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七律 長征》介紹了紅軍長征途中歷經過的那些歷史事件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長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紅軍從江西、福建出發,於一九三五年十月到達陝北,行程二萬五千餘里。該詩應該作於長征勝利結束之時。
【五嶺】大庾嶺、騎田嶺、都龐嶺、萌渚嶺、越城嶺(南嶺),橫亘在江西、湖南、兩廣之間。
【逶迤】彎彎曲曲延續不絕的樣子。
【烏蒙】雲貴間金沙江南岸的山脈。
【走泥丸】《漢書·蒯通轉》「阪上走丸」,從斜坡滾下泥丸,形容跳動之快。
【鐵索】大渡河上瀘定橋,它是用十三根鐵索組成的橋。
【岷山】又稱大雪山,在四川和甘肅邊界,海拔五千米以上。一九三五年九月紅軍長征經此。
【鑒賞】萬里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的偉大壯舉,《七律.長征》是詩歌創作史上不朽的傑作。
56個字,負載著長征路上的千種艱難險阻,飽含這中國共產黨的萬般豪情壯志。它是中國革命的壯烈史詩,也是中國詩歌寶庫中的燦爛明珠。無論對革命史而言,抑或對詩歌史而論,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首聯開門見山贊美了紅軍不怕困難,勇敢頑強的革命精神,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詩的藝術基調。它是全詩精神的開端,也是全詩意境的結穴。「不怕」二字是全詩的詩眼,「只等閑」強化、重申了「不怕」;「遠征難」包舉了這一段非凡的歷史過程,「萬水千山」則概寫了「難」的內外蘊涵。這一聯如高山墜石,滾滾而下,牽動著全篇,也籠罩著全詩。「只等閑」舉重若輕,顯示了詩人視自然之敵若梯米,玩社會之敵於鼓掌的統帥風度。「只」加強了堅定的語氣,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它對紅軍蔑視困難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強調,表現了紅軍在刀劍叢中從容不迫,應付自如,無往不勝的鐵軍風貌。收聯是全詩的總領,以下三聯則緊扣首聯展開。
從首聯開始,全詩就展開了兩條思維線,構造了兩個時空域,一個是客觀的、現實的:「遠征難」,有「萬水千山」之多之險;一個是主觀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閑」。這樣就構成了強烈的對比反襯,熔鑄了全詩浩大的物理空間和壯闊的心理空間,奠定了全詩雄渾博大的基調。
頷聯、頸聯四句分別從山和水兩方面寫紅軍對困難的戰勝,它是承上文「千山」和「萬水」而來。詩人按照紅軍長征的路線,選取了四個具有典型意義的地理名稱,它們都是著名的天險,高度地概括了紅軍長征途中的「萬水千山」。在毛澤東詩詞中,有很多直書地理名稱,且大多是用來表示行軍的路線。例如『清平樂.蔣桂戰爭』「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岩上杭」,『蝶戀花.從汀洲向長沙』有「百萬工農齊努力,席捲江西直搗湘和鄂」等等。這些都是工農紅軍軍事活動的真實記錄。那麼,由此可看出毛澤東詩詞是怎樣與中國革命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與其他詩詞相比,以地名入詩的作法在本篇更為集中,所顯示的空間距離也更大。尤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舉的四句詞,要強調的是紅軍行軍速度迅猛,氣勢不可阻擋,紅軍在畫面中具有強烈的動感;而在本詞中詩人則是圍繞「紅軍不怕遠征難」這個中心思想展開,強調紅軍對困難的蔑視,是紅軍指戰員內心世界的呈現,所以描寫紅軍是隱態的,借山水來反襯紅軍的壯舉。「騰」、「走」兩個動詞使山化靜為動,是紅軍精神的外顯。一般說來,以地名入詩很難,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現敗筆。但毛澤東卻運用得很成功,這不僅是他具備挫萬物於筆端的詩才,更具備吐磅礴於寸心的詩情,同時也反映出毛澤東對祖國語言文字錘煉的功底。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一聯是寫山,也是寫紅軍對山的征服。五嶺、烏蒙本是客觀的存在物,但當它進入詩人的視野,也就成了審美的對象。所以它不再是單純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對象。「逶迤」、「磅礴」極言山之高大綿亘,這是紅軍也是詩人心中的山,極大和極小正是詩人對山的感知,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則愈顯紅軍長征之難;愈則愈縣紅軍之不怕。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紅軍對困難的蔑視。通過兩組極大於極小的對立關系,詩人充分地表現了紅軍的頑強豪邁的英雄氣慨。從藝術手法上說,這是誇張和對比。寫山是明線,寫紅軍是暗線,動靜結合,明暗結合,反襯對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一聯是寫水,也是寫紅軍對水的征服。紅軍渡過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長征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金沙江寬闊而湍急,蔣介石夢想利用這一天險圍殲紅軍於川、滇、黔邊境。1935年5月紅軍巧渡金沙江。如果說巧渡金沙江是紅軍戰略戰術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戰斗,那麼強渡大渡河則是紅軍表現最勇敢、最頑強的一次戰斗。大渡河的險惡也不亞於金沙江,且有敵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敵人還拆掉河上瀘定橋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鐵索。但是英勇的紅軍硬是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闖過了大渡河,粉碎了蔣介石企圖使紅軍成為第二個石達開的陰謀。所以這兩句所寫的戰斗都是具有典型意義的。「五嶺」「烏蒙」兩句通過紅軍的主觀感受直接表現了紅軍的英雄氣慨,這兩句則是通過寫景來記事,通過記事來表現紅軍的英雄事跡。
頸聯中的「暖」和「寒」這一對反義詞,是詩人精心設計的兩個感情穴位。「暖」字溫馨喜悅,表現的是戰勝困難的歡快;「寒」字冷峻嚴酷,傳遞的是九死一生後的回味。兩個形容詞是精神的巨變,又是感情的裂變,含不盡之意於其中,顯無窮之趣於其外,搖曳多姿,起伏跌宕,張馳有致。
足聯「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是對首聯的回應。開端言「不怕」,結尾壓「更喜」,強化了主題,升華了詩旨。「更喜」承上文而來,也是對上文的感情收束。紅軍過五嶺、越烏蒙、度金沙、搶大渡,從敵人的重圍中殺出一條血路,自然令人欣喜。而現在,紅軍又翻岷山,進陝北,勝利大會師已為時不遠,戰略大轉移的目的已基本實現,與前面的種種喜悅相比,它自然更勝一愁4 。「盡開顏」寫三軍的歡笑,這是最後勝利即將到來的歡笑,以此作結,遂使全詩的樂觀主義精神得到了進一步的兀現。
回答者: 林逸煙 - 狀元 十五級 9-2 10:46
一九三四年十月間,中央紅軍主力從中央革命根據地出發作戰略大轉移,經過福建、江西、廣東、湖南、廣西、貴州、四川、雲南、西康、甘肅、陝西等十一省,擊潰了敵人多次的圍追和堵截,戰勝了軍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無數艱險,行軍二萬五千里,終於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達陝北革命根據地。這首詩和《念奴嬌·昆侖》、《清平樂·六盤山》都是在長征取得勝利時所作。
〔五嶺逶迤(wēiyí威移)騰細浪〕大庾(yǔ宇)、騎田、萌渚(zhǔ煮)、都龐、越城等五嶺,綿延(「逶迤」)於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四省之間。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紅軍從福建、江西出發,沿這四省邊境的五嶺山道,越過敵人封鎖線,向西進軍。「騰細浪」是說險峻的五嶺綿延起伏,在紅軍眼中只像水面吹起的細小波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烏蒙山綿延在貴州、雲南兩省之間,氣勢雄偉(「磅礴」),在紅軍看來也只像滾動著的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金沙江,即長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樹縣至四川省宜賓縣之間的一段。江的兩岸,是高聳入雲的懸崖峭壁(「雲崖」)。中央紅軍在雲南省祿勸縣西北的絞車渡(又稱絞平渡)渡過金沙江的時候,是一九三五年五月,所以說「雲崖暖」。
本句「水拍」原作「浪拍」。作者自註:「水拍:改浪拍。這是一位不相識的朋友建議如此改的。他說不要一篇內有兩個浪字,是可以的。」《詩刊》一九五七年一月號發表時已改為「水拍」。
〔大渡橋橫鐵索寒〕大渡河源出青海、四川兩省交界處的果洛山。兩岸都是高山峻嶺,水勢陡急,曲折流至四川省樂山縣,入岷江。橋指大渡河上的瀘定橋,在四川省瀘定縣,形勢險要。橋長約三十丈左右,用十三根鐵索組成,上鋪木板。中央紅軍在一九三五年五月下旬到達瀘定橋,當時橋板已被敵人拆掉,紅軍先頭部隊的英雄戰士在對岸敵人的炮火中攀緣著橋的鐵索沖了過去,奪得此橋。
〔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綿延於四川、甘肅兩省邊境。岷山的南支和北支,有幾十座山峰海拔超過四千五百米,山頂終年積雪,稱為大雪山。
〔三軍〕古時軍隊曾有分中、上、下或中、左、右三軍的,以後泛指整個軍隊。
回答者:愛虎先生 - 經理 五級 9-2 10:48
一九三四年十月間,中央紅軍主力從中央革命根據地出發作戰略大轉移,經過福建、江西、廣東、湖南、廣西、貴州、四川、雲南、西康、甘肅、陝西等十一省,擊潰了敵人多次的圍追和堵截,戰勝了軍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無數艱險,行軍二萬五千里,終於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達陝北革命根據地。這首詩和《念奴嬌·昆侖》、《清平樂·六盤山》都是在長征取得勝利時所作。
回答者:萬事通也 - 舉人 四級 9-2 10:49
七律 長征 1935.10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注釋】
這首詞最早發表在《詩刊》一九五七年一月號。
注釋
〔七律〕七言律詩的簡稱。七律是律詩的一種,每篇一般為八句,每句七個字;偶句末一字押平聲韻,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須一韻到底;句內和句間要講平仄,中間四句按常規要用對仗。
〔長征〕一九三四年十月間,中央紅軍主力從中央革命根據地出發作戰略大轉移,經過福建、江西、廣東、湖南、廣西、貴州、四川、雲南、西康、甘肅、陝西等十一省,擊潰了敵人多次的圍追和堵截,戰勝了軍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無數艱險,行軍二萬五千里,終於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達陝北革命根據地。這首詩和《念奴嬌·昆侖》、《清平樂·六盤山》都是在長征取得勝利時所作。
〔五嶺逶迤(wēiyí威移)騰細浪〕大庾(yǔ宇)、騎田、萌渚(zhǔ煮)、都龐、越城等五嶺,綿延(「逶迤」)於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四省之間。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紅軍從福建、江西出發,沿這四省邊境的五嶺山道,越過敵人封鎖線,向西進軍。「騰細浪」是說險峻的五嶺綿延起伏,在紅軍眼中只像水面吹起的細小波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烏蒙山綿延在貴州、雲南兩省之間,氣勢雄偉(「磅礴」),在紅軍看來也只像滾動著的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金沙江,即長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樹縣至四川省宜賓縣之間的一段。江的兩岸,是高聳入雲的懸崖峭壁(「雲崖」)。中央紅軍在雲南省祿勸縣西北的絞車渡(又稱絞平渡)渡過金沙江的時候,是一九三五年五月,所以說「雲崖暖」。
本句「水拍」原作「浪拍」。作者自註:「水拍:改浪拍。這是一位不相識的朋友建議如此改的。他說不要一篇內有兩個浪字,是可以的。」《詩刊》一九五七年一月號發表時已改為「水拍」。
〔大渡橋橫鐵索寒〕大渡河源出青海、四川兩省交界處的果洛山。兩岸都是高山峻嶺,水勢陡急,曲折流至四川省樂山縣,入岷江。橋指大渡河上的瀘定橋,在四川省瀘定縣,形勢險要。橋長約三十丈左右,用十三根鐵索組成,上鋪木板。中央紅軍在一九三五年五月下旬到達瀘定橋,當時橋板已被敵人拆掉,紅軍先頭部隊的英雄戰士在對岸敵人的炮火中攀緣著橋的鐵索沖了過去,奪得此橋。
〔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綿延於四川、甘肅兩省邊境。岷山的南支和北支,有幾十座山峰海拔超過四千五百米,山頂終年積雪,稱為大雪山。
〔三軍〕古時軍隊曾有分中、上、下或中、左、右三軍的,以後泛指整個軍隊。
回答者:drex - 魔法師 四級 9-2 10:50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一九三四年十月間,中央紅軍主力從中央革命根據地出發作戰略大轉移,經過福建、江西、廣東、湖南、廣西、貴州、四川、雲南、西康、甘肅、陝西等十一省,擊潰了敵人多次的圍追和堵截,戰勝了軍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無數艱險,行軍二萬五千里,終於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達陝北革命根據地。是在長征取得勝利時所作。
回答者:金牛山 - 童生 一級 9-2 14:19
創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為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圍剿,保存自己的實力,也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從江西瑞金出發,開始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一路上,紅軍戰士擊潰了敵軍無數次圍追堵截,他們跋山涉水,翻過連綿起伏的五嶺,突破了烏江天險,四渡赤水,越過烏蒙山,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爬雪山,過草地,最後翻過岷山,歷經十一個省,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總行程二萬余里。
作為紅軍的領導人,毛澤東在經受了無數次考驗後,如今,曙光在前,勝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滿懷豪情地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回答者:哈塞鴻 - 見習魔法師 三級 9-2 18:22
一九三四年十月間,中央紅軍主力從中央革命根據地出發作戰略大轉移,經過福建、江西、廣東、湖南、廣西、貴州、四川、雲南、西康、甘肅、陝西等十一省,擊潰了敵人多次的圍追和堵截,戰勝了軍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無數艱險,行軍二萬五千里,終於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達陝北革命根據地。這首詩和《念奴嬌·昆侖》、《清平樂·六盤山》都是在長征取得勝利時所作。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為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圍剿,保存自己的實力,也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從江西瑞金出發,開始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一路上,紅軍戰士擊潰了敵軍無數次圍追堵截,他們跋山涉水,翻過連綿起伏的五嶺,突破了烏江天險,四渡赤水,越過烏蒙山,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爬雪山,過草地,最後翻過岷山,歷經十一個省,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總行程二萬余里。
作為紅軍的領導人,毛澤東在經受了無數次考驗後,如今,曙光在前,勝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滿懷豪情地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回答者:你是誰2——2 - 魔法學徒 一級 9-5 20:29
『貳』 長征途中六個重大歷史事件
血戰湘江
湘江戰役是紅軍在左傾軍事路線指導下突破國民黨軍第四道封鎖線的一次作戰,是紅軍長征中損失最慘重的一仗。
中央紅軍開始戰略轉移的時候,國民黨軍是摸不清紅軍的去向的。但是中央紅軍一路西行,連續突破國民黨軍三道封鎖線以後,蔣介石判斷明白了,紅軍是西進。這樣為了殲滅紅軍,他迅速調集兵力,准備利用湘江構築第四道封鎖線,把紅軍消滅在湘江以東地區。
1934年11月27日、28日,中央紅軍的先頭部隊,紅一、紅三軍團的各一個團,搶在國民黨軍到達之前渡過了湘江,控制了界首到「腳山堡」60里之間的一段渡河口,這段湘江河流比較淺,有四處淺灘可以徒步涉水過江。同時紅軍還在湘江上架設了五座浮橋。但是,由於博古、李德採取大搬家的方式,和實行消極避戰逃跑主義,部隊連印鈔機、X光機、沒有炮彈的大炮都要帶上,所以行動非常的緩慢。這樣國民黨軍二十五個師分為五路,迅速趕往湘江,攔截紅軍。
紅軍渡過江的部隊,為了保衛中央黨政機關組成的中央縱隊、軍委縱隊和主力過江,在湘江兩岸和國民黨軍進行了激烈的血戰。當時國民黨軍有飛機,先是炸掉浮橋,然後向紅軍往江邊運動的部隊狂轟亂炸,而紅軍抬著大量的行李在崎嶇的山路上緩慢蠕動,飛機一來,一炸,那就成片成片的倒下,到了江邊的部隊,浮橋已經被炸掉,只能涉水過江,涉水過江的時候,空中的飛機轟炸,國民黨的機槍大炮掃射,所以傷亡非常的嚴重。擔任阻擊任務的各個紅軍主力團,傷亡都超過半數,有的團一天之中犧牲兩任團長。在12月1日戰況是最激烈的,12月1日凌晨一點到三點,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紅軍總部,給紅軍擔任阻擊任務的部隊下達了兩份急電,要求無論如何要確保渡口掌握在我們的手裡,保證西進的道路是暢通的,我們不為勝利者,即為失敗者。中央的電報都說出這樣的話來,可見形勢極其危急。激戰到12月1日下午五點鍾,這個時候渡口被敵人控制了,來不及過河的紅五軍團第三十四師和紅三軍團第六師的第十八團被敵人阻在湘江東岸,全軍覆沒,一個師和一個團,成建制的失敗,這在紅軍以前的歷史上是沒有過的,湘江戰役是首例。
經過湘江血戰之後,出發時的八萬多人只剩下了三萬多人,這時黨和紅軍面臨著覆沒的危險。
遵義會議
渡過湘江以後,蔣介石已經判明紅軍要跟二六軍團會合,在中央紅軍北上湘西的途中,調集了18個師的兵力等著你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紅軍按照原定計劃北上湘西,很可能全軍覆沒。但是中共中央的負責人博古和掌握紅軍軍事大權的共產國際軍事顧問李德,堅持要北上湘西。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堅決反對,主張放棄北上湘西的計劃,紅軍繼續西進,到國民黨軍兵力薄弱的貴州地區去發展。博古、李德拒不採納毛澤東的建議。
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在湖南召開緊急會議,討論究竟往哪去?會上大多數人都同意毛澤東的意見,但是李德拒不採納,站起來一甩手,離開了會場。12月18日,中共中央又在黎平召開政治局會議。在這次會議上,經過激烈的爭論,在大多數人的支持下,毛澤東的意見得到採納,紅軍改向貴州前進,到以遵義為中心的川黔邊地區去創建新的蘇區。
進入貴州以後,因為貴州境內的敵軍兵力相對薄弱,而各路追剿軍尚未趕到,這給中央召開遵義會議贏得了時間。遵義會議最終決定結束左傾教條主義的統治,排除了李德的軍事指揮權,同時肯定了毛澤東的一整套戰略戰術原則,確定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
四渡赤水
當年蒙哥馬利訪華的時候問毛澤東,三大戰役是不是最得意的軍事指揮行動?毛澤東搖搖頭說,他最得意的是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的軍事形勢是什麼樣的?紅軍只有3萬多人,國民黨軍當時是40萬人,兵力對比更加懸殊。另外紅軍還沒有彈葯。中央紅軍出發的時候,8.6萬人只有2.9萬支槍。只有140萬發子彈。也就是說,平均8.6萬人4個人一支槍,一支槍不到50發子彈,另外還有400多挺機關槍,每一挺機關槍的子彈不到400發。
那時紅軍作戰主要靠繳獲國民黨軍的裝備來補充自己,但紅軍一路上被動挨打,沒有打勝仗、沒有繳獲就無法補充彈葯。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通過四渡赤水調動敵人,用3萬人的兵力跳出40萬敵軍的重兵包圍,而且還打了一場大勝仗!
遵義會議決定中央紅軍北渡長江,到川西北去會合紅四方面軍。中央紅軍1935年1月19日開始出發,但28日在土城遭到川軍的阻截。這時,毛澤東果斷的決定撤出戰斗,西渡赤水河,這是一渡赤水,是1935年的1月29日。一渡赤水到達滇東北以後,各路國民黨軍蜂擁向西來追繳紅軍,這個時候就暴露出黔北地區、貴州北地區敵人兵力空虛、力量薄弱的弱點。毛澤東抓住這樣一個戰機,殺了一個回馬槍,你往西追我,我繞一下從東邊東渡赤水河,二渡赤水,再回到遵義地區去,還消滅了國民黨軍2個師、8個團,一共斃傷伏敵5400多人,這是中央紅軍長征以來的第一個大勝利,補充了裝備彈葯。
當中央紅軍回到遵義以後,西進的各路國民黨軍又調回頭來趕到東面追你,毛澤東再一次大張旗鼓的向西,准備作出要到川南北渡長江的姿態來。當時,蔣介石特別怕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組合,所以又急忙調動兵力去追趕中央紅軍。當敵人被調到川南地區以後,中央紅軍突然又殺一個回馬槍,秘密迅速地四渡赤水又返到東邊來,然後趁著貴州國民黨軍被調到川南地區以後,長驅南下渡過烏江,兵逼貴陽,用一連串的戰略機動打亂了整個國民黨軍的戰略部署,乘虛渡過金沙江,把幾十萬國民黨軍甩在了金沙江南岸。
『叄』 長征有哪些歷史事件
長征時的險惡環境(十種):
山高路險,人煙稀少,缺醫少葯,斷糧欠餉,
皚皚版雪山,無邊草地,大渡河橫,瀘權定索橋,
湘江烏江,赤水沙江。
主要戰役:
血戰湘江
突破烏江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強渡大渡河
飛奪瀘定橋
包座戰役
激戰臘子口
直羅鎮之戰
東征戰役
西征戰役
『肆』 回顧歷史,紅軍長征時幾個重要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是怎樣的
順序依次為過雪山、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紅軍過草地。
1、過雪山
1933年月至1934年夏天,中央革命根據地紅軍的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在中革軍委博古等領導人實行軍事冒險主義、軍事保守主義的戰略指導下,屢戰屢敗,中國工農紅軍根據地蘇區日益縮小,形勢日趨嚴重。
1934年10月10日夜間,中共中央和中國工農紅軍總部悄然從瑞金出發,率領紅一、三、五、八、九軍團連同後方機關共8.6萬餘人進行戰略轉移,向湘西進發,開始了悲壯的、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
紅軍好多人以前從未見過大雪山,更不用說爬了。一開始見到雪山,覺得非常壯觀。白雪皚皚,一片銀色,雪連天,天連雪,全是雪的世界。可真正爬起來,卻一點也不覺得美了。夾金山被當地老百姓叫做「神仙山」。他們告訴紅軍,只有神仙才能登越夾金山。
總之,夾金山是一座不可思議的山。鳥兒都飛不過去,人最好是別靠近它,但無畏的紅軍卻偏偏要與命運抗爭。
到了夾金山的跟前,從山下就可看到覆蓋山頂的大雪,而且看上去這一大片一大片的積雪並不遠。開始人們根本意識不到要爬這么高。數月行軍,糧食不足,人也筋疲力盡。
爬雪山起初似乎還很順利,後來突然進入了冰和雪的世界。風雪刺得紅軍睜不開眼睛,又沒有路,人們在冰上摔倒了,要站起來,渾身無力,有的就這樣永遠地躺倒在雪山的懷抱里了。
6月12日,中央紅軍先頭部隊終於翻過幾座大雪山,在北進途中與紅四方面軍先頭部隊勝利會師。兩大主力紅軍會師後,總兵力達10萬餘人,士氣高昂。
但張國燾卻以種種借口延誤紅四方面軍主力北上,向中央索取更多權力。為維護紅軍的團結,黨中央於7月18日發出通知,任命張國燾為紅軍總政治委員,隨後又對紅軍序列進行了一系列調整。
2、四渡赤水
時間在1935年1月19日至1935年3月22日,四渡赤水戰役是遵義會議之後,中央紅軍在長征途中,處於國民黨幾十萬重兵圍追堵截的艱險條件下,進行的一次決定性運動戰戰役。
在毛澤東主席、周、朱等指揮下,中央紅軍採取高度機動的運動戰方針,縱橫馳騁於川黔滇邊境廣大地區,積極尋找戰機,有效地調動和殲滅敵人,徹底粉碎了蔣介石等反動派企圖圍殲紅軍於川黔滇邊境的狂妄計劃,紅軍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毛澤東指揮中央紅軍三個月的時間六次穿越三條河流,轉戰川貴滇三省,巧妙地穿插於國民黨軍重兵集團圍剿之間,不斷創造戰機,在運動中大量殲滅敵人,牢牢地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取得了紅軍長征史上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光輝戰例。
3、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位於長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川滇邊界的深山狹谷間,江面寬闊,水急浪大。如果紅軍過不去,就會被敵人壓進深山狹谷,遭致全軍覆滅的危險。
1935年5月3日,軍委幹部團的同志們接受了搶奪皎平渡的任務。他們二話不說,翻山越嶺180里,當天夜晚就來到了金沙江邊。在渡口,他們幸運地找到了兩條船。
然後,他們乘坐這兩條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敵人的哨兵以為探子回來了,不以為意。他們來了個突然襲擊,一舉消滅了一連正規軍和一個保安隊,控制了皎平渡兩岸渡口。後來,他們又找到了五條船,動員了36名艄公。
與此同時,紅一軍團趕到了龍街渡口,紅三軍團趕到了洪門渡口,但這兩個渡口都沒有船隻,加上江寬水急無法架橋。軍委命令他們迅速轉到皎平渡過江。
從1935年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時間里,紅軍主力就靠這7隻小船從容地過了江。擔任後衛的9軍團在南渡烏江以後奉軍委命令一直繞圈子,忽南忽北,牽制了敵人部分兵力。
1935年5月6日,他們到了雲南東川與巧家縣之間,並於1935年5月9日在渡過了金沙江。兩天以後,敵人的追兵才趕到南岸。可紅軍早已毀船封江,無影無蹤地走了,體現出了將士們的機智與勇敢。
4、飛奪瀘定橋
飛奪瀘定橋,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中的一場戰役,發生於1935年5月29日。中央紅軍部隊在四川省中西部強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東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
紅四團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況下,在崎嶇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進,一晝夜奔襲竟達240里,終於在5月29日凌晨6時許按時到達瀘定橋西岸。
第2連連長和22名突擊隊員沿著槍林彈雨和火牆密布的鐵索踩著鐵鏈奪下橋頭,並與東岸部隊合圍佔領了瀘定橋。
5、紅軍過草地
1935年8月21日,紅軍開始過草地。行軍隊左右兩路,平行前進。右路軍由毛澤東、周恩來、徐向前等率領,自四川毛兒蓋出發,進入草地。
經過7天的艱苦努力,右路軍到達草地盡頭的班佑地區。左翼為林彪的紅一方面軍,先行;繼後是中央領導機關、紅軍大學學生等。右翼為徐向前、陳昌浩率領的紅三十軍和紅四軍。彭德懷率紅三軍團墊後,走左翼行軍路線。
紅軍過草地之艱難,是後人難以感受到的。首先是行難。茫茫草地,一望無涯,遍地是水草沼澤泥潭,根本沒有路。人和馬必須踏著草甸走,從一個草甸跨到另一個草甸跳躍前進。
或者拄著棍子探深淺,幾個人攙扶著走。這樣,一天下來,精疲力竭。過草地有三怕:一怕沒踩著草甸陷進泥沼。
泥沼一般很深,如果拚命往上掙扎,會越陷越深,來不及搶救就會被污泥吞噬。當年的紅軍,往往是一個人陷進去後,另一個人伸手去拉,用力過猛也會被帶著陷進去。
後來有了經驗才知道,要慢慢移動身子才能上得來,或者將綁腿帶纏在被陷進同志的腰間才能拉得上來。那個泥水不僅不能飲用,而且破了皮的腿腳泡過,還會紅腫甚至潰爛,一下子很難好。
二怕下雨。草甸本來就難走,天下著雨,腳底下更軟、更滑,稍不慎就摔倒,掉進泥沼里去。三怕過河。草地上有不少河,有的水淺好過一點,有的河寬流急很難過,如果遇著下雨更難了。
身體虛弱,挨凍受餓,禁不住冰冷的河水刺激。幾乎每過一條河,即使是一米深的小河,都有戰士倒下。
黃克誠在他的回憶錄中說:有一次,部隊正在淌水過河,突降暴雨,河水猛漲,激流滾滾,尚在河中的人不少被大水沖走吞沒。就這樣,數不清的紅軍戰士陳屍草地。
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紅軍官兵懷著共同的革命理想,保持著嚴明的優良紀律和樂觀的革命精神,發揚了令人感動的階級友愛,沒有垮掉,沒有散掉,同甘共苦,以巨大的精神力量戰勝了自然界的困難,終於在死神的威脅下奪路而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長征
『伍』 長征路上的歷史事件
紅軍長征經典戰來役:湘江戰役源
紅軍長征經典戰役:強渡烏江天險
紅軍長征經典戰役:四渡赤水出奇兵
紅軍長征經典戰役:巧渡金沙江
紅軍長征經典戰役:強渡大渡河
紅軍長征經典戰役:飛奪瀘定橋
紅軍長征經典戰役:包座戰役
紅軍長征經典戰役:激戰臘子口
紅軍長征經典戰役:直羅鎮戰役
紅軍長征經典戰役:東征戰役
紅軍長征經典戰役:渡河東西征戰役
至於各個戰役,你可以在網路找到,或是可以在網路上搜「長征」
相關的也有很多
『陸』 在在紅軍長征的路上曾發生的故事有哪些
http://..com/question/37282277.html?si=9
紅軍長征途中,前有堵截,後有追兵,而且還要經常與空中偵察、轟炸的敵機進行斗爭。盡管當時紅軍的防空武器極其簡陋,但仍發揚以劣勝優、敢打敢拼的精神,積極地進行防空行動,並在長征途中擊落6架敵機。
紅軍長征路上,發生了一個又一個感人的故事,我讀過一個故事叫《一袋干糧》。它講述了一個13歲的小紅軍小蘭在隨部隊一起前進的時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糧,卻在過一座橋時為照顧一位傷員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糧掉入河中被水沖走了。為了讓大家有足夠的干糧吃,她堅持沒告訴戰友們,裝成沒事發生一樣,拔了許多野菜塞入挎包,讓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體不行了,在護士長發現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糧」的事後,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於是大家每人自願地分一點干糧給她,讓她體會到了家的溫暖……故事雖小,內涵不小。這些點點滴滴的細節、小故事卻讓我們看到紅軍戰士們的優秀品質——不怕苦、堅強、無私、熱心……小蘭,她只是一個13歲的小女孩,卻有大人一樣堅強的意志,卻知道體諒他人。在她沒有糧食之際,她大可伸出雙手向戰友們要一些,可她並沒有這么做,而是選擇沉默,自己吃苦。此刻,她腦海里想的只有戰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難;而對傷勢嚴重的傷員們,她大可丟下他們,輕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沒這么做,她細心照料每一個傷員,沒有怨言,沒有後悔。一個小女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偉大的紅軍隊伍的優良品質了。
長征故事
1.長征途中,有位女戰士叫小董,才13歲。爬雪山是每人發一個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沒帶辣椒。小董剛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發抖。隊員一直喊:「同志們千萬別坐下,坐下就起不來啦。到了山腰,小董實在又冷又累,但還是堅持著,終於到了山頂,小董看隊員們都滾了下去,一滾就是幾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滾,100多丈。終於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2.戰地女傑:賀子珍的身體里嵌入17塊彈片
在悲壯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中,活躍著一群特殊身影,她們中有中央領導同志的夫人、有女幹部,也有普通女兵。飢餓、疾病、血戰、死亡,沒有什麼能阻擋住她們前進的腳步,這一群可親可敬的巾幗英雄在彌漫的硝煙中一路穿行。
作者常敬竹說,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區的大街小巷,苦苦尋找當年參加過長征的女紅軍。那是一項十分艱苦的工作,耗費了他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然而他們依舊樂此不疲,因為每一個采訪對象都給他們帶來巨大的驚喜,一種久違的精神在召喚著他們、激勵著他們、感動著他們。
盡管,當年風華正茂、叱吒風雲的紅軍女戰士大多已經告別人世,而女紅軍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麗故事依然那樣盪氣回腸、動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一個晚上,女紅軍們剛拖著疲倦的身體趕到貴州盤縣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況出現了:一群敵機嗡嗡地叫著突然從山後飛過來,其中一架快速俯沖下來,一陣激烈的機槍子彈迎頭掃射,三枚炸彈投向休息營地。戰士們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溝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勢把一些人遮蔽起來,但要命的是一些紅軍傷員躺在擔架上根本動不了。
賀子珍本來是隱蔽在路邊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顧個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擔架,這時,一枚炸彈投了下來,在她身邊頓時騰起一股煙塵……
敵機飛走了,槍聲、爆炸聲停止了,硝煙和塵土漸漸消散開去。賀子珍的身體里嵌滿了彈片,鮮血把軍衣浸染得殷紅。
一場緊張的搶救開始了。警衛員騎馬去總衛生部請來李芝醫生,為賀子珍救治。李芝先為賀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針,然後做了全身檢查,發現在她的頭部、上身、四肢共有17塊大小不一、深淺不同的彈片,在沒有實施任何麻醉的情況下,手術開始了。賀子珍疼得渾身大汗淋漓,眼裡噙滿淚花,卻堅持一聲不吭。身體淺層的彈片終於被一塊塊取出,而深入體內的彈片卻難以取出,成為戰爭留給她的一份永久紀念。
『柒』 長征中發生過哪些重大的事件
最佳答案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戰爭遭到失敗,14歲的他背著行軍鍋隨同在紅軍第一方面軍開始長征,從江西瑞金出發,經過浴血奮戰,突破了國民黨軍第二、三道封鎖線,遵義會議後,在川黔滇邊和貴州省內迂迴穿插,在四渡赤水的過程中,他腿部被敵人子彈打傷,他咬著牙用毛巾包紮一下,不顧傷痛帶領炊事班艱難地追上了大部隊。後來伙食班長在戰斗中犧牲,他被臨時任命為炊事班班長。為了讓全連戰士弄點吃的,絞盡腦汁。一次在河灘摸泥鰍,不會水的他差點被那個蒜臼底的小河吞沒。爬雪山時,比自己小一歲的小吳患了嚴重的凍瘡,他就背著他往前挪動。過草地時沒有吃的,草根和樹皮吃完了,他把繳獲敵軍官的一條牛皮帶煮了給大家吃。奪取臘子口戰役中他在身負重傷的情況下勇敢地打死3名敵人,救出了2名傷員,立了二等功。
突破國民黨軍渭河封鎖線後,由於戰斗和傷病減員,當初的30萬紅軍只剩下3萬了。到達米脂縣的時候已經有二萬四千里了。米脂自古出美人,那裡的婆姨一個比一個水靈。他黃昏十分疲憊地從一個村莊路過,看到有好幾個戰士在一棵趕大的梧桐樹前圍觀。原來,有個家境富裕的人家在樹上帖了一則「招贅入婿」的告示。條件最好是當兵的外地人。兵荒馬亂的年代,這個人家出此下策也是萬般無奈。天黑時分,他門在一個有好幾個麥秸垛的麥場露天宿營。他的眼前總是晃動者那個告示。噴香的小米粥和水靈的米脂少女的影子不時地在腦海里冒出來。子夜,繁星滿天。他假裝撒尿,偷偷地脫了軍裝向那個貼告示的村莊跑去。
大概在他做上門女婿半年,一天,村裡面突然通知全體村民開會。老支書請一個從吉普車上下來的一身戎裝的紅軍幹部講話。那個幹部說紅軍長征已經取得全面勝利,老百姓從此可以安居樂業了。我看那個小幹部十分眼熟。他也在用目光打量我。原來是我們炊事班的小吳。如今他已經是連長了。
解放後,他和老婆回了家。有一年,當地民政部門通知他有省領導要下來慰問困難戶。送來米面和油的居然又是小吳
『捌』 紅軍長征時幾個重要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
依次順序為: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翻越皚皚雪山、穿越茫茫草地
總體路線:
瑞金→突破敵四道防線→強渡烏江→佔領遵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陝北吳起會師(1935年10月)→甘肅會寧會師(1936年10月),宣告長征的勝利結束。
(8)長征在路上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長征: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撤離長江南北各蘇區,轉戰兩年,到達陝甘蘇區的戰略轉移行動。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斗,攻佔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
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紅一方面軍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
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歷史背景:
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蘇區紅軍第五次反「圍剿」作戰,由於中共中央領導人博古和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又名華夫,原名奧托·布勞恩,德國共產黨黨員),先是實行冒險主義的進攻戰略,後又實行保守主義的防禦戰略,致使紅軍屢戰失利,蘇區日漸縮小。
1934年4月,中央紅軍(1月,由紅一方面軍改稱)在江西省廣昌與國民黨軍進行決戰,損失嚴重,形勢危殆。
7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紅軍第7軍團組成北上抗日先遣隊,向閩浙皖贛邊挺進,建立新的蘇區;命令紅軍第6軍團從湘贛蘇區突圍西征,到湘中發展游擊戰爭。
中革軍委派出兩個軍團分別北上、西征,意在調動國民黨「圍剿」軍,以減輕中央蘇區的壓力,但未能達到目的。
10月初,國民黨軍向中央蘇區的中心區域進攻,迅速佔領了興國、寧都、石城一線。紅軍的機動迴旋餘地更加縮小,在蘇區內打破國民黨軍的「圍剿」已無可能,於是被迫退出蘇區,進行長征。
『玖』 長征路上歷史典故
長征途中出生的孩子
長征途中,紅五軍團參謀長周子昆的妻子曾玉是一名在戰火中生下孩子的女紅軍。曾玉本不在長征的名單中,但她實在捨不得離開紅軍、離開自己的丈夫。挺著7個月大的肚子,悄悄跟在隊伍後面一路走了下來,成了編外人員。因為是「編外」,曾玉沒有口糧和裝備,憑著堅韌的毅力和戰友們的接濟苦苦支撐。
部隊在翻越老山界時,遇追兵追趕,那時曾玉肚子疼得厲害,馬上要生了。董必武找來擔架抬著她沒走多遠,抬擔架的人在遭到敵人襲擊時放下擔架跑了。曾玉只好騎上錢希均找來的馬,顛簸中,鮮紅的血順著她的腿流下來,把馬鞍上墊著的被子都濕透了。
追兵越來越近,女紅軍們只好把她從馬上扶下來,攙著她走。大家架著曾玉一步一個血印朝前走,想找一個稍微安靜和安全點兒的地方把孩子生下來。莽莽山林中,不見一戶人家,幾位女紅軍只好找來一把枯草,把曾玉圍起來,孩子就出生在這把枯草上。
這個紅軍長征途中出生的嬰兒還沒睜開眼睛,她的命運就已註定。她的母親只能把她留在出生的地方,期待有人能收養。孩子的哭聲在繼續,母親的心更痛,女紅軍們只能架起曾玉繼續趕路。
1936年,紅四方面軍第三次過草地時,婦女幹部李金蓮就要生了。草地一望無際,婦女工作人員只好在距離大部隊行軍道旁不遠的地方圍成一個圈,李金蓮就在這個圈中生下了孩子。孩子生下後,大家你扯一塊衣襟、他湊一
『拾』 紅軍長征有哪五個重要的歷史事件
1、紅一方面軍
紅一方面軍,即中央紅軍。1934年10月初,博古等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領導人決定放棄中央蘇區,將中央紅軍主力及中共中央機構向西轉移至湖南西部與紅二、六軍團會合,這一決定未經中共中央政治局討論。
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率中央紅軍主力紅一、三、五、八、九軍團及機關直屬隊共七萬五千至八萬一千人,從長汀、古城向西轉移,由此開始了中央紅軍歷時兩年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紅二十四師和地方部隊共1.6萬餘人則被留下在項英、陳毅等人領導下進行游擊戰,開始了南方三年游擊戰爭。
2、紅四方面軍
紅四方面軍是工農紅軍主力之一,由張國燾、陳昌浩、徐向前領導,1931年11月7日成立於鄂豫皖蘇區。1932年5月遭受國民黨軍圍剿,於9月突圍西行五千里,於12月過大巴山入川北,1933年1月佔領通江,建立川陝根據地,這是第一支長征的紅軍。
1935年3月28日至4月21日,張國燾戰略配合紅一方面軍,發起嘉陵江戰役,令紅四方面軍放棄川陝根據地,強渡嘉陵江,向西挺進,總指揮徐向前,政治委員陳昌浩,副總指揮王樹聲。5月中旬佔領了茂縣、理番。6月,抵達岷江以西的懋功與紅一方面軍會師。
6月17日,張國燾、陳昌浩反對向東向北發展的川陝甘方針,復電中共中央,認為「北川一帶地形給養均不利大部隊行動」,「敵已有準備」、不宜過岷江東打。提出向西發展,「組織遠征軍,佔領青海、新疆」。
不久,張國燾率左路軍穿過松潘草地到達阿壩後,拒絕繼續北上,南下再過草地,希望能在西康創建根據地,但屢遭挫折,部隊損失嚴重。
3、紅二方面軍
紅2、紅6軍團長征,同缸四方面軍在甘孜地區會師1935年9月,國民黨軍130多個團對湘鄂川黔蘇區進行新的「圍剿」。
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和軍委分會決定,紅軍轉到外線尋求機動,創建新蘇區。11月19日,紅2、紅6軍團共1.7萬餘人從湖南省桑植地區出發,退出湘鄂川黔蘇區,開始長征,向南渡過澧水和沅江,於11月底進占淑浦、辰溪、新化、藍田地區。
1935年11月19日南下湖南桑植劉家坪開始展開長征,於1936年4月在雲南麗江渡過金沙江,翻越玉龍雪山。1936年7月2日到達甘孜,與紅四方面軍會師。
1936年7月5日,奉中央軍委指示,紅二軍團、紅六軍團與紅三十二軍組成紅二方面軍,總指揮賀龍、政治委員關向應。在紅四方面軍左縱隊之後跟進,1936年10月22日在甘肅靜寧縣將台堡(今屬寧夏)與紅一方面軍、紅四方面軍會師,行程近兩萬里。
4、紅二十五軍
紅二十五軍1931年10月成立於鄂豫皖蘇區,1934年10月按照中共中央指示,紅二十五軍主力和鄂豫皖省委從河南省羅山縣向西轉移,進入陝南,11月創建了鄂豫陝革命根據地。此時軍長程子華、副軍長徐海東、參謀長戴季英、政治委員吳煥先、政治部主任鄭位三。
1935年7月,為策應中央紅軍,西進甘肅東部,9月到達陝甘蘇區,與劉志丹陝北紅軍紅二十六軍、紅二十七軍會師會於延安附近,成立第十五軍團,共約七千人。在紅一、三軍團到達陝甘蘇區後,與之合編為紅一方面軍。
5、三大主力會師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保存了力量約3萬人。
同年年底,紅四方面軍部分主力(約一半)加上紅一方面軍紅五軍團組成「西路軍」,約兩萬人,在虎豹口度過黃河之後,向甘肅河西地區前進,打通對蘇聯的國際交通線失敗,全軍僅剩四百餘人,在李先念等人的帶領下,到達新疆星星峽,被新疆軍閥盛世才繳械投降。
中共中央對紅二、紅四方面軍共同北上,表示極大的欣慰和關懷。7月22日,中共中央指示紅二、紅四方面軍,「以迅速出至甘南為有利」,「取得三個方面軍的完全會台,開展西北偉大局面」。
27日,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中共中央西北局,任命張國燾為書記,任弼時為副書記,統一領導紅二、紅四方面軍的北上行動。
8月5日,紅二、紅四方面軍先後從包座地區出發繼續北上,通過臘子口,擊潰國民黨軍的攔阻進入甘南,於9月中旬控制了漳縣、洮州、淚源、通渭、成縣、徽縣、兩當、康縣_8座縣城及附近廣大地區。這時,紅一方面軍主力由寧夏的豫旺堡地區南下,接應紅二、紅四方面軍北上。
9月21日,張國燾違背中共中央關於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會師,爾後向寧夏發展的決定,命令紅四方面軍撤離通渭等地西進,擬從蘭州以西之永靖、循化間渡過黃河,單獨向甘北發展。27日,中共中央電令張國燾率紅四方面軍北上,迅速實現3個方面軍會師。
30日,紅四方面軍折返北進,10月9日在會寧同紅一方面軍會師。10月4日,紅二方面軍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從兩當、徽縣、成縣、康縣地區開始北移,22日在靜寧以北的將台堡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至此,長征勝利結束。
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蘇區紅軍第五次反「圍剿」作戰,由於中共中央領導人博古和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又名華夫,原名奧托·布勞恩,德國共產黨黨員),先是實行冒險主義的進攻戰略,後又實行保守主義的防禦戰略,致使紅軍屢戰失利,蘇區日漸縮小。
1934年4月,中央紅軍(1月,由紅一方面軍改稱)在江西省廣昌與國民黨軍進行決戰,損失嚴重,形勢危殆。7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紅軍第7軍團組成北上抗日先遣隊,向閩浙皖贛邊挺進,建立新的蘇區。
命令紅軍第6軍團從湘贛蘇區突圍西征,到湘中發展游擊戰爭。中革軍委派出兩個軍團分別北上、西征,意在調動國民黨「圍剿」軍,以減輕中央蘇區的壓力,但未能達到目的。
10月初,國民黨軍向中央蘇區的中心區域進攻,迅速佔領了興國、寧都、石城一線。紅軍的機動迴旋餘地更加縮小,在蘇區內打破國民黨軍的「圍剿」已無可能,於是被迫退出蘇區,進行長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