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事件解說詞

歷史事件解說詞

發布時間:2021-03-06 23:44:44

1. 求評論戰國歷史的精彩解說詞

公元前5世紀,中國歷史進入了群雄逐鹿,山河日變的「大爭之世」—英雄輩出、百家爭鳴的戰國時代。

2. 景點歷史事件導游詞,字數限制250以下。

長城導游詞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的汽車正行駛在八達嶺高速公路上,馬上就要進入即將參觀的八達嶺景區。前面的那座山就是軍都山,八達嶺長城就盤踞在這座山上。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古代人民就已經開始修建長城了,那個時候諸侯爭霸,為了保護自己的領地不被侵犯,所以在各自的邊界上紛紛修築了長城,叫做互防長城。

而我國曾經出現了三個修築長城的高峰,分別是秦長城,漢長城,明長城。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原,建立了秦王朝,為了加強統治,防禦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所以派大將蒙恬30萬軍隊和很多勞力將原來北方的燕、趙、秦長城連了起來,並加以擴充,歷時9年修築了一條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綿延萬里的長城,這也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道萬里長城。到了漢朝,漢武帝也是為了加強防禦,「不叫胡馬度陰山」,修築了一條近兩萬里的長城,同時這也保護了新開發的絲綢之路,漢長城是秦長城的一道前沿陣地和防線,它西起新疆,東到遼東,是中國歷史上修築長城最長的朝代。而明長城則是中國歷史上修築長城的最高峰,工程之大,技術之精是獨一無二的。當年朱元璋在統一全國建立明王朝的過程中,採納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當時元朝雖然已經滅亡,但是還保持著比較完整的軍事實力,加上逐漸崛起的女真族的不斷侵擾,所以開始修築長城。明朝大規模修築長城達到了18次之多,到了明朝末年才基本完工,東起遼寧丹東鴨綠江邊的虎山,西到甘肅嘉峪關的明長城全長6350公里。明長城具備三個特點,築構完備,管理完善,布局嚴密。而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八達嶺長城就是明長城的一部分。而長城在我國古代最原始的目的雖然是防禦,但是它同時還起到了其他的作用。第一就是軍事作用,第二則是經濟作用,它不僅促進了屯田的開發和北疆經濟的發展,而且也是中原的百姓安居樂業,第三是促進了各民族的融合。此外,它還保護了通訊和促進了對外開放。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國古代,不僅僅只有這三次修築長城的經歷,據統計,在上下兩千年裡,先後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都修建過長城,有人做過粗略的計算,如果將長城改建成一道高5米,厚1米的大牆,繞地球10圈兒多都有富裕。著名的民間傳說:烽火戲諸侯和孟姜女哭長城也是發生在萬里長城上的。如今,長城在經過幾次修整之後,基本恢復了以往的面貌,在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而且它還是當今世界上畛さ姆烙?猿喬劍」椴劑宋夜?6個地區,全長達到了10。8萬里。
剛才我們所經過的路,就位於關溝中。關溝是燕山山脈和軍都山山脈的交會處,南起昌平區南口鎮,西北到延慶縣八達嶺長城的城關,全長40里。是中原地區通往西北高原的咽喉要道。明代在這裡布置了四道防線,分別是南口關,居庸關,上關,八達嶺。在關溝中的疊翠山上,曾有金代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居庸疊翠,可惜現在景觀已經不復存在了。

剛才我們所看到的那條鐵路就是由我們中國人自己設計建造的第一條鐵路,由詹天佑設計的京張鐵路。因為八達嶺地區地勢復雜,技術難點很多,所以詹天佑所設計的人字型鐵路,成功解決了車不能直接爬坡和轉彎的難題,而打通長達1091米的隧道也令中外人士嘆服。現在在青龍橋火車站樹立的銅像就是詹天佑的,還有紀念碑。關溝因為居庸關而著名,我們可以看到前面宏偉的建築就是居庸關,它的名字起源於秦朝,以秦始皇遷徙「庸徒」在這里居住所以得名。在關內,有一個著名的漢白玉石台,就是雲台。它是元代的一坐過街塔,上邊原來有三座藏式佛塔,在後來的地震中毀壞了。明代又在原處]建立了泰安寺,而在康熙年間又被毀了,只留下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柱礎和望柱。雲台的面積有310平方米台下的券門上刻有獅、象、四不象、金 翅鳥等浮雕,分別代表了佛教密宗五方五佛的座騎,還有天龍八部護法天神的浮雕。內壁上還有四大天王浮雕和神獸圖案,券頂上還布滿了曼陀羅的圖樣,花中刻有佛像,共2215尊。還有六種文字鐫刻的《陀羅尼經咒》和《造塔功德記》,這些都是元代的藝術精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八達嶺長城是明長城中的傑出代表,因為這里四通八達,故成為八達嶺。可能大家會問,為什麼要講長城修築在這里?其實這主要是因為八達嶺地區重要的地理位置。它不僅守衛著明皇陵,而且也是京師的西北大門。

八達嶺長城是歷史上許多重大事件的見證,例如蕭太後巡幸,元太祖入關,慈禧太後西逃等等,八達嶺都是畢竟之路。說到這里,還有一個故事要講給大家:位於關城東門路旁,有一塊巨石,傳說在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在西逃的途中經過這里,曾經站在這塊石頭上回望京城,所以這塊石頭也就被叫做望京石。但現在這塊石頭已經不那麼突出了。

有一句話大家一定都知道:不到長城非好漢。剛才介紹了那麼多景觀,您一定急切的想來到景區游覽一番,不用著急,馬上您也要成為好漢了。好,這里就是著名的八達嶺長城遠處是壯麗的景色,而往下看就是長城重要的組成部分翁城,他一般都修建在

3. 歷史文物有個性解說詞

篇一、解說詞的特點
解說詞,是在電視屏幕上運用有聲語言,反映社會生活,表明創作意圖,闡明創作思想,並最終作用於觀眾聽覺的一種重要語言形態。與純文字作品不同,電視解說詞最終要與電視畫面結合,形成特定的屏幕語言與觀眾見面。因此,電視解說詞的寫作有它不同於其他文學創作的特點。
一、解說詞離不開畫面,
二者相輔相成
電視作品中,聲與畫孰輕孰重,近年來一直是學術界爭論不休的話題。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有觀點認為通過視覺獲得信息是最直接的,畫面具有直接可觀、可感性,畫面的出現就帶來形象的確切性,因此畫面本身的沖擊力就能調動欣賞者的情緒,引發聯想想像,產生藝術感染力。也有專家認為畫面所包含的內容並不完整,不能帶給觀眾准確的信息,單靠畫面難以將作品的主題表達出來,不能達到完整的藝術效果。必須利用語言作為補充、襯托,才能克服僅靠畫面表達的局限,以及由此產生的欣賞中的差異,從而使作品思想感情表達的廣泛性和深刻性成為可能。所以無聲電影向有聲電影過渡,才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筆者通過多年的創作實踐,對這個問題也有一些體會。事實上,一部電視專題片是視覺語言和聽覺語言的綜合體,二者相輔相成。人們使用眼睛和耳朵接受信息,沒有什麼主次之分,聲畫結合的心理學基礎,原本是人們觀察、審視、辨析事物的方式。畫面和解說詞的關系,也是這個道理。有些題材內容的節目,畫面顯得更為重要,這時候解說詞也許很少甚至不用。但很多經典的專題片因其優美的解說詞而讓人們記住,比如《話說長江》、《長白山四季》《西藏的誘惑》等等。《話說長江》第一回《源遠流長》的開篇解說詞是這樣寫的:
你可能以為,這是大海,這是汪洋吧?不,這是崇明島之外的長江!
俯瞰三峽長江水。你可能會聯想的到長長的飄帶,潔白的哈達,是啊,多麼美麗,這也是長江。
當屏幕上出現沱沱河冰川上珍珠般的水滴,解說詞這樣說道:
水珠,小小的水滴,一滴、兩滴、三滴,無窮滴水珠,源源不斷地向著東方跳躍,一路跳躍,一路結伴,越結越多,終於匯成一條洶涌澎湃的世界大河。
很顯然,帶給觀眾心靈震撼和審美滿足的是解說和畫面的完美結合,在這里如果沒有解說,觀眾也許根本不能確定自己看到的是長江還是別的江河,而脫離了畫面,解說詞也就不會有這么強的感染力了。所以,應該說畫面和解說的關系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至於哪一個處在更重的位置,視具體題材而定。至於作品的語言配置使用何種風格,或兼而有之,應由作品的審美意向來決定,力求達到二者和諧統一,珠聯璧合。
又如貴陽電視台的系列專題片《飛越貴陽》,該片獲2000年度貴州新聞一等獎。在這部以航拍為主要手段的專題片中,解說詞優美流暢,成為片子成功不可或缺的條件。以森林篇《林城秀色》為例,在介紹了以人工林為主的環城林帶之後,畫面出現了以秀麗的自然山水聞名的花溪公園,解說詞這樣寫道:
環城林帶延伸到了貴陽南郊花溪,略嫌單調的綠色驟然生動起來。綠色林帶本來只是一串項鏈,現在加上花溪青翠奇巧的山和蜿蜒秀麗的水,彷彿項鏈上鑲嵌了幾個光彩熠熠的玉墜。人的手和大自然的手就這樣和諧地握在一起,構成了一幅引人入勝的優美畫卷。
在多數情況下畫面和解說是缺一不可的,因此,在進行解說詞創作的時候必須要充分考慮畫面的存在,不能讓解說詞「包打天下」。如果一篇電視解說詞首尾完整,不需畫面就能完全將作者的意圖展示出來,這部電視片也就失去了電視這種特殊媒體的根本優勢。
此外,語言風格與內容不貼切,或含混不清,模稜兩可,張冠李戴也是大忌。創作者除了對作品的深刻理解,准確把握,還應有駕馭語言的能力。

4. 要在三天內背過2萬字的歷史事件解說詞,有什麼快速記憶的辦法嗎平時上班沒有太多時間背詞,怎麼辦

這個有點難,一字不拉地背怕是得花很多時間的。
那盡量把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等要點背下來吧
加油!

5. 人民英雄紀念碑東面解說詞 要詳細的 什麼歷史事件的講解什麼的

第一幅浮雕是「來銷毀鴉源片煙」,描述了鴉片戰爭前夕,1839年6月3日,群眾在虎門銷毀鴉片的事跡。浮雕上,憤怒的群眾正在把一箱箱毒害中國人民的鴉片運到海邊,傾倒在放有石灰的窖坑裡銷毀,一股股濃煙從石灰池上升起。人群後面,有炮台和千百隻待發的戰船,准備隨時還擊英帝國主義的挑釁。畫面上人物的形象,表現出中國人民反抗帝
國主義的堅定決心。東面的第二幅浮雕,描寫1851年太平天國的「金田起義」。太平天國是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它提出政治、經濟、民族、男女四大平等的口號,嚴重地動搖了清朝封建統治的基礎。在這幅浮雕上,一群拿著大刀、梭鏢、鋤頭,扛著土炮起義的漢族壯族人民的兒女,正從山坡沖下來,革命的旌旗在迎風飄揚。

6. 寫一處歷史名勝古跡的解說詞

秦始皇兵馬俑(一說為宣太後)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俑坑布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向西的承重牆,兵馬俑排列在牆間空檔的過洞中。秦陵內共有3個兵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秦始皇一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身高1.85米左右,最高的近2米。陶馬高1.5米左右,身長2米左右,戰車與實用車的大小一樣。人、馬車和軍陣是通過寫實手法的藝術再現。秦俑大部分手執青銅兵器,有弓、弩、箭鏃、鈹、矛、戈、殳、劍、彎刀和鉞。青銅兵器因經過防銹處理,埋在地下兩千多年,至今仍然光亮鋒利如新,它們是當時的實戰武器,身穿甲片細密的鎧甲,胸前有綵線挽成的結穗。軍吏頭戴長冠,數量比武將多。秦俑的臉型、胖瘦、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齡有差異。

秦始皇二號俑坑呈曲尺形,位於一號坑的東北側和三號坑的東側,東西長96米,南北寬為84米,總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坑內建築與一號坑相同,但布陣更為復雜,兵種更為齊全,是3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它是由騎兵、戰車和步兵(包括弩兵)組成的多兵種特殊部隊。二號坑建有1.7萬平方米的陳列大廳,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現代化遺址陳列廳。二號坑有陶俑陶馬1300多件,戰車80餘輛,青銅兵器數萬件,其中將軍俑、鞍馬俑、跪姿射俑為首次發現。二號坑東、西兩端各有4個斜坡門道,北邊有2個斜坡門道,俑坑坐西面東,正門在東邊。坑內布局分為4個單元。 第一單元,位於俑坑東端,四周長廊有立式弩兵俑60個,陣心由八路面東的160個蹲跪式弩兵俑組成。弩兵採取陣中張陣的編列,立、跪起伏輪番射擊,以彌弩張緩慢之虞。 第二個單元,位於俑坑的右側,由64乘戰車組成方陣(車系木質,僅留遺跡)。每列8乘,共有8列。車前駕有真馬大小的陶馬4匹。每車後一字排列兵俑3個,中為御手拉馬轡,另兩個分別立於車左和車右,手持長柄兵器。 第三單元,位於中部,由19輛戰車,264個步兵俑和8個騎士俑組成長方形陣,共分3列。每匹馬前立騎士俑一個,一手牽馬韁,一手作拉弓狀。每乘車後除三名車士外,還配有8~36個步兵俑。 第四單元,位於軍陣左側,108個騎士俑和180匹陶鞍馬俑排成11列橫隊,組成長方形騎兵陣。其中第1、3列為戰車6輛。每匹馬前,立胡服騎士俑一個,右手牽馬,左手拉弓。而俑坑內的108件騎兵俑是我國考古史上首次發現的數量眾多的古代騎兵的形象資料。在服飾裝束及高度等方面都是嚴格模擬古代騎兵的戰時形象。與步兵、車兵俑顯然不同。它頭戴圓形小帽,帽子兩側帶扣系在頜下,身著緊袖、交領右衽雙襟掩於胸前的上衣,下穿緊口連襠長褲,足磴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鎧甲,肩上無披膊,手上無護手甲。衣服具有短小輕巧的特色,鎧甲顯得簡單而靈活。騎兵俑特殊的裝束也與騎兵的戰術特點密切相關。

秦始皇三號俑坑位於一號兵馬俑坑西端北側,與二號兵馬俑坑東西相對,南距一號坑25米,東距二號坑120米,面積約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門前有一乘戰車,內有武士俑68個。從3號坑的布局看,似為總指揮部,統帥左、右、中三軍。三號俑坑號的陶俑大部分沒有頭,陶馬馬頭也同樣殘缺不全,甚至有的殘破陶片坑內也不見蹤影。由此不難看出,三號俑坑曾遭受過嚴重的人為破壞。三號俑坑對於古代軍事史的研究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春秋戰國之前的戰爭,指揮將領往往要身先士卒,沖鋒陷陣,所以他們常常要位於卒伍之前。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戰爭規模的增大,作戰方式的變化,指揮者的位置開始移至中軍。秦代戰爭將指揮部從中軍中獨立出來,這是軍事戰術發展的一大進步。指揮部獨立出來研究制訂嚴密的作戰方案,更重要的是指揮將領的人身安全有了進一步的保證。這是古代軍事戰術發展成熟的重要標志。三號秦坑是世界考古史上發現時代最早的軍事指揮部的形象資料。建築結構,陶俑排列,兵器配備,出土文物都有一定的特色。它提供了研究古代指揮部形制、卜占及出戰儀式,命將制度及依仗服的服飾、裝備等問題的珍貴資料。

7. 歷史作業寫解說詞寫幾十字就好

人民英雄紀念碑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天安門廣場。
人民英雄紀念碑碑身正面鐫版刻毛澤東題詞「人權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鎦金大字;背面是毛澤東起草、周恩來題寫的碑文:

碑文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此碑文中的「三年以來」是指第二次國共戰爭;
「三十年以來」是指自1919年五四運動起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到1949年新中國建國;
而1840年則是中國受侵略的開始,1840年鴉片戰爭,中國從此彌漫著滾滾硝煙,成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這三個時間段中,都有中國愛國志士的不屈抗爭!

8. 下列摘自歷史專題片中的解說詞,內容與史實不相符的是:

答案:D
解析:第一步,本題考查中國史並選錯誤項。
第二步,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版虎城為勸諫權蔣介石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發動了「西安事變」;「七七事變」發生在1937年7月7日,又稱「盧溝橋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因此,選擇D選項。
A項:「七國之亂」是發生在西漢景帝時期的一次諸侯國叛亂,實質是地方割據勢力與中央皇權之間的斗爭。
B項:《史記》全書分為十表、八書、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其中本紀是記載歷代帝王生平、政績的部分。司馬遷將項羽列入「本紀」,認為項羽雖然沒有成為天子,卻在實際上有著和天子等同的地位和作用。
C項:明朝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戚繼光與俞大猷(yóu)會師,殲滅廣東倭寇,自此東南沿海倭患完全解除。

9. 介紹一個與長征有關的重要戰役、會議、歷史事件或重要歷史人物的導游詞

遵義會議會址導游詞:
各位團友,大家好!很榮幸今天能由我陪伴各位參觀歷史文化名稱遵義的標志性人文景觀——遵義會議會址。提到貴州提到遵義,或許您並不了解,但若是提到遵義會議,想必不用我多說,您也能略知一二吧!因為若是沒有遵義會議的召開,也就不會有中國共產黨解放全中國的偉大勝利,所以,遵義也就成了中國革命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給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史中留下了重要的一筆,也使得這次會議的召開有了深淵的紀念意義。該會址位於遵義市紅花崗區老城中心的子尹路96號,原為國民黨師長柏輝章的私人官邸,是一幢磚木結構的中西合壁的兩層建築,在當時稱得上是遵義最好的一棟房子。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已經來到遵義會址的門口了,請各位抬頭看,在我們頭頂上方「遵義會議會址」這六個金光閃閃的大字,是由毛澤東同志所書寫,它們顯得多麼蒼勁奮力,形飛神舞。整個建築總面積為620.18平方米,有雕木走廊環繞,樓頂雕刻花木蟲魚,飛檐翹角,樓台曲折,十分雅緻,在這幢樓的後面還有一翠柏環繞的幽靜雅緻的花園。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來到的這間小客廳,就是1935年1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到遵義,於15日到17日召開著名的遵義會議的會議室,這個房間呈長方形,面積為27平方米。現在大家所看到的室內擺設,仍保留了當時的風貌。在這次會議中,大家反思過去,對博古、李德等人在軍事上指揮的嚴重錯誤進行批判。確立了毛澤東、周恩來等人的軍事領導地位,取消了博古、李德等人的軍事指揮權。這次會議是在紅軍最危急的時刻所召開的,及時挽救了黨和紅軍,是中國第一次獨立自主的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解決了自己的路線、方針、政策,是中國革命的重大轉折點,是中國革命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今後,在毛澤東同志的正確領導下,紅軍四渡赤水,擺脫敵人,振奮了士氣,以後又搶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完成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所以說,遵義會議是中國革命史上的一座豐碑。

各位團友,我們的遵義會議會址一游也就到此結束了,歡迎大家再到歷史文化名城,雙擁模範城遵義來!謝謝!

10. 聖彼得堡的歷史掌故的解說詞

聖彼得堡地區原來是波羅的海芬蘭灣的出海口的一片沼澤地,其周圍地區,包括現時芬蘭灣一帶的土地,稱「英約爾曼蘭」(瑞典語:Ingermanland),為瑞典王國所擁有。沙皇彼得一世為了爭奪面向西歐的出海口,與瑞典在18世紀初1700年開始對瑞典的21年北方戰爭,彼得一世從瑞典奪取英約爾曼蘭,並在這里修建城市,起名為聖彼得堡。1713年-1714年彼得大帝把首都從莫斯科搬到聖彼得堡,聖彼得堡成為沙俄帝國首都,經過凱薩琳大帝、亞歷山大一世直至尼古拉二世的不斷建設,成為俄羅斯帝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普希金將其稱為俄羅斯「面向西方的窗口」。

亞歷山大二世廢除俄羅斯的農奴制度後,聖彼得堡的工業得到迅速發展,建立了機械、造船、電力、食品等工業,並形成了產業工人階級。

1825年,一批俄羅斯貴族曾在聖彼得堡發動十二月黨人起義。1905年俄國第二波羅的海艦隊在對馬海峽海戰中戰敗後,聖彼得堡爆發「流血星期日」事件。1917年該城先後爆發二月革命資產階級革命和十月革命無產階級起義。十月革命後,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軍隊接近聖彼得堡,首都即將淪陷。蘇聯於1918年將首都遷至莫斯科。1924年聖彼德堡改名列寧格勒。

1934年基洛夫在列寧格勒遇刺,由此掀開蘇聯大清洗的序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列寧格勒曾經歷德國軍隊900餘天的封鎖,戰後成為蘇聯首批「英雄城市」之一。由於列寧格勒一直是蘇聯知識分子和學者的聚集地,因此斯大林在基洛夫遇刺之前就對列寧格勒採取敵視的態度,一些俄羅斯歷史學家稱斯大林故意拖延了為列寧格勒解圍的時間,以便餓死更多的知識分子。戰爭期間從該城撤出的人口在戰後沒有得到返回家鄉的允許。在戰後,斯大林還製造了針對列寧格勒地方領導人庫茲涅佐夫和沃茲涅先斯基的「日丹諾夫案件」。

列寧格勒在二戰後進行了重建,並且再度成為蘇聯的工業中心區之一。盡管工人階級在戰後大量湧入,但該城還是保持了文化和藝術中心的地位。同時由於接近芬蘭,該城成為蘇聯時代為數不多的可以直接收看到西方電視節目的城市之一,每年有35萬蘇聯遊客經列寧格勒前往芬蘭旅遊。

1980年代末的列寧格勒市長索布恰克追隨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的改革政策,該城在蘇聯8·19政變時持反對政變的立場。1991年9月6日,該城市民以54%的多數通過了恢復「聖彼得堡」舊名的決議。

聖彼得堡地區原來是波羅的海芬蘭灣的出海口的一片沼澤地,其周圍地區,包括現時芬蘭灣一帶的土地,稱「英約爾曼蘭」(瑞典語:Ingermanland),為瑞典王國所擁有。沙皇彼得一世為了爭奪面向西歐的出海口,與瑞典在18世紀初1700年開始對瑞典的21年北方戰爭,彼得一世從瑞典奪取英約爾曼蘭,並在這里修建城市,起名為聖彼得堡。1713年-1714年彼得大帝把首都從莫斯科搬到聖彼得堡,聖彼得堡成為沙俄帝國首都,經過凱薩琳大帝、亞歷山大一世直至尼古拉二世的不斷建設,成為俄羅斯帝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普希金將其稱為俄羅斯「面向西方的窗口」。

亞歷山大二世廢除俄羅斯的農奴制度後,聖彼得堡的工業得到迅速發展,建立了機械、造船、電力、食品等工業,並形成了產業工人階級。

1825年,一批俄羅斯貴族曾在聖彼得堡發動十二月黨人起義。1905年俄國第二波羅的海艦隊在對馬海峽海戰中戰敗後,聖彼得堡爆發「流血星期日」事件。1917年該城先後爆發二月革命資產階級革命和十月革命無產階級起義。十月革命後,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軍隊接近聖彼得堡,首都即將淪陷。蘇聯於1918年將首都遷至莫斯科。1924年聖彼德堡改名列寧格勒。

1934年基洛夫在列寧格勒遇刺,由此掀開蘇聯大清洗的序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列寧格勒曾經歷德國軍隊900餘天的封鎖,戰後成為蘇聯首批「英雄城市」之一。由於列寧格勒一直是蘇聯知識分子和學者的聚集地,因此斯大林在基洛夫遇刺之前就對列寧格勒採取敵視的態度,一些俄羅斯歷史學家稱斯大林故意拖延了為列寧格勒解圍的時間,以便餓死更多的知識分子。戰爭期間從該城撤出的人口在戰後沒有得到返回家鄉的允許。在戰後,斯大林還製造了針對列寧格勒地方領導人庫茲涅佐夫和沃茲涅先斯基的「日丹諾夫案件」。

列寧格勒在二戰後進行了重建,並且再度成為蘇聯的工業中心區之一。盡管工人階級在戰後大量湧入,但該城還是保持了文化和藝術中心的地位。同時由於接近芬蘭,該城成為蘇聯時代為數不多的可以直接收看到西方電視節目的城市之一,每年有35萬蘇聯遊客經列寧格勒前往芬蘭旅遊。

1980年代末的列寧格勒市長索布恰克追隨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的改革政策,該城在蘇聯8·19政變時持反對政變的立場。1991年9月6日,該城市民以54%的多數通過了恢復「聖彼得堡」舊名的決議。

閱讀全文

與歷史事件解說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