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連城革命歷史博物館圖片

連城革命歷史博物館圖片

發布時間:2021-03-07 00:31:49

⑴ 清明上河圖完整圖片

《清明上河圖》,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存世的僅見的一幅精品,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

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早年游學汴京,後習繪畫,宋徽宗趙佶(1101年—1124年在位)時期供職翰林圖畫院。專工中國畫中以界筆、直尺劃線的技法,用以表現宮室、樓台、屋宇等題材,尤擅繪舟車、市肆、橋梁、街道、城郭。他的畫自成一家,別具一格。張擇端的畫作,大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圖》卷完好地保存下來了。這幅畫高25厘米半,長525厘米。這幅畫描繪的是汴京清明時節的繁榮景象,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通過這幅畫,我們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當時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總之,《清明上河圖》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北宋年間的汴京極盛,城內四河流貫,陸路四達,為全國水陸交通中心,商業發達居全國之首,當時人口達100多萬。汴京城中有許多熱鬧的街市,街市開設有各種店鋪,甚至出現了夜市。逢年過節,京城更是熱鬧非凡。為了表現京城的繁榮昌盛,張擇端選擇了清明這個重要節日的景象進行59表現。《清明上河圖》著重描繪了北宋首都水陸運輸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清明上河圖》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橋和橋頭大街的街面組成。粗粗一看,人頭攢動,雜亂無章;細細一瞧,這些人是不同行業的人,從事著各種活動。大橋西側有一些攤販和許多遊客。貨攤上擺有刀、剪、雜貨。有賣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許多遊客憑著橋側的欄桿,或指指點點,或在觀看河中往來的船隻。大橋中間的人行道上,是一條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轎的,有騎馬的,有挑擔的,有趕毛驢運貨的,有推獨輪車的……大橋南面和大街相連。街道兩邊是茶樓,酒館,當鋪,作坊。街道兩旁的空地上還有不少張著大傘的小商販。街道向東西兩邊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較寧靜的郊區,可是街上還是行人不斷:有挑擔趕路的,有駕牛車送貨的,有趕著毛驢拉貨車的,有駐足觀賞汴河景色的。

汴河上來往船隻很多,可謂千帆競發,百舸爭流。有的停泊在碼頭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駛。有的大船由於負載過重,船主雇了很多纖夫在拉船行進。有隻載貨的大船已駛進大橋下面,很快就要穿過橋洞了。這時,這只大船上的船夫顯得十分忙亂。有的站在船篷頂上,落下風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勁撐篙;有的用長篙頂住橋洞的洞頂,使船順水勢安全通過。這一緊張場面,引起了橋上遊客和鄰近船夫的關注,他們站在一旁吶喊助威。《清明上河圖》將汴河上繁忙、緊張的運輸場面,描繪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畫作的生活氣息。

張擇端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圖》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準。《清明上河圖》豐富的內容,眾多的人物,規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清明上河圖》的畫面疏密相間,有條不紊,從寧靜的郊區一直畫到熱鬧的城內街市,處處引人入勝。

北宋以前,我國的人物畫主要是以宗教和貴族生活為題材。張擇端雖然是在翰林圖畫院供職,創作的作品都稱為「院體畫」或「院畫」,但他卻把自己的畫筆伸向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之中,創作出描寫城鄉生活的社會風俗畫。《清明上河圖》畫了大量各式各樣的人物。而且,張擇端對每個人物的動作和神情,都刻畫得非常逼真生動。這充分說明,張擇端生活的積累非常豐厚,創作的技巧非常嫻熟。

清明上河圖詳細介紹

《清明上河圖》畫卷,北宋風俗畫作品。傳世名作、一級國寶。《清明上河圖》是中國繪畫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藝術水平高超,而且圍繞著它還流傳下來許多有趣的故事。

《清明上河圖》以精緻的工筆記錄了北宋末葉、徽宗時代首都汴京(今開封)郊區和城內汴河兩岸的建築和民生。該圖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作品以長卷形式,采 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畫面中,畫中人物500多,衣著不同,神情各異,其間穿插各種活動,注重戲劇性,構圖疏密有致,注重節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筆墨章法都很巧妙。全圖分為三個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霧中,掩映著幾家茅舍、草橋、流水、老樹、扁舟。兩個腳夫趕著五匹馱炭的毛驢,向城市走來。一片柳林,枝頭剛剛泛出嫩綠,使人感到雖是春寒料峭,卻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頂轎子,內坐一位婦人。轎頂裝飾著楊柳雜花,轎後跟隨著騎馬的、挑擔的,從京郊踏青掃墓歸來。環境和人物的描寫,點出了清明時節的特定時間和風俗,為全畫展開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碼頭:

汴河是北宋國家漕運樞紐,商業交通要道,從畫面上可以看到人煙稠密,糧船雲集,人們有在茶館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飯鋪進餐的。還有"王家紙馬店",是掃墓賣祭品的,河裡船隻往來,首尾相接,或纖夫牽拉,或船夫搖櫓,有的滿載貨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緊張地卸貨。橫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規模宏大的木質拱橋,它結構精巧,形式優美。宛如飛虹,故名虹橋。有一隻大船正待過橋。船夫們有用竹竿撐的;有用長竿鉤住橋梁的;有用麻繩挽住船的;還有幾人忙著放下桅桿,以便船隻通過。鄰船的人也在指指點點地象在大聲吆喝著什麼。船里船外都在為此船過橋而忙碌著。橋上的人,也伸頭探腦地在為過船的緊張情景捏了一把汗。這里是名聞遐邇的虹橋碼頭區,車水馬龍,熙熙攘攘,名副其實地是一個水陸交通的會合點。

後段,熱鬧的市區街道:

以高大的城樓為中心,兩邊的屋宇鱗次櫛比,有茶坊、酒肆、腳店、肉鋪、廟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綾羅綢緞、珠寶香料、香火紙馬等的專門經營,此外尚有醫葯門診,大車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業,應有盡有,大的商店門首還扎「綵樓歡門」,懸掛市招旗幟,招攬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賈,有看街景的士紳,有騎馬的官吏,有叫賣的小販,有乘座轎子的大家眷屬,有身負背簍的行腳僧人,有問路的外鄉遊客,有聽說書的街巷小兒,有酒樓中狂飲的豪門子弟,有城邊行乞的殘疾老人,男女老幼,士農工商,三教九流,無所不備。交通運載工具:有轎子、駱駝、牛馬車、人力車,有太平車、平頭車,形形色色,樣樣俱全。繪色繪形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總計在五米多長的畫卷里,共繪了五百五十多個各色人物,牛、馬、騾、驢等牲畜五、六十匹,車、橋二十多輛,大小船隻二十多艘。房屋、橋梁、城樓等也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一幅描寫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現實主義的風俗畫,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水平。

繪畫史上名為《清明上河圖》的畫幅很多,但真本畢竟只有一幅。經過眾多學者、專家對這一專題的研究,大家意見基本一致,都認為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這幅是北宋張擇端的原作。其它的同名畫作,均為後來的摹本或偽托張擇端的臆造本。

現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本的畫卷本幅上,並無畫家本人的款印,確認其作者為張擇端,是根據畫幅後面跋文中金代張著的一段題記。張著的題記也僅寥寥數語:"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也。幼讀書,游學於京師,後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於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不過,張擇端的姓名並未見於北宋後期成書的《宣和畫譜》,有人推測說,可能他進入畫院時間較晚,編著者還來不及將其收編書中。

《清明上河圖》在細節描繪上有著巨大的藝術魅力! 臨摹畫製作精美,也是一種商業藝術,它更是你收藏,贈給親朋好友的絕佳藝術禮品!

白壽彝任顧問的《中國通史(彩圖本)》對《清明上河圖》的評價全卷所繪人物五百餘位,牲畜五十多隻,各種車船二十餘輛艘,房屋眾多,道具無數,場面巨大,段落分明,結構嚴密,有條不紊。技法嫻熟,用筆細致,線條遒勁,凝重老練。反映了高度精純的繪畫功力和出色的藝術成就。同時,因為畫中所繪為當時社會實錄,為後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會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

《簡明不列顛網路全書》在「張擇端」條內對《清明上河圖》的評價是一幅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風俗長卷。畫家成功地描繪出汴京城內及近郊在清明時節社會上各階層的生活景象。主要表現的是勞動者和小市民。對人物、建築物、交通工具、樹木、水流之間的相互關系的處理,非常巧妙,整體感很強,具有極大的考史價值。此後歷代繪制的都市風俗畫,無不受其影響。

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繪制的不朽傑作《清明上河圖》,是我國繪畫史上的無價之寶。它是一幅用現實主義手法創作的長卷風俗畫,通過對市俗生活的細致描繪,生動地再現了北宋汴京承平時期的繁榮景象。

張擇端,字正道,南北宋之交的畫家,東武(今山東諸城)人。《清明上河圖》是張擇端在宋徽宗朝任朝翰林畫院畫史時所作。這幅長卷為絹本,淡著色,畫幅高24.8厘米,長528.7厘米。

張擇端完成這幅歌頌太平盛世歷史長卷後,首先將它呈獻給了宋徽宗。宋徽宗因此成為此畫的第一位收藏者。作為中國歷史上書畫大家的宋徽宗酷愛此畫,用他著名的「瘦金體」書法親筆在圖上題寫了「清明上河圖」五個字,並鈐上了雙龍小印(今佚)。

這件享譽古今中外的傳世傑作,在問世以後的800多年裡,曾被無數收藏家和鑒賞家把玩欣賞,是後世帝王權貴巧取豪奪的目標。它曾輾轉飄零,幾經戰火,歷盡劫難……它曾經五次進入宮廷,四次被盜出宮,歷經劫難,演繹出許多傳奇故事。

明嘉靖三年(1524年),《清明上河圖》轉到長洲人陸完的手裡(陸完字全卿,成化年間中進士,官至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名重一時)。明代李日華《味水軒日記》載:陸完死後,他的夫人將《清明上河圖》縫入枕中,不離身半步,視如身家性命,連親生兒子也不得一見。陸夫人有一娘家外甥王某,言辭乖巧,非常會討夫人歡心。王某擅長繪畫,更喜歡名人書畫,便挖空心思向夫人央求借看《清明上河圖》。反復懇請後,夫人勉強同意,但不許他帶筆硯,只許他在夫人閣樓上欣賞,而且不許傳給別人知道。王某欣然從命,往來兩三個月,看了十餘次以後,竟臨摹出一幅有幾分像的畫來。當時專橫跋扈的大奸臣嚴嵩正四處搜尋《清明上河圖》,都御史王忬得知後,便花800兩紋銀從王某手中購得贗品,獻給嚴嵩。嚴嵩府上有一裝裱匠湯臣,認出畫是假貨,便以此要挾王忬,令其出40兩銀子賄賂自己,但王忬對其不予理會。湯臣惱羞成怒,在嚴嵩設宴歡慶時,將圖上舊色用水沖掉,嚴嵩在眾人面前大為窘迫,以後便尋機將王忬害死,臨摩此畫的王某也因此受到牽連,被抓去餓死獄中。

實際上,陸完死後,其兒子急等錢用,便將《清明上河圖》賣至崑山顧鼎臣家,後被嚴嵩父子強行索去。這之前嚴嵩確曾托王忬買過「名畫」,王忬也確曾買蘇州人王彪之摹本獻給嚴嵩,後被識破。

隆慶時,嚴嵩父子被御史鄒應龍彈劾,終於官場失勢,嚴世蕃被斬,嚴府被抄,《清明上河圖》再度收入皇宮。

《清明上河圖》到清朝後先由陸費墀(安徽相鄉人)收藏。陸費墀是乾隆時進士,他得圖後也在上面鈐印題跋。後被畢沅購得。畢沅(1730-1797),鎮洋(今江蘇太倉)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中進士。畢沅生平喜愛金石書畫,家中收藏頗為豐富。他得《清明上河圖》以後,與其弟畢瀧(清代收藏鑒賞家)同賞,現今畫上有二人印記。

畢沅在關中任職時,對地方上的文物盡心修繕保護,不料這些卻成了他的「罪行」。畢沅死後不久,湖廣人民反清,清廷認為畢沅任湖廣總督期間,「教匪初起失察貽誤,濫用軍費」,不但將畢家世職奪去,而且將其全家百口全部殺掉,家產也被抄沒入宮。

清廷將《清明上河圖》收入宮以後,便將它收在了紫禁城的迎春閣內。嘉慶帝對其珍愛有加,命人將它收錄在《石渠寶笈三編》一書內。此後,《清明上河圖》一直在清宮珍藏,雖然經歷了1860年英法聯軍以及1900年八國聯軍兩度入侵北京,洗劫宮室,但居然逃過了劫難,均未受損。

1911年以後,《清明上河圖》連同其他珍貴書畫一起,被清末代皇帝溥儀以賞溥傑為名盜出宮外,先存在天津租界內的張園內。1932年,溥儀在日本人扶植下,建立偽滿洲國,於是這幅名畫又被帶到長春,存在偽皇宮東院圖書樓中。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日本侵略者的末日也到了。溥儀和他的日本主子一見大事不好,便乘飛機逃往大栗子溝,偽滿皇宮因失火而一片狼藉。混亂之中,有不少人便趁機進宮「搶洋撈」,偽皇宮的大批珍貴之物便在這場動亂中流散到了民間,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圖》。

194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長春。解放軍幹部張克威通過當地幹部收集到偽滿皇宮流散出去的珍貴字畫十餘卷,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圖》。1947年,張克威同志調到東北行政委員會工作,臨行前他將這十餘幅卷軸交給了當時開辟東北革命根據地的主要負責人之一林楓同志。

《清明上河圖》經林楓之手進了東北博物館,後來又調到北京故宮博物院珍存。

但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大幹將之一李作鵬,曾利用權勢將《清明上河圖》強行從故宮博物院「借」出,據為己有。他還夥同邱會作、吳法憲等人一起,霸佔了其他一大批珍貴文物。林彪倒台後,《清明上河圖》才又重見天日,如今依然珍藏在故宮博物院中。

《清明上河圖》究竟畫了些什麼內容呢?為什麼千百年來,它的魅力一直不衰?

據齊藤謙所撰《拙堂文話·卷八》統計,《清明上河圖》上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動物208頭(只),比古典小說《三國演義》(1191人)、《紅樓夢》(975人)、《水滸傳》(787人)中任何一部描繪的人物都要多。

《清明上河圖》全圖可分為三個段落,展開圖,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中段主要描繪的是上土橋及大汴河兩岸的繁忙景象。後段則描繪了汴京市區的街景。人物大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細品察,個個形神畢備,毫纖俱現,極富情趣。

《清明上河圖》大至原野、浩河、商廊,小至舟車人物、攤鋪、擺設、市招文字皆統組一起,真實自然,令人有如臨其境之感。整部作品長而不冗,繁而不亂,嚴密緊湊,有如一氣呵成,充分表現了畫家張擇端的過人筆力,不愧為中華藝術寶庫中的稀世珍寶。

據圖後明人李東陽的題跋考據,《清明上河圖》前面應還有一段繪遠郊山水,並有宋徽宗瘦金體字簽題和他收藏用的雙龍小印印記,而今這些在畫上都已不見。原因有兩種,一種可能是因為此圖流傳年代太久,經無數人之手把玩欣賞,開頭部分便壞掉了,於是後人裝裱時便將其裁掉;一種可能是因宋徽宗題記及雙龍小印值錢,後人將其故意裁去,作另一幅畫賣掉了。

還有許多專家猜想《清明上河圖》後半部佚失了一大部分,因為畫不應該在剛進入開封城便戛然而止,而應畫到金明池為止。

《清明上河圖》

中國古代書畫上除了作者 的題跋和鈐印外,往往還有收藏者的題款和鈐印。我國有這樣一幅名畫,上署有許許多多人的題跋,蓋有密密麻麻的鑒藏印章。可見它經過了許多官方和私家收藏者之手。這就是著名的《清明上河圖》。它歷經八、九百年的歲月滄桑,飽經劫難,有的收藏者為其而遭不幸,作品終於倖免於難而保存下來。

《清明上河圖》的作者是宋代畫家張擇端。張擇端是山東人,早年在汴京(今河南開封)學習繪畫,後為北宋畫院畫師。雖然有關他的記載很少,但這幅了不起的作品,使後人永遠地記住了他。 《清明上河圖》是一幅絹本設色長卷,高248厘米,長528厘米。圖中描繪的是北宋都城汴京在清明時節的繁華熱鬧的景象。清明上河是當時的民間風俗,如像今天的節日集會,人們藉以參加商貿活動。全圖規模宏大,結構嚴謹,大致分為三個段落:第一段是市郊景畫,第二段是汴河,第三段是城內街市。

先是汴京郊外的景象。農民在田裡耕作,有錢人掃墓歸來。路上,馱隊、挑夫、騎馬坐轎的人物正匆匆進城。接下去是最精彩的部分--汴河。汴河上的拱橋如一道彩虹,橋上行人如潮,熙熙攘攘,磨肩擦踵,橋下舟楫相競相爭。許多細小情節刻劃得極有情趣。如橋頭一匹驚馬造成險情,毛驢被驚嚇,好奇的人在圍觀。接著又描繪汴京的街市。汴京作為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城中官府衙門、民居宅院、作坊店鋪、茶肆酒樓,屋宇錯落,林林總總,街上車水馬龍,九流三教,應有盡有,百業興隆,熱鬧非凡。畫面又展開一幅從容的景象,有張有馳,形成有趣的對比和節奏感。畫家通過對汴京城內建築、商貿、交通、運輸幾個方面的描繪,再現了北宋都城的繁華和發達。

《清明上河圖》中畫有五百五十餘人,各種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隻,房屋樓閣三十多棟,推車乘轎也有二十多件。如此豐富多彩的內容,為歷代古畫中所罕見。可貴的是,畫中每個人物、景象、細節,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簡、動靜、聚散等畫面關系,處理得恰到好處,達到繁而不雜,多而不亂。充分表現了畫家對社會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藝術修養和表現能力。 《清明上河圖》既是一件偉大的現實主義繪畫藝術珍品,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業、手工業、民俗、建築,交通工具等豐富的形象資料,因此,它還具有歷史文獻的價值。

在中國美術史上,《清明上河圖》可謂是一幅最具傳奇色彩的作品,也是歷朝歷代被臨摹最多的一幅作品。從古至今關於《清明上河圖》版本的考證、真偽的爭辯有著許許多多的傳說和不解之謎;千百年來歷朝歷代的皇宮貴族、文人墨客,對於《清明上河圖》的掠奪和收藏從未停息過。《清明上河圖》真跡是如何現世的?它的作者張擇端到底是怎樣一個人

呢?

《清明上河圖》真跡驚現世間

公元1912年2月12日這一天,中國封建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走下了皇帝寶座,它宣告了中國封建王朝兩千多年的統治大夢,頃刻間土崩瓦解。根據「優待條例」,溥儀仍然住在皇宮紫禁城內。溥儀同中國任何一位封建皇帝不同,他少年時期接受英國老師庄士敦的教育,從小受到西方文化思想的影響,因此他一直有出國留洋的夢想。為了離開皇宮後能有充足的經費實現自己的願望,他想到了皇宮中收藏的大量珍寶、字畫。由此,歷經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清明上河圖》,四次被收進皇宮,又一次次神秘失蹤,這一次又開始了它神秘而漫長的旅程。

離開了皇帝寶座的溥儀利用自己的皇權,從1922年11月16日開始,到1923年1月28日的73天時間里,以「賞賜」其弟愛新覺羅·溥傑的名義,將書畫手卷1285件,冊頁68件移出皇宮。這些中國歷代珍貴的書畫精品,每一件都價值連城。其中,《清明上河圖》就有四卷之多,包括北宋畫家張擇端所畫的《清明上河圖》;明代畫家仇英仿畫的《清明上河圖》,以及明代其他畫家以蘇州為背景仿畫的「蘇州片」《清明上河圖》等。尤其北宋畫家張擇端所畫的《清明上河圖》堪稱中國美術史上的稀世神品,是歷朝歷代皇宮貴族爭相收藏的珍品。

1925年2月24日,農歷二月初二,俗稱「龍抬頭」的日子,溥儀打扮成商人的模樣,在日本人的監護下,來到天津法租界的張園,他以「賞賜」其弟溥傑為名移出紫禁城的大量珍寶、字畫,也秘密地轉移至天津,《清明上河圖》陪伴著溥儀在天津度過了七年多的時光。

1932年3月8日,溥儀在侵華日軍的操縱下,帶著他的家眷和大量珍寶、字畫,從天津遷往長春,就任偽滿洲國皇帝。《清明上河圖》又陪伴著溥儀,在長春度過了長達13年4個月的歲月。長春偽皇宮的「輯熙樓」,見證了溥儀和他的家眷在長春度過的時光。「輯熙」的名字是溥儀自己起的,「輯熙」二字出自於《詩經·大雅·文王》:「穆穆文王,於輯熙敬止。」然而溥儀認為,「輯熙」的「熙」字,與康熙皇帝的「熙」字相同,溥儀非常崇拜康熙皇帝的才華和治國方略,因此,「輯熙」二字的含義不言而喻,溥儀是想秉承先祖康熙皇帝之志恢復滿清大業。為此,人們不難揣測出溥儀如此喜愛《清明上河圖》的原因;歷代皇宮貴族爭相收藏《清明上河圖》的目的,無不是被《清明上河圖》中這夢幻般的繁華祥瑞之氣所迷醉。

1945年,日本關東軍司令官山田乙三通知溥儀遷都通化,溥儀心中明白,所謂的遷都實際上是逃亡,溥儀請山田乙三寬限3天的時間打理行裝。實際上,溥儀最放心不下的,是那些從北京故宮帶出來的珍寶、字畫。13年來,《清明上河圖》和大量的珍寶、字畫,一直封存在長春偽皇宮後面的書畫樓里,只有溥儀和少數貼身隨從知道書畫樓裡面封存的秘密。溥儀和貼身隨從匆匆忙忙進入這座神秘的「小白樓」,他從大量的珍寶、字畫當中精選了一些珍品逃往通化,剩下的珍寶、字畫被一些侍衛哄搶。其中,四個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圖》有哪一卷被溥儀帶在身邊?哪一卷流失於民間?人們不得而知……

溥儀帶著一部分珍寶、字畫和家眷,匆匆逃往通化長白山腳下的小山村——大栗子溝。溥儀在大栗子溝僅僅住了3天,之後又匆匆忙忙趕往沈陽,准備從沈陽逃往日本。溥儀又從長春偽皇宮帶來的珍寶、字畫中再一次進行甄選,只選了少量的珍寶、字畫,帶著弟弟溥傑和兩個妹夫、三個侄子、一個醫生、一個隨侍逃往沈陽,而將大部分家眷和一些珍寶、字畫留在了大栗子溝,這些被遺棄在大栗子溝的珍寶、字畫,有的被瓜分,有的被燒毀,最後被解放軍收繳。

1945年8月19日,溥儀在沈陽機場乘飛機准備逃往日本,飛機起飛後被蘇聯紅軍迫降,溥儀和他的隨從人員,以及隨身攜帶的珍寶、字畫被蘇聯紅軍截獲,溥儀被蘇聯紅軍遣往蘇聯赤塔,後轉至伯力,五年之後,溥儀被遣送回國,四個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圖》下落不明。

1950年冬天,東北局文化部開始著手整理解放戰爭後留下的文化遺產,書畫鑒定專家楊仁愷先生負責對從各方收繳來的大量字畫進行整理鑒定,有些書畫作品保持完好;有些書畫作品已經破損。當楊仁愷先生打開一卷殘破的畫卷時,頓時驚呆了,這幅長卷畫面呈古色古香的淡褐色,畫中描繪人物、街景的方法,體現著獨特古老的繪畫法式,楊仁愷先生隨後對這幅畫卷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和細致的考證,這幅長卷氣勢恢弘,筆法細膩,人物、景物栩栩如生,這幅畫上雖然沒有作者的簽名和畫的題目,然而歷代名人的題跋豐富、詳實,歷代的收藏印章紛繁復雜,僅末代皇帝溥儀的印章就有三枚之多。尤其是畫卷之後金代張著的題跋中明確地記載:「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人也,幼讀書,游學於京師,後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於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按向氏《評論圖畫記》雲,《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選入神品,藏者宜寶之。大定丙午清明後一日。」難道這就是被歷代皇宮、貴族爭相收藏的稀世神品——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嗎?

楊仁愷先生將這幅畫卷的照片,發表於東北博物館編印的《國寶沉浮錄》中,立即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高度關注,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鄭振鐸先生,將這幅畫卷調往北京,經專家學者進一步考證、鑒定,確認這幅繪畫長卷就是千百年來名聞遐邇的——《清明上河圖》「石渠寶笈三編本」。遺失多年的稀世國寶終於再一次入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圖》「石渠寶笈三編本」長卷,縱24.8厘米,橫528厘米,根據專家統計,《清明上河圖》共畫有人物684人,牲畜96頭,房屋122間,樹木174株,船25艘,車15輛,轎8頂。如此浩瀚的畫卷,畫面結構嚴謹,有條不紊,人物的各種活動,刻畫的非常細致生動,前後呼應,一氣呵成。「界畫」畫法,嫻熟自然。《清明上河圖》共有歷代13個收藏家寫的14個跋文,鈐章96方。僅末代皇帝溥儀的鈐章就有3枚之多,足以證明溥儀對《清明上河圖》的青睞;只有《清明上河圖》這樣的煌煌巨制,才可以容得下一代帝王的千秋大夢。

·《清明上河圖》

國寶《清明上河圖》歷經兵火,幾遭劫難,歷代收藏家和鑒賞家曾把玩、鑒賞留下了幾許妙語佳話,更有許多待揭之謎。

北宋畫家張擇端繪制的長卷風俗畫《清明上河圖》,是譽滿中外的藝術珍品。它和唐人韓

⑵ 國家博物館中被稱為國寶的十大文物有哪些

1.鴞尊此鴞尊是商代鳥獸形青銅器中的精品,年出土於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原物現存於中國國家博物館。2.四羊方尊為商晚期青銅鑄的貯酒器。1938年出土於湖南省寧鄉市,是我國現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整器為塊范法澆鑄,一氣呵成,鬼斧神工,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羊在古代寓意吉祥,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龍相對的造型展示了酒禮器中的至尊氣象。原物現存於中國國家博物館。3. 匽侯盂西周時期的器物,出土於遼寧喀拉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整體器具造型莊重,顯示了匽侯身份和地位的尊貴。原物現存於中國國家博物館。4.大盂鼎三足圓鼎,周康王時器,清道光初年出土於陝西歧山縣,鼎腹內記載了康王向孟舒述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國經驗,為史學家所重視。原物現存於中國國家博物館。5.琱生簋周宣王時期器物,早年出土於陝西,它不僅是一件精美的青銅藝術品,也具有重要的史學價值。原物現存於中國國家博物館。6.龍虎尊商代器物,1957年出土於安徽阜南縣,紋飾的主題為「虎口銜人」,意義深刻,此器也是與四羊方尊齊名的珍品。原物現存於中國國家博物館。7.銅冰鑒銅冰鑒為戰國時期器物,1977年出土於湖北隨縣曾侯乙墓,是一件雙層的器皿,方鑒內套有一方壺。夏季,鑒、壺壁之間裝冰,壺內裝酒,可使酒涼。可以說,銅冰鑒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冰箱,是一個構思精巧,實用性與藝術性高度統一的青銅器物,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部分採用失蠟法鑄造的較早的典範作品,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原物現存於中國國家博物館。8.虢季子白盤是西周宣王時期青銅禮器,道光年間出土於陝西寶雞,底部有銘文110字,四壁各有含環獸首兩個,腹上部為竊曲紋,下部為環帶紋,是價值連城的藝術精品。原物現存於中國國家博物館。9.曾仲斿父壺為春秋時期的盛酒器,1966年出土於湖北京山縣,為古代著名的盛酒器或盛水器。原物現存於中國國家博物館。10.司母戊鼎為商後期即公元前十四世紀--公元前十一世紀鑄品,1939年出土於河南安陽,是商代青銅文化頂峰的代表作,是迄今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原物現存於中國國家博物院。

⑶ 連城縣革命烈士紀念館作文400字!不懂可以說資料!全不懂不要出聲!

資料:連城縣革命歷史紀念館開館
閩西日報 2009年12月26日
閩西新聞網訊內 12月25日,在即將迎來古田會議召容開80周年之際,連城縣革命歷史紀念館正式開館。該縣各套班子領導、縣直單位負責人和革命烈士後代、當地駐軍、群眾、少先隊員代表等參加開館儀式。
該館共分為連城革命歷史展館、革命烈士展館
、革命前輩生平展館三個部分,是該縣作為中央蘇區組成部分的歷史見證和形象展示。該館的開館是連城縣委、縣政府落實人大建議、政協提案為民興辦的一件好事實事,也是廣大連城人民深切緬懷革命先烈,繼承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化為推進連城新一輪大發展而努力奮斗的實際行動。該館成為連城又一重要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為黨政幹部增添了思想和作風建設的新課堂。

⑷ 連城的瀑布歷史。 關於瀑布。在連城。有圖片。字不多。

冠豸山(「豸」音zhài):冠豸山因形似古代獬豸冠而得名。冠豸山平地兀立於連城城東,"不連崗自高,不託勢自遠。"。景區方圓123平方公里,集山、水、岩、洞、泉、寺於一身,雄幽奇秀,素有"陽剛天下第一,陰柔舉世無雙"的美稱。冠豸山風景名勝區由冠豸山、石門湖、竹安寨、旗石寨、九龍湖五大景區組成。目前,冠豸山、石門湖、竹安寨三大景區已對遊人開放。
冠豸山。冠豸山,位於城東郊,宋稱"東田石"。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代縣尹馬周卿率千人上山,開辟蒼玉峽、雲棧、丹梯、冠豸、桃源等13景,並以篆體或隸書刻石標名。馬周卿潛心山景,觀那層巒疊蟑,萬石紛披氣勢,望之似萬朵瓣瓣舒展鮮麗的荷花,隨風搖曳在青標翠蓋之間,遂將其改名"蓮峰山"。 前山的滴珠岩高壁直立,端莊嚴整,形似"獬豸冠",馬周卿題刻"冠豸"為相之標名。至明代,精通古文辭、尤工楷法草書、喜好游歷名山大川、吟詠佳景的邑人庠生黃公甫,在此題刻字徑數尺、矢勁鐵強的"冠豸"二字。傳古有靈獸名豸,似羊而獨角,又稱"神羊",亦叫"獬豸",能辨曲直。遇惡人則以角觸之,法官可據此判斷是非。春秋時楚文王曾獲此獸,依其形製成王冠,稱"獬豸冠"。秦滅楚,以此冠賜給御史大夫。後經漢、唐至宋、明,獬豸冠一直是御史之類監察官及司法官的專用制帽,所以又稱"法冠"。清代御史雖不戴此冠,但其官服的前後仍綉有獬豸的圖案,表明作為執法監察官的性質。由於豸冠的含義正好符合歷代連城人民祈盼執法無私、公正廉明盛世到來的願望,登山賞景便稱"上冠豸",於是蓮峰山漸次淡忘,冠豸山成了正名。正面游山,輕車可直達山腳,拾級而上,景點相隨,遠近輝映,各具特色,令遊人目不暇接。冠豸山正在申請世界遺產 ,目前還沒有結果。
連城縣
石門湖:石門湖位於冠豸山東南,並與冠豸山景區緊相毗鄰,舊稱"石門岩",為連城昔日八景之第二景--"石門宿雲"所在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連城城郊嚴重缺水,明知石門岩清水常流但無法引用。民間曾經流傳著一首民謠:"石門岩,拱橋背,大小蚊龍有一對,要是有人鎖得住,世代不用吃糠菜。"大、小蚊龍山是石門岩的主體山,鎖住蚊龍為的是治水,周邊群眾深受乾旱之苦。解決農田灌溉和群眾生活用水成為強烈的呼聲。1970年9月3日,連城縣成立石門岩水庫工程指揮部,9月15日正式動工,於1975年5月完成施工任務。
石門岩水庫上游流域面積4.4平方公里,主河道長3公里。正常儲水位高程72.2米,水面面積23. 29公頃,工程總指揮為當時縣委第一書記李振經。
大壩鎖蚊龍,石門蓄翠珠。石門岩終於變成一個山水相連、景色迷人的人工湖泊。水隨山婉蜒,港叉交錯;山依水臨淵,深谷縱橫;碧水青山相映,兼霞岸柳扶疏;游魚起舞,白萍紅首相邀;水中孤渚,勝似蓬萊,真有"水似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哪邊?眉眼盈盈處"那種令人嚮往的佳境。遊人盪舟其間,聽兩岸鶯聲百轉,看一群野鴨閑游,撫水底青山,追雲邊曉日,悠哉游哉,其間況味,實在難以形諸筆墨。有時谷口葦叢如屏,似已終局,然而漫操小艇,輕撥"圍屏",卻又豁然得一新境界。遊人巧借詩文贊嘆:"山重水復疑無路,輕撥綠屏另有天。"
竹安寨:竹安寨距縣城東北5公里,離冠豸山僅1.5公里。這里峰巒挺立、谷深泉幽,當地百姓稱"揭屋寨",又叫"馬頭山"。也稱"竹安寨",寓竹報平安之義。
據史料記載,清咸豐七年(1957)七月太平軍石達開部隊攻陷連城,咸豐八年(1858)九月二十九日,石部攻佔冠豸山。僅咸豐之年,太平軍三次進出連城,竹安寨成了富豪鄉紳們的避亂之所。寨成30年後的1933年,工農紅軍揮戈閩西,進駐連城。紅軍帶領鄉民攻下竹安寨,把糧食、傢具分給窮人。竹安寨內依山勢構築的廳堂、居室、廚房、倉廩等39間房屋,因此毀於戰事,現仍留存遺跡。
竹安寨位居主景區冠豸山的東北部,高度660米,方圓4.2平方公里,亂菁塞途,鉤刺牽衣,外圍保持著濃重的野趣。接近核心地段,松篁漸密,山勢漸陡,苔蘚、蕨類、地衣等分布於岩隙石根、澗頭谷底,與峰巒相映襯。
竹安寨呈現的另一面是准軍事防禦型人文景觀。開發者初衷就是在太平年間,依託這石上流泉,滿山青松翠竹,矮屋茅廬,清幽勝境,溫經讀史,開拓胸襟,自娛自樂;一旦遇上亂世,則可憑這山崖的險阻,寨垣的堅固,安頓婦孺老幼。於是,雇請多名青壯漢子長年累月懸縋炸石,附岩開路,如同紋身一般在這陡峭的山壁間鐫上條條柔美的坎道曲線。竹安寨的自然景點,一險、二奇、三壯觀,被稱為景觀"三絕",世間罕見。
梅花山:梅花山被中外專家稱為"北回歸荒漠帶上的翡翠"的梅花山,是享譽全球的國家級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是"動植物資源基因庫"和"地質博物館",總面積22168公頃,大部分在連城境內。閩江、九龍江、汀江皆發源於此,故又有"八閩母親山"之稱。這里原始森林茂密,名貴樹種葯材比比皆是,華南虎和罕見的金斑喙鳳蝶等珍禽異獸在此繁衍棲息。梅花山兼有黃山之秀、華山之險、灕江之美、西雙版納之朴,是理想的科研教學基地和旅遊避暑勝地。
連城縣
連城四堡:連城四堡是中國明清兩代著名的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出版過<康熙字典>、<金瓶梅>等一千餘種書籍,在中國印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1999年5月被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鄉"。
宣和明清民居建築群:連城宣和鄉培田村,明、清、民國時期先後修建的21座祖祠、30多幢華堂構成的民居建築群,尤其其中兩幢"九廳十八井"及"南山書院"堪稱中國建築史上保存十分完整的明清時期建築精品。
望雲草室和張氏家廟:望雲草室為紅四軍前敵委員會機關舊址,在連城縣新泉鎮。1929年6月10日,毛澤東、朱德、陳毅曾在此辦公。同年12月,在此開展了著名的新泉整訓,並在此起草紅四軍"九大"決議案。
張氏家廟坐落於連城縣新泉鎮的新泉村。1929年6月紅四軍進駐新泉,在此成立連城縣第一個蘇維埃政權--連南區革命委員會,現為新泉紀念館連城革命史陳列室。
中華山性海寺:中華山性海寺坐落於連城縣新泉鎮境內,始建於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距今620餘年),是福建名剎之一。性海寺周圍林木蔥郁,風景迷人,殿宇樓閣錯落有致,很具規模。性海寺原主持高僧慧瑛法師是中國佛教協會理事,福建分會副會長,在性海寺首倡"農禪並舉",成績斐然。性海寺已列為福建省對外開放寺廟之一,趙朴初先生生前曾親筆題贈"性海寺"牌匾。
賴源溶洞:賴源溶洞群位於連城縣賴源鄉上村,著名的有三洞:仙雲洞、幽琴洞、石燕岩。仙雲洞,以"雲"取勝,常有雲氣騰騰自洞口湧出,終年不斷。幽琴洞,以"泉"見長,洞中泉水自石縫潺潺流過,音韻幽幽,如奏管弦,因而得名。石燕岩,相傳昔有紫燕數千,飛經此地,忽降驟雨,齊集石上,雨止視之,皆化為石。

⑸ 龍岩連城的風景

【旅遊資源】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冠豸山
冠豸山,由民政部、教育部、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正式定音為「guànzhàishān」。對冠豸山之「豸」字,當地一直讀作zhài,而外人依現代語文工具書的注音常讀作zhì;「冠」讀作guàn或guān也無一定之規。學者們確定,此處的「豸」讀zhài才能表達山名「公正、誠信」的本義。
冠豸山因形似古代獬豸冠而得名。冠豸山平地兀立於連城城東,「不連崗自高,不託勢自遠。」景區方圓123平方公里,集山、水、岩、洞、泉、寺於一身,雄幽奇秀,素有「陽剛天下第一,陰柔舉世無雙」的美稱。冠豸山風景名勝區由冠豸山、石門湖、竹安寨、旗石寨、九龍湖五大景區組成。目前,冠豸山、石門湖、竹安寨三大景區已對遊人開放。
1、冠豸山。冠豸山,位於城東郊,宋稱「東田石」。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代縣尹馬周卿率千人上山,開辟蒼玉峽、雲棧、丹梯、冠豸、桃源等13景,並以篆體或隸書刻石標名。馬周卿潛心山景,觀那層巒疊嶂,萬石紛披氣勢,望之似萬朵瓣瓣舒展鮮麗的荷花,隨風搖曳在青標翠蓋之間,遂將其改名"蓮峰山"。
前山的滴珠岩高壁直立,端莊嚴整,形似"獬豸冠",馬周卿題刻"冠豸"為相之標名。至明代,精通古文辭、尤工楷法草書、喜好游歷名山大川、吟詠佳景的邑人庠生黃公甫,在此題刻字徑數尺、矢勁鐵強的"冠豸"二字。傳古有靈獸名豸,似羊而獨角,又稱"神羊",亦叫"獬豸",能辨曲直。遇惡人則以角觸之,法官可據此判斷是非。春秋時楚文王曾獲此獸,依其形製成王冠,稱"獬豸冠"。秦滅楚,以此冠賜給御史大夫。後經漢、唐至宋、明,獬豸冠一直是御史之類監察官及司法官的專用制帽,所以又稱"法冠"。清代御史雖不戴此冠,但其官服的前後仍綉有獬豸的圖案,表明作為執法監察官的性質。由於豸冠的含義正好符合歷代連城人民祈盼執法無私、公正廉明盛世到來的願望,登山賞景便稱"上冠豸",於是蓮峰山漸次淡忘,冠豸山成了正名。正面游山,輕車可直達山腳,拾級而上,景點相隨,遠近輝映,各具特色,令遊人目不暇接。冠豸山正在申請世界遺產 ,目前還沒有結果。
2、石門湖。石門湖位於冠豸山東南,並與冠豸山景區緊相毗鄰,舊稱"石門岩",為連城昔日八景之第二景--"石門宿雲"所在地。連城城郊嚴重缺水,明知石門岩清水常流但無法引用。民間曾經流傳著一首民謠:"石門岩,拱橋背,大小蚊龍有一對,要是有人鎖得住,世代不用吃糠菜。"大、小蚊龍山是石門岩的主體山,鎖住蚊龍為的是治水,周邊群眾深受乾旱之苦。解決農田灌溉和群眾生活用水成為強烈的呼聲。1970年9月3日,連城縣成立石門岩水庫工程指揮部,9月15日正式動工,於1975年5月完成施工任務。
石門岩水庫上游流域面積4.4平方公里,主河道長3公里。正常儲水位高程72.2米,水面面積23. 29公頃,工程總指揮為當時縣委第一書記李振經。
大壩鎖蚊龍,石門蓄翠珠。石門岩終於變成一個山水相連、景色迷人的人工湖泊。水隨山蜿蜒,港叉交錯;山依水臨淵,深谷縱橫;碧水青山相映,兼霞岸柳扶疏;游魚起舞,白萍紅首相邀;水中孤渚,勝似蓬萊,真有"水似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哪邊?眉眼盈盈處"那種令人嚮往的佳境。遊人盪舟其間,聽兩岸鶯聲百轉,看一群野鴨閑游,撫水底青山,追雲邊曉日,悠哉游哉,其間況味,實在難以形諸筆墨。有時谷口葦叢如屏,似已終局,然而漫操小艇,輕撥"圍屏",卻又豁然得一新境界。遊人巧借詩文贊嘆:「山重水復疑無路,輕撥綠屏另有天。」
3、竹安寨。竹安寨距縣城東北5公里,離冠豸山僅1.5公里。這里峰巒挺立、谷深泉幽,當地百姓稱「揭屋寨」,又叫「馬頭山」。也稱「竹安寨」,寓竹報平安之義。
據史料記載,清咸豐七年(1957)七月太平軍石達開部隊攻陷連城,咸豐八年(1858)九月二十九日,石部攻佔冠豸山。僅咸豐之年,太平軍三次進出連城,竹安寨成了富豪鄉紳們的避亂之所。寨成30年後的1933年,工農紅軍揮戈閩西,進駐連城。紅軍帶領鄉民攻下竹安寨,把糧食、傢具分給窮人。竹安寨內依山勢構築的廳堂、居室、廚房、倉廩等39間房屋,因此毀於戰事,現仍留存遺跡。
竹安寨位居主景區冠豸山的東北部,高度660米,方圓4.2平方公里,亂菁塞途,鉤刺牽衣,外圍保持著濃重的野趣。接近核心地段,松篁漸密,山勢漸陡,苔蘚、蕨類、地衣等分布於岩隙石根、澗頭谷底,與峰巒相映襯。
竹安寨呈現的另一面是准軍事防禦型人文景觀。開發者初衷就是在太平年間,依託這石上流泉,滿山青松翠竹,矮屋茅廬,清幽勝境,溫經讀史,開拓胸襟,自娛自樂;一旦遇上亂世,則可憑這山崖的險阻,寨垣的堅固,安頓婦孺老幼。於是,雇請多名青壯漢子長年累月懸縋炸石,附岩開路,如同紋身一般在這陡峭的山壁間鐫上條條柔美的坎道曲線。竹安寨的自然景點,一險、二奇、三壯觀,被稱為景觀「三絕」,世間罕見。
二、世界A級自然保護區--梅花山
被中外專家稱為「北回歸荒漠帶上的翡翠」的梅花山,是享譽全球的國家級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是「動植物資源基因庫」和「地質博物館」,總面積22168公頃,大部分在連城境內。閩江、九龍江、汀江皆發源於此,故又有"八閩母親山"之稱。這里原始森林茂密,名貴樹種葯材比比皆是,華南虎和罕見的金斑喙鳳蝶等珍禽異獸在此繁衍棲息。梅花山兼有黃山之秀、華山之險、灕江之美、西雙版納之朴,是理想的科研教學基地和旅遊避暑勝地。
三、明清著名四大雕版印刷基地——連城四堡
連城四堡是我國明清兩代著名的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出版過《康熙字典》、《金瓶梅》等一千餘種書籍,在中國印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1999年5月被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鄉」。
四、宣和明清民居建築群
連城宣和鄉培田村,明、清、民國時期先後修建的21座祖祠、30多幢華堂構成的民居建築群,尤其其中兩幢「九廳十八井」及「南山書院」堪稱中國建築史上保存十分完整的明清時期建築精品。
五、客家大宅門——萬人古村芷溪
芷溪位於連城南部,自明清以來先後修建了74座古宗祠和139幢古民居,形成國內罕見、規模龐大的古宗祠、古民居建築群,其中「九廳十八井」仍存有8座,如黃氏家廟、澄川公祠、翠疇公祠、集鱣堂、培蘭堂等均為客家民間建築精品之作。
六、望雲草室和張氏家廟
望雲草室為紅四軍前敵委員會機關舊址,在連城縣新泉鎮。1929年6月10日,毛澤東、朱德、陳毅曾在此辦公。同年12月,在此開展了著名的新泉整訓,並在此起草紅四軍"九大"決議案。
張氏家廟坐落於連城縣新泉鎮的新泉村。1929年6月紅四軍進駐新泉,在此成立連城縣第一個蘇維埃政權--連南區革命委員會,現為新泉紀念館連城革命史陳列室。
七、中華山性海寺
中華山性海寺坐落於連城縣新泉鎮境內,始建於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距今620餘年),是福建名剎之一。性海寺周圍林木蔥郁,風景迷人,殿宇樓閣錯落有致,很具規模。性海寺原主持高僧慧瑛法師是中國佛教協會理事,福建分會副會長,在性海寺首倡「農禪並舉」,成績斐然。性海寺已列為福建省對外開放寺廟之一,趙朴初先生生前曾親筆題贈「性海寺」牌匾。
八、賴源溶洞
賴源溶洞群位於連城縣賴源鄉上村,著名的有三洞:仙雲洞、幽琴洞、石燕岩。仙雲洞,以「雲」取勝,常有雲氣騰騰自洞口湧出,終年不斷。幽琴洞,以「泉」見長,洞中泉水自石縫潺潺流過,音韻幽幽,如奏管弦,因而得名。石燕岩,相傳昔有紫燕數千,飛經此地,忽降驟雨,齊集石上,雨止視之,皆化為石。

⑹ 連城哪裡好玩不要門票

連城山水
一、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冠豸山
冠豸山因形似古代獬豸冠而得名。冠豸山平地兀立於連城城東,"不連崗自高,不託勢自遠。"。景區方圓123平方公里,集山、水、岩、洞、泉、寺於一身,雄幽奇秀,素有"陽剛天下第一,陰柔舉世無雙"的美稱。冠豸山風景名勝區由冠豸山、石門湖、竹安寨、旗石寨、九龍湖五大景區組成。目前,冠豸山、石門湖、竹安寨三大景區已對遊人開放。
1、冠豸山
冠豸山,位於城東郊,宋稱"東田石"。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代縣尹馬周卿率千人上山,開辟蒼玉峽、雲棧、丹梯、冠豸、桃源等13景,並以篆體或隸書刻石標名。馬周卿潛心山景,觀那層巒疊嶂,萬石紛披氣勢,望之似萬朵瓣瓣舒展鮮麗的荷花,隨風搖曳在青標翠蓋之間,遂將其改名"蓮峰山"。
前山的滴珠岩高壁直立,端莊嚴整,形似"獬豸冠",馬周卿題刻"冠豸"為相之標名。至明代,精通古文辭、尤工楷法草書、喜好游歷名山大川、吟詠佳景的邑人庠生黃公甫,在此題刻字徑數尺、矢勁鐵強的"冠豸"二字。傳古有靈獸名豸,似羊而獨角,又稱"神羊",亦叫"獬豸",能辨曲直。遇惡人則以角觸之,法官可據此判斷是非。春秋時楚文王曾獲此獸,依其形製成王冠,稱"獬豸冠"。秦滅楚,以此冠賜給御史大夫。後經漢、唐至宋、明,獬豸冠一直是御史之類監察官及司法官的專用制帽,所以又稱"法冠"。清代御史雖不戴此冠,但其官服的前後仍綉有獬豸的圖案,表明作為執法監察官的性質。由於豸冠的含義正好符合歷代連城人民祈盼執法無私、公正廉明盛世到來的願望,登山賞景便稱"上冠豸",於是蓮峰山漸次淡忘,冠豸山成了正名。
正面游山,輕車可直達山腳,拾級而上,景點相隨,遠近輝映,各具特色,令遊人目不暇接。
2、石門湖
石門湖位於冠豸山東南,並與冠豸山景區緊相毗鄰,舊稱"石門岩",為連城昔日八景之第二景--"石門宿雲"所在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連城城郊嚴重缺水,明知石門岩清水常流但無法引用。民間曾經流傳著一首民謠:"石門岩,拱橋背,大小蚊龍有一對,要是有人鎖得住,世代不用吃糠菜。"大、小蚊龍山是石門岩的主體山,鎖住蚊龍為的是治水,周邊群眾深受乾旱之苦。解決農田灌溉和群眾生活用水成為強烈的呼聲。1970年9月3日,連城縣成立石門岩水庫工程指揮部,9月15日正式動工,於1975年5月完成施工任務。
石門岩水庫上游流域面積4.4平方公里,主河道長3公里。正常儲水位高程72.2米,水面面積23. 29公頃,工程總指揮為當時縣委第一書記李振經。
大壩鎖蚊龍,石門蓄翠珠。石門岩終於變成一個山水相連、景色迷人的人工湖泊。水隨山婉蜒,港叉交錯;山依水臨淵,深谷縱橫;碧水青山相映,兼霞岸柳扶疏;游魚起舞,白萍紅首相邀;水中孤渚,勝似蓬萊,真有"水似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哪邊?眉眼盈盈處"那種令人嚮往的佳境。遊人盪舟其間,聽兩岸鶯聲百轉,看一群野鴨閑游,撫水底青山,追雲邊曉日,悠哉游哉,其間況味,實在難以形諸筆墨。有時谷口葦叢如屏,似已終局,然而漫操小艇,輕撥"圍屏",卻又豁然得一新境界。遊人巧借詩文贊嘆:"山重水復疑無路,輕撥綠屏另有天。"
3、竹安寨
竹安寨距縣城東北5公里,離冠豸山僅1.5公里。這里峰巒挺立、谷深泉幽,當地百姓稱"揭屋寨",又叫"馬頭山"。也稱"竹安寨",寓竹報平安之義。
據史料記載,清咸豐七年(1957)七月太平軍石達開部隊攻陷連城,咸豐八年(1858)九月二十九日,石部攻佔冠豸山。僅咸豐之年,太平軍三次進出連城,竹安寨成了富豪鄉紳們的避亂之所。寨成30年後的1933年,工農紅軍揮戈閩西,進駐連城。紅軍帶領鄉民攻下竹安寨,把糧食、傢具分給窮人。竹安寨內依山勢構築的廳堂、居室、廚房、倉廩等39間房屋,因此毀於戰事,現仍留存遺跡。
竹安寨位居主景區冠豸山的東北部,高度660米,方圓4.2平方公里,亂菁塞途,鉤刺牽衣,外圍保持著濃重的野趣。接近核心地段,松篁漸密,山勢漸陡,苔蘚、蕨類、地衣等分布於岩隙石根、澗頭谷底,與峰巒相映襯。
竹安寨呈現的另一面是准軍事防禦型人文景觀。開發者初衷就是在太平年間,依託這石上流泉,滿山青松翠竹,矮屋茅廬,清幽勝境,溫經讀史,開拓胸襟,自娛自樂;一旦遇上亂世,則可憑這山崖的險阻,寨垣的堅固,安頓婦孺老幼。於是,雇請多名青壯漢子長年累月懸縋炸石,附岩開路,如同紋身一般在這陡峭的山壁間鐫上條條柔美的坎道曲線。
竹安寨的自然景點,一險、二奇、三壯觀,被稱為景觀"三絕",世間罕見。
二、 世界A級自然保護區--梅花山
被中外專家稱為"北回歸荒漠帶上的翡翠"的梅花山,是享譽全球的國家級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是"動植物資源基因庫"和"地質博物館",總面積22168公頃,大部分在連城境內。閩江、九龍江、汀江皆發源於此,故又有"八閩母親山"之稱。這里原始森林茂密,名貴樹種葯材比比皆是,華南虎和罕見的金斑喙鳳蝶等珍禽異獸在此繁衍棲息。梅花山兼有黃山之秀、華山之險、灕江之美、西雙版納之朴,是理想的科研教學基地和旅遊避暑勝地。
三、 明清著名四大雕版印刷基地--連城四堡
連城四堡是我國明清兩代著名的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出版過《康熙字典》、《金瓶梅》等一千餘種書籍,在中國印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1999年5月被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鄉"。
四、 宣和明清民居建築群
連城宣和鄉培田村,明、清、民國時期先後修建的21座祖祠、30多幢華堂構成的民居建築群,尤其其中兩幢"九廳十八井"及"南山書院"堪稱中國建築史上保存十分完整的明清時期建築精品。
五、客家大宅門——萬人古村芷溪
芷溪位於連城南部,自明清以來先後修建了74座古宗祠和139幢古民居,形成國內罕見、規模龐大的古宗祠、古民居建築群,其中「九廳十八井」仍存有8座,如黃氏家廟、澄川公祠、翠疇公祠、集鱣堂、培蘭堂等均為客家民間建築精品之作。
六、 望雲草室和張氏家廟
望雲草室為紅四軍前敵委員會機關舊址,在連城縣新泉鎮。1929年6月10日,毛澤東、朱德、陳毅曾在此辦公。同年12月,在此開展了著名的新泉整訓,並在此起草紅四軍"九大"決議案。
張氏家廟坐落於連城縣新泉鎮的新泉村。1929年6月紅四軍進駐新泉,在此成立連城縣第一個蘇維埃政權--連南區革命委員會,現為新泉紀念館連城革命史陳列室。
七、 中華山性海寺
中華山性海寺坐落於連城縣新泉鎮境內,始建於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距今620餘年),是福建名剎之一。性海寺周圍林木蔥郁,風景迷人,殿宇樓閣錯落有致,很具規模。性海寺原主持高僧慧瑛法師是中國佛教協會理事,福建分會副會長,在性海寺首倡"農禪並舉",成績斐然。性海寺已列為福建省對外開放寺廟之一,趙朴初先生生前曾親筆題贈"性海寺"牌匾。
八、 賴源溶洞
賴源溶洞群位於連城縣賴源鄉上村,著名的有三洞:仙雲洞、幽琴洞、石燕岩。仙雲洞,以"雲"取勝,常有雲氣騰騰自洞口湧出,終年不斷。幽琴洞,以"泉"見長,洞中泉水自石縫潺潺流過,音韻幽幽,如奏管弦,因而得名。石燕岩,相傳昔有紫燕數千,飛經此地,忽降驟雨,齊集石上,雨止視之,皆化為石。

⑺ 《清明上河圖》上的賣膏葯的郎中

清明上河圖
全圖提供:http://www.eyren.com/shoucang/qingming.htm
《清明上河圖》,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存世的僅見的一幅精品,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

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早年游學汴京,後習繪畫,宋徽宗趙佶(1101年—1124年在位)時期供職翰林圖畫院。專工中國畫中以界筆、直尺劃線的技法,用以表現宮室、樓台、屋宇等題材,尤擅繪舟車、市肆、橋梁、街道、城郭。他的畫自成一家,別具一格。張擇端的畫作,大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圖》卷完好地保存下來了。這幅畫高25厘米半,長525厘米。這幅畫描繪的是汴京清明時節的繁榮景象,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通過這幅畫,我們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當時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總之,《清明上河圖》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北宋年間的汴京極盛,城內四河流貫,陸路四達,為全國水陸交通中心,商業發達居全國之首,當時人口達100多萬。汴京城中有許多熱鬧的街市,街市開設有各種店鋪,甚至出現了夜市。逢年過節,京城更是熱鬧非凡。為了表現京城的繁榮昌盛,張擇端選擇了清明這個重要節日的景象進行59表現。《清明上河圖》著重描繪了北宋首都水陸運輸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清明上河圖》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橋和橋頭大街的街面組成。粗粗一看,人頭攢動,雜亂無章;細細一瞧,這些人是不同行業的人,從事著各種活動。大橋西側有一些攤販和許多遊客。貨攤上擺有刀、剪、雜貨。有賣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許多遊客憑著橋側的欄桿,或指指點點,或在觀看河中往來的船隻。大橋中間的人行道上,是一條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轎的,有騎馬的,有挑擔的,有趕毛驢運貨的,有推獨輪車的……大橋南面和大街相連。街道兩邊是茶樓,酒館,當鋪,作坊。街道兩旁的空地上還有不少張著大傘的小商販。街道向東西兩邊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較寧靜的郊區,可是街上還是行人不斷:有挑擔趕路的,有駕牛車送貨的,有趕著毛驢拉貨車的,有駐足觀賞汴河景色的。

汴河上來往船隻很多,可謂千帆競發,百舸爭流。有的停泊在碼頭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駛。有的大船由於負載過重,船主雇了很多纖夫在拉船行進。有隻載貨的大船已駛進大橋下面,很快就要穿過橋洞了。這時,這只大船上的船夫顯得十分忙亂。有的站在船篷頂上,落下風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勁撐篙;有的用長篙頂住橋洞的洞頂,使船順水勢安全通過。這一緊張場面,引起了橋上遊客和鄰近船夫的關注,他們站在一旁吶喊助威。《清明上河圖》將汴河上繁忙、緊張的運輸場面,描繪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畫作的生活氣息。

張擇端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圖》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準。《清明上河圖》豐富的內容,眾多的人物,規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清明上河圖》的畫面疏密相間,有條不紊,從寧靜的郊區一直畫到熱鬧的城內街市,處處引人入勝。

北宋以前,我國的人物畫主要是以宗教和貴族生活為題材。張擇端雖然是在翰林圖畫院供職,創作的作品都稱為「院體畫」或「院畫」,但他卻把自己的畫筆伸向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之中,創作出描寫城鄉生活的社會風俗畫。《清明上河圖》畫了大量各式各樣的人物。而且,張擇端對每個人物的動作和神情,都刻畫得非常逼真生動。這充分說明,張擇端生活的積累非常豐厚,創作的技巧非常嫻熟。

清明上河圖詳細介紹

《清明上河圖》畫卷,北宋風俗畫作品。傳世名作、一級國寶。《清明上河圖》是中國繪畫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藝術水平高超,而且圍繞著它還流傳下來許多有趣的故事。

《清明上河圖》以精緻的工筆記錄了北宋末葉、徽宗時代首都汴京(今開封)郊區和城內汴河兩岸的建築和民生。該圖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作品以長卷形式,采 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畫面中,畫中人物500多,衣著不同,神情各異,其間穿插各種活動,注重戲劇性,構圖疏密有致,注重節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筆墨章法都很巧妙。全圖分為三個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霧中,掩映著幾家茅舍、草橋、流水、老樹、扁舟。兩個腳夫趕著五匹馱炭的毛驢,向城市走來。一片柳林,枝頭剛剛泛出嫩綠,使人感到雖是春寒料峭,卻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頂轎子,內坐一位婦人。轎頂裝飾著楊柳雜花,轎後跟隨著騎馬的、挑擔的,從京郊踏青掃墓歸來。環境和人物的描寫,點出了清明時節的特定時間和風俗,為全畫展開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碼頭:

汴河是北宋國家漕運樞紐,商業交通要道,從畫面上可以看到人煙稠密,糧船雲集,人們有在茶館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飯鋪進餐的。還有"王家紙馬店",是掃墓賣祭品的,河裡船隻往來,首尾相接,或纖夫牽拉,或船夫搖櫓,有的滿載貨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緊張地卸貨。橫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規模宏大的木質拱橋,它結構精巧,形式優美。宛如飛虹,故名虹橋。有一隻大船正待過橋。船夫們有用竹竿撐的;有用長竿鉤住橋梁的;有用麻繩挽住船的;還有幾人忙著放下桅桿,以便船隻通過。鄰船的人也在指指點點地象在大聲吆喝著什麼。船里船外都在為此船過橋而忙碌著。橋上的人,也伸頭探腦地在為過船的緊張情景捏了一把汗。這里是名聞遐邇的虹橋碼頭區,車水馬龍,熙熙攘攘,名副其實地是一個水陸交通的會合點。

後段,熱鬧的市區街道:

以高大的城樓為中心,兩邊的屋宇鱗次櫛比,有茶坊、酒肆、腳店、肉鋪、廟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綾羅綢緞、珠寶香料、香火紙馬等的專門經營,此外尚有醫葯門診,大車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業,應有盡有,大的商店門首還扎「綵樓歡門」,懸掛市招旗幟,招攬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賈,有看街景的士紳,有騎馬的官吏,有叫賣的小販,有乘座轎子的大家眷屬,有身負背簍的行腳僧人,有問路的外鄉遊客,有聽說書的街巷小兒,有酒樓中狂飲的豪門子弟,有城邊行乞的殘疾老人,男女老幼,士農工商,三教九流,無所不備。交通運載工具:有轎子、駱駝、牛馬車、人力車,有太平車、平頭車,形形色色,樣樣俱全。繪色繪形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總計在五米多長的畫卷里,共繪了五百五十多個各色人物,牛、馬、騾、驢等牲畜五、六十匹,車、橋二十多輛,大小船隻二十多艘。房屋、橋梁、城樓等也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一幅描寫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現實主義的風俗畫,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水平。

繪畫史上名為《清明上河圖》的畫幅很多,但真本畢竟只有一幅。經過眾多學者、專家對這一專題的研究,大家意見基本一致,都認為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這幅是北宋張擇端的原作。其它的同名畫作,均為後來的摹本或偽托張擇端的臆造本。

現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本的畫卷本幅上,並無畫家本人的款印,確認其作者為張擇端,是根據畫幅後面跋文中金代張著的一段題記。張著的題記也僅寥寥數語:"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也。幼讀書,游學於京師,後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於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不過,張擇端的姓名並未見於北宋後期成書的《宣和畫譜》,有人推測說,可能他進入畫院時間較晚,編著者還來不及將其收編書中。

《清明上河圖》在細節描繪上有著巨大的藝術魅力! 臨摹畫製作精美,也是一種商業藝術,它更是你收藏,贈給親朋好友的絕佳藝術禮品!

白壽彝任顧問的《中國通史(彩圖本)》對《清明上河圖》的評價全卷所繪人物五百餘位,牲畜五十多隻,各種車船二十餘輛艘,房屋眾多,道具無數,場面巨大,段落分明,結構嚴密,有條不紊。技法嫻熟,用筆細致,線條遒勁,凝重老練。反映了高度精純的繪畫功力和出色的藝術成就。同時,因為畫中所繪為當時社會實錄,為後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會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

《簡明不列顛網路全書》在「張擇端」條內對《清明上河圖》的評價是一幅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風俗長卷。畫家成功地描繪出汴京城內及近郊在清明時節社會上各階層的生活景象。主要表現的是勞動者和小市民。對人物、建築物、交通工具、樹木、水流之間的相互關系的處理,非常巧妙,整體感很強,具有極大的考史價值。此後歷代繪制的都市風俗畫,無不受其影響。

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繪制的不朽傑作《清明上河圖》,是我國繪畫史上的無價之寶。它是一幅用現實主義手法創作的長卷風俗畫,通過對市俗生活的細致描繪,生動地再現了北宋汴京承平時期的繁榮景象。

張擇端,字正道,南北宋之交的畫家,東武(今山東諸城)人。《清明上河圖》是張擇端在宋徽宗朝任朝翰林畫院畫史時所作。這幅長卷為絹本,淡著色,畫幅高24.8厘米,長528.7厘米。

張擇端完成這幅歌頌太平盛世歷史長卷後,首先將它呈獻給了宋徽宗。宋徽宗因此成為此畫的第一位收藏者。作為中國歷史上書畫大家的宋徽宗酷愛此畫,用他著名的「瘦金體」書法親筆在圖上題寫了「清明上河圖」五個字,並鈐上了雙龍小印(今佚)。

這件享譽古今中外的傳世傑作,在問世以後的800多年裡,曾被無數收藏家和鑒賞家把玩欣賞,是後世帝王權貴巧取豪奪的目標。它曾輾轉飄零,幾經戰火,歷盡劫難……它曾經五次進入宮廷,四次被盜出宮,歷經劫難,演繹出許多傳奇故事。

明嘉靖三年(1524年),《清明上河圖》轉到長洲人陸完的手裡(陸完字全卿,成化年間中進士,官至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名重一時)。明代李日華《味水軒日記》載:陸完死後,他的夫人將《清明上河圖》縫入枕中,不離身半步,視如身家性命,連親生兒子也不得一見。陸夫人有一娘家外甥王某,言辭乖巧,非常會討夫人歡心。王某擅長繪畫,更喜歡名人書畫,便挖空心思向夫人央求借看《清明上河圖》。反復懇請後,夫人勉強同意,但不許他帶筆硯,只許他在夫人閣樓上欣賞,而且不許傳給別人知道。王某欣然從命,往來兩三個月,看了十餘次以後,竟臨摹出一幅有幾分像的畫來。當時專橫跋扈的大奸臣嚴嵩正四處搜尋《清明上河圖》,都御史王忬得知後,便花800兩紋銀從王某手中購得贗品,獻給嚴嵩。嚴嵩府上有一裝裱匠湯臣,認出畫是假貨,便以此要挾王忬,令其出40兩銀子賄賂自己,但王忬對其不予理會。湯臣惱羞成怒,在嚴嵩設宴歡慶時,將圖上舊色用水沖掉,嚴嵩在眾人面前大為窘迫,以後便尋機將王忬害死,臨摩此畫的王某也因此受到牽連,被抓去餓死獄中。

實際上,陸完死後,其兒子急等錢用,便將《清明上河圖》賣至崑山顧鼎臣家,後被嚴嵩父子強行索去。這之前嚴嵩確曾托王忬買過「名畫」,王忬也確曾買蘇州人王彪之摹本獻給嚴嵩,後被識破。

隆慶時,嚴嵩父子被御史鄒應龍彈劾,終於官場失勢,嚴世蕃被斬,嚴府被抄,《清明上河圖》再度收入皇宮。

《清明上河圖》到清朝後先由陸費墀(安徽相鄉人)收藏。陸費墀是乾隆時進士,他得圖後也在上面鈐印題跋。後被畢沅購得。畢沅(1730-1797),鎮洋(今江蘇太倉)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中進士。畢沅生平喜愛金石書畫,家中收藏頗為豐富。他得《清明上河圖》以後,與其弟畢瀧(清代收藏鑒賞家)同賞,現今畫上有二人印記。

畢沅在關中任職時,對地方上的文物盡心修繕保護,不料這些卻成了他的「罪行」。畢沅死後不久,湖廣人民反清,清廷認為畢沅任湖廣總督期間,「教匪初起失察貽誤,濫用軍費」,不但將畢家世職奪去,而且將其全家百口全部殺掉,家產也被抄沒入宮。

清廷將《清明上河圖》收入宮以後,便將它收在了紫禁城的迎春閣內。嘉慶帝對其珍愛有加,命人將它收錄在《石渠寶笈三編》一書內。此後,《清明上河圖》一直在清宮珍藏,雖然經歷了1860年英法聯軍以及1900年八國聯軍兩度入侵北京,洗劫宮室,但居然逃過了劫難,均未受損。

1911年以後,《清明上河圖》連同其他珍貴書畫一起,被清末代皇帝溥儀以賞溥傑為名盜出宮外,先存在天津租界內的張園內。1932年,溥儀在日本人扶植下,建立偽滿洲國,於是這幅名畫又被帶到長春,存在偽皇宮東院圖書樓中。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日本侵略者的末日也到了。溥儀和他的日本主子一見大事不好,便乘飛機逃往大栗子溝,偽滿皇宮因失火而一片狼藉。混亂之中,有不少人便趁機進宮「搶洋撈」,偽皇宮的大批珍貴之物便在這場動亂中流散到了民間,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圖》。

194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長春。解放軍幹部張克威通過當地幹部收集到偽滿皇宮流散出去的珍貴字畫十餘卷,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圖》。1947年,張克威同志調到東北行政委員會工作,臨行前他將這十餘幅卷軸交給了當時開辟東北革命根據地的主要負責人之一林楓同志。

《清明上河圖》經林楓之手進了東北博物館,後來又調到北京故宮博物院珍存。

但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大幹將之一李作鵬,曾利用權勢將《清明上河圖》強行從故宮博物院「借」出,據為己有。他還夥同邱會作、吳法憲等人一起,霸佔了其他一大批珍貴文物。林彪倒台後,《清明上河圖》才又重見天日,如今依然珍藏在故宮博物院中。

《清明上河圖》究竟畫了些什麼內容呢?為什麼千百年來,它的魅力一直不衰?

據齊藤謙所撰《拙堂文話·卷八》統計,《清明上河圖》上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動物208頭(只),比古典小說《三國演義》(1191人)、《紅樓夢》(975人)、《水滸傳》(787人)中任何一部描繪的人物都要多。

《清明上河圖》全圖可分為三個段落,展開圖,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中段主要描繪的是上土橋及大汴河兩岸的繁忙景象。後段則描繪了汴京市區的街景。人物大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細品察,個個形神畢備,毫纖俱現,極富情趣。

《清明上河圖》大至原野、浩河、商廊,小至舟車人物、攤鋪、擺設、市招文字皆統組一起,真實自然,令人有如臨其境之感。整部作品長而不冗,繁而不亂,嚴密緊湊,有如一氣呵成,充分表現了畫家張擇端的過人筆力,不愧為中華藝術寶庫中的稀世珍寶。

據圖後明人李東陽的題跋考據,《清明上河圖》前面應還有一段繪遠郊山水,並有宋徽宗瘦金體字簽題和他收藏用的雙龍小印印記,而今這些在畫上都已不見。原因有兩種,一種可能是因為此圖流傳年代太久,經無數人之手把玩欣賞,開頭部分便壞掉了,於是後人裝裱時便將其裁掉;一種可能是因宋徽宗題記及雙龍小印值錢,後人將其故意裁去,作另一幅畫賣掉了。

還有許多專家猜想《清明上河圖》後半部佚失了一大部分,因為畫不應該在剛進入開封城便戛然而止,而應畫到金明池為止。

《清明上河圖》

中國古代書畫上除了作者 的題跋和鈐印外,往往還有收藏者的題款和鈐印。我國有這樣一幅名畫,上署有許許多多人的題跋,蓋有密密麻麻的鑒藏印章。可見它經過了許多官方和私家收藏者之手。這就是著名的《清明上河圖》。它歷經八、九百年的歲月滄桑,飽經劫難,有的收藏者為其而遭不幸,作品終於倖免於難而保存下來。

《清明上河圖》的作者是宋代畫家張擇端。張擇端是山東人,早年在汴京(今河南開封)學習繪畫,後為北宋畫院畫師。雖然有關他的記載很少,但這幅了不起的作品,使後人永遠地記住了他。 《清明上河圖》是一幅絹本設色長卷,高248厘米,長528厘米。圖中描繪的是北宋都城汴京在清明時節的繁華熱鬧的景象。清明上河是當時的民間風俗,如像今天的節日集會,人們藉以參加商貿活動。全圖規模宏大,結構嚴謹,大致分為三個段落:第一段是市郊景畫,第二段是汴河,第三段是城內街市。

先是汴京郊外的景象。農民在田裡耕作,有錢人掃墓歸來。路上,馱隊、挑夫、騎馬坐轎的人物正匆匆進城。接下去是最精彩的部分--汴河。汴河上的拱橋如一道彩虹,橋上行人如潮,熙熙攘攘,磨肩擦踵,橋下舟楫相競相爭。許多細小情節刻劃得極有情趣。如橋頭一匹驚馬造成險情,毛驢被驚嚇,好奇的人在圍觀。接著又描繪汴京的街市。汴京作為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城中官府衙門、民居宅院、作坊店鋪、茶肆酒樓,屋宇錯落,林林總總,街上車水馬龍,九流三教,應有盡有,百業興隆,熱鬧非凡。畫面又展開一幅從容的景象,有張有馳,形成有趣的對比和節奏感。畫家通過對汴京城內建築、商貿、交通、運輸幾個方面的描繪,再現了北宋都城的繁華和發達。

《清明上河圖》中畫有五百五十餘人,各種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隻,房屋樓閣三十多棟,推車乘轎也有二十多件。如此豐富多彩的內容,為歷代古畫中所罕見。可貴的是,畫中每個人物、景象、細節,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簡、動靜、聚散等畫面關系,處理得恰到好處,達到繁而不雜,多而不亂。充分表現了畫家對社會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藝術修養和表現能力。 《清明上河圖》既是一件偉大的現實主義繪畫藝術珍品,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業、手工業、民俗、建築,交通工具等豐富的形象資料,因此,它還具有歷史文獻的價值。

在中國美術史上,《清明上河圖》可謂是一幅最具傳奇色彩的作品,也是歷朝歷代被臨摹最多的一幅作品。從古至今關於《清明上河圖》版本的考證、真偽的爭辯有著許許多多的傳說和不解之謎;千百年來歷朝歷代的皇宮貴族、文人墨客,對於《清明上河圖》的掠奪和收藏從未停息過。《清明上河圖》真跡是如何現世的?它的作者張擇端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

《清明上河圖》真跡驚現世間

公元1912年2月12日這一天,中國封建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走下了皇帝寶座,它宣告了中國封建王朝兩千多年的統治大夢,頃刻間土崩瓦解。根據「優待條例」,溥儀仍然住在皇宮紫禁城內。溥儀同中國任何一位封建皇帝不同,他少年時期接受英國老師庄士敦的教育,從小受到西方文化思想的影響,因此他一直有出國留洋的夢想。為了離開皇宮後能有充足的經費實現自己的願望,他想到了皇宮中收藏的大量珍寶、字畫。由此,歷經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清明上河圖》,四次被收進皇宮,又一次次神秘失蹤,這一次又開始了它神秘而漫長的旅程。

離開了皇帝寶座的溥儀利用自己的皇權,從1922年11月16日開始,到1923年1月28日的73天時間里,以「賞賜」其弟愛新覺羅·溥傑的名義,將書畫手卷1285件,冊頁68件移出皇宮。這些中國歷代珍貴的書畫精品,每一件都價值連城。其中,《清明上河圖》就有四卷之多,包括北宋畫家張擇端所畫的《清明上河圖》;明代畫家仇英仿畫的《清明上河圖》,以及明代其他畫家以蘇州為背景仿畫的「蘇州片」《清明上河圖》等。尤其北宋畫家張擇端所畫的《清明上河圖》堪稱中國美術史上的稀世神品,是歷朝歷代皇宮貴族爭相收藏的珍品。

1925年2月24日,農歷二月初二,俗稱「龍抬頭」的日子,溥儀打扮成商人的模樣,在日本人的監護下,來到天津法租界的張園,他以「賞賜」其弟溥傑為名移出紫禁城的大量珍寶、字畫,也秘密地轉移至天津,《清明上河圖》陪伴著溥儀在天津度過了七年多的時光。

1932年3月8日,溥儀在侵華日軍的操縱下,帶著他的家眷和大量珍寶、字畫,從天津遷往長春,就任偽滿洲國皇帝。《清明上河圖》又陪伴著溥儀,在長春度過了長達13年4個月的歲月。長春偽皇宮的「輯熙樓」,見證了溥儀和他的家眷在長春度過的時光。「輯熙」的名字是溥儀自己起的,「輯熙」二字出自於《詩經·大雅·文王》:「穆穆文王,於輯熙敬止。」然而溥儀認為,「輯熙」的「熙」字,與康熙皇帝的「熙」字相同,溥儀非常崇拜康熙皇帝的才華和治國方略,因此,「輯熙」二字的含義不言而喻,溥儀是想秉承先祖康熙皇帝之志恢復滿清大業。為此,人們不難揣測出溥儀如此喜愛《清明上河圖》的原因;歷代皇宮貴族爭相收藏《清明上河圖》的目的,無不是被《清明上河圖》中這夢幻般的繁華祥瑞之氣所迷醉。

1945年,日本關東軍司令官山田乙三通知溥儀遷都通化,溥儀心中明白,所謂的遷都實際上是逃亡,溥儀請山田乙三寬限3天的時間打理行裝。實際上,溥儀最放心不下的,是那些從北京故宮帶出來的珍寶、字畫。13年來,《清明上河圖》和大量的珍寶、字畫,一直封存在長春偽皇宮後面的書畫樓里,只有溥儀和少數貼身隨從知道書畫樓裡面封存的秘密。溥儀和貼身隨從匆匆忙忙進入這座神秘的「小白樓」,他從大量的珍寶、字畫當中精選了一些珍品逃往通化,剩下的珍寶、字畫被一些侍衛哄搶。其中,四個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圖》有哪一卷被溥儀帶在身邊?哪一卷流失於民間?人們不得而知……

溥儀帶著一部分珍寶、字畫和家眷,匆匆逃往通化長白山腳下的小山村——大栗子溝。溥儀在大栗子溝僅僅住了3天,之後又匆匆忙忙趕往沈陽,准備從沈陽逃往日本。溥儀又從長春偽皇宮帶來的珍寶、字畫中再一次進行甄選,只選了少量的珍寶、字畫,帶著弟弟溥傑和兩個妹夫、三個侄子、一個醫生、一個隨侍逃往沈陽,而將大部分家眷和一些珍寶、字畫留在了大栗子溝,這些被遺棄在大栗子溝的珍寶、字畫,有的被瓜分,有的被燒毀,最後被解放軍收繳。

1945年8月19日,溥儀在沈陽機場乘飛機准備逃往日本,飛機起飛後被蘇聯紅軍迫降,溥儀和他的隨從人員,以及隨身攜帶的珍寶、字畫被蘇聯紅軍截獲,溥儀被蘇聯紅軍遣往蘇聯赤塔,後轉至伯力,五年之後,溥儀被遣送回國,四個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圖》下落不明。

1950年冬天,東北局文化部開始著手整理解放戰爭後留下的文化遺產,書畫鑒定專家楊仁愷先生負責對從各方收繳來的大量字畫進行整理鑒定,有些書畫作品保持完好;有些書畫作品已經破損。當楊仁愷先生打開一卷殘破的畫卷時,頓時驚呆了,這幅長卷畫面呈古色古香的淡褐色,畫中描繪人物、街景的方法,體現著獨特古老的繪畫法式,楊仁愷先生隨後對這幅畫卷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和細致的考證,這幅長卷氣勢恢弘,筆法細膩,人物、景物栩栩如生,這幅畫上雖然沒有作者的簽名和畫的題目,然而歷代名人的題跋豐富、詳實,歷代的收藏印章紛繁復雜,僅末代皇帝溥儀的印章就有三枚之多。尤其是畫卷之後金代張著的題跋中明確地記載:「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人也,幼讀書,游學於京師,後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於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按向氏《評論圖畫記》雲,《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選入神品,藏者宜寶之。大定丙午清明後一日。」難道這就是被歷代皇宮、貴族爭相收藏的稀世神品——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嗎?

楊仁愷先生將這幅畫卷的照片,發表於東北博物館編印的《國寶沉浮錄》中,立即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高度關注,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鄭振鐸先生,將這幅畫卷調往北京,經專家學者進一步考證、鑒定,確認這幅繪畫長卷就是千百年來名聞遐邇的——《清明上河圖》「石渠寶笈三編本」。遺失多年的稀世國寶終於再一次入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圖》「石渠寶笈三編本」長卷,縱24.8厘米,橫528厘米,根據專家統計,《清明上河圖》共畫有人物684人,牲畜96頭,房屋122間,樹木174株,船25艘,車15輛,轎8頂。如此浩瀚的畫卷,畫面結構嚴謹,有條不紊,人物的各種活動,刻畫的非常細致生動,前後呼應,一氣呵成。「界畫」畫法,嫻熟自然。《清明上河圖》共有歷代13個收藏家寫的14個跋文,鈐章96方。僅末代皇帝溥儀的鈐章就有3枚之多,足以證明溥儀對《清明上河圖》的青睞;只有《清明上河圖》這樣的煌煌巨制,才可以容得下一代帝王的千秋大夢。

·《清明上河圖》

國寶《清明上河圖》歷經兵火,幾遭劫難,歷代收藏家和鑒賞家曾把玩、鑒賞留下了幾許妙語佳話,更有許多待揭之謎。

北宋畫家張擇端繪制的長卷風俗畫《清明上河圖》,是譽滿中外的藝術珍品。它和唐人韓�創作的《五牛圖》一樣,被稱為畫苑「國寶」。其最早收藏者是宋徽宗(趙佶),他用瘦金體書寫的「清明上河圖」真跡和雙龍小印(宋代皇帝的閑章,用於鑒賞或收藏藝術品時鈴記),可證畫成後最初收藏在皇宮,公元1126年汴京陷落後,宮中所有名貴文物包括這幅名畫,統統被金人掠去,金人初不識此畫的價值。又過了59年,即金世宗大定26年(1186),金人張著最早在《清明上河圖》上撰跋文轉引《向氏評論圖畫記》說,證實宋人張擇端有《清明上河圖》及《西湖爭標圖》,這樣《清明上河圖》的名稱始定下來。

歷史上對張擇端創作《清明上河圖》的年代,以及「上河」一記號曾有過一些爭論,對畫中描繪的是清明時節,從金代以來,似無異議。明代的《味水軒日記》中記載,這幅畫不但有宋徽宗的瘦金體題簽、雙龍小印,並且還有宋徽宗的題詩;詩中有「水在上河春」一句。這樣一來,這畫卷描繪的是春天景色就更不用懷疑了,近代及當代美術史家鄭振鐸、徐邦達、張安治等均主「春景」之說。但是,也有人對此提出異議。

對春景之說首先懷疑者是開封市教師孔憲易先生。他在1981年《美術》雜志第二期上發表《清明上河圖的「清明」質疑》一文,列舉了八項理由,認定《清明上河圖》上所繪是秋景。

一、畫卷右首有馱負10簍木炭的驢子。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每年農歷十月,汴京始「進暖爐炭,幃前皆置酒作暖會」,若說清明節前後進暖爐炭,違背宋人生活習俗。孟元老和張擇端生活在同一時代,《東京夢華錄》是研究北宋汴梁風土民俗的重要資料,所述史事當是可信的。

二、畫面有一農家短籬內長滿了像茄

閱讀全文

與連城革命歷史博物館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