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唯物主義的三種歷史形態有什麼區別
請你參考!
唯物主義經歷了三種歷史形態,即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內上學唯容物主義、現代唯物主義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1.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樸素唯物主義 又稱「素樸唯物主義」。用某種或某幾種具體物質形態來解釋世界的本原的哲學學說。唯物主義發展的最初歷史形態。它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把世界的本原歸根為某種或某幾種具體的物質形態,試圖從中找到具有無限多樣性的自然現象的統一。
2.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在總結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但它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因而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等局限性。
3.現代辯證唯物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即現代唯物主義)是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德國古典哲學---黑格爾的辯證法的『合理內核』和費爾巴哈唯物論的『基本內核』,在總結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的基礎創立的一系統科學的邏輯理論思維形式。
㈡ 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歷史形態
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歷史形態:樸素唯物主義、機械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
1、樸素唯物主義。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
看到了一種簡單的物質存在方式、或者物質存在的一個方面,就主觀的臆斷世界的一切物質存在都是該物質形態的演變形式,這就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觀點。
2、機械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在總結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但它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因而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等局限性。
19世紀,費爾巴哈雖然把人的本質看著是抽象的「類」的概念,還沒有完全跳出唯心主義的范疇。但他把人理解為現實的感性實體,把人的存在及其本質的學說建立在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基礎之上,又使唯物主義的發展前進了一大步。
3、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
正確地揭示了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反映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它是現時代的思想智慧,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思想武器。
(2)形態歷史學擴展閱讀:
唯心主義的三種基本歷史形態:
1、主觀唯心主義。
把個人的某種主觀精神如感覺、經驗、心靈、意識、觀念、意志、潛意識、靈魂、精神等看作是意識世界上一切事物產生和存在的根源與基礎,而外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則是由這些主觀精神所派生的,它是這些主觀精神的顯現。
2、客觀唯心主義。
是唯心主義哲學的兩種基本形式中的一種。客觀唯心主義認為客觀精神或理念世界是先於物質世界並獨立於物質世界而存在的本體。
3、絕對唯心主義。
包涵唯心主義的所有共同特點,黑格爾在他的《邏輯學》的末尾對「絕對理念」進行了詳盡闡述,可其原文十分之復雜難懂,就連哲學家瓦勒斯、羅素也難以作出解釋。
㈢ 什麼是「歷史文化的原初形態」
原初形態就是民間故事不經過人為的改造或加工,以前是什麼樣還是什麼樣子,比如封神榜就是洪荒小說的原初形態,封神榜的原初形態則是更早的盤古三清等神話傳說。
再如孟姜女的故事傳說,中國著名的歷史學家顧頡剛將孟姜女傳說的原初形態一直上溯到《左傳》上的一個故事。
《左傳》記述這個故事是想褒揚杞梁妻(也就是後世的孟姜女)在哀痛之際,仍能以禮處事,神志不亂,令人欽佩。
㈣ 歷史著作作為史學的社會表現形態,具有許多的功能,比如
影響復著歷史認識者思維方式及研究手制段的時代水平
史料的匯集、整理、考辯都必須充分運用邏輯思維
給歷史認識者提供認識歷史的一整套概念、命題、原理、範式,一整套話語系統
歷史是人類充滿矛盾的活動與成長過程,人類的存在和歷史的存在是並存的,歷史就是人類存在的連續性
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成推動歷史研究活動和整個歷史學進一步科學化與社會化,更加有效地發揮其積極的社會功能
㈤ 哲學基本派別及其三個歷史形態
照本上寫抄的說:
哲學有兩大派襲別: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唯物主義即認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依次經歷三種形態:樸素唯物主義\機械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
唯心主義即認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包括兩種類型: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
㈥ 意識形態在歷史學中有哪些具體含義
意識形態來是社會的思自想上層建築,是直接反映經濟基礎、具有階級性的社會意識形式。
1、意識形態的具體形式
①藝術;
②道德;
③宗教;
④政法思想;
⑤部分社會科學;
⑥哲學。
2、意識形態的四種體系
①奴隸主階級主導的奴隸社會的意識形態;
②地主階級主導的封建社會的意識形態;
③資產階級主導的資本主義社會的意識形態;
④工人階級主導的社會主義社會的意識形態。
㈦ 歷史與歷史學有何區別與聯系,請舉例分析
1、定義不同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
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歷史學是人類對自己的歷史材料進行篩選和組合的知識形式。歷史學,是個靜態時間中的動態空間概念。歷史學是由歷史、科學、哲學、人性學及其時間空間五部分有機組合而成。
2、廣義方面不同
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系。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鳥類歷史等等。
廣義的「歷史學」是對「史」進行同時合訓而產生的「史有二義」的統一體。包括:完全獨立於人們的意識之外的人類過往社會的客觀存在及其發展過程;
歷史學家對這種客觀存在和過程及其規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狹義上的史學專指後者,是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的屬於觀念形態的東西的統一體。
3、史學沿革不同
歷史:「歷史」的含義在中文中最早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與「事」相似,指事件。許慎《說文解字》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記事者,也就是「史官」。
由此引申,則代表被史官被紀錄的事,換句話說,即所有被文字紀錄的過去事情。「歷史」一詞出現較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注引《吳書》,吳主孫權「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史」前加「歷」字是指經歷、歷法,也就是人類經歷的一段時間。
在事件中加入時間的概念,「歷史」一詞就具有了當今的含義。近代日本學者為翻譯英文「history」,便以歷史二字附會之,使其成為對應詞。
歷史學:歷史學最早產生於春秋戰國,孔子就已經開始歷史學教育,創作《春秋》著作。到漢朝司馬遷父子建立更加完善的歷史學體系和創作形式,歷史學已經開始成為官方研究重點。東漢的班固就是在專門保存書籍的蘭台(御史台)修史,開始官方對史學的控制,禁止私人修史。
隨著封建民主制度發展,到晉朝不僅設立官方專業的著作省,也有了專門負責著作、修史的高級官員,同時允許民間修史。官史和私史並存,體現官方立場和人民立場的史學觀也逐漸形成。後世通常把官方和民間都認可的相對客觀、准確的歷史著作作為正史,代表官方史學。
歷史與歷史學的聯系:
歷史的第二個含義,即對過去事件的記錄和研究,又稱為「歷史學」,或簡稱「史學」。隸屬於歷史學或與其密切相關的學科有年代學、編纂學、家譜學、古文字學、計量歷史學、考古學、社會學和新聞學等,參見歷史學。
記錄和研究歷史的人稱為歷史學家,簡稱「史學家」,中國古代稱為史官。記錄歷史的書籍稱為史書,如《史記》、《漢書》等,粗分為「官修」與「民載」兩類。
㈧ 歷史和歷史學的區別
歷史學,是人類對自己的歷史材料進行篩選和組合的知識形式。歷史學,是個靜態時間中專的動態空屬間概念。歷史學是由歷史、科學、哲學、人性學及其時間空間五部分有機組合而成。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
區別:
歷史學:是對過去事件的研究;是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的屬於觀念形態的東西的統一體。
歷史:是指過去的事件和對過去事件的系統闡述。
舉個例子: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是歷史事件,屬於歷史。而對"玄武門之變"事件的背景,原因,結果,影響等的研究就是歷史學范疇。