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蘇州市歷史學會

蘇州市歷史學會

發布時間:2021-03-07 13:25:21

『壹』 蘇州市立達中學的歷史沿革

035年(北宋景祐二年)名臣范仲淹在蘇州南園(蘇州城南現三元坊西側版)創建蘇州府學(時稱「州學權」),肇始了蘇州中學。范公「先憂後樂」、「以德為先」的理念始終貫穿於州學的辦學實踐之中。聞名遐邇的蘇州中學為江蘇巡撫端忠敏於1904年始建,名為「江蘇師范學堂」。其第一任監督是著名學者羅振玉。1911年辛亥革命後,學校改稱江蘇省立第一師范學校。1927年成立第四中山大學區蘇州中學,並設立初中部。著名教育家汪懋祖親任校長。1928年原大學區蘇州中學改名為江蘇省立蘇州中學。1996年,「蘇中人」在蘇州中學內,道山、泮池之畔,成立了國有民辦公助的蘇州立達中學。校名,出自《論語·雍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一語,意為要成就自己就要先幫助別人。經歷近10年的發展,於2005年改制為蘇州中學控股的股份制學校,更名為蘇州立達學校,並於2006年遷至侍其巷校址。2010年4月立達的辦學體制回歸為公辦學校,並於2011年遷入滄浪新城長吳路新址。

『貳』 蘇州 傳統文化

蘇州傳統文化的守望者——訪蘇州市傳統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傳統文化研究》主編陸承曜
按:這一文章是去年《蘇州日報》刊發的專訪,講述了蘇州市傳統文化研究會18年來的艱辛與成果,從中可感受到那些文化老人為傳承文化瑰寶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其情其景,令人欽佩不已。轉發於此,希望對聊城傳統文化研究會的廣大同仁有所啟發。
文化的影響力是綜合國力的根本力量,我們必須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吸收世界優秀文化精華,才能建設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所以研究傳統文化意義重大。在我們蘇州市,有這么一群人,他們大多數是已經離退休的老同志,為了傳統文化走到一起,成立了「蘇州市傳統文化研究會」,為研究傳統文化殫精竭慮,不計名利,一干就是18年,他們不愧為傳統文化的守望者。記者最近走訪了其中的一位——已屆高齡的蘇州市傳統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傳統文化研究》主編陸承曜老師。

1、傳統文化研究會:風雨同舟年
蘇周刊:我們蘇州有個「蘇州市傳統文化研究會」,已經18年了,但是許多蘇州市民包括我們《蘇州日報》的不少讀者都不太了解,您作為發起人之一,請談談蘇州市傳統文化研究會成立過程及有關情況。
陸承曜:1980-1990年代前後,蘇州市掀起了改革開放的大潮,各類社團也在這大潮中悄然湧起,如滄浪詩社、儒學會、歷史學會等等。傳統文化研究會也是其中的弄潮兒。傳統文化研究會是由凡一、陸咸、錢纓、文工和我在凡一家中發起的,然後又先後聯系了張夢白、江維寬、金傳賢、周良、魏嘉贊、黃瑋、錢正、陳錦珊、劉祖壽、顧篤璜、陸振岳、汪毓萍、顧德輝、程德祺、葉林生、錢行、江澄波、袁瑞霖、馬洪德等文化人士。共推凡一為會長,文工為秘書長。於1991年7月9日在鶴園召開成立大會。會後,凡一會長明確提出傳統文化研究會的任務是年年公開出好《傳統文化研究》一本書。出好一本書談何容易,一是要有無貝之「才」,二是要有有貝之「財」。前者似乎在我們這個圈子內還易得,後者,那就有些難以克服的困難了。於是就有陸咸、魏嘉贊向古吳軒出版社爭取資助,劉祖壽、文工四方奔走設法,獲得企業的贊助等等,一輯一輯坎坎坷坷地走著,出版社也由古吳軒到白山出版社、群言出版社。但編輯人員始終不氣餒,始終滿懷信心地在文化的浪潮中迎風而上,因為我們看到的是前方的希望。好不容易,當《傳統文化研究》已經度過了8個春秋,星移斗轉,原市委宣傳部長、市政協副主席范廷樞(我會顧問)甘願「青鳥傳書」,把我會的申請出書費用的報告送到了當年的陳德銘市長手中,蒙陳市長的關注,解決了我會的出版費用,他並在「研究」8輯《序言》中寫道:「蘇州是歷史文化名城,是歷史形成的吳文化中心,深度開發蘇州極為豐富的文化學術資源,大力加強包括吳文化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對21世紀蘇州社會、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將會產生重要的作用。 」陳市長的《序言》道出了我會同道的心聲。以後,楊衛澤市長、閻立市長都熱情地沿襲著每年撥款出書,直到今天。我會會長自凡一同志後,由民盟市委主委、市政協副主席林興成擔任,現任是原民盟市委主委、政協副主席、蘇大教授、博導蔡鏡浩。
蘇周刊:蘇州市傳統文化研究會成立以來主要做了哪些工作,或者說取得了哪些成果、成績?
陸承曜:研究會成立至今,主要取得了三方面的成果:一個是持續公開出版了《傳統文化研究》16輯;一個是公開出版了《夢里夢外探紅樓》;還有就是與蘇州市第五中學共建出版了《蘇州歷史名賢》校本教材。都獲得了一些好評,在每年的北京書展上也為讀者所關注。北京、上海、天津、廈門、深圳、杭州、西安、蘇州等大專院校圖書館都有《傳統文化研究》藏書,北京國家圖書館、蘇州市圖書館、日本個別圖書館對《傳統文化研究》也都有所收藏。
18年來,傳統文化研究會曾連續三次獲得蘇州市社科聯所頒發的優秀社團獎;獲得全國社科系統頒發的優秀社團獎一次。
2、《傳統文化研究》:文史一體成果豐
蘇周刊:如您所說,編寫《傳統文化研究》是蘇州市傳統文化研究會的主要工作之一。據記者粗淺了解,《傳統文化研究》雖然以吳文化為主,但決不止此,而是涉足整個中華文化,內容非常廣泛。您是主編,請問您是如何考慮的?
陸承曜:文化是多元性的,是開放性的。我國光輝的文明是由各個地區、多個民族共同締造的。同時也在自己的文化基礎上再吸收境外文化的精華,才形成了綿延久遠的中華文化,也正由於這樣,中華文化才能得到久久流傳。所以我們認為研究傳統文化決不能局限在一個地區,但也必須重視本地區的文化。例如儒學起源於山東,可說是齊魯文化,但文化是流動的,可以由齊魯輻射到吳地,就有了吳地的儒學,如孔門弟子常熟人言子在吳講學,清惠士奇、惠棟都是當時吳地儒學代表人物,和齊魯文化有著息息相關的因緣。因而,中華文化涵蓋著各地區文化,各地區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成立的研究會之所以稱「傳統文化研究會」、刊物定名為《傳統文化研究》,就是因為少了一個有局限性的定語,就能夠與整個中華文化互融互動,體現了文化的流動性、多元性,在研究中可以左右逢源,可以神遊於中華文化的大文化中,也可以潛入到吳地文化的深層中間去,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地引發其文化精華。
蘇周刊:盡管如此,吳中人文仍然是《傳統文化研究》的特色,請問在這方面的研究有哪些突破?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陸承曜:突破談不上,我們傳統文化研究會多年來,對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作了兩者的區分與聯系的探討,從兩者的表象看,似乎前者是具體的,後者是抽象的,但如由表及裡來分析、探索,每一種物質文化中都內涵著一個感人的歷史故事,而這些故事又都具有一種崇高的愛國、道德、倫理、藝術、技藝等的屬性。例如西山堂里雕花樓,我們多年來對她的調研、探索後,認為她不僅僅是一座藝術精美的雕花樓,更是一座內涵民族大義的藝術樓,因為雕花樓的祖先是南宋的一位愛國將領——徐徽言。他在與金人決戰中被俘後,堅貞不屈,慷慨就義。徐徽言子名岡與他父親同時殉難。孫名適,也因守安豐而死。徐徽言侄吉卿是一位藺相如式的重臣。他們這種忘我犧牲的精神正是吳地傳統文化中最優秀的一頁。也是非物質文化中的一個最亮點,是人文精神。由此類推,蘇州園林中的亭台樓閣與山山水水從表象看,自然是園的硬體,但透過這些賞心悅目的建築必然會引發戈裕良等造園大師的藝術之美,這也就是非物質文化的軟體,是人文藝術。在吳地文化中一橋一宅,一人一事都有不同類型的人文精神、人文藝術等等。通過反復研討,我們得出了一個初步的看法:研究傳統文化,不僅要吸取其精華,揚棄其糟粕,而且更重要的要研究傳統文化中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中的關系,尤其要展示其中的優秀的傳統人文精神。研究文物的年代、來源或建築自然是必要的,但這僅是完成了一個方面,而人文精神是文化的核心,是屬於文化整體的,她能涵蓋到各個領域,她是塑造人類靈魂的主要因素。因此,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之間是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系,是不能截然分開的。不能只談其一,不談其二。如按其具體的人、事件或事物的不同,在研究中可以有其側重,這也是科學的。但人文精神決不能忽視,從教育學來說,人文精神是德學的核心,可以影響後人,可以凈化世風。我們研究的要領就在於此。
蘇周刊:目前為止出版的16輯《傳統文化研究》有個特點,就是文與史的結合,請問這是你們編委會有意注重的方法嗎?
陸承曜:是的。研究傳統文化應該是文史一體的。「文史一體」早在幾十年前顧頡剛前輩就提出來了,文與史是相互依存的,是從人們思維出發的一種理念;撰寫研究文章不是單純的敘寫歷史事件或故事,也不是單一地文學描寫,而是兩者相互結合的思考,才能提煉出新的角度、新的觀點。這樣做會不會影響史論結合?不會,相反的更有利於史論結合。因為文史一體可使作者更深入地去探索人文精神之美,可以使作者從審美觀念中去尋找歷史的藝術之美,更增強其可讀性。
3、傳統文化研究: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蘇周刊:中華文化浩如煙海,有精華,也有糟粕,有可以繼承發揚的方面,也有與現代化建設格格不入的方面。前幾年費孝通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覺」的理論,《傳統文化研究》也涉及了這一內容,其實文化自覺的前提就是要弄清楚,什麼是我們傳統文化里可以繼承並加以改造的有現代價值的內容。請問陸主編,您對此是如何認識的?
陸承曜:關於這個問題,我只能談一些膚淺的看法。費孝通先生曾於1998年在北大作了《百年北大與文化自覺》的學術報告,其中著重提出了「文化自覺」的問題,他精闢地概括了一段話:「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不是要復舊,同時也不是主張全盤西化……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知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我個人的體會是,作為一國、一個地區的文化,決不能凝固或局限在一個層面上而自以為高枕自得,而應有一種自知之明。對固有的文化內涵要不斷開發,同時也要和各地區的文化互相交融,取長補短。但無論開發與交融,必須要有披沙揀金的眼力,不能泥沙俱下,而要精選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並要能融入到新時代文化中間去的精華。如果是一些封建的、不科學的糟粕,必然會與現代化是格格不入的。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文化的自主地位。至於怎樣引發文化的外延?就是要吸收境外的優秀、先進的文化,那就要有些「拿來」的鑒別能力,不能一股腦兒全盤西化。這就是文化自覺的另一個方面。費孝通先生還認為目前傳統文化(吳地文化)「已不可能是封閉孤立的個體」了。
由於費孝通先生的引導,我會認識到對吳地文化不能孤立地研究,所以就往往和各地區的文化、外來文化作深入的比較,或是單獨研究另一區的文化,形成一種與吳地文化互融、互動的氛圍。因而使《傳統文化研究》顯得比較開闊全面,也顯得有生命力。
蘇周刊:接著上面的問題,您認為研究傳統文化如何聯系現實?或者說白一點,如何為現代化建設服務?最近兩年,《傳統文化研究》開設了「和諧筆會」欄目,請問出於怎樣的考慮?和當前的和諧社會建設有關嗎?
陸承曜:在傳統文化研究中,我們的指導思想是歷史唯物論、辨證唯物論,十幾年來以這種思想方法來分析一些感到困惑的問題,總會獲得比較理想的答案。至於怎樣以研究傳統文化來聯系當代的實際的問題,如何來達到這一點,也做了一些探索。因為既名之為「傳統」,必然是和「現代」站在歷史長河的兩端,似乎是很難牽手。不過,我們還是盡力而為之。於是就在古典經籍中探索排列出孔子的仁、中庸中和,孟子民本思想、墨子兼愛非攻、韓非子的法治理念等,那時正值胡錦濤總書記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號召,我們認為以上諸子優秀理念部分恰好能融入到當代和諧文化中間去,於是我們就開辟了《和諧筆會》的欄目,組織寫稿,經過縝密篩選,寫出了一系列文章,拓開了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以人為本,誠信關系,倫理道德的現實觀,並有了一定的反響。
4、蘇州文化精神:開放包容是靈魂
蘇周刊:我們蘇州現代化建設發展快速,現代化文化產業也取得不小成果。究其原因,較高的人文素質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人文素質高又與蘇州傳統文化積淀深厚不無關系。您認為,蘇州傳統文化精神特點是怎樣的?哪些是需要發揚的?哪些是需要改進的?
陸承曜:目前對這個問題,我們的理解是:蘇州的文化積淀確是深厚的,如范仲淹的「憂樂觀」、顧炎武的「天下觀」就是蘇州人文精神的主流,她始終導向著宋以來,明以來中華子孫的思維與實踐。在這兩面大旗下,有多少仁人志士以忘我犧牲的精神擔起了天下興亡的大任;有多少清官廉吏以身體力行的作為救民於水火之中。這兩面大旗不僅為吳地文化所擁有,而且為中華文化所擁有。這更體現了文化是流動的、開放的,吳地文化與中華文化是從屬的、交融的。這就是吳地文化的特點,也正是蘇州天堂的靈魂。
關於發揚與改進問題,其主流精神以上已經談過,然而蘇州人不能陶醉於本地區的文化積淀上,而要更好地開拓進取,更須進一步海納百川,擴大區域間經濟文化的交往關系,尤其需要吸收境外高精尖的科學文化,以強固我國的國力。要做到這一點,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有目的地培養精英、高素質的人才來從事開發各項文化事業。
蘇周刊:說到底,真正沉下心來研究傳統文化,是非常清苦的,《傳統文化研究》能18年堅持不斷出版,非常不容易,可以說沒有強大的精神支撐是不可能的。您作為主編功不可沒,我代表廣大讀者向您表示真誠的敬意。
陸承曜:其實能夠堅持下來,靠的是我們優秀的團隊,正是突出的團隊精神讓我們一路走來,不可多得的團隊精神是在甘願奉獻、爭當「苦力」的基礎上凝聚起來的,例如在開創期間,《傳統文化研究》的編委都是離退休的老同志,為了編好《傳統文化研究》大家不顧冬寒夏熱,看稿校對,每編一輯,都要校對五六遍,不以為苦,反以為樂。往後,由於一些老同志的病逝,就邀請了一些中青年的編委、編輯,他們有專業、更有活力,可是他們在所在單位里都有一份工作,何況都是骨幹。不過,他們還是科學、合理地調整好工作時間上的矛盾而做到兩不誤。尤其令人感動難忘的是陳本源老師,他是一位蘇州市教育學院的副教授,是《傳統文化研究》的副主編,幾年來,他不但出色地完成了本職工作,對於《傳統文化研究》的編輯工作可說是「甘為人作嫁衣裳。 」當他因病住院前,他還將一沓看好的稿件送到研究會才去住院,從此就成永別。那時,他離退休的年齡僅有幾個月。
我們這支團隊,自會長起始,不分老少,不分彼此,相互關照,各獻專長。努力奉獻,只是想為社團、社會多盡一份責任,決不是為了「名利」作秀。我們認為有了這種精神,才能繼續編寫《傳統文化研究》這篇大文章。在蘇州市傳統文化研究會里,大家以「不作名利計,但求花葉妍」的共識來相互勉勵,共同前進。

來源:2009年9月1日蘇州日報

『叄』 蘇州科技學院歷史學是什麼

我正好是這個學院歷史學研究生,你這個問題問的太寬泛了,我只能大概告知:歷史學(內代碼:容060101。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歷史科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中國歷史世界歷史發展的基本史實及史學研究的基本訓練,具有從事專業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本專業培養具有一定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素養和歷史學專業基本理論知識,應具備掌握歷史學專業系統全面的專業知識理論方法與才能,畢業學生能在國家機關、文教事業、新聞出版、文博檔案及各類事業單位與組織機構從事相關的實際工作的應用型、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
另外蘇州科技歷史學只有專門史,世界史兩個門類,具體看你對哪個感興趣。

『肆』 蘇州滿一百年歷史的學校

很多啊!蘇州是中國的教育之都,從過去到現今,蘇州教育都非常發達專,今天的蘇州中學屬是千年府學的代表,而100年前廢科舉興新學時,蘇州興辦的第一批新學堂就有300多所。至2005年,還有109所。
蘇州市東大街小學(原吳縣第一高等小學校)
善耕中心小學(原吳縣第二高等小學校)
大儒中心小學(原吳縣第三高等小學校)
草橋小學(原吳縣第四高等小學校)
蘇州葉聖陶實驗小學(原吳縣第五高等小學校)
蘇州工業園區跨塘實驗小學
蘇州十中
蘇州市十六中
蘇州市第四中學
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前身為蘇州府官立農業學堂)
蘇州大學(前身東吳大學)

『伍』 蘇州的名人有那些

蘇州的名人有:馮夢龍、張士誠、孫武、葉聖陶、范仲淹等。

1、馮夢龍

馮夢龍(1574年—1646年),字猶龍,又字子猶,號龍子猶、墨憨齋主人、顧曲散人、吳下詞奴、姑蘇詞奴、前周柱史等。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明代文學家、思想家、戲曲家。

馮夢龍出身士大夫家庭,與兄馮夢桂、弟馮夢熊並稱「吳下三馮」。他的作品比較強調感情和行為,最有名的作品為《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說》)、《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合稱「三言」。

參考資料:網路-蘇州-著名人物

『陸』 請問蘇州大學的歷史學怎麼樣

蘇大來是江蘇開設歷史學的自四個研究型院校裡面的其中一個
蘇大的歷史最好的是中國近現代方向
蘇大不是34所 每年走國家線
近現代方向報考激烈一點 超過國家線大概15左右 上的可能性會大一點
如果是本專業 超過5分以上 理論上可以進復試(還要和當年報考人數來決定)

除近現代方向以外 其他的都稍微差一點 (古代史去年要了1個調劑名額)
如果你是歷史學本專業的話 一般而言 過線10分 理論上進復試沒問題 當然最終能不能錄取還要看自己的復試表現 話說 蘇大的復試還是有點嚴的 不過你要是歷史學本專業 我想問題應該不大!

『柒』 蘇州大學歷史學好不好

南師大和蘇大的歷史水平差不多……經濟史(專門史)方面,南師大應該略強一點,但是回大牛慈鴻飛不怎麼答容易跟到,這是一個問題…… 當然,如果考古也算歷史的話……南師大的考古也還好……我個人覺得和南大的水平應該差不多的,博士點也下來了么…… 南師近代史目前進來了很多新老師……他們水平還是不錯的。當然,你要說是神馬一流的學者,自然是稱不上了……但是《歷史研究》啥的,那個C開頭的啥的……還是發了幾篇文章的……算是青年學者(額……我覺得歷史學者50以下就能算青年了……)還算有前途。 南師古代史的博士點也下來了……我覺得南師古代史比不上近代和專門……但是古代史方向有我灰常喜歡的一個老師……額……這個是個人感覺……所以就不說了……還有一個老師學術是很好的……就是感覺研究的方面偏了點……主要是敦煌的吐蕃文書……額……而且他不善表達……這個不知道能不能很好地指導學生…… 世界史么……世界古代史(希臘……主要是斯巴達)還是不錯的……祝宏俊老師最近很厲害……另外的乏善可陳……雖然我個人覺得近現代的美國史的老師也不錯……但是她很散淡……所以也不發文章也不幹啥的……就自己隨便高興高興高興……

『捌』 蘇州的名人有哪些

蘇州的名人柳亞子、顧頡剛、葉聖陶、胡繩 、沈壽、貝聿銘、潘迎紫、劉嘉玲,韓雪,版潘虹、權朱迅、沈冰等。

1、柳亞子(1887—1958),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黎里鎮人,出生於大勝村的港上港南中段。創辦並主持南社。曾任孫中山總統府秘書,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上海通志館館長。

2、葉聖陶(1894—1988),原名葉紹鈞,字秉臣、聖陶,1894年10月28日生於江蘇蘇州,現代作家、教育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

3、貝聿銘,1917年4月26日出生於中國廣州,祖籍蘇州,是蘇州望族之後,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曾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就讀建築學。貝聿銘榮獲了1979年美國建築學會金獎,1981年法國建築學金獎,1989年日本帝賞獎,1983年第五屆普利茲克獎,及1986年裡根總統頒予的自由獎章等。

4、韓雪,1983年1月11日出生於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中國內地女演員、歌手、影視製作人,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

5、劉嘉玲,1965年12月8日生於中國江蘇蘇州,1980年隨父母移居香港,中國香港影視女演員、歌手。

『玖』 蘇州市第二十一中學的學校簡史

蘇州市第二十一中學位於江蘇省蘇州市梵門橋弄附近,是一所全日制普通初級中學。它始建於1939年,是一所有著六七十年輝煌歷史的老校。學校的教育質量始終位於全市初級中學前茅,社會聲譽卓著。

『拾』 蘇州大學歷史

蘇州大學坐落於素有「人間天堂」之稱的古城蘇州,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和江蘇省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其前身為創建於1900年的東吳大學。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時東吳大學與蘇南文化教育學院、江南大學數理系合並為蘇南師范學院,同年定名為江蘇師范學院,在原東吳大學校址辦學。1982年經國務院批准改辦為蘇州大學。經教育部和江蘇省省政府批准,蘇州蠶桑專科學校、蘇州絲綢學院、蘇州醫學院先後於1995年、1997年、2000年並入蘇州大學。目前,蘇州大學已發展為一所具有相當規模,基礎較為雄厚,辦學效益顯著,在國內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地方綜合性大學。
一百年來,蘇州大學先後向社會輸送了10多萬名大學生和研究生,其中許多人已成為科學、教育、文化等各項事業中的著名學者和知名人士。原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費孝通、孫起孟、雷潔瓊,原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朴初、董寅初、著名的法學專家倪征日(奧) 、著名蠶桑教育家鄭辟疆、著名腦外科專家和醫學教育家杜子威、香港知名人士楊鐵(木樑)、查良鏞、江蘇省委副書記顧浩、江蘇省政協副主席周桑漪,以及李政道、談家楨、劉建康、宋鴻釗等三十多位兩院院士都是我校校友。
蘇州大學現有6個博士後流動站、6個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72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一級學科專業學位博士點、196個碩士點以及10個專業碩士學位授予點,本科專業96個,2個國家級重點學科、2個國防科工委重點學科、1個國防科工委重點建設專業點、1個省級「重中之重」學科、17個省部級重點學科,7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1個省級工程中心,2個國家人才培養基地。目前,擁有各類在校生50000多人(其中研究生10200多人、本科生25800多人,成人學歷教育12000多人):教職工4000餘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教授、副教授1100餘人,一支力量比較雄厚,結構比較合理的師資隊伍已初步形成。
近年來,蘇州大學堅持教學和科研兩個中心,在加強基礎、拓寬口徑、強化應用、重視實踐的思想指導下,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在注重基礎理論研究的同時,面向地方經濟主戰場,加強了應用性、開發性研究,科研工作取得了累累碩果,先後獲得包括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科技進步獎和國家發明獎在內的省部級以上科研獎400多項。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最新公布的數據表明,蘇州大學SCI索引名列全國高校第24位。
蘇州大學現有5個校區,佔地面積3320畝,建築面積近150萬平方米,此外,佔地面積約880畝的獨墅湖校區一期已經投入使用。學校圖書資料豐富,圖書館館藏圖書333萬冊,中外期刊5000餘種;分析測試中心、電教中心、服裝中心、計算機與網路管理中心等設備先進;擁有為教學科研服務的蘇州大學出版社。學校還編輯出版了多種學報、《國外絲綢》等刊物與國內外高校、科研機構交流。
我國的改革開放政策為學校發展國際交流與合作開辟了廣闊途徑。蘇州大學積極擴大開放,與日本、法國、韓國、新加坡、德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及香港、台灣等地區的80所高校建立了校際交流關系,每年接收外國留學生、進修生1000餘人來校學習漢語語言文學和其他有關專業。
近年來,蘇州大學注重依託本省,特別是蘇南地區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優越的人文、地域條件,積極探索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的有效途徑,同時進一步深化管理體制改革,堅持走後勤社會化道路,並以此作為學校鮮明的辦學特色和動力。目前,天堂學府——蘇州大學正以前所未有的氣魄和膽識爭創國內一流綜合性大學,以日新月異的姿態擁抱二十一世紀。

閱讀全文

與蘇州市歷史學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