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樣回答歷史的主觀題啊
主觀題(材料題為主)1、總體思路:聯(聯系課本、筆記內容,尋找是否有依託的內容和觀點,然後迅速簡單記下稿子上)→→找(找回材料,印證材料是否有課本提及的觀點,逐一標示出)→→聯(對材料與課本吻合的觀點,答題時盡量聯系用上課本觀點、專有名詞)2、具體步驟:明(明中心)→→審(審問題)→→劃(劃材料)→→聯(聯答題)(1)明(明中心):無論題目有多少問,都總是環繞一個中心設題的。明確中心後,每問都必須環繞此中心作答,不能脫離。明確中心方法有四:①瀏覽全部的問題,看從哪一板塊、哪一具體問題設題;②緊盯材料的出處:標題、注釋(尤其是時間、人物、著作等);③抓住中心句:通常在段或句的首、尾、中;④根據材料大意自己提煉。 (2)審(審問題:三審一挖不分割):①審清題目能力要求(論?述?比?評?析?尤其是比,技巧性最高)②審全求答項及分值,依此定分點及觀點(答點≥分值)。尤其要注意結合**(如背景)列舉(或評價)**(如措施)此類問法,別忘記要答結合後的求答項;③審准答案來源及答題的范圍(如時間)、方向(政治?經濟?文化?),以防止答非所問。答案來源有以下三種情況:A、根據材料﹡﹡回答,則答案從材料中即可提煉完整;B、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則答案既要從材料又要結合課本所學提煉;C、請回答,則答案來源同②。④挖:盡量挖掘題乾的有效信息,答題時務必將之變為答案。例:07年廣東高考29要求用不同的符號將求答項、能力要求、答題范圍及方向在題干中一一標示出。⑤不分割:要將各問當作一個有機整體思考,因各問環繞一個中心設題的。(3)劃(劃材料):根據問題中的求答項,在材料中用不同的序號及線條將各求答項觀點分別標示出來。要求:必須要逐段、逐句分析提煉觀點,尤其是短材料更應該如此,一句話往往包含一個或一個以上的觀點。(一般以句號、分號、省略號為依據;尤其是要注意省略號兩側的語句;部分答案可能就是句子的縮寫) (4)聯(聯答題) ①運用好「聯→→找→→聯」公式②因各問環繞一個中心設題的,所以注意前後問是否有遞進關系,前面的問往往為後面的問提供答題的思維方向(或許,回頭就是答案)③簡潔作答:點多、面廣、話短(答案組織:A、擇錄材料中的某些短句、字詞,但不宜過多抄襲長句;B、聯系利用課本的經典結論或觀點;C、自己歸納、提煉,盡量用上專有名詞、習慣用語。)④先概括(多用專有名詞、習慣用語),後分析;史論結合;⑤注意格式及版面:點化,標號,求答項等;整潔⑥不要串題(隨意對換題號);不要留空。
❷ 高中歷史的主觀題要怎麼答
一、做好高中歷史主觀題,要從以下二個方面著手
(一)審題:
將審題訓練和提取信息能力的培養結合起來。因為審題本身也是一種提取信息的過程。在審題訓練中,我們強調審時間、地點、關鍵詞、提示語、材料來源,審問題(根據材料提出的問題,這些問題有時又可以反過來給人以提示),這些都可以作為培養提取信息能力的基本方法。閱讀材料不僅要讀正文或表格內數據、圖片的主體,還要讀提示語(含表內提示語、表外提示語)、注釋、材料來源、標點符號、圖片的背景等,不要放過任何細節;既要考慮顯性信息,又要注意聯系所學知識分析隱性信息;既要重點突破,又要兼顧全局。審題必須把握「一、二、三」:
「一」是指「一個前提」,即「讀懂讀透材料(尤其是圖表與數據)」,必須明確其中主要概念,說明的主要問題,而後弄清楚圖標與數據是怎樣展示概念、說明問題的。
「二」是指「兩個原則」,即「充分獲取和利用有效信息」、「立足材料,聯系課本」。首先是「充分獲取和利用有效信息」。所謂「有效信息」是指與設問相關的內容,往往是材料的中心或主旨。如果有效信息沒有被發現,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問題的要求而影響得分。其次是「立足材料,聯系課本」。材料所展示問題的角度不一定與課本完全相同,比如某一個歷史事件,課本可能主要敘述其積極性的一面,而材料可能展示其局限性的一面,聯系課本是必要的,應該把材料所反映的內容與課本所學的相關知識掛上鉤,運用所學的知識和觀點進行評論和解析。
「三」是指構思答題的「三個步驟」。即「一看」,看有幾個設問;「二找」,找出設問中的求答主題(或項目)和限制條件;「三答」,根據設問組織答案。組織答案時,最好採用「序號化」,如:①②。
(二)根據設問做答:
在考試的時候,很多學生經常沒有明確設問就答題,所以往往出現漏答丟分的現象。非選擇題一般有四種設問:一是「根據材料回答」。一般可分根據一段材料或幾段材料提問,這種問法的答案一般可由材料直接或間接得出。對於這種試題考生可以根據分數值逐條從材料中找出並適當歸納,一般一分一點,不必妄加論述;二是「根據(或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回答」。一般有根據一段材料和所學知識提問與根據幾段材料和所學知識提問兩種,這類問題和答案不能全部從材料中得出,部分答案必須要結合所學相關知識來回答。考生要根據材料中時間、關鍵詞判斷出要考查的知識范圍,再結合這部分知識進行回答。三是「根據以上材料和問題回答」。這種提問方式是將材料中所涉及的都拿來當作有效信息處理,既提供了題目的思考方向,又設置了新的情境,理解和把握好材料是作答的關鍵。四是「根據所學知識回答」。這種提問方式就是從所學知識出發去探尋問題的答案。此類問題中材料只是起到創設情境的作用,完全要根據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根據設問做答的「五字訣」──述、論、析、比、評
「述」,即敘述。答題時一般按時間順序和因果關系表達,但要注意的是:(1)題目要求的知識點一定要涉及,不必展開,更不可遺漏。(2)對於概括性較強、時間跨度較大的,要先劃分歷史階段,再按階段回答問題。
「論」,即論證。論證首先應該判斷觀點和論題的正誤,標准有兩個:一是實踐的標准,二是理論的標准。論證要擺事實,講道理,首先要用充分的事實證明觀點和命題的正確或錯誤,然後要做出相應的說明、結論或總結。答題強調列舉史實要充分和全面,說服力強。
「析」,即分析。一般先要回答「是什麼」,在此基礎上回答「為什麼」。要求考生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把歷史現象、時間、歷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和條件下去分析其原因、背景,揭示事物的本質,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總結歷史作用、影響和歷史地位,從而吸取歷史的經驗和教訓。
「比」,即比較。對於有比較項目的問題,可以按照要求進行比較;對於沒有給出明確比較項目的問題,很多考生往往不知道比什麼、怎樣比,答題無從下手。掌握下列方法和原則就可以比較完整的進行比較。
方法:以一個事件或者人物為中心,列出相關的項目;然後與另一個對比。
原則:(1)比較歷史現象發生的原因、背景、歷史條件和目的。(2)比較歷史現象的內容、特點、特徵、性質、實質。(3)比較事物成敗的原因、歷史作用、地位、影響、經驗和教訓等。
「評」,即評論、評價、評析等。要想評論正確,要做到以下幾點:(1)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看問題。(2)評論問題的觀點立場要正確。(3)評論要以事實做論據。
二、答題失誤的原因及應對措施
學生應試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1、審題能力弱、提取信息不全面、提取信息不準確、不能剔除無效信息等。閱讀材料不夠冷靜、細心,慌亂中沒有發現可以利用的信息,特別是圖表題,經常出現這樣的錯誤,丟分非常普遍。只要在閱讀中把材料徹底讀通讀懂讀明白,正確完整地回答問題才會有保證。
2、不能把材料提供的信息和課本學習相結合,只用課本知識或只用材料信息答題,不能兩者互補,致使思維不夠辯證,答題內容不全。
3、答非所問或者遺漏知識點。答題中要注意問題的設問,有幾個設問就回答幾個問題,一問一答,要層次清楚。不要把幾個設問混起來回答,要知道,判卷給分是各個設問分別給分的。
4、觀點的錯誤,立場的錯誤,使答題出現較大的偏差。常出現的錯誤是:不實事求是,按現在的社會情況和意識去看待歷史事件和人物。不是客觀地按歷史發展規律評價事物,而是憑個人的感情和主觀臆斷評價。
5、答題針對性差,東拉西扯,不著邊際。因此,在答題中要仔細審讀題目要求,問什麼就答什麼,緊扣題目,逐層作答。
6、空發議論,缺少史實論據,或者只列舉史實而沒有評論。切忌答題只擺史實不講道理,更忌空講理論而沒有史實做依據。
7、論述雜亂無章,前後無序。克服的辦法是要按順序答題。在回答每一設問的過程中,或按時間順序,或按事物的因果關系順序,或按邏輯關系順序答題,要做到邏輯嚴謹,層次清楚,條例清楚,語句通暢連貫。
8、文字書寫潦草,使閱卷人無法辨認。因此在答題中一定要書寫工整。
❸ 高中歷史的主觀題如何回答
歷史主觀題的解答方法
江蘇 傅蘭芳
近年來,歷史主觀題的分值有了相應的增加。這一導向要求我們在平時的教學與學習中,突出主觀題的訓練和講評,注重主觀題的學法指導。本文結合相關知識談談如何解答歷史主觀題。
如:請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戰國時期的荀子在《天問》中說道:「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
(1)用春秋戰國時期的科技知識證實當時人們能「制天命而用之」。
(2)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分析荀子提出這種觀點的原因。
(3)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評析荀子的觀點。
要解答歷史主觀題目,要做好以下幾件事情:
1、審題
審題明意,這是答好問答題的重要前提和先決條件。如果審題出了偏差,後果將不堪設想,所以,審題定位強調一個「准」字。因此要在以下兩方面下功夫:(1)審時間、審空間;(2)審定解答對象。本題中時間限定非常明確,即春秋戰國時期,解答對象是用當時科技的相關知識去證實荀子思想,並從當時的社會背景出發去分析人定勝天思想產生的社會原因,再簡要評價。
2、回歸教材,誘發聯想,啟迪思路
高考問答題的內容一般依託課本知識,因此課本知識是解題的重要依據。考生應盡可能把題目與課本知識對照,找出內在聯系,誘發聯想,啟迪思路,准確定位。
如回答第一問,回歸教材,找出相關的知識。如天文歷法方面:通過長期觀測,人們對天象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歷法已經形成固定的系統,基本上確立了十九年七閏的原則;《甘石星經》有豐富的天文記載。物理學方面:物理學取得重大成就,如墨經中敘述了杠桿原理和浮力理論,這是中原地區普遍使用桔槔來灌溉農田的表現。由此得出雖然天降災害,但人定勝天。醫學方面:扁鵲有四診法詢問病情,從脈象中診出病情。由此得出,雖然天降疾病,但人通過自己的努力能戰勝疾病。戰國時人們在生產實踐中發現了磁石的指南性,利用這一特性製成「司南」,指示方向。這些科技的進步反映在思想認識上就是「制天命而用之。」
3、構思提綱
一個較好的問答題答案,不僅取決於審題,還取決於構思提綱,這是解題的中心環節。因為歷史問答題一般跨度較大,內容多而復雜,考生如果想到哪就答到哪,往往會造成作答層次不清,條理不明,丟三落四。構思提綱能盡可能減少上述現象的出現,它雖花了一些時間,但磨刀不誤砍柴工,這一環節將對下一步的行文作答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構思提綱實際就是找到解題的套路。如回答第二問,就要依託課本回憶當時的社會背景。經濟上:鐵器和牛耕的使用,水利灌溉事業的發展表明生產力取得顯著進步;政治上:是當時社會大變革的產物。春秋戰國時期,正是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時期,新興地主階級為發展地主經濟,建立新興地主階級的統治,紛紛進行社會改革。新興地主階級順應時代潮流,積極進取,最終確立了地主階級的統治地位,新的封建制度終於確立,推動了社會的進步。科技方面,天文歷法、醫學知識的進步使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加深,開始破除迷信,相信人的力量,思想上出現百家爭鳴等等。總之,這種思想是當時社會經濟、政治和科技文化的發展在思想上的反映。
4、語言規范,准確嚴謹,字跡清楚
語言表達要用書面語,盡量用書本中的原文。表述的形式要做到「三化」即:序號化、要點化、段落化。
總之,解答主觀題,功夫在平時。它要求廣大老師在授課過程中,要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讓學生從宏觀上去把握歷史。因此每一單元後,要及時進行單元小結。這是學生學習歷史的極其重要的環節。同時注重歷史知識的聯系,有效地幫助學生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長期以往,就能克服學生的畏難心理,樹立信心,逐步提高興趣和自己的學習成績
❹ 歷史主觀題怎麼答
1、歷史背景=(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
⑴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歷史條件:與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側重於有利因素
3、原因廣度: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
⑴主觀原因:事件發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
⑵客觀原因:自然、社會環境、外在各方面經濟、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廣度與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側重於靜態分析,原因更側重於動態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發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導火線、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發事件的主觀、客觀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歷史趨勢(生產力發展、時代要求)+主觀需要等
三者既有層次區別,又有聯系滲透,如「五四」運動爆發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主要原因涉及當時國內外各種矛盾,包括帝國主義侵略、北洋軍閥黑暗統治、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無產階級壯大、十月革命影響、馬克思主義傳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則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層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階級矛盾、階級內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團矛盾……
***答題思路***
1答題的文字表達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達一要字跡端正、排列整齊、疏密得當;二要文句通順、平實、語言准確;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問一段,簡明直觀;要點化,一個得分點一句話;序號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標出不同的序號,做到條理分明,一目瞭然。
2如何分析變法或改革成敗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點:一是看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和趨勢,改革或變法是否符合歷史潮流和趨勢。二看改革的政策與措施是否正確,是否得以有效貫徹。三看新舊勢力的力量對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質如何。
3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思路
基本方法: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特點是比較的范圍具有確定性。解答時要認真審清比較對象比較項、限制條件,分析問答題要求與課本知識的關系,然後按設定的項目之間的邏輯關系。
4內隱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類內隱式比較問答題,關鍵是根據題意,比較對象做具體分析,自己設法確定比較項。如果是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比較,比較項一般從背景、原因、過程、特點、結果、影響和性質等方面確定;如果是歷史人物,比較項一般從所處時代、所處階級、主要功績、局限性、歷史地位、影響評價等方面確定。
5比較項的確定方法
基本方法:屬於歷史人物概念的可分為國籍、時代、稱謂、主要活動、評價等要素。屬於歷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空間、主體、經過、意義等要素。屬於歷史現象概念的歷史在諸因素與歷史事件的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經過改為主要內容或主要表現。屬於歷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制定者、主要內容、評價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的知識可分解為革命任務、組織與領導、斗爭綱領、主力、方式、性質結果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結果及影響的知識結構有包括進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評價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發展原因的解題思路
基本方法:分析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一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生產力因素,包括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改進,水利的興修,天文歷法的進步,勞動力的投入等;二是生產關系因素,包括新的生產方式的確立,土地政策的調整,農民起義對地主階級的打擊;三是上層建築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權制度,重農抑商政策的保護與鼓勵,宗教、文化制度對經濟發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對外關系與民族關系是否有利於經濟的發展;五是看社會環境因素,國家是否統一與安定;六是地理條件的因素等。
7分析經濟特徵型問答題的解題方法
基本方法:分析經濟特徵要注意三點:其一,從復雜的經濟現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徵;其二,分析其特徵形成的原因及影響;其三,揭示特徵語言要精闢,高度概括,要源於教材、高於教材。
8歷史問答題表述中的歸納概括方法
基本方法:歸納和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是兩種不同的歷史思維能力。歸納指將眾多或零散的或反復出現的歷史史實,按其同類梳理,使之由繁雜到簡約、由紛亂到條理、有個性到共性的認識;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屬性的歷史事物聯合起來,形成帶有規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歸納是概括的前提。
9開放性問答題的答題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開放性問答題必須明確:重要的不是持何種觀點,而是能有理有據的論證自己的觀點,即論證是否符合邏輯,是否嚴密,材料與觀點是否統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確定觀點。
其次,要通過對史實的概括提煉,來充分支持觀點,盡量少漏觀點支持點。第三,要做到史論結合,有論有據。第四,論述要全面,如該題在肯定積極作用的同時,要指出消極作用,切忌絕對化。
10如何解答主觀題中「說明了什麼」類型的問題
基本方法:回答說明了什麼,實際上是考查把握歷史本質,揭示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1)這種斗爭的目的是什麼?有何進步或倒退的作用?(2)這種斗爭的失敗是一種歷史的必然還是一種偶然?(3)如果是偶然,說明斗爭的曲折復雜,而且要進一步創造條件;如果是必然則說明這種斗爭的根本無法實現,是空想。
11分析歷史事物、歷史現象的背景
基本方法:歷史背景是影響、預示事物發展趨向的客觀條件,是對導致歷史事件發生的各個方面的因素進行概括總結,這些因素可能是顯現的,隱現的。
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歷史因素方面:是否是歷史發展的需要。現實因素:是否符合現實情況的需要。主觀因素方面:是否是當事人主觀願望能夠的需要。
12論述題的解答和史論結合的方法:
基本方法:回答論述題一般有三個步驟。第一、判斷是非,表明自己的餓觀點。第二,列舉史實,說明自己的觀點。在這一步當中有注意將母觀點(即總的觀點)分解成若干個子觀點,用所掌握的史實進行論證。觀點的展開要有層次性,做到由表及裡,有淺入深,環環相扣,邏輯嚴密。而每個觀點都要有史實的支撐,做到史論嚴密結合。第三,要適當小結,升華觀點。解題中的史論結合,主要是指要有適當的史實作為立論的基礎,要有鮮明的觀點作為立論的導向;堅持「從歷史中來,到歷史中去」的原則。「從歷史在中來」,就是從史實中提煉觀點,「到歷史中去」就是由觀點駕馭史實,做到觀點與史實的統一。
13怎樣評價歷史人物
基本方法:評價歷史人物,實際上就是要評價其一生的功過是非。要正確評價一個歷史人物,首先,必須全面把握其歷史活動;其次,要按一定的標准和原則把這些活動分為積極(或進步、功績)和消極(或反動、過錯)兩方面,對於有些歷史人物,其活動呈現明顯階段性,所以還要分階段評價;第三,評價的標准和原則有:(1)生產力標准(2)人民群眾和英雄人物對歷史發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義原則,不要誇大英雄人物的作用(3)階級的觀點(4)時代的觀點,即要把歷史人物放到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評價,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則肯定,反之則否定,同時注意不要用現代人的標准評價古人;(5)不要以偏概全(6)客觀公正,不要帶感情色彩(7)注意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❺ 歷史題中,題干問某一歷史人物對某一歷史事件持什麼態度的,此類題如何回答,有無「套話」。急用呀中考
是有套話的。做這類題最主要的是要把握我材料,要認清這一事件的實質,即是進步的還是倒版退的權。接下來就要了解這個歷史人物的背景,主要是他的正面評價多還是負面評價多。最後要看他說的話是否附和當時社會的發展。這樣答出來的題分數決不會底的。答材料題一定要記住分析社會背景。
❻ 如何回答歷史試題中的啟示類問題
近幾年高考中,啟示類問題頻頻出現,研究這類問題的特徵以及解答技巧,既是高考應試的需要,也是教育功能的展示,讓人們從中有所領悟。大致歸納為以下三類。一、由具體問題談對某一類問題的看法2006年全國Ⅰ卷37題(4)簡述從中華文明發展的歷史中得到的啟示。考生從歷史上各民族共同創造了中華文明,繼續發展仍需要各民族共同努力;中華文明的發展應保持自己的優秀傳統,廣泛吸收世界的優秀文化等,言之有理,即可賦分。2007年江蘇卷37題.讀材料一孔子聚徒講學、材料二古之取士皆本於學校(王安石《臨川集》)、材料三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創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材料四拿破崙通過《教育基本法》:結合以上材料,你得到什麼啟示?這道題沒有給出明確答案,在選拔人才方面的經驗或啟示:人才是國家的寶貴財富,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完善和規范考試制度,有利於人才選拔;要用德才兼備敢言直諫者;任人唯親、姑息養奸危害嚴重;樹立尊重知識和人才觀念等。二、通過歷史知識對相關的現實問題作出認識或預測2007年江蘇卷29題,由漢、唐時期中日友好交往到19世紀60年代後,兩國開始近代化道路的探索,再到近......
(本文共計2頁)
[繼續閱讀本文]
贊
❼ 歷史問答題怎麼答怎麼分析題目
一、問答題的種類問答題按照題的性質和要求,可分為敘述、綜合、分析、比較、評述、材料式問答題等不同種類。1.敘述題:將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或歷史人物活動的原因(或背景)、經過、意義(或性質、影響、作用、評價)按一定順序直接敘述出來。2.綜合題:將分散在不同章節、不同國度、不同歷史時期但又有某種聯系的歷史內容系統歸納,貫穿融會,進行表述,並得出適當結論。難度較大。3.分析題:將復雜的歷史事件、現象或內容分解成幾個方面:背景、原因、性質、特點、結果、意義、作用、經驗教訓等,揭示其本質並得出結論。如說明了什麼?有什麼啟示等等。4.比較題: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進行歸納,找出它們之間的可比點加以比較,求同析異,以加深對歷史事件本質的理解。這是認識和分析歷史問題的常用方法。5.評述題:先將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人物的活動,給以綜合歸納,概要敘述,再依據當時的具體條件,給予歷史唯物主義的評價。評價歷史人物還要注意結合時代背景,實事求是地評述。可先敘後評或邊述邊評,夾敘夾議。6.材料式問答題:即材料解析題(含圖表、圖片)和問答題的融合,從形式上看它由兩部內容構成:一是材料;二是設問。近幾年高考主觀試題幾乎全部採用了這種形式。二、問答題的結構及其作用1.問答題的結構。任何一道題意明確、表述完整的問題都有四項基本構題成分,即:提示項、限定項、中心項、求答項。選例並圖解如下:[例題]根據史實說明近、現代史上日本對中國發動大規模侵略戰爭的原因。中國各種主要政治勢力對兩次戰爭的態度如何?中國最終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是什麼?高考試題均由提示項、限定項、中心項和求答項構成。但在題文中有時有合理省略的情況,合理的省略無損於題意。2.問答題結構的作用。(1)提示項:限定解答的方式,包括考生答題的思維方式和表述方式。(2)限定項:指定解答的已知條件,例如:時間、空間、史實、觀點、引語等。(3)中心項:規定解答所依據的內容。中心項千變萬化,無一相同。它涉及到政治、經濟、制度、人物、國際關系等各種知識領域。中心項是構題的核心部分,其他三項都從屬於中心項。(4)求答項:指定解答的「未知」項目。常見的求答詞語有原因、經過、結果、性質、特點、意義、影響、相同點、不同點等。還有「哪些」、「如何」、 「什麼」、「怎樣」、「為什麼」等,既是求答詞,又是提示詞。這四項結構共存於題目之中,它們出現的次數不一,先後位置多變。但四者互相依存,合理統一,共同發揮考查能力的作用。3.解問答題的讀、審、答(1)讀題:對題目要全讀、細讀、多讀,領會材料題意。(2)審題是解答問答題的至關重要的一步。在高考中有許多考生答題情況很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知識和思維能力上的缺陷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沒有審明題意和抓住思路,答題亂了套,甚至答非所問,即使掌握了充分的知識也起不了作用,如何審好題應注意以下幾點:考生臨試審題是科學知識和思維能力在短時間內綜合、靈活的運用。考生能不能很快了解題目要問什麼,要你回答什麼,能不能對試題進行深入地發掘,實際上也是一種信息處理能力。審題時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審要求。審題首先明確試題的具體要求,要學會分析試題的結構成分。一道完整的、題意明確的歷史問答題在一般情況下由提示語、限定語、主幹語(也叫中心項)、答項語四種成分構成。分析清楚試題的結構成分,就可完整准確把握題意。第二,深入發掘題意,突破重點難點。第三,審題型。審題時還應判定該題屬於何種題型。如前所述,歷史問答題大致分為敘述題、綜合題、分析題、比較題、評述題、材料式問答題五種題型。不同類型的試題,各有不同的特殊要求,答題形式和方法也不盡相同。因此,判定題型對加強答題的針對性是有幫助的。另外,一道試題如有幾問,那就要注意這幾問是否屬於同一題型。因為一道有幾問的試題,不同問屬於不同題型的情況並不鮮見。第四,審求答重點。試題的問法,提問的方式、角度不同,答題的重點也就不同。確定答題的重點,有利於詳略得當地組織材料,科學分配答題時間。(3)答案規范化。第一,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是解答問題最基本的要求。「史」是指具體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論」是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概念或觀點。史論結合,就是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去分析史實,得出正確的評價或結論,做到材料(史實)和觀點相統一。敘述史實是答題的基礎,好比「畫龍」;簡要的分析、評論是答題的靈魂(即考生的立場和政治方向),猶如「點晴」。答題既要反對缺乏分析的材料堆砌,也要反對缺乏史實的泛泛空論。第二,敘事有序,論證有力:歷史問答題各種類型題雖然各有其特徵和能力考查的側重點,但解答時都離不開史實的敘述和對歷史問題的分析、評論、論證。敘述史實要有序,或按時間順序,或按空間順序,或按邏輯順序,切忌雜亂無章,顛三倒四。分析史實,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論證某種觀點正確與否,要抓住要點、切中要害,要言之成理、論證有力。第三,詳略得當,要點全面:試題要求的重點,應該多寫詳答,將各要點,諸要素交待清楚;非重點部分就須少寫略答,以繁中求簡,雜中取精。這就是要答題「要點化」。當試題涉及到很多時,答案的每個要點就要簡明扼要;試題要求的內容較少,答案則應相對比較詳細具體。第四,文字准確,條理清楚:有些考生答題時文字表達能力差,語無倫次,詞不達意,不會概括,羅羅嗦嗦寫了一大篇,不得要領,看不懂他究竟說什麼。有些考生採用「多答戰術」,不管與題意有關無關,讓閱卷老師去「揀破爛兒」。這都是不可取的。好的答案在表達上應力求文字准確、簡煉。這就要學會提煉和概括。另外,在答案編寫形式上,要根據題意和答案內容分段,每段之中的每個要點前面必須有數碼序號,做到「段落化、要點化、條理化、序號化」,以求層次清楚,使人一目瞭然。例1:鴉片戰爭後,中國在淪為半殖民地的同時也開始了近代化的歷程。概括指出在19世紀中葉至1919年的近代化歷程中,中國在政治制度、生產方式、社會階級構成以及教育、科技諸方面發生的重大變化。解析: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明確時間界定和要求回答的內容。時間是近代前期,內容是政治制度、生產方式、社會階級的構成及教育、科技五個方面。據此分析,這一時期的變化體現在:從政治制度方面看,表現為封建君主專制被推翻,建立起共和政體。從生產方式來看,從封建的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過渡;從階級結構來看,伴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出現,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產生。從教育來看,教育內容和方式都在發生變化,集中體現為新式學堂的出現。科技方面引進了西方先進科技。參考答案:(1)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體。(2)產生了近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3)產生了資產階級、工人階級等新的階級。(4)出現了新式學堂。(5)引進了西方先進科技。例2:中國近代化是指中國由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的歷史進程。對中國近代化演進層次的論述,史學界有多種觀點。一位著名史學家認為:中國近代化先後經歷鴉片戰爭後的「觀念轉變」、19世紀中後期的「器物變革」、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制度變革」三個時期,並沿著三個層面向縱深延伸。根據所學知識,結合以上觀點回答下列問題。(1)「觀念轉變」「器物變革」「制度變革」分別指什麼?(2)以上變革對中國社會各產生了什麼重要的積極影響?解析:本題從近代化的層次性立意,考查學生分析理解問題和對史實的運用能力,解題時首先理解近代化的三個層次,其關鍵在於利用時間限制篩選事件,「鴉片戰爭後」的「觀念轉變」,應指新思想的萌發:19世紀中後期的「器物變革」,指洋務運動;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制度變革」涉及的事件較多,要考慮全面。第二問答題比較簡單,注意語言要簡煉,條理要清楚。參考答案:(1)「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萌發;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辛亥革命。(2)影響:①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引導人們關注世界,邁出了向西方學習的第一步。②洋務運動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經濟的擴張。③戊戌變法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有利於資本主義思想的傳播。清末新政對中國的近代化在客觀上起了一定作用,也使人們進一步認清了清政府的反動面貌。④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打擊了帝國主義,為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在打好基礎的前提下,發揮出自己的答題技巧,是取得好成績的重要途徑之一。技巧的運用要靠平時去練、去實踐。筆者淺談旨在說明考生如何把掌握的知識充分發揮出來,取得好的成績。
這樣可以么?
❽ 歷史材料題中談談對某一歷史事件或者歷史現象的認識。。這種題要怎麼解答,解題格式是什麼
談談他的積極作用,消極作用。基本上就是答它的影響。
❾ 如何解答歷史主觀題
第一.中考歷史主觀題中經常出現類似於這樣的設問:「讀了以上材料後,你有哪些感想?」,「這段材料對我們有哪些啟示?」。我們姑且把這類題型稱之為「啟示類」歷史主觀題,這類問題往往要求應試者呈現對於歷史材料的主觀感受或要求應試者對歷史素材進行理性規律的提煉。
第二.啟示是指從歷史中所總結出來的可供後人借鑒、少走彎路的認識。啟示類主觀題通常是通過「啟示」、「借鑒」、「經驗教訓」、「認識」、「對策」等引導詞來提問,要求學生就某一個特定的歷史問題總結規律、提出對策、得出結論、分析得失。它一般出現在主觀題的最後部分,來檢測考生歷史思維層次、歷史認知水平、歷史感悟能力。啟示類主觀題是歷史學科中最能體現「以史為鑒」、「學以致用」原則的題型,它雖然所佔分值不大,但是非常吻合新課程理念、符合新中考方向,很有生命力。
第三.1、「啟示」一般由「經驗教訓」而來,因此,回答「啟示」,就答「經驗與教訓」
2、談「認識」,有如下幾情況:
(1)對問題的總體掌握,實際就是對教材知識、所給材料的高度概括;
(2)對問題作出簡要的分析評價,對這類「認識」教材中往往有現成答案可以利用,作答時要先想一下教材中的相關評述,然後再依據題目所提供的材料,進行適當的補充;
(3)由某一具體問題,談對某一類問題的看法;
(4)通過歷史問題對相關的現實問題作出預測;
(5)經驗教訓、啟示。
第四.解答的基本步驟是:
1、從材料中擷取有價值的事例或現象,2、由具體事例或現象抽象提煉出一般規律,3、把從材料中提取的一般規律和學生實際生活及國家、社會的現狀結合起來,提出對解決現實問題有益的做法或思路。
第五.在復習和應考中,要抓住重點,緊扣題意發揮,簡練概括,多角度思考,注意與時政熱點問題相結合,以提高解答這類題目的有效性。
例1問答類啟示題:
近現代探索史的感想 :1.中國近代化探索的特點,中國近代化探索包括的主要的歷史事件有哪些?你從中國近代化探索中得到了什麼啟示
答:(1)特點:中國的近代化與挽救民族危亡相合;向西方尋求救國救民的方案;學習的過程從學習科學技術、政治制度到思想文化。(2)歷史事件: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等。 (3)啟示:中國人民具有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具有憂患意識,進取精神,對國家和民族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靠借鑒別人的成果,照搬別人近代化的模式是不可能成功的。必須結合中國實際走中國特色的近代化之路。地主階級、資產階級不能改變中國的命運;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只要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要馬克思主義才能救中國。
例題2:材料類啟示題:
閱讀下列材料並回答問題:
材料一: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在秦國實行變法。商鞅變法剝奪舊貴族的特權,損害他們的利益,舊貴族無不痛恨商鞅。太子的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是守舊人物。他們一面誹謗商鞅,一面唆使太子觸犯法律。商鞅詳細調查了公子虔和公孫賈的罪行,並根據法令割掉了公子虔鼻子,在公孫賈臉上刺上圖紋,保證了新法的貫徹。
材料二:……商鞅率軍多次擊敗魏國軍隊,奪回了魏國佔去的土地。……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守舊派誣告商鞅謀反。商鞅被捕後車裂而死。
材料三:商鞅被殺後,法令並沒有廢除,強大的泰國最終一統天下。
請問你能從上述材料中得到哪些啟示?
答案:(1)最高當權者的支持是改革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2)改革必然會碰到守舊勢力的阻撓和破壞,因此改革者要具有不怕困難、不怕阻撓決心和勇氣;(3)改革措施的貫徹執行是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證;(4)能否順應時代潮流,能否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是改革是否成功的最終決定因素。
另外在初三年級進行總復習的時候,老師最好以專題的形式對這類題進行歸類,比如戰爭類的認識與啟示、近代史探索的感想、發達國家經濟如何迅速發展的啟示、改革的啟示等。
❿ 求歷史主觀題答題技巧.
一、原因類問題
1、原因廣度: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
⑴主觀原因:事件發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
⑵客觀原因:自然、社會環境、外在各方面經濟、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廣度分析方法側重於動態分析。如美國獨立戰爭的原因廣度分析:
(一)內因:①經濟: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統一的市場等
②政治:美利堅民族形成、資產階級、種植園主階級形成等
③文化:統一的文化、民族意識覺醒等。
(二)外因:①英國的經濟掠奪和政治壓迫
②啟蒙思想的影響等。
2、 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發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導火線、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發事件的主觀、客觀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歷史趨勢(生產力發展、時代要求)+主觀需要等
三者既有層次區別,又有聯系滲透。如「五四」運動爆發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主要原因涉及當時國內外各種矛盾,包括帝國主義侵略、北洋軍閥黑暗統治、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無產階級壯大、十月革命影響、馬克思主義傳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則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層的因素。
3、矛盾分析: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階級矛盾、階級內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團矛盾……
如尼德蘭革命爆發的原因:
①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與舊制度矛盾
②資產階級與封建階級矛盾
③尼德蘭人民與西班牙統治者的民族矛盾
④加爾文教與天主教矛盾等等。
二、認識類問題
題目特徵記心中,遇到問題才不懵:
認識啟示題,一般不單獨成題,往往出現在一個大題的最後一問。從相關歷史中得出經驗教訓、啟示、認識是重要的學科能力之一,也是高考命題中非常常見的題型。
「啟示」一般由「經驗教訓」而來,因此,「經驗教訓」與「啟示」,對我們回答相關問題而言,其所要求的內容基本是一致的。
題目要求考生談對歷史問題的「認識」,有如下幾情況:
(1)考查對相關歷史問題的總體掌握情況,實際就是對相關教材知識、題目所給歷史材料的高度概括;
(2)對相關歷史問題作出簡要的分析評價,對這類「認識」教材中往往有現成答案可以利用,作答時要先想一下教材中的相關評述,然後再依據題目所提供的材料,進行適當的補充;(3)由某一具體問題,談對某一類問題的看法;
(4)通過歷史問題對相關的現實問題作出預測;
(5)與經驗教訓、啟示所要求內容基本一致。
答題技巧記得牢,作答迅速分數高。經驗教訓與啟示題的作答程序是:
(1)對相關歷史問題的教材、題目材料及前面幾問的答案進行系統,依據自己的理解將教材與材料中涉及這一歷史問題的相關因素,分為「好」「壞」兩個方面。「好」的即是經驗,「壞」就是教訓。
(2)對上一步所歸納的內容進行分析提煉。對內容相近或屬於同一理論體系的因素整理合並,並上升到理性高度。因為,只有高度概括,具有理性的東西才能具有借鑒意義,用於指導現實活動。因此作答一定要抓住關鍵,切中要害。最後成形的答案,切忌各條目間內容相近,或答出內容過於具體,缺乏理性與概括。
(3)最後確定作答內容。經驗教訓與啟示問題,多能通過一定角度與現實相聯系,依據題目本身能夠得出許多經驗教訓或啟示,我們應該優先考慮將那些與現實聯系最密切的內容寫入答案。因為,這類題一般而言答案要求不會太長,答出三個左右的條目就可以了,即使我們想多寫上兩條,也注意作答的順序。
(4)注意語言表達。由於經驗教訓或啟示,是用於指導現實活動的,表達時應用正面語言,即把「壞」的正過來說。如人民公社化的錯誤在於生產關系的公有化程度過高,脫離了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作答時我們應說:「應使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相適應」。
歷史認識題依據前面提到幾種情況要注意以幾點:
(1)對相關歷史問題的總體把握,一般可從原因、內容(過程)、影響(意義)等幾大方面入手,多數題目是就其中的某一方面作出要求。這種認識一定要抓住主幹與本質,不能把概括當成縮寫。
(2)對相關問題的分析評價,不同於普通的分析評價題,只亮明觀點,不要展開分析。
(3)由具體問題談一類問題的看法,其宗旨是要說明這類問題的重要性(由原因與影響入手)、這類問題應對方法(從過程、內容入手)等。
(4)通過歷史問題對相關現實作出預測,要從歷史問題的原因、影響入手,同時還要密切聯系現實問題,得出與現實問題的相關報道一致的結論。
認識啟示題,一般而言與前面幾個設問聯系密切,因此,一定要注意這一問答案與前面答案的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