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樣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有意識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其目的是將社會道德轉化為學生個體的道德品質。歷史科學的德育教育在歷史教學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而品德教育在學科德育中又居於核心地位。在教學中滲透德育,主要是要培養學生愛學校、愛家鄉、愛祖國的思想感情以及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歷史責任感,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處事、學會做人。下面我就這方面談談我個人的看法。
一是歷史教師要提高自身的素質,這是滲透德育的關鍵。老師是課堂的設計者和指揮者,是學生智慧的啟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學生心靈的塑造者和培育者。因此,發揮歷史教學滲透德育的作用,沒有高素質的歷史教師是根本不可能的。首先歷史教師必須是心靈美合格的「人師」。一要有心,對教學滲透德育要有充分、深刻的認識;二要有德,歷史教師必須自己首先學會做人——心靈美,只有心靈美的人師,才能培養出心靈美的學生。而不稱職的「人師」是會誤人子弟的。其次,是合格的「經師」。一要有識,即歷史教師要具有扎實、系統、廣博的歷史專業基礎知識,二要有能,即熟練掌握教育科學知識和教學技能,還要具有較強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有心、有德、有識、有能構成歷史教師整體素質,缺一不可。
二是積極運用多媒體教學,對學生進行情感熏陶。現代化教學設備在城鄉各中學普遍使用,要求每位歷史教師採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多媒體技術是以計算機為基礎、能夠以交互方式處理、傳輸文本、圖形、圖像、視頻、動畫和聲音等信息的媒體技術。由於其具有聲、像、圖、文結合的特點,所以能提供理想的教學環境,對歷史教學產生重大影響。我認為多媒體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能有效落實歷史教學的德育功能。比如我在教學《鋼鐵長城》這一課時,在導入新課這一環節用多媒體播放了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大閱兵的片斷,創設情境,將學生帶入本課內容的學習。在教學「人民海軍」、「人民空軍」、「導彈部隊的發展」時,我又依次播放了人民海軍和人民空軍建軍六十周年慶典片斷和有關導彈部隊發展的課件。通過「再現」消逝的歷史現象,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置身於情境之中;生動的畫面、鮮明的色彩、感人的音響、再配以解說,使學生身臨其境,親自感受到歷史時代的氛圍;通過內心體驗,引起情感共鳴,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即「鋼鐵長城」的形成是我國綜合國力顯著提高的體現,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是歷史教師要善於運用比較法進行教學。「讀史使人明智」,但前提是我們要對歷史事實和歷史人物做客觀的評價,而這種評價經常使用比較法,特別是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在評價歷史人物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進行著道德評價。在歷史教學中進行道德評價,一是要用辯證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採取一分為二的方法對歷史人物做出恰如其分的評價;二是要選取正面的歷史人物和反面的歷史人物,使學生在鮮明的對比中深化對道德評價標準的認識。例如在中國近代史上,面對外國列強對中華民族的侵略,既有一批前仆後繼、為國捐軀的民族英雄,如鄧世昌;也有一撮貪生怕死、投降求榮的賣國賊,如葉志超。對愛國者和賣國賊的對比評價可以提高道德評價的水平和效果。
2.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進行德育教育
在歷史教學中如何進行德育教育
歷史是高中階段的一門基礎學科,在歷史資料當中蘊含著大量的德育內容,教師在歷史教學中注重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而且可以啟迪
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鑒於在歷史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作為一名高中歷史教師,一定要認真
研讀歷史教學大綱和歷史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當中所蘊含的德育思想,找准在歷史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從
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推動素質教育的進程。
青少年是未來祖國建設的主力軍,青少年的各方面素質決定著祖國未來的發展方向。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僅僅重視學生知識水平的提高,而忽視了對學生思想品質的教育。
教師一定要注重對學生各方面的教育,提升學生的各項能力。作為一名高中歷史教師,在歷史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是值得不斷探究和完善
的問題。筆者在多年的高中歷史教學實踐當中有了一些切身的體會。現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情況,就歷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問題談談自己的見解。
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當前許多學生和家長更加註重學習成績,對思想品質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再加上現在的家庭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家庭,孩子在家中更是嬌生慣養。多方
面的原因使得許多學生以自我為中心,任何事情都從自身的角度出發,不肯吃苦,不尊敬師長,打架、斗毆現象時有發生,沒有社會責任感。由此可見,現代教育對
青少年的德育教育重視程度不夠,在對青少年的德育教學方面還比較薄弱。對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應該放到重要的日程上來。歷史教師應該以歷史教學為突破口,運用
好歷史教材的優勢,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工作。通過歷史學習讓學生了解我國的歷史,從中受到感化,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繼承我國傳統的優良美德,形成正確的
榮辱觀和愛國主義情感。
二、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的現狀
在高考的壓力之下,許多教師、家長和學生所看重的仍然是分數,對學生進行評價時還是採用單一的評價方式——考試成績,對德育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這樣不僅使歷史教學起不到應有的作用,也不利於學生和社會的發展。
1、在歷史教學中,仍然是注重學生的歷史成績,沒有意識到德育教育的作用。隨著新課標的實施,對歷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歷史教學中不僅要
教給學生歷史知識,還要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但是,在實際教學當中,分數在歷史教學中仍然具有主要地位。一切教學為了高考服務。只要學生成績好其它
方面不會受到任何影響。教師在教學時,只是向學生傳授歷史知識,讓學生對歷史知識點進行機械記憶,以取得好成績。在這種教學模式之下,學生的德育教育被忽
視,不利於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也不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能力的形成,對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也有著制約作用。
2、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的標准仍然是成績。成績好的學生就是優秀的學生,成績不好的學生就是差學生。這種單一的評價方式忽視了學生其它方面優秀的品質,學生得不到正確的評價,必然會影響學生的健康發展。這和現代教育所提倡的教學觀點是相違背的。
三、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對學生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德育教育也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之上。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好歷史教材,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1、教師要深入研究歷史教材,從中挖掘德育教學內容。在高中歷史的學習中,既有中國史,也有外國史;就有古代史,也有現代史。歷史學習包括豐
富的內容,教師在課前要深入研究歷史教材,從中挖掘出對學生品質有教育意義的材料,結合實際問題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例如:在學習古代史時,教師可以讓學
生形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以德治國」、「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思想。在學習中國近現代史時,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形成民族榮辱感。教師在歷史教學中,還可以穿插一些歷史小故
事、介紹一些著名的歷史人物,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讓學生從中受到鼓舞。
2、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通過多種途徑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是當今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教師在歷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時,要注
意採用多種教育形式,真正達到教育的目的。例如:在學習《鴉片戰爭》、《辛亥革命》等內容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看相關的影片,讓學生從中受到感染。教師
還要利用好圖書、網路等資源,讓學生去查找相關的資料,豐富自己的知識,陶冶自己的情操。教師還要利用好當地的相關歷史教育資源,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去實
地進行參觀,從切身的感受中得到熏陶,磨煉意志。
3、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採取多元化的評價方式。現代教學中提倡素質教育,要求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時也要採用多元
化的評價機制,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制定切實可行的評價標准。教師要改變以往單純的以成績進行評價的方式,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評價標准,注重學生學
習能力、思想品質、情感態度等方面的同時發展。讓每個學生在原有的歷史基礎之上都有所進步,都能夠得到肯定和鼓舞。
學校是教育的主陣地,學校教育應該是綜合教育。在對學生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德育教育也不容忽視。高中歷史教師要發揮出學科教學的優勢,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思想品質。只有這樣,才能為社會培養大量的合格人才。
以上是一篇有關這方面的學術論文,希望能夠對你又所幫助,如果需要更多資料,可以去本人網站。
3. 如何發揮歷史學科特點進行德育滲透
中學歷史教學滲透德育,這是一個涉及方方面面的課題,人們對歷史學科的德育功能,已經做了大量的探討和闡述。長期以來,人們認為人才是德才兼備;現代教育方針,謂之德智體全面發展。說明「德」包括了思想與道德。我們強調在教學中滲透德育,主要是要培養學生愛學校、愛家鄉、愛祖國的思想感情以及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歷史責任感。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關系國家命運的大事。愛國主義教育應是歷史課堂教學的一條主線,是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有效途徑。那麼如何做到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呢?本文就從以下幾個方面展述個人認識。
一、必須清楚的認識到中學歷史滲透德育的特點
中學歷史教學滲透德育,它具有依附性、蘊含性、漸進性、多樣性、評判性等特點。了解這些特點,把握這些特點是非常必要的。我們知道,世上事物千差萬別,各有其特殊的內部聯系。不了解這一點就無從確定。
(一)依附性。正如液體從物質微孔中透過一樣,歷史教學滲透德育,總是離不開事實,總是依附於、寓存於對歷史事實的認識、理解和評價上的。「政治」憑其科學理論說服人,文學依託人物、情節的描寫感染人,歷史則以事實為基礎上的評價啟迪人。由於歷史事實是不依賴任何人的意識而存在,是進行歷史教學的基本依據和憑證,因而,離開了它,歷史教學不僅失去其科學性,也失去其教育性。歷史信奉的是事實勝於雄辯。盡管歷史科學博大精深,而德育的內容也豐富多彩,但說到底是一種思想認識和道德覺悟。正因為如此,它才燭古照今、敘史載道,若脫離史實,「滲透」就成為空話。
(二)蘊含性。又可以說是暗示性。它的育人功能是蘊含在對歷史的評述之中的。不可否認,它也可像政治學科那樣公開、正面宣傳灌輸教育,但是,這畢竟不是主要形式。主要的是在歷史教學准確完成明確的教學任務的同時,有意識地但又不露痕跡地給學生以心理和行為的影響。「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是最好的寫照。那種「同學們要這樣」、「同學們要那樣」硬貼「標簽」和口號式的教育或許氣勢磅礴,但絕不是我們所說的「滲透」,也難收到滲透德育的功效。老子說,「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滲透」就是這種無為而為、不言而言的教育藝術。它刻意追求的是使學生在蘊含性教育中受啟發、得教育,領悟做人處事的道理。這雖然沒有大張旗鼓的宣傳教育來得迅猛強烈,但是,一旦領悟,這種潛移默化的效果,必定要深刻、牢固得多。
(三)漸進性。歷史教學滲透德育,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某一堂課教學、某一歷史內容教學的事。應該說,任何時候、任何內容的歷史教學都蘊含有相應的思想道德感化功能。量不一定大,但一定有。這種一點一滴點點滴滴不間斷的積累過程,就構成德育滲透的漸進性。它告訴我們,每一堂歷史課教學,從滲透德育角度看,不能沒有,同時也告訴我們,難以過多。純粹講述歷史,就事論事,不承認或不屑於德育滲透,是不行的;但是,借題發揮、喧賓奪主乃至空洞說教也是不可取的。漸進性的特點決定歷史教學滲透德育,忌諱的是一曝十寒,需要的是持久的耐性和韌性,鍥而不舍像滴水穿石。.利用典型歷史事件進行滲透歷史是由歷史人物創造的,然而歷史也是一幅由一個個歷史事件所串聯成的優美的畫卷。偉大的歷史人物可以讓學生心靈為之震撼,而著名的歷史事件也能深深的吸引並最終打動和征服他們的善良和正義之心。女媧造人、大禹治水、武王伐紂、秦滅六國、長平之戰、陳勝吳廣起義、楚漢之爭、垓下之圍、匈奴西遷、昭君出塞、三國鼎立、三顧茅廬、黃袍加身、蒙古西征、鄭和下西洋、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海戰、太平天國起義、洋務運動、八國聯軍侵華、義和團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南昌起義、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盧溝橋事變、南京大屠殺、抗美援朝、文化大革命等等這些生動的歷史事件一定能讓學生在聆聽中洗滌靈魂。
二、中學歷史教學滲透德育的基本內容
(一)、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源遠流長,它深深植根於悠悠五千年的歷史沃土。中國是禮儀之邦,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內容豐富,忠心報國的愛國主義情操、天下為公的愛國奉獻精神、勤勞儉朴的艱苦奮斗精神、不畏強暴的自強不息精神等道德內容在歷史教科書中都可找到鮮活的事例。如「精忠報國」的岳飛、「人民的好乾部」焦裕祿、「節約標兵」雷鋒等等。傳統美德教育是中學歷史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因為學生是祖國的未來、社會的棟梁,肩負著實現現代化的重任。現代化社會的建設需要具有現代素質的人來完成,而現代化的素質需要從小培養熏陶,在這方面歷史學科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們應該充分重視歷史學科的功能,寓傳統美德教育於歷史教學之中,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得到繼承並發揚光大,為培養適應時代需要的有用之才做出應有貢獻。
(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是一部奮斗史、探索史。翻開歷史的書卷,從遠古到現代,上下幾千年,到處都蘊藏著愛國主義教育的素材。我們應該牢記從驅逐倭寇的戚繼光、收復台灣的鄭成功,到虎門銷煙的林則徐、血灑疆場的關天培,他們所表現出的忠貞的民族氣節;從與艦共存亡的鄧世昌、以身殉國的丁汝昌,到甘願為變法而捐軀的譚嗣同,他們豪壯的愛國義舉;朱自清寧死不吃美國救濟糧,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抗戰期間毅然留起了胡須,拒絕為侵略者和漢奸演出,他們表現出的崇高的民族氣節。我們應該牢記中華民族近代的屈辱史,不忘國恥;各階層的愛國志士,自覺地承擔起挽救中華民族、捍衛國家獨立的重任,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起一個獨立、自立的新中國。在教學中,循著歷史的發展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了解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和壓迫,反抗腐朽統治,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前赴後繼,浴血奮戰的精神和業績,使學生知道今天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這都是極好的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而這一內容與愛國主義教育是息息相關的。
(三)、健全人格的培養和塑造
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涌現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歷史事跡,也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個可尊可敬的優秀人物。這些歷史人物的崇高思想和道德風貌,他們的名言、名句、名聯,都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動教材,也是我們教育所要實現的目標。但歷史史實中既有正義的、捍衛國家和民族尊嚴的優秀歷史人物,他們的剛正不阿、堅貞不屈、凜然大義都可以成為我們引導青少年的正面事例;也有背信棄義為人們所唾罵的,懦弱的民族敗類,對此我們可以提醒我們的學生明辨是非善惡並引以為戒。引導我們的學生在對待歷史人物時,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通過這些內容的講授,不僅要讓學生繼承、弘揚祖國燦爛的文化、優秀的傳統並發揚光大,更是要激發起他們強烈的愛國熱忱和民族自豪感。要放眼世界、大膽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化遺產,為我所用,塑造具有全球意識和強烈社會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的現代公民。通過對這些歷史人物極其事跡的講授,對學生進行說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完善其人格,使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三、充分利用課堂、歷史教材及地方史來對中學生進行滲透德育
(一) 重視課堂教學,發掘歷史學科的內在功能
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教師要認真搞好課堂教學,在傳授歷史知識、培養學生學科能力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做好德育教育工作,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如在課堂教學中採取比較法的教學,要求學生將中國古代科技文化同世界文化進行比較,認識到中國古代科技的進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將明清以來中國三百多年的科技落後狀況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科學技術進行比較,認識到中國的落後,增強學生為祖國振興而發奮讀書的歷史責任感、使命感。在講述中國近代現代史的時候,要求學生歸納近百年來中國各階級的救國道路及其結果,在培養學生歸納問題能力的同時,使學生認識到在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是人民的選擇、歷史的選擇,認清中國的國情。因此重視課堂教學,發掘歷史學科的內在功能,利用歷史學科的學科特點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完成學生的自我教育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一段時間以來,歷史學科成為了所謂的「副科」,為我們的教學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因此,在歷史學科的德育教育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參與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利用課前五分鍾的時間,讓學生講故事、演小品,圍繞著德育教育的主題,素材都由學生自己尋找,學生通過自己看教材、看課外書、找資料,自編自導,講故事、演小品,在增長知識、鍛煉能力的同時,又完成了自我教育。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起到方向盤的作用,切不可放手不管。
(三)充分利用歷史的資料、信息
源遠流長的人類歷史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同時也為我們進行德育教育提供了歷史的依據,這些歷史的見證更真實、更直觀地描述著歷史的原貌,起著更深刻的教育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文物、書籍、圖片、新聞資料等這些歷史信息,配以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縮短時間與空間的距離,達到德育教育的效果。我們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本地區的一些歷史文物、古跡、博物館等,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四)充分利用地方史的教材
在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適當加入地方史的內容,由於涉及到自己家鄉的人、事、物,所以學生極易產生親切感,認為可信,易於接受,而且也很容易產生情感共鳴,達到教育目的。如抗金順昌大捷、阜陽四.九暴動等。歷史與現實、祖國與家鄉融合在一起,英雄的愛國主義精神感染著學生,教育的目的達到了。學習家鄉的歷史,可以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從愛家鄉到愛祖國,愛國主義情感得到升華。因此充分利用地方史教材是加強歷史學科德育教育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途徑。
(五)組織積極有趣的課外活動來加強學生對德育的形象的理解和感受。
歷史課外活動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1)在各種重大節日紀念活動來臨時,歷史教師可以充分發揮歷史課堂教學功能,同時可以舉辦專題講座或專題報告,形成可以面向全年級或全校學生開展,可以舉辦圖片展覽,使學生形象直觀地受到愛國主義教育,所需圖片可由學生自行收集。(2)播放錄像片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多次組織學生,播放有關歷史文獻片和電影,使學生直觀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和德育教育,例如在講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時,對中華的石窟藝術,可以播錄像片,把石窟藝術的雄奇,精美展觀在學生面前彷彿使他們融入到藝術的海洋里,還播放了《七七事變》、《長征》、《南京大屠殺》以及抗日戰爭的影片。這樣的形式學生深受喜愛。(3)撰寫歷史人物小傳。教師要求學生在仔細研讀教材和課外書籍的基礎上,對某個重要歷史人物的一生重大活動進行專題探討,然後以撰寫人物小傳的形式,簡要介紹其生平事跡,並對其功過進行客觀評價。例如寫秦始皇、曹操、陳獨秀、拿破崙等的小傳。(4)開展專題讀書活動並撰寫讀書報告。教師可以選擇一本歷史著作、人物傳記、一本教材或一篇文章,組織學生閱讀。然後要求學生寫一篇包括介紹所讀書籍或文章內容、作者觀點的讀後感(5)歷史故事報告會或演講會、歷史成語故事會等。可以分組,通過競賽的形式,使學生感到為集體爭榮譽。這項活動富於趣味性、知識性、思想性和競爭性,深受中學學生的喜愛,一方面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歷史書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積累更多的故事素材,學生自己進入「角色」,受到深刻的教育,這種教學效果很好。(6)結合紀念重大節日,開展德育教育。通過這些紀念活動,組織專題報告和歷史圖片展,生動再現這些歷史情景,如有勿忘國恥「九一八」,中國共產黨誕生,香港回歸,辛亥革命等,特別是關於抗日戰爭史實,更能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使學生更能了解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所犯下的滔天罪行。
在古今中外的歷史長河中,有許多社會現象可以對學生進行政治和階級觀點教育;有很多仁人志士可歌可泣的事跡可以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品德教育,這些是其他學科所不能替代的。至於進行思想教育,那就更加明顯,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滲透在全部歷史課程的每個課時以至每個環節之中。
要實現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還有很多的途徑和方法可以創新和嘗試,但是一定要構建在歷史知識的傳授之中,只有將滲透德育教育置於歷史規律之中,這種教育才是有說服力的。作為教師要尊重歷史事實,將准確的知識和信息傳遞給學生,使他們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形成客觀的評價,以達到歷史教學中的滲透德育教育目的。
4. 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滲透立德樹人
往今來,歷史一向被作為道德教育的手段加以利用,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有意識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立德樹人,主要是要培養學生愛學校、愛家鄉、愛祖國的思想感情以及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歷史責任感,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處事,學會做人。根據新課程目標,結合新課改的理念,及教學實踐,淺談自己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體會:
一、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立德樹人
愛國主義教育應是貫穿歷史課教學的一條主線,是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有效途徑。中學歷史教學不但要從知識、理論、技能等方面培養、發展學生的智力;而且,還需要從情感、意志、素質等方面為學生高尚品德的形成打下一個堅實基礎。孫中山先生曾說過:「做人的最大事情是什麼呢?就是要知道怎樣愛國。」愛國主義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是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我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我們的祖國經歷了幾千年的風風雨雨,無數的艱難坎坷,無所畏懼地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披荊斬棘,傲然屹立在東方。教學中,通過課本中大量的史料,教育學生在祖國優秀文化寶庫中不斷汲取營養、陶冶情操,進而體驗中華民族偉大創造力及其對整個人類的卓越貢獻,同時感受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自豪。確立學生對祖國的自尊、自信、自強的進取心,學習繼承祖國的優秀文化遺產,並使之發揚光大。
通過向學生進行祖國悠久歷史和輝煌燦爛文化的傳統教育,就能讓學生產生對祖國優秀文化的崇敬之情,同時倍感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自豪,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
二、滲透理想道德教育,立德樹人
古人言:「人無志不立」。這個「志」,在我們今天來講,就是理想。我們中華民族是富有理想的民族。所以理想道德教育是歷史課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因為這直接關繫到培養合格人才的問題。對於正在成長中的中學生,崇高理想會成為他們前進的動力,使他們成長為一個有理想、有道德的人。古今,歷史上涌現了舉不勝舉的胸懷大志、為人類謀幸福的仁人志士:如抗金將領岳飛,從青少年時代起就以「精忠報國」為其畢生奮斗的理想;偉大的資產階級革命家孫中山,早年就提出了「振興中華」的戰鬥口號;周恩來總理在南開中學讀書時,就立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豪言壯語……在傳授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將這些豐富的思想教育素材,進行適當、生動地講述,可以收到良好的理想教育效果。同時,還可進行對比教育:假如一個人只知道吃、喝、玩、樂,昏昏庸庸地度過一生,到頭來,像「扶不起的劉阿斗」,做這樣的人,還有什麼價值可言?就連三國時的曹操也給後人留下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邁之語。古人尚且能老當益壯,更何況生活在二十世紀的青少年呢!這樣一來,使學生明確從小樹立遠大而崇高的理想的重要性,要爭做胸懷大志的「鴻鵠」,而不當碌碌無為的「燕雀」。
三、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立德樹人
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認識問題,教師有責任幫助他們解決,但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必須教給他們一些基本的觀點和做人的准則。歷史上科技的發明與創新、每個歷史階段的改革與革命,以及一些歷史名人為實現自己的理想所進行的艱苦卓絕的奮斗,都為我們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為我們進行理想教育提供了極好的素材。通過對這些歷史的教學,要讓學生明白整個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為實現理想而奮斗的歷史。我們今天享受到的每一個細小的東西,在歷史上都曾經只在人們的理想中存在,都是我們的祖先付出了千辛萬苦的代價,這些理想的東西才變成了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東西。這些曾經是理想的東西的實現,是一代又一代人共同奮斗的結果。每一代人都為人類的幸福,貢獻了自己的努力,後代人又在它們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理想目標,進行新的奮斗,這才有我們的今天。理想的實現是沒有止境的,一個目標實現了,就會很自然的為我們提出更多新的目標來。無數新的課題放在我們面前,就像無數顆明珠,看我們有沒有志氣去摘取,這正是歷史放在我們面前的課題,以此激勵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
四、充分利用地方歷史來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立德樹人
在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適當加入地方史的內容,由於涉及到自己家鄉的人、事、物,所以學生極易產生親切感,認為可信,易於接受,而且也很容易產生情感共鳴,達到教育目的。歷史與現實、祖國與家鄉融合在一起,英雄的愛國主義精神感染著學生,教育的目的達到了。學習家鄉的歷史,可以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從愛家鄉到愛祖國,愛國主義情感得到升華。因此充分利用地方史教材是加強歷史學科德育教育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途徑。例如:在教學中,開展探究學習,讓學生到茂縣實地考察營盤上文化遺址,了解營盤山文化的時代意義,歷史價值,與三星堆文化的聯系等,學生通過實地考察和上網查與資料,對學生豐富歷史知識,了解岷江流域的文化,以及羌族在中華民族形成中的貢獻等都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意義。同時,組織學生參觀羌族博物館,了解南新鎮牟托村的石器時代的墓葬發掘,這些對羌族的歷史教育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激發了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懷,對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和踐行新課改理念,教學與實踐結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培養了學生的探究合作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
總之,德育教育是一項偉大的工程,是一個深刻的主題,不管什麼時候什麼環境都不回過時。 作為一名歷史教師,對在歷史教學中細致細心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不斷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是黨、國家、民族賦予我們的使命。利用歷史教學豐富的素材,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指導下,對學生進行長期的,系統的,連續的,不間斷的,科學的,德育教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任務。只要我們時刻不忘一名教師的責任,就會發現更多更好的方法、途徑,搞好歷史學科的德育滲透工作,立德樹人,為祖國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5. 淺談如何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可以在以下方面下功夫:
一、提高認識回,培養歷史教師的德育素質答。一要有德。二要有識。三要有能。四要有心。
二、堅持原則,尊重史實。首先教師要確保自己的講課建立在真實的歷史之上。其次教師要在講課時流露出真實的情感。再次教師要將歷史教學落到實處。
三、注重德育教學。德育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教育的目的之一。而中學歷史正是德育的重要平台,要讓學生在歷史學習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培養愛國主義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