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南越歷史學家

南越歷史學家

發布時間:2021-03-06 14:29:57

『壹』 南越古國是否真有哪么先進的文明!

華夏民族的先祖們留下的諸多遺產足以證明古人曾經創造過輝煌的文明,而其中有許多當今尚未破解的文明之謎,比如三星堆文明、中山國文明、馬王堆文明等,都留下了諸多令人但難以理解並解釋的文明產物,具體的如大汶口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用石器做的開顱手術、滄源岩畫、紅崖天書、新疆神奇而古老的月面圖、馬王堆前年不腐的女屍、越王勾踐的寶劍前年不銹等等,這都是超越古人所處時期整體文明程度的真實存在。
關於南越古國,相關的難解之謎主要有:
第一大謎團:「番禺城」存在之謎。
南越王宮殿目前只挖掘出一號殿的一部分和二號殿的一角,350多平方米的發掘現場只佔遺址所在的廣州兒童公園東南一個角,整個宮殿最精華的部分還在2萬多平方米的兒童公園下面。宮殿找到了,但是在宮署之外還有沒有一個城?據史料記載,秦末漢初時期全國有十多個商都,而嶺南就只有「番禺」這一個重要的商都,來這里經商的人不少都財運亨通。專家推測,南越王宮署之外應該還有貿易區(市)、老百姓生活區(坊、里)以及城牆等等,然而這些東西目前卻一點出土的跡象都沒有。南城王宮署只是番禺的一部分,當時的城在哪裡?城牆修建在什麼地方?關於這些問題,沒有任何答案。所以說,古番禺城的存在與否仍然是一個謎。
第二大謎團:印章上的外國人頭像之謎。
在南越王宮殿遺址里,人們可以看到多個朝代的珍貴遺跡錯落交疊:2000多年前的南越王宮、1600多年前的東晉古井、1000多年前的唐末鋪磚廊道等等。在堆積成山的出土物件中,最令人感到興奮的是一枚大約5厘米高、質地堅硬、未完成的象牙印章。這枚象牙印章只有一隻核桃大小,上面還有一道裂痕,來頭卻不簡單。首先,這枚象牙印章剛好出土在唐代的鋪磚廊道上,在它的周圍還有一些象牙材料、水晶、外國玻璃珠等文物,廣州出土的的唐代文物向來非常有限,直令廣州的考古學家有「盛唐不盛」之嘆,它的出土正好彌補了這一不足。同時,南越王墓曾出土過五根象牙,這枚唐代象牙印章也使廣州的象牙工藝製造史中間的空白得以填補。其次,該印章雖然沒有打磨完成,也沒有挑字署名,其上卻大有乾坤——上面的頭像無論從臉形還是發式上來看,都是一個明顯的外國人頭像。從形狀上看,這枚印章不是中國傳統的長方形或正方形,而是橢圓形,而西方印章的形式正是以橢圓形為主。種種跡象表明,這是枚給外國人刻的印章,說明當時南越國就有外國人的存在。據文獻記載,唐代的廣州聚集了數萬外國人,尤以西亞阿拉伯人為多。那麼,這枚印章上面雕刻的外國人到底是哪一國人?當時這一帶外國人的數量有多少?他們為什麼要聚集在這里?他們是如何來到這里的?這些謎底仍有待揭開。
第三大謎團:南越王宮「石頭城」之謎。
中國古代建築以木結構為主,西方古代建築則是以石結構為主,一木一石,這是中國與西方在建築文化上的差異。過去一般認為,中國建築在唐宋以後才大量使用石質材料,但是在南越王宮殿和南越王御花苑,人們發現了大量的石質材料,諸如石柱、石樑、石牆、石門、石磚、石池、石渠等等,不一而足。整個南越王宮署簡直就是一個「石頭城」,部分結構與西方古羅馬式建築有相通之處,這是非常罕見的。南越王宮署獨樹一幟的石建築,是否意味著當時這里已經引進了西方的建築技術和人才?如果是這樣,那麼中外建築文化交流史就得重新譜寫了。但這個猜測至今沒有被證實。
第四大謎團:石渠流向圖形之謎。
南越王御花苑的曲流石渠盡顯「皇家霸氣」。這條曲流石渠約180米長,由北向南,再向東,注入一彎月形石池後又繼續西流,蜿蜒貫穿整個御花園。這條以觀賞潺潺溪流為主要功用的渠道,從示意圖上看,上部分是黃河「幾」字形走向圖,下部分也是「幾」字形走向,總體的形狀與黃河有著驚人的相似。這種相似可能並不是巧合,而是南越王趙佗當年有「覬覦中原」的野心的證明。那麼,實情到底如何?恐怕只有趙佗自己知道了。
第五大謎團:「龜鱉石池」上的建築之謎。
御花苑中的龜鱉石池,池壁西邊頂上有三條呈放射式的石樑,端部各有一口拳頭大的榫眼,形如牛鼻。這些遺跡給人們留下了珍貴的啟示——在這些石板、石柱和牛鼻石之上,會有一個不同凡響的建築覆蓋整個石池,很可能是整個南越王宮署中最具亮點的一個建築造型。那是一個怎麼樣的建築呢?有人認為是一個供帝王及後宮歇息、賞水、賞龜的涼亭;也有人認為是一個池上舞台;還有人認為是一座造型獨特的曲橋……但種種設想,還必須與原有的建築設施和榫眼等相吻合。2000多年前的石池上蓋建築的結構到底是怎樣建造的,又成了一個歷史之謎。

『貳』 關於以廣州為首的三個朝代:南越,南漢,南明

1.地理區位 廣州——廣東省的省會,政治、經濟、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中國南方地區最大的海濱城市。

廣州位於東經113°17',北緯23°8',地處中國大陸南部,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緣。廣州瀕臨南海,鄰近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是中國通往世界的南大門。廣州屬丘陵地帶。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北部和東北部是山區,中部是丘陵、台地,南部是珠江三角洲沖積平原。中國的第三大河——珠江從廣州市中心穿流而過。

2.四季氣候

廣州地處亞熱帶,橫跨北回歸線,年平均溫度20-22℃,最低溫度0℃左右,最高溫度38℃,氣候宜人,是全國年平均溫差最小的大城市之一。廣州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由於背山面海,具有溫暖多雨、光熱充足、夏季長、霜期短等特徵。全年水熱同期,雨量充沛,利於植物生長,為四季常綠、花團錦簇的「花城」廣州提供了極好的條件。年均降雨量為1982.7毫米,平均相對濕度為77%。全年中,4至6月為雨季,8至9月天氣炎熱,多台風,10至12月氣溫適中,是旅遊的最佳季節。

3.面積、行政區劃和人口

廣州市總面積為7434.4平方公里,其中,市轄10區面積為3718.5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50.02%;2個縣級市面積為3715.9平方公里,佔49.98%。

2005年,經國務院民政部批准,原廣州市10區2市:越秀區、東山區、海珠區、荔灣區、天河區、白雲區、黃埔區、芳村區、花都區、番禺區,以及從化市、增城市兩個縣級市,其中越秀區、東山區合並為越秀區;荔灣區、芳村區合並為南沙區;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改為蘿崗區;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改為南沙區。

新廣州10區2市:越秀區、海珠區、荔灣區、天河區、白雲區、黃埔區、花都區、番禺區、蘿崗區、南沙區,以及從化市、增城市兩個縣級市。廣州市常住戶口人數約為720萬。

4.歷史文化

廣州是一座具有221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是國務院頒布的全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許多名勝古跡如南越王墓、光孝寺、鎮海樓、六榕寺、南海神廟、五仙觀、懷聖寺、陳家祠、聖心堂、三元宮等,都是廣州歷史文化名城的見證。

廣州,融匯中外文化之精華,形成了獨特的嶺南文化。嶺南畫派、嶺南建築、嶺南園林、嶺南盆景、廣東音樂、粵劇、粵菜、粵語以及城市景觀、生活習俗等,都體現了嶺南文化的風格。

5.對外交往史

廣州有著悠久的對外交往史。在秦漢時期(約公元前226-公元220年),廣州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與海外交往頻繁。中國的絲織品、瓷器、鐵器、銅錢、紙張、金銀等以廣州為起航站運往海外,換回珠寶、香葯、象牙、犀角等,廣州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為著名的貿易大港。到了元代(約公元1206-1368年),世界上同廣州有貿易往來的國家與地區有140多個。到了明代(約公元1368-1644年),廣州便有了「出口商品交易會」。到了清朝(1757年),有一段時期清政府實行「一口通商」,廣州成為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對外交往更加頻繁,當時著名的「十三行」就是專門分工做對外貿易的洋行。對外通商的繁榮也促進了廣州與海外的文化交流。

6.國際友好城市

自改革開放(1979年)以來,廣州與世界14個國際城市締結友好城市關系。目前,廣州市已經成為世界大都市協會正式會員城市。

7.交通

廣州是華南地區的海陸空交通中心。

羊城通

羊城通是廣州一種電子收費系統,卡片的大小和信用卡相同,內置晶元,使用時把卡片放在接收器上即能完成付款過程,可用於廣州市的公共汽車、的士、地鐵、渡輪等公共交通工具付費,廣州地鐵為羊城通使用者提供單程票車資的9.5折乘車優惠.羊城通也可以在某些指定超市、快餐店及全線7-11便利店消費結帳,作用類似於香港的八達通。

摩托車禁令

從2004年5月1日開始,廣州市分三階段禁止摩托車在市區行駛。第一階段,自2004年5月1日起,除上、下班高峰期外,在中心城區部分路段禁止摩托車行駛;第二階段,2006年1月1日起,全天24小時在東風路、解放路、人民路等中心城區主幹道禁摩;第三階段,2007年1月1日起,全天24小時在中心城區范圍內全面禁摩。另外,還禁止電動自行車上牌、行駛。

7.1.海運

中國第三大港口廣州港,是珠江三角洲以及華南地區的主要物資集散地和最大的國際貿易中樞港,現已與世界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個港口有貿易往來,年貨物吞吐量達1.67億噸。

黃埔新港和新沙港位於廣州東部、珠江的出海口,均為華南地區最大的集裝箱碼頭。

蓮花山港、南沙港、廣州開發區穗港碼頭和增城新塘港已開通往返香港的客、貨輪,花都區開通往返香港的貨輪。

內河可沿東、西、北江航道溝通廣東省各地和廣西省,與100多條河道相連接。

7.2.陸路運輸

鐵路有京廣復線、廣茂線、廣梅汕線、廣深線、廣九准高速鐵路,還有建設中的廣珠澳鐵路、武廣客運專線,構成了四通八達的鐵路網路。

公路運輸已基本形成以市區為中心,105、106、107、324、205國道為骨架,以三道環線為系帶,連接各條國道,貫通廣東省內97%以上的縣、市、鎮,並接鄰近省市的公路網路。市交通設施和高速公路建設發展很快。目前已初步建成城市快速交通骨架網:內環路、環城高速公路、北二環高速公路、新國際機場高速公路、華南南路一期工程、廣園東路以及四條內環路放射線。

廣州城市公共交通日均客運量達481萬人次。規劃制定共七條線路的快速軌道網路交通方案,其中地鐵一號線,二號線,四號線中的大學城專線已投入營運;預計2006年底三號線全線開通,四號線開通新造-黃閣段。

7.3.空運

廣州白雲機場是中國三大國際機場之一,旅客吞吐量居全國前列。廣州新白雲國際機場是國家「十五」期間重點建設項目,建成後將是國內規模最大、功能最先進、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國家級樞紐機場。規劃到2010年旅客吞吐量為2500萬人次,貨運吞吐量為100萬噸。

8.經濟概況

改革開放以來,廣州經濟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工農業生產持續穩定地增長,對外經濟貿易蓬勃發展。20多年來,全市國民經濟以年均14%以上的速度持續增長,目前國內生產總值已超過3000億元人民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突破5000美元,綜合經濟實力居全國前列。廣州已成為工業基礎較雄厚、第三產業發達、國民經濟綜合協調發展的中心城市。

8.1.農業

廣州農業以「高質、高產、高效」和「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為主體。農、林、牧、副、漁業全面發展,鄉鎮企業也發展迅速,成為農村經濟的支柱。廣州農業正向現代化都市型農業轉變。

8.2.工業

廣州是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華南地區的綜合性工業製造中心,多年的發展已形成了門類齊全、輕工業較為發達、重工業有一定基礎、綜合配套能力、科研技術能力和產品開發能力較強的外向型現代工業體系。全國40個工業行業大類中,廣州就擁有34個。廣州工業在全市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工業增加值在全市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超過1/3。汽車製造、電子通信和石油化工三大支柱產業的工業產值約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1/3。隨著先進技術的引進,輕紡、食品、醫葯、建材等傳統行業升級換代,以電子通信、家電、精細化工、石油化工等行業領頭的許多新興產業及高科技產業迅速發展。廣州工業在珠江三角洲、華南地區乃至東南亞一帶都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

8.3.外貿

廣州作為中國最早對外通商貿易的口岸,歷史源遠流長,在世界上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享譽全球的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一直在廣州舉行,以規模最大、時間最久、檔次最高、成交量最多而榮膺「中國第一展」的稱號。新建成的廣交會場館——廣州國際會展中心,將把「中國第一展」提升到世界級博覽會的層次。

廣州國際會議展覽中心是目前世界第二大、亞洲第一大的會展中心。其總用地面積70萬平方米,其中首期用地面積約43.9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39.5萬平方米,是一座能夠滿足國際級商品交易會、大型貿易展覽、大型國際會議等需要的多功能、綜合性、高標準的際會議展覽中心。

8.4.商業

廣州的商業網點多、行業齊全、輻射面廣、信息靈、流通渠道通順。全市擁有商業網點10萬多個,為全國十大城市之冠。大型購物商場、大型貨倉式批發零售自選商場、燈光夜市、集貿市場等構成了多元化的市場網路。

8.5.旅遊業

廣州的旅遊業具有集旅遊、飲食、住宿、購物、娛樂為一體的多功能、多層次、全方位服務的格局。眾多的文物古跡、風景名勝和人文景觀,使遊客流連忘返。色、香、味、形俱全的粵菜及中外各色風味飲食,為廣州帶來「食在廣州」的美稱。擁有多家五星級酒店和眾多不同檔次的賓館、旅店。 「廣州一日游」已成為廣州旅遊的特色品牌。

8.6.金融保險業

廣州是全國三大金融中心之一,金融市場活躍,是華南地區融資能力最強的中心城市,也是全國外資銀行第二批放開准入的城市。金融機構發展迅速、門類齊全;金融對外開放步伐不斷加快,外資金融機構逐漸增多;金融業務規模日益擴大,金融服務水平不斷提高;資金容量不斷擴大,種類增多。目前,外資金融機構在廣州設立分行和辦事處超過30家;外資保險機構在廣州設立的分公司和辦事處超過10家。

中國人民銀行在廣州設立廣州分行。

8.7.房地產業

廣州房地產業(包括住宅、商廈和寫字樓等)的綜合發展在全國名列前茅。房地產開發投資持續、快速而穩定地增長;房地產開發投資的資金來源比較充足,市場化程度較高;多年來市政府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進行持續高強度投入,各種居住生活配套設施日趨完善,使廣州房地產業發展結構更趨合理。

8.8.電信業

廣州是華南地區信息中心,擁有比較完善的信息基礎設施,是我國長途電信業務三大出口之一,也是全國互聯網三個核心節點和國際出口之一,更是國家互聯網三大交換中心之一。目前廣州市已建成了高帶寬、覆蓋全市、可靠安全、技術先進和服務種類齊全的優質寬頻信息網路,基本實現了光纖鋪設到小區及部分商廈,並建立了寬頻數據、互動式視頻等業務平台。廣州市話程式控制化、市話和行動電話普及率均居全國省會城市之首。

9. 軍事

廣州是廣州軍區駐地,是華南軍事重要基地。

10.教育

廣州是華南地區最多高校的地方,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知名高校都在廣州市區內.

11.歷史沿革

廣州有四千多年的文明史,在新石器時代,這里的「百越」人創造了嶺南地區的嶺南文化。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統一嶺南,設南海郡,郡治在番禹,轄4縣。郡尉任囂築「任囂城」至今已有2213年歷史。前206年,趙佗建立南越國,建築了「周十里」的趙佗城。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漢平南越國,分南越國土為南海等九郡,南海郡治在番禹。吳黃武五年(前226),孫權建立交、廣二州,合浦以南為交州,以北為廣州,廣州之名由此起。後梁貞明三年(917),清海軍節度使劉龑在廣州建立大越國,國號為漢,史稱南漢。清順治三年(1646),朱聿在廣州自立為帝,年號紹武,史稱南明。1921年2月15日,廣州市政廳成立,孫科任廣州市第一任市長。這是廣州建市之始。1938年10月21日,日軍佔領廣州,開始了長達7年的淪陷時期。1949年10月14日,廣州解放。10月28日,廣州市人民政府成立,葉劍英任市長。1954年中央決定撤銷華北、東北、西北、華東、中南、西南等六大行政區,廣州市歸廣東省領導。1960年9月20日,廣州市開始實行「市管縣」的行政體制。

廣州古稱「楚庭」,據史書記載,早在公元前9世紀的周朝,生活在這里的「百越之族」就和長江中游的楚國人來往甚密,當地人以「楚庭」來紀念這種友誼,這是廣州最早的名字。

古代廣州曾是三朝古都,漢初時趙佗在廣州建立南越國;到五代十國時期,這里又建有「南漢國」;另外,文學名著《桃花扇》中提到的「南明」王朝(建於明朝末年,該政權僅維持40天)也在廣州建都。 廣州是一座充滿現代感的大都市,既充滿活力,又保留著悠遠的古風,它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全國優秀旅遊城市。這里山明水秀,風光旖旎,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得益彰,市井風情與現代都市景觀相襯托,是一個很值得一去的地方。

廣州在遠古時曾是一片熱帶和亞熱帶的森林,如今這里仍是植物的王國。華南植物園、雲台花園、流花湖公園、人民公園、麓湖公園、東山湖公園等充分展現了南國的園林特色,市郊還有從化溫泉風景區、從化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芙蓉嶂風景區等等。

當地的主要人文景觀有南越王墓、鎮海樓、西關大屋、三元里抗英斗爭舊址、黃埔軍校舊址、中山紀念堂等,可供後人緬懷先人的英雄事跡。

重要數據

簡稱:穗

位置:地處中國大陸南部,廣東省中部,珠江三角洲北緣。瀕臨南海,背靠白雲山,珠江穿市而過,東江、西江、北江——珠江三大支流在此匯合流入南海。

面積:總面積7434.4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443平方公里。

區劃:越秀區、海珠區、荔灣區、天河區、白雲區、黃埔區、南沙區、蘿崗區、番禺區、花都區、從化市、增城市。

市花:紅棉花

市樹:木棉樹

市鳥:畫眉

區號:020

郵編:510000

景觀:白雲山、越秀公園等

旅遊景點:

白雲山 華南植物園 麓湖公園 蘿崗風景區 雲台花園 三元里抗英斗爭舊址

光孝寺 石室聖心大教堂 越秀公園(越秀山) 鎮海樓 流花湖公園 蘭圃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三元宮 廣東省博物館 廣州起義烈士陵園 廣州文化公園 中山紀念堂

五仙觀 國民黨「一大」舊址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 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 廣州動物園 香江野生動物世界 蓮花山

[市名之由來]

廣州是一座具有221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是國務院頒布的62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據史書記載,在公元前9世紀的周朝,這里的「百越」人民和長江中游的楚國人民已有來往,特建「楚庭」來紀念這種友誼,這是廣州最早的名字。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秦始皇統一嶺南,在嶺南地區設立了南海、桂林、象三個郡,郡下面設縣。其中南海郡管轄番禺、龍川等四個縣。

南海郡治,即政治、軍事機構所在地,設在這里,當時稱蕃禺,並在此建城,此為廣州建城之年。公元226年(吳黃武五年),東吳孫權由原交州分出南海、蒼梧等4郡,新設置廣州,因州治原在廣信(今梧州、封開一帶),廣州之名取自廣信的「廣」字。交廣分治後,廣州州治遷到番禺,廣州之名由此而來。

『叄』 南越國的歷代南越王

榮狄,衛遼

『肆』 南越古國出現那個朝代現在的什麼地方

華夏民族的先祖們留下的諸多遺產足以證明古人曾經創造過輝煌的文明,而其中有許多當今尚未破解的文明之謎,比如三星堆文明、中山國文明、馬王堆文明等,都留下了諸多令人但難以理解並解釋的文明產物,具體的如大汶口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用石器做的開顱手術、滄源岩畫、紅崖天書、新疆神奇而古老的月面圖、馬王堆前年不腐的女屍、越王勾踐的寶劍前年不銹等等,這都是超越古人所處時期整體文明程度的真實存在。 關於南越古國,相關的難解之謎主要有: 第一大謎團:「番禺城」存在之謎。 南越王宮殿目前只挖掘出一號殿的一部分和二號殿的一角,350多平方米的發掘現場只佔遺址所在的廣州兒童公園東南一個角,整個宮殿最精華的部分還在2萬多平方米的兒童公園下面。宮殿找到了,但是在宮署之外還有沒有一個城?據史料記載,秦末漢初時期全國有十多個商都,而嶺南就只有「番禺」這一個重要的商都,來這里經商的人不少都財運亨通。專家推測,南越王宮署之外應該還有貿易區(市)、老百姓生活區(坊、里)以及城牆等等,然而這些東西目前卻一點出土的跡象都沒有。南城王宮署只是番禺的一部分,當時的城在哪裡?城牆修建在什麼地方?關於這些問題,沒有任何答案。所以說,古番禺城的存在與否仍然是一個謎。 第二大謎團:印章上的外國人頭像之謎。 在南越王宮殿遺址里,人們可以看到多個朝代的珍貴遺跡錯落交疊:2000多年前的南越王宮、1600多年前的東晉古井、1000多年前的唐末鋪磚廊道等等。在堆積成山的出土物件中,最令人感到興奮的是一枚大約5厘米高、質地堅硬、未完成的象牙印章。這枚象牙印章只有一隻核桃大小,上面還有一道裂痕,來頭卻不簡單。首先,這枚象牙印章剛好出土在唐代的鋪磚廊道上,在它的周圍還有一些象牙材料、水晶、外國玻璃珠等文物,廣州出土的的唐代文物向來非常有限,直令廣州的考古學家有「盛唐不盛」之嘆,它的出土正好彌補了這一不足。同時,南越王墓曾出土過五根象牙,這枚唐代象牙印章也使廣州的象牙工藝製造史中間的空白得以填補。其次,該印章雖然沒有打磨完成,也沒有挑字署名,其上卻大有乾坤——上面的頭像無論從臉形還是發式上來看,都是一個明顯的外國人頭像。從形狀上看,這枚印章不是中國傳統的長方形或正方形,而是橢圓形,而西方印章的形式正是以橢圓形為主。種種跡象表明,這是枚給外國人刻的印章,說明當時南越國就有外國人的存在。據文獻記載,唐代的廣州聚集了數萬外國人,尤以西亞阿拉伯人為多。那麼,這枚印章上面雕刻的外國人到底是哪一國人?當時這一帶外國人的數量有多少?他們為什麼要聚集在這里?他們是如何來到這里的?這些謎底仍有待揭開。 第三大謎團:南越王宮「石頭城」之謎。 中國古代建築以木結構為主,西方古代建築則是以石結構為主,一木一石,這是中國與西方在建築文化上的差異。過去一般認為,中國建築在唐宋以後才大量使用石質材料,但是在南越王宮殿和南越王御花苑,人們發現了大量的石質材料,諸如石柱、石樑、石牆、石門、石磚、石池、石渠等等,不一而足。整個南越王宮署簡直就是一個「石頭城」,部分結構與西方古羅馬式建築有相通之處,這是非常罕見的。南越王宮署獨樹一幟的石建築,是否意味著當時這里已經引進了西方的建築技術和人才?如果是這樣,那麼中外建築文化交流史就得重新譜寫了。但這個猜測至今沒有被證實。 第四大謎團:石渠流向圖形之謎。 南越王御花苑的曲流石渠盡顯「皇家霸氣」。這條曲流石渠約180米長,由北向南,再向東,注入一彎月形石池後又繼續西流,蜿蜒貫穿整個御花園。這條以觀賞潺潺溪流為主要功用的渠道,從示意圖上看,上部分是黃河「幾」字形走向圖,下部分也是「幾」字形走向,總體的形狀與黃河有著驚人的相似。這種相似可能並不是巧合,而是南越王趙佗當年有「覬覦中原」的野心的證明。那麼,實情到底如何?恐怕只有趙佗自己知道了。 第五大謎團:「龜鱉石池」上的建築之謎。 御花苑中的龜鱉石池,池壁西邊頂上有三條呈放射式的石樑,端部各有一口拳頭大的榫眼,形如牛鼻。這些遺跡給人們留下了珍貴的啟示——在這些石板、石柱和牛鼻石之上,會有一個不同凡響的建築覆蓋整個石池,很可能是整個南越王宮署中最具亮點的一個建築造型。那是一個怎麼樣的建築呢?有人認為是一個供帝王及後宮歇息、賞水、賞龜的涼亭;也有人認為是一個池上舞台;還有人認為是一座造型獨特的曲橋……但種種設想,還必須與原有的建築設施和榫眼等相吻合。2000多年前的石池上蓋建築的結構到底是怎樣建造的,又成了一個歷史之謎。

『伍』 什麼是王朝是越南最後一個家族

朝鮮歷史 古朝鮮 朝鮮半島具有五千年歷史,最遠可以追遡至檀君建國。但其實早在數十萬年前,朝鮮半島之上已有人居住。朝鮮半島的舊石器時代始於公元前70萬年,公元前10世紀開始進入青銅器時代。到了公元前4世紀進入鐵器時代。
朝鮮人原來是生活在亞洲北面大陸的阿爾泰語系各民族,逐漸遷移到朝鮮半島,從公元前4世紀,在中國遼寧省至半島南部形成幾個部落聯盟,有高句麗、沃沮、?琛⒙硨⒊膠③禿? 檀君朝鮮 相傳前2333年,檀君王儉於今日的平壤建立王儉城,創立古「朝鮮國」,意思就是「寧靜晨曦之國」。
此傳說記載於《三國遺事》之。 箕子朝鮮 中國歷史上所記載的朝鮮最早是西周滅商之後,商朝遺臣箕子到朝鮮半島與當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國」。公元前3世紀末,朝鮮歷史上第一次有所記載。在中國漢代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的著作《史記》中記載,商代最後一個國王紂的兄弟箕子在周武王伐紂後,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到了朝鮮半島北部,被那裡的人民推舉為國君,並得到周朝的承認。
史稱「箕子朝鮮」。 根據韓國人的歷史書《三國遺事》所載,檀君的後人在箕子來到朝鮮之後,帶著人民南遷,以免和箕子帶來的人做成沖突。這些人後來成為了三韓的始祖。 箕子朝鮮在朝鮮半島統治了近一千年。
根據《太原鮮於氏世譜》,朝鮮的鮮於氏源自箕子朝鮮的後人。而他們從箕子開始,一共經歷了41代君主,直到公元前1世紀才被滅。 出於某些原因,目前有部分朝鮮韓國學者對此段歷史的存在有一定爭議,不承認箕子朝鮮的存在 衛氏朝鮮 燕國人衛滿率移民進入朝鮮,於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帶建立衛氏政權,推翻了箕子朝鮮的政權。
這是朝鮮歷史上第二個王朝,稱「衛氏朝鮮」。 漢四郡與三韓時代 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吞並衛氏朝鮮,在朝鮮半島中北部設立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郡,史稱「漢四郡」。 南遷的古朝鮮人,包括了衛氏朝鮮的遺民及其他部族在朝鮮半島南部建立了以辰韓、馬韓和弁韓為中心的辰國,同時存在伽??等小國 三國時代 由於漢朝解體,無力北顧,公元4世紀,朝鮮形成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時期。
在公元前後(《三國史記》記載在公元前一世紀中),朝鮮半島上出現了三大政權:新羅(前57年-935年)、高句麗(前37年-668年)、百濟(前18年-660年)。在半島南端還有伽??等政權。
各國互相攻伐,同時也出現了朝鮮歷史上的一個鼎盛時期。 百濟是由馬韓部落發展起來的,新羅是辰韓中一個小部落形成的。百濟依靠中國南朝各代,從中國吸收文化並向日本傳播。 關於伽??/任那日本府 在日本方面,有學者認為位於朝鮮半島南端弁韓(今慶尚南道)地區的伽??等政權是當時日本大和朝廷在朝鮮半島的殖民地「任那日本府」。

『陸』 真的有 南越古國 這個國家嗎如果說女媧是虛構的 南越古國也是虛構的嗎

歷史上是真實存在過的南越國(公元前203年—公元前111年),是秦朝將滅亡時,由內南海郡尉趙佗起容兵兼並桂林郡和象郡後於約前204年建立,於公元前111年為漢武帝所滅,傳五世,歷93年。國都位於番禺(今廣東省廣州市),疆域包括今天中國的廣東、廣西兩省區的大部分,福建、湖南、貴州、雲南的部分地區和越南的北部。南越國又稱為南越或南粵,在越南又稱為趙朝或前趙朝。

『柒』 懂歷史的人請進來,南越國的問題!

南越國境內的民族,大部份是屬於古越族的土著居民,另有來自中原的數十萬漢族移民。
而皇族是漢族,它的創立者是從中原去的秦朝將領。

『捌』 漢武帝是如何滅南越國的

漢武帝滅南越國之戰(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
元鼎五年(前112年)秋,漢武帝調遣罪人和江淮以南的水兵共10萬人,兵分五路進攻南越。第一路衛尉路博德為伏波將軍,率兵從長沙國桂陽(今湖南境內),直下湟水;第二路主爵都尉楊仆為樓船將軍,走豫章郡(今江西境內),直下橫浦;第三路和第四路是歸降漢朝被封侯的兩個南越人為戈船將軍和下厲將軍,率兵走出零陵(今湖南境內),然後一路直下灕水(今廣西灕江),一軍直抵蒼梧(今廣西境內);第五路以馳義侯利用巴蜀的罪人,調動夜郎國的軍隊,直下牂柯江。

這場戰爭十分激烈,持續了一年,一直到元鼎六年(前111年)的冬天,樓船將軍楊仆率領精兵,搶先攻下尋峽,然後攻破番禺城北的石門,繳獲了南越的戰船和糧食,乘機向南推進,挫敗南越國的先頭部隊,率領數萬大軍等候伏波將軍路博德的軍隊。路博德率領被赦的罪人,路途遙遠,與楊仆會師時才到了一千多人,於是一同進軍。楊仆率軍隊在前邊,一直攻到番禺,趙建德和呂嘉都在城中固守。樓船將軍楊仆選擇有利的地形,將軍隊駐扎在番禺的東南面,天黑之後,楊仆率兵攻進番禺城,放火燒城。而伏波將軍路博德,則在城西北安營紮寨,派使者招降南越人,賜給他們印綬,又讓降者回去招降其它的南越人,因為南越人久聞伏波將軍路博德的威名,天黑又不知道路博德有多少軍隊,於是紛紛投奔路博德的旗下,黎明時分,城中的南越守軍大部分己向路博德投降。

呂嘉和趙建德見形勢不妙,在天亮之前率領幾百名部下出逃,乘船沿海往西而去。路博德在詢問了投降的南越人之後,才知呂嘉和趙建德的去向,並派兵追捕他。路博德的校尉司馬蘇弘擒獲趙建德,被封為海常侯;原南越國郎官孫都擒獲呂嘉,被封為臨蔡侯。

呂嘉和趙建德被擒之後,南越國屬下各郡縣不戰而下,紛紛向漢朝投降。蒼梧王趙光投降後被封為隨桃侯,揭陽縣令投降後被封為安道侯,桂林郡監居翁勸服駱越一同歸降漢朝,被封為湘城侯。戈船將軍和下厲將軍的軍隊,以及馳義侯所謂調動的夜郎軍隊還未到達,南越已經被平定了,伏波將軍楊仆增加了封邑,樓船將軍的軍隊攻破敵人的堅固城防,被封為將梁侯。

漢武帝在平定南越後,將原來的南越國屬地設置了九個郡,直接歸屬漢朝。這樣,由趙佗創立的南越國歷經93年、五代南越王之後,終於被漢朝消滅了。

『玖』 誰能提供秦朝進攻百越的具體情況,還有南越國的事情

南服「百越」

在我國南部和東南部是越族人民的居住地區。這些越族通稱為「百越」,分布在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南部及兩廣地區,各自獨立,互不相屬。

秦始皇在滅楚之後,很快降服了居住在浙江一帶的越族,建置會稽郡。接著於公元前221年,分別征服了居住在今溫州一帶的東甌和今福建境內的閩越,設置閩中郡。秦始皇命令尉屠睢指揮五十萬大軍,分五路南下,對居住在今兩廣地區的南越和西甌進行大規模的戰爭。秦軍遭到越族的抵抗,相持達三年之久。

秦始皇為了支援前線的戰爭,命令監御史祿在今廣西興安縣北開鑿了一條靈渠,溝通了湘江和桂江支流灕江之間的交通,解決了運輸糧餉的困難,才將越族打敗。

公元前214年,越族乘秦軍不備,大敗秦軍,殺死尉屠睢。秦始皇又增派援軍,終於征服了越族,建置了南海、桂林、象三郡。次年,又遷徙了五十萬人戍守五嶺,與越人雜居,從而加速了民族融合和這一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使尉屠睢將軍帶領50萬秦軍進攻百越地(今廣西全部,廣東西部),百越軍在這次戰爭中的參戰兵力則幾乎沒有任何史書有比較確切的記載,人數大約5萬百越土著兵,只能從部分考古資料中看出百越軍的人數要遠遠少於秦軍,而且當時的嶺南百越基本上為蠻荒之地,交通不便,原始森林密布,自然環境惡劣,所以當時的兩廣總人口數根據考古學家的估計都不會超過50萬,當時能戰的適齡青壯年大致在5萬人上下,這在不少野史中也有類似「百越土著軍人數僅及秦軍十分之一」的說法。但是不管怎麼樣,秦軍的兵力是占絕對優勢的,秦軍為了這次戰爭的勝利是不惜代價的。

關於戰爭的經過,秦軍五十萬大軍雖然在兵力上占絕對優勢,在裝備上更是要遠遠超過百越部落軍隊,但是戰爭的過程卻令秦軍感到了戰前從未想到的艱苦和壓力,在戰前,秦軍考慮到了糧草可能會出現問題,也考慮到了南方炎熱的氣候對於大部分出生在北方的秦軍士兵的不適應;但是秦軍到了兩廣後才發現,戰場環境的惡劣以及敵軍的超乎尋常的兇悍頑強都是以前始料未及的,在史書上記載了以西甌軍為主力的百越軍隊的頑強抵抗,百越軍在首領「譯吁宋」的率領下與秦軍進行了慘烈的激戰,秦朝大軍步步艱難,節節受挫,損兵折將,遲遲不能進入越人的世居領地,在戰爭中,百越軍在首領「譯吁宋」戰死後又馬上另選了新的首領,並全線退入山地叢林中與秦軍繼續作戰,百越軍甚至不惜與野獸為伍,至死不投降秦軍,並且不斷對秦軍部隊進行偷襲,切斷秦軍糧道,迫使秦將屠睢寫信給秦始皇上報說秦軍糧草已經不足,秦始皇被迫命令征調大量民工開鑿靈渠,溝通了湘江和灕江水系,確保了秦軍的糧草運輸。另外秦軍還有一個最大的敵人---------炎熱的氣候,秦軍士兵多為北方人,大部分都為現在陝西、山西、河南等地人,不適應南方炎熱的氣候,士兵中瘟疫橫行,直接影響了秦軍的戰鬥力。以西甌軍為主力的百越軍這時在新首領桀駿的率領下大致在公元前218年左右的時期對秦軍發起了反擊,秦軍大敗,根據《淮南子》記載,秦兵「伏屍流血數十萬」,而秦軍總指揮官屠睢也在現在的廣西桂林一帶被一支百越軍夜襲部隊擊斃,迫使秦軍「宿兵無用之地,進而不得退」,惶恐不可終日,以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監祿無以轉餉」,雙方一直處於相持對抗的局面。而根據學術界討論,秦軍的陣亡在30萬人上下,剩下的20萬人全部退到兩廣的北部邊界一帶,但是百越軍的傷亡同樣十分慘重,也沒有力量繼續發動進攻,雙方形成了對峙局面,而且一對峙就是3、4年時間。

一直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靈渠糧道全面開通且糧草充足之後,徵集「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為兵」(大概是商人和囚犯等人)近10萬加上原先剩下的20萬秦軍部隊,秦軍再次集中了30萬大軍向百越軍發動了最後的總攻,這時的百越軍,根據不少野史記載,僅僅只有數千人而已,從這里也可以看出在此前的反攻作戰和3、4年的武裝對峙中,百越那區區幾萬人馬早就被耗盡了,最後秦軍幾乎未遇到大的抵抗就佔領了全部嶺南,並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等三郡,這已經算是第二次秦攻嶺南的戰爭了。

秦甌戰爭狹義上說是秦王朝與盤踞在廣西的西甌國的戰爭,但是實際上應該說是秦王朝與整個南方百越民族的戰爭,這次戰爭完善了中華的基本版圖,從此以後,廣西和廣東成為了中華版圖的省份,期間雖然在秦末漢初時期曾經由秦將趙佗建立了南越國而獨立出去,南越軍在漢初高祖和呂後當政時期也曾經數次擊敗漢軍的進攻,但是南越軍同樣消耗很大,在漢文帝時期,南越國撤帝號,與漢朝修好,在漢武帝時期,10萬漢軍南下進攻南越國,南越國經過此前的對漢戰爭,傷亡已經很大,無力抵抗強大的漢軍,最後南越王率領南越全國在籍的40多萬老百姓投降漢朝,此後兩廣之地再也沒有和中華大地分開。

但是戰爭畢竟是殘酷的,且不說秦軍在三次戰爭中前後了損失了30多萬人馬,兩廣地區的老百姓也遭到慘重的損失,在歷史資料中記載秦軍在第二次戰爭後的部隊全部留在兩廣,這些秦人與當地人融合,成為了現在的兩廣老百姓祖先的一支。這留下的近30萬秦軍士兵為兩廣的開發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但是根據歷史學家考證,在秦末農民戰爭、楚漢戰爭期間,兩廣並不是戰場,此時的兩廣幾乎已經算是獨立出秦王朝,但是在《中國各朝人口》一書中卻記載著在秦末戰爭剛結束的時候,兩廣人口只有40多萬人,這里如果扣除那些留下的近30萬秦軍士兵,也就是說這時兩廣的原百越民族從秦甌戰爭前的50萬銳減到10萬人這樣,而這期間兩廣並沒有什麼瘟疫流行的文獻資料,當然也不排除秦人在戰爭結束後還是不適應南方的氣候從而造成水土不服而人口下降,但我認為戰爭造成人口減少的原因應該是最主要的,在戰爭中,起碼有近40萬百越人或死或逃亡到東南亞。一直到漢武帝時期,已經在兩廣建立的南越國雖然說在建國初期有號稱「百萬帶甲」,但是根據歷史學家分析,南越國總人口最多的時候(大致是漢高祖以後的呂後當政時期)也不會超過80萬人,士兵最多也就在10萬人左右,「百萬帶甲」系為誇張而顯示國威的說法,在最後投降漢朝的時候,南越人口在冊投降的只有40多萬人,如果算上那些不在冊記錄內的人口估計也不會超過60萬人。

不管怎麼樣,這次戰爭也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融合,雖然民族的融合往往都要經過殘酷的戰爭,但秦軍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為兩廣的開發和建設奠定了基礎。

『拾』 西漢南越王墓的未解謎團

一、南越國開國國君趙佗墓葬位置的相關傳說
在南越國短短93年的歷史當中,開國國君趙佗在位67年。如今在象崗發掘的是第二代國君之墓,他在位時間為10餘年。第三代國君趙嬰齊之墓已經在三國時期被吳國孫權派兵搜尋挖掘。至於第四代國君趙興和第五代國君趙建德,一共在位時間也不過3年,因此他們並沒有時間去為自己准備豪華的墓葬。如今象崗發掘的第二代國君之墓已經如此龐大,隨葬品眾多精美,那麼開國之君趙佗之墓一定規格更高,隨葬品更加豐富,藝術和文物考古價值更加巨大。但是遺憾的是,關於趙佗墓的位置依然是個未解之謎。人們根據各種史料的相關記載,推測了可能存在趙佗墓的幾處地方。
根據《水經注》中所引文獻記載,南越國國君趙佗生前創造了宏大的基業,死後擁有非常隱秘的墓葬,他的墓以山為墳,墓穴地宮龐大,堆積著各種罕見的珍奇寶貝,雖然他僭號稱帝,極為奢侈,但對於死後之事非常慎重,沒有人知道墓葬的具體位置。這段話雖然沒有直接說出趙佗墓葬的具體所在,但是說明了趙佗之墓確實是以山為陵而建的。無獨有偶,唐代李吉甫在《元和郡縣圖志》中記載,在縣內西南方向有一座禺山,趙佗之墓就葬在此處,由此人們推斷趙佗之墓便在禺山。但是禺山位於今廣州市的何處,沒有人能夠說清。有人考證了廣州市內地名,發現了一處玄機,市內有一塊幾百米長的高地,叫做高坡,而古詩曾經有過「欲問禺山何處是,路旁童子說高坡」的句子。另外清代時此處還曾建過一座禺山書院,因此這里應當是禺山無疑。考古人員早在20世紀50年代時,就在這里發現了一座秦漢時期的工場遺址,根據土層采樣判斷這一高地並不是先天形成的禺山,而是歷代雜物堆積而成的。另外史料也有記錄,早在五代時期,南漢國君曾經鑿平番禺二山建造宮殿,因此即使存在禺山,也不可能有任何線索能夠找到了。
根據番禺當地縣志記載,趙佗死之前曾經建造墓地多處,死後他的送喪葬車從番禺城四門出發,沒有人知道確切的墓地所在。在葛蒲澗附近,曾經有人說「山掩何年墓,川流幾代人。遠同金驃裹,近似石麒麟」,由此可見,趙佗之墓可能就在附近。如今葛蒲澗南側有荒墳幾千座,有人推測這些可能就是趙佗的疑冢。而葛蒲澗位於廣州市白雲山,這樣一來趙佗之墓的位置便增加了一處可能。後來考古隊曾經針對這一說法在白雲山地區展開調查,但是除了發現幾處明清墓葬外,並未找到西漢時期的遺跡。
除此之外,傳說最多的地點當屬越秀山了。此山是廣州白雲山余脈,東西長約1500米,是市區主要山峰。根據越秀山志記載,越秀山下臨萬井,中鋒正脈對應越王宮殿。因為這座山的主峰高度僅有75米左右,周圍又分布著蟠龍崗、鯉魚崗等更加矮小的山坡,地理環境優越,前臨珠江,可將番禺城一覽無余,風景秀麗,一直是廣州的名勝。根據史料記載,當年漢文帝的使者陸賈前來說服趙佗,趙佗便攜其前往此處游覽,並在山上大擺宴席,山上還留下了越王台。另外在象崗發現的南越王墓所在之地,便是越秀山的分支。由於南越國墓葬一直具有合族而葬的特點,因此從象崗墓葬獨佔一崗的情況來看,趙佗之墓很可能也是獨佔一處,而且非常可能就在越秀山主峰之下。還有人參考了漢代陵墓特點,漢惠帝的安陵位於漢高祖長陵右側,參照的範本是《禮記》,而南越國在各種制度上均沿襲漢制,因此可以判定,象崗墓葬應該在趙佗墓葬的右側,那麼趙佗之墓應該在越秀山主峰越井崗之下。然而此地現在是中山紀念碑所在地,其下是否存在墓冢,誰也無從知曉了。
二、趙藍印之謎
關於趙藍印,學術界也一直存有爭論。此印上刻「趙藍」二字,象牙質,是在右夫人龜鈕金璽旁邊發現的,按以往的發掘經驗判斷,趙藍印便應是右夫人所攜帶的名鑒之一,因此右夫人的姓名便是趙藍無疑。然而,為何堂堂南越國國君的右夫人,使用的名鑒居然是區區象牙呢?這又明顯與歷史傳統不符。原來,由於南越國宮制均沿襲漢朝制式,而漢朝規定皇帝、諸侯、王公的印鑒材質使用白玉,俸祿為2000石至400石的官員貴族的印鑒材質為黑色犀牛角,200石以下的普通官吏或學士才使用象牙作為印鑒材料。如果說右夫人真的名叫趙藍,那就只有一種解釋,在她升為右夫人之前,肯定是以普通宮女身份存在的。否則的話,只能認定右夫人根本不叫趙藍,趙藍是其貼身侍女之類的人。另外,作為南越王的右夫人,竟然和王室家族同姓,由於名諱緣故,這在傳統皇族中是非常罕見的。對此有人認為,這可能確實是同姓通婚的實例,雖然這樣的例子較少,但還是存在的。據史料記載,春秋時期吳、魯、蔡均為姬姓,但當時的魯昭公就照樣娶吳女為妻,並改稱其吳孟子。另外漢代王莽曾娶過宜春侯的曾孫女王氏。但也有人認為,這種現象可能是南越國獨有的風俗,即妻子無論原姓氏如何,均要從丈夫之姓。《史記》記載,南越國統治者實行民族融合政策,鼓勵漢越通婚,因此右夫人趙藍乃是取其夫姓,也就不足為怪了。雖然有以上種種說法,但反對觀點也有很多,至今仍然沒有定論。
三、象崗墓主人名諱之謎
因為雖然墓葬所有文物都已逐一清理研究,而且其中的「文帝行璽」確實證實了該墓為南越國第二代皇帝之墓,但是墓主身邊表明自己姓名的「趙」印章卻讓歷史學家大傷腦筋。因為一直以來,所有的歷史文獻資料都清楚顯示,南越國第二代皇帝名叫趙胡,至於這個「趙眜」卻從未有過哪怕蛛絲馬跡的記載。通常來說,大家寧可承認墓主人名叫趙眜,與史書記載的趙胡是同一個人。但事實上,到底「趙眜」和「趙胡」是否是同一個人,還是像某些學者所說他們是兄弟兩人,或者說是從司馬遷撰寫《史記》便留下的筆誤從而以訛傳訛,再或是其他的原因,只能由歷史來解答了。

閱讀全文

與南越歷史學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