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延安重大歷史事件
延安重大歷史事件如下:
1、紅軍長徵到達延安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到達西北革命根據地。從此,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在這里戰斗和生活了13年。延安和陝甘寧邊區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領導中心、解放戰爭的總後方、萬眾矚目的革命聖地——西北革命根據地。
2、瓦窯堡會議
瓦窯堡會議是指1935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在陝北子長縣瓦窯堡召開的一次重要的政治局擴大會議。出席會議的有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劉少奇、秦邦憲、鄧發、何克全、李維漢、張浩(林育英)、楊尚昆、王稼祥、彭德懷、郭洪濤等十餘人。
3、抗日軍政大學成立
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簡稱「抗大」,是在抗日戰爭時期,由中國共產黨創辦的培養軍事和政治幹部的學校。
其前身是「西北抗日紅軍大學 」,1937年初改為此名。1940年11月4日抗大總校進駐河北邢台縣漿水一帶,校部就設在前南峪村。1943年起,校長徐向前,兼任中央處理委員會主任、抗大總學習委員會書記。
4、陝甘寧邊區政府成立
1937年9月6日,陝甘寧邊區政府在延安正式宣布成立, 林伯渠任主席。邊區轄23個縣及神府特區,面積12.9萬平方公里,人口200萬。陝甘寧邊區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心,為奪取抗戰勝利和國家政權作出了巨大貢獻。1950年1月,陝甘寧邊區政府撤銷。
5、延安大學成立
延安大學(Yan』an University)簡稱「延大」,坐落於革命聖地延安,是毛澤東同志親自命名、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與陝西省人民政府共建。是「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陝西省屬重點大學、陝西省省屬高水平大學。
6、宜川戰役
宜川戰役也叫「築子街戰役」, 1948年2月29日 宜川戰役開始。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經過新式整軍運動後,以主力五個縱隊轉入外線作戰。解放軍從四面向敵軍發起猛攻,激戰至3月1日,將敵近3萬人全部殲滅,斃敵整編第二十九軍軍長劉戡。3月3日,攻克宜川城。使西北野戰軍由內線反攻轉入外線反攻。
參考資料:網路-宜川戰役
2. 寇蒂斯C-46運輸機的發展歷史
30年代初,美國寇蒂斯公司於1936年開始研製高性能雙發運輸機CW-20,首架原型機於1940年3月26日試飛。
美國陸軍航空隊為准備戰爭所需的空運能力,看中了CW-20寬大的機體,加以修改後,於1940年以C-46A的型號投入批生產。
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時,美軍訂購數已達500架以上。 C-46有多種改型,累計生產約3181架,其中生產最多的是C-46A貨物/兵員運輸機和C-46D兵員運輸機。
抗日戰爭勝利後,C-46A和C-46D,成為國民黨軍隊的主力運輸機。
1948年秋遼沈戰役開始後,人民解放軍在錦州機場繳獲1架C-46,檢修後飛往牡丹江海浪機場交東北老航校使用。解放沈陽時又繳獲1架C-46,轉到東北老航校使用。1949年1月3日,國民黨空軍1架C-46起義,安全降落鄭州機場;以後又有多架起義。
1949年8月15日,人民解放軍第一個擔負作戰任務的飛行中隊在北平南苑機場組成,裝備了C-46運輸機。10月1日,3架C-46參加了開國大典的閱兵式。
1949年11月正式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時,有良好的C-46運輸機8架,待修理的10架。
1949年11月「兩航起義」 時飛回3架。50年代初民航工廠修復14架,使C-46成為建國初期空軍和民航的主力運輸機。
1982年12月最後14架C-46從解放軍空軍退役。
3. 運-7運輸機的歷史進程如何
運-7是中國在前蘇聯安-24型的基礎上研製生產的雙發鍋輪螺旋槳中短程運輸機。運-7是西安飛機工業公司研製生產的雙發渦漿支線運輸機,於1970年12月25日首飛上天。
1966年4月,西飛公司正式啟動逆向仿製70年代引進研製安-24的任務。第一架原型機首飛後,於1977年和1979年兩次組織了飛機設計定型鑒定。
1980年,運-7完成換裝大功率的渦槳5A-1型發動機的論證、設計、生產及鑒定試飛。新的發動機的功率由2550馬力提高到2900馬力,此外新的機體結構和性能顯著提高。
1982年7月24日,運-7飛機經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批准設計定型,投入小批生產。在此之前成功的進行了單發起降試驗。7月30日,國家正式批准運-7飛機設計定型。1984年1月23日,中國民航局正式頒發運-7飛機適航證。
1986年4月,運-7首航儀式在合肥舉行,5月1日正式向中國民航局交付,正式編入航班投入運營,打破了外國飛機壟斷中國民航客運的一統天下。
1985年12月1日,李鵬、姚依林以及國務院各有關部委負責人在首都機場乘坐運-7-100型飛機,並就國產民用飛機的發展、零部件國產化和保護政策發表了講話。萬里曾指示「今後同類飛機不要再進口了」。但實際上,由於運-7直至80年代中才真正形成批量規模,早已落後於國際水平,噪音和舒適性很成問題,民航和乘客都不喜歡運-7.截至1992年年底,各型運-7已交付85架。
4. C47運輸機的歷史要詳細
C-47空中火車運輸機,是美國道格拉斯公司研製的一種雙發動機活塞式軍用運輸機,是由版DC-3客機改裝而成權的,於1935年12月原型機首次試飛,1940年開始裝備部隊。該機相繼有多個型別投產問世,總共生產10123架。當時,C-47以較好的飛行性能為優勢,裝備於美國陸軍航空隊,成為其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主要軍用運輸機,主要用於空運物資和兵員,也可空投傘兵。第二次世界大戰後,C-47也曾繼續發揮作用,如在1948年6月至1950年5月前蘇聯封鎖西柏林通道期間,美國空軍出動C-47飛機共27700架次空運物資。
5. A300-600運輸機的歷史
從20世紀70年代創始以來,空中客車公司一直想解決部件運輸帶來的問題。的確,空客本身作為一個多國組合的企業,它的飛機部件製造分散在歐洲許多國家(主要法國、德國、英國與西班牙),並需要以半成品的型態運送到最終總裝廠(法國的圖盧茲(Toulouse),德國的漢堡(Hamburg))。創始最初的兩年,空客曾經嘗試用陸運的方式運輸這些飛機部件,卻發現其成本與效率都難以讓人滿意。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空客在1972年購買了4架波音377型Stratocruisers(也被叫做超級彩虹魚運輸機(Super Guppy))。它是一款在20世紀40年代研發的四發渦槳運輸機,在60年代曾被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用來為運輸土星-5的火箭部件。
到了80年代,隨著空客的迅速發展,過高的成本與不穩定的機況,再加上受到外界吐槽「所有的空客都是由波音負責運輸的」的壓力,最終空中客車決定自己研發新的一款運輸機,也就是A300-600ST。
在1991年,空客在A300-600R的基礎上(發動機,機翼...)研發新的一款運輸機(選用A300-600R是因為當時是空客擁有最大機身的飛機)。到了1992年,一號機開始組裝。該機擁有一個大17米可通往貨艙的1400立方米的前門。撇開僅製造了一架的An-225與同屬空中客車集團但還沒實際量產的A380F,A300-600ST大約155噸的最大起飛重量雖然不是世界第一,但它高達1,400立方米的貨艙容積使得它僅次於波音747 LCF的1,840立方米,且能夠輕松打敗第三名的安-124(1,160立方米)。這架飛機的駕駛艙與正常的飛機不一樣、機組人員需要從機身下方一個梯子的艙門上去才能進入駕駛艙,而機身右側保留著一個緊急逃生門。雖然最初A300-600ST被定義為-600R的衍生機,但-600ST實際上幾乎可以認為是一架全新設計的飛機。它的機體上半部分,為了能夠容納像空中客車A340這類寬體客機的主機身結構,應當必須重新設計打造。負責研發製造該機的國際特殊飛行器運輸公司(Special Aircraft Transport International Company, SATIC)設計了一個加大的圓筒狀上半機身,而為了配合機身加大之後造成的空氣動力學改變,原本的-600R的垂直尾翼與水平尾翼都被加大了面積,並且在水平尾翼末端增加兩個垂直小翼來提高飛行時的穩定性。 1994年9月,第一架A300-600ST首飛;一年之後,在1995年10月,A300-600ST正式獲得各國航空主管機關的認證,並開始為空客運輸飛機部件。在一號機完成之後,SATIC又陸續生產了四架,使得實際有的A300-600ST增加到了五架(五號機在2000年時服役)。1996年空客成立的子公司,空中客車國際運輸(Airbus Transport International, ATI),負責600ST的使用經營,除了集團內部的新機半成品之運輸外,該公司也接受各國政府或民間機構不定期的包機業務,運輸一些其他飛機裝不下的特殊貨物,例如化學運輸船的儲油槽、NASA的航天器,或國際空間站的補給模組。
自1996年1月大白鯨開始服役以來,產自歐洲各地的所有空客飛機部件都由這種飛機運送到法國圖盧茲或德國漢堡的總裝廠。
6. 安-22運輸機的飛機歷史
1962年開始研製,1965年2月首次試飛,1966年投入批生產,1967年開始交付使用,1974年停產,共生產了85架,交付空軍50架,民航35架,該機創造了多個飛行世界紀錄。盡管在蘇聯解體多年以前,更為先進的伊爾-76已經開始進入蘇軍服役,但蘇軍的主力運輸機仍然是安-22。至1992年,仍有45架安-22在前蘇聯空軍和民航服役。
安-22貨艙容積640立方米,可運載地空導彈、火箭發射車、導彈運輸車、坦克、汽車等。駕駛艙內乘員5-6人,駕駛艙後面有一個與主貨艙隔開的可容納28~29名乘客的機艙。
安-22投入服役之初,是蘇聯唯一可運載T-62坦克的運輸機,可載重80噸飛行5000公里。貨艙容積639m³,除可運載T-62坦克外,還可運載「飛毛腿」導彈、火箭發射車、導彈運輸車、橋梁、汽車等重型軍事裝備。前蘇聯曾使用安-22執行戰略空運任務,飛往西半球、非洲和中東,在出兵前捷克斯洛伐克及阿富汗時所使用的主要運輸機是安-22。
安-22曾多次創造世界飛行紀錄。1967年10月26日,創造了14項有效載重-高度飛行紀錄。由於安-22的經濟性和安全性不好,訂貨不多,只生產85架就停產了。安東諾夫設計局60年代末曾試圖將安-22機身加長,改型成雙層客艙的民用客機,載700名乘員,但由於技術難度大,又沒有適用的大功率發動機,所以這項計劃未能實現。安東諾夫設計局已研製出新型安-124重型運輸機來代替安-22。
7. 軍用運輸機的發展史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還沒有發生明顯的空運行動,更沒有專門的軍用運輸機。但從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軍用運輸機在主要參戰國中漸漸得到推廣使用並很快顯露出它快速移動和部署兵力的巨大優越性。但當時的機型基本是從民用客機甚至轟炸機改裝過來的。戰後,以美蘇為首的軍事大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積極研製出第二、第三代專用的軍用運輸機。美國在冷戰年代奉行「全球戰略」之同時,從未忽視對運輸航空兵的建設與發展,它專門設立了與戰略空軍並肩作戰的空運司令部,並在歷次局部戰爭中很好地利用了空運這一作戰手段。前蘇聯在這一方面也不甘落後,它獨立研製並大量配備了型號繁雜的輕、中、大型軍用運輸機,在各種大型演習及涉及國外的軍事沖突中動用了空運部隊,同樣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效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軍用運輸機參加過無數次空運空降行動,對支援地面作戰乃至扭轉整個戰場局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著名的空降作戰有1940年4月德軍對挪威的空中突擊行動,這也是軍事史上第一次成功的空降入侵與空運補給戰例,500多架運輸機為德軍閃電攻佔挪威提供了「空中橋梁」,使戰斗得以順利結束。 同年5月,德軍又利用暗夜進行了一場超低空突防,對荷蘭大規模空降作戰,這是軍用運輸機又一次大量投入使用。
1944年6月6日,為配合諾曼底登陸作戰,盟軍方面發動了一場先發制人的空降行動,1200架軍用運輸機將13300名突擊隊員空投到陣地,並在不久之後又派出176架滑翔運輸機機降下1174名士兵和裝備,另有256架滑翔運輸機,及時運來各種補給品,為整個戰役提供了有力的支援。在該戰役中,共動用各種運輸機2400餘架,滑翔運輸機1130架。空投35000人,火炮504門,坦克110輛,後勤物資1000噸……在戰後的冷戰年代,最典型的一次大空運發生在1948年6月26日至1949年9月30日,即歷史上著名的「柏林空運」,這是西方國家為打破前蘇聯佔領軍對西柏林的交通封鎖而採取的歷史上罕見的一次大規模空運行動。在15個月內,共有277569架次運輸機向250萬居民運來230萬噸生活用品,總周轉量高達11.22億噸千米。其中的4月16日,僅一天之內就有1398架次飛機運輸過12940噸物資。
其實,同樣的戰略大空運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已發生在中印邊境上空,這便是有名的「駝峰空運」行動。1942年5月至1945年9月,為支援中國的抗日作戰,美國陸軍航空隊空運部隊和中國民航公司從印度飛越喜馬拉雅山脈,向中國內地連續空運戰略物資,航線全長1000千米左右,且需飛經6000~7000米高的「空中禁區」。先後投入150萬小時的飛行時間,運來72.5萬噸物資和33477名「乘客」,有468架運輸機失事墜毀,中美飛行員犧牲1500人左右。使這場大戰中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空運行動,充滿了悲壯和艱辛並永垂青史,同時也驗證了軍用運輸機所發揮的巨大威力。
進入現代戰爭年代的新一代軍用運輸機,更加成為軍事行動中的急先鋒和強大的作戰工具,以1991年的「海灣戰爭」為例,美軍曾動用了350架軍用運輸機並租借來180架民航客機和貨機,投入12700架次空運飛行,累計運輸44萬人和44萬噸軍事物資到戰爭前線。其中,僅頭2個月內就完成14.5萬飛行小時任務,總周轉量為20億噸千米。這次空運,已被譽為是現代戰爭史上最成功和最重要的一個具體戰例。
長期以來,世界上幾乎所有空軍都把戰術運輸機用作唯一的空中運輸工具。然而,美國空軍是個例外,他主要使用的是遠程的戰略運輸機,俄羅斯空軍在這方面僅次於美國。美國和俄羅斯空軍在軍事力量運送方面有著各自的特點。戰略空運需要研製更大的運輸機如:美國的C-5和、俄羅斯安-22和安-124。它們幾乎可以運載陸軍的所有大型裝備,包括全副武裝的主戰坦克,其載重量達到100多噸,為前沿部署部隊提供全面的後勤支援。這些戰略運輸機大都配備了4台渦扇噴氣發動機,具有高空巡航能力。然而,它們只能在服務設施較好的正規機場起降(俄羅斯運輸機可以在粗糙路面的跑道上起降)。
軍事任務逐漸向「和平支援行動」,或稱為「有限戰爭」的方向轉移,新的需求需要新的運輸機運載裝備。40-60噸的主戰坦克如果用於「和平支援任務」,則顯得太重,而輕型戰車又顯得太單薄,難以對付到處出現的肩射反坦克導彈。為應對這種情況,新型裝甲車出現了,它具有良好的防彈效果,可老式的戰術運輸機難以運載新型裝甲車。同時,直升機廣泛運用於各種「和平支援任務」中,因此,必須找到一種可以把這些裝備快速運到作戰地區的途徑。歐洲又出現了新的問題,這就是主要的作戰范圍不再限於歐洲中部地區,歐洲以外的部署已經成為新的動向,包括向歐洲以外派遣多國維和部隊。因此,歐洲武裝部隊面臨如何迅速把大量物資運往海外的需求。以前,歐洲一般採用鐵路或海上運輸的方式。戰略空運或至少部分戰略空運能力比較欠缺,而這種能力正是今後歐洲聯合軍事行動所必需的。
這些逐漸增加的需求,使得戰術運輸機越來越不能滿足軍方的要求。因此,需要更大型的運輸機來執行任務,它們可以提供更大的貨物運載空間(尤其在寬度和長度上),在貨物運載量上至少要增加50%。這些未來新型運輸機,將在航程以及巡航速度上有比較大的提升,而且能夠在簡易機場起降。由於戰場上不確定危險的增加,還需要其具有一定的自我防護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