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關耶路撒冷的建築
阿克薩清真寺(al—Masjid al—Aqsa)
伊斯蘭教第三大聖寺。僅次於麥加聖寺和麥地那先知寺。位於耶路撒冷東區舊城東部沙里夫內院的西南角。阿拉伯語「阿克薩」,意為「極遠」,故又稱「遠寺」。該名稱來源於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於621年7月一個夜晚由天使吉卜利勒陪同自麥加乘天馬到耶路撒冷登霄夜遊七重天的傳說。該寺於705年由伍麥葉王朝哈里發阿卜杜勒·麥利克·本·麥爾旺主持始建,後由其子瓦利德於709年建成。該寺建在原聖殿教堂殘存的基牆上,教堂的完好部分也被修建在寺中。 780年毀於地震,後幾經翻修,現保存的大部分建築為10世紀阿拔斯王朝第十九任哈里發戛希爾時代留下的。該寺建築宏偉,氣勢壯觀。禮拜大殿長90米,高88米,寬36米,內聳立有53根大理石圓柱和49根方柱相擎。圓頂和北門為11世紀增建。西方歷史學家稱該寺是「地球上最豪華最優美的建築物和歷史遺產,1099年,十字軍佔領耶路撒冷後,將該寺的一部分改為教堂,另一部分當作神廟及騎士團的營房和武器庫。1187年,埃及阿尤布王朝素丹薩拉丁從十字軍佔領下收復耶路撒冷後,下令修復該寺,用彩石鑲嵌的圖案修飾圓頂,重建凹壁,殿內安裝精製木刻宣教台。寺內還有1座長方形的禮拜殿,內有大小廳堂各1間,大廳稱阿齊茲廳,小廳極華麗,內設凹壁,稱宰凱里雅凹壁。清真寺的北門有1座高大的門廊,系阿尤布王朝素丹伊薩於1217年所建,由7個獨立的拱門組成,每一座拱門又與清真寺大殿的一扇門遙遙相對。寺前有「卡斯」水池,為人們禮拜前作小凈處。1948年以色列當局侵佔耶路撒冷後,不斷拆毀阿克薩周圍的大部分建築。1969年8月21日又放火燒毀了清真寺的主要建築物,名貴文物宣教台化為灰燼,·遭到阿拉伯人民和世界穆斯林的強烈譴責。
⑵ 耶路撒冷王國的早期王國中的生活
王國的拉丁人口總是很少的;盡管一支穩定的定居人流和新的十字軍不斷地抵達,大部分參加過第一次東征戰斗的原十字軍都直接返鄉了。根據提爾的威廉記載,當1100年哥德弗雷圍攻阿爾蘇夫的時候,王國中「僅能找到三百名騎士和兩千名步兵了」。從很久以前,拉丁人就在這殖民地的邊緣統治著數量更多的當地穆斯林,希臘和敘利亞人口。但是隨著耶路撒冷作為Outremer,法語詞,意為「海外」,為人所知,並且隨著新一代在王國中成長起來,他們開始視自己為本地人,而不是移民。盡管他們從未放棄他們作為西歐人或者法蘭克人的核心身份,他們的衣著、飲食,以及重商主義則集合了許多東方的,尤其是拜占庭的影響。正如沙特爾的富爾徹(Fulcher of Chartres)於大約1124所寫的編年史那樣,
「就我們而言,我們曾是西方人,現在卻被塑造成了東方人。曾經的羅馬人或法蘭克人在這片土地上被塑造成了加利利人或巴勒斯坦人。曾經的蘭斯人或沙特爾人現在變成了提爾或安條克市民。我們已經忘了我們出生的地方;這些地方不是已經不再為我們大多數人所知,就是不再被提及。」
十字軍和他們的後裔常常學習說希臘語,阿拉伯語和其它東方語言,並和當地基督徒(無論是希臘人、敘利亞人、或是亞美尼亞人)通婚,有時甚至是和歸化的穆斯林。然而,法蘭克人的親王國仍然是伊斯蘭心臟上的一塊獨特的西方殖民地。
富爾徹,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的參與者和鮑德溫一世的牧師,把他的編年史續寫到了1127年。富爾徹的編年史廣受好評,被西方的其他歷史學家奉為一手資料,例如奧德里克·維塔利斯(Orderic Vitalis)和馬姆斯伯里的威廉(William of Malmesbury)。幾乎就在耶路撒冷剛被佔領,以及隨後的整個12世紀,許多朝聖者前來並留下了關於新王國的記錄;他們中包括英國人西沃夫(Saewulf)、俄國人修道院長丹尼爾(Abbot Daniel)、法蘭克人菲特留斯(Fretellus)、拜占庭人約翰尼斯·富卡斯(Johannes Phocas)、還有德國人維爾茨堡的約翰(John of Würzburg)以及狄奧多里克(Theoderich)。除此之外。此後耶路撒冷發生的諸多事件就再沒有目擊者了,直到提爾的威廉,提爾大主教和耶路撒冷的大臣,於1167年前後開始寫作,並於1184年左右去世,盡管他涵蓋了第一次十字軍東征以及介於富爾徹死後到他自己所處時代中間的年代的諸多信息,主要還是引用了艾克斯的阿爾伯特(Albert of Aix)和富爾徹自己的著作。從穆斯林的視角來看,一個信息的主要來源是烏薩馬·伊本·蒙克夫(Usamah ibn Munqidh),一名士兵和頻繁往來於大馬士革、耶路撒冷和埃及之間的大使,他的回憶錄,《沉思錄》(Kitab al i'tibar),包含了東方的十字軍社會的生動記錄。更多的信息可以從諸如圖德拉的本傑明(Benjamin of Tudela)和伊本·久拜爾(Ibn Jubayr)等旅行者那裡收集到。 王國實際上從一開始就缺失忠實順從的人口,並且只有少量的騎士在落實該地區的法律和秩序。隨著義大利貿易商行的到來,軍事修會的產生,以及歐洲騎士、工匠和農民組成的移民潮,王國內發生的事情越來越多,一個封建的社會形成了,和十字軍在歐洲所知的世界相似,但又明顯不同。這個社會的本質長期以來都是十字軍歷史學家們爭論的主題。
在19世紀和20世紀早期,法國學者,例如E·G·雷(E. G. Rey)、蓋斯通·多都(Gaston Do)、以及勒內·格魯塞(René Grousset)相信十字軍與當地穆斯林和基督徒生活在一個完整的社會里。羅尼·艾倫布魯姆(Ronnie Ellenblum)聲稱這一觀點受到了法國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影響;如果中世紀的法國十字軍能夠將他們自己融合進當地社會,那麼理所當然的,現代法國在黎凡特的殖民地也能繁榮興旺。 與此相反,在20世紀中葉,諸如約書亞·普拉瓦(Joshua Prawer)、R·C·斯邁爾(R. C. Smail)、麥隆·本文尼斯提(Meron Benvenisti),以及克勞德·卡亨(Claude Cahen)等學者辯稱十字軍過著與當地居民完全隔絕的生活,後者已經完全阿拉伯化和/或伊斯蘭化了,對外國十字軍是一個始終存在的威脅。普拉瓦辯稱該王國是殖民主義的一個早期嘗試,其中十字軍是一個少數的統治階層,他們依靠當地人口生存,卻並不試著融入他們。由於這個原因,在黎凡特業已存在的城市中,十字軍習慣的歐洲田園社會被更安全的城市社會所取代。
根據艾倫布魯姆的解釋,王國的居民(拉丁基督徒與本地的希臘和敘利亞基督徒、什葉派和遜尼派阿拉伯人、蘇菲派、貝都因人、土耳其人、德魯茲派、猶太人以及撒瑪利亞人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間以及和十字軍之間都有很大的不同之處。東方基督徒和拉丁十字軍之間的關系是「復雜而曖昧的」,不是簡單的友好或者敵視。土耳其人是所有人共同的敵人,僅僅是因為他們剛來黎凡特不久,盡管他們在十字軍到來之前就實行了統治,普拉瓦和其他人相信他們還不可能徹底伊斯蘭化。東方的基督徒,至少,相比突厥領主或穆斯林阿拉伯人,感覺還是更親近他們的同伴基督徒十字軍。
盡管十字軍來到了一個古代的城市社會,艾倫布魯姆辯稱他們既沒有完全放棄他們鄉村式的歐洲生活方式,也沒有開始一個完全鄉村化的歐式社會。黎凡特的十字軍鄉鎮和歐洲已存的定居點和鄉鎮類型相似,是一個圍繞著要塞的城市和鄉村文明的混合物。十字軍既沒有完全和當地人口融合,也沒有待在城裡把他們自己和鄉下的本地人隔離開來,而是更傾向於同時定居在城市和鄉村地區;准確地說,他們定居在傳統上東方基督徒居住的地方。傳統的穆斯林地區只有極少的十字軍定居點,只是因為那些地方的本地基督徒居民也本來就很少。
進入這個混合的社會後,十字軍們適應了現有的制度,並從歐洲引進了他們自己熟悉的風俗。如同在歐洲,貴族們擁有自己的附庸,而他們自己則附庸於國王。農業生產則由伊克塔(iqta) 來管理,這是一種穆斯林的土地所有和支付體系,大致(盡管遠不是完全)相當於歐洲的封建體系,而這一體系並沒有被十字軍嚴重破壞。
正如漢斯·邁耶(Hans Mayer)所說,「拉丁王國的穆斯林居民極少在拉丁的編年史中出現」,所以他們在社會上的角色的相關信息很難找到。十字軍「有一種忽略這些事情的自然傾向,僅僅是因為不感興趣,理所當然不值得一記。」盡管穆斯林,以及猶太人和東方基督徒,在鄉下幾乎沒有任何權利,在那裡他們實際上是擁有土地的十字軍領主的資產,對於其它信仰的寬容程度大體上並不比中東其它地方更高或更低。希臘人、敘利亞人和猶太人繼續生活在他們之前居住的地方,服從於他們自己的法律和法庭,只不過他們從前的穆斯林領主被十字軍取代了而已;穆斯林現在加入了他們,居於社會的最底層。牧師(ra'is),穆斯林或敘利亞社區的領袖,是任何擁有這片土地的貴族的附庸,但是當沒有十字軍貴族當地主的時候,牧師們和他們的聚落則擁有高度的自治。
阿拉伯-安達盧斯的地理學家和旅行家,敵視法蘭克人的伊本·久拜爾,如此描述生活在12世紀末基督徒十字軍的耶路撒冷王國治下的穆斯林:
我們經一條道路離開提卜寧(Tibnin),跑過穆斯林居住的農庄,他們在法蘭克人的治下確實過得很好——願安拉保佑我們抵擋住這樣誘惑!對他們徵收的規定是收獲時交出一半的糧食作物,一份一第納爾七其拉特的人頭稅,以及果樹的少量稅收。穆斯林擁有自己的房子,用他們自己的方式管理自己。這就是法蘭克人領土上的農庄和大村莊的組織方式。當看到他們居住在穆斯林統治地區的同胞們的條件遠不能稱為舒適的時候,很多穆斯林都極想在這里定居。對穆斯林來說不幸的是,在他們的教友治理下的土地上,他們總有理由抱怨長官的不公,而他們除了贊美法蘭克人的品行以外什麼都得不到,後者的公正卻是他們始終可以依靠的。
在城裡,穆斯林和東方基督徒是自由的,盡管耶路撒冷本身不允許穆斯林居住。他們是二等公民,不參與政治和法律,也不為國王服兵役,盡管在一些城市裡他們佔了人口的大部分。同樣,義大利城邦的公民住在港口城市的自治區時也不承擔任何義務。
有一些數目未知的穆斯林奴隸生活在王國里。阿克有一座非常大的奴隸市場,在整個十二和十三世紀都在運作。盡管基督徒,無論是西方的還是東方的,按照法律都被禁止販賣為奴,本地基督徒也常常被與穆斯林人口區分開,而義大利商人有時卻被指控把他們和穆斯林奴隸一起販賣。相比於贖回,被販賣為奴還算不上是通常情況,特別是對於戰俘而言尤其如此;每年在襲擊和戰斗中被抓的大量囚犯確保了贖金在基督徒和穆斯林國家之間自由流動。對於囚犯和奴隸來說,逃跑也許並不難,因為鄉下的居民主要還是穆斯林,而逃亡的奴隸卻始終是個問題。獲得解放的唯一法律手段是改信(天主)基督教。沒有基督徒,無論是西方的還是東方的,在法律上是被允許販賣為奴的。
游牧的貝都因部落被認為是國王的財產,並受到他的保護。他們和其他財產一樣可以被出售或轉讓,在稍後的12世紀他們常常處於一個較小的貴族或某個軍事修會的保護之下。
在21世紀,文化融合還是文化隔離,關於這個問題的立場還是有爭議的。法蘭克人和本地穆斯林與基督徒之間的融合,雖然混亂,卻因為能夠切實共存而佔了上風。盡管或許言過其實,西扎(Shaizar)的烏薩馬·伊本·蒙克夫穿越安條克和耶路撒冷的旅行記錄描述了一種超越種族偏見之上的貴族層面上的的交流。穆斯林和基督徒之間的聯系建立在行政管理或個人的層面上(在稅務或翻譯基礎上),而不是在社群之間或文化上的,以封建領主對從下屬的關系為代表。文化之間融合的證據仍然稀缺,但是跨文化的合作和彼此之間復雜的社會影響的證據則證明是更常見的。口頭譯員和文字翻譯的關鍵作用,在與敘利亞官員和阿拉伯頭領關於利益談判的過程中,在兩邊都作為直接的需求表現了出來。關於和說阿拉伯語的基督徒、少量阿拉伯化的猶太人、以及穆斯林組成的家庭的描述代表了一種不像20世紀中葉的歷史學家描述的那麼分化的關系。相比之下,作為法蘭克基督徒的共同點,擁有非法蘭克的牧師、醫生、以及家庭中的其他成員、還有跨文化的社區代表了標准意義上的歧視是缺乏的。耶路撒冷居民提爾的威廉抱怨了一種僱傭猶太或穆斯林醫生取代他們的拉丁和法蘭克同行的趨勢。甚至有證據表明法蘭克人關於衛生的文化和社會風俗也發生了轉變(他們因缺乏清洗而在阿拉伯人中臭名昭著,還有關於澡堂文化的知識),現在還要保證國內除了灌溉以外的用水供應。 對王國的人口做出一個准確的估計是很重要的。約西亞·羅素(Josiah Russell)推算,在十字軍時期,整個敘利亞有230萬人口,可能有1,1000個村子;當然其中的大部分,即使是在所有十字軍四國的全盛時期,也處於十字軍的統治之外。據約書亞·普拉瓦和麥隆·本文尼斯提等學者估計,最多有120,000法蘭克人和100,000穆斯林居住在城市,另有250,000萬穆斯林和東方基督徒農民住在鄉下。十字軍占總人口的15-25%。本傑明·Z·凱達(Benjamin Z. Kedar)估計王國里有三十萬到三十六萬之間的非法蘭克人,其中二十五萬是住在鄉下的村民,並且「可以設想穆斯林在耶路撒冷王國的某些,也許是大部分地區都佔了大多數……」正如羅尼·艾倫布魯姆指出的那樣,根本沒有足夠的現存證據來精確統計人口,任何估算從本質上來說都是不可靠的。當時的編年史作家威廉的提爾記下了1183年的人口普查,這次人口普查是為了確定在抵抗入侵時可以動用的人員數量,以及確定從穆斯林或基督徒居民中分別可以收到的稅金數量。但就算人口真的被統計出來,威廉也沒有記下數目。在13世紀,伊貝林的約翰制定了一份各封地及每片封地上擁有騎士數量的清單,但是其中並沒有給出非貴族、非拉丁人口的情況。
拜巴爾領導的馬穆魯克,終於信守承諾,從法蘭克人手裡凈化了整個中東。隨著安條克(1268)、的黎波里(1289)、以及阿克(1291)的陷落,那些沒能離開城市的基督徒都被屠殺或奴役,而基督徒在黎凡特統治的最後一點痕跡也消失了。 耶路撒冷王國的十字軍硬幣。左:印有聖墓的歐式德涅爾(1162-75)。中:庫法體的金貝贊特(1140-80)。右:帶有基督教符號的金貝贊特(1250年代)。金幣起先是仿造第納爾並刻有庫法體,但是自1250年教宗對此表示不滿以後,基督教符號被加了上去(大英博物館)。
這一地區的城市組成,結合了義大利商人的存在,導致了一種更加商業化而非農業化的經濟發展。巴勒斯坦一直是貿易的十字路口;現在,這種貿易也延伸到了歐洲。歐洲的貨物,例如北歐的羊毛紡織品,也來到了中東和亞洲,而亞洲貨物則被運回歐洲。耶路撒冷主要參與了絲綢、棉花和香料貿易;其它通過十字軍耶路撒冷的貿易在歐洲首次出現的項目包括橙橘和糖。之後的提爾的威廉稱其「對人們的使用和健康都很有必要。」在鄉下,小麥,大麥,豆類,橄欖,葡萄和耶棗都有種植。由於瓦蒙迪協議等商業條約,義大利城邦從該貿易中獲得了經濟利益,並影響了之後幾個世紀的文藝復興。
耶路撒冷通過納貢來收錢,開始是從尚未被佔領的沿海城市,之後是從十字軍無法直接征服的其它鄰近國家例如大馬士革和埃及。當鮑德溫一世將他的統治擴展到外約旦以後,耶路撒冷的收入又增加了從敘利亞到埃及或阿拉伯半島的穆斯林馬隊的稅收。耶路撒冷的貨幣經濟意味著他們的人力問題可以通過僱傭傭兵來得到部分的解決,在中世紀的歐洲這並不常見。僱傭軍可能是歐洲的十字軍戰友,或者,也許更常見的情況是穆斯林士兵,包括著名的突厥人之子(Turcopoles)。 在耶路撒冷城裡,最偉大的建築成就是西方哥特式的聖墓教堂的擴建。這次擴建將這個位置上所有分散的聖跡都合並進了一座建築里,直到1149年才完工。在耶路撒冷以外,城堡和堡壘是建造的重點:外約旦的克拉克和蒙特利爾(Montreal),以及雅法附近的伊貝林就是十字軍城堡的無數範例之一。
十字軍的藝術是西方、拜占庭以及伊斯蘭類型的混合物。主要城市的特色有公共浴室、室內管道、以及在全世界其它大部分都市和城鎮都缺乏的其它先進的衛生工具。十字軍藝術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也許就是梅麗森德詩篇了,這部泥金裝飾手抄本定製於1135到1143年之間,現存於大英圖書館,此外還有精雕細琢的兩座拿撒勒首府。繪畫和馬賽克也是王國里流行的藝術形式,但是其中很多都於13世紀被馬穆魯克摧毀了,只有最為堅實的堡壘在反復爭奪中倖存了下來。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剛結束的時候,土地都分散在哥德弗雷忠誠的附庸手裡,形成了王國里為數眾多的封建貴族領地。這一點被哥德弗雷的繼承人延續了下去。這些貴族領地的數量和重要程度在整個十二和十三世紀都有變化,而許多城市都是王室領地的一部分。國王有一些國家官員輔助。國王和宮廷通常位於耶路撒冷,但是由於對穆斯林的禁令,首都很小,人也不多。國王經常在阿克、納布盧斯、提爾、或其它任何地方就地處理政務。在耶路撒冷,在聖殿騎士團建立以前,王室最初居住在聖殿山上,後來住在了環繞大衛塔的宮殿建築群里;在阿克有另一座宮殿群。
因為貴族往往住在耶路撒冷而非鄉下的住宅里,他們對國王有比在歐洲時更大的影響。貴族們和主教們一起組成了高等法院,負責確認新國王(或者是攝政,如果有必要的話)的選舉、收稅、鑄幣、給國王撥款、以及擴軍。高等法院是王國唯一的貴族司法機構,審理諸如謀殺、強奸和叛國之類的刑事案件,以及比較簡單的封建糾紛,例如釋放奴隸、買賣封地,還有其他的份內職責。處罰包括沒收土地和流放,或者在極端情況下的死刑。王國的第一批法律,根據傳統說法,是在布永的哥德弗雷的短暫在位時制定的,但是更有可能是鮑德溫二世在1120年的納布盧斯會議上制定的。本傑明·Z·凱達辯稱納布盧斯會議的規定使用於12世紀,但是到13世紀就廢棄不用了。馬萬· 納德爾(Marwan Nader)對此表示懷疑,提出這些規定可能並沒有在整個王國的所有時期得到使用。這些法律最完整的合集,組成了我們所知的《耶路撒冷法令》(Assizes of Jerusalem),是在13世紀中葉寫成的,盡管其中有許多都被認為起源於十二世紀。
也有其它較小的法庭是為非貴族和非拉丁人設立的;市民法庭(Cour des Bourgeois)為非貴族的拉丁人主持公道,處理較輕的刑事案件例如例如斗毆和盜竊,並在與非拉丁人的糾紛中維護法規,後者擁有較少的法律權利。特別法庭例如經濟法庭(Cour de la Fond)(處理市場中的商業糾紛)和海事法庭(Cour de la Mer)(一座海事法庭)存在於沿海城市。本地的伊斯蘭和東方基督徒法庭繼續運作的程度不明,但是牧師們可能在地方這一級上行使著一定的法律權威。敘利亞人法庭(Cour des Syriens)審理本地基督徒(「敘利亞人」)的非刑事案件。至於刑事案件,非拉丁人會被提交市民法庭審問(或者甚至是高等法院,如果罪行足夠嚴重的話)。
由於自第一次十字軍東征以後多年的軍事和海上援助,義大利公社從王國最初的時候就被授予了幾乎完全的自治權。這項自治權包括執法的權力,盡管他們的管轄權可以管理的案件種類在不同時期都有變化。
⑶ 耶路撒冷 是什麼書本或故事中出現的
【宗教聖地】 耶路撒冷在3個亞伯拉罕宗教 — 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以及其他許多較小宗教團體,如巴哈伊教中扮演重要角色。2000年耶路撒冷統計年鑒顯示,該市市內擁有1204座猶太會堂、158座教堂和73座清真寺。不過,耶路撒冷即是宗教之間和平共存的港灣,也引起許多爭論,特別是關於聖殿山。 自從前10世紀,所羅門聖殿在耶路撒冷建成,耶路撒冷一直是猶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聖的城市。耶路撒冷對於猶太教的象徵價值始終未變。被毀前的耶路撒冷聖殿內的至聖所藏有約櫃,是猶太教最神聖的所在,只有大祭司一人才有資格一年一次進入至聖所。而以色列全體男丁必須一年三次來到耶路撒冷,過宗教節日。今天,全世界的猶太會堂祈禱時仍要面朝耶路撒冷,建築如果可能也設計成朝向耶路撒冷,朝向至聖所所在的地方。今天,西牆,作為第二聖殿的殘跡,是猶太教除聖殿山以外最神聖的地點。 基督教尊敬耶路撒冷,不僅是因為它在舊約中扮演的角色,也是因為它在耶穌一生中的意義。根據聖經記載,耶穌在出生後不久就被帶到耶路撒冷,後來他又潔凈第二聖殿。耶穌最後晚餐的地址位於錫安山,緊靠大衛墓。耶路撒冷另一個重要的基督教遺跡是各各他,就是耶穌被釘十字架的地方。約翰福音只是說這地方位於耶路撒冷城外,但最近的考古證據顯示各各他位於距離耶路撒冷舊城城牆不遠處,就在今天城市范圍之內。該地現在被聖墓教堂佔用,過去2000年間,各各他一直是基督教的一個首選的朝聖地點,老城街頭也常有朝聖者重走耶穌上十字架前所走的「苦路」(14站)。 耶路撒冷通常也被認為是伊斯蘭教的第三聖地。 在麥加之前,耶路撒冷就是穆斯林禱告的方向。在620年穆罕默德的夜行登霄(穆斯林相信穆罕默德在一個夜裡奇跡般的從麥加來到耶路撒冷聖殿山,升到天堂,會見早先的先知們)之後,耶路撒冷長期被穆斯林控制。《古蘭經》17章1節記載穆罕默德夜行前往耶路撒冷的事跡今日耶路撒冷聖殿山上2座清真寺都為紀念這一事件——在古蘭經中提到的是阿克薩清真寺,而穆斯林相信穆罕默德夜行登霄的登霄石就在圓頂清真寺。 耶路撒冷城位於巴基斯坦中部的猶地亞山,東近死海,西臨地中海沿岸平原,面積109平方公里(1967年),海拔720-790米,人口56.71萬(1993年底)。耶城由舊城和新城兩部分組成。1860年前,舊城由呈等邊四邊形城牆圍繞,城內分猶太人、穆斯林、亞美尼亞人和基督教徒四個居民區。 公元前1028年,掃羅王及其繼承人大衛王將各部族聯合成一個民族。公元前1004年大衛王將首都建在這里,並把約櫃移置至此,從此確立了耶城在歷史上的特殊地位。大衛王之子所羅門王在這里建了猶太人的第一聖殿。 這之後近3000年的漫長歲月之中,在外國佔領和統治下,耶城歷盡磨難和滄桑,幾經興衰。有些統治者在此大興土木,有些統治者進行掠奪和破壞。亞述人、巴比倫人、波斯人、希臘人、羅馬人、拜占庭人、阿拉伯人、十字軍、馬穆魯克軍、土耳其人、英國人等均作為征服者在此行使過統治者的權力,少則幾十年,多則幾百年。 他們積極確立本民族的勢力范圍,努力傳播自己的文化和宗教影響。但前進的歷史車輪輾碎了侵略者的美夢,耶城在劫難中逐漸成長、壯大,成為舉世矚目的歷史名城。 耶路撒冷是猶太教的發祥地和教徒們心目中最聖潔的地方,是該民族歷史的見證和民族復興的象徵。 舊城內錫安山上的西牆是公元70年遭羅馬帝國摧毀的第二聖殿殘留的遺跡,原第二聖殿庭院西側的圍牆,是猶太教徒的朝聖地。相傳羅馬人佔領此城時,猶太人每逢安息日常來西牆下哭泣哀悼,以寄託對故國的哀思。此後,各地猶太人亦常來此嚎哭,故又稱「哭牆」。該牆現在已成為阿克薩清真寺西院牆的一部分。此外,還有著名的大衛塔、聖安妮教堂、聖雅各教堂等具有濃郁東方色彩的建築和眾多的古猶太會堂等。 耶路撒冷又是是基督教的聖地。據傳,基督教創始人耶穌被其12門徒之一的猶大出賣後,在逾越節最後一次晚餐時,被猶太統治者捉獲,根據羅馬帝國的法律,他被判死刑,釘死在耶城外的十字架上。《聖經》稱,耶穌去耶路撒冷僅僅是遵照上帝的旨意,為救贖世人之罪而死。但他死後復活,40天後升入天堂,重又回到了上帝的身旁。耶路撒冷是耶穌一生中在最關鍵的時刻度過的地方。 對基督教來說,耶穌是上帝的兒子,是上帝賜予人類的救世主。耶穌被釘死的受難地,最後一次晚餐餐室、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之母海倫娜太後於公元335年巡遊耶城時在耶穌墓地上建造的聖墓教堂等等,均是世界基督教徒心目中的聖地。 耶路撒冷自7世紀後又成為僅次於麥加、麥地那的伊斯蘭教第三聖地。相傳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52歲時,在一個夜晚被天使從夢中喚醒,騎上一匹銀灰色人頭牝馬,追隨天使從麥加來到耶路撒冷,腳登一塊岩石,升上「七重天」。在接受「天啟」後,於黎明返回麥加。用這塊聖石薩赫萊(阿拉伯語意為岩石)命名的清真寺坐落在舊城東部錫安山台地上的26萬平方米的聖殿區里。該寺建於公元668-691年,結構嚴緊,色彩絢麗,造型美觀。聖地南端有座建於公元709年的宏偉的阿克薩清真寺。「阿克薩」阿拉伯語為「極遠的」意思,來源於傳說中的先知穆罕默德的那次神遊。該寺的建築風格比較獨特,沒有一般清真寺中所必備的宣禮塔。在伊斯蘭教寺院中,該寺僅次於麥加聖寺和麥地那先知寺,堪稱第三大聖寺。 1965年,以色列在耶路撒冷城又建起一座以色列國家博物館。該博物館由工藝美術品展館、猶太人與人種史展館和美術品展館等部分組成。在這里保存著包括著名的《死海古卷》(亦稱「死海古羊皮紙卷」、「死海書卷」)在內的極為珍貴的《聖經》手稿。1988年建立的耶路撒冷歷史大衛塔博物館,收藏著第一聖殿時期以來的文物,是自迦南人開始至今4000餘年的耶城歷史的再現。 「耶路撒冷」在希伯萊語中意為「和平之城」。它是以色列的第一大都市,全國政治、經濟中心,多種文化與民族的聚集地。這里的建築物集東西方建築藝術之精華,具有跨越幾個歷史時代的建築風格。眾多的歷史文物、宗教遺址和各種古跡,經歷代文人墨客的渲染,給耶城披上了濃厚神奇的宗教色彩,似乎這里的一石一磚一牆一柱都在向過往的遊人訴說著已逝去的久遠年代的故事。 如今的耶路撒冷城有發達的工業、先進的醫療與科研機構。全國最大的高等學府、藏書最多的圖書館,和新建的博物館也在耶城。除此之外,該城還有很多珍禽異獸的動物園、自然保持區和面積達800公頃的林區等。與庄嚴肅穆的聖地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繁華的商業區,琳琅滿目的商品陳列於街道兩旁的商店櫥窗內,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旅遊者、觀光客。這座古老而又現代的城市,是一座東西方文明交融的城市,是充滿神秘、令人屢發幽思的城市,但願它隨著中東和平進程的步伐,克服爭執,成為名副其實的和平之城。 1981年,耶路撒冷舊城及其城牆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之中。
⑷ 在中國被西方稱為東方耶路撒冷的是哪一聖地名城
耶路撒冷在3個亞伯拉罕宗教 — 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以及其他許多較小宗教團體,如巴哈伊教中扮演重要角色。2000年耶路撒冷統計年鑒顯示,該市市內擁有1204座猶太會堂、158座教堂和73座清真寺。不過,耶路撒冷即是宗教之間和平共存的港灣,也引起許多爭論,特別是關於聖殿山。
自從前10世紀,所羅門聖殿在耶路撒冷建成,耶路撒冷一直是猶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聖的城市。耶路撒冷對於猶太教的象徵價值始終未變。被毀前的耶路撒冷聖殿內的至聖所藏有約櫃,是猶太教最神聖的所在,只有大祭司一人才有資格一年一次進入至聖所。而以色列全體男丁必須一年三次來到耶路撒冷,過宗教節日。今天,全世界的猶太會堂祈禱時仍要面朝耶路撒冷,建築如果可能也設計成朝向耶路撒冷,朝向至聖所所在的地方。今天,西牆,作為第二聖殿的殘跡,是猶太教除聖殿山以外最神聖的地點。
基督教尊敬耶路撒冷,不僅是因為它在舊約中扮演的角色,也是因為它在耶穌一生中的意義。根據聖經記載,耶穌在出生後不久就被帶到耶路撒冷,後來他又潔凈第二聖殿。耶穌最後晚餐的地址位於錫安山,緊靠大衛墓。耶路撒冷另一個重要的基督教遺跡是各各他,就是耶穌被釘十字架的地方。約翰福音只是說這地方位於耶路撒冷城外,但最近的考古證據顯示各各他位於距離耶路撒冷舊城城牆不遠處,就在今天城市范圍之內。該地現在被聖墓教堂佔用,過去2000年間,各各他一直是基督教的一個首選的朝聖地點,老城街頭也常有朝聖者重走耶穌上十字架前所走的「苦路」(14站)。
耶路撒冷通常也被認為是伊斯蘭教的第三聖地。 在麥加之前,耶路撒冷就是穆斯林禱告的方向。在620年穆罕默德的夜行登霄(穆斯林相信穆罕默德在一個夜裡奇跡般的從麥加來到耶路撒冷聖殿山,升到天堂,會見早先的先知們)之後,耶路撒冷長期被穆斯林控制。《古蘭經》17章1節記載穆罕默德夜行前往耶路撒冷的事跡今日耶路撒冷聖殿山上2座清真寺都為紀念這一事件——在古蘭經中提到的是阿克薩清真寺,而穆斯林相信穆罕默德夜行登霄的登霄石就在圓頂清真寺。
耶路撒冷城位於巴基斯坦中部的猶地亞山,東近死海,西臨地中海沿岸平原,面積109平方公里(1967年),海拔720-790米,人口56.71萬(1993年底)。耶城由舊城和新城兩部分組成。1860年前,舊城由呈等邊四邊形城牆圍繞,城內分猶太人、穆斯林、亞美尼亞人和基督教徒四個居民區。
公元前1028年,掃羅王及其繼承人大衛王將各部族聯合成一個民族。公元前1004年大衛王將首都建在這里,並把約櫃移置至此,從此確立了耶城在歷史上的特殊地位。大衛王之子所羅門王在這里建了猶太人的第一聖殿。
這之後近3000年的漫長歲月之中,在外國佔領和統治下,耶城歷盡磨難和滄桑,幾經興衰。有些統治者在此大興土木,有些統治者進行掠奪和破壞。亞述人、巴比倫人、波斯人、希臘人、羅馬人、拜占庭人、阿拉伯人、十字軍、馬穆魯克軍、土耳其人、英國人等均作為征服者在此行使過統治者的權力,少則幾十年,多則幾百年。
他們積極確立本民族的勢力范圍,努力傳播自己的文化和宗教影響。但前進的歷史車輪輾碎了侵略者的美夢,耶城在劫難中逐漸成長、壯大,成為舉世矚目的歷史名城。
耶路撒冷是猶太教的發祥地和教徒們心目中最聖潔的地方,是該民族歷史的見證和民族復興的象徵。
舊城內錫安山上的西牆是公元70年遭羅馬帝國摧毀的第二聖殿殘留的遺跡,原第二聖殿庭院西側的圍牆,是猶太教徒的朝聖地。相傳羅馬人佔領此城時,猶太人每逢安息日常來西牆下哭泣哀悼,以寄託對故國的哀思。此後,各地猶太人亦常來此嚎哭,故又稱「哭牆」。該牆現在已成為阿克薩清真寺西院牆的一部分。此外,還有著名的大衛塔、聖安妮教堂、聖雅各教堂等具有濃郁東方色彩的建築和眾多的古猶太會堂等。
耶路撒冷又是是基督教的聖地。據傳,基督教創始人耶穌被其12門徒之一的猶大出賣後,在逾越節最後一次晚餐時,被猶太統治者捉獲,根據羅馬帝國的法律,他被判死刑,釘死在耶城外的十字架上。《聖經》稱,耶穌去耶路撒冷僅僅是遵照上帝的旨意,為救贖世人之罪而死。但他死後復活,40天後升入天堂,重又回到了上帝的身旁。耶路撒冷是耶穌一生中在最關鍵的時刻度過的地方。
對基督教來說,耶穌是上帝的兒子,是上帝賜予人類的救世主。耶穌被釘死的受難地,最後一次晚餐餐室、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之母海倫娜太後於公元335年巡遊耶城時在耶穌墓地上建造的聖墓教堂等等,均是世界基督教徒心目中的聖地。
耶路撒冷自7世紀後又成為僅次於麥加、麥地那的伊斯蘭教第三聖地。相傳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52歲時,在一個夜晚被天使從夢中喚醒,騎上一匹銀灰色人頭牝馬,追隨天使從麥加來到耶路撒冷,腳登一塊岩石,升上「七重天」。在接受「天啟」後,於黎明返回麥加。用這塊聖石薩赫萊(阿拉伯語意為岩石)命名的清真寺坐落在舊城東部錫安山台地上的26萬平方米的聖殿區里。該寺建於公元668-691年,結構嚴緊,色彩絢麗,造型美觀。聖地南端有座建於公元709年的宏偉的阿克薩清真寺。「阿克薩」阿拉伯語為「極遠的」意思,來源於傳說中的先知穆罕默德的那次神遊。該寺的建築風格比較獨特,沒有一般清真寺中所必備的宣禮塔。在伊斯蘭教寺院中,該寺僅次於麥加聖寺和麥地那先知寺,堪稱第三大聖寺。
1965年,以色列在耶路撒冷城又建起一座以色列國家博物館。該博物館由工藝美術品展館、猶太人與人種史展館和美術品展館等部分組成。在這里保存著包括著名的《死海古卷》(亦稱「死海古羊皮紙卷」、「死海書卷」)在內的極為珍貴的《聖經》手稿。1988年建立的耶路撒冷歷史大衛塔博物館,收藏著第一聖殿時期以來的文物,是自迦南人開始至今4000餘年的耶城歷史的再現。
「耶路撒冷」在希伯萊語中意為「和平之城」。它是以色列的第一大都市,全國政治、經濟中心,多種文化與民族的聚集地。這里的建築物集東西方建築藝術之精華,具有跨越幾個歷史時代的建築風格。眾多的歷史文物、宗教遺址和各種古跡,經歷代文人墨客的渲染,給耶城披上了濃厚神奇的宗教色彩,似乎這里的一石一磚一牆一柱都在向過往的遊人訴說著已逝去的久遠年代的故事。
如今的耶路撒冷城有發達的工業、先進的醫療與科研機構。全國最大的高等學府、藏書最多的圖書館,和新建的博物館也在耶城。除此之外,該城還有很多珍禽異獸的動物園、自然保持區和面積達800公頃的林區等。與庄嚴肅穆的聖地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繁華的商業區,琳琅滿目的商品陳列於街道兩旁的商店櫥窗內,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旅遊者、觀光客。這座古老而又現代的城市,是一座東西方文明交融的城市,是充滿神秘、令人屢發幽思的城市,但願它隨著中東和平進程的步伐,克服爭執,成為名副其實的和平之城。
1981年,耶路撒冷舊城及其城牆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之中。
⑸ 去到美麗的耶路撒冷旅遊,到底看什麼
耶路撒冷,一個被視為世界中心的地方,從古到今,一直聚集著西方宗教的各種斗爭,上演著一幕幕不同文明的碰撞與沖擊。它交織著世間的美麗與哀愁,感受耶路撒冷,就是在感受世界或輝煌或暗淡,或光明或黑暗的歷史。作為三大宗教的聖地,來到耶路撒冷,就一定要感受下交織在這里的各方宗教文化,哭牆、圓頂清真寺、聖墓教堂、猶太人屠殺紀念館等都非常值得一看。
猶太人屠殺紀念館
非常具有歷史跟教育意義的紀念館,是為紀念二戰中無辜而亡的數百萬猶太人而建,是一個懷揣著和平願望的地方。在這里,你會感到生命的可貴,因為其中存放的許多屠殺照片、實物,都會讓你感到生命的脆弱與無奈。
⑹ 哪裡人將耶路撒冷奉為聖地
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
耶路撒冷在3個亞伯拉罕宗教 — 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以及其他許多較小宗教團體,如巴哈伊教中扮演重要角色。2000年耶路撒冷統計年鑒顯示,該市市內擁有1204座猶太會堂、158座教堂和73座清真寺。不過,耶路撒冷即是宗教之間和平共存的港灣,也引起許多爭論,特別是關於聖殿山。
自從前10世紀,所羅門聖殿在耶路撒冷建成,耶路撒冷一直是猶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聖的城市。耶路撒冷對於猶太教的象徵價值始終未變。被毀前的耶路撒冷聖殿內的至聖所藏有約櫃,是猶太教最神聖的所在,只有大祭司一人才有資格一年一次進入至聖所。而以色列全體男丁必須一年三次來到耶路撒冷,過宗教節日。今天,全世界的猶太會堂祈禱時仍要面朝耶路撒冷,建築如果可能也設計成朝向耶路撒冷,朝向至聖所所在的地方。今天,西牆,作為第二聖殿的殘跡,是猶太教除聖殿山以外最神聖的地點。
基督教尊敬耶路撒冷,不僅是因為它在舊約中扮演的角色,也是因為它在耶穌一生中的意義。根據聖經記載,耶穌在出生後不久就被帶到耶路撒冷,後來他又潔凈第二聖殿。耶穌最後晚餐的地址位於錫安山,緊靠大衛墓。耶路撒冷另一個重要的基督教遺跡是各各他,就是耶穌被釘十字架的地方。約翰福音只是說這地方位於耶路撒冷城外,但最近的考古證據顯示各各他位於距離耶路撒冷舊城城牆不遠處,就在今天城市范圍之內。該地現在被聖墓教堂佔用,過去2000年間,各各他一直是基督教的一個首選的朝聖地點,老城街頭也常有朝聖者重走耶穌上十字架前所走的「苦路」(14站)。
耶路撒冷通常也被認為是伊斯蘭教的第三聖地。 在麥加之前,耶路撒冷就是穆斯林禱告的方向。在620年穆罕默德的夜行登霄(穆斯林相信穆罕默德在一個夜裡奇跡般的從麥加來到耶路撒冷聖殿山,升到天堂,會見早先的先知們)之後,耶路撒冷長期被穆斯林控制。《古蘭經》17章1節記載穆罕默德夜行前往耶路撒冷的事跡今日耶路撒冷聖殿山上2座清真寺都為紀念這一事件——在古蘭經中提到的是阿克薩清真寺,而穆斯林相信穆罕默德夜行登霄的登霄石就在圓頂清真寺。
耶路撒冷城位於巴基斯坦中部的猶地亞山,東近死海,西臨地中海沿岸平原,面積109平方公里(1967年),海拔720-790米,人口56.71萬(1993年底)。耶城由舊城和新城兩部分組成。1860年前,舊城由呈等邊四邊形城牆圍繞,城內分猶太人、穆斯林、亞美尼亞人和基督教徒四個居民區。
公元前1028年,掃羅王及其繼承人大衛王將各部族聯合成一個民族。公元前1004年大衛王將首都建在這里,並把約櫃移置至此,從此確立了耶城在歷史上的特殊地位。大衛王之子所羅門王在這里建了猶太人的第一聖殿。
這之後近3000年的漫長歲月之中,在外國佔領和統治下,耶城歷盡磨難和滄桑,幾經興衰。有些統治者在此大興土木,有些統治者進行掠奪和破壞。亞述人、巴比倫人、波斯人、希臘人、羅馬人、拜占庭人、阿拉伯人、十字軍、馬穆魯克軍、土耳其人、英國人等均作為征服者在此行使過統治者的權力,少則幾十年,多則幾百年。
他們積極確立本民族的勢力范圍,努力傳播自己的文化和宗教影響。但前進的歷史車輪輾碎了侵略者的美夢,耶城在劫難中逐漸成長、壯大,成為舉世矚目的歷史名城。
耶路撒冷是猶太教的發祥地和教徒們心目中最聖潔的地方,是該民族歷史的見證和民族復興的象徵。
舊城內錫安山上的西牆是公元70年遭羅馬帝國摧毀的第二聖殿殘留的遺跡,原第二聖殿庭院西側的圍牆,是猶太教徒的朝聖地。相傳羅馬人佔領此城時,猶太人每逢安息日常來西牆下哭泣哀悼,以寄託對故國的哀思。此後,各地猶太人亦常來此嚎哭,故又稱「哭牆」。該牆現在已成為阿克薩清真寺西院牆的一部分。此外,還有著名的大衛塔、聖安妮教堂、聖雅各教堂等具有濃郁東方色彩的建築和眾多的古猶太會堂等。
耶路撒冷又是是基督教的聖地。據傳,基督教創始人耶穌被其12門徒之一的猶大出賣後,在逾越節最後一次晚餐時,被猶太統治者捉獲,根據羅馬帝國的法律,他被判死刑,釘死在耶城外的十字架上。《聖經》稱,耶穌去耶路撒冷僅僅是遵照上帝的旨意,為救贖世人之罪而死。但他死後復活,40天後升入天堂,重又回到了上帝的身旁。耶路撒冷是耶穌一生中在最關鍵的時刻度過的地方。
對基督教來說,耶穌是上帝的兒子,是上帝賜予人類的救世主。耶穌被釘死的受難地,最後一次晚餐餐室、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之母海倫娜太後於公元335年巡遊耶城時在耶穌墓地上建造的聖墓教堂等等,均是世界基督教徒心目中的聖地。
耶路撒冷自7世紀後又成為僅次於麥加、麥地那的伊斯蘭教第三聖地。相傳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52歲時,在一個夜晚被天使從夢中喚醒,騎上一匹銀灰色人頭牝馬,追隨天使從麥加來到耶路撒冷,腳登一塊岩石,升上「七重天」。在接受「天啟」後,於黎明返回麥加。用這塊聖石薩赫萊(阿拉伯語意為岩石)命名的清真寺坐落在舊城東部錫安山台地上的26萬平方米的聖殿區里。該寺建於公元668-691年,結構嚴緊,色彩絢麗,造型美觀。聖地南端有座建於公元709年的宏偉的阿克薩清真寺。「阿克薩」阿拉伯語為「極遠的」意思,來源於傳說中的先知穆罕默德的那次神遊。該寺的建築風格比較獨特,沒有一般清真寺中所必備的宣禮塔。在伊斯蘭教寺院中,該寺僅次於麥加聖寺和麥地那先知寺,堪稱第三大聖寺。
1965年,以色列在耶路撒冷城又建起一座以色列國家博物館。該博物館由工藝美術品展館、猶太人與人種史展館和美術品展館等部分組成。在這里保存著包括著名的《死海古卷》(亦稱「死海古羊皮紙卷」、「死海書卷」)在內的極為珍貴的《聖經》手稿。1988年建立的耶路撒冷歷史大衛塔博物館,收藏著第一聖殿時期以來的文物,是自迦南人開始至今4000餘年的耶城歷史的再現。
「耶路撒冷」在希伯萊語中意為「和平之城」。它是以色列的第一大都市,全國政治、經濟中心,多種文化與民族的聚集地。這里的建築物集東西方建築藝術之精華,具有跨越幾個歷史時代的建築風格。眾多的歷史文物、宗教遺址和各種古跡,經歷代文人墨客的渲染,給耶城披上了濃厚神奇的宗教色彩,似乎這里的一石一磚一牆一柱都在向過往的遊人訴說著已逝去的久遠年代的故事。
如今的耶路撒冷城有發達的工業、先進的醫療與科研機構。全國最大的高等學府、藏書最多的圖書館,和新建的博物館也在耶城。除此之外,該城還有很多珍禽異獸的動物園、自然保持區和面積達800公頃的林區等。與庄嚴肅穆的聖地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繁華的商業區,琳琅滿目的商品陳列於街道兩旁的商店櫥窗內,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旅遊者、觀光客。這座古老而又現代的城市,是一座東西方文明交融的城市,是充滿神秘、令人屢發幽思的城市,但願它隨著中東和平進程的步伐,克服爭執,成為名副其實的和平之城。
1981年,耶路撒冷舊城及其城牆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之中。
更多內容請看網路詞條:http://ke..com/view/23038.htm
⑺ 關於耶路撒冷的一些歷史事件。
請參見資料
http://ke..com/view/23038.htm
http://www.hudong.com/wiki/%E8%80%B6%E8%B7%AF%E6%92%92%E5%86%B7
⑻ 耶路撒冷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哪些景點必去
1、西牆(哭牆)還有287條相關問答,更多耶路撒冷新奇玩法,點擊查看
⑼ 到耶路撒冷旅行推薦的景點有哪些
1、聖墓教堂
聖墓教堂是耶路撒冷最神奇的景點。它也被稱為復活教堂和聖墓大教堂。教堂位於耶路撒冷舊城區的基督教區,這是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地方,也包含耶穌被埋葬的地方。
2、西牆
西牆或哭牆是耶路撒冷非常受歡迎的猶太宗教場所。它建於公元前19年。希律大帝建造了這座宏偉的城牆。這堵牆是寺廟的西牆。它是聖殿的殘余。猶太人認為它是最神聖的地方。它也是耶路撒冷最受歡迎的旅遊景點。
3、城堡(大衛塔)
城堡或大衛塔是耶路撒冷最美麗和最古老的地方之一。它由希律王建造,以保護建於公元前24年的宮殿。城堡位於雅法門附近,有3座塔樓,但在公元70年期間變成了廢墟。它由十字軍,土耳其人和埃及的馬穆魯克斯再次豎立起來。
4、聖殿山和圓頂清真寺
圓頂清真寺是伊斯蘭建築的第一個成就。它於公元691年完成。這座神殿圍繞著一塊被照料的岩石。這個建築奇跡可以從很遠的地方看到。美麗的金色圓頂絕對是壯觀的。圓頂的內部裝飾著美麗的陶瓷,馬賽克以及阿拉伯書法。
5、錫安山
錫安山對於猶太人和基督徒來說,各具宗教歷史價值。基督徒必至的耶穌最後晚餐室也在此地,指的是山上面的小室。最後的晚餐室:該建築原本是十字軍時代所建,擁有美麗的拱形線條,在15世紀伊斯蘭教佔領錫安山時將之改為清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