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歷史博物館。古跡或遺址的報告
「半坡遺址」挖掘主持者石興邦、「兵馬俑之父」袁仲一等史學大腕與陝西歷史博物館館長成建正、研究員王世平等知名學者一起,28日登上由省委宣傳部與省文物局、省社科聯共同主辦的「長安講壇」,作了「歷史陝西」系列的精彩首講,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薛保勤等出席了啟動儀式。
昨日的講壇可謂精彩紛呈,主持人王世平從柯林頓、薩科齊等國際政要訪華首站均定在西安入手,談起了陝西歷史文化的魅力。85歲的石興邦先生介紹了仰韶文化的最新研究進展,還提到了關於乾陵開挖的爭議,同時也表達了對乾陵地宮文物的憂思。而袁仲一先生則就歷博的鎮館寶物之一「煤精印」,笑言印主——楊堅岳父、李淵外祖父獨孤信,是「中國第一老丈人」。王世平認為用13朝或14朝古都來概括陝西並不全面,陝西稱得上是亞洲人類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是中華民族及其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是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沖突融合之地等等。成建正則稱:「陝西是一支歌,她將黃土高原的豪邁、關中平川的坦盪和秦巴山區的婉約,融匯在自己悠揚而久遠的旋律之中;陝西是一首詩,她用獨特的語言和優美的韻律,描述了遠古的艱辛勞作、西周的森嚴儀禮、秦代的赫赫軍威和西漢的漫漫絲路,還有魏晉的兼並融合與隋唐的強盛輝煌。」
據省社科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周敏介紹,「長安講壇」系列講座,除史學外,還將涵蓋哲學、社會、經濟等主要社科領域,各方面權威專家將依次登壇開講。另悉,「長安講壇」之「歷史陝西」系列,近期將有張豈之、劉雲輝、袁仲一、焦南峰、王學理、韓偉、李浩等著名學者,就炎黃文化、西周文明、秦俑與秦文化、漢文化與茂陵、法門寺、唐長安文化等,將周秦漢唐挨個兒過一遍。本報記者 王鋒
第一期
史學泰斗漫談陝西歷史文化
2008-6-29 09:32 來源:三秦都市報
●柯林頓、薩科齊爭著來西安,是把陝西看成中華文明的集中象徵。。
●2000多年前,陝西人走在「對外開放」的最前列。
●純而又純,封閉的,保守的文化是沒有前途的,註定是要消亡的。
「長安講壇」昨日開幕
本報訊(記者 夏明勤)醞釀已久的「長安講壇」昨天在陝西歷史博物館開幕。省社科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周敏主持儀式,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薛保勤、陝西省文物局副局長劉雲輝到會並致辭。
薛保勤指出,「長安講壇」是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引領社會科學界、服務社會、滿足幹部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設人文陝西和文化強省的現實需要和基礎性工作。
為將「長安講壇」辦成一張繁榮學術、服務陝西、服務文化、服務大眾的文化名片,薛保勤強調要通過百姓化的視角、通俗化的表述、學術化的理論支撐、學者化的報告團隊,打造我省公共文化的服務亮點,構建我省公共文化的服務平台,生產我省公共文化的精神產品,形成我省公共文化的服務體系,在服務大眾和服務決策、服務黨政兩條戰線展開,在通俗化與學術化兩個領域同時推進,在普及的過程中提升、提煉、提高,在提高的實踐中進一步普及。
隨後舉行的首場講座中,專家們漫談陝西歷史文化,剖析深刻、幽默風趣,讓大家開闊了視野,活躍了思維,受益匪淺。
嘉賓主持
王世平:陝西歷史博物館研究員
嘉賓
石興邦:陝西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及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所長
袁仲一:陝西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原館長,研究員
成建正:陝西歷史博物館館長
陝西是亞洲重要的人類起源地
王世平:1998年,美國總統柯林頓正式訪問中國,把西安作為訪華的第一站。去年,新上任不久的法國總統薩科齊首次訪華,第一站又是直奔西安。他們把訪華的第一站選在西安,實際上就是要表達美國和法國對博大精深的中國文明的一種尊重、一種敬意。也許柯林頓個人未必就那麼喜歡中國的歷史和文化,但他是代表美國來到西安,表達的是對中華文明的一種尊重。他們爭著搶著要來西安,實際上是把陝西看成中華文明一個集中的象徵。
一說到西安,人們總喜歡說十三個王朝在此建都,但我認為僅僅用十幾個王朝不足以概括陝西。我給陝西下了幾條定義,第一個就是陝西是亞洲重要的人類起源地,請石興邦先生給大家做一個闡述。
石興邦:河南是最早發現仰韶文化的,在後來的進一步考古發掘中發現,仰韶文化的范圍極大。中國的北方,甚至中國的南方,以及泰國、越南這樣一些地方,都受到仰韶文化的影響。而陝西發現的有關仰韶文化的數量和重要性都比澠池有很大的增長。僅寶雞發現的仰韶文化遺存數量,就相當於一個河南省的。
王世平:石先生談到仰韶文化,我給各位稍微補充一下,仰韶是一個地名,在河南的澠池縣。1922年瑞典人安特生在澠池仰韶發現了一種彩陶文化,他將之命名為仰韶文化。
第二個定義,陝西是中華民族和起文明的發祥地,這一點請成建正先生做一個闡述。
陝西是中華民族和文明的發祥地
成建正:我是晚生後學。黃帝一直是被作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陝西無論從古史傳說還是古遺跡來說,都理所當然的成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
第二,中國是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和建都朝代最多的國家,在西安建都的朝代總共是14個,有說13朝。大夏在陝北統萬城曾經建過都,如果從整個陝西省的角度來說,應該是14個王朝。建都的時間累計起來長達1077年,這恐怕在世界上都很少,在中國是絕無僅有。
第三,陝西是中國各種文明相融合、發揚光大的地方,陝西四周跟七個省、一個直轄市相接,是和周邊省份交往最多的地方。對絲綢之路各省都很重視,我們和鄰省之間關於絲綢之路也有過爭議,但是絲綢之路從長安開始,由張騫完成是肯定的。
還有一點,陝西是中國的大地原點所在地,涇陽有一個「永樂鎮」,這里是測定的中國大地原點。作為封建的中央政權,恐怕在這建都是最合適的了。
我還想說陝西是中國歷史上發生大事最多的地方。最近我看了一本書《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100件大事》,從人的起源一直列到中共十六大,在中國發生的100件大事,發生在陝西28件,占將近30%。
另外我們陝西一直是富庶之地,黃土自肥,是一種天然的沃土,只要一下雨,他就產生肥力,最適合人的生活。
我插一件小事,今年3月26日我們館正式對外開放,全國各省和直轄市的博物館館長看了這3002件文物之後,有五六個館長給我表達一個類似的意思,就是你這么個搞法我們以後還做不做展覽了。他們的意思就是你們的東西太豐富了,這也反映了我們陝西歷史文化的厚重。
王世平:剛才成建正館長激情洋溢地講了炎黃,說陝西是中華民族和文明的發祥地,我給他稍微補充一下,輕松的話題。
1961年中國確定了180處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基本要根據這個地方有什麼重要的文化遺存,有沒有經過比較重大的科學發掘。但有一個是完全根據傳說定的,就是咱們的黃帝陵。黃帝陵並沒有非常確鑿的、可靠的歷史記載,但它被定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且被定為古墓葬第一號,根據的是中華民族的感情。早在戰國時期,中國人就在黃陵這個地方開始祭祀軒轅黃帝,一代一代傳下來,有東西沒東西已經不重要了,人心所向,已經變成了一種文化認同、一種血緣認同。
現在很多地方在爭歷史古跡,比如說我現在用推土機半個鍾頭就可以推起一個土堆,現刻一塊碑,現蓋一個房子,把它做舊。但黃帝陵有一棵大柏樹,高23米,七摟八拃半,這個柏樹大約5000年,正好和傳說中軒轅黃帝的時代相吻合。我們只要知道在5000年以前,一直有後代不斷地在這兒種樹,黃帝陵有5000年的樹,有3000年的樹,有2000年的樹,一直種到現在,整個山上現在有八九萬棵柏樹,這個東西做不了假,是鐵證。
我給陝西的第三個定義,曾有十多個王朝在陝西建都,具體是13個、14個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周、秦、漢、隋、唐在陝西建都,這是中國古代的精華,其他多一個、少一個的沒關系。請袁仲一先生給大家講一講!
史上最強大的朝代在陝西建都
袁仲一:西周、秦、西漢、新、東漢獻帝、西晉愍帝、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這就13個,如果加上大夏是14個,另外還有。這是可以研究的問題,但是這些王朝里頭,最主要的還是周、秦、漢、隋、唐這五朝,其他幾個朝代時間都比較短,影響較小一些。
這幾個朝代就是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都是極其輝煌的時代。陝西是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漢唐時代就有長安了,她又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世界性的大都市、國際性的大都市。這一部輝煌的歷史,不單純寫在文字上,而且大量刻印在三秦大地的實物上,是一部活生生的可以觸摸的歷史。
西周時代燦爛的青銅文化,埋藏著豐富的地下文物寶藏。寶雞農民要動土,經常有大批的文物被發現,像1976年扶風庄白村的一個農民,在平整土地的時候,一下發現一窖青銅器,達103件,有一個都達到了284千克。其他的就多了,窖藏墓葬的,經常動土就會發現。再舉一個例子,1966年扶風一個農民在修豬圈的時候,挖出來青銅器,兩件大型物體。所以講西周文明不能不提到燦爛的青銅器文化。
另外,周王室採取了分封制、禮樂制和宗法制,這個整體的文化體系,像一個精神紐帶一樣,從政治、經濟、社會、信仰等各種層面上,把華夏聯系在一起,在中國歷史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到了秦始皇時代,消亡六國、完成了統一六國的大業,在中國歷史上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上是有跨時代意義的。
當然漢代的東西就更多了,走在這個地方,不由得引起你的遐想。漢代在文化上的成就,在中國文明的發展史上,具有輝煌的意義。到了唐代就更為輝煌了,用宋代史學家司馬光的話來說,從夏商周以來,中國的強盛、發展的高度沒有超過唐的。咱們歷博庫房裡頭藏有敦煌壁畫500多幅,每一幅都是價值連城。你往碑林博物館走一走,看一看那些大家書法,它們成為後世書法的典範。
唐代那種包容性、那種廣納百川的精神,是很重要的,它體現了中華民族無窮的創造力,這種包容、開拓的精神直到今天也鼓舞著我們進一步的改革開放。純而又純的文化,事實上是沒有的,封閉的,保守的和外圍不接觸的文化是沒有前途的,是要消亡的。
陝西是中華民族和文明融合的中心
王世平:剛才袁先生用全方位的眼光把陝西的歷史文化做了一個勾畫。我關於陝西還有一點定義,簡單的說就是,陝西是農業民族和草原民族包括他們的文化,長期沖突、交流、融合的中心,也就是說陝西是一個民族融合的中心,是一個文明融合的中心。
我們今天一說起陝西,可能給人的印象是比較封閉、保守,但是在2000多年前,中國歷史上 「改革開放」的先驅,「對外開放」第一人就是張騫,他就是陝西漢中人;維護絲綢之路的一個著名的人物班超,他也是陝西人,也就是說2000多年前,陝西人走在這個「對外開放」的最前列。
❷ 天津歷史博物館的發展歷史
博物館前身可追溯到1918年成立的「天津博物院」,後來又改稱「天津市第回一博物館」答;1925年成立的「天津廣智館」,即後來的「天津市第二博物館」以及1929年成立的天津市立美術館,與1952年(三館)合並成立了天津市歷史博物館。1953年5月合並後的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1955年底,接收了原華北博覽館,同時將館址由南開區二緯路遷至河西區馬場道。文化大革命期間,該館與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天津自然博物館、天津市彩塑工作室等單位合並,一並通稱為天津市博物館。1974年,天津市歷史博物館與上述各館分開,恢復原稱,館址移至河東區光華路。
❸ 天津歷史博物館
天津站步行至 海河廣場站
乘坐 868路, 在 天津博物館站 下(友誼路平江道).
憑身份證領票,周一休息,9點至16點開放。
❹ 參觀天津博物館觀後感
元旦歇班,閑著也沒事兒,報紙上一直在報道的天津博物館開張的事情,心嚮往之,於是二號下午決定去逛一逛。 進到博物館里,第一感覺很是寬敞明亮,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大柱子二柱子,外加金屬結構等等,反正看著挺漂亮,還帶著點兒明快的現代氣息,第一感覺不錯。 前台買票,如早先的報道,25塊錢一個人。一樓好象是共享空間等,沒有展覽,直接乘扶梯上二樓。迎面就是書法館,進去轉了一圈兒,主要是明清兩朝的作品,在下比文盲強點兒有限,也看不出個門道來。出來到繪畫、陶瓷等館分別參觀,大致每館都要花半小時以上時間,感覺比預想的要好很多,天津博物館的館藏還是很豐富的,比如藏有兩件鈞窯的對盤,很珍貴。 進了大廳一轉身就看見傳說中的天津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雪景寒林圖》,咱也不是搞美術的,看不出個門道來,只知道範寬的畫絕對是極品的文物,天津的這個藏品與他的《溪山行旅圖》齊名,後者藏於台北故宮。好象金庸哪部小說里也提到過《溪山行旅圖》吧?忘了,想不起來了。 大廳中央引人注目的擺放著數個青銅制的鼎、鍾等文物,多是商代的古物,這樣的珍品世所罕見,很多青銅器的說明文字中都是一些收藏家捐獻給政府的,或者是大煉鋼鐵期間天津的文物工作者在天津電解銅廠的廢品中找到的,不知道還有多少珍品毀於那個年代,真是可惜。 寫的有點兒多,我累了…… 俺曾經參觀過上海博物館,這次參觀了新落成的天津博物館,總的感覺從館藏方面,我們絕對不輸於上海,甚至還要略強於上海博物館,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也非常有禮貌,態度很好,玻璃展櫃不時有工作人員擦拭。在參觀過程中還遇到一件事情,有一對盲人夫婦和他們的孩子也來到博物館參觀(孩子不是殘疾人),博物館專門派了一名工作人員陪同這一家三口,並為他們講解,天津博物館這種人性化的管理,值得我們稱贊! 希望大家有時間都去參觀一下, 不但可以豐富歷史文化知識,也能增強天津人的自豪感。
❺ 參觀天津歷史博物館的觀後感400字 謝謝
今天,晴空萬里,天氣宜人,學校組織我們去歷史博物館參觀,學習。
走版近博物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權福建歷史博物館》幾個蒼勁有力的大字。進入博物館我們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大型塑像,裡面記載著人民解放軍同敵人英勇作戰的場面,繞過塑像,我們走進大廳,大廳里放滿了許多珍貴的歷史文物,有紅軍使用過的刀槍,有紅小孩使用過的紅鷹槍,有紅軍使用過的炊具,還有烈士留下的血衣……
參觀了歷史博物館,使我們受到了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我也深深地體會到,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來自不易的,是解放軍不怕犧牲,英勇作戰,是先烈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如果沒有他們忘我犧牲的精神,沒有他們為了祖國的解放而英勇犧牲的高貴品質,那麼就沒有我們今天幸福的日子,也不可能坐在這明亮的教室里讀書……
今天參觀博物館我收獲很大,我們只有不忘過去,好好讀書,學好文化,長大為祖國,為人民做貢獻。
❻ 我需要一份參觀天津博物館的感想 謝謝 1000字 急!~~~
天津博物館坐落於天津市河西區友誼路與平江道交口的銀河廣場,佔地面積5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3.5萬平方米,擁有1.1萬平方米的現代化展廳和功能齊全的文化休閑設施,天津博物館觀後感。其建築外形為自湖面展翅飛翔的天鵝,線條流暢簡潔,極富時代感與藝術性,頗具特色。
天津博物館是一座大型歷史藝術類綜合性博物館,歷史類文物與藝術類文物並重是其收藏的一大特色。館藏各類文物近20萬件,包括書法、繪畫、青銅器、陶瓷器、玉器、璽印、硯台、甲骨、錢幣、歷史文獻、近現代文物、地方民間工藝等多個門類,其中國家一級文物近千件藏品數量之豐富、質量之精湛、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作為天津的標志性文化設施,天津博物館集收藏、保護、研究、陳列為一體,竭誠為國內外觀眾奉獻各種精美展覽。天津博物館不僅限肩負著保護本地區地上,地下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職責、更是集中展示華夏文明的一座藝術殿堂和承續天津地方歷史文化的主要場所。
今天是周五,陽光明媚,白雲朵朵,我們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踏上了旅程。我們坐在車上,掩蓋不住內心興奮的心情,對於前途的未知,我們百般猜測,卻並無結果。
車緩緩停下,我們激動地跳下車,「天津科技館」幾個大字赫然映在我們的面前。我們望著大門,心裡對那未知的世界充滿了憧憬。大門緩緩推開,裡面的景象一下子呈現在我們的面前。在我們的正上方,懸掛著一個太陽系模型,我看到蔚藍色的地球,長著大紅斑的木星,以及有著奇妙光環的土星。
我仰望著它們,猶如仰望著一片星空,我驚奇地發現,地球,我們生活的家園,在太陽系裡是那麼的渺小,而在宇宙中,這個球形空間里,目前已被人們發現和觀測到的星系大約有1250億個,而每個星系又擁有像太陽這樣的恆星幾百億到幾萬億顆。因此,只要做一道簡單的數學題,你就不難了解到,在我們已經觀測到的宇宙中擁有多少顆星星。
在這奇妙的科技館里,我接觸到了許多從來沒有聽到過,看到過的事物,例如在一樓大廳里陳列的克萊因瓶,克萊因瓶最初的概念是由德國數學家菲利克斯·克萊因提出的。克萊因瓶的結構非常簡單和莫比烏斯帶非常相似。
一個瓶子底部有一個洞,現在延長瓶子的頸部,並且扭曲地進入瓶子內部,然後和底部的洞相連接。和我們平時用來喝水的杯子不一樣,這個物體沒有「邊」,它的表面不會終結。一隻蒼蠅可以從瓶子的內部直接飛到外部而不用穿過表面所以說它沒有內外部之分。
這些展品中,我對二樓展廳的眩暈小屋最感興趣,人進去以後,會不自主地失去平衡,產生眩暈感,我百思不得其解,在內部看上去正常的一間小屋,為什麼在裡面會變得跌跌撞撞呢。
回家後,我查閱了具體資料,終於揭開了謎底,原來人體的平衡感來自人體耳朵里的叫前庭的器官。前庭可以調節人體的平衡感覺,前庭覺將感受人體平衡信息(垂直或傾斜);視覺將感受人所處的地面水平情況;肌肉將發出緊張情況信息,大腦將綜合這些信息作出判斷,對骨骼、肌肉和有關器官發出指令。
當我們進入眩暈小屋時,由於地面是傾斜的,前庭反應的是站在傾斜面上,但我們看到的牆壁仍然是垂直的,由經驗產生的視覺信息使人產生了依然站在水平地板上的錯覺,相互矛盾的信息匯集在一起,使得人腦發不出正確的指令,因此我們會感到頭暈腦脹,行走困難。
這次奇妙的科技館之旅結束了,我收獲了許多科學方面的知識,開闊了自己的眼界,也知道了在科學的道路上,還有許許多多的未知等待著我們去探索,去發現,讓我們行動起來,為我們祖國的科技發展,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❼ 天津歷史博物館的介紹
天津市歷史博物館是中國省級歷史博物館,位於天津市河東區光華路。該館於1952年6月在原天津市第一博物館與天津市第二博物館合並的基礎上建立。同年10月,原天津美術館並入。1953年5月對外開放。1955年底,又接收原華北博覽館,同時將館址由南開區二緯路遷至河西區馬場道。文化大革命期間,該館與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天津自然博物館、天津市彩塑工作室等單位合並,一時改稱為天津市博物館。1974年,天津市歷史博物館與上述各館分開,恢復原稱,館址移至河東區光華路。
❽ 誰能找到天津歷史博物館觀後感的文章
元旦歇班,閑著也沒事兒,報紙上一直在報道的天津博物館開張的事情,心嚮往之,於是二號下午決定去逛一逛。
進到博物館里,第一感覺很是寬敞明亮,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大柱子二柱子,外加金屬結構等等,反正看著挺漂亮,還帶著點兒明快的現代氣息,第一感覺不錯。
前台買票,如早先的報道,25塊錢一個人。一樓好象是共享空間等,沒有展覽,直接乘扶梯上二樓。迎面就是書法館,進去轉了一圈兒,主要是明清兩朝的作品,在下比文盲強點兒有限,也看不出個門道來。出來到繪畫、陶瓷等館分別參觀,大致每館都要花半小時以上時間,感覺比預想的要好很多,天津博物館的館藏還是很豐富的,比如藏有兩件鈞窯的對盤,很珍貴。
進了大廳一轉身就看見傳說中的天津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雪景寒林圖》,咱也不是搞美術的,看不出個門道來,只知道範寬的畫絕對是極品的文物,天津的這個藏品與他的《溪山行旅圖》齊名,後者藏於台北故宮。好象金庸哪部小說里也提到過《溪山行旅圖》吧?忘了,想不起來了。
大廳中央引人注目的擺放著數個青銅制的鼎、鍾等文物,多是商代的古物,這樣的珍品世所罕見,很多青銅器的說明文字中都是一些收藏家捐獻給政府的,或者是大煉鋼鐵期間天津的文物工作者在天津電解銅廠的廢品中找到的,不知道還有多少珍品毀於那個年代,真是可惜。 寫的有點兒多,我累了……
俺曾經參觀過上海博物館,這次參觀了新落成的天津博物館,總的感覺從館藏方面,我們絕對不輸於上海,甚至還要略強於上海博物館,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也非常有禮貌,態度很好,玻璃展櫃不時有工作人員擦拭。在參觀過程中還遇到一件事情,有一對盲人夫婦和他們的孩子也來到博物館參觀(孩子不是殘疾人),博物館專門派了一名工作人員陪同這一家三口,並為他們講解,天津博物館這種人性化的管理,值得我們稱贊!
希望大家有時間都去參觀一下, 不但可以豐富歷史文化知識,也能增強天津人的自豪感。
❾ 天津博物館參觀體會500字
世間有很多寶物,雖然不一定可以擁有,但是你能夠走近你最喜歡的寶物的身邊這也是一種幸福。 11.11日,學校組織全體學生和教職工到天津博物館參觀,讓我們近距離去欣賞美麗的寶物。
講解員為我們介紹了鎮館三寶,這讓我對文物有了更全面的了解,這與之前自己來參觀所得到的是不一樣的。我們不禁為這三件寶物而贊嘆,贊嘆她的美麗,贊嘆古人精湛的工藝,贊嘆古人絕妙的繪畫手法,也贊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集中講解之後,在自由參觀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天津歷史的介紹——《中華百年看天津》,它分9大部分:天津歷史沉澱、英勇悲壯的抗爭、工業文明啟蒙、殖民統治見證、北洋親政的誕生、中西文化交匯、北方經濟中心、日本侵華基地、紅色風暴的雷鳴。我對自己家鄉的歷史發展也有了更深的了解。走在展覽館中,彷彿穿越一般,回到當時的歷史環境去感受家鄉的歷史。博物館的裝飾設計真的是很棒,我們邊參觀邊贊嘆其設計之妙。歷史在變化,歷史在發展,現如今的天津已不在是外國殖民者的,進步著的天津,不斷發展著的天津,充滿生命力的天津正展現在我們的眼前。參觀過天津歷史主題館,我更加熱愛自己的家鄉,為他的蓬勃發展與進步而感到自豪,也更加相信未來的發展,我們的生活也會更加美好。
❿ 天津科技博物館
天津科技館於1995年正式向社會開放,佔地面積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1萬平方米,其中展廳面積1萬平方米,設14個展區,共有300多件(套)展品.
1995年1月1日,天津這座古老而又年輕的城市,告別了沒有科技館的歷史,斥資億元,讓一座外形酷似「一輪旭日從跨世紀橋樑上升起」的宏偉建築矗立在津沽大地。將近五年的時間過去了,一百五十多萬國內外觀眾走進了「天津科學技術館」這座科學殿堂。中小學老師把這里當作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手動腦能力的第二課堂;成年人把這里看成是及時汲取現代科技知識,給頭腦「充電」的便捷學校;旅遊業人士把它當作開辟科普文化特色旅遊,展示天津國際大都市形象的重要景點;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則把它當成傳播科研成果,提高公眾科技意識的絕好場所;利用公休日舉家走進科技館已經悄然成為天津人文化消閑的一種方式。
天津科學技術館不僅擁有一萬多平方米展廳中那300多件套可以參與的有趣展品;不僅擁有那令人驚心動魄的360度全天域電影,還在1997年底成為中國大陸上惟一一座可以同時放映穹幕電影和天文節目的「宇宙劇場」;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數字式電子天象儀的引進,使天津人早就想擁有的天文館夢想成真。天津科技館的成長始終沐浴著各級領導和廣大公眾關愛的春風。天津科技館已經被命名為「全國中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天津市科普教育基地」、「天津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天津市國防教育基地」。「天津科技名人園」,更為這里增添了新的光輝。
1997年9月20日,天津科技館與天津市航空運動協會在天津市97科技周期間聯合主辦了「天津市首屆航天模型競賽」。來自全市各區、縣46支代表隊的500餘名中小學生參加了比賽,國家體委群體司及航模活動管理中心等部門的負責同志專程來津指導比賽。在緊張熱烈的氣氛中,競賽進行了3個多小時,參賽選手製作的精美火箭模型在空中綻開一朵朵絢麗的「花朵」,吸引了無數參觀者和過路人駐足觀望,成為本市科技周活動重要景觀之一。圖為學生們正在認真准備火箭模型。
天津科技館本著提高廣大青少年科技素質、豐富其暑期生活的目的,在以往舉辦科技夏令營的基礎上,1998年又成功地舉辦了新疆烏魯木齊少數民族青少年科技夏令營、天地夏令營、科技素質夏令營,120名營員參加了系列夏令營活動。科技館根據營員的不同情況,安排各具特點的活動內容,取得了良好效果。圖為新疆烏魯木齊少數民族青少年科技夏令營的營員在參觀展廳時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他們被展品的設計、造型以及所揭示的科學知識所吸引,許多營員一邊看、一邊把展品原理記錄下來。
1998年1月2日,正值全市人民辭舊迎新之際,天津科學技術館結合新的一年中科技熱門話題舉辦了「天文知識科普報告會」,受到廣大天文愛好者的歡迎,薊縣四中、大港石化一中、八十八中、昆緯路一小、河北工學院等天文興趣小組活動開展較好的學校和各方面天文愛好者、有關專家學者270餘人聽取了報告會。圖為南開大學蘇宜教授結合我館度試映的天文節目「哈勃空間望遠鏡--觀測太空的眼睛」向與會者講授哈勃望遠鏡的誕生過程及它的9大使命、超新星爆發等有關天文專業知識。
1998年9月21日,科技館舉辦了「科技與未來」漫畫展。這次漫畫展以「科技與未來」為主題,以科學預測為依據,規模大、水平高,從近300件應徵稿件中精選出138件作品與觀眾見面。內容涉及宇宙、生命、信息、能源、航天、電子等高新科技領域,參與作者來自全國部分地區,華君武、丁聰、方成等漫畫界泰斗以及青年漫畫家和科技專家為此專門作畫。本屆漫畫展通過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的「聯姻」,在科普百花園中構建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從科技發展與未來生活的結合上描繪出一幅二十一世紀的瑰麗圖景;給公眾以美的享受和有益的啟迪,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針對社會上偽科學及迷信愚昧泛濫的現象,天津科技館和中國科普進修學院在天津市第十屆科技周期間,邀請中國科普研究所郭正誼研究員和司馬南、徐秋等同志舉辦了題為「偽科學與江湖騙術--現場大曝光」的科普報告會。他們在報告中深刻分析了國內外產生偽科學的歷史過程與根源,以及各種「大師」相繼出山的原因,在報告中還結合一些偽科學現象進行了現場表演,揭露「大師」們的「蒙眼識字」、「意念撥發」等騙術。此次報告會使聽眾對於偽科學及江湖騙術有了進一步的感性認識,對於引導公眾進行思考、用真正科學的理論分清真偽是非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圖為觀眾們興致勃勃地觀看司馬南揭穿偽科學騙術的現場表演。
科教興國是永恆的主題,科技創新的主力軍是科技人員,懷著對津門幾代科學家和科技英才的敬仰,在市領導同志的倡議下,由天津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天津科技館承辦,建立了「天津科技名人園」。名人園內設立了侯德榜、茅以升、楊石先等3位科學家的半身銅像以及申泮文、史紹熙、母國光等22位兩院院士、歷屆市科協主席和陳永川等4位做出突出貢獻的青年科學家的肖像及展牌,以此展示他們的光輝業績。名人園入口處設有「天津科技名人園」碑記及電腦觸摸屏,向觀眾介紹科學家事跡;「啟智廳」內陳列有18條「名人名言」,字字句句閃耀著科學精神的光輝。「天津科技名人園」的建立,體現了天津人民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風氣,科學家們的業績將成為廣大科技人員學習的楷模,激勵人們更好地繼承「科學,民主,愛國,奉獻」的優良傳統、弘揚「唯實,求真,協力,創新」的精神,以實現科教興市的宏偉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