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鑿壁借光的歷史事件

鑿壁借光的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3-06 06:53:03

A. 有沒有簡潔的歷史小故事.如鑿壁借光.

程門立雪
宋代有個叫楊時的人,是理學家程頤的學生,他40多歲時到洛陽去拜見程頤,當他與另一位同學來到程頤家的時候,天下起了大雪,程頤正在睡午覺,他們就站在門外靜靜地等候,直到程頤醒來,這時雪已經下了一尺多深,這就是流傳至今的"程門立雪"的故事
三顧茅廬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三國時豫州長社人,為著名謀土)和司馬徽(三國時豫洲陽翟人,也是著名謀士)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現今湖北襄陽縣)卧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

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看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准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地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敦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

孔子尊師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里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後,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贊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游;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游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於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雲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
「孺子可教」
漢高祖的謀臣張良,年輕時因在博浪沙阻擊秦始皇被通緝,逃亡隱藏在下邳。

一天,張良閑來無事,慢慢地步行經過下邳的橋上,看見有一位身穿粗布衣服的老頭正向他走來,到了面前,老頭把腳一甩,將鞋子扔到橋下,然後對他說:「小子,下去把鞋子給我撿起來。」他感到十分驚奇,天下哪有如此無禮的人!真想揍他幾拳,但想到他年歲已大,就強忍了那口氣。張良下橋去把鞋子撿了起來,不料老頭伸出腳說:「給我穿上。」張良更加憤怒;但想到既然已經撿來了,就再次強忍著跪在地上給老頭穿上。老頭見鞋子穿好,就笑哈哈地走了。

張良在橋上看著老頭漸漸遠去的背影,心裡感到無比的羞辱。不一會兒,老頭又轉回來了。他對張良說:「小子可以教育了。(『孺子可教矣。』)五天後的早晨,你在這里等我。」張良勉強答應了下來。

第五天清晨,張良來到橋上,可是老頭子已經早來了。他抱怨地說:「與老人相約,為什麼遲到呢?回去吧,再隔五天早上來。」說完老人就走了。第五天早上,雞剛叫張良就趕往橋上,不料老頭又先到了。老頭憤怒地說:「再過五天早上來。」又過了五天,張良半夜就來到橋上。不一會兒,老頭來了,高興地說:「這就對了。」然後他從懷里拿出一本書遞給張良,說:「認真地讀吧,今後可以作為帝王的老師。十年後,必有用處。十三年後,你到濟北谷城山下來,如果見到一塊黃色的石頭,那就是我。」說完,老頭就不見了。

等到天亮,張良翻開書一看,原來是一本世間失傳已久的《太公兵法》。

B. 鑿壁借光的故事

譯文: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牆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亮光,讓亮光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一大戶人家姓文名不識,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又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書,通讀一遍。」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最終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注釋:
1.逮:到,及
2.資給:資助、供給
3.大學:大學問家
4.願:
希望
5.致:給
6.得:得到
7.書:讀書
8.穿壁:在牆上打洞
9.文不識:姓文名不識
10.遂:就
11.大姓:大戶人家.有錢的人
12.映:照耀
15.佣:僱傭
啟示:這篇寓言寫了匡衡少年時讀書的一件事。是鑿壁偷光。它贊揚了匡衡勇於戰勝艱苦的決心,勤奮讀書的精神;為我們樹立刻苦讀書的好榜樣。

C. 歷史事件填有關人物 鑿壁偷光---[ ] 四面楚歌--[ ] 單刀赴會---[ ] 負荊請罪---[ ]

鑿壁偷光---[ 匡衡] 四面楚歌--[項羽 ] 單刀赴會---[ 關羽] 負荊請罪---[ 廉頗]

D. 選自西京雜記的鑿壁偷光分哪兩個故事

西漢時期,有個農民來的孩子名叫匡衡源,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裡窮,沒錢上學。於是他在農忙季節就給富人家裡打工,不要工錢,只求別人借書給他看。



他一天到晚都在地里幹活,只有中午休息時,才有時間看書。常常一本書要十天半個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他心想:白天我在地里幹活,沒有時間看書,我應該多利用晚上的時間看書。可是家裡窮,買不起點燈的油。這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誦白天讀過的書。突然看到牆壁上有亮光。他起床查看,原來是牆壁裂了縫,鄰居家的燈光從裂縫透了過來。匡衡想了想,招來一把小刀,把裂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過來的燈光看書。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學習的。後來他做了漢元帝的丞相,成為了西漢時期著名的大學者。

E. 鑿壁偷光的故事60字

漢朝時,有一人叫匡衡,勤奮好學。 家裡很窮,白天必須幹活,晚上他才能讀書。但又買不起蠟燭,天一黑,就無法看書了,他的鄰居家一到晚上屋子都點起蠟燭把屋子照得通亮。


對鄰居說:「晚上想讀書,可買不起蠟燭,能借用你們家的一寸之地呢?」鄰居瞧不起比他們家窮的人,就說:「既窮得買不起蠟燭,還讀什麼書呢!」


匡衡聽後非常氣憤,不過他更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書讀好。匡衡回到家,悄悄地在牆上鑿了個小洞,燭光透過來了。借著這微弱的光線,如飢似渴地讀起書來,漸漸地把家中的書全都讀完了。


附近有個大戶人家,有很多藏書。一天,匡衡卷著鋪蓋出現在大戶人家門前。他對主人說:「請您收留我,我給您家裡白幹活不用報酬。只是讓我閱讀您家的全部書籍就可以了。」


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動,答應了他借書的要求。匡衡就是這樣勤奮學習的,後來他做了漢元帝的丞相,成為西漢時期有名的學者。



(5)鑿壁借光的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匡衡小的時候因為家裡貧窮,很難能像富家子弟一樣去私塾上課學習,所以他只能憑借著自己的努力借書學習,只不過努力不一定會有回報,他雖然最後步入仕途當官。


可是他的仕途之路卻異常坎坷,比偷光還要困難,經歷了數次失敗,才得到了一個平原文學的小官。由於他對在文學方面的理解能力特別突出,被很多官員推薦給了漢宣帝。


皇帝見匡衡卻是很有才能,還提升了他的官職,當時的皇太子因為匡衡的學識,忍不住結識他,跟他一起學習,探討文學的事情。


漢元帝登基後,匡衡被提拔我郎中、博士,仕途終於開始步入正軌有了起色,匡衡希望趁著皇帝賞識的機會,非常積極主動給皇帝提供建議,利用自己對詩經的理解,讓皇帝廣開言路。


嚴格執行朝綱紀律,漸漸的漢元帝越來越賞識他,還把他提拔為了光祿大夫,太子少傅。可見,匡衡能夠走到這種官職,離不開自己背後的努力,也離不開自己的能力。


後來由於他的建議都非常有利於江山社稷和百姓,漢元帝還將他封為宰相,還封他為安鄉候,賞賜了食邑六百戶。


漢成帝繼位後,匡衡繼續積極主動的進諫,也是因為匡衡事業心太強,導致他疏忽了家庭教育,他的兒子因為匡衡的不負責任,成了一個頹廢少年,他的兒子叫做匡昌。


靠著匡衡的關系做擔任越騎校尉,由於他喝的酩酊大醉,與人爭執,神志不清的殺了人,被捕入獄。跟匡衡一夥的官員因為與匡衡交好,所以想要設法將他兒子救出來。


只因方法是在是太笨,而且還留下了不幹凈的痕跡,被人發現,稟告了皇帝,那些大臣也只好請罪,希望皇帝能夠寬恕他們,漢成帝念在匡衡勞苦功高的份上,便饒了他教子無方的之罪。


除了教子無方不是個好父親之外,匡衡也算不上是一個好官,他當年其實也做過不少壞事,當年他被封為安鄉候的時候,給他了一塊大面積的土地。以南邊的閩佰為界限,可是在當時的地圖上。


閩佰是平陵佰的邊界,這樣的情況下,匡衡一下子多了四百多頃的土地,匡衡獲得了這么多土地,不僅沒有及時上報朝廷,還隱瞞了十幾年,最後被人告發,治了他專地盜土的罪名,貶為庶人。

F. 「鑿壁偷光」是講誰的故事

是講西漢大文學家匡衡的故事。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鄰家有蠟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牆壁上鑿了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讀書。縣里有個大戶人家不怎麼識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但不要報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我希望讀遍主人家的書。」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借給匡衡書(用書資助匡衡)。於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學問家。

(6)鑿壁借光的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匡衡為了看書除了鑿壁偷光,還替富人家免費幹活,目的就是能夠在富人家看書,主人得知他那麼刻苦後也非常感動,於是就把自己家裡的書借給匡衡看。匡衡刻苦學習,也成為一個知識淵博的大學者,特別是對《詩經》有獨到的見解。

而漢元帝也非常喜歡《詩經》,因此對匡衡特別欣賞,匡衡開始平步青雲,從郎中到太子少傅,再到丞相。

匡衡常引用《詩經》向元帝陳述治國之道,弘揚禮讓仁和之風,這也是和漢朝的統治政策不謀而合的。不過隨著元帝對他的寵信,匡衡也開始做出了一些違背人臣的事情。元帝封他為安樂侯,封地本來是三十一萬畝,但因為郡圖的錯誤,給他劃成了三十五萬畝,匡衡知道後並沒有上報。

而元帝晚期還寵信一個叫石顯的宦官,這個宦官蠱惑元帝,幹了很多壞事。成帝即位後,匡衡彈劾石顯。

從這里看,匡衡並沒有做錯,但他也被彈劾了,有大臣就說,石顯把持朝政時,你沒有站出來,現在還把一些責任推到先帝身上,這不是人臣所為。再加上他非法擴大土地的事情也被揭發,成帝就把他貶為庶人了。匡衡回鄉後沒幾年,就鬱郁而終了。

匡衡兒時鑿壁偷光的故事,鼓舞了很多人,卻不想他會以這樣的方式收尾。所以說,任何時候都不要貪小便宜,通過努力付出獲得自己應該獲得的,永遠不要覬覦不屬於自己的東西。

G. 人盡皆知的鑿壁偷光的故事和歷史上的真實情況有什麼不符

窮書生逆襲的故事,最有名的就是囊螢映雪斷齏畫粥鑿壁偷光。且不說螢火蟲有多難抓,它們能活動長時間,發出的光亮能不能看書,也不說每天稀粥鹹菜會不會低血糖夜盲症以至於無法讀書,更不論下雪天有濃雲密布沒有星月發光,就是匡衡鑿壁偷光,其實也是一碗毒雞湯,在技術層面上也絕無操作可能:漢朝百姓住獨棟,匡衡挖洞想偷啥?

匡衡偷地的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初,衡封僮之樂安鄉,鄉本田堤封三千一百頃,南以閩佰為界。初元元年,郡圖誤以閩佰為平陵佰。積十餘歲,衡封臨淮郡,遂封真平陵佰以為界,多四百頃。《漢書·卷八十一·匡張孔馬傳第》”

作為一個丞相,匡衡佔了大漢朝廷四百頃土地的便宜。那麼在漢朝四百頃有多大面積值多少錢呢?咱們來看看兩份土地買賣契約:“田五畝,畝三千並直萬五千。《漢樊利家買地鉛券》”“畝價錢三千一百,並直九千三百。《漢王未卿買地券》”

這樣算來,不論古代一頃是五十畝還是一百畝,匡衡侵佔的土地,都能賣出一個天價。

小時偷針,長大偷金。匡衡做傭工的時候偷光,做了丞相開始偷地。所以說鑿壁偷光看似是一個勵志故事,其實是一碗毒雞湯——無論什麼時代,在人家牆壁上挖洞,都是不可以接受的:你說你是為了偷光,誰能保證你不從洞里偷看?再說了,被偷光的那家腦袋裡進了多少水,牆上被挖了洞而毫無知覺?

H. 鑿壁偷光這篇文章寫了哪幾個故事給你怎樣的啟示

他從小就很渴望讀書,可是父母沒有能力供他上學,甚至連書本也買不起,匡衡只好向別人借書來看。 某天晚上,匡衡很希望在睡前讀一讀書,但由於家中窮得連燈油也沒有,根本沒法點燈讀書。正當匡衡發愁時,忽然發現絲絲的光線,正從牆壁的縫隙中透射過來,原來這是鄰居的燈光。匡衡心生一計,便用鑿子把那小縫挖大成一個小洞,然後捧著書,倚在牆邊,利用那點微弱的光線閱讀。從此,匡衡每晚就借鄰居的燈光,埋首苦讀,最後成為了著名的學者。、 啟示:據說香港有一學者,用經濟學方法分析了鑿壁借光的故事之後,以為鑿壁的成本遠大於借光的收益,遂斷定這個故事純屬虛構。他的話不無道理:在前現代的條件下,照明工具不管是油燈還是蠟燭,光芒都極其微弱,燈光穿過屋子和鑿出來的洞之後,還能不能讓人看得清書,實在值得懷疑。鑿壁的成本則極其復雜,首先,鑿壁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其次,會帶來可能導致糾紛的外部性或侵權問題,具體而言,則與被鑿的壁的產權狀態有關。如果壁屬鄰人,這是典型的侵權行為,會遭到鄰居家的反對,多年前有鄰居在我家老屋的後牆上楔了根木頭橛子用以拴牛,我爺爺差點就和人家動了傢伙,鑿壁行為險些引發持械(鐵杴、鋤頭)爭斗。如果鑿的是共有的或自家的牆,就存在一個外部性的問題,因為鄰居的隱私從此不保,鄰居家即使不激烈反擊,也會採取行動維護自己的權利,如用什麼東西擋住這個洞,如此一來,預期的借光收益也就沒有了。總之,在理性假定之下,鑿壁借光實無道理。 那鑿壁借光的事情到底有沒有發生過?鑿壁借光的故事又是怎樣流傳下來的呢?從理性經濟人的角度分析,鑿壁借光有沒有道理呢?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舒爾茨在研究落後地區的農業時曾發現,那些看似落後的、非理性的行為背後其實都隱藏著極大的理性,如落後地區的農民不願意種植高產的引進作物,而堅持種植傳統的低產作物,不是因為他們無知,而是因為傳統作物抵禦災害的能力更強,這樣的選擇可以降低風險。張五常也常說當我們認為某種社會行為缺乏理性的時候,通常是因為我們沒有找到背後隱藏的約束條件,將這些約束條件考慮在內,許多非理性的行為就能得到合理解釋。鑿壁借光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如果將鑿壁借光的收益僅僅局限於「光」這種物質,這種行為的確得不償失,但如果將其收益擴張至名譽、知名度等無形資產,並考慮到特定歷史背景下,這種無形資產的特殊價值時,其合理性就表現出來了。鑿壁借光的故事記載於《西京要記》,講的是西漢匡衡的故事。匡衡何許人也,西漢的一個窮孩子,聰明、好學,一心向上,力求能加官進爵,進入社會上層。但一個窮孩子怎樣實現自己的理想呢?西漢還沒有實行科舉制,官員的選拔依靠「舉薦」,這種情況下靠個人奮斗金榜題名顯然不可能,要當官必須先引起具有舉薦權的社會名流的注意並獲得其欣賞。

閱讀全文

與鑿壁借光的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