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籠統地說:因為范圍你給的太大了,我就只說重點好了
中古史:重點是大一統時候的經濟 文化 外交和民族關系
然後是幾個朝代的比較,如秦和隋的共同點 唐和漢的共同點
中國近代史:共產黨和國民黨的發展過程 政治變革和斗爭以及不同的政治變 革和斗爭的比較 反抗侵略的歷程 民族經濟發展的歷程
中國現代史:經濟的發展 黨的各個會議 文革你可以忽略掉的 和其他國家的外交關系
世界史:資本主義的發展 重點啊~~~~文藝復興 三次工業革命
資產階級反封建斗爭 重點是法國和英國的
蘇聯社會主義的發展 蘇聯領導人所採取的措施和綱領是很重點的
最好能系統的做好比較和尋找其中的聯系
二戰比一戰重要 以及兩次戰爭的比較和異同點 戰後的國際新形勢和
因此而產生的兩個國際機構是很重點的東西
現在的國際新秩序
一些國家經濟的發展 美國 東亞和中國
你主要要聯合今年的熱點啊 不過總的來說 經濟都是很重點的東西
多關注一下吧
還有你問的真的很籠統啊
詳細點說:中國古代政治史
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演變和發展趨勢
秦朝————漢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
確立 鞏固 完善 強化 加強 頂峰
集權 專制
↓ ↓
解決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 | → 解決君權與相權的矛盾
維護國家統一,有積極意義 加強專制,消極作用多
發展趨勢:不斷加強,從集權到專制
二、分裂與統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經濟的分散性。(佔主導地位)
⑵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據勢力的膨脹。(政治腐敗)
⑶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激化矛盾)
⑷各族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和斗爭。
2、統一的原因
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其原因:
⑴秦漢以來,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和發展,有效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⑵從思想上看,中華民族很早就產生了統一的思想要求,經儒家發展為「大一統」思想,成為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間的凝聚力加強。
⑷中原漢族先進經濟、文化的強大吸引力,使少數民族嚮往中原。(被征服)
3、評價:
⑴分裂是歷史發展的支流,處於短暫的、次要的地位。
①從時間看,封建社會分裂時間不超過幾百年。
②從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統一的王朝,影響巨大、深遠。
③從分裂時期看,分裂孕育著統一,出現局部統一。
⑵對分裂與統一要具體分析,尤其是國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論,不能對分裂簡單地加以否定。
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處於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國家統一的歷史進步作用。
三、治亂興衰
1、產生治世的原因
⑴統治階級調整統治政策
在長期戰亂、分裂,新王朝建立之後,統治者一般都能認識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而調整統治政策,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經濟上採取修養生息政策,使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出現治世。
⑵統一的局面下,政局穩定,政治清明,經濟繁榮。(開元盛世)
⑶在社會出現嚴重危機之後,經改革調整而出現中興局面。(光武中興)
⑷開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間和睦相處,友好交往。(貞觀之治)
⑸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
2、出現亂世的原因
⑴統治黑暗、腐朽。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專權的現象。(漢、唐、明)
⑵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激化。(或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激化)
中央集權削弱,地方割據勢力膨脹的現象。ex:東漢、唐末
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矛盾激化。ex:西晉
⑶農民戰爭的作用。地主大量兼並土地,造成農民流亡,引起農民起義。
⑷自然災害。
3、認識
⑴對治世肯定其進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階級的地位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這一社會基本矛盾沒有改變,正是統治階級對農民的剝削使社會出現治世。
⑵亂世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但是:
①處於亂世的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斗爭,有利於民族融合。
②在局部統一地區,統治者為了自身的生存而加強恢復和發展經濟,有利於地方經濟的發展。
③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七國之亂和安史之亂,雖然都是叛亂,但結果不同。七國之亂之後,中央集權加強;安史之亂之後,中央集權被削弱。
四、調整和改革
1、相同點
⑴背景相同。都發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規模農民戰爭之後,統治者都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認識到人民的力量。
⑵目的相同。都是為了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鞏固封建專制統治。
2、措施(相同與不同)
⑴經濟:
①解放生產力。
前期-解放勞動者本身和釋放奴婢;後期-放鬆人身依附關系、
②減輕人民負擔——從十五稅一到三十稅一。
③把人民和土地緊密結合起來——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⑵政治:
①約束統治者,生活節儉,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
②減輕刑罰,緩和階級矛盾
③加強中央集權,解決內部矛盾
3、評價
⑴調整或改革後,從經濟上看,推動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國力富強(不同朝代富強的程度不同,東漢較差),多出現治世。
⑵從政治上看,調整或改革後穩定統治秩序,保證社會安定,完善封建統治制度,推動封建社會的發展。
⑶從文化上,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促進文化繁榮發展。
4、歷代改革
⑴管仲改革——奴隸社會富國強兵的改革
⑵商鞅變法——地主階級封建化的政治改革
⑶王安石變法——封建社會調整統治政策的改革
五、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分裂與統一、治亂興衰、調整和改革之間的關系
⑴中央集權的加強、調整和改革與分裂統一、治亂興衰是密切相關的。聯系起來認識:分裂時期多亂世,說明改革或調整不成功;而不成功的改革造成分裂、亂世。統一時期多為盛世,說明改革或調整成功;反過來,成功的改革促使統一、盛世出現。
⑵調整和改革、分裂統一、治亂興衰與中央集權的加強與削弱密切聯系。
⑶體現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
六、政治思想
1、法家的法治思想
⑴法家思想順應了由分裂到統一的歷史發展趨勢,反映了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
⑵法家提出具有發展進化因素的歷史觀,體現出新興地主階級改革舊制的進取精神。
⑶法家思想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和封建制度的建立,而且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被後世沿襲了兩千多年。
⑷法家思想提倡嚴刑苛法,不利於長治久安,加之統治者濫用民力,超出了農民階級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階級矛盾激化,秦王朝二世而亡。
2、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
實踐證明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是統治階級實行的一種寬松的政策。
⑴它適應當時的社會需要,起到促進生產恢復與發展的作用,出現治世。秦漢以後,每逢大亂,人民貧困時,統治者多採用「修養生息」政策——道家的治國之策。如漢、唐、明等朝。
⑵在社會穩定,生產發展以後,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就不再適應政治、經濟的發展,如漢朝「文景之治」時出現了王國問題、匈奴問題等,西漢政治思想從無為到有為,從道家到儒家。
3、儒家的「大一統」思想
孔子「仁」和以德治民→孟子「仁政」和民貴君輕→董仲舒「大一統」思想
儒家思想對中國封建社會影響巨大。它客觀上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鞏固;有利於緩和階級矛盾及社會的穩定;有利於封建社會的長治久安。從此,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正統思想。
4、政治(統治)思想發展的趨勢
百家爭鳴→一家專制(秦)→獨尊儒術
5、統治者的思想控制
⑴秦朝焚書坑儒、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明朝八股取仕;清朝文字獄。
⑵利用宗教(西漢以後,統治者利用宗教加強思想控制)
中國古代經濟史
一、經濟發展的原因
1、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政治清明、政局穩定
2、統治階級注意調整統治政策,鼓勵發展生產。
3、大規模農民戰爭的推動。
4、中原人民的遷移,使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具傳播,使所到之處經濟發展。
5、各地區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和中外交流
6、科學技術的發展。
7、廣大人民的辛勤勞動,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二、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一般表現
1、農業
農業發展一般表現為:生產工具的改進、耕作技術的提高、水利工程的興修、治河工程、農作物的引種、開墾土地的畝數(增加多少)、產量數(增加)、人口數(增加)。
2、手工業
手工業發展表現為:⑴手工業部門的多少:紡織、冶鐵、制瓷、造紙等。⑵分工擴大、花色品種的增加。⑶產量的提高,技術水平的提高和質量的提高。
書上講到的手工業的發展包括:西漢開始用煤冶鐵;北宋也用煤,徐州是冶鐵中心;明朝用焦炭煉鐵(佛山)。
3、商業
商業發展的表現為:商品種類的增加、商品質量的提高、城市的出現和擴大、對外貿易的發展和貨幣的變化。
4、重大水利工程
⑴秦朝靈渠。⑵漢武帝治河。⑶隋朝大運河。⑷唐朝大面積治河。
⑸五代錢塘江海塘。⑹元朝漕運修建運河。
三、中國古代經濟發展階段特徵
1、奴隸社會——匹馬束絲。
2、封建社會
⑴戰國、秦漢時期的階段特點
①商品種類繁多;②中原市場形成;③封建城市興起。
⑵隋、唐時期的階段特徵
①城市繁榮,唐中期後商業日益發達;
②政府對商業市場在時間、地點上有嚴格限制;
③對外貿易發達,政府設置市舶使。
⑶五代——元朝時期的階段特徵
①北,南宋商品經濟發展及特點;
②城市經濟繁榮,打破時、空限制;
③出現新型貨幣——紙幣;
④設置邊貿易市場——榷場;
⑤糧食、農副產品(茶等)和手工業原料(絲等)大量進入市場;
⑥海外貿易發達。
⑦元大都、漕運、海運和海外貿易(泉州港等)。
⑷明清時期的階段特徵
①出現專業性的城市
②明初對外貿易發達——鄭和下西洋;
③互市;
④資本主義萌芽。
⑤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
四、重要的經濟制度和經濟政策
1、重要的經濟制度和經濟政策
⑴征稅依據的變化:
人頭稅→土地財產稅→田畝為主
(漢) (唐) (清)
說明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放鬆,封建制度逐漸衰落。
⑵徵收物的變化:實物+勞役→貨幣地租。用銀兩收稅,說明商品經濟發展。
⑶稅種的變化:稅種繁多→逐漸減少。征稅手續簡便。
⑷農民由必須服一定時間的徭役、兵役到可以代役。以庸為標志。
⑸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對商品徵收重稅。
2、與政治聯系
歷代經濟政策,都是對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當這種調整適應當時生產力水平時,就推動生產力發展,促進濟發展;推動社會進步。反之就會阻礙經濟發展,阻礙社會進步。
五、中國古代的重農抑商政策
評價:
①重農抑商政策在封建社會初期,對農業、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②到了封建社會末期,在生產力發展,商品經濟活躍、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後,堅持重農抑商政策,把商、農發展對立起來就違反了經濟發展的規律,對經濟發展起到了阻礙作用。
六、江南經濟的發展和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
1、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有三個明顯的特徵:
⑴北方人民大批南遷,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經驗(及勞動力),體現了當時勞動力的最高水平。
⑵南移趨勢在國家處於分裂或割據、戰亂時期最為突出。
⑶政治中心南移對經濟中心南移有一定影響。
2、歷史的啟示
⑴政治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必備條件。
⑵充分合理地利用外來勞動力、先進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可以促進經濟發展。
⑶經濟發展必須得到領導者的重視。
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
一、民族關系的基本特點
1、漢族與少數民族交錯雜居,呈現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
2、由於各民族經濟發展方向不同、水平不同,農業民族與周邊游牧民族之間存在矛盾,有時發生戰爭。
二、民族關系的主要類型
1、同一國家內部的民族之間的關系
2、不同民族政權之間的關系。
三、民族關系的表現形態
1、和平
和親——作用是削弱民族偏見,促進經濟文化交流。
互市——由官方控制的民族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互市場所一般在邊境地區。
會盟——兩個民族政權以締結「和約」或「和議」的辦法來約束雙方的行動。
2、民族關系的主流、總趨勢是友好交往、和平共處。是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創造中華民族的文化,共同開發祖國。各民族人民在互相學習和交流中,在共同的勞動中,共同反抗斗爭中相互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體。
四、民族融合的概況
1、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民族大融合的初步發展時期。兼並戰爭加強了華夏族同周邊少數民族的關系,促進民族融合。
2、秦漢時期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確立、發展時期。在統一的國家范圍內,各民族之間得到更充分的交流,經濟文化進一步發展,漢族形成。秦北與匈奴、南與越族、西與西域各族的關系及開發西南,加強了中原與少數民族政治、經濟上的聯系。
3、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時期。
特點:
①處於封建經濟發展時期,民族融合的過程主要是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過程;
②五族內遷,出現民族大融合局面。
③少數民族無長期的、穩定的政權,說明這時少數民族的發展程度較為落後;
④孝文帝改革,縮小南北差距,出現統一趨勢。
4、隋唐時期的民族融合(統一時期的民族融合 )
特點:
①各民族政權與中原王朝關系密切、友好,戰爭較少。
②唐中央政府在少數民族地區通過建立都護府、都督府直接統治邊疆地區,加強各民族之間的政治、經濟聯系。
5、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第二個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時期。
特點:①多個民族政權先後並立;
②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地區深入擴展,如設太學、創造文字、仿漢制建立官制、兵制等典章制度;
③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元統一後北方的「漢人」包括契丹、女真等族人;
④出現了新的民族——回族。
籠統的摘自http://..com/question/19326393.html
詳細的摘自http://..com/question/55420370.html?fr=qrl&fr2=query
分給我吧o(∩_∩)o...
② 高三知識的總結。
第一部分 中國古代史 第一章 祖國歷史的開篇——先秦(約前萬年-前221) 同期的世界 尼羅河流域文明(華夏彩陶文化時代) 華夏文明(約前170萬年-前771年) 兩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 春秋戰國(前770年---前221年) 雅典城邦文化 第一節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一、夏朝的建立(約前2070--約前1600) 1、興 盛 禹建夏朝都陽城①,王位世襲啟初行。 「公天下」為「家天下」,國家機構初建成。 奴隸社會初邁進,豫西晉南為中心。 2、衰 亡 夏桀暴虐比太陽,百姓受壓民抗爭。 黃河下游商部落,伐桀獲勝商朝興。 二、商朝的興衰(約前1600--前1046) 1、興 盛 商湯滅夏亳②都城,盤庚遷殷③國穩定。 殷商屬國星捧月,世界大國非虛名。 2、衰 亡 商朝晚期多矛盾,「人殉」「人祭」極殘忍。 酒池肉林紂殘暴,炮烙之刑害臣民。 三、西周的興亡(前1046--前771) 1、興 盛 商朝末年局變更,渭水流域周初興。 ①姜尚改革 姜尚改革軍漸強,經濟發展局清明。 ②牧野之戰 武王伐討戰牧野④,陣前倒戈紂自丨焚。 定都鎬京⑤幅員廣,國內各族交流頻。 2、衰 亡 西周厲王多暴行,貪財好利壓百姓。 國人暴動逐厲王,重創西周盛衰分。
諸候不朝周衰微,犬戎滅周殺帝君。 四、重要制度 1、井 田 制 商周統治舉措新,井田制度初盛行。 ①土地所有制 土地國有歸周王,分賜諸侯田似井。 ②產品分配 土地世襲禁轉讓,交納貢賦謝王恩。 奴隸被迫集體耕,無償勞作度殘命。 2、分 封 制 西周地廣初分封,賜封對象三階層。 ①內 容 王族功臣與貴族,齊魯燕衛與宋晉。 地方諸候多義務,貢賦聽命隨軍征。 ②影 響 土地人丨民遭瓜分,分封諸國後變更。 鞏固統治拓疆土,東周混戰國裂分。 [注釋] ①陽城:在今河南登封。②亳:今河南鄭州。③殷:今河南安陽。④牧野:在今河南淇縣一帶。⑤鎬京:今陝西西安。 第二節 夏、商、西周的社會經濟 一、農業和畜牧業 1、政 策 三代①重農圖國穩,甲骨卜辭為見證。 2、農 業 ①農 具 木石骨蚌作農具,青銅農具罕流行。 ②水 利 大禹治水水利興,三代水利漸興盛。 ③作 物 五穀②稻黍稷麥豆,商周種植見詩文。 ④農 技 糞肥綠肥草木灰,商周施肥禾笑盈。 3、畜 牧 業 商朝飼養多家畜,食用祭祀拉車行。 二、手工業 1、冶 鑄 業 「青銅時代」夏商周,青銅冶煉夏初興。 商朝權貴用器皿,司母戊鼎四羊尊。 西周青銅生活化,日用器具多銘文。 2、紡 織 業 夏商紡織多平織,西周發展兩典型。 斜紋提花織物美,刺綉出現驚世人。 3、陶 瓷 業 原始瓷器初發明,商周遺址有遺存。 4、玉 漆 器 商周玉器雕刻俊,婦好③墓存多精品。 制車用漆裝飾美,用漆工藝超前人。 三、交通和商業城市 1、交 通 三代交通工具新,車船泥橇夏盛行。 商周交通漸繁盛,沿途旅舍客盈門。 郵驛傳遞初建立,西周大道任馳騁。 2、商業城市 商朝重商貝為幣,商民善商稱「商人」。 「商邑翼翼④」遠盛名,三代都城多商品。 [注釋] ①三代:指夏商西周三朝,又稱贊「青銅時代」。②「五穀」:一般指稻、黍、稷、麥、豆五種農作物。③婦好:指河南安陽婦好墓。④翼翼:繁盛的意思。
第三節 春秋戰國紛爭和民族融合 一、春秋諸侯爭霸(前770—前476) 1、爭霸原因 平王東遷周衰微,諸侯勢大顯野心。 爭奪土地與人民,爭霸戰爭頻頻興。 2、齊國稱霸 齊國首霸多原因,管仲為相舉措新。 (前7世紀前期) 改革政治與軍事,魚鹽之利工商興。 「尊王攘夷」初結盟,夷戎楚蠻皆稱臣。 葵丘①會盟成霸王,中原霸主初確定。 3、晉楚爭霸 齊國衰落晉楚爭,爭奪小國又交兵。 (前7、6世紀之交) 城濮②之戰晉敗楚,文公稱霸好艱辛。 楚軍敗晉趨京郊,問鼎中原霸權興。 4、吳越稱霸 長江下游吳國興,任賢用能軍連勝。 (前5世紀前期) 西入楚都南滅越,稱霸南方二十春。 錢江越王志復國,卧薪嘗膽事競成。 滅吳北上戰中原,末代霸主史有名。 二、戰國兼並戰爭(前475—前221) 1、戰國七雄 西周分封拱王城,東周諸侯有變更。 三家分晉韓趙魏,田氏代齊廢姜姓。 南楚西秦北為燕,戰國七雄多戰爭。 2、齊魏交戰 中原齊魏初強盛,雙方交戰齊連勝。 (前4世紀中) 桂陵③馬陵④敗龐涓,孫臏用兵真如神。 3、秦趙交戰 東方衰落秦強盛,秦趙交戰在長平⑤。 (前3世紀中) 坑殺趙軍四十萬,秦軍東進似風雲。 三、東周的民族融合 1、民 族 東周華夏民族多,匈奴東胡戎狄越。 2、影 響 兼並戰爭多交流,華夏各族促融合。 局部統一滅小國,秦國一統勢逼人。 [注釋] ①葵丘:今河南蘭考。②城濮:今山東鄄城。③桂陵:今河南長垣。④馬陵:今河南范縣,或山東郯城。⑤長平:今山西高平。
第四節 春秋戰國的社會經濟和社會變革 一、東周的社會經濟 1、農 業 ①農 具 西周晚期鐵器興,春秋農具大變更。 東周耕犁高效率,鐵器時代喜來臨。 標志提高生產力,農用動力新革命。 ②水 利 東周水利亦精進,楚國芍陂利農耕。 中原桔槔①灌農田,西門豹渠反迷信。 溝通涇洛②鄭國渠,都江堰邊說李冰。 2、手工業的發展 ①冶 鑄 業 東周冶鑄多發明,鑄鐵柔化技先進。 冶鐵工藝先領跑,早於歐洲二千春。 青銅工藝亦創新,蓮鶴方壺為珍品。 銅器圖案金銀錯③,青銅器皿美絕倫。 ②紡 織 業 紡織技高多細密,麻布殘片楚墓存。 漆器工藝亦創新,夾紵④漆器映麗人。 ③鹽 酒 業 煮鹽釀酒多興盛,國人生活聯系緊。 池海井鹽全開發,用曲釀酒喜發明。 ④《考工記》 手工發展有理論,《考工記》載齊官營。 手工工藝詳介紹,工程技術有盛名。 3、商業和城市 ①商 業 春秋戰國商繁盛,土特產品交流頻。 魚鹽皮革馬象牙,中原市場常見品。 范蠡號稱「陶朱公」,巨商呂氏⑤後相秦。 ②城 市 東周城市多特徵,政治中心商繁盛。 都城臨淄邯鄲郢,人口眾多商貿頻。 二、春秋社會變革 1、田稅改革 東周鐵器與牛耕,效率提高地開墾。 私田激增興改革,齊國「相地而衰征」。 魯國施行「初稅田」,按畝征稅影響深。 2、影 響 剝削方式大變更,農民地主新階層。 耕地國有轉私有,封建地制初形成。 三、戰國七雄變法 1、原 因 春秋田制初變更,土地私有漸流行。 新興地主勢漸強,廢除舊制變法興。 2、概 況 魏國李悝初變法,吳起變法後犧牲。 商鞅變法為強秦,兩次改革略說明。 ①政 治 廢除分封行具制,令民什伍連坐行。 按功授爵獎軍功,貴族無功成平民。 ②經 濟 廢除井田開阡陌,土地私有法確定。 重農抑商獎耕織,秦國統一度量衡。 ③文 化 「燔詩書而明法令」,文化專制秦初行。 3、影 響 商鞅變法新特徵,封建制度終確定。 ①政治上丨 中央集權初施行,地主執政貴族恨。 以法治國建縣制,影響中華蘭如今。 ②經濟上 確立封建私有制,發展經濟國強盛。 秦國統一奠基礎,消極影響亦鮮明。 ③文化上 文化高壓多峻法,秦朝立國難長存。 [注釋] ①桔槔:中原地區一種汲水農具。②涇洛:指黃河支流涇水和洛水。③金銀錯:在銅器表面用金銀絲構成圖案。④夾紵:用薄木捲曲貼以麻布再塗上漆。⑤呂氏:指呂不韋。
③ 求高中歷史的知識總結啊。。!
歷史重大事件意義總結
分封制的目的:為了進行有效地統治。分封制的作用: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西周開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區域,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
宗法制的作用:保證了各級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秦始皇首創皇帝制度的作用:一方面以皇權世襲顯示了權力的不可轉移,另一方面以皇權至上顯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
秦郡縣制的評價:實現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這套從中央到地方金字塔般統治機構的建立,把全國的每個地方,每戶人家都納入國家政治體制之中。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多沿用,並且不斷加強和完善。
元朝行省制度的評價: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它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科舉制度的評價:有利於打破特權壟斷,擴大管理人才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科舉取仕,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世家大族的手裡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這一制度為歷朝沿用,影響深遠。
軍機處設置的評價:不僅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處理各種文書,而且全國的軍政大權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專制加強,中央集權進一步得到鞏固。
多次提交不成,只因字數超出規定,你給個郵箱,我給你發過去吧。
不為賺你財富,只因你是一位愛學習的人。
給你看一部分我手頭的資料吧,行不?還有三本必修書的總結,這些資料都是現成的。
④ 高考歷史知識點總結、
歷史順口溜 歷史有了它,給你一上午一個高中的大概! 歷史有了它,給版你一上午一個高中的權大概!
http://wenku..com/view/740108a1284ac850ad0242c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