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需要《大國崛起》中日本歷史大事年表
1、日本開國
日本開國指19世紀50年代中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以武力強制日本放棄「鎖國政策」,對外實行以建立國交和開港貿易為中心的開放政策。「開國」是對「鎖國」而言。
在17世紀中葉至19世紀中葉日本推行「鎖國政策」(見鎖國令)期間,英、美、法等國先後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和產業革命,並挾其武力和商品向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區侵略擴張,同時也把鋒芒指向日本。
從18世紀末起,俄、英、美等國不斷向日本叩關,要求建交和開港通商,均遭拒絕。19世紀中葉,美國為開辟橫跨太平洋的航路,並為捕鯨船隻尋求停泊港,於1852年派遣其東印度艦隊司令海軍准將M.C.佩里前往日本交涉。
1853年7月8日佩里率艦隊駛抵江戶灣的浦賀,要求日本「開國」。因美艦身塗黑漆,日本人稱為「黑船」。
在美國艦隊武力威脅下,1854年 3月31日,德川幕府被迫簽訂《日美和好條約》(通稱《神奈川條約》)。
條約規定,日本開放下田、箱館(今函館)兩港作為美國來往船隻的停泊港,並給予美國最惠國待遇等優惠。
1858年(安政五年),日本又被迫與美國、荷蘭、俄國、英國、法國分別簽訂通商條約,總稱<安政條約>。
德川幕府鎖國政策破產和被迫「開國」標志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在嚴重的民族危機下,日本廣大人民和愛國志士展開了反對侵略、反對幕府統治的斗爭,揭開了日本近代史序幕。
2、戊辰戰爭
1867年日本孝明天皇死,明治天皇即位。1868年(戊辰年)1月3日,天皇發布《王政復古大號令》,廢除幕府,令幕府將軍德川慶喜「辭官納地」。
1月8日及10日,德川慶喜在大阪宣布「王政復古大號令」為非法。1月27日,以薩、長兩藩為主力的天皇軍5000人,在京都附近與幕府軍1.5萬人激戰,德川慶喜敗走江戶,戊辰戰爭由此開始。
天皇軍大舉東征,迫使德川慶喜於1868 年5月3日交出江戶城,至11月初平定東北地區叛亂諸藩。1869年春,天皇軍出征北海道,於6月27日攻下幕府殘余勢力盤踞的最後據點五棱郭(在函館市),戊辰戰爭結束。
這場內戰把日本從腐朽落後的幕府封建統治下解放出來,為日本建立統一的近代國家奠定基礎。就此,一個新生的日本帝國,開始出現在亞洲的東部。
然而,依靠槍炮建立的明治政權不久就准備依靠槍炮,去實現「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於四方」的野心了。
3、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是指19世紀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沖擊下所進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全盤西化與現代化改革運動。
這次改革始於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進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經濟上推行「殖產興業」,學習歐美技術,進行工業化浪潮,並且提倡「文明開化」、社會生活歐洲化,大力發展教育等。
這次改革使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逐漸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開端,是日本近代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
需要指出的是,日本的明治維新並不徹底,大量的封建殘餘思想得以保留。通過明治維新,日本的綜合國力迅速提高,並躋身帝國主義列強行列。
日本帝國海軍、帝國大學等大量充滿軍國主義性質和國家榮譽感的社會、文化符號應運而生。日本最終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
4、西南戰爭
西南戰爭發生於日本明治十年(1877年)2月至9月間,是明治維新期間平定鹿兒島士族反政府叛亂的一次著名戰役。因為鹿兒島地處日本西南,故稱之為「西南戰爭」 。
西南之役的結束,亦代表明治維新以來的倒幕派的正式終結。
5、中日甲午戰爭
中日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朝鮮半島稱:清日戰爭,西方國家稱:Sino-Japanese War/第一次中日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
明治維新的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對外積極侵略擴張,確定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
此時的清朝是一個通過洋務運動迴光返照的帝國,政治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干,紀律鬆弛;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宗主國清朝乞援,日本乘機也派兵到朝鮮,蓄意挑起戰爭。
1894年(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甲午戰爭開始,由於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朝倉皇迎戰,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1895年4月17日簽訂了《馬關條約》。
這場戰爭使得日本得到巨額賠款和台灣等戰略要地,不僅促進了本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對遠東地區的進一步侵略擴張,使日本一躍成為亞洲唯一的新興資本主義強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國崛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日本開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戊辰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明治維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南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日甲午戰爭
『貳』 大國崛起講述是什麼歷史
《大國崛起》雖然講述的是葡萄牙、荷蘭、西班牙、德國、日本、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九個國家的發展史,實則是為中國未來的發展提供歷史的經驗和借鑒。它如果作為異國風光片或高中世界歷史教科書教輔片,其不乏可圈可點之處;但若以歷史政論片論之——其得出需要借鑒的結論種種,甚至不如「洋務運動」及「五四運動」這兩個時期對中國的啟迪來得深刻。
時下,「大國」、「崛起」、「盛世」等一些宏大的詞彙除了被不少專家學者熱議,它們也成了很多國人茶餘飯後的談資。這種現象,固然說明了中國發展的事實,但總給人一種錯覺——回顧歷史,《大國崛起》所涉九國,它們崛起的時候是否總把「大國」或「崛起」常掛嘴邊?
在最後一集「大道行思」里,《大國崛起》對「大國之謎」有這樣一段結論性的語言:「回顧500年來各個世界大國發展的歷程,討論大國崛起的關鍵性因素。單一的因素一定是錯誤的,但有一些共同的因素卻值得關註:重視科學和教育、建立起適合本國國情的政治經濟制度、善於學習但絕不簡單模仿別國的道路、後發國家在國家力量主導下加快現代化步伐等。」這結論說了等於沒說,這是分析大國崛起因素的敗筆。
《大國崛起》的創作者們,希望該片為討論國家發展問題提供「可資借鑒的歷史資源和文明資源」,企圖「讓歷史照亮未來的行程」。從該片總編導「不太喜歡這種解讀方式」(指有人在片子中讀到自由、民主)不難看出,它想傳達的主要並不是西方發展歷程中被提煉及傳承的理念。它借鑒的是什麼歷史?傳達的是什麼理念?從《大國崛起》多見「國家」少提「個人」的全局而論,其與中國儒家關於國家的思想其實是不謀而合——《大國崛起》巧妙地迴避了西方九國崛起或沒落時,「國家」與「個人」的互動關系。
這導致了《大國崛起》試圖達到的結果,可能最終還是脫離不了歷史中那些曾經崛起但現已沒落的「大國」的某種窠臼,而且,忽視了與儒家並立的中國另一主流思想——道家思想中的「大國」。
老子說,「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而「治大國若烹小鮮」。這些話,聽起來好像玄之又玄,但其旨趣卻頗為簡單:大國要像居於江河下游那樣,作為天下百川河流交匯之所,大國歉下,天下自然歸附;而治理大國,就應該像烹小魚一樣,不要經常去翻動它。道家這些治理國家的思想和謀略,說白了,就是大國對外要注意處下守靜,對內則應重視個體的自由權利。說到這里,筆者倒覺得,《大國崛起》一片所涉葡、西、荷、法、英、德、日、俄、美諸國,如今還能稱得上「大國」者,是因為它們處理好了「國家」與「個人」的關系,對內而言,已經將尊重個體的權利和自由制度化了。時下,作為中國傳統資源的道家思想被一些學人揚抑,他們以共和及憲政的理念繼承了道家思想——這些思想,與今日「大國」的治國方略是可以接榫的。
「崛起」或許不錯,但崛起之後何為是個必須思考的問題。《大國崛起》其實並沒有告訴觀眾真正的答案:曾經崛起的大國為何走向沉淪?如今依然屹立的大國如何保持長治久安?話說回來,如北歐諸國「小國寡民」,但生活在那裡的人們不用憂慮年輕的時候因為學費貴而上不起大學,老了也不用擔心自己的養老金被挪用而造成空賬。民眾福祉若能如斯,國「大」或國「小」,又何必去計較呢。
『叄』 大國崛起所述的歷史事件
西班牙和葡萄牙: 地理大發現;
英國: 首開工業革命及資本主義革命;
荷蘭: 資本主義工商業內的制度創新(公司容與股票制), 造船業的興盛;
法國: 法國大革命,進而引起一系列的思想開放(這是法蘭西的風氣之先, 但個人感覺並非法蘭西強盛之源, 其強盛或曾經的輝煌, 一是因為工業革命的歷史貢獻, 二是因為有政治強人拿破崙的軍事成就);
德國:德意志的軍事統一與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端;
日本:明治維新, 學習西方, 趕上西方潮流;
蘇俄:彼得大帝的學習西方, 以及列寧的社會主義大生產, 但因制度的問題卻終究分崩離析;
美國:建國伊始即開創了完備的制度體系, 加之與德國同時開啟第二次工業革命及之後首開第三次科技革命. 獨特的地理位置也住其免除歐戰的禍端, 並通過兩次世界大戰迅速崛起, 開創了至今仍興盛的全球霸權.
『肆』 《大國崛起》分別寫出這些國家的重大事件
記錄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俄國、日本、美國九個世界級大國相繼崛起的過程,並總結大國崛起的規律。
海洋時代(開篇暨葡萄牙、西班牙)
小國大業(荷蘭)
走向現代(英國·上) (16—17世紀)
工業先聲(英國·下) (18 — 19世紀)
激情歲月(法國)
帝國春秋(德國)
百年維新(日本)
尋道圖強(沙俄)
風雲新途(蘇聯)
新國新夢(美國·上)
危局新政(美國·下)
大道行思(結篇) 一、大國之謎 二、大國之惑 三、大國之路 四、大國之思
『伍』 大國崛起講述什麼歷史
《大國崛起》雖然講述的是葡萄牙、荷蘭、西班牙、德國、日本、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九個國家的發展史,實則是為中國未來的發展提供歷史的經驗和借鑒。它如果作為異國風光片或高中世界歷史教科書教輔片,其不乏可圈可點之處;但若以歷史政論片論之——其得出需要借鑒的結論種種,甚至不如「洋務運動」及「五四運動」這兩個時期對中國的啟迪來得深刻。
時下,「大國」、「崛起」、「盛世」等一些宏大的詞彙除了被不少專家學者熱議,它們也成了很多國人茶餘飯後的談資。這種現象,固然說明了中國發展的事實,但總給人一種錯覺——回顧歷史,《大國崛起》所涉九國,它們崛起的時候是否總把「大國」或「崛起」常掛嘴邊?
在最後一集「大道行思」里,《大國崛起》對「大國之謎」有這樣一段結論性的語言:「回顧500年來各個世界大國發展的歷程,討論大國崛起的關鍵性因素。單一的因素一定是錯誤的,但有一些共同的因素卻值得關註:重視科學和教育、建立起適合本國國情的政治經濟制度、善於學習但絕不簡單模仿別國的道路、後發國家在國家力量主導下加快現代化步伐等。」這結論說了等於沒說,這是分析大國崛起因素的敗筆。
《大國崛起》的創作者們,希望該片為討論國家發展問題提供「可資借鑒的歷史資源和文明資源」,企圖「讓歷史照亮未來的行程」。從該片總編導「不太喜歡這種解讀方式」(指有人在片子中讀到自由、民主)不難看出,它想傳達的主要並不是西方發展歷程中被提煉及傳承的理念。它借鑒的是什麼歷史?傳達的是什麼理念?從《大國崛起》多見「國家」少提「個人」的全局而論,其與中國儒家關於國家的思想其實是不謀而合——《大國崛起》巧妙地迴避了西方九國崛起或沒落時,「國家」與「個人」的互動關系。
這導致了《大國崛起》試圖達到的結果,可能最終還是脫離不了歷史中那些曾經崛起但現已沒落的「大國」的某種窠臼,而且,忽視了與儒家並立的中國另一主流思想——道家思想中的「大國」。
老子說,「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而「治大國若烹小鮮」。這些話,聽起來好像玄之又玄,但其旨趣卻頗為簡單:大國要像居於江河下游那樣,作為天下百川河流交匯之所,大國歉下,天下自然歸附;而治理大國,就應該像烹小魚一樣,不要經常去翻動它。道家這些治理國家的思想和謀略,說白了,就是大國對外要注意處下守靜,對內則應重視個體的自由權利。說到這里,筆者倒覺得,《大國崛起》一片所涉葡、西、荷、法、英、德、日、俄、美諸國,如今還能稱得上「大國」者,是因為它們處理好了「國家」與「個人」的關系,對內而言,已經將尊重個體的權利和自由制度化了。時下,作為中國傳統資源的道家思想被一些學人揚抑,他們以共和及憲政的理念繼承了道家思想——這些思想,與今日「大國」的治國方略是可以接榫的。
「崛起」或許不錯,但崛起之後何為是個必須思考的問題。《大國崛起》其實並沒有告訴觀眾真正的答案:曾經崛起的大國為何走向沉淪?如今依然屹立的大國如何保持長治久安?話說回來,如北歐諸國「小國寡民」,但生活在那裡的人們不用憂慮年輕的時候因為學費貴而上不起大學,老了也不用擔心自己的養老金被挪用而造成空賬。民眾福祉若能如斯,國「大」或國「小」,又何必去計較呢。
『陸』 《大國崛起》,根據片中內容寫出9個大國歷史發展過程中影響最重大的歷史事件
西班牙,葡萄牙 :新航路的開辟 1492-1521 哥倫布,迪亞士,達·迦馬,麥哲倫,是歐洲爆發了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直接促使歐洲資本主義誕生和發展,促進資產階級大傳的和封建階級的衰落。
荷蘭 尼德蘭革命 1566-1609 使荷蘭獲得了獨立,走上了自由發展的道路,成為歐洲海上強國
英國 英西海戰,1588,德雷克 伊麗莎白一世 英國打敗了西班牙無敵艦隊,西班牙從此一蹶不振,為英國成為新海上霸主奠定了基礎
工業革命 1765-1840? 瓦特 極大提高了生產力,促進資本主義飛速發展,是英國成為世界工廠
法國 法國大革命 1789.7.14-1794 羅伯斯比爾等 徹底摧毀了法國的封建制度,為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鋪平了了道路,震撼了整個歐洲大陸的封建統治秩序,也是宣揚民主,自由,平等的革命
美國 獨立戰爭 1775-1783 華盛頓 富蘭克林等 使美國獲得了獨立
南北戰爭 1861-1865 林肯 鞏固了國家的統一 為美國資本主義飛速發展掃平了障礙
德國 德意志統一 1864-1871 俾斯麥 威廉一世 完成了國家的統一,德國從此經濟高速發張,工業總產量達到世界第二
俄羅斯(蘇聯) 不斷的改革 包括:1689彼得大帝改革,1763葉卡特琳娜改革,1861亞歷山大二世改革,1917 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 1925年的斯大林工業建設
日本 明治維新 大葆玖利通 木戶孝允 伊藤博文等 1868 推翻了幕府統治,為日本的資本主義發展和工業化鋪平了道路,使日本成為東亞強國
『柒』 《大國崛起》一書中所提到 的歷史事件
【大國崛起•全書籍系列•目錄(1——661)】
1、【大國崛起•葡萄牙西班牙】(2)
2、【大國崛起•德國】(75)
3、【大國崛起•法國】(181)
4、【大國崛起•日本】(331)
5、【大國崛起•美國】(425)
6、【大國崛起•英國】(551)
因資料有限,荷蘭和俄國版本未找到。
【大國崛起•全電視紀錄片系列•目錄(662——748)】
7、海洋時代•葡萄牙西班牙(663)
8、小國大業•荷蘭 (672)
9、走向現代•英國•上 (681)
10、工業先聲•英國•下 (689)
11、激情歲月•法國 (696)
12、帝國春秋•德國(702)
13、百年維新•日本 (708)
14、尋道圖強•沙俄 (714)
15、風雲新途•蘇聯 (721)
16、新國新夢•美國•上 (728)
17、危局新政•美國•下(734)
18、大道行思(741)
『捌』 求知大國崛起各個國家古代近代現代的重大歷史事件與時間,謝謝
只能找到大國崛起這個紀錄片上的可以整理一下,至於古代的重大時間估計你也不需要,也不好找工作量太大了,
第一是葡萄牙西班
15世紀,葡萄牙一代代航海家們開辟了從大西洋往南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的航線;1492年哥倫布代表西班牙抵達了美洲。
當麥哲倫完成人類第一次環球航行後,原先割裂的世界終於由地理大發現連接成一個完整的世界,世界性大國也就此誕生。葡萄牙和西班牙在相互競爭中瓜分世界,依靠新航線和殖民掠奪建立起勢力遍布全球的殖民帝國,並在16世紀上半葉達到鼎盛時期,成為第一代世界大國。
但是,這兩個依靠掠奪迅速崛起而沒有發展工商業的帝國很快盛極而衰。
第二個 小國大業(荷蘭)
建立起一個充分保障商人權利的聯省共和國。他們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聯合股份公司——東印度公司,壟斷了當時全球貿易的一半;他們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資本市場就此誕生;他們率先創辦現代銀行,發明了沿用至今的信用體系。
憑借一系列現代金融和商業制度的創立,17世紀成為荷蘭的世紀。
由於國土面積等天然因素,17世紀末,荷蘭逐漸失去左右世界的霸權。但直到今天,荷蘭人的生活依然富足,荷蘭人開創的商業規則依然在影響世界。
第三 走向現代(英國)
(16—17世紀)
在1588年與西班牙無敵艦隊的海戰中大獲全勝,使這個地處邊緣的島國,迎來了早期的輝煌。
隨著英國殖民擴張和海外市場的成熟,商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手工工場的生產已經不能滿足需要。為了鼓勵發明創造,英國頒布了世界上最早的《專利法》。這一切,使得英國出現了全民熱衷於發明、生產和貿易的景象。
當牛頓發現了宇宙運行的規律後,科學的精神滲透到英國社會中;當瓦特最終以萬能蒸汽機解決了最核心的動力問題後,英國工業化開始以驚人的速度全面展開;當亞當·斯密以《國富論》指出了自由競爭的市場規律後,英國人開始在本國強大工業能力的支持下,推行自由貿易,拓展全球市場。
在各種合力下,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在此期間,英國打敗了強鄰法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殖民帝國。
19世紀中後期開始,殖民地日益成為英帝國的負擔,而自由市場經濟的弊端也逐漸顯現,英國的發展開始減慢,最終喪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第五 激情歲月(法國)
17世紀時,國王路易十四在法國建立起歐洲大陸最強大的絕對王權,並籍此將法國的經濟、文化、軍事力量都帶到了歷史上的第一個高峰,巴黎城就在那一時期誕生。路易十四對文化藝術的喜好培育了國民對思想文化的推崇,席捲了整個歐洲的啟蒙思想在法國得到了普遍傳播。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人權與公民權宣言》頒布。
拿破崙一世以大革命之子的形象出現,用征服歐洲的方式再次將法國帶向巔峰。
第六 帝國春秋(德國)
鐵血宰相俾斯麥以三場對外的戰爭,在1871年完成了德國統一。
一直以來高度重視教育、科技的德意志,迅速站在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前沿,用30多年的時間超過英國,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
第七 百年維新(日本)
1868年,明治維新正式開始。
二戰後的日本,以《和平憲法》為基礎,在美國扶持下,經濟迅速發展。在1968年,即明治維新百年之際,成為當時僅次於美國和蘇聯的世界經濟強國。
第八 尋道圖強(沙俄)
1697年,俄國沙皇彼得一世用強硬手段推行了一場社會變革。
繼承彼得改革的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引進歐洲的啟蒙思想,重視教育,並試圖起草法律,但改革無法觸動農奴制。女皇的業績最終只能表現在領土擴張上,在18世紀後期,俄羅斯成為地跨歐亞美的大國,並成為歐洲事務中的重要角色。
第九 風雲新途(蘇聯)
1917年,蘇維埃政權在十月革命後誕生
列寧去世後,斯大林決定加快工業化進程,開始實施計劃經濟,優先發展重工業。隨著兩個五年計劃的完成,蘇聯一躍成為工業強國,令當時正處於經濟危機中的歐美各國驚嘆不已。工業化成就的光芒掩蓋了蘇聯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經濟模式的弊端。而很快到來的二戰檢驗了這一工業化成果。蘇聯新工業區的威力和蘇聯人民的巨大犧牲,使它贏得了戰爭的勝利,也贏得了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應有的地位。
第十新國新夢(美國·上)
(17世紀—19世紀)
1620年,五月花號載著一百多名英國清教徒來到北美大陸。遵照登陸前簽訂的《五月花號公約》,清教徒開始了在新大陸上自治管理的生活。
1776年,北美13個英殖民地宣布成立美利堅合眾國
1787年制定了對美國發展影響深遠的成文憲法,建立起中央政府。
1860年導致了南北戰爭的發生。林肯總統帶領北方打贏了這場維護國家統一的戰爭,中央政府也由此逐漸壯大。在政府推動下,歷時一個多世紀的西進運動成果斐然。
1894年,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強國。這個年輕的國度已站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潮頭。
1929年,波及全球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來臨,美國損失慘重。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加大了政府管理經濟的力度,通過一系列新政措施,使美國逐步走出困境,也由此開創了看得見的手(政府)和看不見的手(市場)共同作用於經濟的混合經濟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成為美國歷史新的轉折點,美國在政治、經濟、科技、軍事等方面都成為世界第一強國,並由此開始主導世界。
『玖』 《大國崛起》里的各國歷史大事年表
英國的
公元前2000年:凱爾特人出現在布列塔尼半島.
前900年:凱爾特人出現在英格蘭;愛爾蘭文明出現.
829年:英格蘭第一個王朝——盎格魯薩克遜王朝建立.
1066年:諾曼王朝建立.
1086年:末日審判書出版.
1190年:金雀花王朝的國王獅心王理查發動第三次十字軍東征.
1204年:諾曼地公國被兼並.
1215年:自由大憲章建立.
西元1337年~1453年百年戰爭爆發.
西元1455年:玫瑰戰爭爆發.
西元1461年:約克王朝建立.
西元1487年:玫瑰戰爭結束.
1534年:英格蘭從羅馬教廷分離,英格蘭國教會初步成立.
1588年:英格蘭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西元1620年:五月花號抵達北美.
西元1689年:光榮革命.
1707年:英格蘭王國與蘇格蘭王國合並,聯合王國 (英國)成立.
西元1775年:喬治三世頒布印花稅制度.
西元1783年:和法國共同承認美國獨立.
西元1837年:英國進入維多利亞女王時期.
西元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參加.
西元1918年:打敗德國.
西元1930年~1931年:經濟大恐慌.
1939年:英國向德國宣戰,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5年:德國及日本相繼投降,二戰結束.
西元2005年:發生倫敦地鐵轟炸事件.
美國
1620年,「五月花」號載著100多名英國清教徒來到北美大陸。遵照登陸前簽訂的《五月花號公約》,清教徒開始了在新大陸上自治管理的生活。最終,在這塊歐洲各國都沒能統治的大陸上誕生了新的「主宰者」——美利堅合眾國。1894年,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強國。這個年輕的國家站在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潮頭。1929年,在波及全球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中美國政府通過一系列新政措施,使美國逐步走出困境。第二次世界大戰成為美國歷史新的轉折點,促使其從一個移民國家躍為世界第一強國。
1607.5 英國倫敦公司在弗吉尼亞的詹姆斯敦建立第一個永久居留地。
1775.4.19 列剋星敦和康科德人民對英軍進行反抗,打響了美國獨立戰爭的第一槍。
1776.7.4 大陸會議通過傑斐遜起草的《獨立宣言》草案。
1787.5.25 制憲會議在費城召開,草擬了新憲法。1789年3月4日,憲法正式生效。
1789.4.30 美國聯邦政府成立,喬治·華盛頓就任第一屆美國總統。
1789.9.24 根據聯邦政府條例,最高法院成立。
1791.12.15 美國憲法增列十條修正案,即權利法案。
1792.4.2 美國國會通過造幣法,在費城建造一座造幣廠。
1800.12.1 聯邦政府首都從臨時所在地費城遷往華盛頓特區。
1803.4.30 美國從法國拿破崙手裡廉價購買路易斯安那全部土地,使美國領土面積增加一倍。
1863.1.1 林肯簽署《解放宣言》。
1865.4.9 南部邦聯軍投降,美國內戰結束。
1941.8.12 羅斯福總統和英國首相丘吉爾在大西洋的紐芬蘭島附近的軍艦上舉行會談,發表《大西洋憲章》。
1941.12.7 日本偷襲珍珠港。次日,美國對日宣戰,正式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2.6.4 美日爆發中途島之戰,這是太平洋上的關鍵一戰。
1944.6.6 美國軍隊及盟軍在諾曼底登陸。
1945.2.4 美國、英國和蘇聯領導人舉行克里米亞會議,發表克里米亞聲明,並於同月11日簽訂雅爾塔協定。
1945.7.16 成功地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
1968.4.4 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在田納西州孟菲斯遭暗殺身亡。
1969.7.20 「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成功,人類首次踏上月球。
1972.2.21 美國總統尼克松抵達北京,對中國進行為期8天的訪問,與中國領導人舉行會談。訪問結束時,中美簽署上海公報。
日本
約公元1世紀,日本各地有100多個小國(其中有的與東漢建立了外交關系)。後來,這些小國逐漸得到統一。
到了公元4世紀,在關西地方建立了比較大的國家,據說最終將它們統一起來的是當今天皇族的祖先。當時,日本國的范圍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及四國。
於是,經過了漫長的歲月,國家才得以統一。所以很難對日本國誕生的確實年代作出准確的判定。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並即位,即位日相當於現在的公歷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
繩文時代
從洪積世起,日本列島上就有人類的祖先生活,日本人種及日語原型的形成則被認為是1萬年前至公元前3世紀前後的繩文時代。當時,人們數人或十人一戶居住在豎坑式草屋,以狩獵、捕撈及採集為生,構成了貧富與階級差別的社會。
彌生時代
公元前3世紀,水稻種植和金屬器具使用技術由朝鮮轉入九州北部。稻作技術給日本社會帶來了劃時代的變化,它擴大了生產,產生了貧富等級差別,使農村共同體趨向政治集團化。農耕帶來的信仰、禮儀、風俗習慣也逐漸傳播開來,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原型。
飛鳥時代
公元4世紀中期,大和政權統一了割據的小國。隨著國家的統一,以前方後圓墳為代表的古墳廣大到各個地方。這個時期是中國許多知識和技術傳入日本的時期。4世紀,大和政權吸引了大陸的高度物質文明。到了5世紀,來自朝鮮半島的外來人(歸化人)帶來了鐵器生產、制陶、紡織、金屬工藝及土木等技術。同時已開始使用中國的漢字。6世紀,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傳入日本。
7世紀,聖德太子致力於政治革新,並以「大化革新」為契機,著手建立一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這個做法仿效了隋、唐,而且此時更加積極地攝取大陸文化。至9世紀末期先後共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
奈良時代
公元710年,日本定都平城京(現在的奈良市以及近郊),迎來了律令國家的興盛時期。但是,此時農民貧困、遊民增加,由於庄園擴大而導致公地公民制的實質上的崩潰等,矛盾開始暴露出來。
這個時期由於國家極力保護佛教,因此,佛教文化,特別是佛教美術開始繁榮起來。如7世紀初期開創日本佛教文化的飛鳥文化;7世紀後期獨具一格的白鳳文化;8世紀中葉在唐代鼎盛期文化的影響下以寫實手法體現人類豐富情感的天平文化等等。
與佛教美術相媲美,這個時期文化方面的金字塔是《萬葉集》。《萬葉集》收集了8世紀中葉前約400年間,下至庶民上至天皇所作的大約4500首和歌,如實反映了古代日本人的樸素的生活情感。此外,現在還保存著的日本最古老的歷史書籍《古事記》(712年)最古敕撰歷史書《日本書紀》(720年)、最古的漢詩集《懷風藻》(751年)等等都是這個時期的文化遺產。
平安時代
8世紀末,日本將都城移至平安京(現在的京都市),試圖重建律令體制。但由於公地公民制的崩潰,國家陷入了財政困難。894年派出最後一批遣唐使後便告終止,就此不在大量攝取大陸文化。
10—11世紀,藤原氏壟斷政權,以庄園為經濟基礎,勢力最為強盛。但是,由於地方政治的混亂,導致治安混亂,武士集團強大起來。到11世紀末,為對抗藤原開始實行「院政」(指日本平安時代後期上皇、法皇代理天皇執政)。於是,武士進入了中央政界。
平安時代以中國文化為特色。9世紀時受唐朝影響,密教和漢學方面的弘仁、貞觀文化還十分繁榮。但是10世紀後與大陸的直接交流斷絕後,便產生了日本獨特的貴族文化。其代表有第一部敕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10世紀初)、世界上最古老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11世紀初)、隨筆《枕草子》(公元1000年前後)等等一批文藝作品。
鐮倉時代
12世紀末,源賴朝受封第一代征夷大將軍,並在鐮倉建立幕府,從此誕生了武士政權,由此產生了武家政治和公家(指朝廷公卿、貴族)政治的對立。13世紀後期,幕府的武士統治開始面臨困難,鐮倉幕府逐漸走上滅亡的道路。
在文化方面,以過去的貴族文化為基礎,攝取宋朝時傳入日本的禪宗文化,培育了生動、寫實、樸素及獨特的武家文化。在宗教方面,由法然、親鸞、日蓮等著名僧人創建了鐮倉佛教,獲得了各階層的信仰。12世紀傳入日本的禪宗受到了關東武士的重視,藝術領域也出現了新的傾向。文學方面出現了以源平合戰為背景小說《平家物語》(原作誕生於13世紀初),是日本古代軍記物語的傑出代表。
室町時代
14世紀的前半期,征夷大將軍足利義滿穩定了京都的室町幕府以後,2個多世紀內在政治、文化方面,武家都壓倒公家,處於優勢。由於室町幕府是聚集了各有力大名而建立的,因此幕府本身的統治能力薄弱。應仁元年(1467年)一月,應仁之亂爆發,全國各地的大名紛紛而起,室町幕府搖搖欲墜,日本進入戰國時代。戰國大名成了統治當地土地及人民的強而有力的獨立政權。
在文化方面,無論是貴族還是武家的文化,都受到禪宗的影響。14世紀末期以金閣寺為代表的北山文化及15世紀末期以銀閣寺為代表的東山文化都十分發達。16世紀中葉,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來到日本,傳入了槍炮和基督教。那是文化方面充滿生氣的時代。
戰國時代(室町末期及安土、桃山時代)
應仁之亂後,日本各地大名紛紛崛起,戰火紛飛,民不聊生。16世紀中葉,一位決心以武力統一日本、結束亂世的梟雄出現,他就是織田信長。永祿三年(1560年),織田信長在桶狹間以兩千人馬擊敗今川義元四萬大軍,名聲大振。爾後逐步統一尾張、近畿,並准備進攻山陰、山陽。在此期間,信長修築了氣勢宏大的安土城。因此,信長的時代被稱為「安土時代」。
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變爆發,信長030600.net身亡。織田重臣羽柴秀吉先後擊敗明智光秀及柴田勝家,確立了自己的繼承人地位。此後經過四國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戰,逐步統一日本。後被天皇賜姓「豐臣」,並受封「關白」一職。豐臣秀吉的時代被稱為「桃山時代」。
慶長三年(1598年),豐臣秀吉在伏見城病逝。豐臣家裂分為近江(西軍)和尾張(東軍)兩派。身為豐臣政權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於慶長五年(1600年)發動關原合戰,大敗西軍,建立德川政權。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戰國時代結束。
江戶時代
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家康受封征夷大將軍,在江戶(現東京)建立幕府政權,此後260多年,德川家統治全國。這段時期被稱作江戶時代。德川幕府嚴格控制天皇、貴族、寺院神社,並費盡心計統治著支撐幕藩體制的農民。元和九年(1623年),德川家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就職,下令鎖國。除開放長崎、界作為對外港口外,一律禁止外國人來日本,也禁止日本人遠渡海外。由於閉關自守,幕藩體制迎來了安定時期。但是隨著產業的發達、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民自給自足的經營體制系崩潰,18世紀起幕藩體制開始動搖。
庶民文化是這個時期的特色。17世紀後期至18世紀初期的元祿文化是以京都、大阪等上方(日本關東地方人稱京都、大阪為上方)地區為中心的武士和商人的文化。人偶凈琉璃、歌舞伎、浮世繪、文人畫等呈現出絢麗多彩的商人文化。
明治時代
江戶幕府末期,天災不斷,幕府統治腐敗,民不聊生。且幕府財政困難,使大部分中下級武士對幕府日益不滿。同時,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以堅船030600.net利炮叩開鎖國達200餘年的日本國門。
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下,日本人逐漸認識到,只有推翻幕府統治,向資本主義國家學習,才是日本富強之路。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展開了。在這場推翻幕府統治的運動中,薩摩、長州兩藩武士起著重大的作用。1868年1月3日,代表資產階級和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倒幕派,在有「維新三傑」之稱的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木戶孝允的領導下,成功發動政變,迫使德川幕府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交出政權,並由新即位的明治天皇頒布「王政復古」詔書。這就日本歷史上的「明治維新」。日本從此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1868年(明治二年),明治天皇遷都江戶,並改名為東京。之後從政治、經濟、文教、外交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明治初期,日本重視輕工業,19世紀90年代,生絲和棉花紡織業已經為典型工業。生絲全國出口量第一,棉花和紗代替了茶葉,出口量僅次於生絲。漸漸地,日本成了生絲和棉的出口大國。但與此相對照的是,日本的重工業在此時期發展緩慢。日本國力逐漸強大。後來在甲午中日戰爭(日本方面稱「日清戰爭」)及日俄戰爭中打敗中國北洋艦隊,全殲俄國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日本成為帝國主義列強之一。
大正時代、昭和時代
與明治時代取得的歷史性進一步相比,大正030600.net天皇被稱為「不幸的大正」。大正天皇在位15年(1912—1926年),政績還不如明治,而且他一生為腦病所困,最後被迫讓權療養,由裕仁親王攝政。
1926年,裕仁登基,年號「昭和」,即昭和天皇。昭和時代前30年,對於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人民來說,是黑暗的30年。這時的日本政府致力於侵略擴張。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日軍不久後侵佔中國滿洲。1937年7月7日,日軍挑起「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這一時期,不僅給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也給日本人民帶來巨大的痛苦。這是日本歷史以及中日關系史上最黑暗的時期。
1945年8月15日,日軍投降。美軍佔領日本,改日本專制天皇制為君主立憲制,天皇作為日本的象徵被保留下來。
1972年7月,田中角榮出任日本首相,開始執行「多邊自主」外交。同年9月田中訪華,於9月29日與周恩來總理簽署《中日聯合聲明》,宣布中日正式建交。1978年8月中日兩國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1978年10月鄧小平副總理應邀訪問日本,宣布和平友好條約正式生效。中日兩國關系從此趨於正常化。
1989年1月7日,昭和天皇病逝。皇太子明仁即位,改年號為「平成」。
『拾』 大國崛起。 第3、 4、 5、10、 集整理四集中所講述的歷史事件(時間、歷史人物)
大國崛起》讀書筆記世界歷史波瀾壯闊,大國興衰構成了其中的篇章。 15世紀以來,先後有九個國家—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在歷史興衰和發展方面具有典型的意義,闡述其發展歷史,探詢其發展軌跡,總結起經驗教訓,對於今天的中國大有裨益。本書以歷史為線索,分別對這些大國在興衰沉浮中的重大事件,特殊時期,重要人物以及功過得失等做了系統的講述,我則主要談談自己對這本書中的幾個片段的自我理解。一 民族國家 為什麼是小小的葡萄牙呢?我想誰都無法否認葡萄牙率先進行擴張是多種因素的結果,其中我們可以簡單的羅列幾條:面積狹小,資源有限;三面被陸地包圍,發展被局限在海上;王室對於探險的熱愛;來至東方的吸引等,不管怎樣,我想有一個原因是怎麼也不能被忽視的,那就是葡萄牙民族的率先形成,而民族的形成則沖破了歐洲中世紀被宗教籠罩下的愚昧狀態,煥發出對未知世界的強烈渴求,成為進行海上大規模探險的無形的卻是無比強大的動力,也就使全民上下形成一種合力。二 消耗與生產 同樣是通過海外殖民擴張建立起來的帝國,我們卻發現:最開始的葡萄牙,西班牙以及稍後的荷蘭,帝國所維持的時間,以及創造的價值都不能和後來英國相提並論,當然這當中有人口,戰爭等方面的原因,然,我們卻可以下定論,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前面的三國都把所掠奪的財富用於消費與享受,而後者則把掠奪的財富用於國內的生產,這就是英國的「重商主義「,特別是後來發展成的」重工主義「。其結果的不同是,前者使前三國的國內,從上到下形成一種奢華靡費,只知道享樂的風氣,以及本國白銀的大量外流,而後者則使英國日漸強大,建立起完備的工業體系。這讓我想起了那句話:生產才能產生價值,消費不能產生價值。三 經濟,政治與軍事 由下面的這樣一個史實可以得出這樣的論斷:經濟,政治,軍事三者本是一家,那就是德國的統一之路。到十九實際上半時期,德意志還是一塊分崩離析的土地,當時的歐洲列強都不希望德意志的統一,而德意志內部的分歧也是及其嚴重,內部各邦國之間互收稅費,極大地阻礙了經濟的發展。為了完成統一,德意志民族的代表普魯士採用了政治,經濟,軍事三種手段,最終成就統一弘願。政治上拉攏沙俄,鉗製法國;經濟上李斯特提出德意志內部互免關稅,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軍事上打敗奧地利與法國。而其中,我認為最重要的在於經濟手段,當德意志達成經濟上的統一時,政治上的統一就只是時間問題了。這便是典型的經濟影響政治。四 效率與公平 蘇聯的歷史讓人感嘆,曾經的無比強大在瞬間剝落,在解體的那一剎那。 對於蘇聯解體的原因,自然有很多爭論,並且很多都是對的,我個人認為一點就是社會主義國家基於其性質要過多的強調公平,並且很容易在公平的理解上走向極端,認為大家都完全一樣就是公平,其結果就是在體制的創新上趕不上以效率為上的資本主義,以至於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事實上後來為了趕上美國,蘇聯的後幾任領導人都曾嘗試著政治,經濟向效率側重的改革,只不過是戈爾巴喬夫下的葯最猛最急,於是蘇聯就敗在了他的手裡。效率與公平似乎是兩個對立的矛盾體,在現實中必須有所側重,而這個度將決定一個國家的發展與穩定。五 霸權主義 歷史上有很多個人,有很多強國都妄圖依仗其自身實力稱霸世界,其結果呢,各個殖民帝國相繼土崩瓦解,拿破倫兵倒,希特勒自殺,日本戰敗,蘇聯解體。歷史反復證明:沒有哪個國家能夠永遠獨霸天下,最多隻是暫時的,九個大國的興衰沉浮變是最好的證明。世界必然向多級化發展,這是一個簡單的納什均衡,是歷史的潮流,是發展的必然。然而,很顯然,美國人並不願意承認這一點,所以才有現在的伊拉克戰爭和反恐困境。我想這為我們國家在不久的將來崛起之後的對外政策是一個警示吧!註:個人意見,可能有史實記錯或理解上的偏差,希望原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