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選修二知識點總結

歷史選修二知識點總結

發布時間:2021-02-05 17:36:11

Ⅰ 高中歷史選修2總結

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和人物評說
1、寫出五個改革的時間;後四次改革時在位的統治者。
(梭倫改革:公元前594年;商鞅變法:公元前356,公元前350;俄國農奴制改革:1861,亞歷山大二世;1868明治維新,明治天皇;戊戌變法:1898,光緒帝)
2、寫出五次改革的主要原因(各一句話)
(1)平民與貴族的矛盾尖銳(梭倫改革)
(2)生產力的發展,鐵器牛耕使用推廣,井田制瓦解,封建生產關系逐漸形成,社會大變革 商鞅變法
(3)封建農奴制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俄國農奴制改革
(4)幕府統治阻礙了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 明治維新
(5)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戊戌變法
3、寫出六次改革的主要作用(各一句話)
(1)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礎
(2)廢除了舊制度,確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發展了封建經濟
(3)廢除了農奴制,促進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4)推翻了幕府統治,促進了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
(5)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
4、六次改革的性質是什麼?(各一句話)
(1)奴隸主性質的改革
(2)比較徹底的新興地主階級的政治改革
(3)是一場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4)是一場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5)是一場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5、寫出其中的兩次改革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戊戌變法: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力量弱小局限性(軟弱性和妥協性)

6、梭倫改革的特點是什麼?商鞅變法的核心內容是什麼?
革命性和中庸性; 農戰(法治)
7、梭倫改革和商鞅變法中打擊奴隸主貴族世襲特權的突出措施各是什麼?
財產等級制度;獎勵軍功,按軍功大小給予賞賜
8、梭倫改革、商鞅變法、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各是什麼?
振興城邦,維護統治;建立地主階級統治,發展封建經濟;維護地主階級和貴族利益,鞏固統治
9、梭倫改革、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直接原因是什麼?
薩拉米危機;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
10、商鞅變法、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明治維新在有關土地問題上各採取什麼措施?
廢井田,開阡陌,確立土地私有;農民可依法得到土地,但必須高價贖買;廢除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規定土地私有
11、明治維新、戊戌變法在教育上各採取哪些措施?
(1)文明開化:整頓舊的教育機構,設文部省;參照歐美國家的教育制度,建立近代教育體制
(2)廢除八股取士,派遣留學生,建立新式學堂
12、商鞅變法、明治維新、戊戌變法在軍事上各採取什麼措施?
(1)獎勵軍功,按軍功授爵,廢除世卿世祿制
(2)實行義務兵役制,仿照歐洲建立近代意義上的常備軍;建立專門的軍事院校;扶植軍事工業
(3)裁汰綠營,改用西法訓練軍隊
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1、用一句話評述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在鞏固和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中的地位和作用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唐太宗發展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康熙帝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2、簡述秦始皇兼並六國主要條件、時間、策略、先後順序。
主要條件:生產力的發展,經濟聯系加強、人民渴望統一、民族融合加強、商鞅變法後秦國實現富國強兵、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時間:BC230——BC221,
策略:遠交近攻
順序:韓趙魏楚燕齊
3、簡述秦始皇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的主要史實;主要影響(一句話)
中央: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地方:推廣郡縣制
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基本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4、列舉「貞觀之治」的主要表現。
政治上,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虛心納諫,選賢與能
經濟上,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繼續推行均田制
文化上,主張文德治國,崇儒尊孔
民族關繫上,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
法律上,慎用刑罰(仁義為本,刑罰為末原則)
對外關繫上,實行對外開放政策
5、康熙帝即位後面臨哪些問題和矛盾?簡述他為鞏固國家統一、維護國家主權進行的斗爭?
(1)中央集權受到威脅;地方割據勢力強大;少數民族地區不穩定;沙俄侵略頻繁;民族矛盾尖銳
(2)平定三藩;收復台灣;平定蒙古准噶爾貴族叛亂;抗擊沙俄
6、簡述孔子的基本思想觀點和政治主張。
仁與禮;主張以德與禮治理社會,反對苛政和刑罰
7、柏拉圖的理想國家和理想統治者分別怎樣?
理想國家由護國者、衛國者和生產者組成,各司其職,各盡所能(正義的國家)
理想統治者由哲學家王擔任
8、簡述克倫威爾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主要功績。
領導議會軍取得了對王黨軍的勝利,處死國王查理一世,領導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成立英吉利共和國,實行軍事獨裁統治。
9、概述華盛頓一生的歷史貢獻和優秀品質。
領導美國人民取得北美獨立戰爭的勝利;頒布《1787年憲法》,確立了美國民主共和政體。
將國家和民族利益置於個人之上,不戀官位,不慕權勢,堅持民主,警惕專制
10、結合史實簡要說明拿破崙對外戰爭的性質。
前期抗擊反法同盟的斗爭,是為捍衛法國大革命的成果,具有正義性;
後期遠征俄國,是為爭奪歐洲霸權,是爭霸戰爭,是非正義的。
11、列舉孫中山領導推翻清王朝君主專制制度的史實。
1894年創立興中會;
1905年建立中國同盟會;
1911年領導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統治和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1912年建立中華民國,頒布《臨時約法》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12、1912—1922年孫中山為捍衛民主共和進行了哪些斗爭?
1913年 二次革命
1915-1916護國運動
1917第一次護法運動
1921-1922第二次護法運動
13、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主要有哪幾次(時間、核心內容)?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1919-1922 核心內容
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1930-1931 核心內容
第三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核心內容
14、《資本論》的核心內容是什麼?有何影響?
核心提出了剩餘價值學說
影響:揭露了資本主義剝削的實質和秘密,科學地論證了資本主義滅亡和社會主義勝利的必然性

15、列寧一生的功績表現在哪些方面?他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最突出的表現是什麼?
締造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黨
領導十月革命,創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俄,鞏固蘇維埃政權
發展馬克思主義,形成列寧主義
實行新經濟政策,探索俄國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16、列寧的《四月提綱》、《國家與革命》、《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三篇著作的主要內容分別是什麼?
《四月提綱》明確提出了從資產階級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的計劃和策略,提出了「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的口號。革命有和平發展的可能。
《國家與革命》無產階級革命必須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原理,闡明了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的重要思想,系統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
《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分析了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時代的各種矛盾,揭示了帝國主義是壟斷的腐朽的垂手的資本主義,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前夜,分析了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平衡的規律,得出社會主義可以在一個國家首先取得勝利的論斷。
17、分別寫出毛澤東在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代表性的著作。
大革命時期《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和《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土地革命時期《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抗日戰爭時期《<共產黨人>發刊詞》、《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
解放戰爭時期《人民民主專政》
18、井岡山時期、延安時期毛澤東分別提出了什麼重要思想理論?建國前後又是怎樣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
井岡山時期工農武裝割據理論
延安時期 新民主主義理論
建國前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理論
19、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思想精髓分別是什麼?分別在何時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毛澤東思想精髓: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
1945中共七大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鄧小平理論精髓: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1997中共十五大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20、牛頓時代、愛因斯坦時代分別指何時?他們的科學成就分別有哪些?
牛頓時代 17世紀
天文學:第一架反射望遠鏡,研究潮汐現象,預言地球不是正球體
物理學: 經典力學理論(三條運動基本定律;萬有引力定律)《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標志近代自然科學體系形成
光學: 日光原理、微粒說;
數學: 二項式定理、微積分計算
愛因斯坦時代 20世紀
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奠定現代物理學基礎。

21、根據19位傑出人物的重大活動、突出功績,請分別賦予他們一個確當的稱謂。

Ⅱ 高中歷史選修2知識點

是什麼意思。不明白

Ⅲ 高中歷史選修二 分課知識點總結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一、古代中國農業
1、中國原始農業的創始人:神農氏「制耒耜,教民耕作」
2、耕作方式的發展
①原始社會:刀耕火種
②春秋戰國:精耕細作(鐵犁牛耕)
·春秋戰國時期農用動力方面的革命:牛耕的出現
③漢代的發展:漢代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法,東漢某些地區已出現一牛挽犁
3、水利的興修:戰國時秦國蜀守李冰,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為了「天府之國」。
4、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①農業是古代中國最基本的經濟形式(以農為本)
②以小農戶個體經營為主的農業經營方式
③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經濟的基本形態
二、古代中國手工業
1、絲織業:
①漢代:絲織品經絲綢之路遠銷歐洲
②明清:在紡織業部門首先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2、冶金業
①商周時期:是青銅時代的繁榮時期
②春秋時期:鐵器時代的到來(春秋冶鐵技術的進步:冶煉生鐵技術、鑄鐵柔化處理技術,煉鋼技術。
意義:促進了鐵器的普及,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
③漢代:東漢杜詩發明水排,用水力鼓風冶鐵
3、陶瓷業
①唐代:制瓷業成為獨立生產部門(越窯青瓷,邢窯白瓷)
②宋代:景德鎮「瓷都」
③清代:粉彩瓷器
4、古代手工業的特點:
①官營、私營、農民個體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並存發展;
②手工業生產技術不斷進步;
③古代手工業生產長期領先於世界,產品不僅供國內消費,而且還遠銷亞、非、歐許多國家
④手工業生產規模大、分工細;
⑤手工業經濟是農耕經濟的附屬;
三、古代中國商業
1、商業的發展
①唐:政治的統一和大運河的開通,商旅往來頻繁
②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海外商運發展迅速
③明清:商幫和會館的出現(晉商和徽商勢力最為強大)
2、城市與「市」的發展
(1)唐代長安:
①布局整齊,經營商業的「市」嚴格規定在東西兩「市」, 「市」與「坊」界限分明
②官府直接管理市場交易,商業交易受到官府的嚴格控制
③縣城以下,禁止設市
(2)宋代東京
①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間和時間的限制。
②整齊劃一的市坊制被打破,市坊界限不復存在;
③市的啟閉不再由官方統一規定時間,出現夜市、早市
④商業活動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監視,城市的經濟功能大大增強,出現前所未有的繁榮
3、古代商業的特點
①商業不斷發展,商業運作模式日益成熟;
②推動了城市的產生和發展,城市經濟功能不斷加強;
③受重農抑商政策的制約,是農耕經濟的附屬。
四、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
1、重農抑商政策
①主張:重視農業,以農為本,限制工商業的發展
②實質:維護封建經濟基礎
③評價:在封建社會初期,重農抑商政協對當時農業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都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到了明清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商品經濟的活躍,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統治階級仍然堅持重農抑商政策,違反了經濟發展規律,嚴重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不利於社會進步。
2、「海禁」政策:禁止國人出海貿易;限制外商來華貿易
3、資本主義萌芽產生:明朝中後期,江南地區的絲織業中首先出現僱傭關系
第二單元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一、新航路的開辟
1、新航路開辟的根本原因:西歐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新航路開辟的過程
時間 航海家 國籍 開辟的新航線 所經大洋 扶持國家 方向
1487年 迪亞士 葡萄牙 抵達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大西洋 葡萄牙 向東
1492年 哥倫布 義大利 開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大西洋 西班牙 向西
1497-1498年 達·伽馬 葡萄牙 開辟從海上直通印度的新航路 大西洋、印度洋 葡萄牙 向東
1519-1522年 麥哲倫等 葡萄牙 環球航行 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西班牙 向西
3、新航路開辟對世界市場形成的影響:新航路開辟後,世界各個地區和民族的聯系日益密切,歐洲、亞洲、非洲、
美洲之間建立了直接的商業聯系,各地日益連成一個整體,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二、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
1、荷蘭的殖民擴張活動——「海上馬車夫」(17世紀)
①競爭手段:組建大型商業公司,開展海上貿易,在美洲、亞洲等地進行殖民掠奪
②荷蘭造船業非常發達,憑借一支強大的商船隊,壟斷了世界航運業,成為世界的「海上馬車夫」
②影響:取代葡、西成為世界頭號貿易強國
2、英國的殖民擴張活動
(1)英國成為最大殖民帝國
①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確立海軍優勢
②建立壟斷性的貿易公司東印度公司在殖民地進行商業活動和掠奪
③發動商業戰爭奪取貿易優勢和殖民地
④進行以黑奴貿易為中心的「三角貿易」,18世紀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奴隸販子
(2)英國的殖民方向:北美和印度
3、殖民主義的罪惡:掠奪財富,實行種族滅絕政策,採用奴隸制勞動,販賣黑奴等
4、殖民擴張和掠奪是建立世界市場的主要途徑
殖民擴張和掠奪使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地方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之中,資本主義的世界市場進一步擴大。日益擴大的世界市場,為西歐國家提供廣闊的海外市場,促進了其資本主義的發展。
三、兩次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的影響
1.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中期)——蒸汽時代
(1)進程:①首先開始於紡織業;
②蒸汽機的出現和廣泛使用(瓦特改良的萬能蒸汽機),「蒸汽時代」到來;
③交通運輸業(火車和汽船)
(3)影響:①工業革命後,世界各地日益成為一個整體,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②推動了人類歷史文明的進步:工業革命後,人類歷史逐漸由農業文明走進工業文明
③使人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了城市化進程
2.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下半葉起)——電氣時代
(1)標志:電力的廣泛應用
(2)主要成就:①電力的廣泛使用,直接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使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發電機、電動
機、電燈、電影)
②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汽車、飛機)
③化工技術的發展
④電訊技術發展迅速,使人們聯系更加方便和緊密
(3)影響:改變了工業生產的組織形式,出現了壟斷組織,促進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正式形成
3、高新科技的發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
①計算機把人類帶入信息時代;②網路大大縮小全球空間距離;③生命科學的發展逐步打開生命的奧秘;④航天科學的發展為人類開辟了更廣闊的活動和生存空間等。(改變了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改變著人類文明的進程)
第三單元 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一、近代民族工業興起
1、鴉片戰爭後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鴉片戰爭前自給自足為特徵的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鴉片戰爭後自然經濟開
始解體,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2、自然經濟開始解體的標志:鴉片戰爭後中國手工棉紡織業的衰敗
3、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
①背景: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瓦解了中國的自然經濟,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提供了商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
②時間:19世紀七十年代左右
③地點:上海、廣東、天津等東南沿海地區
④代表企業:方舉贊在上海創辦的發昌機器廠,陳啟沅在廣東南海開設的繼昌隆繅絲廠
⑤特點:①資金少、規模小;②技術力量薄弱;③行業、地域分布不均勻。
4、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19世紀末20世紀初(甲午戰爭後)
①原因: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為解決財政危機,擴大稅源);實業救國的熱潮
②著名的實業家:張謇(在江蘇南通創大生紗廠)、榮宗敬和榮德生、周學熙
二、民國發展的黃金時代(1912—1919年,民國初年)
1、原因:①一戰期間,歐洲列強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②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統治,為民族工業的發展掃清了一些障礙,
③中華民國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地位和熱情,
④民國政府鼓勵發展實業,
⑤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的影響。
2、表現:紡織業、麵粉業等輕工業發展最快(紡織業第一,麵粉業第二)
3、影響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因素
(1)阻礙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環境(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束縛,這是阻礙
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2)推動因素:
①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在給中華民族帶來沉重災難的同時,也分解著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②由於時代潮流的沖擊和鞏固統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國歷屆政府都鼓勵興辦實業
③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特別是抵制洋貨、提倡國貨運動
④實業家的實業救國的思潮
第四單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一、50年代至70年代我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
1、社會主義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內容:①農業(農業生產合作社) ②手工業 ③資本主義工商業
(2)意義: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在中國基本確立
2、中共八大的正確決策(1956)
(1)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基本建立
(2)主要矛盾:是人民對於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 要同當前落後的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3、「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
4、「文革」對經濟的嚴重破壞(1966-1976)
5、50-70年代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
①實事求是,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生產力的矛盾;
②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③保持必要的政治穩定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
④發展經濟要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辦事,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⑤生產關系的調整要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
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1、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12月)
2、改革:從農村到城市
(1)經濟體制改革含義: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一系列環節,解
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實質上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
(2)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①前提——堅持土地等生產資料公有制; ②特點——包產到戶; ③安徽、四川率先進行;
3、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我國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對外開放格局(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
4、1992年「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五單元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一、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
1、近代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化背景與原因:
①中國近代工業的產生和發展
②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③政治變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動
④一些傳統習俗不適合近代社會的發展趨勢
2、物質生活的變化(衣食住的變化)
①衣:鴉片戰爭後,西式服飾傳入中國。中國傳統的長袍馬褂與西裝革履並行不悖,中國出現服飾改良產生中
西合璧的產物——中山裝和旗袍
②食:鴉片戰爭後,西餐在通商口岸流行,成為上層社會的一種時尚
③住:北京四合院為中國傳統住宅,鴉片戰爭後,西式建築在租界地區出現,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一些買辦、
資本家和達官顯貴紛紛仿造花園式洋房。
3、社會習俗的變化:辛亥革命對禮儀的革新意義重大,體現了民主共和精神
①交際禮儀的變化——用鞠躬、握手代替跪拜、作揖等禮節,用同志、先生等稱呼代替大人、老爺等稱呼,顯
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②婚俗禮儀的變化——倡導婚姻自由是新式婚俗的基本內容,但這一習俗的變化主要發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識層
及官宦人家。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進步
1、鐵路:1881年,清政府修築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鐵路,是中國人修築的第一條鐵路,標志著中國鐵路的誕生
2、近代郵政:第二次鴉片戰爭後,1866年,海關開始試辦郵政
3、電訊:1877年,台灣巡撫劉銘傳在台灣架設了中國近代第一條電報線
4、近代交通和通訊起步的原因:工業革命成果的擴展,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中國被迫對外開放,國人為改變落
後面貌和挽救民族危亡而做出努力,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
5、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現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
①加強了各地的聯系;②促進了經濟的發展;③促進了知識的傳播和信息的交流;④有利於自然經濟的進一步解體;⑤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⑥轉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⑦使人們的生活多姿多彩;⑧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歷史進程。
第六單元 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
一、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生產的社會化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
②直接原因:生產和消費的矛盾激化
2、爆發:1929年,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股票市場大崩潰為先導,出現瘋狂的股票拋售風
3、表現:股市崩潰、銀行倒閉、企業破產、失業劇增、生產下降
4、特點:時間長、范圍廣、破壞性強
二、羅斯福新政
1、歷史背景:①1929—1933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打擊美國;
②胡佛政府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無法解決危機;
2、內容:
措施 內容 目的
①整頓銀行業,克服金融危機 《緊急銀行法》 恢復銀行信用
②加強工業計劃指導 《工業復興法》 防止盲目競爭
③調整農業政策 《農業調整法》 穩定農產品價格
④舉辦救濟和公共工程 《聯邦緊急救濟法》 增加就業、刺激消費、穩定社會
⑤保護勞工權利 《全國勞工關系法》、《公平勞動標准法》 緩和勞資矛盾
⑥建立社會保障體系 《社會保障法》 穩定社會,早日擺脫危機
3、特點: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干預。
4、羅斯福新政在資本主義自我調節機制形成中的作用:
①它是美國資產階級為了克服經濟危機,在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進行的調整,不可能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本
質,因而也就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的經濟計劃危機。國家的干預容易導致通貨膨脹和其它的社會經
濟矛盾
②新政在當時自由放任的經濟形態下,採取新的國家干預經濟的做法,緩解了經濟危機所帶來的問題,使得經
濟得以恢復和發展,鞏固了資本主義的統治。二戰後,其它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相繼的效仿美國新政的做
法進行了經濟的調整和改革,使資本主義國家進入第二個「黃金時代」。
三、二戰後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表現和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1、二戰後美國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①變化:政府運用財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產和消費,干預資本主義的再生產
②表現:①國家加強對經濟的干預——凱恩斯主義的運用
②社會再分配的調節——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
③產業結構的調整——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
2、當代資本主義各國(美、英、法、德、日)經濟發展的共同特徵:政府幹預經濟
第七單元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一、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的必要性
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1)背景:嚴峻的國內外形勢
①外:英、法、美、日對十月革命建立的蘇俄政權進行武裝干涉。
②內:國內戰爭爆發,蘇俄面臨嚴峻的政治、經濟危機。
(2)措施:①農業——實行余糧收集制;
②工業——全面推行工業國有化,建立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
③商業——取消一切商品貿易;
④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國家集中分配;強制勞動。
(3)評價:①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特殊歷史條件下的產物,使蘇維埃政權在嚴酷的戰爭條件下最大限度的集中全 國的人財物力,保障了軍事上的勝利;
②許多措施超出了戰時需要的限度,違背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導致了嚴重的 經濟和政治危機。
2、新經濟政策
(1)實施的必要性:①國內戰爭和外國武裝干涉基本結束。蘇俄急需恢復發展經濟,鞏固政權。
②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弊端日益顯現,引發嚴重的經濟政治危機。
(2)主要內容:農業上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
(3)目的:平息農民不滿,解決危機,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
(4)意義:①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恢復了被戰爭破壞的國民經濟,迅速消除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鞏固了蘇維 埃政權。
②它探索了一條適合俄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道路,是列寧領導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偉大創造。
二、「斯大林模式」經濟體制的主要表現,其在實踐中的經驗教訓。
1、確立標志:1936年新憲法的頒布標志著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2、斯大林模式經濟體制的表現
①所有制形式:單一的公有制
②管理體制: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
③調節手段:排斥市場,實行指令性計劃經濟
④管理手段:以行政手段管理經濟
3、經驗教訓:
①遵循經濟發展規律
②要從本國的國情出發,制定正確的方針政策
③生產關系的變革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④國民經濟應按比例協調發展
⑤應注意切實保護農民利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赫魯曉夫改革、戈爾巴喬夫改革與社會主義改革的復雜性、艱巨性和曲折性
1、赫魯曉夫改革
(1)內容:選擇農業作為改革的突破口,開展大規模種植玉米運動等。
(2)評價:①赫魯曉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沖破了傳統觀念的束縛,沖擊了「神聖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開 了蘇聯社會主義改革的閘門,具有探索性和開創性。
②但在理論上沒有突破,只是在維持原有經濟體制基礎上進行局部改革,未能從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 式的框架。
③脫離實際,盲目性大;個人作風急躁,反復無常,造成混亂。
2、戈爾巴喬夫改革
①上台之初,首先改革經濟體制,實施「加速戰略」,結果失敗
②1988年後,改革重心轉向政治領域,國內局勢逐漸失控。
③1991年「八一九」事件:蘇聯共產黨被排擠出政權,蘇聯國家政權發生了質的變化
④蘇聯解體標志:1991年12月21日《阿拉木圖宣言》
第八單元 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一、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發展趨勢
(一)歐盟(EU)
1.歐洲聯合原因:①歐洲各國共同的文化遺產和心理認同感;②吸取戰爭的教訓;
③二戰後歐洲國際地位下降;④來自蘇聯和美國的威脅與控制;⑤馬歇爾計劃的推動。
2.過程:
①1951年歐洲煤鋼共同體正式建立——西歐國家經濟一體化的開始。
②1958年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建立。
③1967年三個共同體正式合並為歐洲共同體。
④1993年,歐洲聯盟正式成立。
⑤歐元:歐盟單一貨幣,1999年1月1日正式啟用。這是歐洲經濟一體化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有利於整個歐洲 經濟的穩定發展,有利於加深歐洲經濟一體化和推動歐洲政治一體化。
3、歐洲統一進程的特徵:由經濟聯合發展到政治聯盟,從經濟一體化到經濟、政治一體化
4、歐盟的性質:具有經濟和政治雙重性質的聯盟組織。
5、影響:
①經濟:促進了歐洲各國經濟的共同發展,沖擊了美國的經濟霸主地位,形成了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世界
經濟格局
②對世界格局的影響:大大提高了歐洲的國際地位,沖擊了兩極格局,推動了世界多極化,在資本主義世界裡
形成了西歐、日本和美國三足鼎立的局面。
(二)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
1、成立:1992年,美國、加拿大、墨西哥3國簽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
1994年開始生效,北美自由貿易區正式成立。
2、特點:是世界上第一個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組成的區域經濟貿易集團。
(三)亞太經合組織(APEC)
1.成立和發展:①1989年12國第一屆部長會議在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召開,宣告成立。
②1991年,中國和中國台北、香港加入該組織。
4、特點: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
二、「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和二戰後以美國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1、確立:1944年,美、英、中等44個戰時盟國代表在美國布雷頓森林舉行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
2、內容:
①確立國際貨幣制度:具體指(雙掛鉤)——a.美元與黃金直接掛鉤;b. 其他會員國貨幣與美元掛鉤
②建立國際金融機構: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IB)
2、意義:標志著布雷頓森林體系——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的形成
三、WTO和在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作用
1、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由來和發展
①1947年,美國、中國等23個國家簽署了《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簡稱關貿總協定
②世界貿易組織是由關貿總協定發展而來的: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正式形成
2、世界貿易組織在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作用:
①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②促使各國生活水平和經濟的提高;③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國際經濟貿易關系中的強權政治。(通過爭端解決機制,為各成員國提供建設性和公平合理的解決貿易糾紛的方案。)
3、中國參加世界貿易組織
中國是關貿總協定的創始成員之一;1986年正式提出復關申請;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4、實行對外開放客觀必然性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影響
(1)客觀必然性:①閉關自守的深刻教訓;②經濟全球化的浪潮;③發展市場經濟和現代化建設的內在要求
(2)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影響:①是中國融入世界經濟的必然選擇,也是中國與世界經濟全面接軌的一個契機, 標志著世界大市場對中國的開放,總體上符合我國的根本長遠利益。
②中國經濟融入世界,必將有力地推動全球經濟繁榮與發展。
③機遇和挑戰並存:我們應該積極面對,趨利避害,深化改革,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力,利用好世貿規則等,才能
在世界中贏得市場.
四、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矛盾、環境問題
1、含義:經濟全球化是指商品、勞務、技術、資金在全球范圍內流動和配置,使各國經濟日益相互依賴、相互聯 系的歷史過程。
2、過程:①新航路開辟後,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開始。
②兩次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資本主義經濟朝著經濟全球化方向發展。
③20世紀90年代,世界經濟真正進入全球化時代。
3、推進經濟全球化的因素:
①科技進步和生產力的迅速提高,是經濟全球化的物質基礎和根本動力;
②交通和通訊技術的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基本技術手段;
③兩極格局結束,提供有利國際環境;
④市場經濟制度的普遍實行為經濟全球化疏通了商品流通渠道。
5、問題與對策
存在的問題:①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不斷增大;
②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嫁污染、環境污染和科技落後、發展差距拉大等問題。
對策:①堅持對外開放;②既要快速發展本國經濟,又要關注和防止環境污染等問題,和諧發展;
③加大科技投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④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
⑤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⑥加強區域合作等。

Ⅳ 高中歷史選修二復習提綱,謝謝

一、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和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制(鏈接:必修1第七單元)
1、背景:德意志的統一;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
2、內容:①政體:聯邦制的君主國家(二元制君主立憲制)。②聯邦制:中央帝國政府各邦軍事、外交、海關立法、民法、刑法等大權,各邦只保留教育、衛生、地方行政權力,也保留了邦的君主政府和議會;普魯士在帝國中佔有統治地位,它的國王和宰相同時又是帝國的皇帝和宰相。③君主制:憲法授予皇帝巨大權力(宣戰、媾和、締約、召集和解散議會、統率軍隊、任命宰相);宰相只對皇帝負責,是內閣首腦,擁有絕對權力,但其任期長短取決皇帝意願。④議會制:兩院制(聯邦議會,即上議院;帝國議會,即下議院)。聯邦議會是帝國最高權力機構,權力巨大;帝國議會具有較小權力,有立法權,但受制於聯邦議會和皇帝,且沒有監督權。
3、影響:①不徹底、不完善的代議制:保留君主制、容克地主擔任要職、軍國廣義傳統得以延續。②使德國前進一大步:資產階級性質的帝制國家建立起來,資本主義工業發展迅速,到19世紀末,德國躋身世界強國之列。

二、日本1889年憲法和日本的君主立憲制:(鏈接:選修1第八單元)
1、憲法制定的背景:①「自由民權運動」的影響;②資本主義發展、社會穩定的需要;③明治維新的完成
2、憲法的內容:①宣布日本實行君主立憲;②天皇神聖不可侵犯,享有絕對權力;③日本國民稱臣民,享有法律范圍內的言論、通信、出版、集會和結社自由;④議會分為貴族院入院;⑤設立內閣和樞密院。內閣是行政機關,樞密院是天皇的最高顧問。
3、憲法的特點:具有濃厚的封建性。形式上三權分立,主權仍掌握在天皇手裡。
4、憲法的影響:標志著日本天皇制地主資產階級聯合專政的統治秩序基本確立,鞏固了明治維新後確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三、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制度(鏈接:必修1第四單元)
1、文革前形成: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會制度:⑴背景:新中國成立和經濟大規模建設的展開,民主政治建設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⑵基於民主集中制。⑶建立:1954年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制定憲法,結束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以「共同綱領」代替國家憲法的過渡狀態。⑷作用:加強人民民主制度,健全社會主義法制;是我國根本政治制度,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和社會主義民主的廣泛性。
②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⑴背景:民主黨派與中國共產黨並肩戰斗,共同創建新民主主義的新中國。⑵1949年舉行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初步建立。⑶1954年以前發揮的作用:團結各階級、各階層力量,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實現社會主義改造。⑷人大召開後的作用:發揮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組織的作用;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⑸1956年發展到新階段:「長期共存,互相監督」方針的提出
③民族區域自治制度:⑴背景:中國是多民族國家;舊中國的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使少數民族社會經濟比較落後;新中國成立,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實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發展繁榮的原則。⑵法律依據:1949年「共同綱領」、1954年憲法、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區域自治法》。⑶影響:滿足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願望,對實現民族平等,保證祖國統一和民主團結,調動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積極性,產生了深遠影響。
④法制建設: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⑴內容:規定了國家性質、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權利和義務。⑵原則:人民民主、社會主義。⑶地位: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是中國人民革命斗爭和建設的經驗總結,是建設社會主義的法律保證。⑷意義:調動全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
2、文革期間遭破壞:
①原因:指導思想上的「左」傾錯誤;對形勢的錯誤判斷;野心家的別有用心。
②表現:沖擊黨政機關、學校、工廠和農村基礎組織;無政府主義思潮;人身迫害;非法奪權;社會秩序遭破壞;人大、公檢法的癱瘓
3、文革後:健全和完善
①健全法制: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制建設方針;平反冤假錯案;全面立法;形成以憲法為核心的包括民法、刑法、行政法、經濟法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使民主政治建設趨於制度化,法律化,為依法治國奠定重要基礎。
②完善民主:A、人大: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審議和決定全國和地方重大事項,選舉和決定各級政權的領導成員,行使對各級政府和法院、檢察院的監督權力。作用:調動人民參與管理國家事務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促進國家決策的民主化與科學化。
B、基層民主: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內容:鄉鎮政務公開與村務公開相結合。作用:建立了以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為核心內容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保障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
C、政協:十二大確立「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使具有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進一步完善。是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生動體現。
D、民族區域自治:前提:維護國家統一,保證中央人民政府統一領導。意義:體現了國家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管理民族內部事務的權力,體現了國家實行各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的原則。
③依法治國方略:1999年寫入憲法;2002年十六大提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
④依法治國的成果:提高全民法律素質和法制觀念;打擊逼和違法犯罪行為;加強了對政府、法院和檢察院執法情況的檢查和監督。

(三)特點:
1、從背景來看:民主制度的確立是必然的
2、從過程來看:民主制度的確立是曲折的
3、從結果來看:由於各國國情的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對民主內涵的認識、民主與專制的力量對比、歷史傳統等),各國的民主制度是多樣化的

(四)題型示例
1、(2007年高考廣東卷第28題)閱讀材料:
英國人一定是喪失了所有的道德和自由感,否則怎麼會對這場世界經歷過的最重要革命,對它正在進行的庄嚴方式,不表敬仰贊賞。凡有幸目睹這一偉大城市最近三天發展的同胞,一定不會認為我的話是誇張的。
——《晨郵報》1789年7月21日論巴士底獄的陷落
請結合所學知識回答:(1)1789—1815年的相關史實是否說明法國革命是一場「世界經歷過的最重要革命」?為什麼?(6分)
(2)《晨郵報》的這則評論認為,英國對法國正在進行的事件應該持有怎樣的態度?結合所學知識解釋你的判斷。(4分)
[參考答案] (1)本題總分6分,考生從以下兩方面回答皆可。
是。因為法國革命摧毀了歐洲大陸最頑固的封建堡壘,建立了民主制度;拿破崙打擊了歐洲大陸的封建勢力,傳播了法國大革命的思想;法國革命時期實行的政策對世界其他國家也產生了積極影響;法國革命精神激勵著世界各國人民。
不是。①從時間來看,英國革命和美國革命都比法國革命早;②從影響來看,英國革命和美國革命都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影響了其他國家,甚至法國革命也受到美國革命的影響;③從方式來看,英國的「光榮革命」也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工業革命的影響也很深遠。
(2)應該持積極支持態度。因為英國本身也曾進行過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統治;經過啟蒙運動,自由平等的觀念已得到了西方進步人士的認可。

2、《獨立宣言》和《人權宣言》的比較
相同點:①都以「天賦人權」、「社會契約」、「主權在民」、「人民革命權利」這些啟蒙思潮中的核心思想為理論依據。②都是誕生在資產階級革命期間的政治宣言,既推動了革命的進程,又體現了革命成果。③作為西方民主制度史上兩個具有法律性、綱領性和理想性的重要文獻,都對其他國家的民主法治進程產生一定影響。
聯系:①《獨立宣言》催生《人權宣言》。②《人權宣言》對美國制定1791年《權利法案》有直接影響
不同點:①目的不同:《獨立宣言》是為北美獨立確立合法理論依據;而《人權宣言》是為了確立資本主義新制度。②側重點不同:《獨立宣言》側重譴責英王侵害北美人民天賦人權的罪行;而《人權宣言》將矛頭指向封建舊秩序的同時,更重視對「自由」、「平等」、「法治」這些基本原則的闡述。③《人權宣言》所規定的「人權」比《獨立宣言》更具體、更廣泛、更具普遍性,對世界民主政治發展的影響和意義更為深廣。

3、比較英國君主立憲制、美國總統制、法國的總統制、德國君主立憲制
項目 英國君主立憲制 美國總統制 法國總統制 德國君主立憲制
國家元首 國王 總統 總統 皇帝
國家元首產生方式 世襲 民選(任期四年,可連任) 選舉(任期七年,可連選連任) 世襲
國家元首任期 終身制 任期制 任期制 終身制
國家元首有無實權 無 有 有 有
政府首腦 內閣首相 總統 內閣部長 宰相
政府產生方式 議會產生 總統任命 總統任命 皇帝任命
國家權力中心 議會 總統 議會 皇帝
行政權 內閣首相 總統 總統和內閣 皇帝與宰相
政府首腦與議會關系 首相與內閣對議會負責,由內閣協調首相與議會的關系 總統與議會互相制約 總統與內閣部長共同對議會負責,總統可解散眾議院 宰相只對皇帝負責而不對議會負責
立法機構 議會 國會 議會 帝國、聯邦議會
議會制君主立憲制與議會制共和制之比較
項目 不同點(異) 不同點(異)
議會制
君主立憲制 ①議會為國家最高立法機關
②君主系象徵性的國家元首,其職責多為禮儀性的
③政府(掌握行政權)由議會產生,對議會負責,受議會監督 君主世襲
終身制
議會制
共和制 ①議會有立法、組織及監督政府之權力
②總統系國家元首,權力受議會制約
③政府由政黨(占議會多數席位的)或政黨聯盟組織,政府對
議會負責;當議會通過對政府不信任案時,政府須辭職或呈請
國家元首解散議會,重新組閣或選舉 國家元首選
舉產生並有
一定任期
英國君主立憲制與美國總統制的比較表
(項目) 英國君主立憲制 美國總統制
相同點 理論原則與經濟基礎 三權分立;私有制
國家性質(國體) 資產階級專政
司法 獨立
不同點 政 體 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總統制民主共和制
政府首腦 首相 總統
國家元首及產生方式 國王;世襲 總統;間接選舉;有任期
國家元首地位 國家象徵,「統而不治」 國家元首、政府首腦,總攬行政權力,軍權
國家權力中心 議會 總統
政府產生方式 議會 總統任命,議會通過
國家元首、議會、政府關系 政府(內閣)對議會負責不對元首負責
政府(內閣)對總統負責,內閣、總統不對議會負責,行政與立法相互制約與監督
法國總統共和制與德國君主立憲制比較表
(項目) 法國總統共和制 德國君主立憲制
相同點 1、都是近代資產階級代議制的政治體制。
2、國會由兩院組成,下院由選舉產生,享有立法權。
3、(國家元首地位)總統或皇帝是國家元首和軍隊最高統帥,總攬行政權力,有任免官員和解散議會的權力。
不同點 政 體 總統制民主共和制 二元制君主立憲制
國家元首 總統 皇帝
國家元首產生方式 總統;國民議會選出 皇帝;世襲
國家權力中心 總統 皇帝
議會產生方式 法國參議院由間接選舉產生,眾議院用普選方式選出 德意志聯邦議會由貴族和大資產階級組成,帝國國會由選舉產生,但它不能組成代議制的政府。
國家元首、議會、
政府關系 立法權控制行政權
總統對議會負責;
法國總統任免官員和解散議會,須徵得參議院的同意 行政權控制立法權。德國首腦擁有絕對的實權
帝國宰相(內閣首腦)對皇帝負責不對議會負責;
皇帝可以直接解散議會
德國二元制君主立憲制與英國議會制君主立憲制比較表
(項目) 德國二元制君主立憲制 英國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相同點 政體相同,都為君主立憲制
不同點 國家元首 德意志皇帝,由普魯士國王世襲,擁有廣泛的權力 國王,國家的象徵「統而不治」,無實權
首相和議會、政府關系 宰相主持政府並擔任聯邦議會議長,但只對皇帝負責,而不對議會負責 首相和政府(內閣)掌握行政權,對議會負責
議會 聯邦議會(各邦代表組成)和帝國議會(民選,無實權)是立法機構 議會是最高立法機關,是權力的中心
英、美、法、德四國的國家政權組織體系表
項目
國別 政治體制 行政權 立法權 司法權 軍權 國家元首 政府首腦及產生方式 權力中心
英國 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內閣 議會下院 議會 議會 國王 首相。議會選舉 議會
美國 總統制民主共和制 總統 國會 聯邦法院 總統 總統 總統。人民間接選舉 總統
法國 總統制民主共和制 總統 議會 總統 總統 總統。議會選舉 總統
德國 二元制君主立憲制 皇帝 名歸帝國議會,實際掌握在皇帝手上 皇帝 皇帝 宰相。皇帝任命 皇帝

4、英國是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是虛,議會是實;德國是二元制君主立憲制,議會為虛,君主是實。
5、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形成:
一條主線:議會的發展演變(即代議制的確立、發展、完善)
兩個趨勢:國王權力逐漸削弱,議會權力不斷增強;
三個轉移:立法權由國王轉移到議會;行政權力由國王轉移到內閣;政治權利由貴族民主轉移到工業資產階級民主,並下移到公民民主。
6、資產階級代議制形式的統一性表現:
一個核心:代議制民主;
兩種政體:君主立憲制、總統共和制;
三項原則: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

Ⅳ 高二歷史選修三知識點總結

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選修三)

20世紀以來,時代的變化使得戰爭與和平出現了新的特點:
1、 出現了兩次世界大戰。
為什麼人類社會在20世紀才出現世界大戰?
2、 一戰後,出現了短暫的和平。二戰後,出現了近半個世紀的冷戰
3、 核武器既是毀滅地球的武器,也是制約戰爭的因素。
4、 20世紀下半期,局部戰爭和地區性沖突不斷
5、 人類渴望和平。和平思想、和平運動,成為制約戰爭的重要因素。
6、 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但是由於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戰爭的危險依然存在。
霸權主義,是指強國、大國不尊重弱小國家的主權和獨立,蠻橫地對別國進行干涉、控制和統治,推行侵略擴張政策,謀求一個地區或世界霸主地位的行徑。「強權就是真理
第一單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
第1課 戰雲密布的歐洲(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歷史背景)
一、 列強對世界市場的爭奪
本目的講授思路是:問題導學,讓學生理解一戰的根本原因是:在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下,新老帝國主義國家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爭奪世界霸權而引起的。
閱讀教材第一目,回答以下問題:
1、資本主義國家為什麼在世界范圍內搶占殖民地?
資本主義自誕生起,就伴隨著對市場的爭奪,佔領殖民地時期中的主要形式之一。
資本主義經濟是市場經濟,也就是說,對於市場的需要、對於市場的爭奪,是資本主義經濟自身發展的需要,為了滿足資本主義經濟對市場的需要,資本主義國家就在世界范圍內佔領殖民地,把殖民地變為他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殖民擴張和掠奪式資本主義列強建立世界市場的主要途徑。
2、依據教材第2、3段分析,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重大影響有哪些?
(1)科學成為技術進步最重要的推動力,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
(1)19世紀下半期,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入,在科學技術的推動和企業組織化程度提高等背景下,資本主義發展到了壟斷階段(帝國主義階段),經濟飛速發展。
(2)經濟的發展造成嚴重的生產過剩
(3)資本主義列強紛紛加緊尋求海外市場和原料產地,掀起掠奪、瓜分殖民地的新浪潮。
(4)到19世紀末,整個世界基本上被西方列強瓜分完畢,同時世界連成一個整體。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3、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是在什麼時候形成的?
19世紀末20世紀初,通過國際貿易的發展、人口和資本的流通,以及武力威逼等方式建立起來的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4、讀教材表格,從中發現什麼現象?反映的實質問題是什麼?由此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根源是什麼?
現象:列強的經濟實力和它佔有的殖民地的多少是不相符的。
反映的實質: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
這種現象產生了怎樣的局面?後期的資本主義國家,特別是德國,同老牌殖民帝國英法戰展開了爭奪殖民地、重新分割世界和爭奪霸權的斗爭。隨著帝國主義國家矛盾的加劇,最終導致一戰爆發。

二、 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
本目的講授思路:以教師的精講為主,使學生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識輪廓。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是如何形成的。最好結合圖示。
(一)、三國同盟
1、形成的原因
(1) 在歷史上,法德多次發生戰爭。兩國是宿敵。
(2) 普法戰爭削弱了法國,法國時刻准備復仇
(3) 德國外交的首要目的是防範法國,為了防範法國、奪取歐洲及世界霸權,德國力圖構築以自己為核心的同盟體系。
2、成員國家: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
3、形成經過:
(1)1879年,德國利用奧匈帝國同俄國的矛盾,和奧匈帝國簽訂同盟條約,這是德國構築同盟體系的第一步
(2)1882年,德國又利用義大利同法國爭奪北非殖民地突尼西亞的矛盾,拉攏義大利,德、意、奧締結了針對法俄的《三國同盟條約》
4、影響:形成了以德國為首的第一個歐洲大陸軍事同盟集團
(二)三國協約:
1、 三國協約形成的原因
三國同盟引起了法國和俄國的不安,共同的戰略利益和經濟聯系使兩國接近。
2、 成員國家:英國、法國、俄國
3、 形成過程:
(1)1892年,法、俄簽訂了《法俄軍事協定草案》,這標志著歐洲大陸的另一個軍事同盟集團的初步形成。
(2)1904年,英法簽訂了《英法協約》,調整了雙方在殖民地問題上的矛盾,共同對抗德國
(3)1907,《英俄協約》簽訂,調整了雙方在殖民地問題上的矛盾,共同對抗德國
英俄協約的簽訂標志著英法俄三國軍事同盟的最終成立。

4、 影響:歐洲形成了勢均力敵的兩大軍事集團。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的對峙,使歐洲籠罩在戰爭的陰雲之下

思考問題:
5、一戰爆發前,歐洲列強矛盾尖銳復雜,有哪三對矛盾?最突出的矛盾是哪一對?各因何問題產生的矛盾?
6、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為什麼會形成兩大軍事集團?
三、 科技進步成果被運用於軍事領域
1、科技成果運用於軍事領域的原因
兩大軍事集團力圖在軍事上壓倒對方,擴軍備戰,於是,科技進步成果被運用於軍事領域。
2、表現
(1) 科技進步首先提高了傳統武器的性能、增強了武器的殺傷力
(2) 新式武器相繼問世,如、潛艇、飛機、坦克等,戰爭擴展到了海地和空中
(3) 新的交通手段的出現,提高了軍隊的戰略機動能力,使得戰爭能夠在更大的范圍內進行
(4) 電報、電話和無線電等新的通訊工具的出現,實現了遠距離的信息傳輸,促進了軍隊通訊技術的現代化,
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
四、 軍國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的泛濫
1、德國的軍國主義浪潮
出現的原因:德國自身的軍國主義傳統;在進入20世紀後的激烈競爭中,西方列強相信戰爭最後解決問題的辦法;德國的軍國主義尤為嚴重,作為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德國對殖民地分配現狀最為不滿。
2、極端民族主義的泛濫
德國、俄國、及英國、法國等
極端民族主義其中的重要內容是「民族優越論」鼓吹本民族利益高於一切,宣稱對外擴張是民族利益所在。
極端民族主義的實質:本民族利益至上,宣揚對外侵略擴張。
思考:人類歷史為什麼發展到20世紀才會出現世界大戰?
第2課 慘烈的四年戰事(戰爭經過)
復習提問:
1、 一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2、 圖示一戰前兩大軍事集團形成的過程。為什麼會出現兩大軍事集團?集中體現了哪些矛盾?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矛盾的根源和矛盾的實質。
3、 科技進步成果運用於軍事領域的表現有哪些?
4、 極端民族主義的實質是什麼?
5、 為什麼人類歷史到了20世紀會發生世界大戰?
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戰雲密布的歐洲,歐洲籠罩在戰爭的陰雲之下。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戰爭究竟是如何爆發的?及如何進行的?
講授新課:
一、 一戰的直接原因(導火線):薩拉熱窩事件
講課思路:先讓學生簡述什麼是薩拉熱窩事件,然後再來分析該事件的原因和影響。並結合地圖。形成時空觀。
1、薩拉熱窩事件出現的原因
20世紀初,隨著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出現了眾多的民族獨立國家。
歐洲列強利用這一復雜局勢,紛紛插手巴爾干,擴張勢力。俄國和奧匈帝國的爭奪尤為激烈。
20世紀初,巴爾干半島是歐洲隨時可以爆炸的火葯桶,矛盾沖突非常尖銳
奧匈帝國把塞爾維亞視為向巴爾干擴展的障礙,與塞爾維亞矛盾尖銳。(直接原因)

2、什麼是薩拉熱窩事件?其影響是什麼?
1914年6月,奧匈帝國的皇儲斐迪南大公到波斯尼亞檢閱軍事演習,在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愛國者刺殺,這就是薩拉熱窩事件。

影響: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導火線。

二、 慘烈的四年戰事(戰爭經過):
(一)、一戰的爆發
1、爆發:1914年7,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俄、法、德、英很快參戰,大戰全面爆發
2、交戰雙方:
德、奧匈、奧斯曼、保
英、法、俄、塞、比、意、日等
想一想:義大利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說明了什麼問題?
(二)、戰爭的進程
1、戰爭的三條戰線:

2、歐洲戰場三個階段戰局的演變
階段 戰役或重大事件 影響
第一階段(1914)
馬恩河戰役

德軍速戰速決計劃破產

第二階段(1915~1916)

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
俄軍夏季攻勢、日德蘭海戰
戰略主動權轉移到協約國一方

第三階段(1917~1918)

美國參加對德作戰
俄國退出大戰
中國等參加協約國作戰
1918年11月,德國投降
協約國力量增強,一戰以同盟國失敗告終

回答問題:
3、在大戰的第一、二階段,戰爭的中心是如何變化的?
西------東---------東

4、一戰爆發後,美國採取了什麼政策?有何目的?1917年,美國參戰的原因和目的是什麼?帶來的影響是什麼?
「中立政策」目的:遠離戰火,避免戰爭;利用中立國的地位與交戰國擴展貿易,發戰爭財
1917年,美國參戰的原因:
美國與英法有密切的歷史文化聯系,如果協約國戰敗,美國的利益將受損
俄國爆發革命,形勢有利於同盟國,美國不能坐視不管
德國採取的「無限制潛艇戰」損害了美國的利益。
目的:為了戰後分贓和爭奪世界霸權。

(三)大戰結束
1、 大戰結束的時間和標志:1918年11月
德國政府代表在福煦車廂簽署了《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德國宣布投降.

2、 促使大戰結束的原因有哪些?(分析德奧集團失敗的原因)
總體上,協約國的力量大於同盟國的力量。
n美國的參戰大大增強了協約國的力量。中國等國家的參戰也增強了協約國的力量,
n德奧集團挑起的一戰,給各國人民帶來了災難。非正義的戰爭是必然失敗的。
n俄國爆發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並退出了戰爭。各國的反戰運動和革命浪潮,如德國的十一月革命,成為結束戰爭的主要推動力。
n德、奧兩線作戰,同盟國經濟崩潰,也是戰敗的因素。

三、 大戰的結果和大戰性質:
1、結果:結果:同盟國失敗,協約國勝利

3、 性質: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戰爭。盡管塞爾維亞是正義的民族解放戰爭,但卻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整個戰爭的非正義性。
第3課 大戰的後果
復習提問:
1、 薩拉熱窩事件是怎麼回事?有何影響?
2、 一戰爆發的時間和標志?
3、 一戰在歐洲戰場的三個階段、各有何戰事?
4、 一戰結束的時間、標志?
5、 你認為德奧集團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講授新課:
1、巨大的災難:
2、西歐的相對衰落
3、美國和日本崛起
4、革命與獨立浪潮高漲
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有哪些重大影響?
第4課 綜合探究:極端民族主義與戰爭
閱讀教材,思考以下問題
1、 民族主義是在什麼時期興起的?一般認為,其興起的標志是什麼?
2、 舉例說明,民族主義在歷史上曾經起過或者進步、或者反動的作用?
3、 閱讀教材材料,回答18頁知識窗的問題
4、 如何來認識極端民族主義的「愛國主義」面貌?
課後記:

階段 戰役或重大事件 影響
第一階段(1914)

第二階段(1915~1916)

第三階段(1917~1918)

第二單元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短暫和平

第5課 凡爾賽體系的建立 (2課時)
一、 巴黎和會:
1、巴黎和會召開的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人們熱切希望和平;
帝國主義列強力量對比發生了重大變化,國際關系的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列強間的爭霸斗爭從戰場上轉移到談判桌前
2、什麼是巴黎和會?
1919年1月,協約國集團在巴黎近郊的凡爾賽宮召開了處置戰敗國和鞏固戰勝國成果的和平會議,史稱巴黎和會。
3、與會代表:
戰勝國的代表,但沒有蘇維埃俄國,中國政府的代表是陸征祥等
4、和會召開的目的:實現在霸權基礎上的和平,根據自己的利益重建戰後秩序,削弱德國,鞏固戰爭成果(以解決分贓、反蘇和建立戰後帝國主義國際秩序這三大問題)
5、戰勝國的主要意圖
同學閱讀教材分析並結合新課堂22頁材料題
法國:最大限度削弱德國,提出嚴厲的賠款計劃,掌握歐洲大陸的霸權
英國:繼續「歐洲均勢「的傳統政策,維護殖民帝國和海上霸主地位,消滅德國的海軍,不希望過分削弱德國而使法國成為歐洲霸主
美國:反對過分削弱德國,更關心建立國際聯盟,使美國能夠更大程度干預
和控制國際事務。

二、《凡爾賽和約》的簽訂和凡爾賽體系建立
(一)《凡爾賽和約》——《對德和約》
1、 簽訂時間:1919年6月
2、 條約內容:
教給學生掌握的方法;從領土、殖民地、軍備、賠款等方面
方面 內容
領土 德國放棄一切殖民地,將阿爾薩斯和洛林歸還法國,薩爾煤礦交由法國開采15年,薩爾區由國際聯盟代管。萊茵河西岸由協約國軍隊佔領15年,東岸50公里以內劃為非武裝區
軍備 和約規定,德國廢除普遍義務兵役制,只保留10萬陸軍和少量船艦,不得擁有空軍、坦克、潛艇等
賠款 該規定了德國在一定時間內應支付的賠款總額
殖民地 德國原來占據的殖民地被英、法等戰勝國瓜分
其它 在威爾遜地堅持下,寫入了國際聯盟盟約
規定把德國攫取的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
引導學生分析:巴黎和會的實質是什麼?
(二)凡爾賽體系的建立
1、 概念:什麼是凡爾賽體系?對德和約簽定後,協約國集團又陸續與奧地利、保加利亞、匈牙利和土耳其等戰敗國簽訂了一系列和約。這些條約和《凡爾賽和約》、國際聯盟盟約結為一體,構成了協約國列強建立一戰後以歐洲為主的國際關系新秩序的基本框架。
2、 對凡爾賽體系的認識
(1)凡爾賽體系的作用:
在凡爾賽體系下,在一戰後和20世紀20年代,歐洲基本維持了一個較為和平的國際環境,經濟得以恢復和發展
調整了歐洲各國間的關系,建立了帝國主義列強以歐洲為主的國際關系新格局
根據民族自決原則,確認了波蘭、捷克等一些民族國家的獨立

(2)凡爾賽體系的脆弱性和不穩定性。(凡爾賽體系下的矛盾)
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矛盾:戰勝國對德國的壓制激起了德國的復仇情緒
帝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矛盾:協約國和蘇維埃俄國的武裝干涉與對立
戰勝國之間的矛盾:圍繞著殖民地、歐洲霸權和世界霸權等問題矛盾重重,如何處理德國賠款問題成為戰勝過矛盾的焦點之一。
戰勝國與殖民地、半殖民國家之間的矛盾。表現為20年代2、3十年代民族獨立運動在亞非拉地區此起彼伏。
(3)凡爾賽體系的實質?
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維護戰勝國利益和維護歐洲和平的新秩序。

教學思路:
同學閱讀教材,在教師的引領下分析理解教材。
小結:凡爾賽體系是如何建立的?它的實質是什麼?如何來理解它的不穩定性?
第6課 國際聯盟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萬國郵政聯盟;巴黎和會上的威爾遜的「十四點和平綱領」;國際聯盟的成立、國聯的組織機構、國聯的宗旨、委任統治制度、國聯的活動
通過分析國聯成立的背景培養學生分析歷史資料的能力;歸納國聯的活動培養學生歸納分析的能力;通過國聯的活動,認識國聯是被英、法等大國操縱的維護凡爾賽體系的工具,培養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問題學案式學習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國聯的活動,認識國聯是被英、法等大國操縱的維護凡爾賽體系的工具。
一、 世界上第一個普遍性的國際組織
(一)國際聯盟成立的背景
1、國際聯盟成立的條件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些行業性的國際組織建立起來
一戰激起了反戰和平思潮,一些有識之士認為,有必要建立一個政治性的國際組織,防止大戰發生,維護世界和平
大戰期間,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了建立國際聯盟的主張
在巴黎和會上,國際聯盟盟約被通過

2、國際聯盟建立的目的:
防止新的大戰發生,維護世界和平
(二)國際聯盟盟約的基本內容
1、 宗旨
增進國際間合作,保持和平與安全,避免戰爭
2、 國聯的組織機構
大會、行政院及秘書處
3、 其它規定:
裁減軍備、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和制裁等規定及委統治制度
分析:委任統治制度的實質是什麼?
委任統治制度的使用范圍主要是德國原先的殖民地和奧斯曼帝國近東的部分領土。實際上大國瓜分殖民地的虛假外衣

(三)國際聯盟的成立及成員國
1、 成立:
1920年1月,國際聯盟在日內瓦正式成立,簡稱國聯

2、 成員國;開始44,後發展到63個。蘇俄和美國沒有參加。

二、國際聯盟的主要活動和歷史地位:
(一) 國聯的兩大任務
維護世界和平,制止侵略;處理世界范圍的衛生、經濟、社會等問題。

(二) 國聯的主要活動
1925
1931
1935
1937、
1938
1939、

(三) 國聯的歷史地位
1、性質:世界上第一個普遍性的國際組織;英法控制下的維系凡爾賽體系的工具
2、歷史作用: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維護和平的國際組織,國聯初期,發揮了維護和平和制止戰爭等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同時,為二戰後聯合國的建立提供了借鑒。

3、局限:
國聯同時也是被英法等少數大國操縱,成為它們維持維持霸權的工具;國聯自身也有很多缺陷;國聯的威信不足;面對30年代的戰爭危機和侵略戰爭,國聯毫無作為,放任二戰爆發,國聯名存實亡,

三、國聯的解散:1946年

Ⅵ 高二歷史選修四要點

一、歷史選修四知識點總結:秦始皇

秦始皇:是中國古代傑出的地主階級政治家。 統一中國的第一個皇帝。

1、統一六國,結束分裂割據混戰的政治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國家,開創了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新紀元。

2、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縣制度),奠定了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3、拓展疆域,奠定了中國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的基本疆域。

4、採取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修馳道)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形成。

5、修築長城,抵禦游牧民族騷擾,保障中原農業生產。(長城後來成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象徵)

以上措施,促進了生產力發展,有利於封建經濟的發展,有利於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有利於中華民族的形成,促進歷史進步。說明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我們應予以充分肯定。

但是為了穩固統治,他焚書坑儒,實行思想文化專制,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迷信法家,刑法嚴酷,濫用民力,這些表明秦始皇又是一個暴君。正是由於暴政導致秦朝很快滅亡。

二、歷史選修四知識點總結:唐太宗

唐太宗:中國古代傑出的地主階級政治家。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

唐太宗勵精圖治,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局面:

1、政治上:虛心納諫,選賢與能;加強中央集權,完善三省六部制。

2、經濟上:強調"存百姓"思想,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推行均田制。

3、法律上:慎用刑法

4、思想上:文德治國,崇儒尊孔

5、民族關繫上: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平等,尊稱"天可汗"。東突厥地區設羈糜府州進行管轄;設安西都護府,管轄西域地區,與吐蕃和親,促進漢藏的友好和西藏地區的發展。

6、對外關繫上:採取積極友好的開放政策,設立鴻臚寺,對外來文化採取兼收並蓄的方針,促進中外經濟文化交流。

以上措施使唐朝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使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入了鼎盛時期,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局面,為"開元盛世"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並對世界文明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善於用人和納諫,具有很強的自我反省能力,成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範,並對以後歷朝的治國策略產生了深遠影響。自我評價"功大過小"。

三、歷史選修四知識點總結:孔子

孔子: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思想的創始人。

1、思想:"仁"(核心)、"禮"、"中庸";

2、政治:為政以德,維護奴隸社會的統治秩序;

3、教育:有教無類,創辦私學,打破了學在官府、貴族壟斷的局面。

因材施教,溫故知新,採用啟發式教學;

不僅把學生培養"成人",而且要培養成"君子"。

4、晚年整理和修訂"六經",保存了古代典籍。

5、影響:

對中國:

①大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儒家學說成為幾千年中國傳統社會的主流思想,影響深遠。

②大教育家,改變了以往貴族壟斷文化的局面,為教育的推廣創造了條件。私學的形式也保證了中國文化免受朝代變遷的影響,連續不斷的發展下來。

③"六經"是留給中國最寶貴的遺產,其中五經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傳統政治的理論基礎,成為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

對亞洲:

儒家思想成為亞洲許多國家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對歐洲:

歐洲啟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啟發

我們對孔子思想應採取"揚棄"即批判和繼承的態度

⑴、繼承弘揚"禮"中合理成分,如鞏固穩定的社會局面,規范人的行為,批判其倫理綱常思想。

⑵、弘揚"仁"中仁愛、關懷、體諒、容忍加強自我修養等美德,重視道德教育。我國現階段的"以德治國"、"以人為本"和"建立和諧社會"、與世界國家民族和睦相處的思想,都受儒家思想的深遠影響。克服"仁"中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思想。

⑶、弘揚孔子重視教育的思想,大力提高中華民族的文化素質,克服其中"學而優則仕"的官本位思想。

四、柏拉圖:古希臘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西方古典哲學的代表

(1)哲學上主張理念論,把理性世界和感性世界對立起來,理念先於物質,知識是人先天固有,這是一種唯心論,但對後世的影響巨大,奠定了西方哲學的基礎。

(2)政治上提出理想國,認為國家應由護國者、衛國者、生產者構成,各守其職、各具其德;由哲學王來統治。這一主張雖然未能實現,但給人們以一些啟發。

(3)教育上創辦歐洲歷史上第一所綜合學校--阿卡德米學園,採用對話方式教學,培養了亞里士多德等一批人才,在歐洲教育史、科學史有重要影響。

五、歷史選修四知識點總結:亞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古希臘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古希臘文化的集大成者

1、號稱"網路全書式的學者",在眾多科學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

①哲學:

A 、繼承又突破了柏拉圖的理念論。肯定客觀世界是真實的存在,是人類認識的來源,"接近了唯物主義",但不徹底,常動搖於唯物和唯心主義之間。

B 、確立了哲學研究的對象,《形而上學》中,提出哲學所必須研究和解決的十三個問題。

2、生物學:對五百多種不同的動物進行分類,至少對五十多種動物進行了解剖研究。

3、物理學:指出具體事物是由形式和質料組成的。

4、邏輯學:提出三段論: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至今仍被學術界尊為權威。

5、倫理學:提出"中庸之道"。

(1)、政治上主張人是政治的動物,法治優於人治,強調公民的集體榮譽感。

(2)、創辦"呂克昂"學園,教授科學技術,促進了歐洲教育事業的發展。

(3)、局限:① 基本哲學觀是徘徊在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之間。

6、體現出奴隸主階級的思想局限性。

總之,亞里士多德是古代西方思想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對後世的影響廣泛而巨大,奠定了多門學科的基礎,為人類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其追求真理的精神值得弘揚,"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使他繼承了前人的思想,超越了前人的成就。

關於中西方思想中"中庸"的比較

相同:都強調"恰到好處",反對兩極。

不同:

①亞里士多德的"中庸"有哲學思考,而孔子的"中庸"是出於禮法,沒有更多的哲學思考。

②亞里士多德認為"中庸之道"是相對的,孔子從聖人的角度出發,強調要有度,"過猶不及"。

③亞里士多德主張舍兩端而取其中,孔子沒有否認兩端是不好的。

六、克倫威爾: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 英國革命的領導者。

1、他領導推翻了英國封建君主政體,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

2、遠征愛爾蘭、蘇格蘭,鞏固了資產階級革命成果,但也加劇了民族矛盾;

3、頒布《航海條例》,打擊荷蘭,與瑞典、丹麥、葡萄牙簽訂商約,鞏固了英國的海上權威與商業利益;

4、建立機構、改善法律、扶持教育、信仰自由、發展工商,使英國工業迅速發展;

5、建立起資產階級性質的軍事獨裁統治,雖鞏固了革命成果,但加劇了社會動盪,他死後,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高中歷史選修4

Ⅶ 高中歷史選修二知識點總結。詳細的。

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
一、洛克
主要觀點:(1)天賦人權;(2)自由和法律不可分割,提倡法治;(3)實行分權;
練習
1、洛克的人權包括:自由權、生命權和財產權。
2、下列屬於洛克的觀點的是:①②③④⑤⑥
①第一次系統提出天賦人權; ②在自然狀態下,人人都是自由、平等的;
③財產是通過勞動獲得的; ④財產權是上帝賦予的基本權利,是神聖不可剝奪的;
⑤立法權屬於人民,行政權屬於君主;⑥提出自由、法治與分權的政治原則
二、盧梭
主要觀點:(1)平等是他追求的首要目標,不僅要求法律時間的平等,而且主張事實上的經濟平等。(2)社會契約、人民主權(3)民主共和制
練習
3、關於盧梭的觀點正確的是:①②④
①人類不平等的根源在於私有制; ②主張大體平均的小私有者社會;
③和孟德斯鳩一樣,都主張君主立憲制 ④強調公共意志
4、下列屬於盧梭的代表作品的是:③④⑤⑥
①《政府論》 ②《論法的精神》 ③《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
④《愛彌爾》 ⑤《新愛洛綺絲》 ⑥《社會契約論》
三、《大抗議書》與內戰
1、1640年,英國新議會召開的直接原因是: 解決財政危機;這屆議會於1641年通過了《大抗議書》,其內容:歷數國王在內政外交上的弊端,提出廢除 封建特權,進行 改革的要求。1640年新議會的召開,為什麼做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標志:提出了限制專制王權的要求。為什麼把光榮革命作為其完成的標志:資產階級完成了奪取政權的任務。
2、英國資產階級的過程: 1640-1642 議會斗爭;1642-1648 內戰階段;1649-1660 共和國時期;1660-1688 復辟時期;1688年光榮革命(結束)。
3、年,克倫威爾建立「護國政體」,其主要原因是: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希望建立強有力的政權,鞏固其統治,維護其利益。實質是資產階級的軍事獨裁統治。
4、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說明: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對封建勢力的妥協;是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建立正常的資產階級統治秩序的要求的反映。
5、新貴族和舊貴族的區別主要在於:是否採用資本主義性質的經營方式;新貴族能與資產階級結盟的主要原因是:兩者有共同的經濟利益。新貴族產生的直接原因是:圈地運動。
6、1649年被議會審判並處死的國王是 查理一世;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時的國王是 查理二世;被1688年光榮革命推翻了的國王是 詹姆斯二世。
四、《獨立宣言》《人權宣言》《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1776年第二屆大陸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其內容有:①宣告美國成為獨立和自由的合眾國;②用天賦人權和民主原則來闡述獨立的理由,也闡述了新國家的基本原則。其人權主要包括:生存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2、1789年法國制憲會議通過了《人權宣言》,其主要內容有:自由平等、主權在民、天
賦人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人權宣言》的核心是人權、民主和法治,尤其強調了平等。
3、1912年3月,孫中山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其重要內容有:①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的國家體制和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②確立責任內閣制,③確認了保護私有財產和保障人民民主權利的原則;④宣布國家主權在民,規定了人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其中最能體現約束袁世凱權力的內容是:建立責任內閣制; 其性質是:中國近代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民主性質的憲法。其直接目的是限制袁世凱的權力;其根本目的是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
五、法國大革命和法國政體的變遷
1、法國大革命:1789年,法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制憲議會於1789年通過《人權宣言》,於1791年通過憲法,規定法國為君主立憲制。1792年,法國人民再次起義,把吉倫特派推上了歷史舞台。1792年,國民公會宣布法國為共和國(史稱「法蘭西第一共和國」)並於 年,處死路易十四。1793年,法國人民把雅各賓派推上了政治舞台,公安委員會在國民公會的支持下推行恐怖政策。1794年,發生「熱月政變」,標志法國革命高潮階段的結束。
2、關於恐怖政策的認識正確的有: ①②③④
①有利於穩定政局,平息叛亂,打退外來侵略;②打擊了資產階級的利益;③造成了人人自危,眾叛親離;④ 不利於資產階級正常統治秩序的建立。
3、1799年,發生「霧月政變」,拿破崙奪取政權。1804年,法蘭西第一共和國被法蘭西第一帝國所取代。1814年,法蘭西第一帝國覆滅,波旁王朝復辟,當時的國王是路易十八。
4、拿破崙順利奪取政權的主要原因是:資產階級希望建立強有力的政權來維護其既得的利益;拿破崙迅速建立百日政權的主要原因是人民把他看成革命成果和民族利益的捍衛者;拿破崙對外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在於其戰爭的侵略性,同時也說明了當時歐洲大陸的封建勢力很強大。拿破崙最引以為榮的是《法蘭西民法典》,它基本確立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立法規范,確認了自由、平等的原則,但法律限制言論自由,限制婦女和未成年人的權利。
5、1830年「七月革命」推翻了復辟的波旁王朝(當時的國王是查理十世,導火線是《七月敕令》),把路易•菲利浦推上了王位,建立了七月王朝。七月王朝實行君主立憲制,三色旗為國旗,鎮壓了法國里昂工人第二次起義。
6、1848年「二月起義」,推翻了七月王朝,路易•菲利浦逃亡英國,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臨時政府鎮壓了法國「六月起義」。1848年「六月起義」的導火線是解散國家工場。1848年12月,路易•波拿巴成為法國第一個普選產生的總統。他上台的主要原因是當時法國的階級斗爭形勢決定的。
7、1851年路易•波拿巴發動軍事政變,解散了議會。1852年,他用公民投票的方式恢復了帝制,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帝國。政治上,用高壓和懷柔政策穩定了法國的局勢;經濟上,採取一系列促進法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措施,法國經濟呈現繁榮景象;軍事上,志大才疏,敗於1870年的普法戰爭。1870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建立,共和國的最終確立得益於君主派的內訌。制定了1875年憲法;1877年將《馬賽曲》定為法國國歌,7月14日定為法國國歌。
六、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的民主思想
1、康有為:托古改制--------《孔子改制考》
主張:(1)近代西方自由平等理論在中國「古已有之」。(2)用儒家語言為政治制度的變革提供了一種進化論的依據(古代儒家把歷史發展劃分為依次發展的「據亂世」「昇平世」「太平世」三個階段。康有為用進化論的觀點重新解釋「三世說」);(3)堅持漸進變革,只能先實行君主立憲,將來再實行民主共和。
評價:(1)減少變法阻力,是比較可行的策略;(2)體現了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
2、梁啟超:從興民權到新民
主張:(1)興民權是變法的根本,是強國的保證;(2)有建立「新」的中國,必須先培養「新」的國民。「新民」是指有愛國思想、尚武精神、社會公德、獨立人格的 新國民。(3)君主立憲政體是世界上最好的政體,要實現立憲政治,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制定一部憲法和培養有資格的國民;(4)中國立憲不可操之過急;(5)憲法的權威高於一切。
3、孫中山的民主思想
主張:(1)三民主義;(2)新三民主義;(3)五權分立)(五權包括: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考試權和監察權。)
七、辛亥革命前後反專制的斗爭
1、改良派與革命派的論戰
論戰涉及到革命的對象和任務,論戰的中心是要不要「反滿」和暴力推翻清王朝。
2、《欽定憲法大綱》的出台
在立憲派的推動下,清政府順應民情,1908年頒布《欽定憲法大綱》。其內容:①司法與行政權分離;②在保證「君上大權」的前提下,臣民有言論、出版、著作、集會的自由;認識:①清庭開始了實質性的憲政改革;②人民的合法權利和政治地位第一次以憲法的形式得到極其有限的認可;③但與立憲派的要求相差甚遠。④1911年,清政府成立了第一屆責任內閣,史稱「皇族內閣」,使立憲派中的一部分人開始轉向革命。
3、帝制終結
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宣告了中國2000多年帝制的終結,也是辛亥革命勝利的重要標志。
排列先後順序:①②③④⑤⑥
①武昌起義 ②南京臨時政府成立③南北議和④清帝退位⑤孫中山辭職⑥袁世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4、袁世凱的專權
表現:(1)唐紹儀內閣垮台;(2)刺殺宋教仁、鎮壓「二次革命」;(3)解散國民黨和國會;(4)頒布《中華民國約法》(5)稱帝
排列下列事件的先後順序:①②③④⑤⑥
① 刺殺宋教仁 ②解散國民黨 ③解散國會
④頒布《中華民國約法》 ⑤袁世凱復辟帝制 ⑥護國運動
5、辛亥革命的失敗
辛亥革命失敗的主要原因:資產階級缺乏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氣;
辛亥革命主要的歷史功績: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袁世凱稱帝說明: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徹底;
袁世凱稱帝失敗說明:辛亥革命後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八、抗日戰爭勝利後人民群眾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的斗爭
1、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時期的民主政策--------「三三制」(1940年實行),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2、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實行了普選制度,使地方政權成為真正的人民民主政權。
3、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標榜「和平建國」,而實際上堅持內戰獨裁的方針。在全國人民要求和平、民主的呼聲下,1945年10月,國共雙方簽定了《雙十協定》,確定了堅決避免內戰、建設民主國家的原則。但《雙十協定》簽定後不久,國民黨違背和平民主原則,製造了一系列暴行(如:一二•一血案)。1946年,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開幕,通過了有利於人民的和平民主協議,決定實施《和平建國綱領》,但國民黨反動派最終發動了反共反人民的內戰。全面內戰爆發後,中共在國統區領導了以學生運動為中堅,各階層愛國人士廣泛參與的人民民主運動,形成了反對國民黨統治的第二條戰線。

4、土地改革
(1)抗日戰爭時期,中共為了團結一切力量支持抗戰,在抗日根據地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政策。
(2)1946年5月,中共發表《關於清算減租及土地問題的指示》(即《五四指示》),變減租減息政策為沒收地主土地分配給農民的政策。
(3)1947年,中共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認識:土地政策的變法反映了中共依據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適時調整土地政策。抗日戰爭時期的土地政策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解放戰爭時期的土地政策,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的進程。
5、1947年10月,中共中央發表《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正式提出打倒國民黨獨裁政府,建立民主聯合政權,指明了民主斗爭的目標。
九、近代歐洲工人爭取民主權利的斗爭
(一)憲章運動
1832年英國議會改革賦予了英國工業資產階級權利,工人卻沒有。1837年倫敦工人協會的工人領袖與一些激進派議員共同起草了「人民憲章」。「人民憲章」反映了工人階級要求獲得普選權的要求,以及反對選舉財資格限制和議員支薪等主張。憲章運動有三次請願(1839年,1842年,1848年)。在憲章運動中,工人獨立地提出了選舉權的要求,對英國社會政治制度的民主改造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第一國際和第二國際
第一國際
1、條件
①隨著工業革命在歐洲普遍展開,各國工人為改善自己處境的斗爭不斷高漲,他們在斗爭中認識到工人階級相互支持的重要性。②直接原因:聲援波蘭人民起義。
2、標志:時間 1864年 地點:倫敦 名稱:國際工人協會
3、對各國工人運動的領導與支持
(1)有力地支持各國的罷工,使工人的斗爭得到圓滿的結果;
(2)領導英國工人參加選舉改革運動,推動了英國的民主進程;
(3)發揚國際主義精神,組織各國工人支持波蘭和愛爾蘭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
第二國際
1、建立:1889年7月14日在巴黎成立第二國際。
2、作用:第二國際通過的決議,推動了歐美工人政黨的合法斗爭,推動了歐美工人運動的發展。
3、第二國際指導下的工人階級及其政黨的合法斗爭取得重大成果:
(1)工人的工作時間普遍縮短;(2)一些國家的政府頒布了有利於保護工人利益的法律;
(3)贏得了日益多的選票和席位;
思考:第一國際與第二國際的異同點。
(1)相同點:①它們都是國際性的工人組織。②它們的建立都處於工人運動從低潮走向高潮的階段。③馬克思、恩格斯都積極參與了對兩個國際的領導。
(2)不同點:①第一國際由各國工人團體組成,而第二國際主要由社會主義政黨組成。②參加第一國際的主要是少數歐洲國家的工人組織,它還只是一個宣傳和鼓動的團體;而第二國際的活動范圍已擴大到整個歐洲和北美,它的活動已經同各國工人的斗爭緊密地結合在一起。③在組織上,加入第一國際的各工人團體是它領導下的一個支部,第二國際不是各國黨的上級組織,它通過歷次代表大會的決議給各國黨指明方向。④在思想上,第一國際時期,社會主義思潮還未被廣大工人群眾所接受;而第二國際時期,社會主義已成為群眾運動。

Ⅷ 歷史選修2復習提綱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一、古代中國農業
1、中國原始農業的創始人:神農氏「制耒耜,教民耕作」
2、耕作方式的發展
①原始社會:刀耕火種
②春秋戰國:精耕細作(鐵犁牛耕)
·春秋戰國時期農用動力方面的革命:牛耕的出現
③漢代的發展:漢代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法,東漢某些地區已出現一牛挽犁
3、水利的興修:戰國時秦國蜀守李冰,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為了「天府之國」。
4、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①農業是古代中國最基本的經濟形式(以農為本)
②以小農戶個體經營為主的農業經營方式
③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經濟的基本形態
二、古代中國手工業
1、絲織業:
①漢代:絲織品經絲綢之路遠銷歐洲
②明清:在紡織業部門首先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2、冶金業
①商周時期:是青銅時代的繁榮時期
②春秋時期:鐵器時代的到來(春秋冶鐵技術的進步:冶煉生鐵技術、鑄鐵柔化處理技術,煉鋼技術。
意義:促進了鐵器的普及,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
③漢代:東漢杜詩發明水排,用水力鼓風冶鐵
3、陶瓷業
①唐代:制瓷業成為獨立生產部門(越窯青瓷,邢窯白瓷)
②宋代:景德鎮「瓷都」
③清代:粉彩瓷器
4、古代手工業的特點:
①官營、私營、農民個體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並存發展;
②手工業生產技術不斷進步;
③古代手工業生產長期領先於世界,產品不僅供國內消費,而且還遠銷亞、非、歐許多國家
④手工業生產規模大、分工細;
⑤手工業經濟是農耕經濟的附屬;
三、古代中國商業
1、商業的發展
①唐:政治的統一和大運河的開通,商旅往來頻繁
②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海外商運發展迅速
③明清:商幫和會館的出現(晉商和徽商勢力最為強大)
2、城市與「市」的發展
(1)唐代長安:
①布局整齊,經營商業的「市」嚴格規定在東西兩「市」, 「市」與「坊」界限分明
②官府直接管理市場交易,商業交易受到官府的嚴格控制
③縣城以下,禁止設市
(2)宋代東京
①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間和時間的限制。
②整齊劃一的市坊制被打破,市坊界限不復存在;
③市的啟閉不再由官方統一規定時間,出現夜市、早市
④商業活動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監視,城市的經濟功能大大增強,出現前所未有的繁榮
3、古代商業的特點
①商業不斷發展,商業運作模式日益成熟;
②推動了城市的產生和發展,城市經濟功能不斷加強;
③受重農抑商政策的制約,是農耕經濟的附屬。
四、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
1、重農抑商政策
①主張:重視農業,以農為本,限制工商業的發展
②實質:維護封建經濟基礎
③評價:在封建社會初期,重農抑商政協對當時農業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都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到了明清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商品經濟的活躍,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統治階級仍然堅持重農抑商政策,違反了經濟發展規律,嚴重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不利於社會進步。
2、「海禁」政策:禁止國人出海貿易;限制外商來華貿易
3、資本主義萌芽產生:明朝中後期,江南地區的絲織業中首先出現僱傭關系
第二單元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一、新航路的開辟
1、新航路開辟的根本原因:西歐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新航路開辟的過程
時間 航海家 國籍 開辟的新航線 所經大洋 扶持國家 方向
1487年 迪亞士 葡萄牙 抵達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大西洋 葡萄牙 向東
1492年 哥倫布 義大利 開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大西洋 西班牙 向西
1497-1498年 達·伽馬 葡萄牙 開辟從海上直通印度的新航路 大西洋、印度洋 葡萄牙 向東
1519-1522年 麥哲倫等 葡萄牙 環球航行 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西班牙 向西
3、新航路開辟對世界市場形成的影響:新航路開辟後,世界各個地區和民族的聯系日益密切,歐洲、亞洲、非洲、
美洲之間建立了直接的商業聯系,各地日益連成一個整體,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二、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
1、荷蘭的殖民擴張活動——「海上馬車夫」(17世紀)
①競爭手段:組建大型商業公司,開展海上貿易,在美洲、亞洲等地進行殖民掠奪
②荷蘭造船業非常發達,憑借一支強大的商船隊,壟斷了世界航運業,成為世界的「海上馬車夫」
②影響:取代葡、西成為世界頭號貿易強國
2、英國的殖民擴張活動
(1)英國成為最大殖民帝國
①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確立海軍優勢
②建立壟斷性的貿易公司東印度公司在殖民地進行商業活動和掠奪
③發動商業戰爭奪取貿易優勢和殖民地
④進行以黑奴貿易為中心的「三角貿易」,18世紀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奴隸販子
(2)英國的殖民方向:北美和印度
3、殖民主義的罪惡:掠奪財富,實行種族滅絕政策,採用奴隸制勞動,販賣黑奴等
4、殖民擴張和掠奪是建立世界市場的主要途徑
殖民擴張和掠奪使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地方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之中,資本主義的世界市場進一步擴大。日益擴大的世界市場,為西歐國家提供廣闊的海外市場,促進了其資本主義的發展。
三、兩次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的影響
1.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中期)——蒸汽時代
(1)進程:①首先開始於紡織業;
②蒸汽機的出現和廣泛使用(瓦特改良的萬能蒸汽機),「蒸汽時代」到來;
③交通運輸業(火車和汽船)
(3)影響:①工業革命後,世界各地日益成為一個整體,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②推動了人類歷史文明的進步:工業革命後,人類歷史逐漸由農業文明走進工業文明
③使人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了城市化進程
2.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下半葉起)——電氣時代
(1)標志:電力的廣泛應用
(2)主要成就:①電力的廣泛使用,直接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使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發電機、電動
機、電燈、電影)
②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汽車、飛機)
③化工技術的發展
④電訊技術發展迅速,使人們聯系更加方便和緊密
(3)影響:改變了工業生產的組織形式,出現了壟斷組織,促進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正式形成
3、高新科技的發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
①計算機把人類帶入信息時代;②網路大大縮小全球空間距離;③生命科學的發展逐步打開生命的奧秘;④航天科學的發展為人類開辟了更廣闊的活動和生存空間等。(改變了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改變著人類文明的進程)
第三單元 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一、近代民族工業興起
1、鴉片戰爭後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鴉片戰爭前自給自足為特徵的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鴉片戰爭後自然經濟開
始解體,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2、自然經濟開始解體的標志:鴉片戰爭後中國手工棉紡織業的衰敗
3、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
①背景: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瓦解了中國的自然經濟,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提供了商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
②時間:19世紀七十年代左右
③地點:上海、廣東、天津等東南沿海地區
④代表企業:方舉贊在上海創辦的發昌機器廠,陳啟沅在廣東南海開設的繼昌隆繅絲廠
⑤特點:①資金少、規模小;②技術力量薄弱;③行業、地域分布不均勻。
4、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19世紀末20世紀初(甲午戰爭後)
①原因: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為解決財政危機,擴大稅源);實業救國的熱潮
②著名的實業家:張謇(在江蘇南通創大生紗廠)、榮宗敬和榮德生、周學熙
二、民國發展的黃金時代(1912—1919年,民國初年)
1、原因:①一戰期間,歐洲列強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②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統治,為民族工業的發展掃清了一些障礙,
③中華民國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地位和熱情,
④民國政府鼓勵發展實業,
⑤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的影響。
2、表現:紡織業、麵粉業等輕工業發展最快(紡織業第一,麵粉業第二)
3、影響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因素
(1)阻礙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環境(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束縛,這是阻礙
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2)推動因素:
①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在給中華民族帶來沉重災難的同時,也分解著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②由於時代潮流的沖擊和鞏固統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國歷屆政府都鼓勵興辦實業
③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特別是抵制洋貨、提倡國貨運動
④實業家的實業救國的思潮
第四單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一、50年代至70年代我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
1、社會主義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內容:①農業(農業生產合作社) ②手工業 ③資本主義工商業
(2)意義: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在中國基本確立
2、中共八大的正確決策(1956)
(1)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基本建立
(2)主要矛盾:是人民對於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 要同當前落後的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3、「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
4、「文革」對經濟的嚴重破壞(1966-1976)
5、50-70年代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
①實事求是,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生產力的矛盾;
②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③保持必要的政治穩定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
④發展經濟要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辦事,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⑤生產關系的調整要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
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1、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12月)
2、改革:從農村到城市
(1)經濟體制改革含義: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一系列環節,解
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實質上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
(2)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①前提——堅持土地等生產資料公有制; ②特點——包產到戶; ③安徽、四川率先進行;
3、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我國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對外開放格局(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
4、1992年「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五單元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一、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
1、近代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化背景與原因:
①中國近代工業的產生和發展
②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③政治變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動
④一些傳統習俗不適合近代社會的發展趨勢
2、物質生活的變化(衣食住的變化)
①衣:鴉片戰爭後,西式服飾傳入中國。中國傳統的長袍馬褂與西裝革履並行不悖,中國出現服飾改良產生中
西合璧的產物——中山裝和旗袍
②食:鴉片戰爭後,西餐在通商口岸流行,成為上層社會的一種時尚
③住:北京四合院為中國傳統住宅,鴉片戰爭後,西式建築在租界地區出現,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一些買辦、
資本家和達官顯貴紛紛仿造花園式洋房。
3、社會習俗的變化:辛亥革命對禮儀的革新意義重大,體現了民主共和精神
①交際禮儀的變化——用鞠躬、握手代替跪拜、作揖等禮節,用同志、先生等稱呼代替大人、老爺等稱呼,顯
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②婚俗禮儀的變化——倡導婚姻自由是新式婚俗的基本內容,但這一習俗的變化主要發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識層
及官宦人家。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進步
1、鐵路:1881年,清政府修築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鐵路,是中國人修築的第一條鐵路,標志著中國鐵路的誕生
2、近代郵政:第二次鴉片戰爭後,1866年,海關開始試辦郵政
3、電訊:1877年,台灣巡撫劉銘傳在台灣架設了中國近代第一條電報線
4、近代交通和通訊起步的原因:工業革命成果的擴展,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中國被迫對外開放,國人為改變落
後面貌和挽救民族危亡而做出努力,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
5、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現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
①加強了各地的聯系;②促進了經濟的發展;③促進了知識的傳播和信息的交流;④有利於自然經濟的進一步解體;⑤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⑥轉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⑦使人們的生活多姿多彩;⑧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歷史進程。
第六單元 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
一、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生產的社會化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
②直接原因:生產和消費的矛盾激化
2、爆發:1929年,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股票市場大崩潰為先導,出現瘋狂的股票拋售風
3、表現:股市崩潰、銀行倒閉、企業破產、失業劇增、生產下降
4、特點:時間長、范圍廣、破壞性強
二、羅斯福新政
1、歷史背景:①1929—1933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打擊美國;
②胡佛政府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無法解決危機;
2、內容:
措施 內容 目的
①整頓銀行業,克服金融危機 《緊急銀行法》 恢復銀行信用
②加強工業計劃指導 《工業復興法》 防止盲目競爭
③調整農業政策 《農業調整法》 穩定農產品價格
④舉辦救濟和公共工程 《聯邦緊急救濟法》 增加就業、刺激消費、穩定社會
⑤保護勞工權利 《全國勞工關系法》、《公平勞動標准法》 緩和勞資矛盾
⑥建立社會保障體系 《社會保障法》 穩定社會,早日擺脫危機
3、特點: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干預。
4、羅斯福新政在資本主義自我調節機制形成中的作用:
①它是美國資產階級為了克服經濟危機,在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進行的調整,不可能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本
質,因而也就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的經濟計劃危機。國家的干預容易導致通貨膨脹和其它的社會經
濟矛盾
②新政在當時自由放任的經濟形態下,採取新的國家干預經濟的做法,緩解了經濟危機所帶來的問題,使得經
濟得以恢復和發展,鞏固了資本主義的統治。二戰後,其它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相繼的效仿美國新政的做
法進行了經濟的調整和改革,使資本主義國家進入第二個「黃金時代」。
三、二戰後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表現和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1、二戰後美國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①變化:政府運用財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產和消費,干預資本主義的再生產
②表現:①國家加強對經濟的干預——凱恩斯主義的運用
②社會再分配的調節——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
③產業結構的調整——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
2、當代資本主義各國(美、英、法、德、日)經濟發展的共同特徵:政府幹預經濟
第七單元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一、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的必要性
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1)背景:嚴峻的國內外形勢
①外:英、法、美、日對十月革命建立的蘇俄政權進行武裝干涉。
②內:國內戰爭爆發,蘇俄面臨嚴峻的政治、經濟危機。
(2)措施:①農業——實行余糧收集制;
②工業——全面推行工業國有化,建立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
③商業——取消一切商品貿易;
④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國家集中分配;強制勞動。
(3)評價:①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特殊歷史條件下的產物,使蘇維埃政權在嚴酷的戰爭條件下最大限度的集中全 國的人財物力,保障了軍事上的勝利;
②許多措施超出了戰時需要的限度,違背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導致了嚴重的 經濟和政治危機。
2、新經濟政策
(1)實施的必要性:①國內戰爭和外國武裝干涉基本結束。蘇俄急需恢復發展經濟,鞏固政權。
主要內容:農業上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
(3)目的:平息農民不滿,解決危機,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
(4)意義:①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恢復了被戰爭破壞的國民經濟,迅速消除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鞏固了蘇維 埃政權。
②它探索了一條適合俄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道路,是列寧領導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偉大創造。
二、「斯大林模式」經濟體制的主要表現,其在實踐中的經驗教訓。
1、確立標志:1936年新憲法的頒布標志著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2、斯大林模式經濟體制的表現
①所有制形式:單一的公有制
②管理體制: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
③調節手段:排斥市場,實行指令性計劃經濟
④管理手段:以行政手段管理經濟
3、經驗教訓:
①遵循經濟發展規律
②要從本國的國情出發,制定正確的方針政策
③生產關系的變革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④國民經濟應按比例協調發展
⑤應注意切實保護農民利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赫魯曉夫改革、戈爾巴喬夫改革與社會主義改革的復雜性、艱巨性和曲折性
1、赫魯曉夫改革
內容:選擇農業作為改革的突破口,開展大規模種植玉米運動等。
評價:①赫魯曉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沖破了傳統觀念的束縛,沖擊了「神聖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開 了蘇聯社會主義改革的閘門,具有探索性和開創性。
②但在理論上沒有突破,只是在維持原有經濟體制基礎上進行局部改革,未能從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 式的框架。
③脫離實際,盲目性大;個人作風急躁,反復無常,造成混亂。
2、戈爾巴喬夫改革
①上台之初,首先改革經濟體制,實施「加速戰略」,結果失敗
②1988年後,改革重心轉向政治領域,國內局勢逐漸失控。
③1991年「八一九」事件:蘇聯共產黨被排擠出政權,蘇聯國家政權發生了質的變化
④蘇聯解體標志:1991年12月21日《阿拉木圖宣言》
第八單元 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一、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發展趨勢
(一)歐盟(EU)
1.歐洲聯合原因:①歐洲各國共同的文化遺產和心理認同感;②吸取戰爭的教訓;
③二戰後歐洲國際地位下降;④來自蘇聯和美國的威脅與控制;⑤馬歇爾計劃的推動。
2.過程:
①1951年歐洲煤鋼共同體正式建立——西歐國家經濟一體化的開始。
②1958年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建立。
③1967年三個共同體正式合並為歐洲共同體。
④1993年,歐洲聯盟正式成立。
⑤歐元:歐盟單一貨幣,1999年1月1日正式啟用。這是歐洲經濟一體化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有利於整個歐洲 經濟的穩定發展,有利於加深歐洲經濟一體化和推動歐洲政治一體化。
3、歐洲統一進程的特徵:由經濟聯合發展到政治聯盟,從經濟一體化到經濟、政治一體化
4、歐盟的性質:具有經濟和政治雙重性質的聯盟組織。
5、影響:
①經濟:促進了歐洲各國經濟的共同發展,沖擊了美國的經濟霸主地位,形成了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世界
經濟格局
②對世界格局的影響:大大提高了歐洲的國際地位,沖擊了兩極格局,推動了世界多極化,在資本主義世界裡
形成了西歐、日本和美國三足鼎立的局面。
(二)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
1、成立:1992年,美國、加拿大、墨西哥3國簽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
1994年開始生效,北美自由貿易區正式成立。
2、特點:是世界上第一個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組成的區域經濟貿易集團。
(三)亞太經合組織(APEC)
1.成立和發展:①1989年12國第一屆部長會議在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召開,宣告成立。
②1991年,中國和中國台北、香港加入該組織。
4、特點: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
二、「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和二戰後以美國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1、確立:1944年,美、英、中等44個戰時盟國代表在美國布雷頓森林舉行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
2、內容:
①確立國際貨幣制度:具體指(雙掛鉤)——a.美元與黃金直接掛鉤;b. 其他會員國貨幣與美元掛鉤
②建立國際金融機構: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IB)
2、意義:標志著布雷頓森林體系——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的形成
三、WTO和在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作用
1、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由來和發展
①1947年,美國、中國等23個國家簽署了《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簡稱關貿總協定
②世界貿易組織是由關貿總協定發展而來的: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正式形成
2、世界貿易組織在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作用:
①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②促使各國生活水平和經濟的提高;③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國際經濟貿易關系中的強權政治。(通過爭端解決機制,為各成員國提供建設性和公平合理的解決貿易糾紛的方案。)
3、中國參加世界貿易組織
中國是關貿總協定的創始成員之一;1986年正式提出復關申請;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4、實行對外開放客觀必然性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影響
(1)客觀必然性:①閉關自守的深刻教訓;②經濟全球化的浪潮;③發展市場經濟和現代化建設的內在要求
(2)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影響:①是中國融入世界經濟的必然選擇,也是中國與世界經濟全面接軌的一個契機, 標志著世界大市場對中國的開放,總體上符合我國的根本長遠利益。
②中國經濟融入世界,必將有力地推動全球經濟繁榮與發展。
③機遇和挑戰並存:我們應該積極面對,趨利避害,深化改革,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力,利用好世貿規則等,才能
在世界中贏得市場.
四、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矛盾、環境問題
1、含義:經濟全球化是指商品、勞務、技術、資金在全球范圍內流動和配置,使各國經濟日益相互依賴、相互聯 系的歷史過程。
2、過程:①新航路開辟後,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開始。
②兩次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資本主義經濟朝著經濟全球化方向發展。
③20世紀90年代,世界經濟真正進入全球化時代。
3、推進經濟全球化的因素:
①科技進步和生產力的迅速提高,是經濟全球化的物質基礎和根本動力;
②交通和通訊技術的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基本技術手段;
③兩極格局結束,提供有利國際環境;
④市場經濟制度的普遍實行為經濟全球化疏通了商品流通渠道。
5、問題與對策
存在的問題:①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不斷增大;
②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嫁污染、環境污染和科技落後、發展差距拉大等問題。
對策:①堅持對外開放;②既要快速發展本國經濟,又要關注和防止環境污染等問題,和諧發展
這個是我搜的 希望對你考上好高中有幫助

閱讀全文

與歷史選修二知識點總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