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清朝的歷史事件

清朝的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2-05 15:12:43

A. 有關清朝所發生的主要歷史事件

清後期: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等等

B. 【求知】以下的清朝歷史事件

胤禛於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1678年12月13日)寅時出生於北京紫禁城永和宮,是康熙帝第四子。德妃烏雅氏所生。由於其生母烏雅氏出身低微,沒有撫育的資格,此外,清初時後宮也不允許生母撫育自己的兒子,因此胤禛滿月後由佟貴妃撫養。康熙皇帝曾評價幼年的胤禛「喜怒不定」,後經胤禛請求,於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撤此考語。因性情急躁,父皇康熙用「戒急用忍」訓喻他。胤禛早年隨康熙巡歷四方。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貝勒。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夏,康熙第一次罷黜了太子胤礽。在推選新太子的過程中,胤禛支持復立胤礽,同時與皇八子胤禩也保持良好的關系。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復立胤礽為太子。同年封胤禛為雍親王。[1] 此間諸皇子為謀求儲位,各結私黨,勾心鬥角極為激烈[1] 。當時的太子胤礽兩立兩廢,康熙諸皇子儲位的傳奇猜疑很多。胤禛由於善於治國、懂得韜光養晦。他尊釋教道學,自稱「天下第一閑人」,與諸兄弟維持和氣,與年羹堯和隆科多交往密切,同時向父親康熙表現誠孝,畫西藏於版圖,贏得康熙的信賴。[2] 康熙帝:「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3]
登基為帝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暢春園病逝,他繼承了皇位,次年改年號雍正 [1] 。

雍親王畫像[4]
胤禛即了帝位之後,重用康熙十三子胤祥,而康熙皇八子胤禩先是被安撫封為廉親王,後被削宗籍和圈禁,並被改名為"阿其那",意為待宰的魚。康熙的皇九子胤禟發往西寧,後被削宗籍和圈禁, 並被改名為"塞思黑",意為討厭的人。皇十子胤䄉被圈禁,康熙的皇十四子胤禎(允禵)先是派去守陵,再後來受圈禁。康熙皇十二子胤祹被降爵,後康熙的皇三子胤祉也被革爵圈禁。
從雍正年間時,對雍正繼位的談論便不絕於耳。雖然史學界對皇位合法性尚無定論,但流傳的把"十改於"的改詔之說是不成立的。因為傳位遺照有滿漢文兩種文本。在漢文本中,繁體的「傳位於皇四子」應寫作「傳位於皇四子」,字形差異很大,無法把「於」改成於,也無法在「皇」和「四」中間刪去「十」字。在滿文本中,皇子前面有皇子的封號,即雍親王,滿文寫作hūwaliyasun cin wang。「貝子」一詞,滿文寫作beise。由此可見兩者無法修改。在滿文本詔書中提及皇子姓名時,「胤禛」寫作in jen,「胤禎」寫作in jeng;「四」寫作in,「十四」寫作juwan in。綜上所述,流傳的把"十改於"的改詔之說不成立。

C. 清朝重要的歷史事件有哪些

改土歸流清朝雍正年間在西南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廢除土司制,實行流官制的政治改革。元朝開始實行的土司制度,弊病很多,土司對內殘暴統治屬民,對中央叛服不常,騷擾與之接壤的漢民,土司之間也不斷發生戰爭。為了解決日久相沿的土司割據的積弊,明清兩朝的統治者大多主張實行改土歸流政策。即在條件成熟的地方,取消土司世襲制度,設立府、廳、州、縣,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進行管理。康雍乾時期,清朝國力犟盛,雍正帝又是銳意進取的君主,因此大規模推行改土歸流的條件已趨成熟。 雍正四年(1726),雲貴總督鄂爾泰數次上疏,全面闡述改土歸流的必要,奏請立即推行。他建議對不法土司用計擒為上,以兵剿為次;使其自動投獻為上,勒令納土為次;既要用兵,又不專恃用兵。以武力相震懾,力爭以政治手段解決。他要求調整雲、貴、川等省邊境的不合理的行政區劃,以便統一事權,使地方官相機行事。雍正帝對此甚為贊賞,令其悉心辦理。同年五月,首先平定貴州長寨土司的叛亂,設立長寨廳(今貴州長順)。不久,清廷將原隸屬四川的烏蒙、鎮雄、東川三土府劃歸雲南。鄂爾泰派游擊哈元生領兵摧毀了叛亂的烏蒙土知府祿萬鍾、鎮雄土知府隴慶侯的勢力,改設烏蒙府(後改稱昭通府,今雲南昭通)、鎮雄州。雲貴改土歸流的巨大聲勢,很快沖擊到廣西地區。五年,清廷以威懾力量革去泗城土知府岑映宸的職務,在其屬南盤江以北地區設置永豐州(今貴州貞豐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劃歸貴州統轄。雍正帝為使雲貴廣西的改土歸流事務得以統一籌劃,特於六年底任命鄂爾泰為雲、貴、廣西三省總督。同年,命貴州按察使張廣泗在黔東南推行改土歸流政策。張廣泗帶兵深入黎平府古州(今貴州榕江)、都勻府丹江(今貴州雷山)苗、侗等族村寨,設廳,置同知,理民事。與雲貴廣西接界的湖南、湖北、四川等省的土司,本來就靠近內地,勢力有限,在形勢壓力下,紛紛請求交出世襲領地及土司印信,歸政中央。於是在各該省長吏經營下改設村縣。在廢除土司世襲制度時,對土司本人,根據他們的態度給以不同的處理。對自動交印者,參加賞賜,或予世職,或給現任武職。對抗拒者加以懲處,沒收財產,並將其遷徙到上述六省以外的內地省份,另給田房安排生活。在設立府縣的同時,添設軍事機構,如雲南增設烏蒙鎮、昭通雄威鎮、普洱元威鎮,貴州增加古州鎮、台拱鎮,廣西另設右江鎮,湖廣添永順協、永綏協等。清政府在改土歸流地區,清查戶口,丈量土地,徵收賦稅,建城池、設學校,原來土司只交納很少的貢賦,而將殘酷掠奪屬民所得的大量銀兩盡收於己。改土歸流後,變革賦役方法,廢除原來土司的徵收制度,與內地一樣,按地畝徵稅,數額一般少於內地。土民所受的剝削稍有減輕。改土歸流的地區,包括滇、黔、桂、川、湘、鄂六省,其中貴州省改土歸流的地區之廣,大約相當於原設府縣的面積。改土歸流所涉及的民族很多,有苗族、彝族、布依族、侗族、瑤族、水族等。雲南、貴州改土歸流的目標,到九年已基本實現。 改土歸流後,部分上層土司不甘心失敗,時刻圖謀復辟。而有些清軍在新地區肆行搶掠,有的流官不善於經理,驟然增加賦稅,興派徭役,自身又貪贓勒索。加之新設營汛部伍大多從鄰近地區抽調而來,致使原來地區力量空虛。這不僅使原土司有了叛亂的口實,也給了他們以可乘之機。十三年春,貴州古州、台拱地區苗民上層鼓動百姓發動叛亂。叛亂者深入丹江、黃平、凱里等廳州縣,雍正帝派兵鎮壓未果。乾隆帝繼位後,任命張廣泗為七省經略,於乾隆元年(1736)平定叛亂,清廷下令取消新區賦稅,按當地習慣審理民事糾紛,以鞏固對改土歸流地區的統治。雍正朝的改土歸流還只是在西南少數民族的部分地區實行,未改流的地方還不少。即使改流處,也還保留原土司的殘餘勢力,他們仍能不同程度地控制原來的屬民,但改土歸流廢除了土司制度,減少了叛亂因素,加犟了中央政府對邊疆的統治,有利於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中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經濟文化的發展有著積極意義。參考資料:網路

D. 清朝的歷史大事記

清朝(1616年、1636年或1644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君主制王朝,也是最後一個征服王朝。統治者為建州女真的愛新覺羅氏。

1616年努爾哈赤在今中國東北地區建國稱汗,國號金,史稱後金,定都赫圖阿拉(即興京,今遼寧新賓)。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並稱帝。1644年李自成建國順,滅明朝。同年,清軍藉由吳三桂引領入關以打敗李自成,隨後多爾袞迎順治帝遷都北京,清朝入主中原。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建立龐大的領土與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然而清廷推行文字獄與尊崇滿族與旗人的政策讓部分學者不認同此為盛世。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使清朝由中國的世界變成列強環視的中國。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強入侵的同時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傳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擊,並使列強瓜分中國。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的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雖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許多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同年宣統帝於2月12日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建立開始算起,共有十二帝,歷時296年,自入關並遷都北京以來,共歷十帝,歷時268年。

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然而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提升了行政效率,皇帝也能充分掌權。清朝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成千上萬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軍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最大可達1300萬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40萬平方公里左右,是中國歷史疆域最大的朝代之一。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然因重農思維,商業仍未發展出資本主義。

皇太極改「金」為「清」的原因,未有史料明確記載。可能為掩蓋女真曾臣服於明朝的歷史,以鼓舞士氣,進攻明朝;「清」之國號,或雲是金的諧音,而且滿人尚青,加水字邊以符合五德終始說,用水免去朱明之「火」。

1樓

順治二年(1654年)

六月中旬,清軍南下江南,佔領常州。

順治十五年

夏五月二十七日,暴風拔木,驟雨經旬,田禾淹沒,鄉民食觀音土。

康熙十八年(1679年)

旱、疫,大飢。米價昂貴,民食草根樹皮,餓殍載道。

康熙二十二年

修成《武進縣志》44卷,翌年刻。

康熙二十三年

十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八日,康熙南巡經常州。

康熙二十八年

二月初二日,康熙再次南巡經常州。

康熙三十一年

修成《武進縣續志》。

康熙三十八年

康熙與太後南巡過常州。

康熙四十二年

康熙又南巡過常州,並賜常州知府秦邦英、武進知縣劉喬齡御書唐句。

康熙五十五年

大旱,北鄉榆樹皮刮盡。

雍正四年(1726年)

析武進置陽湖縣。

是年,錢名世受年羹堯案株連,罷翰林院侍講職,押回常州。雍正書「名教罪人」四字,制匾掛其門首。更令在朝各官,作詩文筆伐,由錢名世刊刻進呈、散發。

雍正五年

疏浚孟瀆及德勝新河。造犁船四,領混江龍四具(犁船為清淤工具,混江龍為治河刷掃河底泥沙的工具)。

雍正十二年

武進、陽湖兩縣,以鄉建立社倉,積谷防荒。儲糧為鄉民自籌。

乾隆十六年(1751年)

二月十八日,乾隆帝與皇太後南巡駐奔牛,過常州進天寧寺拈香。

乾隆二十年

大旱,赤地無苗。八月隕霜殺谷。米價至每石四千,麥三千。大飢,榆樹皮等剝食一盡,以烏土充飢。

乾隆二十二年

二月十六日,乾隆帝與皇太後南巡過常州,入城至萬壽亭登舟。

乾隆二十七年

二月十九日,乾隆帝與皇太後南巡過常州,由毗陵驛入城至萬壽亭登舟。

乾隆三十年

修成《武進縣志》、《陽湖縣志》。

乾隆四十五年

二月,乾隆帝南巡過常州,三月,召試行宮。

乾隆四十九年

二月,乾隆帝南巡過常州,召試行宮。

乾隆五十年

春不雨,夏大旱,籽粒無收。米價每石三千,麥二千。

乾隆五十五年

十二月,大雪十日,平地積雪丈余,月余乃消。

嘉慶十九年(1814年)

元旦,黑氣滿天。大西北風,黑沙竟日。春夏不雨,五月塘河乾涸,赤地無苗,地生白毛,長者五六寸。

道光二年(1822年)

安徽歙縣人江成倪在湖塘橋開設裕泰隆當鋪。

道光二十二年

《武進陽湖合志》修纂成。

咸豐十年(1860年)

四月初六日,太平軍克常州。

同治元年(1862年)

太平天國護王陳坤書調常州,主持軍務。

同治二年

五月十三日,太平軍克武進西南地主團練巢穴森庄塘。

十二月,清軍進犯常州東門、北門,陳坤書率太平軍反擊,擊傷清將劉銘傳,清軍死傷甚眾。

同治三年

一月,清軍奪占奔牛,圍攻常州。四月初六常州陷,護王陳坤書被俘,不屈就義。

同治六年

邑紳惲禹九、惲季申所營濟豐當鋪開業。

同治十一年

薛昂千於西門外開設鼎泰元冶坊,生產犁頭、井罐、鐵鍋等,暢銷蘇、浙、閩、鄂等十餘省市。

同治年間(1862-1874年)

縣城內甘棠橋北始設蔣懋大銀樓。

光緒元年(1875年)

新塘、迎春二鄉,野豬為害,官吏率眾捕盡。

光緒二年

五月,陽湖、江陰錯壤之蘆岐地區,天雨紅粟。

光緒三年

秋,大風拔木,冬暴寒,樹凍死。

光緒四年

五月初八日,武進、陽湖飛蝗遍境,趙倩圩內蝗食禾盡。

是年,武進創辦繭行,歸上海建業總公司管轄。

光緒五年

城區開設長年醫局。

是年《武進陽湖縣志》編成。

光緒六年

七月初六日,孟城名醫馬培之進京為慈禧治病。

是年,奔牛鎮創設金台書院,翌年開課。

光緒七年

孟河營添設天平洲汛,守兵35名。

2 清朝武進歷史大事記

六月(甲戌),陽湖、無錫降雪,戚墅堰達寸許。

光緒九年

縣城西郊故址復建毗陵驛。

光緒十年

是年,太湖營調領炮船,增設額外外委一弁,駐西邨。

光緒十二年

設縣醫學正科一員,從九品,駐縣府辦理衛生行政事宜。

光緒十四年

《武陽志余》編成刊印。

光緒十七年

五月,陽湖縣民眾憤洋人跋扈,焚燒教堂。

光緒十八年

十二月奇寒,河湖全凍,為數十年未見。

光緒二十四年

旱荒,糧價昂貴,搶米風潮迭起。

光緒二十五年

四月初一日中午,武進西鄉大興橋鎮一帶地殼震動,轟轟如雷,房屋什物皆覺動搖,約一小時。

光緒二十七年

冬,孟河、德勝河、澡江河大浚,次年七月工竣。

是年,孟河縐獲巴拿馬賽會金牌獎

光緒二十八年

縣城開設常州招商分局,太昌輪首開常溧班。

是年,雪堰橋創辦雪堰三等小學堂,設蒙養學堂。

光緒二十九年

四月十四日,城區召開不纏足會議。

光緒三十年

六月十四日,疏浚縣境運河告竣。

是年,假縣城鐵市巷民居始建圖書館。

光緒三十一年

武進、陽湖籌建商會,定名常州商務局,翌年六月正式成立。

光緒三十二年

三月,日商錦隆洋行,在城區非法設置內河駁運儲存處,專司稽查。地方士紳稟常鎮道諭飭日商撤去。

夏,芙蓉圩始用內燃機戽水排澇。

是年,城區創建晉裕布廠。盧錦堂、惲次遠等創辦和慎銀公司,為縣第一家商辦銀行。

是年,創辦粹化女學,設初小、高小、師范預科、簡易師范科各一班。翌年改稱粹化女子師范學校。

光緒三十三年

十一月十五日,由常州知府許星璧、士紳惲祖祁等人籌資創辦之常州府中學堂開學,並附設師范科一班。

是年,武進飢民到米店搶米。

是年,屠元博等人為謀地方教育之發展,組織「武進縣教育會」。

光緒三十四年

四月初一日,滬寧鐵路舉行通車儀式。該路經縣城北橫貫過境。

宣統元年(1909年)

閏二月,江蘇咨議局成立。武進、陽湖兩縣朱稚竹、孟昭常、孟森、錢以振(琳叔)、於定一、庄殿華等六人被選為省議員。

宣統二年

武進、陽湖兩縣為劃分市鄉建制,實行自治,組織人口調查,鄉民疑徵兵增稅而反對。

是年,農村災歉,由盛宣懷等出面截留漕糧,並由旅外及在鄉各紳捐輸,開辦平糶。

是年,江蘇省咨議局常駐議員朱稚竹,發起組織武陽縣農會(系各地鄉紳組織),會長屠寄。

宣統三年

5月12日,城內玉帶橋幻仙影戲社,首映黑白無聲電影。

9月27日,縣議事會成立。

11月6日,縣城遍掛白旗,響應武昌起義。7日夜,惲祖祁率江防營兵圍同盟會人活動場所之常州府中學堂(今省常中),天明始撤。

11月9日,常軍政分府成立,何健任司令。武進、陽湖兩縣合並為武進縣,成立縣民政署,屠寄為民政長。

11月12日,軍政分府機關報《新民日報》創刊。

12月20日,孫中山從上海乘火車赴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途經常州,下車向歡迎群眾招手致意。

是年,縣城徐記昌米行用引擎及鐵機碾米,工效較人工提高20倍。

是年,毗陵驛站裁撤,歸並郵政。武進縣民政署創辦電話,專與軍、警、政、商機構通話。

光緒八年

E. 清朝屈辱歷史

1856年,英國提出修改《中英南京條約》,但遭清政府的拒絕。英國藉此挑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到1860年,英法聯軍相繼強迫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俄羅斯趁火打劫,從19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侵吞中國北方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領土。

根據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喪失大量領土、主權和財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大大加深。清政府於1895年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和澎湖,失去藩屬國朝鮮。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北京被聯軍佔領,劫殺擄掠,放火燒了圓明園。

1901年清朝同十一國簽訂了《辛丑條約》。《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5)清朝的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日本通過《馬關條約》割佔了中國遼東半島、台灣全島和澎湖列島,從此,台灣淪入日本殖民統治長達50年,成為中國受殖民統治時間最長的地區。在日本侵佔台灣的50年裡,對台灣實施殘酷的殖民統治,台灣總督府通過「關於施行台灣之法律」(簡稱「六三法」)和「三一法」。

據有的學者統計,在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期間,被日寇殘殺的中國人達60萬人。這對當時最多隻有500餘萬人的台灣來說,是空前絕後的大劫難。

日本為了永久統治台灣,從侵佔台灣的第一天起,就開始推行殖民強制同化政策。強迫中國人學日語,從根上切除中華民族文化的影響。推行「皇民化運動」,把台灣作為侵略中國基地;強征台灣青年入伍,為日本侵略而戰死的中國人達3萬餘人。

至於在戰爭期間被日本強征入伍的更是多達207183人,這僅是根據日本厚生省的統計,而實際上肯定超過此數。包括大連地區在內的遼東半島在《馬關條約》中也被「永遠讓與日本」,只是由於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而廢止。為此,清政府又付出「贖遼費」3000萬兩白銀的代價。

《馬關條約》規定,中國應賠償日本軍費庫平銀2億兩,分8次付清。《另約》第1款規定,賠款交清前,日本在威海衛駐軍費用,由中國每年支付庫平銀50萬兩。其後,中日又簽訂了《遼南條約》,其第3款規定中國再向日本支付贖還遼南費庫平銀3000萬兩。

按照這幾項條約的規定,從1895年起,到1902年止,中國將向日本支付賠款及利息共達庫平銀2.5472億兩。

《馬關條約》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由於《馬關條約》中規定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從而使得帝國主義在這一地區的矛盾激化,遼東半島南端的大連地區相繼淪為俄、日殖民地達47年之久,成為中國大陸受殖民統治時間最長的地區。

F. 中國清朝重大歷史事件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共傳十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大順攻佔明朝國都北京,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攝政王多爾袞率領清軍入關,同年順治帝遷都北京,從此清朝取代明朝成為全國統治者。

軍事上在隨後的二十餘年間平定大順、大西、南明等政權。後又平定三藩之亂、統一鄭氏台灣,逐步掌控全國。

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間,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在原有的體系框架下達到極致,改革最多,國力最強,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增長迅速,疆域遼闊。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清朝統治者將新疆和西藏納入版圖,並在西南推行改土歸流政策。

最終確定了中國近代的版圖,積極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但是封建專制也推向了最高峰。中後期由於政治僵化、文化專制、閉關鎖國、思想禁錮、科技停滯等因素逐步落後於西方。

鴉片戰爭後多遭列強入侵,主權和領土嚴重喪失。也開始了近代化的探索,開啟了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得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清朝後期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統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北洋軍閥袁世凱逼清末帝溥儀遜位,隆裕太後接受優待條件,清帝頒布了退位詔書,清朝從此結束。清朝滅亡後復辟勢力一直存在,例如張勛復辟和偽滿洲國,二戰末期蘇聯紅軍出兵東北,偽滿洲國徹底滅亡。

(6)清朝的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清軍進軍江南的過程中,燒殺搶掠,激起江南人民的強烈反抗,特別是剃發令強制執行,各地燃起抗清的熊熊烈火。1659年,清軍佔領西南地區。並遷移湖廣人口填川,以補充勞動力的不足,視為歷史上的第二次「湖廣填四川」。

清廷制定的圈地和投充政策使人民放棄土地,增加更多流民。為此又制定嚴禁奴僕逃亡的逃人法,激化京畿地區的民族矛盾。後來清廷下令停止這些政策,並實行獎勵墾荒、減免捐稅的政策。並且正式開科取士,追尊崇禎帝與明朝忠臣。

李自成死後,大順軍余部與南明湖廣總督何騰蛟、湖北巡撫堵胤錫聯明抗清。1647年大敗清軍於全州,次年幾乎收復湖南全境。江西金聲桓和在廣州李成棟先後反正,出現了第一次抗清斗爭的高潮。但永曆政權不能團結對敵,給了清軍以喘息之機。

1649—1650年,何騰蛟、瞿式耜先後犧牲。1652年,李定國率軍8萬東出廣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廣東,「兩蹶名王,天下震動」。劉文秀亦出擊四川,克復川南。東南沿海的張煌言等的抗清軍隊也發動攻勢,抗清斗爭再次出現高潮。

這時孫可望同李定國之間矛盾爆發,破壞了大好形勢。孫可望投清後,雲貴虛實盡為清軍所知。由於華南反清勢力較大,清帝冊封吳三桂、耿仲明與尚可喜為王以鎮守雲南、貴州、廣東與福建等地,史稱三藩。1658年,吳三桂率清軍攻入雲南,1662年永曆帝被殺,南明滅亡。

G. 請問下清朝有哪些重大的歷史事件

  1. 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為由起兵造反,立國號金,拉開了化家為國的大幕;內

  2. 薩爾滸之戰,此戰役是明容清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明清興亡史上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

  3. 皇太極繼位將國號由金改為大清;

  4. 多爾袞率清兵入關;

  5. 順治殘酷推行民族政策「剃發易服」以及在江南地區製造大屠殺;

  6. 康熙除鰲拜、平三藩、收復台灣、兩次廢立太子;

  7. 雍正平西北、推行攤丁入畝、改土歸流,設立軍機處;

  8. 乾隆平大小和卓、准噶爾、大小金川等「十全武功」統一新疆,編撰《四庫全書》,英使馬嘎爾尼出使清朝;

  9. 嘉慶抄沒和珅,天理教攻紫禁城;

  10. 道光任命林則徐禁煙、虎門銷煙、簽訂《南京條約》;

  11. 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國、英法聯軍攻北京、咸豐出逃承德、火燒圓明園;

  12. 辛酉政變、兩宮垂簾聽政、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滅太平天國、捻軍、同治中興;

  13. 甲午海戰、戊戌變法、八國聯軍攻北京、辛丑條約、光緒被困瀛台;

  14. 武昌起義、宣統退位。

H. 清朝大事年表

清朝歷代皇帝
1.努爾哈赤:天命汗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1626年),女真族,後金政權創立者。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在赫圖阿拉稱「覆育列國英明汗」,年號天命。在位11年。

2.皇太極:努爾哈赤第八子,滿族。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繼後金汗位,以次年為天聰元年。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極在沈陽稱帝,建國號大清,改年號為崇德,並以是年為崇德元年。前後在位17年。

3.順治:清世祖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1661年),皇太極第九子,清入關後第一位皇帝。6歲即帝位,由叔父睿親王多爾袞攝政,14歲親政。

4.康熙:清聖祖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年),順治皇帝第三子,清入關後第二位皇帝。

5.雍正:清世宗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關後的第三位皇帝。在位13年。

6.乾隆:清高宗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歷(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關後第四位皇帝。

7.嘉慶:清仁宗嘉慶皇帝愛新覺羅·顒琰 (1760—1820年),清朝入關後第五位皇帝,乾隆皇帝第十五子。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公開立為皇太子,次年元旦,受弘歷內禪即位,以是年為嘉慶元年,時年27歲。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弘歷死,始親政。在位25年。

8.道光:清宣宗道光皇帝愛新覺羅·旻寧(1782—1850年),清朝入關後第六位皇帝,嘉慶皇帝第二子。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即位,以次年為道光元年,時年29歲。在位30年。

9.咸豐:清文宗咸豐皇帝愛新覺羅·奕詝(1831—1861年),清朝入關後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即位,以次年為咸豐元年,時年20歲。在位11年。

10.同治:清穆宗同治皇帝愛新覺羅·載淳(1856—1874年),清朝入關後第八位皇帝。5歲即帝位,終身成為其生母慈禧皇太後垂簾聽政的傀儡。

11.光緒:清德宗光緒皇帝愛新覺羅·載湉(1871—1908年),清朝入關後第九位皇帝。醇親王奕譞之子,因其沖齡踐祚,導致慈禧太後第二次垂簾聽政。在其親政期間,甲午之戰中他力主反擊,大力支持維新變法,但因變法失敗而遭幽禁,直至去世。

12.宣統:清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1906—1967年),清朝末代皇帝。醇親王載灃之子,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即皇帝位。1911年2月12日,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退位。此後,以遜帝身份居住在皇宮。1924年11月5日,被馮玉祥驅逐出宮

I. 清朝歷史故事

清朝歷史故事:

1、康熙時期,智除鰲拜

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首輔索尼病故。七月初七,十四歲的康熙帝正式親政,在太和殿受賀,赦天下。但親政僅十天後,鰲拜即擅殺同為輔政大臣的蘇克薩哈,數天後與遏必隆一起進位一等公,實際政局並不受康熙帝直接掌控。

大臣商議鰲拜大罪三十條,請求誅其族,康熙帝念鰲拜功勞,赦死罪而拘禁,但誅殺了鰲拜的很多弟侄親隨及黨羽。僅存的另一輔政大臣遏必隆因為長期勾結鰲拜,被削去太師、一等公。康熙帝由此完全奪回朝廷大權,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

2、康熙時期,平定三藩與統一台灣

康熙帝於繼位之初,三藩勢力如吳三桂、耿精忠與尚之信等涵蓋全國之半,他們先後請求撤藩以試探清廷。當時部分大臣擔憂三藩叛變而反對,最後孝庄太皇太後與康熙帝無懼三藩而同意撤除。這使得三藩與陝西王輔臣、廣西孫延齡與台灣明鄭的鄭經聯合發動三藩之亂。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軍攻入雲南,繼承吳三桂之位的吳世璠在昆明自殺,三藩之亂平定。同年,鄭經之子鄭克塽繼位,明鄭因內亂不斷導致不少將領降清。清朝派明鄭降將施琅率領水師攻打台灣。施琅佔領澎湖,逼近東寧(今台灣台南),鄭克塽率領大臣降清,至此明鄭亡。

3、雍正時期,內部革新

雍正帝獲得隆科多的協助繼位,賴年羹堯平定青海亂事以穩固政局,然而後來因故賜死年羹堯、幽禁隆科多。雍正帝在位時期,針對康熙時期的弊端採取補救措施,以延續康雍乾盛世。他設置軍機處加強皇權,廢殺與他對立的王公並削弱親王勢力。

4、雍正時期,對外政策

對外方面,雍正初年青海親王羅卜藏丹津意圖復興和碩特汗國而亂,年羹堯與岳鍾琪等人平定。為此雍正帝佔領部分西康地區,又在西寧與拉薩分置辦事大臣與駐藏大臣以管理青藏地區。聽從鄂爾泰建議推行改土歸流,廢除具自治性質的土司,以地方官管理少數民族。

5、嘉道時期,民變不斷

終嘉慶一朝,貪污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倒更加嚴重。這時期還爆發了白蓮教、天理教等農民抗爭,社會沖突激化,鴉片流入中國、八旗的生計問題、錢糧的虧空、河道漕運的難題,清朝國勢日非。清朝傾全部的軍事、財政力量,全力平定叛亂。

(9)清朝的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1、乾隆時期,「平定西北」:

對外方面,乾隆十年(1745年)准噶爾汗噶爾丹策零去世,國內諸子爭位。乾隆帝乘機於乾隆二十年(1755年)派降將阿睦爾撒納為引導,以定北將軍班第率軍平定準噶爾,攻下伊犁。而後阿睦爾撒納想要成為新一代准噶爾之主,由於沒有獲得乾隆帝支持而叛變。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乾隆帝再命兆惠西征,兆惠率輕軍渡沙漠圍攻葉爾羌(今新疆莎車),反被包圍於黑水營。隔年清將富德率軍解圍,兆惠與富德最終攻滅大小和卓,並讓帕米爾高原以西的中亞各國成為藩屬國。

2、參考文獻:皇太極改國號為「清」、明明已歸順,吳三桂為何又在突然間背叛李自成、康熙簡介,大清朝清聖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生平、《清朝皇帝傳略》之努爾哈赤。

閱讀全文

與清朝的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