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想知道所有有於秦始皇的文物。關於秦朝的文物。。在哪些地方哪些博物館有具體位置。
西安秦兵馬俑,刀幣,秦的半通印,還有地方官的官印和銅鏡,小篆體十二字磚 ,銅車馬,秦軍服飾,瓦當,青銅鶴,青銅鼎,青銅編鍾,秦代漆器 ,秦代陶器等等。在陝西省博物館或者在寶雞。
❷ 史家胡同博物館展現了史家的什麼歷史故事呢
當當當當~你們可愛的小編又出現啦。小編今天依然是帶著大家了解一下北京那些你不知道的小眾又經典的景點,悄悄告訴你們這些景點還非常的省錢,性價比是絕對的高。開始介紹之前,我想先問問大家,有沒有特別喜歡逛博物館的小夥伴,就是那種看到博物館就走不動路的朋友,這些朋友請舉起你們的小手手,讓我看到你們好嘛。小編這個人就是超級喜歡各種博物館,在博物館可以一泡一整天的那種。所以今天小編帶你們去看一個小眾的博物館——史家胡同博物館。
博物館里還有記錄了各種老北京吆喝的機器,在那裡聽著各種當年的吆喝聲,真的會有種穿越時空跟以前的生活接觸的感覺,非常值得去聽一聽。
好了,到了這里小編就要跟大家說再見了。如果你喜歡我的話可以給持續關注我們,我們會一直努力,不辜負大家的期望,感謝大家今天的觀看。
❸ 誰知道武漢紅樓「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史記陳列館」導游詞
這個問題網路上早已有答案了。
有些問題可以先查以下網路再問題的喲。
http://..com/question/15006720.html?si=10
辛亥革命博物館導游詞
歡迎各位來辛亥革命博物館參觀!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由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一次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運動,由於1911年是農歷辛亥年,所以把這場革命稱為辛亥革命。大家知道嗎?這場革命首先就是在我們湖北武昌爆發的。各位來到的所在,正是中國一段舊歷史的終點,也是中國一個新紀元的開端。通俗地講,這里推翻了清朝,開創了民國,打倒了皇帝,催生了總統。
我館位於武昌,背靠蛇山,面向首義廣場,佔地約28畝。它的主體建築就是各位眼前看到的這幢房子,因為它紅牆紅瓦,人們稱之為紅樓。
紅樓最初是清政府設立的湖北咨議局局址,咨議局是清朝末年,為了預備君主立憲,而在各省設置的議事咨詢的民意機構,它的建築風格摹仿西方議會大廈,1910年建成。1911年10月10日也就是農歷辛亥年八月十九,孫中山先生領導下的湖北地區的革命黨人,成功地發動了武昌起義。第二天,就在這兒組建了鄂軍都督府,都督府發布文告,宣布建立中華民國。義聲所播,全國響應,從而一舉結束了帝制,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紅樓因此被譽為「民國之門」。
在紅樓後面,這組灰色的房子叫議員公所,是當年咨議局議員們生活起居場所。目前在復原維修之中,沒有對外開放。樓前是同心廣場,寓意是「兩岸一心,和平統一」。
1961年,紅樓經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過多年的建設,我館已成為紀念辛亥革命的標志性景點和全國有名的教育基地。
我館布置有兩個基本陳列:一個是以鄂軍都督府舊址,也就是紅樓為載體,布置的《鄂軍都督府舊址復原陳列》,各位將會看到鄂軍都督府成立初期的機構和格局;另一個是布置於西配樓的《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史跡陳列》,它展現了武昌起義的歷史過程。
我們首先從《舊址復原陳列》開始。
從《格局圖》中,我們可以大致了解到軍政府成立初期的政府組織結構,這是非常簡單的政府雛形了。共設五個部,即參謀部、軍令部、軍務部、民政府、外交部,還有黎都督起居室、總監察長室、各部稽查長室等,但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地方政府,卻改變了中國近代歷史的進程。
鄂軍都督府會議廳原來是咨議局議事堂。武昌起義第二天,也就是1911年10月11日湖北革命黨人和起義官兵在此集會,推舉原清軍第21混成協統領黎元洪為都督。
在主席台左邊是黎元洪被推為都督後,軍政府發布的第一份文告。當時,革命黨人請大都督在上面簽字印發,黎元洪拒不簽字,連聲說「莫害我」,最後革命黨人李翊東提筆代簽了一個「黎」字,這份文告才得以面世。這份布告的發布對於穩定人心是起了一定作用的。布告的落款時間是黃帝紀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八月二十日為什麼會有這種奇怪的落款呢?1911年是清宣統三年,但革命黨發動起義就是為了推翻清王朝,所以不會採用宣統年號紀年,加之革命黨宣稱自己是炎黃子孫,所以就從傳說中漢族人的祖先黃帝算起,到1911年正是四千六百零九年。八月二十日是陰歷,轉換成公元歷法的話就是10月11日。我國使用公元歷法是從民國元年元旦開始,即1912年1月1日。
主席台正中布置的一面旗幟,叫十八星旗,是武昌起義的軍旗。十八顆黃星,是代表山海關內十八個省份的炎黃子孫,紅底是鮮血,黑色是鐵,是武器,主題和象徵意義是十八省的炎黃子孫團結起來,以「鐵血」即武力推翻滿清王朝的統治。
在台口右邊有一張圖片,反映的是1912年4月孫中山先生訪鄂期間,受到湖北各界歡迎的情景。1912年4月,孫中山先生在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後,就首先到湖北訪問。4月10日這天,孫中山在此發表演講。
外交部的設置是鄂軍都督府代行中央政府職權的重要標志。各位知道,只有一個主權國家才有外交部。在1912年元旦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以前,鄂軍都督府實際上在軍事、外交等方面行使中央軍政府的職權。它通過外交部對各國發布照會,宣示革命政權的政策,以取得各國的外交支持。這份《中立布告》,是鄂軍都督府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軍政府成立之初,就給漢口的五國領事發布過外交照會,呼籲承認中華民國,但五國遲遲不答復。直到10月17日民軍和清軍在漢口劉家廟展開激戰,民軍大獲全勝,這時,五國看到革命黨人力量強大,就聯名發布了一紙布告,承認民軍是和清軍對等的軍事實體,他們保持中立。這份布告實際上承認了民軍的地位,對清王朝是一個打擊。當然,這份布告也只是一紙空文,五國後來在暗中支持袁世凱,幫助袁獲得了總統的寶座。胡瑛曾任外交部部長一職。
都督會客室和都督會議室是黎元洪在紅樓活動的重要場所。1912年4月,孫中山先生訪問武漢,曾在都督會客室會見過湖北軍政界人士。
黎都督起居室是黎元洪任都督之初的住所。黎元洪(1864——1928) 字宋卿,是湖北黃陂人。今天漢口有一條黎黃陂路,就是紀念黎元洪的。黎元洪原來是清軍第21混成協統領。為借重他的聲望,武昌起義第二天,革命黨人推舉他作鄂軍都督府都督,開始黎元洪態度強硬,不願與革命黨人合作,被安置在這間屋子裡。他不吃不喝,象個「泥(黎)菩薩」。後來因為武漢三鎮光復和革命形勢迅猛發展,黎元洪轉變了態度,同意出任都督。
侍衛官室正對黎都督起居室。侍衛官的主要職責是負責都督的安全保衛及飲食起居。最初幾天實際上是執行軟禁和監視黎都督的職責。
顧問官室和秘書官室是都督黎元洪的咨詢幕僚機構和重要的辦事機構。革命黨人宋教仁曾在秘書官室起草了著名的《鄂州臨時約法》,《鄂州臨時約法》是第一個具有資產階級憲法性質的法典,它成為以後南京臨時政府頒布的《臨時約法》的藍本。
軍事會議室是都督府召開軍事會議的專門場所,許多重大軍事決策在此形成。陽夏保衛戰中,黃興曾在此召開過軍事會議。牆上有一幅地圖,反映的是當年陽夏戰爭的形勢。其中紅藍線代表兩軍運動路線,可以看出漢口、漢陽兩地是當年的戰場,而當年的漢口稱為夏口,所以這場戰爭簡稱陽夏戰爭。
參謀部是鄂軍都督府最初設置的四部之一。其職責為輔佐都督,制定作戰計劃。都督府草創之際,軍民大政,參謀部主持最多。
總監察長室和各部稽查長室的設置則反映了當時革命黨人良好的精神風范。首先我們從劉公說起,劉公是湖北襄陽人,出身於巨富之家,早年留學日本,加入了孫中山組建的中國同盟會,並創辦了另一個革命組織共進會。1910年回國,家裡人交給他兩萬兩銀票,叫他去北京捐一個道台,也就是去買個官,但劉公將這筆巨款無償捐給了武昌起義的指揮機關,用作購買槍械和起義的後勤保障經費。鑒於他資深革命黨人的地位和為武昌起義做出的貢獻,起義前在推選未來的政府成員時,劉公被推為政府總理。但最初組建的鄂軍都督府中沒有劉公的位置,有人就為他抱屈,劉公卻不以為然,認為革命的目標已完成,應該讓賢者執政,自己退居一旁進行監督就可以了。他「功成不居」的風范為大家欽佩,所以推舉他為總監察長。
蔡濟民是武昌起義的軍事指揮人員,他帶領一支部隊攻進了湖廣總督署,為武昌起義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起義後被公推委用為各部稽查長,蔡濟民一生追隨孫中山先生,後來在護法斗爭中為地方軍閥所殺。黃興稱贊他是「鄂省軍中之巨擘」。所謂「巨擘」,就是可以豎大拇指的人物。
民政部不同於今天的民政部,它是相對於軍政而言的,其主要職責為負責地方行政事務,部長相當於今天省長的職權。這張照片中的人物叫湯化龍,是原湖北咨議局議長,當年正是在紅樓辦公。武昌起義成功後,湯化龍約集原咨議局的立憲派人士,與革命黨人、舊軍官聯合組建了鄂軍都督府,並被推為民政部首任部長。
軍令部是鄂軍都督府最初設置的四部之一。主要職責為秉承都督命令,發布軍令,調遣軍隊。都督黎元洪曾經兼任過軍令部部長一職。
軍務部主要負責軍務行政、軍隊後勤工作。革命黨人孫武、張振武曾分任軍務部正、副部長。後來蔣翊武也出任過軍務部副部長一職,「首義三武」均匯集於此部。
現在我們一起來參觀《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史跡陳列》。此陳列分為七個部分,以九個展廳全景式地展現了武昌起義歷史。
序廳正面弧線是一組與武昌起義相關的人物群像。主題是在孫中山先生的旗幟下,在同盟會和同盟會中部總會的推動下,湖北革命黨人領導和發動了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義。畫面下方的一行立體字是提示我們永遠銘記的日子:1911年10月10日。人物像下方影像是取材於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反映的是湖北新軍攻佔湖廣總督署的場景。
鴉片戰爭後的19世紀末,帝國主義國家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素有「九省通衢」之稱的武漢也未能逃過列強的魔爪。自1861年英國在漢口建立租界始,德、俄、法、日等國也相繼在今天漢口江漢關至黃浦路一帶建立租界。列強以租界為據點,對湖北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上的侵略與滲透;與此同時,封建專制統治也日益深重,在雙重壓迫之下,廣大農民流離失所,苦不堪言。
面對中國社會的內憂外患,統治階級內部也不乏一些有識之士,湖廣總督張之洞就是一位。這位張公是推動湖北走向近代化的重要人物。為了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他在湖北開始推行聳動中外視聽的「湖北新政」。其主要措施有三條:
一是辦工廠。最有名的是漢陽兵工廠和漢冶萍鋼鐵聯合企業。
二是練新軍。甲午戰敗,張之洞深受刺激,認為軍力不強是致敗之因,所以開始在湖北編練一支有別於清八旗的「新」軍。新軍除了武器裝備、服裝有新特點外,張之洞還大力提倡讀書人當兵,投筆從戎在當時竟成為時尚,這就為革命黨人在新軍中宣傳鼓動新軍起義埋下了伏筆。到張之洞離任時,他給湖北留下了兩支部隊:第八鎮(師)和第二十一混成協(旅),共計約1萬5千人。
三是興教育。人才的匱乏也讓張之洞痛心疾首,新政期間,張之洞開辦了許多以傳授西學西技為內容的新式學堂,當時流傳一首《學堂歌》,其中有一句說:「湖北省,二百堂,武漢學生五千強」,以說明湖北教育的興盛。張之洞還派遣大量留學生遠涉重洋赴日本、美國、西歐求學。其中尤其以派赴日本為多,當時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中湖北籍人數位居第一。後來的辛亥革命領袖黃興、宋教仁和吳祿貞等都是張之洞派到海外的留學生。
歐風美雨的沖擊和張之洞在湖北的新政,客觀上為中國的變局准備了條件。
清末湖北的反清革命發端於1900年的自立軍運動。首領為唐才常、傅慈祥等人,他們密謀發動「勤王」運動,以逼迫慈禧太後歸政光緒,推行君主立憲制。但事敗,唐、傅被殺。吳祿貞也參加了自立軍運動,失敗後遠赴日本,得以僥幸逃脫。在日本他與其他留學生有緣見到了孫中山先生,並接受了孫中山的革命思想。他們或創辦報刊鼓吹革命;或接受指示,回國起義;或創辦革命團體,聯絡同志,發動軍隊。湖北第一個革命組織科學補習所在張難先、朱元成、呂大森、曹亞伯等志士組織之下成立了。這幅畫中昂然卓立的年輕人,名叫王漢,是科學補習所重要成員。他奉行暗殺主義,認為殺掉幾個清廷大官就可以動搖清朝統治根基;於是喬裝改扮,追殺清戶部侍郎(相當於財政部副部長)鐵良,可惜射術未精,結果以身殉義。他在臨行前,給新婚八個月的妻子留下一首絕筆詩《別內》,最後兩句是「若使斷頭成永訣,願卿含笑賀孤魂」,表現了王漢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王漢犧牲時,年僅23歲。繼科學補習所而起的革命團體是日知會,首領是劉靜庵,後來遭叛徒告發,日知會遭政府查禁,劉靜庵被捕入獄,獄中堅貞不屈,被折磨致死。張難先在劉靜庵犧牲後,請畫家張善子畫了一幅劉靜庵畫像,以寄託自己的追懷之情。後來張難先還請了許多民國的名人在這幅畫像旁題辭,右上「正氣長留」是孫中山的兒子孫科題寫的,「英威不朽」則是書法家於右任的手筆。
日知會後,湖北革命黨人成立了十幾個革命團體,並在辛亥年間,逐漸歸流為兩個齊頭並進的革命組織——文學社和共進會。文學社社長是湖南人蔣翊武,湖北共進會會長是漢口人孫武。兩個團體都堅持以發動軍隊投身革命為革命方略。經過湖北眾多革命團體的努力,在武昌起義前夕,湖北新軍1萬5千人中有5千多人加入了革命黨。
1911年夏秋間,四川省爆發了保路運動,清政府緊急調派軍隊入川,鎮壓保路運動,湖北新軍第3l標及32標1營在川漢、粵漢鐵路督辦大臣端方的帶領下,趕赴四川。湖北武漢城防相對空虛,這大大鼓舞了湖北革命黨人舉行起義的信心。而這時,在上海由宋教仁、譚人鳳發起成立了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在中部總會的推動下,文學社、共進會兩個革命團體拋開門戶之見,合而為一,組成統一的臨時指揮部,策劃起義,他們的起義計劃得到了黃興的贊同。革命黨人為起義預備了軍旗、印信、鈔票,只待時機成熟。
武昌起義的爆發和一件突發事件有關,這就是寶善里炸彈案。1911年10月9日孫武在漢口俄租界寶善里秘密機關配製起義用的炸彈,搗葯時用力過猛,導致爆炸,孫武面部炸傷,被送往醫院。屋內濃煙滾滾,引來俄租界巡捕的注意,他們將房間團團圍住,搜出起義用的文告、旗幟、印信及革命黨人花名冊,並將其送交湖北當局。湖廣總督瑞澄下令四閉城門,按名冊捕拿革命黨人。彭楚藩、劉復基、楊洪勝於當晚相繼被捕,10月10日凌晨,三人慷慨就義於湖廣總督署東轅門。10月10日晚,武昌起義爆發了,晚八時,湖北新軍工程第八營響起武昌起義的第一槍,起義士兵在共進會代表熊秉坤帶領下沖出營房,奔赴楚望台軍械庫,領取槍彈,並推舉吳兆麟為起義總指揮。吳兆麟下令打開中和門(也就是今天的起義門),迎接炮隊進城,並兵分三路,圍攻清督署。經一夜激戰,督署被炸成一片瓦礫,湖廣總督瑞澄倉皇逃竄到「楚豫」兵艦,第八鎮統制張彪在督署被攻克時也望風而去。次日凌晨,十八星旗插在了警鍾樓頭,武昌起義取得成功。
10月11日起義士兵簇擁至湖北咨議局,在此推舉清軍第21混成協統領黎元洪出任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都督。都督府成立後即以「大總統孫中山」名義發布文告,擴大影響,並照會駐漢各國領事,請其「嚴守中立」; 同時發布一系列革除時弊陋習的文告如禁蓄辮令,禁纏足令等。這張剪辮子的照片各位看過後,可能會一笑置之,以為只是簡單的移風易俗運動。實際上,這在當時包含深刻的政治意義:男人腦後的辮子和滿清入關大有聯系,清初,皇帝為強化對漢族地區的統治,頒發了一道剃發令,主要內容有十個字:「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從此,漢族男人就蓄起了這根屈辱的辮子長達260餘年。武昌起義爆發後,革命黨人上街剪辮子就表明不承認清政府的統治,並與之徹底決裂。黎元洪同意就任都督一職時,就剃了個光頭表明態度。
武昌首義消息傳出後,次日漢陽、漢口相繼起義,漢口還成立了以詹大悲為首領的漢口軍政分府;省內漢川的梁鍾漢發動起義,隨即劉英、劉鐵兄弟在京山發動起義。由於荊州是八旗駐地,革命黨人以武力光復荊州城。
對於武昌首義的消息,清廷大為震驚,急派陸軍大臣蔭昌、水師提督薩鎮冰統領水陸大軍分途並進,直抵武漢;並重新起用在洹水垂釣的袁世凱,委以重任,全權指揮水陸各軍進攻武漢。
軍政府成立後,立即擴軍備戰。武漢市民踴躍投軍,不滿三天,即募集到3萬人,未經訓練即開赴戰場與清軍展開殊死搏殺。這件血衣是敢死隊隊長黃禎祥當時所穿,左右衣袖上各綉有「九月初六日敵人攻劉家廟槍傷左肩之紀念」、「初七日與敵大戰搶炮三尊敵彈如雨槍傷右肩今共和成立以作紀念」。這件血衣生動地向我們展示了革命軍浴血奮戰的英勇氣概。由於民軍依託漢口街巷處處阻擊,清軍統領馮國璋竟悍然下令放火焚燒漢口,使繁華街市,變為一片焦土。
革命領袖黃興在香港聽到武昌起義消息,一路喬裝改扮,乘船趕到武漢,抵漢受到武漢軍民的熱烈歡迎,黃興不顧風塵勞苦,立即帶領參謀人員趕赴前線,部署對清軍的反擊戰。其後,軍政府在閱馬廠舉行了盛大的拜將儀式,仿效秦漢之際劉邦拜韓信為大將的典故,由黎元洪委任黃興為戰時總司令一職,負責陽夏戰守事宜。這座由天津泥人張製作的黃興蠟像反映的正是當年都督拜將的情景。
在這里有一張唯一的女性照片,她叫張竹君,是上海紅十字會會長,在武昌起義期間,她組織了一支民間醫療隊,准備奔赴陽夏戰地,正好此時黃興來到上海,苦於無法安全迅速趕到武漢,就請張竹君醫生幫忙,張竹君將黃興化裝成紅十字會的醫生,隨船帶到武漢。到漢後,張竹君則帶領醫護人員出入戰場,救護傷兵、收殮屍體。這塊「國殤」碑就是當年紅十字會所立。
在訓練有素的清北洋軍強大攻勢下,民軍節節退守,11月27日漢陽失守。陽夏戰爭雖以清軍得手陽夏、民軍退駐武昌而告終,但民軍以萬餘人的身軀,血戰堅守4l天,為其他各省的獨立贏得了時間,並吸引了清軍的主力,所以「敗中寓勝」。
武昌首義得到了全國大多數省份的響應,最先響應起義的是湖南和陝西。其後江西、山西、雲南等省相繼光復。各省起義領導者有一些大家耳熟能詳:比如山西都督閻錫山、雲南都督蔡鍔、江西都督李烈鈞、滬軍都督陳其美,還有率敢死隊光復杭州城的蔣介石。1911年12月25日孫中山自海外歸來,29日在南京舉行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選舉,孫中山以絕對多數票當選臨時大總統,黎元洪為副總統。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與之相對應的是,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在袁世凱的威逼利誘下,於1912年2月12日黯然下詔退位,統治中國兩千餘年的封建帝制從此終結。清朝黃龍旗殘損滑落,而被頒定為中華民國國旗的五色旗則冉冉升起,從此中國進入了一個共和新時代。五色旗的五色是紅、黃、藍、白、黑,分別代表當時中國的五大民族漢、滿、蒙、回、藏,象徵五族共和。
辛亥革命的硝煙早已散盡,但這場革命帶給中國的變化是巨大的。直至今天,我們還生活在辛亥革命的影響之中。
我們不妨做個假設:如果沒有武昌起義,沒有辛亥革命,也許今天在紫禁城裡還端坐著一位皇帝,男人的腦後還拖著一根長長的辮子,女同胞們則要把腳裹成三寸金蓮。在服飾上也能看得出那場革命帶來的變化,孫中山給中國人貢獻了一套中山裝,西服也自辛亥後慢慢在中國流行……這些都是以武昌起義為開端的辛亥革命的功勞。由孫中山的孫子孫治強題寫的「民國之門」四字,是對鄂軍都督府舊址在辛亥革命中地位的最好的評價。
看完了整個展覽,中山先生的哲言:「世界潮流,浩浩盪盪,順之則昌,逆之則亡」,想必能引起各位心中的共鳴吧!
❹ 中國和世界上有哪些以地質歷史為主題的博物館
推薦一下山西地質博物館。四月份到山西博物院參觀時才知曉有山西地質博物館,博物館外觀建設十分大氣。後來了解到山西地質博物館的建築理念是「天圓地方」。下部方形建築如自然巨石砌成的「百寶盒」,外披網格狀「珠簾」,上部扁圓形展廳外形似「玉璧」橫空,建築設計的靈感來源於與地質元素有關的「珠聯璧合」。很遺憾當時山西地質博物館還在改造過程中,一七年五月份才開館,因而未能參觀成。不過看介紹,山西地質博物館十分具有特色,又與山西博物院毗鄰,兩個博物館都是特別值得一看的。 據官網介紹,山西地質博物館的館建定位是陳列展示。這是博物館的中心工作,是博物館形象的重要載體,是博物館與觀眾溝通的橋梁,是博物館進行宣傳、教育、傳播科學知識的平台。 1.陳列主題——表裡山河 山西自古就有「表裡山河」的稱謂,這個稱謂最早見著《史記》,典出《左傳》:「戰而捷,必得諸侯。若其不捷,表裡山河,必無害也」。意思是說外有山,內有河,攻守相宜。它的東部邊界是雄峻的八百里太行山脈,成為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的分界,西邊是自北而南劈開黃土高原的晉陝大峽谷,引導黃河從內蒙古高原奔流而下,一瀉千里。「表裡山河」形象概括了山西山川的自然特徵,而這些山川正是地質科學的基礎與研究對象。 2.陳列體系——一線二點 一線,即主題展線的基本陳列由《穿越時空》、《遠古物種》、《大地寶藏》、《物華天寶》四個部分構成。 《穿越時空》——山西地質歷史陳列 《遠古物種》——山西生物演化陳列 《大地寶藏》——山西礦產資源陳列 《物華天寶》——礦物及其應用陳列 二點,即輔助展線的專題陳列由《測天繪地》和《衣被天下》兩部分構成。 《測天繪地》——山西測繪科技陳列 《衣被天下》——山西土地資源陳列 最後,山西博物院和山西地質博物館都是免費的,而且山西博物院的門票上還會印有你的名字,也算是獨一無二的門票啦,歡迎參觀。。
❺ 河北博物院的鎮館之寶是歷史文物
是的,河北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就是歷史文物,有金縷玉衣、長信宮燈、漢代鎏金銀青銅蟠龍紋壺。
1、金縷玉衣是西漢時期的《竇綰金縷玉衣》,竇綰是中山王劉勝的媳婦,劉勝就是劉備口中的(我乃大漢中山靖王之後)那個靖王,這件玉衣出土於河北保定滿城縣的一座小山上,這個玉衣出土有重大的意義,因為以前只是在古書上面提起過「金縷玉衣」,實物從來沒有出現過,這個出土是第一次從古史記載到實物的重大成果。總共在滿城漢墓出土了2件玉衣,還有一件是劉勝的,這2件玉衣便成為了河北博物館當仁不讓的鎮館之寶之一。
❻ 史記中的腐刑是什麼
腐刑又被稱之為宮刑,宮刑即閹割男子生殖器、破壞女子生殖機能的一種肉刑。歷史上受過宮刑最出名的人就屬司馬遷了,宮刑又稱腐刑或椓刑,從這些名稱就可以看出這一刑罰的殘酷了。很多人肯定認為,宮刑是迫害和羞辱男子的專利,其實不然,來揭秘吧據悉古代不少女子,尤其是那些犯了「淫罪」的女子,很多情況下也會遭受宮刑。
什麼是腐刑?腐刑是什麼樣?
博物館展示腐刑流程
宮刑又稱蠶室、腐刑、陰刑和椓刑,這些不同的名稱都反映出這一刑罰的殘酷。所謂蠶室,據唐人顏師古的解釋:「凡養蠶者欲其溫早成,故為蠶室,畜火以置之。而新腐刑亦有中風之患,須入密室(也許是最早的無菌室概念),乃得以全,因呼為蠶室耳。」這就是說,一般人在受宮刑以後,因創口極易感染中風,若要苟全一命,須留在似蠶室一般的密室中,在不見風與陽光的環境里蹲上百日,創口才能癒合。
宮刑又稱腐刑,這是因為,對受害者來說,不但肉體痛苦,而且心靈受辱,從此像一株腐朽之木,有桿但不能結實。另一種說法是,宮刑的人像腐朽的木頭不能開花一樣。
女子遭受腐刑的過程
宮刑是殘酷性僅次於大辟的一種肉刑,之所以如此,當然是因為當時的人們認為生殖器的價值僅次於頭顱。這種認識,即便在今天也是如此。中國史學之父司馬遷在觸怒漢武帝,被處以宮刑之後,在寫給朋友的信中便說:「故禍莫憯於欲利,悲莫痛於傷心,行莫丑於辱先,而詬莫大於宮刑。刑餘之人,無所比數,非一世也,所從來遠矣。」可以說,宮刑是比死還要難受的最恥辱的懲罰。
歷史上受過腐刑的著名人物有哪些
遭受過腐刑的司馬遷
司馬遷被受刑: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正當司馬遷全身心地撰寫《史記》之時,卻遇上了飛來橫禍,這就是李陵事件。司馬遷的直言觸怒了漢武帝,於是被漢武帝打入大牢。
司馬遷被關進監獄以後,案子落到了當時名聲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嚴刑審訊司馬遷,司馬遷忍受了各種肉體和精神上的殘酷折磨。面對酷吏,他始終不屈服,也不認罪。
不久,有傳聞說李陵曾帶匈奴兵攻打漢朝。漢武帝信以為真,便草率地處死了李陵的母親、妻子和兒子,司馬遷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司馬遷雕像
據漢朝的刑法,死刑有兩種減免辦法:一是拿五十萬錢贖罪,二是受"腐刑"。司馬遷官小家貧,當然拿不出這么多錢贖罪。腐刑既殘酷地摧殘人體和精神,也極大地侮辱人格。
可後來他想到,人總有一死,但"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死的輕重意義是不同的。他覺得自己如果就這樣 "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無價值的。
司馬遷頓時覺得自己渾身充滿了力氣,他毅然選擇了腐刑。面對最殘酷的刑罰,司馬遷痛苦到了極點,但他此時沒有怨恨,也沒有害怕。他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 《史記》寫完。
❼ 大阪歷史博物館的館藏文物
博物館以文物陳列、實物模型加上多媒體展示,盡可能的向參觀者再現當年的風貌,版向來遊客依次介權紹大阪從古到今的各個歷史時期,了解大阪這座古城1400年走過的風雨路程。
難波宮是飛鳥~奈良時代日本最早的宮殿,在那個時代也確實有文字記載,但是難波宮的遺址究竟在什麼地方曾經是一個難解之謎。1954年根據大阪市立大學教授山根德太郎先生的研究提議,開始了對難波宮的挖掘調查。經過長年的調查最終確定了難波宮遺址的准確位置,現在宮殿中心部分的9萬平米作為史記公園被完整保存。
在博物館的地下一層完整保存了被挖掘出土的難波宮遺址原樣。在一層大廳也可以透過腳下的玻璃清晰地看到部分地下遺址結構。在古建築地基上還標明了屋柱的位置。
❽ 史記寫於哪一年
史記究竟能不能當做歷史看?
2013-05-25 10:49閱讀:998
1.偉大的神作《史記》寫到:「劉邦母親和龍交配,生下劉邦」詳情見 卷八 高祖本紀第八
全文內容: 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姓劉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劉媼。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司馬遷啊你真有才~因為這是司馬遷尚未被閹時所寫。
2.《史記》關於戰國兵力的記載集中在《秦本紀》《秦始皇本紀》和《六國年表》部分,諸世家列傳不過偶有提及,也多與紀、表相同,少有補充。其中記錄了總兵數或殺敵數的大小戰役共計27次,秦國直接參與的竟達23次。而一些意義重大的戰役,如晉陽、廩丘、馬陵、濟西等戰,由於秦沒有直接參與或只派少量兵力助戰,也沒有各方的兵力記錄。可見《史記》的《秦記》成分相當重,這與司馬遷言「秦既得意,燒天下詩書,諸侯史記尤甚」「獨有秦記,又不載日月,其文略不具」(《六國年表序》)相符。司馬遷雖然掌握著更多的材料,其中部分材料今天仍能見到,如今本《戰國策》記載的縱橫家言,但使用這里的數字時卻很謹慎。雖然如此,《史記》記錄的戰國兵力之巨仍非常可疑。
首先,司馬遷使用的材料不可靠。本紀、年表的主要資料來源是《秦記》,該書是秦國的官方史書,直接為政治宣傳服務,像《秦記》對秦軍敗役常隱諱不錄,對城邑也是只記攻取,不計丟失,皆可證明《秦記》的性質。而誇大的宣傳是古今中外通例,《尉繚子 制談》言「今國被患者,以重寶出聘,以愛子出質,以地界出割,待天下助卒,名為十萬,其實不過數萬爾。」《秦記》的數字,就和斯大林堅持聲稱蘇聯二戰僅損失七百萬人一樣,都是靠不住的。
其次,軍事上不需要如此龐大的軍隊。士兵增加並不一定能增強軍隊力量。相反,人員過多反而會削弱戰鬥力。部隊規模過大的直接後果就是移動速度、展開成戰斗隊形的速度、靈活性的降低,嚴重影響了機動能力。管理、通訊、協調方面的困難也會給敵人更多可乘之機,但最致命的還是後勤供應的負擔。因此古代西方軍事理論認為,數目龐大的軍隊之所以潰敗與其是由於敵人的英勇,倒不如是由於自身的臃腫;兵源要充足,但軍隊卻未必要搞得很龐大(韋格蒂烏斯《兵法簡述》)。真正強大的是規模適度的精銳之師,大量的武裝農民並沒有戰鬥力可言。如果《史記》的數字屬實,也許並不是一件好事。
今天的山西、豫西地區既是前期秦與東方諸侯交戰的主要戰場,也是後期秦軍 東進的必經之地。這些地區多山地丘陵,可通行的幹道往往只有幾條,又多崎嶇山道,難以通行和供應大部隊。同樣由於地形的緣故,大部隊無法展開,兵力優勢難以轉化為戰場優勢,類似希伯戰爭中波斯軍在溫泉關的遭遇。一昧地增加兵力實在是得不償失的行為。
戰國軍隊的真實兵力,通過對戰地實地考察不難推算其上限。但既然缺乏這方面的研究,現在僅以文獻材料推測,或許也能窺見一點真實的情形。
前405年廩丘之戰,三晉聯軍大敗齊軍,《呂氏春秋 不廣》言此役「得車二千,得屍三萬,以為二京。」這是「虜齊侯,獻諸天子」的大戰,「九鼎震」韓、趙、魏列為諸侯就是此戰的直接後果。即使有所誇大,也僅殺敵三萬而已。
前354年元里之戰。元里之戰是秦魏間的一次中型戰役,《六國年表》記「斬首七千」。年表記錄秦軍斬首數目十餘次,幾乎都在數萬以上,區區七千人應該根本不值一寫。那麼為何唯獨此戰斬首如此之少?這時期秦的對外戰爭大都為商鞅主持,此戰亦不應例外,又商鞅時為左庶長,兩年後升為大良造,中跨五級爵位,也當是因戰功逐級遷升。而商鞅後來被秦惠王車裂,是有大罪之人,對於罪臣的戰功,《秦記》不好進行虛誇,以實情錄之,也就只斬首七千了。這是戰國真實兵力的一次反映。
前353年桂陵之戰和前341年馬陵之戰。《孫臏兵法 擒龐涓》載桂陵之戰齊魏皆出動「帶甲八萬」,《孫臏兵法》為孫臏後學弟子編集而成,當能夠掌握可靠的第一手資料。另外我國古代常把戰斗和非戰斗人員一起統計。《孫子兵法 作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革車」即是輜重車輛,這個「帶甲十萬」包括廝徒僕役是沒有疑問的。《戰國策 韓策一》張儀語「料大王之卒,悉之不過三十萬,而廝徒負養在其中矣」。司馬遷也常將徒役統稱為「步兵」「甲士」,像漠北之戰漢軍「步兵轉者踵軍數十萬」,牧野之戰武王「甲士四萬五千人」。再如《通典》載唐軍兩萬中也有六千輜重兵。桂陵之戰齊軍總數八萬,戰斗人員可能為八萬或六萬;馬陵之戰,如果《孫吳列傳》「十萬灶」的記載准確,齊軍戰斗人員大致在七八萬間,這是齊魏兩強決戰的兵力。
前330年雕陰之戰。《秦本紀》載「公子卬(誤,當為公孫衍)與魏戰,虜其將龍賈,斬首八萬。」《魏世家》載「秦敗我龍賈軍四萬五千於雕陰」。如此大的差異不大可能是傳抄之誤,可能是司馬遷掌握的材料有矛盾之處,因此兼錄各家之說,這也是司馬遷的慣常做法,如黃池之盟晉吳歃盟的先後《左傳》和《國語》記載有異,《吳太伯世家》和《晉世家》就各自採用了一種說法。「斬首八萬」當出自《秦記》,《魏世家》所據為何已不可考,但這個數字卻要可信的多。如果魏軍被殺八萬,那麼傷亡至少達到十五萬,總兵數可能達到三四十萬,魏之河西絕不可能有如此兵力,況且還在馬陵敗後。這正是《秦記》誇大戰果的一個例證。
另《秦本紀》多稱「斬首」若干萬,諸侯世家則多稱「敗我軍」若干萬,前者是陣亡數,後者是總軍數,差別相當大。當以後者為合理。
前260年長平之戰。《史記》載趙軍前後損失共四十五萬,但長平附近的山區能否允許這么大的部隊展開和運動,很成問題。靳生禾、謝鴻喜先生進行實地考察後考證出了秦攻趙的進軍路線,其中相當部分為崎嶇山路,難以運送兵力,史念海先生以為「有困難還要進軍,顯示出秦國進行這次戰爭的決心」,可事實是這恰恰證明秦軍不可能有太大規模。如果我們相信《史記》的全部細節,也不能不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趙軍不可能有四十五萬之眾,秦軍亦沒有同樣的量級。史記載白起坑殺了四十萬趙國降卒,據此趙軍戰斗損失當為五萬人,處於有利態勢且據壘固守的秦軍損失不可能多於此數,考慮到五萬人中還包括三年前期戰斗的陣亡數,秦軍損失還要更少。以白起言「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白起列傳》)推算,秦軍總數尚不足十萬。所謂「死者過半」可能是誇張之言,但數萬人的損失對秦軍已是沉重打擊,確屬無疑,估計秦軍至多二十萬,趙軍上限也不會相去太遠。
《史記》還記載了幾個分遣隊的兵力,長平之戰秦軍僅以奇兵二萬五千人和五千騎即分割包圍了趙軍,前279年即墨之戰,田單用火牛千頭、壯士五千率先攻擊燕軍;前269年閼與之戰趙奢發萬人奪得北山,大破秦軍。這些執行決定性任務的兵團也只有一兩萬人。秦將李信「嘗以兵數千逐燕太子丹至於衍水中,卒破得丹」,也僅以幾千人實施追擊。
前257年邯鄲之戰。擊敗秦軍的聯軍主力魏軍,僅有八萬(《魏公子列傳》)。秦軍被圍投降的鄭安平部只有兩萬(《范睢列傳》),而這是秦為滅趙出動的大軍,如果長平的數十萬人屬實,這支兩萬人的小部隊就不可解了。考慮到戰損、逃亡和宣傳因素再加兩倍也只有六萬。加上王齕所部,總兵力最多不過十來萬。
《商君書 境內》載有秦軍的獎賞規定,大部隊作戰「能攻城圍異斬首八千以上,則盈論;野戰斬首二千,則盈論,吏自操及校以上大將盡賞。」與史載秦軍的戰果相比,這個標准明顯太低。而百人分隊作戰,「得三十三首以上,盈論,百將、屯長賜爵一級」,滿功標准相當高。《境內》一般認為是商鞅本人所作,也有人認為是秦國的一個法令草案,具有很高可信度。
同篇還記載「五百主,短兵五十人;二五百主,將之主,短兵百。千石之令短兵百人,八百之令短兵八十人,七百之令短兵七十人,六百之令短兵六十人。國封尉,短兵千人。將,短兵四千人。」短兵具有衛隊的性質,若以一般比例推測,秦軍通常不過用兵四五萬人。若秦兵馬俑軍陣是一支「短兵」部隊,秦軍也就七八萬的樣子。
前224年秦攻楚,《王翦列傳》載秦軍達到了六十萬。那麼楚國又能出動多少軍隊呢?此時楚已退保東地,《戰國策 楚策二》昭常應齊使曰:「我典主東地,且與死生,悉五尺至六十,三十餘萬,弊甲鈍兵,願承下塵。」可見楚的東地約有三十萬兵源,但不可能一次全部徵召,還要在各地留駐城防部隊,楚襄王曾全力向秦反攻,「收東地兵,得十餘萬」(《楚世家》)。看來楚國能集結起來的野戰軍大約有十幾萬,至多二十萬。王翦卻必以六十萬大軍出征,不合情理。更重要的是,六十萬大軍,如何讓楚人相信僅為守衛邊境而來?數十萬之眾,恐怕單是下達命令和集合出發就需數天時間,如何「因舉兵追之」實施快速突然行動?果有如此優勢兵力,可行的戰法只能是全線突擊、速戰速決,而王翦的做法,是揚短避長,想讓國家破產。這個數字誇大太甚,且本紀、年表均無載,當是縱橫家言。
綜上,戰國時期的大戰出兵不過十幾萬,一般戰役不過數萬人。《史記》依據《秦記》和縱橫家書,而《秦記》服務於政治宣傳,多有誇大之言;縱橫家書的游辯之辭,可信度甚至更低。因此《史記》記載的戰國兵力多數不可信。根本不能當真歷史~
3.在司馬遷被閹之後,開始痛恨劉徹,《漢武帝本紀》中,司馬遷卻濃墨重彩地記錄了漢武帝「信奉鬼神」、「求仙問丹」、「封禪祭禮」、「蠱惑之亂」等不光彩的事情,且篇幅巨大,倒是像「遠征匈奴」、「廣開三邊」等漢武帝的一生偉業,反而成了陪襯。 但事實上功過皆有:如漢武帝的功:加強中央集權,整頓財政,興修水利,實行(代田法),加快農業發展,另外他確立察舉制,重視人才,最有歷史意義是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打通絲綢之路,加強了各名族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等等;過有:連年對匈奴和西域用兵,兵
載入中...
分享
我的博客
微博
我來說兩句...
8
我的更多文章
讀水吉辰光的《為電視劇《大漠謠》不平》有感~
《史記》中的虛假成分,如何能當作是正史?
2016年04月25日
[轉載]【2.13更新】【國配】電影
[轉載]《仙劍奇俠傳五》試玩報導 游戲特色大公開
相關閱讀
宗教情懷與國家情懷——在福建佛學院新學期開學式上的開示
03月12日 16:183
馭風三月試駕去暢享陽春嗨購會
03月31日 10:06
塔羅測詢問戀人感情史,會有啥後果?
03月12日 14:07
熱點丨面條被點燃證明其中含有「膠」?面條是否還能安全食用?
03月12日 15:15
教育部:4月起各高校科研實驗室開展安全自糾自查工作新聞
04月05日 11:296
世界三大博物館你都去過了嗎?別想多了,沒有中國的份
03月12日 09:201
柯潔免試讀清華:清華大學的深層價值目標在哪
03月12日 16:536
《我的英雄學院:兩位英雄》帶來爽爆的一戰
03月12日 09:5657
一生,只用明白一次
03月12日 14:262
又見臘梅(圖)
02月28日 22:138
4載入中
❾ 去國家博物館之前要看什麼書,求推薦
如果希望了解的是正史,要求與歷史真相不能有太大出入,建議閱讀《二十四史》專再加上《清史稿》屬
二十四史是我國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總稱。即:《史記》(漢·司馬遷)、《漢書》(漢·班固)、《後漢書》(南朝宋·范曄)、《三國志》(晉·陳壽)、《晉書》(唐·房玄齡等)、《宋書》(南朝梁·沈約)、《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梁書》(唐·姚思廉)、《陳書》(唐·姚思廉)、《魏書》(北齊·魏收)、《北齊書》(唐·李百)、《周書》(唐·令狐德棻等)、《隋書》(唐·魏徵等)、《南史》(唐·李延壽)、《北史》(唐·李延壽)、《舊唐書》(後晉·劉昫等)、《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舊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歐陽修)、《宋史》(元·脫脫等)、《遼史》(元·脫脫等)、《金史》(元·脫脫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張廷玉等)。
文言文不喜的話,可以尋找這些書的白話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