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東方歷史學術文庫目錄

東方歷史學術文庫目錄

發布時間:2021-03-06 14:52:01

1. 尋馬植傑秦漢三國史論文選

劉馳《六朝士族探析》,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0年
梁滿倉《漢唐間政治與文化探索》,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衛廣來《漢魏晉皇權嬗代》,書海出版社,2002年。
馬植傑《馬植傑秦漢三國史論文選》,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高敏《魏晉南北朝兵制研究》,大象出版社,1998年。
謝寶富《北朝婚喪禮俗研究》,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
李書吉《北朝禮製法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
楊光輝《漢唐封爵制度》,學苑出版社,2002年第二版。
陳良偉《絲綢之路河南道》,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侯旭東《五、六世紀北方民眾佛教信仰》,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陳爽《世家大族與北朝政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李小樹《秦漢魏晉南北朝監察史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王利華《中國華北飲食文化的變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周建江《太和十五年——北魏政治文化變革研究》,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
方詩銘《三國人物散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胡阿祥《魏晉本土文學地理研究》,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雷依群《北周史稿》,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傅克輝《魏晉南北朝籍賬研究》,齊魯書社,2001年。
王啟濤《魏晉南北朝語言學史論考》,巴蜀書社,2001年。
汪波《魏晉北朝並州地區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
李憑《北魏平城時代》,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周征松《魏晉隋唐間的河東裴氏》,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熊德基《六朝史考實》,中華書局,2000年。
牛潤珍《漢至唐初史官制度的演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程維榮《拓跋宏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汪維輝《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朱大渭等《魏晉南北朝社會生活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黎虎《魏晉南北朝史論》,學苑出版社,1999年。
黎虎《漢唐外交制度史》,蘭州大學出版社,1998年。
王素《高昌史稿——統治編》,文物出版社,1998年。
王素《高昌史稿——交通編》,文物出版社,2000年。
王素《敦煌吐魯番文獻》,文物出版社,2002年。
閻步克《樂師與史官——傳統政治文化與政治制度論集》,三聯書店,2001年。
閻步克《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中華書局,2002年。
李蔚然《南京六朝墓葬的發現與研究》,四川大學出版社,1998年。
巫鴻主編《漢唐之間的宗教藝術與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
巫鴻主編《漢唐之間文化藝術的互動與交融》,文物出版社,2001年。
楊泓《漢唐美術考古和佛教藝術》,科學出版社,2000年。
孫機《中國古輿服論叢》(增訂本),文物出版社,2001年。
劉長東《晉唐間彌陀凈土信仰研究》,巴蜀書社,2000年。
米文平著《鮮卑史研究》,中州古籍版,2000年
朱大渭《六朝史論》,中華書局,1998年
范子燁《中古文人生活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
薛瑞澤《嬗變中的婚姻——魏晉南北朝婚姻形態研究》,三秦出版社,2001年
薛瑞澤《漢唐間河洛地區經濟研究》,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唐長孺《唐長孺社會文化史論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年
胡阿祥《六朝疆域與六朝政區》,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周勛初《魏晉南北朝文學論叢》,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劉磐修《盛世探源——漢唐農業發展研究》,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
韓國河《秦漢魏晉喪葬制度研究》,陝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王永平《六朝江東世族之家風家學研究》,江蘇古籍,2003年1月
王承文《敦煌古靈寶經與晉唐道教》,中華書局,2002年11月
汪維輝《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5月
康中乾《有無之辨--魏晉玄學本體思想再解讀》,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
孫明君《漢魏文學與政治》,商務印書館,2003年3月
谷川道雄著、馬彪譯《中國中世社會與共同體》(世界漢學譯叢),中華書局,2002年
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
毛漢光《中國中古政治史論》,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
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
李文才《南北朝時期益梁政區研究》,商務印書館,2002年
丁福林《宋書校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許福謙《南北朝二史八書疑年錄》,北京出版社、文津出版社,2003年
王青《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與神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張承宗《六朝民俗》(六朝文化叢書),南京出版社,2002年
盧海鳴《六朝都城》(六朝文化叢書),南京出版社,2002年
李裕群《北朝晚期石窟寺研究》(考古新視野叢書),文化出版社,2003年
鄭岩《魏晉南北朝壁畫墓研究》(考古新視野叢書),文化出版社,2002年
姜波《漢唐都城禮制建築研究》(考古新視野叢書),文化出版社,2003年
陶新華《魏晉南朝中央對地方軍政官的管理制度研究》,巴蜀書社,2003年
田余慶《拓跋史探》,三聯書店,2003年
葛兆光《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三聯書店,2003年
羅維明《中古墓誌語詞研究》,暨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
韓樹峰《南北朝時期淮漢迤北的邊境豪族》》(東方歷史學術文庫),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劉季高《東漢三國時期的談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
普慧《南朝佛教與文學》,中華書局,2002年2月
孫若風《高蹈人間—六朝文人心態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林超民、王躍勇主編《南中大姓與爨氏家族研究》,民族出版社,2002年
許輝、李天石《六朝文化概論》(六朝文化叢書),南京出版社,2003年
戴洪才、周瀚光《六朝科技》(六朝文化叢書),南京出版社,2003年
許輝、邱敏、胡阿祥主編《六朝文化》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
唐翼明《魏晉清談》,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連鎮標《郭璞研究》,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
王家葵《陶弘景叢考》,齊魯書社,2003年
湯偉俠《漢魏六朝教育思想研究》,巴蜀書社,2001年
彭自強《佛教與道教的沖突與融合——以漢魏兩晉時期為中心》,巴蜀書社,2001年
范新干《東晉劉昌宗音研究》,崇文書局,2002年
小林正美著、李慶譯《六朝道教史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
章啟群《論魏晉自然觀——中國藝術自覺的哲學考察》,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劉純鑫《魏晉南北朝詩文韻集與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周偉洲《邊疆民族歷史與文物考論》,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
胡寶國《漢唐間史學的發展》,商務印書館,2003年
李萬生《南北史拾遺》,三秦出版社,2003年
李萬生《侯景之亂與北朝政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高敏《南北史掇瑣》,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張金龍《北魏政治與制度論稿》,甘肅教育出版社,2003年

2. 王小甫的簡介

1994年, 英國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 UK)東方學系,博士後研究。
1986--1989年, 北京大學歷史系博士研究生,1989年7月獲博士學位,論文題目為「唐·吐蕃·大食關系史」。
1984--1986年, 北京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1986年9月轉為直接攻讀博士學位。
1978--1982年, 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史專業本科生,1982年畢業並獲學士學位。 英語(English):能聽,說,譯,寫。
俄語(Russian):能聽,說,讀,譯。
阿拉伯語(Arabic):專業學習二年,能閱讀、翻譯專業史料。
日語(Japanese):能閱讀專業論著。
藏語(Tibetan):學過一年,能藉助詞典閱讀專業史料。
波斯語(Persian)、維吾爾語(Uyghur):均能藉助詞典閱讀。 1990~1991學年第二學期開①「古代中西交通史」(助教進修班課程);
1992~1993學年第一學期開②「中國傳統文化專題」(留學生課程);
1994~1995學年第二學期上③「中國古代史(下)」(本系本科生基礎課);
1995~1996學年第二學期上「中國古代史(下)」(本系本科生基礎課);
同學期為歷史系韓國進修生上④「漢語泛讀」;
1996年起招收隋唐史碩士研究生;
1996~1998年接受蘇丹來華博士後研究人員一名;
1996~1997學年第一學期開⑤「隋唐史研究」(研究生課程);
同學年第二學期在韓國高麗大學開⑥「古代北方民族與中國政治」、「古代中西交通史」(本科生限選課)和⑦「唐代西域史」(研究生選修課);
1998~1999學年第一學期開⑧「中國與周邊關系史」(本科生選修課);
1998~1999學年第二學期上「隋唐史研究」(研究生課程);
1999~2000學年第二學期上「中國古代史(下)」(古典文獻及考古本科生基礎課)、開「中國古代史學史」(研究生必修課,與人合開);
2000年起招收隋唐史博士研究生及碩士外國留學生;
2000-2001學年第一學期開⑨「隋唐史專題」(本科生選修課);
同學年第二學期上「中國古代史(下)」(文科試驗班基礎課)、「隋唐史研究」(碩士課程班選修課)、「中國古代史研究」(碩士課程班必修課,與人合開);
2001年暑假在新加坡東方文化學院開⑩「中國通史」;
2001-2002學年第二學期上「中國古代史(下)」(本系本科生基礎課);
2002-2003學年第一學期上「隋唐史專題」(本科生選修課);
同學年第二學期上「隋唐史研究」(研究生選修課);
2003-2004學年第一學期在香港珠海書院上「中國通史」(本科生必修課)、「中西交通史」(研究生選修課);
同學年第二學期開⑾ 「唐代典志選讀——《唐六典》」(研究生讀書課);
2004-2005學年第一學期開⑿「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專題」(本科生選修課);
同學年第二學期上「隋唐史專題」(本科生選修課);
同上上「唐代典志研讀——《唐六典》」(研究生選修課)。
2005-2006學年第一學期開⒀「中國民族史名著研讀」(研究生選修課);
同學年第二學期上 ⒁「隋唐五代史研究」(研究生選修課)
2006-2007學年第一學期在德國維爾茲堡大學和圖賓根大學開⒂「 中國邊疆地區史 」( 漢學系選修課)
同上學年第二學期上「中國邊疆地區史」(全校公選課)
2007-2008學年第一學期上「隋唐五代史專題」(全校公選課)
同上學年第二學期上「唐代典志研讀——《唐六典》」(研究生選修課) 1. 1990年受國家青年社科基金項目資助。(成果已獲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首屆優秀成果專著類三等獎、國家教委第二屆全國高校出版社優秀學術著作特等獎)
2. 同年受國家教委第三批博士點專項基金資助。
3. 1992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平山郁夫絲路獎學金」資助。
4. 1993年獲英國學術院(The British Academy)王寬誠獎學金資助。
5. 1997年獲國家留學基金委公派赴美國哈佛大學留學資助。
6. 1998年獲韓國基金會(the Korea Foundation)1999年韓國研究獎學金資助。
7. 1999年參加北京大學文科重點項目「盛唐工程」。
8. 同年參加北京大學文科重點項目「中華文明史」
9. 2000年獲國家社科基金自選項目資助。
10.2002年獲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規劃重點教材立項資助。
11.2002年主持「三至十四世紀中國歷史的多元文化環境研究」獲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立項。
12.2003年獲教育部文科科研基地重點課題資助。
13.2010年主持「6-10世紀中國的族群凝聚與國家政治體制演進研究」獲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立項。 1. 1991年獲「北大青年優秀成果」二等獎。
2. 1992年獲「北大青年科研成果光華安泰獎」。
3. 1993年獲「北大505中國文化獎」學術成果二等獎。
4. 同年被英國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St. John's College)選為1994年米迦勒節學期(Michaelmas Term)海外訪問學者。
5. 1994年獲「北京市高校第三屆哲學社會科學中青年優秀成果獎」。
6. 同年所參與編寫(編委)《二十六史大辭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
7. 1995年獲國家教委「全國高校首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8. 同年獲國家教委「第二屆全國高校出版社優秀學術著作」特等獎。
9. 同年所參與編寫《簡明中華網路全書》(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4年)獲「首屆中國辭書獎」一等獎。
10.1996年獲韓國基金會(the Korea Foundation)特別研究獎。
11.1999年獲首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優秀成果專著類三等獎。
12.2000年獲國務院頒發政府特殊津貼。
13. 2001年獲北京市民族教育第五屆燭光杯獎。
14. 2002年所承擔「中國古代史」(主持人閻步克)被評為北京大學優秀課程。
15. 2002年被遴選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平山郁夫絲路獎學金」獲獎人員代表。
16. 2004年所參與編寫《中華文明大視野》(青少年版)(南昌: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02年)獲第六屆國家圖書獎(本人為其第四、第五冊撰稿人之一)。
17. 2005年所參與編寫《中國歷史》(六卷本,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獲國家級教學成 果一等獎(本人為《隋唐宋卷》署名編者之一)。
18. 2006年所撰論文《契丹建國與回鶻文化》(《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第4期)獲國家民委首屆(2000-2005年)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論文類二等獎。
19. 2006年所指導馬自力博士論文《中唐文人之社會角色與文學活動—以職事的考察為中心》獲北京大學2006年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二等獎(與中文系袁行霈合作)。
20. 2008年獲北京大學改革三十年文科「百項精品成果獎」。
21.2010年10月《拜火教與突厥興衰》(《歷史研究》2007年第1期)獲國家民委民族問題研究(2006—2009年度)優秀論文一等獎。 英國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St. John's College)終生成員(Life Member)
國家社科基金通訊評審專家
國家留學基金評審專家
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評審專家
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評審專家
北京大學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國學研究》編委
唐研究基金會(The Tang Research Foundation)學術委員會委員、《唐研究》編委
《東方歷史學術文庫》出版評審委員
《東方文化集成·中亞文化編》編委
《新疆通史》編委
北京大學東北亞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 2009年8-12月,龍谷大學(日本京都)佛教文化研究所訪問研究。
2006年10月-2007年2月,德國維爾茲堡大學、圖賓根大學客座教授。
2003年9月-2004年1月,香港珠海書院客座教授。
2001年7-8月,新加坡東方文化學院訪問教授。
1999年12月至今,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博士生導師
1999年7月至今,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1999年7月--9月,韓國高麗大學中國學研究所訪問研究員。
1997年8月--1998年6月,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校區)東亞與太平洋研究中心訪問研究員。
1997年3月--6月,韓國高麗大學東洋史學系訪問教授。
1994年10月--12月,英國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St. John's College)米迦勒節學期(Michaelmas Term)海外訪問學者。
1992年8月-1999年6月,北京大學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副教授。
1989年8月--1992年8月,北京大學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講師。
1982年9月--1984年7月,新疆社科院中亞所研究人員。 1983年9月--10月,與張廣達教授等考察塔里木盆地緣邊各綠州古代文化。
1986年8月--9月, 考察中國西北古代交通:從伊犁河谷經天山山地、吐魯番盆地、敦煌、柴達木盆地到西寧。
1993年7月--9月,考察青藏高原通其西北之路:蒙古、西伯利亞(俄羅斯)、烏茲別克、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巴基斯坦,以及中國新疆西南和西藏阿里地區。
1996年5月, 參加中美合作吐魯番項目考察。
1997年12月6-7日,參加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舉行的「中亞絲綢之路最新研究」國際會議。
1998年2月21日,向在美國印地安那大學布魯明頓分校舉行的「第五屆中央歐亞研究年會」提交題為「中世紀早期西藏高原通其西北之路」的論文(英文)。
同年3月31日,參加在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舉行的「中國歷史上中原王朝與少數民族關系」研討會,並作了題為「歷史上西藏與中原的文化聯系」的發言(英語)。
同年7月11-12日,向在美國耶魯大學舉行的「第三次絲綢之路國際會議」提交了題為「吐魯番的吐蕃與藏傳佛教遺跡」的論文摘要(英文)。
1999年8月, 考察百濟、新羅歷史遺跡遺物:韓國公州、扶余、慶州及東海岸。
1999年12月17-19日,參加「中韓日文化交流與互動國際學術會議」(北京大學),提交論文《也談所謂「黑貂之路」》並作主題發言。
2000年5月21-23日,參加「Freeman 基金會特別研究員上海年會及項目發展研討會」。
2000年6月22-23日,北京大學「波斯語言文學國際研討會」,作題為《伊朗學與東亞歷史文化研究》的發言。
2000年7月, 考察古代東北亞民族與文化會聚線的移動:河北、內蒙古、遼寧毗連地區。
2000年9月21-22日,參加「第5屆亞太地區韓國學國際學術會議」(北京),提交論文《唐朝與新羅關系史論》並發言。
2000年10月6-7日,參加第一屆新羅史國際學術會議(韓國慶州),提交論文《8-9世紀唐朝與新羅關系論》並發言。
2001年3月20日,在法國遠東學院歷史文化系列講座發表演講(北京),題目是「隋唐五代燕北地區的民族遷徙與分布」。
2001年8月6日,應邀到國立新加坡大學中文系就「中國史學發展新動向」發表演講。
2001年9-10月, 考察草原之路與北方民間宗教:內蒙古及山西、陝西交界地區。
2002年被遴選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平山郁夫絲路獎學金」獲獎代表,出席該組織於同年11月18-21日在西安舉行的慶功大會及聯合國
2002文化遺產年與教科文組織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第30屆年會,發表學術演講並主持討論(英語)。
2002年12月4-8日,應韓國漢城成均館大學大東文化研究院的邀請,到該校演講「絲綢之路及其研究近況」。
2003年6月17-22日,赴吉林集安考察高句麗古跡。
2004年7月19-23日,參加教育部文科重點基地北大中古史中心「唐宋時期的社會流動與社會秩序」項目研討會(北京)並赴山西大同考察,本人提交了《2004年7月20-22日大同考察所得》。
2004年8月3-16日,參加教育部文科重點基地北大中古史中心「3-14世紀中國歷史的多元文化環境研究」項目野外考察團,赴蒙古國考察自然環境與歷史文化的關系。
2004年8月20-22日,參加山東大學韓國學研究中心等單位主辦的「登州港與中韓交流國際學術討論會」(山東蓬萊),發表論文《新羅北界與唐朝遼東》並主持分組討論。
2004年9月1-7日,應北京大地規劃設計研究院之邀,赴西安考察歷史文化遺產的現狀、保護和開發、利用,本人所撰《西安旅遊發展規劃古跡文物考察報告》已為該發展規劃所採用。
2004年9月24-26日,參加西北大學文博學院舉辦的「新時期新史學」學術研討會,該研討會的《座談紀要》已經正式發表在《史學集刊》2004年第4期。
2005年2月1-2日,在烏魯木齊參加《新疆通史》編委會第一次會議。
2005年4月7-9日,參加陝西省文物局與西北大學在西安聯合召開的「唐代日本留學生井真成墓誌學術 研討會」並發表題為「由遣唐使看古代日本對外政策的變化」的論文。4月10日,應邀在西北大學文博學院講演,題目是「歷史學科的創新思維」。
2005年4月27-29日,赴西安參加蓮湖區旅遊發展規劃咨詢。
2005年6月4日,參加「近現代東北亞國家發展的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討論會(北京)並發表評論。
2005年6月15-28日,參加教育部文科重點基地北大中古史中心「3-14世紀中國歷史的多元文化環境研究」項目野外考察隊,赴中國東北及朝鮮咸鏡北道考察渤海國故地歷史遺跡和環境文化。
2005年7月16-21日,赴內蒙古呼倫貝爾參加「草原文化高層論壇」並考察呼倫貝爾草原和大興安嶺林區歷史民俗。(發言摘要載《光明日報》2005年8月9日第十版)
2005年7月28日-8月1日,赴日本東京參加人民日報社和朝日新聞社共同主辦的「中日文化交流論壇·遣唐使研討會」,提交論文《由遣唐使看古代日本對外政策的變化》並參加研討。(有關報道見《人民日報》2005年7月30日第一版和第三版,《人民日報》海外版2005年7月30日第一版和第二版,《環球時報》2005年8月1日第二版;發言摘要載《人民日報》2005年7月31日第七版,日本《朝日新聞》2005年8月13日第二版第4頁)
2005年8月24-27日,赴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參加「河套文化研討會」並作題為「隋唐五代河套的交通與交流」的發言。(有關報道見《光明日報》2005年8月24日第八版,《巴彥淖爾日報》2005年8月26日第一版,《巴彥淖爾晚報》2005年8月26日第一版;發言摘要載《巴彥淖爾日報》2005年8月26日第二版,《巴彥淖爾晚報》2005年8月26日第八版)
2005年10月28日,應邀到北京大學醫學部演講,題目是「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
2006年1月10-12日,在上海興國賓館講「隋唐民族與周邊關系」共三講。
2006年6月26-27日,在北京參加「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與中韓關系」國際學術討論會,提交論文「中韓關系視野下的《三國史記》撰作」並發言、主持階段討論。
2006年8月12日,在北京參加「內陸亞洲的歷史與社會」日本大學—石河子大學—北京大學聯合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摘要「古突厥斗戰神研究」並發言、主持階段討論。
2006年8月25-28日,赴日本京都參加河合文化教育研究所·北大歷史系第5次共同學術討論會,提交論文「拜火宗教與突厥興衰」並發言。
2006年9月9-12日,赴新疆石河子大學參加「新疆屯墾與文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第一次學術會議」,在系列學術報告會上作題為「隋唐民族形勢和周邊關系」的演講。
2007年8月9-10日,在北京參加「回憶、思考與展望——紀念全面抗戰爆發7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評議。
2008年1月5-6日,在北京參加「中日共同歷史研究」全體會議與分組研討。
2008年3月16-19日,赴新疆石河子大學參加河合文化教育研究所·北大歷史系第6次共同學術討論會,提交論文「從草原突厥石人看東西文化交流」,發言並擔任評議。
2008年3月20-23日,赴日本福岡參加「中日共同歷史研究」古代史組研討並考察大野城、水城、太宰府及對馬島。
2008年4月19-24日,在浙江紹興參加「中日共同歷史研究」古代史組中方研討並考察餘姚河姆渡、寧波天一閣等處。
2008年5月4-5日,在濟南參加「中日共同歷史研究」第二次全體會議與分組研討。
2009年8月10日—12月8日,在龍谷大學(日本京都)佛教文化研究所訪問研究。
2009年8月22—25日,赴名古屋參加「河合文化教育研究所、北大歷史系第7次共同學術討論會」並作討論發言。
2009年,應聘擔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2009年度一般項目網上通訊評審專家。
2009年10月9日,在日本龍谷大學與東洋史研究生座談中國大學古代史研究近況。
2009年10月30日,在日本東京御茶水女子大學演講「隋唐時代東亞國際關系問題」。
2009年11月4日,在日本京都大學京大會館向日本唐代史研究會演講「中國中古的族群凝聚——以唐代為中心」。
2009年11月13—17日,赴台灣成功大學(台南)參加「宗教傳播與宗教沖突」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牟羽可汗改宗摩尼教新探」並作大會發言。
2009年11月21日,在日本河合塾京都校舍向該校內藤湖南研究會、東亞研究會、世界史研究會演講「白江口之戰研究新進展——比較中日學界現狀」。
2009年11月27日,在日本龍谷大學大宮學舍清和館3樓大廳向該校東洋史研究會演講「吐魯番的吐蕃及藏傳佛教遺跡」。
2009年12月4日,在日本龍谷大學與東洋史研究生座談「問題意識與研究方法」。
2010年8月27—28日,在北大參加北大歷史系與日本駒澤大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七世紀東亞國際秩序的形成與中日關系」,並發言,主持階段研討。
2010年11月9—10日,在北大參加第五屆北京大學「伊朗學在中國」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中古內亞與伊朗文化」,並參加研討。
2010年12月18—19日,在北大參加「中日文化交流兩千年: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如何看待日本遣唐使學習中國文化的成就」,並參加研討。
2011年10月3-6日,赴韓國公州參加「第57屆百濟文化節」國際學術大會,並就「古代東亞的佛教與王權」發表評論。
2011年7月28日,在國家圖書館報告廳為「絲綢之路生態文化萬里行」大型文化系列活動演講「絲綢之路與中亞歷史文化」。
2011年9月5日,參加中國社科院舉辦的「中國與伊朗關系國際研討會」,並就「絲綢之路與古代中伊交通」發表評論。
2011年11月11-12日,在北大參加「東亞歷史上區域間的認識與互動」國際學術研討會,並就「東亞的文化交流和聯絡網」發表評論。
2011年12月12-13日,在北大參加「北京大學-喬治城大學卡布斯蘇丹講席聯合研討會」,並作題為「唐代中阿關系的幾個問題」的發言。
2011年4月27-28日,在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演講「中國歷史上的邊疆民族政策」和「隋唐時代的國際關系問題」。
2011年5月12日下午,在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演講「中國中古的族群凝聚與國家政治體制演進」。
2011年6月26日,在雲南昆明滇池春天溫泉會館為中國文化書院昆明論壇演講「大唐興衰史」。

3. 有沒有南北朝歷史的書

1、《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

本書是當代史學大師陳寅恪先生有關魏晉南北朝史的講演錄,由萬繩楠教授根據筆記整理而成。它在司馬光之後把魏晉南北朝史的研究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陳先生把敏感的觀察力與縝密的思考力相結合,利用習見的史料,在政治、社會、民族、宗教、思想、文學等許多方面,發現別人從未注意到的聯系與問題,人現象深入本質,作出新鮮而令人折服,出乎意想之外而又入乎意料之中的解釋。

2、《北齊書》

唐朝史家李百葯撰,屬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上起北魏分裂前十年左右,接續北魏分裂、東魏立國、北齊取代東魏,下迄北齊亡國,前後約五十餘年史實,而以記北齊歷史為主。李百葯修史態度認真,下筆不苟,對於瑣言碎語及一些荒誕不經的史實,作了大量刪削,這是本書的一個很大優點。《北齊書》敘事簡要,語言通俗,摻有很多當時的白話文。

3、《細說兩晉南北朝》

本書是「細說中國歷史叢書」的一種,以講史形式闡述了自西晉建立至隋文帝統一南北朝之間的歷史。作者系著名通俗歷史讀物作家,熟諳史實,文筆優美,全書沿襲了黎東方「講史「筆法,可讀性極強。台北大學歷史系主任馬先醒教授評說「細說體」是讓讀者以看《三國演義》的輕松心情,獲得的卻是勝於《三國志》的歷史知識。已出五種「細說「已受到讀者歡迎,如今一次將自秦漢至民國的九冊「細說」整套推出,估計影響會更大。

4、《魏晉南北朝史》

作者王仲犖,著名的魏晉南北朝史專家,有很高的造詣。研究魏晉南北朝史的人入門必讀。其理論體系完備,輕重適當,看過之後對那個朝代的歷史有了一個基本而全面的認識,再去鑽各個細節就容易融會貫通。寫的也很生動,讀讀可以換個視角,看看近代的一些研究成果。

5、《南北史演義》

民國著名史學家、小說家蔡東藩,以「演義救國」旨,歷時十年,創作出《中國歷代通俗演義》。上起秦始皇,下至1928年,全面記述了中國封建時期2166年的歷史,以內容豐富、取才翔實名重一時,深受讀者青睞。該書敘述了南北朝一百七十年間由分裂到對峙統一的史實,觀點平實,內容豐富,論述有法,用語雅潔,自評自注,理趣兼備,洵為通俗史著的經典。該書取材謹慎,主本信史,旁征野史,可以讓人入門民族歷史

4. 求有關於宋朝的史籍

樓上給的太全了,不過過於繁雜了吧!看完得好幾年。幫你選幾本值得看的內史籍。
《宋史》
《涑容水記聞》司馬光
《東京夢華錄》孟元老
《齊東野語》 周密
《鶴林玉露》羅大經
《大金吊伐錄》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李心傳(李心傳是秦檜養子,有些跟秦檜有關的內容不太可信,需謹慎分析)
另外,宋代詩詞也可好好讀讀,可以看出當時社會形態。《清明上河圖》也是反映當時社會場景的重要史料。

閱讀全文

與東方歷史學術文庫目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