動根本制度的前提下,進行局部的調整;一種是對舊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進行徹底的改革,導致社會制度發生根本性變化。

從改革的性質看,有奴隸制度的改革、封建主義的改革、資本主義的改革和社會主義的改革。

從改革的內容看,有政治改革、經濟改革、軍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2.改革的實質

改革是統治者對生產關系所進行的調整。它與社會革命不同,並不否定現存制度,而是對現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盡量適應不斷變化的時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應目的

總的來講,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發生都是由於舊的生產關系或上層建築不適應新的生產力或經濟基礎的發展的需要。

具體來講,這些原因大體可以表述為:

①舊的生產關系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②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或社會發展趨勢;

③統治階級面臨嚴重的統治危機,為抑制土地兼並,緩和階級矛盾,增加財政收入,實現富國強兵;

④舊制度、習俗、思想文化阻礙社會的發展

⑤民族危機嚴重

4.改革成敗原因的分析及認識

(1)決定改革成敗的幾個要素

①是否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與時俱進,因時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對比是否有利於改革,要從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兩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從內外兩方面,政治、經濟、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會損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會遇到阻力,不會一帆風順,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遠見卓識和堅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當時的實際,是否行之有效。

⑤當時的內外環境是否有利於改革的開展和執行。

判斷改革成功與否的標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與改革本身所達到的目標之間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達到了預期目標。

(2)成功的改革

外國:梭倫改革、宗教改革、農奴制改革、明治維新、羅斯福新政

中國:齊國管仲改革、魯國「初稅畝」、商鞅變法、孝文帝改革、改革開放

思考:為什麼說這些改革成功了?

外國:

梭倫改革為雅典城邦的振興與富強開辟了道路,大大促進了農業和工商業的發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礎。

宗教改革沉重打擊了天主教在歐洲的神權統治,促進了歐洲民族意識的高漲和民族國家的發展;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否定了羅馬天主教會的權威,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資本主義的興起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農奴制改革促進了俄國農業、工業的發展。使俄國走向近代化。

改革對俄國近代化的影響:

經濟現代化:農奴制廢除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必要勞動力、資金和市場,俄國走上了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隨著工業革命的推進,俄國工業生產大幅度增長,農村中資本主義的成分也得到增長。

政治近代化:在政治體制方面上作了比較深層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機構。在司法制度方面,參照西方的司法制度,進行了改革。改革使政治上一向專制獨裁的俄國也出現了一些民主化的氣息。

軍事近代化: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軍事管理機構。

教育近代化:鼓勵社會和私人辦學,擴大大學自主權,允許引進西方書籍。

思想近代化:西方資產階級的思想和統治方式開始傳入俄國,越來越多的俄國人看到了差距,變革的願望日益強烈。

明治維新使日本崛起為東方強國,資本主義工業體系開始確立,重工業迅速發展;建立了一支現代化的軍隊並不斷得到加強,廢除了不平等條約,走上對外擴張之路。

羅斯福新政使美國度過了經濟危機,在很大程度上緩和了美國的社會矛盾,避免美國走上法西斯道路,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

中國:

管仲改革實現了齊國的富國強兵,使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魯國「初稅畝」取得了預期效果,魯國財政收入大幅增加,諸侯列國紛紛仿效。從稅制改革的角度看它達到了預期目的,所以可以說是成功的。

魏文侯改革:通過李悝變法,魏國在戰國諸雄中率先強盛起來。

楚國吳起變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段時間內,楚國在對外兼並戰爭中連連獲勝,成為戰國中的強國。

商鞅變法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壯大了國力,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後來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秦國以至中國歷史的發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僅緩和了民族矛盾,鞏固了封建統治,更促進了民族的大融合,為結束長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

(3)失敗的改革

外國:阿里改革、蘇聯和東歐改革

中國:魏文侯改革(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慶歷新政、王安石變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

5.改革的認識和啟示

①改革的必要性。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要發展進步,必須與時俱進,敢於改革。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國家富強的重要手段,是歷史發展的要求和產物。

②改革的曲折性。改革必然會涉及某些人或集團的利益而遭其反對,因而具有艱巨性和復雜性,不可能一帆風順。改革和變法不會一帆風順,在勇於改革的同時,要具備堅決的斗爭精神。要堅信新事物一定能夠戰勝舊事物。

③對改革的具體要求。改革的措施必須行之有效,改革過程中要用人得當,改革家要有遠見卓識和堅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沒有固定的模式,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梭倫改革的背景:

1、政治:

雅典城邦國家產生(公元前9~前8世紀)——設立中央議事會和行政機構

貴族制國家確立(公元前8~前6世紀)——貴族專權而平民無權

2、經濟發展:農工商業以及貿易得到發展

3、階級變化: 工商業奴隸主形成,公民內部斗爭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4、梭倫當選為首席執政官: 雅典貴族與平民長期斗爭的結果

㈦ 高中歷史選修都學哪幾本都是什麼

高中人教版的歷史書一共有六本巡修,分別是:

選修一: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選修二: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

選修三: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選修四: 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選修五: 探索歷史的奧秘、選修六:世界文化遺產薈萃

高中歷史書一共有九本書,必修書有三本,選修書有六本

歷史人教版必修書分別是:

1、必修一,政治史

2、必修二,經濟史

3、必修三,思想文化科技史

(7)高中歷史選修6知識點擴展閱讀

學習方法

高中歷史考試特點是史論結合、知識點多而交叉,這也使得高中歷史不光靠背一背就可以了。

1、聽課方法

高中歷史必須把掌握基礎知識放在第一位,必須在掌握史實基礎上思考和回答問題。聽課效率往往決定你對基礎知識掌握效果。

教師在歷史課是除了講解知識,也會對知識進行拓展分析、知識之間的聯系分析。

高中歷史課所涉及的內容包括:

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過程等、歷史的時間概念、地理概念、人物概念等是比較多的。高中階段的筆記除了記錄內容提綱、基本概念、重要觀點等,還可對教師講述的內容選擇記錄,尤其是一些補充性的內容。

2、閱讀歷史資料方法

歷史資料包括歷史教科書、歷史資料、歷史讀物等。閱讀歷史材料是學習歷史的有效方式之一。閱讀高中歷史書以外的課外閱讀書,也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加深知識印象。

比如一些資料中的歷史地圖、歷史圖片、歷史照片、歷史實物或模型、歷史建築等形象化的學習材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感受歷史的情境和氛圍。

在閱讀課外書時,不僅要了解和分析歷史材料,而且要能夠與課本上具體的歷史事實聯系起來,對閱讀材料的內容進行辨析、歸納。

3、建立知識系統方法

每一學科都有自己的知識結構、線索,即基本框架。了解基本框架可以使大家對學習的知識有一個整體的清晰的認識。

比如按照朝代建立、鞏固、繁榮、衰敗等記錄為主要框架。重要事情按照事件起因(包括背景、條件、原因、目的等)、

事件過程(包括時間、地點、人物、口號等)、事件影響(包括性質、作用、意義、經驗教訓等)記錄為具體內容。

㈧ 求高中歷史選修《歷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中十大改革知識點

專題一 梭倫改革

課標: (1)了解梭倫改革前雅典的社會狀況,認識梭倫改革的必要性。

(2)簡述梭倫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點。- b$ q/ Y. i, W6 ~' N; S
(3)分析梭倫改革對雅典民主政治建設的影響。

1.改革背景:

①貴族與平民矛盾激化。

②工商業奴隸主的崛起,要求分享權利,實行改革。③薩拉米危機

④公元前594年梭倫當選首席執政官。

2.主要措施及作用:

(1)經濟改革:

①頒布解負令,廢除平民債務。廢除債務奴隸制。

作用:法律上保障平民的人身自由,形成較穩定的公民群體

②鼓勵發展農業和工商業。作用:為雅典民主制打下牢固階級基礎

(2)政治改革:

①首先確立財產等級制度。作用:擴大了工商業奴隸主階層參政權, 平民享有一定權力;打破了貴族專權局面

②其次是改革國家權力機構。

……
一、導 讀
人類歷史是一個復雜的社會演進過程,人類社會自產生以來,改革就與社會進步相伴而生,並成為歷史前進的動力之一。改革雖然不像革命那樣來的轟轟烈烈,卻以其特有的方式推動著社會的進步。人類歷史上的改革有很多,本模塊精選了其中9個重大改革,這9個改革貫通古今中外,或成功或失敗,充滿了曲折與反復,然而它們都對歷史的前進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因此被歷史所銘記!
一、人類社會演進的重要方式:革命、改革 、戰爭
學習本模塊必須明確改革與革命的區別。無論改革或是革命都是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實現社會進步為目標的,然而二者卻採取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
二、人類社會演進的重要方式之一:社會革命(暴力)
1、歷史上重大革命: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法國大革命、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中國的辛亥革命、新民主義革命等。
革命是由暴力打造的,是用鮮血鑄就的,它用暴力打碎了陳舊的政治上層建築,用暴力來奪取國家政權,並且往往伴隨著國家政權的更替,從而產生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秩序的巨大變革。
2、重大革命的根本原因: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矛盾的結果。
3、根本目的:用暴力打碎了陳舊的政治上層建築,奪取了國家政權,建立了一個理想的社會制度。
4、領導力量和方式:由下層群眾發動的,是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三、人類社會演進的重要方式之一:社會改革(和平)
……

以上兩部分內容是從我掌握的幾份資料里摘錄出來的,如有需要,請致QQ郵箱wouc(加上後綴就行)

閱讀全文

與高中歷史選修6知識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