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考歷史專題復習資料。
答:
中考歷史總復抄習資料
炎黃堯舜夏商周, 春秋戰國亂悠悠; 秦漢三國晉一統, 南朝北朝是對頭; 隋唐五代又十國, 宋元明清帝王休。
中國歷史第一冊
一、我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是雲南的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 2、北京人生活的時間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最早使用天然火。 3、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6000多年前,生活在長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已栽培了水稻,5000多年前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半坡人已栽培了世界上最早的粟和蔬菜。
2. 中考歷史復習
第一單元 侵略與反抗
1、中英鴉片戰爭(1840—1842年)
(1)根本原因:英國為了打開中國市場,掠奪原料,傾銷商品。
(2)導火線:1839年林則徐領導的虎門銷煙運動,沉重打擊了英國侵略者。
(3)主要經過:1840年6月,英國挑起戰爭。1842年8月,英艦開抵南京江面,清政府被迫求和簽訂《南京條約》。
(4)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①割地——割香港島給英國 ②賠款——2100萬銀元
③通商——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
④協稅——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5)影響: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2、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
(1)根本原因:西方列強不滿足既得利益,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
(2)參戰國家:英、法聯軍為主凶,美、俄兩國為幫凶。
(3)主要經過:1856年10月英、法發動,1860年,英、法軍隊進攻北京,火燒圓明園,俄國趁火打劫,共割佔了中國領土150多萬平方公里。
(4)影響:進一步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程度。
3、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中外反動勢力勾結起來,成立了「洋槍隊」,1862年,太平軍在慈溪戰斗中,擊斃了洋槍隊頭目華爾。
4、為了粉碎英、俄利用阿古柏分裂新疆的陰謀,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進軍新疆,左宗棠採取「先北後南,緩進急戰」的策略,收復了除沙俄強占的伊犁地區以外的新疆全部領土。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
5、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年)
(1)起因:日本為實現征服朝鮮,侵略中國,稱霸世界的夢想。
(2)經過:1894年,日本佔領朝鮮,侵略中國,在黃海戰役中,鄧世昌英勇抗敵,以身殉國,1895年初,日軍攻佔威海衛,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同年4月,李鴻章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簽訂了《馬關條約》,戰爭結束。
(3)《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
①割地——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 ②賠款——2億兩白銀
③開放通商口岸 ④設廠——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設廠
(4)影響:《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
6、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1901年)
(1)起因:從1898年起,義和團掀起了一場反帝愛國運動,威脅到列強在華利益。
(2)經過:1900年由西摩爾率八國聯軍入侵,攻佔天津,隨後攻陷北京,慈禧太後帶領光緒帝倉皇出逃,1901年,清政府被迫簽訂《辛丑條約》。
(3)《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
①經濟—賠款白銀4.5億兩 ②政治—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
③外交—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
④軍事—清政府拆毀大沽炮台,允許列強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
(4)影響:《辛丑條約》的簽訂,使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二單元 近代化的探索
7、洋務運動(19世紀60年代—90年代)
(1)背景: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朝內外交困 (2)目的:維護清朝統治
(3)學習對象:西方先進生產技術 (4)領導階級:地主階級
(5)時間:19世紀60—90年代 (6)主張:「師夷長技以自強」
(7)代表人物:中央—奕欣 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8)主要內容:前期—以「自強」為口號,創辦了近代軍事工業,主要有安慶內軍機械所、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簡稱「兩局一所」)
後期——以「求富」為口號,開辦民用工業,主要有輪船招商局(李鴻章),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張之洞)。後來還籌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興辦了京師同文館等一批新式學堂。
(9)結果:甲午戰爭北洋艦隊全軍覆滅,標志著洋務運動徹底破產。
(10)性質:封建統治者進行的一場自救運動。
(11)評價:消極:主觀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
積極:通過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創辦近代工業,客觀上為中
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對西方列強、侵
略也起了一定的抵製作用。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8、戊戌變法(1895年—1898年)
(1)背景:《馬關條約》簽訂,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2)領導階級:資產階級維新派 (3)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
(4)學習對象:西方先進制度(君主立憲制)
(5)主要經過:序幕—1895年,康有為、梁啟超發起「公車上書」。
↓
發展—康有為、梁啟超創辦《萬國公報》(後更名為《中外紀聞》),組織強學
會,宣傳變法,維新派政治團體形成。
高潮—1898年,光緒帝發布變法法令,前後持續103天,
↓ 史稱「百日維新」(又叫戊戌變法)
結束—1898年9月,慈禧太後發政變,囚禁光緒帝,譚
嗣同等六人被殺害,變法失敗。
(6)「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
經濟上—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 軍事上—訓練新式軍隊
政治上—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文化教育上—開辦新式學堂,翻譯西方書籍,創辦報刊。
(7)性質:資產階級領導的一場政治改良運動。
(8)失敗原因:①資產階級力量薄弱,依靠一位沒有實權的皇帝。
②變法觸犯了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封建頑固派的利益,遭到他們的極力反對。
(9)歷史意義:這次變法廣泛傳播了資產階級政治學說和自然科學知識,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促使資產階級的斗爭由改良轉向了革命。
9、辛亥革命(1894年—1912年)
(1)領導階級:資產階級革命派 (2)學習對象:西方先進制度(民主共和制)
(3)代表人物:孫中山
(4)指導思想—三民主義
(5)機關刊物—《民報》
(6)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7)主要經過:①革命准備—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組織了革命團
體興中會;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成
立了中國同盟會。(意義:大大推進了全國
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
②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在湖北武昌
發動起義,佔領楚望台軍械所,到11日,
起義軍完全佔領武昌城,史稱「辛亥革命」。
③中華民國成立—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
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
國正式成立,這一年為中華民國元年。
④結 束— 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建立起北洋軍閥的統治。
(8)歷史意義: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失敗: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半封
建社會的性質,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沒有完成。
10、新文化運動(1915年—20世紀20年代)
(1)領導階級:激進民主主義者 (2)學習對象:西方先進思想、文化
(3)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4)性質:思想解放運動
(5)旗幟:「民主」和「科學」 (6)宣傳陣地:《新青年》
(7)主要內容:前期—「四提倡」、「四反對」
提倡民主,反對獨裁專制;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盲從。
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後期—宣傳馬克思主義,1918年,李大釗發表《庶民的勝利》和《布
爾會維主義的勝利》,頌揚十月革命,同年底,李大釗又在北京
創辦了《每周評論》。
(8)意義:①啟發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
②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
(9)局限性:對東西方文化有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的偏向。
第三單元 新民主義革命的興起
11、五四愛國運動(1919年5月4日—6月初)
(1)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2)領導人:陳獨秀、李大釗。
(3)斗爭口號:「外爭國權,內除國賊」,取消「二十一條」,反對在對德「和約」上簽字,「誓死力爭,還我青島」等。
(4)經過:1919年5月4日—6月初,斗爭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學生,以罷課為主要斗爭方式
1919年6月初以後,斗爭中心轉移到上海,主力是工人,工人罷工、商人罷市成為主要斗爭方式。
(5)結果:取得初步勝利(表現在①北洋政府釋放被捕學生;②罷免曹汝霖等賣國賊的職務;③拒絕在對德「和約」上簽字)。
(6)性質:是一場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
(7)意義: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12、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1)時間:1921年7月 (2)地點:上海,後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
(3)代表:毛澤東、董必武、李達等13人。
(4)內容:①通過了黨的綱領—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
實現共產主義
②確定黨的中心任務是領導工人運動
③選舉陳獨秀為中央局書記
(5)意義: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了。
13、北伐戰爭
(1)1924年5月,黃埔軍校在廣州成立,蔣介石任校長,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黃埔軍校培養了大量軍事政治人才,為建立國民革命軍奠定了基礎。
(2)北伐戰爭
①目的: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統一全國 ②主要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③主戰場:湖南、湖北 ④主要戰役:汀泗橋、賀勝橋戰役(葉挺獨立團)
⑤戰果:不到半年,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1927年初,國民政府從廣州遷到武漢。
⑥結局:蔣介石、汪精衛等突然叛變革命,國民革命運動失敗。
(3)1927年4月,蔣介石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南京國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
14、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朱德等人在南昌舉行武裝起義,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是創建人民軍隊的開端。
15、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了秋收起義,隨後率領部隊向農村進軍,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16、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的起義軍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在井岡山勝利會師,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
17、紅軍長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1)原因: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嚴重失利,被迫長征。
(2)經過:瑞金出發→挺進湘西→沖破四道封鎖線→改向貴州→渡過烏江→奪取遵義→四渡赤水(打亂敵人追剿計劃)→巧渡金沙江(跳出敵人包圍圈)→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到達陝北吳起鎮→甘肅會寧(紅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會師)。
(3)遵義會議(1935年1月)
①內容:解決了博古等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錯誤;取消了博古的軍事指揮權;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
②意義:這次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4)長征勝利意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幹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5)長征精神:艱苦奮斗、百折不撓,嚴守紀律,不怕犧牲,堅定信念,以苦為樂等。
第四單元 抗日戰爭(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
18、1931年9月18日,日軍有預謀地製造了柳條湖事件,並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城,九•一八事變爆發了,由於蔣介石下令不抵抗,不到半年,東三省完全淪陷,共產黨員楊靖宇等在東北組織游擊隊,開展抗日游擊戰爭,九•一八事變拉開了中國人民局部抗戰的序幕。
19、西安事變(1936年12月12日)
(1)背景:①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抗日救國已成為當務之急。
②催化劑—受中共呼籲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感召。
③直接原因—蔣介石拒絕張、楊停止內戰,聯合抗日的建議。
(2)目的:逼蔣抗日
(3)經過:張學良,楊虎城聯合行動,扣押了蔣介石,實行「兵諫」,通電全國,要求停止內戰,聯共抗日。
(4)解決: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利益出發,主張和平解決,派周恩來到西安調停,最後蔣介石接受了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5)意義:標志著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20、1937年7月7日,日軍突然進攻盧溝橋,炮轟宛平城,中國守軍奮起抵抗,佟麟閣、趙登禹先後為國捐軀。全國性的抗日戰爭從此爆發。(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
21、盧溝橋事變後,國共兩黨再次合作,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爭。
22、盧溝橋事變以後,日軍又發動八•一三事變,大舉進攻上海,1937年12月,日軍攻陷南京,屠殺中國居民達三十萬人以上,國民政府被迫遷都重慶。
23、1937年9月的「平型關大捷」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次大捷,1938年春天李宗仁將軍指揮的台兒庄戰役,殲敵一萬多人,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重大勝利。
24、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根據地軍民頑強抗戰,成為抗擊日本侵略的中流砥柱,延安是敵後戰場的戰略總後方。
25、為了粉碎敵人「囚籠」政策,1940年8月,八路軍在彭德懷指揮下,發動了「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最大規模戰役。
26、中共七大
(1)時間:1945年4月 (2)地址:延安
(3)背景:抗戰即將勝利
(4)中心任務:討論奪取抗戰勝利和勝利後中國將走什麼道路的重要問題。
(5)內容: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參見P82)
(6)意義:為爭取抗戰的勝利和實現中國的光明前途准備了條件。
3. 廣東初中歷史考點!
2014中考歷史知識點:廣東2014年中考大綱一
http://www.prce.com/news/chuzhong/258198_2.html#
一、考試性質
初中畢業生歷史學科學業考試是義務教育階段的終結性考試。考試結果既可作為衡量學生是否達到畢業標準的主要依據,也是高中階段學校招生的重要依據之一。
二、指導思想
(一)以「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
(二)注重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考查
切實有效地把考查歷史知識與考查學生學習能力、學習方法和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結合起來。主要考查學生對基本的歷史知識和歷史發展脈絡的掌握程度;重視運用「新材料、新情景」;注重考查探究性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有助於實施素質教育,體現課程改革的理念。
(三)體現時代性,貼近學生生活和社會實際
試題結合學生的生活和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並與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相適應。試題注重考查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綜合運用所掌握的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初步的科學和人文素養。
(四)確保考試的信度和效度
確保試題的效度、信度,杜絕繁、難、偏、舊的試題,杜絕有科學性錯誤的試題。制定科學的評分標准和評分要求,以保證閱卷工作準確、公正、合理地進行。
三、考試依據
廣東省義務教育歷史學科學業考試,是以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准(實驗稿)》為依據,同時根據教育部《關於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號)的有關精神,結合我省初中歷史新課程教學實際而制定。
四、考試內容與要求
第一部分 中國古代史
(一)中華文明的起源
1.元謀人、北京人等早期人類原始人類文化遺存。
2.炎帝、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說。
(二)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
1.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內容。
2.商鞅變法,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三)統一國家的建立
1.秦兼並六國和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史實,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
2.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四)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
(五)繁榮與開放的社會
1.「貞觀之治」的主要內容和「開元盛世」的基本史實。
2.隋唐科舉制度的主要內容。
3.唐與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實。
4.遣唐使、玄奘西行、鑒真東渡等史實,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
(六)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系的發展
1.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
2.宋代的社會生活。
(七)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的危機
1.明清兩朝加強專制統治的主要措施。
2.鄭和下西洋的史實。
3.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台灣、雅克薩之戰。
4.清朝設置駐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等史實,清朝加強邊疆地區管轄和維護國家統一的主要措施。
5.「閉關鎖國」的主要表現及其歷史影響。
(八)科學技術
1.司母戊鼎,中國古代青銅工藝的成就。
2.華佗、張仲景和《傷寒雜病論》、李明珍和《本草鋼目》等名醫名著。
3.《水經注》、《齊民要術》、《天工開物》等重要著作。
4.「四大發明」,中國古代科技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
(九)思想文化
1.孔子,「百家爭鳴」的主要史實。
2.唐詩、宋詞和明清小說,中國古代的文學成就。
3.《史記》、《資治通鑒》的作者和體例。
4.以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閻立本、吳道子、張擇端為例,了解古代書法、
繪畫的主要成就。
4. 初中生答歷史、政治題怎麼答到要點 有什麼套路
無論你怎麼答題都要對課本上的知識要點有重要的了解,並得以運用。
在答題版時,你首先要知道這個問題考權你的知識點事什麼,從而回想教材
中的內容,進行概述並加入些自己的見解,這樣才會達到要點,一般答題
都是這樣的步驟,如果你連答題的要點都找不到的話,那我勸你應該把書
上最基本的內容仔細的學習一下,我是學文的,這個做題方法無論是初中
還是高中都同樣適用,據我了解初中的那點東西都不算難,想要學好很簡單
記住想要學好文科的這些東西,最重要的就是抓住知識點,而這些知識點恰恰
就在課本當中,根紮好了,才會對症下葯~!好好努力吧~!加油哦~!
5. 中考歷史主要考哪些內容
分三個方面
一.從內抄容上看:分世界史和襲中國史。考察歷史事件對其歷史的影響,這是宏觀的考察。世界史和中國史所佔的的分值不同,大多數地區中考側重於中國史。
二.從微觀上看:一個事件要分幾部分來考察,也就是大題中的1234小問。主要分為:事件的原因、過程(其中的人、地、時間、結果)、影響(作用)、啟示(開放性為主)。所有時間都可以這樣考。
三.總想考察歷史事件間的聯系。這是比較難的的一部分,多通過材料大題讓找聯系、啟示。要求考生要自己的准確認識、理性的去分析。
其實歷史不難,認真復習,把歷史當做一串串有趣的故事自然會學好。
6. 歷史中考主要考哪幾方面的內容
基礎知識會考時間地點人物文獻事件等,這些東西都要知道了解還能簡述,還有識圖題專,主要是秦始皇,開屬國大典,中英香港交接儀式,馬克思恩格斯,蒙娜麗莎這些常考,三大戰役,戰國七雄,三國協約這三副圖的位置要記、綜合題的話在理解的基礎上要會運用所學的知識,還會出現一些符合當前國際形勢的題目,我預測今年可能會考和新疆有關的知識,我們這邊還有十分的地方文化常識,不知道你那裡有沒有,不過話說回來,老師沒有給你們發考標嗎
7. 中考歷史政治主要(重點)考初幾的知識
中國近現代史和世界近現代史,不同版本的教材內容稍有區別,大致都是初二、初三的內容。初一的中國古代史考得比較簡單
8. 初中生學習歷史方法有哪三點
一、撥正學習態度,培養學習興趣
在我初任教歷史課程的八十年代,比起現在,歷史學科對於學生們來說更是副科中的副科,因為不是中考科目,只需畢業考及格就行,學生們靠死記硬背就可以取得高分。 但隨著新課改的實施,課本設置更加符合學生的興趣的發展,考試題目也更趨向於能力測試,這就要求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更加註意知識的積累,絕對不可以存有「臨陣磨刀快三分」的僥幸心理。知識累積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期間,學生可以通過在教師的指導下參與歷史段劇的編寫與演出,欣賞歷史題材的書籍、影視作品,如《上下五千年》、《百家講壇》等,並根據所接觸到的內容寫出自己的感想,結合書本上的歷史理論知識,達到提高自身歷史知識水平的目的。
二、理清歷史學習思路,把握教材重點
在梳理好歷史線索的基礎上,根據教師授課重點掌握教材的核心內容。學生可從以下四方面去確定教材中的重點:第一,對歷史發展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人物、事件和意義;第二,屬於「中國之最」、「世界之最」的內容;第三,教科書上有插圖,課後有練習題的內容。但凡在以上三點要求內的課程部分,就是必須掌握的重點內容,就是考試中出現率極高的內容。
三、改進歷史學習方法
准確記憶基礎知識是學好歷史的是第一步,但對於沒有入門的同學來說,歷史知識紛繁復雜,千頭萬緒,簡直無從下手。筆者總結了幾種方法,如果學會用活,做到舉一反三,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巧記速記法
1、字頭法。抽出核心字(多為首字), 串在一起,押韻更好,然後多念幾遍即可。如
清朝最後的九個皇帝依次為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記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
1842年簽訂的中英《南京條約》中開放的中國第一批通商口岸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由南向北),記為「廣廈福寧上」。
2、諧音法。基本方法同「字頭法」,只不過要精選核心字及其諧音,使其既押韻,又有一定生動的意義。
如:洋務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代表共五人:奕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編為「新(欣)增(曾)李左張」
舊民主主義革命開始的時間1840年和領導階級。我給學生做出抓起一張廢紙「一把撕零」的動作,撕壞的不要的是過時的,領導階級是資產階級;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的時間1919年和領導階級。我給學生做出揪了兩次衣服的動作,諧音加意義記憶「一揪一揪」(1919)揪起來的是新的,領導階級是無產階級。
3、歌謠法,即以「核心字」為基礎,通過反復挑選排列,使之成為形式對仗,合則押韻的順口溜,最適於記年代。如
4、排比法。即認真分析歷史事物,從中歸納提煉出或連續或對仗的「核心詞」,作為記憶的載體,有事半功倍之效,此法適用范圍很廣。如
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可總結為「四提倡,四反對」 。
(二)分析試卷,反思得失
歷史題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考察記憶能力的題目,只要熟記基礎知識,得分並不難。另一類是側重於考查歷史思維和歷史分析的題目,這類題目對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提出較高要求,是建立在牢固的基礎知識之上的提高和匯總。因此,每次考試之後,應抽出時間對失分得分的內容進行分析和總結。對於第一類題目的失分,應該加強基礎知識的強化落實,牢記史實,並確保記憶准確。對於第二類題目的失分,學生應加強審題能力,揣摩出題人的意圖。例如材料分析題,應從題目要求出發,帶著問題看材料,既能保證自己的答案符合題目要求,又節約了有限的答題時間。
(三)緊跟考題變化趨勢,歷史知識聯系當前時事
近年來,歷史中考題目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中一個重要的特徵就是與時事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尤其是當今社會生活中的焦點熱點更是成為考題集中的大戶。如06年濟南市中考歷史試卷第。這就要求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注意觀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的發展變化,並學會利用已有的歷史知識對其加以闡釋。學生可以利用各種媒體,如互聯網、電視、報紙能廣泛了解時事新聞。這樣一方面增加了自己的知識容量,另一方面,在考卷上遇到以自己熟悉的內容為題乾的題目,更容易取得良好的答題心態。
總之,學習歷史:還要做到課前,做好預習;課上要做到聽、看、讀、寫、思、議全身感官總動員,協調行動,多渠道接受知識;課下,多做練習鞏固所學知識。如果知識是黃金、財富,那麼學習方法就是「點金術」,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學會「點金術」就會使知識遠遠而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也會使能力不斷提高,節節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