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日本,韓國,越南從事歷史學領域的人要都會漢語嗎
在歷史上,由於漢文化的強勢影響,中國周圍逐漸形成了一個幅員遼闊的漢字文化圈,其中以日本、韓國、越南為主要成員國。這些國家的文化和語言,都受到了漢文化和漢語的浸潤。王力先生指出:「漢語自秦漢以後,由於漢族文化的先進,逐漸傳入了外國,特別是日本、朝鮮和越南。日本語、朝鮮語和越南語都接受了漢語的巨大影響,向漢語吸收了大量的詞語,成為它們自己的詞彙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可以很明顯地看出,這一類日本古文與漢文(文言文)差距較大,如果從事日本歷史研究但僅僅只會漢文,其阻力依舊是較大的。くずし字有點類似於中文草書的概念,但又有不同,主要的學習難點為閱讀,學習くずし字的原因倒和漢文沒有太多關系。
B. 越南阮朝服飾和漢服有哪些異同
越南傳統服飾漢服影響很深,因為越人自己就把自己視為漢民,視為中華。而越南最後一個朝代阮朝的制度受明清兩朝影響,民服受到滿清影響使用紐扣但是保留漢服的立領和寬袖,隨著滿清窄袖的影響逐漸演變為現在的窄袖也就是現在越南的國服長衫奧黛,奧黛其實是受到法式裁剪之後才出現的並不是受旗袍影響。
滿清佔有中華剃發易服,越南黎阮兩朝都禁止學習穿滿清服飾和樣式,保留漢服的立領,交領和寬袖以及發髻。《欽定越史通鑒綱目》記載後黎朝正和十七年(1696年),黎熙宗下詔:「 自清帝入中國、剃發短衣、一守滿洲故習。宋明衣冠禮俗為之盪然。北商往來日久、國人亦有效之者。乃嚴飭北人籍我國者、言語衣服、一遵國俗。 …… 沿邊之民、亦不得效其聲音衣服、違者罪之。 」
《大南實錄?正編?第一紀?世祖實錄》記載:「文武官服、參酌漢唐歷代至大明制度及新制式樣、其士庶服舍器用、略如大明體制、盡除北朝陋習、為衣冠文獻之邦矣!」。
越南常服最常見是五幅衫俗稱長衫(?o dài ),是廣南阮主阮福闊於1738年改制後出現,當時阮福闊下令國內「士庶男女並著襦袍,穿裳(袴),纏巾。…衣服廬舍器用略如明清體制」。後隨著舊阮後裔阮福映統一越南,而將服飾制度推廣至全越。五幅衫保留明式樣的寬大袖子和立領,又大量使用紐扣。
C. 明朝時越南的民族服裝是什麼樣子的類似於中國的漢服嗎
親,你怎麼連歷史都抄不懂。越南自古是中國領土,隸屬廣南南路(廣南省,廣南東路為廣東省,廣南西路為廣西)。明朝建路,為南越國,設郡縣。清嘉慶年間,封藩屬國,因南越與南粵(雷州半島)音相似,嘉慶皇帝改為越南,1934年在法國的支持下獨立成國。
現在可以告訴你,越南的民族如京族,壯族與我國同宗同文,並無大的差異。
D. 求科普漢服的歷史 越詳細越好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綉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與漢人一詞類似,漢服中的「漢」字的詞義外延亦存在著由漢朝擴大為整個民族指稱的過程。如《馬王堆三號墓遣冊》關於「漢服」最早的記載:「簡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1]中的「漢服」是指漢朝的服飾禮儀制度,即《周禮》《儀禮》《禮記》里的冠服體系[2];而成書於唐朝的《蠻書》的記載:「初襲漢服,後稍參諸戎風俗,迄今但朝霞纏頭,其餘無異」中的「漢服」指的則是漢人的服飾禮儀制度[3]。
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4],源自黃帝制冕服[5]。定型於周朝,並通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神道設教的一部分。[6]因此後來各個華夏朝代均宗周法漢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7],於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志。「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8],是說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聖的[9][10]。漢服還通過華夏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鑒漢服特徵。
基本特點
交領、右衽、系帶
基本形制
衣裳、深衣、袍衫、襦裙、襦袴
組成結構
首服、體衣、足衣、配飾
E. 在漢服運動者的眼裡,中國算漢朝,日本算唐朝,韓國算明朝,而越南可以算什麼朝代
您誤會了抄,漢服淵源襲並不止於漢朝,有何來「中國算漢朝」?而日本和服原型來自唐,而和服現在已經是日本民族服裝,屬於日本,我們只能說它是源於中國,何來「日本算唐朝」之說?韓國情況相似,不解釋了,而越南也是借鑒了中國服飾特點,原型來自旗袍,與漢服無關。
F. 越南美女的衣服源自中國漢服,不知多少國人會為之傾倒
長衫(奧黛)是越南女性的傳統服裝也被稱為越式旗袍,一般用彩色柔軟綢布縫製版。目前還沒權有任何文件規定,長衫是越南婦女的國服,但實際上每逢重大節日或重要活動,越南女性都會選擇長衫作為禮服。長衫長期以來以其獨特魅力成為了越南婦女的驕傲。
G. 這漢服誰家
目錄
聲明:詞條人人可編輯,創建、修改和認證均免費
詳情
漢服:上衣下裳與深衣
41.5萬 5'17"
100秒看古代男子服飾
19.7萬 2'18"
漢服女裙(漢唐篇)
17.3萬 7'12"
日本和服——遺留在日本的中國文化
4萬 3'35"
中國古代服飾變化
13.5萬 59"
漢服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綉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與漢人一詞類似,漢服中的「漢」字的詞義外延亦存在著由漢朝擴大為整個民族指稱的過程。如《馬王堆三號墓遣冊》關於「漢服」最早的記載:「簡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1]中的「漢服」是指漢朝的服飾禮儀制度,即《周禮》《儀禮》《禮記》里的冠服體系[2];而成書於唐朝的《蠻書》的記載:「初襲漢服,後稍參諸戎風俗,迄今但朝霞纏頭,其餘無異」中的「漢服」指的則是漢人的服飾禮儀制度[3]。
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4],源自黃帝制冕服[5]。定型於周朝,並通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神道設教的一部分。[6]因此後來各個華夏朝代均宗周法漢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7],於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志。「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8],是說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聖的[9][10]。漢服還通過華夏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鑒漢服特徵。
H. 越南古人為何穿漢服清朝允許女人穿漢服,乾隆時期女性基本穿漢服,可是為什麼晚清都穿旗袍了
這與晚晴的太平天國運動有關。太平天國運動是最後漢服大規模興盛的時期。但是此內時距離漢服消失已容經有170多年,很難做到漢服的復原。只有在道士、和尚、戲劇中還有漢服的殘留。所以太平天國不少人穿起了戲劇、道士與和尚的衣服。其實由於當時戰亂頻繁,太平天國內部也沒有花時間研究過漢服最初是什麼樣子。但是隨著太平天國運動的鎮壓,特別是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後。一切與漢服有關的服飾,遭到了自清軍入關後,最大一次的銷毀。沒有人再敢穿與漢服相關的服飾。此後半個世紀,直到辛亥革命前後,才有了一些漢服復興的苗頭。但很快就被撲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