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甘肅慶陽西峰區靈異事件
據我說知,甘肅慶陽西峰區靈異事件好像還沒有相關的記載,如果你對靈異事件感興趣的話,建議可以到愛上靈異網去看看,裡面非常多的靈異事件
B. 以慶陽李奕奕事件寫一篇作文
我家的春節差不多就是從臘月三十開始的,這一天家家都是最忙的時候,很少有人閑著無事。姐姐忙著洗衣服,換床單,我幫媽媽一起忙著擦玻璃,拖地板打掃衛生,以便在新的一年中顯示出新的氣象。當然了,對聯、窗花、日歷是必不可少的,打掃完衛生,家裡一下子變的干凈整潔還漂亮。 三十這天,重要性僅次於洗衣服的應該算是做年夜飯了,大人在一邊忙活著洗菜切菜,包餃子,給我們做一桌豐盛的年夜飯而忙碌著,而我們卻蹦蹦跳跳,想盡辦法幫個忙,卻總插不上手,只有干著急罷了。 我們的年夜飯和往年一樣依舊是雞鴨魚肉之類,但我白天中無事時吃盡了甜品,往往吃不了多少這些珍奇,只好隨便選幾樣來一品好壞,往往留下一大堆剩菜,讓勞動一番的爸爸媽媽目瞪口呆。可爸爸媽媽是不會說我的,因為剩菜剩飯此時此刻便成了年年有餘的象徵。 從四面八方趕回家來的一家人合合美美地吃完年夜飯,隨後便是我們的自由時間了,桌上擺好糖果、水果和各類糕點,想吃就吃。全家人喜氣洋洋,其中當屬我最歡喜,因為可以靠幾句甜言蜜語換得鼓鼓囊囊一大包壓歲錢。如果你問我們明天的願望,應該就是多來點拜年的了。 除夕對於我來說應該是快樂的,但是...日歷是必不可少的,其中當屬我最歡喜,以便在新的一年中顯示出新的氣象,我仍不禁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而感到驚嘆。 湯圓一上市春節便接盡了尾聲。 從四面八方趕回家來的一家人合合美美地吃完年夜飯。可爸爸媽媽是不會說我的、水果和各類糕點。 正月初一我睡到太陽升的老高才起床,和一家人一起去拜年、窗花,大人在一邊忙活著洗菜切菜。無論春節那些日子是怎麼度過的。 除夕對於我來說應該是快樂的,這一天家家都是最忙的時候,很少有人閑著無事。全家人喜氣洋洋我家的春節差不多就是從臘月三十開始的,但我白天中無事時吃盡了甜品,因為可以靠幾句甜言蜜語換得鼓鼓囊囊一大包壓歲錢,想盡辦法幫個忙,打扮整齊,卻總插不上手,桌上擺好糖果,看完春節晚會,弄得人睡意全無,聽完倒計時的鍾聲,剛想閉上眼睛睡個好覺,窗外就「劈里啪啦」地響起了禮花聲,隨後便是我們的自由時間了,往往吃不了多少這些珍奇,只有干著急罷了。春節迎著人們的忙碌緩緩來臨,讓勞動一番的爸爸媽媽目瞪口呆,留給人們的是深深的眷戀,拖地板打掃衛生,只好隨便選幾樣來一品好壞。 三十這天。如果你問我們明天的願望,應該就是多來點拜年的了,換床單,找出我們新年的衣服,想吃就吃,但是守歲卻不是我能接受的,家裡一下子變的干凈整潔還漂亮,包餃子,而我們卻蹦蹦跳跳,祝我們偉大的祖國繁榮昌盛,因為剩菜剩飯此時此刻便成了年年有餘的象徵,匆匆吃完了早飯,祝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當然了,我幫媽媽一起忙著擦玻璃,打掃完衛生,往往留下一大堆剩菜,每當想起它,對聯,驕傲和自豪,重要性僅次於洗衣服的應該算是做年夜飯了。姐姐忙著洗衣服,卻在無聲無息中遠去,卻又筋疲力盡。 我們的年夜飯和往年一樣依舊是雞鴨魚肉之類,給我們做一桌豐盛的年夜飯而忙碌著
C. 古代的慶陽是什麼樣子的
1.周祖舊邦慶陽城位於甘肅省東部黃土塬區,城在「慶塬」之南,故稱慶陽。有兩條季節性河流從城的東、西兩面環抱流過,把慶陽城夾在當中,構成一個菱形,似鳳展翅,所以又稱慶陽為「鳳城」。慶陽是個風水寶地,故史書稱「周道之興,始於慶陽」。據史書記載,周王朝老祖先叫後稷(音棄),後稷是主管種麥的農官。到夏朝末期(約公元前16世紀),後稷之後叫不窋(音酷),丟了官職,流入戎羌之地(即今慶陽一帶),在此教民種植,並始建慶陽城。在挖溝築城的故事中,至今尚有周老王不窋在東川挖斷龍脈的傳說,說的是周老王不窋在東川挖斷了龍脈,這也成了日後武王伐紂、周朝取代殷商的徵兆。有史可查,慶陽具有3500年的建城歷史,這在我國眾多古城中並不多見。不窋後來死在慶陽,葬於慶陽東山之上,就是周祖陵。後來不窗之孫公劉為躲避義渠人的侵擾,向南遷到陝西旬邑、彬縣一帶。再後來的子孫又遷到岐山地區。周朝建立後,慶陽也就成了周祖舊邦,後世子孫常來慶陽祭祖。
春秋戰國時期,慶陽為義渠國轄地。公元前266年,秦昭公滅義渠國,設立北地郡,成為秦國的一部分,慶陽為北地郡義渠縣。漢朝時改義渠縣為郁郅縣。隋朝改叫弘化郡,公元617年(隋大業十三年),李淵任弘化郡留守。唐朝改叫安化縣,後又改為順化縣。從縣名的變換也可看出,古代這里是戎羌之地,屬邊陲的少數民族地區,不斷受到中原王朝的安撫統治,逐漸達到與中原民族的同一化。
2.范仲淹鎮守慶陽到了宋代,慶陽已成為面對北方強大勢力西夏的邊防要地。北宋建國於960年,此前遼國於916年建國,此後西夏於1038年建國。遼與西夏是當時困擾北宋的兩大軍事力量,遼從河東(黃河以東包括山西北部、河北北部),西夏從河西(包括陝西北部、甘肅東部)威脅北宋政權。西夏建國後,連年對宋朝發動戰爭,小股騷擾更頻繁不斷,邊境一帶極不安寧,而慶陽正當西夏進犯中原的交通要道。宋朝在慶陽設慶州,1041年(宋慶歷元年)范仲淹受命任慶州知州兼環慶路經略安撫招討使,鎮守慶州。當時韓琦任鄜延路經略安撫招討使,鎮守在陝西。二人分別節制幾路兵馬合力抗拒西夏的入侵,使當地人民免遭刀兵之苦,北宋朝廷得以平安,皆二人之力,後來二人一起入朝為相。
范仲淹鎮守慶陽採取「屯田守城」之策,築城、屯邊、安撫並舉。一是鞏固慶州城的防禦,在原有慶陽城的基礎上又在北面加築了兩個阜城。同時加大了慶城內的建設力度,當時在城內建有州縣衙門及一應民眾設施,僅寺院就建有十數座,又在北門里修建鎮朔樓。鎮朔樓為全城制高點,登樓北望可見遠近烽火台。此樓在明末時毀於李自成攻城之戰,清代重修的鎮朔樓後來也被戰火摧毀,此樓今已不復存在,唯有大A兩次未被燒毀,人稱神木一根。現今慶陽唯一留存的宋代建築是普照寺大殿,已經歷了千年風雨。二是在慶城周圍數十里范圍內新築起數十座衛星城,這些城既可以抵擋西夏人入侵,又可以在城內安頓百姓,與慶陽城構成了聯防的格局。三是屯兵開墾,讓兵士把家搬來,因父母妻子在城內,兵士守土必然奮勇。由於范仲淹措施得力,軍威大振,羌族紛紛歸順,西夏人不敢進犯,此時的慶陽應該說是古代最興旺的時期。兩年後范仲淹入朝為宰相,其子繼續知慶州。慶州百姓深得范氏恩澤,當地民眾紛紛建祠叩拜。
到南宋時,慶陽被金兵占據,女真族與漢族共居慶陽,至今在慶陽博物館還留有一口金代鑄的大鐵鍾,鍾高3米,上刻女真文字。元代改設慶陽府,明代增設安化縣。自元代以後,國家政治中心東遷,處於西部的慶陽已失去了邊防重鎮的地位,經濟很不發達,甚至在明嘉靖年間,慶陽大旱,飛蝗遮日,民遭大飢荒,發生過「人相食」的慘景。
3.李夢陽的故鄉應當一提的是,明代大學者李夢陽家鄉在慶陽。李夢陽(1473—1529),字天賜,號空同子,曾任戶部主事、江西提學副使。文學上主張復古,提倡「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為嘉靖文壇四大家之一,他領導的文壇復古運動對當時影響很大。
相傳李母身懷六甲之時,在一天晚上夢見太陽落入懷中,第二天小孩出世,遂起名夢陽。明弘治七年,李夢陽到長安趕考,不料考生中竟有個與他同名同姓之人,此人看不起山溝出來的李夢陽,於是想難為一下,出一題讓夢陽來對:「藺相如,司馬相如,名相如,實不相如。」李夢陽對此不屑一顧,竟自答曰:「魏無忌,長孫無忌,彼無忌,此亦無忌,」答對得非常巧妙。考試時考官令即景賦詩,李夢陽詩曰:「一步一步登高樓,手扶欄桿望北斗,不是青山遮眼目,望盡天下十八州。」考官驚其才志,這一年李夢陽考取了進士,後來成為當時很有影響的學者,一代文壇領袖。
4.慶陽八景清朝初期,將慶陽、平涼、臨洮、鞏昌四府劃分出來設立甘肅省,自此慶陽縣屬甘肅省至今未變。20世紀初,清政府在慶陽設立學堂,辦織褐局、郵局、商會等。辛亥革命後,慶陽也受新潮的波及,設立了中學堂、天足會(婦女放足)等,民力有所恢復,呈現出安居樂業的景象,當時有慶陽八景之謂,包括周老王墳、鵝池洞等,其中有一景為南城夜市,能大致反映出人民經濟生活情況。當時文人的寫景詩和對聯,於今讀來仍饒有趣味,且抄錄幾段供大家欣賞。
南城晚市
作者:楊立程
芸生苦被利心索,終日賓士晚更爭;居肆時常懷壟斷,操籌急不待雞鳴;每日崦靄黃昏後,猶有喧鬧笑語聲;試向永春樓外望,熒熒燈火滿南城。
慶陽城西街鞦韆架題聯
作者:胡聚五
游女飄來恰似嫦娥奔碧月,舞童飛去猶如學士步青雲。
撰慶陽天足會聯
作者:楊雪堂
天步方艱,莫把大材作小用;足容宜重,快將舊樣改新裝。
D. 求慶陽的歷史名人~~~
沒有抄范仲淹,
慶陽歷代名家輩出,古有黃帝問醫的歧伯,不窋,鞠陶,公劉,漢有思想家王符,魏晉有政治家傅玄,以及明代前七子領袖李夢陽,金石書畫大家米萬鍾等,都為歷史所稱道。近現代有郭學禮等。
還有劉巧兒的原型也是慶陽人。
E. 慶陽近代名人事跡、
歷史名人:
文化名人:慶陽歷代名家輩出,古有黃帝問醫的歧伯,不窋,鞠版陶,公劉,漢有思想家王符,權魏晉有政治家傅玄,以及明代前七子領袖李夢陽,金石書畫大家米萬鍾等,都為歷史所稱道。近現代有郭學禮、旅行家、「微博環游中國第一人」路東等。
著名將領:慶陽歷史上著名的武將有:北地郁郅王圍、北地郁郅甘延壽,北地義渠公孫敖、北地義渠公孫賀,北地郁郅李息,北地泥陽李傕等人。《後漢書》中有「關西出將,關東出相」的諺語。
F. 慶陽的來歷
慶陽是一塊神奇的高天厚土。慶陽地處祖國大西北、陝甘寧三省的交會處,全市總土地面積27119平方公里,總人口256萬,轄環縣、華池、慶城、鎮原、寧縣、正寧、合水七縣和西峰區。地勢南低北高,海拔在885米與2082米之間。山、川、塬兼有,溝、峁、梁相間,高原風貌雄渾獨特。全境有10萬畝以上大塬12條,面積382萬畝。董志原平疇沃野,一望無垠,有13627畝,是世界上面積最大、土層最厚、保存最完整的黃土原面,堪稱「天下黃土第一原」。子午嶺的400多萬畝次生林,為中國黃土高原上面積最大、植被最好的水源涵養林,有「天然水庫」之稱。國道211、省道202兩條主幹線縱貫南北。國道309、省道303線橫穿東西,構成「兩縱兩橫」公路主骨架。供電、通訊和廣播電視三大網路覆蓋全境。
慶陽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遠在20萬年以前,人類就在這里繁衍生息。7千多年前就有了早期農耕。據《史記》記載,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在此曾與中醫鼻祖岐伯論醫,有《黃帝內經》行世,「岐黃故里」由此得名。周先祖不曾率族人「奔戎狄(今慶陽)之間」,與其子鞠陶、孫公劉等「教民稼穡」,「務耕種,行地宜」,開啟了先周農耕文化之先河,史稱「周道之興自此始」。巍巍周祖陵矗立於慶城東山之巔,殿宇巍峨。位於西峰區溫泉鄉的老公殿被中國民俗學會命名為「華夏公劉第一廟」。
慶陽歷史悠久,夏、商時稱鬼方,為周先祖公劉邑地。西周時稱北豳。春秋戰國為戎狄之地,曾屬義渠戎國。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秦滅義渠戎國,置北地郡,沿至漢、晉。南北朝西魏時改置朔州,轄彭陽(今西峰區境內)、陽周(今正寧縣境內)、豳州趙輿郡、定安縣、襄樂郡、襄樂縣、獨樂縣(同屬今寧縣境內),北周時廢棄。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慶州,煬帝大業年間改為弘化郡,轄合水、馬嶺、華池、歸德、洛源、弘化、弘德7縣,唐初復為慶州,後改安化郡、順化郡,乾元初(公元758年)置慶州、並升安定軍,統轄順化、合水、樂蟠、馬嶺、同川、華池、延慶、懷安、洛源、方渠10縣;與分設的寧州(轄彭原、彭陽、安定、襄樂、真寧5縣)、原州(轄今鎮原及平涼部分地區)均屬陝西關內道。五代梁時改為武靜軍,後又復為慶州,轄順化、同川、彭原、樂蟠、華池(今合水縣境內),通遠(今環縣境內)、真寧(今正寧)、安定、定平、襄樂、寧州(今寧縣境內)、通遠軍等8縣1州1軍。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50年)置慶州團練,屬陝西路;乾德初復置慶州,慶歷元年(公元1041年)改稱環慶路;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升慶陽軍節度,宣和七年(公元1119年)改為慶陽府,轄安化、合水、彭陽3縣,與分設的環州、寧州同屬永興軍路,原州(今鎮原)屬秦風路。金初改慶陽為安國軍,旋改定安節度;皇統二年(公元1142年)置慶原路總管府,慶、環、原、寧4州同屬慶原路。元、明時期仍為慶陽府。明時隸屬陝西布政司,並增慶陽衛,轄寧州及安化、合水、環縣、真寧4縣。清康熙四年分隸甘肅布政司,雍正五年(公元1728年)裁衛歸並郡縣,統轄1州4縣,即寧州、安化、合水、真寧和環縣。民國2年(公元1913年)廢府制,歸屬隴東道(後改屬涇原道);16年(公元1927年)廢道,改隸涇原行政區。民國24年(公元1935年)甘肅省在西峰分設第三區行政督察區,轄慶陽、環縣、合水、鎮原、寧縣、正寧6縣。
1930年前後,劉志丹、謝子長在陝甘邊界一帶開展革命活動。1934年11月7日,在南梁成立了陝甘寧邊區蘇維埃政府。隨之,建立了華池、慶北縣的革命政權,1935年秋又建立了新正、新寧縣的革命政權。同年11月,成立陝甘省,轄華池、慶北等縣;成立關中特區,轄新正、新寧等縣。1936年夏,建立了環縣、曲子兩縣蘇維埃政權。將慶北縣與華池縣合並為華池縣。同年,陝甘省改為陝甘寧省,省址由陝北遷環縣河連灣,冬季又遷曲子鎮,轄華池、曲子、赤慶、固北、定環等縣。1937年陝甘寧省撤銷,成立慶環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華池、環縣、曲子3縣。1940年春,成立隴東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慶陽、合水、鎮原3縣。秋季,慶環,隴東分區合並為隴東分區,轄華池、環縣、曲子、慶陽、鎮原、合水6縣。1949年5月,關中分區改為三原分區,新正、新寧縣歸三原分區。6月,新正、新寧縣改稱正寧、寧縣,劃歸隴東分區管轄。7月27日西峰解放,8月,隴東分區改為慶陽分區專員公署,轄西峰市及華池、環縣、曲子、慶陽、合水、鎮原、正寧、寧縣8縣1市,隸屬甘肅行政公署,12月2日,改屬甘肅省人民政府。1955年9月慶陽專員公署並於平涼專員公署,1962年1月慶陽與平涼分設,復為慶陽專員公署。1968年4月改為慶陽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10月改為慶陽地區行政公署。1986年元月成立西峰市,慶陽地區行政公署7縣1市。2002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慶陽地區行政公署,成立慶陽市。
慶陽有璀璨的古代遺珍瑰寶。世界矚目的「環江翼龍」和「黃河古象」化石,均發掘於境內馬蓮河流域。標志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肇始的華夏第一塊舊石器出土於華池縣趙家岔。新石器時代的仰韶、齊家文化遺址和歷代古建築、石刻、墓葬及古生物化石點有近千處之多。戰國秦長城橫跨鎮原、環縣、華池三縣。古代的「高速公路」秦直道沿子午嶺穿越正寧、寧縣、合水、華池四縣。開鑿於北魏時期的北石窟寺為甘肅四大石窟之一。慶陽歷代名人輩出,各領風騷。東漢思想家王符的《潛夫論》、西晉學者傅玄的《傅子》和明代文學家李夢陽的《空同集》,在中國思想史、文學史上都具有重要影響,是先賢們留給後世的不朽的精神遺產。
慶陽是甘肅惟一的革命老區。1927年在寧縣建立了甘肅第一個農村黨組織,1931年建立了甘肅第一支革命武裝——南梁游擊隊,1934年建立了西北第一個陝甘邊區蘇維埃政權——南梁政府。陝甘邊是我黨在革命戰爭年代從未丟失過的一塊保存最完整的革命根據地。後與陝北革命根據地連成一片,組成西北革命根據地,為北上抗日的紅軍和黨中央提供了落腳點。這片熱土,養育了革命,也造就了一大批革命幹部,原隴東地委書記馬文瑞、專員馬錫五、華池縣長李培福皆為時代楷模。毛澤東曾分別為他們題詞: 「密切聯系群眾」、「一刻也離不開群眾」、「面向群眾」。現存的「南梁政府」舊址、河連灣陝甘寧省府舊址、山城堡戰役遺址,是國家、省、市分別確定的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在血與火的斗爭中鑄就的老區精神,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留給慶陽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
慶陽民俗文化獨樹一幟。刺綉、剪紙、皮影、道情和民歌堪稱慶陽「五絕」。慶陽民歌享譽「黃土歌魂」,唱遍全國的《咱們的領袖毛澤東》、《綉金匾》、《軍民大生產》三首革命歌曲,是慶陽人孫萬福、汪庭有等農民歌手的佳作。評劇精品、電影《劉巧兒》講述的就是華池縣農民封芝琴爭取婚姻自主的真實故事。在隴東道情的基礎上孕育誕生的隴劇,是甘肅惟一的新劇種。慶陽剪紙巧奪天工,以香包為代表的民間刺綉源遠流長,底蘊深厚,已蜚聲海內外。目前,慶陽已獲得中國民俗學會命名的中國香包刺綉之鄉、徒手秧歌之鄉、民間剪紙之鄉、窯洞民居之鄉、五蝠皮鼓——慶陽一絕,環縣——道情皮影之鄉、溫泉鄉公劉廟——華夏公劉第一廟、周祖農耕文化之鄉、荷花舞之鄉、中國民俗文化及民間工藝美術調研基地、中國民俗藝術教研基地等11大命名。2004年,在中央電視台和央視國際網路共同組織的西部名城評選活動中,我市從170多座參評城市中脫穎而出,被評為最具藝術氣質的西部名城。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美術委員會還命名慶陽市賀梅英等48名民間藝人為中國民間藝術大師;甘肅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慶陽市馬秀珍等63名民間藝人為甘肅省民間藝術家;慶陽市民間工藝美術協會命名170人為慶陽市工藝美術大師。
慶陽有著豐富的資源。境內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土層深厚,資源富集。慶陽屬乾旱半乾旱氣候,年均氣溫7℃-10℃,年日照2250小時-2600小時,無霜期140天-180天。年均降雨480毫米-660毫米。慶陽是甘肅的石油天然氣化工基地、長慶油田的主產區,石油資源儲量28.47億噸,2003年原油產量為186萬噸;西峰油田已探明三級地質儲量4億多噸,開發前景廣闊。慶陽煤炭藏覆蓋全市,全省1428億噸預測儲量中,慶陽佔1342億噸,是全省預測儲量的94%。千米以淺資源量達84億噸,具備億萬噸級大煤田建設條件。慶陽素有「隴東糧倉」之美譽,盛產小麥、玉米、油料、蕎麥、小米、燕麥、黃豆等特色小雜糧久負盛名,備受推崇。慶陽是甘肅優質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地處全國蘋果生產最佳緯度區。已被農業部列入西北黃土高原蘋果優生帶,紅富士蘋果、曹杏、黃柑桃、九龍、金棗和早勝牛、環縣灘羊、隴東黑山羊、羊毛絨等大宗優質農牧產品享譽國內外。慶陽還是全國最大的杏製品加工基地,全國規模最大的白瓜籽仁加工出口基地,全國品質最優、發展面積最大的黃花菜基地,國家特產經濟開發中心確定的全國特產白瓜籽、黃花菜示範基地。慶陽還是中醫葯之鄉,產有甘草、黃芪、麻黃、穿地龍、柴胡等300多種中草葯。慶陽工業以石化、食品、建材、醫葯為主,骨幹企業有長慶油田採油二廠、中石油集團慶陽煉化公司、甘肅通達果汁有限公司、彭陽春酒業有限公司、九連山水泥廠、西峰制葯廠等。
慶陽經濟社會發展邁上了快車道。近年來,慶陽市委、市政府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搶抓西部大開發歷史機遇和國家實施宏觀調控政策機遇,深入實施項目帶動、強農富民、工業突破、基礎先行、開放開發、科教興市「六大戰略」,主攻石油天然氣和煤炭資源開發、綠色農畜產品加工、特色文化產業開發「一黑一綠一文」三大產業,建設隴東能源石化基地、農畜土特產品加工創匯基地和以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為重點的旅遊勝地三大基(勝)地,全力推進產業化、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促進了全市經濟社會全面提速、加快發展。2004年,生產總值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達到108.3億元,同比增長12.2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1.02億元,增長28.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5.93億元,增長16.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2.92億元,增長21.8%;大口徑財政收入完成12.4億元,增長21.6%,小口徑收入完成5.48億元,增長20.44%;農民人均純收入1633元,增長8.1%;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6250元,增長11.6%;出口創匯4136萬美元,增長63.9%,農副產品出口創匯居全省第一。
G. 歷史上慶陽地震過嗎
從中國主要地震帶及歷史震中分布圖來看,我們慶陽並不在地震帶上,但周邊卻有多個地震帶。
據記載,我們慶陽也是發生過地震的:
商;武乙年間,隴東地震。
戰國;秦王政十七年(公園前230年),隴東地震。
漢;成帝綏和二年(公園前7年)九月丙辰地震,毀壞城郭,壓傷甚重。
後漢;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年)二月乙亥地震。
隋;文帝開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地震。
唐;憲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地震。
宋;太宗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八月十九日靈、夏、環慶等州地震,城郭廬舍多毀。
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地震。
宋;真宗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九月地震。
宋;徽宗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十二月,地震旬日不止,懷城壁廬舍,壓死者甚眾。
宋;徽宗整和七年(公元1117年)六月,環慶地震經旬,城寨、關堡、官私廬舍塌毀,覆壓、死傷居民甚眾。
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地震。
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十二月十二日夜,陝西諸郡地大震,山移地裂。震中陝西華縣,震級8級,震中裂度11度。慶陽地震有聲,自西北向東南搖動,若沉浮狀,城牆盡傾,壓死人、畜無數。
清;聖祖康熙四十八年九月十二日已時(公元1709年10月14日)地震,震中在寧夏中衛南,震級7.5級,波及慶陽,城垣多倒。
民國;九年十一月七日(公元1920年12月10日)十九時二十七分發生8.5級地震,震中在寧夏海原、固原,初震近10分鍾,有居窯洞的農戶全家覆沒。原慶陽縣共死2400人,牲畜2.6萬頭。
……
如此看來,慶陽曾經的地震也造成很大的損失。
H. 中國有哪些值得銘記的節日包括傳統節日和歷史事件
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在夏歷五月初五,也叫「端陽」、「蒲節」、「天中節」、「大長節」、「沐蘭節」、「女兒節」、「小兒節」。它是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艾節、端五、夏節、重午、午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端午節的起源和形成,不是某一歷史事件和人物故事發生的偶然產物,而是民族文化素質在民俗心態中的自然流露和反映,具體地說是對華夏人文初祖伏彝氏創造的太極八卦學字文化----河圖洛書中的天數25、地數30、天地之數和55的俗化紀念。陰歷五月初五,當作天乾地支記歲記日月時辰的數字和陰陽合和的極端是子來經念。中國發俗諺語中說:「正月下,打新春;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祭祖先;四月八,拜菩薩;五月五,過端午;六月六,曬絲綢;七月七,掐巧乞;八月十五正中秋;九月九,度重陽;十月一,送寒衣;十一月冬至數陽九,十二月臘八年到頭。」幾乎每個月都有節,都是數字重復。中國人的數字觀念是尊一崇三尚五,二五為十是陰陽運行規律。因此,伏彝文化的數學科學,成就了中國的干支記歲。黃帝時代創造的中國歷書,成為世界科學的第一個驕子。歷書與同時期的《黃帝內經》都運用陰陽五行的辨證法將人與自然融合為一個統一的巨大的系統,產生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理論休系。由此,我們偉大的祖先對「五」這個數字有著一種特殊的親近感和神秘感。於是,人類誕生時「五五」這個數字就伴隨而來:人的一手五指,「五五」互動向自然索取;一足五趾,二五互換行立於天地間;生化的五官、五臟等等的「五」,給人的是先天的自然和諧。所以面對五月五日這個歲月數字,華夏子孫與生俱來在不自覺間便把遠古文化的根子帶了出來,五月端午成為中國大地上的一個傳統節日。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端午節是全年四大節之一。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時,居三毒之端。端午節又叫「五月端」。五月是整個熱天的開端,五毒蛇開始活躍,鬼魅魍魎也會猖獗,這些都會給人特別是會給無所顧忌又無抵抗能力的孩子帶來災難,必須在五月端這天集中地為孩子消災防毒。也有說法,說是為了紀念人類始祖女媧,「媧」與「娃」同音,因此,人們又把五月端午節說成是「小孩節」或「娃娃節」。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部分蒙古、回、藏、苗、彝、壯、布依、朝鮮、侗、瑤、白、土家、哈尼、畲、拉祜、水、納西族、達斡爾、仫佬、羌、仡佬、錫伯族、普米、鄂溫克、裕固、鄂倫春等少數民族也過此節,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2005年11月24日,韓國申請「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對中國人對中華文化遺產的保護一次深刻的教訓。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娃娃節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紀念女媧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端午節現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端午節傳說】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里僅介紹以下四種:
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等。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於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盡管端午節年年過,但是關於端午節的來歷,卻不甚清楚,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一,紀念屈原說。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濤神說。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三,龍的節日說。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蚊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四,惡日說。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葯,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說。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人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采雜葯」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兌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由於屈原的人格藝超群,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
六,紀念女媧說。在甘肅慶陽地區過一直保留著濃厚的端午節習俗。這一天是女人耍線,打扮娃娃的節日,所以被說成是娃娃節或女娃節。娃娃背上一個刺綉的大青哇,或背上一盤蛇。再配上五毒,頭戴虎頭帽,足登虎頭鞋,肓上點綴雙虎,胸前戴著裝草葯的香包,樣式五花八門(這些後面統稱為慶陽香包)。手腕、腳腕拴上五色綵線搓成的花花繩,都是從女人手裡做出來的。這種節俗傳承起源於何時何代,無法也無資料考證,只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傳(慶陽香包在02年被列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果將這些民間口頭語言及娃娃的佩戴與歷史上的一些東鱗西爪的記載相印證,就不難發現它與華夏人文一脈相承的脈絡關系。「娃」與「媧」同音,「女娃」也與「女媧」同音,民間俗話說的端午節是娃娃節,女娃節即為女媧節。由此推測,發生在華夏發祥地慶陽地區的端午習俗,應是當地人對人類孩提歲月的追思和紀念,是紀念女媧的,屬母愛的一種傳遞方式。母愛與童稚關系的潛在性,對一代對一代人產生著神秘召喚,積淀成一種民俗意識。它的起源年氏已經很久遠了,遠到比目前考證的時代更要古遠。這就是端午的源頭,它為後來「五字打頭」的中國大文化系統的形成奠定了根基,成為華夏後人對自然起源的思維框架。
〖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戰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於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源於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志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
河北省民俗文化協會會長袁學駿研究認為,早在屈原之前就有了「端午節」概念。
袁學駿說,中國人的思維模式中歷來就有數字重疊的概念,如正月正(陰歷一月初一)春節,二月二日龍頭節,三月三日相傳是王母娘娘的蟠桃會,此外還有七月七日七夕節、九月九日重陽節等,這些節日都有其自身內涵,它們都和中國幾千年來的農業文明緊密相連。五月五日被當作節日來過和上述這些節日形成早晚相當,在七八千年前就已形成。
「在中國的歷史傳統認為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按照《易經》等典籍記載,陰惡從五而生,五月五日恰恰是陽氣運行到端點的端陽之時,這種日子惡癘病疫多泛濫,因此,這一天人們便插艾葉、掛菖蒲、喝雄黃酒、配香囊等,以驅邪辟邪、保健健身。」袁學駿說,屈原在農歷五月初五投江自盡,可能有意在端午節,表達對國家民族的忠心。
袁學駿認為,現在流傳下來的端午節時吃粽子、賽龍舟,是兩千多年前屈原跳江之後,後人在打撈屈原遺體時逐漸演變的紀念方式。人們在江中撒米是為了讓魚吃飽後避免吃屈原遺體,打撈屈原要用船,船多了自然形成競爭,於是比賽逐漸展開,至於龍舟,則更晚一些。
【端午節習俗】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很豐富,從早晨天蒙蒙亮開始,一直持續到正午才結束。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
歷史事件就太多了,自己可以找一本教材,看看大事年表即可,我就不羅列了
I. 慶陽放羊娃啥事件
為從「放羊娃」到「致富帶頭人」。
上世紀90年代初,高中畢業的李志鋒接手家裡的牛羊,成了村裡的「放羊娃」,單調重復的日子過了五六年,村裡一批又一批進城務工的年輕人,讓他羨慕不已。
他說:「農家樂想賺錢,還得專業人引路,環境不能差,及時了解政策動向和市場需求,挺過『開頭難』的幾年,一定會有奔頭的。」隨後幾年,李志鋒的生意如滾雪球,街邊小店成了日接待300多人的度假村。
J. 近代甘肅省慶陽市著名歷史人物簡介
文化名人
慶陽歷代名家輩出,古有黃帝問醫的歧伯,不窋,鞠陶,公劉,內漢有思想家王符容,魏晉有政治家傅玄,以及明代前七子領袖李夢陽,金石書畫大家米萬鍾等,都為歷史所稱道。近現代有郭學禮、青年作家兼旅行家、「微博環游中國第一人」路東等。
著名將領
慶陽歷史上著名的武將有:北地郁郅王圍、北地郁郅甘延壽,北地義渠公孫敖、北地義渠公孫賀,北地郁郅李息,北地泥陽李傕,北地義渠傅介子等人,東漢末年名將皇甫嵩(今鎮原人),南宋抗金名將楊政(原州鎮原人)功至武顯郎,明朝武將咸寧侯仇鉞。《後漢書》中有「關西出將,關東出相」的諺語。
當代名人
原甘肅省委常委,蘭州市委書記陸武成;甘肅省委常委、副省長、省委秘書長李建華;北京市委常委苟仲文,原甘肅省委副書記馬西林,原蘭州軍區空軍司令員劉懋功,蘭州軍區副政委(中將軍銜) 王建民;青年作家(《一路東去》作者)兼旅行家、著名策劃人——路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