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歷史教師應該具備哪些學科素養
由於歷史學科的特點決定了歷史教師除具備教師的整體素質要求外(如師德修養、教育學、心理學理論等),還需要與其它學科教師的素質有所不同。對中學歷史教師的素質要求,應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歷史教師要具有良好的史德。 我們知道,歷史是已經逝去的客觀存在,是不能改變也無法改變的。歷史與文學不同,文學可以發揮豐富的想像,塑造人物,構思情節。而歷史則以想像和主觀構思為大忌。秉筆直書,是我國歷史學家的優良傳統。因此,作為歷史教師,面對的是學生,更要有良好的史德,堅持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地評價歷史,說真話,講真史,做到字字有出處,事事有根據,不隨便下結論,要做到論從史出。在史實之外憑空捏造不存在的"史實",或隨心所欲想當然,用虛假不實,模糊不清的東西教學生,那無異於欺騙。良好的史德不僅表現在講述真實的歷史,而且講課中投入的感情也必須是真情實感。老師的喜怒愛憎,完全是隨著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評述而真實的流露,情感豐富真摯而不矯揉造作,這樣容易使學生隨著老師對歷史的評述與老師產生共鳴,以至"觀史如身在其中",以老師的激情感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意志和品質。 二、歷史教師要充分認識歷史學科的德育功能,要寓思想教育於歷史知識的傳授之中。 這看起來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不值得花費太多的筆墨,實際上,在高考大棒重壓之下的歷史教學,將德育放在首要位置卻並未形成真正的共識。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因此,歷史教師要轉變觀念,充分認識歷史學科的德育功能,形成一種職業習慣,善於挖掘歷史教材中的德育內容,抓住時機,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同時,歷史教科書本身在德育功能方面又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只要我們重視,就會很好地利用教材,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在當前情況下,特別要正確理解"考試"與"素質教育"的關系。人們往往把"考試"與"素質教育"對立起來,這種認識是片面的,它們之間實際上是有內在聯系的,歷史高考試題本身也體現著德育的功能,體現著素質教育的要求。考試能力實際上是道德思想,知識能力,思維能力,身心素質在一種特殊氛圍中的直接或間接的反映,應該能較好的檢驗教育效果。歷史教學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滲透著能力培養和"德"的教育,這是相輔相承的。人為地輕視德育功能,也勢必影響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三、歷史教師要具有扎實、系統、廣博的歷史專業基礎知識。 歷史貫穿於古今中外,人類社會發展的整個過程和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歷史學科的特點決定了歷史教師必須具備系統淵博的扎實的歷史知識。而系統的淵博的歷史知識需要長期的學習積累。因此,歷史教師要有一種危機感,首先不能僅僅滿足於自己最後學歷取得時的知識水平,即使是本科畢業或是研究生,也要經常鑽研教學大綱,學習最新的大學教材,還要經常研究史學動態和史學專著。要站在歷史學科和歷史研究的高度來研究教材,做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另外,不能讓自己的認識水平停留在與教科書相同的淺層次上,要深化教學內容,深化對高考目標的研究,努力達到或接近高考命題人員認識中學教材的水平,從而准確地把握教學和考試的重點。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中做到居高臨下,旁徵博引,厚積薄發和深入淺出。但長期以來,由於部分學校對歷史教學的不重視,一些歷史教師未受過正規、嚴格的歷史專業訓練,缺少系統的專業理論和知識,教學中拘泥於歷史課本和參考書涉及的內容。這樣的教學很難講清歷史的來龍去脈,原因及影響。也就很難揭示出歷史現象掩蓋的歷史發展規律,因而難免照本宣科,更談不上提高學生的素質了。我們常講欲教給學生一杯水,老師必須要有一桶水。這是有深刻哲理和事實依據的。 四、歷史教師要有一定的政治理論的修養。 歷史學科的功能要求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這就要求歷史教師在教學中以正確的理論作指導,幫助學生認識歷史的發展規律,形成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學會初步運用這些觀點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因此,作為歷史教師,要具備一定的政治理論修養。要熟悉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原理,把握好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現象和本質,量變和質變,認識和實踐等矛盾的對立和辯證統一關系,以及國家與政黨,階級和階級斗爭,民族與宗教,人民群眾及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等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並能夠以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講解、分析、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培養學生自覺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評價歷史的能力。實際上,近幾年的高考命題中已經充分體現了命題者的這一思想,在考查知識能力的同時,加大了對學生基礎理論的考查。而這部分試題常常是學生感覺最難解答的,原因就在於我們部分教師缺乏基本理論的修養。一個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史學理論不甚了解的歷史教師,是不可能培養出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分析解決歷史問題的
Ⅱ 如何提高中學歷史教師的學科素養
1.知識要淵博:要具備足量的學科專業知識和綜合的科學文化知識
首先,作為一個歷史教師首先要有足量而精深的歷史通史知識,起碼要具備比中學教材更高深和廣博的知識,這也應當是成為一個中學歷史教師的底線。
其次,在當前社會多元化影響下,學科的多元化趨勢日漸加強,這就要求中學歷史課教師,除了具備豐厚的專業知識外,還得具備相當綜合的科學文化知識和專深與廣博相結合的多層次、多元化的知識結構,上述三個層面的知識相互支撐,相互滲透,有機整合,才能保證學科教學的科學性、藝術性和有效性。另外,作為歷史教師,在當今時代,在課程改革的今天,不能只局限於教材,還得不斷學習,能夠追蹤歷史發展的動態,不斷更新和發展自己的知識結構。
2.教學是能手:要具備嫻熟的專業教學技能。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是通過課堂主渠道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備有效備課、講解分析、啟發提問、組織學習活動、引導提升、電化教學等專業教學技能。
另外,傳統的歷史教學,重在「傳道、授業、解惑」,即繼承人類歷史過程中的知識客體。但在新課程改革下,我們要改變舊的歷史教育觀點,要把重點放在「積能」和育人上。歷史教育不僅要客觀地再現歷史的本來面目,理清錯綜復雜的歷史現象,更重要的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法國著名教育家弗雷內說過:「提供知識並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獲得探索方針,培養思維能力,具有創造性和批判精神,才是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要提高教師自身的教育技能素質,才能制出精良的精神宴席,便飯也好,要富於營養而易於消化。
3.理念要前沿:要具備一定的教育理論和課程理論素養
教學是一門科學,不能憑教師主觀意識或行政命令實施課堂教學。教師的備課、上課、教學設計等都應該符合教學規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特點、符合學科知識的特點,所以,要想教學科學、有效,教師就必須要具備一定的基礎教育理論、學科教育理論和課程理論。讓教育理論成為教學改革的有效支撐,同時,教師也要結合理論反思實踐,結合實踐研究理論,提升自我反思的能力,增強對教育工作的理性解讀能力和變革能力。
4.信息能整合:要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
掌握現代化教學技術將成為教師職業素質的重要一環。教師的信息素養也成為歷史教師整體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教師的信息素養,應該有以下幾個層面的內容:第一層,是教師的信息品質,包括信息意識、信息觀念、信息覺悟、信息道德等。第二層,是教師的信息知識,主要是指教師的知識面及擁有信息的總量與質量的素質狀況。第三層,是教師的信息能力。主要包括教師獲取信息、加工處理信息、最佳篩選和利用信息以及創新信息等能力。
二、關於歷史教師學科專業素養方面存在的問題
目前中學歷史教師的專業水平、知識水平、教育理論水平確實不容樂觀,亟待提高。在教學中有以下幾個常見、普遍的現象能夠反映出這一點:
1.歷史教師專業知識積累不足。
雖然大部分歷史教師在高等學院受過歷史專業教育,滿足作為中學歷史教師在專業方面的底線,符合初中歷史教學的入門條件。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時代的發展,很多教師的專業知識沒有增加和更新,反而是在減退。有些歷史教師,尤其是新教師或非專業教師,對所教內容了解熟悉的不夠足量。
2.重視教學技能的提高,忽視知識的提高和更新。
我覺得從課改開始實施後,幾年來,歷史教師的素質應該說有一定程度提高,但是我認為在教學技能方面提高,可能要好於在專業知識方面的提高。很長一段時間來,關於專業知識提高的問題沒有被提到一個必要的高度。很多教師熱衷於「術」的研究和實踐,看書學習也是首選提高教學技能、提高教學成績方面的書籍,聽報告也是希望聽到切實可操作的做法,「你就告訴我怎麼做」,不善於研究「道」,在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方面太過於功利了。
3.重視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研究,忽視對知識的把握和研究。
我們很多教師可能要教的內容還沒有搞懂,就先去設計教學過程了,先想什麼樣的教法、什麼模式,重視怎麼讓學生記住,怎麼考好。這實際上就本末倒置了。我覺得如果先把這個教學內容在知識和認識上搞得圓融無礙了,然後再想怎麼教,就可能想出很多非常精彩的教法來,課堂教學也就真正有效了。
4.教教材而不是教歷史。
教師大多是為了考試成績而教,努力達成眼前的功利性的目標,忽視課程本身的目標,目標中有的是知識,有的是效果,而忽視育人目標。忽視了歷史學科的人文教育功能和文化傳承功能。這其實是反映出教師對歷史教育理解的偏頗。
三、關於提高歷史教師學科專業素養方法和策略
1.讀書學習
我們歷史學科提高專業素養的途徑,讀書是最關鍵的,這也是學科特點所決定的。教師要讀歷史通史知識方面的書籍,也要讀一些歷史學術研究和動態方面的書,還要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假期開始,我計劃組織開展青年教師的讀書學習活動。向教師推薦書目,平時通過博客上傳和交流讀書摘要和學習心得,定期進行讀書報告會的交流研討,達到智慧共享和共同提高的目的。
2.抓好集體備課
以後要通過落實全冊備課、單元備課、課時備課等,幫助教師准確解讀課標,正確構建知識,全面掌握教材,夯實教學基本功。
3.活動推動
通過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集體備課活動、說課活動、研討課活動,推動教師自主提高學科專業素養。另外,還要重點開展對青年教師的培訓,為年輕教師的成長成才搭建平台,盡快提升青年教師的專業素養水平。
4.同伴互助
一方面,讓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分小組或結對進行教研和學習,進行共同實踐研究和提高。另一方面,充分發揮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等優秀教師的引領作用,請他們給歷史老師們開講座,上示範課,指導評點年輕教師,提高全體老師的專業素養。
Ⅲ 如何才能發揮歷史學科「立德樹人」的重要功能
「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和永恆主題。人們不會忘記那個寓言般的故事:「您在哪所學校學到了最重要的東西?」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這樣回「在幼兒園,我學到了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做錯事要道歉、仔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說,這是一生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幼兒園?最重要的東西?看似矛盾的回答中,這位諾獎獲得者道出了教育的根本——立德樹人。
十八大報告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立德樹人」首次確立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對十七大「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指明了今後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立德樹人,即教育事業不僅要傳授知識、培養能力,還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體系之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榮辱觀。
然而,透視目前教育中的一些現象,似乎與立德樹人的目標南轅北轍。比如,門庭若市的「培優班」,擠破頭的「小升初」,減不下來的大書包,追逐名利的辦學……種種現象似乎都指向一點,「育分」遠比「育人」更具誘惑力。結果呢?孩子們的考試分數上去了,整個社會的文化水平上去了,但社會的道德水準卻沒有同步上去。否則,扶起摔倒的老人還需要大討論?「小悅悅」事件還會發生?愛因斯坦的一句話令人難忘:「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個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
要成才,先成人!十八大報告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抓住了問題的實質和核心。
立德樹人,「德」字為先。立德即樹立德業,《左傳》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我們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的學校把學生日常表現納入考核目標,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基本道德規范為基礎、以全面發展為目標,開展德育教育。捨己救人的「最美中學生」龔鈺犇,剮蹭寶馬後留言賠償的揚州小伙徐礪寒……道德模範的力量遠勝只知讀書的考試狀元。
立德樹人,入心為要。多元的價值觀,日新月異的社會,海量信息的包圍,讓德育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照本宣科式的德育教育,或許能用分數「考出」高低,但無法將「德」字鐫刻在孩子們心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化水平,是立德樹人面臨的重要課題。只有切實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親和力、感染力,為孩子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才能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真正入腦入心。
立德樹人,師德為范。「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知識或可言傳,德行需得身教。教師肩負著為人師表、教書育人的重任,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傳播者和建設者,是青少年一代成長的引路人。立德先立師,樹人先正己,培養和造就一支學高身正的教師隊伍,是立德樹人成敗的關鍵。嚴格的考核管理,健全的制度規范,在教師隊伍建設中不可或缺。
立德樹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不僅關系黨和人民教育事業的發展,也關系整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局和長遠。正如十八大報告指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面向未來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續奮斗。」
立德樹人,教育任重道遠! (張爍)
Ⅳ 歷史教育的社會功能
歷史教育的社會功能,可以簡略地概括為「鑒往知今,資政育人」八個字。具體說來:
第一,在推動人文科學其他學科的發展中,在推動人文科學之外的社會科學、思維科學以及管理科學等的發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獨特作用。因為沒有歷史學自身的不斷發展,沒有歷史學使時序化、整體化、實證化從一般的籠統的要求變為深入而具體的現實,所有其他學科歷史內涵的發掘,就會缺失它們依以存在與確立的坐標,以及使這種發掘不斷深化的動力。
第二, 具有認識功能,即能夠為人們了解現實和預測未來提供必要的歷史知識,使人們認清人類歷史和各種事物是怎麼發展變化的,現在有些什麼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以後將會怎麼發展。
就是說,可以增強人們歷史的眼光,即善於從歷史上來看問題,重視歷史的條件和因素。大哲學家黑格爾就非常重視歷史,他說:「我們之所以是我們乃是我們有歷史。」 恩格斯曾稱贊他說:「黑格爾的思維方式不同於其他所以哲學家的地方,就是他的思維方式有巨大的歷史感作基礎。」 如果缺乏歷史的眼光,忽視歷史的因素,往往就會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產生急躁甚至浮躁的心理,追求短期效應,造成工作的失誤。如果有歷史的眼光,就會把問題看得更全面些,考慮得更慎重、更周全些。英國一位歷史學家在《歷史的功用》一書中,曾提出文官「如果想躋於高官之列,歷史是必經之途」,因為「文官應付的行政問題,歷史能提供正確的背景」,也就是能培養歷史的眼光,提供歷史的知識。
第三,具有借鑒功能,即能夠為人們的實踐活動提供歷史的經驗和教訓,從而使人們以史為鑒,避免重犯人類歷史上曾犯過的錯誤。我國自古以來就重視歷史經驗的總結,有著以史為鑒的優良傳統。唐朝李世民就曾經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通過學習歷史,可以知道哪些事是應該做的,哪些事是不應該做的,遇到什麼事應該怎麼處理,怎麼解決,從而增長自己的智慧。著名的史學著作《資治通鑒》,就是為皇帝提供歷史借鑒的。梁啟超曾稱贊這部書最「益人心智」。古希臘著名的史學家波里比阿在起所著的《歷史》一書中也說得很明白:「就政治生活而言,最好的教育和訓練就是要研習歷史。取鑒於前人的覆轍,是教人如何英勇豪邁地面對困難、戰勝命運的不二法門,除此之外別無他途。」
第四,具有教育功能,其中包括道德教育,理想教育,歷史眼光的教育等等。有的學者說:歷史學是一部社會教科書,它具有多方面的社會教化和思想滋養功能,是人類認識世界、認識自我、改造世界、超越自我的強大的武器,其核心是啟迪心智、智慧人生,使人變得清醒、理智和成熟。學習歷史,對於提高人們的人文素養、思想境界、完善人格、陶冶情操、塑造美好的心靈、學習做人都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從中可以體驗先輩們在追求理想、改變命運過程中的痛苦與歡樂、挫折和勝利,感悟到人生的意義、生命的價值和人的尊嚴。從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評價中可具體生動地體悟到什麼是正義、進步和公正,什麼是崇高、偉大和正氣,所有這些都助於從深層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的學者甚至說,中國史學具有雙重職能:一是記錄歷史事實:二是維系人倫價值,故多有道德評價。或者說,中國史學「雙肩挑」:左邊肩膀挑著史實;右邊肩膀挑著公正,故多有人物褒貶。
第五, 還具有特殊的娛樂功能、消閑功能和消遣功能,即可以通過學習歷史度過閑暇時光,並可以從中得到愉悅和審美的情趣。
在這五種功能中,中間的三種功能即歷史學的社會功能是最重要的。正因為歷史學具有很強的社會功能,所以各個國家歷來的統治者都十分重視歷史。當然,它的直接的用處沒有法學、經濟學等學科那麼大,學歷史的人找起工作來也沒有學這些學科的好找,但歷史學在人文社會科學中是絕對不能缺少的。
Ⅳ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包含哪些具體內容
歷史素養的基本要素包括歷史知識、歷史思維能力、歷史意識和價值觀。
1、歷史思維版能力是用以權再認識和再現歷史事實,解釋和理解歷史現象,把握歷史發展進程,分析和評價歷史客體的一種素養。
2、歷史意識和價值觀是人們在歷史認知基礎上凝聚、升華而成的經驗性心理、思維、觀念和精神狀態。
3、歷史知識是發現問題、思考社會和人生的基礎。
(5)歷史學科素養的育人功能擴展閱讀:
歷史素養的好處:
1、有利於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歷史教育把育人、立人作為基本目標。
2、有利於激發青少年對自己民族、國家、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和責任感。歷史是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和精神家園。歷史素養體現著民族精神和國家意識。
3、有利於形成開放意識和世界意識。歷史縱貫古今,橫聯中外,中囊網路,包含著豐富的人類文明成果。歷史素養的養成,能夠認識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趨勢及人類文化的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認識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主題,追尋歷史演進的規律,形成面向世界的視野和意識。
Ⅵ 歷史解釋素養的培養
全面培養學生的素質,是學校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任務。為加強學生的素質教育,特製定本實施意見。
一、素質培養的范圍:人的素質保羅萬象,我們所培養的學生的素質,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知識素質、人文素質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二、要樹立學生素質培養的幾種觀念:
1.要樹立全員育人觀:學生素質培養,是教書育人的重要內容之一,素質教育貫穿於教學工作和學生管理全部工作之中,所以,與每一位教職工都有密切的關系,人人都有培養學生素質的任務和責任,所以必須樹立全員育人觀,把學生素質教育貫徹到各項具體工作之中去,要在同學生接觸的各個方面,起到教育學生和影響學生的作用。教師應該是學生素質教育的導師和楷模。
2.要樹立全方位育人觀:可以說學校的一
切工作都與學生素質培養有關,都是培養學生素質的有效途徑,也就是說,學生素質的培養貫穿於各項工作和活動之中,因此必須樹立全方位育人觀。在這里主要強調兩大方面——一是教學工作,二是學生管理工作。必須在這兩個方面,完成學生素質培養的任務。
三、學生素質培養的幾種途徑及要求:
(一)知識素質培養的途徑及要求:
1.知識素質培養的途徑:理論課、實踐課和第二課堂及各種學習型競賽。
2.知識素質培養的要求:
(1)培養學生良好的知識理論素質,尤其是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是支撐學生後續良好發展的重要素質。在教學工作中,要把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當作教學要求,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之中。
(2)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和自主化學習的能力。未來的社會知識更新速度越來越快,一個人必須終生學習,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所以,一個人在學校中獲得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和自主化學習的能力比獲得知識更重要。「教是為了不教」(葉聖陶語)所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任務不僅僅是在傳授知識,更重要的任務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和自主化學習的能力。因此,必須把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和自主化學習的能力,貫穿於教學過程之中去。
(二)人文素質培養的途徑及其目的:
1.成立各種學習型組織,如法律協會、英語協會、文學社等,組織開展學習活動或學習性競賽。目的是培養學生自主化學習的能力和競爭意識,同時也達到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辯論和創作技巧的目的。
2.開展單項競賽活動,如中英文朗讀競賽、表演、辯論賽、基本功比賽等。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以及單項技能,豐富學生的能力結構。
3.舉辦各種文體活動或文藝演出,以培養學生的表現能力。
Ⅶ 正確認識核心素養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之間的關系
根據對核心素養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概念,兩者在內容上有所不同,但本質上,學科核心素養是對核心素養的進一步細化,是核心素養在學科上的具體體現。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通過一系列的課程建設、課堂教學等實踐活動來落實,需要經過一門門的學科教學去實現。
如歷史的時空觀念素養需要培養學生依據歷史的紀年與時序建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之間的相互關聯性;從歷史年表、歷史地圖中獲取所需的信息等能力,這是「科學精神」、學會學習」等核心素養的體現。再如史料實證素養,培養學生搜集、整理、辨別、運用史料的能力,這也是「科學精神」、「學會學習」等核心素養的體現。歷史理解素養是「人文底蘊」等核心素養的體現;歷史解釋素養是「科學精神」等核心素養的體現;歷史價值觀素養則是「健康生活」、「責任擔當」等核心素養的體現。
所以學科核心素養與核心素養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學科核心素養是核心素養的基礎性作用在學科意義上的呈現;從學科的角度來說,學科核心素養是核心素養的育人功能與學科價值的有機結合,是該學科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價值所在。」
釐清核心素養與學科核心素養之間的關系,有助於我們在歷史教學中更好的將兩者有機結合,有利於我們更深層次的通過學科教學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Ⅷ 歷史與社會學科核心素養有哪些
歷史學科核心素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核心素養在特定學科的具體化;帶有鮮明的學科特色,依託於具體學科的知識體系;是學生學習該學科之後所形成的、具有學科特點的思維品質和關鍵成就。
歷史素養是人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學生在接受歷史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知識、關鍵能力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的綜合表現,是學生通過歷史學習能夠體現出的帶有歷史學科特性的品質。
確定歷史核心素養的依據:歷史學的本質,是對歷史的認識,即在一定的歷史觀的指導下對人類歷史的闡釋。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育人功能,重在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對歷史進行認識,拓展歷史視野,發展歷史思維,使學生在探究歷史的過程中形成自己對歷史的正確認識。
(一)時空觀念
歷史的時空觀念是指歷史時序觀念和歷史地理觀念。任何歷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體的歷史時間和地理條件下發生的。只有將史事置於歷史進程的時空框架當中,才能顯示出它們存在的意義。歷史學科的知識是建構在歷史時空基礎上的,對歷史的認識必須從時空觀念的角度出發。
內涵:時空觀念是指在特定的時間聯系和空間聯系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 表現:1.能夠知道特定的史事是與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相聯系的。2.能夠知道劃分歷史時間與空間的多種方式,並能運用這些方式描述過去。3.能夠按照時間順序和空間要素,建構歷史事件、人物、現象之間的相互關聯。4.能夠在不同的時空框架下理解歷史上的變化與延續、統一與多樣、局部與整體,並對史事作出合理的解釋。5.在認識現實社會時,能夠將認識的對象置於具體的時空條件下進行考察。
(二)史料實證
歷史是一門注重邏輯推理和嚴密論證的實證性的人文社會學科。對歷史的探究是以求真求實為目標,以史料為依據,通過對史料的辨析,將符合史實的材料作為證據,進而形成對歷史的正確、客觀的認識。對史料的研習與運用,既是歷史學習與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釋歷史和評判歷史的重要能力體現。 內涵:史料實證是指通過嚴格的檢驗獲取可信史料,並據此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 表現:1.能夠知道史料是通向歷史認識的橋梁,了解史料的多種類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徑與方法。2.能夠通過對史料的辨析和對史料作者意圖的認知,判斷史料的真偽和價值,並在此過程中體會實證精神。3.能夠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為歷史敘述的可靠證據,並據此提出自己的歷史認識。4.能夠以實證精神處理歷史與現實問題。
(三)歷史理解
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情,今人要對歷史有正確的認識,需要從歷史的角度上盡可能客觀地、實事求是地看待和理解過去的事物。對歷史事件的發生、進程、結果及性質、影響等,對歷史人物的言行、貢獻、歷史地位等,對歷史現象的出現、狀態、波及、後果等的認識,都需要將其放在歷史的條件中進行具體的考察。只有設身處地、盡可能符合歷史實際地對史事加以理解,只有從歷史發展的視野中理解歷史的變化與延續、繼承與發展,才能對歷史作出正確、客觀、辯證的認識。
內涵:歷史理解是指將對史事的簡單記憶和敘述提升為理解其意義的理性認識和情感取向。 表現:1.努力理解各種歷史敘述及其語境的含義。2.對歷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態度,即依據可靠史料設身處地認識具體的史事,對歷史境況形成合理的想像,更好地感悟和理解歷史上的各種事物。3.理解歷史敘述與歷史事實之間的差異。4.能夠在同情理解的基礎上盡可能實事求是地建構自己的歷史敘述。5.在對歷史和現實的認識中,能夠體現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觀處理問題的態度。
(四)歷史解釋
所有的歷史敘述在本質上都是一種對過去的闡釋和評判,既包含了敘述者對史事描述的整理與組合,又體現了敘述者對歷史的立場、觀念等。人們通過多種不同的方式解釋歷史和評價歷史,對歷史事物進行價值判斷。歷史評判是建立在對史事的掌握、理解、解釋的基礎上的,也是歷史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體現。
內涵: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能力。
表現:1.能夠區分歷史敘述中的史實與解釋,知道對同一歷史事物會有不同解釋,並能對各種歷史解釋加以理解和評析。2.能夠客觀論述歷史問題,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對歷史的看法。3.能夠認識歷史解釋的重要性,學會從歷史表象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4.面對現實社會與生活中的問題,能夠以全面、客觀、辯證、發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評判。
(五)歷史價值觀
歷史研究所追尋的是求真、求通、立德。「求真」指的是對歷史的探究是以不斷接近歷史的真實為目的;「求通」是指「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揭示歷史發展的趨勢;「立德」是指歷史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觀念、文化傳統、情感認同、價值取向,提供了歷史的經驗、人生的哲理和人類的共同追求。任何對歷史的闡釋和評判,都蘊含著一定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判斷。
內涵:歷史價值觀是對歷史的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辯證統一,是從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練出來的價值取向。 表現:1.能夠理解對歷史的價值判斷是以史實為基礎的,但又是依據一定的價值觀對史實做出的主觀評判。2.能夠認識到分辨真偽、善惡、進步與倒退,以及公平、正義與否,是學習歷史的重要目的。3.能夠將對歷史的認識延伸到對自身成長和現實社會的認識上,能夠從歷史中獲取有益的養料,從實踐的層面體現歷史的價值。
Ⅸ 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有什麼作用
歷史學科核心素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核心素養在特定學科的具體化;帶版有權鮮明的學科特色,依託於具體學科的知識體系;是學生學習該學科之後所形成的、具有學科特點的思維品質和關鍵成就。
歷史素養是人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學生在接受歷史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知識、關鍵能力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的綜合表現,是學生通過歷史學習能夠體現出的帶有歷史學科特性的品質。
確定歷史核心素養的依據:歷史學的本質,是對歷史的認識,即在一定的歷史觀的指導下對人類歷史的闡釋。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育人功能,重在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對歷史進行認識,拓展歷史視野,發展歷史思維,使學生在探究歷史的過程中形成自己對歷史的正確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