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學會思考

歷史學會思考

發布時間:2021-02-05 15:35:08

① 《歷史學習有感》怎麼寫要求是:為何學歷史,怎樣學好歷史。。。

為什麼學歷史長遠來看可以以史為鑒,有歷史指導我們的未來,幫助我們少走彎專路,這無屬論對個人還是國家都是重要的。
怎麼學歷史,歷史重在梳理。時間為縱軸,按時間順序羅列事件,這是大的框架,現將大框架記住。然後對每個事件按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來分析這個事件,具體講是什麼就是指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過程,為什麼指的是事件發生的背景原因,怎麼樣指的是事件的影響。牢記每個事件後,試著按這三個角度回憶,反復幾次。每一個事件都記住後,以時間為軸將每個事件串聯起來,找出前後發生的事件有無因果關系,有些事的影響恰恰是下一件事的背景,這樣反復回憶形成框架。我今年高三剛畢業,這是我學習歷史的一點體會,希望對你有幫助,有什麼不明白還可以問我。

② 歷史教會了我們仇恨,為什麼卻沒有教會我們去思考

當初的日本侵華,和今天的日本政府都面臨這一個問題,那就品格問題。

我不版能說現今的日本民族都沒有什麼沒權有素質,但相比戰後德國的態度和反思,日本還是那個軍國主義的.........只是現在它現在不敢太囂張。

關於內戰只是國內不同黨派的政見之爭從而衍生的戰爭,自家人沒有本質的仇恨,可以坐下來談談,只是談不攏而已。

日本侵華,它是涉及到了民族尊嚴問題,日本的軍國主義是想要奴隸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主,這是奇恥大辱,就意味著它一旦成功 我們的歷史,文化,語言,習慣,傳統........這些屬於我們的一切都將不復存在,中國會被日本政府徹底的取代。

你現在還覺得日本侵華是件無關痛癢的事情嘛?

③ 如何培養歷史思維

點擊下載附件
汕頭市潮陽新世界中英文學校楊繼生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間接的概括的反映,
思維能力是學習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種能力。它控制並制約著其它各種能力的發展,指揮並調節著各種能力的運用,是各種能力的基礎。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注重歷史思維能力的訓練,把發展學生歷史的思維能力放在首位。這是提高歷史學習效率和適應歷史高考的需要,更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並終身受用的長遠之需。歷史教學應該從哪些方面進行思維訓練,應該怎樣進行思維訓練,下面就這一問題發表自己的管孔之見。
一、訓練思維的嚴密性
。歷史是已經發生的客觀存在,歷史的內容有著它的科學性和確定性,不能隨著人的意志而任意進行表述。在歷史高考中,往往出現因表述不準確而失分的現象。如秦「國」與秦「朝」之誤、將1917年「二月革命」性質表述為「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等。在歷史教學中,無論是新課還是復習課,都要注意訓練學生嚴密地思維、准確地表達。這就要求學生認真地領會和記憶教材的准確表述。一是要強調思維和回答問題要用歷史專業術語,不能隨意杜撰和改變。二是要特別注意對歷史概念的准確表述和對歷史現象定量定性表述,關注教材表述史實時使用的程度副詞等限定用語。前者如美國內戰之前的南方實行的是「奴隸制種植園」經濟屬於「資本主義」經濟,不能簡單地表述為「奴隸制」經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新時期黨的基本的路線的「思想」「開始」形成,黨的十三大明確「概括和闡發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後者如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進行、歐美諸國和日本的資本主義得到「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列強加強對外侵略擴張,十九世紀中後期「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初步」形成。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又如北伐戰爭「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再如羅斯福新政無法「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經濟危機對美國經濟的嚴重破壞。
二、訓練思維的完整性。
每一歷史現象都不是孤立存在,它在時間上與前後史實有縱向關聯,在空間上與其它地區(或國家)的史實有關聯,在性質上與其它現象有關聯。首先,在教學中要站在大文綜的角度啟導學生的思維。歷史學科與政治地理等學科知識有聯系,我們要全面地綜合思考,這就要求我們的思維要從點發展到線到面的立體思維,才能完整地掌握和記憶所學的歷史知識。如學習世界史上冊第一二章,可先向學生指出政治經濟學原理——經濟是基礎、政治是上層建築、經濟決定政治、政治對經濟具有反作用。然後搭建章節知識框架:經濟基礎的變化(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出現)引發了思想(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外交及地理(新航路開辟和早期西歐國家的殖民擴張)、政治(尼德蘭革命、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以及歐洲封建國家的改革)等方面的變化。後面諸方面的變化又反過來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第二,站在學科內綜合的角度去訓練學生的思維,如分析歷史事件要從背景原因、過程內容直到結果影響全方位思考。分析歷史事件的原因條件要從內外原因、主客觀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以及諸多方面原因去展開思考,分析歷史事件的影響也應該從各個方面去思考。如鴉片戰爭的背景,要從中國和世界兩大方面去分析,中國方面要把握的是經濟、政治、軍事、財政、階級矛盾、思想和外交等七個方面的要點;英國方面也要考慮經濟、政治、軍事、思想、科技、外交等六個方面;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要從英國資本主義本性出發,直接原因(英方的借口)是中國查禁鴉片行動;第三,嚴格要求和訓練學生在思考和表述歷史概念及結論時的全面完整性,嚴禁說半截句子斷章取義。如北美獨立戰爭的性質既是爭取「民族獨立的戰爭」又是「資產階級革命」。孔子維護周朝之禮,實質是維護「奴隸主」階級的統治秩序,孔子的思想後來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儒家文化」成為我國傳統文化最主要的部分。
三、訓練思維的深刻性。
思維的深刻性指思考問題的深度,即善於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把握事物發展的方向與趨勢。在歷史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培養學生從紛繁復雜的表面現象中發現最基本最核心的問題,揭示歷史事件內在本質的聯系,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具體的訓練方法有:(1)引導由淺入深,層層遞進;(2)訓練學生在熟識史實的基礎上進行抽象概括;(3)啟發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在已掌握材料的情況下對歷史現象進行深入理性的分析思考。如在學習日本明治維新這節課時,可引導學生分析「19世紀中後期的中國和日本,同樣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同樣處於封建社會後期、同樣進行了資產階級改革,為什麼日本的明治維新成功了,而中國的戊戍變法卻失敗了?問題的提出可促使學生重新回顧已學的歷史知識並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如幫助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例子: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國家與其本身的什麼國情有必然聯系?又如進一步到為什麼封建殘余較嚴重的國家容易走上法西斯道路?再如分析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牙時可步步展開:(1)明清商品經濟發展狀況與當時明清政府的對外政策、政治、思想觀念等方面有何關系?相互之間有何影響?(2)為什麼歐洲比中國進入封建社會時間晚得多,卻早於中國進入資本主義時代?
四、訓練思維的發散性。
近年來文科綜合考試試題體現了「遵循教學大綱,又不拘泥於教學大綱「的原則。往往在出題時給出新材料創設新情景,適當增加了一些應用型、能力型的題目,強調以能力立意,這就要求我們的歷史思維必須具有多維度的廣闊性。基於這一點,我們必須加強發散性思維的訓練。發散思維是指圍繞矛盾的核心、展開自由廣泛的想像與聯想、盡量去弄清事物各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探索矛盾的本質規律,尋找解決問題的種種可能性。這種思維的最大特點就是無拘無束,思緒頻繁切換。發散思維屬於創新思維的內容之一,發散思維的過程有利於創新思維的形成。
我們在教學中,可通過寫作歷史小論文、進行歷史創作、開展歷史問題的討論與辯論等形式引導學生有層次、多角度地提出、思考和解決問題,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文科綜合能力測試要求學生「在所學各科之間建立聯系,根據事物及其發展的內在邏輯和規律,將知識重組、整合,構成有機整體,以期在知識的交融各種思想方法相互碰撞的過程中,產生更為深刻的思想內涵」(引自《高中文綜說明》)。這就是要求我們在平常的歷史教學中,立足教材知識,同時對學生進行發散思維的培養。首先,我們在教學中要創造一種學生為主體的開放性、探究性的氛圍,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展開思辯和發表自己的見解。不要總是強調教學任務重教學密度大時間緊而由教師包說包講,使學生沒有思考和表現的機會,而應多給學生以發散思維的時間和空間。我們可以在如下方面幫助學生實現思維的優化:(一)學會遷移和變通。如歐洲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反復是由於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和資產階級的軟弱妥協性,類推到中國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遷移),中國還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等特殊的原因(變通)。二、學會聯系和聯想,如由戰後日本在美國的扶持下迅速恢復和發展、近年法西斯勢力出現抬頭趨勢,可聯想到兩者之間有何關系;再如學習中國古代近代賦稅改革、農民及土地問題,可聯想到當前的「三農」問題;學習遼沈戰役可聯想到當前的「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問題等。(三)學會多維和求異思維。如對教材中沒有作全面評價(如人教社2002年審定版關於「洋務運動」的評價)的史實、對教材中已基本作結論但史學界存在不同觀點(如人教社2002年審定版關於「太平天國運動性質」的表述)的史實
,我們要鼓勵學生大膽展開多維思維,甚至不唯書、不唯上和不循常規地去進行求異思維。

④ 如何培養歷史思維能力

隨著我國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展,學科能力培養已成為中學教學的一個中心環節,是實現素質教育的關鍵因素。歷史學能能力是多方面的,它的核心是歷史思維能力。因此,培養歷史思維能力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要培養歷史思維能力要做到如下幾點:
一、發揮非智力因素在培養歷史思維能力的作用。
在歷史教學中,應發揮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非智力因素如志向、想像力、意志力、興趣等能給思維力的產生提供強大的動力。一個人的志向越高,他的學習動力和潛能就越大;想像力愈豐富,愈有利於構建知識的立體體系,愈有利於思維的擴展;意志力堅強的人,能自覺調節自己的行為,駕馭自己的情緒,並善於確定自己的目標;興趣能喚起學生求知慾的強大動力,學生只有在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下,才能產生強烈的學習願望,才能積極思維。因此,在歷史教學中,老師不能簡單地把自己看成教材與學生間的媒介,一定要大力開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保證每位學生有強烈的學習興趣積極的思維意識。這是培養歷史思維能力的首要環節。
二、創設問題情境,培養思維能力。
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要調動學生的思維,就必須把問題引入課堂,學生解決問題的熱情越高、迫切感越強,思維也就越活躍。因此,在歷史教學中,老師應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地從歷史知識本身提出各種具有較強啟發性的問題,不斷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置身於問題之中,使學生大腦處於積極思維狀態。設問要注意啟發性,要從各種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可依據《考試說明》的幾種能力要求從比較、分析、綜合、歸納、推理等不同角度提出問題。例如,要求比較問題:比較太平天國運動與義和團運動的異點?要求綜合歸納問題: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有哪幾次高潮?各有什麼特點?要求推理說明的問題:中國近代農民階級、資產階級都不能把中國民主革命引向勝利,說明了什麼問題?
三、多運用直觀教具和形象語言,調動思維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歷史教學不能平鋪直敘教材的內容,要多運用直觀教具,如歷史地圖、課文插圖、仿製的模型教具等,以此來增強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和開啟思維的動機。比如講述鴉片戰爭這一內容時,可先引導同學們看課本插圖,並要求同學們指出哪幅圖反映英國必然會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戰爭?哪幅圖能體現英國的侵略行為?哪幅圖反映清政府的腐敗無能?這樣以圖導談,能加強教學的直觀性,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歷史教學中,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抽象的敘事形象化,以幫助學生進行由淺入深、由此及彼的聯想思維,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例如,在講述赤壁之戰時,可利用蘇軾《赤壁懷古》裡面生動的詞句對古戰場赤壁進行渲染,簡單色畫波瀾壯闊的戰斗場面。然後因勢利導,推動學生思維的遷移,讓學生了解赤壁之戰的背景、經過和歷史作用,並假設關羽當時把曹操殺了,可能會出現怎樣的結局?讓同學們展開想像的翅膀進行討論,既開闊了視野,又鍛煉了對歷史事件的思辯能力。
另外,語言的准確運用,擁有扎實的語言基礎,也是培養學科思維能力的重要條件。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思維離不開語言,語言可以促進思維的發展。學生在考試中出現審題能力差。概括能力不足,答案不簡潔明了,條理不清楚、層次混亂等問題,主要是學生語言能力問題。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應注意下面幾點:首先,老師應注意縮小師生間的語言差異,使老師的知識傳授與學生的知識接受趨於一致,學生的思維才能活躍起來。其次,要弄清教材中一些關鍵性語言,引導學生做定量思維。如鐵農具、牛耕春秋出現,戰國推廣,西漢廣泛使用。出現、推廣、廣泛使用所表示的量是有著巨大差別的。再次,引導學生用自己最熟悉的語言進行思維,把所學的內容加工整理成自己的語言,往往能把厚書讀薄,達到事半功倍之效。因此,過好語言關是培養思維能力必不可少的條件。
四、讓學生多研究思維實例,吸取別人思維的經驗長處。
在課堂上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往往受到時間的限制。為了讓學生思維能力真正發展起來,在重視課堂教學的同時,應把歷史教學引向課外,鼓勵學生多參加課內活動。例如,看歷史故事,聽歷史講座,參加歷史專題辯論等。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多研究一些思維實例,學習一些專家、學者的思維成果,填補課堂學習上的一些空白。這樣有利於打破思維定勢,拓展思維空間,有助於解答一題多論的歷史問題。不過,學生在吸收謁外營養的過程中應注意如下幾點:第一,注意科學吸收。對同一歷史問題的看法有幾種不同的觀點,有些觀點不科學也不全面,不利於學生形成辯證的唯物史觀。因此,讓學生多掌握一些歷史理論知識,特別是與邏輯學、辯證法有關的理論知識,學會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思考和分析問題,達到去偽存真、辯證吸收的目的。第二,講究質量,不盲目追求數量。研究思維實例在於精而不在於多,思維實例應具有代表性,以共性看一般,往往達到一通百通的效果。第三,注意思維的多棱性。思維的形式包括形象思維、抽象思維、創造思維等多種形式。一種歷史知識的學習往往包括幾種思維形式,只有弄清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領悟不同思維方式在掌握歷史知識中的不同作用,才能實現由淺入深、由低到高的知識遷移,並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
歷史思維能力是一個內涵豐富而深刻的科學概念,其培養的方法與途徑多種多樣,以上幾點淺識,希望能與諸位同行共勉。

⑤ 怎樣培養歷史思維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間接的概括的反映,
思維能力是學習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種能力。它控制並制約著其它各種能力的發展,指揮並調節著各種能力的運用,是各種能力的基礎。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注重歷史思維能力的訓練,把發展學生歷史的思維能力放在首位。這是提高歷史學習效率和適應歷史高考的需要,更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並終身受用的長遠之需。歷史教學應該從哪些方面進行思維訓練,應該怎樣進行思維訓練,下面就這一問題發表自己的管孔之見。
一、訓練思維的嚴密性
。歷史是已經發生的客觀存在,歷史的內容有著它的科學性和確定性,不能隨著人的意志而任意進行表述。在歷史高考中,往往出現因表述不準確而失分的現象。如秦「國」與秦「朝」之誤、將1917年「二月革命」性質表述為「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等。在歷史教學中,無論是新課還是復習課,都要注意訓練學生嚴密地思維、准確地表達。這就要求學生認真地領會和記憶教材的准確表述。一是要強調思維和回答問題要用歷史專業術語,不能隨意杜撰和改變。二是要特別注意對歷史概念的准確表述和對歷史現象定量定性表述,關注教材表述史實時使用的程度副詞等限定用語。前者如美國內戰之前的南方實行的是「奴隸制種植園」經濟屬於「資本主義」經濟,不能簡單地表述為「奴隸制」經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新時期黨的基本的路線的「思想」「開始」形成,黨的十三大明確「概括和闡發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後者如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進行、歐美諸國和日本的資本主義得到「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列強加強對外侵略擴張,十九世紀中後期「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初步」形成。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又如北伐戰爭「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再如羅斯福新政無法「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經濟危機對美國經濟的嚴重破壞。
二、訓練思維的完整性。
每一歷史現象都不是孤立存在,它在時間上與前後史實有縱向關聯,在空間上與其它地區(或國家)的史實有關聯,在性質上與其它現象有關聯。首先,在教學中要站在大文綜的角度啟導學生的思維。歷史學科與政治地理等學科知識有聯系,我們要全面地綜合思考,這就要求我們的思維要從點發展到線到面的立體思維,才能完整地掌握和記憶所學的歷史知識。如學習世界史上冊第一二章,可先向學生指出政治經濟學原理——經濟是基礎、政治是上層建築、經濟決定政治、政治對經濟具有反作用。然後搭建章節知識框架:經濟基礎的變化(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出現)引發了思想(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外交及地理(新航路開辟和早期西歐國家的殖民擴張)、政治(尼德蘭革命、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以及歐洲封建國家的改革)等方面的變化。後面諸方面的變化又反過來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第二,站在學科內綜合的角度去訓練學生的思維,如分析歷史事件要從背景原因、過程內容直到結果影響全方位思考。分析歷史事件的原因條件要從內外原因、主客觀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以及諸多方面原因去展開思考,分析歷史事件的影響也應該從各個方面去思考。如鴉片戰爭的背景,要從中國和世界兩大方面去分析,中國方面要把握的是經濟、政治、軍事、財政、階級矛盾、思想和外交等七個方面的要點;英國方面也要考慮經濟、政治、軍事、思想、科技、外交等六個方面;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要從英國資本主義本性出發,直接原因(英方的借口)是中國查禁鴉片行動;第三,嚴格要求和訓練學生在思考和表述歷史概念及結論時的全面完整性,嚴禁說半截句子斷章取義。如北美獨立戰爭的性質既是爭取「民族獨立的戰爭」又是「資產階級革命」。孔子維護周朝之禮,實質是維護「奴隸主」階級的統治秩序,孔子的思想後來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儒家文化」成為我國傳統文化最主要的部分。
三、訓練思維的深刻性。
思維的深刻性指思考問題的深度,即善於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把握事物發展的方向與趨勢。在歷史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培養學生從紛繁復雜的表面現象中發現最基本最核心的問題,揭示歷史事件內在本質的聯系,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具體的訓練方法有:(1)引導由淺入深,層層遞進;(2)訓練學生在熟識史實的基礎上進行抽象概括;(3)啟發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在已掌握材料的情況下對歷史現象進行深入理性的分析思考。如在學習日本明治維新這節課時,可引導學生分析「19世紀中後期的中國和日本,同樣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同樣處於封建社會後期、同樣進行了資產階級改革,為什麼日本的明治維新成功了,而中國的戊戍變法卻失敗了?問題的提出可促使學生重新回顧已學的歷史知識並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如幫助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例子: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國家與其本身的什麼國情有必然聯系?又如進一步到為什麼封建殘余較嚴重的國家容易走上法西斯道路?再如分析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牙時可步步展開:(1)明清商品經濟發展狀況與當時明清政府的對外政策、政治、思想觀念等方面有何關系?相互之間有何影響?(2)為什麼歐洲比中國進入封建社會時間晚得多,卻早於中國進入資本主義時代?
四、訓練思維的發散性。
近年來文科綜合考試試題體現了「遵循教學大綱,又不拘泥於教學大綱「的原則。往往在出題時給出新材料創設新情景,適當增加了一些應用型、能力型的題目,強調以能力立意,這就要求我們的歷史思維必須具有多維度的廣闊性。基於這一點,我們必須加強發散性思維的訓練。發散思維是指圍繞矛盾的核心、展開自由廣泛的想像與聯想、盡量去弄清事物各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探索矛盾的本質規律,尋找解決問題的種種可能性。這種思維的最大特點就是無拘無束,思緒頻繁切換。發散思維屬於創新思維的內容之一,發散思維的過程有利於創新思維的形成。
我們在教學中,可通過寫作歷史小論文、進行歷史創作、開展歷史問題的討論與辯論等形式引導學生有層次、多角度地提出、思考和解決問題,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文科綜合能力測試要求學生「在所學各科之間建立聯系,根據事物及其發展的內在邏輯和規律,將知識重組、整合,構成有機整體,以期在知識的交融各種思想方法相互碰撞的過程中,產生更為深刻的思想內涵」(引自《高中文綜說明》)。這就是要求我們在平常的歷史教學中,立足教材知識,同時對學生進行發散思維的培養。首先,我們在教學中要創造一種學生為主體的開放性、探究性的氛圍,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展開思辯和發表自己的見解。不要總是強調教學任務重教學密度大時間緊而由教師包說包講,使學生沒有思考和表現的機會,而應多給學生以發散思維的時間和空間。我們可以在如下方面幫助學生實現思維的優化:(一)學會遷移和變通。如歐洲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反復是由於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和資產階級的軟弱妥協性,類推到中國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遷移),中國還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等特殊的原因(變通)。二、學會聯系和聯想,如由戰後日本在美國的扶持下迅速恢復和發展、近年法西斯勢力出現抬頭趨勢,可聯想到兩者之間有何關系;再如學習中國古代近代賦稅改革、農民及土地問題,可聯想到當前的「三農」問題;學習遼沈戰役可聯想到當前的「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問題等。(三)學會多維和求異思維。如對教材中沒有作全面評價(如人教社2002年審定版關於「洋務運動」的評價)的史實、對教材中已基本作結論但史學界存在不同觀點(如人教社2002年審定版關於「太平天國運動性質」的表述)的史實
,我們要鼓勵學生大膽展開多維思維,甚至不唯書、不唯上和不循常規地去進行求異思維。

⑥ 學習歷史一定要獨立思考,勤於反思,那麼同學們學完本課後,會有什麼感悟

歷史雖然是發生在過去,但是它折射出的道理卻是不變的。反思歷史,不僅可以讓人版更清醒的認識問題的存在權,還能讓我們從歷史的教訓中積累經驗,學會用更聰明的方法解決問題,甚至在面對同一個困境的時候,不再犯前人曾經犯過的錯誤。我個人覺得,一個不了解歷史的人,他個人首先是失敗的,歷史能教會我們智慧,智慧的生活,智慧的解決難題。
總之任何一個東西,你只有知道它的過去,了解它的現在,你才能更好的預測它的將來。歷史並不真的是枯燥無味陳舊的東西,它是一種智者的反思。本人就是歷史迷。

⑦ 什麼是歷史思維

提高歷史思維來能力,必須學會自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去學習歷史、分析歷史、把握歷史規律,真正從學習歷史中汲取有益於加強修養、做好工作的精神營養。學習和運用歷史思維關鍵在於擔當實干,通過學習歷史知識,吸取歷史智慧,進而抓住歷史機遇,強化歷史擔當,作出歷史貢獻。

閱讀全文

與歷史學會思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