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教:初中歷史教學模式有哪些
課程改革的目標明確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充分尊重學生、相信學生。教師扮演的角色不僅是學生的導師、知識的傳播者,更是學生的朋友、學習知識的顧問。教師的任務是創造促進學生學習的課堂氣氛,引導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發揮獨立性與創造性,鼓勵學生自己解決問題。
一、創設情景導入:激發興趣,陶冶情操。
創設歷史情景並將它引入課堂是根據歷史學科的特點進行的。教科書是通過文字和圖片反映歷史,但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離我們今天的生活相距很遠,學生只能通過文字和圖片來想像是遠遠不夠的。為此我們有必要盡可能引入歷史情景,為學生的學習創造良好的氛圍。具體做法如展現文物、音樂渲染、電視和電影播放等;今天大多數學生家裡都有電腦,上網查閱資料和參與在線活動都成為可能,我校的電教設施比較齊全,我把網路搬進課堂用歌曲渲染氣氛。教學《難忘九一八》時,上課前,我播放了《松花江上》,悲壯、哀轉的歌聲把同學們帶入了三十年代,渲染了課堂的氣氛,奠定了本課的情感基調。在課中,我講完由於蔣介石不抵抗,九一八事變後,東北三省淪陷,東北人民背井離鄉,到處流浪後,又播放《松花江上》,同學們不約而同地看著書上的歌詞跟唱起來,感受到了流浪的痛苦,體會到了那種國破家亡的凄涼,從而激發了他們痛恨日本侵略,痛恨蔣介石不抵抗,痛心國土淪喪,憂國憂民的感情。我又說:「日本繼續擴大對中國的侵略,國民政府繼續妥協賣國,中國人民能做亡國奴嗎?」「不能!」群情激奮。「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學生一片嘩然。這時我又播放了《義勇軍進行曲》。高亢、激昂的《義勇軍進行曲》彷彿把學生們帶入了那個熱血沸騰的年代。課堂氣氛得到最大程度的渲染,愛國的情感得到最生動的表達,學生的情感得到了升華。
二、閱讀與知識梳理:落實「雙基」,學生自學。
用創設情景把學生引入歷史課堂後,組織學生開展活動,例如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由老師或學生來梳理一下課文的知識結構,使學生對本課的歷史知識(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等)有個初步的了解。這一教學環節的設置,是對傳統的課堂教學中重視知識的保留和演變。
看似簡單的知識梳理,對學生形成知識體系,掌握基礎知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具體的內容可以讓學生當場說出,重要的地方老師要予以強調或指導在自學要求方面,對初中學生要求能正確地閱讀課文(包括地圖),能劃出重要年代、地名、人名、事件,基本上能講得出重大歷史現象或歷史事件的過程及其評價。例如引導學生學習秦王朝的建立和秦末農民戰爭,可以向學生展示秦始皇和大澤鄉起義的大幅彩色畫,告訴學生秦的歷史雖然只有短短的十四年,但創造了兩個「第一」,即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其一系列加強封建專制主義的措施對以後二千多年的歷史影響極大;又爆發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為後人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中國封建社會數以千百計的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由此開始。因此認真學習秦朝歷史對今後學習全部封建社會的歷史有重要意義。
三、合作交流探究:合作交流,進行探究。
歷史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注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新課程改革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形式可以是分組討論、辯論,演歷史劇,收集資料後以講故事,辦小報等形式展示。學習《血肉築長城》時,組織學生展開討論,論證取得抗戰勝利的原因。學習《內戰烽火》一課時。我運用了角色扮演。要求學生課外收集材料,以「重慶談判」為中心,設置場景:一幕地點在重慶,重點在揭示蔣介石三次電邀毛澤東到重慶談判的目的;一幕地點在延安,重點在表現毛澤東、周恩來等共產黨人的大智大勇,闡明為什麼要去重慶談判。
四、釋疑與知識鞏固:釋疑解難,鞏固知識 。
通過雙邊和多邊的活動,或在課堂上有什麼疑難問題,學生們可以提出來,由學生回答或老師回答,不能回答的課後再解決。知識鞏固採用習題訓練的方式來進行。現在的學生,相對來是說見多識廣,在課堂上有很多問題,有些是超出了歷史學科的范圍的,不一定予一一回答,不能回答的作個說明下去查閱資料或求教於他人。如「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清朝為什麼要白給俄國一塊領土?」、「我們為什麼不向俄羅斯要回曾經割占的領土?」「西安事變後為什麼不置蔣介石於死地」等等。象這樣的問題一般要指導學生再認真閱讀教材的有關章節、句段,或進行全班討論,盡量啟發學生自己得出結論。知識的鞏固方面:學完《中國歷史》第三冊後,整理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八十年歷史基本線索,一方面,通過資本主義國家先後發動五次侵華戰爭,強迫中國封建統治階級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歷史史實,理出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這條線索;另一方面,通過以三次革命高潮為主的人民反帝反封建斗爭的歷史史實,理出中國人民不甘屈服,前赴後繼地反對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這條線索。這兩條線索就構成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歷史的基本線索。
五、課外拓展延伸:動手動腦,拓展思維。
新課程的「教學目的」指出: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意識」「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健全的人格。將課堂有機地向課外延伸是新課程對教學的要求,也是對學生所學知識的一個拓展和運用。
如上完《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一課後,我布置學生根據歷史材料,根據自己的所學所得,以《北京人的一天》為題目寫一篇想像作文。很多同學充分發揮了想像力,文章寫得生動具體,且符合有關歷史內容。學習了畢升的活字印刷術,我要求學生課外製作活字,並進行印刷。學生交上來的活字及印刷作品五花八門。有橡皮、土豆、胡蘿卜、橡皮泥等做的活字,印刷的有自己的名字,成語和詩句等。在講到抗日戰爭時,我要求學生課外收集一下抗戰的史料,最好是訪問抗戰老人或參觀抗戰的歷史遺址,做好記錄拿到課堂上進行展示。此外,我還開展了「編輯歷史小報」和「社會調查」活動。學習了《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我讓學生以五四愛國運動和黨的成立為主題辦一期歷史手抄報。學完《改革開放》,我發動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家鄉的昨天和今天」,並填寫「關於家庭電視機的購置情況」的調查問卷。
該教學模式的特點是強調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師生平等交流,在實踐中具有可操作性。當然,每個教學環節的實際不是固定不變的,也不是每節課都有固定的這五個環節,實際的運用要結合教學課時的具體情況來定。
Ⅱ 淺談歷史課堂怎樣開展教學活動 詳細
淺談歷史課堂怎樣開展教學活動[基礎教育教學] 房小娟 約3240 字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正在不斷的涌現。而在新的教學理念中, 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教學正被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視。舊課程過於注重歷史知識的傳授,而新課程強調的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維目標,要實現三維目標、發展學生個性,就勢必要進行教學方式的創新,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即是創新的一種。那麼在歷史教學中應如何開展教學活動來取得實效呢?本文在實踐基礎上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初步探析。 關鍵詞歷史課堂 教學活動 誤區 實效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中學歷史教學是基礎教育教學的組成部分之一,它在我國未來人才培養和國家的全面建設和發展進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隨著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 中學歷史教學的改革也在逐漸地深入發展,並且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在當前的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活動越來越受到重視,活動的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 舉辦歷史故事會、編演歷史劇、知識競賽、編輯歷史小報、動手製作教具、舉辦歷史文物展覽、參觀歷史遺址等等,花樣層出不窮。新的教學理念特別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學科能力和開發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活動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指導學生自主學習,自己探究,以學生自主學習為核心,以學生學會學習,主動發展為目的,正是對這一理念的實踐。由於活動教學引入課堂,過去的「滿堂灌」、「填鴨式」教學模式帶來的消極影響,比如學生對學習歷史沒有興趣,認為歷史只是一門可學可不學的學科,認為學習歷史不需要思考只要記憶就可以「背多分」,這些情況都得到了較大的改善。 但是在活動教學取得進步的同時,我們也發現,在新課改實施的過程中,大家對教學中「學生活動」的認識和設置還存有許多誤區和問題,甚至於不少地方出現了,學校人為規定歷史課堂上必須挪出多少時間來組織學生活動的現象。經過筆者的初中歷史教學實踐和觀察,存在的問題主要歸結為三個方面: 1 過分重視活動本身,忽視學生的思維活動 這一點也可以表述成為了活動而活動,忽視學習知識這一主要目的。 現在歷史課堂上的教學活動主要體現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方式、方法的運用上,如在課堂教學中,將學生的閱讀、討論、回答問題等,與教師的講授及其它教學方式進行恰當的組合, 就可以設計出不同風格的課堂教學樣式。並且,「從活動本身來分類,又大致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動手活動;一類是動腦活動。雖然這兩類活動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但其各自又帶有很強的獨立性,在本質上也具有很大的差異,不能相互替代。」對於這一方面,教師應該要有足夠的認識和了解,在歷史教學實踐中不可以把它二者隨意混淆。基於以上要求,教師在開展歷史課堂教學中,在設計學生的活動時,就必須依據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在這兩類活動中進行科學的選擇和恰當的運用。眾所周知在歷史課堂上,學生的思維活動才是活動的核心部分,因此一般情況下學生的動手活動應該是為學生動腦,也就是思維活動的展開服務。 在目前的中學歷史課堂上,很多所謂的學生活動,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說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種形式,並且有逐漸向模式化方向發展的傾向。其中特別應該引起我們關注的是,有不少這樣的實例正被當作歷史課堂教學改革的範例而加以推廣。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還要有明確的目的性,即開展的學生活動,能夠有益於全面落實教學目標,而不是純粹為了活動而活動。還有一點也要注意,在歷史課堂上調動學生動手活動要遵循適度原則,要和教師的講解及其它教學方式方法相互配合。教師應該給予詳細的點評,對教材進行深度挖掘和縱向聯系。 歷史這門課是一個非常講究前後連貫性的學科,一味強調活動,忽視學生在活動中對於問題的思考與解決,忽視講解,容易造成學生知識鏈的斷裂,這和過去的「一言堂」同樣不可取。同時,這種純粹為了教學方式創新而活動的教學活動,已經流於表面,失去其實效了。 2 教師備課不充分,課堂控制力低 教師准備充分,有能力掌握課堂控制權,是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前提。但是在實際教學中, 很多教師由於對活動氣氛和發展情況的預期失誤和活動前准備不足,導致無力控制課堂氣氛, 出現放得出、收不回的尷尬局面。在課堂上既要充分解放學生的眼、口、手、腦,給學生提供動手動腦實踐的空間,讓學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又要使活動的開展不偏離主題,操作起來是有一定的困難。 在中學實習時,我曾遇到過這種情況。那位老師規定每堂課上課前用五分鍾時間,由學生先講一個與本課有關的小故事。結果班上部分同學性格活潑口才極佳,講的故事引人入勝,超過五分鍾。再加上別的同學總是會進行辯論,這就導致這位老師的課常常被佔用超過十分鍾, 當然也無法完成一課時本應該完成的教學任務。這就是教師本身的課堂控制能力的問題,需要教師進行反思和改進。 此外,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還常常有這種情況出現。有一次去聽一位年輕老師上《鴉片戰爭》這一課,她沒有採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而是通過表演歷史短劇的形式。(下轉第181 頁)(上接第178 頁)安排兩個同學做講解員,其餘同學分組表現其中的一段。這一課被她編成了幾段短劇,由林則徐上書道光帝這一幕開始,然後隨著林則徐的述說切換到英國大量走私鴉片以及鴉片戰爭帶來的危害,接下來依次是虎門銷煙、英軍入侵,直到英軍抵達南京下關江面,簽訂南京條約。從她的設想看來這節課確實新穎有吸引力,但是在實際操作的時候,卻因為准備不充分,屢屢出錯, 整堂課支離破碎。 俗話說:「台上十分鍾,台下十年功。」為了課堂教學活動朝預期的軌跡發展,為了學生在活動中按照教師的思路去找出問題解決問題,教師就必須對教學活動進行周密的設計,講知識點合理地鑲嵌進活動過程中,這樣的一堂既有趣又達到灌輸知識目的的活動課,才是我們所應該追求的境界。 3 活動設計缺乏針對性、啟發性 教師設計活動的時候,不能只注重娛樂性和氣氛,必須要明確進行學生活動的目標,即激發學生興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寓教於樂,在活動中領悟知識。具體來看主要有三個要求, 即針對性、啟發性和科學性,符合這兩個要求的教學活動才是成功的。 首先,所謂針對性是指,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在設計活動過程中,不僅要考慮活動流程,還要針對歷史教材的實際,譬如針對歷史事件爆發的背景和意義,針對歷史人物的功與過等涉及教材重難點的地方。同樣以上文《鴉片戰爭》一課為例,關於鴉片戰爭背景的場景設計還是不錯,顧及到了教材的重點。除了針對教材之外,還要針對學生,要考慮學生的實際疑問和實際水平。比如課堂問題討論,如果教師提出超出學生知識儲備的問題,必然造成「冷場」,或者出現「胡答亂猜」的情況,拖延教學進度,影響課堂效果。 其次,所謂啟發性是指教學活動的設計應該能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以最簡單的課堂問題討論為例,教師不能過多地設計學生回答「是」與「不是」這種簡單的問題。或者是提出來的問題只需學生復述教材上的某段內容就可以解決。這將會限制學生的創造新思維的發展和分析問題能力的提高。諸如圍繞「結合蘇聯社會經濟改革失敗和中國改革開放取得重大成就,對比分析其原因,並理解社會主義改革的復雜性、艱巨性與曲折性」這種開放式、有一定深度的問題開展活動,會取得更好的成效。 總的說來,筆者是支持在歷史課堂上加強學生的活動的。古人說「紙上得來終覺淺,要知此事須躬行。」新課改實施以來,教學過程中大量學生活動的增加,符合青少年時期身心發展的特點,大大改變了過去歷史教學中教師注重說教、學生學習興趣不高、課堂氣氛沉悶的現象, 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當前許多歷史課堂上的學生活動確實存在著明顯局限,在我們實施「學生活動」這一教學模式時,往往過分注重形式的花哨,而忽視了教學的實效,這不得不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參考文獻 [1]馬衛東.談談對當前中學歷史教學改革中幾個熱點問題的認識[J].歷史教學,2002(1):25-28.
Ⅲ 初中主題教育活動有哪些
初中主題教育活動有:價值觀教育;政治立場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法制觀念教育;道德品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以「愛國愛校·健康防疫·感恩奮進」為主題,分為校會班會愛國教育、防疫科普健康教育、開學典禮感恩奮進教育三部分。
「樹家國情懷,展濟中風采」愛國愛校教育。首先,班主任播放教育短片《全球抗疫中的中國擔當》,向學生介紹了國家在疫情防控中的採取的重要舉措,以及無數「逆行者」在抗擊疫情中的英雄事跡;然後,通過對比不同國家疫情防控的舉措,使學生明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最後,通過展示中國在全球疫情防控中做出的突出貢獻,告訴學生中國是有能力、有擔當、負責任的大國,從而樹立學生的愛國情懷。
學校也對學生寄予厚望,希望濟南中學的莘莘學子能夠將愛國之情付諸實踐,愛校愛家,珍惜來之不易復學機會,扎實學習,進取向上,為祖國的騰飛和民族的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3)初中歷史學科主題式活動擴展閱讀
1、關注孩子健全人格的養成。健全的人格是做人的基礎,當今社會發展之下隱藏了許多心理的畸變,駭人聽聞的時事新聞層出不窮,究其本源,是人格的扭曲與變形。
十二、三歲的孩子們正值生理、心理迅速變化的時期,容易被不良風氣蠱惑。家長們在這一階段更應該充當孩子們的朋友,理解、交流、引導他們成長,多與他們溝通,聽取他們的意見,理解他們的幼稚和困惑。
對孩子的不良情緒、焦躁不安要及時化解,對於孩子錯誤的言行要及時引導;多關注孩子身邊交往的人和朋友,避免因交友不慎而誤入歧途。
不盲目跟風、攀比、崇拜金錢。家長們從現在開始應更多關注孩子堅強意志品質的培養,關注孩子健康心理的養成,有意識地樹立他們獨立、進取的精神。一個健全的心,比一百種智慧更有力量。
2、注重孩子思想品德的修養。步入青春期,孩子們要學會獨立思考,做一個有思想的人,成為一個品德優良的人。
希望家長們可以教育孩子養成認真做事的態度,踏實做人的品德,抵禦一切不良習氣的侵襲,敢於同困難作斗爭,增強自信信念與成才慾望,拒絕惡意傷害、嚴防言語攻擊,摒棄校園欺凌、告別小偷小摸、嚴禁敲詐勒索、禁止網游成癮、杜絕打架斗毆,努力展示自我、超越自我,成為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
3、告誡孩子惜時、知恩。孩子們正值奮發圖強之時,要有時間觀念、效率意識。希望家長們可以告誡孩子,在小學生涯的最後階段不虛度、不浪費,珍惜當下認真學習。同時也要做到知恩感恩:一感恩國富民強、國泰民安;
二感恩父母養育,哀哀父母,生我劬勞;三感恩老師們的諄諄教導;四感恩朋友,行來北涼歲月深,感君貴義輕黃金;五感謝學校和社會創造的成長、學習環境。不卑不亢,以積極的態度成長與學習,努力成為國家未來可靠的建設者與合格的接班人。
Ⅳ 什麼叫歷史主題式教研
主題,是指來文藝作品中自或者社會活動等所要表現的中心思想,泛指主要內容。
語出老舍《四世同堂》五一:「每個演員都極賣力氣的表演,而忘了整部戲劇的主題與效果。」
中文名
主題
同義詞
核心、焦點、主旨、中央
拼音
zhǔ tí
注音
ㄓㄨˇ ㄊㄧˊ
Ⅳ 初中歷史有哪些主題值得課堂教學研究
一般來說 有中國近代史 什麼鴉片戰爭 五四運動 等等。。。。
Ⅵ 如何開展初中歷史課外活動課
很多年來,歷史學科在初中階段是一門不被重視的學科,由於在中考中所佔的分值只有30 分(還要看是否被抽考),與生物、地理一起被當成了「被抽考」的學科,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其實歷史不應成為「副科」,歷史學科有其自身的特點,有著不可低估的社會價值,列寧同志說過:「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充分體現了歷史的社會重要性。但是由於應試教育根深蒂固的影響,許多學生的學習帶有強烈的功利性:中考要考的就學,不考的就不感興趣。為了使素質教育落到實處,也為了學生終生發展,為了培養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我們必須努力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興趣是非智力因素,但對智力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學生對某一學科興趣如何,直接影響學習效果。因此,各學科教師都很注意學生興趣的培養和發展問題。美國現代心理學家希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學要想獲得成功,就必須想方設法啟動學生的內驅力。只有當學生對所學的內容產生了興趣,形成了內在的需要和動機時,教學目標的實現才有保證。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分析和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採取各種措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使學生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
怎樣才能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呢?我在歷史教學中,除了精心准備每一次的課堂教學,採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外,還開展了多種多樣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參與活動,置身於歷史人物所處的歷史背景和事件中,把抽象地傳授變成直觀的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生動的學習情境中去感受、去體會、去發現,使歷史知識的抽象學習成為一種實際嘗試或「模擬」。為了參與活動並在活動中充分展示自己、表現自我,學生會主動通過各種途徑去收集活動所需的歷史材料,這樣就極大在增強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學習歷史的興趣會十分高漲。下面是我開展歷史課外活動的幾點做法,請老師們指正:
1、活動安排要緊扣現行歷史教材,為歷史課的學習服務
開展歷史課活動是為了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其主要目的是為教學服務的,活動的安排不能脫離現行歷史教材。我對教材進行認真的分析,找出教材中適合開展活動的內容,精心制定活動計劃和時間安排。例如:初一階段除教材上已經有的活動課以外,我還安排了以下活動內容: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相互走訪(目的是掌握農耕文明的主要內容),商鞅舌戰群儒(目的是掌握商鞅變法的具體內容),秦始皇功過的辯論會(目的是掌握秦始皇統一的功績和鞏固統一的措施以及如何評價歷史人物),另外還有學期末的歷史人物表演(目的是對全學期所學的歷史人物及主要歷史事件進行復習)等……;初二階段我安排了以下活動內容:火燒圓明園歷史電影觀看(掌握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罪行一課的內容並適當在情感價值觀方面拓展),長征組歌演唱(目的是掌握紅軍不怕遠征難及配合活動課「重走長征路」),參觀「八一起義」紀念館(目的是掌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及培養學生愛熱愛南昌),家庭相片展(目的是充分認識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等,……;初三安排了古代文明之光小報編輯活動(鞏固中外古代文明成就方面的知識),近代世界藝術作品欣賞課等;組織學生進行以慶祝建國六十周年為主題編寫手抄報等……。
這樣可以讓學生在活動准備中充分學習課標要求的有關歷史知識,學習興趣較濃,對提高學生初中歷史課的學習效果是很有幫助的。
2、活動要充分考慮初中學生的特點,採取靈活多樣的形式
初中生的觀察、記憶、邏輯思維等能力進一步發展,具備了一定的邏輯推理的能力和抽象地表達事物本質特徵的能力,他們具有強烈的求知慾和探索精神,興趣廣泛、思想活躍、敏感,與成人相比較少有保守性,他們喜歡進行奇特的幻想,在許多方面都都有創新的見解並且願意和渴望以一定的方式表現自己,自我實現的慾望強烈,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為此,我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活動方案的設計,採用了多種活動方式:如開展課堂討論,組織辯論會,舉行歷史故事會,舉辦歷史講座,進行歷史方面的社會調查,參觀歷史博物館、紀念館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考察歷史遺址和遺跡,采訪歷史見證人,編演歷史劇,撰寫歷史小論文,寫家庭簡史、社區簡史和歷史人物小傳,編輯歷史題材的小報,觀看影視劇、舉辦小型歷史專題展覽等活動,我力求活動進行得豐富多彩。如「商鞅舌戰群儒」活動中,讓一位學生扮演商鞅,再找幾位學生扮演反對他的守舊大臣,一場商鞅舌戰群儒的場面就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就會有身臨其境之感,活動有聲有色,學生對有關歷史知識的理解也會更深刻;再如,歷史人物表演活動中,我精心布置會場,讓學生置身於一個良好的表演環境中,感受到老師對表演活動的重視和對表演者的尊重,他們會認真地對待這次活動。活動中,學生做了充分的准備,自己製作了道具、服裝,還查閱大量資料收集所扮演的人物的故事、言行等,編寫台詞,甚至把頭發做成古人模樣,表演栩栩如生,令人嘆服。我還給活動全程錄相,活動後回放給學生看,大家歡聲笑語,興趣盎然。又如,在「我的家庭影展」活動中,同學們紛紛拿出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還有自己的相片,按時間先後排序,有的同學還認真編寫了相片說明,標注拍攝時間、地點、人物及當時的歷史背景等,活動讓學生切實認識到幾十年來我們國家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愛國之情油然而生;……。
靈活多樣的活動形式讓學生從枯燥的「背歷史」中解放出來,能更好地保持學生學習興趣,對歷史學習極為有利。
3、活動一定要注重實際效果,避免只有形式而無內容
一次有效的歷史課外活動的結束,並不意味著教育活動的結束,必須及時鞏固和深化活動的成果。在這方面,我們通過讓學生寫日記,做作文、開座談會、辦壁報等方式,幫助他們從思想上總結自己的感受。總之,要把學生在歷史課外活動上引發的感情沖動、形象的感染,上升為歷史的反思、理論的思維,逐步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和覺悟程度,達到深化教育效果的根本目的,真正為歷史教學服務。歷史課外活動課要促使每一個學生提高歷史素質,必須確保每一個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特點和興趣,積極地參加歷史課外活動,為此,在安排活動時,我力爭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主動參與活動,決不是僅僅讓一部分學生在「活動」,而大部分學生袖手旁觀。如:歷史人物表演中,我要求大家盡量扮演不同的歷史人物,既提高了參與率,又豐富了內容,增強了活動的實效性。觀看了歷史記錄片《南京》後,我讓學生寫出觀後感,學生紛紛表達了觀看影片後的感受,大家對日本軍國主義在中國犯下的累累罪行義憤填膺,都表示要好好學習,為建設一個強大的中國而努力。……
歷史課外活動既要生動活潑,又切實有效。歷史課外活動無疑應該做到具體形象、活潑有趣,讓學生喜聞樂見,學得輕松愉快,但又決不能因此而片面追求活動形式的趣味性、生動性,而忽略了切實有效的指導形式。進行扎實的歷史學習,教師特別要考慮什麼樣的歷史教學內容適宜採用什麼樣的活動形式、怎樣的活動過程對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有促進作用,使活動課既有聲有色,又實實在在,讓每個學生既樂意參加,又都各有收獲。
總之,開展好歷史課外活動,有利於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加強了對教材的理解,調動了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通過歷史課外活動,廣大學生認識到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古代文明,我們為自己是龍的傳人而自豪,從近代中華民族屈辱與抗爭中,領悟到落後就要挨打的沉痛教訓,要使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就要抓住機遇,加快改革,迎接世界的挑戰;有利於提高歷史教師的整體素質,歷史課外活動中教師起主導作用,每次活動中要求教師要參閱大量的資料,要在如電腦、音像、美術等多方面進行准備,必定會提高歷史教師的整體素質;有利於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學生在活動中,要自主查閱資料,整理出對活動有用的信息,有時,還需要幾位同學一起完成活動 ,這對學生收集、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及團隊合作意識都有極大的提高。
Ⅶ 政治歷史地理教研組的活動主題有什麼
政治教研組的活動主題:如何提高政治學科課堂討論有效性
通過「同課異構」聽評課活動和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當下政治課堂討論呈現的問題。 教師在課堂上用好課堂討論這一教學形式,提高其有效性,使學生的思維能變得發散而流暢,能變通而有獨創,避免觀點、目的、心理和方法的定勢,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當然也對教學的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的實現提供了有力保障。
2、積極展開課外的活動。如組織研究性課題的展開,選擇結合學生生活實際的地理相關的課題,組織學生開展調查研究,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科學的探索精神,養成合作交流的團隊精神。如開設地理學科講座,豐富學生的地理學科的課外知識,培養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
Ⅷ 歷史課堂教學學生活動方式有哪些
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實驗)》在"教學建議"中指出:"歷史教學是師生相互回交往、答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逐步推進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的多樣化和現代化.學生要進一步了解和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在探究歷史問題的過程中善於獨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實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據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實際、歷史學科特點、歷史活動課的內容和表現形式設計多種多樣的活動形式.主要形式大致分為(1)讀書閱讀類活動
(2)歷史創作類活動
(3)藝術表現類活動
(4)技能展示類活動
(5)社會實踐類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