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看待四川大學周鼎自白書事件
一位不得志的老師,因為選不上教授評不上職稱,教學多年沒有自己辦公室
最終選擇告別公選課講台。周鼎稱,盡管他講的公選課受歡迎、校領導也很認可,「但一心上好課在高校裡面沒用,一沒科研經費,二沒職稱,我還是教師群體里的非主流。」
白皮書1
1
今晚,喝了半斤白酒,不知是否醉了。酒壯慫人膽,姑且胡言亂語,將來也可以酒後醉話搪塞過去。
2
領導來電說,不要在網上隨便說話,你有一批粉絲。
我說,我沒有粉絲,因為我從來不是什麼偶像,我是一個喜歡砸碎偶像的人。
3
講好一門課能折算成幾篇論文?
學院說,不知道。
教務處說,也不知道。
校長說,我也不知道。
4
教務處說,中華文化課一周只有三個學時。
我說,為了這三個學時,我整整准備了三周,而為了講好這三個學時,我至少准備了三年。
5
為什麼我們的大學教學質量每況日下?
因為一個老師的職稱只與他的科研成果有關。
6
一門課的工作量如何計算?
教務處說,我們按照課時來計算。
那一刻,我真希望自己是一部復讀機。
7
從前,科研是副業。
現在,教學是副業。
8
所有高校領導都在說,我們必須重視教學。他們一邊說著,一邊看著論文發表的數量。
9
學生的數量比學生的質量更重要,因為高校經費的劃撥與招生數量有關,與畢業質量無關。
10
最牛逼的教師是擁有最多科研經費的人,而不是擁有最多學生聽眾的人。
也許最新一版的漢語大詞典應該修改教師的定義了。
11
回頭想想自己在上課前一刻還在努力修改課件,只能自嘲這是一種潔癖。
12
從來沒有辦公室,八年了,從望江搬到江安,依然沒有辦公室。
在歷史文化學院的新修大樓里,只能羨慕地看著教授工作室和副教授工作室的招牌熠熠生輝。
他們說,這是一個看臉的社會。
13
論文的數量從來與質量無關。
他們說,這叫一雞多吃。
中國的高校不過是一座農家樂。
14
你以為你在教育學生,其實是學生在教育你。
你改變不了世界,只可能被世界改變。
15
深夜,一名旁聽生打來電話,問候冬至。
他讓我不會後悔這八年來的所有努力。
16
川大從不缺周鼎。
周鼎也從不缺川大。
17
所有人都在勸我冷靜。
他們不知道,我已經冷靜了八年半。
18
我對於講課有一種天生的熱情,因為我的父親也是一名教師。
我無法體會一名中學歷史教師的痛苦,我只能深味一名大學歷史教師的痛苦。
19
科研是自留地,教學是公家田。
20
留校那年,我的工作是在一間辦公室里糊紙盒,只是為了迎接本科教學質量評估。
八年的學術訓練最終只為了糊好一個檔案盒。
21
八年前女兒出生的那一天,我在產房門口備課。
看了新生的女兒一眼,我匆匆奔赴江安上課,褲腿上沾著女兒身上的血跡。
可我知道,這不是什麼先進事跡。
22
一所高校就是一座衙門。
所有人都言必稱校長。
然而,校長終究不是萬能的神。
23
從前,農村搞聯產承包責任制。
現在,學院也搞聯產承包責任制。
每個學院都要向學校簽下合同,承包多少個課時,多少篇論文,多少個課題。
院長是包工頭,教師是搬運工。
24
高校教師的主要工作是,申報課題,報賬,報賬,還是報賬。
25
他們說,評價一個公共課教師的標準是工作量。
我終於知道勞模是怎樣煉成了。
26
他們希望我緘默。
他們說,明年還有機會。
可我說,老子不玩了。
27
最難過的不是你失敗了,而是你這樣失敗了。
你的對手不是誰誰誰,而是根本不知道誰誰誰的那個東西。
28
寧鳴而生,不默而死。
29
一個相信講好一門課比寫好一篇論文更重要的人,今夜死去了。
他早就該死了。
B. 四川大學走出過哪些名人
朱德、楊尚昆、巴金、郭沫若、江竹筠
1、朱德
朱德(1886年12月1日-1976年7月6日),字玉階,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和軍事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首。
1906年-1908年在四川大學(當時還叫四川中西學堂)學習。
2、楊尚昆
楊尚昆(1907年8月3日-1998年9月14日),男,號誠五,四川省潼南縣雙江鎮(今屬重慶)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6年轉入中國共產黨,並入上海大學學習。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1920年考入四川大學(當時叫成都高等師范學校)。
3、巴金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漢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興。巴金原名李堯棠,另有筆名佩竿、極樂、黑浪、春風等,字芾甘,中國作家、翻譯家、社會活動家、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
1920年,考入四川大學。
4、郭沫若
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乳名文豹,筆名沫若、麥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羊易之等。
1892年11月16日出生於四川樂山沙灣,畢業於日本九州帝國大學,現代文學家、歷史學家、新詩奠基人之一 、中國科學院首任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任校長、蘇聯科學院外籍院士。
5、江竹筠
江竹筠(1920年8月20日——1949年11月14日),四川省自貢市大山鋪鎮江家灣人,中國共產黨地下時期重慶地區組織的重要人物,為中國共產黨追認的女烈士。曾在曾在川大求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四川大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朱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巴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郭沫若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楊尚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江竹筠
C. 川大歷史學
川大英語線 51已經過了抄 去年貌似是45 還是50來著
你總分是345 分數上 進復試肯定沒問題
但是 就看你復試發揮了
我同學今年靠四川大學 348 復試被刷 因為是跨考
復試的時候 表現不是很滿意 導師最後沒要
D. 四川大學歷史系怎麼
在川大中,文科名氣和排名最靠前的專業就數歷史系了。
E. 四川大學的川大春秋
四川中西學堂 1840年的鴉片戰爭使中國一步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晚清洋務運動的改良派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作指導思想,「師夷之長技以制夷」作方針,掀起了近、現代化的浪潮。在文化教育方面,則以辦新式學堂,興學育才為標志。
1896年四川總督鹿傳霖創辦四川中西學堂,倡導學習「西文西藝」,「分課華文、西文、算學」,成為四川古代和近代高等教育的結合點。6月18日,四川中西學堂正式開學。
四川中西學堂初設英、法文科,以學習英、法語言文字為主。次年,四川洋務總局行文確認增設算學科(算學館),這里的「算學」是數、理、化,也即理科的通稱。四川中西學堂按照西方「分科立學」的教學制度,對學生按科類、分程度編班定級。
四川中西學堂根據生員入學時的程度,分為「學長」、「學生」、「附學」三個層次。「學長」程度最高,為「資性穎悟,易於造就」的有舉人以上的功名的人士。
1900年,四川中西學堂有了第一屆畢業學生。學堂規定,考得3/6學分者發給三等執照(文憑),考及4/6學分者發給二等執照,考得5/6學分者發給頭等執照。二、三等執照由四川洋務總局轉報四川總督署備案後發給。頭等執照則還須呈報四川總督親自核准。獲得二、三等畢業執照的學生,原則上到川內或原籍省、區當中學堂教習,也可自費出洋留學。獲得頭等執照者,在經過嚴格考核後,公費派送出洋留學或授以功名。
1901年,四川總督奎俊從四川中西學堂畢業生中選拔18人,從尊經書院選拔4人,由知府李立元帶隊到日本和西方「國家公學堂肄業」。「歲以三年為期,前者畢業,後者繼往」。1906年四川留學生佔全國留學生總數的1/10,掀起了四川近代出國留學的第一次高潮。 錦江書院 錦江書院是四川按察使劉德芳於1704年在文翁石室基礎上奉旨創辦,為四川大學主要歷史源頭之一。錦江書院在1733年,被御定為全國22所最著名的省級書院之一,時人曾譽以「石室雲霞思古夢,錦江風雨讀書燈」。 尊經書院 1874年5月,工部侍郎、四川興文人薜煥,偕省內官紳15人,上書四川總督吳棠和四川學政張之洞新建書院,得到張之洞的支持以及川督和清廷的批准,定名為「尊經書院」,為四川大學另一主要歷史源頭。
張之洞《創建尊經書院記》表明,書院旨在培養「通博之士,致用之才」。張之洞為尊經書院制訂了章程18條,對辦學方針、師生關系、學生獎懲、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都提出了原則的要求。張之洞還先後寫了《書目答問》、《輶軒語》兩書,不僅用於指導尊經書院諸生和全省教育界人士學習,而且成了清末新式書院和學堂的必讀之物。
尊經書院培養了一大批影響四川近現代政治、思想、經濟、文化和科學發展的名人。例如,為變法圖強,英勇犧牲的戊戌六君子一的楊銳;離經叛道、托古改制的今文經學大師廖平;力主新學的四川維新變法的核心人物宋育仁;為推翻清朝、建立民國,捨身炸死良弼,被孫中山先生封為大將軍的彭家珍;領袖群倫、叱吒風雲的辛亥革命時期的大人物吳玉章、張瀾、羅倫、蒲殿俊;清代四川唯一的一個狀元、曾任京師大學堂首席提調和四川高等學校校長的駱成驤等。 四川通省大學堂與四川省城高等學堂 1901年,上諭宣布將所有書院改為學堂,同時發布管學大臣張百熙所擬《欽定學堂章程》。該章程即壬寅學制是近代中國第一個完整的以西方為標準的新學制。
1902年,四川通省大學堂由四川總督奎俊奉旨合並四川中西學堂和尊經書院後組建,仿京師大學堂成例,是中西結合、文理兼備的近代綜合性的高等學校。其誕生標志著傳統的古代書院和作為四川近代高等教育代表的四川中西學堂,向比較完善的近代高等教育的過渡和完善。同年,四川總督岑春煊轉發清廷指令,該指令規定除京師大學堂外,各省的大學堂一律改稱高等學堂,於是,四川通省大學堂又改名為四川省城高等學堂。1903年錦江書院並入。
四川省城高等學堂學科分為正科三類:正科一部(文科)包括經學(主要為中國哲學)、政法、文學、商科。正科二部(理科)包括格致(主要為數、理、化)、工科、農科。正科三部(醫科)包括醫學。學制都是四年。正科就是本科。由於條件限制,醫科未能正式開辦。此外,還有一些根據不同需求和層次設置的科類,如速成師范科、優級師范科、普通科(即預科)、測繪學堂、鐵路學堂、半日學堂、附設中學堂等。
四川省城高等學堂是中國國內親到中國國外聘請外籍教師最早的學校之一,還被授權主管四川省的留學生事務。 四川通省師范學堂和五大專門學堂 經過1903年癸卯學制改革,高等、專門和實業學堂體制逐步確立。四川通省師范學堂(1905年)和四川通省法政學堂(1906年)、四川通省農政學堂(1906年)、四川藏文學堂(1906年)、四川通省工業學堂(1908年)、四川存古學堂(1910年)等專門學堂應運而生,與四川省城高等學堂等共同構成清末四川高等教育主陣容。 華西協合大學 鴉片戰爭後,自成體系的洋學堂逐步進入中國。1877年,西方傳教士大批進入四川,在傳教佈道的同時開設醫院、興創學校。1904年英國、美國和加拿大的基督教差會美以美會(衛理公會)、浸禮會、英美會(中華基督教會)和公誼會籌劃在成都開辦大學(1918年聖公會加入)。1905年11月,「華西協合大學臨時管理部」成立並負責籌建工作,隨即選定成都南郊風景清幽之地為校址。籌建時期,得到了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多倫多大學的幫助。1907年開始興建校舍。
1908年10月正式擬訂「華西成都基督教大學籌辦方案」。
1910年3月11日,華西協合大學(West China Union University)正式開學,成為四川大學重要組成之一的華西醫科大學的歷史起源。
華西協合大學實行學舍制,按照參加大學組織的差會劃分區域,學校則集中精力進行規劃建設、教學計劃的實施、教學科研的後勤。華西協合大學的管理體制,按照協合的原則,仿英國牛津大學體制,由董事會、理事會、校長行政會(內閣)構成。華西協合大學開辦時,由參加聯合辦學的各教會分別建造和管理一組學舍,並共同擔負大學行政一定經費。
1910年華西協合大學開辦時設文理兩科,11名學生均來自此前開辦的華西協合中學。第一年的任課教師有兩個中國人和八個外籍人。學制為三年預科,三年正科,畢業後授學士學位。文科設哲學、教育、英文、西洋史學和綜合文科五學系。理科設生物學、化學、數學、物理學四個系。大學教材除中國文史外,大都採用中國國外教材。由於實行了嚴格的淘汰制度,1915年,僅有胡海雲獲哲學學士和吳樹成獲教育學士。 成都高師和專門學校 1912年,教育家蔡元培擔任臨時政府教育總長,頒發了《大學令》、《大學教育規程》等一系列教育法令,史稱「壬子學制」。辛亥革命後,四川省城高等學堂改名為四川官立高等學校,四川通省師范學堂改名為四川優級師范學校和四川高等師范學校。差不多同時,五大專門學堂也相繼改稱四川公立國學、外國語、法政、工業、農業專門學校。
歷1912年壬子學制改革,四川官立高等學校將師生及一切經費、校產、圖書、設備於1916年轉入四川高等師范學校,同時改名為國立成都高等師范學校。與北京高等師范學校(今北京師范大學)、南京高等師范學校(今南京大學)、武昌高等師范學校(今武漢大學)、廣東高等師范學校(今中山大學)、沈陽高等師范學校(今東北大學)並稱全國六大高師。據民國教育部1918年統計,學校專任教師和在校學生人數,僅次於北京高師,名列第二;全年經費數名列第四。
以國立成都高等師范學校和五大專門學校等為主體,該校成為四川「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的策源地。學校師生在四川率先發動「外爭國權,內懲國賊」的反帝、反封建愛國運動,大辦與《湘江評論》齊名的《星期日》等傳播新思潮的進步刊物。 三校並存 1922年學制改革後,1926年的成都高等師范學校一分為二。原四川高等學校部分搬回南校場而重建國立成都大學,師范部分改建為國立成都師范大學。
五大專門學校1927年合並組建公立四川大學,五院學長(1930年以後稱院長)組成公立四川大學的「大學委員會」,共同代行校長職權。 立案前的華西協合大學 華西協合大學仿英美體制,在初設文理兩科基礎上,設置教育、宗教、醫、牙等科。
1914年華西協合大學創建醫科。在這之前,基督教各差會已在華西地區辦了一批醫院和診所。其中成都的仁濟男醫院、仁濟女醫院、存仁醫院、仁濟牙症醫院已經在培訓中國醫助人員。1918年後,聖公會(C.M.S)加入了華西協合大學的建設。
1922年,紐約州立大學評議員們頒發臨時性的特許狀,同意華西協合大學畢業生學業成績復核後,由紐約州立大學授予該校學位。1934年6月25紐約州立大學評議委員會最終批准了賦予華西協合大學授予以下學位的權力;文學學士(B.A.),理學學士(B.S.),葯學學士(B.S.Pharmacy),醫學博士(M.D.)和神學博士(D.D.S.)。1938年,華西協合大學向美國醫學考試委員會全國協會提出的申請也獲得了批准。
1924年,華西協合大學招收的第一班女生共8人,建立女生學院,開內地男女合校之先聲,也是全國最早開展女子高等教育的學校之一。1929年文、理科有女生共5人畢業。1934年,在561名華西協合大學注冊學生中,約三分之一的學生是女生。
迄止1925年,學校面積已達900畝,辦公大樓、教學樓、圖書館、學生宿舍已頗具規模,主要建築已有29所。在華西協合大學建校之初,學校曾專門聘請英國著名建築師弗烈特·榮杜易進行規劃。他將西式園林、西式建築風格與中國傳統風格相結合,創造出了在全國為數不多的中西合璧建築群落。2001年,成都市人民政府將學校的八幢老建築列為「成都市文物建築」。
1925年上海「五卅」慘案發生後,華西協合大學學生李寶魯等第一次組織了「退學團」。1926年9月5日,四川萬縣慘案發生。憤怒的學生們再次成立了「退學團」,占當時華西協合大學學生半數的160餘人以及華西協合中學校、華西協合師范學校、華西協合神道學校、高琦初級中學共約500餘人退學。國立成都高等師范學校師生爭取學校當局接受和妥善安置了大批的退學學生到校學習。最後,華大學潮以學生勝利而結束。 抗戰前的國立四川大學 1931年11月9日,國立成都大學、國立成都師范大學、公立四川大學合並為國立四川大學,是當時中國國內13所國立大學之一。「三水匯流」是學校歷史發展的重要里程碑,標志著四川大學國立化和近代化的進一步啟動。
1937年前後,四川大學確立了「在黃河、揚子江兩水的上游廣大地方,建設一個能成為文化策源地的綜合大學」的目標,進一步向先進的歐美大學模式轉軌。 立案後的華西協合大學 五四運動後,全國各大城市掀起收回一切外國人在華教育權的斗爭。由於華西協合大學師生愛國運動的推動,加之中外進步人士的努力,學校於1927年向四川省教育廳申請立案,1933年9月23日,四川省教育廳轉教育部指令:「私立華西大學,應准予立案」。因此,更名為私立華西協合大學。
華西協合大學將辦學宗旨修改確定為:「以博愛犧牲服務的精神、培養高尚品格、教授高深學術、造就專門人才、適用社會需要」。學校最高決策機關理事部的人員組成,中國人超過了半數。同時在新設的大學董事部之中,中方人員也超過半數以上。
華西協合大學立案後調整了理事部,成立了大多數是中國人的大學董事會。學校取消了道科專業,將宗教課由必修課改為選修課,附設神道學校從大學分離出去。同時,增聘了一批非宗教界的學者名流。1929年,學校將醫科與牙科合並為醫學院,設有解剖學系、生物化學系、病理學系、內科學系、外科學系、衛生及公共衛生學系、口腔內外科學系等14個學系。此外,尚設有專業英文系。 抗戰和戰後的國立四川大學 八年抗戰中,許多著名教授學者雲集四川,受聘到校任教。大後方的國立四川大學在相對安定的環境中不斷發展,成為「全國獨善的最高學府」和「西南培養人才的總樞紐」。美國前總統喬治·布希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四川大學確實起了保持中國高等教育傳統的作用。」
1939年底,國立四川大學南遷峨眉繼續辦學。1941年8月恢復師范學院,下設教育、公民訓育、國文、英文、史地、理化、數學、化學八個系,史地、理化、數學三個專修科。1941年11月教育部批准學校設文科研究所和理科研究所,並專管研究生培養。
1939年教育部舉辦全國專科以上學生論文比賽,國立四川大學參加比賽的學生獲獎者達21名,佔全國合格者總數176名的百分之十二,僅次於中央大學和中山大學,名列全國第三。1940年教育部舉行第九屆各大學畢業生論文競賽,國立四川大學獲獎者達31名,居全國第二。
1943年,國立四川大學遷返成都,學校由市中心正式遷到望江樓附近。
繼1944年秋航空工程系、土木利工程系招生,1945年秋機械電機系招生,理學院擴建為理工學院。1947年四川大學接收兵工署50工廠成都分廠,建立了自己的實驗工廠。四川大學工學院同年正式建立,1948年秋新建化學工程系。該院有包括外號「黑寡婦」而有「夜空女王」之稱的P-61夜間戰斗機在內的各式飛機20餘架和一大批機器設備,航空館、水工實驗室、機械實驗工廠等頗具規模。
1948年,國立四川大學共有文、理、法、工、農、師范6個學院,25個系,10餘個專修科,兩個研究所。學校共有教職工981人,其中專任教授166人;在校研究生、本專科生合計6405人,佔全省大學生人數的2/3以上,是當時中國國內規模最大的高等學校。 抗戰和戰後的華西協合大學 抗日戰爭爆發後,同國立四川大學一樣,地處祖國大後方西南的華西協合大學在特殊環境下得到了較大發展。齊魯大學、金陵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中央大學、燕京大學等學校,先後遷來華西協合大學,借用校園、校舍、實驗室、教學醫院和圖書設備等條件聯合辦學。幾個大學設有文、法、理、醫、農5個學院,擁有六、七十個學系,各校學生可跨校選修課程,史稱「五大學」聯合辦學。1942年秋以前指金大、金女大、齊大、中大、華大,1942年後指華大、金大、金女大、齊大、燕大五校。
1938年7月,「華大、中大、齊大三大學聯合醫院」建立,共有病床380張。醫院管理制度仿照北平協和醫院建立。1942年建立了華西協合大學醫院,1938年建立了結核病療養院,1941年接收了一所麻風病醫院,1943年籌建了精神病院。
抗戰勝利後,各學院繼續得以充實和擴大,恢復和新辦了一些專業,加強文理醫牙各學科的滲透。1947年8月,學校成立了「華西大學募集基金委員會」。在抗戰時期,華西協合大學已用X光機進行診斷,用鐳治療癌症。 院系調整前的四川大學 解放後,四川大學的歷史也從此揭開了嶄新的一頁。解放初期,四川大學深入進行反美愛國運動,支援土地改革,開展新民主主義教育。大批師生響應黨的號召下鄉參加土改和征糧剿匪。 院系調整前的華西大學 1949年成都和平解放後,人民政府對華西協合大學實行軍管監督。1951年10月6日,華西協合大學正式由人民政府收回教育主權,接辦私立華西協合大學並改名華西大學。接辦後的華西大學仍然是一所綜合性大學,設有文理醫牙4個學院,在校學生1326名。華西大學6名學生代表西南隊參加1951年第一屆全國運動會,是全國各大學參加人數最多的。華西大學女生賽跑運動員李自初被選拔出國參加世界青年運動會和世界青年聯歡節。 四川化學工業學院 西南軍政委員會「決定1952年學年度開始,在瀘州川南工業專科學校濟川南行署原址設立化學工業性質的高等院校一所,定名為四川化學工業學院」。1952年11月17日,由四川大學、重慶大學等9所院校的化工系科調並組建的四川化學工業學院正式成立。四川化學工業學院有機械工程、電機工程、土木工程、水利工程4個系,5個本科專業和1個專科。 院系調整中的四川大學和華西大學 在1952-1956年院系調整中,四川大學和華西大學進行了相應的專業和人員的調整,相當一部分學科得到進一步加強。其中,華西大學、成華大學等部分院系和專業調入四川大學,同時將師范學院、法學院、農學院等劃出。1954年和1956年,按政務院決定,工學、農學兩院先後獨立建校為成都工學院、四川農學院(今四川農業大學,其中森林系後又獨立建校為四川林學院)。四川大學成為一所文理科綜合性大學,華西大學由綜合性大學成為新型的多專業醫葯院校。1953年10月6日,中央衛生部決定,將華西大學更名為四川醫學院。 成都工學院 1952年四川大學工學院的航空、化工兩系調出,雲南大學、貴州大學、川北大學和西南工專的土木水利系調入。1954年8月27日政務院批准「四川大學工學院獨立建校」,定名成都工學院。
1954年11月29日國務院批准四川化工學院與成都工學院合並,學校名稱仍為「成都工學院」。1955年8月27日舉行了慶典活動。四川化學工業學院留瀘州部分定名為「成都工學院瀘州分校」。1956年暑假,瀘州分校全部遷到成都。 改革開放前的四川大學、成都工學院和四川醫學學院 1955年,高教部提出高等教育工作「首應以提高教育質量,切實貫徹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為中心任務」。1956年,四川大學、成都工學院和四川醫學院根據各自的特點,向蘇聯學習,開展教學改革。
從1961年開始,學校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和「高教60條」,在穩步發展中探索社會主義大學教育。1960年四川大學被確定為四川地區首批全國重點大學。
「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使學校在停止招生多年之後,1972年左右學校才開始恢復教學科研工作,學校在曲折中緩慢前進。1976年10月,「四人幫」反革命集團粉碎後,通過撥亂反正,學校的工作重心開始全面轉移。 改革開放中的四川大學、成都科學技術大學和華西醫科大學 改革開放中,四川大學辦學的規模和質量都得到提高,有61個專業和156個專業方向。其中,新興學科、技術學科和應用學科即佔68%。
1978年10月23日,成都工學院更名成都科學技術大學,由中國科學院領導並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1980年成為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1985年後,相繼與水利電力部、紡織工業部、輕工業部、中國石化總公司、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實行聯合辦學。
1978年確定為衛生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經衛生部批准,四川醫學院於1985年5月14日更名為華西醫科大學。1988年,學校開始試辦臨床醫學、口腔醫學7年制教育。 1994年3月16日,國家教委、四川省政府正式決定四川大學、成都科學技術大學合並組建為四川聯合大學(四川大學、成都科學技術大學),由國家教委、四川省、成都市共建,開中國高等學校強強合並的先河。
1996年4月18-19日,學校順利通過國家教委組織的「211工程」部門預審,先期進入「211工程」重點建設。
1998年12月,四川聯合大學更名為四川大學。李嵐清指出:「四川大學是中國高教改革最早的大學,為高校改革做出了歷史性貢獻,可以說是高校體制改革的先鋒。」
1996年6月28日,衛生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在北京簽署了關於共同建設華西醫科大學的協議。
1996年12月26日,華西醫科大學通過四川省政府和衛生部進行的「211工程」部門預審。
2000年9月29日,經教育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報國務院批准,原四川大學與原華西醫科大學實現了第二次強強合並,定名為四川大學。
2001年9月29日,教育部與四川省人民政府簽署第二次部省共建協議,標志著四川大學正式進入以「創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和一批一流學科」為目標的國家985工程。
2002年,四川大學江安校區正式開工建設,並於2003年秋季入住第一批新生。
F. 川大的來歷
原四川大學起始於1896年四川總督鹿傳霖奉光緒特旨創辦的四川中西學堂,版是西南地區最早權的近代高等學校;原成都科技大學是新中國院系調整時組建的第一批多科型工科院校;原華西醫科大學源於1910年由西方基督教會組織在成都創辦的華西協合大學,是西南地區最早的西式大學和中國最早培養研究生的大學之一。1994年,原四川大學和原成都科技大學合並為四川聯合大學,1998年更名為四川大學。2000年,與原華西醫科大學合並,組建了新的四川大學。
G. 川大的來歷是什麼
原四來川大學起始於1896年四川總督鹿傳霖自奉光緒特旨創辦的四川中西學堂,是西南地區最早的近代高等學校;原成都科技大學是新中國院系調整時組建的第一批多科型工科院校;原華西醫科大學源於1910年由西方基督教會組織在成都創辦的華西協合大學,是西南地區最早的西式大學和中國最早培養研究生的大學之一。1994年,原四川大學和原成都科技大學合並為四川聯合大學,1998年更名為四川大學。2000年,與原華西醫科大學合並,組建了新的四川大學。
H. 1990年以來發生的中國重大歷史事件時間表和內容,越詳細越好
1991蘇聯解體
1992北美自由貿易區形成
1993歐洲聯盟建立
1990年 上 海證 交所成立
·1991年 秦 山 核電 站並網發電
·1992年 鄧 小 平南巡並發表重要講話
·1993年 「汪 辜會談」
·1994年 全 國足 球 甲級(A組)聯賽開始
·1995年 雙休日改變生活
·1996年 中國人民 解 放軍在 台灣海 峽進行陸 海空 聯合演習
·1997年 中國政 府對香 港恢復 行使主權
·1998年 長江、松花江嫩江全流域 大洪水 全國 抗洪 救災
·1999年 全國高校 開始擴大 招生
·2000年 成 克 傑、胡 長 清、廈 門 遠 華貪 腐事件被處理
·2001年 中國 加入 世界 貿 易 組織
·2002年 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萬億元
·2003年 眾志 成 城 抗擊 非 典
·2004年 全國人大通過憲 法修正案 保護私產入憲
·2005年 神舟 六 號載人飛行圓 滿成功
·2006年 農業 稅退 出歷史 舞台
·2007年 十屆人大五 次會議 表 決通過《物 權 法》
·2008年 北京成 功舉 辦奧 運 會和殘 奧會 .汶 川大 地震
·2009年 新中國 成立6 0周年大 閱兵
·2010年 上海世 博 會
I. 四川大學歷史系怎麼樣
很不錯,師資水平、文化底蘊、學習氛圍在綜合性大學里算得上一流吧,歷史學院還有很多研究生專業和博士生專業例如宗教學等排名全國第一呢。如果對歷史有興趣且能潛心讀書的話,應該是個不錯的選擇。
J. 四川大學歷史上曾出現哪些偉大的人物
在長抄期的辦學歷程中,學校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扎實的辦學基礎和以校訓「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校風「嚴謹、勤奮、求是、創新」為核心的川大精神。張瀾、吳玉章曾任校長,朱德、楊尚昆、郭沫若、巴金、童第周、周太玄、劉承釗、馮友蘭、朱光潛、李劼人、魏時珍、惲代英、王右木、江竹筠、柯召、張銓等,曾在此求學或傳道授業。2001年評選的古今110位「四川文化名人」的近代50人中,有29人為川大校友;兩院院士中50人為川大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