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事件線索

歷史事件線索

發布時間:2021-02-05 16:56:04

❶ 中國近現代史的基本線索有哪些

沒有那種的吧

基本線索是 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 由器物版到制度到思想文化,權中國的仁人志士探索出自己的救國之路

現代史土改--三大改造--大躍進及反you擴大化--wenhuadagem--改革開放

❷ 中國近代史的發展線索有哪幾條

中國近代史始自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止於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覆亡,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19世紀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強接連發動了侵略中國的戰爭,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不斷遭到破壞,西方列強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激化.70年代以後,列強對華侵略加劇,中華民族危機日益深重.
中國人民為反抗列強侵略,爭取民族獨立,進行著英勇的斗爭,開始了救亡圖存的探索.以「自強」「求富」為目的的洋務運動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資產階級維新派為了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進行了維新變法運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運動沖擊了封建主義的思想、道德和文化,開啟了思想解放的閘門.中國在飽受列強欺凌、被迫開放的環境中不斷進行著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的變革,中國的近代化艱難起步,社會結構開始逐步從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
1919年爆發的五四愛國運動,標志著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第一次國共合作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高漲.國共合作破裂後,中國共產黨為反抗國民黨統治,進行工農武裝革命,開始了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探索.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全國抗日救亡運動不斷高漲.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七七事變,中華民族全面抗戰從此開始.中國人民經過八年浴血奮戰,終於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來反侵略戰爭的徹底勝利.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面臨著兩種命運、兩個前途的決戰.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國民黨政府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悍然發動內戰.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戰爭,推翻了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希望對你有幫助
還有下面的這些觀點:
一、關於「中國近代」的概念嚴格說來,「近代」這個詞,並不是社會發展史上指稱某一確定歷史時期的科學概念.使用上很不統一.一般而言,就歐美目前來說,是把它進入資本主義社會時期作為「近代」的開始.所以世界歷史是把最早的資 產階級革命爆發(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作為「近代」歷史開端的標志.但中國情況不同.在中國歷史上,沒有像歐美國家那樣獨立的資本主義社會時期.我們把1840年作為中國近代歷史的發端,並不是由於這個時候中國社會內部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成熟到了要求取代的封建生關系的程度,因而導致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就像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那樣.而主要是由於外來的侵略.引起中國社會內部的變化,把中國推到一個與過去不同的歷史時期,也就是半封建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這個社會雖然後來也產生了資產階級,也曾有過資產階級掌握政權的階段,但是難以說它是一個完全的資 本主義社會.只是從中國歷史發展階段來說,它約略地相當於資本主義社會的范疇.這樣說來,就是把半殖民半封建的一個社會歷史階段作為「中國近代」歷史.當然,國外有的歷史研究者不這樣看,他們把中國近代的起點上推到十七世紀中葉清朝建立的時候,一方面強調與西歐歷史分期的對應性,另一方面又是意在把中國近代史的主題說成好像是中國國內的民族矛盾.這是不科學的,我們還是著眼中國社會的特點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歷史階段作為中國近代.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歷史,從1840年開始,一直到1949年新中國建立才告結束.那麼是不是應該把整個這一時期都算作「中國近代」史呢?從科學意義上講,應該是這樣.這一觀點,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就有人提出(例如榮孟源在1956年寫的「關於近代史分期問題」一文,就明確表示贊同中國近代史的斷限從1840年起到1949年9月止的意見)後來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到現在看來,應該說得到了基本公認.但是從教學習慣上,一般還是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界,把這段歷史劃開,前半段作為「中國近代史」.後半段歸入「中國現代史」.也就是說,只把舊民主主義階級歸入「中國近代史」,而把新民主義革命階段歸入中國現代史.雖說這兩個階段確有不同的特點(主要是革命領導力量不同),但社會性質並沒有變,都應劃在中國近代歷史時期.這是我們要了解的第一個問題.二、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特點和中國古代歷史相比較,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特點是什麼呢?第一,它的歷史變化非常迅速和劇烈中國古代歷史時間漫長,內容豐富,但從歷史發展的宏觀方面,也就是生產方式、政治體制和社會意識形態等方面看,應該說是處於長期相對停滯的狀態,變化非常緩慢,外國一些學者對此大感驚異不解.例如:大文豪雨果感嘆「中國真是保存胎兒的酒精瓶」.而大名鼎鼎的黑格爾曾這么說:「中國歷史本身沒有什麼發展,因此我們不必再與聞該歷史的各個細節方面.」當時德國還有學者說:「在我們面前的中國它沒有過去,而是一個我們古代就認識它,今天依然一模一樣存在的國家.」德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朗克(1795-1886)的說法更典型:「中國人民永遠靜止的人民」(見《中外文化交流史》頁118-119)當然,這種看法存在著很大的歷史偏見,但確也反映出,與外國古代歷史相比,中國古代歷史變化較小.中國近代歷史就不一樣了.算到新中國成立也不過110來年的時間,而歷經新舊民主革命兩個歷史階段,可以說是飛躍式的變化.除了社會性質,革命階段的變化之外,在其他多方面也表現出來,譬如,單說我們要講的近代80年中,就發生了不下十餘起震盪全國甚至有國際影響的戰爭、事變以及人民反抗的重大斗爭.社會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方面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變,對中國近代歷史的變化之劇烈,我們學習當中應注意體察.第二,它的社會變化非常復雜這種復雜性主要源於它不是一個完整的、單一的社會形態.它的表現可以分這么幾點來大致看一下:(1)表現在生方式上.中國近代始終處於舊的生產方式衰敗而末死亡,新的生產方式產生而末壯大的狀態.封建經濟,在鴉片戰爭後呈衰敗趨勢,但封建經濟的基石,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密切結合的自然經濟,始終沒有完全瓦解,相當一部分窮鄉僻壤,甚至直到解放初,這種痕跡仍比較明顯,而應該作為社會上新的生產方式的資本主義近代工業生產,卻主要又不是來源於明末清初以來曾經孕育於封建社會內部的資本主義萌芽(這種萌芽在外國資本主義入侵後,幾乎都被摧殘殆盡),而是由依附於洋務派所辦的民用企業的商股和較小規模的商辦企業,在帝國主義壓迫和封建主義束縛的夾縫中產生和發展的,很有限,在社會生產中始終未能佔主導地位.而外國資本則比民族資本要強得多.這樣,中國近代的社會經濟就有地方經濟、小農經濟、不同成份的資本主義等經濟多種形態.總之在近代中國始終是多種經濟並存,並不是一種生產方式出現就代替了舊的生產方式那麼單純.(2)表現在階級結構上.正是基於上述一點,各種經濟成份交錯並存,相應,也就造成多種階級力量並存,階級關系錯綜復雜的狀況.我們知道.在中國封建社會是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是最基本的階級.而中國近代情況就不同了,因為半封建、半資本主義並存,所以主要就存在有四大階級:地主階級、農民階級、資產階級、無產階級(另外,還有個別少數民族地區有奴隸主和奴隸、農奴主和農奴的存在,不佔主要地位).而這四個階級各自內部情況又比較復雜且處於劇烈的分化變動之中.例如官僚、買辦、商人等形成的資產階級,許多人前身就是地主,甚至一身兼地主、資本家二任.農民和工人階級又有著天然的聯系,就是破產農民中的一部分人流入城市,充當了無產階級的後備軍,成為工業無產者.就單說資產階級吧,階層十分復雜,可分為官僚買辦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兩大部分,而民族資產階級之中,又明顯地表現出上層和中下層的階層的分野.總之,中國近代的階級狀況是很復雜的.(3)表現在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錯綜交織.中國封建社會,社會主要矛盾比較單純,就是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而到了中國近代,不但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依然作為社會主要矛盾存在,而且又加上了資本-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這對主要矛盾,中國人民肩負了反帝、反封建的雙重任務,而中國封建統治者與外國侵略者之間的關系又是微妙的,即有矛盾沖突的一面,又有勾結聯合的一面,具體情況又因時因事而異,所以,近代中國的反侵略反封建斗爭的格局就十分復雜.(4)還表現在中國是列強共同控制、侵略的半殖民地這樣一種特別狀況.近代中國既不象獨立的國家那樣,也不象被某一個帝國主義國家控制的完全殖民地那樣,它是被列國諸國共同宰割的半殖民地.列強各國的社會特點、地理環境、國力強弱.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的地位等條件不同,因而侵略中國的手法、特點也不完全一樣,但它們又都力圖控制和影響中國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各自挾持一派或幾派政治勢力.在侵略當中既相勾結又相爭奪,都想盡多地攫取侵略權益,但又不能獨吞中國這塊肥肉,不能不保持一定均勢將中國置於半殖民地狀態.這也增加了近代中國社會歷史的復雜性.(三)中國近代歷史的分期和基本線索問題.關於中國近代史的分期問題,是胡繩同志於1954年在該年度《歷史研究》第1期上發表的一篇文章首先系統地提出的,該文題目就叫《中國近代歷史的分期問題》.在此以前,中國近代史著作一般沒有作明確的歷史分期,多是「紀事本末體」,就是:以重大事件為主幹,分若干章分別交待各事件的來龍去脈,評述其成敗利鈍和歷史意義等(像范老的《中國近代史》上冊基本就是這樣).這種體裁、體例的優點是能使讀者對某一特定史事的全過程有較完整的了解,但由於一般是以政治事件的始未為主題,從而易於忽略與此事件相聯系的經濟、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內容,且不易顯示整個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線索和規律.自胡繩同志發表《中國近代史的分期問題》,引起了一次卓有成效的關於中國近代史分期問題的大討論,結果 ,胡繩同志在其文中提出的「三次革命高潮說」為學術界所公認,幾成定論.所謂「三個高潮說」,是基本上用階級斗爭的表現來做劃分時期的標志,據此,從中國近代歷史劃出三次革命高潮時期:第一次是1851-1864年的太平天國時期;第二次是甲午戰後的幾年,也就是戊戌變法運動和義和團運動時期;第三次是由1905年同盟會的成立到辛亥革命時期;三次革命高潮構成了中國近代歷史演進的基本線索.據此分別以每一次高潮為一個中心,將整個中國近代史劃分為從時間上能夠銜接起來的三個段落:一是1840-1864年;二是1864-1901年;三是1901-1919年,多年間不管是教科書還是中國近代通史著作,一般都是這個模式.隨著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思想解放運動的發展,從80年代初開始,中國近代史學界就中國近代史的基本線索問題展開了第二次大討論.這次討論是以李時岳同志在《歷史研究》1980年第一期上發表的一篇題為《從洋務、維新到資產階級革命》的文章為起點的.這篇文章是主張按照如其標題所示來認識中國近代史的基本線索的,旨在把資產階級運動的發生、發展認定為中國近代史的基本線索,有人將這種觀點概括為「三個階梯說」.不過,文章中也把太平天國農民戰爭作為中國近代歷史基本線索中的最初一階.李時岳同志對將他的觀點概括為「三個階梯說」也表示不同意(主要是不同意數碼「三」,至於「階梯」之喻,他表示很欣賞),故我們不妨稱之為「四個階梯說」.「三個階梯」也罷,「四個階梯」也罷,反正是突出資產階級運動這條線索,這一點很明顯,這和「三次高潮說」大不相同,是對「三次高潮說」的挑戰.具體歷史事件上,兩者的分歧和差異主要在於:在「三次高潮說」中,沒有洋務運動的歷史地位而突出了義和團運動的歷史地位(是第二次革命高潮的主要標志);在「四個階梯說」

❸ 兩次工業革命之間重大的歷史事件的線索

1、經濟上: 第一次工業革命在英法美等國基本完成,並向世界其它地區擴展(東亞日本);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2、政治上: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運動在世界許多地區展開,一系列國家走上了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基本確立,並得到鞏固。 歐洲:1871年德國完成統一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俄國1861年廢除農奴制度; 美洲:1861~1865年美國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南北戰爭); 亞洲: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地理大發現是指新航路的開辟,15世紀到17世紀,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著新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以發展歐洲新生的資本主義。歐洲人發現了許多當時在歐洲不為人知的國家與地區。
新航路的開辟使歐洲涌現出了許多著名的航海家,伴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東西方之間的文化、貿易交流開始大量增加,殖民主義與自由貿易主義也開始出現。歐洲這個時期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其超過亞洲繁榮的基礎。
新航路的開辟對世界各大洲在數百年後的發展也產生了久遠的影響,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打破了各大洲之間的相對孤立的狀態,世界日益成為一個相互影響、聯系密切的整體。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指19世紀中期,歐洲國家和美國、日本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進了經濟的發展。19世紀70年代,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的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科技、和生產力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化大大加強,壟斷組織應運而生。
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得資本主義各國在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等各個方面,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爭奪市場經濟和爭奪世界霸權的斗爭更加激烈。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使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確立,世界逐漸成為一個整體。

❹ 《活著》中的時間線索以及相關歷史事件

黃志忠視野主人公她的生活為線索的,以主人公的悲慘生活為開始,介紹他的悲慘的命運,這就是活著的時間線索。

❺ 中國近代歷史線索

1939.6.3虎門硝煙1840.6鴉片戰爭1842《南京條約》1860.10第二次鴉片戰爭1851洪秀全起義1865中亞浩罕軍侵略新疆1876左宗棠收復新疆1884設立新疆行省1894.9中日甲午戰爭1895.4《馬關條約》1900八國聯軍1901《辛丑條約》1860-1890洋務運動1895公車上書1898戊戌變法1905.8中國同盟會1911.10.10武昌起義1911辛凱革命1915新文化運動1917俄國十月革命1919.5.4五四愛國運動1921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24.5黃埔軍校1927.8.1南昌起義1925.10長征勝利1931.9.18九一八事變1937.7.7七七事變1937.12南京大屠殺1938台兒庄戰役1940.8百團大戰1945.4第七次全國民代表大會制度1945.8美國向日本長崎、廣島投擲兩枚原子彈1945.8.15日本投降1946.6全面內戰爆發1947挺進大別山1948.9-1949.1 遼沈、淮河、平津三大戰役1949.4全國解放(台灣出外)1949.9開國大典1951西藏解放1950.10抗美援朝1950《中國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1953第一個一五計劃1966文化大革命1987鄧小平理論1997.7.1香港、澳門回歸1964.10.16我國第一課原子彈爆發2001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❻ 歷史 寫出《中國近代史》4條基本線索的有關史實

把握近代史的四條線索,兩大階段。
近代史階段劃分:
一:近代前期,即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840年--1919年)分三個階段
1、1840--60年代,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60年代--9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時期
3、90年代到1919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日益深化
二:近代後期,即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年--1949年)
1、1919--1924 五四運動和中共誕生
2、1924--1927 大革命時期
3、1927--1936 國共十年對峙
4、1937--1945八年抗戰
5、1945--1949解放戰爭
四條線索:
1、列強侵華史:主要史實有五次侵華戰爭及列強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上的侵略
2、中國人民抗爭史、探索史:有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幾大運動(太平天國、洋務運動、義和團、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有1919年之後的五四運動、中共誕生後的探索。
3、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史
4、政權更替史:正確區分以下政府---清政府、北洋軍閥政府、南京國民政府、蔣介石國民政府、瑞金政府、偽滿洲國政府、陝甘寧邊區政府、汪精衛偽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總之,把近代史內容按照線索和階段整理好,形成知識網路,把每一件歷史事件都放到它所在的線索和階段中,就會在混亂的歷史迷霧中找到一條出路,加油吧

❼ 歷史線索圖是什麼

就是有一個簡單的線形圖 如坐標圖 橫坐標為發生時間 縱坐標為歷史事件 來表明一個簡單的歷史線索 老師上課常用的

❽ 什麼叫做歷史知識線索

由知識點,到線,再到面;
以時間、空間、知識點,三個因素為主軸原點,將歷史事件、知識元素、人物等串聯起來。延伸知識,之後與現代需要解決的問題結合,創造一個新起點,再延伸知識,最後達到解決問題。

閱讀全文

與歷史事件線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