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歷史學包括那些內容
包括中國通史: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世界通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現代史。相關參考書:《中國古代史》(上冊)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晁福林《中國古代史》(下冊)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施建中《中國近代史》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鄭師渠主編《中國現代史》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王檜林主編《中國當代史》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郭大鈞主編《世界上古史》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周啟迪主編《世界中古史》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孔祥民主編《世界史古代史》(下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吳於廑,齊世榮編《世界近代史》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劉宗緒主編《世界史近代史》(上卷)(下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吳於廑,齊世榮編《世界現代史》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張建華主編《世界當代史》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段炳麟主編《世界史現代史》(上卷) (下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吳於廑,齊世榮編建議你買一本《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歷史學基礎考試大綱》 包括中國通史: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世界通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現代史。相關參考書:《中國古代史》(上冊)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晁福林《中國古代史》(下冊)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施建中《中國近代史》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鄭師渠主編《中國現代史》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王檜林主編《中國當代史》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郭大鈞主編《世界上古史》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周啟迪主編《世界中古史》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孔祥民主編《世界史古代史》 (下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吳於廑,齊世榮編《世界近代史》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劉宗緒主編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下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吳於廑,齊世榮編《世界現代史》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張建華主編《世界當代史》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段炳麟主編《世界史現代史》
㈡ 南京大學的歷史學怎麼樣
南京大學的歷史學很好,本碩博一直到博士後!在全國可以排在前五名專。我們學校有兩個老師是南屬京大學的博士後,還有一個南京大學世界史專業的博士。尤其是中國近現代史方面,陳謙平、李良玉、高華等都是名家。不過,歷史學在當今社會屬於冷門學科,因此分數線較低。
㈢ 讀歷史系,用不用學《高等數學》之類的較難的學科
每個大學的規定是不一樣,大部分是將其作為選修課,但是部分是必修!
我是法學專業的,版我們必修權的是(文科)大學數學,也就是將普通的大學數學中微積分,線代等分散的知識進行一定的綜合和細微改動!雖然內容和難度與理工類相當,但是由於是本專業內選課,公平競爭,只要努力,也不會對自己的GPA造成影響。我們學校的歷史專業是文科實驗班的分支,和我們一起學文數,^_^
當然無論如何,放鬆心情,坦然面對!
㈣ 人類高等教育的歷史有沒有數千年
高等教育的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紀的大學,後來歷經發展,主要是英國、德國、美國的大學的不斷轉型,形成了高等教育的三項職能即:培養專門人才、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從這個說法來看,有近千年。
㈤ 大學歷史系用什麼教材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2007年中國近現代史參考書目
參考書 編著者 出版社 版次
《史學導論》 姜義華等主編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3
《中國歷史文選(上、下)》 周予同主編 上海古籍出版社
《當代史學主要趨勢》 [英]巴勒克拉夫 上海譯文出版社 1985
《歷史理論與史學理論》 何兆武主編 商務印書館 1999
《中國歷史》 張豈之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國史概要》 樊樹志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0
《中國歷史通論》 王家范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0
《中國史研究入門(增訂本)》 [日]山根幸夫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0
《劍橋中國史系列》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2006年中國近現代史參考書目
參考書 編著者 出版社 版次
《史學導論》 姜義華等主編 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
《中國歷史文選(上、下)》 周予同主編 上海古籍出版社
《當代史學主要趨勢》 [英]巴勒克拉夫 上海譯文出版社 1985
《歷史理論與史學理論》 何兆武主編 商務印書館 1999
《中國歷史》 張豈之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國史概要》 樊樹志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0
《中國歷史通論》 王家范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0
《中國史研究入門(增訂本)》 [日]山根幸夫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0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2005年中國近現代史參考書目
參考書 編著者 出版社
《史學導論》 姜義華等主編 復旦大學出版社
《中國歷史文選(上冊)》 周予同主編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國歷史文選(下冊)》 周予同主編 上海古籍出版社
《當代史學主要趨勢》 [英]巴勒克拉夫 上海譯文出版社
《歷史理論與史學理論》 何兆武主編 商務印書館
《中國歷史》 張豈之 高等教育出版社
《國史概要》 樊樹志 復旦大學出版社
《中國歷史通論》 王家范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中國史研究入門(增訂本)》 [日]山根幸夫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劍橋中國史系列》
㈥ 歷史學考研必看書目
2018年歷史學考研必看的參考書目推薦
大綱及配套解析
《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歷史學基礎考試大綱》
教育部考試中心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歷史學考試大綱解析》
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輔導用書編委會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國古代史
《中國古代史》
朱紹候主編
福建人民出版社
中國近代史
《中國近代史》
李侃等著
中華書局
《中國近代史》
鄭師渠主編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何沁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中國現代史
《中國現代史》(上、下卷)
王檜林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世界古代史
《世界史》(古代史編)(上、下卷)
吳於廑、齊世榮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世界古代中世紀史》
朱寰主編
北京大學出版社
《世界中古史》
孔祥民 主編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卷)
齊濤主編
山東大學出版社
世界近代史
《世界史》(近代史編)(上、下卷)
吳於廑、齊世榮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世界近代史》
劉宗緒主編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
齊濤主編
山東大學出版社
世界現代史
《世界史》(現代史編)(上、下卷)
吳於廑、齊世榮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世界通史教程》(現代卷)
齊濤主編
山東大學出版社
《世界現代史》
張建華主編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㈦ 中國的高等教育發展史
一、發展模式的不斷轉換
綜觀百年來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其發展模式的轉換大致可分為七個時期。
第一時期(1862年至1894年)。甲午戰爭以前,中國近代高等教育處於醞釀時期。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出現了一批培養外語人才和軍事技術人才的專門學校。它們不同於傳統封建教育機構,不是培養作為各級封建官吏的「治才」,而是培養通曉各國語言和技術(特別是軍事技術)的所謂「藝才」。最典型的代表即是1862年成立的京師同文館和1867年創辦的福建船政學堂。至1894年前後,我國共創辦了30所左右的此類學堂。這些學堂毫無例外地都是在外來因素的誘發下創辦的。所謂外來因素的誘發,包含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它們是清政府在外力脅迫下應急反應的產物,是為了培養應付西方殖民主義者侵略所急需的人才而開辦的;第二層意思是,這些學堂都標榜以西方為榜樣,然而,在具體的學習目標上,卻並不明確,籠而統之地把西方稱之為「泰西」。從時人留下的大量文獻分析,所謂「泰西」,包括了英、法、德、美等國。可見,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西方」是一種泛稱,還沒有具體而明確的模仿對象。
第二個時期(1895年至1911年)。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時期。1895、1896和1898年分別成立的天津中西學堂、上海南洋公學和京師大學堂一般被認為是中國近代大學的雛型。20世紀初,清政府頒布了第一部包括高等教育在內的具有近代意義的全國性學制——《癸卯學制》。直到辛亥革命前的十多年時間里,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無論是理論層面、制度層面還是實踐層面,都彌漫著一種濃厚的「以日為師」的氛圍。1898年創辦的京師大學堂的第一份章程就是由梁啟超「略取日本學規,參以本國情形草定規則八十餘條」[1],即主要是參照日本東京大學的規程制定的。《癸卯學制》中有關高等教育的條文也幾乎與日本學制中的相關規定一致。與前一個時期相比,學習的目標由泛化而集中,「泰西」一詞被一個具體的國家——日本所取代,價值取向明確而單一。可以說,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步時期,是以日本為模式的。
第三個時期(1912年至1927年)。1912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為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一個相對寬松的環境。1912年至1927年的十幾年間,可以說是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模式的多元化時期。民國初年在蔡元培主持下所進行的教育改革形成的新學制《壬子癸丑學制》,對清末頒布的《癸卯學制》中有關高等教育的內容作了相應的改革。其間,教育部還陸續公布了《大學令》、《大學規程》、《專門學校令》、《公立、私立專門學校規程》和《高等師范學校規程》等一系列有關高等教育的法規法令。眾所周知,作為民國初年教育改革的總設計師,蔡元培非常關心高等教育,《大學令》就是由他親手制定的。他多次談到,《大學令》中許多內容是「仿德國制」,「仿德國大學制」[2]。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 借鑒德國高等教育是蔡元培多年的宿願。但是,從實踐的層面考察,蔡元培的理想並未實現。擺脫日本單一模式束縛的努力沒有取得明顯的效果,大學設評議會、教授會的條文列入了《大學令》,但在當時的高等學校中並未實行。直到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之後,他的高等教育的理念——學術自由和教授治校,才部分地在他所主持的北京大學付諸實施。
就在蔡元培以德國高等教育為模式對北京大學進行深刻改造的同時,另一所國立大學——在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東南大學迅速崛起。留美歸教育博士郭秉文主持下的東南大學以美國大學為榜樣,延攬一批留美學生到校任教,集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為一體,從管理體制、系科設置、課程內容以至經費籌措等,全面學習、借鑒美國高等教育。至20年代中期,東南大學聲譽日隆,影響日廣,成為與北京大學南北呼應、交相輝映的中國高等教育的又一重鎮。
第四個時期(1927年至1949年)。在此22年間,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模式的主旋律是,在融合美國和歐洲各國特點的進程中,以美國模式為基本走向。如果說20年代後期曾經是美國高等教育影響最盛的時期,從對地方分權制的教育體制的模仿,到大學實行選科制、學分制,以至於大學各專業缺乏明確的課程標准等等都顯示了美國高等教育的強大影響;那麼,進入30年代,則表現出一種比較主動地吸收和借鑒歐洲各國高等教育經驗的傾向。如在高中畢業生中實行會考制度,以整齊大學生的入學程度;教育部制訂並實行有關大學教師任職資格的法令;強調大學畢業考試制度等等,這些舉措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吸收了歐洲各國高等教育的具體做法。但是,這一時期從總體上講是以美國模式為基本走向。其間,有一個短暫的插曲,即1927年至1929年期間實行的大學區制。實行「大學區制」用蔡元培的話來說是「仿法國制度,以大學區為教育行政之單元」[3]。眾所周知,大學院制試行不及兩年就無疾而終, 對全國高等教育的實際影響並不大,就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發展模式的轉換而言,可算作是一個小小的插曲。
第五個時期(1949年至195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時期。在這一時期,由於特定的國際國內環境,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模式幾乎重復了半個世紀以前走過的路徑,即學習、借鑒的目標單一而集中,那就是以蘇聯為榜樣。1949年至1959年的10年間,我國高等院校共聘請蘇聯專家861人, 此外還有相當一部分專家在高等教育部擔任顧問。在這些專家的指導和幫助下,對高等院校的培養目標、專業設置、教學計劃、教學大綱進行了全面修訂調整,專家的工作也包括編寫教材、培養研究生和培訓教師,甚至滲透到學生生產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實驗室和資料室建設等具體工作領域。與此同時,政府通過對私立學校的接辦改造、教會學校的取締和院系調整等重大措施,初步完成了對1949年以前的高等教育體制和格局的改造,新的以蘇聯為模式的高等教育體制形成並確立。
第六個時期(1958年至1977年)。摒棄「模式」,復歸「傳統」。1957年以後,由於中蘇關系的惡化和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逐漸走上了一條摒棄一切外國「模式」,復歸「傳統」的道路。所謂復歸「傳統」,是指力圖用中國共產黨在戰爭年代、特別是抗日戰爭時期在延安等根據地舉辦高等教育的經驗、辦法來指導高等教育改革。所謂摒棄「模式」,就是在「獨立自主」的旗幟下,拒絕接受來自國外的任何「模式」。20年間,經歷了1958年至1960年的「教育大革命」所帶來的高等教育的「大躍進」。之後是隨著國民經濟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而進行的高等教育的大調整。從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完全是關起門來革教育和文化的命,在經歷了高等學校三年不招生、工農兵上大學和在工人階級領導下的「斗、批、改」之後,力圖清除一切外國模式的干擾和影響的目的似乎已經達到,但事實是,中國高等教育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
第七個時期(1978年以後)。博採各國之所長,高等教育要面向世界。1978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決策。在經歷了閉關鎖國20年所帶來的種種災難之後,隨著改革開放基本國策的確立,中國的高等教育重新走向世界。進入90年代,政府陸續制定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等一系列法規,借鑒世界各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經驗,加快了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明確提出,「為了實現現代化,我國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學。這樣的大學,應該是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的創造性人才的搖籃,應該是認識未知世界、探求客觀真理、為人類解決面臨的重大課題提供科學依據的前沿,應該是知識創新、推動科學技術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重要力量,應該是民族優秀文化與世界先進文明成果交流借鑒的橋梁。」[4] 盡管中國的高等教育還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但是,在經歷了一個世紀的艱苦探索之後,深固拒閉、盲目排外不可取,單一的價值取向不足取,正在成為政府和知識界的共識。探索一條適合中國國情而又廣泛吸收各國之長的高等教育的發展道路,是中國高等教育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通過上面簡略的回顧,我們可以看出,在短短的一個世紀里,中國高等教育在發展模式的選擇上經歷了那麼多次的轉換,從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史上考察恐怕也是絕無僅有的,歸根到底這是受近代中國急劇變化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現實所制約。如果我們把一個世紀作為一個歷史過程考察,又會發現,百年間,我們在高等教育發展模式的選擇上似乎走了一個大圓圈:被迫開放(無意識的泛化)——單一的價值取向——多元化的努力——單一的價值取向——封閉——主動開放(在世界范圍內博採眾長)。歷史證明,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關起門來搞自己的高等教育,拒絕借鑒任何先進國家的經驗,無論是在「天朝大國」的迷夢中還是在「自力更生」的口號下,都是一條自我封閉、作繭自縛的死胡同;囿於某種政治環境,價值取向單一,同樣不是發展的最好選擇。這是因為,高等教育作為人類所創造的知識文化的重要傳播場所,作為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基地,有其自身發展的內在規律。高等教育的發展,既要受處於不同經濟發展階段、不同政治文化背景的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具體國情所制約,也要受高等教育本身發展規律的制約。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一個世紀以來,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模式的轉換就是在如何認識和正確處理這一對矛盾的過程中艱難推進的。不能以強調本國情形的特殊性為由而拒絕遵循高等教育發展的一般規律,也不能以標榜追趕世界潮流為借口而置本國國情於不顧,這是我們回顧和總結這段歷史所應深刻記取的經驗教訓。
二、傳統與移植
1894年至1911年的十幾年間,是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步時期。19世紀最後幾年所創辦的天津中西學堂、南洋公學和京師大學堂,如前所述是近代大學的雛型。1904年頒布的《癸卯學制》中有《奏定大學堂章程》、《奏定高等學堂章程》和《奏定農工商實業學堂章程》。在這些章程中,關於辦學理念和培養目標,有了新的表述:大學堂「以謹遵諭旨,端正趨向,造就通才為宗旨。…以各項學術藝能之人才,足供任用為成效。」通儒院(即研究生院)「以中國學術日有進步、能發明新理以著成書、能製造新器以利民用為成效。」[6] 從前一個時期的培養「藝才」、「專才」,到這一時期的提出「通才」,從字面上看,似乎又回到了傳統的人才觀。因為中國的傳統教育也強調「通才」,即所謂「一物不知,儒者之恥」。但是,這里的「通才」是以掌握「各項學術藝能」為前提的,不僅與封建教育的理想人格「通才」在內涵上有所不同,而且,這種目標提出的本身也提升了「藝才」與「專才」的地位。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較之前一時期,較多地接納了西方高等教育的理念。當然,這種「通才」仍必須「謹遵諭旨」,「以忠孝為本,以中國經史之學為基」。在這里,中國傳統高等教育的影響依然十分強大。這是因為,雖然科舉制度在1905年被廢除,但是,科舉制度賜予出身的陋習仍然保留下來,秀才、舉人、進士的頭銜還十分具有吸引力。當然更重要的是封建專制制度的政治框架還在起著支撐作用,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變革終究需要以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的變革為前提。與此相適應,在這十幾年間,高等教育在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方法上發生了較大變化。最明顯的表徵是西方近代社會科學的各個門類被大量引進高等教育的課堂,政治學、法學、教育學、哲學、心理學、經濟學等社會科學被作為大學或高等學堂的教學內容,通過日本引進或翻譯的西方教科書大量出版。學術界往往把這一時期看作是在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方面移植西方的第一個高潮。與此同時,在傳統高等教育中特別受到重視的儒家典籍「經學」的研習,也被保存下來,京師大學堂有經學科之設,而且置於各學科之首。在課程體系、教學內容領域,傳統與移植之間的沖突、矛盾在政策層面和實踐層面都非常激烈。
民國初年,資產階級革命派和激進的民主主義者從根本上否定了「中體西用」這一直接支配高等教育培養目標的文化觀念,提出要用「民主共和」和「科學民主」的精神來改造中國傳統的封建主義文化,這也為高等教育培養目標的進一步發展演變提供了思想基礎。 從1912 年至1949年的近40年間,民國政府和後來的國民政府制定頒布過幾部重要的關於高等教育的法令、規程。就培養目標而言,從法律條文上看,最大的變化在於取消了封建社會高等教育的政治方向。1912年的《專門學校令》提出,「專門學校以教授高等學術、養成專門人才為宗旨」。同年頒布的《大學令》規定,「大學以教授高深學術、養成碩學閎才、應國家需要為宗旨。」在這里強調的是高深學術,是培養「碩學閎才」和「專門人才」。高等教育領域中大學和專門學校的區分標準是「學」與「術」,前者重在學術研究,後者重在應用技術。政治上、思想上的種種限制與要求,即所謂「忠君」、「尊孔」,在培養目標中被取消了。特別在民國前期,由於蔡元培的努力和他的廣泛的社會影響,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得以在教育理念上有了一次大的飛躍。正如有些研究者所指出的:「只有在這一時期,中國才真正開始致力於建立一種具有自治權力和學術自由精神的現代大學。」[7] 西方高等教育理念的核心即學術自由和大學自治的觀念,通過蔡元培的理論倡導和身體力行第一次較全面地被國人所認識和接受。蔡元培對北京大學的改造,他所反復強調的學術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方針,他對大學功能的理解與認識,即所謂「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等等,使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對西方的移植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正是通過蔡元培在北京大學的努力,使中國高等教育在教育理念和培養目標上,從根本上動搖了以培養「內聖外王」的「賢士」、「君子」、「循吏」為目標的主流傳統。在這里要強調說明的是,蔡元培在宣傳、倡導西方大學理念的同時,也充分利用了中國封建社會高等教育的非主流傳統,即張揚古代書院濃厚的學術氛圍、師生間砥礪德行互相切磋的融洽之情以及相對的獨立地位,等等。1922年,毛澤東等人「鑒於現在教育制度之缺失,採取古代書院與現代學校二者之長,取自動的方法,研究各種學術,以期發明真理,造就人才」[8],在湖南創辦自修大學。蔡元培聞訊後,高興地寫下了《湖南自修大學介紹與說明》一文為之鼓吹:「合吾國書院與西洋研究所之長而活用之,其諸可以為各省新設大學之模範者與?」[9] 對西方大學理念的移植與中國高等教育主流傳統和非主流傳統的排斥、融合,在「五四」新文化時期特定的環境中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
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制定頒布了《大學組織法》和《專科學校組織法》。其中關於培養目標的表述,分別為「大學應遵照……國民政府公布之中華民國教育宗旨及其實施方針,以研究高深學術養成專門人才」,「專科學校應遵照……國民政府公布之中華民國教育宗旨及其實施方針,以教授應用科學養成技術人才。」在20年之後的1948年,南京國民政府公布的《大學法》和《專科學校法》,關於培養目標的表述,與20年前幾乎完全一致。上述情況說明,在1912年至1949的近40年間,高等教育培養目標是研究高深學術的學者和研習應用科學的技術人才這條主線一直貫穿其間。
在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方面,民國時期與清末比較,最大的變化是廢除了反映封建傳統文化的科目,增加了體現西方文化精神的大量新學科,人文社會科學方面如此,在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方面更是如此。據統計,民國初年《大學規程》中所開列的課程科目總數比清末《癸卯學制》所規定的多300多門;專科學校課程也比清末相應學堂科目增加了1-2倍。蔡元培主持下的北京大學20年代開設的課程中,有許多在歐美各著名大學中也是剛剛起步。在課程體系方面的另一顯著變化是,從參照日本到直接借鑒西方高等學校的課程設置。許多大學和專科學校的教材直接用西方大學的原版教材。似乎可以認為,在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方面,對西方高等教育的移植在20世紀的二三十年代出現了第二個高潮。直到30年代後期才陸續開始有中國學者自己編著的教材被冠以「大學叢書」的字樣在各大學和專科學校採用,而且仍主要限於人文社科類學科。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關於高等教育培養目標的明確表述,最早見之於政府法規文獻的是1950年7 月政務院批準的《高等學校暫行規程》。其中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學校的宗旨為根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第五章的規定,以理論與實際一致的教育方法,培養具有高級文化水平、掌握現代科學和技術的成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建設人才。」[10]在這里,除去頭、尾兩處有關政治方向的要求之外,核心內容是「培養具有高級文化水平、掌握現代科學和技術成就的建設人才」。與民國時期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相比較,政治上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這是十分自然的;應該說,作為高等教育的特點還是體現出來了,「高級建設人才」的提法也可以說涵蓋了學術人才與專門技術人才。當然,由於特定的國際國內環境,所謂學術自由、大學自治等等,在剛剛取得政權的社會條件下,是不會受到關注的。相反,對大學中舊知識分子的改造很快就提上議事日程。在課程體系方面,特別強調了廢除國民黨政府開設的政治教育課程,代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著作為基礎的新的課程體系。進一步發展的結果,則是全面地照搬蘇聯的課程體系。1955年有個統計,當時的浙江師范大學開設的153門課程中,有41門是以直接從蘇聯翻譯過來的教科書為基礎而設立的,另有79門課程所用教材是在蘇聯模式的基礎上改編而成的[11]。可以說,在這一歷史時期,對國外高等教育的移植在課程體系方面出現了第三個新高潮。
在1956至1957年間,中國高等教育領域出現了一股追求學術自由、大學自治的風潮。知識分子們響應中國共產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號召,對於機械地照搬蘇聯模式,大學中專業設置過窄、高等教育中忽視社會科學以及把馬列主義奉為教條等現象提出了激烈的批評。著名代表是北京大學的馬寅初。這可以看作是中國高等教育非主流傳統與移植而來的蘇聯高等教育模式(高度集中統一)的一次頑強對抗。眾所周知,這次風潮的結果是以「反右斗爭的全面勝利」而告終。1957年,毛澤東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的著名講話中,提出了指導中國近30年的教育方針,即「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195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於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把毛澤東的講話用政府法律的形式作了肯定:「黨的教育工作方針,是教育為無產階級的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為了實現這個方針,教育工作必須由黨來領導。」[12]從此,這個方針成了中國所有教育機構,包括大、中、小學的辦學宗旨。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草案)》(簡稱《高教六十條》)頒布,對高等學校的培養目標作了前所未有的詳細規定:「高等學校學生的培養目標是:具有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具有共產主義道德品質,擁護共產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願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為人民服務;通過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著作的學習,和一定的生產勞動、實際工作的鍛煉,逐步樹立無產階級的階級觀點、勞動觀點、群眾觀點、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掌握本專業所需要的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實際技能,盡可能了解本專業范圍內科學的新發展;具有健全的體魄。」[13]可以說,這是近代以來關於高等教育培養目標的字數最多的一次表述。應該說,較之1957年毛澤東的論述和195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指示中的規定,培養目標更明確,對專業有一定的要求。考慮到20世紀60年代中國所處的國際國內環境,這已是一個很大的轉變。而且,也確實對實踐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但是,這種狀況沒有持續多久,隨著「千萬不要忘記階級斗爭」口號的提出,高等教育培養目標的泛政治化傾向愈演愈烈,直至「文革」十年,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變成了「反修、防修,培養革命事業接班人」一句空洞而抽象的政治標語。與此相適應,在課程體系、教學內容等方面,在大量突出政治學習、觸及靈魂、思想改造的同時,專業知識被壓縮至最少程度,大學變成了短訓班。
1957至1977年的20年間,中國高等教育在培養目標、教育理念等方面所發生的變化, 同樣可以從移植與傳統的沖突中得到解釋。 如果說1949至1956年的全盤蘇化期間,我們所提出的高等教育培養目標仍然強調的是學術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是對民國以來形成的主線的繼續,體現的是外來因素的移植,同時融合了傳統的影響(政治方向、政治要求);那麼,後20年間則是傳統對移植的激烈反抗並戰勝之。在這里,所謂傳統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中國傳統高等教育所積淀而成的根深蒂固的重視倫理道德教育、培養政治人才的主流傳統;二是指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戰爭環境中,在培養幹部隊伍中所形成的理念和方法。20年間,特殊的國際環境和國內環境使中國的高等教育關閉了與世界交往的大門,為傳統的復歸和高揚提供了適宜的土壤和氣候。1978年4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 否定和拋棄了「文革」中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教育目的,將現代化的實現確立為教育的主要目標。同年10月,教育部對1961年頒布的《高教六十條》略作修改,印發全國高校組織討論,關於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完全是原來的表述。盡管如此,至少說明在改革開放的初期,注重專業知識的問題已被提到議事日程之上。1980年2月,全國人大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 規定對在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的畢業生和科研人員經過嚴格考核,分別授予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其目的是為了促進科學專門人才的成長,促進各門學科學術水平的提高和教育、科學事業的發展。1985年5月, 中共中央頒布了《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決定》指出,「高等學校擔負著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和發展科學技術文化的重大任務。」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第一次如此明確地把高等教育的任務歸結為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和發展科學技術文化。這次會議的另一項與高等教育理念有關的重大決定是,明確提出要擴大高等學校的辦學自主權,改變政府對高等學校「統的過多的管理體制」,使高等學校具有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積極性和能力。」[14]盡管在實際實施過程中高等學校所獲得的自主權遠未達到文件中所給予的自由度,但是,我們仍然可以說,《決定》給予了我國高等學校建國以來從未有過的自主權。此外,《決定》還強調高等學校是教學、科研中心,而不是像蘇聯模式那樣,要麼負責教學,要麼負責專業培訓;強調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制度,強調提高教學質量,開展教學改革試驗,改變專業過窄的狀況,增加選修課,實行學分制和雙學位制等等,努力借鑒和移植先進國家高等教育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
進入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體制的轉變,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1994年7月, 國務院頒發《關於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實施意見》,提出要進一步發揮高等學校在國家科學技術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實施「211」工程,面向21世紀, 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1998年8月,全國人大制定並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高等學校應當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實行民主管理」,突出強調了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和辦學自主權。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年來制定頒布的第一部高等教育法,它全面肯定了改革開放20年來我們在高等教育辦學理念、培養目標、管理體制等方面所取得的共識。與此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群眾接受高等教育要求的不斷高漲,西方發達國家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理念正在日益被人們所接受,並轉化為政府的教育政策,中國高等教育面向社會精英階層的傳統正在成為歷史。可以說,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在經歷了整整一個世紀的曲折之後,終於有了明確的、與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同步的理念、目標與方向。
㈧ 2020歷史學專業大學排名
截至目前,開設歷史學專業的大學共計228所,在這些高校中,歷史學專業最好的大學有:
創建時間 學校類型 學科類型 隸屬單位
1902年 公立 師范 教育部
1華中師范大學
華中師范大學位於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漢市,佔地面積120餘萬平方米,是中國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師范大學,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大學。學校在百餘年的發展中既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又汲取了外來文化的養分,更弘揚了革命文化教育的傳統,形成了「忠誠博雅、朴實剛毅」的華師精神,為國家培養了近30萬優秀人才。
創建時間 學校類型 學科類型 隸屬單位
1903年 公立 師范 教育部
2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創辦於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也是當時中國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辛亥革命後,於1912年改為現名。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策源地,作為中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和民主科學思想的發祥地,作為中國共產黨最早的活動基地,北京大學為民族的振興和解放、國家的建設和發展、社會的文明和進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在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鋒作用。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傳統精神和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學風在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創建時間 學校類型 學科類型 隸屬單位
1898年 公立 綜合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3復旦大學
復旦大學創建於1905年,原名復旦公學,是中國人自主創辦的第一所高等院校,創始人為中國近代知名教育家馬相伯。校名「復旦」二字選自《尚書大傳·虞夏傳》中「日月光華,旦復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強不息,寄託當時中國知識分子自主辦學、教育強國的希望。1917年復旦公學改名為私立復旦大學;1937年抗戰爆發後,學校內遷重慶北碚,並於1941年改為「國立」;1946年遷回上海江灣原址;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後,復旦大學成為文理科綜合大學;1959年成為全國重點大學。上海醫科大學創建於1927年,是中國人自主創辦的第一所高等醫學院校。建院時定名為第四中山大學醫學院,1932年改名為國立上海醫學院,1952年更名為上海第一醫學院,1959年成為全國重點大學,1985年改名為上海醫科大學。
創建時間 學校類型 學科類型 隸屬單位
1905年 公立 綜合 教育部
4暨南大學
暨南大學是中國第一所由政府創辦的華僑學府,是國務院僑辦、教育部、廣東省共建的「211工程」重點綜合性大學,直屬國務院僑辦領導。現任校長為胡軍教授,校黨委書記為林如鵬教授。「暨南」二字出自《尚書·禹貢》:「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意即面向南洋,將中華文化遠播到五洲四海。
創建時間 學校類型 學科類型 隸屬單位
1906年 公立 綜合 國務院僑務辦公室
5東北師范大學
東北師范大學是教育部直屬高校,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學校坐落在美麗的北國春城長春市。本部校區地處人民大街中段,凈月校區設在風景如畫的凈月潭旅遊開發區。學校佔地面積167萬平方米,其中本部校區佔地73萬平方米,凈月校區佔地94萬平方米。現任黨委書記楊曉慧教授、校長劉益春教授。
創建時間 學校類型 學科類型 隸屬單位
1946年 公立 師范 教育部
6武漢大學
武漢大學,簡稱「武大」,位於湖北武漢,是直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的副部級全國重點大學,國家首批「985工程」、「211工程」、「2011計劃」重點建設高校,同時是「111計劃」、「珠峰計劃」、「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和「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等重點建設的綜合研究型大學,是與法國高校聯系最緊密、合作最廣泛的中國高校之一,是世界權威期刊《Science》列出的「中國最傑出的大學」之一。武漢大學辦學源頭可溯源於清朝末期1893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清政府創辦的自強學堂;1913年改名國立武昌高等師范學校;1926年組建國立武昌中山大學;1928年定名國立武漢大學,是民國四大名校之一;1949年,更名為武漢大學。
創建時間 學校類型 學科類型 隸屬單位
1893年 公立 綜合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7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由孫中山先生創辦,有著一百多年辦學傳統,是中國南方科學研究、文化學術與人才培養的重鎮。作為中國教育部直屬高校,通過部省共建,中山大學已經成為一所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現代綜合性大學。現由廣州校區、珠海校區、深圳校區三個校區、五個校園及八家附屬醫院組成。中山大學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學邁進,努力成為全球學術重鎮。
創建時間 學校類型 學科類型 隸屬單位
1924年 公立 綜合 教育部
8陝西師范大學
陝西師范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國家教師教育「985」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建設高校,是國家培養高等院校、中等學校師資和教育管理幹部以及其他高級專門人才的重要基地,被譽為西北地區「教師的搖籃」。學校前身是1944年成立的陝西省立師范專科學校,1954年更名為西安師范學院,1960年與陝西師范學院合並,定名為陝西師范大學,1978年劃歸教育部直屬。
創建時間 學校類型 學科類型 隸屬單位
1944年 公立 綜合 教育部
9南京大學
南京大學坐落於鍾靈毓秀、虎踞龍蟠的金陵古都,是一所歷史悠久、聲譽卓著的百年名校。其前身是創建於1902年的三江師范學堂,此後歷經兩江師范學堂、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國立東南大學、第四中山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國立南京大學等歷史時期,於1950年更名為南京大學。在一個多世紀的辦學歷程中,南京大學及其前身與時代同呼吸、與民族共命運,謀國家之強盛、求科學之進步,為國家的富強和民族的振興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作為教育部直屬的重點綜合性大學,南京大學又在嶄新的歷史機遇中煥發出新的生機,在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等各個領域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各項辦學指標和綜合實力均位居全國高校前列。
創建時間 學校類型 學科類型 隸屬單位
1902年 公立 綜合 教育部
10四川大學
四川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是布局在中國西部、「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水平研究型綜合大學。學校現任黨委書記楊泉明教授、校長謝和平院士。
創建時間 學校類型 學科類型 隸屬單位
1896年 公立 綜合 教育部
11南開大學
南開大學是國家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大學,是敬愛的周恩來總理的母校。南開大學由嚴修、張伯苓秉承教育救國理念創辦,肇始於1904年,成立於1919年。南開大學佔地448.97萬平方米,其中八里台校區佔地122.50萬平方米,津南校區佔地245.89萬平方米,泰達學院佔地6.72萬平方米。
創建時間 學校類型 學科類型 隸屬單位
1919年 公立 綜合 教育部
12華東師范大學
華東師范大學是由國家舉辦,教育部主管,教育部與上海市人民政府重點共建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學校成立於1951年10月16日,在大夏大學原址上創辦的。2002年根據上海市高校布局結構調整的戰略部署,啟動閔行校區規劃建設,2006年學校主體搬遷到閔行校區。2006年教育部和上海市決定重點共建華東師范大學,學校進入國家「985工程」高校行列。
創建時間 學校類型 學科類型 隸屬單位
1951年 公立 師范 教育部
13西北大學
西北大學肇始於1902年的陝西大學堂和京師大學堂速成科仕學館。1978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現為國家「211工程」建設院校、教育部與陝西省共建高校。西北大學肩負建設西北之重任」的辦學理念,匯聚了眾多名師大家,產生了一批高水平學術成果,培養了大批才任天下的傑出人才,享有良好的學術聲譽和社會聲望,被譽為「中華石油英才之母」「經濟學家的搖籃」「作家搖籃」。
創建時間 學校類型 學科類型 隸屬單位
1902年 公立 綜合 陝西省人民政府
14山東大學
山東大學是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水平大學之一。山東大學是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源性大學。其醫學學科起源於1864年,為近代中國高等教育歷史之最。其主體是1901年創辦的山東大學堂,是繼京師大學堂之後中國創辦的第二所國立大學,也是中國第一所按章程辦學的大學。
創建時間 學校類型 學科類型 隸屬單位
1901年 公立 綜合 教育部
15湖南師范大學
湖南師范大學創建於1938年,位於歷史文化名城長沙,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大學。學校現有6個校區,佔地2475畝,建築面積100餘萬平方米。主校區西偎麓山,東瀕湘江,風光秀麗,是全國綠化「400佳」單位之一。
創建時間 學校類型 學科類型 隸屬單位
1938年 公立 師范 湖南省人民政府
16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是中國著名高等學府,坐落於北京西北郊風景秀麗的清華園,是中國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學技術研究的重要基地。清華大學的前身是清華學堂,成立於1911年,當初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預備學校。1912年更名為清華學校,為嘗試人才的本地培養,1925年設立大學部,同年開辦國學研究院,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南遷長沙,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聯合辦學,組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遷至昆明,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清華大學遷回清華園原址復校。
創建時間 學校類型 學科類型 隸屬單位
1911年 公立 綜合 教育部
17中國人民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RenminUniversityofChina)是一所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綜合性研究型全國重點大學,直屬於教育部,由教育部與北京市共建。學校的前身是1937年誕生於抗日戰爭烽火中的陝北公學,以及後來的華北聯合大學和華北大學。著名教育家吳玉章、成仿吾、袁寶華、黃達、李文海、紀寶成、陳雨露先後擔任校長。現任黨委書記為靳諾教授,校長為劉偉教授。
創建時間 學校類型 學科類型 隸屬單位
1937年 公立 綜合 教育部
18廈門大學
廈門大學由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於1921年創辦,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華僑創辦的大學,也是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水平大學。建校迄今,已先後為國家培養了20萬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廈大學習、工作過的兩院院士達60多人。
創建時間 學校類型 學科類型 隸屬單位
1921年 公立 綜合 教育部
19西南大學
西南大學是教育部直屬,教育部、農業部、重慶市共建的重點綜合大學,是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建設高校。現任黨委書記黃蓉生教授、校長張衛國教授。
創建時間 學校類型 學科類型 隸屬單位
1906年 公立 綜合 教育部
㈨ 哪些高等專科學校有歷史類專業
就我所知,一般文綜類高專都有歷史類專業,比方我所在的河北省,有石家莊學院、內保定學院等,這些基本容都是原來高專升格成本科學院的,在這些學院的當中,一般都設有歷史專業。
湖北省大體情況應該類似,你可以了解當地的各學院歷史及相關資料。
文科類的專科學校,一般分為綜合類和專業類,比方說商務專科學校、金融高等專科學校、水利、農業等專科學校,綜合類的有的有區分,比如師范專科學校,一般是培養師范教育類學生,其中有歷史系;有的相對比較復雜點,比如湖北大學,想必其中必定有文科類各項專業和理科類各項專業,你想學的歷史專業,其中肯定也是有的。當然,湖北大學肯定是區分本科和專科的。
大體如此,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㈩ 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專科段有歷史專業的學校大致有哪些
那個不可能有,自考一般都是大眾化專業,或者社會普遍的專業!如果你高中畢業不建議你報自考,還是去學校讀大專吧!自考需要特別強的自製力才能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