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諸葛亮治蜀的成敗得失
諸葛亮治蜀是不成功的,對比劉邦就可以看出來,劉邦從蜀地出發最終奪得了天下專,而諸葛亮在屬自己死後蜀國迅速就亡國,可以看出,諸葛亮沒有達到預期的戰略目標。
1、人口沒有大量增長
2、軍事實力沒有大量增長
3、國家財富沒有大量增長
4、國家人才儲備沒有大量增長。
至少與同期的魏國晉國比,蜀國是失敗的。
B. 關於諸葛亮治蜀。
蔣琬,費禕,董允他們在負責處理國家大事~~
北伐時間較長~~
C. 諸葛亮治蜀的效果,求答案!有措施,求效果!
蜀漢的政治,在諸葛亮的統治下,不但較劉璋時代大有起色,就是與回同時的魏、吳兩國相比較,也答要好一些。正因為如此,所以吳臣張溫使蜀回去以後,曾贊美蜀政,以致引起了孫權的忌恨。當時魏國有才智的大臣劉曄、賈詡也說諸葛亮善治國。陳壽在《亮傳》反復稱頌諸葛亮治蜀的政績,說得好似盡善盡妥,而陳壽對魏、吳兩國的統治者則未有若此稱述。諸葛亮死後,蜀漢的人民思念他,幾十年不曾稍減,陳壽、袁准都說如西周人民之思念召公,可見諸葛亮之受人歌頌,在當時已經達到如是高度,若不是亮的政治措施能夠符合人們的某些願望和利益,豈能如此?至於諸葛亮在經濟方面,也有很多重要成績,此將在論述蜀國經濟時再談。
總之,諸葛亮德才兼備,其治蜀政績是歷史上罕見的。他的為政行事,固然也是代表地主階級的利益,但對蜀國人民也有一定程度的益處,有些地方還可供後世借鑒。所以我們說:諸葛亮確實是我國古代一位卓越的政治家。
望採納
D. 諸葛亮治蜀的民族政策及意義 急用 二 三百字吧
諸葛亮提出的「西和諸戎,南撫夷越」一方針是針對蜀漢的地理環境和民族地版區經濟文化條件提出權的。由於蜀漢的統治中心在四川盆地,四周都是險峻的山地,特別是南中居住著各種少數民族。而益州與荊州的交接處的山區里,不僅有五溪蠻夷(戰力強),更有強悍的武陵蠻。諸葛亮之所以把和撫政策作為大綱提出,是因為劉備無論是立國,還是待天下之變出師北伐都會面臨復雜的民族問題,這是為了來籠絡中原的少數民族。一方針是極其有戰略遠見的。在他後來擔當丞相時,所執行的政策實質仍是依其「故俗治」,做法就是以夷治夷,籠絡夷人上層人物賜予王侯,使其歸附。如南中叛亂,就以安撫為主,使得夷王孟獲心服,對諸葛亮說「公,天威也,南人不復返矣」。
E. 各位對諸葛亮治蜀有何評價
請認真地看一看!
綜合諸葛亮一生言行的主要特色與突出之處,約有以下各條:
1.
亮年青時即從城市移至農村,躬耕於野,過著半耕半讀的生活,表明他異常重視農耕,我們現在更知道,只有親自參加流汗水的農作,才更能
體驗民情,珍惜民力,從而能恤民疾苦,做到民安、政清、國富、兵強。
2.
亮少有逸群之才,而不求聞達於諸侯,表明他風格高邁。不汲汲希求權勢和富貴,故時人楊戲有「忠武英高」之贊。
3.
亮擇婦以才而不以貌,表明他不貪圖個人享受,而只圖找一有才賢偶,以幫助己很好地為國為民服務。這在古代統治層中,能若此者尤為罕見
。
4.
亮擇主不求其地廣勢大,而重品德作風,故終於輔佐了眾寡無立錐之地的劉備,故宋代哲人朱熹稱「自古輔一無尺土之主,唯孔明能之」。
5.
亮之治國,德教與刑法並舉,政績之佳,冠絕古代。
6.
亮善於治軍和發揮士兵的戰斗積極性,能以少擊眾,使只能處於守勢。《孫子兵法》所說衡量將的智、善於用兵的司馬信、仁、勇、嚴五個必
要條件,亮無不具備,是全能的軍事家。
7.
亮的思想及行動,以儒為本,並吸收法、道、墨、農、兵各家之長,故他在政、軍、經、貿及科技各方面都有好的成就,他對生產和軍用器具
的製造都有進步意義。
8.
亮重視並善於用人和培養接班人。
9.
亮要求和鼓勵別人對他提反面意見,且有錯必改,決不掩護己短。
10.
亮能公開談論自己的家產和受賜及自己在外仰賴公家供給的情況,不另外治生,以長尺寸,這種自我約束的清廉作風至今仍有示範意義。
11.
亮臨死讓別人把他埋在定軍山交通要道旁,因山為墳,不需器物,這不僅反映了他反對厚葬的惡習,更表現了他至死也不忘攻魏與統一中國的
宏願壯志。
12.
亮既忠於蜀漢,其子瞻及瞻子尚亦能在抗擊鄧艾的戰斗中為國捐軀,三世忠烈,足證亮家風之美,孫權晚年心多嫌忌,可是到死前,仍以亮侄
諸葛恪為大將軍輔佐少主,當系他覺得諸葛家人最可靠的緣故,顯然是受了亮輔政最好的影響。
13.
亮受遺託孤,行君事而世人不疑,這在歷史上是罕見的;亮用法嚴而人悅服;亮出師未捷身先死,使人嘆惜至今不絕,不能說不是奇人奇事。
14.
亮對少數民族的政策較為開明,在古代專制統治者中是少見的。
15.
不論亮同時或後代人都敬慕亮,由於亮德高能多,所以各行各業都可以從亮身上得到啟迪、鼓勵,如愛國志士學習亮的盡瘁國事,懷才不遇之
人則可以從亮之淡泊名利中得到慰藉。俗語說「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就反映了亮是人們學習的榜樣。
總括以上所說,我們可以認為:諸葛亮是我國古代德才兼備,影響深遠、光照寰宇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堪稱古代完人與宗師。
諸葛亮亮在治軍作戰方面,固然有其突出的特色和戰績,但畢竟是出師未捷身先
死,因此便產生了他是否長於將略的問題,甚至連陳壽對此都
有忽高忽低、含糊其辭的述說:
比如壽在他給晉武帝所上《諸葛氏集表》中說:
亮之素志,進欲龍驤虎視,苞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盪宇內。又自以為無身
之日,則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國者,是以用兵不戢,屢耀其武。然亮才於治
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於將略。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不
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昔蕭何薦韓信,管仲舉王子城父,皆
忖己之長,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蕭之亞匹也,而時之名將,
無城父、韓信,故使功業陵遲,大義不及邪?蓋無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
陳壽以上一段文字,似乎難以令人理解,壽既然對亮的將略發生了疑問,然而為
什麼後面又歸結為「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呢?況且,亮在「眾寡不侔、攻
守異體」的不利條件下,加上所遇敵帥又是「人傑」,因而戰爭六年余,未能成
功,這樣看來,也不能說亮將略為短啊!陳壽素以「有良史之才」著稱,可是,
他在這里的文筆為什麼這樣模糊不清呢?實際上,我們只要把陳壽當時自身所處
的環境考察一下,就可以得到解答。我早在年我曾撰文申述個年前就已經對此提
出了自己的看法,人的理解,似乎並未引起人們的注意。
今再述之如下:
陳壽原為蜀人,他曾仕於蜀,蜀亡,壽轉為晉臣,因之他撰《三國志》,忌諱很
多,且亮原是他故國的元帥,系武帝祖父司馬的勁敵,故壽對亮與懿交戰的一些
對懿不體面情況並不敢秉筆直書,如亮給懿送巾幗之服及「死諸葛走生仲達」等
事,壽均不敢提。壽以上一段論亮將略的文字,正是壽用曲折隱晦的筆調,以表
示他的良史筆法。今再演述一下壽的本意,因為亮出師未捷身先死,所以當時未
免沒有人說亮將略為短的話,因之陳壽也提出亮奇謀非長的同類話,可是壽接著
又舉出亮未能成功的原因,乃由於眾寡不侔、攻守異體及對手或為人傑三個原
因:前兩個原因自系客觀事實,無可置疑,問題是亮處於此兩個不利條件下未能
將此人傑徹底打垮,而自己先病死軍中,壽的結論終歸只能是:「蓋天命有歸,
不可以智力爭也。」所謂「智力」不是將略或智謀是什麼呢?假如壽若真以為亮
將略非長,為什麼不說亮所以功業陵遲,蓋將略非長或奇謀為短,而說是「 天
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呢?壽以上所提出的「眾寡不侔」、「攻守異體」及
「不可以智力爭,」都是壽為亮開脫將略非長的指責與為之辯護的用心良苦的良
史之筆。壽所
說「或值人傑」的話,只能說明壽並未把司馬懿視為真正的人傑,所以用「或」
字,假如壽真以為懿的將才高過或等同於亮,他也就不會最後說「天命有歸,不
可以智力爭」了。
以上的解釋,並非僅是我個人的意見,前人如趙翼和呂思勉都有類似的看法(趙
說見《廿二史札記》,呂說見《中國古代名人傳記迭》)。只是他們沒有詳細解
釋罷了。
陳壽在《亮傳》
中說過:「亮時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孫權,求援吳會,……亮卒於軍,宣
王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
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陣圖,鹹得其要。」可見壽並無亮缺乏「策」、
「奇才」及「巧思」的意思。壽所敘述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伸」的話,雖
系敘述亮壯志未成的心意,同時也帶有對亮有才能而缺乏客觀條件的惋惜,所以
才如此出口。陳壽曾稱曹操能「該韓白之奇策」(《魏志 武帝紀》)。然而曹
操用兵亦常有敗時,且未能統一中國,當亮初出輔佐劉備時,操已佔有中原,而
備尚無尺寸之土。這種客觀情況,壽豈不知,而只以成敗論亮的道理。壽評呂蒙
說:「蒙勇而有謀,斷識軍計,譎郝普,禽關羽,最其妙者」;評陸遜說:「予
既奇遜之謀略,又嘆權之識才」。然而呂蒙、陸遜在軍功上也沒有什麼高於諸葛
亮的成就,足證壽評論將略的標准並非很苛,恐怕他也不會認為亮的將略不及
呂、陸二人!
我們可以把陳壽所說有奇才的白起和韓信看一看:當秦以優勢兵力與趙將廉頗作
戰時,頗用堅壁不戰的辦法以抵禦,秦不能取勝,直到秦相范睢給趙王用反間之
計得逞以後,趙王另派趙括為將,來代替廉頗,然後秦才用白起,獲得勝利,趙
括不過是同馬一樣只會口頭談兵的人,白起縱然打敗了他,也不足為奇,秦自商
鞅變法以後,國富兵強,除白起以外,其他將帥如商鞅、張儀、庶長疾、司馬
錯、樗里疾、甘茂、向壽等多人,都能攻城略地,「戰未嘗屈」;六國中的名將
如趙國的廉頗、趙奢、李牧等雖都是第一流的將帥,都不能挽回秦開疆闢土的優
勢,凡此都說明光靠將帥的智謀還是不成的,主要也看君明臣賢及其國的綜合力
量,清代史家趙翼有詩曰:「運去卧龍空伐敵,時來屠狗亦封侯……歷
歷古今成局在,興衰不盡系人謀」(《甌北集讀史》),這種講法確符合歷史的
實際,非熟於史事者,固不能見及此。
我們再看看韓信其人的大事宣揚,後代學者對之評價至高,如宋人陳亮曰:「信
之用兵,古今一人而已」;明代茅坤亦言:「古今兵家者流,當以韓信為最。」
我以為論信的將才,不能不談他所遇到的對手到底怎樣?項羽固極勇悍善斗,但
他的缺陷卻更大而多,如不能用人選將,缺乏政治頭腦及戰略眼光、開歷史倒
車、只圖為諸侯霸主等等,都是制命弱點;至於被信打敗過的魏豹、陳余、龍且
等,更談不上什麼將才,從信的戰爭事跡來看,信和劉邦以數十萬大軍被項羽三
萬兵力擊潰於彭城外圍。信與劉邦及張良、陳平等在滎陽、成皋戰場打不過項羽
的進攻,所以韓信才另引兵將去到河北開辟第二戰場,這樣怎能說信「戰必勝、
攻必取」呢?且韓信本人的缺乏政治頭腦,也和項羽差不了多少,我曾寫過一篇
《韓信新論》的文稿,見本書。這里就不再多說,我們可以拿《孫子兵法 始
計》篇所說「將者,智、信、仁、勇、嚴也」,這五個衡量將的標准來把韓信和諸葛亮比較一下;先說「嚴」,從信兩次被劉
邦馳入信營中奪軍之事就可看出:信馭軍不夠嚴謹,假若信治軍如同周亞夫細柳
營那樣嚴密,恐怕劉邦就不能詐稱使者而馳入了;次說「信」
,更是韓信明顯的弱點,比如當劉邦與信約定會擊項羽時,信到時失約而按兵不
動,必到劉邦滿足了他增加領地意願後,才領兵到達,這樣,
既無「信」,又無「智」,雖然暫時得到了一點好處,卻為己埋下了兔死狗烹的
禍根,可說是無「智」之甚,從信早就要挾劉邦立己為齊王和
不堪與樊噲等為伍等問題來看,信也不夠「仁」的准則,從信不能與項羽打硬仗
之事看,信也談不上「勇」。由此可見《孫子兵法》中所要求
的五個為將標准,韓信只能佔得「智」一條,然而所謂「智」,也非只指謀詐,
也宜包括對人處事的識見,信上不能取忠信於劉邦,中不善與
群僚謙虛相處,那裡稱得上有大謀大智的名將呢?而諸葛亮在所有為將的五個條
件中不但都具備而且全做到了好處。因之我可以完全自信地說
:亮是卓越的第一流的全能軍事家!
F. 歷史上對諸葛亮最經典的評價是什麼
諸葛亮,字孔明,是三國時蜀漢政治家、軍事家,劉備稱帝後,任蜀漢丞相,後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當政期間勵精圖治,推行屯田政策,改善與西南少數民族的關系,促進當地經濟、文化發展。他曾五次出兵伐魏,意圖中原,未能如願。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病死於五丈原(今陝西省勉縣境內)軍中。
諸葛亮死後,後人為了緬懷他的功績,曾在他居住過的地方建造了一座武侯祠堂,以示追念。自西晉以來,歷代的文人墨客絡繹不絕來此憑吊,留下了一副副膾炙人口的名楹佳聯。在這些楹聯中有一些對聯巧妙地將數字嵌入其中,別出心裁,獨具匠心。
位於河南南陽市的卧龍崗相傳是諸葛亮當年躬耕之地,這里景色幽雅,建築別致。武侯祠內有這樣一副對聯:
收二川,擺八陣,七擒六齣,五丈原設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
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按金土木爻之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從這副楹聯中不難看出,上聯嵌入了數字一至十,下聯嵌入了「五方」和「五行」,對諸葛孔明的一生作出了高度概括。
四川成都市南郊的武侯祠,是西晉末年十六國李雄為紀念蜀漢丞相諸葛亮而建的。祠內古柏蒼郁,殿宇雄偉,這里也有一副對聯,是贊頌諸葛亮在蜀川的功德的:
一生惟謹慎,七擒南渡,六齣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尊教受;
十倍荷褒榮,八陣名成,兩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銳,三分功定屬元勛。
此外,
兩表酬三顧,一對足千秋。
這副對聯僅用了短短的十個字,贊頌了諸葛亮才高睿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一生功績。所謂「兩表」是指諸葛亮入川後為蜀漢大業所作的前、後兩個《出師表》;還「一對」是指當年劉備三顧茅廬時所作的《隆中對》,在文中諸葛亮有「三分天下」的精闢分析。
陝西省勉縣定軍山有「武鄉侯」諸葛亮的陵墓,當年諸葛亮出川伐魏病死五丈原後就埋葬於此,這里的武侯祠有這樣一副對聯,可謂對諸葛亮一生蓋棺論定了。該聯曰:
義膽忠肝,六經以來二表;
託孤寄命,三代而後一人。
G. 諸葛亮治蜀的措施
諸葛亮在漢中休士勸農期間,充分利用了漢中優厚的經濟條件,因地制宜地採取版了一系列發權展生產的得力措施,使北伐軍資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決,諸葛亮死後,蜀軍撤退,魏軍還在蜀營中「獲其圖書、糧谷甚眾」。這正說明了諸葛亮休士勸農,實行軍屯耕戰的效果是顯著的。
經諸葛亮「踵跡增築」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還是漢中地區灌溉面積最大的水利工程。據李儀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餘畝,灌南鄭縣田三萬零六百餘畝,灌酒縣七千餘畝,共四萬六千餘畝。
(7)歷史學家對諸葛亮治蜀的看法擴展閱讀:
生平
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琅琊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琅琊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
諸葛亮3歲時母親章氏病逝,諸葛亮8歲時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今江西南昌)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荊州劉表。
H. 歷史人物對諸葛亮的評價是什麼
司馬徽: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卧龍、鳳雛。
劉備: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孫權:①丞相受遺輔政,國富刑清,雖伊尹格於皇天,周公光於四表,無以遠過。②諸葛丞相德威遠著,翼戴本國,典戎在外,信感陰陽,誠動天地,重復結盟,廣誠約誓,使東西士民咸共聞知。
孟獲: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賈詡:諸葛亮善治國。
劉曄: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
楊洪:西土咸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用也。
馬良:尊兄應期贊世,配業光國,魄兆遠矣。夫變用雅慮,審貴垂明,於以簡才,宜適其時。若乃和光悅遠,邁德天壤,使時閉於聽,世服於道,齊高妙之音,正鄭、衛之聲,並利於事,無相奪倫,此乃管弦之至,牙、曠之調也。
張裔:公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此賢愚之所以僉忘其身者也。
司馬懿:1、真乃天下奇才也!」「亮慮多決少。2、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楊戲:忠武英高,獻策江濱,攀吳連蜀,權我世真。受遺阿衡,整武齊文,敷陳德教,理物移風,賢愚競心,僉忘其身。誕靜邦內,四裔以綏,屢臨敵庭,實耀其威,研精大國,恨於未夷。
習隆、向充:況亮德范遐邇,勛蓋季世。
劉禪:惟君體資文武,明睿篤誠,受遺託孤,匡輔朕躬,繼絕興微,志存靖亂;爰整六師,無歲不征,神武赫然,威鎮八荒,將建殊功於季漢,參伊、周之巨勛。如何不弔,事臨垂克,遘疾隕喪!朕用傷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紀行命謚,所以光昭將來,刊載不朽。今使使持節左中郎將杜瓊,贈君丞相武鄉侯印綬,謚君為忠武侯。魂而有靈,嘉茲寵榮。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張悌:諸葛、司馬二相,遭值際會,託身明主,或收功於蜀漢,或冊名於伊、洛。丕、備既沒,後嗣繼統,各受保阿之任,輔翼幼主,不負然諾之誠,亦一國之宗臣,霸王之賢佐也。
諸葛亮: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劉禪追謚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I. 諸葛亮治理蜀國的評價
劉備在世時,諸葛亮治理蜀國的評價
足食足兵!每每劉備出兵征伐,諸葛亮便負責鎮守成都,內為劉備足食足兵容,如漢中之戰就替在連連戰敗的劉備提供資援。
劉備死後,諸葛亮治理蜀國的評價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三國志》)
另外,諸葛亮在其他方面的評價
諸葛亮休士勸農,實行軍屯耕戰的效果是顯著的。經諸葛亮「踵跡增築」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還是漢中地區灌溉面積最大的水利工程。
漢中盆地古代農田水利設施至今所產生的實際效用和不斷改進利用,與諸葛亮當年在漢中休上勸農時,開拓農田、興修水利、發展生產的豐功偉績是分不開的。
不要忘了,蜀國經諸葛亮治理以後,成了名副其實「天府之國」,這里有諸葛亮的功勞!
「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就是平定南蠻!而且能夠令南蠻臣服!更為重要的是他發展了當時的南蠻!
J. 請教各位,諸葛亮治理蜀國有哪些思想,言論或歷史典故
諸葛亮對蜀國的建立和發展的重要貢獻:
1、政治上
諸葛亮作為蜀漢的丞相,安撫百姓、遵守禮制、約束官員、慎用權利,對人開誠布公、胸懷坦誠。為國盡忠效力的即使是自己的仇人也加以賞賜,玩忽職守犯法的就算是他的親信也給予處罰,只要誠心認罪伏法就是再重的罪也給予寬大處理,巧言令色逃避責任就是再輕的過錯也要從嚴治理,再小的善良和功勞都給予褒獎,再小過錯都予以處罰。他處理事務簡練實際,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不計較虛名而重視實際,貪慕虛榮的事他都不做;終於使蜀國上下的人都害怕卻敬仰他,使用嚴刑峻法卻沒有人有怨言,這是因為他用心端正坦誠而對人的勸戒又十分明確正當的緣故。可以說他是治理國家的優秀人才,其才能可以與管仲、蕭何相媲美。
2、經濟上
諸葛亮在漢中休士勸農期間,利用了漢中的經濟條件,因地制宜地採取了一系列發展生產的得力措施,使北伐軍資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決,諸葛亮死後,蜀漢軍撤退,魏軍還在蜀營中「獲其圖書、糧谷甚眾」。這正說明了諸葛亮休士勸農,實行軍屯耕戰的效果。當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來更多的人口,使地廣人稀的漢中重新得到發展,逐步到達人多、糧多的良性循環,使百姓「安其居,樂其業」。
經諸葛亮「踵跡增築」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還是漢中地區灌溉面積最大的水利工程。據李儀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餘畝,灌南鄭縣田三萬零六百餘畝,灌酒縣七千餘畝,共四萬六千餘畝。」漢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據考古調查統計,全區至今尚保留有漢以來的古堰七十多處,一些堰渠經歷代使用維修,一直延用至今。同時各地在繼承和學習古代開發利用水利資源經驗的基礎上,又不斷增修了大批塘、庫、陂池等水利設施。僅勉縣就增修了能蓄十萬立方水的水庫三十七個;塘與陂池達三百多個;冬水田至今仍有五萬多畝。
上述實事說明,漢中盆地古代農田水利設施至今所產生的實際效用和不斷改進利用,與諸葛亮當年在漢中休上勸農時,開拓農田、興修水利、發展生產的豐功偉績是分不開的。
3、軍事上
諸葛亮作為軍事家在歷代兵家也得到了較高的認可。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看到諸葛亮的營壘,稱贊其為「天下奇才」。唐太宗與李靖在《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多次提到諸葛亮的治軍之法與八陣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並且表明陳壽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史官鮮克知兵,不能紀其實跡焉」。唐朝時亦將諸葛亮評選為武廟十哲之一,與張良、韓信、白起等九位歷代兵家享同等地位。諸葛亮亦作諸多軍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對中國軍事界有一定的貢獻。諸葛亮在技術發明上亦有靈巧的表現,如改良連弩。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陣圖,直至唐代將領李靖仍然十分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