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布爾什維克是指什麼歷史事件

布爾什維克是指什麼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3-07 00:52:10

A. 什麼是布爾什維克

布爾什維克的釋義:列寧建立的蘇聯共產黨用過的稱號,意思是多數派。 後多用以泛稱共產黨或內共產黨人。

布爾什維克

[ bù ěr shí wéi kè ]

詳細解釋

[俄] 列寧建立的蘇聯共產黨用過的稱號,意思是多數派。後容多用以泛稱共產黨或共產黨人。

"布爾什維克"是俄文"多數派"的音譯,它是列寧創建的俄國無產階級政黨。與之相對的是"孟什維克",俄語意指"少數派"。在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上,一個新型的無產階級政黨--布爾什維克黨宣告誕生。布爾什維克黨的建立是俄國工人運動史上的重大轉折點,推動了俄國革命運動的發展,它不但對俄國革命歷史的進程而且對後來的整個國際共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拓展資料

造句

1、在彼得格勒,列寧領導布爾什維克推翻了克倫斯基政府。

2、雖然布爾什維克本打算審判尼古拉斯反俄羅斯人民的罪惡,但白軍的突然迫近引起紅軍的恐慌。

3、早在1905年,他認為布爾什維克加入彼得格勒蘇維埃是不可容忍的,除非蘇維埃預先承認社會民主黨人的領導。

4、最終,布爾什維克用了不到2天時間就控制了彼得格勒。

5、俄國布爾什維克在列寧領導下發動十月革命,推翻了克倫斯基為首的臨時政府。

B. 俄國布爾什維克革命是什麼革命啊

1917年7月以後,隨著輿論越來越轉向左派,布爾什維克這時在蘇維埃中也變得越來越有影響。到10月時,他們已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的蘇維埃中佔多數。列寧這時斷定,推翻克倫斯基、實現社會主義革命的時機已經來臨。但他自己的政黨仍不準備最後決戰,他們擔心,即使他們能推翻臨時政府,也不可能維持政權。列寧的回答是,24萬布爾什維克黨員完全能統治俄國,為窮人的利益反對富人,正如過去13萬地主統治俄國,為富人的利益而對付窮人一樣。最後,在以辭職相威脅之後,列寧說服了黨中央委員會投票贊成革命,起義日期定在11月7日。
實際的革命卻是高潮突降。布爾什維克的軍隊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抵抗就佔領了彼得格勒的重要地點——火車站、橋梁、銀行和政府大廈。只是在冬宮發生了流血事件,傷亡人數共計一個紅軍戰士和五個紅軍水兵。克倫斯基設法脫身,在努力組織抵抗而毫無效果之後便逃亡國外。
於是,臨時政府屈辱、輕易地垮台了,這使人聯想起沙皇專制統治的滅亡。這里沒有戰斗,因為11月時的克倫斯基如同3月時的尼古拉一樣,幾乎沒有什麼虔誠的支持者。
布爾什維克輕易的勝利並不意味著他們就得到了所有俄國人民、或至少說大多數俄國人民的支持。最終於11月25日選舉產生的立憲會議的組織成分就證明了這一點,其成分為:社會革命黨人佔370個席位;布爾什維克佔175個席位;左派社會革命黨人佔40席;立憲民主黨佔17席;孟什維克佔16席;各民族團體佔86席。
立憲會議於1918年1月18日在彼得格勒召開,在舉行了一次會議之後,就被這時已掌握軍權的布爾什維克驅散了。然而,立憲會議的結構揭示了各黨派當時各擁有多少追隨者。
《布列斯特一立陶夫斯克和約》,其時,列寧正在認真地爭取和平,雖然僅僅是因為俄國不能夠繼續打仗。11月25日,托洛茨基在電台上向所有交戰國發表講話,請求它們立即締結停戰協定。各協約國對此避而不答,它們不願在布爾什維克所提出的「不割地、不賠款」的口號的基礎上接受和平。但同盟國卻願意談判,12月5日,它們同布爾什維克簽訂了停戰協定。在以後的談判中,德國人要求割讓波蘭和波羅的海沿岸諸省,這種割讓可能是以民族自決為基礎。當布爾什維克提出異議時,德國人便撕毀了停戰協定,繼續向彼得格勒推進。此時,列寧決定妥協,這不僅是因為他缺乏抵抗的手段,而且是因為他推測德國人很可能戰敗,無法保住他們所征服的地區。1918年3月3日,列寧接受了《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和約》,其嚴厲的條款比原先提出的要求苛刻得多。他不僅放棄了波蘭和波羅的海沿岸諸省,而且放棄了芬蘭、烏克蘭和高加索部分地區。這些割讓包括已200萬人口和125萬平方哩的領土;這些領土上,有俄國的一半工廠和三分之一的產糧區,並產有俄國四分之三的鐵和煤。
這樣,俄國便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新的布爾什維克統治者著手創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其影響將波及世界各地。

C. 什麼是布爾什維克情結

布爾什維克情結就是對共產黨有著很深的感情和寄託,以下是它的有關資料
Bu'ershiweike布爾什維克
蘇聯共產黨建黨初期黨內的一個派別。俄文-e的音譯,意為多數派1903年7、8月舉行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期間,在制定黨章時,以..列'" class=link>..列寧為首的馬克思主義者同.馬爾托夫等人發生激烈爭論。大會在選舉中央委員會和黨的機關報《火星報》編輯部成員時,擁護列寧的人得多數票,稱布爾什維克,馬爾托夫等機會主義者得少數票,稱孟什維克(ee,俄文意為少數派)1903年後兩派在組織問題上分歧加深。1905年革命時期,兩派提出兩種不同的策略路線。1906~1907年該黨第四次、第五次代表大會上,兩派在土地綱領、對國家杜馬的策略等問題上繼續爭論。1905年革命失敗後,大部分孟什維克變為主張取消革命取消革命黨的取消派。布爾什維克是堅持馬克思主義並把它同俄國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革命派。因而從1903年以來,布爾什維克成為馬克思主義者的稱號,布爾什維克的理論和策略亦稱為布爾什維主義1912年1月該黨第六次全俄代表會議把堅持機會主義立場的孟什維克取消派清除出黨。從此,布爾什維克成為獨立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黨的名稱仍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後面加括弧標明「布爾什維克」。1918年 3月該黨第七次緊急代表大會決定改名為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簡稱俄共(布)。1925年12月該黨第十四次代表大會決定改名為蘇聯共產黨(布爾什維克),簡稱聯共(布)。1952年10月該黨第十九次代表大會決定取消雙重名稱,改稱蘇聯共產黨。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後,各國共產黨都以俄共為榜樣,布爾什維克又成為真正的共產黨人同義語。

俄文Большевик的音譯,意為多數派。1903年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上形成的擁護列寧的多數派政黨組織。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於1898年成立後,尚未制訂出黨章和黨綱,黨的組織也不夠成熟。列寧在「彼得堡工人階級解放斗爭協會」和在國外出版《火星報》的活動為進一步建黨作了理論上和思想上的准備。1903年7月召開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會上就黨綱、黨章問題展開爭論。由於列寧的堅持,黨綱中寫入了無產階級專政的條文。討論黨章時,在入黨條件問題上出現尖銳分歧。列寧主張凡承認黨綱,在物質上幫助黨並參加黨內某一組織者,皆可成為黨員。以馬爾托夫為首的一些人反對把參加黨的一個組織作為入黨條件。結果大會通過了馬爾托夫的條文。但在選舉黨中央委員會和黨機關報《火星報》編輯部時,擁護列寧的佔多數,被稱為布爾什維克。馬爾托夫派佔少數,被稱為孟什維克。從此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內出現兩個對立的政治派別。布爾什維克在列寧的領導下,進一步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專政學說,進行爭取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斗爭。布爾什維克的理論和策略被稱為布爾什維克主義。1912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拉格代表會議上把孟什維克開除出黨。布爾什維克成為新型的無產階級政黨。1918年3月根據列寧建議改名為「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 1925年易名為「蘇聯共產黨(布爾什維克)」, 1952年在蘇共第十九次代表大會上改名為蘇聯共產黨。

D. 什麼是所謂「布爾什維克」

布爾什維克
1.派別名Bu'ershiweike 布爾什維克 Bolshevik 蘇聯共產黨建黨初期黨內的一個派別。俄版文-e的音譯權,意為多數派。1903年7、8月舉行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期間,在制定黨章時,以列寧為首的馬克思主義者同馬爾托夫等人發生激烈爭論。馬爾托夫等機會主義者得少數票,稱孟什維克(ee,俄文意為少數派)1903年後兩派在組織問題上分歧加深。1905年革命時期,兩派提出兩種不同的策略路線。1906~1907年該黨第四次、第五次代表大會上,兩派在土地綱領、對國家杜馬的策略等問題上繼續爭論。1905年革命失敗後,大部分孟什維克變為主張取消革命取消革命黨的取消派。布爾什維克是堅持馬克思主義並把它同俄國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革命派。從此,布爾什維克成為獨立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黨的名稱仍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後面加括弧標明「布爾什維克」。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後,各國共產黨都以俄共為榜樣,布爾什維克又成為真正的共產黨人同義語。

E. 布爾什維克與哪件事件有關

布爾什維抄克與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有關。
在這次會議中,在制定黨章時,以列寧為首的馬克思主義者同馬爾托夫等人發生激烈爭論。馬爾托夫等機會主義者得少數票,稱孟什維克(ee,俄文意為少數派)1903年後兩派在組織問題上分歧加深。 1905年革命時期,兩派提出兩種不同的策略路線。1906~1907年該黨第四次、第五次代表大會上,兩派在土地綱領、對國家杜馬的策略等問題上繼續爭論。1905年革命失敗後,大部分孟什維克變為主張取消革命黨的取消派。

F. 1917年政權歸布爾什維克的事件是哪一事件

是1917年11月7日發生的俄國十月革命(PS這里的十月是俄歷十月)

G.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究竟有什麼歷史戰爭什麼彼得留拉、戈盧勃、哥薩克、布爾什維克都是什麼

這是蘇聯早期歷史的反對外國干涉的戰爭,蘇聯紅軍的對手是白俄軍隊,哥薩克是頓河流域的農民,有放牧的習慣,非常彪悍,當時支持白俄,布爾什維克就是蘇聯共產黨,前兩個人名好像是白俄軍和哥薩克軍的將領。

H. 布爾什維克黨的建立大事

當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的時候,俄國還沒有辦起一個有重大影響的、全國性的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報紙。而這樣的報紙對於無產階級政黨來說,是很必要的。1900年列寧等人創辦的《火星報》,是二十世紀初俄國馬克思主義者的重要宣傳陣地,它為創建真正的俄國馬克思主義政黨作出了重大貢獻。當列寧還在西伯利亞流放期間,他就周密地考慮辦報和建黨計劃。1900年1月,列寧離開西伯利亞流放地,馬上著手實現他醞釀已久的辦報計劃。這一年的上半年,列寧到烏法、莫斯科、彼得堡、斯摩棱斯克等地會晤一些馬克思主義者,同他們討論辦報方針,並商量如何籌集辦報資金。同年7月,列寧來到瑞士,會見了勞動解放社的主要成員普列漢諾夫、阿克雪裡羅得、查蘇利奇。他們商定在國外出版《火星報》。該報先是在萊比錫出版,爾後在慕尼黑、倫敦、日內瓦等出版。《火星報》編委會由列寧、普列漢諾夫、馬爾托夫、阿克雪裡羅得、查蘇利奇、波特列索夫6人組成。列寧實際上是這個報紙的主編和組織者,他除了要周密地考慮報紙的政治方針和撰寫社論外,還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去親自組稿、審閱文章校樣。克魯普斯卡婭曾擔任過《火星報》編輯部的秘書。
《火星報》創刊號於1900年12月付排問世。報頭題詞摘自俄國十二月革命黨人致著名詩人普希金信中的詩句:「且看星星之火,燃成熊熊之焰!」這充滿激情的簡短詩句,表達了辦報人對無產階級革命的必勝信念。這個報紙的出版,不但激勵了僑居國外的俄國馬克思主義者,而且推動了俄國國內工人階級的革命斗爭。報紙秘密運送到俄國國內散發,工人們競相閱讀。《火星報》不單單是革命輿論機關,而且成了俄國工人運動領導中心。在當時反對沙皇專制政府的運動中,存在著機會主義團體(經濟派)和其他小資產階級團體(民粹派等)。這些團體雖然反對沙皇專制主義,同時也反對馬克思主義和反對工人階級的社會主義目標。馬克思主義者必須同暫時的同路人以及各種機會主義分子劃清思想界限。首先是同伯恩施坦的的信徒經濟派劃清界限。當《火星報》出版之際,該報編輯部發表聲明說:「我們主張徹底發展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堅決反對愛·伯恩施坦、彼·司徒盧威和其他許多人輕率提出而目前甚為流行的那些似是而非的、曖昧不明的機會主義的修正」。
《火星報》的主要任務是為在俄國建立馬克思主義政黨而斗爭。該報創刊號發表了列寧起草的題為《我們運動的迫切任務》的社論。社論指出,沒有一個堅強的馬克思主義的黨,無產階級就不可能去從事自覺的階級斗爭,工人運動就會處於渙散狀態,工人階級就不能完成歷史所賦予自己的偉大使命,工人階級和其他勞動者就會長期處於被奴役的地位,工人階級的優秀戰士將遭受反動統治階級的迫害。《火星報》出版後,列寧在報上發表了《從何著手?》等一系列重要文章,論述了關於黨的建設問題和俄國無產階級進行革命斗爭的各種根本原則。報紙除登載專題論文外,還辟有《黨內消息》、《工人運動大事記和工廠來信》、《來自農村的消息》、《我們的社會生活剪影》、《國外評論》等欄目。它每期的發行量約8千份,有時還超過1萬份。作為一個秘密的政治報紙來說,其發行量是相當可觀的。
《火星報》威望的提高和影響的擴大,同它建立了代辦員網是分不開的。《火星報》代辦員聯絡國內外革命組織,向國內散發報紙。他們傾聽俄國各地工人的呼聲,了解各地社會民主主義組織的情況,經常為報紙提供材料和撰寫通訊。《火星報》的著名代辦員有:克爾日札諾夫斯基、李維諾夫、彼得羅夫斯基、瞿魯巴、杜勃洛文斯基、巴布希金、巴烏曼、斯維爾德洛夫、斯大林、斯塔索娃、博勃羅夫斯卡婭、加里寧、邵武勉、皮亞特尼茨基、捷姆里雅契卡,等等,後來大都成為布爾什維克黨的骨幹。所以,《火星報》的創辦,不僅為俄國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建立作思想輿論上的准備,而且為黨造就了一大批幹部。這個報紙曾是培養黨的幹部的學校,是俄國職業革命家匯集的中心。《火星報》認為自己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從思想上把當時分散的俄國各地社會民主主義組織統一起來,並指導它們從事政治斗爭。俄國大多數地方的社會民主黨組織承認《火星報》是自己的領導機關,擁護它的政治路線,贊同它所制定的斗爭策略。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召開前,《火星報》還批判了崩得分子的資產階級民族主義和社會革命黨人的恐怖策略。二十世紀初,一些殘存的民粹主義團體聯合起來,成立了「社會革命黨」。社會革命黨人是一些小資產階級的冒險主義者,他們繼承了民意黨的傳統,主張走個人恐怖斗爭道路,妨礙組織群眾進行革命斗爭。《火星報》制訂了無產階級政黨的黨綱草案。這個草案指出黨的目的和任務,把分散的俄國社會民主黨組織從思想上聯合起來,從而為組織上的聯合奠定了基礎。黨綱草案明確規定:工人運動的最終目的是用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達到這個目的的手段是社會主義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俄國工人政黨的當前任務是推翻沙皇專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國。根據列寧的建議,《火星報》編輯部於1902年6月公布了這個黨綱草案。《火星報》編輯部在1902年冬建立了組織委員會,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的召開進行籌備工作。這個組織委員會的成員有各方面的代表:克拉斯努哈(代表彼得堡委員會)、列文(代表《南方工人報》派)、拉德琴柯(代表《火星報》組織)、斯托帕尼(代表北方協會)、波爾特諾伊(代表崩得);還有格·馬·克爾日札諾夫斯基、弗·威·林格尼克、彼·阿·克拉西柯夫等,這幾個人後來都成了布爾什維克黨的黨員。組織委員會建立在俄國普斯科夫,這便於同國內各個社會民主工黨組織進行聯系。
秘密召開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 1903年7月30日(俄歷7月17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一個陳舊倉庫里開幕。會議是秘密召開的。但被比利時警察發覺,便轉移到英國倫敦的一個俱樂部里,繼續秘密舉行。大會於8月23日(俄歷8月10日)結束。大會期間,選出了由普列漢諾夫、列寧和克拉西柯夫3人組成的主席團。這次大會的主要任務,是要「在《火星報》所提出和制定的原則和組織的基礎上建立真正的政黨。《火星報》三年來的活動以及大多數委員會對《火星報》的承認,這就預先決定了代表大會應當按照這個方針進行工作。參加這次代表大會的有43名正式代表(擁有51票表決權),他們代表26個組織,其中包括《火星報》、勞動解放社、「俄國革命社會民主黨國外同盟」、「俄國社會民主黨人國外聯合會」、崩得的中央委員會和國外委員會、「南方工人社」、4個社會民主主義聯盟、14個地方(彼得堡、莫斯科、圖拉、哈爾科夫、基輔、敖德薩、第比利斯、巴庫等地)委員會,以及經濟派控制的彼得堡工人組織。在這次大會的代表中,火星派(擁護《火星報》的人)居多數。會上的反火星派分子是崩得分子和經濟派分子,他們擁有8票表決權。會上出現的中派,列寧稱之為「泥潭派」,擁有10票表決權。在火星派中又分成為:堅定的火星派(列寧火星派)和跟著馬爾托夫走的所謂「溫和火星派」;前者擁有24票的表決權,後者只擁有9票的表決權。堅定的火星派是:列寧、普列漢諾夫、巴烏曼、克拉西柯夫、捷姆里雅契卡、紹特曼、古謝夫、斯切潘諾夫、斯托帕尼、克努尼揚茨、克尼波維奇、利亞多夫、加爾金、維連斯基、德·伊·烏里揚諾夫(列寧的弟弟),等等。
社會民主工黨二次代表大會於1903年7月30日至8月23日分別在布魯塞爾和倫敦秘密召開。代表成份比較復雜,有堅定和不堅定的火星派分子,也有反火星派分子,所以,斗爭比較激烈。大會最主要的議程是討論和通過黨綱、黨章、選舉黨的領導機構。在討論黨綱草案時,爭論的焦點是要不要在黨綱中寫進無產階級專政的原則。經過斗爭,以列寧為首的火星派取得了勝利。大會通過的黨綱明確規定,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條件就是無產階級專政。這是在馬克思、恩格斯逝世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第一個明確以爭取無產階級專政為基本任務的革命綱領。在討論黨章第一條時,大會出現了更加激烈的爭論。列寧和馬爾托夫分別提出了條文草案。兩者的原則分歧是要建立什麼黨的問題。列寧要創建的是一個有嚴格紀律、集中統一的革命政黨,其成員都必須無一例外地參加黨的一個組織,接受黨的監督和領導。而馬爾托夫要的是一個成份復雜、不定型的、缺乏組織性和紀律性的社會團體。由於得到機會主義者和一些不堅定的火星派分子的擁護,大會通過了馬爾托夫的條文。在選舉黨的領導機構時,擁護列寧的一派佔了多數,從而被稱為布爾什維克(即多數派)。馬爾托夫派屬少數,被稱為孟什維克(即少數派)。從此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內就出現了兩上政治觀點對立的派別。
以列寧為首的堅定的火星派,對這種機會主義理論予以堅決反駁,促使這次黨代表大會在通過的黨綱中肯定了無產階級專政的根本原則。黨綱說:「無產階級的社會革命以生產資料和流通資料的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有計劃地組織社會生產過程來保證社會全體成員的福利和全面發展,定將消滅社會的階級劃分,從而釋放一切被壓迫的人們,消滅社會上一部分人剝削另一部分人的一切形式。這個社會革命的必要條件就是無產階級專政,即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來鎮壓剝削者的一切反抗」。同當時歐洲各國工人黨的黨綱相比,這是唯一表述了無產階級專政思想的黨綱,從而鼓舞了俄國無產階級為准備奪取政權而斗爭。代表大會在討論黨章問題,特別是在討論關於黨員資格條文時,火星派內部發生了分歧。馬爾托夫提出的黨員資格條文是:凡承認黨綱,在物質上幫助黨並在黨的一個組織領導下經常協助黨的人,都可以作為黨員。而列寧在向代表大會提交的黨組織章程草案關於黨員資格的條文是這樣說的:凡承認黨綱、在物質上幫助黨並親自參加黨的一個組織的人,都可以作為黨員」。從字面上來看,這兩個條文的差別似乎不很大,實際上在這兩個條文中有著原則性的分歧。
在討論黨章過程中,馬爾托夫認為「黨員越多越好」。根據他所提出的條文,凡是任何一個願意入黨的人都可以成為黨員,所有的工人和從事各種職業的知識分子,不問其思想覺悟如何,都可自願列名入黨;他們不必參加黨的組織,不受黨的組織紀律約束。如果這樣的話,必將使黨的組織渙散,使工人政黨變成一個沒有定形的、喪失戰鬥力的群眾社團。馬爾托夫的這種「門戶開放」政策,將為一切革命意志不堅定的人和投機分子大開方便之門,把無產階級政黨變為一個來去自由的俱樂部。根據列寧的條文,任何一個黨員一定要參加黨的一個組織,受黨的組織紀律的約束,同時也可以受到黨的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列寧認為,寧可十個實際工作者不自稱為黨員,「也不讓一個空談家有權利和機會做一個黨員」。他還說:「我們的任務是要保護我們黨的鞏固性、堅定性和純潔性。我們應當努力把黨員的稱號和作用提高,提高,再提高。這就是我所以反對馬爾托夫條文的理由。」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上,圍繞著黨員資格條文進行了長時間的辯論。機會主義分子阿基莫夫對列寧所提出的條文加以歪曲和攻擊,說列寧竭力想把「純粹的軍警精神」寫進黨章中。但普列漢諾夫在討論黨章問題時是支持列寧的。他說:「大家對這個題目談論得越多,我對大家的發言越是仔細琢磨,我頭腦中的一個信念就越加堅定:真理在列寧一邊」。由於溫和的火星派分子和其他機會主義分子(經濟派分子、崩得分子、中派分子)都支持馬爾托夫的條文,因而使列寧提供的有關黨員資格的條文未能通過。
後來,在選擇黨的中央委員會和《火星報》的編委時,大會又展開了激烈的爭論,結果列寧派取得了勝利。被選進黨中央委員會的3名中央委員格·馬·克爾日札諾夫斯基、弗·威·林格尼克、弗·亞·諾斯科夫在會上是擁護列寧路線的。由於列寧派在選舉中央委員會時取得勝利,機會主義分子要求限制黨中央委員會解散地方委員會的權力,他們力圖縮小和削弱中央委員會的領導作用。但代表大會在通過的黨章中規定,中央委員會指導黨的全部實踐活動,各級黨組織都必須執行黨中央委員會的一切決議。在選舉《火星報》編委時,馬爾托夫要求把原先所有的6名編委列寧、普列漢諾夫、馬爾托夫、阿克雪裡羅得、查蘇利奇、波特列索夫全部選進去,因為這對馬爾托夫本人有利,後面3人是支持他的。列寧反對馬爾托夫的這一主張,認為6名編委太多,意見難以統一,不能迅速有效地決定問題。列寧派主張只選舉列寧、普列漢諾夫和馬爾托夫3人,組成《火星報》新編委會。選舉結果恰是這3人中選(普列漢諾夫得23票、列寧得20票、馬爾托夫得22票)。於是,馬爾托夫聲明退出編輯部,從而導致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分裂。
因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在選舉中央委員會和《火星報》這兩個重要領導機關時,支持列寧的人居多數,則被稱為布爾什維克(多數之意),反對列寧的人居少數,則被稱為孟什維克(少數之意)。所以,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上也就正式宣告布爾什維克黨的誕生。這也是此次代表大會的偉大歷史功績所在。從此,孟什維克成了機會主義的代名詞,布爾什維克則成了忠於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象徵,而布爾什維克黨也就成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同義語。列寧認為:「從1903年起布爾什維克就作為一種政治思潮、一種政黨而存在。」布爾什維克黨的誕生絕不是偶然的,它是俄國革命工人運動發展的必然結果;它是在列寧《火星報》制訂的關於黨的思想原則和組織原則的基礎上形成的;它是在同各種機會主義的斗爭中誕生的。布爾什維克黨的誕生,是同列寧火星派的努力奮斗分不開的,因此列寧被公認為是布爾什維克黨的創始人和領袖。普列漢諾夫作為俄國第一代馬克思主義者,曾屬於堅定的火星派,支持過列寧,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上是有功績的。但他在這次大會後,很快就同孟什維克搞調和,並逐漸滑進了孟什維克的泥潭,走向了布爾什維克的對立面。
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自誕生之日起,不倦地為爭取俄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而斗爭。它積極參加了1905年和1917年二月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並領導無產階級成功地取得十月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布爾什維克黨的建立,對於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有著偉大的歷史意義。它團結各國馬克思主義者,同第二國際修正主義者進行了不倦的斗爭,維護了馬克思主義的純潔性和無產階級國際主義,支持了各國共產黨的建立。

I. 布爾什維克黨的組成年代是什麼啊

在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上,一個新型的無產階級政黨——布爾什維克黨宣告誕生。
1903年7月,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第二次代表大會在布魯塞爾召開,大會主席團的主席是普列漢諾夫,列寧為副主席。大會的主要議程就是通過黨綱和黨章。在有關黨的綱領上要不要寫上無產階級專政和黨章關於黨員資格的問題上引起了激烈的爭論,投票表決的結果是:在黨綱問題上通過了列寧的意見,寫上無產階級專政的條文,但在黨員資格問題上列寧的意見被否決了。只是在最後選舉黨的中央領導機構時,由於部分反對列寧的代表退出大會,導致擁護列寧這一派代表形成多數。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從此形成兩派即多數派和少數派,布爾什維克是俄文多數派的譯音,少數派俄文的譯音為孟什維克。但這兩派在1912年以前並未公開分裂。1912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六次代表大會召開。在這次大會上,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公開分裂,布爾什維克從此成為獨立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簡稱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十月革命後的1918年3月,在黨的第七次代表大會上根據列寧的提議,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改名為俄國共產黨(布),簡稱俄共(布)。1925年4月,在黨的第十四次代表大會上又把俄國共產黨(布)更名為蘇聯共產黨(布), 簡稱聯共(布)。
保爾一戰前就已出生,參加了一戰

J. 俄國布爾什維克革命是什麼革命

布爾什維克黨的成立標志著列寧主義的誕生,列寧領導下的布爾什維克黨是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關鍵因素。——基本常識篇。

閱讀全文

與布爾什維克是指什麼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