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以歷史課程為例,闡述如何運用歷史知識在以後實習工作中去
歷史的時抄空觀念是指歷史時序觀念和襲歷史地理觀念。任何歷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體的歷史時間和地理條件下發生的。只有將史事置於歷史進程的時空框架當中,才能顯示出它們存在的意義。歷史學科的知識是建構在歷史時空基礎上的,對歷史的認識必須從時空觀念的角度出發。
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是使學生掌握史事發生、發展的具體時間和地理環境,使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夠在時空框架下運作,按照歷史時間順序和地理因素,建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之間的相互關聯性,理解歷史上的變遷、延續、發展。
⑵ 如何將歷史知識運用到生活中
別學歷史裡面的東西跟不上時代,都是勾心鬥角,奴隸思想,學習西方吧,
⑶ 如何全面地掌握歷史知識
余以為所謂基礎,便是一種不出大差錯的對歷史常識的掌握,以至於簡單使用,博古通今,以多通識,對於掌握基礎性的歷史知識,我想說,題主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沒必要,WHY?因為你完全可以自己做到,所有人都可以,關鍵就是所謂「基礎」。 超越歷史教材的基礎?No! 超越歷史教材?我知道知識是可以被量化的,但比知識更重要的,是獲得知識,看待知識,重識知識的角度與方式。 於是,問題來了,超越歷史教材的知識:是說所有知識我都知道還能用在實際,還是說我看問題的方式更勝一籌?關鍵是,甚至我都不知道教材是怎樣看問題的,於是,他說什麼知識,我按照它的角度闡述,就是我的知識了。 是嗎?你的知識是別人的觀點的產物?哪怕99%相似,也會有自己的東西吧?所以,這不是知識,是考試復習過關的表現。(Sorry這段有點憤青了,不過的確是本人對現在歷史教育和被教者之間悲哀的控訴啊,上述文字絕非對人的不滿,而是最根本的角度問題)
那麼,如何學習歷史才能達到所謂題主說的基礎的水平呢?
首先我想問問題主,看歷史知識,對你的內在反饋是:「某年某月某日某地某人幹了某事,朕知道了。」然後一個時空位置改變後的外在反饋是:「誒你知不知道啊,某年某月某日某人幹了某事。」
⑷ 怎樣記住歷史知識
學會把政治,地理,和歷史三方面結合。每一個歷史事件都不能脫離時代而存在。因版此要把每個朝代的大背權景記牢,並從成因分析事件。
比如:民族工業的興起,可著手於民族和工業。
工業自然想到西方工業革命,但其影響我國則歸因於戰爭,而戰爭使我國實業救國的思潮盛行。
另外民族則應想到我國的工業之所以能在那個艱苦的環境下得以發展不可缺少的是國家的政策,而這就包括了清末的和民國的,還有整個世界的大環境——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我國得以喘息。
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呢?工業發展的技術和思想基礎,就不得不提到西學東漸和洋務運動。此中盡含當時國內國外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影響。
但還有地理因素,如交通和通商口岸的位置限制,民族工業的發展出現局限性,等等。
學習歷史更多的靠的是理解,當然記憶也很重要。只有多看歷史,多聯系,就可以培養出對歷史的敏感度,成績自然上升。
而本人呢,很少可以去背歷史,考試歷史從來都是前幾。O(∩_∩)O哈哈~
另外本人有高考前整理的時間簡表,中外,政經文全部囊括,如果需要可以找我要,給我一個財富就好
⑸ 如何用歷史知識介紹自己
自秦末高祖斬白蛇創來建大漢四百年江山自,後因十常侍之亂,軍閥混戰,一國三分,由晉一統,後分分合合,經過了一千六百多年,直至天朝。江南小鎮,青山綠水,如花似錦, 坐落城南的王氏一家,書香門第,相傳乃北宋大文學家王荊國公之後,王氏妻時年已孕,天熱在家中小寐,一隻金色的蝴蝶飛撲在王氏妻身上,金光大瀉,隨後產下一女,其母記憶中滿是金黃美麗的油菜花,即取夢芸二字,寓意此女能如同金色蝴蝶一般,生機勃勃,活潑靈動。而後此女果如寓意一般,聰明伶俐,舉止得體,被封「三好」,受鄰里鄉親,師友所親近。現已及笄,面容更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愛慕之人爭先恐後。
⑹ 如何系統地學習歷史知識
我也喜歡歷史,只為娛樂,不為考試。樓主想深層次的學習真正的歷史專,確實是需要花點屬功夫和時間。我的想法是這樣的:從全面和深度兩個方面下功夫;第一步,按照時間先後順序先讀完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再讀完世界歷史,這樣就能夠廣泛的系統的初步了解歷史了;第二步,反復閱讀歷史做到非常熟練,自己能夠推敲、揣摩、人物心理和歷史事件背後的本質原因,對歷史事件以及歷史人物,能夠發表個人的看法;第三步能夠對歷史進行評論,能夠預知歷史發展趨勢。
⑺ 怎樣多了解歷史知識,該從什麼方面入手
我可以為您總結三點:
一,掌握歷史圖畫。歷史圖畫能夠直觀反映歷史。
對歷史遺跡類插圖,如《商朝甲骨文》、《越王勾踐銅劍》、《趙州橋》等的了解.—是可以藉此獲得相關歷史概念的直觀形象,二能夠通過明確其特點及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對人物肖像圖,一要可以認識這是哪一位歷史人物;二要能敘述其事跡。
對事件場景圖,可以掌握它反映的是哪一重大歷史事件以及這一歷史事件在歷史上的地位和影響。以名畫《自由引導人民》對情境介紹類插圖,應明確它不是指某時某地的具體的歷史事件,而是反映了某種歷史現象、要注意分析產生這種歷史現象的原因。)
對於歷史漫畫,:主要可以弄清歷史事件及人物的內涵,把握它所揭示的實質內容。
二,其實許多歷史人物的學習經驗,都給了我們很多關於如何很好地學習的啟示。大教育家孔子就是榜樣,他「學而思」,「思而學」,「一日三省」,終生不輟。當然,「八股」式的學習法,則給我們反面啟示,學「死」和「死」學,結果一樣,終歸無益於人生,有害於社會。因此,要讓學習活起來,讓學習活於自己的成長中,活於社會的進步中,才能推動歷史前進。這正是我們學習歷史的意義所在。
三,從生活學歷史。呼喚從社會現實生活切入。
其實,社會現實生活又是什麼呢?只不過是社會歷史生活延續過程里的一種「現在進行時」狀態,沒有歷史,就沒有現實。所以,聯系現實、貼近大眾,是多了解歷史知識的好方法。
比如旅遊時可以留意歷史遺跡,上班路上想一想歷史趣聞,聽一聽百家講壇等歷史教育節目,無形之中,歷史知識便能夠不斷積累。
不知道說了這么多,您能不能滿意。
⑻ 怎麼學習歷史知識
一. 要學會使用好課本
初中的歷史比較簡單,但要想學好卻也不容易。目前使用的歷史新教材,課本知識容量不大。首先要了解課本的基本結構。一般說歷史課本的每一課通常分為幾部分內容,大字部分是該課的主要內容,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識點都在這一部分,因此同學們應該對該部分進行精讀,著重掌握這一部分的內容,要學會分析這一部分哪些是重點,那些不是重點,哪些內容是要求一定要記住的,哪些內容屬於了解就行的,只有把握了重點,才能在學習中做到有的放矢,對知識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此外,課本有些內容是用小字印刷的,這部分內容不是課本的主要內容,編排的目的是為了增大同學們的知識面,不一定要記的,但是同學們可以閱讀,最好結合課本的大字不分來看。有時候我們要理解教材的內容,就要藉助這些小字部分。還有一部分內容,它們不屬於閱讀的范圍,但他們卻有助你只是的提高和思維的拓展,這部分就是課本中涉及到的練習題。比如,七年級第一課就有「請你想像一下北京人的一天如何渡過」這道題具有很強的應用性,不僅要運用歷史知識,還要發揮自己的想像力,把知識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做這類的題目一方面可以鞏固自己的指示,還可以開拓自己的思維。因此,對於課本知識,我們大家要學會分類學習。
二.要學會「閱讀」
要學好歷史,就要學會快速閱讀教材,才能取得課堂的主動權。做到這一點,同學們就能學得輕松自如,並逐漸掌握閱讀技巧。上課時,老師帶領大家讀書學習,通常老師已經有層次性、針對性地設計了問題來啟發我們大家什麼內容須詳讀精思,什麼內容要略看了解,什麼問題要邊讀邊想,什麼問題要讀後再想。因此同學們要跟著老師給你啟示,尋找知識的縱橫聯系、前因後果等,同時大家也要養成圈點批註,做簡要讀書筆記等良好的閱讀習慣。比如,課文中絕大部分針對歷史名詞、概念、人物等所作的小字或資料補充,部分不帶星號的引言或插圖等,只要快速掃描略看即可,而諸如歷史事件的起因、進程、影響,重要的歷史概念、歷史人物,重要的歷史資料、歷史插圖等重難點知識,就要求大家詳細閱讀、認真思考。這樣天長日久的訓練,同學們不僅會合理利用、科學分配課堂時間,還能養成快速讀、會讀書的良好讀書習慣,為日後自學能力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要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做到「善思」和「樂思」
《論語》里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就是要我們在學習中做到學思結合。愛思考、會思考是獲取知識的源泉,同學們要在課堂上利用老師給的思考的機會,培養多種思維能力。
層次一。要會在課堂上精心設計問題,逐層深入,學會順著歷史線索尋找事情的前因後果,以此訓練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如:在學「美國的冷戰決策」時,可以將其設計成如下幾個問題:(1) 什麼是美國的「冷戰」政策? (2) 美國為什麼要實行「冷戰」政策? 為什麼能夠實行「冷戰」政策? (3)「冷戰」政策的實質是什麼? 對世界格局產生了哪些影響? 通過環環相扣的設問,層層深入的剖析,從中得到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徹悟,更是思維的啟迪。長期如此的訓練,同學們的邏輯思維能力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層次二。要鼓勵自己標新立異,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以此訓練我們的求異思維和創新意識。
創新是社會發展的靈魂,外國的教育家曾提出:「只要學生能提問題,就有利於形成學生對學習的內部誘因。」因為發問是一個人從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觸角,是創新意識的體現。老師在教學中會鼓勵大家質疑,要求大家從不同角度去思考、評價、定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學生從中可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比如在討論岳飛時有同學就提出「他為什麼不先率領軍隊打敗金朝再回去?」在關於「在歷史上為什麼對武則天褒貶不一」的辯論課上,一個同學就認為是由於她是位女性,歷史上婦女地位低下,她當了皇帝違反了封建社會的常規,因此過去很多人要貶低她。
實踐證明,勤學善思,對歷史概念、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知識的系統、歸納、判斷、評價、分析、總結的能力會逐漸增強。學會思維就等於找到了獲取知識的金鑰匙,自學能力也會增強。
四、學會掌握鞏固知識的技巧———「巧學」
1 及時鞏固訓練。學完新課後的集中練習是能鞏固強化記憶,提高分析能力。孔子說「溫故而知新」,所以學完的知識要及時復習,根據記憶的規律,以往總是先快後慢,及時復習鞏固,有利於降低知識的遺忘率。
2 總體復習。歷史學科是一張規律性強,線索脈絡清晰的知識網,把握住歷史知識的縱橫聯系,抓住關鍵以點帶面,歷史課的學習及總復習便會化難為易。
橫向聯系的學習方法既要體現在總復習中,也應貫穿於每一節課的學習訓練過程中。老師每講到一個可以類比的歷史知識時,大家可以跟著老師的提示回憶所學的相同、類似的歷史知識,然後加以分析對比,把類似的歷史知識歸納到同一條記憶鏈條中去。如講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時,就可以表格的方式把各國革命爆發的原因、經過、影響加以對比,分析出異同,在分析對比中,悟出掌握知識的要領,這樣多次訓練、引導,學生就會掌握聯系對比的記憶方法。
縱向聯系即把同類項的歷史問題跨越章節界限,瞻前顧後,一線貫穿。例如,我國古代幾個朝代文學史上線索: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再如,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一步步變成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線索:鴉片戰爭《中英南京條約》的簽定,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第二次鴉片戰爭和中法戰爭以後,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加深;八國聯軍侵略中國之後,又簽訂了《辛丑條約》,中國則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