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作為一個歷史學家應該具備什麼品質
一、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這里又包括四個要素,缺一不可:一是系統地閱讀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著作;二是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精神實質;三是具有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四是能夠正確處理堅持馬克思主義與發展馬克思主義之間的關系。做到這四點,非常不容易,需要研究機構和學者本人長期不懈的努力。
二、豐富的知識積累。歷史學是一門特別強調基礎知識的學科,之所以許多歷史學家都是大器晚成,就是因為知識積累需要時間,需要漫長的時間。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對於一個希望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能夠成為史學大家的學者來說,需要積累的知識應該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歷史學知識。這里不僅僅是自己研究方向、研究領域的專門知識,比如秦漢史知識、英國中世紀史知識,而且應該包括整個歷史學研究領域的基本知識,比如中國史知識、外國史知識、考古學知識,等等。二是歷史學之外的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知識和自然科學知識。這種跨學科知識,是構建歷史學家廣闊的思考平台,形成歷史學家開闊的學術視野的必要條件。三是當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實踐方面的知識。這要求歷史學家不要把自己鎖進象牙之塔,與世隔絕,而應該關心現實,關心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現實的發展和變化。古人雲:「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是個優良的傳統。對現實的了解和關注,是歷史學家治史的不可缺少的動力之源、靈感之源,更是治史目的正確性的重要保障。
三、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歷史學家的工作是在兩個方面創新:一是新的重要史實的發現、梳理;二是對重要問題新的、有說服力的解釋。這要求歷史學傢具有下述基本素質:(1)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做學問,要有清晰的思路、明確的概念、嚴謹的表述,這是基本要求。目前,我們的教育體系缺少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系統訓練。我們有些年輕學者在這方面很欠缺,說話、寫文章邏輯混亂。(2)較強的聯想能力。歷史的舞台無限廣闊,歷史現象之間的關系無比豐富復雜。缺乏聯想能力,就難以發現紛紜復雜的事物之間的相似性與相異性,難以發現它們之間的因果關系,難以產生很多靈感。知識面的寬廣,是聯想能力強的前提。(3)較強的批判精神。在學問方面,決沒有絕對的權威、絕對的正確,真理永遠是相對的。所以,歷史學家對任何已有的學術結論,在吸收其正確合理的成分的同時,還永遠應該抱批判精神,去尋找它們的不足之處。批判精神是歷史學家打破思維局限、眼界局限,確立自主意識、創新意識的前提。(4)較強的創新意識。這是學術研究最基本的意識,因為同科學技術發明一樣,學術研究的性質、目的就是創新。這一最基本、最起碼的認識,恰恰在一些人那裡被忽視了。目前,存在著大量重復勞動的學術產品。有些學者,甚至一輩子都沒有一項真正創新的成果。(5)較強的信息獲取能力。首先是善於利用各種手段,尤其是現代發達的通訊傳媒、電子網路手段查找資料的能力。其次是與國內、國際有關學者進行學術交流的能力。這種學術交流是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在學術日益國際化的21世紀,與國外學者的交流能力,將是我國歷史學任何一個學科的學者所必備的能力。這兩種能力都對歷史學家的外語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應該說,比較熟練地運用一門外語進行專業研究和學術交流,是任何一位未來的歷史學家的基本功之一;而對於從事外國歷史研究的歷史學家來說,恐怕還需要掌握不止一門外語。
Ⅱ 你認為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具備哪些素質
有責任心,對學生一視同仁,不差別對待,有親和力善於跟學生溝通交流,能站在學生的角度想問題。
Ⅲ 歷史評論家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素質
一、非凡的高度 做評論家是一定要有非凡的高度的。因為這實在不是匠人做的活,可以只有技術,只賣苦力。如果缺乏非凡的高度也就是形而上的觀照的話,就不可能會君臨天下,高屋建瓴,「胸中具上下千年之思,腕下具縱橫萬里之勢」。也只有站得高了,才會真正體會「一覽眾山小」的具體內涵。說得再具體一點,就是評論家必須要知道天外天和山外山究竟在哪裡,這樣才會具備一種廣闊的精神背景,從而擁有比較或對比的功夫,如果缺乏這基本的功夫就會不自覺地把小山看成是大山,即使是自己村後的土丘趴在那裡也會覺得它和珠穆朗瑪峰基本上差不多。相反,亦然。這高度,既是指心靈的高度也是指思想的高度。說穿了,評論的心靈和思想必須像一座大山矗在那裡。
二、深厚的學識 是的,是必須要有廣博而深厚的學識的。不僅要有文學的知識,還要有歷史的、宗教的、哲學的、美學的、詩學的、人類學的、社會學的等等的知識。知識力,直接影響著感知力和認知力。但在這里我所說的知識,必須是活的知識而不是僵死的知識。縱使你有十個博士文憑也不見得擁有我所說的這樣的知識力。知識力來自於書本,更來自於心靈。評論家的心靈是必須具有獨特性的,經得住察看,經得住敲打。
三、高聳的理念 理念不僅要有,而且要明確、高聳。在這里我所說的理念,顯然是指藝術的理念、批評的理念。設若缺乏這雙重理念,就會缺乏批評的方向感和縱深感,就會一個勁兒地向低處妥協。妥協,不應該是一個評論家的性格。評論家是必須要有性格的,應該融高山、岩石、鋼鐵、大風、閃電的性格於一體。
四、良好的直覺 良好的直覺,須是永久保持。大學畢業證書或者博士畢業證書蒙上了厚厚的灰塵這沒有關系,關鍵是,不能讓直覺蒙上了厚厚的灰塵,更不能讓直覺生銹或發霉。變形的直覺已經很多了,它們一概沒有用。評論家所擁有的,必須是完好的優良的直覺。
五、獨立而清醒的意識 說穿了就是不要被他人或現成的觀念所左右,不要他人說什麼自己就跟著說什麼。有時候即使是所有的人都在那樣說也不見得就對。總之,世故症和盲從病犯不得。中國人得這病的太多了,一不小心就會被感染,若是缺乏獨立而清醒的意識的話。因此,真正的評論家,特別是有抱負的評論家,他們是不屑加入任何圈子的。靠圈子來幫自己打開局面而不是靠實力來闖出一片天地的評論家,全是沒有自我和沒有出息的評論家,他們只能靠施捨活著,且活得很累。這樣的人註定面容模糊、面目混沌、面色難看、面具很多,也註定在沒有骨氣的支撐下可憐地流浪,直至死去,更註定了查無此人,藝術的戶籍上不可能會有他。
六、獨到和發現的眼光 如果缺乏獨到和發現的眼光,就會視丹如綠。即使是真金在眼前,也會左右懷疑,甚至疑心很重,就總也不能直言哪是玉石哪是普通的石頭。評論家最怕以世俗、市儈、勢利的眼光來看問題了。即使沒有史的眼光最最起碼也是應該擁有獨到和發現的眼光的,這沒有商量。如果一個評論家終生都沒有用自己手中的天文望遠鏡從文學的浩瀚星空里發現哪怕是一顆嶄新的星辰,就是重大的失敗,沒有比這更失敗的了,可以說是一敗塗地。縱使他混出了一點兒影響也是一敗塗地。
Ⅳ 成為一個優秀的科學家需要具備哪些素質
1、好奇心。
首先必須要有好奇心,對於自然的好奇,對於普遍事版物的好奇。當面對陌生的事實、現權象時,總會情不自禁地想去探其究竟。
2、堅持。
每件事情的成功都不容易。科學家必須忍受辛苦和孤獨,才能達成巨大的成就。
3、自信。
優秀的科學家一般都有很強的自信心,相信自己的判斷。自信是非常重要的一種素質。
4、道德素質。
要將個人的利益擺到一個適當的位置,如果把個人利益擺在國家的、集體的利益之上,此人的道德就有問題,人品道德乃立業之本。
Ⅳ 你認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應該具備哪些素質
會武術,柔道或者跆拳道等特長
有領導一群「小孩子「玩的能力
棋牌類等中也要有項擅長
我眼中的體育教師
Ⅵ 為確保歷史真實性 史學家應該具備怎樣的素質
歷史學研究是創新性的工作。歷史學家要創新,必須具備某些特定的素質。歷史學青年研究人員群體是否具備當代中國歷史學家的基本素質,是一個關繫到我國歷史學科未來發展,以及在國際歷史學界地位的大問題。筆者在結合今天的實際,學習、分析、總結老一輩史學大家的基本素質時體會到,對於我們這些後來者,也許主要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培養自己的基本素質。
一、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這里又包括四個要素,缺一不可:一是系統地閱讀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著作;二是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精神實質;三是具有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四是能夠正確處理堅持馬克思主義與發展馬克思主義之間的關系。做到這四點,非常不容易,需要研究機構和學者本人長期不懈的努力。
二、豐富的知識積累。歷史學是一門特別強調基礎知識的學科,之所以許多歷史學家都是大器晚成,就是因為知識積累需要時間,需要漫長的時間。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對於一個希望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能夠成為史學大家的學者來說,需要積累的知識應該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歷史學知識。這里不僅僅是自己研究方向、研究領域的專門知識,比如秦漢史知識、英國中世紀史知識,而且應該包括整個歷史學研究領域的基本知識,比如中國史知識、外國史知識、考古學知識,等等。二是歷史學之外的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知識和自然科學知識。這種跨學科知識,是構建歷史學家廣闊的思考平台,形成歷史學家開闊的學術視野的必要條件。三是當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實踐方面的知識。這要求歷史學家不要把自己鎖進象牙之塔,與世隔絕,而應該關心現實,關心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現實的發展和變化。古人雲:「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是個優良的傳統。對現實的了解和關注,是歷史學家治史的不可缺少的動力之源、靈感之源,更是治史目的正確性的重要保障。
三、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歷史學家的工作是在兩個方面創新:一是新的重要史實的發現、梳理;二是對重要問題新的、有說服力的解釋。這要求歷史學傢具有下述基本素質:(1)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做學問,要有清晰的思路、明確的概念、嚴謹的表述,這是基本要求。目前,我們的教育體系缺少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系統訓練。我們有些年輕學者在這方面很欠缺,說話、寫文章邏輯混亂。(2)較強的聯想能力。歷史的舞台無限廣闊,歷史現象之間的關系無比豐富復雜。缺乏聯想能力,就難以發現紛紜復雜的事物之間的相似性與相異性,難以發現它們之間的因果關系,難以產生很多靈感。知識面的寬廣,是聯想能力強的前提。(3)較強的批判精神。在學問方面,決沒有絕對的權威、絕對的正確,真理永遠是相對的。所以,歷史學家對任何已有的學術結論,在吸收其正確合理的成分的同時,還永遠應該抱批判精神,去尋找它們的不足之處。批判精神是歷史學家打破思維局限、眼界局限,確立自主意識、創新意識的前提。(4)較強的創新意識。這是學術研究最基本的意識,因為同科學技術發明一樣,學術研究的性質、目的就是創新。這一最基本、最起碼的認識,恰恰在一些人那裡被忽視了。目前,存在著大量重復勞動的學術產品。有些學者,甚至一輩子都沒有一項真正創新的成果。(5)較強的信息獲取能力。首先是善於利用各種手段,尤其是現代發達的通訊傳媒、電子網路手段查找資料的能力。其次是與國內、國際有關學者進行學術交流的能力。這種學術交流是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在學術日益國際化的21世紀,與國外學者的交流能力,將是我國歷史學任何一個學科的學者所必備的能力。這兩種能力都對歷史學家的外語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應該說,比較熟練地運用一門外語進行專業研究和學術交流,是任何一位未來的歷史學家的基本功之一;而對於從事外國歷史研究的歷史學家來說,恐怕還需要掌握不止一門外語。
如果我們在以上五個方面加強對自己的培養和訓練,必將提高我們在史學研究中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良好的學風。在學風方面,我國歷史學具有優良的傳統。其中最重要的,筆者認為是以下幾點:第一是勤奮。歷史學是一門聰明的學問,需要歷史學家有非常智慧的頭腦;歷史學又是一門「笨」學問,需要歷史學家有勤奮刻苦、吃苦耐勞的精神,不但要勤於動腦,而且要勤於動腿——到處去查找資料。在很多時候,勤奮比智慧更加重要。我們常常可以發現,一些特別優秀的歷史學文章,主要得益於作者在查找資料方面所下的「笨」功夫。第二是堅韌。我們都知道,坐冷板凳,而且一坐就是十年甚至一輩子,這種描述首先是來自歷史學科的。堅韌意味著甘於寂寞,有時候也意味著甘於清貧。堅韌對立於浮躁、急功近利、沽名釣譽。堅韌意味著學者的清高,學者內心世界的充實。第三是嚴謹。所謂嚴謹,就是實事求是、誠實踏實、一絲不苟。別人的有關成果要充分了解並且承認,決不能埋沒掩蓋,當然更不能竊為己有。自己的成果要做到:字字有據——決不說空話、說主觀臆斷的話;據必求全——就是一些歷史學家提出的「竭澤而漁」,把必需而且能夠找到的資料全部找到;據必求真——就是尊重史料,不為了說明自己的觀點而使用似是而非的史料,或者經不起推敲的史料。
以上幾點看法,筆者主要是用來自勉,當然,也盼望能夠獲得其他年輕的歷史學工作者的認同。
Ⅶ 作為一位歷史學家應具備哪些品質
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歷史學家的工作是在兩個方面創新:一是新的重要史實的發現、梳理;二是對重要問題新的、有說服力的解釋。這要求歷史學傢具有下述基本素質:
(1)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做學問,要有清晰的思路、明確的概念、嚴謹的表述,這是基本要求。目前,我們的教育體系缺少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系統訓練。我們有些年輕學者在這方面很欠缺,說話、寫文章邏輯混亂。
(2)較強的聯想能力。歷史的舞台無限廣闊,歷史現象之間的關系無比豐富復雜。缺乏聯想能力,就難以發現紛紜復雜的事物之間的相似性與相異性,難以發現它們之間的因果關系,難以產生很多靈感。知識面的寬廣,是聯想能力強的前提。
(3)較強的批判精神。在學問方面,決沒有絕對的權威、絕對的正確,真理永遠是相對的。所以,歷史學家對任何已有的學術結論,在吸收其正確合理的成分的同時,還永遠應該抱批判精神,去尋找它們的不足之處。批判精神是歷史學家打破思維局限、眼界局限,確立自主意識、創新意識的前提。(4)較強的創新意識。這是學術研究最基本的意識,因為同科學技術發明一樣,學術研究的性質、目的就是創新。這一最基本、最起碼的認識,恰恰在一些人那裡被忽視了。目前,存在著大量重復勞動的學術產品。有些學者,甚至一輩子都沒有一項真正創新的成果。(5)較強的信息獲取能力。首先是善於利用各種手段,尤其是現代發達的通訊傳媒、電子網路手段查找資料的能力。其次是與國內、國際有關學者進行學術交流的能力。這種學術交流是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在學術日益國際化的21世紀,與國外學者的交流能力,將是我國歷史學任何一個學科的學者所必備的能力。這兩種能力都對歷史學家的外語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應該說,比較熟練地運用一門外語進行專業研究和學術交流,是任何一位未來的歷史學家的基本功之一;而對於從事外國歷史研究的歷史學家來說,恐怕還需要掌握不止一門外語。
Ⅷ 優秀的歷史學家應該具備怎樣的精神文化修養
在歷史學家的修養方面,書中講到身為治史者要有大的眼界;同時,還需要專有人文關懷;以及對屬前人的研究抱有敬畏之心,不應妄加評論。很多人在自己學問有一定深度之後,往往會忘記和丟失一些最基本的素養,或許在他們剛入門的階段,並沒有對這些方面加以重視。前不久聽聞某君在背後評論某位老師學術造詣僅此而已,並不斷炫耀自己讀書多,然其涉獵的僅僅只是自身專業領域,何來博覽群書之說?後又聽聞某君指責和批判農民工的素質。這些人往往自恃學識淵博,但敢問其「史德」在哪?在學會做學問之前請先學會如何尊重別人,學習一下什麼是一位學者該有的修養~
Ⅸ 作為一個真正的史學家應具備的品質和素質
我們常把歷史比作一面鏡子,則歷史研究者的工作,就是擦去蒙在鏡子上的灰塵,使鏡子更加平整,使鏡中的影像盡可能與歷史事實一致。至於旁人要從這影像中讀出什麼微言大義來,與研究者是毫不相乾的。而文革中流行所謂「影射史學」,就完全不同了。為了使影像符合自己預先設定的形象,就在鏡子上抹上顏色,或者破壞鏡子的平面,使人們照不到自己的原貌。「古為今用」和「影射史學」的差別就在這個地方。 <BR> <BR> 正確的古為今用,只是在歷史所能提供的范圍里,做一些主觀的選擇,對歷史事實進行取捨,但絕不會歪曲、篡改既定的事實。像司馬光在寫作《資治通鑒》時,發現原始記載互為抵牾,便另撰《資治通鑒考異》30卷,詳加辨析,說明取捨的理由。對於異說,也記於《考異》一書中,以備後人查考。而影射史學,則是先入為主,帶著自己的目的去尋找甚至製造對自己有利的「史實」,對於不利於自己的材料,要麼絕口不提,要麼歪曲篡改,用自己的目標來重新「創造」歷史。這樣,歷史就真的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胡適語)了。 <BR> <BR> 影射史學的時代當然已經過去,但時至今日,有些人還是習慣於在歷史和現實之間作不恰當的比附,甚至為了現實的需要歪曲歷史。在他們的眼中,似乎今天的一切都可以在歷史中尋找到對應的部分。例如,對改革開放以來的新氣象、新進步,往往要用古代的清官、好皇帝、改革家來比附。其實,歷史上除了確實存在過屈指可數的幾位清官、好皇帝(且不說其中不乏某些好事者製造的假象)以外,君主專制體制下造就更多的只能是暴虐殘忍的帝王和貪贓枉法的官僚。不依賴於制度的創新,而寄希望於抽象的個人道德,是極其危險的。 <BR> <BR> 明朝和清朝前期,地方官員根本沒有辦公經費,而按照慣例,幕僚、隨從的報酬等卻都得在官員自己的俸祿中支付,而俸祿又低得出奇,所以官員們依靠正常的俸祿根本無法過上舒適的生活,低級官員更連養家活口都有困難。現在家喻戶曉的清官海瑞(圖3.6),生前的最後二年多任南京右都御史,其俸祿已經是明朝政府高級官員中第三位的高薪,卻只有732石(年俸),而相當多的下屬要由他支付薪水。他自己連子女都沒有,生活又極端節約,以至他買兩斤肉為母親祝壽,也會引起總督胡宗憲的驚奇。海瑞死時僅留下白銀20兩,尚不夠殮葬的費用,可見官員們靠正常收入是無法維持生活的。有的皇帝還委任一些只有空銜不支俸祿的地方官,聽任他們去「自負盈虧」,這樣就造成了無官不貪的局面。 <BR> <BR> 如果用從政實績來評判,海瑞不過是個一般的清官,對明朝的政治、經濟和社會並沒有很大的影響,而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個道德的典範。平心而論,海瑞的廉潔自律,確實值得敬仰,但用如此崇高的道德規范來要求每一個官員,根本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盡管海瑞有良好的主觀願望,他的措施和建設卻往往是不現實的。如海瑞曾向皇帝建議恢復明太祖時的懲貪法律,即貪贓枉法所得滿80貫錢即處絞刑,更嚴重的要剝皮實草,不僅「議者以為非」,就是皇帝也覺得太過分。顯然要讓一般官員這樣嚴格地遵守本來就不合理的俸祿制度,既不合情理,也是完全不可能的。明朝的權臣和太監迫害政敵或清流常用的手段就是給對方栽上「貪贓」、「受賄」的罪名,這固然出於誣陷,但也說明當時像海瑞這樣的官員實在太少,就是清流們也未能免俗,要說他們貪污再容易不過。在幾乎無官不貪的情況下,如果真的要實施明太祖時的法律,大概除了海瑞本人以外,人人都夠得上處絞刑的資格,剝皮的劊子手恐怕會供不應求。故而《明史·海瑞傳》說他「意主於利民,而行事不能無偏」,確是公允的評價。道德的榜樣和嚴刑峻法都不是萬能的,解決社會矛盾還得有切實可行的辦法,尤其是要注意消除產生這些矛盾的根源。崇高的道德典範不具有普遍意義,一旦要用它來要求社會中每一個人,只會造成更多的偽君子和兩面派。只有依靠合理的制度,用人人都可能遵守的規范來制約,才是惟一可行的出路。而在專制社會,這種制度的創新是難於完成的。海瑞一直沒有認識到這一點,這是造成他悲劇結果的真正原因。 <BR> <BR> 現在有些人抬高海瑞,將他樹為清官的典型,不惜將其神化。海瑞是宋明理學的堅定信仰者和實踐者,在這點上,他確實是表裡如一的,但其行事往往極端偏激而毫不近人情。明姚叔祥曾記載海瑞年僅五歲的女兒,僅僅因為從男性家僮手中接了一塊餅吃,便被海瑞認為犯了「男女授受不親」的大防,強逼其自行餓死。在當時,記述者是為了稱頌「非忠介(海瑞謚忠介)不生此女」(《見只編》卷上),今天讀來,只能覺得可怕,無怪乎周作人要痛詆其「實即是酷吏」,「豈不將如戴東原(戴震字東原)所雲以理殺人乎」!(《記海瑞印文》,見《書房一角》,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BR> <BR> 本來,「海瑞現象」出現在專制社會是很正常的,但由於影射史學非要把他比附現實,所以只能推出一個經過他們歪曲的海瑞形象,以達到他們以古喻今,借古諷今的目的。張中行先生曾針對近年來媒體大力頌揚歷史上清官的現象,指出其「問題在於,如果這位好官不來,小民的幸福和安全,保障在哪裡呢?……歌頌包公,歌頌海瑞,無論從事實說還是就思想說,都是可悲的,因為看前台,是小民的有告,看後台,是小民的無告。」歌頌清官「追問本質,是乞憐,表現的形式是磕頭。我們現在標榜民主,乞憐與民主是背道而馳的。如果民真能主,真依法而治,官好不好就關系不大,因為不管你心地如何,總不能不依法辦事,否則民有力量讓你下台,法有力量讓你走進牢房。所以再推而論之,頌揚好官就正好表示,民未能主,法未能治。」(《月是異邦明》,載《讀書》1992年第9期)說得實在是一針見血,發人深省。 <BR> <BR> 當前影射史學遺風的另一種表現,是強調所謂「歷史要為現實服務」,特別是要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近十幾年來,各地爭奪名人誕生地、活動地、重大事件發生地,以及不顧既定的歷史事實,一味為祖宗翻案等事件頻頻發生,其實這些有爭議的問題,有的本來是早有定論的,有的根據現存的史料是無法作出明確判斷的。比如西施的故里到底在哪裡?浙江的諸暨和蕭山爭得頭破血流,漫畫家華君武先生為此還畫過一幅漫畫,登在《浙江日報》上,漫畫中東施也來湊熱鬧,讓兩個人不要再打,乾脆我們兩人一家分一個好了。其實諸暨和蕭山兩縣毗鄰,歷史上又長期同屬會稽郡,縣界可能有所變動,西施居住的那個村的原址,哪裡還弄得清楚?更何況西施其人不見於《春秋》、《左傳》、《史記》等史書記載,而記於《管子》、《莊子》以及東漢的《越絕書》和《吳越春秋》,究竟只是小說家言抑或實有其人,還是個疑問。今天兩地所存的西施古跡,多為後人附會,不可能是春秋遺跡,顯然不能當真。再如對孫武的故里,先秦古籍並無記載,《史記》只說「孫子武者,齊人也」,語焉不詳。現在山東的惠民、博興和廣饒三地都在爭,其實這三說都是以《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孫武祖父孫書「食采於樂安」為依據的。而《新唐書》的史料,又來源於唐元和年間(806~820)所編的《元和姓纂》。有人認為該書中的「樂安」指唐樂安郡,有人認為指漢樂安縣,有人認為指先秦齊國樂安邑,一時眾說紛紜。且不說孫書的采邑是否一定為孫武的出生地,《元和姓纂》中所列郡望名稱,既有郡名,又有縣名,既有唐代地名,又有前代地名,三派學者按各自理解來解釋這段史料,爭來爭去爭不出個結果來。這種情況下,即便超脫的歷史學家也很難作出判斷。 <BR> <BR> 也有的史實本來是很明白的,如諸葛亮躬耕地在今天的湖北襄陽,東漢末屬於南陽郡鄧縣,是南陽郡下轄的37個縣之一,這一點,東晉習鑿齒的《漢晉春秋》記載得很清楚:「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當時是劉表的統治區。而今天的河南南陽東漢末雖然同屬南陽郡,但從建安四年(199)張綉降曹開始就一直是曹操的控制區,劉備怎麼可能於建安十二年(207)跑到「敵占區」去三顧茅廬呢?諸葛亮《出師表》中稱自己「躬耕於南陽」,只是從當時的郡名而言的。歷史學界對此早已取得了基本一致的意見,但到了1990年《三國演義》特種郵票第二組中的「三顧茅廬」、「隆中對」要確定首發式地點時,襄陽、南陽之爭就白熱化了。如果只是一場學術爭論也就罷了,竟然有人公然在文章中聲稱是為了「南陽二千萬人民的利益」,既然如此,那還有什麼尊重歷史事實可言?在這種情況下,某些自封或被封的「歷史學家」的「考證」當然不可能是研究歷史,連我們所說的「運用歷史」也談不上。 <BR> <BR> 要說這些人都是無事生非,或者完全是出於私利,或許有欠公允,關鍵問題是他們誤解了歷史的真正價值。爭名人,爭古跡,爭「第一」,說到底,都是為了某一地方或人群的利益,因為他們都認為,爭到了這些「歷史資源」就有了地方的知名度,就能夠促進旅遊業的發展或產品的銷售,就能夠引來外資內資,甚至就能夠「沖出亞洲,走向世界」。其實這是誤解了歷史的功能,多數情況下是不能如願以償的。 <BR> <BR> 一個地方的知名度固然離不開歷史,但歷史只是很多因素中的一個,一般情況下並不是決定因素。在今天世界上或國內的大中城市中,完全靠歷史悠久或歷史地位重要而獲得知名度的是極少數。即使是這些城市,也還離不開現實條件。如在中國的七大古都中,安陽建都在杭州之前,年代比杭州久;開封也先於杭州,地位更加重要,但國內外知道杭州的人無疑要比知道開封、安陽的多得多。 <BR> <BR> 歷史當然是一項重要的旅遊資源,在人文景觀中更是如此。但絕大多數旅遊者不是歷史學家、考古學者或專業人員,他們的主要目的是娛樂、休閑,是精神和物質上的享受,要是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即使是再重要的古跡也不會引來遊客。20世紀30、40年代的敦煌莫高窟可以吸引張大千、常書鴻這樣的畫家、學者,但只有交通改善和設施具備後才會成為旅遊熱點。今天真正要產生市場效益,歷史悠久不是決定因素。即便全是假的,只要市場定位準確,也同樣可以吸引大量的客源。像杭州的「宋城」主題公園,全是新建的仿古建築,遊客也源源不絕。而杭州城南鳳凰山麓真正的南宋皇城遺址卻堙沒於草木之間,到那裡去發思古之幽情的人恐怕沒有幾個。長期無人知曉的四川九寨溝,除了編出一些民間故事外,在漢文史料中找不到什麼記載,但大自然的無窮魅力使它在短短幾年內就名聞世界。 <BR> <BR> 由此我想起了南宋詩人陸游在《入蜀記》中記下的一件事:鎮江北固山甘露寺中有一塊「狠石」,相傳劉備與孫權曾圍著這塊石頭商議如何對付曹操。石頭早已不存在了,寺中僧人就隨便放一塊充數。每當遊客圍著石頭撫摩感嘆,大談三國故事時,知情的和尚和小孩都在暗暗發笑。記得前幾年游甘露寺時也見過這塊「狠石」,從南宋到今天又不知換了幾塊,但這並沒有影響遊客的興致,因為劉備、孫權到過這里已經通過小說《三國演義》(不是史書《三國志》)而變得盡人皆知,難道還有必要讓歷史學家或地質學家來證明這塊石頭的真偽嗎?因為旅遊畢竟不是歷史教學,就是歷史學家也怎麼可能、又有什麼必要將一切都查考清楚呢? <BR> <BR> 至於要寓教於樂,激發愛祖國、愛家鄉的崇高感情,這是把太多的附加成分放在歷史上,實際效果並不見得很好。難道愛好歷史、喜歡游覽名勝古跡的人裡面就沒有賣國賊了?如果我看到外國的古跡更加雄偉,難道就激發起我愛外國的感情嗎?要增長歷史知識的話,並不一定非得通過旅遊,化同樣的時間去讀史書,學到的知識肯定比旅遊看到的多。 <BR> <BR> 現在很多地方化那麼多的財力、物力去爭這些所謂的旅遊資源,其實並沒有取得想像中的巨大效益,反而在實際上起了誤導作用。例如關於李自成的結局,清初以來大量公私文獻證明他於順治二年(1645)兵敗退至湖北通山九宮山,被當地民團所殺,這點已得到明史學界大多數學者的公認。而近年來,湖南石門縣一些人僅憑當地流傳的李自成兵敗後遁入空門的傳聞,以及該縣夾山寺奉天玉和尚墓中出土的部分文物,斷言李自成兵敗後禪隱該寺,化名奉天玉,並在幕後秘密指揮余部「聯明抗清」20餘年之久。此說一出,海內外報刊、電視紛紛介紹,盛極一時。對此,史學界大多數人均認為缺乏確鑿的根據。比如墓中出土的一塊鐫刻道符的青磚,有學者破譯出其中含有「闖王陵」三字,成為李自成歸隱夾山說的鐵證。其實,只要稍具一點宗教知識的人都會知道,這只不過是極常見的道教神符,是舊時喪葬的常用之物,埋於墓中取保佑亡魂升天之意。被某些學者認為含有「闖王陵」的圖案,在全國各地的墓葬中均有出土。《奉天大和尚塔銘》中有一處是脫漏後補刻,又有學者加以發揮,認為隱喻「補之」,即李自成之侄李過的字,那就簡直是在測字了。而湖南石門縣為開發這一旅遊資源,違反《文物法》中「不改變文物原狀」的規定,未將奉天玉墓按原狀保存下來,而是投資1000多萬元,仿照明十三陵,將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夾山寺改建為宏偉的闖王陵,與湖北通山的闖王陵遙遙相對。可是石門縣不是經濟發達地區,又缺乏相關產業帶動,不像杭州本身就是一個世界著名的旅遊城市,以致遊人寥寥,現在慘淡經營,維持不下去,並沒有獲得預期的經濟效益。這種做法也給當地青少年、學生和缺乏歷史知識的遊客造成錯覺,以為這里就是李自成的墓,對通行的說法(包括歷史課本中的內容)產生懷疑,還助長了一種狹隘的地方主義情緒。至於某些學者、文人拿了錢便去美化別人的祖宗,將奸臣證明為忠臣,漢奸美化為民族英雄,就已經完全喪失了作為知識分子的良知了。 <BR> <BR> 近幾年來有人為了迎合政治,證明中國如何偉大,不斷地發現所謂「世界第一」,把早就被歷史學家批判過的偽史料重新揀出來,把五四運動以來正確的辨偽統統推翻,諸如河圖洛書都是真的,甚至有人證明是由外星人帶來的;三皇五帝確有其人,不僅有具體的出生,還有世系明確的直系後裔;似乎惟有如此才是愛國主義。這使我們想起了晚清以來的一種潮流,外界傳入中國一種新事物,無論是物質方面的還是精神、制度方面的,總會有人出來證明,中國古已有之,暗示外國人只是拾了中國古人的牙慧,至少是受了中國古人的教化或影響才有的。足球流行時,便有人撰文稱足球實起源於唐宋的「蹴鞠」,20世紀80年代允許股票上市時,又有專家撰文論證股票在中國歷史上早就出現了,進入90年代更有學者論證市場經濟中國古而有之,這實在是歷史研究和運用的一種倒退。但是對於熟悉中國歷史的人來說,這類盲目復古、西學中源的論調,不過是晚清或更早的沉渣泛起,在歷史上並不罕見。 <BR> <BR> 還有一些人借著弘揚中國文化的名義,把《周易》及陰陽學說抬高到了無以復加的地位,似乎成了集科學的大成,成了中國以至世界一切科學的源泉。其實稍懂一點中國歷史的人就不難看出,先秦的學者再偉大,也不可能超越時代的局限,達到現代的科學技術水平。即便有現代科學家學習和運用《周易》或陰陽學說取得了成就,與《周易》或陰陽本身的科學價值是不能混為一談的。盡管萊布尼茨從中國的八卦得到啟發而發明二進制的故事已經不止一次被指出並非事實,而只是國人一廂情願的誤解,事實不過是萊布尼茨發明二進制之後,從在中國傳教的法國籍傳教士處獲得了宋代邵雍的六十四卦圖,發現可以用他的二進制數學來解釋,但不少人至今還在津津樂道,以此來證明《周易》的偉大。即便真有其事,那麼比萊布尼茨對《周易》不知熟悉多少倍、又不知有多少《周易》專家的中國,為什麼沒有人發明二進制,並進而研製出計算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