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英國海軍之父是誰
海軍元帥約翰·阿巴斯諾特·費舍爾爵士, 基爾維斯頓第一費舍爾男爵(Admiral of the Fleet Sir John Fisher, 1st Baron Fisher of Kilverstone 1841-1920),是英國海軍史上最傑出的改革家和行政長官之一,他對英國海軍的各個領域進行了廣泛的探索,通過他的努力,皇家海軍得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確保海上優勢,從而取得了最終的勝利。甚至有時還被稱為是納爾遜以後最卓越的皇家海軍軍官。「戰爭的本質是暴力,戰爭中的中庸便是低能(The essence of war is violence; moderation in war is imbecility!)!」成了他一句有名的格言,他在海軍上的任何改革措施也是忠實地履行了這個格言,而這些改革中的任何成敗,以及他由此獲得的贊譽和非難,其本源還是在於這「戰爭中的中庸便是低能」一言。
他於1841 年1月25曰在錫蘭的一個軍人的家庭出生。費舍爾在十三歲的時候便作為少年水手加入了皇家海軍,並在1854年6月12曰在朴茨茅斯在著名的特拉法爾加戰役中納爾遜旗艦「勝利(Victory)」號服役。不久便參加了克里米亞戰爭(1853-1856),隨後又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參加了侵佔廣州(1857年12月)以及在1859年6月20曰的大沽炮台攻擊戰,這次戰斗以英軍的失敗而告終,這也是英國海軍在十九世紀唯一的一場主要敗北。
在海軍中,費舍爾在炮術和魚雷戰中頗有造詣,並逐漸顯出了其卓越的才能,對於修訂《射擊教範》發揮了主要作用。1872年,他被指派到被稱為「卓越艦(HMS Excellent)」的皇家海軍炮術學校任職,在 1874 年費舍爾在33歲的時候便晉升為海軍上校,不久以後的1876年,他又創設了被成為「弗農艦(HMS Vernon)」的獨立組織,以專門負責魚雷和水雷作戰的訓練。
1882 年,他又參加了炮擊埃及亞歷山大港的行動,他指揮的是赫赫有名的中央炮塔戰列艦「不屈(Inflexible,當時我國清代曾以『英弗來息白』的音譯來稱呼之,『定遠』、『鎮遠』兩艦的炮塔配置等便是參考了該艦的設計)」號,共發射十六寸巨炮炮彈88發,並顯示出了其極為高強的炮術水準。
1890年費舍爾晉升為海軍少將,並擔任朴次茅斯海軍造船廠總監,這期間,他創造了雷擊艦驅逐艦,也就是以後驅逐艦的鼻祖以對=益加劇的因魚雷兵器的誕生和普及而逐漸產生的新威脅,並打破了法國計劃中的以大規模的輕型魚雷艦艇控制英吉利海峽的計劃。
1892年到1897年之間,費舍爾被委以第三海務大臣,以主管海軍審計,這期間他打破傳統,力行改革,同時他在工作中充分顯示了他異乎尋常的旺盛精力和獨特氣質。比如在到海軍部上任時,他便在脖子上掛了一塊牌子,上書:「我無所事事(I have no work to do!)」。
1897-1899年,他又返回前線擔任北美和西印度洋海軍站司令,1899年又作為英國海軍的利益代表參加第一次海牙和平會議,同年他晉升為海軍中將以後,又擔任了地中海方面總司令。
1902年費舍爾返回海軍部擔任了負責人事、教育、訓練和徵募的第二海務大臣,並得到了海軍上將的軍銜。此任中,他進行的一項最有名的改革便是他頂著極大的傳統壓力,打破一般軍官和輪機軍官之間的階級隔閡,實現了這兩個部門之間人事的平調,使軍官可以更為全面地了解現代化的艦艇。1903年在擔任了一年多朴次茅斯總司令以後,終於在1904年10月21擔任了英國海軍第一海務大臣。
費舍爾本人也充分利用了他的這次晉升,盡管當時的第一海務大臣對軍事行動沒有什麼控制權,但他卻在管理、計劃和政策方面行使了絕大的權力。丘吉爾曾經非議過費舍爾:「全國的船廠由他自由支配,連國庫的鑰匙也幾乎聽他調遣」。費舍爾一心想使皇家海軍現代化,不知疲倦地積極工作,實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對這些改革既遭到非議也有人贊成。他支持軍官教育,通過積極淘汰被他稱為「守財奴的垃圾堆」的廢舊艦只,實現了裝備現代化,並贊同能使備用軍艦迅速進入臨戰狀態的核心船員制度,他通過削減海外駐軍而強化本土周邊的艦隊實力。通過這一系列不懈的努力,英國在海軍競賽中的優勢地位得到了鞏固。
費舍爾最大的一個成果便是在1906年竣工的單一主炮的「無畏(Dreadnought)」號戰列艦,這是一艘使別的戰列艦在一夜間舊式化了的劃時代軍艦,甚至於其名稱也成了這種新型戰列艦的代名詞:無畏艦。1909年,他又建成了無畏艦化的裝甲巡洋艦:「無敵(Invincible)」號,這種裝甲和航速如同巡洋艦,而火力則如同無畏艦的嶄新軍艦以後被稱為戰列巡洋艦。
費舍爾的一系列改革自然也遭到了形形色色的非議,1910年,在獲得男爵爵位以後,他「體面」地從海軍部退休。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海軍大臣溫斯頓·丘吉爾又讓這員老將官復原職,重新出任第一海務大臣,這時正值英軍在科羅內爾海戰中被德國海軍中將馬克西米里安·馮·施佩伯爵(Graf Maximilian von Spee)麾下的遠東艦隊擊潰,他果斷地投入了他的看家寶貝,戰列巡洋艦「無敵」號和「不屈(Inflexible)」號,終於在福克蘭群島全殲了施佩艦隊。
同時,他熱切希望通過兩棲作戰打破戰爭的僵局,其核心是英俄聯軍的波羅的海強襲計劃,並為了這個計劃進行了龐大的艦隊建設,建成了許多性格獨特的艦艇。由於這個作戰計劃和丘吉爾的達達尼爾遠征相抵觸,因而引起了這兩個性情激烈的人之間的不和。1915年5月英軍在達達尼爾海峽的攻擊作戰以失敗而告終,費舍爾因此憤而辭職,盡管丘吉爾進行了挽留,但是他還是在1915年5月15曰離開了他為之奮鬥了61年之久的海軍。
1920年7月10曰,費舍爾在倫敦去世,享年79歲。在前一年,他的回憶錄:《回憶與記錄(Memories and Records)》被出版發行。
⑵ 歷史學上著名的歷史學家有哪些國外的
古希臘,希羅多德(Herodotus)(前年?—前425年?),《歷史》,歷史之父
古希臘,修昔底德(Thucydides)(前460年?—前400年?),《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羅馬,尤利烏斯·愷撒(Gaius Julius Caesar)(前100年—前44年),《高盧戰記》和《內戰記》
羅馬,李維(Livy)(前59年—17年),《羅馬史》
古希臘,普魯塔克(Plutarch)(46年?—120年?),《希臘羅馬名人傳》
羅馬,塔西佗(Gaius Cornelius Tacitus)(55年?—117年?),《編年史》
英國,愛德華·吉本(Edward Gibbon)(1737年—1794年),《羅馬帝國衰亡史》
德國,蘭克(Leopold von Ranke)(1795年—1886年)
德國,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年—1895年),《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德國,戴布流克(Hans Delbrück)(1848年—1929年),《戰爭藝術史》
英國,丘吉爾(Sir Winston Churchill)(1874年—1965年),《英語民族史》
法國,費夫爾(Lucien Febvre)(1878年—1956年),年鑒學派創始人之一
法國,布洛赫(Marc Bloch)(1886年—1944年),年鑒學派創始人之一
英國,阿諾爾德·約瑟·湯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年—1975年),《歷史研究》
法國,布勞岱爾(Fernand Braudel)(1902年—1985年),年鑒學派第二代學者,《菲利浦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
美國,費正清(John K. Fairbank)(1907年—1991年)
德國,戈洛·曼(Golo Mann)(1909年—1994年)
美國,L·S·斯塔夫里阿諾斯(L.S. Stavrianos)(1913年—2004年),《全球通史》
⑶ 英國皇家海軍的發展歷史
亨利八世組建了一支裝備了大型火炮的無敵艦隊,並建立了海軍行政機構。在伊利莎白一世的領導下,海軍發展成為當時英國主要的防禦力量,並成為大英帝國向全球擴張的手段。查理二世將海上力量定名為皇家海軍,雖然在英國內戰期間(1642~1651)軍隊是由國會控制的。到了18世紀中,皇家海軍與法國海軍為爭奪海上霸權進行了漫長的斗爭;1688~1763年間經過4次戰爭,英國戰勝了法國。在英國抵禦拿破崙入侵的戰爭當中,皇家海軍具有十分關鍵作用;1805年贏得特拉法加海戰(Battle of Trafalgar)之後,皇家海軍再未遇到法國的挑戰。這一時期納爾遜勛爵可能是英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海軍上將。在19世紀剩餘的歲月里,皇家海軍有助於維持所謂英國式的和平;即由於主要歐洲國家間力量平衡而出現的長期相對和平局面,這完全取決於使用英國的海上霸權。
進入20世紀後,皇家海軍依然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皇家海軍主要任務是從海上對敵方進行封鎖。1916年在丹麥日德蘭半島附近的北海海域與德國海軍爆發日德蘭海戰,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交戰雙方唯一一次全面出動的最大規模的艦隊主力會戰。隨著敵方展開潛艇戰其艦只,任務逐漸轉向保護海運船隻不遭潛艇襲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海軍建立了海軍航空兵部隊。1937年,所有艦載飛機由艦隊航空兵管轄。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皇家海軍在規模上僅次於美國海軍居世界第二位;依然是海上作戰特別是反潛作戰方面領先的國家,其主要任務還是保護海運航線。20世紀後期皇家海軍規模縮小,在美國海軍和蘇聯海軍之後居世界海軍第三位。
1964年海軍委員會並入國防部,1967年以後海軍的行政事務都由海軍政務次官負責。皇家海軍的編制機構包括︰艦隊司令部、海軍本土部隊、海軍航空兵和皇家海軍陸戰隊。雖然從1960年代起皇家海軍的規模縮小了,但它於1969年承擔了核威懾任務保持著一支裝備核武器的潛艇部隊。
阿根廷在1980年代初發生嚴重的經濟危機,和大規模反對以加爾鐵里總統為首的軍政府的政治運動;阿根廷政府試圖通過對馬爾維納斯群島採取軍事行動,轉移視線以解決國內政治危機。1982年3月19日,阿根廷軍率先登陸南喬治亞島並升起國旗。4月2日,加爾鐵里總統下令對馬島發動進攻。
隨後,英國派出海空軍對馬島和周邊海域的阿根廷軍隊發動反擊登陸並收復馬島。阿根廷在一系列的軍事失敗後,於同年6月14日與英國簽訂停戰協議。英國通過本次戰爭重新控制了馬島,伴隨著戰爭而來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情緒;加強了撒切爾夫人為首的政府的權威,並幫助英國保守黨贏得1983年大選。這場戰爭在英國與阿根廷關系史上佔有重要的一頁,並成為不少書籍、電影和歌曲的題材。
⑷ 英國海軍歷史上有哪些名將
英國海軍歷史上的名將有安德魯.坎寧安爵、納爾遜、弗雷澤、霍華德。
⑸ 歷史上有中國人在英國皇家海軍學院學習嗎
有。
1、薩鎮冰:
薩鎮冰 (閩東語拼音:s'ak d'heing bing;1859—1952年),字鼎銘。祖籍山西代縣,出身於福建福州,著名的色目人薩氏家族。中國近代著名的海軍將領。薩鎮冰先後擔任過清朝的海軍統制(總司令)、民國海軍總長等重要軍職,還曾代理過國務總理。
早年進馬尾船政學堂,學習駕駛。光緒三年(1877年)受派赴英國學習海軍。
2、葉祖珪:
葉祖珪(1852-1905年),字桐侯,清末著名海軍將領。福建船政學堂第一屆畢業,第一批留學英國。
歸國後,歷任「鎮邊」、「靖遠」"管帶",參加1894年之中日甲午海戰,所領之「靖遠」艦在甲午海戰中一度作為旗艦指揮艦隊。北洋水師覆滅後被革職。
1899年撤銷革職處分,加提督銜,授北洋水軍統領、浙江溫州鎮總兵、廣東水師提督。1904年奉旨總理南北洋海軍兼廣東水師提督,首次統一清朝南北海軍。
3、劉步蟾:
劉步蟾(1852(清朝咸豐二年)-1895) ,字子香,漢族,出生於福建侯官(今福州市)。清末海軍將領、北洋水師右翼總兵。畢業於福建船政學堂。
1875年被送往英國學習槍炮、水雷等技。回國後,由李鴻章推薦,升游擊,會辦北洋草房,協助制定海軍軍制、營規。1882年赴德國購領船艦,任北洋水師右翼總兵。
1894年中日戰起,黃海戰役中丁汝昌受傷,他代為督戰指揮,鏖戰三時許,多次擊中敵艦。次年,為威海衛海戰中英勇抗敵,以身殉國。
4、方伯謙:
方伯謙(1853年-1894年),清朝福建侯官縣人,字益堂,北洋水師將領。福建船政學堂首屆駕駛專業畢業生。方家兄弟四人,方伯謙居長,父親是個私塾教師。
1867年,十五歲的方伯謙考取福建船政學堂,從此開始學習海軍。1877年—1880年,在英國學習駕駛軍艦。英國皇家海軍學院畢業回國,任濟遠號管帶。黃海海戰畏懼倭寇陣前逃走,被朝廷處斬。
5、嚴復:
嚴復(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原名宗光,字又陵,後改名復,字幾道,漢族,福建侯官縣人,近代極具影響力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著名的翻譯家、教育家,新法家代表人物。
先後畢業於福建船政學堂和英國皇家海軍學院,曾擔任過京師大學堂譯局總辦、上海復旦公學校長、安慶高等師范學堂校長,清朝學部名辭館總編輯。
在李鴻章創辦的北洋水師學堂任教期間,培養了中國近代第一批海軍人才,並翻譯了《天演論》、創辦了《國聞報》,系統地介紹西方民主和科學,宣傳維新變法思想,將西方的社會學、政治學、政治經濟學、哲學和自然科學介紹到中國。
⑹ 英國皇家海軍的發展歷史
英國皇家海軍是英國三軍中最老的軍種。英國的海軍組織,負責海上國防、保護航運、履行國際軍事協議。 從大約1692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間,皇家海軍是世界上最大、最強的海軍;並幫英國成為18和19世紀最強盛的軍事及經濟強國;也是維持大英帝國重要工具。雖然現已式微,皇家海軍仍是歐洲最大、世界上第二大的海軍;也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海軍之一。它是大多數現代海軍的先驅;許多英聯邦(Commonwealth of Nations)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的海軍官兵仍到英國接受訓練。蘇聯瓦解、冷戰結束之後,皇家海軍在21世紀主要任務已由一個嚇阻性的武力轉變為一個能在全球展現英國外交政策的部隊。在英國,首次使用有建制的海上力量的人是韋塞克斯(Wessex)的阿佛列大帝(Alfred the Great),他派遣艦只抵禦北歐海盜的入侵。海軍的行動一直是地方性的、防禦性的和暫時的,直到13世紀,法國人佔領了諾曼底,貿易活動擴展到西班牙和葡萄牙為止,那時開始用船來輸送步兵投入陸上作戰。但在1340年斯盧以斯戰役(Battle of Sluis)中,英海軍已從事海上作戰。 亨利八世組建了一支裝備大型火炮的艦隊,並建立了海軍行政機構。在伊利莎白一世的領導下,海軍發展成為英國主要的防禦力量,並成為英帝國全球擴張的手段。查理二世將海上力量定名為皇家海軍,雖然在英國內戰期間(1642∼1651),軍隊是由國會控制的。 18世紀中,皇家海軍與法國海軍為爭奪海上霸權進行了漫長的斗爭,1688∼1763年間經過4次戰爭,英國戰勝了法國。在英國抵禦拿破崙的戰爭中,皇家海軍具有關鍵作用,1805年贏得特拉法加海戰(Battle of Trafalgar)之後,皇家海軍再未遇到法國的挑戰。這一時期,納爾遜鑒爵可能是歷史上最偉大的海軍上將。在19世紀剩餘的歲月里,皇家海軍有助於維持所謂英國式的和平,即由於主要歐洲國家間力量平衡而出現的長期相對和平局面,這完全取決於使用英國的海上霸權。 進入20世紀後,皇家海軍依然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皇家海軍主要任務是從海上對敵方進行封鎖。1916年在丹麥日德蘭半島附近北海海域與德國海軍爆發日德蘭海戰,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交戰雙方唯一一次全面出動的最大規模的艦隊主力會戰。隨著敵方展開潛艇戰其任務逐漸轉向保護海運不遭潛艇襲擊,戰爭期間英國建立了海軍航空兵。1937年,所有艦載飛機由艦隊航空兵管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皇家海軍在規模上僅次於美國海軍居世界第二位,依然是海上作戰,特別是反潛作戰方面領先的國家,其主要任務還是保護海運航線。20世紀後期,皇家海軍規模縮小,在美國海軍和蘇聯海軍之後居世界海軍第三位。 1964年,海軍委員會並入國防部,1967年以後海軍的行政事務由海軍政務次官負責。皇家海軍的編制機構包括︰艦隊司令,海軍本土部隊,海軍航空兵和皇家海軍陸戰隊。雖然從1960年代起皇家海軍的規模縮小了,但它於1969年承擔了核威懾任務,保持著一支裝備核武器的潛艇部隊。從17世紀到20世紀40年代,英國皇家海軍一直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艦隊。它是英國國家戰略的基石。在經歷戰後的低谷後。冷戰的終結使它面臨作戰使命和作戰模式的徹底改變,1998年《聯合王國戰略防禦評審》對英國皇家海軍的使命、任務、規模和結構提出了指導性意見。40多年徘徊後,英國皇家海軍終於又回到了全球艦隊的道路上來。
⑺ 英國海軍歷史上有那些名將
1、英國海軍上將安德魯.坎寧安爵士
1922年,他被任命為一支驅逐艦分隊的指揮官。1929年,他被調任為新式戰列艦「羅德尼」號的艦長。在1938年,時任第一海務大臣的羅傑.布菜克豪斯爵士把他作為自己的副手。可是很快他就厭倦了這一職務,要求回到第一線。
1939年,他得以取代龐德成為皇家海軍地中海艦隊的司令。6月5日他正式上任,他的旗艦是「厭戰」號。上任伊始,他就力圖改變龐德在任時艦隊內部拖沓的工作作風。經過幾個月的整頓,地中海艦隊終於煥發了活力。
在法國投降後,他成功的說服停泊在亞歷山大港的法國艦隊解除了武裝,從而避免了一場流血沖突。
其後的日子裡,他指揮了偷襲義大利軍港塔蘭托的行動。但是在納粹占絕對優勢的空軍和潛艇的打擊下,地中海艦隊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尤其是在克里特島,這種損失達到了高潮。
坎寧安以他鐵一般的意志頑強的將與敵人的周旋進行下去,當他得到了「不屈」號後。他立即進行了馬塔潘角夜戰,取得了巨大的戰果。
1942年4月他被招回倫敦,丘吉爾想讓他取代托維,指揮本土艦隊。但是他堅決的拒絕了這一提議。很快他被任命為「火炬」計劃的海軍指揮官。在二戰剩下的日子裡,他主要進行行政方面的工作。
二戰勝利後,為表彰他為英國作出的巨大貢獻,英皇授予他子爵爵位。
2、納爾遜
3、弗雷澤
4、霍華德
⑻ 歐洲近代歷史學家 有哪些
德國,蘭克(Leopold von Ranke)(1795年—1886年)
德國,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年—1895年),《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德國,戴布流克(Hans Delbrück)(1848年—1929年),《戰爭藝術史》
英國,丘吉爾(Sir Winston Churchill)(1874年—1965年),《英語民族史》
法國,費夫爾(Lucien Febvre)(1878年—1956年),年鑒學派創始人之一
法國,布洛赫(Marc Bloch)(1886年—1944年),年鑒學派創始人之一
英國,阿諾爾德·約瑟·湯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年—1975年),《歷史研究》
法國,布勞岱爾(Fernand Braudel)(1902年—1985年),年鑒學派第二代學者,《菲利浦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
美國,費正清(John K. Fairbank)(1907年—1991年)
德國,戈洛·曼(Golo Mann)(1909年—1994年)
美國,L·S·斯塔夫里阿諾斯(L.S. Stavrianos)(1913年—2004年),《全球通史》。
⑼ 為什麼英國皇家海軍士兵都弄著白頭發 比如說《加勒比海盜》里就是這樣
根據來歷史學家和民俗學家自的研究,英國人戴假發的流行時尚傳統大約始於十二世紀,上層社會的人都將戴假發視為一種時尚,是出席正式場合或沙龍聚會時的正規打扮。
假發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古埃及和古羅馬帝國的文獻就有相關記載。然而在歐洲上層社會的流行,一般認為是1620年前後,路易十三為了掩蓋自己的禿頂而戴假發,引起經常出入宮廷的貴族效仿,隨後風靡歐洲,以至於連婦女都戴著各式的假發出席社交場合。到十七世紀六十年代,這一時髦又由英王查理二世傳到英倫三島。十七世紀的英國人薩繆爾.佩皮斯(Samuel Pepys)的日記,真實的記錄了假發在英國流行的歷史。1663年11月2日,佩皮斯得知國王和公爵都將戴假發的傳聞,第二天就急不可耐的將頭發剃光,定作了假發。佩皮斯寫道:「告別自己頭發還是有些許傷感,但一切結束了,我就要戴假發了」。由此可見,假發在英國流行,榜樣起了很大的力量。
目前,英聯邦國家及原英殖民地的很多地區的法律系統仍然保存著這一習俗。
⑽ 關於 英國 歷史學家 巴勒克拉夫 的資料
作為20世紀中期全復球史觀的制首倡者,傑弗里.巴勒克拉夫對全球史研究涉及的理論與方法問題進行了探索。他在實踐過程中採取了破立結合的做法,在批判"歐洲中心論"的同時倡導樹立全球史觀,從宏觀的角度對當代史和世界歷史發展進程做出新解讀。本文梳理了巴勒克拉夫對全球史理論與方法的研究,並對其學術價值和歷史局限進行了客觀評價,進而指出巴勒克拉夫全球史研究對中國世界史研究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