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對歷史老師的評價與建議
(一)評價的指導思想
1.評價的性質與功能。
歷史教學評價主要是根據《標准》,運用科學的方法,對歷史教學過程、教學效果以及影響教學的各種因素進行定性和定量的價值判斷。教學評價是歷史教學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改進歷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教學評價的導向功能、診斷功能、激勵功能和促進功能,促進學生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的提高。
2.評價的主要對象、內容和依據。
歷史教學評價應以學生為中心,要注意學生的個性差異,讓學生了解《標准》的要求以及評價方法與過程,並引導學生參與評價過程,以便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評價不僅要考察學生在歷史知識、歷史技能的掌握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變化等方面是否達到《標准》的要求,還要注意考察學生歷史學習的過程與方法,避免將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作為惟一的評價內容。評價應以《標准》為主要依據。
3.評價方法。
評價方法應具有科學性、靈活性和實踐性。要綜合採用觀察、記錄、調查、訪問、討論、作業、測驗、考試、評議、檔案、自我評價、家長評價等多種方法進行評價。評價結果應及時反饋給學生,以便及時改進學生的學習。
(二)評價方法建議
根據教學階段性的特點,可以把歷史教學評價分為以下幾種:課堂教學評價、單元教學評價、學期教學評價、學年教學評價等。不同教學階段的評價,應有相應的評價目的、評價范圍和評價方法,如:課堂教學評價主要針對一節課的學習目標,而學期教學評價則是系統考察學生一學期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對學生歷史學習業績的評判應該靈活採用各種評價方法,避免以筆試作為主要的甚至是惟一的評價方法。以下介紹幾種值得借鑒的評價方法:
1.個人代表作品檔案法。收集學生個人的歷史學習作品,建立檔案,對學生的歷史學習進行評價。個人作品檔案通常收集經過學生選擇的歷史作品,也可以收集和歷史學習有關並能反映學生成就的材料。每件作品最好有教師、家長、同學和自我的評語,評語應該突出學生歷史學習的特長和優點。師生在建立此類檔案時應確定起止時間,一般按一個單元或一個學習主題為單位收集歷史作品。檔案可以保留在相應的文件夾或檔案袋內,也可以保留在學生作業本里。學生本人是建立檔案的主要參與者,教師應提出要求並給予適當指導,師生通過協商來確定檔案內容,並讓學生自己管理檔案。學生以評價對象和評價者的雙重身份參與評價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讓家長參與評價過程,調動了家長的積極性,是一種可以廣泛推行的評價方法。
2.觀察法。通過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學生在日常學習中的表現並加以記錄,對學生歷史學習的成效做出較為全面的評價。觀察法有自然觀察、選擇觀察和實驗觀察等幾種。觀察記錄也有各種方法,如設計觀察表格來記錄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在知識、技能、行為和情感等方面的變化,觀察的項目可以預先設計在表格里,也可以隨時擇取。表格可以與學生檔案放在一起,也可以掛在教室的牆上,讓學生了解自己的進步。例如:對學生在抗美援朝專題討論會上的各種表現,如探究問題、語言表達、人際交流、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方式方法、對抗美援朝的態度等,進行觀察,及時提取有價值的信息記入表格,作為整體評價學生歷史學習成績的依據。
3.活動法。通過活動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可根據學習內容、學生特點和教學條件等,以學生自主活動、直接體驗為基本形式進行活動,如歷史知識競賽、製作歷史圖表、參觀考察、社會調查等。通過活動,可以了解學生對歷史的直觀認識,考察學生綜合運用歷史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加強學生的綜合能力以及發展學生的良好個性。
4.學生自我評價法。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對自己的歷史學習成績進行評價。學生在歷史 學習過程中,對自己的進步、成果以及不足等加以記錄,通過自我評價,對自己歷史學習的 特長及不足等狀況有較為清楚的了解,可以加深學生對自己作為學習者的理解,有助於學生 認識學習目標以及控制學習進程,增強歷史學習的責任感。
Ⅱ 新課標對歷史教學提出了哪些建議
一、 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和價值判斷
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和歷史唯物主義觀,要堅信歷史是人民創造的,培養學生良好的愛國情懷如教育引導學生學唱《國際歌》的教學建議。
二、 充分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
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知識、語言、表情、動作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化解學習中的困惑、壓力使學生在愉快中學習、成長。如結合《開國大典》一課內容新課標要求組織學生觀看《開國大典》等影片,學唱《我的祖國》等歌曲,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懷,激發愛國情感,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
三、 注重對基本史實進行必要的講述 引導學生對歷史進行正確的理解,對史實進行正確的判斷。
四、 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
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思考,養成探究式學習的習慣。
五、 注意歷史知識多領域、多層次的聯系
歷史知識要注重時間脈絡,既要注重縱向聯系,又要考慮橫向聯系,掌握每一歷史知識
六、 提倡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樣化 可以開展課堂討論、小組探究、課外實踐等多種有益於教學的活動,改變傳統教學方法。如《鴉片戰爭》一課新課標要求觀看《林則徐》電影,收集林則徐有關的資料等。
七、 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引導學生參加校外的歷史考察和社會調查,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如《十一屆三中全會》新課標指出要組織學生開展課外社會調查活動,了解家鄉變化。
Ⅲ 提高歷史學科教學質量的幾點建議
除了閱讀文學書以外,還要適當閱讀一些歷史、地理和科學技術知識方面的書籍,以增長知識,擴大視野。讀書,還要養成認真的習慣,不要走馬觀花,不求甚解,應該努力做到讀一本書有一本書的收獲。
Ⅳ 新課標對歷史教學提出哪些建議
一、 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和價值判斷
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和歷史唯物主義觀,要堅信歷史是人民創造的,培養學生良好的愛國情懷如教育引導學生學唱《國際歌》的教學建議。
二、 充分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
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知識、語言、表情、動作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化解學習中的困惑、壓力使學生在愉快中學習、成長。如結合《開國大典》一課內容新課標要求組織學生觀看《開國大典》等影片,學唱《我的祖國》等歌曲,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懷,激發愛國情感,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
三、 注重對基本史實進行必要的講述 引導學生對歷史進行正確的理解,對史實進行正確的判斷。
四、 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
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思考,養成探究式學習的習慣。
五、 注意歷史知識多領域、多層次的聯系
歷史知識要注重時間脈絡,既要注重縱向聯系,又要考慮橫向聯系,掌握每一歷史知識
六、 提倡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樣化 可以開展課堂討論、小組探究、課外實踐等多種有益於教學的活動,改變傳統教學方法。如《鴉片戰爭》一課新課標要求觀看《林則徐》電影,收集林則徐有關的資料等。
七、 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引導學生參加校外的歷史考察和社會調查,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Ⅳ 求近代史教學建議及意見(不要太官方的,對老師的課堂建議也可,100字左右)
中國近代史來,你不怕過多的討論,把學自生都教育的知道太多嗎?
如果,你不怕的話,可以用對搞討論的方式來教學。
舉個例子,鴉片戰爭的起因。
為什麼會有鴉片戰爭,鴉片戰爭之間,中國與英國的貿易是什麼樣子的。中國政府是怎麼看對外貿易的。英國政府是怎麼看清朝政府的。現在的網路很發達,可以把這些問題。給學生,讓學生去找。
最好,把學生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做英國,一部分做清朝。大家在課堂上辯論。然後,你最後總結,就很容易,事情搞清楚了。當是為什麼有鴉片戰爭。
接下來,你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也就容易理解了。
當然,越往後你就越要注意了。因為,會涉及到一些會學生迷茫的東西。你要學會幫助理解。
所謂,馬肉與馬肝的問題了。
Ⅵ 對高中歷史學科教學的幾點思考
隨著課改的逐步深入,歷史學科的高考試卷體現出了新情境、新材料的特點,那就是題目的設置依託大量的史料閱讀與理解,因為材料解析題能夠培養和考查學生深層次的能力,拓展歷史的思維,形成一定的史學素養,所以高考試卷對它情有獨鍾,幾乎是沒有史料無以成題。如何培養學生運用史料的能力,如何正確運用各種史料進行教學,突破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增強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下面就談談我對於如何運用史料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幾點思考。
一、通過史料創設情境,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習興趣
教材中的史料作為學生對某一歷史課題研究的資料,有時並不能全面反映歷史人物、事件。這就既需要教師補充恰當的史料,又可讓學生在課後通過查找史料增加了解。通過史料創設的特定情境,可以再現豐富多彩的歷史場景,將學生帶入當時的歷史氛圍之中,大大縮短學生和真實的歷史之間的距離。學生見的材料多,儲存的知識就寬,看問題的視野就不局限於教材了。
如,我在教授人教版必修二《開辟新航路》中"新航路開辟的背景"這一問題時,運用了三段史料並設置了問題:
材料一:1453年,奧斯曼帝國的軍隊攻佔君士坦丁堡,佔領巴爾干、小亞細亞以及克里木等地區,從而控制了東西方之間的通商要道。不但帝國軍隊肆意搶劫商旅,而且帝國當局還規定對過往商品課以重稅。這實際上等於堵死了這一條重要的商路。
――吳於廑、齊世榮《世界史?近代史編》上卷
材料二:"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個遠東尋找的是黃金,黃金一詞是驅使西班牙人橫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語;黃金是白人剛踏上一個新發現的海岸時所要的第一件東西。"
――恩格斯《論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國家的產生》
材料三:基督教與歐亞其他廣泛傳播的宗教相比,更多地滲透著普救主義。十字軍的多次東侵,就是受著傳教精神鼓舞的。熱心於航海事業的冒險家們動機除了企圖奪取香料外,便是發動新一次十字軍運動,傳播基督福音於全世界。
――吳於廑等主編《世界史?近代史編》上卷
試從這些材料找出新航路開辟有哪些原因?教師提出富於啟發性的問題,以促進學生展開更加積極的歷史思維活動,激發他們學習和探索歷史的興趣。
史料不止是文字史料,還有不少生動形象的圖片、圖畫等,用好這些史料也是必要的,比如在課堂中設置"圖說歷史"這一環節,可以將學生帶入當時的情境中去,讓學生用心去體會和感悟歷史。
二、運用史料"以史導論",培養思維能力,全面認識問題
史料引入高中歷史教學,就是希望學生明確歷史的結論並不是武斷的,也不是強加的,而是以充分的史料為依據的。在教學中,教師有效運用史料,為學生營造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的情境,這樣便使學生通過多則史料前後聯系,相互考證,從而讓學生從史料中來認識歷史的真實面貌,通過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推理能力,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使學生形成歷史意識。
例如,在講授人教版必修二《羅斯福新政》時,就可以運用有關史料,就羅斯福新政進行全面的認識和評價。
材料一:羅斯福至多是一個改良主義者,新政不是一種社會主義,只是資本主義的續命劑。……他的新政的主要目的,是恢復及挽救美國傳統的私有制度及競爭制度。……他承認現行社會制度中的病點,然而他只是希望把病的部分割去,而沒有希望把它全部撲滅後再來建造。新政只要把資本主義已銹了的車輪,磨得光些,使其再能轉動,這是資本主義的還魂劑,不是資本主義的致死葯。
――馬星野:《美國新政成績之總檢討》,《新中華》4卷17期(1936年9月)
材料二:誠然,新政不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政策。但是,不要忘記,12年來美國的工人階級和黑人從羅斯福總統手中所得到的經濟保障和政治權利比從美國歷史上任何其他總統手中所得到的都多,這還不夠說明羅斯福總統的對內政策是一種高度民主進步的政策嗎?
――喬冠華:《民主的巨星墜了》,《新華日報》1945年4月20日
上述材料是當時我國學者對羅斯福新政的不同評價,肯定者中評價的角度也不盡相同。比如,馬星野從制度革新的角度,肯定了羅斯福新政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方面的作用;喬冠華則從社會民主的角度,肯定了羅斯福保護社會弱勢群體利益的民主行為,這幾段史料有助於學生全方位地看待羅斯福新政。
三、應用史料探究歷史,形成創新精神
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提供豐富史料並鼓勵學生分析史料,在
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利用所得的信息和已儲存的知識為基礎,鼓
勵學生克服傳統思維定勢的缺陷,綜合運用各種思維方式,引導學生設想新方法、新概念,提出新觀點,從而使認識或實踐取得突破性進展,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愛丁堡大學歷史學教授狄金森先生認
為,通常的看法與真實的歷史過程並不一致。在對"光榮革命"的認識上,就可以使用這樣一段新材料,以顛覆性的視角重新認識光榮革命。
2011年9月《光明日報?1688:一場真正的現代革命?》中這樣認為:事實上,雖然詹姆斯二世在荷蘭執政威廉率軍登陸後逃離了英國,並未與其正面交戰,但英國民眾主動發起的暴力行動和他們對詹姆斯二世的反叛浪潮在英格蘭開始爆發並迅速波及英倫三島。這種大眾的暴力行動過程相當激烈,大規模的武裝沖突不可避免而且相當持久。
這段材料以新視角說明了英國的"光榮革命"並不是和平的政治改變。我們通常認為,英國的光榮革命之所以"光榮",是因為一小撮政治精英以政變的形式改變了英國的政治局勢,並沒有發生流血事件,但材料卻以新視角告訴人們,光榮革命時不僅流了血,而且還發生了大規模的持久性沖突。有利於學生打破傳統的思維認知,而敢於以創新的精神探究歷史的真相。
以上是我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有關史料教學的三點粗淺的思考。總之,藉助史料的搜集、分類、解析、運用等各種形式的史料教學活動,以引導學生轉變歷史學習方式,密切與社會實踐的聯系,改革傳統的、以"教師、課堂、教科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從而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起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廣闊性,使學生初步形成自主研究歷史的能力。
Ⅶ 對中國近代史綱要教學提出的意見和建議
一 應當重視中國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中國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時間里,相對而言,顯得有些被冷落。20世紀80年代以來,先是中國近代文化史研究的興起,並成為熱點。當時回顧過去中國近代史的研究,著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覺得有拓寬領域的必要,於是文化領域受到人們的關注。但是在「文化熱」中,又出現貶政治史的現象,有的研究者認為政治史的研究是淺層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進入到歷史的深層,才是中心。隨後,中國近代社會史也引起學者們的興趣,對它的研究方興未艾。但是,也出現與「文化熱」中類似的說法,貶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張用社會史取代歷史的。這些說法是否確切,是值得推敲的。我雖是研究中國近代文化史,但並不認為文化是歷史的中心。在同白壽彝教授的一次談話中,曾經談到什麼是歷史的中心的問題。白先生認為:歷史主要是寫政治,政治是歷史的脊樑,經濟雖是基礎,但要受政治的制約,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約,文化不能作為歷史的中心。話雖不多,卻很精闢。
美國著名學者塞繆爾·亨廷頓在前幾年曾發表《文明的沖突》一文,引起了國際上強烈的反應。這篇文章認為未來國際沖突不是經濟的、意識形態的沖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學文化、伊斯蘭文化的沖突。顯然,這是把文化作為社會的中心,是起決定作用的。不論是歷史上還是現實社會中,文化無疑有其應有的作用,但它不居於中心地位,不起決定作用。就現實國際社會而言,首要的是經濟、政治利益,美國向他國推銷其價值觀、文化,也是為了實現其經濟、政治利益。海灣戰爭,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謂伊斯蘭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沖突。亨廷頓在《文明的沖突》這篇文章的基礎上撰成《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對他在「文章中提出的問題提供一個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詳盡論證的解答」。盡管他在書中仍然力圖說明根本因素是伊斯蘭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沖突,但也不能不承認「海灣戰爭是冷戰後文明間發生的第一次資源戰爭」。他說:「最關鍵的問題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儲備,將由依靠西方軍事力量保護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長國政府控制,還是由有能力並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對西方的獨立的反西方政權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薩達姆·海珊,卻獲得了某種使海灣國家在安全上依賴西方的勝利。戰爭之前,伊朗、伊拉克、海灣合作委員會和美國曾為獲取對海灣地區的影響展開了競爭。戰爭之後,波斯灣變成了美國的內湖。」[1]這里認為這場戰爭的關鍵是爭奪對「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儲備」的控制權,「戰爭之後,波斯灣變成了美國的內湖」,都說到了實質所在。同是伊斯蘭文化的國家,為了石油、戰略地位等經濟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間可以打起仗來,也可以支持、參與美國組織的對伊拉克的戰爭。這正說明,海灣戰爭的根本因素不是由於伊斯蘭文化和西方文化兩種「文明間」的戰爭,而是經濟、政治利益的沖突。
貶抑中國近代政治史研究的一個緣由,是有些研究者認為以往中國近代史寫的政治史,是階級斗爭史,有的人甚至指責為「階級斗爭為綱」。恩格斯在1888年為《共產黨宣言》英文版所寫的序言中指出:「(從原始土地公有制解體以來)全部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是「構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2]。列寧也說:「階級關系——這是一種根本的和主要的東西,沒有它,就沒有馬克思主義[3]。如果堅持馬克思主義對歷史研究的指導,那就離不開階級分析和階級斗爭學說。至於將階級斗爭等同於「以階級斗爭為綱」,那是對不同性質問題的混淆。
對於中國近代政治史研究的弱化,還因為以往史學界著重於從鴉片戰爭到解放戰爭這些重大事件的研究,成果頗多,再做研究起點較高,向前推進難度較大,要下更大的功夫。然而這些大事件也不是沒有可以繼續研究的,還有不少問題沒有完全弄清楚,有些問題也有待深入。即如孫中山,近些年又陸續發現一批有關的資料,還沒有很好地加以運用研究;關於他的思想等方面的評論,研究者的見解也頗有分歧;何況迄今尚未有一部學術價值高的、有份量的傳記。
重大事件自是中國近代政治史的重要內容,但不等於中國近代政治史,不是它的全部內容,中國近代政治史的內容是很豐富的,不應當忽視。中國近代文化史、社會史的研究,擴展了中國近代史的領域,無疑是有意義的。但不宜揚此抑彼,政治、經濟、文化乃至軍事、外交等都同樣需要研究,都有研究的必要和價值。
二 注重微觀研究,也要重視綜合研究
近些年來中國近代史的研究趨向細化,具體問題的研究受到重視,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具體的、微觀的研究很有必要,這是綜合研究的基礎,但是過分細化就會流於「碎化」。近代中國一百多年的歷史,時間不短,人、事繁多,對全部細節或微小問題逐一加以研究,既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即使研究了,也說明不了什麼問題。細化的研究需要斟酌所擇取的題目有沒有研究價值,而有研究價值的題目也不應只是就事論事,敘事清楚,還要將它置於大背景中來考察,以小見大,說明問題。
在具體的微觀研究的基礎上,要注意開展綜合的研究。長期以來,中國近代史分門別類的研究,專題的研究,已經做了不少,有條件做綜合的研究。
在我們的研究工作中,分科、分專業,文學、史學、哲學等等各自屬於不同的學科門類。在歷史學中,又有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世界史以及各種專門史之分。而研究中國近代史的人,又有專攻某一重大歷史事件之別。這種分工過於狹窄,過於專門,不利於歷史學科的發展,不利於人才培養,不利於出精品,也難以做綜合的研究。中國歷史上的人物不少都是通曉經、史、子、文學、佛學等,對他們的研究不能僅限於一個方面,應當是全面的。例如魏源,在中國近代史、思想史學著作中,主要是寫他的經世思想,尤注重於《海國圖志》及其名言「師夷長技以制夷」。魏源的經世思想,他的具有代表性的名著《海國圖志》,無疑要著重論析。然而魏源博學多聞,年輕時究心陽明心學,好讀史書,後隨父至京師,從胡承珙問漢儒家法,問宋學於姚學shuǎng@①,學《公羊》於劉逢祿,晚年又修禪禮佛。他一生著述甚多,除《海國圖志》外,如《曾子章句》、《大學古本》、《庸易通義》、《說文擬雅》、《小學古經》、《兩漢經師今古文家法考》、《老子本義》、《孫子集注》、《董子春秋發微》、《詩古微》、《書古微》、《聖武紀》、《元史新編》、《古微堂內外集》等,涉及經、史、子、佛學、詩文,僅經學又及今古文、漢宋學。要對魏源有精深的研究,不能只談論某些方面,需要綜合的研究。這關乎研究者的知識結構問題,應「通識」的要求。一個學科也有上下通、左右通的問題,力求改變過於專門、相互割裂的狀態。
三 現實與歷史不能混同
今天的中國由歷史的中國發展而來,現象和歷史不能割斷。歷史的研究者都是生活在現實社會的,現實社會中的問題無疑會引發研究者去思考歷史。但是,現實和歷史不能等同,二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這是無須贅述的常識,似乎是很明白的。然而在實際研究中,二者的界限卻時常被混淆。例如,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革開放,引進外資等等,於是有的研究者就以此去反思歷史,闡釋歷史,認為近代中國一百多年裡,西方列強在中國傾銷商品、投資建廠、開礦築路、掠取原料農業品……,是幫助中國實現現代化,應當歡迎他們進來,不應該反抗,當年如果不把帝國主義趕出中國,現在可能就現代化了。
出現這種說法,原因不止一端,但其中有一點,就是將歷史與現實混淆起來,將現實中進行的現代化建設、對外開放與近代史上的外國入侵混為一談。近代史上的所謂「開放」,外國人在中國的投資設廠等等,與現在改革開放、引進外資不能混為一談,必須歷史地去看待它。中國近代社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方列強通過對中國進行的侵略戰爭,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取得了在華政治、軍事、經濟、外交、文化等方面的許多特權,把持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命脈,操縱著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而現在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外開放、引進外資等,其歷史背景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建立了新中國,並進行數十年社會主義改造與建設。中國今天的對外開放、引進外資等是獨立自主的,不允許外國附加任何條件,外國人在中國從事經商投資等活動,必須遵守中國的法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與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國相比,其社會性質根本不同,不能以現在的情況和觀念硬往歷史上套,將歷史與現實同等看待。
又如我們現在說和平和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國內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強調穩定、安定團結,於是有些研究者就以之去闡釋歷史,認定中國古代社會為什麼發展緩慢,不能走向現代化,就是因為農民戰爭破壞了穩定,破壞了經濟;近代中國沒有實現現代化,是革命的結果,革命革糟了,只有改良才能使中國現代化。歷史上為什麼會發生農民起義、革命,它們是否只是破壞,這些問題不用多說,如果不存偏見,並不難公正地回答。拿現實去規范歷史,用現代人的思想去要求歷史人物,這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研究歷史需要用歷史觀點來觀察問題,「在分析任何一個社會問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絕對要求,就是要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4]。
四 要重視歷史教育
歷史教育包括學校的歷史教育和學校以外的廣大人民群眾和幹部的教育,它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質是不可缺少的。鄧小平同志強調:「我們要用歷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5]。
歷史學要在提高民族思想、文化素質上發揮作用,就不能局限於專門學術研究方面。歷史研究對於提高學科學術水平、發展歷史科學當然很重要,但只做提高方面的工作是不夠的,還要重視歷史教育,做普及方面的工作。史學工作既要提高又要普及,是兩手問題,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現在的問題是提高方面比較硬,史學工作者注重撰寫學術專著,發表學術論文;而這與評職稱、提高自身地位等等都有關系。普及工作得不到重視,認為是小兒科,不算學問,評職稱也不算數,這種思想觀念和實際問題影響了史學工作者對普及的重視,削弱了歷史教育。
在知識普及方面,科技工作者做得比較好,出版了許多科普書籍和影視片,實際效果也很好。相形之下,歷史工作者就做得不夠。從學科要求上說,歷史工作者對歷史普及、歷史教育也要重視,學問不能只停留在專家圈子裡。我們的歷史著作不用說一般青少年不看,就連幹部也沒有多少接觸。因為這些書籍、論文太專門,難懂,人們讀不下去,引不起興趣。一個學科、一門學問如果離開群眾,離開社會,恐怕是很難生存的。
事實上,廣大群眾和幹部並不是不喜歡歷史,不需要歷史,而是缺少適合他們喜歡的讀物或影視片。史學工作者忽視的歷史普及工作,影視工作者都很重視。他們編了許多歷史題材的影視劇,有正劇,有「戲說」,吸引了眾多的觀眾。但是,這些歷史題材的影視劇,存在著隨意編造歷史的嚴重問題,不僅給觀眾以歪曲了的歷史知識,而更重要的是給予觀眾錯誤的歷史觀、價值觀,危害很大,應當受到史學工作者的關注。
值得關注的是青年中歷史知識薄弱。據2001年2月在北京、上海、武漢、深圳四個城市對14~28歲1065名青少年的調查中,歷史試題25道,每道4分,以百分計算,平均分為27.69,及格率只有1.5%。其中有一道題是「誰在1860年燒毀中國的圓明園」,只有31.8%的人答是英法聯軍,大部分人的回答是八國聯軍。而在中學的歷史教學中,有的教學大綱存在著明顯的科學性問題,如不寫太平天國,卻將太平軍打洋槍隊歸之於反侵略斗爭;近代化的開端有洋務運動,但沒有民族資本企業,等等。歷史教育的薄弱,甚至誤導,其後果堪憂,史學工作者有責任加強歷史普和教育的工作。
Ⅷ 怎樣寫學習歷史的心得體會及教學建議
我覺得歷史比較適合男老師教,反正我小學到初中到高中都是男老師,他們對歷回史有著更深層的理答解,所以能把課講的生動而有氣勢,不像一些高中女教師純粹為了進度和考試而死命讓學生背和默,對那些不愛學習和記憶的人來說是福音,而在熱愛歷史的人眼中就是褻瀆,抹殺了我們發表見解,抒發感想的空間 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該嚴肅而認真地看待歷史這門科,如果純粹的應付學科檢測而死記硬背那就跟政治差不多了,為什麼選文科的時候還要把它放在政治前面呢 好了,說了一大通,我覺得如果一個人熱愛歷史,根本不用怕歷史考試,閉著眼也能過關,把這當作你的愛好,生活的積累和老師的點播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使我們進步,成熟,歷史的跨度最終將會影響你思考的深度,作為炎黃子孫都要擔負復興國家的歷史重任!
Ⅸ 歷史課堂教學的幾點建議
歷史典故和成語的運用很關鍵
藉助多媒體省事省效
教學形式與教學內容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