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一歷史第一學期總結
我給你總結了,放在這里的問題不能太長,特別是這種問題,跟本沒人回答,我都問了好幾個了版,結果權都沒人回答,歷史其實很容易你認認真真的把書看一遍,像看小說那樣,應負考試是相當容易的,如果你能看到三遍以上,八十分拿定了,考試考的都在書上
2. 高中生學期個人總結
學期小結
轉眼半個學期又已經過去,
一個學期下來,逐漸適應了高中生活的我已經沒有了剛來時的新鮮感,但我卻依然喜愛著自己所學的專業,依然喜愛著這樣的學術氛圍。
在這學期社會實踐、校園文化活動中,我能積極參加。在上課時,能遵守好紀律,認真完成作業,在實習課中讓我懂得了很多的專業知識,深刻的了解到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我學習了許多門課程,我的學習目的是要認真學習為自己的知識好好增長,人要活到老學到老,所以學習是很重要的,在學習中要不懂就問,絕不能放棄,一定要有好學的精神,在學習中一定要樹立了良好的學風,這樣才能使自己熱愛學習,更能在學習中不斷奮發向上,只要努力了,我相信在自己的學習中一定會有好的成果。除了努力之外,卻隱藏著另一種壓力-如今不再為了單純的考試而學習,更多的是為了自己走向工作崗位而打基礎,需要自己加倍的努力。看似輕松的課堂,如果在平時不多加用功,就很有可能會使自己在同學面前出盡洋相。教師甚至會完全脫離書本給你講一些毫不相乾的事情,但他又會將書本的原理穿插其中,如果稍不留神,那麼一節課可能什麼收獲也沒有。所以,這樣的授課方式只有自己在對書本有一定了解的情況下,才會覺得受益非淺。而並不算太繁重的學業其實是需要自己在課外更多的搜索相關資料,才能理解透徹的。其實這也是對自己自習能力的一種鍛煉和考驗。我漸漸的發現自己在中學時代曾一度埋怨過的課前預習工作在高中里是那樣的重要,細致的預習會使自己更好地理解上課的內容,更牢固地掌握知識。現在再也不用一整天都坐在教室里埋頭苦讀,有了更多的閑暇時間,就必須學會自己更好的利用與支配。在高中里,不僅僅是要學習專業知識,更要學習與人相處交流等一些社會技巧。
這學期已結束了,在學習中有苦也有樂,在高中生活里有許多快樂的時光,在這里我學到了許多的知識,也了解了許多的東西,所以在以後的日子了我要更努力的去學習每一樣東西,這樣我的人生才是豐富多採的,在人生的樂章中寫好每一頁,做個優秀的團員,優秀的學生。
本學期我的優點是:我的品德方面也很好了,我尊敬師長,關心同學,愛護公物、熱愛集體。
本學期我的缺點是:沒有責任心、對學習不是非常的重視、書寫太不好了。我今後要有責任心、對學習重視、書寫好,多交幾個朋友。
我的目標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防止和同學們發生矛盾、防止學習下降。
為了這個目標,我要發奮圖強、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3. 高中歷史總結怎麼寫
高中歷史考試特點是史論結合、知識點多而交叉,這也使得高中歷史不光靠背一背就可以了,還必須進行系統總結。
1、聽課方法
高中歷史必須把掌握基礎知識放在第一位,必須在掌握史實基礎上思考和回答問題。聽課效率往往決定你對基礎知識掌握效果。教師在歷史課是除了講解知識,也會對知識進行拓展分析、知識之間的聯系分析。高中歷史課所涉及的內容包括: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過程等、歷史的時間概念、地理概念、人物概念等是比較多的。高中階段的筆記除了記錄內容提綱、基本概念、重要觀點等,還可對教師講述的內容選擇記錄,尤其是一些補充性的內容。
2、閱讀歷史資料方法
歷史資料包括歷史教科書、歷史資料、歷史讀物等。閱讀歷史材料是學習歷史的有效方式之一。閱讀高中歷史書以外的課外閱讀書,也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加深知識印象。比如一些資料中的歷史地圖、歷史圖片、歷史照片、歷史實物或模型、歷史建築等形象化的學習材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感受歷史的情境和氛圍。在閱讀課外書時,不僅要了解和分析歷史材料,而且要能夠與課本上具體的歷史事實聯系起來,對閱讀材料的內容進行辨析、歸納。
3、建立知識系統方法
每一學科都有自己的知識結構、線索,即基本框架。了解基本框架可以使大家對學習的知識有一個整體的清晰的認識。比如按照朝代建立、鞏固、繁榮、衰敗等記錄為主要框架。重要事情按照事件起因(包括背景、條件、原因、目的等)、事件過程(包括時間、地點、人物、口號等)、事件影響(包括性質、作用、意義、經驗教訓等)記錄為具體內容。
4、養成濃厚的學習的興趣:張載說過:「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克成。」楊振寧亦說過:「成功的真正秘訣是興趣,興趣是自學學習的先導,是人們探究世界的動力,是最好的老師。對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遇到挫折困難才能頑強攻克,百折不撓。」
5、培養學習的主動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學習規律:什麼是學習的主動性呢?就是不靠別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動下學習。怎樣才能培養學習的主動性呢?一是要有明確的學習目的。斯大林有一句名言:「偉大的毅力產生偉大的目的」。只有明確的學習目的,認清學習的重要性,才能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自覺地、堅持不懈地學習。二是要採取積極的學習態度,有計劃地學習每門課程,要注意做到課前認真預習,對老師要講內容做到心中有數,對於疑難問題做出記號,等到老師講解時集中精神聽。
6、「溫故知新」與「溫新知故」相結合。「溫故知新」反映了學習過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認識過程必然循環往復,螺旋上升的規律,它告誡我們探求學問應該逐步消化,切忌囫圇吞棗,有的知識由表及裡,深思熟慮;有的知識需要由此及彼,融會貫通;有的知識應引進先知,觸類旁通;有的知識應該聯系實際,具體領悟。然而,「溫故知新」也有先天不足,它的知識面狹窄,難以深入下去,所以,在實踐中,「溫故知新」走向「溫新知故」,從後者中找方法和規律,與「溫故知新」相輔相成,成為我們學習方法中的重要原則。「溫新知故」就是不拘於舊知,在不斷探求新知識的同時,以新帶舊,組成知識的網路系統,顯現知識間固有的邏輯關系,從而成為轉化能力,提高素質。
7、學歷史其實是不用死記硬背的,只要帶著心去看課本,認真多看幾次課本,記清事件的背景、過程和意義,理清歷史線索就可以了。[2]
8、上課要專心聽,多記,多背,對一些歷史年代要聯繫上下文的內容來記憶。掌握問答題時,首先要對歷史事件的背景有個清晰的了解,再運用所學過的知識作答,做到理解記憶。多閱讀一些歷史課外書,除了能增長見聞外,還幫助你理解歷史課文。
9、要做到熟練地掌握歷史知識,一是對課文要做到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二是平時要認真記錄好老師提出的重點內容,三是背誦;但即使是背誦也要講究方法:以時間為主軸,形成一條歷史事件演變的線索,如以「北美獨立戰爭」為例,1773年、1774年、1775年、1776年各發生的事件串成一條歷史線索。也可以歷史事件的性質為中心點,把同類性質的事件聯在一起比較、記憶:如美國獨立戰爭、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等。
10、牢記歷史教學的目標掌握分析、歸納、綜合、比較、概括、推理等邏輯思維方法;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分析問題",這是進行歷史復習時的指導方針,應側重從這幾個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
在復習歷史教材時,不僅按歷史的具體面貌進行,還顧及抽象理論要前後一貫的原則。比較和分類,是我使用得最普遍也是最得心應手的方法、橫向的,縱向的,比較始終是訓練邏輯思維的有效方法。選擇、例舉、材料、問答是歷史的基本題型,它們的題目和答案中都含有歸納和演繹的萬分,所以我在答量特別是答問答題時很注意前後的關聯性、條理性和系統性。我總結的歷史發散性思維和收縮性思維的並用,思路要開放,要全面,但觀點要統一,要准確。即思想要受觀點的約束。同時答題時應先有條理的列出答題要點,即觀點,然後再根據觀點來擴充歷史事件,以事實來證論觀點,圖表始終是解答歷史題的一種有效途徑。
11、歷史是記憶性較強的學科,但僅僅死記硬背史實是遠遠不夠的,應注重考查我們分析史實、理解的能力。因而歷史應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在記憶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和運用。理出一條線索,找出各個歷史事件之間的相互關系,弄清每件史實前因後果,在今後歷史學科的學習中非常重要。同時,我們還應將歷史與馬列主義的方法論緊密相連,用方法論作指導,去正確的評價每一歷史事件。
4. 高中歷史的總結
奴隸社會
(公元前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 (470年)
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 啟稱夏後建國 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商 (554年)
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 商湯滅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300年 商王盤庚遷都殷(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21年)
西周(275年)
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滅商,西周開始
公元前841年 國人暴動
公元前771年 犬戎攻入鎬京,西周結束。秦襄公帶領軍隊救援周王朝,並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因護送有功,襄公被封諸侯,秦正式成為諸侯國。
春秋(294年)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奴隸社會向帝制社會轉變階段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遷都雒邑,東周開始,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天諸侯不再聽從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於強大的諸侯。各諸侯國不斷進行戰爭,強大的諸侯迫使各國承認他的首領地位成為「霸主」。著名的霸主有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即春秋五霸)。
(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戰國(254年)
(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魏國李悝將變法首次付諸實踐。
商鞅變法
公元前356年 (第一次)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開始變法。
公元前350年,商鞅第二次變法。
三 帝制社會
(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840年)
秦(15年)
(公元前220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政陸續滅掉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帝制國家——秦朝)
公元前221年 秦統一,秦始皇確立郡縣制,統一貨幣、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 陳勝、吳廣起義爆發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戰
公元前206年 劉邦攻入咸陽,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楚漢之爭
西漢(209年)
(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 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歷史上稱為西漢。劉邦就是漢高祖。
公元前138年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 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同年,漢武帝派大將衛青、霍去病分別率精兵出擊匈奴,大敗匈奴,經過此次漠北之戰,匈奴無力與漢朝對抗。
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從此,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的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公元8年 王莽奪取西漢政權,改國號新
東漢(195年)
(25年到220年)
25年 東漢建立
73年 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 蔡倫改進造紙術
132年 張衡發明地動儀
166年 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國
184年 張角領導黃巾起義
200年 官渡之戰
208年 赤壁之戰
三國(60年)
(220年到280年)
220年 曹魏建立 皇帝:曹丕(魏文帝)
221年 蜀漢建立 皇帝:劉備(漢昭烈帝)
229年 孫吳建立 皇帝:孫權(吳大帝)
230年 吳派衛溫等率軍隊到台灣 加強了內地與台灣地區的聯系。
263年 魏滅蜀
西晉(51年)
(265年到316年)
265年 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篡取了曹魏建立了晉朝,定都洛陽,史稱西晉
280年 西晉軍隊滅掉了吳國,正式結束了三國分裂的局面。
316年 匈奴攻佔長安,西晉結束
東晉(103年)
(317年到420年)
317年 東晉建立
383年 淝水之戰
南北朝(169年)
(420年到589年)
420年 南朝宋建立
494年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民族融合)
隋(37年)
(581年到618)
581年 隋朝建立 (外戚楊堅掌握大權。581年,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
589年 隋軍揮師南下,滅掉了南朝最後一個朝代陳,南北重歸統一
605年 開始開通大運河
611年 隋末農民起義開始,山東長白山農民起義爆發
唐(289年)
(618年到907年)
618年 唐朝建立,隋朝滅亡
627年-649年 貞觀之治
713年-741年 開元盛世
755年-763年 安史之亂
875年-884年 唐末農民戰爭
五代十國(53年)
(907年到960年)
907年 後梁建立,唐亡,五代開始
916年 阿保機建立契丹國
北宋(167年)
(960年到1127年)
960年 北宋建立
1005年 宋、遼澶淵之盟
1038年 李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紀中期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
1069年 王安石開始變法
1115年 完顏阿骨打於會寧建立金
1125年 金滅遼
南宋(149年)
(1127年到1276年)
1127年 金滅北宋,北宋皇帝欽宗的弟弟趙構於同年登上皇位 後來定都臨安,史稱南宋
1140年 宋、金郾城大戰
1206年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
元(97年)
(1271年到1368年)
1271年 忽必烈定國號元
1276年 元滅南宋
明(276年)
(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 明朝建立,元朝結束
1405年-1433年 鄭和七次下西洋 最遠到達了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
16世紀中期 戚繼光抗日倭
1553年 葡萄牙攫取澳門居住權
1616年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1628年 明末農民戰爭爆發
滿清(267年)
(1636年到1911年)
1636年 皇太極在盛京稱帝,改國號為清
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農民軍攻佔北京,明亡
1662年 鄭成功收復台灣
1673年 三藩叛亂開始
1683年 清軍進入台灣
1684年 清朝設置台灣府
1689年 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
1771年 土爾扈特部重返祖國
1839年 林則徐虎門銷煙
1840年-1842年 鴉片戰爭
四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840年到1949年)
1842年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
19世紀四五十年代 中國無產階級產生
1851年 金田起義、太平天國建立
1856年-1860年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8年 中俄《璦琿條約》.四國《天津條約》的簽訂
19世紀六七十年代 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產生
1860年 英法《北京條約》的簽訂
19世紀60到90年代 洋務運動
1864年 天京陷落、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1883年-1885年 中法戰爭
1894年-1895年 甲午中日戰爭
1895年 中日《馬關條約》簽訂
19世紀90年代 帝國主義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
1898年 戊戌變法
1900年 義和團運動高潮,八國聯軍侵略中國
1901年 八國《辛丑條約》簽訂,後加入荷比西三國
1905年 中國同盟會成立
1911年 黃花崗起義、保路運動、武昌起義
五 近代史
(近代史按史學家普遍定義年限為:1840鴉片戰爭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
民國(1912年到1949年)
1912年 中華民國建立
1913年 二次革命
1915年 新文化運動、護國運動開始
1916年 袁世凱恢復帝制失敗
1919年 五四運動爆發
1921年 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3年 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
1924年 國共第一次合作
1925年 五卅慘案、五卅反帝運動爆發
1926年 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
1927年 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南昌起義 ,「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秋收起義
1928年 井岡山會師
1931年 九·一八事變
1934年 紅軍長征開始
1936年 西安事變
1937年 盧溝橋事變,日軍南京大屠殺 ,國共第二次合作
1940年 百團大戰
1941年 皖南事變
1947年 發動「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的愛國運動
六 現代史
社會主義社會(1949年——)
新中國成立(1949年——)
1949年 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1949年 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0年 10月1日 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徹底廢除封建剝削制度
1953年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
195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誕生
1966年 文化大革命開始
1976年 文化大革命結束
1978年 改革開放
1992年 鄧小平講話,加快改革開放
1997年 香港回歸
1999年 澳門回歸
2008年 北京奧運會
2009年10月1日 60年大慶,中國第一批女子飛行員,駕駛著飛機,飛過天安門上空。
2010年 上海世博會
5. 高中歷史總結
這是我自己編輯的高中歷史必修一的知識梳理希望對你的學習能有幫助。
發表在http://wenku..com/view/dafb3412a2161479171128c0.html
例如: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1課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課堂檢測
【知識梳理】
1、我國奴隸社會夏朝建立、商朝發展、西周強盛、春秋瓦解。主要政治制度:夏啟創立的王位世襲制、西周等級森嚴的分封制和以血緣關系所維系的宗法制。
2、夏商時期政治制度:
①王位世襲製取代禪讓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②特點:國家大事都通過占卜的方式來決定。王權具有神秘色彩。
③行政管理:中央:設想、卿士等,掌管政務;地方封侯、伯。對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度有直接的影響。
3、西周分封制:
目的:鞏固奴隸制國家政權的統治;
對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後代;
內容:周王授予諸侯土地和人民,諸侯有服從命令、鎮守疆土、隨從作戰、繳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的義務。諸侯在自己的疆域內,對卿大夫實行再分封的權利。
特點:層層分封,等級森嚴;周天子具有至尊權威,諸侯在自己的領地內享有相當大的獨立性。
作用: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開發邊遠地區,形成眾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瓦解:①原因:受封的諸侯國實力強大,王權衰弱。
②表現:出現春秋爭霸、戰國兼並的混亂局面。
4、西周宗法制:
目的:加強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內容:劃分宗族內的嫡庶系統,形成相對獨立的大宗和小宗。
特點:由嫡長子繼承,利用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
作用:①保證了各級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
②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學習探究】
一、分析理解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三者的關系。
1.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體現。(表)
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內核紐帶。(里)
3.禮樂制度是維護保證分封制、宗法制推行的工具。
二、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有哪些 ?
1.早期政治權力實質上是一種強權。
2.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實行分封制, 說明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
3.帶有濃厚的原始迷信色彩, 王權和神權密切結合, 形成了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4.分封制與宗法制互為表裡, 血緣紐帶與政治關系相結合, 實行嚴格的等級制度, 政權帶有濃厚的部族色彩。
5.具有相對的延續性和穩定性。
第2課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課堂檢測
【知識梳理】
1、我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形成與春秋戰國、秦朝確立、西漢鞏固、隋唐完善、宋元發展、明清強化,近代衰亡。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
2、皇帝制度建立的目的:顯示君主的權勢和地位。特徵:皇位世襲,皇權至上。它是中央集權制度的核心,也是維護「家天下」的重要保障。本質是封建君主專制。
3、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丞相是百官之首,協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乃丞相的副手,負責執掌奏章、下達詔令和監察百官。太尉負責全國軍事事務。丞相之下還有諸卿,是中央政府的職能部門。任免權由皇帝決定。
4、地方實行「郡縣制」,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長官,向丞相匯報工作。縣以下是鄉、里基層行政機構。
5、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權制度,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般管理體系,奠定了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沿用並發展完善。
【學習探究】秦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是什麼 ?
1.積極:①隨著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秦朝國力日益增強, 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中國成為當時的世界大國。
②促進了中國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 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鞏固國家統一, 以及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 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秦朝中央官制和郡縣制的實行,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體系, 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且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
2.消極:封建專制統治的強化使人民處境日趨惡劣, 階級矛盾激化, 給社會發展造成了極大破壞。
二、分析對比西周分封制與秦朝郡縣制的異同。
1.相同點:①都是為了鞏固統治階級的統治。
②都是中國古代社會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③都在維護國家統一等方面起了積極作用。
2.不同點:①地方與中央的關繫上:分封有很強的地方獨立性;郡縣絕對服從中央。
②傳承製度上:分封制爵位和領地世襲;郡縣制由皇帝直接任免。
③建立基礎上:分封以血緣為基礎;郡縣按地域劃分。
④歷史作用上:分封制容易發展為割據勢力;郡縣制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統一。
第3課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課堂檢測
【知識梳理】
1、漢初在地方實行郡國並行制,封國有時對抗朝廷。漢景帝平定「七國治亂」,漢武帝頒布「推恩令」, 使王國越分越小,中央集權得到加強。在中央漢武帝重用身邊作侍從、秘書等工作的人為尚書令、侍中等,讓他們參與軍國大事,以削弱相權。
2、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步形成三省體制。唐中期在地方設置了許多節度使,安史之亂後,形成藩鎮割據,嚴重削弱了中央集權。唐朝在中央設中書省負責決策;門下省負責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在尚書省下設「六部」;確立並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3、北宋初期在地方①軍事上:把主要將領的兵權收歸中央,充實中央禁軍;②行政上:派文官擔任地方長官,設通判負責監督;③財政上:地方賦稅大部分由中央掌控;加強了中央集權。在中央①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行使宰相職權;②後來增設參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權;設樞密使分割宰相軍權;設三司使分割宰相財權。
4、元朝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但河北、山西、山東由中央直接管理,還設宣尉司管理邊遠民族地區,行省之下設路、府、州、縣。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在中央中書省是最高行政機關,統領六部,行使宰相職權。
5、選官、用管制度:秦朝百官由皇帝直接任免;漢朝實行察舉制,舉孝廉;魏晉南北朝實行九品中正制,選用官吏依靠門第,不重才能;隋唐以後實行科舉制,按學識才能選官,其「公開競爭、公平考試」的原則,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
【學習探究】分析對比郡縣制與行省制的異同。
郡縣制 行省制
不同點 盛行時代 幾乎盛行於整個封建時代 確立並開始於元朝
與中央的
關系 (1)郡、縣是中央政府下屬地方機構(2)長官由皇帝任免 (1)是中央最高行政機關一一中書省的派出機構(2)長官直接對中書省負責
相同點 作用 在當時有效地加強了中央集權,維護了國家統一
地位 中國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目的 鞏固封建統治
第4課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課堂檢測
【知識梳理】
1、明清兩朝強君主專制的措施有:①明太祖廢中書省和丞相、權分六部;②明太祖設殿閣大學士(侍從顧問);明成祖選拔翰林院官員入值宮內的文淵閣,開始參與機密事務的決策,「內閣」由此出現。③康熙帝設南書房參與機要事物;④雍正帝為辦理西北軍務,設立軍機處,使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
2、宰相制度廢除的根本原因:是這一制度妨礙了皇權的高度集中;直接原因是:丞相權傾朝野驕恣擅權。內閣出現的主要原因是,皇帝政務繁多力不從心;後來內閣大學時有了票擬權,內閣地位提高,內閣首輔權壓眾臣。。但明朝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 機構或行政機構,只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
3、清初議政王大臣會議使皇權受到很大限制。康熙帝親政後,中樞機構一分為三,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與南書房三足鼎立,相互制約,最後集權與皇帝。雍正帝在宮內設立軍機處(有官無吏、皇帝欽定、跪受筆錄),使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
【學習探究】17、18世紀中國和歐洲歷史的不同發展趨勢及認識。
1.17、18世紀的中國在政治上空前強化君主專制,在經濟上重農抑商,在外交上閉關鎖國, 影響了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正常發展;文化上實行文字獄,禁錮了人們的思想。
2.17、18 世紀的歐洲在政治上通過加強君主專制來反對羅馬教廷的控制, 實行君主開明專制;在經濟上實行重商主義;在外交上鼓勵對外擴張, 促進了資本主義在歐洲的發展; 文化上, 啟蒙思想蓬勃發展。
3.認識:加強君主專制和重農抑商政策在封建社會的初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但明清時期消極作用日益顯現, 成為歷史發展的阻礙, 中國已落後於世界潮流。
6. 高二歷史學習總結
時至今日,已是高二時分,應該知道學歷史主要學的是五個方面:政治、軍事、經濟、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
學習歷史應該抓住這五點。單純的學習歷史,我們學的是歷史中的事。俗話說:『讀史使人明智。』針對於高二歷史學科的得與失,這實際上是一個主觀性比較強的問題,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每個人的得與失是不同的。在這里,我想說的是,我們在學習歷史的時候,能夠從中有所啟發,明白世間的道理,通過歷史明白我們以後的路應該怎麼走。在學習歷史的時候,我們如果能夠看到歷史中的一些不足與缺陷,並能夠在今後的道路上作為前車之鑒,是我們後來的路變得平坦,少有坎坷。這是我們在學習歷史的所得。
其次,對於在學習歷史的過程我們失去了什麼,從以上來看好像我們並沒有失去任何東西,實則不然。有得必有失,這是歷史的規律。客觀的講,我們學習了歷史,那麼可能就會在其他方面有所放鬆,這也算是一種『失』。或者通過歷史我們也看到了今天的某些不足,從而使我們放棄,這在別人看來也算是一種失去。總而言之,得與失,要從自己的心中去體會。
下面,我想談談關於對歷史的學習。歷史顧名思義,那是過去的事,有些人可能對過去並感興趣,看重的是未來和現在。但是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這是我們的唐太宗的話,此話並不無道理。正如我在上面所言,讀史真的可以使人明智。那麼,我們又怎麼樣學習歷史呢?首先,歷史有點枯燥、乏味,但是這並不是我們不學歷史的理由,我們在學歷史的時候,我認為應該從歷史故事著手,這樣,我們把歷史像小說一樣來看,一樣來學, 當我們看完了這本小說之後,我們就會自然的發現其中的蘊含的道理和啟發。然後再回過頭來,仔細品味。就會受益匪淺。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7. 2000字歷史學習總結!
在這一年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我了解到歷史關鍵在於背。許多同學會擔心自己的記憶力不佳。但背書不僅僅是記憶力的問題,處理好以下幾個因素,背起來就更有效率了!有了效率歷史就自然能學好啦。
1.時間 :背歷史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然而高中共有9科,從平日的自習時間里也很難再擠出時間背歷史了。其實若能把平日的一些瑣碎時間利用起來,便不用佔用自習課的時間了。在我讀高三時,總會將早上、下午、晚上放學後的時間利用起來背歷史,這些時間合起來大概也有1個半鍾了,也就足夠了!另外,有MP3的同學可以把課本錄制下來,在晚上睡覺時聽聽,這印象會很深的!
2.地點:在讀歷史時,選擇一個較為安靜的環境是挺重要的,這樣一來不僅不會影響到別人,而且能集中精力背書。在高三時,我常常在放學後跑到實驗樓的樓梯或走廊上,靜靜的一個個人背書。在晚修課放學後,也可以開著燈看。
2.聲量:歷史不是瘋狂英語,背得大聲不等於記得牢。從我以前的背書經驗中,我發現當我大聲讀書時,不僅僅是過了一會兒便聲嘶力竭了,更重要的是我發現我只是一味地背,並未將其記在心中,徒勞無功。其實,在讀歷史時,只需要用平時說話的聲量讀即可。這樣,長久地讀也不會累,而且有助於慢慢理解所背的內容。
4.頻率:我是屬於記憶力較好的人。然而在背完某一段歷史時,盡管當時是能將其一字不漏地背下來,但過沒一個星期便會忘得七七八八。不管是記憶力再好的人,這種情況也是難以避免的。唯一的辦法便是不厭其煩地背,盡量縮短背一本書的時間,提高背一本書的頻率。
5.方法:背歷史不是簡單地把一本書從頭背到尾。這種做法使自己腦海中一堆歷史知識,卻沒有一個清晰的結構體系。要避免這種情況,在復習一本書時,就應從目錄開始。先將整本書每一章的標題記下,接下來就記下每一章下的每一節的標題。在背每一節時,先看粗體字。這種做法有助於理清整本書、每一章、每一節的脈胳,使整本書的內容在自己頭腦中條理化。在看歷史書時,對於小字、注釋、閱讀課都不可以放過,這有助於知識的連貫性。
在背一些純記憶性東西時,並不是理解就能背,如一些人名、地名、時間等。這些可以通過編順口溜,句子或聯想進行記憶。例如,太平天國東征、西征和北伐的目的總易搞混。採用聯想的方法:東征——東部地區——經濟實力雄厚——目的:充實自身經濟力量;西征——西部地區——接近貧富差距,穩定中國——目的:鞏固天京大本營;北伐——清政府都城在北京——目的:推翻清朝統治。再如,南昌起義參與人共有5個,怎樣背呢?為此我自己編了個句子將其背下來:周××和葉×得到一個老伯伯(註:周××與葉×為同班同學名字)乍聽之下似乎挺滑稽的,但卻能記下這5個人:「周××」即周恩來:「和」即賀龍; 「葉×」即葉挺:「得」即朱德:「伯」即劉伯承。後來又想到怎樣才能記住「葉×」是指葉挺還是葉劍英,「得」是朱德還是彭德懷呢?聯想到南昌起義的「南昌」是2個字的,故「葉×」與「得」所指的人名也是兩個字的。就算有時候自己編的句子很滑稽,但能記得住便可。
在學完每一課後,許多同學都會把練習冊上的課本解析看一遍,但常常會發現記住的並不多。而到了復習階段,同學們一般都著重於課本,因此未能將練習冊充分利用。練習冊上的解析大致分為2大類:一是理解型;二是記憶型。對於前種我們看過一遍即可,而後一種易忘。其實我們可以將這些小知識點抄在課本上。我們看課本的時間佔主要,在看課文時便能記下這些小知識點。
在背完該背的東西後,如何把所背的東西組織起來應用於主觀題作答是十分重要的。往往看到題目後腦海中有一大堆東西卻不知如何組織。這時,應先列列提綱,每次做主觀題時我都會這么做,也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了。千萬不要認為這浪費時間,砍柴不誤磨柴工。答主觀題時字是頗重要的,不要求漂亮,但起碼要工整!另外,常常研究以往一些主觀題的答法是十分有幫助的。
學好歷史最重要是課本。當你沒時間就拋掉練習冊與筆記,專攻課本。若把課本背得滾瓜爛熟,絕對不會有考差的!
8. 高中人教版歷史總結
多看點電影吧!培養興趣。我是師大附中的,學校管理較為輕松。多做點選擇題,小知識點也是要抓的。其次,學著總結,當你總結完後會有一種成就感啊!實在懶得不行就向同學或師姐借,試著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