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歷史上是否曾經有過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先例究竟危害有多大
盡管最近美國科學家分析了1918年導致2000萬至5000萬人死亡的「西班牙流感」的流感病毒的8個基因片段,而且推測可能是直接由某種動物傳播到人類身上的,並與亞洲的H5N1禽流感病毒變異情況十分相似,但正式報道禽流感病毒感染人是在1997年,即在「香港禽流感」事件中有18人因感染H5N1禽流感病毒而住院,6人死亡。2004年,越南等國相繼報道H5N1亞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人,至今已報道121人受到感染,並造成62人死亡。此外,2003年,荷蘭國家流感中心報道養禽工人及其家屬成員83人受到H7N7亞型的禽流感病毒感染,受到感染的大多數病人表現出結膜炎等臨床症狀,一些病人有類似流感症狀,並從一位死於急性呼吸道窒息綜合征(ARDS)獸醫體內分離到H7N7亞型禽流感病毒。
從目前報道的病例來看,無論受到感染或死亡的病例,都有與禽流感發病禽或死亡禽接觸的歷史,也就是說只有那些與感染或死於禽流感的雞、鴨密切接觸人員才有可能受到感染。而且在目前流行的禽流感病毒毒株中,也不是所有的禽流感病毒都能感染人。目前還沒有證據表明H5N1亞型的禽流感病毒可以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盡管如此,我們要充分認識禽流感病毒感染人所引發的公共衛生問題。由於禽流感病毒的變異性,加之目前H5N1亞型禽流感病毒的流行面在擴大,對禽流感病毒因變異而造成在人際之間傳播的可能性應予以高度重視。
2. 西班牙流行性感冒的事件經過
西班牙型流感可以簡單分為三波,第一波發生於1918年春季,基本上只是普通的流行性感冒;第二波發生於1918年秋季,是死亡率最高的一波;第三波發生於1919年冬季至1920年年春季,死亡率介於第一波和第二波之間。第一波有記錄的流感發生於1918年3月4日一處位於美國堪薩斯州的軍營(Camp Funston, Kansas),但當時的症狀只有頭痛、高燒、肌肉酸痛和食慾不振而已。然而在當時的說法則指出,這波流感是源於中國南部,由1917年中國支援歐戰的勞工所傳播,但並無相關證據。4月正處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法國也傳出流感,3月中國、5月西班牙、6月英國,也相繼發生病情,但都不嚴重。
同年8月剛離開西非國家獅子山的英國船上發生了致命的流感,在該船抵達英國之前,75%的船員被感染,7%的船員死亡,另外多艘船隻也發生了類似的情況。另一說第二波的源頭是當時蘇聯的阿什哈巴德(今屬土庫曼)。8月27日,流感傳回美國,並在波士頓的碼頭工人間傳播,而法國的布萊斯特(Brest)也在幾乎同一時間爆發了流感;9月開始在歐洲和美國普遍傳播,並在數星期內傳到世界各地。第二波流感和過去的流行性感冒不同,在20~35歲的青壯年族群中死亡率特別高,其症狀除了高燒、頭痛之外,還有臉色發青和咳血等。許多人早上還正常,中午染病,晚上便死亡。許多城市限制市民前往公共場所,電影院、舞廳、運動場所等都被關閉長達超過一年。同年10月是美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個月,20萬美國人在這個月死去,1918年美國的平均壽命因此比平常減少了12年。
第三波流感在大約1919年冬季開始在許多地方出現,至1920年春季起便逐漸神秘地消失(除了澳大利亞和夏威夷之外 )。此流感漫延全球,從阿拉斯加的愛斯基摩部落到太平洋中央的薩摩亞島,無一倖免;許多愛斯基摩部落是一村一村的死絕,在薩摩亞死亡率更高達25%。亞馬遜河口的馬拉若島是當時世界上唯一沒有感染報告的人口聚集地。
西班牙流感的影響,在約6個月內奪去2千5百萬到4千萬(一說7千萬或一億)條生命,比持續了52個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死亡人數還多。此外此流感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提早結束的原因之一,因為各國都已沒有額外的兵力作戰。
在一波的大流感也傳入台灣,在當時造成約兩萬五千人的死亡。
西班牙型流感在18個月內便完全消失,而其病株從來都沒有被真正的辨認。
3. 流感病毒及其疫苗的發展史
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屬正粘液病毒科,流感病毒屬,包括甲、乙、丙三型,甲型抗原變異性最強,感染人類和其他動物,引起中、重度疾病,侵襲所有年齡組人群,常引起世界性大流行。乙型變異性較弱,僅感染人類,一般引起輕微的疾病,主要侵襲兒童,可引起局部爆發。丙型抗原性比較穩定,僅引起嬰幼兒感染和成人散發病例。
抵抗力
流感病毒在外界抵抗力較弱,對熱相當敏感,56℃經30min、65℃經5min、100℃經1min即可滅活病毒的感染性和酶的活性。病毒在低溫環境中較穩定,保存4℃冰箱中,可存活1周至1個月。-70℃以下至少可保存數年。
病毒在PH7.0~7.8范圍內較穩定,PH3.0時病毒感染力即被破壞。紫外線、X射線等能滅活流感病毒。病毒對乙醇、升汞、氯、酸、酚、福爾馬林、乙醚、氯仿等化學葯物均較敏感,肥皂和去污劑對流感病毒亦有滅活作用。
流感病毒的分類
根據病毒抗原特性及其基因特性的不同,流感病毒分為甲、乙、丙三型。甲型流感病毒根據H和N抗原不同,又分為許多亞型,H可分為15個亞型(H1~H15),N有9個亞型(N1~N9)。其中僅H1N1、H2N2、H3N2主要感染人類,其它許多亞型的自然宿主是多種禽類和動物。其中對禽類危害最大的為H5、H7和H9亞型毒株。一般情況下,禽流感病毒不會感染鳥類和豬以外的動物。但1997年香港首次報道發生18例H5N1人禽流感感染病例,其中6例死亡,引起全球廣泛關注。1997年以後,世界上又先後幾次發生了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事件。具有高致病性的H5N1、H7N7、H9N2、等禽流感病毒,一旦發生變異而具有人與人的傳播能力,會導致人間禽流感流行,預示著禽流感病毒對人類已具有很大的潛在威脅。
流感病毒命名
根據血凝素(HA)和神經氨酸酶(NA)的抗原性特點,人們將甲型流感病毒進一步分為許多亞型。到目前為止,人們已經發現了15種不同的血凝素亞型和9種神經氨酸酶亞型。1980年,WHO公布了流感病毒新的統一命名法。甲型流感病毒的命名內容和順序是:型別/宿主/分離地點/毒株編號/分離年代(血凝素抗原亞型和神經氨酸酶抗原亞型)。宿主是人則省略不寫,其他宿主必須寫明。如:甲/香港/1/68(H3N2)。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的命名法與甲型相同,但由於沒有H和N亞型的劃分,故不加註明,如乙/滬防/1/77;丙/豬/京科/10/81。有時為了敘述方便,國內還把H1N1、H2N2、H3N2亞型稱為甲1、甲2、甲3型等習慣名稱。
抗原變異
流感病毒的變異以甲型最為重要,常與世界性大流行有密切聯系。一般來講,流感病毒的抗原性變異就是指H和N抗原結構的改變,在亞型內部經常發生小變異(量變),稱為抗原漂移。盡管它只是微小的變異,但可使病毒能夠輕易的躲過宿主的免疫系統。與以前面發現的毒株相比,如果在血凝素分子特異性抗原決定簇(抗原表位)上發生了突變,新的毒株被認為是先前毒株的異種變異類型,具有流行病學意義,可以造成流感的流行。
抗原變異僅發生於甲型病毒。它可能是由於同一細胞感染了人類和動物的2種病毒,病毒之間發生基因重配而產生的。由此產生的病毒血凝素和神經氨酸酶發生全新結合,而使得人群沒有免疫力。抗原轉變是造成流感全球大流行的原因。甲型流感病毒大約每隔十幾年發生1次大變異。自1933年以來甲型病毒已經歷了4次抗原轉變:1933~1946年為H0N1(原甲型,A0),1946~1957年為H1N1(亞甲型,A1),1957~1968年為H2N2(亞洲甲型,A2),1968年以後為H3N2(香港型,A3)。一般新舊亞型之間有明顯的交替現象,在新的亞型出現並流行到一個地區後,舊的亞型就不再能分離到。乙型流感染毒間同樣有大變異與小變異,但未劃分成亞型轉變。丙型流感病毒尚未發現抗原變異。
流行性感冒的流行與危害
流感的傳染源
流感的傳染源主要是病人,其次是隱性感染者。動物亦可能為重要貯存宿主和中間宿主。病人自發病後5d內均可從鼻涕、口涎、痰液等分泌物排出病毒,傳染期約1周,以病初2~3d傳染性最強。
流感的傳播途徑
以空氣飛沫傳播為主,其次是通過病毒污染的茶具、食具、毛巾等間接傳播,密切接觸也是傳播流感的途徑之一。傳播速度和廣度與人口密度有關。
流感的人群易感性
對於流感病毒,人群普遍易感,感染或接種疫苗後1周出現抗體,2~3周達高峰,1~2個月後開始下降,1年左右降至較低水平,流感病毒3個型別之間無交叉免疫。
流感流行的季節性
同許多其它的呼吸系統病毒性疾病相似,流感也是一種季節性疾病,它在夏季的發病率較低,冬季的發病率較高,但在某些地方這種病毒一年四季均可流行。流感的發病時間與地理位置有關,在溫帶地區,流感會在整個冬季流行,北半球通常在1、2月份達到高峰,南半球的流行時間較晚。通常在5~9月。在熱帶地區,流感病毒一年四季均存在,傾向於雨季流行。
流感的特點是經常性的,不可預測的局部流行和罕見的全球大流行。在某些年份中流感的局部流行是由於抗原漂移導致不斷有新的流感病毒株產生,同時部分人群缺少或根本無防護措施而造成的。1889年以來已出現幾次由甲型流感病毒抗原變異導致的世界性大流行。
1.1889~1891年大流行 1889年5月從俄國發現,當年10月傳到西歐,1年內席捲全球,某些城市記載發病率40%~50%。大多數地區流行呈3個波,第1波死亡率最低,第3波死亡率最高,死亡者大多數為老年人。據血清學追溯認為,甲3型是當時大流行的最可能的病原體。
2.1918~1920年大流行 此次流行的首發於1918年1月美國東部,1918年4月在法國軍隊中流行,以後迅速蔓延,波及全球。此次大流行被稱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瘟疫,造成的死亡總數估計約2000萬人。關於這次大流行的病原,據血清學溯源,認為是由豬型Hsw1N1(H1N1)流感病毒引起。
3.1957~1958年大流行 1957年2月首發於我國貴州西部,2月中旬在貴陽分離出病毒為H2N2(稱為甲2型),3月傳播到全國,4月在香港流行,以後經東南亞和日本傳播到全世界。H2N2型病毒出現後,H1N1型病毒即在人群中消失。
4.1968~1969年大流行 1968年7月我國廣東和香港地區新亞型流感流行,新分離病毒抗原為H3N2(稱為甲3型)。傳播路線與H2N2型相似,1969~1970年波及全球,低於H2N2型。H3N2病毒出現後,H2N2病毒在人群中消失。
5.1976年美國發生豬型流感小爆發 1976年1月在美國一兵營中有流感爆發,分離毒株中,6株屬於甲3型,但有5株與豬型病毒Hsw1N1(H1N1)非常相似,實際上該兵營發生了一次甲3型和豬型的混合流行。豬型流感病例均較甲3型為輕。
6.1977年新甲1型(H1N1)的出現和流行 1977年5月在我國丹東、鞍山和天津的流感流行中,分離到新甲1型,1977年7月以後從北向南擴散,隨後遍及全國,但未引起世界性大流行。流行主要發生在8~20歲青少年中,隱性和輕型感染較多。新甲1型出現後,甲3型並未消失,出現甲1和甲3在人群中並存的局面。
流感流行伴隨著死亡率的增加。增加的死亡率不僅僅由流感和肺炎引起,也與流感引起的心肺疾病和其他慢性病惡化有關。
在美國1972-1995年的流感流行研究中,23年中有19年發生流感流行並造成超額死亡。在11次不同的流感流行中,估計每次都有2萬例與流感有關的死亡,其中6次超過4萬例。在這11次流行中,約90%以上的死亡是發生在6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65歲以上的老年人、幼兒以及有潛在疾病的任何年齡的人群比健康的少年兒童和青年人因患流感而導致並發症、住院和死亡的危險性要高。如0-4歲年齡組的住院率,健康兒童為100/10萬,而潛在疾病的兒童高達500/10萬。
有調查結果表明,法國1989年由於流感而消耗的衛生服務費約為19億法郎,而潛在的經濟損失更高達143億法郎;美國每年由於流感而導致的直接經濟損失為10-30億美元,而潛在的經濟損失更高達100-150億美元。我國香港地區近期爆發的禽流感,據估計損失也高達8000萬港幣。我國是流行性感冒的高發地區,20世紀發生的4次世界性流感大流行中有3次起源於我國,近年來新發現的流感病毒株也大多源自中國。從1953-1976年,我國已有12次中等或中等以上的流感流行,盡管目前還缺乏詳細的流行病學資料,但可以肯定,我國每年因流行性感冒而導致的經濟損失也是十分驚人的。
日本在控制流感發病過程中曾採用給學齡兒童免疫接種的方法。從1962年至1987年,日本為大部分學齡兒童接種了流感疫苗,使原來過高的死亡率由最初是美國的3~4倍降到與美國相同的水平。該免疫措施使日本每年有37000~49000人免於死亡,即每接種420名兒童就可以使1位老年人免於死亡。在美國,整個90年代流感疫苗的使用量呈穩定增長趨勢,1997年達到每1000人中有281人使用流感疫苗的水平。同年,西歐29個國家都對流感疫苗接種作出了基於年齡的建議使用方法。老年人接種率:法國70%、比利時45%~50%、義大利36%、美國65.5%。其中許多國家通過國家財政或社會健康保險提供流感疫苗接種所需的費用,為某些建議使用疫苗的人群進行免費接種。當然,在大部分國家中,多數人還是自費支付流感疫苗所需的費用。不同國家疫苗使用水平與人均健康花費無關。疫苗使用水平反映了人們對流感的重視程度,也反映了疫苗接種的有效性。而且,預防接種是花費-收益比最好的預防措施。調查統計,美國每年因流感的直接醫療花費為46億美元,通過疫苗接種每人每年平均直接節約117美元;對於公司,投入接種疫苗1美元就可為公司節省2.58美元。阿根廷因接種計劃的實施,使每個接種兒童節約10.04美元。
流感的臨床特徵和並發症
臨床特徵
本病潛伏期數小時至4d,一般為1~3d。流感發病嚴重程度與個體免疫狀況有關,一般說來,僅約50%的感染病人會發展成典型流感臨床症狀。
流感典型症狀以突然發熱、頭暈頭痛、肌痛、全身症狀輕、同時可伴有喉嚨痛和咳嗽、鼻塞、流涕、胸痛、眼痛、畏光等症狀。發熱體溫可達39~40℃,一般持續2~3d後漸退。一般是全身症狀較重而呼吸道症狀並不嚴重。
並發症
最常見的並發症是肺炎。一般以繼發性細菌性肺炎較常見,以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和嗜血桿菌為多見。原發流感病毒肺炎較少見, 多見於原有心、肺疾患者(特別是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患者)或孕婦,病死率較高。
其他並發症包括Reye's綜合征、中毒性休克綜合征。Reye's綜合征限於2~16歲的兒童,主要與B型流感(或水痘、帶狀皰疹)有關。臨床上在急性呼吸道感染數日後出現惡心、嘔吐、繼而嗜睡、昏迷、驚厥等神經系統症狀,進一步發展為昏迷,近年來認為與服用阿司匹林有關。中毒性休克綜合征多在流感後出現,伴有呼吸衰竭,胸片可顯示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但肺炎病變不明顯。血液中可有流感抗體上升,氣管分泌物可找到致病菌,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為多見。
流行性感冒的免疫預防
在流感流行期間,約1%~5%的人群可以感染發病,在敬老院的老年人和其他高危人群中,發病率可達40%~50%以上。至少在西方國家人群中,細菌性並發症(如肺炎)常與流感有關;在流感流行期間,年死亡率估計為7.5~23/10萬。根據衛生保健資源的消耗和生產能力的喪失,流感對社會和個人都構成很大的經濟負擔。由於流感病毒經常發生變化,因此為了對當前流行的主要的病毒毒株產生保護作用,流感疫苗的成分每年都發生改變。對個人來說,每年都必須接種疫苗。
一、流感疫苗
接種流感疫苗是避免患流感最有效的方法。由於流感病毒經常變異,疫苗使用中的主要問題是毒種的選擇,製造疫苗的毒株力求接近流行株。每年9月和2月,WHO全球流感規劃小組分別建議南半球通常5~6月開始和北半球11~12月開始的下一個流感流行季節使用流感疫苗的成分。成分是基於國家流感中心和WHO合作中心的全球網路的監測資料。現行流感疫苗含有2個亞型甲型流感病毒抗原(H3N2和H1N1)和1個乙型流感病毒抗原。這些疫苗有3種類型,
1.全病毒疫苗 由整個滅活的病毒構成,所以副作用也比較大。接種全病毒體疫苗的方法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被其它方法所取代。
2.裂解病毒疫苗 由經去污劑處理裂解的病毒顆粒組成,裂解流感疫苗包括表面抗原、血凝素、神經氨酸酶、核蛋白和基質蛋白等成分。此疫苗適合於成年人和兒童。
3.亞單位疫苗 主要由已去除其他病毒成分的、只產生抗體保護反應的HA和NA組成。由於純度較高,安全性和耐受性均較強,尤其適用於兒童。
流感疫苗通常不加佐劑。但最近歐洲聯盟已批准一種亞單位疫苗,含有新型水包油佐劑(MF59)。此種疫苗似對老年人可增強抗體應答,但這一研究結果的臨床意義需要進一步闡明。流感活疫苗已在前蘇聯和其他一些國家使用。流感活疫苗的鼻腔應用試驗目前正在美國進行。
現有滅活流感疫苗對高危人群的有效性已被證實,但其保護期有限,每年均需接種,並在注射後可能的副反應,以及缺乏局部和細胞免疫,促使研製一種噴霧型減毒流感活疫苗。在早期,前蘇聯和日本都研製過噴霧型減毒流感活疫苗,但報道的的有效性數據不能令人信服。最近,冷適應和重配病毒株經過較周詳的試驗,取得極好的效果。兒童試驗表明高度有效,成人試驗表明活疫苗對滅活病毒的免疫原性有協同作用。
接種流感疫苗能預防流感病毒感染,不能夠預防禽流感病毒。但根據WHO「關於在H5N1病毒感染高危人群中應用流感疫苗的指引」,流感疫苗雖然不能保護接種者免除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感染,但卻能降低接種者同時感染人和禽流感病毒病毒的機會,從而降低流感病毒發生病毒基因重組的機會並降低可能出現新型流感病毒大流行的危險性。
二、疫苗種類的選擇
在我國使用的流感疫苗有滅活的全病毒、裂解、亞單位疫苗。12歲及以下兒童嚴禁使用全病毒疫苗。12歲以上人群使用全病毒、裂解、亞單位疫苗,免疫原性和副作用相差不大。
鑒於流感的危害十分巨大,我國衛生防疫部門對流感的防治工作十分重視。衛生部已將流感列為「十五」期間重點防治的傳染病。2004年3月在日內瓦召開的流感會議上,世界衛生組織也呼籲採取措施應對可能的流感大暴發。
哪些人需要接種流感疫苗
根據我省流感防治工作需要,流感疫苗的重點接種人群包括:醫院急診科、感染科(發熱門診)、傳染科等醫務人員;60歲以上人群;慢性病患者及體弱多病者;小學生和幼兒園兒童;養老院、老年人護理中心、托幼機構的工作人員;計程車、民航、鐵路、公路交通的司乘人員,商業及旅遊服務的從業人員;家禽等動物從業人員。
推薦接種人群:經常出差或到國內外旅行的人員。
其他接種人群:年齡在6個月以上希望減少患流感可能性而非接種禁忌者。
禁止接種流感疫苗的人群:
6個月齡以下的嬰幼兒;對雞蛋或疫苗成分過敏者;格林巴利綜合症患者;懷孕3個月以內的孕婦;急性發熱性疾病患者;慢性病發作期;嚴重過敏體質者;醫生認為不適合接種的人員。
慎用流感疫苗的人群:
懷孕3個月以上的孕婦。
可選用的疫苗:
目前,在我省使用的流感疫苗有三種:全病毒流感滅活疫苗、裂解流感疫苗和亞單位流感疫苗。
需注意事項:
12歲以下的人群嚴禁使用全病毒流感滅活疫苗,只能使用裂解流感疫苗和亞單位流感疫苗。
12歲以上的人群三種類型的流感疫苗均可使用。
流感疫苗的接種時間:
在流感流行高峰前1~2個月接種流感疫苗能更有效發揮疫苗的保護作用。各省可根據當地流行的高峰季節或疫情監測預測分析,確定當地的最佳接種時間。
我國北方地區流感流行的高峰在冬季(11月份至次年的1月份),南方如廣東省流行高峰季節是4~7月份。因而北方地區接種疫苗的活動最佳時間每年10~12月份,我省接種流感疫苗的適宜時間是在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對於沒有接種疫苗的人群,尤其是有流感並發症的高危險人群,即使流感已經在該地區開始流行,為避免發生流感,仍應該接種疫苗。
免疫保護期與聯合免疫
全程接種流感疫苗後要在2周後產生抗體,可以保護與疫苗毒株抗原性類似的毒株感染發病或減輕發病症狀。所以應在流行期到來之前至少半個月接種疫苗為宜。由於抗體水平下降,每年疫苗所含毒株因流行優勢株不同而不同,每年都需要接種當年度的流感疫苗。
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的目標人群有明顯重疊,對於以前沒有接種過肺炎球菌疫苗的高危人群,可將2種疫苗在不同部位同時接種。對患流感並發症高危險性的兒童,可以在接種常規疫苗的同時接種流感疫苗。
免疫接種副反應
少數人注射後12~24h,注射部位會出現紅、腫、痛、硬結和癢等,全身反應則表現為發熱、頭暈、寒戰、虛弱、頭痛、出汗、肌痛、關節痛等,上述反應一般1~2d會自然消失,無需治療。罕見反應有神經痛(疼痛沿神經通路分布),感覺異常(對觸、疼、熱或振動的感覺異常),驚厥和一過性血小板減少。過敏反應導致休克、一過性腎性脈管炎和神經系統紊亂都極為罕見。
預防流感小帖士
預防流感,除接種流感疫苗外,還需注意個人衛生習慣:
1、注意保持個人衛生,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勤洗手、勤洗澡、不要共用毛巾、口杯等日常用品,做到不隨地吐痰,以防接觸傳播流感病毒。
2、居室和辦公室,都要經常通風,減少室內聚集的細菌和病毒數,保持室內清新的空氣。
3、疾病流行期應盡量避免到公共場所,比如商場、電影院等人群密集的地方。與打噴嚏的人要保持1米以上的距離。
4、到醫院看病,最好戴口罩。呼吸道疾病大多由空氣傳染,醫院就診者多為各種疾病的患者,易被傳染。戴上口罩可以有效地阻擋細菌和病毒。同時勤洗手對預防流感有一定作用。
5、一定要根據氣溫的變化,適當地增減衣服,防止因感冒著涼引起的免疫力低下。
6、日常飲食要注意營養搭配均衡,定時定量,多喝水,不吸煙,少嗜酒。同時要保證睡眠充足,避免過度勞累。
7、要加強體育鍛煉,經常堅持戶外運動,以增強身體抵抗力。尤其是過集體生活的大中小學的師生,要多到室外進行體育活動,勞逸結合,保持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盡量減少在室內活動和集會。
4. 人類歷史上6次流感大爆發,你怎麼看呢
流感是影響人類健康最厲害的傳染病之一。從16世紀以來,在過去的400年裡,有記載的全球性的“大流感”至少有30次。本文主要描述20世紀以來,在全球范圍內爆發的6次重要的“大流感”,通過科學地學習歷史,來了解流感的發生、發展和變化。
“西班牙流感”
2009年4月初,在墨西哥和美國出現一種新型甲型 (H1N1) 流感病毒。該病毒通過人-人傳播迅速在全球范圍蔓延,並導致 21 世紀的首次流感大流行。截至 2010年8月6日,向 WHO報告的實驗室確診的全球因感染2009甲型 (H1N1) 流感而死亡的官方統計人數為18449人。
5. 歷史上挪威對抗流感病毒的大事件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一種急性病毒性呼吸道傳染病。歷史上流感有過幾次大規模流行 ,曾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目前 ,流感作為一種古老的病毒性傳染病 ,其危害性也許不及令世人恐慌的愛滋病 ,但它帶來的損失不容忽視。據美國科學技術委員會報告 ,近年來美國每年死於流感的人數為 2~ 4萬 ,流感成為致死率最高的病毒性傳染病 ;每年用於預防流感的費用及流感引起的勞動力損失超過了 1.2億美元。由此可見 ,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 ,仍然是嚴重危害人類生命和健康的病毒性傳染病。公元前412年,希臘的希波克拉底就已經記述了類似流感的症狀,兩千多年過去,不斷變異的流感病毒還在侵擾著人類,引起人類的恐慌。最近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已經在全球迅速蔓延。人類歷史上曾出現過哪幾次嚴重的流感呢?
1.公元前412年
早在公元前412年,「現代醫學之父」——古希臘的希波克拉底就已經記述了類似流感的症狀。但直到1580年,菲利浦二世統治西班牙期間,才有明確的流感大流行的記錄。
2. 1580年對流感大流行最早的詳盡描述是1580年。這一年,數月之間,羅馬便死亡9000人,馬德里變成了一座荒無人煙的空城,義大利、西班牙增加了幾十萬座新墳。當時的人們把流感稱為「閃電般的瘟神」。很多科學家認為,菲利浦國王的軍隊將流感病毒帶到了歐洲其他國家。
3. 1658年 在整個17世紀,世界上出現了3次流感大爆發。1658年,義大利威尼斯城的一次流感大流行使6萬人死亡,驚慌的人們認為這是上帝的懲罰,所以將這種病命名為「Influenza」,意即「魔鬼」。今天,雖然科學已經證明流感是病毒感染所致,可這個名稱卻一直沿用了下來。當時,盡管醫生們全力以赴,但因為他們對流感知之甚少,所以並沒能有效地阻止流感的爆發。
4. 1837年,由於城市不斷擴大,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日益頻繁,流感爆發持續到19世紀。1742年~1743年,由流行性感冒引起的流行病曾影響90%的東歐人。
1837年1月,在歐洲爆發的流感非常嚴重。在柏林,流感造成的死亡人數超過了出生人數,巴塞羅那所有的公共商業活動停止。
5. 1889年~1894年
這幾年發生的流感席捲了整個西歐,發病廣泛、死亡率高,造成嚴重影響。
6.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因戰爭死亡者達1000多萬,成為人類歷史上的一場浩劫。然而,在這場浩劫快要結束的時候,一場流感的爆發奪去了2000萬人~4000萬人的性命,據稱此乃保守估計。據說當時全球17億人口中,有7億人發病,這就是20世紀人們聞之色變的西班牙流感,或稱1918年流感。
西班牙流感並不是從西班牙起源的,它最早出現在美國堪薩斯州的芬斯頓(Funston)軍營中(1918年2月),後來流感傳到西班牙,總共造成800萬西班牙人死亡,因此被稱做「西班牙流感」(Spanish Lady)。據說,在這場流感之後,美國人的平均壽命減少了10年。
最新研究表明,西班牙流感病毒其實是禽流感病毒的一種類型,與禽流感H5N1病毒一樣,都是先在鳥類身上發生的。
7. 1957年
流感再度在全世界肆虐,它越海跨洋,勢不可當。1957年,爆發了亞洲流感(病毒類型H2N2),流感兩周後騷擾了亞洲的所有國家,接著又在美洲和歐洲登陸。
科學的進步讓科學家很快就能夠確定出流感病毒,衛生官員也能夠快速做出反應,生產出疫苗,但是,全球仍然有200多萬人遭遇厄運。隨著科學家對流感研究的深入,全球的疫苗產量也逐日增多。
8. 1968年7月,由甲型流感病毒(H3N2)所致的香港流感在香港大規模爆發,並引致全球流感大流行。據統計,美國共有3.4萬人因感染致死,整個倫敦很多人染病,需要大批志願者進行護理。
9. 1976年
1976年,駐扎於美國新澤西州福特迪克斯軍事基地的一名美軍士兵感染「豬流感」致死,很多衛生官員擔心「西班牙流感」卷土重來,引發了全國性恐慌。但是,該病毒當時只在美國的豬之間傳播,而且也研製出了疫苗,1/4的美國人注射了疫苗,因而並沒有爆發大規模疫情。
10. 1977年~1978年
1977年1月,俄羅斯流感(病毒類型H1N1)在蘇聯出現並流行,1978年1月開始在美國在校學生及徵募的新兵中爆發。俄羅斯流感大大不同於以往歷發流感,引發此次流感流行的致病病毒為1957年流行的H1N1病毒株的變異體,成年人均為輕微感染,青少年發病率很高。
11. 2003年
自從2003年以來,全球已有400多例禽流感致死的病例。2003年10月底至2004年1月15日,越南發生14例嚴重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其中3例經實驗證實感染H5N1,12人死亡。2003年12月10日,韓國爆發禽流感,200多萬只雞和鴨被屠宰掩埋。摘自《當流感來襲:疫情第一現場目擊實錄》
6. 歷史上引起滅國性的瘟疫的微生物名稱以及有關重大歷史事件有哪些
第一次流行瘟疫(自2400多年前至19世紀中後期)
雅典瘟疫
2400多年以前的一場疾病幾乎摧毀了整個雅典。在一年多的時間里,雅典的市民們生活在噩夢之中,身邊強壯健康的年輕人會突然發高燒,咽喉和舌頭充血並發出異常惡臭的氣味。
不幸的患者打噴嚏,聲音嘶啞,因強烈的咳嗽而胸部疼痛。一位醫生發現用火可以防疫,從而挽救了雅典。
流感
早在公元前412年的古希臘時期,希波克拉底就已經記述了類似流感的疾病。到了19世紀,德國醫學地理學家Hirsch詳細列表記述了自公元1173年以來的歷次類似流感的流行病爆發情況。明顯由流行性感冒引起的第一次流行病發生在1510年的英國。
後來在1580年、1675年和1733年也曾出現過流行性感冒引起大規模流行病的情況。而對流感大流行最早的詳盡描述是在1580年,自此以後,文獻中共記載了31次流感大流行。其中,1742年至1743年由流行性感冒引起的流行病曾涉及90%的東歐人,1889年至1894年席捲西歐的「俄羅斯流感」,發病范圍廣泛,死亡率很高,造成嚴重影響。
鼠疫
歷史上首次鼠疫大流行發生於公元6世紀,起源於中東,流行中心在近東地中海沿岸。公元542年經埃及南部塞得港沿陸海商路傳至北非、歐洲,幾乎殃及當時所有著名國家。這次流行疫情持續了五六十年,極流行期每天死亡萬人,死亡總數近一億人,這次大流行導致了東羅馬帝國的衰落。
第二次大流行發生於公元14世紀,其起源眾口不一。此次流行此起彼伏持續近300年,遍及歐亞大陸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歐洲為甚。到1665年8月,每周死亡達2000人,一個月後竟達8000人。直到幾個月後一場大火(史稱「倫敦大火災」),燒毀了倫敦的大部分建築,老鼠也銷聲匿跡,鼠疫流行隨之平息。這次鼠疫大流行就是歷史上稱為「黑死病」的那一次。
狂犬病
狂犬病毒的面貌清晰地呈現在人們的眼前僅僅百餘年的歷史,但明確的病毒致病的記載早在400多年前就有了。早在1566年,瘋狗咬人致病的案例已經被記錄下來,但直到1885年,人們還不知道狂犬病到底是由什麼引起的。
在細菌學說占統治地位的年代,法國著名科學家巴斯德(Pasteur,1822-1895)的試驗,為狂犬病的防治開辟了新的路徑。巴斯德從實踐中發現,將含有病源的狂犬病延髓提取液多次注射兔子後,再將這些毒性已遞減的液體注射於狗,以後狗就能抵抗正常強度的狂犬病毒的感染。
第二次流行瘟疫(自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
結核病
據資料介紹,自1882年柯霍發現結核菌以來,迄今因結核病死亡人數已達2億。而今日重提防治結核病,是因為最新資料表明,全世界結核病人死亡人數已由1990年的250萬增至2000年的350萬。75%的結核病死亡發生在最具生產力的年齡組(15至45歲),全球已有20億人受到結核病感染,每年感染率為1%,即每年有約6500萬人受到結核病感染。
第三次鼠疫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始於19世紀末(1894年),它是突然爆發的,至20世紀30年代達最高峰,總共波及亞洲、歐洲、美洲和非洲的60多個國家,死亡達千萬人以上。
此次流行傳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區之廣,遠遠超過前兩次大流行,目前,鼠疫在北美、歐洲等地幾乎已經絕跡。但在亞洲、非洲的一些地區,人鼠共患狀況還時有出現。
流感
1918年,一場致命的流感席捲全球,造成了2000萬至5000萬人死亡。盡管這場流感在美國被稱為「西班牙女士」,但是它似乎首先起源於美國,有可能是從豬身上傳播的。在那一年,近1/4的美國人得了流感,導致50多萬人死亡,幾乎一半的死者是健康的年輕人。
平時流行的流感雖然沒有這么致命,但是平均每年在美國也導致11萬多人住院,3.4萬人死亡。作為一種由病毒引起的傳染病,流感沒有特效葯可治,可以注射流感疫苗預防,有效率為70%至90%。由於流感病毒極其容易發生變異,每年流行的流感病毒類型不一樣,因此必須每年注射疫苗才能發揮作用。
天花
天花原來只在「舊世界」(亞洲、歐洲和非洲)流行,在17和18世紀,它是西方最嚴重的傳染病,但是在歷史上的影響卻比不上鼠疫,這可能是因為其受害者以兒童為主(約1/10的兒童因天花夭折),活下來的成年人大多已有免疫力能力。天花是感染天花病毒引起的,無葯可治,1980年世界衛生大會正式宣布天花被完全消滅,天花病毒在自然界已不存在。
第三次流行瘟疫(20世紀中期至21世紀初)
流感
世界上又出現過三次以上流感大流行,即:1957年開始的由甲型流感病毒(H2N2)所致的「亞洲流感」、1968年出現的由甲型流感病毒(H3N2)所致的「香港流感」以及1977年發生的由甲型流感病毒(H1N1)所致的「俄羅斯流感」。
在1957年「亞洲流感」及1968年「香港流感」爆發流行期間,各年齡組均易感染,死亡率升高,65歲以上老年人尤為顯著。在具有高危因素(如心肺疾病)的人群中也出現了較高的死亡率,這兩次流感均波及世界多個地區。據美國公布的統計數字,在1957年「亞洲流感」流行期間,美國共有7萬人因此死亡。而在1968年「香港流感」流行期間,共有3.4萬人在美國因感染致死。1977年11月至1978年1月在蘇聯「俄羅斯流感」流行。1978年1月,「俄羅斯流感」開始在美國在校學生及徵募的新兵中爆發流行。至1978年冬,其他許多國家也紛紛出現感染流行。
登革熱
登革熱是一種由伊蚊傳播登革病毒所致的急性傳染病。
登革一詞源於西班牙語,意為裝腔作勢,乃為描寫登革熱患者由於關節、肌肉疼痛,行走步態好像裝腔作勢的樣子。登革熱是一種古老的疾病,20世紀登革熱在世界范圍內發生過多次大流行,患病人數多達數百萬之多。
1998年時,登革熱已成為僅次於瘧疾的最重要的熱帶傳染病。在東南亞地區呈地方性流行趨勢,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及華南各省也發生過不同程度的流行。
西尼羅河病毒
2002年的夏季,「西尼羅河」病毒在美國再次爆發,從1999年到2002年四年間,這種由蚊子傳播的疾病,奪去了幾十人的生命,100多人受到感染。西尼羅河病毒是在1937年從烏干達西尼羅河區的一位婦女身上分離出來的,近年出現在歐洲和北美的溫帶區域。
專家認為,每200個感染「西尼羅河」病毒的人中只有1個可能引發致命疾病,但對老人和慢性病患者等免疫系統較為脆弱的人,感染可能引發腦炎直至死亡。
艾滋病
艾滋病是「後天免疫缺損綜合征」(AIDS)的英文簡稱。艾滋病病毒終生傳染,它破壞人的免疫系統,使人體喪失抵抗各種疾病的能力。1981年6月,美國疾病控制中心首先報道了5例這樣的病例,他們都是同性戀者,隨後,在美國和其他國家都陸續發現了類似症狀的病人,後在全世界大規模傳播開來。
埃博拉病毒
2000年10月14日在烏北部的古盧地區突發埃博拉病,目前有51人被感染,其中31人已經死亡。埃博拉病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在烏干達出現。這種病由埃博拉病毒通過身體接觸傳染。感染病毒的人出現高燒,肌肉劇烈疼痛,鼻腔、口腔和肛門出血等症狀,有可能在24小時內死亡。據報道,烏干達的鄰國蘇丹和剛果(金)曾先後在70年代和1995年流行過埃博拉病,不少人因此被奪去了生命。
7. 歷史上的恐怖疾病事件~~
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最短缺的商品是棺材
1918年5月,英國的格拉斯哥首先出現了「西班牙流感」的魔影。
當時住在格拉斯哥的醫生羅伊·格利斯特描述了受傳染者可怕的症狀與表現:「一開始,病人得的似乎是普通的流感。但是當人們把他們送到醫院後,流感立刻會變成一種從沒有見過的肺炎。病人送入醫院後2小時,顴骨上就會出現紅褐色的斑點,再過幾個小時,病人的耳朵開始發青,那是極度缺氧造成的。這種青色會從耳朵擴展到整張臉。隨即,病人唯一的動作就是拚命地呼吸,直到最後因為窒息痛苦地死去。」
僅僅幾周的時間,病毒便擴散到英國南部。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全英國有22.8萬人被這種病奪去了生命。
病毒迅速地從歐洲傳播至全世界,幾乎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倖免。在太平洋的西薩摩亞群島,20%的人死於非命。在印度,大約有1200萬人喪生。
當「西班牙流感」跨越大西洋來到美國時,慘禍達到了顛峰:由於病毒的肆虐,墓地管理員一天到晚忙個不停,屍體在倉庫中堆積,許多人被迫掘開祖墳以埋葬新死者,棺材也嚴重短缺,有義大利移民甚至用原本用於裝通心粉的木盒來裝親人的骨灰。
「西班牙流感」是如此厲害,以至於當時美國人的平均壽命也因此減少了10歲。美國許多地方政府因此嚴禁外來人口流入,嚴禁人們握手,嚴禁每次葬禮舉行的時間超過15分鍾。1918年夏天和秋天,疫情到了頂峰,田裡的穀物已經成熟,但是沒有人去收割。結果,一場流行病居然導致了嚴重的農業欠收。
1919年,肆虐已久的「西班牙流感」卻突然神秘地消失了。
1998年,一隊美國科學家來到美國阿拉斯加州和俄羅斯北冰洋地區的永久性凍土地帶,他們在1918~1919年的瘟疫爆發區,挖掘出一些保存完好的屍體。通過對屍體肺動脈組織切片的長期研究,他們得出結論:「西班牙流感」病毒最早是出現在鳥類中的。這種病毒與現在流行的禽流感病毒極為相似。也許,目前流行的H5N1型禽流感病毒就起源於「西班牙流感」病毒。
「歐洲病」侵襲新大陸:美洲人口減少90%
當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後,歐洲殖民者對這塊新大陸的瘋狂掠奪也緊接而來。美洲土著的印第安人為了保衛自己的家鄉,與歐洲殖民者展開了戰斗。起先,歐洲殖民者們損失慘重,但是不久,他們就發現自己並不用太過慌張,因為那些印第安人不知為什麼開始大量死亡,歐洲殖民者們只要佔領一個地方,接下來所要做的,僅僅是呆在那裡,等著附近地方的印第安人死個精光,然後再由他們進入裡面接收地盤。
當時,歐洲已經經歷了幾個世紀的傳染病肆虐,人們對鼠疫、天花、傷寒、麻疹、流感等烈性傳染病都有了免疫力,但是美洲從來沒有類似的傳染病大爆發,其居民也不具備免疫力。因此,當歐洲人大量進入後,瘟疫如同洪水一樣席捲了整個美洲大陸。
當時,一個地方有疫病出現後,沒有表現出症狀的人立刻逃得遠遠的,結果一方面使病毒傳播到更遠的地方,另一方面也因為幾乎沒有任何人肯留下照顧病人,使得疾病死亡率高得驚人。
此外,印第安人對付疾病的方法,居然是蒸桑拿和用冷水洗澡以提高免疫力。這種不科學的方法使病人更加虛弱,死亡率也進一步上升。
根據統計,這次的傳染病大流行,使得美洲人口減少了90%。由於可供奴役的勞動力幾乎死光,歐洲殖民者不得不從非洲販運黑奴到美洲,世界歷史上臭命昭著的「黑奴貿易」因此興盛起來。
15世紀梅毒大流行:哥倫布作的孽?
1492年,經過艱苦的海上跋涉,哥倫布來到了美洲大陸。第二年3月,他興高采烈地回到了歐洲。但是與此同時,他也給歐洲帶來了另一種瘟疫——梅毒。
由於哥倫布手下的一些水手在美洲時的行為很不檢點,因此當他們回到歐洲時,便將這種性病帶到了西班牙和義大利。
2年後,也就是1494年,法蘭西國王查理八世帶領軍隊遠征義大利。當時義大利國內正是梅毒大爆發時期,而查理八世手下的軍隊隨軍帶著婦女。他們和敵人交換女人。最終當法軍攻陷那不勒斯時,法軍士兵們中爆發了梅毒大流行。這導致軍隊戰鬥力銳減,查理八世被迫將軍隊從義大利撤退。
查理的軍隊中,有不少來自西班牙、德國、瑞士、英國、匈牙利和波蘭的雇傭兵。軍隊解散後,這些雇傭兵返回了各自的家鄉,也把梅毒帶了回去。到1499年,整個歐洲,包括俄羅斯都出現了梅毒的身影。此後,這種疾病不但在歐洲肆虐,而且還隨著葡萄牙殖民者的腳步,來到了非洲和東方。
8. 歷史上,有哪些重大的病毒事件(急,在線等)
「MSN性感雞」,網路提前遭遇「禽流感」
2005年,禽流感席捲全球,讓人聞雞色變。而網路上的「禽流感」更是早於現實,從2月3日開始,席捲全球互聯網。
2月3日上午,金山、瑞星、江民等國內多家安全軟體廠家,接到大量MSN用戶中毒信息,一個名為「MSN性感雞」的病毒迅速在互聯網上瘋狂傳播。msn用戶感染後會向所有好友發送病毒文件。MSN性感雞除了利用MSN向外界發送病毒文件、消耗系統資源外,還會在中毒電腦里放置後門程序,使黑客可以遠程式控制制該電腦,從而使用戶面臨極大的安全威脅。
在相對平靜的2005年網路環境中,「MSN性感雞」造成危害最嚴重的一個病毒。隨著各大門戶網站的即時通訊工具的推出,以及金山加加、盛大圈圈等的加入,病毒製造者利用IM(即時通訊工具)做為傳播,已經成為了病毒傳播的首選方式。金山毒霸反病毒服務中心整個2005年接到的感染報告中,通過IM工具傳播的病毒高達270萬次,排在所有病毒之首。這也使的國內IM廠家高度重視,騰訊推出的QQ2005,就在業界率先與殺毒廠商合作,與金山公司合作推出了國際首創的「QQ安全中心」。
金融機構成為網路釣魚最青睞對象
2005年,美國超過300萬的信用卡用戶資料外斜,導致用戶財產損失,同時,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等金融機構先後成為黑客們模仿的對象,設計了類似的網頁,通過網路釣魚的形式獲取利益。這一現象在2005年以平均每個月73%的數字增長,使很多用戶對於網路交易的信心大減。導致年底各家銀行對於網路交易安全提高重視。
針這些對愈演愈烈的網上銀行詐騙事件,中國人民銀行於10月30日向社會公布《電子支付指引(第一號)》,對銀行從事電子支付活動提出了指導性要求,對銀行針對不同客戶在電子支付類型、單筆支付金額和每日累計支付金額等方面作出合理限制。
各殺毒廠家紛紛披露主動防禦計劃反病毒欲改被動劣勢
5月,業界一條以「網路安全驚曝黑幕」為題的報道,在原本還算平靜的網路安全行業攪起千層巨浪。這篇報道毫不客氣地將殺毒軟體比做「過期葯」,更將信息安全廠商們斥之為販賣「過期葯」的販子。隨後,國內著名信息安全廠商金山公司對外宣布,其殺毒軟體「主動防禦(ADP)」業已完成第二層(網路自防禦)計劃,並且證實該計劃已經應用到當天發布的金山毒霸2005中小企業版當中。至此,包括金山、瑞星在內的國內主流信息安全廠商均做出高調反應,表明中國的信息安全廠商正試圖扭轉在與病毒競爭中長期被動的局面。
「主動防禦」更像是一個貼身的保鏢,勤勤懇懇、認認真真的監視著周圍的可疑人物,讓危險總能在最後一刻之前化解。「主動防禦」以事實為依據,掌握用戶計算機真實的安全狀況,在用戶還沒有意識到之前,能給予用戶更多的提示與建議,幫助用戶構築專家級水準的計算機安全防線。它是傳統殺毒軟體的超集,雖然它也需要傳統方法的補充,但它的理念已經超越了單純的殺毒,而是全面保護用戶計算機的安全。它是安全軟體未來的發展方向。
流氓軟體引起公憤,人人喊打
6月21日,北京市網路行業協會聯合新浪、搜狐、金山、瑞星等16家網路和軟體企業聯合起草了《軟體產品行為安全自律公約》,聯合承諾共同防範「流氓軟體」帶給網民的麻煩。隨後,在北京市網路行業協會的網站上,接受網民的投訴,引起眾多網民的關注與投訴。7月11日,網路行業協會根據網民的投訴,點名公布了10家流氓軟體名單,包括了3721、淘寶、e趣、DUDU等家加知名軟體。
2005年,間諜軟體已經大面積闖入了我們的網路生活中。間諜軟體從以前單一的收集用戶信息和盜取有價賬號等方式擴展到惡意廣告。惡意廣告的典型特徵為:悄悄安裝;不易卸載;保護自己使用低層技術與多種軟體沖突;隨時隨地彈出騷擾廣告。而目前在國內用戶被侵擾最多的間諜軟體就是惡意廣告和盜號木馬。90%以上的網民都直間或間接的受到此類間諜軟體的侵擾。
狙擊波,與時間賽跑的病毒
8月15日,金山公司率先截獲了被稱為歷史上最快利用微軟漏洞攻擊電腦的病毒「狙擊波」,危害程度直指當年的震盪波。在隨後的24小時內,變種迅速,出現多個變種,給相對平靜的2005年網路環境,帶來陣陣漣漪。該病毒源自歐洲芬蘭,之後在歐洲迅速流傳。其中在美國蔓延,美國國會、美國有線電視台(CNN)、美國廣播公司(ABC)、紐約時報等重要企業和政府機構遭受此次蠕蟲狂潮的襲擊,並造成部分網路癱瘓。在國內,華南地區尤其是廣州地區的個人及企業用戶中毒的較多。
名人、熱點新聞成為病毒載體
2005年8月30日,被全國關注的「超級女聲」總決賽進行之際,一個借著「超級女聲」的名氣傳播的QQ病毒現身網路,盜竊用戶的信息。「超級女聲」也成為了2005年帶毒的明星、熱點事件最為突出的事件,其前後,包括:拉登、羽泉、周傑倫、禽流感、倫敦地鐵爆炸等等,也成為了一個特別的現象。每當網上出現熱點新聞或者熱點人物的時候,各病毒監測中心的精神也都高度集中,不知道下一個遭毒手的會是哪一個?
9. 簡述世界流感大流行史
在18-19世紀曾來有七次世界性流感大自流行,但記載簡略。以下是1889年以來的幾次世界性流感大流行。
一、1889-1890年大流行
流行首先於1889年5月從當時俄國中亞布哈拉發現,在一年內席捲全球。
二、1918-1919年大流行
這次大流行被稱為人類現代史上最大的瘟疫,估計造成2000萬人死亡。
三、1957年甲2型流感大流行
此次流感首發於我國貴州西部,4月在香港流行,以後經東南亞和日本傳播到全世界。
四、1968年甲型流感流行
當年7月在我國廣東和香港出現的新亞型流感流行。在1969年~1970年波及全球,發病率為30%。
五、1976年美國發生的豬型流感小暴發
1976年1月初,在美國新澤西州一兵營中有豬型流感暴發,但並未散播開。
六、1977年新甲1型的出行和流行
1977年5月在我國丹東、鞍山和天津的中、小學校流感流行中分離出新甲1型毒株。1977年7月以後從北向南擴散,隨後遍及全國。它沒有引起世界性大流行,在全球各地多為中小規模流行。
10. 甲型H1N1流感發展史
甲型H1N1流感病毒(豬流感病毒)的來歷
1918年西班牙流感,H1N1病毒,首發於1917年的澳大利亞版,死亡人數估計5千萬權。 1976年2月美國新澤西洲迪克斯堡新兵營中發生了一起豬(H1N1)亞型毒株流感事件,約200餘人被感染,一人死亡。 2005年12月至2009年1月,美國只發現過12例人感染豬流感病例,其中11人與豬有過直接接觸。 2007年菲律賓豬流感。死亡率佔到受感染人的10%。 2009年4月,墨西哥爆發大規模的豬流感,美國和墨西哥的絕大多數患者並未接觸過豬,墨西哥政府現階段已排除吃豬肉感染病毒的可能性。這種病毒已被證實經由人-人形式傳播。在人際傳播時,科學家指出,打噴嚏、咳嗽和物理接觸都有可能導致新型豬流感病毒在人群間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