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日本和朝鮮進入封建社會的重大歷史事件分別是
日本進入封建社會的重大歷史事件:645年6月19日,孝德天皇宣布模仿中國建立年號,定年號為專「大化」。645年,即為大屬化元年。 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頒布《改新之詔》,正式開始改革,史稱「大化改新」。這一事件又稱乙巳之變,革新派以唐朝律令制度為藍本,參酌日本舊習,從經濟到政治方面進行了改革,規定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體制,並詔書公布改新的內容,律令嚴格劃分良賤的身份制。大化革新部分地解放了生產力,完善了日本的統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國家發展方向,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朝鮮進入封建社會的重大歷史事件:根據史記,燕國的將軍衛滿率移民進入朝鮮,並成為箕子朝鮮的宰相。於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帶建立衛氏政權,推翻了箕子朝鮮的政權,稱「衛滿朝鮮」。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從海陸兩路進攻朝鮮,未成功,又從海陸兩路派來增援部隊,公元前108年夏,部分大臣叛變投降,朝鮮右渠王(衛滿的孫子)被殺,衛滿朝鮮滅亡。漢武帝在衛滿朝鮮領域內設置漢四郡。
② 簡單介紹一下朝鮮歷史
1388年,高麗國王派都統使李成桂進攻遼東,李成桂則發動政變。1392年,廢黜高麗國王,自立為王,並改國號為朝鮮,定都漢陽(今韓國首爾),史稱朝鮮王朝。
朝鮮王朝實行推崇儒學、排斥佛教的政策。對中國採取事大主義。從1416年至1449年,朝鮮在鴨綠江東岸地區設置「西北四郡」,在圖們江南岸地區設置「東北六鎮」。
1592年,日本的豐臣秀吉派兵16萬第一次侵入朝鮮。1597年,日本的豐臣秀吉再派水陸兩軍約17萬人第二次侵入朝鮮。1598年,日軍被擊退。朝鮮史稱「壬辰倭亂」,中國稱「萬曆朝鮮戰爭」。
1618年,明朝和後金作戰,朝鮮派兵協助明朝。1623年,朝鮮內部政變,擅自廢黜國王李琿。大明登萊巡撫袁可立嚴辭主張「待中國更立」。1636年,清朝攻佔朝鮮全境,朝鮮國王李倧投降,改向清朝朝貢,成為清朝的附屬國。
1863年,朝鮮哲宗死後無嗣,由王族李昰應之子李熙即位,史稱朝鮮高宗。
1873年,高宗成年親政,大院君停止攝政,閔妃外戚集團掌權。1876年,日本軍艦進入漢江口,迫使朝鮮簽定不平等的《江華條約》。
1884年12月4日,要求改革的「開化派」和日本公使一起策劃,依靠日本軍隊發動政變,殺死守舊派官員,宣布和清政府斷絕關系,即為「甲申政變」。
袁世凱統率的清軍應守舊派要求,於6日開進王宮,擊敗日軍,殺死開化派首領,部分開化派首領逃往日本,守舊派重新掌權。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之亂(甲午農民戰爭),朝鮮朝廷無力鎮壓,於是請求中國軍隊入境鎮壓。
6月6日清軍在牙山登陸,日本軍隊也以此為借口趁機於7月6日在仁川登陸,並發動壬午兵變,佔領漢陽,強迫朝鮮簽定《濟物浦條約》,並且組織親日政府平息內亂。隨後日本軍隊襲擊駐朝鮮的中國軍隊,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
1895年4月,中日甲午戰爭清朝戰敗,簽訂《馬關條約》,日本控制下的朝鮮政府宣布終止與清朝的宗藩關系。
1896年,朝鮮高宗在俄國的支持下,「升級」為大韓帝國,從此李氏朝鮮改國號為「韓」。
(2)古朝鮮著名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朝鮮的建立者:
李成桂(朝鮮語:이성계,發音:Yi Seong-gye,1335年-1408年),朝鮮王朝的開國君主(1392年—1398年在位)。
本貫全州李氏,出生於元朝雙城總管府(今朝鮮咸鏡南道咸興一帶)。初字仲潔,後改君晉,號松軒,即位後更名李旦,死後廟號太祖,明朝賜謚號「康獻」,故又稱「朝鮮太祖」或「康獻大王」。
李成桂是元朝斡東千戶所千戶兼達魯花赤李子春的嫡長子。1356年,李成桂與其父幫助高麗王朝恭愍王收復雙城總管府後歸附高麗,後由於在抵禦元朝紅巾軍的入侵中戰功顯赫而被提拔。
1388年,李成桂發動威化島回軍,掌握高麗政權;1392年,李成桂自立為王,改國號為朝鮮,定都漢城。
即位後,李成桂對內實行改革,清除了原高麗禑王的勢力,對外向明朝稱臣,並通過招撫、武力征服朝鮮半島東北地區的女真部落,使其疆域達到圖們江。
第一次王子之亂後,李成桂讓位於次子李芳果,奉為太上王。後來出奔老家咸興,又被太宗李芳遠挾持回京,於是有」咸興差使」的典故。後死於漢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朝鮮
③ 關於一個朝鮮韓國的歷史事件
實尾島事件概 況 青瓦台事件發生於1969年1月,北朝鮮特攻隊穿越三八線進入韓國境內准備刺殺當時的總統,但由於與韓國警察發生沖突,在漢城北嶽山路開火,導致該計劃失敗。為了報仇雪恨,韓國政府決定以牙還牙,挑選31名囚犯組成「684北派特遣隊」在實尾島秘密訓練,目的是刺殺金日成,一旦任務完成,他們所犯的刑罰將全部被撤銷,脫胎換骨可以頂天立地的活著。而任務失敗就意味著所有的人都必須死去。 詳 細
據說1969年青瓦台事件發生以後,時任總統朴正熙和韓國中央情報局創建了一支由囚犯組成的特種部隊,政府要求將這組人員在最短的時間內訓練成專業的特工人員,他們的任務就是進入平壤,將金日成的項上人頭取下來,而後因為種種歷史原因,這支部隊成為燙手山芋,就在政府決定秘密處決他們的時候,這些人發生了暴動,最後於1971年8月 23日在漢城自殺身亡,事後韓國政府稱這是一次北朝鮮游擊隊組織的恐怖事件。
事件發生三天後,韓國政府國防部長於空軍參謀長被撤職,到底這支部隊是否存在,到底他們是由韓國政府組建的「死囚特工隊」,還是北朝鮮的游擊隊。該事件發生後,多家新聞媒體機構都想揭開「實尾島」事件的真相,但無一成功,這段歷史被深深埋藏起來。後來當時被劫持的人質也表示,那些恐怖份子似乎並不想傷害他們,而且首先開火的也是韓國政府部隊,他們為什麼要集體乘車去,如果是恐怖分子,分散活動也許更合適,他們到底是誰? 眾多的新聞機構都曾想揭開發生與1971年8月23日的「實尾島事件」的真相,想知道關於一隻南韓特別部隊受訓後被派往北朝鮮的傳言是否屬實。但無一成功。包括國防部長和空軍參謀長在內的眾多政府官員和軍方高層人員均在事件之後被解職。四個僥幸逃生的受訓人員也被立即處決。看起來好象實尾島事件就會如同其它同類時間一般,被從韓國歷史中永遠抹掉。然而,真相被埋藏了32年之後,到了金大中當政時期,各種政府和軍方情報機關的存在以及秘密實施的行動和相關的侵犯人權的記錄開始為人所知,人們對於實尾島事件的興趣又重新高漲起來。
④ 朝鮮半島歷史上,涉及到「昌德宮」或者「景福宮」的歷史時期以及重大歷史事件是
太祖太宗父子恩怨
景福宮是朝鮮李朝王宮,昌德宮是太宗大王李遠芳為太祖李成桂修的豪華高殿,用來囚禁李成桂。
韓國語中有一個四字俗語「咸興差使」,形容難以完成的危險任務。實際上,這句俗語的語源即是李成桂、李芳遠父子的故事。寥寥四字,便將父子倆的恩怨情仇概括無遺。
李成桂是李朝的開國之君,而李芳遠在幕後的功績也不能不提。在威化島事件中,身在開城的李芳遠從容護送家族避難,之後又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韙刺殺高麗忠臣鄭夢周,最後積極參與到勸進活動中。建國之後,為了緩和與明朝的緊張關系,李芳遠接受了出使南京的艱巨任務。據載,李芳遠路過北平是偶遇燕王朱棣,朱棣見之,即下馬握手並親切交談。在南京,李芳遠對朱元璋的問答應對得體,深受朱元璋的嘉獎。由此可見,李芳遠的使行不辱使命,明朝士人對他評價甚高,稱之為「朝鮮國世子」。
李芳遠為締造新王朝付出的努力卻未得到普遍認可。李成桂即位的第一年,謀臣鄭道傳、裴克廉等人請議立世子,裴克廉表示:時平立嫡,世亂先功——太平盛世應當嚴格嫡庶長幼之序,以杜絕旁人的非分野心,非常時期應該權衡輕重緩急,選立雄才大略者為儲君。這本來是相當中肯而有見地的說法,然而話音剛落,殿外即傳來女人哀怨的哭泣,議論遂告中斷。
這個女人是李成桂的愛妃康氏。李成桂與康氏之間有著一段傳奇的愛情故事。李成桂仕宦於高麗王朝時,一次從老家前往開城,其間長途跋涉口渴難耐,於是在溪澗找水解渴。李成桂喚來正在溪邊洗衣的康氏,康氏以小片楊葉盛水進奉。李成桂接過水,好奇地問:為什麼以小葉盛水?康氏答道:將軍遠道而來,想必異常乾渴,飲水太急有害身體,於是以小葉奉上。李成桂對善解人意的康氏一見鍾情,雖然家鄉已有結發妻子韓氏,但還是將康氏納為妾侍、寵愛有加。
[u8]
李成桂的原配韓氏育有李芳果、李芳乾、李芳遠等數子,而康氏則誕下李芳蕃、李芳碩,其中,在諸子中排行老幺的李芳碩最受李成桂寵愛。然而正如裴克廉所言,功勞卓著的李芳遠最應成為世子人選,在這個關鍵時刻,宮殿外探聽的康氏以哭鬧的方式打斷了議論,使李成桂也開始心猿意馬、不知所從。
這已是婦孺康氏智慧的極限,最終撼動李成桂內心的,是深受君主寵信的開國功臣鄭道傳。新朝既已定鼎,重新瓜分政治版圖的角逐隨即開始。作為開國的最大功臣,李芳遠卻被排除在權力中心以外。把持朝政的,正是這位鄭道傳。
鄭道傳曾以鮑叔、子房自詡。與師承同門的鄭夢周不同,鄭道傳並非愚忠之人,他只忠誠於自身參與構築的新政權,將參與政治、出謀劃策視為人生的一大樂趣。雖然出身卑微,但是鄭道傳的政治眼光獨到。他許多獨具匠心的建言,均受到李成桂的重視。李朝沿用五百餘年的政治構想,多半出自鄭道傳的精心設計。他編撰的法典《經國大典》,則成為李朝的憲法,影響至為深遠。甚至連新王朝的新都漢城,也是由鄭道傳負責監工建造的。
李朝是依靠儒士力量建立的王朝。鄭道傳將中國的官僚制度移植到朝鮮,他是儒家士大夫的代表人物。鄭道傳認為,國政應該在開明君主的主導下,由儒家士大夫實施完成。他致力於建立儒學政治理念的集權政治,堅持以文官士大夫為核心統治力量,拒絕向王室宗親、開國勛臣打開分享權力的大門。同時,有必要對君權作出限制,而擴大士大夫議事會議的許可權。
鄭道傳的理念,在政治制度上表現為以宰相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官僚體制。
朝廷以都評議司,也就是議政府的前身為最高政務機關,其首長為三政丞,即領議政以及左右議政。議政府下屬部門為兵、戶、刑、禮、吏、工六曹,長官為判書。凡國政公務,均由議政府會議商討後上呈國王確認,再轉送相應的行政部門執行。議政府之外,還有專管軍政的最高軍事機構義興三軍府。這樣的設置分離了政權與軍權,避免權力的過分集中產生的弊端。同時,還設置了三司。三司,分別是弘文館、司憲府和司諫院。這些顧問、監察機構的作用是牽制議政府等機關,防止專權。
中央朝廷的模式也同樣適用於地方。在地方行政體制上,全國分為京畿、忠清、慶尚、全羅、黃海、江原、咸鏡、平安八道,各道設置觀察使,道下轄的府、牧、縣、郡則設置府使、牧使、縣監、郡守,各自有任職的期限。這些基層的衙門中,也仿照中央六曹設置了六房,以避免地方官的地緣之弊。
鄭道傳的思考更進一步,他主張君主應該中庸無為,以避免君臣政治沖突而造成的元氣耗損。為此,鄭道傳不斷慫恿李成桂冊立生性文弱的李芳碩為王儲,同時將強悍的李芳遠等王子從政壇上徹底隔離。
兒女情長、英雄氣短,鄭道傳的提議最終獲得李成桂的認可。不滿十歲的小童李芳碩遂成為世子。然而,李芳碩不是嫡長,更非賢能,他的地位在講究綱常的李朝顯然毫無存在的正當理由。鄭道傳勢力賴以生存的靠山,存在著與生俱來的名分缺失。
冊立李芳碩為世子後,鄭道傳被倚為世子的輔佐人,以世子為後盾,鄭道傳的勢力更趨龐大。為穩定新朝廷的政局,鄭道傳重點打壓李芳遠這類野心勃勃的人物,這儼然已成鄭道傳施政的基點之一。鄭道傳與李芳遠之間存在無法調和的矛盾,雙方的沖突由此而起。兩人的怨隙醞釀多年,終於在太祖七年(公元1398年)爆發,史稱「戊寅靖社」。
李芳遠以鄭道傳破壞長幼之序為由,率領私兵在漢城街頭與鄭道傳短兵相接。李芳遠的部隊首先闖入王宮景福宮殺害王世子李芳碩,之後蜂擁出宮大肆搜尋鄭道傳。此時,鄭道傳正與同僚推杯換盞,絲毫沒有覺悟到滅頂之災即將降臨。李芳遠一舉捕獲鄭道傳,並親手砍下他的首級——無論是高麗忠臣鄭夢周,還是朝鮮謀臣鄭道傳,這對曾經為各自理想而分道揚鑣的師兄弟,最後在李芳遠手下殊途同歸。
李芳遠暴動得手,得益他在軍人武將中建立的崇高威望。他一夜之間控制住朝廷局勢,迫使李成桂的朝廷承認既成的事實。鄭道傳與李芳碩被定性為謀反,李芳遠反而成為匡扶社稷的功臣。李成桂在李芳遠授意下禪讓王位予次子(長子已出走)定宗,實權落入李芳遠手中。
李成桂被迫退位,定宗的處境實為傀儡,李芳遠則繼續操控著政局,朝最終奪取王位不斷邁進。在此過程中,李芳遠的同母兄長李芳乾不甘落後、不惜鋌而走險在開城舉兵攻擊李芳遠。不過此人武運不濟,旋即兵敗被捕、判處流放。至此,大局已定,李芳遠才從定宗手中接受了夢寐以求的王位(太宗大王)。
[u9]
李芳遠兩次舉兵(王子之亂) ,摧毀了李成桂和平建國的理想。作為父親的李成桂,面對骨肉相殘的局面心如刀割,事後即選擇逃避現實、出走王宮。太上王出走是轟動一時的消息,此後的李成桂行蹤縹緲,徘徊於寺院與故鄉咸興之間。李芳遠派出的問安使者絡繹於道,「咸興差使」的故事從此膾炙人口。
有一位使者是李成桂的舊部屬,他宣稱即將遠游他鄉,因而得以被破例面見太上王。使者眼看太上王近在眼前,又開始了老生常談的勸諫,請求李成桂回歸都城。李成桂聞言勃然大怒,准備殺害這位昔日的部下。使者申辯說:「鄙人所言全是出於對主上忠悃之心。否則,本人誓願子孫三代皆為盲人。」結果,使者得以全身而退,可是他的子孫三代均成盲人。
另一位使者接踵而至,他帶著子母兩匹馬隨行。使者來到李成桂門前一棵樹下,將子馬拴在樹下,自己領著母馬繼續前行。母馬與子馬依依不捨、嘶鳴不已的情景,恰好被李成桂目睹。即便如此,使者的苦心還是無法感動李成桂,他最後被李成桂的部下追殺而死。
李芳遠至此無計可施,只好求助於父親的摯友無學和尚。李成桂與無學的交情深厚,無學的努力終於使李成桂同意還駕京城。李芳遠聞訊喜不自勝,特意以盛典親迎。臨行之際,李芳遠身邊的謀士特意提醒道:「殿下不宜接近太上王。」結果,李芳遠前來朝拜之時,李成桂居然朝李芳遠放箭,箭射中木樑,箭簇入木三分。李芳遠為父親的險惡用心聲淚俱下,而李成桂則拋下裝有玉璽的匣子,大聲呵斥之後揚長而去。
自咸興還駕之後,李成桂終日想法設法加害李芳遠。他在一次酒宴中收藏鈍器於袖內,企圖襲擊上前敬酒的李芳遠。一計不成,李成桂又暗中准備弓矢,以便在李芳遠前來請安時將其射殺。最後,弓弦居然被老鼠咬斷。李芳遠目睹父子對立的情景,內心中心灰意冷的感覺油然而生。他特意在漢城修築了豪華的昌德宮,以此作為幽禁父親的監獄。李成桂從此如同囚徒,在李芳遠的無情威逼之下,渡過最後的悲慘晚年。[u10]
公元1408年,李成桂溘然長逝,父子的斗爭到此終於畫上句號。對於父親的辭世,李芳遠縱然悲痛,然而似乎不曾為他以往的作為感覺悔恨。
⑤ 朝鮮半島的歷史,最好含各朝代的開國事件和如何滅亡
史前朝鮮
史前朝鮮陶器(公元前4000)年史前朝鮮是指大約五十萬年前至古朝鮮的朝鮮歷史時期。根據考古所得,在數十萬年前,朝鮮半島之上已有原始人類居住。朝鮮半島的舊石器時代始於公元前50萬年,公元前10世紀開始進入青銅器時代。到了公元前4世紀進入鐵器時代。韓國和朝鮮史學家猜想朝鮮人原來是生活在亞洲北面大陸的阿爾泰語系各民族,逐漸遷移到朝鮮半島北部而衍變而來。
檀君朝鮮(神話)
根據神話傳說,朝鮮歷史最遠可以追遡至檀君建國。根據傳說公元前2333年,天神桓雄和「熊女」(本意是熊變成的女子,可能是以熊為圖騰的部落女子)所生後代檀君王儉於今日的平壤建立王儉城,創立古「朝鮮國」--檀君朝鮮,意思就是「寧靜晨曦之國」。
箕子朝鮮
朝鮮傳說在公元前12世紀,中國商朝的遺臣箕子帶領部份商朝遺民在檀君朝鮮的北方建立了箕子朝鮮。
衛滿朝鮮
在公元前195年,中國西漢的燕王盧綰北走匈奴後,其部將衛滿帶領舊部滅掉箕子朝鮮並建立了衛滿朝鮮。衛滿朝鮮的國力相當強大,故漢武帝於公元前109年派軍遠征衛滿朝鮮。於公元前108年衛滿朝鮮被滅,漢武帝把其土地分為四個郡,史稱漢四郡。
辰國
辰國是公元前2,3世紀位於朝鮮半島南部的政權, 定都於漢江以南. 辰國被認為是三韓(辰韓,馬韓,弁韓)的前身。
漢四郡與前三國時代
漢四郡與前三國時代是公元前2世紀後朝鮮三國時代之前的朝鮮歷史時期。這一時期的主要特點是鐵器的廣泛生產和運用。由於鐵的應用,使得更加堅硬和銳利的武器與農業工具成為現實。 這加快了政治上的統一和權力與財富的集中。
公元前108年,西漢在朝鮮半島北部設立漢四郡,公元前82年合並為樂浪郡,歷經中原西漢、東漢、魏國、西晉的統治管轄。高句麗於公元前37年建立於西漢玄菟郡,開始逐步擴展,在西晉末年(313年)吞並了樂浪郡。
在朝鮮半島南部,辰國已發展成了由馬韓,辰韓和弁韓組成的鬆散的三韓聯盟。根據《三國史記》,公元前18年,百濟在馬韓領地中建立,並逐步將馬韓取替。辰韓中的6個部落發展成新羅。弁韓被伽倻所吸收。 伽倻後來又與新羅融合。
三國時代
進入4世紀以後樂浪郡被高句麗佔領。同時南部的百濟、新羅積極發展自己的勢力。百濟完全消滅了馬韓54國。辰韓也由12國合並為新羅、慕韓、辰韓等數國。朝鮮形成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時期。史稱「朝鮮三國時代」。位於朝鮮半島北部的高句麗是這一時期半島的霸主。據好太王碑的記載,高句麗好太王迫使百濟和新羅成服於高句麗,並且擊退了入侵新羅的日本軍隊。百濟(前18年-660年)是朝鮮半島古代西南部的國家由馬韓部落發展起來的,並且在3世紀末完全統一了馬韓54國。 公元660年,百濟被新羅和唐朝的聯軍滅亡。百濟依靠向中國南朝各代朝廷遣使朝貢的方式,從中國吸收文化並向日本傳播。新羅是辰韓中一個小部落形成的。
統一新羅時代
新羅則以向唐朝稱臣的條件與新興的唐朝結盟,高宗在位時,唐朝大軍於公元660年聯合新羅攻滅百濟,次年進攻高句麗,久圍平壤不下而返。668年高宗再次出兵,最終於當年9月攻克平壤,並由大將薛仁貴在高句麗與百濟舊地建立安東都護府。至此之後高句麗政權就退出了歷史舞台。670-676年唐朝新羅戰爭後,新羅佔領百濟故地和原高句麗部分領土。新羅最終統一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定都慶州,效仿唐朝的國家制度進行統治。 9世紀,各地農民起義,900年部隊將領甄萱稱王,建後百濟國,定都光州;903年起義僧侶金弓裔稱王,於新羅北及西北建泰封國(先號摩震國),定都鐵原,918年王建建立高麗王朝,此後定國號「高麗」;和原新羅並稱為「朝鮮後三國時期」。新羅935年亡於高麗,新羅時代結束。
後三國時期
朝鮮後三國時期(西元892年-936年)是朝鮮歷史上的時代劃分之一。始於892年農民出身的甄萱起兵,同一時期新羅王族後裔弓裔亦建立後高句麗導致已衰弱的新羅分裂,終於936年高麗再度統一朝鮮半島。
高麗王朝(918-1392年)
918年,後高句麗的的弓裔王部將王建被部將擁立為王,遷都至自己的家鄉開城(松岳),改國號為「高麗」。935年,滅新羅;936年,滅後百濟,建立高麗王朝。993年,被遼國擊敗,被迫斷絕和宋朝關系,向遼國稱臣;1127年,被迫臣服金國。在抵禦契丹和女真期間,軍人勢力大增,1170年和1173年,以武將鄭仲夫為首,發生兩次政變,政變軍人廢立國王,大殺貴族文官,最終建立了武將崔忠獻挾持國王的「都房」政權。1231年,蒙古軍進攻高麗;1258年,崔氏政權垮台,國王投降蒙古。不服投降蒙古的三別沙發動抗蒙古戰爭;1273年,蒙古佔領濟州島,結束抗蒙古戰爭。1280年,元朝為了進攻日本在朝鮮半島設置征東行省,在高麗首都派遣「達魯花赤」控制高麗國政,高麗國王只能住在江華島上。1281年,隨著進攻日本失敗曾一度解散征東行省;1287年,復設征東行省,並以高麗王兼任征東行省達魯花赤,成為元朝的藩屬國,直到1356年恭愍王回復時高麗朝廷才重新掌握統治權。
朝鮮王朝(1392-1896年)
朝鮮太祖像1388年高麗國王派都統使李成桂進攻遼東,但他卻從鴨綠江邊回兵佔領首都開城發動政變;1392年,廢黜國王自立,改國號為朝鮮,取「朝日鮮明」之意,定都漢陽。此時代被日本稱為「李氏朝鮮」,這個名稱在多數的歷史界一直沿用至今。對此朝鮮和韓國的學者認為應該稱朝鮮時代,但此名稱很易混淆,少被人接受。李氏朝鮮實行推崇儒學、排斥佛教的政策。對中國採取事大政策。1591年日本關白豐臣秀吉派兵20萬侵入朝鮮,一度佔領平壤。中國派軍援朝;1598年日軍被中朝聯軍擊潰,朝鮮將領李舜臣和中國將領鄧子龍互相支援,最後都壯烈犧牲。此段歷史史稱「壬辰倭亂」,現代中國稱為「萬曆援朝戰爭」。1618年明朝和後金作戰,朝鮮派軍援助明朝;1636年,清軍攻佔朝鮮,國王投降,改向清朝朝貢,成為清朝的冊封國。1863年國王哲宗死後無嗣,由王族李昰應之子即位,史稱高宗,李昰應為「大院君」攝政,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強中央集權,抑制地方封建勢力,對外閉關鎖國,放火燒毀進入朝鮮搶劫的美國軍艦,並多次擊退美國軍艦的進攻,擊毀三艘美國軍艦。1873年,高宗成年親政,大院君停止攝政,閔妃外戚集團掌權,日本軍艦進入漢江口,迫使朝鮮簽定不平等江華條約。1882年由於閔妃外戚閔謙鎬剋扣軍餉,韓國改革派在日本政黨協助下,策動了壬午兵變。兵變中起義士兵殺死日本公使館官員,攻入王宮。閔妃化裝宮女逃走,大院君重新掌政。在閔妃請求下,中國派吳長慶率三千兵入朝鮮鎮壓兵變,囚禁大院君,閔妃外戚集團重新掌權。從此日本和清朝均在朝鮮駐軍。朝鮮貴族分化成要求改革的「開化派」和以閔妃為首的「守舊派」;1884年12月4日,開化派和日本公使一起策劃,依靠日本軍隊發動政變,殺死守舊派官員,宣布和清政府斷絕關系,是為「甲申政變」;袁世凱統率的清軍應守舊派要求,於6日開進王宮,擊敗日軍,殺死開化派首領,部分開化派首領逃往日本,守舊派重新掌權。1894年朝鮮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朝鮮朝廷無力鎮壓,於是要求中國軍隊入境鎮壓。6月6日中國軍隊在牙山登陸,日本軍隊也以次為借口趁機於7月6日在仁川登陸,並發動壬午事變,佔領漢陽,強迫朝鮮簽定《濟物浦條約》(濟物浦即今天的仁川)。並且組織親日派政府鎮壓了農民起義。1894年日本軍隊襲擊駐朝鮮的中國軍隊,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以後朝鮮停止與中國的宗藩關系。
大韓帝國(1896-1910年)
1895年4月,清朝戰敗,簽定《中日馬關條約》,承認朝鮮是自主之國,於是日本控制下的朝鮮朝廷宣布終止與清朝的冊封關系。同年,日本暗殺了有反日傾向的明成皇後。1896年,高宗在俄國支持下稱帝登極,成立大韓帝國,從此朝鮮改為韓國。1904年,日俄戰爭後,俄國戰敗,大韓帝國政權徹底被日本控制。1905年,乙巳保護條約。韓國成為日本的「保護國」。1906年,日本在韓國設立日本派出的「統監」政權。1907年,日本強迫高宗退位由皇太子繼位。1909年,日本第一任統監伊藤博文在哈爾濱被朝鮮愛國志士安重根刺死。
日本統治時期(1910-1945年)
日朝合並
日本於1910年8月迫使韓國政府同之簽定《日韓合並條約》,正式吞並朝鮮半島,設立朝鮮總督府,進行殖民統治。日本將朝鮮王室封為日本貴族,逼迫高宗退位,擁立純宗。(日本的吞並與當時首相伊藤博文被殺有關)。
臨時政府
1919年3月1日,朝鮮半島因日本禁止在學校內使用朝鮮民族語言,展開大規模反抗活動。柳寬順等青年學子在今日漢城鍾路區的塔洞公園發表「三一獨立宣言」,並把獨立宣言傳遍全國。這些獨立活動引起國民的反抗,並沖擊各地的日本警察機關,而引致日本警察的暴力鎮壓。史稱「三一運動」。同年,韓國獨立運動領導人先後在海參崴、上海、漢城成立臨時政府。最後,三處臨時政府並於上海「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臨時政府獲得中華民國孫中山領導的護法政府以及法國、波蘭等國的承認。1939年上海淪陷後,臨時政府幾次遷移,最終於1940年9月遷至當時中國的戰時陪都重慶。在中國政府幫助下,韓國獨立運動人士在中國成立「韓國光復軍」和「朝鮮義勇隊」。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臨時政府於12月9日向日本宣戰。1942年5月15日,中國軍事委員會決定將兩支武裝合並為韓國光復軍,交由臨時政府直接統轄。1945年11月23日,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遷回國內,光復軍也於次年返國。
朝鮮共產黨武裝抗日
從1932年起,朝鮮共產黨人金日成領導的游擊隊在中國東北開展抗日游擊活動。金日成抗日部隊曾在1937年佔領朝鮮北部的普天堡鎮(普天堡戰斗),1941年被迫退出到蘇聯。
朝鮮戰爭
1945年日本投降,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由蘇聯和美國軍隊接收。在美蘇的各自支持下於1948年8月成立大韓民國, 打開可看到1950—1953個年代的朝鮮戰爭趨勢1948年9月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朝鮮人民軍起初一路勝利,將南韓軍壓制到釜山一帶,於是美國決心介入,派兵在仁川登陸,朝鮮人民軍面臨被美韓軍隊攔腰斬斷之勢,被迫撤退。並被美軍一路壓制到鴨綠江一帶。戰火燒到鴨綠江邊,嚴重威脅東北邊疆的安寧,這使得成立才一年有餘的新中國也被迫介入。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開始抗美援朝。10月25日,志願軍首戰殲滅南韓六師。經過反復的拉鋸戰以後,雙方最終決定1953年7月27日以臨時分界線(三八線)為界,中朝聯軍同美國主導下的聯合國軍簽定停戰協定,並由聯合國指派永久中立國瑞士及瑞典駐軍於共同警備區域,以監察兩國在邊境的軍事行動。1958年10月26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全部撤離朝鮮半島,而美國至今仍有軍隊駐扎在韓國。
⑥ 朝鮮的形成與哪個歷史事件有關
「朝鮮」讀音:原讀作zhāo xiān,現讀作cháo xiǎn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朝鮮語:조선민주주의 朝鮮行政區劃圖
인민공화국 英語: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朝鮮」 一詞可能是檀君朝鮮首都阿斯達(Asadal/아사달)的古朝鮮語譯文。在屬於東亞語族的阿爾泰語中「Asa」意為「晨曦」(日語目前仍用此詞綴表示晨曦之意);「dal」意為「大地」或「大山」,「dal」也是新羅常見的地名;歷史上,朝鮮和韓國是一個國家。在《東國輿地勝覽》記載:「國在東方,先受朝日之光鮮」,故名朝鮮。雖然朝鮮語言有一些來自阿爾泰語系,但朝鮮的語言語音主要由中國商周時期到清朝的多時間段多層次的中國北方漢民族口音、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口音和一些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居民口音融合而來。 1392年,原屬於中國元朝遼陽行省雙城總管府李成桂推翻高麗王朝,自立為王,創建朝鮮王朝。為爭取中國明朝的支持,李成桂參考了高麗古名「朝鮮」和李父就仕之地「和寧」,遣使請中國明太祖朱元璋裁定國號,朱元璋認為「朝鮮」是古名,因此裁定朝鮮為新國名。 1948年9月9日,朝鮮勞動黨領導人金日成在朝鮮半島北半部建國,定國名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考古研究發現,在數十萬年前來自中國東北的原始人類進入朝鮮半島上居住,逐漸從中國東北和北方地 世博會朝鮮館
區進入朝鮮半島北部居住,並陸續遷徙到朝鮮半島南部,部分後來又從這里向南向東渡過朝鮮海峽到了日本。考古學和人類學觀點認為朝鮮民族是由中國北方漢族和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包括很少量的西伯利亞南部的滿—通古斯族)和一些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居民逐漸遷移到朝鮮半島融合衍變而來。在中國古代和現代,漢族在數量上遠遠超過中國的少數民族,因此遷徙到朝鮮半島上的漢族人比少數民族多。從公元前2世紀的中國西漢到15世紀朝鮮半島北部是中國的領土,這是中國人居住在此的因素之一。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在朝鮮半島北部設立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郡,史稱「漢四郡」,從中國漢朝到清朝時期,朝鮮半島上的國家一直是中國的藩屬國。 戰國時秦國滅燕國、齊國時,大量燕國人、齊國人逃到朝鮮半島和日本。 箕子朝鮮 :中國的西周滅商之後,商朝遺臣箕子到朝鮮半島與當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國」。公元前3世紀末,朝鮮在歷史上第一次有所記載,在中國漢朝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的著作《史記》中記載,商代最後一個國王紂的叔父箕子在周武王伐紂後,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到了朝鮮半島北部,被推舉為國君,並得到周朝的承認而成為諸侯。史稱「箕子朝鮮」。箕子朝鮮在朝鮮半島北部鴨綠江流域統治了近一千年。從箕子開始,一共經歷了41代君主,直到公元前2世紀才被燕人衛滿取代。王氏高麗和李氏朝鮮時期,由於儒學興盛的關系,箕子朝鮮受到極大的推崇與贊賞。朝鮮人時常以「箕聖」來稱呼箕子,而稱自己的國家叫「箕聖國」。朝鮮半島最古的居民是鳥夷,也被稱為東夷、九夷.約公元前11世紀,中國商殷移民遷入大同江流域,與已經遷徙到朝鮮的民族發生民族融合,形成良夷,半島其他地區的夷人發展成為穢人.朝鮮的先民古時稱穢貊,系中國古代東夷族群的一支,最早居住中國山東半島一帶,後來經過多次遷徙,到了中國東北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的北部。公元前1世紀中後期,夫餘人東遷、南下,其中一部分進入朝鮮半島南部,使這里形成新的民族格局.周代時,周王封殷商貴族箕子於朝鮮。箕子教穢人「禮義田蠶,有制八條之教」,古朝鮮開始從事農業,才發展起來。自西周中後期開始,生活在北方蒙古草原上的貊系部族漸漸向東、南遷徙,一支進入朝鮮半島,與當地的穢人融合形成馬韓.公元前3世紀初至公元前2世紀末,中國人大量遷居朝鮮半島,中國移民最多的是大同江流域、漢江流域.現在的朝鮮文字是在朝鮮李氏王朝世宗時期發明的,在發明朝鮮文字前朝鮮人用的是漢字,而且即使在朝鮮文字發明後也沒有廣泛應用,氏族子弟在朝鮮李氏王朝統治時期仍然大部分在學漢字。直到現在的朝鮮和韓國建立後才大規模推廣朝鮮文。
檀君朝鮮——朝鮮第一個王朝
檀君朝鮮(前2333—前238)是朝鮮歷史的一個傳疑時代,記載於《三國遺事》中。朝鮮在中古創造的《三國遺事》記載,公元前2333年,天神桓雄和「熊女」(本意是熊變成的女子,可能是以熊為圖騰的部落女子)所生的後代檀君王儉在現在的平壤建立王儉城,創立古朝鮮國——檀君朝鮮,意思就是「寧靜晨曦之國」,此神話傳說記載於野史《三國遺事》、《帝王韻記》之中。
箕子朝鮮
箕子朝鮮 (約1122 BC ~ 194 BC) 。在中國西漢歷史學家司馬遷的名著《史記》中記載,商代最後一個國王紂的兄弟箕子在周武王伐紂後,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率五千商朝遺民東遷至朝鮮半島北部,被那裡的人民推舉為國君,建立「箕氏侯國」,並得到周朝的承認,史稱「箕子朝鮮」。 根據朝鮮史書《三國遺事》所載,檀君的後人在箕子來到朝鮮之後,帶著人民南遷,以免和箕子帶來的人形成沖突。這些人後來成為了三韓的始祖。 王氏高麗和李氏朝鮮時期,由於儒學興盛的關系,箕子朝鮮受到極大的推崇與贊賞。朝鮮人時常以「箕聖」來稱呼箕子,而稱自己的國家叫「箕聖國」。
辰國
辰國是一個從公元前4世紀到公元前2世紀存在於朝鮮半島中南部地域的初期國家。辰國被韓國一些歷史學者認為是三韓的前身,其都城可能在漢江之南。辰國被認為是像三韓一樣的部落聯盟式的國家。
衛滿朝鮮
漢初,燕王盧綰叛漢後逃至匈奴,其部將燕國將軍衛滿率千餘人進入朝鮮,並成為箕子朝鮮的宮相。於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帶建立衛氏政權,推翻了箕子朝鮮的政權。這是朝鮮歷史上第二個王朝,稱「衛氏朝鮮」。 衛氏政權建立後,控制了朝鮮半島的北部地區,與西漢燕地相鄰。此時正值西漢惠帝時期,天下初定,遼東太守經漢廷批准,主動與朝鮮國王衛滿相約:衛滿為漢朝藩屬外臣。
三國時期
公元前37年(西漢元帝建昭二年),朱蒙在西漢玄菟郡管轄范圍內建立政權,史書記載為高句麗國。 公元4世紀,朝鮮半島形成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的「朝鮮三國時期」。 高句麗是這一時期半島的霸主。此後,中國隋唐年間,高句麗不斷與中國交戰,開始不斷陷落,668年為唐朝與新羅聯軍所滅。據高句麗「好太王碑」碑文的記載,高句麗好太王迫使百濟和新羅臣服於高句麗,並且擊退了入侵新羅的日本軍隊。高句麗族一部被遷入中國中原融入中國中原人;一部融入靺鞨人;朝鮮半島的居民重組為高麗族。 百濟由高句麗建立者朱蒙的兩個兒子在今首爾的位置建立。百濟吞並了馬韓部落,並在4世紀時達到鼎盛時期,統治了朝鮮半島西部的大部分地區。後受到高句麗擴張的進攻,都城被迫遷往熊津(今公州),後又再次遷往泗沘(今扶余郡)。前57年,新羅統一了朝鮮半島東南部地區且吞並了辰韓部族立國。6世紀中葉前,新羅吞並了伽倻。668年,新羅在唐朝的幫助下征服了百濟後,滅高句麗統一朝鮮半島大部分地區。
統一新羅時期
新羅從百濟奪取到被高句麗霸佔的漢江流域後,疆域抵達黃海。新羅開始與唐朝結盟共同對付百濟和高句麗。公元660年唐聯合新羅滅百濟,次年進攻高句麗,久圍平壤不下而返。668年,唐高宗再次出兵,最終於當年9月攻克平壤,並由薛仁貴在高句麗與百濟舊地建立安東都護府,在朝鮮半島西南部設置熊津都護府(今公州),至此之後高句麗政權就退出了歷史舞台,朝鮮半島僅剩下新羅和唐朝勢力。 670-676年新羅與唐朝的戰爭後,新羅佔領百濟故地和原高句麗小部分領土,統一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定都慶州,效仿唐朝的國家制度進行統治。高句麗在遷都後改稱高麗,高麗國亡後,其國民扶餘人貊貉人主要流入唐朝和渤海,融入中國漢族和滿族,進入朝鮮半島的只是極少數。 9世紀,新羅各地農民起義。900年,部隊將領甄萱稱王,建立後百濟國,定都光州;918年,王建建立政權,定國號「高麗」,史稱「王氏高麗」;和原新羅並稱為「朝鮮後三國時期」。新羅於935年被王氏高麗所滅,新羅時代結束。
後三國時期
後三國是後百濟、後高句麗、新羅的統稱。持續了50多年,至936年高麗國的建立。新羅末期,貴族的王位爭奪之勢日益嚴重,中央集權逐漸弱化,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其中,胡族勢力日益增強。889年,新羅王督促地方征稅,遭到農民們的強烈反對,進入了全面的內亂時期。各地出現了許多反新羅勢力,代表性的有沙伐州的元宗和哀奴、北原的梁吉、完山州的甄萱、鐵原的弓裔、竹州的箕萱等。新羅名存實亡,割據者無數的地方勢力。甄萱於892年在武珍州(現光州)稱後百濟王,對外派遣使臣至吳越國。898年弓裔在松岳(現開成)定都,稱後高句麗王,910年移都至鐵原。
高麗王朝時期
918年,後高句麗的弓裔王的部將王建被部將擁立為王,遷都至自己的家鄉開城(松岳),改國號為「高麗」。935年,滅新羅;936年,滅後百濟,建立高麗王朝。 993年,高麗契丹戰爭後高麗按協議與宋朝斷交,並獲得鴨綠江以東故地。並在以後兩次戰爭中擊退契丹。1231年,高麗蒙古戰爭,高麗國王逃至江華島;1258年,崔氏政權垮台,國王投降蒙古汗國,蒙古則答應撤軍。元朝建立後,不肯降元的三別抄繼續發動抗元戰爭;1273年,元軍佔領濟州島,高麗蒙古戰爭結束。高麗成為蒙元的藩屬國,直到1356年恭愍王回復時高麗朝廷才重新掌握統治權。
朝鮮王朝時期
1388年,高麗國王派都統使李成桂進攻遼東,李成桂則早已決心歸附明朝,他從鴨綠江邊回兵佔領首都開城並發動政變;1392年,廢黜高麗國王,自立為王改國號為朝鮮,定都漢陽。後來的李氏朝鮮長期是中國王朝的一個羈縻國。 朝鮮王朝實行推崇儒學、排斥佛教的政策。對中國採取事大政策。從1416年至1449年,朝鮮在鴨綠江東岸地區設置「西北四郡」,在圖們江南岸地區設置「東北六鎮」,將一部分建州女真部落驅趕到了中國境內(其中包括努爾哈赤的祖先猛哥帖木耳)。1591年日本的豐臣秀吉派兵20萬侵入朝鮮,一度佔領漢城(首爾)和平壤。中國派軍援朝;1598年日軍被中朝聯軍擊潰,朝鮮將領李舜臣和中國將領鄧子龍互相支援,最後都壯烈犧牲。史稱「壬辰倭亂」,中國稱「萬曆援朝戰爭」。 1618年,明朝和後金作戰,朝鮮派軍援助明朝;1623年,朝鮮擅自廢國王琿,明登萊巡撫袁可立主張「待中國更立」。1636年,後金軍攻佔朝鮮全境,朝鮮國王投降,改向後金(後來的清朝)朝貢,成為清朝的冊封國。 1863年,朝鮮哲宗死後無嗣,由王族李昰應之子李熙即位,史稱朝鮮高宗,李昰應為「大院君」攝政,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強中央集權,抑制地方封建勢力,對外閉關鎖國,放火燒毀進入朝鮮搶劫的美國軍艦,並多次擊退美國軍艦的進攻,擊毀三艘美國軍艦。 1873年,高宗成年親政,大院君停止攝政,閔妃外戚集團掌權。1876年,日本軍艦進入漢江口,迫使朝鮮簽定不平等的《江華條約》,叩開了朝鮮國門。1882年,由於閔妃外戚閔謙鎬剋扣軍餉,朝鮮改革派在日本政黨協助下,策動了壬午兵變。兵變中起義士兵殺死日本公使館官員,攻入王宮。閔妃化裝成宮女逃走,大院君重新掌政。在閔妃請求下,中國派吳長慶率三千兵入朝鮮鎮壓兵變,囚禁大院君,閔妃外戚集團重新掌權。從此日本和清國均在朝鮮駐軍。 朝鮮貴族分化成要求改革的「開化派」和以閔妃為首的「守舊派」。1884年12月4日,開化派和日本公使一起策劃,依靠日本軍隊發動政變,殺死守舊派官員,宣布和清政府斷絕關系,即為「甲申政變」;袁世凱統率的清軍應守舊派要求,於6日開進王宮,擊敗日軍,殺死開化派首領,部分開化派首領逃往日本,守舊派重新掌權。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之亂,朝鮮朝廷無力鎮壓,於是要求中國軍隊入境鎮壓。6月6日中國軍隊在牙山登陸,日本軍隊也以次為借口趁機於7月6日在仁川登陸,並發動壬午事變,佔領漢陽,強迫朝鮮簽定《濟物浦條約》(濟物浦即今天的仁川)。並且組織親日派政府平息內亂。1894年日本軍隊襲擊駐朝鮮的中國軍隊,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以後朝鮮被迫結束與中國的宗藩關系。 1895年4月,清朝戰敗,簽訂《中日馬關條約》,承認朝鮮獨立,於是日本控制下的朝鮮政府宣布終止與清朝的冊封關系。1896年,朝鮮高宗在俄國支持下,成立大韓帝國,從此李氏朝鮮改國號為「韓」。 1904年,日俄戰爭後,俄國戰敗,朝鮮政權徹底被日本控制。1905年,簽訂《乙巳保護條約》,朝鮮成為日本的「保護國」。1906年,日本在朝鮮設立日本派出的「統監」政權。1907年,日本強迫高宗退位,由皇太子繼位,是為朝鮮純宗。1909年,日本第一任駐朝統監伊藤博文在哈爾濱被朝鮮愛國志士安重根刺死。1905年中日戰爭後,日本的勢力進入半島,而大批不願做日本屬民的朝鮮人,渡江進入中國避難,成為中國朝鮮族的主體部分。
日帝殖民時期
1910年8月,日本迫使大韓帝國同之簽定《日韓合並條約》,正式吞並朝鮮半島,設立朝鮮總督府,進行殖民統治。日本將大韓帝國王室封為日本貴族,逼迫高宗退位,擁立朝鮮純宗。 1919年3月1日,因已退位的朝鮮高宗李熙暴卒(疑遭日本人毒死),再加上日本禁止在學校內使用朝鮮語,朝鮮半島展開大規模反抗活動。柳寬順等青年學生在漢城(首爾)鍾路區的塔洞公園發表「三一獨立宣言」,並把獨立宣言傳遍全國。這些獨立活動喚起人民的反抗意識,民眾沖擊各地的日本警察機關,而引致日本警察的暴力鎮壓。史稱「三一運動」。同年,朝鮮獨立運動領導人先後在海參崴、上海、漢城成立臨時政府。最後,三處臨時政府合並於上海「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臨時政府獲得孫中山領導的護法政府以及法國、波蘭等國的承認。 1939年上海淪陷後,臨時政府幾次遷移,最終於1940年9月遷至當時中國的戰時陪都重慶。在中國政府幫助下,朝鮮復國運動人士在中國成立「韓國光復軍」和「朝鮮義勇隊」。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臨時政府於12月9日向日本宣戰。1942年5月15日,中國軍事委員會決定將兩支武裝合並為韓國光復軍,交由臨時政府直接統轄。1945年11月23日,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遷回國內,光復軍也於次年返國。 從1932年起,金日成領導的游擊隊在中國東北開展抗日游擊活動。金日成抗日部隊曾在1937年佔領朝鮮半島北部的普天堡,1941年在日本關東軍的打擊下,金日成軍損失慘重,被迫退出朝鮮半島,到蘇聯休整。
南北對峙狀態
1945年2月,根據雅爾塔會議的安排,朝鮮半島由美國、蘇聯、英國、中國共同託管;8月15日,日本投降,朝鮮半島擺脫日本的殖民統治,美國和蘇聯隨即改變計劃,商定以北緯38°為在朝鮮半島接受日軍投降的分界線(三八線)同時,蘇聯、美國兩國軍隊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進駐朝鮮半島北、南半部,朝鮮半島從此處於分裂狀態。在美蘇的各自支持下,朝鮮半島南部於1948年8月成立大韓民國,朝鮮半島北部於1948年9月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朝鮮的領導人,金日成等都是中國東北抗日聯軍的將領,金日成還是中國共產黨黨員,他到朝鮮接受政權是受中國共產黨和共產國際的指示的,他的軍隊的主要成員大多是在中國出生的中國朝鮮族,引在毛主席看來北朝鮮就和中國大陸是一家人一樣。 1948年10月,蘇聯把朝鮮半島北半部的行政權移交給朝鮮政府,同年12月25日,蘇軍全部撤離朝鮮。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朝鮮人民軍起初一路勝利,將韓國軍隊壓制到釜山一帶,於是美國決心介入,糾集英國、土耳其、加拿大、泰國、紐西蘭、澳大利亞、荷蘭、法國、菲律賓、希臘、比利時、哥倫比亞、衣索比亞、盧森堡、南非等17個國家的軍隊組成了「聯合國軍」。1950年9月,美軍率先在仁川登陸。朝鮮軍隊面臨被美軍攔腰斬斷之勢,被迫撤退。並被美軍一路進逼至鴨綠江一帶,在這時,朝鮮領導人向中國政府請求支援。同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開始幫助朝鮮作戰。 經過反復的拉鋸戰以後,1953年7月27日,美國被迫與中朝方面在板門店簽訂停戰協定。雙方最終決定以臨時分界線(三八線)為界,中朝軍隊同聯合國軍簽定停戰協定,並由聯合國指派永久中立國瑞士及瑞典駐軍於共同警備區,以監察朝韓兩國在邊境的軍事行動。 1953年10月1日,美國和韓國共同簽署了《韓美共同防禦條約》,根據這一條約,美國長期在韓國駐軍至今,1958年10月26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全部撤離朝鮮半島。 1994年,金日成因心肌梗塞在其官邸內病故,他的繼承人是長子金正日。 1997年,金正日就任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2002年9月17日,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對朝鮮進行為期一天的訪問,這是二戰以來日本首相首次訪問朝鮮。雙方還簽署《日朝平壤宣言》,實現朝日兩國關系正常化。首次與英國、愛爾蘭等歐洲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與朝鮮有邦交的國家達到157個。 2006年10月9日,朝鮮進行第一次地下核試驗。 2009年5月26日,朝鮮進行了第二次核試驗。第二
⑦ 朝鮮歷史和大事
朝鮮歷史,主要指朝鮮半島范圍內的歷史。
古朝鮮
中國史籍中有「東夷」,意即東邊的弓箭手。他們遍布於滿洲、中國東部沿海、長江以北、日本列島和朝鮮半島。現代朝鮮人可能是東夷的一支.朝鮮半島具有五千年歷史,最遠可以追遡至檀君建國。但其實早在數十萬年前,朝鮮半島之上已有人居住。朝鮮半島的舊石器時代始於公元前70萬年,公元前10世紀開始進入青銅器時代。到了公元前4世紀進入鐵器時代。朝鮮人原來是生活在亞洲北面大陸的阿爾泰語系各民族,逐漸遷移到朝鮮半島,從公元前4世紀,在北部形成了一個奴隸制國家,史稱古朝鮮。半島南部形成幾個部落聯盟,沃沮、濊、馬韓、辰韓、弁韓。後來馬韓統一三韓,稱辰國。
檀君朝鮮
相傳前2333年,天神桓雄和「熊女」(本意是熊變成的女子,可能是以熊為圖騰的部落女子)所生後代檀君王儉於今日的平壤建立王儉城,創立古「朝鮮國」,意思就是「寧靜晨曦之國」。檀君統治朝鮮1500年之後退位成為山神。此傳說記載於《三國遺事》之內。
箕子朝鮮
中國歷史上所記載的朝鮮最早是西周滅商之後,商朝遺臣箕子到朝鮮半島與當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國」。公元前3世紀末,朝鮮歷史上第一次有所記載。在中國漢代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的著作《史記》中記載,商代最後一個國王紂的兄弟箕子在周武王伐紂後,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到了朝鮮半島北部,被那裡的人民推舉為國君,並得到周朝的承認。史稱「箕子朝鮮」。
根據韓國人的歷史書《三國遺事》所載,檀君的後人在箕子來到朝鮮之後,帶著人民南遷,以免和箕子帶來的人做成沖突。這些人後來成為了三韓的始祖。
箕子朝鮮在朝鮮半島統治了近一千年。根據《太原鮮於氏世譜》,朝鮮的鮮於氏源自箕子朝鮮的後人。而他們從箕子開始,一共經歷了41代君主,直到公元前1世紀才被滅。
出於民族主義原因,目前有部分朝鮮韓國學者對此段歷史的存在有一定爭議,不承認箕子朝鮮的存在。
衛氏朝鮮
燕國的將軍衛滿率移民進入朝鮮,並成為箕子朝鮮的宮相。於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帶建立衛氏政權,推翻了箕子朝鮮的政權。這是朝鮮歷史上第二個王朝,稱「衛氏朝鮮」。
漢四郡與三韓時代
公元前108年漢武帝滅衛氏朝鮮,在朝鮮半島中北部設立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郡,史稱「漢四郡」。在東漢末年,遼東的公孫氏(《三國演義》中有公孫瓚)在樂浪郡南部又設帶方郡,南遷的古朝鮮人,包括了衛氏朝鮮的遺民及其他部族在朝鮮半島南部建立了以辰韓、馬韓和弁韓為中心的辰國,同時存在伽倻等小國。
三國時代
由於漢朝解體,無力北顧,前1世紀中葉,辰國開始解體。新羅、百濟日漸強盛,公元4世紀,朝鮮形成 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時期。
在公元前後(《三國史記》記載在公元前一世紀中),朝鮮半島上出現了三大政權:新羅(前57年-935年)、高句麗(前37年-668年)、百濟(前18年-660年)。在半島南端還有伽倻等政權。各國互相攻伐,同時也出現了朝鮮歷史上的一個鼎盛時期。
百濟是由馬韓部落-{}-發展起來的,新羅是辰韓中一個小部落形成的。百濟依靠中國南朝各代,從中國吸收文化並向日本傳播。
關於伽倻/任那日本府
在日本方面,有學者認為位於朝鮮半島南端弁韓(今慶尚南道)地區的伽倻等政權是當時日本大和朝廷在朝鮮半島的殖民地「任那日本府」。半島三國中的百濟為抵禦高句麗和新羅的侵攻而接近日本,想藉由日本牽制兩國。日本則企圖利用此一形勢在朝鮮半島建立自己的勢力。由此導致了四世紀時大和朝廷出兵新羅,佔領弁韓,設置日本府進行統治。
512年,百濟遣使要求大和朝廷割讓任那四縣以補償被高句麗佔領的北部領土。當時的大和朝廷因無力繼續統治朝鮮南部地區,不得不答應百濟的要求。562年,任那日本府被新羅所滅。
而在朝鮮和韓國方面,很多學者否認當時在朝鮮半島存在日本殖民地任那。相反的,他們認為在日本列島上存在著許多被百濟,伽倻和新羅統治的小國,在半島各國相互爭雄之時也曾競相利用其在日本列島各屬國的力量。
日朝韓三國學者關於這個問題的爭論還沒有一個可以為各方接受的結論,某一年的微軟網路全書即因為此一問題而招致部分韓國學者的抗議。同樣的三國關於高句麗「好太王碑」碑文的解讀也存在很多爭論,甚至有朝鮮學者指好太王碑碑文曾遭舊日本陸軍參謀本部篡改。
統一新羅時代
新羅則和新興的唐朝結盟,高宗在位時,於公元660年和唐朝聯合滅百濟,於668年和唐朝聯合滅高句麗,但唐朝卻派大將薛仁貴在高句麗與百濟舊地建立安東都護府。由於當地人民反抗,以及當時唐朝還要防禦西突厥的威脅,676年唐軍撤退,新羅最終統一朝鮮半島,定都慶州,採取唐朝的國家制度。
9世紀,各地農民起義,900年部隊將領甄萱稱王,建後百濟國,定都光州;903年起義僧侶金弓裔稱王,於新羅北及西北建泰封國(先號摩震國),定都鐵原,918年王建建立高麗王朝,此後定國號「高麗」;和原新羅並稱為後三國時期。
新羅935年亡於高麗,新羅時代結束。某些朝鮮學者將渤海國也納入本國史范疇,故將此時代稱為南北國時代。
高麗王朝
918年,後高句麗的弓裔王的部將王建被部將擁立為王,遷都至自己的家鄉開城(松岳),改國號為「高麗」。935年滅新羅,936年滅後百濟,建立高麗王朝。993年被遼國擊敗,被迫斷絕和宋朝關系,向遼國稱臣,1127年被迫臣服金國。在抵禦契丹和女真期間,軍人勢力大增,1170年和1173年,以武將鄭仲夫為首,發生兩次政變,政變軍人廢立國王,大殺貴族文官,最終建立了武將崔忠獻挾持國王的「都房」政權。1231年蒙古軍進攻高麗,1258年崔氏政權跨台,國王投降蒙古。成為元朝屬國,達魯花赤駐開城監督國政。1280年,成為元朝一個行省(征東行省)。
李氏朝鮮
1368年明朝推翻元朝,1387年朱元璋要收復原東北元朝屬地,高麗國王仍然依附蒙古殘余勢力,拒絕歸還,派都統使李成桂進攻遼東,李成桂反對出兵,發動政變,1392年廢黜國王自立,改國號為朝鮮,取「朝日鮮明」之意,定都漢城。此時代被日本稱為「李氏朝鮮」,這個名稱在多數的歷史界一直沿用至今。對此朝鮮和韓國的學者認為應該稱朝鮮時代,但此名稱很易混淆,少被人接受。
1443年,世宗大王創立朝鮮語字母「訓民正音」。
1469年完成的《經國大典》確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李氏朝鮮實行推崇儒學、排斥佛教的政策。
1591年日本關白豐臣秀吉率兵20萬侵入朝鮮,一度佔領平壤。中國明朝派軍援朝,1598年日軍被中朝聯軍擊潰,朝鮮將領李舜臣和中國將領鄧子龍互相支援,最後都壯烈犧牲。此段歷史史稱「壬辰倭亂」,現代中國稱為「萬曆援朝戰爭」。
1618年明朝和後金作戰,朝鮮出兵援助,1636年清軍攻佔朝鮮,國王投降朝貢,成為清朝的冊封國。
1863年國王哲宗死後無嗣,由王族李昰應之子即位為高宗,李昰應為「大院君」攝政,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強中央集權,抑制地方封建勢力,對外閉關鎖國,放火燒毀進入朝鮮搶劫的美國軍艦,並多次擊退美國軍艦的進攻,擊毀三艘美國軍艦。
1873年 高宗成年親政,大院君停止攝政,閔妃外戚集團掌權,日本軍艦進入漢江口,迫使朝鮮簽定不平等江華條約,1882年由於閔妃外戚剋扣軍餉,因而發生壬午兵變。兵變中起義士兵殺死日本公使館官員,攻入王宮。閔妃化裝宮女逃走,大院君重新掌政。在閔妃請求下,清朝派吳長慶率三千兵入朝鮮鎮壓兵變,囚禁大院君,閔妃外戚集團重新掌權。從此日本和清朝均在朝鮮駐軍。
朝鮮貴族分化成要求改革的「開化派」和以閔妃為首的「守舊派」,1884年12月4日開化派和日本公使一起策劃,依靠日本軍隊發動政變,殺死守舊派官員,宣布和清政府斷絕關系。是為「甲申政變」,袁世凱統率的清軍應守舊派要求,於6日開進王宮,擊敗日軍,殺死開化派首領,部分開化派首領逃往日本,守舊派重新掌權。
1894年朝鮮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6月6日清軍在牙山登陸,日本軍隊立即於7月6日在仁川登陸,並發動壬午事變,佔領漢城,強迫朝鮮簽定不平等的《濟物浦條約》(濟物浦即今天的仁川)。並且組織親日派政府,鎮壓了農民起義。
1894年日本和駐朝鮮的清軍展開甲午戰爭。
1895年4月,清軍失敗,簽定《中日馬關條約》,朝鮮宣布終止與清朝的冊封關系,成為近代國家。日本暗殺有反日傾向的明成皇後。
1896年高宗稱帝登極,成立大韓帝國,從此朝鮮改為韓國。日俄戰爭後,俄國戰敗。
1905年乙巳保護條約。被日本至此,朝鮮成為日本的「保護國」。
1906年日本在朝鮮設立日本派出的「統監」政權。
1907年日本強迫高宗退位由皇太子繼位。
1909年日本第一任統監伊藤博文在哈爾濱被朝鮮愛國志士安重根刺死。
日本統治時期
日韓合並
日本於1910年8月迫使韓國政府同之簽定《日韓合並條約》,正式吞並朝鮮半島,設立朝鮮總督府,進行殖民統治。日本將韓國王室封為日本貴族,讓高宗退位,擁立順宗。
臨時政府
1919年3月1日,朝鮮半島因日本禁止在學校內使用朝鮮民族語言,展開大規模反抗活動。柳寬順等青年學子在今日漢城鍾路區的塔洞公園發表「三一獨立宣言」,並把獨立宣言傳遍全國。這些獨立活動引起國民的反抗,並沖擊各地的日本警察機關,而引致日本警察的暴力鎮壓。史稱「三一運動」。同年,朝鮮獨立運動領導人先後在海參崴、上海、漢城成立臨時政府。最後,三處臨時政府並於上海「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臨時政府獲得中國孫中山領導的護法政府以及法國、波蘭等國的承認。1939年上海淪陷後,臨時政府幾次遷移,最終於1940年9月遷至當時中國的戰時陪都重慶。在中國政府幫助下,朝鮮復國運動人士在中國成立「韓國光復軍」和「朝鮮義勇隊」。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臨時政府於12月9日向日本宣戰。1942年5月15日,中國軍事委員會決定將兩支武裝合並為韓國光復軍,交由臨時政府直接統轄。1945年11月23日,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遷回國內,光復軍也於次年返國。
朝鮮共產黨武裝
從1932年起,朝鮮共產黨人金日成領導的游擊隊在中國東北開展抗日游擊活動。金日成抗日部隊曾在1937年佔領朝鮮北部的普天堡鎮,1941年被迫退出到蘇聯。
現代
1945年日本投降,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由蘇聯和美國軍隊接收。在美蘇支持下於1948年8月成立大韓民國,1948年9月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950年6月25日雙方爆發朝鮮戰爭,中國和美國分別介入,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進行抗美援朝。1953年7月27日以臨時分界線(三八線)為界,中朝聯軍同聯合國軍簽定停戰協定,並由聯合國指派永久中立國瑞士及瑞典駐軍於共同警備區域,以監察兩國在邊境的軍事行動。1958年10月26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全部撤離朝鮮半島,目前美國仍有部分軍隊駐扎在韓國。
文化
朝鮮文化深受中國影響。13世紀時,朝鮮人在中國的雕版印刷基礎上發明了金屬活字印刷。1441年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測雨器。
宗教
在韓國,人們信仰各種各樣的宗教。其中既有朝鮮本土產生的最古老、最原始的宗教,又有外來宗教。
薩滿教
薩滿教是韓國最古老、最原始的一種宗教,起源於原始社會人們對自然和鬼神的崇拜。朝鮮新石器時代的先民信奉泛靈論,認為山川、天體、岩石、樹木等自然界萬物皆有靈魂。而且他們認為人類也有靈魂,並且永不消亡。他們想念善良的神靈會給予人帶來吉祥,而邪惡的神靈則會帶來惡運。至今,薩滿教仍是韓國人的基礎宗教,部分人仍保留著薩滿教的信仰。而對現代人來說,薩滿教儀式中富有表現力的驅妖降魔的內容,則成了音樂、舞蹈、戲劇等現代藝術中一個多姿多彩的組成部分。
佛教
佛教是公元4世紀由中國傳入朝鮮半島的。佛教作為韓國歷史悠入的宗教教派,一直對韓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產生著巨大的影響。現在韓國佛教共有26個宗派,9,200多座寺廟和1,100多萬名信徒,是信徒最多的宗教。
儒教
儒教是公元前6世紀孔子創立的倫理和宗教信仰。儒教的基本倫理思想為仁、義、禮、智,是用於齊家治國的一種倫理體系。
公元初期儒教傳入朝鮮半島。千百年來,儒教的倫理道德思想和生活哲學一直影響著韓國。時至今日,儒教思想已經滲透、紮根於韓國社會之中,這尤其體現在教育、禮儀等方面。同時,它在韓國的經濟發展、社會現代化進程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⑧ 朝鮮1945到1949年有哪些歷史事件
1945年:日來本投降,蘇聯美國自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佔領朝鮮,蘇聯在北部先扶植曹晚植後扶植金日成。美國在南朝鮮扶植李承晚政權。
1946年:中國內戰爆發,朝鮮支持中國共產黨,支援軍用物資,並通過朝鮮把東北工廠生產的物資轉運至山東等解放區。南北朝鮮開始組建軍隊
1947年:南朝鮮民眾反美遊行示威愈演愈烈,美國管理南朝鮮越發吃力,將朝鮮問題被提交聯合國,聯合國提出建立聯合國朝鮮管理委員會,但被蘇聯反對作罷。
1948年:韓國發生濟州島4·3事件,約三萬民眾被韓軍殺害,同年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大韓民國成立,金日成任北朝鮮首相,李承晚任南韓總統。
1949年:蘇聯和美國軍隊撤出朝鮮半島,朝鮮和韓國對立加劇,邊境沖突不斷,朝鮮人民軍開始擴軍備戰,同年五萬解放軍朝鮮租官兵加入朝鮮人民軍。
⑨ 請講一講古代朝鮮抗擊清朝入侵的歷史及相關英雄
金皇太極制定「先征服蒙古,再征服朝鮮,最後用全力進攻明國」策略, 為了進攻明朝時後方專不受到朝鮮屬的騷擾, 皇太極於1627年大舉進攻朝鮮,由於雙方實力差距,朝鮮大敗, 雙方簽訂《平壤條約》,這時還屬於兄弟之盟, 但朝鮮並不願臣服於金。 1636年12月,皇太極改元稱帝後,親率大軍渡江,攻陷義州,勢如破竹。 1637年1月 朝鮮投降,並重新簽訂《平壤條約》 這時雙方變成了君臣之盟。 相關英雄的 話 清朝 就不說了 ,朝鮮的話 國王李倧的話 算一個吧 畢竟和清朝做了很多的斗爭。
⑩ 新中國外交的重大歷史事件
1、五六十年代
新中國在建國的第一年裡,就同蘇聯等17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1949年10月2日,蘇聯第一個宣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與我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中蘇兩國於1950年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1953年周恩來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按照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兩國關系的原則。1955年,周恩來參加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
1954年,4月至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日內瓦會議。
2、七十年代
1971年7月,尼克松總統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秘密訪問中國。1972年2月,尼克松總統訪問中國,雙方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以壓倒對數通過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尼亞等二十三國提案,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恢復中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3、改革開放後
2001年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及相關會議在中國上海舉行。同年,中、俄、哈、吉、塔五國加上烏茲別克六國元首,在上海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
另外2001年,中國申奧成功,還是2001年,中國加入WTO。
(10)古朝鮮著名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中國的古代外交
在古代,中國認為自己是文明世界的中心,中國的皇帝是這個文明世界的領導者,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說法。以中原為世界的中心,中國視周邊地區為東夷、南蠻、西戎和北狄,認為中國以外之人為未開化之人,中國以外之地稱為「化外之地」。
中國因為其文化影響力,在其周圍一直存在著一個「中華文化圈」,其傳統范圍一般包括朝鮮半島、日本、越南和東南亞地區。另外,周邊國家歷代向中國朝貢,這種制度到了清朝達到最成熟的地步。
歷史上尼泊爾、朝鮮、琉球、安南(越南)、蘇祿(菲律賓)、緬甸、南掌(寮國)、暹羅(泰國)是中國皇帝冊封的八個屬國及朝貢國。朝鮮、越南(舊稱安南)、琉球國是朝貢國的典型。
中國的地理環境比較封閉,北邊是大漠,西邊是高山,東南是大海,限制了古代中國和其他國家的交往。在古代中國歷史上,北方游牧民族一直是很大的威脅。戰國期間中國就開始在北方修築長城抵禦匈奴的攻擊。
漢初對匈奴以防禦為主,典型的政策是和親。漢武帝時,漢朝從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並且一度將匈奴趕到漠北。
但漢武帝身故後的國庫空虛,使得漢朝政府又改為和親政策,以保政治平安和經濟繁榮穩定,其間最著名的就是昭君出塞事件,據說漢元帝當時因驚為天人還捨不得將其嫁給匈奴單於呼韓邪。
自西漢的張騫出使西域,中國和中亞的交流就非常頻繁,中亞的汗血馬深受漢朝皇帝青睞,同時中亞的一些作物如苜蓿等也被引進到中土。
2000多年前的中國就以絲綢之路和中亞、歐洲相互交流商品,出口絲綢和茶葉等商品。從漢朝開始,朝鮮半島和日本就和中國有貿易往來和交流。自東漢起,印度的佛教文化開始傳播到中國,並最終在中國紮根,還經由中國傳到了朝鮮半島和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